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工业革命观后感[精选]
编辑:风月无边 识别码:12-774821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29 16:51:4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工业革命观后感[精选]

竞争,促使我们想出各种办法去应对困难,解决问题,提升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就有了极大的进步,英国有了迅速的发展。

法国、西班牙一直是英国发展的绊脚石,英国要想快速发展,就要搬开这两块石头。但是,要搬开这两块石头,没有实力是不行的。与法国、西班牙七年的战争,不仅仅是军事的较量,在科技发展上,也有较激烈的竞争。面对这两大强国,英国不断摸索捷径,发明更优良的蒸汽机,改进技术,提升本国在各个方面的能力。也就是在这七年武力和智慧的竞争中,英国茁壮地成长为了一棵参天大树,一个日不落帝国。七年的战争,终于被英国强大的实力在1763年平息了,这次的胜利,提升了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英国虽然已搬了这两块石头,但它的竞争并没有结束,工业、纺织业……

英国在竞争中吸取了对手的优点,积累经验,最终成为了世界性的强国。回头看看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学习正因为有了竞争给我们的压力,才会使我们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吸收更多的智慧,取得更好的成绩,从而进一步打败自己的竞争对手。所以,竞争并不是一个淘汰的过程,而是一个让我们成长进步的过程,只有承受住了更多的压力,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坚强,更无畏。所以,面对竞争,我们不能逃避,而是要勇敢地去接受。但是没有对手就没有竞争,我们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人作为竞争的对手,也因为竞争,对手成为了我们最好的朋友。

承担压力,接受竞争,提升实力,茁壮成长。

亚当斯密生平简介

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Adam Smith,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

1723~1740年间,亚当斯密在家乡苏格兰求学,在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时期亚当斯密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1740~1746年间,赴牛津大学(Colleges at Oxford)求学。

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一直居住到1764年,这使他有可能长期实地观察这个工业中心的经济生活。他曾积极参与当地的社会活动,尤其是经济学会的活动,并支持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实验活动。1764年,他辞退了大学教授的职务,担任布克莱公爵的私人教师,并陪同公爵到欧洲大陆旅行。在法国巴黎,他认识了启蒙思想家伏尔泰、重农学派代表魁奈和杜尔阁等名流,这对他的经济学说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富论》,1773年时认为《国富论》已基本完成,但亚当斯密多花三年时间润饰此书,1776年3月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斯密于1790年去世,时年67岁。亚当·斯密是他的那个时代的第一流思想家之一。亚当.斯密成了最受欢迎的经济学家,《国富论》的观点成了国会议员的常用论据,甚至连当时的英国首相皮特也自称是斯密的学生。不知不觉间,斯密来到了他一生中最风光得意的时刻。

国富论简介

该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斯密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体系结构严密,论证有力,使经济思想学派在几十年内就被抛弃了。实际上亚当·斯密把他们所有的优点都吸入进了自己的体系,同时也系统地披露了他们的缺点。斯密的接班人,包括象托马斯·马尔萨斯和大卫·李嘉图这样著名的经济学家对他的体系进行了精心的充实和修正(没有改变基本纲要),今天被称为经典经济学体系。虽然现代经济学说又增加了新的概念和方法,但这些大体说来是经典经济学的自然产物。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甚至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自然不是他的政治学说)都可以看作是经典经济学说的继续。

在《国富论》中,斯密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到了马尔萨斯人口过剩的观点。虽然李嘉图和卡尔·马克思都坚持认为人口负担会阻碍工资高出维持生计的水平(所谓的“工资钢铁定律”),但是斯密指出在增加生产的情况下工资就会增长。事实已经十分清楚地表明斯密在这一点上正确,而李嘉图和马克思是错的。

除了斯密观点的正确性及对后来理论家的影响之外就是他对立法和政府政策的影响。《国富论》一书技巧高超,文笔清晰,拥有广泛的读者。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十九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事实上他对这些政策的影响今天人们仍能感觉出来。

自从斯密以来经济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致他的一些思想已被搁置一边,因而人们容易低估他的重要性。但实际上他是使经济学说成为一门系统科学的主要创立人,因而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主要人物。

