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当前基层审计工作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编辑:九曲桥畔 识别码:13-972606 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4-23 12:17:1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当前基层审计工作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审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提高,社会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但面对新形势,审计在实际工作中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三个“不相适应”上:

一、多年沿袭的管理体制同不断变化的审计工作形势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四难”

一是正常经费难保障。由于地方财力所限,绝

大多数地方政府难以保证审计工作正常的经费开支,致使机关业务经费主要靠审计收缴返还来维持,影响审计执行的公信力。同时,还制约了基层审计机关业务培训、审计信息化建设等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二是工作质量难保证。目前,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审计工作非常重视,当地党委、政府及组织、纪检部门交办的临时性任务日益增多,鉴于人手少、自身工作量多的实情,基层审计人员常年满负荷运转,疲于应付各项工作的局面,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审计风险隐患加大。

三是审计领域难拓展。对于部分垂直部门和中央直属企业单位而言,地方审计机关没有审计权限,中央及省级审计机关无暇顾及和授权的有限性,往往造成这些部门审计监督的缺位,出现了审计监督不公平、审计失灵现象。另外,国有企业改制后,虽有些国有企业只是“换汤不换药”,或其贷款已由财政被动偿还,但由于是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政府审计无法介入,导致出现审计盲区,严重影响了企业审计领域的拓展,审计监督作用难以充分体现。

四是经济责任审计作用难发挥。按照现行规定,经济责任审计要组织人事部门委托才能进行。审计机关成了组织人事部门的办事机构,工作被动,审计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制约,审计成果运用成空谈,审计的威慑力和公信力难以发挥。

二、相对僵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同灵活多变的审计工作实践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两个“过于”

一是审计计划管理过于粗放。目前,审计计划管理存在着封闭性强、系统性差、独立性不足等问题,致使计划执行中,项目的调增调减比较频繁,对项目进展、资源和力量调整、质量和风险控制以及目标的实现疏于管理。同时,因当地党委、政府、人大、纪检监察等部门交办的临时审计任务多,大大挤占了正常审计计划项目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使得基层审计机关出现了有计划难执行的现象。

二是审计程序过于繁琐。基层不少单位经济活动量很小,有的甚至一年就几本凭证;还有一些单位,审计机关经常进行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已十分熟悉,陷入“例行公事”怪圈。这些项目按6号令都得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撰写审计日记。从现实看,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也没有必要。

三、相对单一老化的审计队伍同日益增长的工作需求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两个“突出”。

一是基层审计机关人少事多的矛盾突出。现在审计署、省厅有诸多项目都是上下联动,市级审计机关忙于应付,县区审计机关更疲于奔命,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基层审计机关本身发展也由于机构人员编制少受到一定的束缚和制约,导致基层审计机关人少事多的矛盾日渐突出。

二是基层审计队伍单一素质的矛盾突出。目前,很多基层审计机关都存在审计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单一的问题,由于审计系统专业性强,干部流动空间小,导致审计干部起不来,出不去,不利于干部队伍的交流建设、提高,单一性越来越突出。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建立审计经费县级财政保障机制。建立相对固定的经费预算和拨付制度,使审计经费制度化、规范化、刚性化,上级审计机关也应加大对基层审计机关的支持力度,以保障审计工作的开展和独立性。

加大对垂直部门审计项目的地方授权,扫除审计盲区。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可以采取属地管理原则,充分授权地方审计机关权限,使地方审计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杜绝“重审”和“漏审”现象的发生。

实行科学的审计计划管理。一是计划安排应围绕中心,突出重点;二是加强调查研究,掌握审计资源,确保立项科学。三是正确处理中长期计划与年度计划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计划编制方法。四是从双重管理的权限,设计审计计划管理体系,确保整体联动,规范运作,效果明显。五是加强计划的落实检查,建立和完善计划执行情况考核和评估制度。

加强审计队伍管理,提高人员素质。一是严把审计人员准入关,吸引高素质人才到基层审计队伍来;二是建立审计人员学习、业务培训制度,坚持省厅主管、分级培训,经费分担、全面提高的思路,保证学得起、开展的好,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学习意识和业务水平;三是加强审计队伍绩效管理,建立审计业绩评价机制,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审计干部绩效管理指标,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形成以业绩论英雄的审计干部业绩评价机

