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经典教材分析
编辑:青灯古佛 识别码:12-1081589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27 23:05:02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经典教材分析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教科书共四章:“生活中的水”、“地球的外衣——大气”、“生命活动的调节”、“电路探秘”。八年级上教科书与七年级下教科书都属于学习物质的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包含了地球运动、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水和大气的运动、神经和激素对生命运动的作用、电的运动等。

第1章“生活中的水”,水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物质之一。在小学阶段已学习过水在自然界分布于海洋、河流、湖泊和地下,知道一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水与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要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等。过去学习水是割裂为:地理学中学习水的分布和循环;生物学中学习水与生命的关系,如根吸水、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新陈代谢等;化学中学习溶解性、溶解度、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物理学中学习水的压强、浮力、阿基米德定律,使这一内容显得支离破碎,而十分重要的水的净化、水资源的保护等却很难放在哪一门学科中。在《科学》教科书中,用“水”这个主题把过去分散的内容综合起来,很自然使这些内容联系在一起。

第2章“地球的外衣——大气”。大气也是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物质,没有大气就没有生命。小学阶段已学习过空气的存在,人类对空气的利用,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知道温度、风力、风向、降水量、云量等描述天气的可测量的量。初步了解雨、雪成因,大气污染和大气保护等。地球上的风、雨、雾、雪等与大气运动密切相关,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对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对大气运动和变化原理是必须要了解的科学常识。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内容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人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生长素的发现、植物感应性的产生等。小学阶段是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学习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和向水性,知道大脑是人的生命活动总指挥部。小学阶段只提出现象,没有学习生理作用的机理。学习这一章可以用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植物的感应性。对于生物激素的作用,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仅做常识性介绍。

第4章“电路探秘”学习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小学阶段已学过简单电路,知道电源、导线、开关、电池、灯泡这样组成一个简单电路。本章学习了电流、电阻、电压、欧姆定律,知道了电流、电阻、电压三者的关系。发电、输电、用电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

第1章“生活中的水”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水的密度、压强及阿基米德原理;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溶液的概念、溶解度概念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建立对水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的思想。

第2章“地球的外衣——大气”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气温的观测;气压的观测;大气压存在的证明;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气压对天气的影响;风的观测;相对湿度的观测;凝结与降水的形成;怎样看天气预报;天气图上的常见的天气系统;天气图与天气形势;不同物质的比热;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季风的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与洪水;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风的形成;目测风向、风速;相对湿度与水汽凝结和降水;天气图上的等压线和天气系统;简单的天气预报;比热的概念;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季风的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分析;人类活动与洪水。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重点:植物的感应性现象;生长素与植物向光性的关系;胰岛素与血糖浓度的调节;动物的内分泌腺与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反射与反射弧;动物行为分类、体温的控制。难点:动物激素的反馈调节;神经系统的结构:反射活动中信号传导。

第4章“电路探秘”重点:电流的测量;电压的测量;电阻的相关因素;欧姆定律;电路连接。难点:电压的概念:研究电阻的相关因素的方法;电路连接的计算: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方法。学情分析:

大部分同学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发言积极,课后能即使反馈课堂中不能弄清的问题,学习自觉性教强,但也有个别同学的依靠性较强.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作业敷衍之事时有发生,对科学缺乏爱好。

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要正确引导,以期让学生对科学充满热情。学生双基情况从其上课情况看,他们的基础不够扎实,很多简单操作做得不够充实,缺乏实践能力,以至于影响其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和领会的能力较弱;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待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认图能力和动手实验的能力较弱。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教学措施:

(一)提高课堂效率的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面向全体同学,同时促进个别同学优势的提高,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基本技能的发展和提高。

2.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做好资源共享,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3.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教学,做到严厉、活泼、紧张的学习氛围。

(二)提优补差的措施:

1.面向全体同学,以目标抓优生,以情感促差生,以竞争促中等学生。

2.与中差生做好沟通工作,认真开展他们的思想工作,改变他们厌学到好学轨道上来。

3.因人设题,因题选人,做到全体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肯定优生,鼓励中差生,达到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发展。

(三)其他措施:

1.定期进行知识落实的检测,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补漏工作。

2.进行章节知识的回顾,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之做到系统化,便于学生的把握和巩固提高。

3.加强实验教学

第二篇: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和单元教学计划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和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1.《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3.《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教材分析

一、单元概述

在前面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学生们已经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时候,他们会发现:各种生物依赖于有生命和没有生命的环境,它们的行为与所处的环境有关,所有的生物也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环境的变化。学生们在探索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巩固他们对生物的已有认识,形成对

通过研究植物对环境的需要、动物对环境的需要,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研究,建立起初步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阳光、养分、空间等。

