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大全
浅谈高效课堂背景下语文教学中“少慢差废”
实现和谐发展,是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旋律,更是语文中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怎样去营造教育的和谐,促使受教育者在和谐中得到发展,使教学成为师生和谐发展的过程?这是摆在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面前,有待深入研究和着力解决的一个课题。毋庸讳言,当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少、慢、差、废”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学效果依然不能令人满意,社会对语文教师的责难时有发生,最为直接的是:本该最具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堂变得“死水微澜”;最为亲切、最有情趣的师生关系“渐行渐远”。掩卷深思,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平等交流、民主对话、理解沟通、合作探究的互动过程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下面仅就本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因素、意义以及如何开展互动的形式,从而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一、师生互动的构成因素及意义。
教育专家对互动的定义很多,库克森将教学互动定义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人的一系列的内在交互。”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推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思想和情感,传递信息并相互影响的过程。静态地看,课堂互动指的是交往双方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休,都把对方的主体性、自主性作为交往进行下去的前提;动态地看,课堂互动还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不断变化的过程,交往双方在持续的交往作用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究,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互动既是课堂上一种人际关系的反映,又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的表现形式。它包括两个不可或缺的原则:一是互动必须是民主平等的;二是互动必须是积极自主的。就其存在方式而言,主要有两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要改变传统的教师“独霸”课堂、学生给教师以启发,以便相互促进,协同提高。有鉴于此,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师生双边互动应该具备四个因素:情境因素、问题因素、思维因素和评价因素。
1、丰富情境因素,为和谐课堂奠定基础。
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和硅谷的成功时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情境因素包括心理环境、自然环境和问题情境。学生处于一个良好的情境中,才能在内心产生一种愉悦的体验,产生主动探索的冲动。情境教学具有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学生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等鲜明特色,对营造语文课堂的和谐氛围有着独特的作用。情境教学特别注重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师、生产生互动,从而形成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愉悦的课堂氛围,为和谐课堂奠定基础。
2、探究问题因素,为和谐课堂注入活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一个准确到位的问题,是学生主动探索的方向。学生的思维活动常常是在发现问题,引起注意和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教师应善于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心理发展规律出发,设计富有启发的问题击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使学生的思维环环相扣、层层上升。这就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恰当地引入一些探究问题,以问题为载体,发现和激活学生潜在的闪光点,使课堂活动既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又可在愉悦的氛围中张扬自己的个性,以谋求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为和谐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
3、创新思维因素,为和谐课堂提供保证。
思维互动是互动的核心。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才是学生主动探索的灵魂所在。所有互动的形式都是手段,互动的思维才是目的。在思维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独特的见解,飞扬的思绪,会让我们感觉到他们的心灵是多么丰富多彩,想象是多么匠心独运,思维是多么创意勃发,语言是多么鲜活灵动。从而换来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创造力的激活。
反之,一个没有思维探究互动的教学活动,只能成为一个休闲的娱乐的游戏。总之,通过语文课堂思维探究互动,可为学生发展提供从现有水平到最近发展区的便捷通道,为学生的和谐发展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4、注重评价因素,为和谐课堂保驾护航。
