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形势政治论文
编辑:天地有情 识别码:12-210928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3-26 18:21:1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形势政治论文

人生的意蕴

人生究竟是什么?人生的意蕴又是什么?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人只是一个生命过程,如果人不会思考、不会理解的话,人生也就无从谈起。人生观念本身就意味着人对于自己的由来与归宿、奋斗与追求所具有的意识。在我看来,人生的意蕴应该就是每个人自身对人生的体会、对未来的追求吧。

人生如一潭清水,越是沉静,积淀越深。当年孔明胸怀天下却深藏不漏,躬耕于南阳,想必也是蓄势待发,静静地等待贤主。智者寡言,那些喧哗高调之辈必定是肤浅无知的。学会积累,学会沉静,学会蓄势待发,才能够掌握人生。

人生需要一个尺度,了解生命的意义也在于此。如果一个人没有自我的人生价值观,那么他的行为就没有了尺度标准,前进的方向也就会模糊不清,更谈不到未来与梦想。没有方向的旅行者只会在旅途中不知所措。如此说来,其实大多数人都知道人生的意义,并且他们用行动解释着自己的人生观。但是,世界是变化的。人是一种奇怪的生物,外部环境的变化会不知不觉地改变他。因此,说每个人都了解人生的意蕴也不完全正确,随着周围事物的变化,人的心境也会慢慢改变,甚至开始审视、怀疑人生。在不断地追求更新中,把自己的人生重新定位,同时反思自我,这也是人生给我们的试炼。

有人说,人生的意蕴在于及时行乐,潇洒自由。我觉得这是不切实际的。曾经我也希望过上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但是,这种想法太天真。试问世上有几人能像嵇康那样不为名所困,无拘无束的徜徉世外?放眼当年尚且没有几人,何况是当今这个浮躁的金钱社会?身在这个充满名与利的社会就注定我们失去了身体上的自由。但是,精神世界是外物无法占领的。因此,人生的重点在于思想的进步,身体不过是生命的载体。为什么生命不能等价于人生?因为生命只是人生的子集。

有人说人要彻底感悟世间,我同意,但我觉得也不要去大彻大悟,走极端,毕竟我们是人,如果一切都看的太透太明亮,那 就会怀疑人生意义以及生命意义。

因为我们是凡人,用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所有感官去认知这个我们所生存的世间,也从中体会着,感受着那种人生意义上 的 喜 怒 哀 乐。我 只 是 说不 要 走 极 端,没 有 说 不 让人去 追 求,就 如 印 度 泰 戈 尔 说 的,一个苦行僧在深山里大彻大悟,想成佛,在此期间有个女孩天天为他送水喝,十几年没有间断,他没有理睬过女孩,女孩在悲伤中死去,苦行僧终于成佛了,佛问苦行僧你此时高兴吗?苦行僧说我不高兴,因为在我的追求下我的梦想实现,我也大彻大悟,而实现的时候,我迷惑了。他迷惑了什么,他迷惑了人生的意义,得于此失于彼。

我觉得人生的意蕴在于反省。人生就是一种过程,而这种过程是据对不能忽略的。过程中平淡的人不经意间显示伟大,而那些伟大的人也在他不平凡的一生中显示着平凡。生命短暂,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也许人生的意蕴就在于此:不停地去了解自己,领悟人生的意义。

第二篇:形势政治论文

简述中国的反恐政策:原则、内容与措施,论文关键词:恐怖主义

反恐政策

反恐措施

论文摘要:中国长期面临着各种恐怖主义威胁,并且这些恐怖主义威胁的种类和特征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国将打击恐怖主义作为保证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在反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基本政策。在实践中,中国一方面通过立法、健全组织机构等加强国内反恐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双边、多边的国际反恐合作。但是,就未来的发展趋势,由于中国社会内部存在的各种矛盾使恐怖主义的根源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各国在反恐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和立场使国际反恐合作复杂化,都决定了反恐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恐怖主义活动日益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局势,中国政府坚持打击一切恐怖主义的立场,加强自身反恐能力,重视国际与地区合作,努力确保本国的安全与稳定,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方式

一、中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现状

首先,中国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1]中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主要包括:1.“东突”和“藏独”分子的恐怖暴力活动直接影响中国社会稳定和安全;2.本国的海外利益不断受到恐怖袭击,海外的公民和国家财产遭受恐怖袭击,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对中国的能源运输安全构成潜在威胁;3.恐怖主义在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的活动频繁,出现向中国境内渗透的趋势。

具有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特征的“东突”势力是中国当前面临的来自恐怖主义的最大威胁。“东突”分子以实现建立所谓“东突厥斯坦国”为目的,试图将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长期在中国境内、主要是新疆地区从事爆炸、暗杀、纵火、投毒、袭击等恐怖暴力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同时,他们还在国外制造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的恐怖暴力事件。[3]调查表明,作为国际恐怖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东突”与“基地”组织在武器、物资、培训等方面关系密切。“东突”分子在“基地”组织受训后,除针对中国进行恐怖暴力活动外,或是加入阿富汗塔利班武装,或是参与俄罗斯车臣恐怖势力的活动,或是参加在中亚的恐怖活动,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相关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危害到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4]此外,近年来“藏独”分子的分裂活动也呈现出恐怖暴力倾向,**集团中的激进组织,如“藏青会”和“藏妇会”等极力主张开展暴力恐怖活动。可以说,恐怖主义活动已经成为影响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稳定与发展的一个重要不稳定因素。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对外输出技术与投资增加,人员交流日益频繁,近年来海外公民、机构遭受恐怖袭击的事件不断发生。[5]其中有些是明确针对中国公民的,有些则是所在国的种族或宗教冲突间接危及到中国公民和机构的安全。此外,受“9·11”事件以及全球恐怖主义事件泛滥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安全尤其是能源通道安全也面临着恐怖主义的潜在威胁。作为中国能源运输“生命线”的马六甲海峡被认为是极易受到恐怖主义攻击的高风险地带,如果海峡通行一旦受阻,将对中国的能源安全乃至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

