第一篇:第八讲写事作文
鹏博教育成就未来
第八讲写事作文
例:第一次骑自行车
每当我看见人们骑着自行车在马路上奔驰,在林间小道上慢驶,那车轮在旋转中飞舞,车铃在快乐地唱着歌时,我总羡慕得不得了。心想,我要是会骑自行车那该多好啊!
机会来了。寒假一天,我去爸爸单位玩。恰巧邻居彭芸也来了。吃过中午饭,我和她在操场上玩了一会儿篮球,便对她说:“彭芸,你教我骑自行车好吗?”彭芸说:“行!”于是,她从车房里推出自己骑来的自行车,教我学起来。她让我骑上去,自己在后面扶住车子。我骑上自行车,脚踏在车踏子上。彭芸说:“来开始吧!”我的脚踩在车踏子上,手把住车把,车头东歪西倒的。彭芸说:“身体要坐直,腰的用力要自然,眼睛看着前方,手握紧车把。车头斜向左边时,你就要往右边用力。”我点点头,按彭芸说的做,果然车子不再东倒西歪了。
我骑得比刚开始时好多了。接下来就该第二步了。彭芸先扶着我上了车,我的脚一蹬,车就往前跑了。彭芸放开手,让我自己骑。我正美滋滋地想着自己会骑自行车的时候,车子要拐弯了,我一不留神,突然车头向左一歪,重重地跌在地上,自行车也压在我身上。我“哎哟”一声后爬起来,赌气不骑了。泪水滴落在我的胸前,学骑车怎么就这么难啊!越哭心里越难过。彭芸跑过来对我说:“刚才你骑得很好,只是拐弯拐得快了。你怎么能因为摔了一下就不学了呢?我刚开始学骑自行车时,比你摔得更多。摔倒了爬起来再学。失败是成功之母,懂吗?”我明白了,于是我又扶起自行车继续学起来。
现在我不仅学会了骑自行车,技术还很好呢。可我不会忘记这第一次学骑自行车的情形,因为它使我懂得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
读一读、想一想
1、这篇文章中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呢?他又是如何写的呢?
2、看完这篇文章后你对写事作文有什么体会吗?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写呢?
【写作指导】
在记叙文写作中,叙述好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项基本功。练好这个基本功,以后进行复杂的叙事,也就有了基础。德国大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了。”那么,怎样记叙好一件简单的事呢?咨询电话6552790***
一、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二、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三、记叙的条理要清晰。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
写记叙文,必须考虑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否则就会头绪杂乱,条理不清。那么,怎样安排记叙顺序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呢?
一、运用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
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必须严格地安排好顺序,写清楚叙述的时间。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作者常常要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事情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叙述,文章的层次也是清楚、明了的。
当然,有的文章事情比较简单,因而不一定非要写出事情过程的四个层次(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二、运用倒叙。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三、运用插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的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非常清楚。
有些小朋友看见同学写出一些好文章来,便惊叹道:“这些内容,我也熟悉的,怎么我没能把它们写出来!”这个问题值得深思,说穿了,那是因为你缺乏从小事中写出深意的能力。生活中,惊天动地的事情是少见的,一般人所经历的大多是平凡的、细小的事情。自古以来,好文章数也数不尽,大多写的也是平凡的、细小的事。《红楼梦》写的是封建社会大官僚仕宦家族中的生活琐事,这些生活琐事在那样的门第中可以说是平常又平常的了,但它反映的思想意义却是深刻的,成为举世公认的巨著。
那么,怎样从小事中写出深意呢?
一、提高思想水平,训练一副见微知著的好眼力。
照相机能摄像,人的双眼也能摄像。然而人和照相机毕竟不同,双眼是带着感情去选镜头的。观察的人本身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只有这样,才可能看到事情的里层,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
二、深入思考、分析、挖掘、寻找出事情所蕴含的深意。
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凡事多加留意,尽可能深入地去想一想,不只注意到它的表象,还要去挖掘它的本质,弄清它的来龙去脉。这样,就能有敏感的头脑和锐利的好眼力,挖掘、寻找出事情中所蕴含的深意。
三、把事情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写。
背景就是时代环境,指的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动态等。一件小事,孤零零地看,是不起眼的,如果把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联系起来,那就不寻常了。
四、“事”与“意”的榫头要对得合适。
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容易犯的毛病是“事”和“意”的榫头对得不准,往往是主观上(意)想“深”,客观上(事)显得内容单薄。因此,我们在具体写的时候,避免在提示事情所蕴含的意义时候犯任意“拔高”的毛病。
总之,我们只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对听到或看到的事深入地想一番,认识它的意义,鉴别它的价值,并把它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写,就能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
不少同学的作文,不是写拾到皮夹子交公,就是写为抱小孩的妇女让座;不是写帮助同学补课,就是写送迷路的小孩回家„„总之,尽是写一些人家写“烂”的材料。于是语文老师常常在他们的作文后面写上类似的评语:选材陈旧,希望今后选择新颖、独特的材料。
那么,怎样才能选择到新颖、独特的材料呢?
一、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找
不少同学看到作文题目,不是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找材料,而是道听途说,或者是从概念出发去记叙、描写。记好人好事,总是写“拾皮夹”、“让座”、“为人补课”,不管此事自巳是否经历过,是否有感触。这样的内容,怎么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居住的环境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经历的事情必然不同。能把自己那些与众不同的经历作为选材的内容,那么,你所选择的材料一定是自己独有的,新鲜生动的。
二、做生活的有心人。
常听一些同学说,我们是学生,生活贫乏,看不出有什么新鲜、独特的事情值得记叙。同学们生活面不广是事实,要扩大作文选材的范围,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广泛接触生活。那么是不是我们同学生活圈子小,就没有新鲜、独特的材料可以写呢?不是的。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有独特的材料让你挑选。住在城里的人,恐怕都见过老年人跳迪斯科吧?可是有的同学熟视无睹,竟然让这样的材料从眼皮底下悄悄溜走了。
三、选择新角度,让常见的材料放出异彩。
一般来说,同学们的生活圈子小,家庭、教室、操场。接触的人少,家人、老师、同学。同学们在作文时,所叙述的事往往是常见的。常见的材料中就没有新鲜的东西吗?不是的。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对常见的材料改变一下叙述的角度,也会让它放出异彩。
四、打开思路,扩大视野。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思路比较狭窄,他们的目光只注意好人好事,作文的材料老是不能扩大。如果我们同学把观察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生活里,既看到那些好人好事,也看到那些坏人坏事,作文的材料一定会丰富多采起来。
法国巴黎艺术馆里,陈列了一座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奇怪的是:他的雕像却没有手。他的手呢?是被艺术家罗丹用斧头砍去了。罗丹为什么要砍掉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呢?原来,在一个深夜里,罗丹好不容易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非常满意,连夜叫醒了他的学生来欣赏雕像。他的学生把雕像反复地看了个够,后来,目光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巴尔扎克的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十分逼真。学生们不禁连声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的脸上笑容消失了。他突然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斧,直奔雕像,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罗丹的雕像是要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现在那双手(次要部分)突出了,人们看了雕像,只欣赏手的完美,而忽略了主要的内容。所以,罗丹砍掉了雕像的双手,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意义。
雕塑是这样,写作文也是这样,只有围绕中心安排详写和略写,叙事的重点才能突出。那么,在记叙的过程中,怎样妥当地安排详写和略写呢?
一、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事情的发生阶段,往往是交代
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结果部分,往往是写出事情的结局或点明事情的中心。它们在整个事情中,或者说在整篇文章中,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个事情,或者整篇文章中的主体部分,它往往具体体现中心思想,因而要详写。
二、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有点有面地叙事,“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所以要详写。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文章中,重点突出详写的部分时,不能忽视略写的部分。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运用得好,可以对文章重点的突出、主题的表现,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用。
阅读题
背影
我的朋友在灯影下,给我讲了一段吃苦瓜的故事。
我们广东人都喜欢吃苦瓜。有一次,我们在朝鲜战场作巡回宣传。回来时,吃到新鲜菜---一个盘炒苦瓜。吃得真算得意,很快就吃了大半盘。这时候,我们的将军也来到饭厅吃饭,他在那边桌上,大口地边吃边听作战参谋在身旁向他汇报战争的情况。他看到我们这些搞宣传的人们刚刚回来,就热情地过来和我们闲谈。
直到有人告诉他,开会的时候到已经到了,他才想起该走了。可是,他还没迈出第一步,又转身回来。望着我们的脸说:“你们吃的苦瓜,()没有吃完,是不是可以分我一点儿?”
