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来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外来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我现在所教的班级是外来民工子弟班,班上人员来自四面八方,家庭情况复杂、教育背景多样,和其他本地班级有很大的不同。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缺少对这些特殊教育群体的家庭教育研究,也就决定了我始终不能从教育学上对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教育异常现象得到合理的解释。
案例:今年暑假,一老乡来访,他的侄子近年随父母客居广州,学习情况每况愈下,暑假在家不思进取,终日流连于网吧,父母终因出外工作,无时刻陪伴之时间,故发配于我处,代为看管,顺便加以劝戒及辅导之。在我看来,他年龄和我学生差不多,在他们老师看来就是外来民工子女,这也和我的学生的性质差不多,看来这次可得发挥我的专长,代为分忧。他到来后,开始是表现还好,过不几天是原形毕露,做的作业是只讲究数量,不讲究质量,对此我很是气愤,闲暇时与之闲聊,他突然冒出一句,我爸还没有我学历高呢,可他不还是当老板,你上大学了,恐怕还不如我爸赚的多呢,学习有什么用呢,我听之,顿感惊鄂,不久即释然。他的话很对,可我无法去反驳他,他是不是过多的接受了这种负面的家庭教育的思想?那我的那群学生是不是也有这种思想?比较他们的经历是相通的,他们是一群城市飘民,也许这一学期到这个地方上学,下一学期就不知道身在何方了,他们的父母身受无文化之苦,一方面想给他们以最好的教育,可在另一方面他们无意识中的言行又潜移默化的给 孩子们带来了不良影响。这种不成熟的家庭教育长期以往又会使孩子产生困惑和迷茫,久而久之也就无法去摆正自己的态度,找不到真理的进口,想到此,一些以前碰到的问题也就不难解释了。
由此可见,家长是教育的参与者,在教育体系中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一环,家庭教育在学生教育中特别是对于外来名工子弟教育中起着学校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影响和作用,可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辅助力量。
据我了解和分析,我们班级的家庭情况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1、从小出家型:他们从出生开始就一直随父母打工在外,等到上学的年龄,也就在当地入学,这类父母在外多年,已经逐步的接受了当地的生活环境,当然也包括教育,这些小孩从小就接受了系统的教育,但他们的学习条件很简陋,回家后还要帮父母干活,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父母也不太关心他们的学习过程,每当考试结束后,又很看重他们的考试成绩,当然我们也很理解他们,打工的艰苦,没有太多时间去关心子女的学习,老师又不能很好的了解他们课余的学习状况,所以说这类家庭的教育方法是很简单,很粗放,没有从细节上面去教育他们,这时我们的家长就要改变思想,抽出更多的时间去关心他们,更多的和老师建立联系,向老师反馈在家学习状况,也能使老师更好的去根据学习情况调整教育方式。
2、中途出家型:父母在外打工,小孩从小在家随爷爷奶奶生活,经过多年打拼,生活条件有一定的改善,这时就有经济实力来改善小孩的上学条件了,从老家把小孩接来上学,给了他们很好的条件,请家教,等到考试出来一看,怎么成绩还没有在老家好,就大发雷霆了,给小孩子的学习带来料很大的压力,这些父母的教育方式可以称为拔苗助长型,希望给他们很好的条件,他们能一步登天,殊不知他们此时的行为违反了教育中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万丈高楼从地起,教育也是一样,基础很重要。这类学生刚从老家 过来,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陌生的学校,其实对于他们来说,除料他们的父母,其他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他们年龄又小,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环境,所以说造成他们成绩停步不前乃至倒退,都是可以理解,所以此时我们也要让这类父母改变思想,给子女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而且还要帮助他们去适应环境,要循序渐进的给他们提出成绩的要求,如果不耐烦地话,反而会造成很坏的恶果,出现厌学,怕学的状况出现,到时给与更正的话,恐怕会花费很大的精力。
3、来来去去型:父母打工地点的该变,造成了孩子就学地点时常变,这类家庭的教育方式是不太考虑孩子的感受,如果时常变更的话,我的建议还不如让孩子在老家学习呢,他们这种变动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会让他们无所适从,很苦恼,没有让小朋友得到一个系统的教育,古有孟母三迁,那是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学习环境,而不是完全不考虑孩子。当然造成的恶果更加严重,所以父母在考虑换工作时,多考虑一些孩子,不要让孩子成为飘民。根据以上分析,对于外来民工子女这一特殊的群体,我们教育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干预和指导,从而优化外来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
一、通过学生影响家长,转变家庭教育中的负面思想。
学生是教育的承受者也是教育的主体,家庭教育的最终表现是学生的思想和言行的反映。因此可以从教育的根本入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和学习思想,从而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思想产生积极影响。
1.全面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制定学生个人档案,了解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和不足,记录学生教育中发生的问题和家庭教育思想上产生的负面影响,及时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找出他们思想中的问题及困惑所在,以便于有针对性的和家长进行沟通,从而利于学生问题的解决。
2.通过形式多样的班会和主题活动,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观点进行探讨和辨析,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家庭生活中的困难和矛盾,并通过他们向家长进行宣传和反馈,从而使家长对教育的理解有新的认识。
