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202_年高考地理(共5则)
编辑:心旷神怡 识别码:12-948992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15 22:58:39 来源:网络

第一篇:202_年高考地理

202_年高考地理“二模”分析会在我校隆重召开

202_年4月10日,九江市202_高考地理学科“二模”分析会暨第二轮复习专题研讨会在九江一中素质教育中心三楼阶梯教室隆重召开。

会议开始前,首先由九江一中优秀青年教师陈俊作“降水专题”高考复习汇报公开课。陈俊老师以其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精湛动感的课件设计、出色灵活的课堂教学赢得了参会领导、专家、同行的一致好评。

公开课结束后,九江市地理教科所专家程红老师主持了公开课的评课会议,公开课评委九江二中杨震霆老师做了精彩点评。

点评结束后,由九江市202_届高三模拟试卷地理学科命题者,九江三中兰主进老师,介绍了命题思路及设计理念。之后由九江二中地理教研组长介绍九江二中高三毕业班地理二模考试情况及近期复习进程、方法、及周练情况。

我校地理教研组长燕靑老师应邀在会议上作了“九江一中高考地理学科百日冲刺备考方案”的专题报告,得到了参会专家、领导和同行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

第二篇:202_高考地理

202_年高等地理试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主干内容,以能力考查为重点,以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科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考试内容改革。情境设计联系实际,贴近考生认知水平,反映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正能量。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凸显立德树人价值导向

202_年高考地理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通过人地关系,传递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之美,培养可持续发展观,促进高考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凸显。

1、传承生态文化,树立动态平衡的人地协调观

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蕴含丰富的生态环境教育内容。202_年高考地理试题精选地理学科中生态文化内容,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提高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如全国Ⅲ卷第44题,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典范——鄱阳湖区一种传统的捕鱼作业模式“堑秋湖”为案例,要求考生分析“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改进建议。

2、遵循自然规律,树立因地制宜的环境修复观

202_年高考地理试题以区域开发和整治、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为载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修复观,增强学生生态环境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全国Ⅰ卷第43题,以202_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里氏7.0级地震为案例,要求考生对震后重建规划中,当地有关部门制定了扩大生态保护区面积、扩大农牧发展区面积、适度减少旅游产业聚集区和人口聚集区面积等多项土地利用优化措施意义的认识。全国II卷第44题,以素有“华北之肾”之称的白洋淀为案例,全面贯彻总书记关于“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的指示精神,考查白洋淀所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3、倡导绿色发展,树立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观

202_年高考地理试题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产业生态化”典型案例,倡导绿色发展、引导学生崇尚低碳的生活方式。如全国IV第24题,要求考生从环境保护角度,说明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的优点。表明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环境需要。

突出学科关键能力考查,体现服务人才选拔功能

202_年地理高考通过加强试题综合性,注重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扩大试题开放性,提升学生发散思维品质;提高试题探究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考查学科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从而为高校选拔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潜质的学。、加强试题综合性,注重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202_年地理高考试题考查学生对地理空间格局的观察、概括、归纳以及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特征的分析与综合,要求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位置关系、空间形态、空间排列方式和空间制约关系、依存关系等的观察、有条理的推理、概括与归纳。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和价值,展示地理学科独特视角。例如全国II卷37题以美国龙卷风为案例,展示龙卷风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对人类的影响,通过对地理空间动态过程的分析、规律概括等学科思维模式的运用,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用整体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使考查的综合性得到增强。

2、扩大试题开放性,提升学生发散思维品质

202_年地理试卷扩大开放性试题比例,考查内容与方式具有多样性,让学生接触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使学生能够从标准答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既保证学生思维的发散,充分表达;同时又能使所考查的能力目标可测,答案可控。例如全国II卷43题第2小题要学生设计依托“佛手山药”的旅游项目。考生通过信息提取和加工,可以从旅游的游览、饮食、购物等多方面思考,旨在引导考生抓住问题的关键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出策略、建议等。该题设问及作答要求指向不唯一答案,留给考生充分发挥的空间。3、提高试题探究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02_年高考地理试题精选材料,增强试题的探究性,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和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全国Ⅱ卷9~11题以汾川河流域异常降水为切入点,提供气象、水文资料,探究在极端条件下,水、沙、植被平衡关系被打破后,降水、径流、含沙量、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意在对通过地理过程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认知培养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科学认识“人与自然和谐”这一命题,并对其进行深化和升华。

