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编辑:轻吟低唱 识别码:12-798233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15 22:51:46 来源:网络

第一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深化人事、收入分配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促进事业单位科学发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王晓初

2012年05月03日08:18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负责。深化这三项改革,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文件精神,保证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顺利实施的必然要求。

一、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逐步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

2000年中央下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以来,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取得了积极进展。聘用制度初步建立,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全面推开,公开招聘制度不断扩大,逐步改变了按照党政机关办法管理事业单位人员的做法,淡化了身份,强化了岗位,优化了结构,增强了活力,调动了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事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

新形势下,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根据事业单位分类实行不同的人事管理制度。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转为行政机构的,实行公务员制度;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的,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实行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完善不同类型公益类事业单位在聘用合同、岗位设置、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等方面的不同管理办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社会事业的需要,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方向,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整合人才资源,凝聚优秀人才,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人才保障。

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任务是:按照中央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形成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符合事业单位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人事管理制度,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到2015年,全面建立聘用制度,完善岗位管理制度,普遍推行公开招聘制度和竞聘上岗制度,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度。到2020年,形成健全的管理体制、完善的用人机制和完备的政策法规体系。

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重在机制建设。一是合同用人机制。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度,把聘用合同作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基本依据,通过聘用合同规范单位和工作人员的人事关系,建立起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二是公平竞争机制。全面实施岗位管理制度,国家确定事业单位通用的岗位类别和等级,事业单位按照有关规定自主确定岗位,自主聘用人员,实现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新进人员全面实行公开招聘制度,内部人员选拔聘用大力推行竞聘上岗制度。三是绩效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聘用合同和岗位职责为依据、以工作绩效为重点内容、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基础的考核办法。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奖惩制度。四是人员退出机制。规范解除、终止聘用合同的条件、程序和经济补偿方面的规定,研究建立与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适应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制度。五是权益保障机制。健全人事争议处理机制,公平公正、及时有效地处理人事争议,维护单位和工作人员双方的合法权益。探索调解的有效方式,加强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工作,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申诉办法。六是监督管理机制。加大对事业单位贯彻落实人事政策法规的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制度化、经常化的执法监督检查机制,严肃查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违法违规案件。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发挥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制定以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为核心的政策法规体系,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

二、以全面实施绩效工资为重点,逐步实现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从2006年7月起改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工资结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由于事业单位种类多,情况复杂,分类等相关改革还在逐步推进中,在改革步骤上采取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办法,先进行基本工资制度改革,绩效工资等政策逐步到位。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以来,基本工资入轨平稳运行,结合清理规范津贴实施绩效工资正在稳步推进。深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根据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建立起机制健全、关系合理、调控有力、秩序规范的管理运行体系,促进事业单位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逐步实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总体考虑是,将实施绩效工资与规范津贴补贴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完善的绩效工资分配激励机制,搞活单位内部分配。一是合理确定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二是规范绩效工资的分配,形成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三是统筹考虑离退休人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四是加强财务管理,严肃分配纪律。

另外,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一是完善高层次人才分配激励机制。主要是继续实行政府特殊津贴制度、采取一次性奖励以及实行协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分配办法,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二是对事业单位主要领导逐步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在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的基础上,由主管部门依据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贡献以及风险等因素,确定事业单位主要领导的分配办法和收入水平。三是进一步加强工资分配管理。完善事业单位收入中可用于工作人员收入分配的资金管理政策,制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兼职兼薪管理办法,加强工资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对违反政策行为的查处力度。

三、以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为重点,积极构建事业单位社会保障体系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障制度建设。1955年,事业单位建立了与国有企业大体相同的退休制度,长期以来,退休制度对保障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国发[2008]10号),决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个省市先期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2010年颁布的社会保险法,将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这次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又下发了《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试行办法》作为配套文件。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按照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逐步建立起独立于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改革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保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不降低,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的原则,妥善处理好改革前后退休人员待遇水平的平稳衔接。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主要有六个方面内容。一是养老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单位