人应该是在不断地激励和鞭策下获得内驱力而发展的。学生所获得的最经常的评价来自课堂上教师的赏识和同学的鼓励。所以课堂上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要进行即时评价,对每一个学生的出色表现都给予一声喝彩,对每一次个性的表露都给予评判,这样在一次次评价中学生就会获得发展动力。在评价过程中,适时、适度地给予学生启发帮助,提出问题,引发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思想的感悟,有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法,为课堂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不言而喻,上述四方面因素是共同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不能割裂开来。其中,情境因素形成了一个良好 的互动氛围,使学生乐于互动;问题因素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准确的问题使学生有了互动的方向;思维因素是互动核心,加入了思维,互动才是有了生命,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二、语文课堂互动的主要形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促成互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所谓创设情境就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情感的境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开拓智慧,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求知的思维的热情,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使情操得到自然陶冶。创设情境,应根据不同的体裁或教材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情境。如教学抒情散文,宜创设传情达意的感染力强的气氛;教学记叙文,则宜根据内容的不同创设或热烈欢快或肃穆悲壮,或沉重哀怨,或幽默轻松的氛围;教学议论文,宜创设解惑明理的思索气氛;教学说明文,则宜创设探索未知的氛围„„通过情境的创设来提出问题,引出教学的重点、难点,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探究欲,进而使之成为学习的内在动力。比如,在教学左拉的《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一文时,联系演讲这种文体的特点,通过对两位作家的介绍和有感情的朗读来营造一种激昂又凄楚、慷慨又哀婉的情境,结果学生情思勃勃,课堂气氛既崇敬又悲壮。在这样的情境中,适当地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并相机点拨,会让学生体味到莫泊桑英年早逝,带给左拉(包括听众、学生)的无比悲痛之情,也能领悟到莫泊桑生命的短暂与他精神的不朽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这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课堂情境中,可以促使师生之间的互动潜移默化地展开。怎么搭配卸妆收细毛孔的面膜有效的彩妆组合哪个好护手哪种颈霜好
2、提倡合作,小组共进,构成互动。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课堂教学中应用较多的学习形式。它是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一个好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形式互动+思维互动。因而,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都设计了这样的环节:你最喜欢哪个句子或语段:说说理由。为克服学生羞于在全班同学面前表达的心理,我设计了语文小组(一般为4人,按语文学习能力强弱搭配)讨论,然后由一人代表小组发言,并做到轮流进行,长期坚持,学生对语言的感情能力,表达能力明显增强。比如,茅盾先生的散文《白杨礼赞》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很远,为此,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运用投影仪予以揭示:①本文的体裁是什么?②本文的线索是什么?③本文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展开抒情和议论的?④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⑤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作者真正想“礼赞”的是谁?⑥文中哪些语句富有深刻的含义,哪些词语用得比较准确、生动和优美?然后指导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上,有的学生竟然能说出:“茅盾先生把没有思维的植物——白杨树写活了,我们仿佛看到即将出发上前线的战士”。这位学生代表已经从文章的语言中感悟到白杨树内在的“神美”,从而很容易
理解它的象征意义。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创造一个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环境,引导他们多角度思考,让他们自己在探索、讨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找出问题的答案,达成共识。教师切莫以“讲”代“赏”,以“说”代“思”要变“一言堂”为“众言堂”。师生之间都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从而实现真正的和谐的师生互动。
3、运用媒体,辅助教学,促进互动。
多媒体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较多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最喜欢参加的互动方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能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加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情趣,促使学生在感情上和行为上都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为此,老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有趣的因素和艺术魅力,设计成象CAI课件,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效果逼真的声响,给学生以多种感官的刺激,激起他们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比如,在教学高尔基的《海燕》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制作了这样的课件: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大海,海燕在海面飞翔,狂风大作,雷鸣电闪,但故意把暴风雨“来临之前”——“逼近之时”——“即将来临”三个场面先后次序打乱,然后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再进行正确排序,并配合画面试作口头解说,同时在声、光、色、像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强烈的求知欲被“点燃”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投入到课文内容的学习之中,同时他们怎么可能会无“动”于衷呢?
