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
编辑:静水流深 识别码:12-210932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3-26 18:21:36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

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

《人才蓝皮书》对中国四大板块、八大综合经济区、31个省市区、32个副省级城市及省会城市的人才综合竞争力、人才分项竞争力进行了测算、评价、聚类分析和排名,并对31个省份、32个城市的人才竞争力状况逐一进行了述评。

《人才蓝皮书》研究结果显示,2011年省域最具人才综合竞争力前十名分别为:北京、江苏、上海、广东、浙江、山东、天津、辽宁、福建、重庆。

在人才数量竞争力方面,排名前十位的省域分别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河北、北京。

在人才质量竞争力方面,排名前十位的省域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辽宁、新疆、江苏、浙江、广东、内蒙古、山西。

在人才结构竞争力方面,排名前十位的省域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新疆、辽宁、青海、内蒙古、宁夏、吉林、西藏。

在人才投入竞争力方面,排名前十位的省域分别是:北京、江苏、广东、上海、山东、浙江、天津、西藏、辽宁、陕西。

在人才平台竞争力方面,排名前十位的省域分别是:江苏、广东、山东、北京、上海、辽宁、浙江、天津、内蒙古、河南。

在人才生活及环境竞争力方面,排名前十位的省域分别是: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四川、辽宁、河南、天津。

在人才创新竞争力方面,排名前十位的省域分别是: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天津、重庆、山东、辽宁、福建。

在人才贡献竞争力方面,排名前十位的省域分别是:上海、江苏、北京、浙江、广东、辽宁、天津、福建、河北、山东。

在人才发展态势竞争力方面,排名前十位的省域分别是:重庆、安徽、广西、云南、江苏、贵州、海南、西藏、四川、河南。

第二篇:区域竞争力

如何提升中原经济区的区域竞争力?

答: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体现在一个地区的集散资源、创造财富、提供服务以带动辐射周边地区的能力,是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科技、人民素质等综合水平和能力的体现。它在时间上是动态的,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其高低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

中原经济区(原名:中原地区经济技术协调会)成立于1985年9月,是当时的邯郸市长白录堂和新乡市市长刘仲轩倡议并协商兄弟地、市同意,在平等自愿基础上成立的,历经20年风雨,现经济区有晋、冀、鲁、豫四省接壤区十三市,包括山西省的长治市、晋城市;河北省的邯郸市、邢台市;山东省的聊城市、菏泽市、临清市;河南省的新乡市、安阳市、焦作市、濮阳市、鹤壁市、济源市组成的跨省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目前,这一区域国土总面积97444平方公里,总人口5601.6万人,119个县(市、区)。近年来,经济区各成员市之间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互通、衔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除原有的高速公路互通之外,今年又修通了邯(郸)长(治)、长(治)晋(城)、晋(城)焦作、焦(作)新(乡)、鹤(壁)濮(阳)、聊(城)邯(郸)等高速公路,方便了往来,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2004年中原经济区联络处协调各成员市,绘制了全国第二个、北方第一个区域交通旅游图。旅游方面更是好戏连台,合作紧密,近年来先后召开了中原经济区旅游暨景区、景点推介大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经济区内景区、景点形成了红色、绿色、古色旅游等多个旅游精品线路。中原经济区旅游联谊会每年定期召开会议,共谋中原人游中原,中国人游中原,外国人游中原大计。

新的国际分工是按照区域的竞争力进行的,区域竞争力的强弱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区域现实的和未来的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随着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对经济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加强,如何促进区域快速、持续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为之不懈努力的共同目标。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个区域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怎样才能在竞争中取胜是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挑战。而区域发展的本质是在和对手的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这也是形成和发展区域竞争力的一个过程。因此提升区域竞争力就成为各个地区所要面对和切实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原城市群作为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区域竞争力不断跃升,但是其区域创新能力依然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居于全国中下等水平,成为制约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政府只有采取适当的政策进行引导,才可以提高中原城市群区域创新能力,带动河南经济的飞速发展,充当中部崛起的主力军。

下面以河南为例谈谈其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优势:

河南作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在国家粮食安全、南水北调、资源开发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河南在人口、区位、粮食、文化等

