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转变乡镇职能的调查
——##县转变乡镇职能的调查经过税费改革之后,特别是随着中央1号文件的贯彻落实,“三农”问题再次被全社会所关注。曾经将“催粮要款”作为“主业”的乡镇,不仅要面临对传统工作方式的抛弃,而且还将面对新形势下农民致富奔小康需求日渐提高的现实。在这种条件下,作为我国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的乡镇人民政府,其职能到底如何转变,是一个值得探讨、亟待研究和着力实践的课题。带着这一课题,近期,笔者先后深入城关镇、汤坪镇、龙王镇和太山庙乡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查与思考,得出的综合结论是:“转变乡镇职能,已经不单纯是乡镇自身的改制,它牵动着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神经’;也不单纯是依靠一项改革就能完成,它还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与之相匹配”。
一、问题与分析城关、汤坪、龙王镇和太山庙乡总面积1107平方公里,人口37463人,分别占全县总面积和总人口的30.1%和50.2%,四乡镇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按照县上下达的编制,一乡三镇共下达行政编制133人,事业编制65人,目前行政人员在岗103人,缺编30人,占总数的22.2%;事业人员编制65人,在岗61人,缺编4人,占总数的6.2%。一乡三镇正副科级干部定编62人,目前配备55人,尚缺7人。
1、乡镇干部队伍及干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分析乡镇干部队伍常年生活和工作在基层,长期扎根农村,熟知乡镇之苦、干部之难、报酬之低,在山区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任劳任怨、埋头苦干,服务基层,联系群众,为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乡镇干部队伍及干部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存在着相对老化的现象。从所调查的4个乡镇来看,乡镇干部在册人员总数167人,其中:30岁以下的乡镇干部41人,仅占在册人员总数24.5%;30-48岁的105人,占62.9%;48岁以上的21人,占在册人员总数的12.6%。干部文化程度偏低,缺乏专业技术知识。4个乡镇167名在册干部中,仅有大学文化10人,占在册人员总数的5.9%;有大专36人,占在册人员总数21.6%,这部分人中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参加党校函授学习后取得的本科、大专文凭,专业知识相对贫乏;中专以下的121人,占在册人员总数的72.5%。干部创新意识差,缺乏开拓市场的能力。由于常年工作在乡镇,普遍缺乏正规化培训,加之山区信息闭塞,远离县城,导致乡镇干部队伍思想保守,墨守成规,坐井观天,缺乏开拓发展的能力,很难适应市场农村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二是干部素质有待提高。近年来,各乡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大力发展果菌药等主导产业,基本打破了传统农业的格局,初步形成了乡有主导产业,村有骨干项目,户有增收门路的可喜局面。但是如何为产业发展提供一体化服务,让产业真正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调查的情况看,当前许多乡镇干部这方面素质还不高,解决农民信息不灵、产品销路不畅,产业结构调整不力和推广科技的方法和能力欠缺,4个乡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46名干部中,真正熟悉农村工作,懂业务、懂技术的只占很少一部分。这些问题与当前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极不相适应,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干部管理机制不健全。干部管理方式单一。从调查情况看,4个乡镇目前仍采用的是以干部包村和片线管理为主的岗位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虽然叫法不一,但工作模式大体一致,基本上都是因人定岗。干部考核方式不健全。各乡镇虽然制订有严格的干部考核管理制度,但往往都是以人为主的考核能够得到落实(如出勤考核),而以事为主的目标考核,由于考核指标没有科学量化,考核很难兑现,以致于个别乡镇年终考核评奖时,只好是吃“大锅饭”,搞平均分配,造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挫伤了一些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干部管理体制不顺。4个乡镇除乡镇直接管理的站所和工作机构外,现有林特站、社保所、派出所、土管所等县直部门下派业务单位的工作人员管理权仍归主管局管理,虽然这些人在乡镇工作,但工资、人事管理调动权都在县直部门,乡镇只有使用权。这种现状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瓜分和肢解了乡镇政府的大部分职权,使乡镇工作和干部管理的难度明显增大。干部交流力度不够。近年来,虽然县上和乡镇都采取了干部竞争上岗、轮岗、异地交流等形式就干部交流工作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总的来说,交流的力度还不够大,交流干部人数所占干部总数的比例还比较小,干部本地化和长期在同一地方工作的现象仍然存在。如太山庙乡33名在岗人员中,有14名是乡上的本地干部,占干部总数的42%。在这14名干部中,有4名是夫妻关系,8名是亲戚关系。由于当地干部长期在固定的区域工作,而且社会关系复杂,给干部管理工作既增加了难度,又使这些干部造成思想僵化,工作无动力,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干部进出口不畅。纵观##乡镇干部的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80年代初招考了一批轮换干部,从村干部中选拔了一批乡镇领导干部,其二,90年代从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了一批。从98年以后,由于学生分配制度改革等原因,除了少数选调生被分配至乡镇工作、县直部门部分中青年干部被选拔乡镇任职外,乡镇的进人渠道几乎被堵死,导致干部队伍结构不甚合理。在干部的出口上,目前除了到龄离、退休和自然死亡外,其他渠道很少,这也是影响乡镇干部队伍结构的一个重要原因。
2、乡镇转换职能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中央1号文件、税费改革以及7月1日起施行的《行政许可法》,无不对乡镇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乡镇工作由内容到形式都将发生了质的变化,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许多与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将很快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人往哪里去?税改后,乡镇干部征收税款这一主要任务将逐步消失,加之计生、土管、司法等工作走向法制化,乡镇一些原有职能即将弱化,几十年一贯履行“安排生产,催粮要款,结扎引产”三大项常规任务基本不复存在,一些干部偏多的乡镇许多人无事可做,富裕人员分流问题再次凸现。二是钱从何处来?税改后,虽然中、省通过转移支付的办法进行补偿,但乡镇缺口仍然很大,本来在此之前就十分困难的乡镇财力就更
不求进取的现象;贴近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防止发生脱节、不合拍现象;贴近群众,认真征求群众意见,解决好热点、难点问题,既要谋发展,又要保稳定,向群众公开承诺,接受监督。汤坪镇这一创新工作方法的推行,把立足点放在办实事上,不仅为镇村两级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实践“三个代表”指明了方向,而且有效地激发了镇村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也对镇村党员干部提高素质、转变作风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转换的设想要实现乡镇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首先应该从转换乡镇工作机制,创新干部管理机制入手,依靠机制的转换推动职能的转变。
