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荔湾区概况
编辑:紫芸轻舞 识别码:12-641515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17 20:07:04 来源:网络

第一篇:荔湾区概况

荔湾区概况

一、区域因素分析

荔湾,旧称“西关”,现辖区面积11.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多万,常住外来人口20多万。荔湾区位于广州繁华市区西部,地处珠江东、北岸,交通枢纽纵横交错;北接火车站、白云机场;南有人民桥、珠江隧道贯通珠江两岸;西边有珠江大桥,连通南海、佛山;西南有京广铁路广州货运南站及广州港新风作业码头;更有107国道,广佛高速公路连接广深高速公路,直通香港。建设好的广州地铁一、二号线纵贯全区,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使荔湾区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为商家必争之地。

二、市场背景分析

2003年上半年,广州市房地产市场继续保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趋势,商品房成交保持畅旺,供应量略减,交易价格稳中略降,二手房交易量继续攀升,所占比重继续增加。近几年来,广州市二手房的交易量在整个房屋交易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中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二手房的交易量分别为63、125、223、305万平方米,占房屋交易的比例分别为9.1%、18.3%、29.5%、34.6%,今年上半年更达到了近4成。2003年上半年,全市十区二手房屋成交量达267万平方米,成交金额为75亿元,同比增长9.9%和20.9%。加之交易手续简化,经济、安全,房地产法规的逐步完善及置业者观念的转变,令很多人在选房时更看重二手房,其中年轻人、外来人口是购房的主力人群。广州市目前有60万套房改房,这对二手房的市场影响很大。同时,租赁市场的繁荣也使二手房市场日渐蓬勃。

荔湾区位于广州市区西部。东沿人民路、西华路、流花路、站前路与越秀区接壤,北沿站西路等路与白云区的王圣堂相邻,西南与芳村区,南与海珠区,西与白云区的螺涌、坦尾隔江相望,全区总面积11.8平方公里,总人口55.5万人。荔湾片区一向吸引着众多有着西关情节的置业者,其中又尤以二次置业者为多,目前荔湾区东风西路、人民路一带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不多,因此该区域目前往西大坦沙和

向东南黄沙一带扩张,这些区域较低的价位拉低了荔湾区一向高企的房价,因此进入2003年以来该区域价格指数一路走低,目前达到1004点的位置,较最高点1455点下跌了3成多。

荔湾区8月二手房租售双丰收,活跃路段集中在宝华路、龙津路、中山八路、康王路等。

三、其他简介

片区特点—拥有浓郁的西关风情,鼎盛的人气,便利的交通和著名的商业旺地,住宅氛围佳,片区内小区规模普遍偏小,且旧城改造进度缓慢

2003年4-5月各区域新推住宅项目均价(数据由戴德梁行提供)

2003年4-5月新盘座次重新洗牌

荔湾区房价跃居首位

记者从戴德梁行研究顾问部了解到,广州在2003年4-5月份新推项目中出现了“怪”现象,在所有新盘中,以荔湾区房价最高,均价达到6197元/平方米;其次为天河区,均价6015元/平方米;第三名为白云区,5929元/平方米。令人意外的是,一直以“豪宅豪价”著称的东山区则跌至三甲之外,屈居第四,均价为5500元/平方米。

荔湾区房价高企

荔湾区的房价高企,是因为在二季度中荔湾新盘主要为城启两项目,荔港南湾新推出的E21栋均价为6242元

/平方米,销售业绩一直非常理想;位于宝华路的城启晴轩更是叫出了6349元/平方米的成交价。其他住宅新项目均价也都在6000元/平方米以上,所以拉高了整个区域的价格水平。预计本季度荔湾房价仍将领先,康王路上的新光城市广场二期、宝盛园、富力广场锦上居、锦晴轩都纷纷以高价出货。

最近,荔湾区政府在新规划中提出,将打造大“十”商业架,发展五大旅游区,加强危房改造,进一步充实西关风情内涵,建设商贸文化旅游强区。

打造大“十”字商业架

建成独具鲜明特色的商贸文化旅游区是荔湾区的目标。文化古迹遍及全区是荔湾的最大特色,荔湾区政府提出,要努力建成最能体现近代历史和岭南文化的城区。近期的发展重点以南北走向的康王路中央商务区和东西向的上下九休闲步行街两大轴线为基础,打造荔湾区的大“十”字商业架局。

新规划提出,两条轴线将各有侧重,上下九路以保护、恢复和引进老字号名店为主,康王路以集国内外名牌特别是国内名牌为主。两条轴线一个展现“传统”,一个展现“现代”,将一个个史迹、名店像明珠般串起来,呈现诱人魅力。康王路中央商务区是沿着长2.6公里的康王路,向两侧纵深30至50米开发,建成综合性的中央商务区,形成舒适的购物、休闲环境。另外,将配合上下九路步行街,整饰泮溪酒家至恩宁路的骑楼街,将广州市最完整的骑楼街连接成环。