亚当斯密写作国富论的背景

哲学背景

斯密经济学的哲学背景

《国富论》的重要理论

贯穿于《国富论》的三个重大原理是牛顿式宇宙的运行良好的机制,天赋自由和政府不足以及依靠实际上的观察。《国富论》是斯密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演绎法与归纳法的一种混合。斯密的理性主义是他能够以少数几个最重要的原则为基础构建一个伟大的思想体系;而贯穿于整个著作的经验主义则使他的思想非常现实,正是这种解释现实的思想使他的著作极具有说服力,抽象一点说正是他的经验主义使他能够为每个一般化的思想找到大量恰当的和有说服力的例子。

经济背景:

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叶,而国富论成书于18世纪六十到七十年代。物质决定意识,理论来源于实践。在观察中透析到市场的供求规律,提倡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这部巨著,体现了斯密对人性的极其深刻的洞察力

思想背景:

在法国巴黎,他认识了启蒙思想家伏尔泰、重农学派代表魁奈和杜尔阁等名流,这对他的经济学说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1764年,他辞退了大学教授的职务,担任布克莱公爵的私人教师,并陪同公爵到欧洲大陆旅行。在法国巴黎,他认识了启蒙思想家伏尔泰、重农学派代表魁奈和杜尔阁等名流,这对他的经济学说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工业先声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呢?

英国新教主张创造财富,追求利润。持续的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带动了对商品的需求,以手工工场为生产模式的生产线远不能满足需要,以科学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了英国人的认识水准。巨大的需求激发人们发明创造,提高劳动生产率,飞梭织布机,珍妮纺纱机等陆续出现。

英国对人才和知识的尊重与保护机制:保护专利——吸引了欧洲大部分最优秀的人才到英国从事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因为智慧结晶的知识产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使几乎所有的人都陷入了对新技术,新发明的狂热追求当中,英国取得了这场竞赛的领导地位。英雄人物的特殊作用

牛顿的贡献:《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揭示了自然界存在规律,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宣告科学时代的到来。原有的经济技术发展模式是:生产——经验——技术——科学的路子,而牛顿却从根本上打破了这种模式,先发展科学,再去指导实践,即科学——技术——

生产模式,几十倍上百倍的提高生产效率,马克思说,工业革命一百年所创造的东西,比之前人类社会创造的总和还要多。

在这种背景下,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瓦特的蒸汽机的巨大意义——历史性的革命:可以自己创造动力,而不再受制于大自然。传统的靠水力运作的风车和水排宣告退出历史舞台,新建的工厂不必局限于有河流的地方,适应了工业化的需求。

亚当斯密的贡献——使工业化突破了生产层面,上升到社会领域,使这场革命长久的持续下去。如果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革命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那么,亚当斯密则是挥动着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的推进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

维多利亚女王——无为而治。为看不见的手——市场经济下的自由竞争充分作用创造了条件。

工业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拟的巨大变革,其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类推向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第二篇:工业革命短片观后感

工业革命影片心得报告

(一、)工业革命爲什麽首先发生在英国

我个人认为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除去影片以及书本上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英国拥有最高尚的阶级很高的皇室贵族,他们有惰性,懒,所以他们需要更先进的东西来方便生活,更有需求。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供给,而且还是有能力支付的需要,还是最迫切的需要,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

一、政治前提: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英国较早地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前提。经过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上半期英国议会制度的确立,《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案》的公布,都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英国的政治统治,扫除了封建主义的障碍。

二、资本: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圈地运动积累资本;大机器生产下的资本积累英国不断发动对外战争,进行奴隶贸易,从殖民地掠夺财富。对内政府还发行大量国债,搜刮国内人民。这些财富集中在资产阶级的手中,并且转化为工业革命的必需的资本。

三、技术:工厂手工业发展积累生产技术知识;自然科学突破性进展并迅速转化为技术 18世纪以后,英国的手工工厂已经发展到十分成熟的阶段,它不仅生产规模大,技术先进,而且分工细致,劳动生产率也很高。这为机器大工业的诞生创造了必要的技术条件。16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出现了不少著名的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如培根、牛顿等,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为机器的出现解决了理论上的许多问题。

四、劳动力:圈地运动增加雇佣劳动力

由于圈地运动的开展,英国最先形成了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农业工资劳动力

者三层式社会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作为工业革命先导的农业革命的发生;有利于社会财富向工业资本的转化;有利于生产与科研、企业家与科学家的结合;有利于打破封闭型旧教育体制和技术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形成开放型的国内消费模式,促成消费竞争,从而给社会生产造成强大的需求刺激。