4、联系生活,产生共鸣,达到互动。
众所周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主要是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意志,这两个方面共同作用形成了各自的审美情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有,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在他们易产生情感共鸣的地方,形成。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中,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和他们聊聊在14岁时有没有过爱情,是否向父母问过以及他们是怎么回答的,为什么有些同学不敢问,假设问了会怎样等问题,从而形成一种阅读期待,使学生在阅读课文中进一步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讲爱情的,并将自己喜欢的语句或不懂的语句画出来,在自读后主动地热烈地交流、争论有关想法,并就当前中学生早恋的问题,鼓励他们畅所欲言。这样,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现实需求融为一体,实现了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这样既达到了真正的互动效果,又提高了课堂效益。
5、自评互判,及时反馈,完成互动。
自评互判既表现为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包括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发言或朗读很可能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的自评互判,及时引导启发学生做出正确评价或得出结论。比如,在诗歌教学中朗读是很重要的,常言说,诗三分,朗读七分,这是因为诗歌的形象、情感、语言、意境在朗读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在学习臧克家的诗作《有的人》时,我首先给出朗读评价的标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判,并量化打分。①感情:主要侧重于评价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满分10分)②语音:主要侧重于评价学生咬字发音是否正确、清楚。(满分10分)③语速:主要侧重于评价朗读的节奏处理是否恰当,停顿是否合理。(满分10分)④语调:主要侧重于评价朗读时语音的高低抑扬处理是否合理。(满分10分)⑤仪表:主要侧重于评价学生的衣着打扮。(满分5分)⑥仪态:主要侧重于评价学生的举止动作。(满分5分)指名朗读后,先自评打分,再互评打分,最后教师点评赋分。这样,一方面使学生真正明确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和自己在这方面的优缺点;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师生之间民主平等,从而构建了主动、生动、互动的和谐课堂。
当前,互动课堂、和谐课堂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广大语文教师也在努力付诸实践。但不可否认,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互动形式单调,互动深度不够;多认知互动,少情意互动;课堂气氛尽管热闹了不少,师生关系也和谐了许多,但教学质量却不见得有多大
提高。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广大语文教师还要积极地探索,大胆的尝试,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课堂互动质量,提高课堂和谐程度,努力追求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第二篇:浅析语文教学中
浅析语文教学中“多元”方法的运用
新惠三中 贾艳玲
摘要:课堂教学的效果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关键,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沉闷,缺少活力的现象,而多元的方法运用却给无机的课堂赋予生命的活力。但无论怎样都也不能脱离文本、习题、读写、主旨的纲、线、点、面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活力课堂 多元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那么如何正确处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从而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呢?
依个人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及《课标》规定得知:“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解读范围。它首先要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文本是教学的起点,是学习的载体,只有立足文本,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才能有效解读文本。就此,我从以下几方面浅析多元的利与弊:
一. 以文本为纲,拓展学生的思维
多年的语文教学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学生不愿意学语文总觉得其枯燥乏味,无套路可循。事实的确如此,而今《课标》提倡语文教学应注重熏陶感染及独特体验。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去创设情境,运用多元的方法,放飞学生的想象的空间,摒弃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方法、统一的标准答案,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把握文本中思维得以拓展。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课时,我出示了这样一个句子“从——————句中,我知道他是一个——————的父亲”。略作思考之后,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
甲:我看出他是个聪明的父亲。因为他的做法是引导亨特走下悬崖,给他创设了自己解决困难的机会,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乙:我看出他是个教子有方的父亲。因为他不是急于抱下亨特,而是用鼓励的语言先从心里上消除亨特的恐惧然后教给亨特怎样走下悬崖,这样的做法不仅给了亨特巨大的勇气还让他知道困难面前只有靠自己,别人是帮不了你的。丙:--------
于是,学生在七嘴八舌中就有了热热闹闹的课堂,也省去了教者的一味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表面上动,骨子里还是封闭的思维,封闭的模式的古老做法。而今这样的课堂,真正的注重学生的生成智慧的发挥,也使得课堂具有了生命的活力。可见“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评论是不无道理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章也就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展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就提高了,心灵解放了,想象丰富了,古板乏味的课堂充满活力了。
二.