缴费和个人缴费分别计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二是实行与缴费相联系的待遇计发办法。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待遇水平与缴费年限、缴费水平和退休年龄更紧密挂钩。三是实行省级统筹。可以增强基金调剂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并明确省、市、县各级政府的责任。中央所属事业单位按属地原则参加养老保险。四是加强基金管理。为确保基金安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单独建账,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五是建立职业年金制度。目前,《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试行办法》已经印发,需要由各试点地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探索,积累经验。六是退休人员逐步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创造条件逐步实行退休人员与原单位相分离,提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

下一步,结合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研究养老保险制度顶层设计,着力研究解决养老保险与工资制度的关联、多层次保障体系、待遇水平与企业同类人员的平衡关系、过渡期设置及平滑衔接等问题,同时推动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全社会形成基础制度统一、公平的取向,给各类群体积极正确的预期。

第二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2012

如何理解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意义

通过改革,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把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的微观事务交给事业单位,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到公益事业发展上,加强对公益事业的政策引导、总体规划和有效监管,同时明确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强化公益属性,更好地实现政府的公共服务目标。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答: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公益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改革不是简单地减人、减机构、甩包袱,更不是把事业单位搞小变弱。检验这项改革成败的标准,就是要看它是否有利于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专门人才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公益事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否有利于事业单位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和社会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改革的核心要求是创新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其公益属性,激发生机活力,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益服务。

对不宜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事业单位,继续完善现行管理模式

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即面向社会 提供公益服务和 为机关行使职能 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改革后,只有这类单位 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两类。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即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这类单位 不得从事经营活动,其宗旨、业务范围和服务规范由国家确定。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制定和完善相关编制标准的前提下,逐步实行机构编制备案制,建立并规范备案程序。可先在中央部门所属高等院校、公立医院进行备案制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加快制定相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标准,明确核定编制数额、编制结构以及领导职数的主要依据和指标体系。

各省(区、市)直属事业单位的分类,由直属事业单位提出初步意见,省级机构编制部门商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提出审核意见,按规定程序报批;

省(区、市)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分类,由相关主管部门提出初步意见,机构编制部门商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提出审核意见,按规定程序报批。省级以下直属和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分类工作,由省级机构编制部门组织协调,分级实施。

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细分后,对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继续实行 机构、编制 审批制,完善管理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切实管住管好。

调整事业单位类型和机构编制,做到有减有增。优化资源配置,按照科学布局、高效便民的要求,打破条块分割和行政区划界限,推进结构调整、资源共享,合理设置事业单位。面向

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原则上由地方管理,中央保留少量承担全局性、战略性、示范性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 应当进行法人登记。指导事业单位 制定章程并依法核准,加强对事业单位履行章程情况的监管。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 报告制度,建立相关信息公开制度。按照方便事业单位和节约效能原则,推进网上登记管理。

要明确事业单位 决策层的决策地位,把行政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具体管理职责交给决策层,进一步激发事业单位活力。要吸收事业单位 外部人员 参加决策层,扩大参与事业单位决策和监督的人员范围,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行为,确保公益目标的实现。

对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财政根据正常业务需要提供相应经费保障

对改革后仍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的事业单位,各级财政部门 要切实履行 财政管理职能,在继续深化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和“收支两条线”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约束,规范收支管理,加强财务监督检查。

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工资管理办法

健全事业单位工资水平正常调整机制。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财政状况、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和物价变化等因素,相应调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实现工资水平调整的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加强统筹,使机关 事业单位工资水平保持 合理关系。优化工资收入结构,逐步提高基本工资所占比重。

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试行办法

第一条 为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增强事业单位的吸引力,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根据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特制

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职业年金,是指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依法参加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后 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工