2.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3.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不同的生物对环境有着自己特有的需要。

4.所有的生物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的环境的变化。5.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6.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7.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和谐共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过程与方法

1.进行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并收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发芽种子的数据。

2.观察绿豆芽的生长,并记录下它们的生长情况。3.进行蚯蚓选择环境条件的实验,并收集相关数据。4.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对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记录、整理与分析。

5.通过文字、图画和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与同学进行交

8.维护生态平衡

四、课时准备 8课时。

第二单元光 教材分析

一、单元概述

“光”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属“物质世界”中的内容。由于学生的理解水平,本单元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可见光的传播特点——直线传播和反射现象,另外从太阳发光又发热的事实认识光具有能量。在阅读资料中还补充了光的色彩和看不见的光线的内容。

本单元以光的传播特点和光与热为重点。前面4课是探究光的特性,后面4课探究光与热的问题。资料页还增加了“看不见的光线”的内容。

本单元涉及的探究活动主要有:观察发现影子的特点、光是怎样传播的、阳光的强弱与温度有什么关系、物体受到的光和热和什么有关。这些探究活动的基本程序是:推测、假设一验证一解释和运用。比如,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光是如何照到物体上的,并推测画出光的传播路径。接着通过实验观察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用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去解释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

本单元的探究活动,很多地方都要求学生画出光的路线图,比如光是怎样传播的,光的反射及运用等。画出光路图,教师可

单元内容的结构安排是这样的。第1~4课是光的传播特点(路径、反射),第5~7课是光和热的关系。

研究光的传播特点从观察光和影的关系开始,因为影子的产生和其特点正好反映了光直线传播的规律。包括第l课“光和影”,第2课“阳光下的影子”。

第3课“光是怎样传播的”,通过推测、观察验证,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第4课“光的反射”,是第3课的延续。本课通过逐渐增加难度,层层递进的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镜面的反光了解光的反射,并知道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从第5课开始,探究光和热的关系。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但是阳光的强弱和温度有什么关系呢?本课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测得出自己的回答。

第6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这一课内容紧接着上课的内容。重点从材料的性质和物体受光的角度去探究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太阳光和热。

第7、8课是在综合运用到前面所学的知识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首先观察、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以及工作过程和原理,接着是设计、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最后通过展示、实践、评价、交流来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活动,对光是一种能量以及人们怎样利用太阳能有一定的了解,也为今

自然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为生产、生活、科研服务。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

事物都有利有弊,科学技术也一样。人们应该在利用事物有利的一面的同时尽力避免不利的一面。

太阳能是清洁、环保、安全的能源,为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人们正在为充分利用太阳能做出种种努力。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对光的传播特点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认识太阳光具有热能,探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阳光的强弱、材料的属性、物体受阳光照射的角度和物体升温快慢的关系。

【教学措施与方法】

1.生充分地在户外完成相关的探究活动,同时还有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外、家庭里从事更多的有关阳光下的探究活动。

2.让学生对自己观察的各种有关太阳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对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数据、物体温度变化数据、不同光照强度时的温度对比数据以及“热水器”效能数据等的整理与分析等。

3.关注本地的天气变化,调整教学的时间与进度。

三、单元教学内容 1.光和影

分,重点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包括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作用。第8课是最后一部分,是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外力作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时本单元的重点内容,特别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先从学生熟悉的降雨开始。第5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让学生模拟下雨,仔细观察雨水降落到地面,土地及雨水发生的变化,这是认识侵蚀的开始。第6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让学生推测侵蚀的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这个活动有利于学生拓展对侵蚀现象的认识。第7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通过河流的模拟实验,一方面继续观察河流的侵蚀作用,同时观察河流的沉积作用。教科书在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侵蚀和沉积现象的同时,还通过图片和资料介绍因为侵蚀和沉积带来的地形地貌变化,以及和人类的关系。通过第8课“减少对土地的侵蚀”的实践活动,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关注如何减少土地的侵蚀,保护自己的家园。

二、单元教学内容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土壤中有什么 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以及风力、海浪、冰川等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按要求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观察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河流对土地的影响,以及土壤的成分。

对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有较好的把握,能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降雨量的大小、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认同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会加剧或减轻各种自然力带来的自然灾害的观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

五、教学准备

风景照片、中国和世界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地震、火

的影响;还选择了如测量力的大小等一些相关活动。通过以上活动将引导学生对物体的运动、作用力和二者的关系进行感知和思考,认识到改变物体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不同,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不同。这将为他们今后深入研究运动和力奠定一定的基础。

整个单元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课):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第二部分(第4课):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牛”,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上的准备。