从外部环境来看,中亚、南亚和东南亚都是恐怖事件频发的地区,而且这些地区的一些组织已经逐步进入中国境内,如宗教极端组织“伊扎布特”从90年代末开始向中国新疆地区渗透,这些对中国的安全构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6]

恐怖主义是一种国际现象,恐怖组织之间的联系常常是跨国界、跨地区的,袭击目标具有不确定性,同时恐怖活动还往往与洗钱、贩卖人口、非法走私武器、制贩毒品等跨国犯罪密切联系,从而对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正是由恐怖主义的特性和自身面临的恐怖主义现状所决定,中国十分重视反恐,反对和打击恐怖主义已经成为中国安全政策的重要内容,在反恐的过程中,不仅加强自身反恐能力,而且依靠国际合作,以此为前提,中国逐步形成了既符合本国利益,也符合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恐政策。

二、中国反恐政策的基本原则

恐怖主义是人类的公敌,各国都主张对恐怖主义进行严厉打击。但是在如何定义恐怖主义、什么是恐怖主义的根源等问题上,各国的立场和态度差别很大。因此,明确上述问题,确立本国反恐的基本原则和政策,是促进国际合作、采取正确有效的反恐措施的重要前提。

近几年来,中国政府发表或签署了一系列关于本国反恐立场和原则的声明、文件、条约等,据此,本文对中国政府的反恐立场和政策总结如下:

1.关于恐怖主义的定义及其根源的认识

如何界定恐怖主义是确定打击恐怖主义目标和进行国际合作的前提条件。在2001年6月中国与中亚国家及俄罗斯签署的《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中明确指出,恐怖主义指致使平民或武装冲突情况下未积极参与军事行动的任何其他人员死亡或对其造成重大人身伤害、对物质目标造成重大损失的任何其它行为,以及组织、策划、共谋、教唆上述活动的行为,而此类行为因其性质或背景可认定为恐吓居民、破坏公共安全或强制政权机关或国际组织以实施或不实施某种行为,并且是依各方国内法应追究刑事责任的任何行为。“恐怖主义”概念的确定,为维护签署公约的各国的安全与稳定、联合打击“三股势力”奠定了法律基础。

关于恐怖主义的根源,中国政府在多种场合明确指出,恐怖主义不仅仅是宗教冲突的产物,贫富冲突、地区冲突、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社会、经济因素都是恐怖主义产生的重要根源,应予以适当方式加以解决。只有根本解决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推动世界各种文明的共同发展,促进全人类的共同进步,推动社会公平与公正,才是彻底铲除国际恐怖主义滋生和蔓延土壤的治本之策。

三、中国政府的主要反恐措施

打击恐怖主义既是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对内政策,也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在反恐的过程中,中国政府一方面加强国内的反恐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多边和双边的反恐合作,从而使“东突”势力的恐怖活动受到了遏制。但是从长远来看,由于恐怖主义的复杂性和国际性,中国的反恐任务将是长期的。

1.加强国内的反恐能力

(1)在立法方面,不断健全和完善有关法律,为打击恐怖主义活动提供更加完备的法律依据

正是依据上述法律、中国加入的一系列反恐怖国际公约[15]以及联合国就反恐问题通过的一系列决议,2003年12月,中国公安部公布了首批认定的4个“东突”恐怖组织和11名恐怖分子名单。

(2)在组织机构方面,中国政府不断建立健全反恐怖机制,以提高国内的反恐能力

“9·11”事件后,中国在中央一级建立了反恐怖协调机制,公安部于2004年成立了反恐怖局,负责研究、指导、协调、推动反恐怖工作,并在各省、市、自治区及一些重要城市建立了相应的协调机制。

此外,在1982年,在国际恐怖活动猖獗、国内外劫机事件频繁的形势下,中国就组建了“反劫机特种警察部队”。而且明确指出,打击恐怖主义是中国国防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之一,和平时期,武警部队主要担负固定目标执勤、处置突发事件和反恐怖任务,其中反恐怖主要包括反袭击、反劫持和反爆炸。

在建立与完善反恐怖工作协调机制的同时,中国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恐怖活动的措施:在近几年的国防费中,为配合国际社会打击恐怖主义增加预算支出;强化对爆炸物品等危险品的管理,加强出入境管理、边防管理,严防恐怖分子非法出入境;加强机场、码头和国家基础设施的保卫,严厉打击各种暴力恐怖活动;通过优化反恐装备、进行反恐防暴演练等提高反恐能力,制定防暴和处置突发事件的预案等。

2.加强反恐的国际合作

恐怖主义活动往往具有国际性的特点,加强国际合作是有效打击和遏制恐怖主义的必要手段。因此,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建立以联合国为核心,依托地区、次地区和国家机构的全球体系,来应对恐怖主义这一全球威胁。

(1)中国积极参加国际反恐合作,支持联合国在反恐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2)加强地区和双边反恐合作

四、中国未来的反恐任务

就目前形势来看,随着中国政府的严厉打击和整治,加上国际社会一致合作,中国境内的“疆独”、“藏独”的极端猖狂的分裂活动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要真正根除恐怖主义,还将是任重道远。中国仍然需要一方面继续加强自身的反恐能力,另一方面积极与国际社会合作。

首先,恐怖主义根源的多样性和手段的多样化决定了反恐的长期性。恐怖主义是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矛盾长期积累形成的,而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体制转换中出现的利益调整也可能引发某些新的社会矛盾,加之国际因素的影响,因此恐怖主义的根源短时间内很难根除。不仅如此,随着科技的进步,恐怖分子采取的手段层出不穷,计算机恐怖主义、金融恐怖主义等新型恐怖主义对政治与经济的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要求各国政府进行长期、全面的努力,不断加强对反恐的研究和准备。因此,从长期来看,从国内方面,中国应该处理好国内在经济、政治、民族、宗教等方面现有的矛盾的问题,努力根除恐怖主义发展的根源。在具体的反恐措施方面,则要进一步加强反恐怖立法工作,加强反恐怖指挥协调机制建设,加强大城市应急反应机制加强全民反恐怖意识,以及进一步加强反恐怖救援准备工作。[21]