发展五大旅游区

荔湾商贸旅游区的发展以商贸、旅游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从而带动经济的整体发展,发展成商贸、旅游为核心组织区域经济体系。

荔湾区新规划中提出,为建设商贸文化旅游区,未来五年,将加大文物古迹、商业特色、饮食文化、民俗风情等商贸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进一步深化“西关风情”内涵,发展五大旅游区。一是上下九步行街,将集休闲、购物、旅游

于一体的,以发展名店街为导向,引入和弘扬名、老字号,建设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商业广场,完成步行街路面和配套设施改造。二是西关民居民俗风情区,整饰周边路段和蒋光鼐故居,加快广州美食城筹建,推进荔枝湾路古玩城的改造等。三是包装好沙面欧陆风情区旅游景区,整饰美化西堤环境。四是作好陈家祠旅游区的整体开发规划。五是继续推进十三行遗址开发利用和策划工作。

加大改造危房治涌添绿

为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文化质量,荔湾区将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配合和抓好路、涌、场、绿以及危房改造等“民心工程”的建设。道路建设方面要配合完成康王路建设,启动康王路两侧开发,打通“断头路”,让旅游者不用走“回头路”。在危房改造中将大力推进私危房督修工作,把危房的维修与连片开发建设、市政建设结合起来。在河涌整治中将全力配合市推进驷马涌、澳口涌的整治改造。

另外,荔湾区正将按规划目标进行建设,因地制宜,精心设计,抓好一批绿化小广场和天台绿化、街心绿化、道路绿化和公园建设,做到危房连片改造时确保公共绿化、新开道路都有路树,为老百姓打造更优美的生活环境。

物业速递:荔湾九月笋货逐个数

荔港南湾在推的C、D区共剩500多套单位,均价4800元/m2。以小户型为主,大户型只占了1/3左右。目前市场对较大户型的需求达到60%,因此在D16中将加推120平方米的单位以迎合市场需求。特别值得推介的是D区60多平方米两房,南北朝向望小区园林和泳池的单位,只售20多万元。

蓬莱阁已进入了清货阶段,今年5月1日推出的140套单位,只剩下20套左右,以小户型为主,60~100m2,朝向东南和西南,均价4600元/m2(毛坯)。由于邻近市一中,因而吸引部分想读名校的买家。

荔湖明苑三期推出的3栋32层500套单位,现推剩下的26套高层保留单位全湖景和全江景的优质单位,毛坯起价4400元/m2。

辉洋苑一共有四栋楼,现正重点推其中两栋的低层单位,小户型占的比例相对较大,都是70~80平方米两房,均价6000元/m2(带装修)。其中有不少望荔湾湖和望珠江靓景的单位。其余两栋预计明年推出。

康王阁位于中山七路地铁上盖,现也进入清货阶段。去年底推出的230套单位,只剩下20多套,户型以30~130m2为主,其中大户型只占了1/4,均价约5000元/m2。康王阁一房一厅的小单位最为投资者青睐。为了迎接“十·一”黄金周,将会在9月15日~10月15日,推出37平方米的套间,售价在16万元左右。

市场背景分析

2003年上半年,广州市房地产市场继续保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趋势,商品房成交保持畅旺,供应量略减,交易价格稳中略降,二手房交易量继续攀升,所占比重继续增加。近几年来,广州市二手房的交易量在整个房屋交易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中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二手房的交易量分别为63、125、223、305万平方米,占房屋交易的比例分别为9.1%、18.3%、29.5%、34.6%,今年上半年更达到了近4成。2003年上半年,全市十区二手房屋成交量达267万平方米,成交金额为75亿元,同比增长9.9%和20.9%。加之交易手续简化,经济、安全,房地产法规的逐步完善及置业者观念的转变,令很多人在选房时更看重二手房,其中年轻人、外来人口是购房的主力人群。广州目前有60万套房改房,这对二手房的市场影响很大。同时,租赁市场的繁荣也使二手房市场日渐蓬勃。

荔湾片区一向吸引着众多有着西关情节的置业者,其中又尤以二次置业者为多,目前荔湾区东风西路、人民路一带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不多,因此该区域目前往西大坦沙和向东南黄沙一带扩张,这些区