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构建中原经济区有四个方面的基础。

(1)有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河南的经济会发展和各方面的工作总体持续,总体提升,总体协调,总体有效,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2)有区域基础。中原地区是中部地区举足轻重的经济板块,从历史和现实看,中原经济区客观存在;以区域经济的理念,从全局战略的高度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形成全国经济板块的新格局。

(3)有协作基础。中原经济区覆盖周边,根植中部,经济相连,优势独特,发展阶段大体相当,产业结构衔接配套,已逐步形成中原经济协作区、黄淮经济协作区、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等区域经济合作形式。

(4)有支持基础。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河南的发展,十六大以来,锦涛总书记先后五次、温家宝总理先后七次到河南考察工作,明确要求河南要发挥优势,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走在中部地区的前列。这对加快中原崛起,实现河南振兴,指明了方向。在这些优势的基础上,河南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要打破行区划的限制,让周边省份的一些地区愿意加入到中原经济区的行列中,并积极呼应中原经济区的规划和建设,还必须使中原经济区战略具有聚合力和吸引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周边省份的城市资源状况和产业发展现状,既要突出本省的优势,也要利用省边城市的优势,做好与周边城市的对接,实现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自然资源结合河南的发展概况及特点,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地方政府承担着组织培育区域竞争力的职能增强区域竞争力,需

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地方的发展态势,定位区域分工,引导地方产业发展战略方向。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责:(1)是促进对内对外开放,建立完善的内外公平的区域一体化的市场体系。搞好对市场的监督管理,提高对市场的监督管理的能力。(2)是建立良好的信用制度。要建立各种经济主体的信用监督管理制度,加强诚实守信意识和行为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各经济主体建立和培养出良好的诚实守信的习惯。只有在一个规范的、法治的、透明的市场交易体系中,整个社会才能真正获得交易带来的好处,才能降低交易成本,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对外部资源的吸引能力。(3)是鼓励创业,建立合乎市场规律的企业优胜劣汰的“新陈代谢”机制。(4)是加强软硬环境建设。等等。只有强化地方政府的职能,才能调动起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转化为区域竞争力。

(二)确立合乎区情的区域产业群发展引导方向从资源开发、加工到营销的整个产业链的角度、从相关要素和产业全面配套的角度,从研发、教育培训、信息服务等社会服务体系的角度,来规划一个产业体系或产业群。采用功能性的产业政策,为所有产业和企业提供公平一致的、硬软环境良好的竞争平台,让市场机制去决定重点产业或产业群。明确地方产业群的发展方向,以符合市场运行规则的功能性产业政策为手段,来引导和促进合理的、具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体系和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三)增强区域的创新能力(1)改变政府形象,增强政府的创新意识,面对决策,统筹兼顾,从整体出发,要有很强的创新能力(2)增强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中原城市群必须顺应改革潮流,将科教机构推向市场,建立其竞争机制,积极鼓励引导民间企业、组织和个人投资科

研机构,创新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形式,加速高新技术的产业化。(3)改善创新环境,形成企业集群,当原有企业竞争激烈,新的企业又不断产生,就会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增强区域内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及创新能力,而众多企业在一个区域内的集聚本身具有自我强化能力。因此,政府可以适当地提供一些地方优惠政策,以吸纳优秀企业扎根中原城市群,形成良好循环和回波效应。(4)创新的产业选择,企业不仅要技术创新,还要在组织、金融、财务、营销等方面不断创新,以增强自身竞争力。目前河南省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加大。但是整体来讲传统产业还是占绝对优势,新型产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中原城市群还未真正形成气候,地区之间产业结构雷同,产业活动“小而全”,未能很好地形成大、中、小企业之间合理的产业分工链,产品质量不高,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的企业少,主营产品等级低,产品更新换代慢。就当前的情况来看,适当节约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大量投入,切忌跟风,不仅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同时也可以省下大量资金扩大企业规模,从而实现规模效益。(5)加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及政府之间的互动,区域内科技资源、企业和政府三大创新要素应该加强交流和合作,取得良好的协同效应。综上所述,中原城市群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政府在实际操作中要把握以下五个关键因素:注重对科技的投入和合理资源配置科技资源,真正做到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区域内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关键;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源优势,加快知识创新系统;拥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基础设施;地区经济业绩突出,成为本地创新的巨大拉动力。

