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圳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和展望
深圳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和展望
朱华君
(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福田笋岗西路3007号市政设计大厦附楼,518029)摘要:本文从我市城市道路交通状况着手,逐步深入,介绍了我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将构思和展望延伸至城市的整个交通生活,并提出了完善智能交通系统、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建立智能交通平台、实现多方联动机制的建议。关键词:智能交通系统;存在问题;资源整合;智能交通平台;发展和展望。
一、引言
1868年12月10日,信号灯家族的第一个成员在伦敦议会大厦的广场上诞生了——由当时英国机械师德·哈特设计、制造的灯柱高7米,身上挂着一盏红、绿两色的煤气提灯,在灯的脚下,一名手持长杆的警察随心所欲地牵动皮带转换提灯的颜色,这就是城市街道的第一盏信号灯。
这个小故事,讲述了交通信号灯的鼻祖和起源,开创了智能交通系统的先河,从此人类也进入智能交通的时代。
二、现代智能交通系统的构成可以说所有的人和交通工具、设施都是交通生活的参与者,而要让如此庞大的交通参与者有序的组织起来,则是靠交通系统的人、软硬件在交通规则的规定和掌控下运转起来的。智能交通系统是现代交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交通生活的润滑剂和催化剂,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现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相应发展完善的。
现代智能交通系统的构成至少应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交通数据和信息采集系统
交通状况实时监控系统
交通信息实时发布系统
交通数据综合应用系统
交通违章自动记录系统
三、我市智能交通系统的现状
目前,我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和建设总体上在国内属于比较先进的城市,这和我市的经济发展迅速,道路交通状况不断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交通状况的复杂、车多路少的矛盾日益突出,驱使交通管理部门不断更新管理方式、不断追求科技进步、应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智能交通产品来处理交通矛盾。下面将我市智能交通系统的现状和技术应用程度作简要介绍。
(一)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我市交通信号控制目前采用的SMOOTH系统,是在国外先进智能交通系统(如英国的SCOOT系统、意大利的UTOPIA/SPOT系统等)的基础上,结合本地道路交通状况实际而开发出来的,目前日趋成熟和完善。
交通信号控制从简单的定时程序控制逐步更新演变,其发展经历了如下阶段:定时程序控制、分时段定时程序控制、现场感应控制、路段协调控制和区域协调控制。这些控制模式从简单到复杂、从机械化到智能化再到人性化,逐步升级完善,较好的解决了交通信号配时不合理的矛盾、较好的解决了信号控制主次不清的矛盾、较好的解决了某一路段形势不畅的矛盾、较好的解决了单一路口控制不合理导致区域交通混乱的矛盾。
(二)交通数据和信息采集系统
交通数据包括流量、占有率、车流速度、车间时距等交通流特征数据。
我市目前采用了多种车辆检测手段来记录交通流数据,其中在几乎所有路口设置了战略和战术车检设备、在长距离无路口路段设置了断面车辆检测设备、在立交匝道和也设置了车辆检测设备。这些设备采集的交通数据分别传输至交通监控中心、现场的交通信号控制机。交通数据可作为现场感应控制的依据,作为监控中心SMOOTH系统区域协调控制的依据,更加作为交通管理、交通规划建设研究和决策的依据。
此外,随着科技发展,交通卡口系统也被应用到交通管理上来。卡口系统除能采集上述车辆检测数据外,还能进行车牌识别、车辆类型识别、区间测速等应用,更加完善了交通数据和信息的采集,也为交通综合管理、公安综合应用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完善的基础资料、现场证据等。我市在多条城市主干道路(如深南大道、北环大道等)和对外联络道路(如深惠公路、东部沿海高速等)上设置了此类交通卡口系统。
(三)交通状况实时监控系统
交通状况实时监控是通过将实时录像传输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能够实时看到当前的交
通状况和突发事故,以便进一步处理。
我市目前在城市的各主要路口、交通转换节点、交通拥堵点、交通管理难点等地安装了数以千计的闭路电视前端摄像头,这些现场的实时视频都能清晰的反映到监控中心的电视幕墙上,通过遥控或切换镜头,对城市的交通状况一览无遗,为交通控制决策是事故处理提供了快捷有效的依据。
随着视频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交通视频的应用又有了新的发展,目前我市应用了交通视频事件检测技术,能够通过视频图像识别和处理技术,自动的识别一些如车辆抛锚、违章变线行驶、交通拥堵等状况,并自动反映至监控中心,提醒处理和决策,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避免了人力不足或人为疏忽的情况发生。