这时候我才想起,原来湖南人也喜欢吃苦瓜的。不过我们觉昨,我们剩的未免太少了点儿。如果我们能记得湖南人也是喜欢吃苦瓜的,我们早就分给他了。
现在,只乘下一个盘底儿,又是吃剩下的。实在不好意思。()他满不在乎(huhu),这就使得我们也觉得不该在乎了,索性把剩得不多的苦瓜,连盘子都端了给他。他亲手端过去,连声笑着说:“谢谢!” 这时,我①看到了他的背影---平直的背脊,轻快的脚步。我心里想:他不是别人,他是我们②的将军。这个称(chengchen)号和他是多么相称啊!||在灯光下,我③跟着他的话音,似乎也看到了一个正直人背影----
这位将军经常走到我们④行列的前头,()我们也经常见到他的背影。
1、把短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注意画掉。(1分)
2、把下面的关联词恰当地填入短文的括号中。(1分)
但是所以如果
3、解释句中带点词的意思。(写入括号中)(2分)
①他还没迈出第一步,又转身回来。()
②现在,只剩下一盘底儿,又是吃剩下的,实在不好意思。()
4、文中四处“我”或“我们”分别指谁(写在括号里)(2分)
我①()我们②()
我③()我们④()
5、一文已分成两段,请写出各段段意。(4分)
第一段:()
第二段:()
6、“这个称号,和他是多么相称啊!”一句的“称号”指((),这个句子的意思是(7、读全文,完成练习(4分)
①这篇短文写了(),表现了(②短文表现将军品格的主要方法是(8、第六自然段中的“背影”与第七自然段的“背影”有什么联系?(),“相称”的意思是))的品格。)1分)
第二篇:初中生作文写事20讲
初中生作文写事20讲
第1讲:重视六要素
叙述好一件简单的事,是记叙文写作的一项基本功。练好这个基本功,以后进行复杂的叙事,也就有了基础。德国大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了。”那么,怎样记叙好一件简单的事呢?回答就是,努力把事情写完整。
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一篇写事的记叙文,必须包括六个要素:即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与事情有关的人物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些要素如果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就必须详细的交代,否则可写得简略。
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让读者明白文章写的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了怎样的事。一般要按事情发展顺序,把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不能颠三倒四,还应把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写清楚。
就莫顿#8226亨利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来看,这篇文章记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的六要素是显而易见的。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地点:费城。人物:“我”,和“我”一起的五个孩子;“我”的父亲。事件的起因:因为玩弹子游戏玩腻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便一起去爬悬崖。经过: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地爬上了崖顶,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了,“我”鼓起勇气也跟着爬,却在一块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上蹲下来,吓得不敢动弹;“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引来了“我”的父亲,他一边安慰“我”,一边指导“我”怎么样爬下去,“我”在父亲的鼓励下,一步一步地探索着往下走。结果:一步步的成功使“我”信心大增,终于从悬崖上下来了,且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此例可鉴: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当然,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也不应该呆板,不妨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指的是晚上,等等。第2讲:明确一主旨
写事记叙文有一事一文的,也有几事一文的。一篇文章无论写一件事,还是写几件事,都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
一篇文章记叙一件事,情节比较单一,范围较小,一般地说,它的基本要求是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事件中的人物,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而重点是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写清楚。写一件事自不必多说了,写几件事的情况尤其应该注意两点:①要把握好中心的确定和材料的选取。所写几件事表达的题旨必须集中,这几件事不一定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事情也不一定是同一个人或同一些人所做,但这些事应该有内在联系,共同说明一个道理,为一个中心服务。不能几件事写几个中心,使文章显得松散;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几件事来写,把事情的过程写完整写具体,努力表现出事件的思想意义来。与中心无关的或关系不大的材料要坚决舍弃。②在写法上,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所写几件事,内容典型、情节生动的一二件详写,或一件详写一件较详写,其余则略写甚至一笔带过。不必件件详写,以免文章冗长,内容重复,也显不出中心。
胡适在《我的母亲》里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共同来表现母亲的高贵品性。
《生命,生命》一文选取了三个事例,其蕴含各有侧重,对人生的思考亦然。写小飞蛾 的生命面临着严重威胁而极力挣扎,可见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小小的昆虫尚且自我珍视,人当然更不用说了。瓜苗一例,从生命诞生的角度说生命力之强大。香瓜子所处的环境几乎没有生长的条件,但终于还是长成了一截小瓜苗。作者不禁为它高唱一曲生命的颂歌。心脏的跳动是生命活动的标志,静听自己心脏的律动,最容易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作者逐步深入地思考了三点:一是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二是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以及生老病死;三是将目标、信念付诸行动。综观全篇,作者呼唤“生命,生命”,就是要表达自己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愿每个人珍视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更有光彩。改版以前的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驿路梨花》等,也是几件事集中表达一个中心的典型文例。它们均以事件为写作对象,着眼点在事情的过程上,没有中心人物,写人叙事都是为了表现主要事件的思想意义。第3讲:重点要突出
写事记叙文要围绕中心,抓住重点,不要面面俱到。重点部分(一般指事情发展高潮处)要详写,写具体,写详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要描绘生活中生动、具体的细节以及自己真实的感受,而不能只停留在泛泛地一般叙述。
《皇帝的新装》十分注意突出重点,对于关键性的情节和细节,运用多种手法,不断加以重复,反复进行交代。这篇童话中,凡属重要的情节和细节,诸如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骗子的阴谋诡计,他们吹嘘自己所织出的衣料的“特性”,他们在织布机上的“空忙”情况,大臣、官员和皇帝察看织布情况时的心理动态,皇帝穿“新衣”上街游行和被老百姓识破的过程,等等,作者都用不同的方式,重复地加以叙述和描绘。这种成年人可能会感到“啰嗦”的描述方式却正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使他们觉得是在娓娓而谈,清楚明白,引人入胜。
郭超人的《登上地球之巅》一文中,选择了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如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这一“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还重点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由这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窥见全体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也可以推断这样的队伍是不可战胜的。
只有围绕文章中心安排好重点内容的详写,叙事的重点才能突出。这就俨然雕塑作品,应该把最需要表现的东西充分展示给人看。让我们从下面这个故事里得到一点启示吧——
一个深夜,艺术家罗丹终于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满意之至,连夜叫醒了自己的学生来欣赏。学生把雕像反复地看了个够,目光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巴尔扎克的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十分逼真。学生不禁连声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的脸上笑容消失了。他突然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斧,直奔雕像,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所以,巴黎艺术馆陈列的巴尔扎克雕像是没有手的。
罗丹的作品要表现的是巴尔扎克的精神和气质,当那双手(次要部分)的完美只是人们忽略作品的主要内容时,罗丹只好毅然决然,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意义。第4讲:条理要清晰
写事,务必安排好行文的顺序。也就是通常所说,写记叙文,必须考虑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否则就会头绪杂乱,条理不清。那么,怎样安排记叙顺序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呢? 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
记叙比较复杂的事件,一篇文章中往往不只采用一种方式,而是以一种方式为主,结合其他方式,使文章条理清楚,错落有致。
以王鼎钧《那树》为例,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仅述大树有益于人类的情况和被人类所伐倒的情况,从矛盾对立的两方面写,深具意蕴;按时间叙述,越久远者越简略,越近期则越详细;将大树的具体形象描写放置前文,先给人一个鲜明、整体的印象;中间穿插传说,丰富了内容,增添了趣味性;写大树的早、近期和现时的分段,都有较明显的语言标志,即第二部分开头有一“但是”,表明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将要讲述,由早期的大树自然地过渡到近期的大树,第三部分开头说“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表明某一具体事件将要讲述,由写近期的大树自然地过渡到写现时的大树;文末以叙述结尾,“平淡”中隐隐透出一种悲哀、幽怨和愤恨的情绪。《端午的鸭蛋》一文,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思路尤为清晰。文章由描述家乡端午节的各种风俗入手,突出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由此引出高邮鸭蛋,接着详细介绍了高邮鸭蛋的名气、色、香、味、吃法、传统等,然后写童年端午节的一个特别游戏风俗——挂“鸭蛋络子”,最后写用鸭蛋装萤火虫的游戏以及由此引发的联想,处处使人品味到日常生活中的动人底蕴。《再塑生命》一文,所选的材料是从“我”认识具体事物,到认识大自然,认识“爱”。材料具有内在的联系,表现“我”的认识水平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我”学习中每一次进步就是文章的一个阶段,尤其是作者写莎莉文的教学过程与“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的相结合,如:“我”学会了拼字,感到很自豪;那一天“我”学会了很多新词,“我”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我”热切地盼望着新的一天来临;“我”掌握了学习语言的钥匙,“我”热切地希望运用学到的东西。这些叙事,条理都很清晰。
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第5讲:材料宜独特
写事记叙文重事,事情要能够吸引人,要是典型事例。事例从那里获取呢?这就要看谁是生活的有心人了。总会有一些同学说,我们是学生,生活贫乏,看不出有什么新鲜、独特的事情值得记叙。这话也不全对!同学们生活面不广是事实,要扩大作文选材的范围,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广泛接触生活。尽管我们的生活圈子小,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找,相信还是会有独特的材料让我们挑选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居住的环境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经历的事情必然不同。能把自己那些与众不同的经历作为选材的内容,那么,你所选择的材料一定是自己独有的,新鲜生动的。
《斑羚飞渡》的选材就很能给点拨我们。文中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以一队老年斑羚的从容赴死为年轻一代架起生命的桥梁,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说这个材料独特,是因为作者凭人之常情揣摩老斑羚的行为,特意描写了面对死亡的老年斑羚的从容表现:“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这在人类社会是难以想像的事情。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会让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受到精神的震撼,会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生的世界。
一些著名作家,不仅用如椽巨笔描绘社会,反映人生,有时也一改须眉男子之风,以细针密线绣出钟灵毓秀的短章小品。冯骥才的《珍珠鸟》大抵属于这类灵秀之作。它着意描摹了生活,细腻描写出人鸟相亲的浓郁诗意,同时附丽了深刻的哲理,使这篇生动隽永的散文蕴含了很强的寓意。我们品味这个材料的独特之处,即不仅显示出作家对自然、人生的挚爱之情,而且似乎令人感悟到大至宇宙、小至人间,一切美之所在的真谛,以上两例,都是从关乎人与自然的素材之中拈来。其他领域也是同样可以捕捉到独特材料的,只要我们的同学不是熟视无睹,这样的材料就肯定不可能从眼皮底下悄悄溜掉。
值得提醒的是,不少同学看到作文题目,不是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找材料,而是道听途说,或者是从概念出发去记叙、描写。记好人好事,总是“烂”写“主动让座”、“拾金不昧”、“为人补课”“送迷路的小孩回家”什么的,不管此事自己是否经历过,是否有感触。这样的内容,怎么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呢?第6讲:角度宜新颖
写事记叙文都得表现所叙事件的思想意义,让常见的材料放出异彩。