优化材料选取情境创设,引导教学重基础重应用

202_年高考地理试题根据考查要求裁剪素材、选择主干内容,不刻意回避热点,也不刻意追求新奇,力求与现实生活的多样性紧密相连。

1、围绕主干内容选材,发掘地理内涵

202_年高考地理试题围绕考生较熟悉的主干知识提供材料,既不偏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情绪体验考查学生的水平,也不超出学生的理解程度设计情境。引导教学重视课堂,让认真学习的考生面对试题似曾相识有获得感。例如全国Ⅲ卷第37题,涉及的锋、气旋是常见的天气系统,考生比较熟悉。但本题在一般模式外,将来自西北、快速东移南下的冷锋与气旋相叠加,要求考生不但掌握所学的气旋知识,同时还必须有空间想象力,对目前气旋中锋面分布特征异常进行解释。内涵丰富,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思考空间。

2、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重视地理实践

202_年高考地理试题情境设计中突出反映当今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考查学生应对实践问题的素养。力求在学与用之间搭建桥梁,避免学习和社会实际脱节,避免考试和学生生活脱节。如全国Ⅰ卷9~11题,以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为情景,其中提及的线路分布、走向及里程信息均是学生在生活中可以获取的。如全国Ⅱ卷4~5题,选择澳门半岛地图信息为主创设情境,文字材料介绍了澳门半岛的地形特点和不断填海造陆的事实,地图重点显示澳门半岛山丘、街道分布和几条街道的名称,引导考生认识地名蕴涵的历史发展、环境变迁等信息。

3、紧扣新时代主旋律,开阔地理视野

202_年高考地理试题结合学科实际,通过精心选择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典型案例设计情境,深入挖掘其中的地理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合作共赢等观念融入地理能力的考查,使地理试题试卷不仅成为选拔的有效手段,也成为开阔地理视野的重要途径。如全国Ⅰ第36题依托中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创设情境。引导中学地理教学注重“用地理的眼光”观察时事、认识世界,促使考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和世界的重要地理意义,体现地理在现代经济建设和国际合作中的应用价值。全国II卷文综43题、全国III卷文综3~5题体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结合产业扶贫,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等精准扶贫举措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能力。

第三篇:高考地理复习计划

202_年高考地理复习研讨会学习心得

202_年9月13日,河南省地理高考研讨会在郑州召开,作为高三地理备课组长的我很荣幸能够参加了这次研讨会议,会议由北京昌平二中的岳志杰老师主讲,岳老师是一位多年研究高考的一线优秀教师,他把多年来高考复习经验毫不保留的传授给大家,让大家一起分享。上午岳老师做高考复习经验介绍,下午岳老师展示了两个复习课课例,研讨会还结合本阶段模块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更加有效的复习策略,会议使我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认识,更新了观念,可谓收获颇丰。现汇报学习情况如下:

首先,地理高考复习应立足地理本学科教学,注重打好“双基”,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初、高中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都要求学生掌握,不能回避。由于中考不考地理,多年来初中地理一直重视不够,学生的初中地理基础普遍较差,到高一学生已基本淡忘,初、高中知识间形成断层。这就需要我们采用适当的方法,选择适当时机将初中地理知识渗透穿插到高中地理教学中。

其次,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例如岳志杰老师的《食鲜汤之美味,品地理之妙趣》,通过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汤引出一系列的地理知识,如:

1、做鸡蛋汤需要鸡蛋,由鸡蛋的照片引出地球的内部结构相关知识;

2、做鸡蛋汤的西红柿,到中国优质西红柿产地新疆引出新疆农业生产的区位优势相关知识;

3、煮鸡蛋汤冒热气引出热力环流相关知识;

4、鸡蛋汤冒的热气在锅盖上凝 结引出全球气压带、降水分布相关知识;

