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编辑:暖阳如梦 识别码:12-763473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22 19:57:1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杨世吉

县域经济作为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云县属于全国经济欠发达的县份之一,在县域经济发展以农业主导向以工业为主导的转型实践中,农业布局和工业发展如何实现跨越的一系列课题不可回避地摆在了县级党政决策者面前。

一、调优一产 促农业跨越

延续了数千年传统农业无法富民富县的情况下,农业的出路在于强力推广优质高效农业,市委提出了“稳粮、扩经、提质、增效”的调整原则,并在刚刚闭幕的临沧市第三次党代会上提出建设南汀河经济走廊和澜沧江经济走廊,其主旨就是挖掘热区资源,发展高效农业。农业发展战略的这一选择,抓住了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主题。

(一)重新审视农村劳动力“富余”问题。在农业生产中,无论是哪一种产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多年来,传统与惯性一直延续着在广袤的土地上广种薄收、粗放耕作,谷物依然是那种延续了数千年的低产谷物,果木、蔬菜依然是那种延续了数千年的低档次品种,自产自销、自给自足,商品价值低、经济效益差,于是,耕作管理越来越粗放,土地的利用率低下,农业的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人力、物力、财力在耕地上的投入十分有限,从而导致了基层干部甚至村民中的一种偏激认识,农村劳动过于“富余”了。于是,党政引导、民间跟风,农村劳动生力军一批又一批涌向发达城市,成为沿海轻工业流水生产线上的廉价劳动力,从而导致,做城市的工,荒农村的田的不正常现象,青壮劳力,赚了务工的“小钱”,丢了长远发展的大产业。在农业种植业结构的大调整中,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烤烟、咖啡、澳洲坚果、高优茶园和高优蔗园建设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劳力荒”。针对此问题,云县在调优一产、调强二产的实践中,提出了“农闲”做本县的工,“农忙”种自家的田。全县13家规模以上企业和近百户小企业留住了近2万名壮劳力,大批亦农亦工的有志青年,在以县城为中心的2小时经济圈以内成为能务工、会经商、会种田的多面手,特别是在农业抢节令突击时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全县4.5万亩烤烟,需要劳动工日累计135万个,如果按每工40元到县外请工,仅工价就要耗去5400万元,接近此产业农业产值的一半,高效农业的好效益就无法实现了。算清了收入账的村民,做到了少请工或不请工,可实现亩纯收入2000元以上的好效益。

(二)抓长远,选择“绿色”经济支撑。优质高效农业,其产品并非一成不变,如何避免高效从峰巅跌入谷底,所需要关注的是农产品的市场。目前,随着全球人们的健康消费成为时代潮流,一些可以经久不衰的农产品的价值凸显出来,如没有任何农残的茶叶、加工保健型的木本植物食用油的原料核桃、澳洲坚果以及中高端消费的饮品咖啡等,在原料生产环节,都是一些方兴未艾的产业。这些产业,一次精心种植、长期精细管理,效益可以持续提升,只要因地制宜,这些产业都是优质高效种植业的首选。为真正增强云县农业的发展后劲,在产业结构大调整中,云县培育了146万亩核桃,5至10年后,将成为云县冷凉山区的经济支柱,正着手实施的8万亩咖啡和5万亩澳洲坚果也将成为云县低热河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澜沧江谷地和南汀和流域的坝区,农民发展咖啡的积极性高涨,沿江、沿河经济走廊的发展势头看好。