域较低的价位拉低了荔湾区一向高企的房价,因此进入2003年以来该区域价格指数一路走低,目前达到1004点的位置,较最高点1455点下跌了3成多。

荔湾区8月二手房租售双丰收,活跃路段集中在宝华路、龙津路、中山八路、康王路等。

第二篇:广州市荔湾区名片

广州市荔湾区名片

荔湾区地处中国第三大城市广州的西部,是广州市独具岭南特色的中心城区和广佛都市圈的核心区,历来以繁荣兴旺之商都“西关”和风景优美之“荔枝湾”、“水秀花香”著称,有着“体味岭南文化到广州,不到荔湾就不算到过广州”的美誉。东部与越秀区相连,北部、西北部与白云区水陆相通,西部与佛山市南海区接壤。总面积5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3万。下辖22条行政街,193个社区居委会。

荔湾,俗称“西关”,因区内有“一湾青水绿,两岸荔枝红”美誉的“荔枝湾”而得名。明朝时,这里已是中国对外通商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清朝时曾有一百多年是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窗口,著名的外贸商埠---十三行所在地。荔湾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独具特色和风格地域文化,既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产物,也是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

荔湾区位于中国第三大城市广州市西部,繁华市区之一,老八区之一,地处珠江东、北岸,交通枢纽纵横交错;北接火车站、白云机场;南有人民桥、珠江隧道贯通珠江两岸;西边有珠江大桥飞架东西,连同南海、佛山;西南有京广铁路广州货运南站及广州港新风作业码头;更有107国道,广佛高速连接广深高速公路,直通香港;广州地铁Ⅰ号线及内环高架路纵贯全区,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使荔湾区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为商家必争之地。

荔湾区自古以来即是广州市最有名的商业繁华区之一。如今的荔湾更拥有“一街、二路”---上下九商业步行街,康王路和中山七、八路三个重要的商业地带。

荔湾区是广州市的一个重要行政区,位于美丽的珠江河畔。辖区面积62.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1万,老四区之一,老八区之一。

璀璨的岭南文化,深厚的人文风情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赋予了荔湾令人神往的独特神韵。

处于新世纪的荔湾,也将因此独特神韵而得势。新一届荔湾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提出了“商贸升级、旅游带动,科教兴区,环境优化”的发展战略,并制订出建设商贸文化旅游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将荔湾建成宜商、宜居、宜游的岭南天堂。

第三篇:荔湾区09年人口统计

2009年荔湾区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更新时间:2010-4-20 9:10:08

2009 年,是中国经济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荔湾区委、区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工作部署,带领全区人民团结拼搏,抓机遇、迎挑 战,打好“经济、生态、文化、民生”四张牌,实施积极的投资倍增计划,着力调结构、优服务,全区经济呈现由低向高逐步回升,全年实现预期目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格局,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发展。

一、综合经济 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

初步核算,2009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522.88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0.0%,增速由年初的低速运行转向逐季提升,较好地完成全年经济目标任务。三 次产业比例为0.9:29.4:69.7,第三产业的比例比上年提升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4.65亿元、153.63 亿元和364.60亿元,分别增长-0.8%、9.6%和10.3%。第二、三产业对GDP贡献率分别为29.8%和70.3%,分别拉动经济增长3.0 个百分点和7.0个百分点。财税收入

2009年,全区一般预算收入27.18亿元,增长10.4%。其中,营业税和城建税收入增幅均超过全区一般预算收入水平,分别实现收入5.02亿元和4.09亿元,增长均为13.7%。一般预算支出36.13亿元,增长13.1%。

全 年实现税收(含国税地税)135.00亿元,增长0.8%,其中国税收入97.19亿元,地税收入37.81亿元,分别增长1.1%和0.1%;全区税收 总额自10月起扭转下降趋势,全年实现微增。从三次产业税收情况看,第一、二、三产业税收分别为0.02亿元、86.71亿元和48.27亿元,分别增长-33.2%、7.7%和-9.6%。第二产业对全区税收增长贡献最大,弥补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税收下降缺口。固定资产投资

2009年,按法人在地统计口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0.47亿元,增长1.7倍;按项目在地统计口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87亿元,增长64.9%。投资的高速发展态势为2005年以来之最,增长幅度也遥遥领先于广州市其他各区。

从 三次产业看,二、三产业投资均实现快速增长。2009年,按法人在地口径,第二、三产业完成投资分别为5.50亿元和84.68亿元,分别增长18.0% 和1.9倍;按项目在地口径,第二、三产业完成投资分别为12.45亿元和113.42亿元,分别增长1.1倍和61.4%。对外经济贸易