(四)交通信息实时发布系统
交通信息实时发布的主要功能有交通诱导、区域路面实时情况发布、警示、告示、提示等功能。
我市目前在城市主干道、快速路、重要交通转换节点、交通运输系统接驳点等多处设置了交通情报板。通过情报板,所有的交通参与者都能在现场看到自身所处位置的交通状况,提前作出合理的选择,还能了解到其他交通信息。
(五)交通数据综合应用系统
交通数据综合应用是在后端通过各种软件,有目的性的进行研究应用的。在前文已提及,比如交通流数据用于交通管理部门决策、也能用于交通规划建设部门的决策;交通卡口交通数据在交通违章、车牌识别、车辆识别、驾驶人识别、追踪车辆轨迹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应用;交通事件检测数据在交通状况、事故情况种类统计中有较多的综合应用。此外,在公安部门打击犯罪的应用也有很多种,此处不便赘述。
(六)交通违章自动记录系统
交通违章种类繁多,交通管理部门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基本能够全部实现自动抓拍或记录。
目前我市建设有冲红灯自动抓拍、超速自动抓拍、不按道行驶自动抓拍、违章变线自动抓拍、驾驶人不安全行为自动抓拍等。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以一儆百、极大的震慑了各种违章。迫使驾驶人逐步形成良好的驾驶习惯,营造了和谐的交通氛围。
四、我市智能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
前文叙述了我市智能交通系统的现况,总体而言是比较先进的。但是,我市智能交通系
统仍然存在一些的问题,交通方面的矛盾还有不少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一)资源整合不足
随着国家政府机构大部制的改革,地方行政部门也进行了行政管理的整合。目前我市交通管理部门有交通运输委员会、公安交警局、轨道海港空港管理部门等。这些部门的部分职能存在重叠、衔接不到位等问题。这样,势必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工程设施建设的重复投资、基础数据资源整合不够进而导致应用不充分、衔接不到位、总体管理不够有序。
(二)未形成有机的联动机制
这是职能划分、资源整合不到位引起的问题,也是体制和机制不完善引起的问题。我市交通生活的各个组成部分也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城市道路交通、长途汽车、地面和地下轨道交通、海港、空港均独立管理,虽然这些交通设施有了一些硬件上的接驳措施,但是没有由点到面到空间的全方位接驳,相互之间的资源共享、信息共同发布均没有实现有机的结合,没有实现有效的联动机制,没有实现自动控制和管理的功能。
(三)产品成熟度和技术合理性
智能交通系统的技术产品目前也参差不齐,有的应用技术成熟度还不够,有的没有实现技术更新不能适应当下的复杂交通状况。
(四)存在地方保护现象
交通技术部分产品地方垄断经营,缺乏竞争,导致技术逐步落伍,某些应用技术从国家较为先进的行列逐渐退化为落后地位。
(五)工程建设投资与产品价格的矛盾
智能交通技术的应用也遇到了投资矛盾,由于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费用较高,导致产品价格较高,而政府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导致有些好的技术和产品得不到充分利用。
五、智能交通系统的展望
基于上述我市智能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作出如下改进措施
(一)资源整合实现联动
在交通管理上整合各有关部门资源,实现软件硬件上的融合和共享,将职能进行重新划分,实现更为有效的交通管理。
(二)尽快建立智能交通软硬件平台
加速职能交通平台的建设,将城市道路交通、长途汽车、地面和地下轨道交通、海港、空港等各交通运营部门的实时信息整合起来,由管理部门统一安排、调度。利用该平台,为
交通实时监测、交通动态管理、道路交通调控、公共出行信息服务、交通指挥应急、交通管理决策提供支撑。
(三)大力支持高科技职能交通产品的应用
六、结束语
诚然,智能交通系统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是个非常巨大的工程。它的完善存在技术上的一些困难,也存在体制上的困难。但是只要多方努力,总是能够克服的。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作为经济和政治制度改革的试验田,国家给予了很多开放的政策的权限,相信在全体交通生活参与者的努力下,深圳的智能交通系统同样也能走在全国的最前沿。
第二篇:浅谈智能交通系统
浅谈智能交通系统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 ,简称ITS)智能交通系统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 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
一、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