(三)长短结合,持续发展。按照市委 “稳粮、扩经、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云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农业总产值达84亿元。今后五年,云县将围绕“转型发展看农业,跨越发展看工业”的思路,优化产业规划布局调整,遵循有进有退、有长有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规模化发展核桃产业,集约化发展甘蔗产业,精细化发展烤烟产业,专业化发展茶叶产业,标准化发展咖啡、澳洲坚果、南药等产业,小区化发展畜牧养殖业,加速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发展县域经济同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纵观中华民族博大的文明史,可以发现,开发最早的地方也就是目前生态承载能力最薄弱的地方,如“中华民族摇篮”汉中平原一带。再以云县为例,云县属于滇西开发与开化较早的县区之一,而云县的自然生态也属于滇西片区较差的县份之一,林木消长失衡,近10几年来,虽然有所改观,但由于生态“欠账”太多,大自然还在无情地惩罚人们,特别是刚刚遭受的百年一遇的大旱,云县生态较好7个乡镇,小春尚有收成,生态环境较差5个乡镇,小春出现大面积绝收。事实证明,瘠薄的耕地早已不堪生态重负。由于云县地处低纬度区域,降水和光热条件较好,生态具有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只要退耕,就能长树、长草,植被就能迅速恢复。关键的就是稳定耕地面积,坚决杜绝开荒种地,对现有耕地进行“低改高”。在传统的耕作技术上,我们可以同农民一起算好投入与产出账:旱地荞麦、玉米广种薄收,亩产两三百斤,既耗工、耗肥、耗籽种,且导致水土流失、植被下降;精耕细作一亩,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收益完全有把握达到粗放耕作的两亩土地的效益。一个40万农业人口,80万亩耕地的县份,拿出较为瘦薄的30万亩发展高价值的经济作物,下决心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完全可行的。

二、“借鸡生蛋”,促工业跨越

市党代会提出,要重点从“抓机遇、抓项目、抓增收”入手,突出抓好云县新材料光伏产业。云县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已摆上了市、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云县面临着大机遇和大挑战。

(一)转变观念,变末端为前沿。经济欠发达县区发展工业首要问题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经济落后加观念落后,一旦丧失机遇就会永远落后。改革开放30多年,西南边陲一直处于对外开放的末端,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日渐扩大,随着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随着“桥头堡”建设高潮的掀起,变末端为前沿大环境逐步形成,加速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前所未有。有工业界人士认为:发展工业前有“精兵”,侧有“伏兵”,后有“追兵”,只要政策没有规定不能干的就要干,只要长远有利而近期亏本咬着牙也要干。经济欠发达县区长期以传统农业为主,远离工业城市,公民缺失现代工业大生产观念洗礼,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甚至不富也安的观念急需改变,以观念的大转变,营造出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招商主体的发展环境,工业兴县才能变为现实。

(二)应对融资难题,放大软环境效应。工业强县的发展理念已被欠发达地区广大人民所接受,但“知易行难”,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经济受制因素就在于资金和人才,我省统计资料表明,全省129个县市区只有17个县市区财政基本能够自给,有112个县市区要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靠本县财政投资发展工业显然不可能。金融部门的信贷投入虽然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但近几年来,受诸多因素的制约,金融的资金供给的主渠道作用呈逐渐弱化态势,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其次发展工业的先机被沿海发达地区所占有,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果没有实质性的项目突破,“工业兴县”就会变成纸上谈兵。

云县工业起步虽晚,但治污减排压力相对较小,如何在一张白纸上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坚定不移地把“工业强县”作为推动更快发展的优先战略,着力在“招大商、招好商”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寻求“惠商、惠民、富县”的最佳产业吸引沿海客商,如充分利用欠发达县区与沿海企业相比,在用地、用工、用电方面的优势,引进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沿海企业家谙熟“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创业信条,当我们用工、用地、用电硬件吸引力与亲商、爱商、惠商的优质服务“叠加效应”发挥作用的时候,沿海的实力企业和优秀企业家就会在云县落地生根。云县重要的应对举措就是招商引资,“借鸡生蛋”,每年超过4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来自招商引资和向上争取的项目资金。

(三)尊重知识、筑巢引凤。欠发达地区发展工业,既缺资金,又缺人才,对此,云县遵循“党政引导、双向选择、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组建的云南省第一家党政主导、企业为主体的院士工作站。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茶叶协会名誉理事长、国际茶叶协会副主席陈宗懋成为云南澜沧江酒业集团院士工作站首席科学家。国家工程院院士作为全国科技发展的领军人物,能直接为经济欠发达市县服务,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将为云县的发展提供极好机遇。云县此举在引进高端人才,搭建高科技平台方面先人一步、快人一拍,把握主动、赢得先机。院士工作站的组建,标志着云县,乃至临沧市和云南省在推进产学研合作、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企业创新人才,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持。云南澜沧江酒业集团院士工作站建站第一批专业人才共19人,其中部分专家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以及国内茶叶、酿酒领域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云县此举,旨在把科技创新成果运用到企业的生产中,为壮大企业,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生产力,为科技与企业的结合、科学技术植入企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生产力、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有益尝试。院士工作站的成立,在云县各级干部、群众中更加牢固树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创造知识、人才推动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院士工作站成立以来,着手解决的科研课题有“纯茶饮料品质稳定性提升技术”,“红条茶工业化萎凋及发酵工艺”,“茶叶核桃牛奶混合饮料研究开发”,“茶粉技术转让及研发延伸”。陈宗懋院士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慎重接受科研课题。