第三篇: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史研究概述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80年代以来,国内史学工作者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史的研究日益深入,相关研究成果不断问世。本文拟对这些研究成果作一概述,以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

[编辑本段]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缘何发端于美国

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缘何发端于美国这一问题,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彭献成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之所以首先在美国兴起,绝非偶然现象,而有其客观必然性。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战后初期美国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众多优秀的科技人才、蓬勃向上的民族创新精神、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巨大的市场容量等方面的优势,为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创造了前提条件和可能性;二是战后以来,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积极采取措施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直接促成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1]

刘仲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发于美国原因在于美国具备如下条件:技术条件——在思维技术方面,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开始形成;实验技术以军民结合、理工结合为特色;生产方面以电力技术和航空技术领先。物质条件——美国有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国内市场广大,有利于规模生产。制度条件——美国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国家。文化条件——美国人来自世界各地,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二次大战前后涌入一批优秀欧洲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冯·诺伊曼等;建立了各种学会组织,科研体制多元化。[2]

彭树智认为,从战争形式的历史交往角度看,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端于美国并非偶然。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世界交往普遍发展和充分展开的条件下进行的,争夺科技人才的结果便同第三次科技革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美国在二战中,利用战争的交往形式,争夺到最多的科技人才,带动本国人才的培养,因而受益最丰。[3]

[编辑本段]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讫时间和特点

1.起讫时间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讫时间问题上,学者们大体持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战后初期,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70年代以后进入一个新阶段。[4]另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40至60年代,70年代以后的科技革命是第四次科技革命(或称“新科技革命”),两者不可混为一谈。[5]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对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胡才珍认为,与第二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呈现出许多鲜明特点:一是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科技产品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精密;二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三是这次科技革命的内容极为丰富,而且联系密切,形成了一个群体形式;四是科学技术的社会化趋势大为增强;五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形成的新的技术能力,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巨大而深刻的影响。[6]

张象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具有技术群体化、科技社会化和发展进程高速化这三大突出特点。[7]

卞春元认为,与以往的技术革命相比,第三次技术革命具有如下特征:即技术科学化、技术群体化、技术智能化、高技术化和技术产业化。[8]

刘大椿、马书春认为,现代科技革命具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科学进步与技术开发紧密地结合;二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在生产中得以产业化,从而对生产力进行改造,使生产力发生根本变革。[9]

于德惠、赵一明认为,“军带民”,即军事技术率先突破,而后带动民用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特征。[10]

初3历史课本: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学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财富的过程.其次,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第三,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三、二战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关系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二战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关系问题。

于德惠、赵一明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许多学科基础和技术雏形虽然孕育于战前的和平时期,但如果没有战争和军事需求的推动,它决不会急匆匆地降临人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催生了这次科技革命。[11]陈本红也持此观点,认为二战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12]

钟伦荣从科技与二战的双向逻辑关系出发,指出科技是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观动因之一,是决定战争演变的制衡力量;而二战使许多科学技术应用于军事形态,成为战争的工具,同时又催生了一系列最具深远意义并揭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科学技术,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助产婆。[13]

彭树智用“历史交往”这一历史哲学概念来说明二战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关系。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突出的意义之一在于它促进了始于40年代末,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下半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个革命之所以发展势头持续不懈、发展速度有增无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交往无疑起着关键的作用。[14]

四、澄清几个概念

对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这几个既相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学者们论述较多,且存在较大的分歧。

张象认为,科学技术革命包括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过程。它们在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逐渐联系在一起,依次而出现,又在交错中进行。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理论基础,人类在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中产生的飞跃被称为科学革命;技术革命是在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关于制造和操作的系统知识的社会性和根本性的变革;产业革命是由技术革命引起的,是指国民经济的实际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革,致使经济、社会等方面出现了崭新的面貌。[15]