一般来说,同学们的生活圈子小,家庭、教室、操场,寝室而已;接触的人少,家人、老师、同学,亲邻而已。所以在作文时,叙述的事情往往是很常见的。常见的材料中有没有新鲜的东西呢?应该说是有的。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对常见的材料改变一下叙述的角度,也会让它令人耳目一新。以《散步》为例吧,据作者莫怀戚回忆,这篇文章写作的契机有两个:“第一个就是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确如文中所说:初春,南方的原野,哄了一阵才将母亲带上路„„当时我儿子正上幼儿园,他叫‘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也是真的。„„第二个契机则较有理性色彩。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悌’的看法„„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云云。他还同我一起看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像的’。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取用材料时,作者确定第一个契机为文章的外延,作为第二个契机形成的思想之载体:①这是一次真实的散步,有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乃至细节,即便来点想像加工也有了依托;②刚好三代人,主体“我”和“我的妻”,客体“儿子”、“母亲”齐全,便于“导演”,于是设计了“背”:背小的,背老的,将整个世界背起来,中青年人责无旁贷;③“导演”是情节化的,为了突出“责任感”,特意改造出歧路之争,寓理于事,可读性强。由是,作者便得以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切入:淡化伦理,因为伦理说得已经太多;而强化“生命”,“生命”之说既本质,又能参照出人性与动物性的差异──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
引用这个例子,意在告诫我们同学,一定要打开思路,扩大视野。我们的思路不能太狭窄,我们的发现不能只是注意到人事的一般现象,否则我们作文的材料永远老旧小气。如果我们同学把观察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生活里,既看到那些凡人小事,也看到那些凡人小事蕴含的东西,作文的角度一定会新颖亮色。第7讲:小事见深意
好的写事记叙文,总是善于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自古以来,好文章数也数不尽,大多写的也是平凡的、细小的事。《红楼梦》写的是封建社会大官僚仕宦家族中的生活琐事,这些生活琐事在那样的门第中可以说是平常又平常的了,但它反映的思想意义却是深刻的,成为举世公认的巨著。
生活中,惊天动地的事情是少见的,一般人所经历的大多是平凡的、细小的事情。凡事多加留意,尽可能深入地去想一想,不仅仅注意到它的表象,还能够挖掘它的本质,弄清它的来龙去脉。这样,就能有敏感的头脑和锐利的好眼力,挖掘、寻找出事情中所蕴含的深意。
《风筝》一文,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一心想补过,然而事隔久远,小兄弟已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只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可贵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知错必改,郑重其事。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风筝》所写的事情可谓小矣,但一朝从儿童教育角度去理解,从批判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多角度理解的话,其深意竟如此之多。
要么,把事情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写,小事也立见深意。背景就是时代环境,指的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动态等。一件小事,孤零零地看,是不起眼的,如果把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联系起来,那就不寻常了。同是以江南农村为背景,《故乡》描绘了现实中农村残破、凋敝的景象,《社戏》展现的则是另一幅记忆中理想的农村画卷。
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容易犯的毛病是“事”和“意”的榫头对得不准,往往是主观上(意)想“深”,客观上(事)显得内容单薄。因此,我们在具体写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在揭示事情所蕴含意义时犯任意拔高的毛病。
照相机能摄像,人的双眼也能摄像。然而人的双眼是带着感情去选镜头的,观察的人本身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只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对听到或看到的事深入地想一番,认识它的意义,鉴别它的价值,并把它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写,就能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也只有这样,才可能见微知著。第8讲:凡事可感悟
记叙文写事,要写出生活的感悟,写出美好的人性,使文章有新意,有深度,有“亮色”。例如,写自己的成长,成长过程固然要写铺陈事实,但更要点出成长的原因;写学校、家乡的变化,一定要联系时代的大背景;写事件的场面,绝不能机械照搬,而应透过画面写出它的实质„„
阅读《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我们就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而这份经验,无疑是作者亲历那件事情之后的深刻感悟。
那件事情也姑且算是一次历险吧。“我”爬到了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吓得要死。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父亲,看到了“我”在悬崖石架上的这种状况,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他并不上去救护,而是让“我”自己下来。父亲只给予指导、鼓励,教“我”怎样下来,让“我”经受一次历练。听了父亲的话,觉得一小步,“似乎能办得到”,第一步成功,“顿时有了信心”,第二步成功,“信心大增”„„
作者从这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成为一笔精神财富,使“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
这个例子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感悟对于写作之重要,由这篇文章便可窥一二:虽是凡事之叙,立意却很高,颇富教益。
要使文章写出生活的感悟,平时就得注意:①不断加强生活积累,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有了生活积累,即使以前写过的内容,也会由于思想起点不一样,在对原有内容大力充实的基础上,注入对事物的新认识,使作文上升为全新扛鼎。②不断提高思辨能力,以积极的态度去认识生活,尽可能地写正面的、美好的内容。即使写如过去讳言的失业下岗、贫富悬殊等现象,只要我们全面认识,同样可以赋予积极的意义。③不断进行思维训练,逐步克服“无事可写,无物可写”的毛病。写作中思维训练最方便的办法是自己对自己设问,细细思索出一些内容。经常这样积极地思考,我们就不用愁“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不用愁“形象干瘪”了。要始终记得,写出感悟,就是从事中写出了人生哲理和独到见解来。第9讲:过渡需自然
一篇文章,好比一架运转正常的机器,文章中的一个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件,这些零件不仅相互照应,而且那些大零件需要小零件把它们连接起来。文章里的段落同样需要相互照应,同样需要一些“小零件”,即过渡段和过渡句把它们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
写事记叙文也是由一层一层的意思,一段一段的内容编织、缀连起来的。由这层意思向另一层意思转换,由这段内容向另一段内容发展,这中间往往需要“过渡”。这就好像过河由此岸渡往彼岸一样,这中间离不开舟楫和桥梁。“过渡”得好,文章就脉络贯通,气韵流动,严丝合缝,浑然天成,没有散乱隔断之病;“过渡”得不好,文章就显得割截断裂,气血不畅,思路跳宕,使人难以卒读。
一般说,记叙文的下面几种情况间需要过渡:
①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需要过渡。
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饶多意趣的散文,当作者叙写到“我”由百草园这个自由的“乐园”转到以“严厉”著称的三味书屋去就读之时,写了这样一段话: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有了这个过渡段,就把上文所述的百草园的活动同下文将述的在“三味书屋”的活动有机地联系了起来,很好地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使文章前后两部分内容对比鲜明而又和谐严谨地缀连成了一篇完美的作品。②记叙的时间或地点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
《藤野先生》在述说了“东京”留学生界的乌烟瘴气景象后,作者写道: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于是,文章自然而然地由“东京”写到了“仙台”,一点也不见段落裁缝的痕迹,真可谓转接轻妙。③叙述转接议论等表达方式时需要过渡。
《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开头是几段议论,接下去要叙写事实了,作者写了一句: 让我还是来说一段故事吧。
这是由议论而叙述的过渡,作为过渡领起下文。记写了三个典型事例,准备以议论、抒发来收束全篇时,又用了一个过渡段:
朋友们,用不着繁琐的举例,你已经可以了解到我们的战士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是什么一种品质,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的美丽和宽广„„
这是由叙述而议论的过渡,使行文自然衔接。④由倒叙转入顺叙或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故乡》里,由于“母亲”的提及,插叙了“我”少年时与闰土的一段交往和情谊,及至插叙完毕,叙写又回到“现在”时,作者写道:
现在我的母亲提及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我应声说:
“这好极!他——怎样?„„”
接下去是“母亲”的答话,文章又回到了原有的脉络上来,线索清楚,文气贯通。
第10讲:照应需扣题
照应,指的是文章前后内容的关照、呼应。即前面的内容,在后面加以补充发挥;后面要写到的内容,前面预作交代(这种交代,也称之为“伏笔”,是为照应下文而预先伏下的一笔),前后文相互印证、补充,文章的脉络串通,使读者易于把握,得到完整深刻的印象。否则,文章会显得支离破碎,前言不接后语,各部分互不相关,使读者难于透彻理解其内容。这正像演剧时的道具一样,如果第一幕的墙壁上挂着一柄腰刀的话,那么,到最后一幕这柄腰刀就理应出鞘,要不然,那它纯粹就是一个多余的道具,一开始就不应该挂上去。
叙事中的照应有四种情况:①文题照应。在叙事过程中,我们所写的内容务必切题,要和文章的标题相照应。②首尾呼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③前后照应。在一篇文章中,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要互相照应。④反复照应。即前后照应中反复出现同一个词句或段落,以强化照应的效果。归结这四种照应不可忽视的一个共性,就是都得紧扣文题(主旨)。
《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文章题目,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与“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相映,文章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全文充满情味而又严谨周密。
曹文轩小说《孤独之旅》尾部写道:“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这个非常巧妙的细节描写,照应了上文杜小康风雨寻鸭中“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同时再现了杜小康的坚强、成长与收获。那带血的父亲的脚印,那带血的群鸭的羽毛,栩栩如生,余味无穷,让读者浮想联翩。《皇帝的新装》中,骗子行骗,赋予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所谓的“新衣服”一个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由于作品反复表现这个意思,使得这种奇怪的特性成为了贯穿故事始终的主线,童话就围绕它巧妙地展开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离奇而生动的故事情节。
伏而不露,明断暗续,委蛇九折,勾前联后,这才是好的照应,俨然现代建筑中的水泥柱一般,外面是水泥,内里是钢筋——“照应”正是使文章勾联紧密的钢筋铁骨。第11讲:“我”叙更真切
写事记叙文也同样大量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事情。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
《鲁滨孙漂流记》就是采用的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使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作者写鲁滨孙的遭遇用第一人称来写,通篇都是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而读者有时简直觉得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自己已经变成了鲁滨孙本人,在荒岛上生活;或者是鲁滨孙在孤岛上生活的惟一目击证人。用第一人称叙述,足以十分详尽地描写鲁滨孙的心理活动。这就大大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我”(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品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我”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我”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人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小主人公“我”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动。
丰子恺在《竹影》里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我”浓厚的生活情趣。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我”和弟弟以及小伙伴华明在月夜里相聚,弟弟发现了一个只有孩子才能注意的问题:“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成年人也许不会注意这样的事情,而孩子们却会追根究底的。“大家蹲在地上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孩子们对世界如此好奇,搞不明白不一定非弄明白,似乎什么事情都可以吸引他们。正因为“我”在其中,文章更把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写得真实恰当。采用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写进去。第12讲:“他”叙更灵活
第三人称叙事是比较常见的。作者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用“第三者”的口吻,叙述人物的经历和事情的过程。这种叙述常用的代词是他、她、他们、她们等。第三人称叙述能够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生活,也就是说,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比较灵活自由。
童话《丑小鸭》一文,作者在丑小鸭这一形象中融入了深切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可以说是他本人生活经历的艺术写照。安徒生一生境遇坎坷。他家境贫寒,没有受过教育。他最初想做一名芭蕾舞演员,后来又想当一名歌剧演员,但都没能实现。他开始从事创作,但因出身贫贱而不断遭到别人的嘲笑排挤。但是他毫不气馁,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一名享有世界声誉的童话大师。正是由于这种深厚的生活体验,丑小鸭的形象才塑造得生动感人;正是借助于第三人称叙写,丑小鸭的形象才表现得客观实在,感人至深。