1、调整机构设置,转移工作重心。乡镇对应县级机构设立了站、办、所,实行分级负责、分层管理,这样的机构设置和工作机制,带有明显的行政事务色彩,导致了机构臃肿,人力分散,加之乡镇将主要精力放在抓收入上,导致职能错位。在新形势下,乡镇应由“抓事务、抓税收”向“抓产业、抓服务”上转移,机构设置也应向这个重心靠拢,才能使乡镇职能到位而不错位。这就要求进一步整合人力资源,在精简事务性机构同时,组建以产业服务为重点的服务机构,强化政府在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上的职能。
2、转换工作机制,改变行为方式。乡镇工作一贯做法是“领导包片、干部驻村”,力量分散在村上,每到中心工作来临时,集中力量搞突击,这种方法的弊端是工作没有连续性和长远考虑。在村民自治之后,农民已经不欢迎乡镇插手村级一般事务,因此,破除包揽一切的思想,按照专业化的要求把力量集中到各个产业发展的服务机构就显得十分重要,乡镇可以通过有偿服务和发展集体产业的办法分流人员,以此激发农村经济的活力。
3、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乡镇职能转换,并非放弃管理职能,而是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进行协调,靠服务来实施管理。这必然要求乡镇干部纠正农村工作中随意命令、胡乱指挥、不负责任的行为。要坚持依法行政,政务透明,从计划经济时期依靠计划行事和市场经济初期自以为是错误的做法中跳出来,坚持依法行政,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更好的履行职责。
4、创新培训机制,提~部素质。一要建立干部培训考核机制。要严格按照“大教育、大培训”的总体要求,着力建立健全多层次、开放式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适应建设学习型政府的需要。对每名干部都应建立学习档案,每半年由组织、宣传部门检查考评一次,作为干部考察、考核的依据。二是要建立完善日常学习、集中培训、轮训制度。严格按照全县干部培训规划,分期分批对全县14个乡镇所有干部进行普遍轮训,加大对乡镇干部的培训力度。通过政治理论和科技知识、法律法规的学习,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提~部政治理论素质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农村工作的本领。三是要丰富培训内容,改进培训形式,提高培训质量。对干部进行各种业务和实用技术知识培训。同时要支持鼓励干部参加专业考试和各种成人脱产学习,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层次、复合型的干部队伍。
5、创新管理机制,着力转变干部作风。一是建立完善考核机制。首先要强化县对乡镇的工作考核,突出对最终成果的考核,重点考核财政收入的来源和支出情况,农民的收入和负担情况,以及经济工作和重点工作情况,进一步规范考核内容和完善考核的方式,使乡镇工作考核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其次要强化乡镇党委、政府对干部的考核和奖惩。应当结合各地实际,根据工作职能、任务来制定考核目标,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结合,责任到人,奖惩分明。第三要把考核的权限交给农民。积极探索干部述职考核制,定期组织乡镇干部向人大代表、农民代表述职,由农民代表根据他们的述职以及平时的所作所为进行打分。二是创新干部交流机制。积极推进干部轮岗交流、回避交流、异地交流,定期不定期在乡镇机关内部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进行轮岗交流,县委组织部和其他相关部门也要适时对各乡镇干部按一定比例进行异地交流。同时积极做好干部分流工作,将事业单位的人员逐步推向市场,给予一定的政策和基本保障,变事业单位为经济实体,鼓励干部1─2年带薪创业,到期脱离财政。三是健全干部“上下”机制。一方面继续加大对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突破条条框框,大胆公开选拔德才兼备的同志提任领导职务,另一方面积极推行末位淘汰制,对连续3年工作考核倒数第一的进行脱岗学习或进入再就业中心,打破干部身份终身制。四是改革干部管理体制。要进一步加大乡镇对县直部门下派业务单位的管理权限,县直部门下派乡镇业务单位人员的年度考核、提拔交流、工资晋级等由乡镇与业务部门共同承担。
6、创新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干部转型。一要灵活设置机构。乡镇在机构设置上一定要根据职能转变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来合理规划,要本着“压机关、减行管、充基层、扩经济”的原则,通过因事定岗、因岗定责来建立机构,以确保有充足的力量来抓产业、包项目。二要突出工作重心。我县作为山区贫困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恢复重建、加快发展。乡镇工作重点必须从管理具体事务尽快转变到谋划经济大局上来。立足本地实际,制订好短、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在市场培育、小城镇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多下功夫,引导农民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三要转变工作职能。要由过去的行政命令向提供服务转变。税费改革后,乡镇对农民的管理体制更为松散,只有“服务”才是联系乡镇政府与农民的纽带,乡镇工作一定要适应这种新的形势,注意发挥自身优势,切切实实的为农民致富出点子,办实事,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1]
第二篇:##县转变乡镇职能的调查
——##县转变乡镇职能的调查
经过税费改革之后,特别是随着中央1号文件的贯彻落实,“三农”问题再次被全社会所关注。曾经将“催粮要款”作为“主业”的乡镇,不仅要面临对传统工作方式的抛弃,而且还将面对新形势下农民致富奔小康需求日渐提高的现实。在这种条件下,作为我国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的乡镇人民政府,其职能到底如何转变,是一个值得探讨、亟待研究和着力实践的课题。带着这一课题,近期,笔者先后深入城关镇、汤坪镇、龙王镇和太山庙乡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查与思考,得出的综合结论是:“转变乡镇职能,已经不单纯是乡镇自身的改制,它牵动着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神经’;也不单纯是依靠一项改革就能完成,它还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与之相匹配”。
一、问题与分析城关、汤坪、龙王镇和太山庙乡总面积1107平方公里,人口37463人,分别占全县总面积和总人口的30.1%和50.2%,四乡镇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按照县上下达的编制,一乡三镇共下达行政编制133人,事业编制65人,目前行政人员在岗103人,缺编30人,占总数的22.2%;事业人员编制65人,在岗61人,缺编4人,占总数的6.2%。一乡三镇正副科级干部定编62人,目前配备55人,尚缺7人。
1、乡镇干部队伍及干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乡镇干部队伍常年生活和工作在基层,长期扎根农村,熟知乡镇之苦、干部之难、报酬之低,在山区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任劳任怨、埋头苦干,服务基层,联系群众,为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乡镇干部队伍及干部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存在着相对老化的现象。从所调查的4个乡镇来看,乡镇干部在册人员总数167人,其中:30岁以下的乡镇干部41人,仅占在册人员总数24.5%;30-48岁的105人,占62.9%;48岁以上的21人,占在册人员总数的12.6%。干部文化程度偏低,缺乏专业技术知识。4个乡镇167名在册干部中,仅有大学文化10人,占在册人员总数的5.9%;有大专36人,占在册人员总数21.6%,这部分人中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参加党校函授学习后取得的本科、大专文凭,专业知识相对贫乏;中专以下的121人,占在册人员总数的72.5%。干部创新意识差,缺乏开拓市场的能力。由于常年工作在乡镇,普遍缺乏正规化培训,加之山区信息闭塞,远离县城,导致乡镇干部队伍思想保守,墨守成规,坐井观天,缺乏开拓发展的能力,很难适应市场农村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二是干部素质有待提高。近年来,各乡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大力发展果菌药等主导产业,基本打破了传统农业的格局,初步形成了乡有主导产业,村有骨干项目,户有增收门路的可喜局面。