(四)加快承接东部企业转移的实质性步伐。在优化软环境的招商实践中,新能源材料单晶硅生产企业的顺利投产是云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又一成果。县委、县人民政府利用云南三奇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投产庆典这一平台进行招商引资活动,期间,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主任赵玉文站在国际、国内新能源新材料工业发展高度,发表了重要演讲,赞扬云县具有承接东部企业转移的敏锐与果敢。商界人士认为云县未来5年经济发展将会迅速跃入全省先进市、县行列,云县的发展最令人欣喜的是规避了浮躁,体现了厚重。新能源材料的开发,将会对云县未来工业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此次招商洽谈,一批有实力的投资商看好云县投资兴业的软环境以及资源和区位优势。云县人民政府与省内外投资商签约项目5个,协议投资金额为63.19亿元。

目前云县13家规模以上企业中,招商引资企业与本土企业家领办的企业为6:4,投资规模在5亿至15亿元的招商引资企业有4家,产业涉及水电、有色金属、新能源材料、高端木本植物食用油加工等。

(五)工业化和城镇化互为前提。发展县域经济的目的是有效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农村人口和企业向小城镇转移,促使

农民有体面地成为城镇居民、成为企业工人,而不是出卖苦力的打工者。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选择,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从转移农村人口目标看,大中城市生活成本和就业成本远远高于小城镇,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稳定性差,微薄的收入很难支撑在农民工在发达城市定居生活。而县城就为农民进城敞开了大门并提供了条件,县城将在活跃县域经济、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云县十二五期间建设保障性住房的硬任务为25000套,按每户3人计算,住满这些房子,县城人口将在现在的基础上翻一番,其生产和消费主要支撑都离不开工业。

云县精心描绘了“十二五”发展的宏伟蓝图,“一城、四带、八产业”的发展思路,明确到“十二五”末进入全省县域经济20强的战略目标,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为12.9:68.6:18.5,城镇化水平达41%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0000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000元以上,年均递增15%以上。目前云县正抓紧筹建新材料光伏产业园区,决定园区建设从现在的三奇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向北拓展,“十二五”期间,园区规模达6平方公里以上,入园的光伏企业10户以上,产值达387亿元,利税达47亿元。努力把云县建设成为区域性经济合作、发展的重镇和经济增长极,这是云县在强力贯彻市党代会精神所要抓好的重要工作。

作者系中共云县委副书记.县长

第二篇:镇域经济的发展与思考

镇域经济的发展与思考

(经济社会发展办狄占泰)

镇域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它是一个区域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镇域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缩小与先进发达地区的差距,努力实现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加快镇域经济发展步伐,提升镇域经济总体实力是关键。就城关镇而言,如果从这几年来的发展变化看,经济社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但从长远和全局看,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目前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仍然与之相距甚远,要想实现与先进发达地区同步甚至超越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

近几年来,城关镇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为指导,切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确立的“3341”项目工程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1234”发展战略,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以“聚精会神搞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理念,以群众增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为目标,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镇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通过抓基础、强后劲,调结构、促增收,使镇域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同时,努力打造新型文明城镇,有效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镇走“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带农”的发展

1路子,以提升城市品味,改善人居环境, 塑造良好城市形象,不断促进全县经济建设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工程,着力实施黄家学城中村改造项目和北海子城中村改造项目,有力推进了镇区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

二、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非公经济总量明显提升。树立“无商不强、无商不富”的理念,大力招商引资,狠抓非公经济发展,使非公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仅今年一年,全镇招商引资项目投资总金额达到了27亿元之多。通过招商引资,引来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显著的企业,有效改善了以往的“高投入、高消耗、低回报”的非公企业现状。非公经济的发展,不仅带动了产业发展,而且还解决了一批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了群众增收,助推了镇域经济发展。