全 年商品进出口总额26.93亿美元,下降9.75%。其中,商品出口总额13.76亿美元,下降20.6%;商品进口总额13.17亿美元,增长 0.4%。从出口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6.26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7.35亿美元,分别下降27.0%和11.9%。从出口国家和地区看,排前三位 的是香港、欧盟和亚洲其他国家(地区),共占全区出口总额的71.06%,其中对香港地区的出口额所占比重(52.94%)最大。从出口商品种类看,排前 三位的是船舶及运输设备、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共占全区出口总额的75.64%,其中以船舶及运输设备类所占比重最大,达 46.15%。全年新增外资项目58个,增长16.0%,实际利用外资0.62亿美元,增长4.7%,合同利用外资0.50亿美元,下降36.0%。

二、行业发展 农业

全 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00亿元,下降0.6%。其中,花卉产值5.90亿元,下降2.3%;占全区农业总产值比重为84.3%的花卉产值的下降,直接影响 着全区农业总产值的增长走势。受广州城建轨道建设及城市化进程征地拆迁影响,荔湾农用耕地正在逐步减少,2009年末,全区耕地面积9035亩,比上年减 少600亩。工业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94.01亿元,增长8.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1.15亿元,增长8.4%,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为94.2%。全区工业生产从下半年开始扭转下滑趋势出现逐步加速发展的良好发展势头。

企业生产经营效益增长较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3.18亿元,增长20.8%;实现利税总额105.94亿元,增长7.5%。

全 年五大工业支柱产业完成产值283.39亿元,增长11.6%,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1.9%,拉动工业生产增长7.6个百分点。其中,烟草制品 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18.4%和8.5%,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由年初的下降30.4%提高到全年增长 4.2%。五大工业支柱行业对全区工业生产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提高。

全区前20名重点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工业产值320.48亿元,增长8.0%,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1.3%,对全区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71.7%。其中,产值同比增速超过全区平均水平的主要有广州卷烟二厂、广州造船厂有限公司、广州柴油机厂等9家重点企业。

全年工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9.19亿元,增长34.8%。其中,同比增速超过全区平均水平的企业有东门子电业(53.3倍)、微点焊设备(3.5倍)、阳普医疗(1.6倍)、新展有机硅(50.4%)等4家企业。建筑业

全年资质以内建筑业企业建筑业总产值32.31亿元,增长11.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9.58万平方米,下降13.1%;工程结算收入61.29亿元,增长15.3%;工程结算利润3.03亿元,增长6.0%。国内商业

商 业发展势头好。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757.62亿元,增长26.3%。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销售额1212.45亿元,增长31.9%,比全区平均 水平高5.6个百分点,拉动全区商品销售总额增长21.1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企业销售种类主要有中西药品类、金属材料类、石油及制品类、日用品类和粮油食 品饮料烟酒类,分别实现销售额285.28亿元、366.67亿元、221.30亿元、103.62亿元和58.16亿元,分别增长18.2%、66.3%、-1.4%、0.6%和19.4%,占全区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6.2%、20.9%、12.6%、5.9%和3.3%。

全 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9.97亿元,增长16.3%,消费需求稳步攀升。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05.38亿元,增长17.0%,占全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9.8%,对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93.2%。从商品种类看,中西药品类、汽车类分别实现零售额98.45 亿元和22.90亿元,分别增长19.7%和29.5%,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9.0%和6.7%,对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 率分别为34.0%和10.9%。

重点企业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前20名企业全年实现零售额123.50亿元,增长 20.3%,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36.3%。其中,限额以上中西药品类、汽车类和百货类企业零售额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分别是 27.6%、5.8%和1.9%,分别增长21.1%、32.2%和5.6%,对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4.2%、10.0%和 0.7%。

居民日常消费增长较快。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3178元,同比增长10.2%;其中增长较快的消费项目主要有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分别增长23.1%、39.6%、14.4%和22.2%。房地产业

全 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2.04亿元,下降2.9%,房屋施工面积126.21万平方米,增长3.0%,房屋竣工面积18.22万平方米,下降 85.1%,商品房销售面积11.51万平方米,下降12.6%,商品房销售金额12.25亿元,下降0.6%。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6.36万平方米,下 降16.3%。

三、民营经济

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89.64亿元,同比增长9.7%,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3%,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2009年末,全区个体户、私营企业6.11万户、从业人数12.99万人、注册资金66.76亿元,分别增长7.0%、4.5%和14.6%。

四、城市建设和管理 城市建设

以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迎亚运为契机,全力推进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分别完成了桥中北路一期、五秀桥、福州路等一批路网建设工程,以及中山七八路、人民路(荔湾段)、六二三路以及东风西路(荔湾段)等道路的建筑立面整饰工程;不断推进陈家祠广场及周边、荔枝湾及周边社区、沙面地区、十三行商埠文化区、荔湾 水秀花香生态区和上下九步行街即“五区一街”的环境综合改造工作;完成了大冲口涌、下市涌的全部设计工作以及塞坝路、陈岗路等31项工程的水浸街治理,水 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和珠江沿岸环境综合整治的施工已全面铺开。全年完成沥青修复4.23万平方米;人行道、内街修复0.36万平方米;排水清疏10.89万 米,淤泥量0.28立方米,清理检查井3.65万座,盲道改造2.85万米。城市绿化