但是如何为产业发展提供一体化服务,让产业真正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调查的情况看,当前许多乡镇干部这方面素质还不高,解决农民信息不灵、产品销路不畅,产业结构调整不力和推广科技的方法和能力欠缺,4个乡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46名干部中,真正熟悉农村工作,懂业务、懂技术的只占很少一部分。这些问题与当前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极不相适应,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是干部管理机制不健全。干部管理方式单一。从调查情况看,4个乡镇目前仍采用的是以干部包村和片线管理为主的岗位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虽然叫法不一,但工作模式大体一致,基本上都是因人定岗。干部考核方式不健全。各乡镇虽然制订有严格的干部考核管理制度,但往往都是以人为主的考核能够得到落实(如出勤考核),而以事为主的目标考核,由于考核指标没有科学量化,考核很难兑现,以致于个别乡镇年终考核评奖时,只好是吃“大锅饭”,搞平均分配,造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挫伤了一些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干部管理体制不顺。4个乡镇除乡镇直接管理的站所和工作机构外,现有林特站、社保所、派出所、土管所等县直部门下派业务单位的工作人员管理权仍归主管局管理,虽然这些人在乡镇工作,但工资、人事管理调动权都在县直部门,乡镇只有使用权。这种现状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瓜分和肢解了乡镇政府的大部分职权,使乡镇工作和干部管理的难度明显增大。干部交流力度不够。近年来,虽然县上和乡镇都采取了干部竞争上岗、轮岗、异地交流等形式就干部交流工作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总的来说,交流的力度还不够大,交流干部人数所占干部总数的比例还比较小,干部本地化和长期在同一地方工作的现象仍然存在。如太山庙乡33名在岗人员中,有14名是乡上的本地干部,占干部总数的42%。在这14名干部中,有4名是夫妻关系,8名是亲戚关系。由于当地干部长期在固定的区域工作,而且社会关系复杂,给干部管理工作既增加了难度,又使这些干部造成思想僵化,工作无动力,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干部进出口不畅。纵观##乡镇干部的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80年代初招考了一批轮换干部,从村干部中选拔了一批乡镇领导干部,其二,90年代从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了一批。从98年以后,由于学生分配制度改革等原因,除了少数选调生被分配至乡镇工作、县直部门部分中青年干部被选拔乡镇任职外,乡镇的进人渠道几乎被堵死,导致干部队伍结构不甚合理。在干部的出口上,目前除了到龄离、退休和自然死亡外,其他渠道很少,这也是影响乡镇干部队伍结构的一个重要原因。
2、乡镇转换职能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中央1号文件、税费改革以及7月1日起施行的《行政许可法》,无不对乡镇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乡镇工作由内容到形式都将发生了质的变化,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许多与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将很快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人往哪里去?税改后,乡镇干部征收税款这一主要任务将逐步消失,加之计生、土管、司法等工作走向法制化,乡镇一些原有职能即将弱化,几十年一贯履行“安排生产,催粮要款,结扎引产”三大项常规任务基本不复存在,一些干部偏多的乡镇许多人无事可做,富裕人员分流问题再次凸现。
二是钱从何处来?税改后,虽然中、省通过转移支付的办法进行补偿,但乡镇缺口仍然很大,本来在此之前就十分困难的乡镇财力就更加捉襟见肘,这种现状,不但难以保持乡镇最基本的运转支出,而且许多乡镇无力偿还欠款,更何况又面临教育、修路、集镇建设等公益事业的投入。
三是事该怎么做?乡镇工作历来辛苦,其任务之重,条件之差,待遇之低是众所周知的,但乡镇工作最容易出问题,这也是无可争论的事实。因为职责界定不清、事务繁杂而导致顾此失彼,又因为机制不健全、程序不规范导致效率不高。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乡镇搞好工作确实有些勉为其难。
四是职能怎转换?由于现行体制问题,随着乡镇林业站、社保所、派出所、土管所管理职能上划,导致部分乡镇职能削弱,增加了协调难度,致使部分群众所急所盼所想的工作落不实。乡镇在管理方面严重存在着“责、权、利”不相一致的问题,本属于乡镇政府管理的事务,但人权、财权均在上级业务部门管理,致使乡镇政府管理权名存实亡,导致部分“七站八所”与乡镇政府“两张皮”,上述情况的存在,无法有效发挥乡镇职能作用,出现了乡镇“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的怪现象。
二、有益的探索在现行体制下,固然影响乡镇职能有效发挥的因素很多,但一些乡镇面对新情况和新任务,在职能转换方面坚持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今后乡镇职能的转换起到了有益的借鉴作用。
1、取消包村制度,强化村民组织自治功能。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后,规定了村民委员会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汤坪镇党委、政府在农村工作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过去长期以来形成的“领导包片、干部包村”工作方法,其弊端有三:一是大包大揽村务,弱化了村民组织自治功能;二是导致镇上干部力量分散,加大了干部经常性管理工作的难度;三是包村干部几乎年年轮换,导致工作没有连续性和长远考虑。对此,该镇今年在柏杨村进行了取消包村工作试点,在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了村民委员会自治功能,短期内使后进村的各项工作出现了新的起色。近期汤坪镇党委、政府正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明年将在全镇全面推行取消包村工作制度,集中干部力量,围绕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搞好社会化服务,实现农民增收、经济增长的目标。
2、围绕主导产业建设,增强政府服务功能。
成立各类中介组织,加强各种专业服务,是乡镇政府在新时期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近两年来,城关镇在围绕袋料产业,汤坪镇在围绕果菌药菜主导产业,太山庙乡在围绕果菌药桑主导产业建设上,依靠科技、提供信息、加大投入,从而使产业基地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两镇一乡的共同经验是:围绕主导产业,增强服务功能。他们认为,要实施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村单家独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联结,必须以引进和培育龙头基地为主,组建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为辅的中介组织。因此,他们在工作实践中,开始倾斜干部力量,组建各类专业协会,围绕主导产业,建设商品生产基地,以此强化服务功能,拉动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3、创新工作机制,确保服务效果。