从目前镇域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影响追赶先进发达地区的步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一、基础薄弱,农业发展后劲不足。通过不断加大投入进行夯实完善,全镇的基础设施虽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与一些相对发达的地区相比,其基础建设总体水平仍然与之差距甚远,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发展农村经济的需要,农业发展后劲依然显得不足。

二、产业化程度较低,经济效益不明显。在产业结构

调整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群众增收,但从总体来看,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较低,产业经济效益不明显。主要体现在科学化程度不高,产业和产品科技含量较低;规模化程度不高,总体实力不强,难以形成聚集效应;专业化程度不高,特色经济、优势经济、龙头经济不突出。

针对城关镇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我认为,推进镇域

经济发展,提升镇域经济实力,必须要结合实际,创新发展思路,狠抓措施落实,做到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统筹推进,既要立足当前,又要考虑长远,才能推进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提供保障,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开展。招商引资是发展镇域经济的有效手段。我们要采取分解招商目标任务、保障招商工作经费、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确定重点招商领域、完善招商优惠政策、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六位一体”的工作措施,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有效开展。

二、依托优势,推进产业科学化调整。发展镇域经济必须要以产业作为支撑,产业的发展程度影响决定着镇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方面,要充分依托资源优势,努力推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产业建设水平,努力推进产业

发展科学化、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提升产业档次与实力,实现产业与国内国际市场的对接。

三、夯实基础,增强农村发展后劲。推进镇域经济发展首先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而薄弱的基础设施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把强基础、增后劲作为促进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重点加强以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等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优化发展环境,努力降低农村群众的劳动成本投入,加快发展步伐。

四、城乡统筹,实施强镇带动战略。城镇对于聚集第二、三产业、推进镇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并利用好城镇优势,进一步提升城镇建设水平,优化城镇环境,大力招商引资,以第二、三产业的聚集发展,推进非公经济的发展壮大,从而增强城镇吸附外来资金、技术、人才、经验的能力,以城镇的发展辐射、带动农村发展,最终实现镇域经济的发展。

五、龙头牵引,提升镇域经济实力。镇域经济发展要靠产业来支撑,产业发展则需要龙头来牵引。因此,要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推进产业发展、提升镇域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发展力度,进一步壮大企业群,努力发挥聚集效应,以企业群的发展壮大来带动产业群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企业自身的整体实

力,大力推进产、供、销一体化建设,促进产品精深加工,树立品牌意识,努力打造精品,最大限度地提升产业效益。

第三篇: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考 精品

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我省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着经营粗放、产业链延伸不足、特色不鲜明、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等突出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面对新常态,我省依靠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来驱动的县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大力扶持民营经济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县域范围内国有经济成分薄弱,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力量,应大力扶持发展民营经济,着力培养、壮大一批优势非公有制企业。要在行政审批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以及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等方面加大力度,为各类市场经营主体提供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大力推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搭建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体系,落实完善税收等优惠政策,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激发青年农民和在外大学生回乡就地创业,培育更多县域市场主体。鼓励民营企业家学习借鉴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做大企业,打响品牌。

着力推进差异化发展

当前,我省许多市县县域经济发展定位仍不尽准确,相当部分县域产业体系雷同,而且很多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存在同业竞争;企业间、行业间缺少跨市县的相互合作与上下游衔接,很难做到差异化发展,导致许多地方的发展缺乏特色,后劲不足,无法形成发展的系统性和持续力。因此,应以差异化思维定位县域经济发展,优化发展空间布局,避免产业同构和同质竞争,推进县域经济的差异化发展,解决好顶层设计。

对此,可从省级层面组织专业规划队伍,根据资源禀赋、区位特点等要素,对各市县的发展定位进行差异化设计,对产业集群化发展进行错位规划,让县情相近的县(市、区)各有侧重,让同一产业有不同的发展方向,最终在资源、产品、链条、市场等方面形成互补,构建各具特色、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广泛的区域范围审视自己,找准县域在区域内的定位或在全国的定位,站在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思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主动承接产业转移,进行资源整合,加强区域间分工与协作,获取竞争优势。以更开放的理念合纵连横、靠强联大,培育壮大差异化的优势产业群,催生与之上下游配套的产业圈。