5、鸡蛋汤太烫了需要吹吹引出洋流模式、渔场;

6、搅拌鸡蛋汤引出气旋、反气旋;

7、点几滴油,油漂在汤上引出地质构造的应用,找水、找油、气;

8、渴了要喝鸡蛋汤,累了困了更要喝鸡蛋汤,展示一组相关习题,让学生做题,试着命题,提高对知识的掌握。

再次,加强图表教学,重视图文转换,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文科综合考试的考试说明中提出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社会科学的交流媒体大量地使用了图表和数据。能够阅读这类资料并初步运用这种资料形式说明问题,是测试综合能力的内容之一”这一要求。各类地图和图表,其本身就是知识载体,又是知识的综合体,还是进行综合能力测试的训练基地。加强图表教学,一是要求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多种地理图象的阅读和分析方法。如在这两年的高考中就出现了等值线图、统计图、区域分布图、示意图等,种类较为齐全。二是要求不断进行地理图象的取舍、转换设计训练,包括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分布图取舍设计等,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绘图技能和应变能力。平时教学中就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突破时空的局限来观察、认识与分析地理事物,从而使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地理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最后,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综合卷中应多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去审视、分析、评判他们熟悉的地理事实、地理环境和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在复习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周围的地理环境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要提供事实材料或背景,指导学生获得信息,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思维对事件作出评判。有关专家强调,社会热点和国际焦点问题,过去是文科类高考的热门话题,今后仍然是文综高考的主旋律。在复习中要十分关注社会热点和国际焦点问题,例如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环境是全球人们最关心的五大问题,人类如何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这些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也就成了一项全球性的全民战略。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必须对人类当前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给予相当的关注,要求学生掌握“全球性问题”的概念,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可行性途径,加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意识。

通过研究学习,收获很大很多,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采用新方法,新理念。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应该更加认真研究教材,加强专业知识的研究和延展学习,同时多加思考与反思教学当中的不足,提高教学水平。

第四篇:高考地理.资料

城市化

该地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XX高,XX低。城市务工经商人员多的原因: 1.城市第二三产业发达。2.就业机会多。3.收入水平高。

4.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高级住宅区位于该地的原因: 1.靠近风景区,风景优美。2.交通便利。

3.位于河流上游,水质好。

4.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空气清新。工业区选址:

1.位于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2.河流下游,水源充足。

3.靠近公路、铁路、河流,交通便利。

4.地租较便宜

5.靠近原料地,工业基础好。6.政策支持

7劳动力丰富,靠近市场 金融商务区形成原因: 1.早期就是金融商务区

2.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展速度快。

3.城市交通方式多样化,交通便利,通达度高。4.政府政策规划引导功能区形成。新区开发建设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1.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2.土地利用率提高。建设新区的积极作用: 1.分散城市功能。

2.缓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和交通压力。3.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逆城市化原因:

1.城区地价上涨、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治安混乱、环境恶化、就业困难。2.乡村小镇环境优美,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缩小了城乡差距。铁路线路选择

利:1.所经地区地形平坦 2.施工难度小,投资少。3.所经城市较多,人口密集。4.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5.经过山区带动落后地区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6.改善山区交通状况。7.占用耕地少,路程远。不利:1.地形崎岖。2.施工难度大,投资高。3.占用耕地多,征收费用高。4.路程较远。

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

利:1.减少空气污染,美化城市环境,2.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为该地产业升级制造条件。

弊:因产业迁出,带来该地就业压力。产业转变带来的影响:

1.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城市人口数量增多,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4.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完善。

5.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不利影响:

1.城市污染加剧,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

2.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水循环,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的运动发生变化。

3.加剧城市热岛现象。

XX国城市主要分布在某地的原因: 自然原因: 1.该地海拔低,气候温暖。2.该地自然资源丰富。

3.位于XX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水源充足(靠近河流)。4.XX河流经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5.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山能起到防风避寒的作用。人文原因:

1.XX(就是所在地)开发历史悠久。2.工农业发达。3.交通便利。

地形对巴西城市分布的影响:

1.地处热带,广阔的亚马孙平原气候过于热,2.城市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气候凉爽的地区