好行为要用好的机制来推动,建立符合农村工作实际的监督考核机制,是搞好服务的根本,也是实现乡镇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重要环节。汤坪镇、太山庙乡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汤坪镇创新工作机制,在产业建设中,推行了党委、政府建协会、支部建分会、协会联公司的模式。在经济工作的实践中,镇党委、政府坚持把主要精力放在培育和营造市场上,努力建好镇产业发展、技术服务协会。村上建立分会,在能人党员中扶持了汤坪镇蔬菜、药材、食用菌3个协会。镇协会采取引资、合作等方式吸取龙头企业来镇投资,提供技术,建设基地,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先后建立了渔湾村秦岭菜业经营公司、安康北医大华严村绞股蓝种植公司、汤坪江浙食用菌公司等龙头企业,促进了全镇菜、药、菌三大产业的发展。太山庙乡在创新工作机制上,突出抓了以下两点:一是强化目标管理。在规范机构设置后,进一步规范各办(站、所、协会)职权范围,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夯实任务。建立健全工作督办检查制度,对(站、所、协会)工作落实情况,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进行督办检查,对工作不力,未按时完成任务的,限期整改或限期完成,如限期整改无起色,仍未完成任务的予以通报批评,并列入办(站、所、协会)或个人考核档案,年终按照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并与十三月工资及年终奖金分配挂钩。二是完善考核机制。实行一项产业、一个协会、一套管理办法、一套考核机制。坚持从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从过去单纯的数量考核转移到数量考核和质量考核并重上来,坚持以实绩为取向,以民意为根本,对引导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做出积极贡献的干部,实行重奖,并与晋职评优直接挂钩。
4、创新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
乡镇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干部的作风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直接影响党的形象,影响到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对此,汤坪镇党委、政府坚持创新工作方法,切实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去年以来,该镇在创新工作方法中坚持边实践、边总结,逐步在全镇建立了“一访、两定、一查、三评、三贴近”的工作制度。“一访”就是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每年至少走访一次所联村的全体党员群众,村两委成员至少走访一次全体村民。通过走访了解和掌握他们所想、所需、所忧;“两定”就是镇党委、政府根据各村要求,村上根据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和群众党员的要求,确定当年要办的具体实事,确定当年的具体工作目标;“一查”,就是定期进行一次督查,镇党委、政府组织由老党员、离退休干部、县镇人民代表参加的监督组,定期对“两定”工作进行全面督查,做好指导帮助和协调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解决不了的困难,协调有关方面,把定下来的事情一件一件落到实处;“三评”,就是让群众评优劣。镇村干部以述职形式向参加评议的党员群众汇报当年“两定”目标完成情况,参加评议的党员群众根据“两定”任务完成情况,分别对镇村干部进行“优秀、称职、不称职”的量化测评,并当场汇总,将测评结果纳入镇村干部考核;“三贴近”就是办实事。要贴近自身条件,量力而行,坚决防止说大话、讲空话、不办事、不求进取的现象;贴近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防止发生脱节、不合拍现象;贴近群众,认真征求群众意见,解决好热点、难点问题,既要谋发展,又要保稳定,向群众公开承诺,接受监督。汤坪镇这一创新工作方法的推行,把立足点放在办实事上,不仅为镇村两级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实践“三个代表”指明了方向,而且有效地激发了镇村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也对镇村党员干部提高素质、转变作风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转换的设想要实现乡镇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首先应该从转换乡镇工作机制,创新干部管理机制入手,依靠机制的转换推动职能的转变。
1、调整机构设置,转移工作重心。乡镇对应县级机构设立了站、办、所,实行分级负责、分层管理,这样的机构设置和工作机制,带有明显的行政事务色彩,导致了机构臃肿,人力分散,加之乡镇将主要精力放在抓收入上,导致职能错位。在新形势下,乡镇应由“抓事务、抓税收”向“抓产业、抓服务”上转移,机构设置也应向这个重心靠拢,才能使乡镇职能到位而不错位。这就要求进一步整合人力资源,在精简事务性机构同时,组建以产业服务为重点的服务机构,强化政府在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上的职能。
2、转换工作机制,改变行为方式。乡镇工作一贯做法是“领导包片、干部驻村”,力量分散在村上,每到中心工作来临时,集中力量搞突击,这种方法的弊端是工作没有连续性和长远考虑。在村民自治之后,农民已经不欢迎乡镇插手村级一般事务,因此,破除包揽一切的思想,按照专业化的要求把力量集中到各个产业发展的服务机构就显得十分重要,乡镇可以通过有偿服务和发展集体产业的办法分流人员,以此激发农村经济的活力。
3、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乡镇职能转换,并非放弃管理职能,而是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进行协调,靠服务来实施管理。这必然要求乡镇干部纠正农村工作中随意命令、胡乱指挥、不负责任的行为。要坚持依法行政,政务透明,从计划经济时期依靠计划行事和市场经济初期自以为是错误的做法中跳出来,坚持依法行政,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更好的履行职责。
4、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干部素质。一要建立干部培训考核机制。要严格按照“大教育、大培训”的总体要求,着力建立健全多层次、开放式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适应建设学习型政府的需要。对每名干部都应建立学习档案,每半年由组织、宣传部门检查考评一次,作为干部考察、考核的依据。二是要建立完善日常学习、集中培训、轮训制度。严格按照全县干部培训规划,分期分批对全县14个乡镇所有干部进行普遍轮训,加大对乡镇干部的培训力度。通过政治理论和科技知识、法律法规的学习,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提高干部政治理论素质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农村工作的本领。三是要丰富培训内容,改进培训形式,提高培训质量。对干部进行各种业务和实用技术知识培训。同时要支持鼓励干部参加专业考试和各种成人脱产学习,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层次、复合型的干部队伍。
5、创新管理机制,着力转变干部作风。一是建立完善考核机制。首先要强化县对乡镇的工作考核,突出对最终成果的考核,重点考核财政收入的来源和支出情况,农民的收入和负担情况,以及经济工作和重点工作情况,进一步规范考核内容和完善考核的方式,使乡镇工作考核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其次要强化乡镇党委、政府对干部的考核和奖惩。应当结合各地实际,根据工作职能、任务来制定考核目标,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结合,责任到人,奖惩分明。第三要把考核的权限交给农民。积极探索干部述职考核制,定期组织乡镇干部向人大代表、农民代表述职,由农民代表根据他们的述职以及平时的所作所为进行打分。二是创新干部交流机制。积极推进干部轮岗交流、回避交流、异地交流,定期不定期在乡镇机关内部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进行轮岗交流,县委组织部和其他相关部门也要适时对各乡镇干部按一定比例进行异地交流。同时积极做好干部分流工作,将事业单位的人员逐步推向市场,给予一定的政策和基本保障,变事业单位为经济实体,鼓励干部1─2年带薪创业,到期脱离财政。三是健全干部“上下”机制。一方面继续加大对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突破条条框框,大胆公开选拔德才兼备的同志提任领导职务,另一方面积极推行末位淘汰制,对连续3年工作考核倒数第一的进行脱岗学习或进入再就业中心,打破干部身份终身制。四是改革干部管理体制。要进一步加大乡镇对县直部门下派业务单位的管理权限,县直部门下派乡镇业务单位人员的考核、提拔交流、工资晋级等由乡镇与业务部门共同承担。