其次,在全球反恐的过程中,不仅各国在反恐的立场、手段等方面存在的分歧增加了反恐合作的复杂性,而且某些国家还利用反恐问题或是干涉他国内政,或是借机进行军事部署,力图长期保持自身在全球的霸权地位。例如在“东突”问题上,中国列出了4个主要的恐怖主义组织,而美国在大量证据面前,只将其中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组织”列为恐怖组织。2004年11月,美国还宣布陆续释放多数被关押的中国“东突”分子,但表示不会把他们遣返中国。释放十几名被俘的“东突”分子,虽然不会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实质性的威胁,但从中不难看出,在实现反恐的共同目标的同时,美国从本国的长期战略利益出发,仍然会不断对中国采取一些不合作的态度。不仅如此,以反恐需要为由,美国已经开始重新调整在全球的军事部署,实现或加强了中亚、东南亚和东亚等地区的军事存在,这一行动固然有反恐的需要,但也隐含了对中国进行长期遏制的意图。因此,在继续进行国际反恐合作的同时,中国必须坚持本国反恐的根本原则,反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反恐中实行双重标准,为建立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从而根除恐怖主义而努力。此外,还应该利用全球反恐的时机,进一步打击“三种势力”,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争取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一个稳定而良好的外部安全环境。

第三篇:形势与政治论文

1、全域成都对于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启示?

2、假如你即将在成都创业或就业,全域成都会对你的相关决定产生影响吗?

1/ 第一、可以改进政府原有的观念。以前一般认为改善公共服务是花钱,其实,公共服务也是生产力,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资实际上是经济福祉的投资,也是生产力资源得以持续的前提。

第二、成都的做法将会对我们认识好、处理好一些关系提供帮助。比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第三、成都的做法将会成为各地政府自觉的意识。这既是中央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发展一定需要一个环境,环境好,经济发展就快。而这个环境正是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政策创造的。”

2/“成都”,可从多重意义去把握:从地理学意义上看,它是成都平原的主体部分并处于经济中心的位置;从行政区划意义上看,它是副省级行政单位,面积1.24万平方公里,人口1100多万;从城市学意义上看,它的主城区由五个相互连接为一体的城市区组成,而次城区则是由四个相对独立的城市区组成,其余就是县域及其辽阔的农村。所以,成都市具有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征。而狭义的成都市仅指由五个主城区连为一体的都市区。那么,“全域成都”概念力图说明着什么呢?如果仅从字面上看,这不是一个问题。正如踏上成都的地界,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繁华还是凋敝、富裕还是贫穷,谁都会知道这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成都,但同时谁都会明白,只有繁华的主城都市区才是潜意识中的成都。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全域成都”理念则要让人们改变这种潜意识。从“全域成都”对未来蓝图的描绘中,透射出这么几层意思:

第一,它是一种新型的城乡形态,而不是过去那种城乡割裂的或者说二元社会结构。这一形态新就新在城市和农村是和谐交融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而不是互不相干或形成巨大反差的城乡关系。

第二,贯串这一过程的核心价值取向是现代化,即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它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体发展,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整体推进的方式来进行的。

第三,它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在于把成都1.24万平方公里的市域一概作为现代化都市区来建设。按笔者的理解,“全域成都”的理念,它所追求的是“均等成都”的境界,就是人们在城市能享受到的好处,在农村也一样能享受得到。即用全面现代化的标准去建设成都1.24万平方公里的全部地域,在这个都市区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体发展,现代化特性得以充分展现。虽然这个现代化都市区仍有城市和农村的分野,但城市是现代城市,农村是现代农村,城市与农村没有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那种实质性差异,城市和农村的区别只是现代化各个元素空间排列上的疏密度不同罢了。换句话说,“全域成都”就是“全域现代化”,现代化作为核心要素,体现在城市和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协调发展之中。

“全域成都”理念的主要内容

“全域成都”理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酝酿发展的过程。2003年8月,成都市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的战略任务。次年2月,市委正式作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城乡一体化即“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城市化”的简称。三年以来,成都市在实践中总结出以“三个集中”为核心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方法,即在具备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在短短三年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大成效:工业集中度达60%,20个集中区发展初具规模;27万农民住进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农民向城镇集中形成梯度推进态势;土地规模经营在互利中产生增大效应,流转土地近160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近600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2年的2.7倍减小到2.6倍;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全面竣工,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农村,社保医保实现城乡全覆盖;城乡规划一盘棋,交通、水务及乡镇的整合撤并,建立起城乡对接的管理体制,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域推开等等。

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成都试验区以后,成都市经过周详论证,又提出了到2017年的目标任务,其主要指标是:工业集中度达80%,城市化率达到70%,土地规模经营率达到75%;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人均8.2万元,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30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在试验区建设目标的价值取向上,成都市的领导班子保持十分清醒的头脑,立誓要让试验区建设成为最大的惠民利民工程,让试验区建设的成果惠及广大城乡居民。这样,“全域成都”的理念便应运而生,它要求各级决策者们在制定规划、部署工作、考核指标、权衡利弊时,将把工作的突破环节更多地放在统筹城乡发展的“短板”上。没有“短板”的消除,要统筹推进城乡一体的城市化,达成上述指标,是不可想象的。“全域成都”理念目前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首先是城乡规划的“全域覆盖”。成都尤其注重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机衔接,按照国际旅游枢纽城市,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新型工业化基地的城市未来发展定位,规划建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格局,即由“1个特大城市、8个中等城市、30个重点镇、60个新市镇、600个左右新型农村社区”组成。其产业布局坚持“一城、三圈、六走廊”式发展形态,即以中心区域的特大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近郊区以发展现代工业为主,远郊区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然后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快速通道为载体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带,使之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主要承载。