以习题为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内蒙古第八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活动中,自治区教研室主任在开幕式的讲话中谈到“语文的七要素”的第五点说语文课要有“厚重感”,这里的厚重就包括自主与自流和体验,意思是说课堂需要热闹但要有“限”。由此我触动颇大,活动结束的总结又提到不可小视课后习题,其是表达的一种再现,它包括思考、品味和写作。由此,我想在进行多元教学中要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必须抓住课后习题,让学生在自主中有线所引。这样就减少了学生在阅读中走偏路,走弯路,让他们能循规出发去自主,因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有激情的课程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 如此看来,把语文课堂放手是不行的,线是不可或缺的。
在教学中怎样利用习题呢?我曾这样尝试过,在学习《我的信念》一文时,对于居里夫人的故事学生并不陌生,都能列举一二。而本文的目标之一却是感受人物的科学精神,并学会磨练自己的意志,学会生活。对此目标的实现我在教学中就注重了课后习题的运用,在通读文章之后直奔习题的1、2,以同桌为组展开自主讨论,就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讨论学生知道“梦想家”的基本特征是:现身事业、全身心投入事业、事业就是一切、根本就不考虑物质利益。从全文看居里夫人就是这样的“梦想家”。对此的感想学生自由表达的既清晰又连贯,因具体事实文章介绍的十分清楚,学生自然就能找到实际例句进行说明。而习题2“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经过一番思考讨论学生从文中找到了这句话,他们明白作者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写出了科学的魅力,而科学的魅力犹如神话对孩子的魅力,她对科学的迷恋就好像迷醉神话的孩子一样。反映了作者在科学研究中的如痴如醉。在自主中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学生对人物的科学精神已完全弄明白了。接着直奔习题3,“课文中有些话可视为格言或警句,选一些抄在笔记本上,并写出你的体会。”对于这个自主性更强的练习学生做起来是得心应手,几分钟后我要求他们说出体会学生依旧能夸夸其谈,概括如下:一要相信自己,二要目标集中,三要勤奋执着。看着学生们在自我解决问题中愉悦的神态,我欣慰的笑了。真如专家所说不关注课后题就是不务正业呀!每个孩子都是“潜力股”只是我们要善于引导他们在课后习题中寻求目标,并引导学生自己学会思考,给予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期待答案就会实现。叶圣陶先生说过:“若疑而能自决,是非能自辩,则标志着我们的教学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三. 以背诵为点,注重积累运用
“厚积而薄发” 中的“积”讲的就是积累,积累的不“厚”发什么?其实“积”的过程就是一个背诵的过程,语文教学的四大途径之一也就是强调背诵的重要。可见在语文的教与学中背诵都是极其重要的。背诵就是熟读成诵,是一种培养记忆力的有效方法。同时能加深理解,帮助运用。通过熟读、背诵,学生可以逐步积累字、词、句、段、篇的知识,储存丰富的语言材料。因为表达的训练归根结底是思想的训练,想不清楚就说不明白;语言的优美即是思想的优美,语言的苍白即使思想的苍白,所以为了思想的优美我们只有下苦功夫在教材的选文中,汲取规范、鲜明、生动、琅琅上口的语言,以备运用。特级教师王崧舟一直倡导语文教师要有语文意识,要用语文的眼睛去看问题,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嘴巴去交谈,甚至用语文的心灵去感受、去思考、去体验,总之,要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的问题。他认为语文课要在“关注语言文字所表达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语言文字表达形式所传递出来的那种节奏,那种韵味”。(摘自其作品)这样,学生所掌握的语言文字才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厚积”固然重要 “薄发”也不可小视,要给学生创设“发”的时机———运用。如在教学《天上的街市》一文的第一节时,文章要求背诵后完成习题二的续写,再引导理解后学生都能熟读成诵。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概念性的引发,即联想和想象的区别,让学生知道到底何为联想?何为想象?记忆后回到习题2,这样学生就会得心应手地就行各种事物的续写。我认为这就是学以致用的魅力所称吧!