孙犁的《芦花荡》讲述了“老头子”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靠的就是第三人称得以畅达铺叙。“老头子”的外貌,以及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应该由第三者来点出其神韵,以展现其精神世界。尤其是复仇那一节,老人手无寸铁,只身一人,竟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股掌之间,能把十几个真枪实弹的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置他们于死地,这份传奇是令人回味的,如果不是“他”言,就未免自吹自擂之嫌了。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记叙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为不让苏联红军战士牺牲后暴尸战场,冒着炮火的危险,将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战士的尸体安葬,并在坟头上点燃珍藏了45年之久的结婚花烛的感人故事,用的自然也是第三人称叙事。纵观全文,老妇人一句话也没说,她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一个一个动作具体再现,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气声都听得见,加之典型环境所渲染的紧张、窒息气氛的烘托,一位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南斯拉夫母亲形象便屹立在我们面前。而这般崇高的形象肯定不是“我”能够说出来的。
如果定要说第三人称叙事有点什么缺憾的话,应该就是它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倘要弥补这个不足,叙述者不妨利用人物的对话或独白,即通过人物的口,讲种种经历和感受,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第13讲:顺叙随事态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或者说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的方法,也可以说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
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必须严格地安排好顺序,写清楚叙述的时间。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作者常常要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事情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叙述,文章的层次也是清楚、明了的。当然,有的文章事情比较简单,因而不一定非要写出事情过程的四个层次(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皇帝的新装》十分注意叙述的清晰性和完整性。它所用的叙事方式,是儿童们最易接受的顺叙法,落笔就写主要人物,介绍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然后引出骗子,接着写织布,做衣,最后写皇帝穿上“新衣”参加游行大典,在人们面前出尽洋相。故事顺序展开,一环紧扣一环,逐步引向高潮,最后简短作结,且又留有想像余地。这样的写法,既能适应少年儿童的智力水平,又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周密的思考能力、清晰的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像能力。
当代女作家黄蓓佳的儿童小说《心声》,主要情节其实就是四个场景,也是按时间顺序联系在一起的。学校要上公开课,内容是小说《万卡》。非常喜欢这篇小说的李京京要求朗读课文,遭到老师的拒绝。李京京心里不服气,他不仅自己努力练习(在小树林里独自朗读《万卡》),而且还去纠正被安排朗读的同学预演中的错误。最后公开课时别人怯场,给了李京京一个机会,他终于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万卡》,借此发泄了心中积郁的块垒。
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因而更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顺叙并非记流水帐,不能事无巨细,涓滴不漏,不加选择,必须注意材料的取舍。要不然的话,就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使人读了索然无味。第14讲:倒叙凸结局
所谓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在文章的前面先进行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并按事件的发展顺叙叙述完成。换言之,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运用倒叙可以造成悬念,一下子就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
①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
例如,“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背影》的第一段,篇首点题,点明最难忘的是“他的背影”,使浓重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从全文来看,选取的材料均归汇于“背影”这一焦点上。背影,刻画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浓缩了父子之间难以言喻的感情,是慈父爱子的象征。这里与文题照应,突出中心的效果不言而喻。②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我们小学接触过的《少年闰土》,是从鲁迅的小说《故乡》中节选下来的,就节选的这部分而言,采用的也是倒叙手法。作者把少年闰土给他讲的最精彩的故事“看瓜刺猹”(原作的第12自然段)先放在作品的开头,使读者一开始就对少年闰土有一个清新的印象,然后再回头交待怎样和闰土见面,闰土怎样给“我”讲无穷无尽的稀罕事,怎样和闰土告别,从而增强自己对闰土的敬佩与怀念之情,这在整个《故乡》中更具有活化结构的作用。
③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例如,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一文,开篇点明“我的第一本书”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引发读者了解的兴趣。接下来才介绍与“我的第一本书”有关的事情,这么绕了一下,便迅即扣住了我们的心弦。
使用倒叙这种叙事方式,务必从内容的表达出发,不要为倒叙而倒叙。倒叙如果变成了一种公式,也就没有意义了。第15讲:插叙忌裂痕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的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换个说法,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
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或者说是插叙内容写完以后要注意与原来的叙事线索衔接。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非常清楚。
《羚羊木雕》写作上可以研究一个问题:本文写了发生在三个时间的三件事情,写得集中紧凑,作者是怎么布局的?我们来看:万芳拿自己的新裤子换“我”的破裤子,是上星期的事。送羚羊木雕,是昨天的事。逼“我”要回羚羊,是今天的事。作者劈头就从妈妈追问“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写起,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争辩结束,穿插上星期体育课发生的事情和昨天送羚羊的事情,情节就紧凑了。可见,顺叙不是唯一的方法,有时可以用插叙使场面集中起来。《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文章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当然,作者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写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这里有现实,有回忆,用现实引出回忆,其中很多回忆又与爸爸的话语有直接联系,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
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入叙述的时候,尤其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第16讲:线索拧神意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如果把叙述中种种的人物与事件比做珍珠的话,那么线索就是那串珠的丝线,有了丝线,颗颗散落的珍珠就能构成一条闪烁异彩的项链,有了线索,杂乱无章、错综纷繁的材料才能组织得有理有序。
写事要有线索,只有把事件发生的起因、过程、结果用一根主线串连起来,才能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算是一篇成功的文章。
以人为线索叙事,要注意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人物性格的统一,还要注意人物年龄特征、外貌、动作、地方和民族特征、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统一。否则,容易造成混乱。
以物为线索,即在叙事的过程中,让某一物品在事件的各个阶段重复出现,并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它的形象,或在情节发展中突出它的形象,使读者看到这个事物就可以明白事情的发展状态。这种物件往往起过渡作用或象征和点明中心思想。
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就是突出记叙主要事件,清楚交代次要事件,主次搭配合理,叙述井然有序。这种写法,事件再复杂,也可繁而不乱。如,《智取生辰纲》中,杨志和晁盖等人一直在斗智斗勇。对某一件事,开始的时候“我”是怎么想的,后来“我”又怎么看待的,结果又是怎样认为的。“我”思想感情上的这种变化,也可以成为文章的线索。以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思想发展的过程要分明,思想变化的各个阶段连贯要自然,对照要清楚。鲁迅的《藤野先生》和《社戏》都有这样一条思想感情变化的暗线。
《社戏》所叙述的故事非常简单,就是写“我”的三次看戏。开篇用近三分之一篇幅写“我”在北京的两次看京戏,后用三分之二强的篇幅写“我”小时候在故乡去赵庄看的一场社戏。三场戏都枯燥,都没看到什么,“我”三次都中途告退,但“我”的心情意绪却截然不同。“我”从鲁镇来到平桥村,不但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还可和小伙伴们一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玩耍,平桥村之于鲁镇,正如百草园之于三味书屋,前者才是儿童理想的成长环境,从中可见保守的书塾教育与儿童天性的冲突。正是在乘船去看社戏的途中,“我”寻到了让人心旷神怡的山水之美,直是倍感自然亲切。那次所看的社戏,其实也并不见得怎么好,那铁头老生没表演绝活,小旦唱得听不懂,很老的小生让人乏味,后来又怕老旦出场唱起来没完没了„„而那次社戏之所以总让“我”觉得好,不是那社戏本身,而是在此前后的人和事。与其说那次社戏值得回味,毋宁说儿时岁月值得珍惜,故乡之梦值得永远追寻。《社戏》贯穿始终的,是作者的追寻自然之心。第17讲:目击映真实
直接叙述现场目击的状况,是最能够真是反映事物状貌的一种描写方法。采用现场目击法描写事件,首要、主要也是最关键的在于明确告知观察的地点等,给人真实感。要注意在叙述过程中交代清楚哪些是亲眼见到的,哪些是猜想的。这样,文章才更具有科学性。
由于现场目击是以作者的观察视点作为写作的出发点,因此,描写时不强求全面、完整,但是也要慎重选择描写的内容,做到突出重点。
西蒙诺夫的《蜡烛中,写到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牺牲了的苏联红军战士这件事情时,叙述了俨然现场目击的一个礼仪:“老妇人跪倒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就这样,一个一个动作历历在目,描写得非常感人。
在叙述目击对象的情况中,一定要保持作品的直观性、客观性与实录性,描述事物一定要直截了当,明白无误,时空概念要十分准确与具体。
《台阶》中有这么一个镜头:“那时候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才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这里,“鸡叫三遍”不一定只是耳闻,“黄昏贴近家门”则无疑是目击的把握,“疲倦地坐”直击父亲劳累的样子,看看“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这个高度,就足见父亲为建造新房所付出的艰辛。此番目击的叙写,自然反映造屋之事曾使父亲的努力何等不懈。目击,是相对于想像的务实之举,务求加强多角度的观察,也就是在观察同一物象的过程中,不断变换观察角度,从而对所观察的具体事物有一个全面了解。
散文《珍珠鸟》以雏儿降生为限,把全文分为两部分。之前,作者充分记述了以吊兰垂蔓为装饰的温暖的鸟巢,描绘很细,为后文奠基,然相比之下,仍是写意。之后,作者以工笔拟人的笔触写了雏儿,写了小鸟与“我”的情感交融,描绘微妙细腻,其声在耳,其形在目,其情在心。你看,雏儿那天真的神态,愉快的跳跃,„„难道它不像一个可爱的孩子?“我”对“小家伙”已是舐犊情深了。我们赞佩作者的观察力,而验证这种观察力的正好是他的现场目击所得。第18讲:细节促生动
细节描写,指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细小的事物和动作,着意描绘。它是写事记叙文乃至文学作品常用的描写方法。成功的细节描写能够增强文章和作品的生动性和真实感,有助于开展故事情节和表达主题思想。
细节描写对所写细节要精选,衡量它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并考虑置之于篇中是否自然、协调,能不能和全部内容有机地结合。细节不应是可有可无的游离于内容之外的附加品,而应该围绕主题展开,为表达主题服务。
《最后一课》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就拿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似信手拈来,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每一细节都蕴含深意,发人深思。
茨威格在《伟大的悲剧》中也特别关注令人难忘的细节。比如,历尽艰险到达极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再如,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又如,不幸的奥茨先是要求给他十片吗啡,以图尽快结束自己,其他队员坚决拒绝了他的要求;第二天,他独自走向了帐篷外的茫茫风雪。而最后斯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僵,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这样的情节,相信会感动所有的人!
《范进中举》最精彩的莫过于篇末对胡屠户接受范进赠银的描写。胡屠户一边“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一边假意推辞道:“你且收着”。并不等范进说完,“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千恩万谢”之后,“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用“攥”“舒”“缩”“揣”四字,使这个见钱眼开、虚伪做作的市侩小人丑态跃然纸上。细节的真实生动,极大地增强了讽刺艺术的魅力。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题材再怎么有意义,主题无论多正确,如果细节不具有特征的真实,人物就不真,就无法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第19讲:详略需映衬
写事记叙文要重点突出那一讲里已经说过,重点务必写详尽,提及详略得当的问题了。这里再来专门“复述”,足见详叙与略叙的安排于构思行文之充要。
详叙一般用在对每件事发展变化过程的具体叙写。详叙时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或事情的细节进行详尽、细致的描叙。作文时,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部分,要详叙。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大,而又必须交代的,则几笔带过,这样文章的中心才能突出。否则文章会出现无中心或多中心,显得繁琐。
略叙的作用在于交代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但又不必详叙的内容。它与详叙相结合,使整个叙述有详有略,疏密相间,形成叙述的起伏。略叙一般用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与中心思想关系一般的部分;人所共知的部分。
例如,《背影》中,详写送行的过程,其中也分主次,买橘子的过程写得较详细,写背影的笔墨,又特别详细。而写回家奔丧,写在南京游逛,都一笔带过,因为这些跟主题关系不大。可见,详略的原则是为了突出中心。
那么,在记叙的过程中,怎样妥当地安排详写和略写呢?