从国际上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历史来看,各国普遍认为起步于60-70年代的交通管理计算机化就是智能交通系统的萌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交通管理和交通工程逐步发展成为智能交通系统,但是智能交通系统与原来意义上的交通管理和交通该有着本质的区别,智能交通系统强调的是系统性、信息的交互性以及服务的广泛性,其核心技术是交通流理论、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和系统工程等。
我国的ITS研究和实施起步较晚,90年带中期以来,在交通部的组织下,我国交通运输界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开始跟踪ITS技术,并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政府在继续加快基础建设的同时,已提出将智能交通作为我国未来交通运输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有限领域予以重点支持。
1998年1月交通部扑住成立了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依托单位为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在交通部的组织下,该中心承担了部重点科研项目“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战略研究“。通过开项目的研究,提出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整体框架,为交通运输界提供指导性意见。在”十五“期间,由科学技术部牵头,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全国20余所高校和研究所参与的国家重大攻关项目”ITS体系框架“和”ITS标准体系及关键标准制定“已经通过国家坚定。这将为我国顺利实施ITS 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ITS能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家政府部门的重视,已经产业化所带来的巨大利润,国内一些公司也纷纷介入其中。这些公司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兴的IT 公司,一类是一直从事交通工程的公司。国内在ITS 领域的总体水平是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由于缺乏在交通领域和信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及没有实际ITS的经验,还没有成熟完善的系统可以应用于实际。总的来说,我国的ITS尚处在起步阶段,实际应应用的硬件设备大都采用国外的进口设备,以欧、美、日的产品为主,国内自主开发的系统仍出在使用阶段。
二、智能交通的应用
北京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一直处于国内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前列,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尤其是将在北京举行的2007年ITS世界大会和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市智能交通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这促使北京需要进一步全面推进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北京在智能交通方面建立几大应用系统。
1、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与服务系统
交通综合信息平台是北京市智能交通系统的支撑层,是连接其它9个应用系统的枢纽,负责全市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信息的存贮、处理和发布,是北京市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建设内容。该平台将于2007年之前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可以实现向政府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向社会公众提供多方式、全方位的交通信息服务,为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创造条件。
2、客运枢纽站运营调度管理与乘客信息服务系统
北京动物园公共汽车枢纽站运营调度管理与乘客信息服务系统示范工程已于2004年7月正式启用,实现了枢纽站内运营车辆的实时优化调度,是国内公共交通行业第一个拥有智能调度系统的大型综合性枢纽站。它的启用,能实现乘客的集中、立体化换乘,有效缓解周围一带的交通拥堵状况。
3、公共电汽车区域运营组织与调度系统
公共电汽车区域运营组织调度将根本改变“一线一调”的传统调度方式。通过对区域内公交车进行统一组织和调度,提高公交线路的调配和服务能力,实现区域人员集中管理、车辆