农业

梯田耕地类型:水田(降水充沛)、旱地(降水较少)农业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位于XX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平原面积广大,地势起伏相对和缓。2.纬度高,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

3.地处XX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气候温和,降水较丰富)4.XX河流经过,灌溉水源充足。(有冰雪融水作为灌溉水源)5.农作物生长季节,光照充足。

6.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物(糖分)积累。7.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小。社会条件

1.劳动力充足。2.机械化水平高。

3.(有利于人体健康~~农作物的好处)市场广阔(需求量大)。4.临近XX交通线,交通便利。5.生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6.国家政策支持。7.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

水稻生产的不利气候条件:

1.气温年际变化大,冬春季节易出现低温冻害。2.降水年际变化大,易出现旱涝等气象灾害。3.夏秋季节易出现伏旱。稳定水稻生产措施: 1.加强农田水利建设。2.培育推广优良品种。

某地水稻面积达到最高的原因: 1.降水处于多雨期。

2.政府重视水库、灌渠的建设。

3.机井数量急剧增多,地下水开采量增加。4.人口增加快,市场对粮食的需求量增加。是否赞同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赞同

1.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高。2.农村人口众多,水稻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3.促进不合理的工业结构的调整,减少工业用水。4.南水北调,增加了水资源的供给。

5.加强水力资源的建设,可保证水稻种植的用水。农业生产部门地区差异: 1.渔业在湖泊区发展。2.种植业在平原区发展。3.林业在山地丘陵区发展。谷地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1.海拔较低,热量丰富。2.湿润水汽可达到降水丰富。3.地势地平,光照充足。4.有良好的灌溉水源。种XX水果有利条件: 1.晴天多,光照时间长。

2.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3.采摘时间晚,生长期长。4.纬度高,气温低,病虫害少。

农作物产量低的原因: 1.该地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2.地形崎岖,不适合该农作物种植。3.受盛行西风影响,阴雨天多。

4.光合作用弱,纬度高,热量条件差。

乳畜业

乳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2.草原广阔,草质优良,畜牧业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3.靠近城市,便于就近加工。

4.当地人吃乳制品习惯,奶制品需求不断增长,市场广阔。5.生产历史悠久,奶制品品质优良。6.国家政策支持。

乳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饲料(也就是牧草)和市场 区域农业生产: 地中海气候光热资源丰富,宜种植葡萄 柑橘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温和湿润 适合多汁牧草生长 有利于发展畜牧业。

亚热带柑橘产量高。

季风区 距海远 气候干旱 降水少 光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 适宜枸杞生长。

工业

区位优势:

1.位于江河(海洋)沿岸,铁路线(公路)交汇处,水陆交通便利。2.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市场广阔。3.临近大城市,人才多,科技力量雄厚。4.工业发展基础良好。

5.位于河流下游,水源充足。6.靠近XX原料产地,资源丰富。7.经济贫困,有大量廉价劳动力。8.地价低廉,国家政策扶持。9.工业协作条件好。10.市场广阔。11.地理位置优越。

限制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位于XX气候区,生态环境脆弱

2.矿产资源与能源面临枯竭,水源不足。3.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加剧。4.用地紧张。

可持续发展措施:

1.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强化原有工业部门,加强对资源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资源附加值。

2.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3.治理污染,美化环境。4.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5.加强教育研发投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6.因地制宜,发展农牧渔业。7.发展生态农业。

8.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9.发展生态旅游业。

河流

河流中上游:冲积平原 中下游:河漫滩平原 入海口:河口三角洲 水文特征:水量大(小)、流速快(慢)、有(无)结冰期、含沙量大(小)、落差大(小)、汛期长(短)。

水系特征:河网密度、流程、流向、流域、支流。夏汛:冰川融水、降水。春汛:冰雪融水。影响因素均为气温。

XX河航运价值大的原因: 1.支流众多,通航里程长。

2.河流总落差小,流速平缓,易于航行。3.河流封冻期短,通航时间长。

4.流域内人口和工农业集中,运输需求量大。河流综合治理措施:

1.禁止陡坡开荒。

2.保护森林,植树造林。

3.修水库,合理安排农林牧渔业。

水利枢纽的作用:拦沙、防洪、发电。河流水量减少的原因: 1.降水量的减少。2.上游水库的拦蓄。

3.上游工农业用水以及生活用水增加。

4.人类生活规模扩大,沿途过度使用水资源。5.全球变暖,冰川退缩

6.随着气温的升高,蒸发量增大,季节性积雪融水融化量不断减少,补给河流水量减少。河流航运开发有利条件:

1.植被覆盖率较好,河流泥沙含量少,便于通航; 2.全年降水较为丰富且均匀,航运价值大、后果:

1.工农业生活用水紧张,影响工农业生产以及人们生活。2.加剧土地沙化。3.水利设施功能丧失。4.生态环境恶化。

湖泊对城市的影响:

1.美化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2.调节气候,减弱城市热岛效应。3.降解污染物,提高水质。4.保证城市蓄水安全。

5.蓄洪防旱,减少自然灾害。入湖泥沙逐渐减少的原因:

1.河流径流量下降,入湖水量减少,携带泥沙减少。

2.中上游山区加强水土保持建设,减少了水土流失和河流输沙量。3.河流中上游水库使一部分泥沙在库区沉积,入湖泥沙减少。湖泊面积缩小:

1.人口增加,生活用水量大,过度利用水资源。2.入湖河流修筑水库蓄水,淡水汇入减少。3.地下水位下降,补给和湖水渗漏。4.气候变暖,干旱加强蒸发旺盛。影响:

1.湖面迅速缩减,对湖泊周围生态环境造成影响。2.水量迅速减少影响周围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用水。3.影响湖内水产养殖等产业。措施:

1.控制人口数量。

2.合理分配上中下游水资源。3.采用节水灌溉技术。4.调整农业结构。海港的优势:

1.所处海湾优良,港阔、水深、避风。2.地处XX气候区终年不冻。

3.陆路交通便利,有多条铁路公路通往全国各地。4.物产丰富,港口吞吐量大。5.依托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港口的变迁: 1.货运量增加。2.船舶大型化。

3.工业企业向郊区搬迁。特点:向更深水域迁移。港口闲置的区位因素:

1.地处XX边境,远离大城市。

2.交通落后,缺少铁路公路与其它地区联系。3.腹地为荒漠地区人口城市较少。

4.本地区工农业生产落后,缺少货物运输。湿地的作用:

1.美化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2.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3.降解有毒物质,净化水质。4.增加地表水下渗,缓解城市内涝,增大地下水资源总量。沼泽形成的原因: 1.气候湿润,降水多。

2.坡度平缓,地势低平,排水不畅。自然灾害:

暴雨、暴雪、风暴潮、沙尘暴、冻害、干旱、滑坡、泥石流、洪涝、火山、地震…… 北疆地区暴雪的原因:

来自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遇山地抬升,形成降雪。来年春天带来的危害:

1.大量的融水使河水暴涨,形成红水灾害。2.大量雪水易在山区形成滑坡泥石流。

3.融水冲刷土壤形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暴雨产生及造成损失大的主要原因:

1.位于冷暖空气交汇处。暖湿气流带来充沛水汽。2.山地对暖湿气流有抬升作用。3.城市化导致的热岛效应。4.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5.城市地面下渗能力弱。6.降水量大且集中。7.防灾意识不强。

8.经济发达,人口稠密。预防措施:

1.修建水库及分洪蓄洪工程。2.退耕还林,植树造林。3.完善城市排水系统。

4.加强洪涝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建设。5.参加水灾保险。风暴潮:

美国东部沿海地区易发生飓风,飓风引起风暴潮,风暴潮造成海平面的异常上升。东部沿海地带,地势低平,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造成损失大。沙尘暴

1.冬季受高气压控制,大风天气多。2.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3.地表缺乏植被保护,疏松物质多。4.距离沙漠较近。5.气温回升快。冻害

我国冻害发生频次自东向西逐渐递减,长江中下游最严重,四川盆地最轻。治理措施:1.加强对冻害天气的预报和监测。2.选种和培育耐寒农作物品种。3.用稻草薄膜对农作物进行覆盖。干旱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风成地貌广泛分布。