①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事情的发生阶段,往往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结果部分,往往是写出事情的结局或点明事情的中心。它们在整个事情中,或者说在整篇文章中,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个事情,或者整篇文章中的主体部分,它往往具体体现中心思想,因而要详写。
例如,李森祥的《台阶》按“回忆旧台阶——父亲觉得台阶低(地位低)——父亲为建新台阶准备——建造新台阶——感觉新台阶不对劲——并没有得到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老了”的思路,重点写了建造新台阶的过程,详细地写出了父亲从捡一砖一瓦,积攒一分一角钱开始,不分四季,日日夜夜,辛苦劳碌,任劳任怨,目的只有一个——改变地位获得别人的尊重。
②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回忆了有关阿长的许多内容,但作者并没有均衡用力,而是着重详写了她为“我”买来《山海经》一事。因为这一部分最能够体现阿长对“我”的关心以及“我”对阿长的敬意与怀念。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文章中,重点突出详写的部分时,不能忽视略写的部分。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运用得好,可以对文章重点的突出、主题的表现,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用。第20讲:手法多样化
写事,进行叙述的时候,要处理的问题很多,这就涉及到一个善于驾驭与否的话题了。写文章是有方法的,但不可以拘囿于某招某式,而应该充分地运用机巧,随走笔而灵动演化写作的技艺。《皇帝的新装》就十分注意叙述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使故事显得更加生动、活泼、有趣。作者在叙述整个故事时,有时采用明白流畅的白描手法,有时通过精彩的对话,有时则细致地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通过这样多种方式的相互交叉,灵活运用,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有利于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随着故事情节的逐步展开,很自然地接受作品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金波在构思童话《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情节时,既设身处地,怀着盲孩子渴望关怀的愿望,又怀着一个健康人对他们同情关爱的感情,在叙述故事的方式上,比较侧重于写内心的感受和气氛的烘托,没有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注重情调和意境的渲染。由于主人公是一个盲人,只能凭借他的听觉来感受环境:他“喜欢听鸟儿黎明时的叫声,春风从耳边吹过的声音,连蜜蜂扇动翅膀的声音他也很喜欢听。”这种写法,在作品中多处可见。当盲孩子渐渐恢复视觉时,作者又着重写了视觉和色彩:“他第一次看见一个淡淡的光点在他的手心里移动着”,“无数只萤火虫组合成一盏美丽的明亮的灯,一会儿闪着幽蓝的光,一会儿又闪着翠绿的光。”太阳、月亮、彩虹、花朵、绿草、露珠„„姹紫嫣红,色彩纷呈,都是以光、以影、以色彩,来表现一种意境,借意境的变化,来表现情节的发展。《云南的歌会》一文,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内容各有侧重,手法也各不相同。“山野对歌”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村寨传歌”重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三个场面,看似各有千秋,实则紧密相连,全面展示了云南歌会的场景。
《我的第一本书》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展开丰富的联想,充满情趣地描写了有关“第一本书”的故事,这样的追忆既拓宽了题材的范围,加深了主题的深度,又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可见,手法多样化是写事的高远境界,却又在于我们笔下流动那刻独运匠心。
第三篇:第七讲 写事作文 教案
第七讲 写事作文
课前复习:
1、《智子疑邻》的故事
2、有关读书的宣传标语
3、诗词默写6篇
阅读部分
一、世界上最好的手
如果可以,我愿意承担你生命中所有的苦难;如果不可以,我愿意教会你去如何承担苦难,为此,我将自己降到和你一样的位置,这样的爱,你感受到了吗? 我和父亲一起旅游,记得是一个中午,到了一个山间小镇,我们走进一个小食店。
我们买好了就端着盘子找桌子。看到一张桌上只坐了一个年轻的母亲,打扮得很利索,短发,抱着孩子。我走过去问:“我们可以坐这儿吗?”
她微笑着点点头。我们就坐下吃起来。
那位母亲在照顾着她的孩子,喂他吃饭。她哄着孩子,——边笑,一边喂。他大大的眼睛,可能一岁多一点,很可爱,张大嘴巴等着妈妈的勺子,一口一口地吃。
我感觉到有点什么不对,是那个母亲的动作。她把孩子放在右腿上,双手抱着,然后用嘴咬着勺子的一端,很熟练地低头在她的盘子里舀菜、拨拉、再喂到孩子的嘴里。开始我以为她在逗孩子玩,但她那麻利的动作,告诉我有别的原因,可她的双手好像没有问题啊!我们慢慢攀谈起来,她问我们从哪儿来,去哪儿玩。突然,我吃惊地发现:没有看到孩子的两只小手!对,只有手臂,两只袖子是空的。我偷偷拉拉父亲的衣角。
她大概感觉到了,继续那样喂着孩子,平静地说:“是个意外。”
她也没有说什么意外,我们也不好问。大概几个月前的事。反正后来就截肢了。右手只有上臂,左手好一点,但小手也是没有了。
我顿时感到很痛心,很难过。她对我父亲说,孩子的爸爸已经离开了家乡,去浙江打工。为的是赶快存点钱,要为孩子装一双“世界上最好的假手”。
“要世界上最好的。”她又喃喃地重复了一遍。
后来,我把心中的一个疑惑问了出来:“那么,你为什么要用嘴喂孩子吃饭呢?”
她解释道:“孩子失去双手时,还不记事。他还不知道将来的痛苦。但是他这一辈子注定了要用假肢,要用嘴和双脚来代替自己的双手。我是他妈妈,我不能让他现在就感到痛苦。我要让他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地开心。”
“所以,我要让他知道,妈妈也是用嘴做事的。开始我不熟练,慢慢地我就会了。你知道吗?孩子天天跟我在一起,看着我,很会模仿的,学得比我还快。他可以用嘴做好多好多的事了。所以,只要我在孩子面前,我就尽量用嘴做事。”她很自豪地说,就好像一名普通的母亲在夸奖自己的孩子考了第一名。
“我要好好保护他的牙齿。”她一面说着,一面开始收拾。我看着她熟练地用两手抱着孩子,轻轻地放进一个小车里,然后用嘴收拾着桌子,把一些杂物放进一个开口的包里,用牙一拉带子,把头挎了进去,包就到了肩上。
她跟孩子说:“和爷爷和阿姨说拜拜。”孩子就摇晃着小脑袋,咿呀着说:“拜拜。”然后她继续和孩子说着话,转身出了店门。看着母子俩快乐的背影,我在想,一个很普通的母亲,竟会如此伟大!
1.(2分)文章开头直抒胸臆,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
2.(2分)文中写母亲打扮利索、动作熟练,从中你看出了这位母亲怎样的特点?
3.(2分)母亲的开朗乐观无形中已经影响了孩子,试举一例说明。
4.(3分)文中最好的手有两层含义:
5.(3分)试从文章选材的角度,说说这篇文章在写作上给你的启示。
参考答案
1.文章开头直抒胸臆,总领全文,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了母亲对子女深深的爱。2.看出母亲的简洁干净、果断干脆、充满乐观、饱含爱心(意近即可)3.示例:孩子摇晃着小脑袋,咿呀着说:“拜拜。”
4.一是指“最好的假手”,二是指母亲的爱之手——母亲放弃健全的双手,改用牙齿做事,让孩子模仿,以减轻失去双臂的孩子的痛苦
5.一是选材要新颖,二是要突出文章主题。如本文选取了双手健全的母亲为了减轻失去双臂的孩子的痛苦,让他学会承受现实而放弃用手,改用牙齿做事的事迹。这新颖的事例很好地诠释了母爱的伟大。
二、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6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那个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旁边,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野兔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作文部分
怎样写好一件事
一篇好的记事作文必须: 1.紧扣题眼
审题时理解关键词语,是写事作文的难点。如可填入“有趣”、“难忘”、“有意义”等词汇,对于半命题作文,这往往就是题眼。2.突出中心 根据题目,选定了某件事后,你就要对这件事进行认真地回忆,并仔细琢磨,反复思考,挖掘出这件事中含有的趣味点,意义或生活哲理,或找出它闪光的地方。本文记事内容已经确定,但其中的意义却还可以挖掘。3.完整叙事
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环境渲染
写事离不开写人,在记事过程中,一定要把人物 5.生动描写
有位同学写自己参加义务劳动、打扫储藏室的事情,初稿写得干巴巴的,没有任何描写。写刚进储藏室的情况,只有一句话:“开始,我很不爱干。”后来,在老师启发下,她把这个过程扩写成了下面的两小段:
“这个储藏室又大、又脏、又乱,一进门儿,就有股怪味儿往脑子里钻,我纵了纵鼻子,想扭头就走,可是怎么好意思呢?劳动开始了,我抢先跳上窗台,推开一扇窗户,慢条斯理地擦起玻璃来。心想,这个活儿又轻省,又能呼吸窗外的新鲜空气。想到这儿,心里美滋滋的。”
这段文字比原来的七个字就具体多了,使读者了解了这位同学为什么不爱干的原因,了解了她的想法和行动,内容也比原来更丰富,更真实。
6.详略得当
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我们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故事:童年趣事、家庭琐事、校园故事、游戏活动、社会见闻、难忘往事、交往故事、赛场故事、游览故事、成长故事、亲情故事、爱好故事、发明故事、历险故事等。这些故事大多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如何把这些小事作为材料来写成一篇佳作呢?