总之,阅读名家名篇,既要学读,又要学写。所选的阅读篇目是名家名篇,促使学生吸取和积累下大量的规范而优美的语言,为作文打基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如何观察生活,反映生活,文章构思,遣词造句等方面学习文章的写法,在阅读课上体现读写结合,加强积累运用是大语文观的必然趋势。
四.以主旨为面,把握情感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 :“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一定性阐释中和了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 , 是对语文课程价值的一种艰难抉择。与以往教学大纲显著不同的是 , 新颁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 , 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 性。这种由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 , 昭示了语文课程价值完整性的复归。要在语文课程方面体现人文性 , 我们认为 , 应在教学中完 成三个转变。
一是由教师强加体验转变为学生亲历体验。传统语文教学以灌输为主 ,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常常是鹦鹉学舌 , 以教师的讲授为准绳。此种教学虽也强调学生“揣摩”“领会”“体验”, 但其实质是一种 “ 假 ” 体验 , 是教师强加的体验。实施人文性教学 , 势必转变这种局面 , 鼓励学生自主体验 , 认可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化反应。
二是由讲授式教学转变为研究性教学。在讲授式教学中 , 教师被视为知识的源流 , 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基本
是 “ 授 ” 与 “ 受 ” 的关系 , 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精神被扼杀。提倡人文性 , 就是要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体 , 把教师看作课程的组织者 , 变授受式教学为商讨、合作、研究式教学 , 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由 “ 课堂权威 ”“ 话语霸权 ” 转变为 “ 课堂民主 ”“ 心灵沟通 ”。应在课程中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平等 , 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说什么话 ? 说自己读书的心得 , 说肺腑之言 , 不要说参考书上的陈言套话 , 更不要说辅导材料上的标准答案 , 只有教师自己心里的真话 , 才能换得学生的心里话。这样才能实现师生间心灵的沟通 , 充分体现课堂民主和人文关怀。(摘自《中小学语文教师》)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错误认识:认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附加任务,因此很多教师即使在备课的教案中列出该目标,也是形同虚设,只是一位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其实,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渗透价值观是十分必要的。他是学生思想的指南针,指引学生思想的导航仪。教材所选的作品都是经典,它除了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外,更多的是对学生思想的陶冶。所以,在语文教学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是极其重要的。在学中培养情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诗人何其芳说得妙:“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去以心发现心”。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以文章的主旨为面,全面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如前面列举的《我的信念》一课就是这样,课文的理解容易,价值观的提升是难点,它需要在了解文章主旨后才能在引导中逐步把握----学会磨练,学会生活。由此,我要说他是引领学生思想的明灯。
总之,我们今天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秉承了传统的知识为主的教育,是“塑造知识人”而不是“智慧人”的教育。知识丰富的人不等于有智慧的人,就好像我们说某某人学富五车,假如仅仅是拥有了丰富的知识而不能灵活运用,也就相当于一个小词典而已,甚至还不如一个词典,因为词典还有目录、页码,需要的时候就能找到,仅仅拥有一堆死的知识还不如一堆废铁。我们需要知识,我们更需智慧。智慧需要知识,但是知识不等同于智慧;知识可以生成智慧,但是知识成智慧要有条件《。澜沧民族中学朱永存(教学论文)》这就是多元。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整改措施
语文教学中整改措施
一、教学实践中,语文基本技能训练解决措施
比如在课堂上的复述,有的老师经常指名让一两名同学复述一下,就表示完成了这项训练了。而且,这一两名同学往往是比较优秀的。或者一些学生的复述,只是在照本宣科地背诵课文,靠的是记忆能力,而不是对文本的整合与概括。自然就没有达到吸收与内化的要求,对于这我有时也没有很明确地加以引导。由于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及缺乏对学生复述的指导,没能很好地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技能。在接下去的这方面教学中,我觉得可以这样整改:目标定位要准,方法要当,时间要保证。就口语交际的训练而言,不能仅仅偏重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而对如何培养良好的听话、说话习惯和技能有所忽视。如,复述、讲故事、自我介绍等“介绍”或“独白”类的训练,要引导学生丢掉文本拐杖,抓住关键词句,在概括、整合的基础上言说。就道歉、„„对不对、做客、待客等“交往”和“讨论”类的口语交际训练。我想做到以下几点:
1、精心创设交际情境:口语交际应该是在特定的情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难以进行。因此,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情境。通过陈设实物、制作道具、播放录音以及师生语言描述促进学生的口语交际活动。