大力推进“迎亚运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五区一街”和城区主干道路绿化改造,全年新增城区绿地面积27.6公顷,建成区绿地率达20.37%,绿化覆盖率达到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 6.77平方米。全年实施“青山绿地”二期工程10项,全面完成龙溪大道、花地大道南、南岸路等城区主干道路的绿化升级改造工程,以及荔湾湖公园、增埗公 园、西蕉公园、醉观公园和青年公园的生态改造建设。危房改造

大力推进危破房改造,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改造的小连片改造模 式,2009年,完成了聚龙村核心区连片危破房改造工作,恢复了聚龙村项目岭南特色建筑风貌;按照文物保护、修旧如旧的要求,完成了文塔的维修改造;稳步 推进蒋光鼐故居维修工程和西荣巷安置房改造。全面完成2005、2006、2007年在册危房改造任务,共计619幢、面积7.28万平方米。环境保护

环 境质量得到不断改善。全区大气总悬浮微粒年平均值为0.15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0.045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碳0.055毫克/立方米,工业废水排 放达标率97.87%,全区区域环境噪声值为55.1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值为68.2分贝。各主要环境质量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城市管理

城 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全年开展大型“六乱”整治行动200余次,整治乱摆卖8.38万宗,占道经营3.13万宗,乱张贴、乱涂写0.20万宗,乱拉挂 0.19万宗,乱堆放、开挖0.15万宗;取缔了一批“六乱”黑点。拆除主干道违法户外广告62宗,面积0.53万平方米;拆除主干道违法建设面积约 0.2万平方米。社会治安

加强维稳工作,社会治安形势进一步好转。全年刑事立案4010宗,下降15.9%,其中,“两抢” 案件613宗,下降25.7%,“两盗”案件1104宗,下降26.4%,诈骗案件649宗,下降6.9%;全年破获刑事案件4445宗,与去年持平;共 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6千多名,打掉各类犯罪团伙3百多个,抓获团伙成员1千多人。全年工矿商贸(含建筑)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5起,下降28.6%,死亡 3人,下降25.0%;全年发生火灾事故13起,下降18.8%,死亡3人,下降62.5%; 死亡人数控制在市下达指标范围内。

五、社会各项事业 科技

全 年科技三项经费支出6652万元,增长11.9%;获国家科技部或国防科工委立项10项,省科技项目立项30项,粤港关键领域项目3项,产学研合作项目7 项,市级科技立项21项,项目拨款总额超过7000万元,项目数量和经费均比往年翻番增长。全年办理区专利申请资助及奖励310件,共计近18万元,全区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31家。教育

2009年末全区各类学校185所,在校学生11.49万人,教职工0.99万人,其中专任 教师0.74万人,初中升学率达96.25%。高考成绩创历史新高,区属高中上本科线有1541人,本科率达41.1%,比上年提高14.87个百分点,达到市预测目标的152.3%,超标率位居全市第一。文化

全年举办各种演出活动296场,各类展览106天;区图书馆共接待 读者20.5万人次;外借图书约22万册次;向读者推出新书8200册;积极开展图书进社区、图书进学校、图书进军营等流动服务,共计送书20000册; 全年共建35个农家书屋,成立了“广州图书馆艺术设计荔湾分馆”、“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逢源分馆”,不断扩大服务对象范围。区博物馆共接待政府部门到馆参 观调研约100多批次,接待国内外游客、学生参观共约10万人次;义务为群众鉴定文物近千件。全年检查音像店1212家,书报摊3855家,网吧2515 家,捣毁存储非法出版物仓库11个,查处无证网吧7个,收缴电脑76台,查处无证店档68家,非法音像制品批销点1个,全年共收缴盗版光碟50.34万 张、盗版书2133本、“六合彩”报7.35万份。卫生

2009年末,全区共有卫生医疗机构187个,实有医疗病床4172 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6421人,其中医生2550人。辖区内医院全年门诊量达676.06万人次,增长4.68%;其中区属医院门诊量达296.40万 人次,增长9.08%。全年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率97.48%,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99.83%,3岁以下儿童保健期系统管理率99.07%,住院分 娩率99.97%,婴儿死亡率4.2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90‰,孕产妇死亡率为0。全年无发生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15种,共2768 例,发病率392/10万,其中麻疹下降78.43%,登革热仅发生1宗。全年监督食品经营单位2.28万间次,公共场所0.88万间次,处理群众投诉 191宗,处理率100%。处罚违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9间,取缔无证行医诊所44间。全年无重大食物中毒事故发生。体育