重点突出绿色生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品牌。县域经济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粗放经营,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把绿色发展作为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力量,着力推进生态旅游产业、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发展。生态旅游领域,着力推进品牌化,严格做到“先规划,后开发”,避免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生态农业领域,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建设绿色农业经济体系;生态工业领域,应重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大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和高科技工业的转型升级,对初建、扩建、改建的工业项目技术起点要高,要求先评价、后建设,严格控制新污染,积极治理老污染,狠抓节能减排综合治理。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排放实施重点监控,淘汰落后产能,对老企业进行改造升级,在改造中向绿色升级,推行清洁生产,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加快提升城镇承载力

我省县城及中心镇普遍规模偏小,教育、医疗、科研等优质资源缺乏,聚集和吸纳人口、产业的能力相对不足,要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承载力。推动产业与城镇融合发展,以海南五大工业园区为载体,着力壮大产业规模,强化产业配套,加快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高县域工业聚集水平,实现集约发展。培育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倒逼产业提挡升级,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城镇集群发展,支持各县市城区和特色小城镇加快路网建设,提升产业实力,增强整体吸纳能力。提高城镇化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修编完善好县域总体规划、城镇规划、村庄规划等,确保规划全覆盖,因地制宜构建合理的乡镇、村体系和村落空间布局,并且依法保障各类各级规划顺利实施。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抓好公共交通、商业、宾馆、医疗、学校、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建设,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改进农村基础设施,把城市的水、电、路、气、通讯、公交、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注重提高投资质量

我省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投资仍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要将“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集中精干力量、优势资源,克服土地、资金、审批等要素制约,确保重大项目按序时、高质量、高标准推进。要进一步优化调整投资结构,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民生事业等方面的项目,以投资结构的调整、投资规模的扩大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篇:立足文化之乡 推进镇域经济转型的思考

立足文化之乡 推进区域经济转型的思考

***镇是一个以煤炭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乡镇,长期

以来,煤炭产业为镇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导致了经济产业结构的单

一、规划滞后、环境整治压力增加、发展后劲不足等多种问题。目前,这种经济结构已严重制约着我镇经济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为避免完全依附于“地下”、煤炭资源衰竭现象发生,我镇迫切需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由“地下”向“地上”、由“黑色”向“绿色”转变,充分利用我镇得天独厚、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实现由单一的资源型(煤炭)经济向绿色经济(旅游服务业)转轨,以实现镇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旅游服务业的优势

***虽然没有名山大川、名湖名沼,但却具备迎合现代

旅游观念的区域资源优势。***有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不朽的古迹和天然优美的风景。***镇因是“石坪山歌”所在镇,因此有“山歌之乡”的美誉。2008年,***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石坪山歌命名为“川南山歌”,属内江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长沙坝库区作为与葫芦口水库齐名的姊妹湖,是威远河上的两颗璀璨明珠,这些都是很好的旅游资源,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挖掘,如同埋在地下的矿藏,“养在深闺人未识”。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建设,确实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

这一切都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载体,蕴藏着极大的潜力。

(一)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宝溪河中游,距威远县城34公里、川威集团所在地连界镇20公里、成渝高速公路鱼溪出站口28公里,正在修建的成自泸高速,将大大拉近***与四川省省会成都市的距离,3年后成自泸高速通车后,从成都到***行车将缩短到2小时以内。境内,省道球(球溪)马(马道子)路贯穿全境。有镇级公路37.1公里,村级公路200公里,100%的村通公路,90%的社通公路。水运交通便利,长沙湖库区客运、旅游船舶53艘,可随时满足游客需求。

(二)景色宜人,自然资源丰富多样。

境内自然环境优美,奇山异石、广袤森林,全镇有森林面积65700亩,森林覆盖率达46%。闻名遐迩的长沙坝人工湖,水库集雨面积142.1平方公里,总库容4574万立方米,大坝采用“浆砌条石单拱坝”工程设计,坝名“长沙坝水库”,由张爱萍将军亲题;库区湖水清澈、烟波浩淼,两岸苍松翠柏、青藤绿厥、交错倒挂,湖光山色、绚丽多彩,自然景观可与“九寨沟”、“小三峡”媲美; 1972年,大坝工程荣获四川省优秀设计项目二等奖,因工程设计独特,次年参加西班牙马德里11届国际大坝会议并作技术交流。大坝雄姿和湖内景点曾在《人民画报》上彩印刊出。湖周可见曲折回环的“小三峡”峡谷、幽深的“106”战备工程、葱郁的林地和典型的穹窿地貌。方圆数里有奇秀险峻的凤凰古寨。***镇先后被评为全省先进文化镇、全国优秀文化之乡,为旅游发展提供了美好前景。