(四)建立和完善有关培养区域竞争力的鼓励政策从国际经验来看,培养区域竞争力的鼓励政策主要有:(1)扶持优势产业,鼓励技术创新,改进企业发展必须的基本输入要素,如人力资本、有形的和无形的技术基础设施、以及融资环境等的质量。(2)建立鼓励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有关法规。通过法规、税收政策、反垄断法以及政府政策调控企业的竞争环境。(3)鼓励企业间、企业与社会其他机构间的有效合作,为产业群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4)开拓地方企业和市民的眼界,比如,帮助他们了解国际市场竞争的规则,展示地区经济未来发展的前景等。

第三篇:2011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2011年05月07日 来源:新闻中心-中国网 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2010年前50座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分别是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台北、广州、天津、大连、长沙、杭州,青岛、佛山、澳门、东莞、株洲、沈阳、无锡、高雄、南京、武汉、宁波、厦门、济南、成都、合肥、东营、包头、鄂尔多斯、常州、台中、基隆、呼和浩特、台南、烟台、中山、福州、重庆、西安、长春、珠海、哈尔滨、大庆、郑州、扬州、南通、石家庄、温州、徐州、南宁、淄博 中国网北京5月6日讯 中国社会科学院今日上午发布《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作为中国社科院关于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的重要成果,这是该报告第九次发布。

报告对城市竞争力指数构成指标的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

综合增长竞争力:东北增速保持领先,东南实现较快恢复。前十名的城市:鄂尔多斯、铁岭、白山、辽源、营口、包头、防城港、朝阳、白城、清远。经济规模竞争力:城市总体水平上升,城市间差距增加。前十名的城市:上海、香港、北京、广州、深圳、天津、重庆、佛山、台北、杭州。

经济效率竞争力:内地的人均产出提升迅速,地均产出有待加强。前十名的城市:台北、香港、台中、高雄、新竹、澳门、东营、东莞、佛山、基隆。发展成本竞争力:整体指数上升,沿海局部下降。前十名的城市:海口、三亚、亳州、香港、咸阳、台北、基隆、台南、常德、长沙。

产业层次竞争力:总体产业层次较低,内地提升较快.前十名的城市:北京、香港、上海、台北、基隆、深圳、高雄、新竹、台中、台南。

收入水平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台北、澳门、新竹、高雄、基隆、台南、、台中、上海、北京。

幸福感竞争力:我国城市居民整体上比较幸福,幸福感均值呈持续上升特征;各城市居民的幸福状态呈现逐渐收敛趋势;经济发达程度与幸福感的“倒U”趋势已经显现。幸福感指数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石家庄、临沂、扬州、承德、滨州、莱芜、鹤壁、包头、北京、新竹。

按照城市竞争力的理论框架,报告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全国56个重点城市的12个原因性的分项竞争力进行比较发现:

人力资本竞争力:人才资源质量亟待提升,教育竞争力差距最大。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广州、天津、武汉、杭州、南京、深圳、厦门。金融资本竞争力:资本质量相对较高,融资体系期待完善。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苏州、成都、天津、南京。科学技术竞争力:城市间投入分化严重,区域发展相对失衡。前10名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苏州、深圳、天津、成都、西安、杭州、绍兴、武汉。经济结构竞争力:产业高级化程度低,在变革中快速前行。前10名城市依次

是:香港、苏州、杭州、深圳、上海、绍兴、福州、广州、台州、扬州。

基础设施竞争力:整体提升较快,区域发展失衡。前10名城市依次是:上海、广州、北京、香港、天津、深圳、中山、青岛、佛山、郑州。

综合区位竞争力:中国经济重心向东移动,中心城市发展锦上添花。前10名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香港、广州、重庆、哈尔滨、天津、深圳、武汉、长春。

生态环境竞争力:海滨城市固有优势显现,特大城市整体亟待提升。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杭州、厦门、苏州、威海、珠海、深圳、扬州、绍兴、烟台。

商业文化竞争力:整体表现良好,差距越来越小。前10名城市依次是:中山、宁波、香港、烟台、青岛、深圳、杭州、厦门、合肥、常州。

经济制度竞争力:市场发育度整体最好,经济自由度差异最大。前10名城市依次是:泉州、烟台、常州、香港、中山、无锡、扬州、威海、绍兴、苏州。

政府管理能力竞争力:政府服务能力总体最好,政府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澳门、上海、深圳、南京、厦门、杭州、北京、长沙、宁波。