作人员。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八条 职业年金 所需费用由单位和工作人员个人共同负担。单位缴纳职业年金费用的比例 最高不超过本单位上缴费工资基数的8%。职业年金单位缴费的列支渠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个人缴费比例 不超过上本人缴费工资基数的4%。

职业年金单位缴费工资基数为单位工作人员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为工作人员本人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

第九条 职业年金基金由下列各项组成:

(一)单位缴费;

(二)个人缴费;

(三)职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

第十条 职业年金基金实行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管理。

职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应当遵循谨慎、分散风险的原则,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专业化管理。职业年金基金的投资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一条 单位缴费应当按照职业年金方案规定比例计算的数额 计入职业年金个人账户,当期计入的最高额一般不得超过本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分配额的3倍;工作人员个人缴费额计入本人职业年金个人账户。

职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按净收益额计入职业年金个人账户。

第十二条 工作人员变动工作单位时,职业年金个人账户资金可以随同转移

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要求,对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保证其依法决策、独立自主开展活动并承担责

任,充分发挥事业单位的积极性。

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要逐步取消行政级别,新设立的一律不予明确行政级别,其领导班子和相关人员的管理及待遇,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总结

**县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县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编办的精心指导下,严格按照省、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精神,协力推进,狠抓落实,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现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事业单位分类工作顺利进行。分类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我县共有事业单位XX0个、事业编制XXXX名,其中,纳入分类范围的事业单位XX0个、事业编制X5XX名。纳入分类的事业单位中,全额单位2X1个、事业编制

名,差额单位 个、事业编制45X名,自收自支单位

个、事业编制70X名。截止目前,已完成了X04个事业单位的分类工作,占拟分类事业单位总数的X0%,达到了市上提出的“已分类事业单位占拟分类事业单位总数X0%”的进度要求。已分类事业单位中,公益一类事业单位2X7个,占拟分类事业单位总数的7X.2%;公益二类事业单位7个,占拟分类事业单位总数的1.X%。

2.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进一步改善。通过事业单位分类工作扎实推进、权责清单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整合卫生和计划生育资源等各项工作,政府各部门职能得到有效转变,管理方式进一步创新,主管部门制定政策规划,加强监督指导等职责进一步强化,减少了对事业单位微观事务的管理,事业单位法人

— 1 — 自主权得到加强,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的关系进一步理顺。同时,在充分调研、反复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规范乡镇机构和驻地站所工作的意见》,乡镇“五办一室”和“一站一所四中心”的管理等到有效加强,理顺了乡镇机构和站所管理体制,有力推进了规范化建设。

X.事业单位机构设置更加规范。结合行业体制改革和职责任务调整,继续推进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整合了卫生和计划生育资源,将原县妇幼保健院、计划生育服务站整合为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撤销了职能任务弱化的市场建设中心洛门市场管理所,按照组建不动产登记管理机构的要求组建了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为了落实省委省政府“1+17”精准扶贫方案要求,设立了金融服务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在县外资扶贫项目中心加挂了县精准扶贫中心牌子,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与综合服务服务中心加挂了精准扶贫工作站牌子,有力保障了重点、中心工作顺利开展。

4.编制使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按照“控总量、优结构、保重点、促发展、增活力”的要求,全面落实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坚持“动态调控、余缺调剂”的原则,加强编制的动态管理,重点从长期空缺、职能弱化的调剂调剂了

多名编制,充实到教育、卫生、环保等民生重点领域和任务繁重的单位,有力加强了社会事业发展急需部门的工作力量,有效保障了公益事业用编需求,优化了编制资源的合理配置,编制使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5.分类改革配套政策推进取得新成果。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

— 2 — 革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任务复杂艰巨,需要多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共同推进。今年,在事业单位类别划分工作顺利推进的基础上,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不断开拓创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职业年金制度破冰前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了有益的探索,事业单位监督管理和登记管理制度不断改进,这些工作不但有力推进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政策的完善和实施,而且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各项工作取得实效,早日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水平公正的公益服务体系打造了很好的外部条件。