制。

第二篇:当前基层供电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基层供电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供电所作为供电企业在最基层的班组,承担着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任务,也是服务于地方经济,满足广大用电客户需求,打造供电服务品牌的重要窗口,地位不可谓不重要,一直以来公司上下很重视基层班组建设,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度,但是由于部分环节还没理顺,部分政策理解上的偏差,导致基层站所面临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理顺和解决,势必会影响供电所执行上级各项任务要求的落实,特别是在三集五大全面推行后,市、县公司也成了执行层,如不有效解决供电所面临的部分问题,就很可能影响供电所完成上级交办任务的效率和执行力,其实很多问题在县市公司就可解决,就看上级管理层有没有足够的重视了。

一、安全生产中面临的问题有:

1、部分职工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技能水平不高,对外安全宣传力度还不够,对安全隐患和用户的不安全用电行为制止力度不够,用户的安全意识还有待提高;

2、部分台区供电半径过大,配变容量偏小,农网升级改造进度缓慢,导致高负荷时会出现低电压和卡口现象;

3、“三级”保护特别是家保投运率低,大多低压主线和接户线以下线路设施老化,“

一、三级”保护投运困难,存在安全隐患,这方面还需政府、村级组织、用户和供电部门的共同努力;

4、生产管理部门协调10KV线路设备运行、维护单位力度不够,巡、缺、检不能闭环;

5、生产项目的申报及实施总搞专项投资,不是整体进行,很多台区只能看头不能看尾,台区整体规范程度不高(或数量不多);另外从审批到实施跨度太长,难以满足一些紧急需求;

6、低压日常维护投入不足;

7、抗旱季节私拉乱接严重,用户安全用电意识淡薄,单凭管理员或供电所一己之力难以完全制止,存在触电伤亡的可能;

8、生产维护人员不足或不称职;

对策:

1、安全培训及管理要变换形式,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培训教育方式,如警示教育、现场查处及教育等,不要千篇一律用试卷考安规,年轻员工记性好,考试卷可能是满分,但对现场的危险点分析与预控不一定有老员工能力强;

2、项目的审批、落实要缩短时间跨度,进行整体综合整治,以保证“三级保护”的投运和满足用电需求;

3、加快落实低压线路的绝缘化改造,同时生产、营销部门也配合拿出资金解决公共固定下火点计量装置及漏保等材料,对农村抗旱用电集中管理,也避免服务事件和不和谐事件的发生;

4、生产资金要预留合适的额度给基层所,以保障日常维护及解决突发事件;

5、配备足额的实际技能满足岗位需求的人员;

二、在服务中面临的难点和问题:

1、部分职工优质服务意识不强、方式单

一、工作不细,有待提高;

2、10KV专业化管理有优势,但运行由站所、维护由配电工区、操作由变电工区,配合畅通还好说,如几个地方同时出现问题,那两个工区的人员不一定总能在一起的,在服务的及时性、缩短停电时间上没原来有优势,现在发生了很多这方面的服务事件都靠站所按平才没到上面,但谁也不能保证不会出现;

3、服务追责越来越严,压力都在基层,员工精神压力极大,但如没有服务事件又该如何考虑呢?

4、站所的应急抢修队员都是兼职,难免会出现服务不及时或不到位的情况;

5、现在95598或12398电话知道的人越来越多,站所员工遇到部分好事的人提出的要移根本无法移动的变压器、表箱或户内的线路要求免费换掉等不合理要求时没有答复技巧,用户投诉,结果一定是站所倒霉,用户胜诉,形成示范效应后这样的投诉肯定会越来越多,这将是基层员工时刻需面对的难题;

对策:

1、加强员工的实际服务技能培训,如情景模拟、暗访等,理论培训为辅;

2、10KV维护管理回归站所,配备具备资质的维护人员,站所在统一调配、在缺陷处理、服务及时性和供电可靠性方面将有先天的优势;

3、对服务的考核能否讲究对等,员工出钱设立一定的服务风险金,对等考核,树立全员参与的服务风险意识;

4、越级投诉的事情大多核定是属实的,然后从重处理,搞得人人战战兢兢,杀一儆百的初衷我们能理解,但如何在服务投诉处理的同时体现人文关怀,确实能体现管理者的大智慧;

5、站所成立专门的应急服务分队,但是在岗位设置上就要重新考虑了;