企业管理能力竞争力:民营企业需大力支持,产品和服务质量不高。前10名城市依次是:杭州、香港、澳门、厦门、苏州、青岛、中山、上海、威海、佛山。

对外开放竞争力:区域开放不够均衡,内外开放不够协调。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东莞、深圳、上海、苏州、广州、北京、澳门、珠海、青岛。

第四篇:中国人才报告

《中国人才报告》透露未来几年可能走红的专业

2007-05-29

中国青年报

大学毕业找工作,总希望所学的专业能给自己带来一份好职业。但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不少几年前还炙手可热的专业,等到自己毕业那天却很可能已经成了人才市场上的“滞销品”。如何能预知今后几年哪些专业在市场上最为紧俏?其实也并非无迹可循。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人,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人。此项数据显示,专业技术人才在未来几年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预计到2010年,第二产业人才缺口数字最大,将达到1220万人。而作为服务业的第三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其中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精算、数字媒体、物流、心理咨询等,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

汽车服务人才全面紧缺

汽车产业是“十一五”规划重点产业之一。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秘书处副主任汤海山提供的数字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研发人才缺口50万,维修人才缺口80万。汤海山说,未来5年汽车人才全面紧缺,包括汽车研发人才、汽车营销人才、维修人才、管理人才等。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几类人才培养在高校中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而汽车服务人才却还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汤海山说,目前,全国只有几所高校设置汽车服务专业,规模也不大。但从国际标准来看,这类人才非常重要,缺口非常巨大。

据了解,目前在高校中开设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院校有:同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南石油学院、西华大学、吉林大学、辽宁工学院等。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汽车技术服务及市场营销的应用型人才。经过4年学习,学生应掌握机械和车辆工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解决从新车使用到汽车报废回收全过程中各种技术问题和因汽车带来的能源消耗、有害物排放、废弃物等环境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此外,在后汽车时代,汽车文化人才也非常紧缺。

民航业人才缺口24万

伴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迅猛发展,我国民航人才的需求规模也开始同步扩大。目前国际民航平均人机比是100∶1,而我国民航业平均人机比是200∶1,这意味着,仅以国际民航水平计算,未来20年我国至少需要民航类人才24万人。

事实上,民航人才的紧缺已成为各航空公司高速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国内各航空公司相继展开大规模招聘活动,揽才范围从飞行员、空乘到维修、地勤人员都有,涉及范围极广。其中,飞行员成为各大航空公司的招聘重点,薪酬一般都设在每月2万元。

中国民航学院教授都业富说,由于允许民营资本投资经营航空公司,参与航空运输市场的竞争,也使得国内民航业对民航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扩大。近年来,以奥凯、春秋、鹰联为代表的民营航空公司已经展开了一场人才争夺大战。

都业富认为,在未来几年内,飞行员、空勤人员、航空运输安全管理人员以及维修专业人才在我国最为吃紧。

机电一体化需要复合型人才

由于微电子高新技术迅速发展,使工业自动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机电一体化已是当今世界及未来机械工业技术和产品发展的主要趋向,也是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智联招聘网日前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北京市对该专业的需求比较旺盛,从职位看,每月需求量有200多个。可以说,机电一体化类专业属于人才缺口比较大的专业之一。

在上述需求职位中,技术类占到了40%,销售类占到了30%,客服类占到了20%,管理类占到了10%。而从行业来看,该专业的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生物制药业、环保业以及快速消费品业。

业内专家分析,这个行业的人才比较强调技术性。用人方都希望招聘到既有专业知识,又会管理、懂开发、有销售知识和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所以,那些希望到外企工作的,除了专业知识要掌握好之外,外语能力绝对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精算师“钱”程无忧

精算师,是一个公认为“钻石领”、国外年薪过百万、国内月薪上万元的职业。目前,精算师是国内各大保险公司争夺的焦点。据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精算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仅有百余名精算师,随着国外保险公司进入中国,我国未来5年急需5000名精算人才。

精算师是运用精算方法和技术解决经济问题的专业人士。其传统的工作领域为商业保险业,主要从事产品开发、责任准备金核算、利源分析及动态偿付能力测试等重要工作。随着精算科学的发展和应用,精算师的工作领域逐步扩展到社会保险、投资、人口分析、经济预测等领域。