2.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贫瘠。3.多荒漠。

4.气候干旱导致河流稀疏。

5.多内流河,河流短,水量不大。6.植被稀少。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土地盐碱化、荒漠化、生物数量极少或灭亡、水资源短缺、干旱加剧、酸雨、雾霾。

石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1.降水丰沛集中。2.山高坡陡。

3.土层较薄,易发生侵蚀。

4.人为原因:乱砍乱伐,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工矿建设。5.关联灾害:滑坡、泥石流、山洪、旱灾。荒漠化加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1.气候干旱。

2.地面土质疏松,沙质沉积物多。

3.XX风为风沙的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4.植被稀少。

人为原因: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大。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3.不当的工程建设。措施:

1.退耕还林、还草。2.合理放牧。3.合理利用水资源

4.工矿交通建设注意环境保护。土地盐碱(渍)化原因:

1.过度种植XX农作物。灌溉增加,2.下渗增强,地下水位上升,蒸发旺盛,盐分积累地表,形成盐渍化。不利影响:

1、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

2、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解决措施:

1.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

2.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 3.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 4.化学改良(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全球变暖对高原环境的影响: 1.冰雪融水减少,加剧干旱程度。2.地表遭风蚀加剧。

3.影响植被生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全球变暖对农业的影响:

1.全球变暖,热量增加,生长期延长,土地可耕的范围扩大,有利于农业生产。2.全球变暖加速冰川消融。3.滑坡、泥石流现象增多。

酸雨

某地酸雨严重的原因:

1.化石燃料的燃烧,释放出酸性气体。2.该地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3.位于XX带降水多。

4.地处处山地丘陵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受酸雨影响较轻的原因: 1.降水少。

2.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3.土壤呈碱性。雾霾

北方冬季取暖排放的烟尘污染物比较多,因此多雾霾,北方降水少,酸雨少。不利影响:

1.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交通安全。2.加剧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3.加速全球变暖和酸雨的危害。措施(通用):

1.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2.加大科技投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3.提高能源利用率。

4.扩大城市绿地面积,增加植被覆盖率降低环境污染。5.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倡导低碳生活方式。6.集中供暖减少烟尘等污染物的排放。7.发展清洁生产。

8.公交优先,控制私家车数量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气温降水特征:冬XX夏XX,年温差X,年降水量X。

地形特点:地形以XX为主。地势XX高XX低。海岸线平直(曲折)。年温差向南突出的原因:

中部地势较东西两侧低平,夏季易受北上暖空气影响,冬季易受南下冷空气影响。海洋上等温线弯曲的原因:洋流

1.该地位于南(北)半球中低纬海域,大洋东(西)侧洋流为暖(寒)流。2.水温低(高)于同纬度附近海域,等温线凸向低纬。3.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向南北递增 4.由近岸向外海递增。

等高线密集且数值较大的原因:

1.位于板块消亡边界,因板块挤压导致地形隆起明显,造成等高线数值大。2.由于流水侵蚀强烈河流下切明显,造成河谷地区起伏大,等高线密集。

南水北调的影响: 1.缓解水资源紧张。

2.减轻因超采地下水所导致的环境问题。3.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4.促进经济发展。

5.提高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四大渔场:

1、北海道渔场,是由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的。

2、纽芬兰渔场,是由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的。

3、北海渔场,是由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形成的。

4、秘鲁渔场,是由秘鲁沿岸的上升补偿流形成的。

(可以看出渔场成因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寒暖流交汇,另一种是上升补偿流。)成因

1.盛行从陆地吹向海洋的离岸信风,沿海表层海水随风远离海岸。2.深层海水上升补偿。

3.把底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鱼饵丰富,形成大范围渔场。

4.温带海区,冬季海水上泛,寒暖流交汇地处河流入河口附近,带来丰富营养物质。5.浅海大陆架,光照充足,有利于微生物生长,饵料丰富。能源

坑口电站的好处:1.为该区域发展工业提供充足的廉价电力供应。2.减轻煤炭交通运输压力。

3.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能源开发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1.大量开采煤炭造成地面塌陷。2.破坏地表植被引起土地沙化。3.造成环境污染。能源紧张的措施: 1.开发新能源。2.降低能耗。3.调整产业结构。4.能源跨区域调配。开发新能源的意义: 1.缓解能源紧张状况。2.优化能源费结构。3.减轻环境污染。4.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 1.交通条件更加完善。2.政府支持力度加大。3.国内外市场需求扩大。