集中停放、计划统一编制、调度统一指挥,人力、运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动态优化配置,降低公交运营成本,提高调度应变能力和乘客服务水平。
4、南中轴路大容量快速公交智能调度系统
目前,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运量大、服务效率高,较之轨道交通建设周期短、投资省而受到了普遍关注。北京市南中轴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于2004年年底试运营。通过智能化的调度和信号优先手段保证车辆的快速、准点运行,通过方便的售检票系统和完善的乘客信息服务保证服务质量。
5、出租车智能指挥调度系统
北京市出租车智能指挥调度系统是以GPS为基础,乘客可以通过电话或者网络叫车,通过智能调度平台实现预约服务和快速派车,实现出租行业的品牌竞争。由此乘客可以得到更加安全、舒适的乘车环境和高水平服务,空驶率的降低可以释放宝贵的道路资源,缓解交通拥堵。
6、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ETC)系统
通过安装在汽车上的电子标识卡与安装在收费道旁的读写收发器,进行快速数据交换,实现车辆的不停车收费,不仅可以解决收费站的排队问题,而且还可以进行交通需求管理,进行交通监视、事件检测、驾驶员信息采集和各种费用的自动收取等。
三、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信息化公交系统
信息化公共交通系统的目的是通过以信息技术等对传统公共交通系统进行技术改造,从技术上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战略,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争取实现在城市客运交通中占有较大的运量分担比例,达到城市土地空间资源、能源的高效使用,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高品质的客运服务。
为实现这一目标,信息化公共交通系统需要具备如下功能特征:
● 具有公交运行基础数据的采集能力和手段,保证系统的数据源基础。这些基础数据包括:以公交站点上下客人数为主的交通需求数据、公交车辆运行车速及站点停靠时间数据、车辆驾驶状态数据等。考虑到公交运行的特殊性,这些数据的采集主要由公交车辆车载设备承担。
● 有效的数据管理和分析能力,包括操作型数据管理和分析型数据管理。其目的是保障日常运营的高效管理、规划和调度的科学决策分析,以及对公众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咨询服务。
● 对用户友好、高效的信息发布能力,包括为公众提供公交信息服务(例如车辆到站时间预测,车辆满载状态情况通报,根据起迄位置和服务要求的出行路线查询等),对管理者提供的实时系统状态查询、历史数据分析服务,支持决策者制定交通发展政策及规划的宏观信息分析等。
● 为支持科学管理和决策所必需的系统仿真分析和系统状态预测能力。
与上述功能要求相适应的软硬件技术中,许多单项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例如利用GPS的车辆定位技术、测定车辆操作状态的黑匣子技术、根据站点上下客人数的公交站点OD反推技术等),部分技术则是在成熟技术基础上展开应用开发(例如利用IC卡设备采集各站点上客人数)。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技术的简单堆砌并不能构成真正有效的系统,需要通过技术集成才能构成真正的信息化公共交通系统。系统技术集成的核心问题,是在建立行业性系统规范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系统信息组织结构,沟通子系统之间的信息联系,最后形成支持公交发展战略确定、公交系统规划、公交系统运营管理和对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系统“神经网络”。
四、智能交通系统在高速公路的应用
(一)智能交通高速公路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目前已形成了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高速公路交通网。随着高速公路路网快速形成的同时,机动车数量也在迅猛增加,人和物的流动也非常频繁,人们对公路交通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时常会发生道路拥挤、交通事故,救援不及时和人、车和路之间的不和谐等现象。随着上述矛盾越来越突出,单靠道路建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高速公路有高速、安全和舒适等特点,因此高速公路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而这些特点离不开高速公路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高速公路信息管理系统是以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为核心,以计算机信息网络与通信系统为基础。是高速公路及交通基础设施重要的支持系统,是交通信息化发展、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益的重要手段。高速公路信息管理系统是通过运用先进设备和现代化管理技术,实现高速公路的舒适、安全、高效、畅通。因此,高速公路信息管理系统在交通运输安全方面有着非常重要作用。但是,当前道路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交通事故频发,对人类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2)交通拥堵严重,导致出行时间增加,能源消耗加大;(3)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程度日益加深。交通控制的目和意义的表现:(1)减少交通事故,增加交通安全;(2)缓和交通拥挤,提高交通效益;(3)提高公交效率,减少交通负荷;(4)降低污染程度,节省能源对比。