二、主要做法

1.稳妥划分事业单位类别。按照分类方案,采取“三审定案”的方法,分四个阶段稳妥完成了事业单位类别划分工作:一是初审阶段。各主管部门和直属事业单位提出本单位及下属事业单位类别划分初步意见,与县编办充分沟通协商后上报。为了加强对分类工作的指导,县编办成立了专门工作组,多次深入到执法局、建设局、交通局、财政局等单位,手把手指导,面对面交流,有力促进了工作顺利进行。二是研究复审阶段。县编办对对各单位上报的初步意见汇总、整理后,对照《**县事业单位分类目录》进行反复论证、认真审核,与省、市事业单位分类结果进行了逐一核对,按照从实际出发、先易后难,成熟一批、批复一批的工作要求,提出了第一批事业单位拟批复分类意见。并就第一批事

— 3 — 业单位拟批复分类意见向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县财政局等单位征求了意见和建议。三是会议审议阶段。筹备召开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就我县第一批事业单位拟分类结果进行了审定,并对下阶段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根据会议审议意见,对第一批事业单位分类意见进行了修正后,再次向领导小组成员征求的意见,形成了我县第一批事业单位分类的具体意见。四是发文批复阶段。事业单位类别确定后,由县编办确定了X名责任心强、业务精干、工作细心的同志专门负责第一批事业单位分类意见批复文件拟制、印发工作。目前,发文批复工作已全面完成,并按要求将分类意见批复文件向市编办进行了备案,共拟制、印发文件54个、X00多份。

2.坚持事业单位类别划分标准。坚持以社会功能为根本标准划分事业单位类别,不以机构名称、经费来源、人员管理方式等作为分类依据,不附加其他条件,严防生产经营类向公益服务类挤、公益服务类向行政类靠的倾向;坚持根据职责和特点,细分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对完全符合某一类型的,直接确定期类型,兼有不同类型特征的,按主要职责和发展方向确定其类型;坚持“三个不突破”,即不突破原有机构总额,不突破原有编制总额,不突破原有财政负担,单位提出的分类意见不得突破原有机构总额、编制总额,不得增加财政负担;坚持精简效能的原则做好事业单位分类工作,继续对事业单位进行清理规范工作,及时调整任务不饱满、长期缺编单位的人员编制充实到民生重点领

— 4 — 域和任务繁重的单位,对职能相近的事业单位合并设置,对职责单

一、规模较小、工作任务不饱和的予以整合,对职责交叉、关系不顺的,能撤销的坚决撤销,不能撤销的,重新界定职能,理顺关系,合理设置。

X.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机制。把制度建设作为强化机构编制管理的重中之重,立足机构编制工作长远发展需要,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提升机构编制科学化管理水平。通过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机制,激发事业单位活力,确保公益目的实现。一是根据《甘肃省机构编制管理协调配合机制运行办法》,建立机构编制联席会议机制。凡是在人员调动(招聘)中,涉及大额编制的使用审批,由县编委主任主持,召开由县委办、政府办、组织、编制、监察、人社、财政等部门参加的机构编制联席会议,共同研究,互相监督,切实增强了机构编制工作的监管合力。二是建立乡镇站所规范化管理机制。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机构和驻地站所规范化管理的意见》,从组织领导、职能定位、隶属关系、设岗定员、岗位职责、人事管理等方面,对进一步规范乡镇站所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切实形成了管理层级规范、隶属关系清晰、充满活力的乡镇干部管理新常态。

4.统筹推进改革顺利进行。我们把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作为一项重点来抓,在人员力量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选调负责心强的同志充实到事改办,加强了事改办工作力量。在工作中,通过将分类改革工作与其他工作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各项措施落