6、创新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干部转型。一要灵活设置机构。乡镇在机构设置上一定要根据职能转变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来合理规划,要本着“压机关、减行管、充基层、扩经济”的原则,通过因事定岗、因岗定责来建立机构,以确保有充足的力量来抓产业、包项目。二要突出工作重心。我县作为山区贫困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恢复重建、加快发展。乡镇工作重点必须从管理具体事务尽快转变到谋划经济大局上来。立足本地实际,制订好短、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在市场培育、小城镇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多下功夫,引导农民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三要转变工作职能。要由过去的行政命令向提供服务转变。税费改革后,乡镇对农民的管理体制更为松散,只有“服务”才是联系乡镇政府与农民的纽带,乡镇工作一定要适应这种新的形势,注意发挥自身优势,切切实实的为农民致富出点子,办实事,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篇:浅谈乡镇职能转变
乡镇政府,是农村基层政权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国家管理农村社会事务的极其繁杂而又十分具体的工作任务。面对经过税费改革之后,曾经将“催粮要款”作为“主业”的乡镇,面对着抛弃传统工作方式,面对着农民奔小康需求日渐提高的现实,我们必须从保证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高度出发,推进乡镇职能转变,加强乡镇行政的制度化建设,努力实现依法行政。
一、加强乡镇职能转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乡镇行政机构职能的转变,总的来说,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1、加强乡镇职能转变是我国基层政权建设的必然趋势。乡镇人民政权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政权体系的重要内容。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乡镇人民政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管理本行政区域事务的体现,同时,乡镇人民政权又担负着多方面的职能,其中最主要的是执行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事业和财政、民政、治安、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也担负着发展基层社会主义民主,保障基层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乡镇政权是我国政权体系的基础,是我国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延伸,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担负着重任,它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农村的执行,关系到九亿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民主政治权利与自由的保障,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切实转变乡镇职能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农村各项工作的延续和发展,只有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才能从理论上针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存在的现状和问题提供解决的对策。
2、加强乡镇职能转变,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废除了人民公社,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体制,这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对土地的经营自主权,再加上大部分农产品价格放开,山东的白菜运往浙江,再也不用绳子挂起来。福建的芦荟也经常来到北方人的餐桌上,农村经济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迅速发展,广大城乡农民得到了明显实惠,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村基层工作者眼花缭乱。农副产品的商品化和传统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了,这本来是极大的好事,但对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却是一个极大的冲击,给我们提出了新形势下我们干什么,怎么干的严峻问题。
3、现阶段农村税费改革,使乡镇职能转变成为新形势下乡镇的必由之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落实,乡镇工作向何处去,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与法制建设中的双重作用如何体现出来,是一个严峻的难题。当然,我们没有理由把乡镇功能变化全部归之于农村税费改革,但不可否认它的确是影响乡镇职能发挥的重要原因。过去,乡镇百分之八九十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催粮要款”、“刮宫引产”这些任务上。在当时的形势下,因为“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是压在乡镇肩上的一大重担。现在“三保”要继续,但乡镇工作有没有事,有多少事要干,农民群众对乡镇工作欢迎不欢迎,干群关系能否得到进一步改善,归根结底,都在于乡镇是否能够真正实行职能转变。
二、目前乡镇职能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我国现阶段的农村生产水平低下,特别是我们后高山区,农业生产工具基本上是原始农具,牛耕、人拉、人背、人耕司空见惯,现有的农村基础设施也基本上是“大跃进”和“农业学大寨”期间兴建起来的,设施陈旧,年久失修,很难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农业布局、结构不合理规模上不去,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要想尽快改变,离不开乡镇政府的有效管理。但是,现阶段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又面临着传统观念的制约和职能的弱化,以及乡镇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等具体问题。
1、乡镇职权职能的弱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自下而上和一切生产的历史起点和先决条件。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关键。但是,现阶段的乡镇却不能完全适应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取得了明显的直接的经济利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产品的商品和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在生产环节,流通环节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技术滞后,信息闭塞。这些问题乡镇政府都难以解决。如农民种植什么样的良种适宜该地区生长,乡镇得依托县种子公司;用什么肥料、多少农膜得靠供销社;农作物发生病虫害,得请农业局,根据以往的经验,出现农作物病虫害后,农业局还要调查、研究,最后才能开出方子,到这时,很多农作物都已经遭受了损失。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乡镇政府来解决,而实际上这恰好是乡镇政府的薄弱环节。养殖业、中药材等发展中,这种职能上的薄弱环节表现得尤为突出。假种子、假农药,打击有专门职能部门,乡镇政府是看得见却管不着。
在社会事务上,更存在着职能弱化问题。乡镇作为一级政权组织,应依法将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事务都统管起来,这是法律赋予乡镇的重要职责,是我国政权体系实现统一领导的客观需要,也是加快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要求,但是,随着部分行业财政上划和管理职能的脱钩,乡镇职能落空。特别是现阶段的农村、户籍管理靠公安,婚姻登记也上划了,这给乡镇政府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集镇建设上,要推进集镇建设,但集镇规划靠城建局,土地审批靠土管部门,同时还涉及公路、水保等单位,乡镇制定的措施稍有不慎便会落空。同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人浮于事,群众意见大,认为政府监督不力。