三、在人员管理上面临的难点和问题:

1、现在站所人员大部分为农电工,仅有的正式工也基本上不是素质很高的(好的都到了机关或直属单位),整体素质不高,但上面对下面的要求往往是“文能动笔、武能登杆”的职工才能胜任,这样的职工在站所是凤毛麟角,所以很多站所是顾此失彼,漏洞百出,不能完全落实上级的要求就成了必然;

2、基层员工调动频繁,所长基本上没有知情权,很多工作安排经常中途间断,得很长时间才能培养出另外的人接手;

3、人才培养没有规划和章法,基层工作经历与后备干部的培养无太大关系,导致很多年轻人不愿到基层;

4、基层员工与机关待遇差别不大,也影响了员工安心基层工作的积极性;

农电工队伍确切说应是台区管理员(主业上农电工相对来说少有不稳的)不稳的因素有:

1、虽说202_年我县农电工平均收入水平达2.5万左右,但是大多台区管理员除去两险、被考核的部分,合计到手的现金收入1.5万左右,与其承担的压力和付出不成正比,在与正式工一比,越是心理有落差,这是影响稳定的外在因素;

2、所长工作能力水平;

3、上级的很多政策体现的人文关怀很少,基本上是要求没有关爱,这是影响稳定的政策因素;

4、农电体制改革要向何处去,从称呼到待遇、前途,直接导致农电工的身份认同感不强,这是影响稳定的心理因素;

建议:

1、最新农电政策的宣贯,加强沟通、疏导,强化身份认同感;

2、逐步提高农电工的待遇,特别是改革农电工的工资分配机制,尽快实行绩效考核,体现多劳多得;

3、在政策、规定中尽量体现责、利对等、以人为本的思想,不然万千压力于一身,随时可能有不稳定行为的发生。

4、加强站所长的沟通能力提升,在政策的刚性执行和人文关怀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同时要仔细观察,在员工思想波动时及时介入,善于沟通,把不稳定的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

四、在对外协调方面的难点:

1、部分用户的法律意识和素质还没到让你依法治企的层次;

2、现在整个社会好像比较浮躁,很多可依法办事的东西却不能执行,执法机关也不敢随意执法(除非事情很大),电力相关法规修订不及时,对不依法用电的用户采取的手段有限,不轻不重的违规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

3、三级管理两分开后10KV线路交工区管理,高压报装由客服中心一口对外,施工由多经、工区或外包队进行,站所功能弱化,以站所为主为地方政府或村组织解燃眉之急的机会大大降低,只能起协调和穿针引线的作用,站所在他们心目的地位自会降低,一旦电网发展占通道、三障清理及其它事需要他们出面时供电所有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供电所在地方的地位维持纯粹是靠站所长的个人沟通能力;

第三篇:当前民办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民办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曲思奇(山东省威海市第二中学)

摘要:民办教育正处于成长期,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学生数量均呈持续上升趋势,但民办教育呈现小弱乱差的局面,招生难、管理难、师资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困扰着民办教育发展。本文对当前民办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剖析,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民办教育;面临问题;对策建议

民办教育是公办教育的重要补充,是特色教育的主要载体。民办教育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诸多领域,发挥了为国家排难、为家长解忧、为青年就业铺路、为教育改革创新的巨大作用,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总体来看,目前民办教育尚处于成长期,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本文作者在暑期实践活动中对民办教育发展情况作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基本情况

202_年4月26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2_)》(教育蓝皮书),教育蓝皮书援引202_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以下数据:全国共有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5.52万所,招生1563.84万人,各类教育在校生达4301.91万人。教育蓝皮书指出,到202_年底,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学生数量均呈持续上升趋势,自202_年底《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以来的12年间,民办教育在校人数增加了2.75倍(1148万—4302万),民办学校数增加了1.53倍(6.13万—15.52万)。尤其在学前教育领域,民办已超过公办,成为名副其实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二、存在问题