— 5 — 实到位,一是与实名制管理相结合。通过实名制管理系统审核单位机构和人员编制信息,确保信息准确、真实,同时把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各项成果及时运用到实名制管理中,将事业单位类别、人员经费形式等作为实名制管理的重要信息,随时完善、更新,实名制管理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相互推进、两不误。二是与编制使用管理相结合。把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作为单位编制使用管理的一项指标,分类改革工作任务没有完成了,暂停编制使用业务办理,有效保证了分类改革工作进度。三是与法人登记管理相结合。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作为事业单位年报报告的内容,报告时,对本单位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进度进行专门说明,提升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权威性。四是与机构编制目标责任制考核相结合。把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纳入机构编制目标责任制管理考核,年终根据各单位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打分,排出名次,结果作为县委、县政府年终考评时的重要参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年来,我县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难度大。这类单位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和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后,由于行政编制有限,将造成新的超编,这与控编减编、人员和编制“两个不增加”的要求相矛盾。如我县道路运输管理局,现为自收自支

— 6 — 事业单位,有自收自支事业编制X5名,实有人员XX人,按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道路运输管理局完成改革后,这些人员将成为新的超编人员,将严重影响控编减编工作任务的完成。

二是事业单位改革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做好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涉及到每个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在政策宣传方面虽然做了一定的工作,但由于形式还比较单一,又缺乏必要的手段和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事业单位运行机制体制不够灵活。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管理的过多过死,“家长”式的管理问题依然存在。个别事业单位习惯了对主管部门的依赖,自身活力不够,没有真正发挥事业单位的法人自主权。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效率低下,布局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依据比较突出。

四是现有分类目录中,行政类事业单位的范围需要进一步改进。比如,按照目录,渔政监督管理、动物卫生监督、草原监督管理应该划为行政类事业单位,完善改革后将划出行政职能、或转为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而渔政监督管理、动物卫生监督、草原监督管理这三类单位的主管单位畜牧局是事业单位,这三类单位划为行政类事业单位后,后续改革很难跟进。

四、对策建议

一要加快配套政策推进。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目前已完成了类别划分工作,同时

— 7 — 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下一步,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不断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在制度设计和安排上科学合理,使不同类别事业单位都能发挥各自的优越性,促进分类改革改革工作落实到位。

二是要进一步改善机构编制管理。要根据不同事业单位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科学制定不同行业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标准,合理控制总量,着力优化结构,强化动态调整机制。要大胆创新,取消学校、医院、卫生院的行政级别,核销领导职数,改革领导配备方式。要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编制备案制管理制度,探寻适应现代机构编制和人事制度管理要求的人员聘用制和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创新机构编制管理。

三是要加快公益事业发展。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扶持政策,放宽准入领域,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不断拓展公益服务领域,增加公益服务品种,扩大公益服务供给总量,提高公益服务质量。

第四篇:怎样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事业单位是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公益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国共有各类事业单位126万个,分布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职工人数约3100万,退休人员900多万,总数超过4000万人,其中不少是专家、学者等高素质、高层次人才。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政府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科技、卫生、文化等行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取得明显成效。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迈出积极步伐,事业单位提供的公益服务总量逐步扩大,布局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出现了一批社会力量兴办的公益服务单位。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事业单位改革总体上依然滞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仍然突出,公益服务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表现在:公益服务总量不足,供给方式比较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管办不分,运转机制不灵活;国家对公益服务的支持政策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根据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特点,通过分类推进改革加以解决。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事业单位服务水平、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总结各地试点经验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中央2010年拟下发一个文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主要思路是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总体设计、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先行试点、稳步推进,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运行高效、治理完善、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管理

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公益服务新格局,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是在对现有事业单位清理规范的基础上,按照社会功能,将事业单位划分为主要从事公益服务、主要承担行政职能和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三个类别。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改制为企业;只有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但要强化公益属性,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二是实行政事分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要推进管办分离,逐步取消与行业管理部门的行政隶属关系。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探索多种形式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三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转换用人机制,搞活用人制度,建立起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