2、没有适应新情况的工作模式。农村税费取消了,许多乡镇干部认为肩上的担子轻了,究竟该怎样工作却浑然摸不着头脑。他们无法从传统的乡镇工作中解放出来,没有了“催粮要款”,少有了“刮宫引产”,只有听领导安排,推一下,动一下,有的甚至动都不会动。当前,在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尤其是逐步取消农业税,取消除烟叶税外的农业特产税后,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走?工作怎么干?工作上迷茫,甚至因此消极懈怠。一些乡镇干部“官本位”的观念还非常浓,不愿意放下架子直接面对农民,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有的干部认为,现在特产税取消了,乡镇政府的权力层层上划,而职责层层下压,应对部门层层加码的工作任务已是很不容易的了,直接面对群众服务就显得力不从心,不懂得如何去服务,整天只忙于转转、看看。许多干部包村,包的是村干部,只为村干部当好通讯员就算了事,搞产业宣传老一套,抓不出典型跟不上服务。
3、乡镇干部素质普遍低下。乡镇干部中退伍军人多,选举式干部多,顶招干部多。这“三多”干部占到乡镇干部总数的65%以上,许多干部不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不具备基本的理论基础和政策水平。同时,乡镇干部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多数没有受过系统的正规教育。部分干部,宣讲中央一号文件只知道取消农村特产税,落实计划生育只讲一胎化,对政策的精髓,说不明道不白。更重要的是,在长期的以“催粮要款”、“刮宫引产”为主的乡镇工作中,乡镇干部脱离专业工作,即使专业干部也不懂专业特长,很多农校毕业生不会指导农民修剪桑园,家住农村的干部不懂制茶,种烟技术。许多乡镇干部工作依靠村干部,能力上比村干部还低。
三、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
1、不断强化乡镇政权体制改革。转变乡镇政府职能,要实现乡镇政权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乡镇就由“抓事务,抓税收”向“抓产业、抓服务”上转移,机构设置也应向这个重心靠拢,整合人力资源,在精简事务性机构的同时,组建以产业服务为重心的服务机构,强化政府在促进农民增收上的职能。当前,我县走出了一条“领导干部能上能下,一般干部谋职锻炼”的用人机制,这既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励干部作为的良好平台,乡镇职能转变要以此为契机,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能确定等问题上要立足实际,合理设置机构,不墨守成规。同时,要为广大干部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加强对干部的继续教育,使乡镇干部更多更好地为农民增收服务。
2、转变工作机制,改变行为方式。乡镇工作的一贯做法是“领导包片、干部驻村”。村民自治和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发展,农民已经不欢迎乡镇插手村级一般事务,因此,破除包揽一切的思想,按照专业化的要求把力量集中到各个产业发展的服务机构中去显得十分重要,要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农村经济的活力。现阶段,一是要抓信息。农民得到的信息常常滞后,种什么、养什么,大多来源于干部动员,或是跟着别人干,总比市场的真实信息慢半晌,造成了种什么,多什么,卖不出去什么的恶性循环。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建立和完善信息服务体系,乡镇政府和广大干部应当重视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科技手段去收集信息,及时发布、传达给农民,减少农民种什么、养什么,到哪里输出劳务的盲目性。二是要做好市场分析,解决“卖难”的问题。要多方考察,了解市场行情,加强与外地客商的联系,建立稳定的销售网络。同时,还可以通过发展中介组织解决农民产品销售问题。三是要做好科技推广工作。科技是产业的支撑,不注重科技,产业就体现不出质量和效益,现在乡镇富余人员较多,可以尝试将部分分流人员派到大专院校或其它示范基地去学技术,还可以通过有偿服务和发展集体产业的办法,既可以分流富余人员,减轻财政压力,又可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带动农村发展。做好了这几方面的工作,农民就能见到实惠,乡镇政府的职能作用也显现了出来。
3、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乡镇职能转变,并非放弃管理职能,而是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协调,靠服务来管理。一是要努力实现乡镇职能重心的转变,即由过去对乡镇经济组织,乡镇企业、农业生产的全方位领导与管理转变为对其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与服务。二是健全政府机关,特别是“七站八所”等条块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使其能严格依法办事,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扬基层民主,保证广大农民能够参与村民自治性组织的各项管理活动,使广大农民群众能真正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民主权利。这就要求努力完善基层组织的规章制度,使人民的管理权、监督权能有法可依,以保护农民的经营自主权。这就要求乡镇政府切实履行农村经济工作的管理责任,运用政治的、法律的手段解决好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赢得群众对基层政府的信任和拥护。
第四篇:浅谈乡镇职能转变
乡镇政府,是农村基层政权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国家管理农村社会事务的极其繁杂而又十分具体的工作任务。面对经过税费改革之后,曾经将“催粮要款”作为“主业”的乡镇,面对着抛弃传统工作方式,面对着农民奔小康需求日渐提高的现实,我们必须从保证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高度出发,推进乡镇职能转变,加强乡镇行政的制度化建设,努力实现依法行政。
一、加强乡镇职能转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乡镇行政机构职能的转变,总的来说,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1、加强乡镇职能转变是我国基层政权建设的必然趋势。乡镇人民政权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政权体系的重要内容。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乡镇人民政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管理本行政区域事务的体现,同时,乡镇人民政权又担负着多方面的职能,其中最主要的是执行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事业和财政、民政、治安、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也担负着发展基层社会主义民主,保障基层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乡镇政权是我国政权体系的基础,是我国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延伸,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担负着重任,它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农村的执行,关系到九亿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民主政治权利与自由的保障,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切实转变乡镇职能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农村各项工作的延续和发展,只有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才能从理论上针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存在的现状和问题提供解决的对策。