2、努力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它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只有交际活动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因此,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双向互动。如“劝阻”类的说话,我们不但要引导“劝阻一方”说话,让他“能言善劝”,也要引导“被劝阻一方”说话,让他“能言善辩”。
3、多给学生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不但要坚持在教学活动中培养,还要重视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多实践。
二、要求学生课外阅读积累解决措施
把提高写作能力当成了课外阅读的唯一目标而且把课外阅读的范围窄化为课标推荐的阅读篇目。经过三番五次地揣摩课标和几番细思量,我觉得应该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经验,进一步有计划地开列出不同于课程标准“建议”的富有特色的篇目清单。因为,课标中的“建议”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并不是一份完整的、封闭的“推荐书目”。建议中提到的那些中外名著、诗篇,都是举例性的,而不是强制性的、界定性的。对“建议”举例之外的优秀读物同样应该鼓励学生阅读。无疑,这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也必然有助于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所以在这方面我认为可以试着这样做:
1、为学生阅读挤出时间。优化作业设计,取消大量重复机械的抄写,把这些时间腾出来,让学生阅读。同时,要教育学生珍惜时间,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阅读。
2、帮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要求学生的阅读不能书单一开就万事大吉,不少课外阅读由于缺少了老师的指导而变成了学生的“自由阅读”,因而阅读质量不高。要提高阅读效果,尤其要对那些有深度的课外读物加以指导。读物的多与少、阅读速度的快与慢、阅读的粗与精、读书的思考与练习„„都应该在教师指导的范畴。
3、为学生的阅读推波助澜。通过开展一些活动引领学生阅读。如,可以举行阅读成果汇报会,举行课外阅读朗诵会,举行读书笔记展览会,举行优秀图书推介会,„„以上活动可以分项进行,也可以把几项活动集中在一起举行,搞成一个班级“读书节”。甚至可以扩展到班级与班级之间,形成生生互动、班班互动的局面,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三、教学活动和手段虚而不实解决措施
由于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理念的理解不到位,因而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了非语文活动过多的现象。比如有时在语文课堂中过多地让学生唱呀,画呀,游戏呀,现在想来这确实是一种华而不实的,闹而无用的手段,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是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上,用在基本技能的训 练上,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有句话叫做“语文姓语,语文课应该充满语文味道”,为此,我觉得尽可能地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这是使语文课具有语文味儿的前提。
四、课堂评价语解决措施
随着新课程的到来,新课标洋溢着人文气息的新理念总是涤荡在老师们心怀,老师们时刻不忘对孩子的评价不要吝啬赞美,于是在课堂中一味的给予学生以没有针对性的激励性评价。如,“真行”、“你真棒”“很好”等等。时间一久,我发现虽然说学生确实需要沐浴赏识的雨露,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在激励语言的评价下,即使是“平庸”的学生也变得鲜活起来了。但是一味的表扬,正如惩罚一样,并不可取。所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一定要有所改变,更加恰当。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呢?首先,学生在发言时教师要认真倾听,对学生的发言加以辨析,而不是眼里盯者教案,脑中想着下一个教学环节。其次是对学生的评价要明确,不要让学生对答案有模棱两可的感觉,也不能对他们的发言不加任何的肯定或否定。最后,评价一定要有针对性。教育的评价功能在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和提高,况且教师的一句话有可能挖掘一个天才,也有可能毁灭一个天才,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即要谨慎又要大方。
我想,只要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而又及时的采取措施补救,那么,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指日可待的。
第四篇:《论文》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学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摘要:作文作为语文学科中一项综合性的练习内容,是学生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它集中全面地反映了学生对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换句话说,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语文学科教学成效的大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要写出真情实感。
三、在生活中积累材料,丰富大脑。做到多阅读、勤观察、勤写日记、多思考,进而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语文;作文能力;培养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发现许多小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半天也写不出一个字。其实这正是作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文作为语文学科中一项综合性的练习内容,是学生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它集中全面地反映了学生对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换句话说,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眏了我们语文学科教学成效的大小。