然后是城乡交通的“全域畅通”。地处成都平原腹心地带的成都市域内现已有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路网,但仍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化特别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快速度、大容量的城际、区际、县际交通滞后。根据“全域成都”的理念所形成的交通构想,成都交通要着力于“五网”建设,即轨道交通网、市域高速公路网、市域快速通道网、中心城区快速路网、新市镇路网。在中心城市与外围8个城市之间,形成由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免费通行快速路及四车道以上干线道路共同组成的快速度、大容量、多方式交通走廊;30个小城市及60个新市镇与所在区域的中等城市实现以4车道以上干线道路连接。一般设计时速为60-100公里,大部分为双向六车道。两年内全部开工建设13条城市快速通道。这些硬件再加上城乡客运管理体制软件的改革,实

3/以“全域成都”推进城乡统筹

一场惠及全市1000多万城乡群众的宏伟实践,正在成都大地展开。11月9日,成都市隆重召开成都试验区建设重大项目(工作)动员大会,对全市包括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改革和社会事业发展等四大领域37项重大(项目)工作的全面启动实施作出动员和部署。在“全域成都”理念下的成都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由此拉开大幕。

“全域成都”视野:着眼所有区市县构建大市区,让改革覆盖每一个角落

在7月19日召开的中共成都市十一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成都市公布了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总体蓝图,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首次提出要用“全域成都”的理念实施城乡统筹,着眼建设一个方圆1.24万平方公里的特大中心城市。所谓“全域成都”,就是指要把成都周围的所有区市县全部划入成都市,建设一个特大中心城市。这次会议实质上也是对试验区改革的动员大会,会议正式公布了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及主要措施,提出力争把成都建设成为服务全省、影响全国、走向世界而又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大都市。改革蓝图的一个重点就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争取以10年时间,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1。另外一个目标是力争到2017年,成都市工业集中度达到80%,城市化率达到70%,土地规模经营率达到75%,形成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交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成都市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成都市对统筹城乡的认识经过了两次飞跃:第一次是从规划建设只管城市不管农村到城乡规划满覆盖共建设,“全域成都”是着眼于建设1.24万平方公里的现代化都市区,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体发展,整体推进城市和农村的现代化,努力构建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全域成都”构架:一区两带三圈四基地的“海星模式”

8月30日召开的2007年成都市测绘工作会透露,以“一区两带三圈四基地”为主要思路的全域成都规划构架已初步确定,到今年年底,整个规划将正式出炉。新的全域成都规划发展思路,将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以行政区划为主,而是以功能区划为主,突出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按照初步形成的这一城市规划构架,未来成都将把全市域12390平方公里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建设,形成成都平原区这个“一区”、龙门山和龙泉山两个旅游发展带、城市三个圈层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这四大基地的城市格局。

新规划建构了“18366”城乡空间结构体系:由中心城和6个新城构成的1个特大都市区,由四市四县构成的8个中等城市,由30个重点镇构成的小城市,由60个一般小城镇构成的新市镇,由600个左右中心村构成的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将整个城市按功能划分为以科技、商贸、文化等核心功能承载的核心区;以工业、农业和新城建设主要承载功能的拓展区和以龙门山和龙泉山为重点的生态功能区,以此将建设成为国际性旅游城市。

相关研究显示,全域成都“一城两带六走廊”的空间形态实为“海星模式”——城市的发展如海星生长一般,稳健,绚丽,富有生命力。专家认为,根据海星吸纳生长效应,城市的发展,除了自身市场和人口推动,特别是工业化的牵动外,还需像海星般善于吸收养分。因此,成都的城乡一体化也要可持续性地对周边区县进行反哺和培育,吸纳其先进的东西,成为自身必要的养分,再带动周边区县的发展,复制更多的“卫星城”和“副中心”。

“全域成都”建设:4大领域37项重大工作全面启动

11月19日动员大会确定4大领域37项重大工作,就是为了办成几件事关成都长远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大事,也意味着在“全域成都”理念下,“新成都”建设的结构调整全面启动。李春城在讲话中强调,一要高度重视项目工作;二要坚持四个原则,即规划先行的原则,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重点服务的原则,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原则,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原则;三要高度重视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创新。此次启动的四大领域37项重大项目(工作)涵盖广泛,其中在重点领域,成都市将围绕行政管理体制、农村土地制度、林权制度、金融领域四方面进行改革:适时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稳妥推进撤县(市)设区工作,2010年完成有较强辐射能力的镇撤镇设街道办事处工作。积极推进农村集体土地资本化,建立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交易市场。抓好试点县林权改革,探索山、丘地区林权改革模式。推进股份报价转让试点申报,力争年内在成都高新区开展股份报价转让试点;做好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工作,支持其上市融资做大做强;力争年内开展村镇银行试点;支持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成都统筹城乡重大项目得到了各大银行的大力支持,当天会上,成都市与中国工商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签署了授信额度达2000多亿元的银政合作协议。

目前,成都市各职能部门已积极行动起来。市交委已启动总投资285亿元,连接成都二、三圈层的重大交通系统——“九路三轨”(九条城市快速通道和三条轨道交通线)项目。作为试验区先期启动重大项目,“九路三轨”将带动“全域成都”发展理念下的新一轮城乡一体交通网建设。该项目辐射成都60%的面积、惠及80%的人口,直接带动51个新市镇、31个产业化基地和5个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为加快构建“全域成都”的现代交通体系,成都在未来几年内将开工建设80多个重大交通项目,初步估算投资上千亿元。此外,成都市建委已启动中心城区的“城中村”改造,其中涉及五城区内的12个城中村。在2012年前,将力争完成所有城中村的改造,届时将逐步完善这些居民居住地的社区服务、社会保障和居民就业服务等功能,使得居民生活环境能够明显改善。路网拓展、城中村改造、新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城建项目的上马将让这座城市“脱胎换骨”,成都试验区建设步伐开始全面提速。

4/www.teniu.cc 2008年11月28日04:21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有3句话可以讲成都这件事。

第一,成都的做法具有开创意义,对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做出如此系统、具体的规定,可能是全国第一。