2、加强乡镇职能转变,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废除了人民公社,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体制,这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对土地的经营自主权,再加上大部分农产品价格放开,山东的白菜运往浙江,再也不用绳子挂起来。福建的芦荟也经常来到北方人的餐桌上,农村经济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迅速发展,广大城乡农民得到了明显实惠,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村基层工作者眼花缭乱。农副产品的商品化和传统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了,这本来是极大的好事,但对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却是一个极大的冲击,给我们提出了新形势下我们干什么,怎么干的严峻问题。
3、现阶段农村税费改革,使乡镇职能转变成为新形势下乡镇的必由之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落实,乡镇工作向何处去,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与法制建设中的双重作用如何体现出来,是一个严峻的难题。当然,我们没有理由把乡镇功能变化全部归之于农村税费改革,但不可否认它的确是影响乡镇职能发挥的重要原因。过去,乡镇百分之八九十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催粮要款”、“刮宫引产”这些任务上。在当时的形势下,因为“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是压在乡镇肩上的一大重担。现在“三保”要继续,但乡镇工作有没有事,有多少事要干,农民群众对乡镇工作欢迎不欢迎,干群关系能否得到进一步改善,归根结底,都在于乡镇是否能够真正实行职能转变。
二、目前乡镇职能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我国现阶段的农村生产水平低下,特别是我们后高山区,农业生产工具基本上是原始农具,牛耕、人拉、人背、人耕司空见惯,现有的农村基础设施也基本上是“大跃进”和“农业学大寨”期间兴建起来的,设施陈旧,年久失修,很难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农业布局、结构不合理规模上不去,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要想尽快改变,离不开乡镇政府的有效管理。但是,现阶段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又面临着传统观念的制约和职能的弱化,以及乡镇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等具体问题。
1、乡镇职权职能的弱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自下而上和一切生产的历史起点和先决条件。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关键。但是,现阶段的乡镇却不能完全适应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取得了明显的直接的经济利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产品的商品和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在生产环节,流通环节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技术滞后,信息闭塞。这些问题乡镇政府都难以解决。如农民种植什么样的良种适宜该地区生长,乡镇得依托县种子公司;用什么肥料、多少农膜得靠供销社;农作物发生病虫害,得请农业局,根据以往的经验,出现农作物病虫害后,农业局还要调查、研究,最后才能开出方子,到这时,很多农作物都已经遭受了损失。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乡镇政府来解决,而实际上这恰好是乡镇政府的薄弱环节。养殖业、中药材等发展中,这种职能上的薄弱环节表现得尤为突出。假种子、假农药,打击有专门职能部门,乡镇政府是看得见却管不着。
在社会事务上,更存在着职能弱化问题。乡镇作为一级政权组织,应依法将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事务都统管起来,这是法律赋予乡镇的重要职责,是我国政权体系实现统一领导的客观需要,也是加快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要求,但是,随着部分行业财政上划和管理职能的脱钩,乡镇职能落空。特别是现阶段的农村、户籍管理靠公安,婚姻登记也上划了,这给乡镇政府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集镇建设上,要推进集镇建设,但集镇规划靠城建局,土地审批靠土管部门,同时还涉及公路、水保等单位,乡镇制定的措施稍有不慎便会落空。同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人浮于事,群众意见大,认为政府监督不力。
2、没有适应新情况的工作模式。农村税费取消了,许多乡镇干部认为肩上的担子轻了,究竟该怎样工作却浑然摸不着头脑。他们无法从传统的乡镇工作中解放出来,没有了“催粮要款”,少有了“刮宫引产”,只有听领导安排,推一下,动一下,有的甚至动都不会动。当前,在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尤其是逐步取消农业税,取消除烟叶税外的农业特产税后,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走?工作怎么干?工作上迷茫,甚至因此消极懈怠。一些乡镇干部“官本位”的观念还非常浓,不愿意放下架子直接面对农民,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有的干部认为,现在特产税取消了,乡镇政府的权力层层上划,而职责层层下压,应对部门层层加码的工作任务已是很不容易的了,直接面对群众服务就显得力不从心,不懂得如何去服务,整天只忙于转转、看看。许多干部包村,包的是村干部,只为村干部当好通讯员就算了事,搞产业宣传老一套,抓不出典型跟不上服务。
3、乡镇干部素质普遍低下。乡镇干部中退伍军人多,选举式干部多,顶招干部多。这“三多”干部占到乡镇干部总数的65%以上,许多干部不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不具备基本的理论基础和政策水平。同时,乡镇干部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多数没有受过系统的正规教育。部分干部,宣讲中央一号文件只知道取消农村特产税,落实计划生育只讲一胎化,对政策的精髓,说不明道不白。更重要的是,在长期的以“催粮要款”、“刮宫引产”为主的乡镇工作中,乡镇干部脱离专业工作,即使专业干部也不懂专业特长,很多农校毕业生不会指导农民修剪桑园,家住农村的干部不懂制茶,种烟技术。许多乡镇干部工作依靠村干部,能力上比村干部还低。
三、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
1、不断强化乡镇政权体制改革。转变乡镇政府职能,要实现乡镇政权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乡镇就由“抓事务,抓税收”向“抓产业、抓服务”上转移,机构设置也应向这个重心靠拢,整合人力资源,在精简事务性机构的同时,组建以产业服务为重心的服务机构,强化政府在促进农民增收上的职能。当前,我县走出了一条“领导干部能上能下,一般干部谋职锻炼”的用人机制,这既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励干部作为的良好平台,乡镇职能转变要以此为契机,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能确定等问题上要立足实际,合理设置机构,不墨守成规。同时,要为广大干部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加强对干部的继续教育,使乡镇干部更多更好地为农民增收服务。
2、转变工作机制,改变行为方式。乡镇工作的一贯做法是“领导包片、干部驻村”。村民自治和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发展,农民已经不欢迎乡镇插手村级一般事务,因此,破除包揽一切的思想,按照专业化的要求把力量集中到各个产业发展的服务机构中去显得十分重要,要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农村经济的活力。现阶段,一是要抓信息。农民得到的信息常常滞后,种什么、养什么,大多来源于干部动员,或是跟着别人干,总比市场的真实信息慢半晌,造成了种什么,多什么,卖不出去什么的恶性循环。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建立和完善信息服务体系,乡镇政府和广大干部应当重视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科技手段去收集信息,及时发布、传达给农民,减少农民种什么、养什么,到哪里输出劳务的盲目性。二是要做好市场分析,解决“卖难”的问题。要多方考察,了解市场行情,加强与外地客商的联系,建立稳定的销售网络。同时,还可以通过发展中介组织解决农民产品销售问题。三是要做好科技推广工作。科技是产业的支撑,不注重科技,产业就体现不出质量和效益,现在乡镇富余人员较多,可以尝试将部分分流人员派到大专院校或其它示范基地去学技术,还可以通过有偿服务和发展集体产业的办法,既可以分流富余人员,减轻财政压力,又可激发农村经