(一)小弱乱差的局面亟待改善。近年来,全国各类民办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其审批部门不统一,教育、民政部门可以审批,劳动局可以审批,工商局可以注册,且有审批权没有执法权成为管理的一个瓶颈。民办教育机构普遍存在教研、教学、管理职能不健全,以及教学场所等硬件不达标的问题。有的民办教育机构三五个学生也能办学,无场地、无安全设施、无资金保障、无办学许可证的“四无”培训机构遍地开花,行业的发展处于小弱乱差的局面,无法为教育受众提供一个安全放心、有利成长的学习环境,教育受众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行业内的无序竞争影响了民办教育行业健康发展,也给行政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招生难管理难问题较为突出。一是招生难。受传统思想影响,“重学历、轻技能”、“公办比民办好”的观念在一些家长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同时由于学生数量逐年下降,招生难成为民办基础教育学校普遍头痛的问题。为了招到学生,一度陷入恶性竞争的局面,直接影响到民办基础教育的整体形象。二是教学管理难。由于招生难,生源严重不足,为维持正常办学,招生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不管学生的素质和学习能力如何,无条件的一并招进来,生源整体素质的下降。生源素质不高,加之缺乏优秀的教育管理团队,给民办学校的学生管理和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师资队伍不稳定困扰着民办教育发展。教师待遇较低、队伍不稳定、师资力量不足,是民办教育学校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的教师的任职资格有着同样的要求,履行着相同的工作义务,但是待遇相差悬殊。如社会保险,公办老师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民办学校参加企业单位养老保险,两者退休后待遇相差几乎一半,导致很多民办教师,尤其是应届毕业生,把民办学校作为“实习基地”,一两年后就考到公办学校。近两年来,威海大光华国际学校每年都有10余名教师考入公办学校。民办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是困扰着民办职业学校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民办学校的教师身份不明确,与公办学校教师地位不平等和待遇不平等,高层次教师提升培训难以落实到位,造成了民办学校老师的积极性不高,难以管理,师资队伍不稳定、持证率低、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职称更是少之又少。

(四)民办学校政策扶持力度与公办学校相差悬殊。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在扶持政策上处于不平等地位,民办教育不等于低水平,部分民办教育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样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服务,在政策扶持上应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待遇。民办学校的现状是经费不足,教学设施、设备不足、落后,公办学校有人均生用经费,而民办学校没有。上述情况带来的结果是公办学校越做越强,民办职业教育却举步维艰。

三、几点建议

(一)规范支持民办教育做大做强。改变民办教育行业小弱乱差的局面,最有效的方法是疏导,而不是关堵。引导民办教育向规范化发展,通过资源整合培育民办学校的龙头企业,支持民办教育做大做强,是发展民办教育的必由之路。

一是建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机构,负责协调与民办教育有关的各部门,如教育、财政、审计、建筑等部门的工作,为民办学校提供方便、快捷的“一条龙”服务。

二是充分发挥民办教育协会的作用,引导民办教育行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最终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宏观管理、中介组织提供支撑服务、学校自主办学的民办教育发展机制和管理体系,促进民办教育培训业健康发展。

三是设立民办教育基金,发展股份制民办培训教育机构,支持有能力的学校做大做强,通过服务权的转让,支持行业的资源整合,打造我市民办教育培训行业的航母,逐渐引导行业走向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着力解决招生难管理难问题。

一是由市教育部门牵头,结合民办教育现状,拟定我市民办教育转型升级方案,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民办教育体制机制,瞄准群众多样化需求,调动市场力量增加有效供给,促进教育培训消费扩大升级,努力促使培训教育机构从粗放型向精品型升级,培育优质品牌,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满足公众个性化教育需求。

二是鼓励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公平、公正的竞争,鼓励在提高质量和服务上友谊竞赛,避免存在恶性竞争伤害行业的发展,努力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三是建立教育培训机构监管协作机制,为民办教育培训行业发展提供宽松环境。逐步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准入制度,对无场地、无安全设施、无资金保障、无办学许可证的“四无”培训机构要通过舆论引导等措施使其逐步退出市场,保证教育受众有一个安全放心学习环境。

四是制定行业培训计划,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行业自筹资金等方式,对民办教育机构进行经营服务培训、管理培训、学科培训、会计知识培训等专业培训,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为民办培训业的发展培养优秀的管理经营团队,为民办培训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库。

(三)逐步缩小民办教师和公办教师的待遇差距。

一是建议借鉴推广民办教育试点地区温州经验,建立公办、民办学校教师的一元体制,在社保政策方面,按照公办学校教师标准参加事业单位社会保险,享受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的退休费、住房公积金等待遇,这是根本之策、治本之方,是实实在在为民办学校教师做大好事,是确保民办学校师资队伍稳定的重大改革思路。