第三部分(第5—7课):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第四部分(第8课):动手制作,用所学知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物质世界这部分应该充分体现与技术的关系。本单元在指导学生探究运动和力的科学概念时,还注意了进行技术教育。比如,要求安装实验器材,寻找自行车上好的设计,学习设计并自己设计制作小赛车等。这是本单元的一个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体现这个特点。

二、单元教学内容 1.我们的小缆车 2.用橡皮筋作动力

2.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大胆想象,创造性制作小赛车。

3.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4.用简单器材做拉力大小与小车快慢关系的实验、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5.在教师指导下做研究摩擦力大小的简单对比实验。经历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推测的过程,并作实验记录。

6.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摩擦力有益还是有害作判断,对自行车上增加和减少摩擦力的设计作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合作和不怕困难,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2.体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科学过程,树立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3.勤于思考、大胆解释,乐意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小车及配件一套(包括装配气球小车的车架附件)。小钩、铁垫圈,车轴套、橡皮筋圈。

气球、气球喷嘴、连接小车部件的螺丝钉、安装小车用的螺丝刀、纸盒子(装钩码用,在桌面测摩擦力也用这个盒子)、胶带(粘小车轮子用)。

第三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新版语文教材)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为了使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高标准的完成我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特制定本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仍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夯实基础。对于八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识字写字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学生情况分析 :

本学期我担任八(3)班的语文教学。从学生的基础来看,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很不乐观。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高,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也不行,大多学生都是接受式学习,所以,初中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我一定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认真工作,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三、教材分析 :

我们采用的是202_年人教版新版的语文教材,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 :选录了《消息两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飞天”凌空》、《一着惊海天》这样四篇不同类型的新闻作品。阅读本单元所选的新闻作品,了解其内容,把握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注意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在阅读中可以采用如下策略: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课文的内容;在比较中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

第二单元:选录了《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这样四篇文章。本单元的课文,或深情回忆,叙述难忘的人与事;或怀景仰之情,展现人物的品格与精神。学习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了解别样的人生,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学习本单元,要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比如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还可以从中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单元 :选录了《三峡》、《短文两篇》、《与朱元思书》、《唐诗五首》这样四篇作品。古代诗文中有很多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第四单元 :选录了《背影》、《白杨礼赞》、《散文两篇》、《昆明的雨》这样四篇文章。这个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

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第五单元 :选录了《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梦回繁华》这样四篇文章。阅读介绍中国建筑、园林、绘画艺术的文章,可以了解我国人民在这些方面的卓越成就,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力。而有关动物的文章,则引导我们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第六单元 :选录了《孟子》二章、《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诗词五首》这样四篇文章。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本单元的几篇古代诗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它们或以睿智雄辩论述人生理想与担当,或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的追求,或以生动事迹彰显人物品格,或以诗意语言抒写人生感悟与思考。阅读这些经典作品,要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还要多读熟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学目标 :

1、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

(一)、掌握语文八年级上册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型、字义。

(二)、学习朗读方法,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文的语感打下基础。

(三)、了解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并且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字敏感度和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体会其情感。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边读边圈点,敢于提问,敢于发言。

2、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进步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3、人文素质目标: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能够较完整的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数,完整准确、突出重点。把课本上学习到的东西,活用到生活当中,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

五、教学措施 :

1、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营造轻松、活泼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知识,在生活中学道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

3、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4、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能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在课外组织朗读比赛或者是演讲比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5、建立合作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6、督促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背诵名篇名句,并进行默写。

六、教学进度 :

周次

容(课时)

第一周 概述课本框架和语文学习的要求(1课时)

第二周 《消息两则》(3课时)《首届诺贝尔奖颁发》(2课时)第三周 《“飞天”凌空》(2课时)

《一着惊海天》(2课时)

第四周新闻写作(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藤野先生》(2课时)第五周 《回忆我的母亲》(2课时)《列夫·托尔斯泰》(2课时)第六周 《美丽的颜色》(2课时)写作(2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第七周《三峡》(2课时)

《短文二篇》(3课时)第八周 《与朱元思书》(2课时)

《唐诗五首》(3课时)第九周写作(2课时)

名著导读(2课时)第十周 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背影》(2课时)

《白杨礼赞》(2课时)第十二周 《散文两篇》(3课时)《昆明的雨》(2课时)第十三周写作(2课时)

综合性学习(2课时)第十四周 《中国石拱桥》(2课时)

《苏州园林》(2课时)第十五周《蝉》(2课时)

《梦回繁华》(2课时)第十六周口语交际(1课时)

名著导读(2课时)第十七周 《孟子》二章(3课时)

《愚公移山》(2课时)第十八周 《周亚夫军细柳》(2课时)《诗词五首》(3课时)第十九周 写作(2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名著导读(1课时)第二十周复习第二十一周期末考试