3.让学生撰写成长日记,并要求家长朋友们一起参与进来,就学生家长在家庭生活和学校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一起来思考,一起来解决他们,一起分享他们成长的快乐和喜悦,使家长乐于加入到对孩子的教育中来。
二、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素质,形成有效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庭教育的源头是家长。因此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家长,要想对外来民工子女的教育取得成效,就必须在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的同时不断提高家长的素质,使家长在面对孩子教育时,要善于科学的分析并总结自己小孩的特点,并主动和学校班主任取得充分的理解和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家庭教育的成效真正地落到实处。
1、学校专门邀请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的专家走进学校,针对外来民工的家庭,专业为他们讲解法制教育方面的教训和得失,使他们认识到育人必先要立人的道理,同时通过积极的心理疏导,帮助家长建立积极的健康情态。
2、联合并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氛围。一方面通过家访等形式指出他们在日常活动中体现的问题,他们这些行为给孩子们带来的负面的影响,并指出在以后的生活中怎么和孩子们相处,才能起到教育的目的,这样有他们的参与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毕竟学生有一半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他们的言传身教可以给他们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另一方面利用家长学校邀请家长来做讲座,与孩子谈他们工作的艰辛,讲讲知识的重要,展现他们父辈创业的艰辛,让学生有机会更多的去了解他们的家长,了解成功背后的艰辛,从而逐步形成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
3、建立学校和家长的联系卡,并建立家长们每天反馈机制,每天反应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情况,学校也反馈他们在学校的情况,这样能做到信息的共享和反馈,改变以前的信息的不对称性,做到信息的对称性,更加全面和完善的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过程。
三、关心学生,因材施教,为家庭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学校和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也是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和引领者。针对外来民工子女的特殊情况,学校和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职能,改变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融入到正常的学校生活中来。在我刚接手这个班级时候,按照一些惯性的思维和过去的经验付诸于教学,效果并不明显,成绩总是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和其他班级相比总是有差距,我知道
他们时间花得不少,经过细心的观察并不断了解他们的教育背景,终于发现了原因,他们的基础参差不齐,造成了上课听不懂,上课看不懂得状况。但是他们这群孩子的动手能力特别强,那我们就要在这方面加以科学的引导,在课堂及自修课上多安排动手的课目,通过在学习过程多动手,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学习知识的能力。逐渐的,学生对学校对自己有了信心,对自己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而这些成绩和进步又促进了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和重视,为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从实践中发现,学生、老师和家长三方共同协作是外来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在实践中的一些思考,还有很多不成熟地方,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第二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特指那些城市工作和居住但未取得城市户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在城市务工的农民的子女。近几年,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不断涌入奎屯,他们的子女在奎屯市的各所学校插班就读的比例也在逐年提升。以奎管处中学为例,全校总学生数800多人,外来民工子女占学校学生数近90%。这些外来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引起了老师们的关注。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这些孩子的父母往往忙于生计,很容易无意中就忽视了对孩子心理的关注和教育。所以家庭教育出问题,主观因素是由外来务工人员自身的原因导致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家庭的流动性大,社会交往面窄。一方面,随同父母一起流动给适龄儿童少年的正常读书带来困难,使孩子学习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不利于他们接受完整的学校教育。而且,农民工居住条件较差,居住空间狭窄,孩子不太可能获得安静的学习空间。另一方面,农民工家庭生活与交往范围的局限性也影响其子女。农民工子女尽管生活在广阔的城市空间,他们实际却只拥有狭隘的生活空间。
二是繁重的劳动使得他们没有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时间都比较长,劳动强度也较重,这样每天回到家里后几乎很少再有精力去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学习方面的情况也就不甚了解,与孩子进行沟通和辅导的机会几乎没有。还有一些家长把孩子寄宿在学校附近的幼儿园或者家教老师家,这些老师一般一次性带了很多孩子,顾不过来,也就疏于管理,有的孩子早上经常性没饭吃,有的孩子的作业竟由老师或大些的孩子代写,这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的成长都带来很大的困扰,也给老师的管理带来困扰。