(二)提出智能高速公路设计方案的主要内容:
国内现在已经拥有的技术含量包括监控系统、收费系统和通信系统。但是随着现在的车流量增多,只停留在这些技术层面上还远远不够。
1).不停车自动收费系统。
不停车收费系统(又称电子收费系统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 System,简称ETC系统)利用车辆自动识别(Automatic Vehicle Identification 简称 AVI)技术完成车辆与收费站之间的无线数据通讯,进行车辆自动识别和有关收费数据的交换,通过计算机网路进行收费数据的处理,实现不停车自动收费的全电子收费系统。使用该系统,车主只要在车窗上安装感应卡并预存费用,通过收费站时便不用人工缴费,也无须停车,高速费将从卡中自动扣除。这种收费系统每车收费耗时不到两秒,其收费通道的通行能力是人工收费通道的5到10倍。
2).雷达测速联动大屏显示智能卡口子系统
雷达测速联动大屏显示智能卡口系统主要由前端采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信息发送模块和中心管理等模块组成。系统主要功能为:通过对高速公路通行车辆速度的智能分析判断,将车辆进行抓拍同时将捕获到的超速车辆信息实时发布到附近的可变情报板上对违章司机起到警示作用,减少高速超速带来的危害。
3).监控系统自动化
智能监控自动化是一个基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面向交通运输的服务系统。它的突出特点是以信息的收集、处理、发布、交换、分析、利用为主线,为交通参与者提供多样性的服务,说白了就是利用高科技使传统的交通模式变得更加智能化,更加安全、节能、高效率。
4).汽车与自动驾驶系统
自动驾驶汽车就是无人驾驶汽车,也称为智能汽车。它是仿人驾驶的,分三步进行:首先由装在驾驶室的摄像机和图像识别系统辨别驾驶环境。其次,车载主控计算机和相应的路径规划软件决定是沿车道前进还是换道准备超车。最后,自动驾驶系统向方向盘,油门和刹车控制器发出指令。
5).智能交通信息系统
智能交通信息系统通过各种信息系统装置通讯、可变信息板、调频广播牌、车载装置、路侧通讯设备、电子图文等媒体实时向旅行者(司机和乘客)提供旅行相关信息,为旅行者从出发前、途中直到目的地的整个旅行过程中随时获得有关道路状况等信息。高速公路信息系统智能化将更能充分利用道路,使驾驶更加舒适、快捷。
五、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智能交通将会越来越多的得到应用,我国对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也抱有极大的热情。根据中国的国情、技术基础及发展阶段,发展智能交通系统需要突出如下原则:
● 中国城市目前正面临机动化的关键时刻,应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建立良性发展的交通系统基础。
● 为尽快实现产业化,中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应该首先在较为成熟的技术基础上,通过技术集成,形成新的系统概念和系统功能。
● 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应该有利于提高交通企业和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效益,要资源。
最后,希望我国的智能交通发展的越来越好!
第三篇:智能交通系统
在研究开发智能交通系统的初级阶段,开展系统体系框架的研究工作是系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研究。它是发展智能交通系统的指导性框架,主要用于明确智能交通系统的开发目标,为标准研究工作提供参考,避免重复研究和无计划开发,便于研究成果的大范围应用和ITS技术的发展以及产业化实现。ITS体系框架为政府机关制定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规划提供基本原则,为ITS的建设实施者提供可供参考的实施依据,在规划和准备ITS项目的时候,体系框架可以为其提供支持,并且可以为一个综合的ITS项目提供基本原理。体系框架的主要功能如下:1.保证通过各类媒体提供给终端用户的信息的兼容性和一致性;2.保证不同交通基础设施的兼容性,从而可以保证在大范围内的无缝出行;
3.为地区、国家政府机关制定ITS发展规划提供基本原则;4.为服务和设备制造提供一个开放的市场,从而可以提供兼容的子系统;5.确保设备制造商的规模经济,保证他们的各具竞争力的价格和更廉价的投资。