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通过学生的习作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不同的习作却写出了相同的内容,也就是“题目不同,内容一
样”,即“换汤不换药”现象;写作过程或冗杂繁长,或极尽“简洁”、三言两语,最终是“言之无物,不知所云”,还有的习作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矫揉造作现象严重;再如“流水帐“作文等等。这些现象的发生,从某种程度上反眏了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误区,过分重视了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联系教学实际,我认为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写作其实就是说话,就是把自己心里想的用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但是在现实中,往往有一些学生自己心里想的挺好的,但是写出来的文章却与之大相径庭。其原因就是口语表达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把自己心里想法用简洁而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新教材在多方面,通过多种方式体现了语言的实践性,而口语的表达,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大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举办“普通话比赛”、“即兴演讲”、“背诵比赛”等各种活动,给学生创造条件,充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其“口脑合一”,以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写出真情实感
新课标更注重思想感情的培养,而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之所以会“言之无物”,无从下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明白作文就是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生活联想,形成生活积淀。生活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的宝库,我 们身边每天发生着不可计数的新鲜事。只有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才能写得自然、顺手和流畅。所以在写作训练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和感受,发表自己内心的看法。这样才会真实、自然、言之无物。
三、积累材料,丰富大脑
材料是写作的物质基础,它作为文章构成的重要成分,在写作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决定着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关系到写作活动的成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材料缺乏,写不出来。所以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材料的积累。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⑴多阅读。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聪明才智得以延续的载体。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多读书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拓展思路,认真合理地指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教育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随时积累写作素材。
(2)勤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鲁迅先生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观察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指导学生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掌握观察的各种方法,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任何事,学会认识、分析、评价人生世态。这样,使学生不但会学习、能分析,而且见多识
广,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
(3)勤写日记。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把写作的手腕训练到熟练,必须常常去写,规规矩矩去写”。叶老的话给我们写作能力的提高有一个很大的启示,那就是多写多练,而在教学中最有效,最易操作的的就是学生经常写日记。在现实中,一些学生提起写日记就喊累,不知写什么,其实日记的内容很好确定,可以记下每天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或自己最深刻的体会和感触;也可以写下自己对某事的态度和看法„„均可作为日记的内容记下来,充实自己的材料库。“日积月累,滴水穿石”,学生如果有了丰富的材料,学会根据作文需要,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作也就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件快乐事,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相信,只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现,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创新和探索,持之以恒,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做勤劳的小蜜蜂,多思考、多练笔,我们的作文水平就会更上一层楼。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作文