三是滞后的思想观念使得他们忽视孩子的关注和教育,较低的文化素质使得他们轻视孩子的成长。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家长,其自身
文化素质较低,对子女的教育也不是很重视,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容易走极端,教育方法单一。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也较低,“教育无用论”、“上学不如打工”之类的思想严重限制了其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漠视和落后的教育观念对其子女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这些原因使得很多孩子初中毕业后便辍学混迹社会,也给社会治安管理带来不稳定因素。
二 原因分析
在现实中,我国在教育行政执法方面仍存在执法不严的现象,一方面由于不少教育法规没有明确法律责任,没有明确的法则;另一方面已明确法律责任的,对国家机关的违法行为制约不够。
近年来,国家、各地方在政策法规上对外来务工人员有了一定的保障,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也有了更多的理解、融合与交流。但不容怀疑的是,因诸多原因,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排弃现象在社会上还是存在的。
年青力壮的父母多半在外打工,最初的时候,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子女交由自己的父母代为看护。这些监护者由于年龄、观念问题,对孩子不是娇宠过分,就是撒手不管,任其生长,处在这种教育环境中的孩子,容易产生依赖、懒惰、任性、霸道的习惯,心中只有自我,不考虑别人的情感和需要;不愿意受约束;对学习生活不感兴趣,没有上进要求。这种隔代教育在情感与理智的把握上,往往是重感情而轻理智;在物质与精神的把握上,往往是重物质而轻精神。久而久之,即使父母意识到,带在身边,有些习惯也是难以改变的。
三 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探索
1、首先帮助家长端正家庭教育的思想并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通过举办家长大课堂,发挥家长学校的积极作用,给家长讲解儿童教育心理学,提高家长们教育理论水平和能力。其次,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教导家长决不能将孩子放任自由,任其所为;也不能盲信“不
打不成材”的旧观念。要遵照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小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尊重自尊心,培养良好品德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2、指导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家庭环境是否和谐,对子女的健康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和谐、融洽、民主的家庭,能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经常吵闹、离异的家庭,会阻碍儿童身心发健康发展。有句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就说明我们家长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因此,家长要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说到做到,遵纪守法,勤俭节约,创造一个良好的、融洽的、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无忧无虑、专心致志地学习和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
3、家长学校积极与家长沟通,密切配合。让家长明白与老师的沟通联系、协调配合会对小孩子形成巨大的教育推动力。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定期召开家长会,发挥家长中积极分子的作用。定期开家长会,属于集体沟通,是老师与学生家长直接相互交流的形式。目的是使家长了解、认识老师和确认发生在子女身上的事并咨询更好的教育方式。老师则利用家长会更多的了解学生在家表现。通过家长的介绍,其余家长会对比分析自己的教育方法,从中吸取成功的育子经验。同时,家长和老师可以互相提意见,这样既改进了老师的教育方法,也让家长有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
(2)、适时对外来人员子女进行家访。这是老师与家长间的个体沟通。通过家访能较详细地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的情况,了解家长的个性特点,找出原因,分析原因,再对症下药。同时,可以鼓励家长多访问老师,互相分析教育学生的方法。此时,教师可向家长提出一些合理建议,如:对孩子提供学习环境,必要的智力投资,学习时间和劳动。
第三篇:关爱外来民工子女
关爱外来民工子女奏响校园和谐乐章
岱山县东沙镇泥峙工业区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吸引了众多外来务工人员,在我们的校园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来民工子女的身影,他们的数量已使他们成为班级管理活动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大部分班级的外来民工子女的人数达到了班级的三分之一,有的班级甚至在一半以上。这些外来民工子女在学习、生活、性格、行为习惯等方面与本地的学生有着一定的差距。这些学生更需要我们教师的关怀,所以我们教师应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对特殊的学生进行特殊的关爱,才能使他们的心理变得更健康,才能让他们把这儿当做自己的第二个家。
一、重视培养外来民工子女的行为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就缺乏学习进步的根本。一个没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往往会成为其他学生印象中“不好学,不上进”的代名词。一个没有良好行为习惯的民工子女学生也将成为同班学生潜意识里排挤嘲笑的对象。