4.农业生产和冷藏保鲜技术的不断提高吧。5.工业化的带动。6.农业科技的发展。社会经济条件:

①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 ②科技发展水平;

③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电力设施等)。

我国东北地区

东北农作物(热量)1.夏季热量充足。

2.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物积累。3.冬季低温,病虫害少。

4.冬季低温有利于积雪保墒缓解春旱。5.热量不足,水稻只能一年一熟。6.经常有低温冻害影响其生长及收成。东北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原因: 1.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

2.地势低平,河流、沼泽多,排水不畅。3.温度低,蒸发微弱。

4.植被条件好,涵养水源能力强。

5.地下有冻土层,不利于下渗到地下深处。宁夏平原

宁夏平原处于断层下陷地带,形成谷地。流水的搬运和堆积形成的冲积平原。宁夏平原成为塞上江南的自然原因: 1.位于黄河冲积平原上,地势平坦。2.土壤肥沃。3.灌溉水源充足。

4.位于贺兰山以东,受山脉的阻挡冬季风影响小。5.多地形雨,降水较多。

6.山脉遏制了西部沙漠的东移。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条件:

优:后备土地资源丰富,石油海盐资源丰富。

劣:产业基础薄弱,科技实力人才处于劣势,水资源短缺。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1.地处连系亚洲与大洋洲,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2.马六甲海峡是亚非欧和大洋洲之间海上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3.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地理位置非常重要。4.土层薄 土质结构松散 植被覆盖率低 海冰的不利影响:

1.封锁港口、航道,阻碍船舶航行。2.损坏海上设施。3.损坏船体。

4.影响海洋渔业生产。冰雪资源丰富的原因: 1.纬度高,冬季气温低。

2.冬季XX季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水汽遇山地抬升迎风坡降雪多。

森林覆盖率降低的原因及其影响: 1.人口增长粮食不足出现过度开垦现象

2.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重,滑坡泥石流现象多发。

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升温降温均快于海洋。

2.冬季(夏季)陆地气温低(高)形成高压(低压)中心。伦敦七月均温高于周围地区的原因:

1.机动车工农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大量热量。2.大气污染物浓度大,保温作用强。3.形成热岛效应。

煤矸石过多的危害及措施: 1.长期堆存,占用大量土地。2.造成自燃,污染大气和地下室。

3.或在雨季崩塌,淤塞河流,造成灾害。措施:

1.回收劣质煤炭发电、供热。2.作化工原料。

3.制造煤粉灰建筑材料。

4.利用煤矸石作为塌陷区的填充材料。南极磷虾丰富的原因:

1.极地东风将表层海水吹向远洋,大陆周边海域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丰富营养物质。2.南极冰川融化,增加海水营养物质。

3.南极的地区昼长达九十天有利于海洋微生物大量繁殖。中俄石油合作好处:

有利于双边贸易,增进友谊,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与联系,实现共同发展。对中国的意义:

1.利于缓解中国能源消费紧张的局面。

2.利于实现石油进口地区多元化,保障能源安全。

3.有利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保障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俄罗斯的意义:

1.有利于俄资源开发将能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2.利于基础设施建设。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再就业。

旅游地理

某地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

1.旅游资源数量多,旅游历史悠久,经验丰富。2.景区景观集合程度高,种类齐全。3.地域组合好。

4.地处XX,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5.周边地区经济发达,距离客源市场近。

6.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齐全,地区接待能力强。7.景观追求精美,观赏价值高。某地发展旅游业的措施: 1.发展交通,改善交通条件。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区接待能力。3.开发和创造新的旅游项目。4.扩大宣传力度,吸引游客。