ITS体系框架的组成部分主要有以下几点:用户服务(主要用来明确用户及用户需求,划分子系统用户及需求,并合理指导实施顺序)、逻辑体系结构(用来定义和描述一个系统为了满足一系列用户需求所不许的功能)、物理体系结构(描述了在逻辑体系结构中定义的功能如何被集成起来形成系统,这些系统将由硬件或软件或硬软件来集成)、通信体系结构(主要描述支持在不同系统部分间进行信息交换的机制)、标准化工作(提出智能型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所需关键技术的标准需求)、费用效益评价(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效益、社会和环境影响作出评价,为ITS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方案比选、实施效果分析以及对已有的系统运作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实施措施等几部分。
环形线圈感应式检测技术是指由环形线圈作为检测探头的一套能检测到车辆通过或存在于检测区域的技术。通常用于奸恶交通流量、占有率等交通更参数,为交通控制系统提供控制区域内的各种实时交通细心,其可靠性、准确性和灵敏度直接影响交通控制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其工作原理为:当车辆进入环形线圈形成的磁场时,引起电路调谐的频率上升。检测处理单位就是通过对频率改变或者相位便宜的相应,得出一个检测到车辆的输出信号。考虑因素:检测点位置、检测目的的相应时间、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交通微波检测器是一种工作在微波频段的雷达探测器,它向行驶的车辆发射调频微波,反射波通过多普勒效应使频率发生偏移,根据种种偏移检测出有车辆通过。其主要特点:1.可精确检测各车道的交通量、道路占有率、平均速度和长车流量及排队状况等信息;2.检测器输出信号与常见的检测器兼容,可通过数据接口与控制系统相联或代替传统的多个感应线圈,可存储;3.可方便、安全地安装在现有路侧电线杆上,易维护,操作简便。应用领域:1.高速公路路段多车道监测与管理;2.高速公路匝道或T型路口信号管理;3.远程交通量管理;4.侧向安装应用于多车道十字路口;5.违章自动监测系统。
视频检测,以视频图像为分析对象,通过对设定区域的图像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交通信息,包括车流量、平均车速、占有率、车型等。优势:1.具有图像监视和数据采集双重功能;2.灵活性大,容易重新定位,可满足不断变化的数据采集要求;3.设置方便,无需破坏地面。
GPS是一个由24颗卫星组成的、提供24h全天候服务的定位和导航系统。此种采集法是在车辆上配备GPS接收装置,以每2S的采样间隔记录日期、时间、车辆位置和车辆速度,再将数据传入计算机并与GIS的电子地图重叠分析。可采集到行程时间和行程速度。
ATIS:交通信息服务系统,通过有线通信、无线通信等手段以语音、图形、文字等形式实时向出行者提供出行相关信息,使出行者从出发前、出行过程中直至到达目的地的整个过程中随时能够获得有关道路交通状况、所需时间、最佳换乘方式、所需费用以及目的地各种相关信息等,从而指导出行者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和路径,以最高的效率和最佳方式完成出行过车。使人类交通行为更科学性、计划性和合理性,是实现智能交通的重要标志。按出行时机可分为:出行前信息系统、在途驾驶员信息系统、在途出行者换乘信息系统。按信息内容可分为:路径诱导系统、交通流诱导系统;停车场信息诱导系统、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ATIS由交通信息中心、通信网络和用户信息终端组成。关键技术:交通预测、交通信息显示、动态交通分配、路径选择和优化(行驶距离最短和行驶时间最短或路阻最小)。
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是通过先进的交通信息采集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和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把采集到的各种道路交通信息和各种道路交通相关的服务信息传输到城市交通指挥中心,通过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通过优化模块进行优化,再通过数据通信传输设备分别传输到各类用户,实现对城市交通的全方位管理和控制,提供服务。主要的子系统:交通监视子系统、交通控制子系统、电子警务与办公自动化子系统、公共交通管理子系统、紧急事件管理子系统、交通组织优化方案生成子系统。交通组织原则:交通分离、交通;连续、交通负荷均分、交通总量削减、置右、优先原则。
TDM:交通需求管理系统。广义上是指通过经济的、行政的、政策等导向作用,促进交通参与者的交通选择行为的变更,以减少机动车出行量,提供公共交通分担率,解决交通拥堵等问题。策略和目的:1.出行产生阶段,主要目的是尽量减少出行的产生。2.出行分布阶段,主要是对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加以控制,通过改变某些活动的地点,从而使得出行有交通拥挤的终点向非拥挤终点转移。3.出行方式选择,是对某些交通方式实施刺激或抑制政策,将出行方式由低容量向高容量转移;4.路径选择阶段,从空间和时间上分散交通量。实效:合乘管理、HOV(高利用率)车道、可变收费、实时路径诱导。
第四篇:德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
德国:电动汽车有望成为智能交通系统的一部分
从具体目标来看,技术竞赛聚焦于“智能汽车”、“智能电网”、“智能交通”三大板块。