全 年共承办和举办市级和全区性体育比赛活动32项,区属各单位、各街道和各体育协会体育比赛活动1103项,活动参与人数累计超过24万人次;新建健身路径 33条、篮球场7个以及健身广场1个,顺利通过全国“游泳之乡”初评。由我区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参赛成绩喜人,分别取得国际比赛冠军8项,亚军4项,季军3 项;取得全国比赛冠军7项,亚军10项,季军4项。目前我区带分赛计入第十五届市运会的金牌为21.75枚,282.75分。社区建设与社会福利

积 极推动“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不断完善社区服务网络,至2009年底,又有锦龙、罗涌等41个社区被评为广东省第三批“六好”平安和谐社区;荔湾 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逢源街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桃源社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

全年为 4766户低保救济家庭发放生活报障支出4240万元;资助11000多名困难群众参加了广州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特困人员重大疾病医疗“二次救 助”317人次,救助金额77万元;实施困难群众医疗救助“零星报销”332人次,救助金额41万多元;发放低保人员基本医疗救助金近213万元、临时救 助金近101万元,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众的医疗需求。目前已有1650多户政府资助的对象享受了“平安通”呼援服务。

六、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9年末,全区户籍人口70.65万人,比上年增加0.04万人,增长0.1%;常住人口73.84万人,比上年增加0.49万人,增长0.7%。人口出生率6.7‰,人口自然增长率-0.75‰,计划生育率98.18%。劳动就业

2009 年末,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7.04万人,全年安置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76.0%。其中“4050”人员实现就业 1.94万人,再就业率70.75%;“零就业家庭”5户均已实现每户就业1人,再就业率100%。全年举办各类招聘会79场,提供各类就业岗位2.22 万个。全年收到劳动争议仲裁申请1722件,立案受理1438件,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共涉及劳动者人数达1438人、单位近490个。居民收入

城 市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2009年,全区职工年人均工资45736元,增长9.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18元,人均消费性支出23178 元,分别增长10.8%和10.2%。2009年末,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色电视机153台、家庭电脑127台、空调器182台、移动电话236部、电冰箱101台、组合音响73套、家用汽车16辆。

第四篇:荔枝湾和荔湾区

荔枝湾和荔湾区

[2010-05-15 10:14] 来源:网络 编辑:导游人网

荔枝湾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是千百年来有名的消夏游乐地,素有小秦淮之称,地处广州西隅,旧属南海县恩洲堡伴塘乡,与花埭、芳村一水之隔。湾水出口处,可通石门与白鹅潭,有江中的大坦沙横亘其中,亦是天然的水上游乐区。

荔枝湾原没有新旧之分,新荔枝湾区域的划分,是由现在的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右侧桥脚(多宝路西头)起,至西郊泳场东边的一带地方。至于旧荔枝湾的范围,大致是东起“荔湾东约”(现在的荔湾路中段),西至现在的荔湾湖公园西河边的“红荔湾头第一村”以及“何仙姑庙”旧址一带,现在的荔湾南约和荔湾北约都是这条湾水流经的地方。此外旧荔枝湾过去还有一条支流斜向西北与彩虹桥小河接通,在未辟为荔湾湖公园之前,还有刻着“红荔湾头第一村”的石牌坊竖在涌边。

新荔枝湾在本世纪20年代初期,只有少数接客过渡和游河的小艇(俗称舢板),稍大的称“四柱大厅”。自从“西郊泳场”和“海角红楼”相继出现以后,游艇顿增,而且有新型游艇(画舫)逐渐代替了旧的游艇(舢板)。这些新型的艇身,涂以天蓝色的漆油,上设帐篷,两旁挂着帘幕,中间陈设精雅,有的艇各自定有名号,如“流云”、“素月”、“清波”、“灌锦”;此外有些艇还在篷头支柱上挂着一副小对联。在那时“海角红楼”海面这一带是游河的终点,也是游艇最集中的地方。这一带不但有游艇,而且有专供豪商权贵游宴的紫洞艇和酒菜艇(如“老九记”等);有“艇仔粥”艇(如“生记”、“小神仙”等);有叫卖海虾、海鲜和生果、香烟、饼食的小艇Z有出租留声机或卖唱的小艇。每当夏天,专门叫卖荔枝和西瓜的艇则更多了。