第二、这充分体现“全域成都”的理念。所谓“全域”,就是说成都不是城市的成都,也不是农村的成都,城乡是一个整体。现在出台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意见,已把服务延伸到神经末梢。我们可以看到,“全域”的理念正在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第三、我仔细读了文件,发现试验性很强,有很多重要的制度创新。对试验区来说,制度创新非常关键。成都的探索将为全国提供经验和思路。成都5年城乡一体化实践中,一直很重视农村公共服务,积累了很多经验,这次难得的是把以前的经验条理化、系统化了。

谢志强

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授。现任中共中央党校社会主义教研室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结构、城市化、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方面的研究。已出版专著4部、合著20多本、主编30多本,已发表论文100多篇。专著有《社会发展的结构分析》《组织运行的权力分析》《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等。合著有《社会学理论研究》《大时代———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报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等。

用3句话可以解读成都的做法。

第一、可以改进政府原有的观念。以前一般认为改善公共服务是花钱,其实,公共服务也是生产力,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资实际上是经济福祉的投资,也是生产力资源得以持续的前提。

第二、成都的做法将会对我们认识好、处理好一些关系提供帮助。比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第三、成都的做法将会成为各地政府自觉的意识。这既是中央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发展一定需要一个环境,环境好,经济发展就快。而这个环境正是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政策创造的。”

“成都的做法具有开创意义。”昨日,中央党校教授谢志强在详读了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城乡统筹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意见(试行)》后,对此做出高度评价。

谢志强一直关注成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去年在温江、邛崃等地考察后写出了近两万字的论文《成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有专章论述成都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成都在总结近几年实践的基础上,着眼于促进社会公平,继续大力推进公共服务改革,推动市域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在日渐缩小的城乡经济社会差距面前,‘城里人’和‘乡下人’的界限不再分明。”

他说:“我从2006年开始了解成都城乡一体化的工作。当时是中央党校培训县委书记,我到了成都。从那以后,我一直把成都作为城乡统筹的典型来讲,大概给1000多个县委书记讲过成都的经验。”

成都的目标和全国是吻合的

成都商报:成都在文件中明确了2012年和2020年的目标,对此应怎么看待?

谢志强:这表明了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成都的目标很明确,知道自己的短期目标是什么,长期目标是什么。成都做这件事不是拍脑壳决定,不是想到哪儿做到哪儿,而是有前5年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有底气。

我注意到,文件的操作性很强:“有一套适应农民生产生活居住方式转变要求、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标准体系;有一个保障有力、满足运转需要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有一个民主评议、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公共服务的管理机制;有一支协同配合、管理有序、服务有力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队伍。”这“4个有”落实起来会很具体。

此外,成都的目标和全国的发展目标是吻合和衔接的。2020年,我们提出要实现全面小康,也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间表。什么是全面小康,什么是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经济要发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些配套都要跟上。所以,成都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放在全国的大局中进行考虑的,把试验区改革和全国发展的大目标结合在一起。

成都商报:成都提出,对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以2008年为基数,各级政府每年新增的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政府性投资主要用于农村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直至城乡公共服务基本达到均等化。对此有何评价?

谢志强:发展经济是创造财富,改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涉及到分配和投入的问题,成都这两条“硬杠杠”是经费投入方向的重要改变,对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是很有力的措施。对村一级来讲,这两条措施能够大大提高村干部和村民搞好城乡一体化的信心:市上的文件明确了嘛,以后县、乡政府做不到,他们可以质问的啊。能够清楚地看到村上发展的前景,村民就会觉得有奔头,城乡一体化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政府要当好协调人、发动机

成都商报: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上,成都强调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多元供给机制,如何处理好政府、市场和民众的关系,可能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谢志强:文件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分为7大类、59项,分工非常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角色也很清晰,这就避免了以前分工不清、踢皮球、重复建设的问题,也有利于释放市场的能量、形成合力、提高效率。

至于如何把握政府、市场和民众的关系,其中充满了艺术和智慧。这的确是成都需要进一步明晰思路的。大概来讲,政府应该制定好规则,当好协调人,起好发动机的作用。同时,市场的竞争性和赢利性又要求政府有序引导和民众的有效监督。其实成都在这方面有好的经验。比如蒲江复兴乡的猕猴桃项目,政府做好规划,明确这里适合发展什么项目,剩下的具体问题交给企业和老百姓谈,由当地群众自己决定。我了解的情况是,当初为了猕猴桃项目,村民就开了一二十次会来讨论。现在看,复兴乡发展的情况也很好。

成都商报:这样看,《意见》强调要形成一个民主评议、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公共服务的管理机制,应该是很关键的内容。

谢志强:统筹城乡也包括了统筹城乡居民的权利。强调民主评议、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实际是把权利还给群众。解决村级公共服务不应该再是政府的“施舍”,而是政府必须做好的服务。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成都的做法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体现了人民主体的意义。

9/设你在成都创业,根据这个“全域成都”的政策,在经济危机下:

一、树立起经济危机下的创业投资信心。在经济危机背景下,盲目悲观并不可取。危机是“危”和“机”组成的,有“危”即有“机”,就象一枚硬币总会有两面。我们知道,就在中国晚清动荡岁月,也能产生巨商富贾胡雪岩一样,往往时势造“英雄”。

二、认清经济危机下的创业投资机会。其一,可逢低入市。类似投资者趁低买入房产、股票、基金、黄金等投资品种一样,经济危机下创业,具有降低投资成本的优势。例如此时租金、人工、材料的价格均处于低位。其二,可大大减少竞争压力。就象乘公共汽车的道理一样,人少时去乘车,让人感到格外轻松和舒畅。其三,把握先人一步的时机。投资创业最讲究先知先觉,领先一步。经济不景的情况下,别人犹豫时,你先行动了,别人也行动时,你赚钱了,等别人赚钱时,你已经成功了!