第五篇:浅谈乡镇职能转变
乡镇政府,是农村基层政权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国家管理农村社会事务的极其繁杂而又十分具体的工作任务。面对经过税费改革之后,曾经将“催粮要款”作为“主业”的乡镇,面对着抛弃传统工作方式,面对着农民奔小康需求日渐提高的现实,我们必须从保证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高度出发,推进乡镇职能转变,加强乡镇行政的制度化建设,努力实现依法行政。
一、加强乡镇职能转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乡镇行政机构职能的转变,总的来说,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1、加强乡镇职能转变是我国基层政权建设的必然趋势。乡镇人民政权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政权体系的重要内容。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乡镇人民政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管理本行政区域事务的体现,同时,乡镇人民政权又担负着多方面的职能,其中最主要的是执行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事业和财政、民政、治安、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也担负着发展基层社会主义民主,保障基层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乡镇政权是我国政权体系的基础,是我国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延伸,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担负着重任,它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农村的执行,关系到九亿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民主政治权利与自由的保障,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切实转变乡镇职能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农村各项工作的延续和发展,只有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才能从理论上针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存在的现状和问题提供解决的对策。
2、加强乡镇职能转变,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废除了人民公社,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体制,这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对土地的经营自主权,再加上大部分农产品价格放开,山东的白菜运往浙江,再也不用绳子挂起来。福建的芦荟也经常来到北方人的餐桌上,农村经济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迅速发展,广大城乡农民得到了明显实惠,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村基层工作者眼花缭乱。农副产品的商品化和传统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了,这本来是极大的好事,但对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却是一个极大的冲击,给我们提出了新形势下我们干什么,怎么干的严峻问题。
3、现阶段农村税费改革,使乡镇职能转变成为新形势下乡镇的必由之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落实,乡镇工作向何处去,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与法制建设中的双重作用如何体现出来,是一个严峻的难题。当然,我们没有理由把乡镇功能变化全部归之于农村税费改革,但不可否认它的确是影响乡镇职能发挥的重要原因。过去,乡镇百分之八九十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催粮要款”、“刮宫引产”这些任务上。在当时的形势下,因为“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是压在乡镇肩上的一大重担。现在“三保”要继续,但乡镇工作有没有事,有多少事要干,农民群众对乡镇工作欢迎不欢迎,干群关系能否得到进一步改善,归根结底,都在于乡镇是否能够真正实行职能转变。
二、目前乡镇职能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我国现阶段的农村生产水平低下,特别是我们后高山区,农业生产工具基本上是原始农具,牛耕、人拉、人背、人耕司空见惯,现有的农村基础设施也基本上是“大跃进”和“农业学大寨”期间兴建起来的,设施陈旧,年久失修,很难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农业布局、结构不合理规模上不去,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要想尽快改变,离不开乡镇政府的有效管理。但是,现阶段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又面临着传统观念的制约和职能的弱化,以及乡镇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等具体问题。
1、乡镇职权职能的弱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自下而上和一切生产的历史起点和先决条件。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关键。但是,现阶段的乡镇却不能完全适应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取得了明显的直接的经济利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产品的商品和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在生产环节,流通环节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技术滞后,信息闭塞。这些问题乡镇政府都难以解决。如农民种植什么样的良种适宜该地区生长,乡镇得依托县种子公司;用什么肥料、多少农膜得靠供销社;农作物发生病虫害,得请农业局,根据以往的经验,出现农作物病虫害后,农业局还要调查、研究,最后才能开出方子,到这时,很多农作物都已经遭受了损失。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乡镇政府来解决,而实际上这恰好是乡镇政府的薄弱环节。养殖业、中药材等发展中,这种职能上的薄弱环节表现得尤为突出。假种子、假农药,打击有专门职能部门,乡镇政府是看得见却管不着。
在社会事务上,更存在着职能弱化问题。乡镇作为一级政权组织,应依法将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事务都统管起来,这是法律赋予乡镇的重要职责,是我国政权体系实现统一领导的客观需要,也是加快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要求,但是,随着部分行业财政上划和管理职能的脱钩,乡镇职能落空。特别是现阶段的农村、户籍管理靠公安,婚姻登记也上划了,这给乡镇政府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集镇建设上,要推进集镇建设,但集镇规划靠城建局,土地审批靠土管部门,同时还涉及公路、水保等单位,乡镇制定的措施稍有不慎便会落空。同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人浮于事,群众意见大,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