1、智能汽车(开发基于新信息通信技术的智能汽车)
电力、电子和软件等信息通信技术对于提升德国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现代客车中的信息通信产品在汽车制造价值链中占到30-40%,是汽车改革的推动力。车辆工程中90%的革新是通过信息通信系统完成的。在今天,ABS、电子燃油喷射、电除尘器、自适应巡航控制、停车助手、紧急制动辅助系统等汽车基本功能都是由信息通信技术完成的。作为现代新型汽车的“神经系统”,信息通信技术对汽车起到了整合和优化的作用。
对未来的电动汽车来说,新的信息通信技术必不可少,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减轻车重和增加续驶里程
当前,汽车的安全性能大部分是依靠被动的安全措施(如安全气囊、溃缩区)来实现的,而不是依靠信息通信技术。主动性的、前瞻性的、智能的安全措施(如紧急制动辅助系统、自动间距)通过预防意外事故,能够更好的取代被动性保护措施,并且能够减轻电动汽车的重量,增加车辆的续驶里程。
*降低成本与复杂程度
通过设置几个集中或分散的联网型计算设备,减少车辆中分散的专用控制装置的数量。这些设备通过与智能执行器和传感器之间的通信接口实现联网。借助简便、灵活的信息通信系统,整个过程变得简单易控。
*实现汽车的新功能,增强适应性
电动汽车的电池成本较高,在与传统汽车进行抗衡时必须能够体现它的增值之处,而其增值点主要体现在改善舒适度和安全性、提供全新的娱乐功能等方面。所以,要重点加强软件的模块化。
总之,“智能汽车”的研发目标是为“智能”汽车开发、试验更简单的信息通信系统,使之与电动汽车的新型驱动系统实现一致。
2、智能电网(实现电动汽车与能源供应系统的智能联网)
将来,智能汽车必须实现与能源网络之间的密切互动,以提高电网稳定性,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潜力。该技术竞赛的目标之一就是合理调控电动汽车的充电,避免分支电网出现电力负荷。另外,借助智能调控系统,电动汽车将来可以用作备用电源和移动存储器,在用电较少的时段进行充电,在用电高峰时将电力反哺到电网,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
“智能电网”研发行动的目标是,通过发展基于ICT的能源设施与电动汽车,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分散性与电动汽车(用作移动电能存储器)的集成性之间的互补。
3、智能交通(发展智能交通设施,提高效率、行驶里程和安全性)
电动汽车与未来的交通设施也存在紧密联系。电动汽车与传统车辆相比,虽然有节省能源方面的优势,但在续驶里程、充电循环次数、充电时间长短等方面存在劣势。所以,在电动汽车续驶里程有限的情况下,需要发展新型的交通模式。另外,未来的电动汽车将比传统内燃机汽车具备更为先进的远程信息处理技术和导航技术,以优化行驶路径,促进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这样,交通拥堵的情况减少,交通安全情况好转,整个交通状况得到改善。总之,“智能交通”将重点实现基础设施、交通管理、汽车以及汽车行驶过程的智能连接。利用基于ICT的导航功能,可以使电动汽车与交通基础设施实现完全融合。
该信息出自中国智能交通网| 链接:
第五篇:海信智能交通系统
参观海信智能交通系统有感
通过上周参观海信的智能交通系统,我的感受就是科技真的能改变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安全、放心。
首先智能交通的定义是一个基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面向交通运输的服务系统。它的突出特点是以信息的收集、处理、发布、交换、分析、利用为主线,为交通参与者提供多样性的服务。它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它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ITS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
21世纪将是公路交通智能化的世纪,而海信智能交通系统的目标是,在该系统中车辆靠自己的智能在道路上自由行驶,公路靠自身的智能将交通流量调整至最佳状态,借助于这个系统,管理人员对道路、车辆的行踪将掌握得一清二楚。正好迎合了时代的潮流。智能交通系统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着眼于交通信息的广泛应用与服务,二是着眼于提高既有交通设施的运行效率。
我发现海信智能交通系统与一般技术系统相比,它的系统建设过程中的整体性要求更加严格。这种整体性体现在:(1)跨行业特点。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涉及众多行业领域,是社会广泛参与的复杂巨型系统工程,从而造成复杂的行业间协调问题。(2)技术领域特点。智能交通系统综合了交通工程、信息工程,通信技术、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众多科学领域的成果,需要众多领域的技术人员共同协作。
(3)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及高等院校共同参与,恰当的角色定位和任务分担是系统有效展开的重要前提条件。
我认为海信的这一系统肯定能改变我国的交通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