二是建议有关部门充分调研,建立民办学校教师最低工资指导线制度。

三是开展民办教育培训行业执行劳动法自律自查,确保每位员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让每位员工爱在民办教育,乐在民办教育。

四是完善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健全评估机制,建立办学过程奖励制度,最终实现引导优秀、鼓励中间、鞭策落后的行业发展局面。

(四)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政策支持力度。民办学校的学生同样是纳税人的孩子,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政策扶持,体现了党委政府的关怀,也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建议:

一是深化政府职能部门对市公、民办学校的监管力度,调整、划拨公办学校闲置资源,建立选派公办教师支教民办学校制度,支持民办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二是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按民办学校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对学校适当补贴。三是社会各界及各级教育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民办教育在社会经济及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全社会都能理解、重视并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2_年1期)

第四篇:浅谈基层审计工作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基层审计工作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基层审计工作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审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提高,社会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但面对新形势,基层审计机关队伍建设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了审计事业科学发展,这些问题需要尽快克服和解决。

一、审计工作及干部队伍建设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审计执法的环境不优。主要表现为审计“四大难题”仍然一定程度存在。一是少数被审计单位抵制审计。认为“审计就是查帐”,就是“找问题”、“挑刺”,对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认识不足,对审计工作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二是基层审计的独立性受到一定影响。按照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基层审计机关同属地方政府领导,也需要其他部门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因此,在对一些涉及违纪违规问题审计执法时往往会受到一些干预和掣肘,一些审计执法工作也只得随着变通;三是由于地方财政负担较重,县市审计机关部分正常的审计工作经费未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往往需要以执收执罚创收的方式来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审计工作造成了被动。四是审计的威慑力不足。长期以来由于审计结果公开力度不够,审计回访组织体系和制度不健全,审计整改和审计问责阻力较大,造成被审对象对审计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审计决定落实不积极,使审计的威慑力大打折扣。

(二)审计队伍活力不够。一是复合型人才少。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审计工作以财务、会计等专业知识为基础,审计机关工作人员有90%是财会类专业出身。随着审计监督和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展,审计工作还涉及到宏观经济研究、工程管理、社会服务、绩效评估、计算机技术推广应用等各相关专业,符合新型审计工作急需的既具备审计查核能力,又具备分析研究能力、绩效评估技术、文字综合表达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现代管理能力、统筹协调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太少,影响了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广泛发挥。二是缺乏有效激励手段。由于工作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在现行干部人事制度下,审计干部交流进出困难,大部分审计干部在审计系统是出生入死,但由于职级待遇职数限制,部分干部解决级别待遇十分困难。同时,由于审计工作的监督和表率性质,各类奖励补助都非常严格和规范,审计干部的收入和付出的劳动不成比例,都较为清贫,导致少数年龄较大的审计干部归属感、成就感缺失,工作动力不足,心生怨气和不平。三是补充高素质人才困难。由于处在基层机关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升职空间和薪资待遇有限,基层审计机关招考的公务员,大部分都是二、三类大学毕业生,很难招录到重点大学毕业的高素质的财经审计类、投资建设类、计算机信息类专业人才。虽然新招录的公务员也很优秀,但思维、视野、悟性和理念,跟名牌大学生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三)审计力量不足,影响了审计质量的持续提升。各级基层审计机关均存在人员少任务重的突出矛盾,大多数审计业务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审计干部身心压力较大,少数干部甚至长期处于颈椎、腰椎等病痛折磨和失眠、眩晕、神经衰弱等亚健康状态。如:随州市曾都区审计局现仅有编制13人,而一线审计人员仅6人,而其今年安排的审计项目多达60余项,很显然,力量的不足,将直接导致对审计质量控制的薄弱。同时,审计人才储备不够。除随县审计局外,全市其他各级审计机关,审计队伍里中老年干部比率依然较高,审计人员的初始文凭相对较低,知识专业结构单一,审计技术手段落后,在开展信息化要求较高的审计项目时,往往力不从心。