(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文景观丰富。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自秦统一巴蜀后,***就属中央王朝的统治。这里,有隋代部落聚居地遗址、古和义县城遗址、清代贞节牌坊、高岩悬棺、凤凰古寨等。还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石坪山歌”,它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原生态山歌,源于先民劳作,清代中期由福建迁入石坪的客家人,将客家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而形成,兴于清末和民国年间,盛于建国初期。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这里还留下了张三丰题字、凤求凰、张献忠葬妹等民间传说等等……,这些都是颇具考证价值的旅游资源。

(四)气候宜人,景色优美,自然风貌独特。

***,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全年平均气

温16.8度,全年降水量1000毫米。境内沟壑纵横,地形奇特,阳光充足,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景色宜人。宝溪河横穿全境,是休闲、度假、娱乐的理想去处。

二、发展旅游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起步较晚,发展迟缓。虽有长沙坝水库、兴隆场古镇、清朝石牌坊和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石坪山歌”等众多旅游资源,但其开发、利用速度及其效果明显滞后,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极不适应,已成为制约我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镇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虽采取了一系列发展旅游业的措施,但是力度不够,发展措施大多还停留在纸上,仍未进行实质性开发。总的来说要打造这张旅游名片任重道远。

二是基础设施条件差。我镇在交通区位上具备优势(距成渝高速28公里),但境内道路通行状况较差,成为制约

我镇发展的瓶颈因素。供排水、绿化、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也亟待改善。另外旅游接待能力差,全镇没有专门的酒店、饭店和可供娱乐的场所。旅游硬件设施差。

三是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还不到位。没有将旅游服务业放在支柱产业的地位上去认识和培育,跟不上现代旅游观念的转变和时代潮流。煤炭产业在我镇仍占主导地位,而发展旅游服务业只是一个趋势,未上升到主导位置。

四是许多民间艺术、民间小吃均处于自然发展状态。缺乏系统的研究、创新、传承和宣传。

三、发展旅游业的对策思考

一是做好科学规划,加强宣传,塑造品牌形象。努力打造“石坪山歌”这张响亮的名片。加强对“石坪山歌”的宣传力度。可在每年的固定时间举行一个“山歌节”,把它做成节日,在节日里举行丰富多彩的节目(举行山歌比赛等),为加强影响力,可以添加名人效益(请明星传唱、电视广播宣传等形式),从而打响“山歌节”的招牌。发展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在“神长峡”发展漂流项目,利用穹窿地貌的特色发展攀岩、把人口稀少的大山地带人口迁出,发展森林公园和狩猎等旅游项目。规划、建设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家乐,发展现代农业,鼓励居民制作各种口味的小吃和好看的工艺品供游客购买。做到游客到此“有所游、有所玩、有所吃、有所带”。其次要做好旅游资源的整合。***旅游资源丰富,但比较分散,如何把各个分散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有机的整合起来,还需要认真的规划,编制好旅游线路。再次,要做好对外宣传,逐步树立起自己的品牌

形象。打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对***的旅游业进行促销,将我镇丰富的旅游资源向外宣传、推广。

二是提高和统一认识,增强加快发展旅游服务业的责任意识和开发力度。全镇上下应转变观念,统一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意识。政府、旅游部门和旅游社团要发挥主导作用,大力宣传发展旅游对各行业的带动效应,经济发展的联动效应,使各行业、各企业对旅游业的前景有清晰、一致的认识,树立“发展旅游我有责,发展旅游我有益”的理念,从而为我镇发展旅游服务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加强旅游服务业的开发力度,最终实现镇域经济转型。