新荔枝湾最繁盛期是在陈济棠主粤时。当时的游客大致有两类:一是画航的游客。游客中有一般的市民、知识界和慕名而来的海外人士等。二是紫洞艇的游客,多是豪商、权贵。他们主要目的不是游河,而是利用紫洞艇作为饮宴、赌博、玩赏歌妓,或利用这里作为有关钻营官爵承包税捐等交易场所。到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占领广州时,由于出河口的珠江河道被日寇所封锁,一度游客大减。直到陈耀祖当敌伪广东省长之后,游河出口处重新开放,又逐渐兴旺起来。

追究荔枝湾的故址,甚至可以远溯到公元前206年的赵佗在广州自立为南越王的时候。据考证,荔枝湾的故址就是在陆贾城之西,可知早在公元前二百年间,就有荔枝湾了。

相传汉朝时,旧荔枝湾已开始种荔枝。公元905年,唐朝末期,在广州有一个割据岭南的南汉皇刘隐,传至末代国主刘长(公元958年即位,年号大宝)所经营的“昌华苑”就建在荔枝湾这块地方。每年夏季、蝉唱荔枝熟时节,南汉王刘长便和妃嫔、内臣在荔枝湾大摆“红云宴”,饱啖红荔、寻欢作乐。相传 “红云实”之际,偶有骤雨,妃嫔宫娥急避,珠珥金钗失落不少。后人因而在荔枝树下、莲塘里不时获得首饰。

而在元代,皇帝忽必烈(元世祖)和铁穆耳(元成宗)喜欢饮用柠檬汁制成的“舍里别”檬古语,即解渴水,简称渴水),于是下令在广州荔枝湾建起了一个御果园,园内精工栽种800多棵柠檬树??“广州园官进渴水,天风下热宜檬子。百花酝作甘露浆,南国烹成赤龙髓。”

明代时,荔枝湾已成为平民百姓可以涉足的胜地。羊城八景之一的“荔湾渔唱”就是指渔民清早出江捕鱼,黄昏归舟,渔歌互答的诗情画意。

清代时,荔枝湾仍保持江南水乡的特色,张维屏“千树离支四围水,江南无此好江乡”(离支,即荔枝)就是荔湾风光的生动写照,荔基莲塘的景观更是民歌常咏的题材。清末有《羊城竹枝词》说:‘不养春蚕不织麻,荔枝湾外采莲娃。莲蓬易断丝难断,愿缚郎心好转家。荔枝湾外夕阳沉,荔枝湾下野水深,郎过伴塔莫折藕,藕丝寸寸是浓心。”

晚清时期广州豪商大户潘仕成所经营的海山仙馆的地点就是在荔枝湾之西,即今之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对岸的一大片地方。那时,海山仙馆还植有不少荔枝树,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子贞)曾写了一副对联留赠与潘仕成,联云:“无奈荔枝何,前度来迟令太早;又乘药舸去,主人长醉客常醒”。此外,海山仙馆也有一副涉及荔枝湾的楹联:“海上有三山,风景依然,玉萧何处?岭南第一景,黄梅时节,红荔湾头。”

自从海山仙馆被抄入官,经过地方官的拍卖,原来的海山仙馆分割为彭姓所有的“彭园”(主人彭光湛,园址在今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后边)。对岸那段馆址为陈姓所有,后改为“荔香园”(主人陈花村是汪精卫老婆陈壁君陈氏家族的一员)。两国隔河相望,在附近还有汇丰银行买办陈廉伯办的“荔湾俱乐部”(在今荔湾涌边一马路的东段路口偏南地方)。

二三十年代,新荔枝湾一带仍盛产荔枝。游客付款数角,即可上树采摘、饱啖荔枝。那时,夏季到荔枝湾的游客还有一种叫“游河”的消遣。特别是抗战胜利后,人们乘坐游艇、舢板,沿荔枝涌出珠江,到海角红楼。沿途经荔夹岸,荷香数里,波光潋滟,令人陶醉。那时节,游艇如鲫,海鲜虾艇、鱼生粥艇,烟酒果艇,来往穿梭。荔枝、西瓜、海鲜、香烟和艇仔粥的叫卖声、管弦声、咸水歌声、嬉笑声交织一起,构成一组别有情趣的南国城郊水乡风情画。后来,由于城里的人口逐渐增加,荔枝湾的河溪两面成为菜农、贫民聚居之地,也就变成了若干条村了(如荔溪东约、南约、北约等;又如伴塘首约至五约等)。

在行政区划中,区名亦有与“荔”字结缘的。1950年6月,即有荔湾区的建制(当时的荔湾区仅是令荔湾区的一小部分。1952年,广州各区调整时,并入西区)。1960年夏广州调整行政区域时,荔枝湾所在的西区便更名为荔湾区。

当你驱车在如今广州的荔湾路、中山八路、黄沙大道(北段)、多宝路(西段)。龙津两路兜一圈时,你可相信这些车如流水的闹市,昔日是“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水乡?荔溪古道、荔溪东(南、中)约、荔湾涌、荔湾路、荔湾湖公园和荔湾区等地名,能否帮你窥见其昔日风貌?