定理

定理一:温度高向高纬度突出,温度低向低纬度突出

温度与纬度呈负相关,随着纬度的升高,温度降低。

适用于在等温线图上判断陆地或海洋、寒流或暖流、或在地形图上判断温线的弯曲。定理二:温度高向高空凸出,温度低向近地面凸出

气压高向高空凸出,气压低向近面凸出

第五篇:高考地理专业术语汇总

高考地理专业术语汇总

自然地理: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2.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3.太阳活动的类型:黑子、耀斑、太阳风

4.节气: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5.气压中心:冰岛低压、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亚速尔高压、印度(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

6.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吸收、散射

7.常见的热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8.世界降水空间分布:赤道多雨带、副热带少雨带、温带多雨带、极地少雨带。

9.影响气候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10.天气系统: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11.风带、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东南信风带、中纬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12.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13.自然带:

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14.地带性植被(植被类型)

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亚寒带针叶林。

15.地质作用

①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② 外力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风力、流水、冰川、海浪)、搬运作用、堆积作用。

16.地质构造:褶皱(向斜、背斜)、断层(地垒、地堑)。

17.板块边界:生长边界(板块张裂)、消亡边界(板块碰撞)。

18.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19.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20.三大类岩石: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侵入岩、喷出岩)。

21.河流地貌

① 侵蚀地貌:如不同形态的河谷地貌

② 堆积地貌:山前(冲积扇)平原河漫滩平原(河口)三角洲(平原)

22.降水类型:锋面雨、地形雨、台风雨、对流雨

23.河流(湖泊)分类:内流河(内流湖)、外流河(外流湖)。

24.河流补给类型:雨水、积雪融水、冰雪融水、湖泊水、地下水。

25.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26.水循环的环节: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27.河流水系:常考的有放射状水系(山地)、向心状水系(盆地)。

此外,还有树枝状水系(如西江上游接纳柳江、郁江、桂江等支流),扇形水系(如海河水系),羽状水系(如西南纵谷地区),平行状水系(如淮河蚌埠以上的水系),格子状水系(如闽江水系)。

28.洋流分类:① 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② 按性质分:寒流、暖流。

29.洋流的影响因素:盛行风、陆地地形、地转偏向力

30.四大渔场: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

31.世界洋流名称: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阿拉斯加暖流、千岛寒流、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拉布拉多寒流、巴西暖流、本格拉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32.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水文、地形、土壤、植被

3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①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又称纬度地带性,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或者纬度位置,形成基础主要是热量)。

②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又称经度地带性,影响因素是海陆分布,形成基础主要是水分)。③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又称垂直地带性,影响因素是海拔高度,形成基础是热量和水分)。

34.环境问题:

① 生态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湿地减少、耕地(草地)退化、森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 环境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③ 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矿产(能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

35.植树造林的作用:美化环境、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减弱噪声、保护农田、调节气候、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36.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

37.气象灾害:干旱、洪涝、低温、冻害、雪灾、寒潮、台风、暴雨、大风

38.地理信息技术:GPS、GIS、RS

39.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

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沼气、核能、潮汐能。

人文地理:

41.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42.植被类型:森林、草原、荒漠。

43.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如亚洲)、商品谷物农业(如美国)、现代混合农业(如澳大利亚)、大牧场放牧业(如阿根廷)、乳畜业(如西欧、美国五大湖周围)。

44.农业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科技、政策。

45.耕地类型:水田、旱地

46.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两年三熟。

47.农业(结构)生产部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48.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

49.工业区位因素:土地、资源、劳动力、交通、市场、技术、政策。

50.工业类型:原料指向型工业、市场指向型工业、动力指向型工业、技术指向型工业、劳动力指向型。

51.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河运和海运)、航空、管道运输。

52.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三低”)。

53.城市外部形态(城市地域形态或城市空间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

54.城市空间结构:同心圆、扇形、多核心模式

55.城市的布局形态:集中紧凑式、分散疏松式。

56.城市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57.城市化问题: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58.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温带(中国还可细分为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

59.干湿地区划分: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60.陆地地形类型: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61.我国14大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2

202_年高考地理(共5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