孙衔、刘迅等人认为,科学革命一般是指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上的重大飞跃,它常以科学理论突破的形式表现出来;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手段的重大变革,它往往以科学革命作为基础,又常常作为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的先导;工业革命仅指人类在工业化社会中生产领域里所产生的飞跃;产业革命是指由于科学技术的飞跃而在整个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中引起的重大变革。工业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所反映的是工业社会中生产领域内的进步,而后者反映的则是任何社会中主导产业形式的变化。[16]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不可混为一谈。科学革命通常是指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飞跃和科学研究的社会组织形式的重大变革;技术革命是指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的重大变革,而产业革命不仅具有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内容,而且具有经济和社会的性质和内容。所以,科学和技术的革命只是在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时才会促进产业革命发生,并非任何技术革命都能导致产业革命。[17]

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学者们从多方面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由于论述角度不同,因而结论各异,现将其归纳如下:

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它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二是使整个经济结构发

生了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加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势,而且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丰富的内容使管理发展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并实现了现代化。[18]

2.对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与之相适应,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19]

3.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人—机控制系统”的形成,使生产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动化(即所谓的“三A”革命)有了实现的可能。预示着人类社会将从机械化、电气化的时代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已从被束缚于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时代进入一个远为辽阔的陆海空立体新时期;基因重组技术、结构化学和分子工程学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标志着人类正在由“必然王国”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国”。[20]

4.对资本主义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垄断不能适应生产力高速发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国家垄断的充分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5.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22]

6.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23]

7.对全球问题的影响:科技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成为举世关注的全球问题。[24]

此外,有的学者认为,功勋卓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而且使西方一批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先后实现了高度工业化,走完了工业社会的最后历程。[25]

注释:

[1]彭献成:《试论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美国的原因》,载《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6期。

[2]刘仲:《发展技术论》,学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4-215页。

[3][14]彭树智:《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三次技术革命》,载《西北大学学报》,第25卷(第88期)。

[4][7][15][18][19]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80页、291—293页、280—294页、298—301页、302—303页。

[5][10][11]陈能宽主编《理性的辉光:科学技术与世界新格局》,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39页、17—20页、13—16页。

[6][20][22][23]胡才珍:《精粹世界史:20世纪科技革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154页、158-159页、160—164页、164—168页。

[8][24]吴光宗、戴桂康主编《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社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8—94页、238页。

[9]刘大椿、马书春:《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载《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3期。

[12]陈本红:《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科技革命》,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13]钟伦荣:《科学技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载《长沙电力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16][25]孙衔、刘迅等著:《简明新技术革命知识辞典》,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131-133页、139页。

[17]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资料室编《世界新的技术革命介绍》,经济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22页。

[21]林今柱等著:《科技革命与当代中国的命运》,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页。

第四篇:第一次工业革命

公开课

7课

秦雁

遵义县第二中学

第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或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和重要发明及进程,掌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条件和工业革命的影响,领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提高材料解析能力;分析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启发式谈话法,问题探究法:层层设疑,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地理解知识。联系比较法:构建知识体系,突出事物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使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3.正确认识工业文明的成就与代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联系中国历史深刻理解科技兴国,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影响。2.难点: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3.课时安排:1课时

4.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应教学资料。

三、教学设计 视频导入

师:先请大家看《英国工业革命》视频,然后概述它讲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多媒体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程序)

新课教学

一、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

师: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结合视频材料和历史纵横,归纳工业革命首先产生英国的条件,并说出这些条件是如何获得的?

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一方面,扫除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使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业革命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后,也必须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所以,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所需要的一切条件都因为有了资产阶级的政权而得到了保证。因此,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既是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前提,也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英国社会的稳定,也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雄厚的资金,丰富的资源,充足的劳动力,手工工场生产技术的不断积累,日益扩大的海外市场既是工业革命进行的条件,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那么这五个条件到底是如何获取的呢?

师:英国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广阔的殖民地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丰富的原料,殖民掠夺也积累了雄厚的资金。血腥的圈地运动迫使广大农民离开土地,为工业提供了劳动力,也扩大了国内市场;同时形成了大片土地,便于采用新技术,促进农牧业的发展,为工业提供大量原料,也积累了资金。这两个前提,五个条件是不光是分析工业革命开展的因素,同时也是今后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金钥匙。不管是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迅速的原因,还是缓慢的原因都从这些因素入手就能做出准确全面的分析。

问:哪个因素是促使工业革命产生的直接原因呢?(学生如果答不出来,就多媒体显示《共产党宣言》中的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生答后师说:英国通过殖民扩张成为“日不落”殖民帝国,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产品供不应求,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促使人们进行技术革新,提高生产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业革命应运而生。

二、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发明和革新创造

师:工业革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后来冶金、采煤等其他领域也纷纷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发明和革新创造有哪些呢?