三、选准经济危机下的创业投资项目。经济不景,人们普遍的做法是尽量减少开支,尤其是可有可无的支出,如娱乐、旅游等。但是,不管如何,人们还是有一个消费“底线”,这个底钱就是人们不可缺少的衣、食、住、行。这四者当中,尤其以饮食为人们不可省略的要素,毕竟衣服、房子、汽车可以暂时不买,或者暂时减少购买家居用品、减少出行,但是人们一天都不能“暂时”不饮食。这就是,不论世事如何变幻,始终“民以食为天”。因此,投资食品项目是经济危机下的创业首选。

投资食品项目,可以开办小型食品加工厂或美食餐饮店。例如可以买回豆浆豆腐机生产豆浆、豆腐;河粉机可生产河粉;拉肠粉机可加工肠粉;米粉机可制作米粉等等。一方面这些项目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的优势;一方面不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因为不管如何,人们喝杯豆浆、吃碟河粉、肠粉或者食碗米粉,这些经济实惠的食品,都不会构成消费压力,相反能充分迎合现代人方便快捷、营养卫生、健康时尚的追求。因此,食品投资商机无限。

创业投资永远不缺机会,关键在于把握商机。成功永远属于有眼光、有胆识的创业人士!10/都的做法具有开创意义,对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做出如此系统、具体的规定,可能是全国第一。

第二、这充分体现“全域成都”的理念。所谓“全域”,就是说成都不是城市的成都,也不是农村的成都,城乡是一个整体。现在出台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意见,已把服务延伸到神经末梢。我们可以看到,“全域”的理念正在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第三、我仔细读了文件,发现试验性很强,有很多重要的制度创新。对试验区来说,制度创新非常关键。成都的探索将为全国提供经验和思路。成都5年城乡一体化实践中,一直很重视农村公共服务,积累了很多经验,这次难得的是把以前的经验条理化、系统化了。

用3句话可以解读成都的做法。

第一、可以改进政府原有的观念。以前一般认为改善公共服务是花钱,其实,公共服务也是生产力,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资实际上是经济福祉的投资,也是生产力资源得以持续的前提。

第二、成都的做法将会对我们认识好、处理好一些关系提供帮助。比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第三、成都的做法将会成为各地政府自觉的意识。这既是中央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发展一定需要一个环境,环境好,经济发展就快。而这个环境正是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政策创造的。”

“成都的做法具有开创意义。”昨日,中央党校教授谢志强在详读了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城乡统筹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意见(试行)》后,对此做出高度评价。

谢志强一直关注成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去年在温江、邛崃等地考察后写出了近两万字的论文《成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有专章论述成都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成都在总结近几年实践的基础上,着眼于促进社会公平,继续大力推进公共服务改革,推动市域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在日渐缩小的城乡经济社会差距面前,‘城里人’和‘乡下人’的界限不再分明。”

他说:“我从2006年开始了解成都城乡一体化的工作。当时是中央党校培训县委书记,我到了成都。从那以后,我一直把成都作为城乡统筹的典型来讲,大概给1000多个县委书记讲过成都的经验。”

成都的目标和全国是吻合的

成都商报:成都在文件中明确了2012年和2020年的目标,对此应怎么看待?

谢志强:这表明了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成都的目标很明确,知道自己的短期目标是什么,长期目标是什么。成都做这件事不是拍脑壳决定,不是想到哪儿做到哪儿,而是有前5年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有底气。

我注意到,文件的操作性很强:“有一套适应农民生产生活居住方式转变要求、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标准体系;有一个保障有力、满足运转需要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有一个民主评议、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公共服务的管理机制;有一支协同配合、管理有序、服务有力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队伍。”这“4个有”落实起来会很具体。

此外,成都的目标和全国的发展目标是吻合和衔接的。2020年,我们提出要实现全面小康,也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间表。什么是全面小康,什么是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经济要发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些配套都要跟上。所以,成都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放在全国的大局中进行考虑的,把试验区改革和全国发展的大目标结合在一起。

成都商报:成都提出,对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以2008年为基数,各级政府每年新增的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政府性投资主要用于农村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直至城乡公共服务基本达到均等化。对此有何评价?

谢志强:发展经济是创造财富,改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涉及到分配和投入的问题,成都这两条“硬杠杠”是经费投入方向的重要改变,对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是很有力的措施。对村一级来讲,这两条措施能够大大提高村干部和村民搞好城乡一体化的信心:市上的文件明确了嘛,以后县、乡政府做不到,他们可以质问的啊。能够清楚地看到村上发展的前景,村民就会觉得有奔头,城乡一体化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政府要当好协调人、发动机

成都商报: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上,成都强调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多元供给机制,如何处理好政府、市场和民众的关系,可能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谢志强:文件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分为7大类、59项,分工非常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角色也很清晰,这就避免了以前分工不清、踢皮球、重复建设的问题,也有利于释放市场的能量、形成合力、提高效率。

至于如何把握政府、市场和民众的关系,其中充满了艺术和智慧。这的确是成都需要进一步明晰思路的。大概来讲,政府应该制定好规则,当好协调人,起好发动机的作用。同时,市场的竞争性和赢利性又要求政府有序引导和民众的有效监督。其实成都在这方面有好的经验。比如蒲江复兴乡的猕猴桃项目,政府做好规划,明确这里适合发展什么项目,剩下的具体问题交给企业和老百姓谈,由当地群众自己决定。我了解的情况是,当初为了猕猴桃项目,村民就开了一二十次会来讨论。现在看,复兴乡发展的情况也很好。

第四篇:形势与政治论文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你如何认识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

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从封建制度沦落为殖民主义,从一个打国沦落为一个任人鱼肉的国家。在这一百年中,中国不论是政治还是经济在国际排名中一直下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和政治不断取新成果,直到今天,我国的经济和政治取的巨大的成就。例如在经济方面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政治上,我国是常任理事国之一,不断参与国际维和任务,同时也不断取得更多国家的认可。虽然我国在今天取的如此大成就,但是任然面临许多问题。

关键词:多元性、复杂性、产业升级

一:政治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我国政治的多元性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现在最惹人关注的南海问题,东南亚各国对我国在南海的海洋资源窥觑已久,现在更是赤裸裸的强占,四月份以来的黄岩岛争端问题,越南想通过增加军备来威胁我国以求达到它占领我国南海领土。