四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

五是推进以养老保险为重点的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参加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政策。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单位缴费纳入社会统筹基金,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基金单独建账,实行省级统筹。在参加基本养老保

险的基础上,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费用由单位和个人缴纳。做好改革前后退休人员养老保障待遇水平的合理衔接。

六是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放宽准入领域,推进公平准入,鼓励社会力量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公益事业领域。推动社会事业领域相关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七是完善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完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不同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和完善财政支持公益事业方式,按照国家政策和“以事定费”原则,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财政支持办法。有的给予全额经费保障,有的给予一定经费补助,有的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

事业单位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一定要在做好整体规划、充分试点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确保通过改革使公益服务得到改善,社会事业得到加强,社会保持基本稳定

第五篇:人民日报评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

—— 一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4月17日

01 版)

有科学的顶层设计,才有合理的改革路径;有明确的系统谋划,才有扎实的改革举措。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十七届二中全会要求抓紧制定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指导意见和方案。近日,《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全文发布,围绕到2020年建成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的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新战略、新思路、新举措。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对事业单位改革进行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改革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事业单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事业单位提供的公益服务总量不断扩大、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实践和探索,不断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为事业单位改革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同时要看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公众的需求不断提高,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日益凸显,公益事业历史欠账较多,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质量效率不高。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框架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事业单位管理和运行中仍存在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事关民生改善。无论是教育、卫生还是科技、文化,事业单位都与民生密切相关,只有深入推进改革,才能促进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事关科学发展。公益事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扩大消费的重要领域,事业单位改革对调结构、转方式有着重要作用。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事关政府改革。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关系,把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的微观事务交给事业单位,才能更好地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目标,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改革与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改革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从改革开放总体布局出发,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有利于尽快补上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这块“短板”,努力形成各领域改革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特点实施改革和管理;坚持开拓创新,鼓励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实践;坚持着眼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坚持统筹兼顾,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注意与行业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相衔接。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

事业单位改革是继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之后,我们党不断完善改革总体布局的又一重大决策。在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始终把握人民利益这个根本出发点,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凝聚改革的信心、智慧和力量,我们就一定能更好地推进这一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

——二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4月24日

04 版)

人民的需求是改革的最大动力,群众的利益是改革的根本目的。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是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社会事业也不断跨越。从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到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网络;从建立门类齐全的科技服务体系,到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加快发展的各项公益事业,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惠及亿万人民群众。

事业单位是政府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与民生紧密相连。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在提供公益服务、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问题,阻碍着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和效率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创新服务方式,加大供给总量,享有更多更好公益服务的要求日益迫切。

当前,我国已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向1万美元提升的阶段,这既是由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也是公共服务需求激增、各种矛盾凸显、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身处这样的发展阶段,只有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才能促进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落在实处。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从人民群众需求出发的重大改革举措,目的在于促进公益事业大力发展,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益服务,绝不是为了“甩包袱”、“卸担子”而简单地精简机构和人员,也绝不是把事业单位搞小变弱。这一改革,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公益事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事业单位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也必将调动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最终是为了让人民满意。解决人民群众不满意的突出问题,是事业单位改革的着力点。针对覆盖不广的问题,要统筹兼顾、确保重点,优先发展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公益服务;针对供给不足的问题,要增加公益服务品种,满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程度的公益服务需求;针对布局不合理的问题,要打破条块分割和行政区划的界限,科学设置事业单位,优化公益服务资源配置;针对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尤其要让农村及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服务需求得到保障。从长远看,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目标,就是逐步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真正让人民群众受益。

一项改革的成败,取决于人民的支持、群众的参与。把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诉求当作第一选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的需求,才能最大程度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力,将事业单位改革推向深入。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生机活力

——三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5月02日

02 版)

改革对象越多元,越需要理顺体制;改革局面越复杂,越需要不断创新。

《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这抓住了事业单位改革面临的共性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是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进一步促进公益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证。