目前,每年高校精算专业的毕业生仅仅几十人,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精算师是保险业的精英,是集数学、统计学、经济学和投资学等各类知识于一身的保险业高级人才,在保险企业中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一个合格的精算师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精算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熟悉所处保险市场的保险法规以及与保险相关的税务、会计、投资等领域的知识。

据了解,我国开设精算专业的高校有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护理学就业前景看好

根据卫生部的统计,到2015年我国的护士数量将增加到232.3万人,平均年净增加11.5万人,这为学习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随着我国向老龄化社会转变,将来从事老人医学的人才将走俏,保健医师、家庭护士也将成为热门人才。另外,专门为个人服务的护理人员的需求量也将增大。

业内专家介绍说,护理职业一直是国际上地位较高、薪水丰厚的职业之一,同时,护理人才又是国际紧缺的人才之一。如护士在美国平均年薪达5万美元,而美国缺护士30万人。在澳洲,护士最容易找工作或获得升迁,同时,只要拥有了澳洲注册护士的资格,等于拿到了通向英联邦国家工作的“绿卡”。英、法、德等西方发达国家对护士均有许多优惠的政策,因此,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流畅的国际交流语言的护士在国际上就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目前,国内很多大中城市的医院都设有涉外门诊,而一些合资医院以及“洋”医院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扎根北京、上海等地。所以,如果护理学人才在具备护理学、护理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等专业知识外,还能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那么就业选择将更为宽广,可以从事在华的涉外医护服务、国际技术合作交流和资料传递等。

材料类研发人才成为焦点

“十一五”期间,国家产业政策明显向以新材料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领域倾斜,这对新材料产业发展无疑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国内支柱产业及高技术产业发展对新材料的需求不断扩大。在此背景下,研发此类新型材料的人才自然成为企业的注目焦点。

目前我国材料行业的人才缺失问题已经成了众多企业发展的桎梏。据一家科技产业公司的技术总监介绍,该公司主要从事碳化硼、碳化硅等产品的研发,但这方面的人才很少,因为高校相关的专业不是很多。“目前,我们的人才主要来自当地的化工研究所,都是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还有就是引进外国专家。但两者的成本都很高,并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人才缺乏的问题。目前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人才匮乏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很大,我们急需大量的人才支持。”这位先生告诉记者,“目前我国整个材料行业都缺少高精尖人才”。

据了解,截至2006年年底,我国设有材料类专业的高校有420余所,占本科学位学校的66%;“211”工程高校中设有与材料相关专业的有80余所,占总数的88%。由此可见,我国对材料人才的培养是比较重视的,人才的数量也应该是比较充足的。但材料学专业涉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多个领域,因此人才市场对材料学人才的需求也是持续增加的。

中国材料网理事会有关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在新材料研发上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未来在材料学领域自主创新的空间非常大。因此材料学人才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拓展创造性思维。

第五篇:中国海创周:以人才为核心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

打造国际一流环境、助推人才创业发展

2012中国海创周:以人才为核心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 “北有大连海创周,南有广州留交会。”作为全国两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品牌活动之一,6月27日至29日,2012中国“海创周”在大连开幕。自2000年首届中国海外学子辽宁(大连)创业周举办至今,中国海创周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探索有利于海外学子归国创业的体制创新和平台建设,在实现区域竞争力稳步提升的同时,也实现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出席开幕式大连市人民政府市长李万才在致辞中说:“海创周对大连全球引进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辽宁乃至全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他表示,当前大连正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及现代产业集聚群的建设。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大连迫切需要数量众多、更具创新力的优秀人才,为经济创新发展提供智力资产。

据了解,为了使海归及来华人员得到国际化的创业环境,最大限度地实现对接,中国海创周积极构筑了四大平台——项目对接平台、人才对接平台、资本对接平台、信息对接平台,目前,海创周已经形成了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汇聚、高端岗位需求的汇聚、海归创业载体的汇聚、对接合作企业的汇聚、“阳光雨露”政策的汇聚、辽宁省城市群及特色产业基地的汇聚的核心内涵。