第四篇:三年级科学教材分析及教学计划

三年级(下)科学教材分析及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组成:《土壤与生命》、《植物的一生》、《固体和液体》、《关心天气》、《观察与测量》。

《土壤与生命》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来组织的,目的是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一个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由《我们周围的土壤》、《了解土壤》、《肥沃的土壤》、《土壤的保护》四课构成。

《植物的一生》是建立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的认知基础之上的,它将带领学生对植物从种子的萌发到根、茎、叶、花、果实的形态功能做较深层的研究。同时引导学生开展一次长周期的“种植物”活动,这是对一个生命周期做连续观察、记录、描述的活动,是一次亲身经历植物生长每一个阶段的活动。主要由《植物和我们》、《果实和种子》、《根和茎》、《叶和花》四课构成。

《固体和液体》本单元是依据物质世界板块中关于“物体的特征”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它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和液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在现阶段完成对固体和液体的认识,体现“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多种多样的方法的设计思路”。

通常情况下,物质有三种主要存在形式:固态、气态、液态,各种形态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特征,本单元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引领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和液体,诸如轻重、软硬、形状、颜色、沉浮、溶解等方面的一些特点。本单元在过程技能方面是一个隐性化处理的单位,着重观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同时对涉及到的其他过程技能如分类、测量也加以训练。通过用语言、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指导学生怎样观察,怎样通过观察得到证据,促进学生基础过程技能的形成、发展。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来看,本单元通过科学探究注重实证性来进行科学精神、科学品质培养。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认识固体以及固体的性质,包括《认识固体》和《把固体放到水里》两课;认识液体以及液体的性质,包括《认识液体》和《把液体倒进水里》两课;了解改变沉浮状态的方法并感知其中的原理,即《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关心天气》本单元是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天气变化现象和对天气的观测,以及天气变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通过认识现象和展开观测活动,使学生更加关注天气,初步掌握观测天气的方法,加深对天气变化的认识。由于小学生在通常情况下只是被动地关心天气和接受天气变化的事实,在成人的要求或指导下改变衣着,以

在气温和环境的变化下被迫地改变行为方式,缺乏主动关注天气、了解与认识天气变化的主动意识行为,所以本单元的建构充分体现了调动主动学习意识进行有意识学习的理念,将学生从被动应对者导向主动探究者。本单元教材共有5课,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从关心天气的角度谈天气预报,即《今天天气怎么样》;其次讨论天气与人的关系,介绍气象预报的过程、方法、手段和表现形式。指引观测天气,包括《气温是多少》《雨下得有多大》、《今天刮什么风》三课。介绍观测以及记录气温、湿度、降水量、风力与风向的方法和手段,并教学生自制雨量器、风向标和风力计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观测和记录。最后、引导认识季节特征,即《气候与季节》。

《观察与测量》本单元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分目标中“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能运用自己的感官、简单工具或通过实验等方法,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证据”的表述;以及内容标准中“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到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的表述建构的。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观察不仅是基本的收集问题证据的方法与技能之一,也是其他两种收集证据的基本方法,即调查与实验的方法和基础。从学生的角度看科学探究,观察又是学生最能够便利使用与体会自身的感官与科学探究之间的密切关联的活动形式。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观察。第二部分,测量。

二、教学计划

1、现场考察:科学课就是使学生亲近大自然,让学生在大自然中的探索科学秘密。

2、实验:科学课就是通过各种实验,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各种科学秘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养殖种植:通过种植花,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科学游戏:游戏是活动方式而不是目的,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悟出其中的科学秘密。

5、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让学生根据所需内容进行研究,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写出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交流,营造一种民主的科学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尝试、体验科学交流活动的乐趣。

王文芳

202_.2.20

第五篇: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是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4个单元组成的。这四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作为起始册,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由于三年级刚刚接触科学学科,因此要在开始的两个多星期,不仅仅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还经常利用课前和课余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因为现在的科学学习与以往的常识学习有许多本质的区别,特别是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培养是以往忽略的,所以怎样引导学生开展有序地探究活动是本学期的训练重点。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非常丰富,知道许多相关的科学知识。但总的来说,学生以前的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开展的次数比较少,怎样进行有效探究是迫切的问题。而且,科学小组的合作学习跟其它科目的合作学习也有许多区别,课堂中小组合

作中学生还是很混乱,也有少数学生没有参与,所以怎样引导全员参与与分工,也是课堂教学中必须强调的。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着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3、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非法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6.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7.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 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 参观访问 竞赛 科学欣赏 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 科学幻想

七、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参观法 实践法 讨论法 谈话法 辩论法 实验法 列表法 暗示法

八、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植物”

13课时 第二单元“动物” 10课时

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 14课时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12课时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经典教材分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