第五篇:荔湾区2008-2010年中小学教师

荔湾区2008-2010年中小学教师

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

检查资料目录索引

一、规划文件、工作计划和总结

(一)规划文件

1.荔湾区中小学教师中长期继续教育规划

2.2008—2012年荔湾区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校长培训规划

3.2008-2012年荔湾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

4.2008-2012年荔湾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实施方案 5.荔湾区关于“教育部教育技术培训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广州试验区方案”的实施意见

(二)培训计划和工作总结 1.培训计划

(1)2008年骨干班主任培训计划

(2)2008年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要点(3)2008年荔湾区语言文字工作计划(4)2008年荔湾区中小学新教师培训方案

(5)关于“教育部教育技术培训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广州试验区方案”的实施意见

(6)2009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计划(7)2010年荔湾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要点(8)2011年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计划 2.工作总结

(1)2008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总结(2)2009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总结(3)2009年荔湾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汇报

(4)实施强师工程

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2010年荔湾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总结(5)荔湾区近三年(2008、2009、2010)幼儿园园长培训工作总结及今后工作设想

二、学费使用与自查自检

(一)学费使用情况

1.2008—2010年市级教师全员培训学费使用和财政经费投入情况统计表

2.2008—2010年荔湾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面授课程外聘教师课酬支出一览表(缺0801期)3.银行进帐单

(二)继续教育工作自检自查表

1.广州市教师培训机构(基地)继续教育工作自检自查统计表(2009、2010年)。

2.广州市“十一五”期间(2006—2010)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情况统计表

三、校长培训与课程建设

(一)校长培训

1.2008—2012年荔湾区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校长培训规划

2.荔湾区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方案 3.2008年荔湾区小学校长提高班教学方案 4.2008年荔湾区小学校长提高班培训总结 5.荔湾区2009学中小学校长培训方案

6.关于举办“2009年荔湾区幼儿园园长任资资格岗位培训班”的方案

7.关于组织我区部分小学校级干部赴江苏省培训的通知、名单及请示批复。

8.荔湾区近三年(2008、2009、2010)幼儿园园长培训工作总结及今后工作设想

9.兼蓄并储 学思并重------荔湾区2010年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总结

10、荔湾区中小学历年校长培训一览表 11.荔湾教育大讲堂

12、荔湾区2006年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学员名单

(二)课程建设

1.专项培训

(1)教导主任培训

(2)班主任培训

(3)骨干教师培训

(4)教育技术培训

(5)新教师培训

(6)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7)特殊教育培训

(8)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

2.院本课程材料

(1)2008—2010年院本课程评审材料

(2)2008—2010年荔湾区院本课程一览表

(2)2008—2010年教师继续教育院本课程培训班材料

3.教师培训意向、课程学习情况反馈调查问卷

四、校本培训

(一)校本培训规划与实施 1.校本培训规划

(1)荔湾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实施意见(讨论稿)

(2)荔湾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实施意见(修改稿)

(3)荔湾区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工作指引

(4)关于校本培训与策略创新

(5)校本培训的定位 原则 模式

2.荔湾区8001—1002期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程一览表

3.关于评选2010年荔湾区中小学校本培训“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方案

4.关于评选2010年荔湾区中小学校本培训“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报告

5.2010年广东省中小学校本培训现场会材料

(二)校本培训调研

1.荔湾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幼儿园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报告

2.中小学校本培训调研指导第二小组工作小结 3.第二轮校本培训实施情况调研总结

4.关于推进我区中小学校长培训调研指导工作小结

5.荔湾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本培训实施情况调研方案(第二轮)6.2007年荔湾区校本培训调研报告 7.2007年荔湾区校本培训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8.荔湾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程实施情况调研总结

9.荔湾区2009学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调研报告 10.校本培训调研听课反馈

11.培训部教师到校调研、听课原始记录、(三)校本课程评审材料

1.荔湾区2008—2010年校本课程评审材料

(四)校本培训情况调查表

五、培训活动和成果

1.荔湾区首届“香凝杯”教师美术作品系列展材料 2.培训部教师部分获奖材料

六、对外交流

1、教师专业发展的三力合一:推动力、助动力、自动力--成都市双流县教育考察团来访活动简讯

2、想法 说法 做法---青岛市教育考察团来访活动简讯

荔湾区概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