1733年英国人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的速度,棉纱供不应求,人们开始想方设法提高纱产量,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次能纺出很多根线的珍妮纺织机,成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后来在纺织领域又相继有了一系列的发明创造,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1779年克隆普顿发明骡机,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同年瓦特又改良了蒸汽机,瓦特蒸汽机是一个在工业革命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明。请大家阅读教材思考:瓦特蒸汽机相对纺织领域的主要发明有什么优点?它的出现的有何重大意义?

生答后师说:水力动力要求水资源丰富,高山峡谷落差大,且受枯水季节限制。蒸汽机是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摆脱了自然条件限制,能广泛使用。从此,工业分布由分散走向集中,而且动力强大,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将人类推入蒸汽时代。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产品的猛增和原料的需求,对交通运输的革新提上了日程。1807年美国的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英国的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检测一下工业革命主要成就的掌握情况。请说出内容项中主要发明的名称。再看国别项,有什么特点呢?生答后老师说: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主要来源英国,几乎没有突破一国范围,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和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简述英国工业革命的扩展情况和完成时间。

2、结合补充材料一,归纳工业革命的影响。(提示从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两方面考虑)材料一 《共产党宣言》中写道:“ 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3、结合补充材料二,思考为什么说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有哪些影响?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它所带来的机器大工业为把国际交流推向全球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全球一体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蒸汽机的发明,汽船的航运,铁路的畅通,是国家间民族间交流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技术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国际交流提供了经济前提。随着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获得迅猛发展,廉价的、新奇的、优质的商品成为打开别国门户,换回工业原料的利炮,由此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场。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逐题归纳总结。(工业革命的扩展情况.、工业革命的影响.)

问:世界市场是如何逐步形成的呢?(引导学生回忆世界市场产生发展情况)新航路开辟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场,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探讨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原因时,引导学生从生产力发展的必需性,殖民扩张实力增强,新交通工具出现,工业品强大的攻击性等方面考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归纳原因:机器大工业生产急需拓展世界市场;实力空前增强,大肆扩张,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新交通工具出现密切了世界的联系;价廉物美的商品成为打开别国门户,换回工业品的利炮。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的影响,要强调从对殖民国家,殖民地国家和世界联系影响三方面考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资本主义国家攫取利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灾难,破坏了落后的社会制度,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有利于社会进步;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联系。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分析事件影响,应从作用的多个对象考虑。就某一对象也不能一言概之,应一分为二的分析,如对殖民地而言既要看到破坏性,也要指出建设性。

四、本课总结: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工业革命以英国为中心,18世纪60年代珍妮纺纱机问世标志工业革命开始,1885年瓦特蒸汽机问世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推广,将人类推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英法美相继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五、拓展延伸: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1840年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的同时,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那么,工业革命对中国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呢?请大家分组讨论下面问题。1、1853年,马克思在论述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说:“英国在印度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

读后思考:(1)材料中所指“破坏性使命”和“建设性使命”分别指什么?(2)请以中国为例,加以说明。

2、同光中兴时兴办了近代企业,为什么第一次科技革命在中国也没有得到发展?说明了什么?获得什么启示? 课后探究:如何全面地评价工业革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如何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怎样尽可能地缩小贫富差距,建立和谐社会? 教学反思:

使学生掌握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和重要发明及进程,以及工业革命的影响。通过分析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提高了学生材料解析能力。懂得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时联系中国历史使学生深刻理解了科技兴国,深化改革的必要性。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五篇: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大大加强,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各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争夺市场经济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更加激烈。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使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发生时间 19世纪七十年代

主要标志 发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广泛运用 主要国家美、德、英、法、日、俄等

相关人物西门子,爱迪生,贝尔等 1革命背景

爱迪生和耐用碳丝灯泡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1870年以后,由此产生的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次不穷,并被应用于各种工业生产领域,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2革命经过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器的广泛应用最为显著。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的重大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到70年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器开始用于代替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相继问世,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科学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另一项重大成就,是内燃机的创新和使用。