在2011年的中国海创周上,大连佳姆公司董事长张建军有幸成为第二批海创工程入选者,其公司项目也被列为大连市海外学子尖端人才归国创业工程一类资助项目。一年之后在与记者聊起项目的推进情况时,张建军仍然抑制不住感恩之情。“去年我们有幸得到海创周第二批海创工程的支持,借助政府支持,我们的企业也在过去一年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海创工程在某种程度上是政府公信力的一种支持,而这个支持力度并不仅仅只是资金的问题,可以说是全方位方方面面的支持。”他坦言,公司已经形成了初步的销售模式,现在已经进入到快速增长期。

走访中多位与会专家对记者表示,在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各地政府应重视高层次人才需求的个性化趋势,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丰富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手段,强化人才引进的产业导向。大连以人才为核心不断将中国海创周推向新的高度,在实现区域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的同时,也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了建设性思考。搭建高端创业平台 实现人才国际化

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施正荣——世界上第一个攻克“如何将硅薄膜生长在玻璃上”难题的人,引领和带动中国光伏新能源产业发展;兵器工业集团季华夏博士主持建成我国第一条“主动式OLED微型显示器生产线”,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家能生产该类产品的国家。

这是6月27日在2012中国海创周上举办的“千人计划”成果展的部分展示内容,作为

重要的国家级海归创业人才引进平台,海创周积极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搭建海外人才与国内用人单位的交流平台,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带动我国人才体制机制创新。

2008年底,中央决定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即用5-10年时间,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企业和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有重点地引进、支持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

今天的人才结构即是明天的产业结构,12年来,海创周一直致力于搭建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平台,通过人才结构优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以实现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为止,海创周累计吸引了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万余名留学人员、1200余位国外客商,与1.8万多家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进行了合作洽谈,共签订4800余项合同;另有6800多名海外学子通过海创周回国就职,有3200多名海外学子通过海创周回国创业,创办企业2100多家,获专利4700余项,累计创造产值5000多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千人计划硕果累累,推动创业国际化

海创周举办期间,会场设置了主题为“为梦想而奋斗,与祖国共成功”千人计划成果展,展出近年来千人计划取得的累累硕果。2008年实施国家“千人计划”以来,海创周成为贯彻“千人计划”的一个平台载体,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

据不完全统计,创新类“千人计划”专家回国后发表重要文章和专著4416篇(部),其中国际顶级刊物Nature、Science论文50篇。截至目前,“千人计划”已引进2263名海外高层次人才,他们归国(来华)后,在科技创新、技术突破、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中国将以实施“外专千人计划”和高端外国专家项目为契机,把引进国外智力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增强效益、优化结构上来,重点引进一批能够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新兴学科建设的领军人才,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探索建立高端外国专家创新创业基地,并引进一批重点领域国际化创新团队。

为了使海归及来华人员得到国际化的创业环境,最大限度地实现对接,中国海创周积极构筑了四大平台——项目对接平台、人才对接平台、资本对接平台、信息对接平台,目前,海创周已经形成了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汇聚、高端岗位需求的汇聚、海归创业载体的汇聚、对接合作企业的汇聚、“阳光雨露”政策的汇聚、辽宁省城市群及特色产业基地的汇聚的核心内涵。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助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扩大国际人才智力开放合作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中国正在成为全球优秀人才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的热土,未来十年,是中国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海外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的机遇期。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人才国际化趋势,我国将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引进高端紧缺人才,是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巨大需求。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加大引才力度,完善引才政策,优化人才服务,为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创新创业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自从2010年海创周升级为国家级平台后,不仅受到留学人员更加广泛的关注,众多城市、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国内外创业投资机构争先恐后来连抢人才。据了解,清华、北大、上海交大、复旦等25所重点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航空研究院等17个国家级研究单位,以及神华集团、中国商飞、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等大型央企都参加了本次展会。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国际人才的需要,千人计划将扩展成万人目标,将重点逐步设置到吸引外国专家。对引进的外国专家,除享受“千人计划”现有政策外,还将提供国民待遇、特殊照顾、事业平台、经费支持等优惠政策,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优质服务。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人才,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关键靠自主创新。作为重要的国家级海归创业人才引进平台,海创周积极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搭建海外人才与国内用人单位的交流平台,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带动了我国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关于“中国海创周”:

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简称“海创周”)由中央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指导,由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辽宁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由大连市人民政府和辽宁省科技厅等单位共同承办,旨在加快推进海外留学人员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满足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海外高端人才的大量需求,推动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面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