(四)审计干部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一是在基层审计机关领导班子任免工作上,虽然设置了一些专业条件约束和上级审计机关考察审批的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上,并没有严格把握,往往流于形式,导致少数领导干部缺乏必要的专业素养,不能较好的引领和驾驭审计工作。二是在基层审计机关领导干部培训工作上,一方面是培训次数较少。审计署每年主要组织了新任局长培训班,但后续的对审计机关领导干部开展审计工作发展规律和形势分析的研讨培训教育不多。另一方面是培训覆盖面较窄。很多培训工作主要针对一把手,而针对副职领导的培训明显不足。三是在审计干部的培训上,存在重业务技能培训,轻审计管理技能、综合调研和成果开发技能培训的现象。同时,由于审计任务重、时间紧,大部分审计人员学习时间不足,学习状态不佳,复合能力提升不快。尤其是随州大部分审计干部人过中年,精神状态、记忆力和接受能力都在自然减退,计算机基础、综合知识结构较为薄弱,进步提升较为困难。

二、强化审计干部队伍建设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打造战斗堡垒。一方面,各级审计机关领导班子要以身作侧。带头廉洁自律,严格遵守党纪政纪和“二十不准”审计纪律,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带头改进作风,深入基层和一线调研和带班审计,为基层审计机关和一线审计干部排忧解难;带头坚持民主集中制,切实增强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另一方面,上级审计机关要着力抓好对基层审计机关领导班子选配的工作的指导和把关,确保把能力水平强、专业素养高的干部选配到审计领导岗位。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审计机关领导的培训教育力度,丰富培训教育内容,扩大培训覆盖范围,确保审计领导干部能够紧跟形势需要,引领事业发展。

(二)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打造审计铁军。一是大力加强审计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把事业、原则、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凝聚审计干部共识,培养对审计事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审计活动,强化文明审计意识,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全体审计人员的文明素质,推动文明审计向审计文明纵深发展。三是大力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大力弘扬“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思想道德素养。加大系统先进模范人物选树和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营造比学赶超、奋勇争先、争创一流的工作氛围。四是不断加强干部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学习型机关和党组织建设,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努力建设审计专业领军人才、业务骨干人才和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五是大力推动审计干部成长成才。积极开展审计干部轮岗、上派下挂锻炼,提高审计干部的综合素质。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重视支持,通过公务员招考、选调,改善审计干部队伍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坚持选贤任能原则,推行竞争上岗,不断健全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

(三)优化责任目标考核,激发干部活力。坚持以人为本,以审计干部能力席位标准建设为依托,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基层审计机关的文化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培训体系建设和文明作风建设的创建载体和内涵,不断强化提升审计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不断坚持弘扬新风正气,不断将审计文化建设与审计各项工作有机结合,最大限度的提高审计机关现有资源的运行效能,调动现有审计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进一步修订完善《综合量化考核办法》、《审计干部工作绩效评价管理办法》等制度,构建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切实做到以绩论效,激发审计干部干成事的热情。

(四)推进审计统筹和公开,营造良好审计工作环境。从全省层面,统筹抓好基层基础审计工作,着力做到工作一盘棋、保障一体化、服务一条龙。全面统筹各地各级审计项目计划和跟踪管理。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审计工作实际,按照分工明确、合作具体、应审尽审、确保质量、互为借鉴、各有侧重的原则的统一安排各地独立审计项目和系统性、综合性的审计项目计划,并进行统一的跟踪问效和进度控制,保证质量效益。加大审计宣传力度,引入社会舆论监督,扩大审计影响力。通过报刊、网络、纪录片及机关门户网站等途径,将审计法律法规、审计机关职能权限、审计流程、审计结果等阳光公开,尤其要加大社会热点、焦点、难点和民生等问题审计情况的公开力度,扩大群众知情权,让人们充分认识审计,参与评议审计结果,参与监督审计整改,参与改善审计执法环境,也让广大审计干部交流审计工作经验。从而,促使被审计对象认真配合审计、反省问题、落实审计意见建议,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责,不断扩大审计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公信度。

第五篇: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202_-07-16 10:00:55【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关闭】

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是新时期人民调解制度创新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国家司法部《关于开展人民调解专项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为摸清南江县当前人民调解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南江县司法局组织专人,深入全县各乡(镇)、村(居)、企事业单位,对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

一、当前基层社会矛盾纠纷主要特点

南江县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县、四川省扩权强县试点县、时代先锋王瑛同志生前工作县。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给予政策、资金上的大力支持,按照四川省委“两个加快”、“四个特别”和巴中市委“两个强力推进”、“八个更加注意”的要求,南江县委、县府以保障民生为重点,以服务大局为主线,加快构建“美好新南江”,南江县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但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利益格局调整涉及的矛盾纠纷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