三是加快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强化交通建设,改善交通面貌,突破“瓶颈”制约。做好长沙湖沿岸景观道路的规划、建设,打通“106”连接线。做好场镇及码头周边的环境保护规划和建设工作。强化生态建设,搞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长防工程建设,为旅游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四是多方筹集资金,解决好景区开发的融资问题。在旅游开发资金的筹集要在“灵活”上取得突破。首先,在各级财政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加强政府的导向性投入;其次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大利用内外资力度。根据“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吸引省市内外公司、企业投资开发旅游景点,开办旅游服务项目。再次,要充分调动和鼓励本地社会力量兴办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相关配套旅游服务,探索当地农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入股,多渠道、多形式地增加

对我镇旅游服务业的投入。

***旅游产业前景远大,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为我镇镇域经济转型提供了良好的转型条件,但是总的来说,难度较大,还需要全镇、全县及社会上下的共同努力和关注,借助“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品牌,依托自然、人文资源,做强做大三产业,成功打造“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靓丽名片,推进镇域经济的成功转型。

二00九年十月

第五篇:发展民营经济的实践与思考(范文模版)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在深入学习《决定》的过程中,带着对“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这一问题的思考,对昌乐县民营经济进行了调查。深切地感到,民营经济已成为昌乐县经济发展中比重最高、活力最强、贡献最大的经济增长群体。

一、基本经验

近几年来,昌乐县始终把民营经济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天字号工程”紧抓不放,坚持总量抓扩张,骨干抓提高,政策抓落实,环境抓优化,民营经济实现了突破性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2004年,全县注册民营业户已达9611户,注册资金24.5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7%、17.4%;完成营业收入145.5亿元,实现利税12.6亿元,实交税金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8.4%、54.8%和43.6%。昌乐县民营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势头,持续实现了量的膨胀和质的提升,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找准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近年来,昌乐县委、县政府从实际出发,确立了“招商引资促发展,求真务实建强县”总体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工业立县”战略,把“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作为两个“天字号”工程来抓,选准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起到了抓关键、带全局的理想效果。其中,招商引资实现较大突破,成为支撑和带动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04年,全县新引进项目311个,实际到位资金31亿元,实际引资额同比增长49.4%,其中引进总投资过亿元项目29个,过千万元项目51个。

(二)探索了市场经济新条件下指导企业工作的新方式。针对部分已改制企业改革不彻底、不到位和部分新发展民营企业管理粗放等问题,着眼于培养市场竞争实体和“四自”主体,在民营企业中广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使民营企业普遍上了档次、上了水平。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借助国外、省外、县外的力量“嫁接改造”全县民营企业,培植起了一批新的骨干企业。目前,全县规模企业已发展到160家,比2001年增加72家。潍坊盛泰药业有限公司原是一家严重亏损的国有企业,改制后积极与国外客商开展合作,新上万吨药用淀粉和万吨药用白糊精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建成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6000万元,利税1200万元。最近,该公司又与山东大学高分大材料研究所联合投资开发了药用水溶性包衣项目,该项目是获得国家专利、填补国内空白的高科技项目,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造就了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好环境。坚持“环境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的观点,高度重视环境建设,既抓硬环境,又抓软环境,大大优化了民营经济的整个环境。硬环境建设方面,积极筹措资金,增加投入,为民营经济发展搭建平台。全县重点规划建设了“二区四园”,成为外资和县内民营项目注入的“洼地”,产生了良好的聚集效应。县经济开发区吸引了许多项目,其中投资过千万的11家。潍坊中传拉链项目,投资3080万美元,主要生产隐形拉链和拉链头,目前已形成年产隐形拉链6500万打、拉链头6000吨的生产能力,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利税4000万元。三艺珠宝石饰加工项目,由香港恒昌珠宝首饰有限公司、青岛世通工贸有限公司和潍坊蓝天首饰珠宝有限公司共同投资5000万元兴建,投产后可形成年加工黄金首饰<?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3600千克、白金首饰1600千克、白银首饰3000千克,K金镶石类珠宝工艺品100万件的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可达5亿元,利税1000万元,将成为全县珠宝加工业的“龙头”。在加大硬环境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软环境建设。县里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40个职能部门到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公,实行“一门受理,联合审批,一条龙服务”,较好地规范了部门服务工作,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切实加强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建设,积极培育各类“中介”服务组织,探索出一条让企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成功路子。