作为低年级学生来说,按时完成作业,书写端正应该是良好行为习惯的第一项。因此,我把“作业的完成”作为突破口。在这个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每个学生发一本家庭作业记录本,每天的家庭作业都记录在上面,让学生和家长一目了然。让家长在督促学生完成作业之后签好名,以保证作业的数量。第二步,我要求班级学生每人选出自己作业中自认为最出色的一页。撕下,并装订成两个分册,由学生轮流将展示册带回家,让家长与学生共同评选出分册佳作五份。这一活动让民工家长同他们的孩子在比较中知道差距,确定了学习赶超的目标。第三步,引导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学习。如果说第一步做法的最终追求是学生学习的量,第二步做法的最终追求是学生的质,那么,第三步则是引导学生学习时追求效率。以作业为依托,要求学生在某一个时段内完成学习任务,久而久之,形成习惯,戒除外地民工子女在完成学习活动时常见的拖延和磨蹭的坏习惯。
二、重视增强外来民工子女的自信心
外来民工子女家长的工作具有较大的变动性,他们大多从事的是当地人不愿干的脏、累、重的工作,职业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父母自身的生活信心不足,同时他们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不太关注,大多数家庭对孩子是只养不教,教养方式多为放任型和专制型,很难做到与孩子平等、民主的相处。这样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专制的方式极大的压抑了学习的兴趣,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信心。作为教师,我们可以这样做:
1、榜样教育,唤起自信
众所周知,小学生喜欢模仿,善于模仿,一旦有了榜样,他们会模仿榜样的行动去做,并进行比较,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在班队活动中,我利用古今中外的典型人物在挫折中成才的事例教育学生,鼓励民工子女学生树立自信心。如: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奠定了相对论的伟大基石,然而他在上小学时却是一个“笨小孩”。但他三做小板凳的故事却说明爱因斯坦有一种自信心理,他相信自己能做好板凳,事实上也是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正是有这样一种自信心,才使得他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停地攀登,最终取得丰硕成果;又如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的张海迪,虽然半身瘫痪,但是她身残志坚,以顽强的毅力战胜挫折,精通多门外语,掌握许多医学知识,出版多部著作„„并告诉他们,人无法选择“生”的环境,却可以努力拼搏以改造“活”的环境。通过教育,使外来民工子女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
2、抓住“闪光”,树立自信
魏书生老师说:“培养自信心从扬长开始”。外来民工子女学生的自信心,更应该根植于“长处”的土壤上,让其一点一点地成长起来的。作为班主任应该发现、抓住他们的点滴闪光时机,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全班的赞许和表扬。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要信任那些外来民工子女学生,让他们做事。对做事认真细心的学生,可以委以重任,明确表示老师信任他们,要求他们力所能及地帮助老师做些班级工作,如:出黑板报、班务记录、公物保管等,使他们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提高外来民工子女的自我价值感,激励他们前进,又给予学生同等的关注。对于外来民工子女学生取得的进步,要及时表扬予以肯定,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在全班表扬,也可以在周记中私下表扬,也可以说一些“做得好”,“你真棒”,“老师喜欢你这样的孩子”„„之类的激励语,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产生对教师的依赖与信赖,学生要求进步的动机才会得到强化。
三、重视让外来民工子女融入集体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同学的关心与爱护和集体的作用,帮助这些外来民工子女学生在集体中找回自信,学会交往。外来民工子女间彼此真诚地伸出友谊和温暖之手。如:开展“星星点灯”的爱心传递主题活动,自觉地把爱传播给周围的外来民工子弟学生。让本地学生每天给外来民工子弟学生一个鼓励,一句赞扬,一次帮助,一个微笑。如结成“一对一”、“一帮一”的帮教小组,或倾听各自的烦恼,共同协商对策;或耐心讲解,帮助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促进同学间的交往、同伴间的帮助,让他们逐步领悟到交往的方法,领略到交往的乐趣,尽早消除来自不同区域外地生间交往上的隔阂。
还开展了“夸夸我的家乡”的主题班队会活动。事先我要求学生精心准备发言稿。在主题队会上,本地生满怀自豪地介绍自己家乡风土人情,风景名胜等,民工子女学生呢,把他们喜欢的家乡的歌谣、习俗,甚至方言等介绍给大家,他们的发言既描绘了家乡,更表达了自己想念家乡、亲人、同学心声。这是一次学生深受教育的班队活动,也是学生相互学习的机会。
四、重视加强与外来民工家庭的联系
家庭作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主要阵地,在教育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校这些外来民工学生的家长大多都是在工厂上班,没有时间、精力,对孩子进行教育,有的只是一味的埋怨、批评,这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作为班主任,我在外来民工子女学生进入班级后,及时通过问卷、谈话、家访等形式,对这些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行为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掌握学生的特点。并建立“家校联系卡”,指导孩子制定家庭自我服务目标,通过家长督促检查并协助孩子实现目标,从而优化家庭教育环境。通过电话等通讯方式及时与家长沟通,同时,要求家长多和学校、班主任教师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加强家校联系,密切配合,发挥学校家庭配合教育的最大合力作用,以达到家校合力培养好孩子的目的。现在我与这些家长已经形成了很大的默契,在平时,他们会主动与我沟通孩子在家的表现,为我们的学校教育起到了协助作用,孩子的思想只要稍有偏差,我也会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情况,共同选择有效、科学的教育方法。经过长期的沟通,他们已经都能明确地认识孩子的教育因该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大事、而不仅是某一单方面的事。
五、重视物质鼓励,享受同城待遇