语文教学中作文“分层递进差异教学”案例分析
作文是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但现实是一提起写作文,很多学生都头疼,不愿写甚至怕写。语文教师为了学生能写好作文,精批细改,讲得口干舌燥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却收效甚微。几年下来,写得好的学生当然有提高、差的还是差。难道好作文不是教出来的,就真的找不到行之有效的写作指导方法吗?于是我在作文差异的兴趣激发、指导和评改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作文差异教学方法
作文差异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作文素质的重要环节。作文差异教学与作文教学不同,作文教学是按统一的标准进行教学,而作文差异教学可以根据需要对同一次作文的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二、作文差异教学的具体做法
1、激发兴趣、注重积累的差异训练
为了激发写作兴趣、打开写作思路,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我特意列好参考书目,并专门备了记录本,让每个学生定期把课外看过的书名、作者、喜欢的人物形象和一句话评语写在上面。平时让学生对所看的内容互相介绍和交流。
优秀生:第一阶段要求每周读3篇优秀作文,写3篇读书笔记。每篇两部分,包括好词、好句、和心得体会。心得体会可写优美词句赏析、从中学到的写作技巧,也可以从思想内容上写自己的感悟。第二段我要求学生每周至少精读1篇优秀作文在读之前先自己构思同题作文、写出自己的构思,包括选材、立意、开头、结构安排再和优秀作文加以比较,并写出自己的感情。
差生:第一阶段要求每周读3篇优秀作文,找出好词、好句、并背出好词、好句。第二阶段要求每周精读1篇优秀作文,写1篇读书笔记。每篇两部分,包括好词、好句和心得体会。心得体会可写优美词句赏析、从中学到的写作技巧,也可以从思想内容上写自己的感悟。
2、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差异训练
由于学生作文素质差异,在作文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首先,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采取分组方法、对不同的组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教法,以达到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其次,教师还应克服学生心中心理障碍,如有的学生不按要求乱写、甚至不会写望而生畏,除了多鼓励在安排训练时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优秀生:训练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在选材、立意上有创新和突破,我还运用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创新思维。比如在如何选材时,先让学生讨论几篇优秀作文的共同点——选材新颖,从而找出小作者排除了哪些大家会想到的一些材料。如写老师会想到老师带病上课、老师冒雨雪到学生家给学生补课、老师在雨天送学生回家等老材料。教师在这时应该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找出那些同样能表现老师爱护、关心学生的材料,这样就能是学生自己独有的生活体验,选材自然就新颖了。
差生:训练如何围绕关键动词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捕鸟一节先找到关键动词进行仿写,可以写成《捉蝴蝶》、《钓鱼》、《打乒乓》、《打羽毛球》等,这样学生感到难度下降了,并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加了写作的信心。在这样的帮助下学生大胆练习并逐步在实践中积累写作素材,激发了写作欲望。
3、因材施教、分类评改的差异训练
作文评改主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采取横向比较和纵向的评价方法,针对学生的素质区别对待。作文素质比较好的学生,可以进行横向比较评价,比出差距,评出优劣,鼓励竟争。作文素质低的学生用纵向比较评价,自己跟自己比,这一次的作文跟前一次比,也可以比出进步,上升一个等级,树立信心。
优秀生以“评”为主,中差生以“改”为主。这是因为优秀生作文有了一定的基础,需要锦上添花。教师应在文章的立意、结构等写作方法这些有一定难度的方面提高要求,给予指导。选评优秀生作文,我把它称为“突破口”,它可以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因此,我每次教一个新班,都从最初作文中发现一两篇较好的作文,加以讲评、鼓励。开始可以只讲优点不讲缺点,目的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是最好的方法。我发现受过两次以上评讲的同学,作文态度都较前认真,希望自己的作文再一次获评。之后我采取滚雪球的方法,每次讲评都增换新的学生名单,逐渐扩大优秀面。为了培养这部分学生的作文兴趣和能力,我还积极组织他们开展作文课外活动,如办作文园地,开展作文竞赛,编优秀作文选,读书评报,写观察日记,给报刊投稿等。这样,我的周围很快团结了一批喜爱作文的同学。他们作文成绩的迅速提高极大鼓舞了中、差学生。至此,我又改变了评改的方法,由教师评改为主变为以学生评改为主,具体办法是讲知识,教方法,练能力。
对待差生作文,我主要是面批面改。针对主要差缺,一学期每个学生只需批改2次。最初面稍大,逐渐形成宝塔形。面批面改力求做到:一是严,逐词逐句,从不马虎;二是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不歧视,有耐性,善于发现他们进步的点滴火花,给予鼓励。改后作文不免写上几句“你进步了,难能可贵”“祝贺你进步了,你是有能力写好作文的”之类热情鼓励的话。寥寥数语,往往起到难以置信的作用。有个学生对我说:“其实我们都怕作文,我们又都想写好作文,不让老师失望。”
评改共有的毛病:(1)三段式。对于初写作文的学生来说,三段式要求是必要的。但到了高年级再用三段式写法,势必束缚学生作文思路。对此,我要求学生中间一段必须放开,要有层次。(2)开头结尾模式化,写参观游览一类文章,有些学生开头一段总离不开写“我们站好队,在老师的带领下„„”结尾又写“参观结束,我们排着队回家了。”为了使他们认识到这种写法过于平淡,影响文章质量,我有意让他们每人带一本作文选,看看入选作文有几篇这样开头结尾。结果没发现一篇。从此,他们渐渐改变了上述模式化的写法。
这种评价方法可以激发每个学生写好每一次作文的欲望、从而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