(一)民间主要矛盾纠纷发生新变化,呈多样化、复杂化趋势。新时期市场经济的推动,使农村产业经济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大量农民外出务工,传统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已经不再是民间主要矛盾纠纷,过去被忽视和边缘化的资源权属、环境及生态、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工程建设中群众利益维护等经济内容的新型矛盾纠纷日益突出。其中,因土地承包、村务管理、征地拆迁、企业改制、拖欠工资、职工下岗和党群干群关系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大幅增加。参与者成分日渐复杂,涉及工人、农民、学生、离退休干部、个体户等多行业人员,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纠纷亦不断增多,调解难度越来越大。

(二)重点工程建设和灾后重建引发的矛盾纠纷突出。一是按照巴中市构建大交通格局要求,涉及“六路建设”工程的矛盾纠纷突出。在新建巴乐铁路、广巴高速、南桃高速建设及省道S101线,县、乡、村道路的灾后恢复整治和县内重点工矿企业建设过程中,涉及拆迁、征地、迁坟、矿山资源等方面的矛盾纠纷纷至沓来。相当多的农户认为国家搞建设正是捞钱好时机,涉及“六路建设”和重点工矿企业建设的沿线农户,可以在一夜之间搭建起遍地开花的违章建筑和临时移载的花草林木,并借此向工程业主漫天要价,导致工程进度延缓。二是将灾后重建资金视为“唐僧肉”,人人都想分杯羹。一些群众要求将灾后重建补助款平均分配到户,若未满足自己要求便采取上访或信访,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三是部分建材产品质量低劣,引发灾后重建农户上访。今年是灾后重建关键年,任务重责任大,农民倒房重建、维修加固对建筑材料的需求剧增,一些中小企业为赢取私利,盲目扩大生产而不注重产品质量,导致大量不合格材料流入市场,致使受灾户再次受到损失而出现新型矛盾纠纷。例如:南江县光雾山镇焦家河社区灾后重建农民用陕西省生产的劣质砖建房,南江县东榆镇、下两镇农户购买的“三无”劣质水泥建房,在灾后重建中又造成新的财产损失。

(三)纠纷参与人数向群体性发展。一是因企业改制等历史遗留问题引发群体性纠纷不断,如南江县食品公司改制、南江县水泥集团改制等,下岗职工动辄就是群聚群访;二是集约化经营引发新的矛盾纠纷。如农村客运公司化经营模式引发的客运个体经营户集体群访,扰乱了正常的交通秩序;三是农村个别人非法集资又无力偿还引发受害人集体上访。如南江县沙河镇张某某非法集资引发的群访事件;四是城市建设和环境改造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如南江县南江镇上下河街改造遗留问题。上述群体性纠纷参与人数动辄数十人,甚至上百人,而且组织化倾向比较明显。这些群体性纠纷事件背后有组织者操纵指使,事前和事中都有较为严密的组织领导和周密的行动计划,造成的社会影响恶劣。

(四)涉法涉诉非正常上访大幅攀升。相当部分纠纷当事人诉求方式和行为方式偏激甚至违法的特点明显。3月份以来,南江县进京非正常上访群众已达六起,诉求越来越偏激,如南江县凤仪乡的赵某某、赤溪乡的熊某某、红光乡的钟某某、南江镇文星村的杜某某等老上访户,已把上访作为一种挣钱的手段,提出的诉求不断攀升,动辄就是数十万上百万,一些进京上访人员回来后还要政府报销进京上访的车旅费等,形成一种“向政府要价”的新趋势,加大了人民调解工作和信访维稳工作难度。

二、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人民调解作为基层维稳的“第一道防线”对于全县的政治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南江县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工作,把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应看到,我县人民调解工作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少数基层领导对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是有的领导认为人民调解是“软组织”,可有可无,人民调解工作难以摆上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约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二是有的领导思维僵化,解决矛盾纠纷领导缺乏手段和信心。往往认为调解工作起不了大作用,而且费时间费精力,不如拿钱买平安更实效;三是认为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能不能发挥作用,取决于基层组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基层政府缺乏有力的引导和指导;四是人民调解的宣传力度不足,全社会普遍关心、认可、支持人民调解工作的氛围相对缺乏,人民调解的作用与社会大众的认知程度相差悬殊。一些群众认为调解没有强制力,导致出现矛盾纠纷时不去诉讼而是上访,或者干脆“用拳头说话”。