外来民工子女中也有不少学业优秀、品德高尚的学生,我从不另眼看待,而是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校每学期的“优秀学生”参评活动。我们学校还特别照顾家庭经济困难的外来民工子女,按条件申请享受学校“温暖工程”和上级爱心营养券补助的待遇。
去年学校在放寒假前专门组织召开了全校外来民工子女座谈会,让每个学生谈谈来校学习的感受,特别是在学校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同学们畅所欲言,提出了不少意见和想法,学校领导都认真的听取和记录。会上还为优秀学生发放了奖励物品,为每位学生分发了慰问品。座谈中,学校领导还要求他们鼓起勇气,克服困难,认真学习,用实际行动来改变命运。学校的关心、班主任的呵护、同学们的照顾,如同春风化雨般地滋润着外来民工子女的心田。在学校元旦文艺演出中外来民工子女的演出——《感恩的心》赢得了师生们的一阵又一阵的掌声,这歌声,这掌声让我们的心在这一刻紧紧地拉近了,我们分明听到校园中正奏响着一曲和谐的乐章!
参考文献:
1、《让儿童学会交往》杨奕
2、《创新教育案例全书》刘斌主编
3、《民工子女自信心的培养研究》海盐县庆丰小学课题组
第四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现状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现状
做饭、扫地、洗衣、刷碗,当许多城市小学生还在父母怀里撒娇,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日子的时候,这些外来我市读书的孩子,却已经在帮父母撑起这个家了。
由于家庭贫困,这些孩子都非常成熟、懂事。他们很少向父母提要求,书包破了,笔袋坏了,补补再接着用;过冬的衣服不暖和了,就在里面多穿几层。帮父母做家务,甚至在假期里和父母一起外出打工,在许多孩子看来,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家长在身边的孩子,一旦成绩下降,老师可以找家长,可是这些孩子课后作业往往没人辅导,家里也买不起学习用具。”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面临的一大问题。
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文化程度低,又忙于打工,根本没有时间和能力辅导孩子们的功课。而照顾孩子们的老人,大多来自农村,没有文化。由于家庭贫困,许多孩子也没有条件到课外辅导班或特长班参加学习,甚至连书本以外的课外读物都很少能看到。
学习机、MP3、布娃娃、篮球„„这些在城里孩子看来再普通不过的东西,却被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视为新年梦想。
由于家庭贫困,许多孩子在生活、学习方面都非常俭朴。除了学习课本外,他们没有更多的课外图书;从没用过MP3,许多孩子把这叫做“PM3”或是“AP3”。没有一张学习的课桌,许多孩子就趴在炕上写作业。在问他们新年的心愿时,书包、笔袋、童话书、布娃娃、学习桌、台灯、自行车等在城里孩子看来是最平常的东西,却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最渴望得到的东西。
可是,知道自己家庭贫困,知道父母打工辛苦,这些孩子大多把心愿埋藏在心底,生怕这小小要求,会增加父母身上的重担。
狼山街道陆洪社区2011年7月11日
第五篇:关于学校外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
关于学校外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
北蔡镇中心小学
一、背景现状: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社会背景现状:
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农民工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国家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态度、政策转变,是和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转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期间经历了“限制——认可——重视——明朗化——强化”的过程。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家庭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2006年3月28日,在经历了一年多调研基础上,中央政府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并明确提出“两为主”的原则,即以流入地政府为主,负责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以全日制中小学为主,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在2004年2月转发市教委等七部门关于《切实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通知中指出:“学校对就学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要一视同仁,在接受教育、参加团队组织、担任学生干部、评优奖励、课外活动等方面,应与本市学生同等对待。同时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切实将这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就2008年—2010年上海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提出了工作目标和工作举措。各区县根据文件要求,已2008启动了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三年规划,据统计,截止2008年12月,在上海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总数为401747人,占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35.91%,其中农民工同住子女为343231人,占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总数的85.43%。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学校背景现状: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本校农民工子女比例为35%以上,其中一至三年级的比例分别为:57%、52%、48%。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具有吃苦耐劳、质朴坚毅等特点和优势,但同时由于受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等诸因素影响,在文明礼仪、生活卫生习惯等方面的意识和水平与城市学生有一定差异,如何让这些农民工子女养成良好习惯,适应城市学校的学习教育环境,已成为学校热切关注的新课题。