1.如果根据题目的要求选定了某件事,你就要对这件事进行认真的回忆,并仔细琢磨,反复思考,挖掘出这件事中含有的生活道理,或找出它闪光的地方。
2.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让读者明白文章写的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了怎样的事。
3.必须把事情发生的环境写清楚。因为任何事情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发展的。环境写好了,写出特点来,还能渲染气氛,表达感情,使文章更生动。
4.一般要按事情发展顺序,把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不能颠三倒四,还应把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写清楚。
5.记事中要围绕中心,抓住重点,不要面面俱到。重点部分(一般指事情发展高潮处)要详写,写具体,写详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6.写事离不开写人,在记事过程中,一定要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写 3
细致,写逼真,这样才能表达出人物的思想品质,才能更好地表达这件事所包含的意义,即文章的中心思想。
一、首先审清题目,确定写作主题。本次习作的题目是“我和书的故事”。根据题目我们知道有两个要点需要注意。
1、本题的题眼是“故事”,也就是要求我们所写的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既然叙事一定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讲清楚;
2、本篇习作的限定词是“我和书”,在这里要注意这个“和”字。也就是在文中一定要表达出与书之间所产生的乐趣或收获。不能只强调书或我如何如何。
审清题目后,还要确定一个主题:是表达读书的乐趣还是选读书给自己的收获等。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悟来选择。
二、然后注意写作顺序,内容充实。
写作之前要明确行文的线索,做到条理清楚,脉络分明。对于“我和书的故事“这个话题我们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前后顺序,回忆你在读书时经历的故事;也可以根据书籍伴你从小到大成长过程的时间顺序来写。
无论采用哪种写法,都要把自己的所做、所闻、所感以及他人的表现都融入之中,在细节描写之处体现真情实感。在叙述过程中要有真实事例,这样会让你的读者感到情真意切。切忌用口号、大话、空话等语言来叙述。
范文:
我与书的故事
我爱书,特别是好书,爱它那行云流水般的通畅,爱它那天高云淡的深邃。应该说,每一本出自不同作者的书,都自有它独特的风格,或深沉、或轻快、或悲伤、或欢愉。但无论怎样的好书,都能给你带来感观于心灵的愉悦。犹如夏日里的一杯冰水,彻骨的寒冷过后便是无比的清凉。
我从识字起就喜欢读书,从小时候的连环画到如今的长篇小说等。是书让我慢慢认识这个世界,是书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是书让我开阔了视野,也是书教了我无数的知识。我和书之间的故事也随着读书数量的增多而渐渐增多。
自从上了三年级我们学习了作文以后,爸爸妈妈就给我买来了好的好作文书,让我从中受到启发。我从此以后便爱上了作文书。不久,从《小学生作文宝典》中我懂得了写作文不能搬硬套,要灵活应用。一天,妈妈有事出去了,叫我如果下雨就收衣服。我正拿着一本作文书津津有味地读着,我在书里遨游,完全忘记了自己,忘记了周围,忘记了所有。当我看见一篇描写悲惨的作文时,真如身临其境,耳边还响起了凄凉的哭声,我被这一切感动了,我也哭了„„
妈妈回来了,走到阳台去了,衣服已经湿得能出水了,我依然在看书,“啊,怎么啦?衣服怎么湿透了!敏敏,你是怎么搞的?”这时我才恍然大悟,“我,我„„我忘记了。”我搔着头说。弄得妈妈哭笑不得:“你呀!爱看书爱得呆了!”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是啊,书,毕生是我的至爱,它让我拥有了一份最恬静的情感和一个最原始的兴趣。
写出事件的波澜
拐角处的眼神
我在篮球场上摔伤了膝盖,回家途中正好遇上下班的老爸,“带我回去吧,我实在痛得走不动了!”
老爸先是惊讶地看着我的伤口,盯了几秒,皱了皱眉说:“这点小伤算什么,要打球就得付出代价,自己走回家!”
我以为那只是一句玩笑,很自觉的往车上坐。不料老爸把我推开,自顾自地,飞快地骑走了,远远抛下一句话: “自己走回家!”
“自己走回家?”我心里又是气愤又是委屈,“虎毒还不食子呢!我──不走了。”不过一想,万一不马上清洗,伤口发炎怎么办?苦的还不是自己,干嘛和自己过不去呢!于是我憋了一肚子的气一瘸一拐往家走。
然而就在几分钟后,我便在马路的拐角处又看到了老爸的身影,那臃肿的显得笨拙的身影,那习惯性皱着眉的脸,还有那双正盯着我的充满关爱的眼睛„„在马路的拐角处,在与我对视的那一刹那,他立刻转过身,跨上自行车消失在人群中,再也没有回头。但我还是认出了那眼神,我再熟悉不过的眼神。顿时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流遍了全身。我想起了他曾对我说过:“人生的路很长,父母不可能一辈子都牵着你走,自己学走路时难免要摔交,但是你从哪里摔
倒了就要从哪里爬起来,有麻烦也要学着自己解决,不能总是依赖父母。”
这时,我开始觉得伤口已不那么疼了。爸爸在看我伤口时的那种惊讶的神情和随后的那个习惯性的皱眉,都是我所熟悉的,然而他在拐角处的那个眼神我更感到熟悉。
一肚子的气消了,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在路上我这负伤的人是那么抢眼,有好心人说,“小兄弟,不要紧吧。”“要不要我送你回家?”都被我用老爸的“名言”婉言谢绝了,“我能行,我能自己走回家!”
2、升格意见:
《拐角处的眼神》不能说文笔有多美,但是作者用朴素平实的语言叙述了父亲在我“受伤”以后的行为态度,较好地表现了父爱的那一份深沉和独特,情节也有一定的起伏变化。不过,同学们仔细读读,会发现文中尚有须作修改,方能更好地写出事件的波澜。比如:
文章开头可用“因果倒叙法”设置悬念,由父亲在拐角处的独特眼神来引出一段父子之情,使读者看了开头就产生一种悬想和期待。
文中还可以增加一些照应,如文中“我”在拐角处看到老爸的身影后,会怎么想?为什么会有一种暖流流遍全身的感觉?交待老爸“特别”的行动及其所蕴含的感情,同时写出“我”的感情的变化,这也能使文章产生波澜。
结尾可用情节突转法,写父亲为我准备疗伤药品等细节凸现父爱,使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强化父爱的深沉和浓烈。
原文内容比较单薄,可以用断续法在文中穿插一件凸现父爱的童年往事。文字不要太长,但是对表现父爱能起补充烘托的作用。可用“眼神”串联穿插的文字,使行文细密严谨摇曳多姿。
附 中学佳作赏析
1、拐角处的眼神
那臃肿的显得笨拙的身影,那习惯性皱着眉的脸,还有那双正盯着我的充满关爱的眼睛„„在马路的拐角处,在与我对视的那一刹那,他立刻转过身,跨上自行车消失在人群中,再也没有回头。但我还是认出了那眼神,我再熟悉不过的眼神。顿时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流遍了全身„„
几分钟前,我在篮球场上摔伤了膝盖,回家途中正好遇上下班的老爸,“带我回去吧,我实在痛得走不动了!”
老爸先是惊讶地看着我的伤口,盯了几秒,皱了皱眉说:“这点小伤算什么,要打球就得付出代价,自己走回家!”
我以为那只是一句玩笑,很自觉的往车上坐。不料老爸把我推开,自顾自地,飞快地骑走了,远远抛下一句话:“自己走回家!”
我是父母的宠儿,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但我从来没有想到,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爸爸居然冷漠地抛下了我。我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又看了看自己血肉模糊的膝盖,一阵凉风吹过又是一阵钻心的疼痛„„
“自己走回家?”我心里又是气愤又是委屈,“虎毒还不食子呢!我──不走了。”不过一想,万一不马上清洗,伤口发炎怎么办?苦的还不是自己,干嘛和自己过不去呢!于是我憋了一肚子的气一瘸一拐往家走。
然而就在几分钟后,我便在马路的拐角处又看到了老爸的身影„„
飞快骑走的老爸其实并没有骑出多远,离我不远的某个角落,他用他的眼神守护着我,就因为老爸在拐角处的那个眼神,我似乎立刻明白了先前老爸那句话中的另一层意义,明白了他那一份深藏的爱。我也想起了他曾对我说过:“人生的路很长,父母不可能一辈子都牵着你走,自己学走路时难免要摔交,但是你从哪里摔
倒了就要从哪里爬起来,有麻烦也要学着自己解决,不能总是依赖父母。”
这时,我开始觉得伤口已不那么疼了。爸爸在看我伤口时的那种惊讶的神情和随后的那个习惯性的皱眉,都是我所熟悉的,然而他在拐角处的那个眼神我更感到熟悉。那眼神牵起了一串往事。
小学三年级时我刚学游泳,老爸把连狗刨都没练熟的我往深水区一扔,任由我“自生自灭”,当我在水中“挣扎”的时候,我无意中看到他的眼神,充满希望和关爱地追随着我。当他把我从水中拖出来时,他又是帮我捶背又是哄我说为我买好吃的。我当时只知道害怕的哭,然后是傻傻地笑,现在想起来又是另一番滋味。
这样想着,一肚子的气也消了,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在路上我这负伤的人是那么抢眼,有好心人说,“小兄弟,不要紧吧。”“要不要我送你回家?”都被我用老爸的“名言”婉言谢绝了,“我能行,我能自己走回家!”
推开大门,我一眼便看见了桌上的二个棕色小瓶──一瓶是双氧水,一瓶是紫药水。书房里,只看到老爸一个背影──他正在看报。他的肩膀似乎是动了一下,但还是没有起来:“自己擦药吧。”
2、美丽的苹果
祖母爱吃苹果,尤其爱吃妈妈削的苹果。
妈妈削苹果的姿势很漂亮。她安详地拿起水果刀,飞快地在苹果上转着,果皮便宛如一只轻轻点过水面的燕子,时而向下,时而朝上,绕着苹果自由地飞舞。片刻之后,圆圆的苹果便呈现在我们面前,完美得就像一件艺术品。削完后,妈妈总会拿过碟子,将苹果一片片削好,递给祖母。那一瞬间,妈妈那写满微笑的双眼那么美丽。祖母每每递给我几块,而我吃完后总是不懂事地嚷着还要。望着妈妈那似嗔却笑的样子,我是乐滋滋的。不过,心里总想,要是自己能吃上一个完整的苹果该多好啊!
岁月流逝,祖母年纪渐渐大了,但仍然还和以前一样地搂着我看妈妈削苹果,妈妈依旧用她那灵巧的双手制作出一件件沁人心脾的“艺术品”。不同的是,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她亲手削出的大苹果。品着那甜甜的苹果,我时常想,要是自己也能够这样为祖母或妈妈削一次苹果,那该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
那年深秋,祖母病了,昏迷了好几天。我依然记得她那慈祥的容貌和那被疾病折磨的身子。那天,祖母奇迹般地睁开双眼,吃力地说着什么。我急忙把耳朵贴到祖母嘴唇边,才听清祖母说的是“苹„„果”。爸爸在上班,妈妈上街了,谁来为祖母削苹果呢?看来只能自己动手了,我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模仿妈妈的动作操作起来,可那小刀好像特意与我作对似的,我越想削好,刀子越不听使唤,深一刀浅一刀地,果皮果肉洒落了一地。当我颤抖着将那仅剩下半边的“丑八怪”递到祖母眼前时,却分明读到她脸上一种幸福的笑容。
如今,祖母的病好了,我们晚饭后吃苹果的习惯还是没有改变。不过,水果刀已经掌管在我的手上。每每望着祖母和妈妈那惬意的笑脸,我感觉自己仿佛成了传递爱心的“小天使”,快乐着家人,也快乐着自己。
3、老师的目光
老师的目光,有时让人害怕,有时让人高兴,有时让人伤心,有时让人充满力量„„老师,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片断一
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同学们“沙沙”写字的声音和老师沉重而缓慢的踱步声,我们正在进行英语考试。卷子很简单,我很快做完了。突然,同座向我发出了“信号”,我回头看见老师离我还很远,便毫无顾忌地把卷子移了过去。作贼总会心虚。当我再次回头,一双眼睛,一双严厉的眼睛正射出两道利剑似的光。我的脸红了。赶紧,我把卷子抽了回来。老师的目光,多吓人啊!