(二)调解组织机构建立但不健全。在调查中发现调解组织普遍存在无牌无章、无相对固定办公室、文书案卷未归档、无调解委员会成员花名册等现象。调解组织网络存在“断层”与“空档”。国务院颁布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但在执行中走样,将调委会选举混同于村委会、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设立,甚至有些调委会未进行选举,直接由村委会、村党支部指定人员担任。

(三)调解队伍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群体性等特点,客观上要求调解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法律素质与调解工作业务技能。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低,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欠缺,调解工作方法、技巧掌握不多。有些调解员政治思想觉悟不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差,责任心不强,不能公正调解,影响了人民调解的成功率。加之受经费因素制约,县司

法局、乡镇人民政府对村(居)、社区(街道)调解人员集中培训教育较少,多数乡镇只是采取以会代训的方法讲一下,时间短,内容讲解不系统。我县人民调解队伍人员普遍素质不高,阻碍了全县人民调解事业的发展。

(四)调解经费无保障体制。经费保障不足,制约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从调研情况看,县财政保障县司法局用于人民调解工作业务指导培训、表彰的经费较少。由于经费紧张,影响职能部门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加之现行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颁布施行的行政法规,受历史因素制约,人民调解工作经费由村委会或居委会解决的模式早已过时。同时村(居)调解人员应得的补贴得不到兑现,影响了调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几点建议

(一)深化认识,着力构建“大调解”体系

人民调解组织处于最基层,分布面广,队伍庞大,组织网络覆盖广。人民调解员熟悉社情民意,能及时了解、化解矛盾纠纷,在“大调解”工作体系中具有前端性、基础性和关键性地位。当前要抓住人民调解工作的重大发展机遇,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种调解资源,着力构建“大调解”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目的。在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工作中,要本着 “人民调解为主导、司法调解为后盾、慎用行政调解”的调解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三种调解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切实搞好三种调解方式的衔接和转化,提高调解的法律效力和履约率,使调解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工作实践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抓好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充分调动人民调解优势,发挥司法调解的后盾作用。二是抓好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的衔接,发扬人民调解的亲和力优势,发挥行政力保障。三是抓好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建立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沟通机制,切实发挥调解的效力。

(二)健全机构,建立调解组织网络

要创新人民调解组织形式,在村(社区)、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发展行业性、区域性人民调解组织,在不同行业和系统建立各类专门调解组织,健全和完善人民调解工作网络。当前重点是抓好企事业与乡镇(街)、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人民调解工作联系制度;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所有人民调解委员会都要按照“五有”(有相对固定的办公场所、有人民调解委员会标牌、有印章、有调解文书、有统计台帐)和“四落实”(组织落实、制度落实、工作落实、报酬落实)的要求,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建设,为人民调解组织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三)强化指导,加快建立人民调解工作的长效机制

加快发展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必然结果,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人民调解工作,并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加强指导,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司法行政机关要抓住新农村建设和社区建设有利契机与人民调解改革的机遇,科学制定人民调解指导意见,进一步强化指导与管理。二是加强培训,为适应人民调解改革做好素质上的储备。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要高度重视人民调解队伍的培训工作,加大培训力度,逐步实现在培训的基础上实行考试、考核制度。三是加强规范化建设,使人民调解制度与诉讼制度有机衔接。基层乡镇党委、政府要充分把握党和国家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契机,把人民调解阵地建设,规范化建设纳入基层政权建设内容,司法行政机关要规范调解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杜绝调解纠纷的随意性。要规范文书格式。统一使用司法部制定的各类人民调解工作文书,严格按要求制作书写。要规范调解工作纪律与工作方法,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要严格遵守不收费的规定,防止搭车收费,变相增加农民负担。四是落实经费,保障人民调解工作正常开展。要认真落实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和《四川省人民调解工作条例》,明确政府责任,将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经费、培训经费、办案补贴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安排,并随着经济发展同步提高财政安排标准,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机制。真正实现充分调动调解人员积极性,稳定基层调解队伍,确保人民调解工作健康、稳定开展。(

当前基层审计工作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