二、结论观点:
农民工这一群体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特定群体。国务院出台的《若干意见》,充分肯定了农民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阐述了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必将会极大地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工的积极性,推动城
乡共同繁荣。同时,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人的现代化、全民现代化才能不断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提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质量,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大事,学校应从全局和长远方面认识新上海人中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努力为他们提供平等、优质的教育保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我国的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阐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习惯贵在从小培养。“慎始则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由此可见,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关孩子一辈子的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是当代中国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主流。……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第二十五条明确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校风。”习惯会造就性格,性格会决定命运,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保证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要切实提高农民工子女教育质量,对其实施有效的养成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落实对农民工子女的关爱和培养,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对我国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改进工作:
(一)改进目标:
学校将在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由党支部连同德育室共同以课题研究方式入手,进一步调查研究并分析民工子女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好习惯养成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有效促进良好习惯养成的方法和途径,切实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和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也为学校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办学品质,实现内涵发展奠定基础。
我校自1996年以来连续获得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称号,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由于农民工子女与原住民子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因此原住民子女养成教育方面形成的原有经验、方法和途径不适应直接引用于农民工子女,他们与原住民子女文明习惯相比既有优势,又有劣势,学校将通过同伴互助、师生共进、家校互动等策略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养成教育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研究,形成优势互补。
(二)具体措施
1、循序渐进策略。根据新农民工子女不同年龄特征,制定由低到高的具体目标与要求。
2、情感渗透策略。依据不同对象,为他们创设主动学习、快乐生活、培养兴趣的良好环境,并将情感艺术性地渗透在其中,以期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3、自主磨炼策略。积极引导农民工子女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的亲历亲为,逐步养成良好习惯。
4、知行一致策略。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更富有理性,更容易取得成功。积极为农民工子女搭建交流、合作、实践、展示的平台,在获得丰富实践体验的基础上巩固、优化自身行为习惯。
5、师生共进策略。课题实践研究过程中,通过成立领导小组,形成教育合力;通过班主任专题培训,提高育德能力;通过转变教师观念,提升学科教师育德意识,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师资,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6、同伴互助策略。教育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激励作用,更要发挥同伴之间的互帮互助作用,形成悦纳、友爱、共进的良好成长氛围,体现海纳百川的移民城市精神。
7、家校互动策略。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而现实中农民工往往忙于生计而忽略孩子的教育问题,或是缺少教育的方法。因此,学校将通过家庭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加强对于农民工的家庭教育指导,通过家校教育热线、家长沙龙等方式增强家校互动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