(二)、朝鲜半岛朝鲜半岛的局势发展始终牵动着大国利害关系,影响着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朝鲜半岛问 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朝鲜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缘意义,是各大国利益的交 汇点,半岛两国的战略选择,将与大国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虽然朝鲜和韩国都在竭力 谋求统一,但是双方存在的理念与利益冲突,造成了一种一致谋求统一却又坚持对抗的局面。

(三)、日本一是日本经济灾后反弹,但潜藏风险,故货币政策继续宽松。日本三季度实际 GDP 环比 增长 1.5%,折合年率为 6%,为 4 个季度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名义 GDP 环比增长 1.4%,折 合年率为 5.6%。随着震后消费的复苏以及产品供应链的恢复,日本内外需均有增长。但是 由于灾区临时住宅建设告一段落,公共投资有所下降。二是日本政府继续打压日元汇率,但 成效有限,故推出综合应对方案。

(四)、美国中美关系保持总体稳定并有新的进展。双方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在一些热点问题 上加强沟通,双边关系的战略内涵更加丰富。两国军事交流与互信得到增强。在我国的周边 1 政治格局中,美国是最具影响力的大国因素,也是对我国构成最大威胁的国家。美国的影响 在手段和方式上亦具有多样性,一是保持直接的军事存在,二是发展同我国周边国家的军事 合作,三是介入和干预地区热点问题和危机。(五)、中亚与中亚国家关系不断深化。2009 年是我国与中亚国家建交 17 周年。17 年来,中国与中 亚国家成功解决边界问题,不断增进互信,共同建立“上海五国”机制和上海合作组织。中 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已成为新型国家关系和区域合作的典范。中亚地区毗邻我国西部边境,自 古以来就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亚五国作为苏联解体后出现的国家,地理上位于大陆心脏地 带,是大国政治势力和地区政治势力缓冲区和交汇区。(六)、俄罗斯中俄关系取得长足发展。俄远东地区和蒙古的形势相对稳定,不存在重大现实热点和安 全隐患。同时,我国与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处于良好状态,并且在近期内不会发生动摇。因此,该地区的政治格局是比较稳定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七)、南亚在南亚地区,印巴冲突由来已久,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备之争的综合 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印度和马基斯坦的冲突直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重要隐患。而复杂性则体现我国和这些国家的经济交流也来也深入,却又对中国防备又不断加深,把中国当成他们的假想敌,最典型的就是美国,既要加大和中国的经济贸易但又不断插手中国的内政,例如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等等。

二:经济面临产业升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虽然我们在经济上取的巨大的成就,是我们凭着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以水污染和空气污染为代价闯下今天赫赫有名的中国制造。然而在今天我过这种耗能制造并不能为持我们经济大国的地位,因为我国引以为傲的资源资源正在枯竭,我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正在丧失,所以我国必须要进行产业升级。

所谓的产业升级就是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在人类经济发展中,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促成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但每次产业升级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特点。这是由新技术、新的经济形态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新技术是传统产业升级的主要推动力量。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必须采取适合新技术、新经济内在要求的具体方式,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潮流,遵循新经济的发展规律。新经济形势下,传统产业升级的基本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信息技术及其产业是新经济的支柱和先导,正是在信息技术及其它高新技术的强大推动下,人类开始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就是信息化。信息化不仅成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命脉,而且成为一种新的控制财富的手段。企业的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的生存之道,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新经济形势下,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也必然构成中国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环节。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信息化是中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

(二)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创新: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科技革命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科技成果商品化更迅速。新经济时代,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的成本不断降低,这是现代科技革命导致的必然结果。同时,它也对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出新的挑战,一个产业、部门和企业如果不在技术上占据优势,就无法形成市场优势。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有:第一,加大科研与开发:投入,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建立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优势;第二,积极探索产、学、研联合新机制,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引进高层次的技术,并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第四,加强企业内部员工培训和人才培养,使技术层次的创新成果在生产经营过程不断被刷新。

(三)对传统产业进行组织结构创新:新经济时代的一个特征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竞争日益加剧。而中国传统产业在整体上还处于分散、规模过小、质量与效率低下、核心技术薄弱、跨国经营尚未起步的状况。因此,产业的重组与整合是中国传统产业走向振兴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传统产业升级的主要途径。具体途径包括加快企业间的购并联合,提高产业整合度,及时组建与生产力相匹配的企业集团,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美国100家大型跨国公司中,进行过国内购并的占90%以上,进行过跨国购并的占70%。现在中国的工业发展已进入相对过剩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已有充分的条件采用企业的外部发展方式——购并。通过购并实行强强联合,与实力强大的外资企业抗衡,以打破外资的垄断,并借此培育中国的世界级跨国公司。不过,国家不能忽视对有潜力的中小企业的扶持与培育,因为中小企业历来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通过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要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格局。

(四)对传统产业进行体制创新:体制创新可以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

和有效的运营机制、无论是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还是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创新,都有赖于企业的改革。没有体制创新,企业就没有活力,也就不可能有其它方面的创新。新经济形势下,中国企业的体制创新面临国有企业的体制转轨和各类企业的管理模式转变这两大任务。

第五篇:形势与政治论文

论中国如何应对海洋领土争端

中国历史悠久上至三黄五帝下至明清,源远流长,至今已有5000年历史是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这样一个文明的国度里,在其圣明君主的领导下,开创了一个又一个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盛世,从最初的先秦时代的秦始皇一统国,到后来唐朝的南征吐蕃,到再后来元朝的横跨欧亚大陆,无不显示着古国的强大,然而历史终究是历史,它代表着过去并不意味着将来,它将只是人们憧憬未来,聊以自慰的参照对象。反观现在正处于21世纪新科技革命时代之中的中国却面临着另类的尴尬境地,首先在陆地上,看雄鸡的北面与北极雄接壤的鸡冠已经没有了《中俄边界划定》海参葳就是那别扭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已经被强占。