目前,一些事业单位不同程度存在偏离公益目标、生机活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根子在体制机制。或是政事不分,事业单位履行行政职能,成为“二政府”;或是事企不分,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成为“二企业”。在管理上,也存在管办不分、监管缺位的问题,政府部门对事业单位要么管得过多过细,要么没有管理到位。

这些体制机制上的问题,既削弱了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也影响了政府职能有效履行和市场公平竞争。如果不进一步转变体制、转换机制,就无法促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无法完善管办分离、监督管理,也就无法激发事业单位的生机与活力。

体制机制是管全局、管长远的根本所在。事业单位能否健康发展、公益属性能否得到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事业单位改革能否切实取得成效,公益事业能否不断发展壮大,体制机制创新是要害。如何厘清不同单位性质,实施有针对性的改革和管理?如何完善管理方式,进一步激发事业单位的内在活力?如何引入社会力量,进一步提升公益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这些,都考验着改革者的决心、智慧和勇气。

只有明确改革对象,才能更好地创新体制机制,完成事业单位改革新使命。按照不同的社会功能,现有事业单位可划分为“三大类”。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的改革,是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中之重。

只有抓住关键环节,才能不断地创新体制机制,回应公益事业发展新命题。要推进政事分开,逐步减少行政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着力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使服务对象和其他方面的代表进入事业单位理事会并直接参与决策,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确保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同时,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事制度、收入分配、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改革,完善财政政策,加强事业单位党的建设。

能不能形成一套合理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不从根本上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切实解决影响公益事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只是把发展公益事业简单地理解为增设机构、增添人手、增加投入,公益服务质量和效率就难以真正提高,公益事业的投入效益就会打折扣,甚至可能“打水漂”。

检验事业单位改革举措的标准,是能不能强化公益属性、激发生机活力、促进公益事业发展。打好科学分类这个基础,抓住创新机制这个核心,事业单位改革一定能顺利推进,改革的总体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

合力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

——四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5月03日

02 版)

最强大的改革能量,蕴藏于社会;最牢固的发展基础,植根于人民。

《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形成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公益服务新格局。这一公益服务新格局的构建,必将增加供给总量、提升效率和水平,是实现事业单位改革总体目标的基本保证。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群众需求不断提升,公益事业也应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增加服务品种、扩大供给总量。这就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强化政府主导责任,又充分发挥社会和市场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重要作用。政府、社会、市场,三个方面缺一不可,三种作用相互不可替代。明确定位、各方协同、拓宽渠道,才能在体制机制创新中锻造更加适应时代需求的公益服务新格局。

公益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是一项不能主要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公共产品,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确保公益服务的有效提供,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无论是制定规划、确保基本,还是完善政策、强化监管,都是政府在公益服务方面不可替代、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衡量政府是否履行好公益服务职责,关键是看人民群众是否保质保量地享受到,而不在于从哪里得到公益服务、以何种形式举办公益事业。目前,我国公益服务基本上由政府直接提供,社会力量兴办的公益事业明显不足。大力发展社会力量兴办的公益事业,已成为构建中国特色公益服务新格局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可以扩大公益服务供给总量、增加服务品种,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选择权。我国社会力量已具备相当的经济实力,兴办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也逐步增强。与国家举办的公益机构相比,不少社会力量举办的同类机构在工作效率、运营成本和服务意识等方面往往还具有一定优势。同时,发展壮大社会力量兴办的公益机构,可以对国家举办的公益机构在内部管理、服务质量等方面产生压力,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益事业,需要完善相关政策,放宽准入领域,推进公平准入,引导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服务的提供。对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要在设立条件、资质认定、执业资格、职称评定、税收政策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与事业单位公平对待。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公益事业领域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完善扶持政策,为社会资本投资创造良好环境,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

事业单位改革意义重大,公益事业发展任重道远。只有政府的责任得以明确,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得以强化,社会的服务能力得以增强,市场的配置作用得以发挥,各种力量协同作战,才能推动公益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真正形成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