(四)形成了重视民营经济的大气候。昌乐县委、县政府狠抓解放思想这个“先导工程”,适时开展县情教育,提出“经济相对欠发达是昌乐最突出的实际”、“招商引资是解决昌乐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等重要观点,较好地统一了全县上下的思想认识,增强了大家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大力弘扬了“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这个时代主旋律,用“认真、扎实、求实”精神要求各级干部,先后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的扶持、考核、奖惩政策和办法,落实了领导包靠民营企业和招商引资项目等措施,在全县形成了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良好风气。可以说,目前全社会关注民营经济发展、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参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大气候已经形成。

二、几点启示

昌乐县在发展民营经济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力度之强、措施之实、成效之大是显而易见的,为我们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面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提供了有益启示和借鉴。

其一,政府合理定位是做大做强民营经济的关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抓经济的职能定位,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不抓经济”,市场做不好的才是政府要做的。在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在为社会公众的服务上,用驾驭市场经济的胆略和魄力,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不干预企业内部事务,把重点放在政策扶持、技术指导、项目引导等外部环节上。昌乐县明确提出了要让民营企业主“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经营上有靠山”,县里每年都要评选民营经济发展先进乡镇、50强民营企业、先进民营纳税企业、优秀民营企业家等,并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全面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能人脱颖而出的政治氛围。今年,又确定了20家重点骨干企业,在信贷投放、项目审批以及资金、技术引进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力争打造一批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大集团。在民营企业中开展党的建设,让民营企业家参政议政,吸收民营企业家入党,让民营企业家广播里有声,电视里有影,报纸上有名,政治上有位。同时,政府部门对企业不搞“吃、拿、卡、要”,不向企业征“过头税”,不与企业争利,藏富于民,放水养鱼,为民营企业营造宽松、和谐、优越的发展条件。

其二,立足本地优势是做大做强民营经济的基础。对于一个地区、一个企业来讲,可能会没有什么绝对优势,但总会存在着比较优势。民营经济的成功者,大多数都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找到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因此,发展区域经济,不仅要在招商引资、吸引外力、扩大对外开放上下功夫,还要在发挥优势、激活内力、做大做强民营经济上下功夫。昌乐县民营经济的发展,就得益于把特色产业作为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这是靠壮大提升传统特色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优势的明智选择。目前,该县的塑料制品、食品加工、化工、医药、乐器等十大特色产业,已成为支撑昌乐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这十大产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利税、上缴税金已分别占到全县工业指标的80%以上。

其三,实现科技和管理创新是做大做强民营经济的动力。创新是企业前进的发动机。持续的科技和管理创新,是民营经济克服弱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如果创新停滞了,企业的生命活力也就行将结束。昌乐县坚持把人才作为做大做强民营经济的一个大的战略,招才重才,尊才爱才,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多种方式积极为民营企业引进、输送和培养人才,特别是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提高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加强对企业家队伍的培训力度,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让更多的优秀企业家脱颖而出。其根本目的在于打造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优势。这也是该县民营企业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的关键所在。以技术创新抢占市场制高点,通过自主创新,使产品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竞争风险,不仅使企业效益明显提高,而且企业规模也日益壮大。目前,该县90%以上的规模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产学研关系,并拥有自己的科研机构,创办科技型企业20多家,其中,潍坊旭业塑胶公司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被评为“潍坊市十佳民营科技企业”。山东乐化集团与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联合成立了山东乐化纳米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现已研制成功了纳米基荷叶型自清洁外墙涂料和超耐侯涂料等产品,成为国内同行业率先利用纳米技术生产涂料的企业。

其四,优化发展环境是做大做强民营经济的保障。从一定意义上讲,民营经济就是环境经济。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发展。为实现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大提高,昌乐县提出了“环境是生产力,环境是竞争力”的口号,并将其落实于行动,制定完善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补充规定》等相关文件,认真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取消行政审批事项217项;建立了集“审批、收费、会计结算”于一体的行政服务中心,对所有项目实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建立了县长热线和优化经济环境投诉中心,设立了投诉专线电话,优化了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当前,昌乐县正在开展以创新机制优势、创造人才优势、创建环境优势、争先晋位为主要内容的“三创一争”活动,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经济发展硬环境的同时,从各方面入手打造优质的经济发展软环境,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以此为保障,不断实现经济发展的新跨越。<?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