莫尔斯电报机发报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80年代德国人卡尔·弗里特立奇·本茨等人成功地制造出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内燃汽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生产。1870年,全世界生产大约八十万吨石油,而1900年的年生产量猛增到了二千万吨石油。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带动了电讯事业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90年代意大利人可尼试验无线电报取得了成功,都为迅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主要特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首先,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其次,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过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最后,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3革命结果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趋势加强,推动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促进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少数采用新技术的企业挤垮大量技术落后的企业。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垄断。在竞争中壮大起来的少数规模较大的企业之间,就产量,产品价格和市场范围达成协议,形成垄断组织,垄断最初产生在流通领域,如卡特尔,辛迪加等垄断组织,后来又深入到生产领域,产生托拉斯等垄断组织。大量的社会财富也日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里,到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垄断组织。19世纪70年代,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生产后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如电力工业丶化学工业丶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都要求实行大规模的集中生产,垄断组织在这些部门中便应运而生了,垄断组织的出现,使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托拉斯等高级形式的垄断组织,更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此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同时,控制垄断组织的大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经济丶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垄断组织还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4革命影响

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飞跃发展,使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资本主义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5革命评价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争夺市场经济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更加激烈。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使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与电有关的主要发明有哪些?发电机、电动机、高压输电技术、电灯、电报、留声机、摄影机、放映机、蓄电池„„ 电力作为一种能源,比蒸汽动力具有哪些优点?

电力干净、方便、安全、价格便宜、传递速度快、传输损失小、能远距离输送、按户按需分配能量

1、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广泛建立

2、经济基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3、起止时间: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

(对中国的影响: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各阶层进行了哪些抗争和探索?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4、策源地:美国和德国

5、核心:电机、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

6、主要标志:电力的发明和应用

7、理论基础:法拉第的电磁学

8、时代:使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9、新能源:电力、石油

10、新动力:电力、内燃机

11、电力的应用及影响

应用:照明、电讯、城市交通运输、加工工业、日常生活

影响: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股份公司成为企业主导,现代流水线开始出现

12、四大支柱产业:电力工业、钢铁、石油化工、汽车制造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科学技术发展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同时在几个国家进行

3、许多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猛发展。

2、政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

4、人类社会:使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社会进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新交通工具的影响?

积极影响:方便了了人们出行,扩大了空间,缩短了时间地球变得更“小”了。消极影响:造成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交通拥挤,引发交通事故。

(1)政治条件: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下来,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

(2)资本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和国际货币的出现,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3)劳动力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起来。

(4)市场条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各国通过革命或改革也进一步拓宽了国内市场。

(5)技术: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影响

(1)生产力:电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生产关系(生产组织形式):-------垄断组织产生(3)国际关系: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经济的影响:

1.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2.形成了垄断和垄断组织。

3.丰富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政治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言人。2.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迎来新的高潮。

国际关系

1.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2.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和尖锐化。两次工业革命从影响来看:

1.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都使社会结构作了相应的调整。

3.都推动资本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扩张,导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得以确立,世界进一步联成一个整体。

4.都丰富和改善了人们日常的社会生活内容。垄断组织产生的影响

1、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

3、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的代表人

4、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5、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

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根本原因: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1)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种种束缚,为工业革命创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2)消除农业中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劳动力和国内市场;(表现在英国即圈地运动)(3)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提供了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劳动力和巨额的货币资本(殖民);(4)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长期的发展,为大机器生产的出现准备了技术条件。核心:电力

发明:1.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首创发电机原理 2.1866年西门子用强有力的电磁铁制造磁场,大大提高效率,为电气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3.1879年爱迪生制成了电灯泡 4.1882年美国用爱迪生制成的发电机,创设了第一个中心发电站.5.1882年世界上有了电车 5.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 6.1895年马可尼根据赫兹的实验,试验无线电通讯成功,同年科学家波波夫取得同样成果.2年后在伦敦建立了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 7.英国贝塞默发明转炉炼钢法,英籍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平炉炼钢法,托马斯解决了炼钢脱磷的问题 8.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成内燃机,后来狄塞尔制成柴油机 9.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戴姆勒和本茨造成汽车 10.1882年,法国人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 11.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成飞机 12.19世纪晚期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先发明甘油炸药,又发明无烟炸药

工业革命观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