就连那鸡爪也面临着北极熊的威胁,在往雄鸡的西部看与印度阿三接壤的藏南地区同样也被印度实际控制和掌握着,并通过他国会议将藏南变成了他们的阿鲁纳恰尔邦,从而使得藏南这块广达9万平方公里美丽富饶之地沦为它疆,不仅如此就就连我门与他未划定国界的克什米尔地区也落处他手了,紧接着往雄鸡的南部看在云南省地区与越南相接的地方,也是我国与越方有争议的地方,这里也未划定国界,也是需要解决的地方,让我门再把视线移到地图的东边与我门隔海相望的台湾省,这一直都是我门的心病,这么多年过去了台湾问题还没解决,时至今日台湾都还处在独而未果,统而不成的情形之中,我门时常期盼着海峡两地能过合成一团,两地的同胞门能够相拥在一起,欢聚一堂,这不仅是两地同胞共同的心声,也是无数身居海外侨胞门的心愿,因此这也是当今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陆地情形大致就是这样用一句话来总结中国现在国土是四面围境,八方临危,相比陆地手侵的情形其实我门的领海问题也好不到那里去,众所周知我过拥有东海,黄海,渤海,南海,四大海域,但这其中东海和南海却与他过存在争议,并受他国侵占着,东海至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海,他是我国与韩国和日本相临的海域,就在我国与日本相临的海域上存在着分歧和代定的情况,这都还好说,更气人的是小日本居然强占了我国的钓鱼岛,并在钓鱼岛周围划定界限禁止我过商船和渔民在那里经过和捕捞,他甚至还时常派舰艇和军机在那巡逻挑拌,此举激起了我爱国人士的强烈不满和愤怒,一批有识之士纷纷登上岛屿向日本提出抗议,但每次都被日本以扰竟为由赶出了海域,到现在岛屿还在日本的控制中,至于南海情况更复杂了,他是我国海域面积最大且与他国相临最多的海域,南到东南亚与文莱,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接境,西与越南相壤,在加上此区的海底石油丰富,现在正初在各国瓜分的局面,就在前不就在前不久菲律宾通过本国众议院以法律形式宣布对南海海域及其侵占的岛屿拥有主权,其他国家也毫不示弱纷纷派遣着自己的海军前

来占领,对此我国政府多次提出过严正的抗议和不满,但各国并未以理睬,这就是中国现在的境遇,如此一个泱泱大国却面临重重的危机,国土和自己的领海无时无刻都受这外来势力的干扰和滋事,时常发生一些临边小国侵占我领土和领海的事件,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在其他四个常任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又有那国面临象中国这样的境遇,这不由得使我国在世界面前的颜面和威信扫地,试想一个自己问题都没解决的国家,还有什么能力来帮助别国呢,从而使我国,扶弱济穷的事想失去了他应有的意义,同时也阻碍着我国新兴崛起,成为世界大国的目标,不仅如此在这样一个复杂而以利相盟的国际关系下,使得原本困难的境遇更加恶化,形势更加严峻,将会滋生一些新的问题,为此我呼吁当局政府应当采取紧急措施和预案应对着一系列的问题,在这里鄙人发表一个人的观点和意见,或许鄙人才疏薄浅没把问题分析透彻,观点也不够全面,尽情各位读者见谅和理解。

按照国际惯例和我国的一向作风,首先对于我国受到他国侵占的领土及领海应及时通过外交手段来表明我方的立场和观点,采取非武力的方式进行谈判协商,从而向对方传达我方对此事的关心程度和解决此事的决心,希望通过这种两国首脑会晤的方式来和平解决现实的问题,当然对于这样只是口头会谈的方式解决和摆平问题,我想是不太可能行的通的,连向菲律宾和越南这样的小岛国都居然跟我门明争暗斗了,更何况像小日本和印度阿三那样的硬骨头呢,上述方式虽然对解决问题并没多大帮助但这是我门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一步,这样做可免除国际舆论的无理谴责,免除我门背上侵略者的骂名,从而确保了我国外交局面的稳定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对于我国受侵的国土和领海我门要时刻准备用武力去解决并要保持一棵战斗的警戒心虽然我门提倡和平解决纷争,但我门也决不放七使用武力这在中国人民保家为国的历史上不是没有的事,像1952年的中苏珍宝岛战役,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役,1950年的抗美援朝战役,1976年的中越战争,等这一系列鲜活的历史无不向世界展示着中国人民为保家为国,会不惜任何代价,也不惧任何强敌的决心和力量,应此我建议政府和军方派军舰或军队到这些地方,向对方宣示主权这点在真取领海问题上是犹为重要,因为在国际上对于争议海域有两个惯例一是看你有没有在这儿实施有效管理二是实际控制优于历史证明,比如我门讲这个区域历来是我门的但只这样是没用的要看你有没有实际控制,中国海监在管辖海域内必须显示存在体现有效管理,最近政府和军方采取了类似的手段,是

值得我门认可的向前不久中国政府派遣测量船海监46号和海监51号,进入钓鱼岛海域进行测量和主权宣示是非常明智之举,那怕小日本再怎么威胁再怎么警告,我门不与理会,他是把我门没法的,因此我建议政府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的举措,并把他扩展到南海问题上,虽然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至少向对方表明我方的强硬态度,从而有效下阻敌人。

对于前不久刚爆发的金融危机,我认为这对中国既是个挑战,又是个机遇,挑战的是在全球经济大萧条和后退的背静下,中国的发展经济新兴体也将受到威胁,经济的增长将被放缓,这是对中国不利的方面至于机遇中国是这次金融危机的救世主,世界各国都得依赖和仰仗中国帮助其度过难关,中国可以借助这个机会来胁迫对方或是他们获得我国帮助的换取条件,将存在的争议国土和领海一并收回,我想这是再好不过的事了,像周边那些小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甚至是印度乃至日本,他们不过是些弹丸小国平身么感跟我国较劲,不就是有美国这个靠山吗,现在美国都陷入经济苦境了,都希望中国来帮他一把,那还有精力来照着和管他小弟的事啊,因此趁现在天下大乱的形势,采取果断措施即可得呈,以上是鄙人对中国解决领土和领海问题的见解,只是个人意见重要还得靠政府,希望我们的政府更努力去收复失地,在这我们憧憬着中国完整雄鸡的回归。

形势政治论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