片断二
发语文卷子啦!我提心吊胆地坐在座位上,恭候老师宣读圣旨,“何磊,92分——”老师微微停顿一下,温和的眼睛立刻向我投来赞赏的目光。“他是全班最高分!”呀,我高兴极了,飞快地从老师手中接过卷子,老师笑了,我也笑了。老师的目光,多好看呀!
片断三
不好,我闯祸了!刚才我把粉笔灰故意吹进了一位女同学眼里,她哭着去告诉老师了!果然,不一会儿,我就被“召”进了办公室。我不敢看老师的眼睛,低着头听着老师的数落。我心里愧疚极了,只觉得对不起老师,对不起同学,特别是那位女同学。我用含着眼泪的眼睛偷偷地看老师的眼睛,唉,那里面只有失望和讨厌。我伤心极了,眼泪再也忍不住“刷刷”地流了下来。老师,我对不起你!快别这样看我吧!
片断四
大扫除开始了。老师交给我一个任务,把教室的第一扇窗户擦干净。我接过抹布,“呼”地跳上窗台,完成老师交给我的光荣任务。透过玻璃,我看见外面同学正在热火朝天地干,老师正在一旁赞赏地看着他们,还不时地加以指点。我不甘示弱,心里想:一定要好好干,让老师知道我不只是光会调皮捣蛋。一扇扇玻璃被我擦得放光,着急的是,老师怎么还不转过身来看看我呀!老师终于转过身来了,我满以为他会大大赞赏我一番的,谁知他什么话也没说,径直朝办公室走去了。唉,真倒霉。剩下的半扇窗户,我也没心思擦了,就等着老师来检查吧!“哟,这是谁擦的窗户呀,好干净!”老师不知什么时候来到了教室。我高兴极了,“是我擦的,老师!”老师看着我了,那是多么有力量的目光,赞赏、怜爱、喜欢都融进去了。我只觉得浑身热血沸腾,有使不完的劲儿。“可是,还有两块„„”我抬头一看,哦,就是刚才我赌气不擦的半扇窗户。我“刷”地跳上去,不一会儿,那两块玻璃就放出了耀眼的光。“嗯,不错。”老师伸起了大拇指。这时老师的眼睛,是最美的眼睛!
4、记住这一天
早晨起床,打开窗户,迎面吹来清新的空气。我深深地吸了一口,顿觉神清气爽。一天新的生活开始了。是啊,眼看中考就要来临,学习更紧张了,老师们似乎比我们还要紧张,当然还有父母。有时候想想也有点可笑,可在一笑而过后,我却深切地体会到他们的希冀之真,用心之苦。
上学的路上,洒满了灿烂的阳光。阳光,德泽万物,给人间带来了温暖,也开启了我心灵的门窗。我欣赏着四周的风景,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要是这个时候中考已结束那该多好啊!“快迟到了,还不快点?”一声清脆的呼唤把我从沉思中惊醒,是她,我赶快和她一起跑入校园。
她是我的同学,是我班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她每次考试总是令人不可思议地获得第一名。我也曾努力地追赶过,最终却发现是徒劳。今天发试卷,她肯定又是满分了。你看,连她走路的样子都显示出十足的自信,我非常羡慕她。在追赶她的过程中,我收获很多,既得到了友谊,成绩也提高了不少。想着想着,就到了班级的门口,老师早已像往常一样站在门口迎接我们了。三年了,风雨无阻,这让我们很感动。
我急忙把书包放下,还没坐稳,老师便说:“我把昨天下午做的试卷发一下,总的来说,考得还可以,但个别同学的发挥有点失常„„”听了这句话,我很担心,因为我预感到我这次没考好,但总不会低于70分吧!
听着老师报分数,我的心越来越紧张,终于念于我了:“某某,65分。”我的头嗡的一声,一下呆住了!我多么希望是老师看错了,或者改错了,可面前的试卷上明明满是红红的叉子,和一个醒目的“65”!我该怎么去面对我的父母、老师和同学啊!
面对着可怜的分数,我好像失明了,什么也看不见;又好像失聪了,什么也听不到。来时的一路光明此时正离我越来越远了。我陷入了无底的黑暗之中。
我不知道这一天是怎么过去的。放学的时候,老师留下了我,微笑着对我说:“每一天都要经过黑夜,然而谁也阻挡不了光明的到来。人生也有陷入黑夜的时候,但要坚信:黑夜来了,黎明就不会远了。老师相信你会走过去的。”我含着泪水使劲地点着头。
我会永远记住这一天,记住老师的话。
5、我因爸爸而自豪
我的爸爸,是名普通的教师,他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没有太多的光荣称号,他不高大,不英俊,也没有美妙的嗓音,但他却让我引以为傲,为他而自豪。
我自豪,因为他敬业爱岗,无私奉献;我自豪,因为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我自豪,因为他勇于探索,不断进取。但更让我自豪的是他的自觉的责任。
那是一个傍晚,爸爸把我从学校接回家,我坐在爸爸的后座上,像是小麻雀似的和爸爸聊着学校里的趣事。风从耳边呼呼吹过,爸爸时不时回头看的脸上洋溢的满是宠溺。这时候,我都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孩子。
突然,一个急刹车,我重重摔到了爸爸的背上。爸爸转过头用宽厚的大手摸了摸我的头,嘴角扬起一丝歉意的微笑。“没事儿吧?红灯了!”爸爸指了指前面那鲜红的警示灯。我看了看四周,几乎连个人影都没有,路边不远处就是一望无际的田野,静得几乎都可以听见青蛙的低鸣。
我推了推爸爸,撒娇着说:“爸爸,走吧!反正又没人看见!这么偏僻的地方应该也不会有什么危险的。”爸爸没说话,只是摇了摇头,许久,直到灯由红变绿,他又望了望两边,才放心地向前一蹬。
路上依旧云淡风清,但爸爸的气息却越来越凝重,看着爸爸的后脑勺,我觉得像有一个世纪那么久。终于,爸爸开口说:“不管有没有人在,遵守交通法规都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这是尊重自己的生命,也是尊重别人的生命!要学会耐心,不要因为一失足成千古恨呀!”
我怔住了,顿时觉得双颊像是有两把火在熊熊燃烧,一种羞愧,一种尊敬,一种自责从心底滋生。爸爸又说:“有时候,在人生的十字街头,也要学会等待„„”
终于到家了!第一次觉得回家的路如此漫长。我跳下车,爸爸推车进入车棚。第一次,觉得爸爸的背影如此高大。我想那是一种人格的力量。伟大往往显现于平凡之处,平凡中不为人知的伟大也许才是真正的伟大。不求世俗的传名,只求无愧于心。
从那以后,每当我走在十字街头,现实生活中的或是人生道路上的,当红灯无情地在闪烁时,去总会想起爸爸,想起他的话。我开始学会耐心等待。当灯由红转绿的那一刹那,我满怀着自信与自豪,怀着一片坦然与平静走在通向远处的道路上„„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说:我自豪,因为我有一个平凡但伟大的爸爸。
6、信 赖
大年三十的早晨,我和妈妈正准备出门。刚一打开门,一只小狗就窜了进来。当时把我吓得尖叫了起来,我还以为是黄鼠狼。可回头一看,是一只非常可怜的小狗,身上的毛湿漉漉的,浑身不停得打颤。眼里仿佛还噙着泪花。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估计它腿上受了伤。
我们见它可怜的样子,决定收留它。可我们一接近它,它就躲到一个角落里,还不停地像婴儿一样乱叫,样子十分的痛苦。我们不敢看它痛苦的样子,就没再接近它。我想:它总该要吃东西吧!于是我把自己喝的纯牛奶倒给它喝。可刚一接近它,它就大声乱叫,也许是怕我伤害它吧。于是我把牛奶放在它面前就走了。
可后来我来到碗边一看,它却一点也没喝过。我我小心翼翼地靠近它,试图抚摸它,可它还是对我有一丝戒备,不过不再像前面那样大声“抗议”了,可它还是不肯喝,照样摆出一幅很痛苦的样子。我摇了摇头走了。
过了一天,我又去看它。它依然不肯喝牛奶。于是我拿起牛奶对它说:“没事的,小狗狗,乖,我不会害你的。不信,我喝给你看。”小狗很认真地盯着我喝牛奶的样子,还不停 9
地用两只前脚在地上刨着。过了好一会儿,它才怯生生地走过去喝牛奶。觉得没事后,才津津有味地喝了起来。看着它可爱的样子,我欣慰地笑了。
看见它终于肯吃东西了,我和爸爸决定给它做一个“家”。我们用棉布和竹篮给它做了一个安稳的“家”,还在里面放上了玩具。我还给它取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沙沙”。
渐渐地,我和沙沙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我们也淡忘了它腿上的伤。
一天晚上,我忽然听见沙沙痛苦的呻吟。我急忙起床去看,才发现它的伤口由于没有及时处理,感染化脓了。我急忙叫醒爸爸妈妈,把沙沙送到了宠物医院。
在去医院的路上,我看到沙沙眼里的泪花,我哭了。也许是因为和沙沙有了深厚的感情,也许是看见沙沙痛苦的样子,心痛了吧。
看见我伤心的样子,沙沙不停地用脚挠挠我,仿佛在安慰我。一时间,我心里涌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甜蜜感,仿佛我的世界里又多了一位亲人。
信赖,往往创造出和谐美好的境界。
第四篇:第八讲 写科幻想象类作文
第八讲
写科幻想象类作文
写作内容:
在20世纪,人类的许多幻想变成了现实。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想21 世纪的科技发展,畅谈各自的奇思妙想,说说未来的衣服、未来的食品、未来的住房、未来的交通……要选择适的方式进行介绍,如边画边讲,边演示边讲,把奇思妙想讲清楚。别人讲的时候要认真听,可以补充或提出问题,还可以就共同感兴趣的一两个奇思妙想展开讨论。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篇想象作文。可以写自己的奇思妙想,也可以写受别人启发想到的内容,还可以写科幻故事。想象要丰富,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题目自己定。写好后,认真读一读,改一改。写作目的: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篇想象作文。可以写自己的奇思妙想,也可以写受别人启发想到的内容,还可以写科幻故事。想象要丰富,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习作指导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上节课,大家交流了自己的奇思妙想,那纷纭的奇思,诱人的妙想,无不闪烁着智慧的 火花;涌动着理想的涟漪。还记得哪些同学的发言最让你难忘吗?
2、认真回忆,交谈看法。
3、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你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或受别人启发联想到的内容写出来吗? 揭题讨论
1、师生共同商讨习作内容和要求。
2、综合归纳:写清自己的奇思妙想是什么?产生这奇思妙想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奇思妙想如 能实现,会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
3、小组交流习作内容。
动手习作
1、学生起草习作内容。
2、草稿完成之后,伙伴交流,互相帮助。
3、根据同学意见修改。
教师评议
1、整体评价。a、习作态度。
b、习作内容、角度等。c、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等。
2、习作内容、质量的评价。a、宣讲、展示优秀习作。师生评议。b.宣讲、展示优秀语段。师生评议。
c、宣讲、展示优秀语句。(主要针对后进的学生,发现其习作中的闪光点,进行鼓励。
3、小组交流评价,互助提高。
1、组内数人朗读交流各自的习作,互评互议。
2、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3、互评互议,选出优秀习作若干份,在“展才华天地”里展览。
习作欣赏
水果星球历险记
前些天的一个晚上,我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梦,至今记忆犹新。
我坐着6606-CN 飞船,来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入口处写着“水果星球村”。里面有草莓国王、香蕉警察、芒果小偷。我一进村,妈呀,我怎么变成一个西瓜了,我怀疑着。走着走着,“哇噻!”我大叫一声。“好美丽呀!”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这里有清澈见底的小河;有争奇斗艳的花朵;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有绿茵茵的草地。小河旁边还有一棵橡树哨兵样挺立在那儿。
我又往前走,突然发现了一个芒果小偷,警察说什么也追不上它。我想,该我这个西瓜显神通了,我就地一滚,很快就滚到了芒果小偷身边。香蕉警察对我说:“西瓜朋友,抓住这个芒果小偷,你是产了大功啊!”说完警察要请我吃甘甜可口的水果大餐,我也有机会大饱口福了。
不一会儿,我揉揉惺忪的睡眼,嘴里不停地嘟囔着:“好美的大餐啊!” 习作范文
航天飞机
我叫航天飞机,可是飞机家庭中有名的“大块头”,只见我流线形翅膀,核弹头般的脑袋,方方的机尾,显得我更加威风凛凛。
我比普通的飞机可要厉害得多,我老弟(飞机)只能在天空中飞翔,而且它速度也很慢,我却能在辽阔的宇宙中打转。要知道,我可是宇宙第二速度——超音速!每秒钟7。9 千米!千万不要冒失的进入我呦,我在突破大气层的时候可是万般危险,所以专门有重力加速度训练,因此,需要非常棒的身体能力,几乎是万分之一,而且非常危险。不过要是一但有零件脱落,我就将流星般的坠落在茫茫宇宙中。是什么让我这个庞然大物飞起?是原子能的巨大力量,其实,我也有短处,我需要许多资金,人工也比较多,也不能在天空中飞行,看来我也要向我老弟学习学习喽!
这就是我,威风凛凛的航天飞机!
第五篇:第2讲、写事类作文
新吉思维学校快乐作文培训
第二讲写事类作文指导
一、按一定顺序写事
事情变化的速度有快慢,涉及的地点有远近,要想写清楚,就得考虑顺序。
写事要有顺序。初学写事,需要把握三种顺序:时间的先后、事物的特点和地点的转移。至于什么事用什么顺序叙述,得根据需要,没有个定规,所以叫“按一定的顺序”。
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都是有先后的,最先是起因,然后是经过,最后才是结果,初学写事,最好先按时间先后把事的情况写出来(顺叙)。有的故事先说结果再说起因和经过(倒叙),但也只是把结果先显示出来引人注意而已,不是全部“倒”过来叙述,你想想,如果真把一部电影全部“倒”过来放,谁能看懂?“插叙”也一样,插入的和被插入的故事分别都是按时间先后叙述再交叉起来的,如果乱“插”一气,就没人看得懂了。
小马过河,他先遇到老牛,老牛说河水很浅,后遇到松鼠,松鼠说水很深。想想看,不按这个顺序,把松鼠放在老牛前行不行?肯定不行,因为如果这样,他早就回去了,就不会下河了,这就是事理。
地点变化,又叫空间位置变化。事物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地点(或空间),在时间或事情变化不明显时,就可按地点变化和事物特点写事。
二、写好事中的人
人也是写事的一个要素,写事当然要写到人。但写事中人与主要写人不一个样,写人的作文,主要是想写出那个人的思想、性格、品质等,事是用来表现这些的,所以才有前边讲写人的那些。而写事的作文,主要是想让人知道这件事,虽然提到人,但人怎样,就不一定写了。
比一比下面两段文字:
1、《难忘的泼水节》:“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2、《葡萄沟》:“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前一段话中写了周总理的衣着、表情、动作,写这些,才能表达出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之间的感情,这是写人的。后一段话中的维吾尔族老乡,没有写出他们的外貌言行,只写他们热情好客,因为课文主要想说的是葡萄沟如何,而不是说维吾尔族老乡怎样,这是写事的。
在叙事中写人,有可能通过一件事表现出一个或几个人不同的性格、修养、价值观和人生观,但更多的是反映了这件事的意义。炎热的夏天。一枚伍分钱硬币躺在马路上,一个找工作的青年、一位比较成功的中年人、一位上学的小朋友分别看见了它,他们肯定有不同的反映,但这篇文章要反映的是这事让我们看出了这些人怎么不同,而不是为了让我们知道这些人如何。河边,一个小孩落水了,许多人在围观,小孩的家长在哭着呼救,有人在叹气,有人在问给多少钱,有人冷言冷语嚷嚷:“雷锋呢?”这些人的表现都不是重点,重点是通过这件事反映出来社会道德。
习作练习一:写自己班里新发生的一件事,要完整、清楚,要有顺序,还要写清在这件事中不同的人的各种表现,题目自拟。
三、在叙事中表达思想感情
作文要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事也是这样。要在叙事中表达情感,首先就要对所叙的事有感情。作文中的事,有的是自己参与的,有的是别人讲的,自己参与的当然有感情,就是听来的,也会对那件事有自己的意见、情感,写出来,就有感情了。表达感情有直接和间接的两种,直接就是直接写出自己的意见,间接是在叙事中流露,两种都要求自然。
一、在叙事中表达感情,可以直接写出来。
二、在叙事中表达感情,还可以通过一些词语来寄托。
读下面的文段,指出你认为寄托了感情的词语。比如:
“狼不想再争辩了,龇着牙,逼近小羊,大声嚷嚷:“你这个小坏蛋,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
三、在叙事中表达感情,还可以不用直接表达感情的词句,而是通过事情本身的内容来表达。如:“狗叼着肉过一条河。他看见水中自己的倒影,还以为是另一条狗叼着一块更大的肉。想到这里,他决定要去抢那块更大的肉。于是,他扑到水中抢那块更大的。结果,他两块肉都没得到,水中那块本来就不存在,原有那块又被河水冲走了。”
习作练习:“关心”是人们常谈论的话题。关心有多个层面的,饿了给吃的,渴了给喝的,冷了给穿的,病了送去医,这些都是关心,但都是浅层的;父母送儿女读书、学本领,教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教孩子做事、做人,这是深一点的关心,“打是心疼骂是想”也是不得已的关心;还有更深一层的关心,就是苦心经营、设计,让孩子增长知识和能力,甚至让孩子吃点苦头。请你以“我得到的关心”为题,列举事例写自己得到过的来自祖辈、父母辈、老师、同学、邻居或其他人的关心。
佳作欣赏:
一、班级趣事
在班级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情,那次“比手劲”在我印象中是最有趣的。
那天下午,老师说要比手劲。我心想:完了完了,就我这豆芽胳膊,能比过谁?老师话音未落,几位同学就磨拳擦掌,跃跃欲试。第一次,我就输了,但是,我只向看看谁是最后的大赢家。第二轮,几位女同学又把男同学干掉了。在第三轮中,同学们不知为什么,全都给牛帅加油。第四轮,就是最后一轮中,牛帅比王建勃的斗争。开始,两位大将使出全身的力气,不分胜负,精彩的比赛到了中间,王建勃由于有点比不过牛帅,气的脸象番茄一样红,牛帅汗水湿透了衣服,但还是咬牙不放松。王建勃力气小了,想放松,没想到牛帅一个大反击把他压了下去,王建勃又使劲反击回去,牛帅渐渐不行了,慢慢的放松下来。牛帅输了,垂头丧气的坐下。
王建勃站起来,拍着牛帅的肩膀,激动的说:“不错,你真行!”
二、我得到的关心
从出生到现在,我得到了许许多多,有表扬,有教训,还有理解。。。。表扬让我更加地自信,教训让我懂得了道理,但是,在我的记忆中,我得到的最多的是关心,就像天空中点点的星光,给我温暖,指引我前进的方向。
在我读四年级的一节课上,我忽然感到肚子一阵剧烈地疼痛,我赶紧用手捂紧肚子,心里后悔地想:昨天真不应该喝那么冷的饮料,还是冷冻的呢,后悔啊!哎呀,疼死我了,肚子越来越痛,痛得我脸都青了。这时,我的同桌看见了,关心的问:“你怎么啦?””我……肚子痛,哎哟。“你肚子痛啊?我跟老师说,让你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吧!”同桌举起了手,用另一只指着我:“老师,她肚子痛。”老师和其他的同学闻声后,大家都投来关切的目光,“趴下休息一会吧,要上厕所吗?哎。”老师指着我的同桌说:“你送她到医务室往吧。”看完病后,我又回到教室趴在桌子上休息了一下。下课后,陆续有同学来问我肚子怎么样了。听着这些关切的问候,我的肚子似乎不那么痛了。
或许这件事很小很小,但我在这件事中得到的不仅是老师、同学的关心,还有我和老师、同学间的深厚友谊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