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读书笔记王清照
编辑:流年似水 识别码:13-664963 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30 08:09:04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读书笔记王清照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是孩子培养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是中国父母的典范。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我们一辈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掠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是以严厉而著称,我以为他们父的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第二篇:一莲清照

一座朴实的小城,两条平直的街道,一群鲜活的清泉,一苑丰饶的青荷,还有安闲的友善的居民。这就是我对李清照故乡——明水的写意印象。

明水。绣江。清照。这样的词汇,初初一想都是那么美好,未及脱口即唇齿沁香,朗润、柔软、明亮得让你朝着清嘉的方向尽可想象:是怎样明澈的泉水朗朗观照出人品、词品的清?是怎样绰约、佳媚的风姿清清映照着泉水的明?又究竟是什么绣下了那泉水的清碧如玉与活泼生机、那莲花的落落大方与卓尔不群?

一方水土一方人。清灵灵的水,温润润的土,美如如的莲,茂盛盛的草木,善良良的人民,想婉约词宗易安居士多么斐然的文采、多么绝代的风华、多么刚柔的品性,在生她养她的这方水土,便都有了出处、缘由与归宿。

明水之景以泉群卓越胜出。那汩汩流淌的墨泉,那珠珠频升的百脉泉,那滚滚翻涌的梅花泉,那涓涓细流的漱玉泉,还有那大大小小、美妙各异的泉,其实皆为脉脉相生的源头活水,汇成了不腐不浊不竭的那明水那绣江。

就在那潺潺而流的泉水边,我们见到园内唯一的一枝荷花唯一的一枝莲。一上午淅淅沥沥的夏雨乍过,它姣颜带露,自清圆的叶间探出,半漾在温润轻流的泉水上,自是含情脉脉,楚楚动人。这“露浓花瘦”,“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真个是“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了。

清浅的水拥着清丽的莲,柔碧的草偕着水木清华,水中又倒映着古朴典雅的亭台水榭,临水照花,临花照水,情思款款,情意微醺,波光潋滟间,满满着别样的灵动美好,生生契合了那词意:“香脸半开娇旖旎,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再细细品莲,花未大开,匍匐于水上,心事轻梳弄,欲语意含羞,一味一往情深的态度。是历尽劫难终于思凡至人间来饮品弱水图一醉的仙子吗?是舞低杨柳醉了新月而娇憨稍息的佳人吗?抑或是一份含泪的微笑、是那越过千山万水的相思苦恋终得相依相拥一切尽在不言中的那情怀如水的欣慰静好?烟雨蒙蒙处,一莲清照,“向人无限依依”,惹我爱怜满怀,“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复忆,泽畔东篱。”

莲与水相依,水与莲相合,就是永远的天仙配呐,永远的美不胜收。这是一曲动情的无字歌呵,是一阙清丽可诵的小令,明水与清照、清照与青莲、青莲与明水,就是那穿越时空的动人梵唱,兀自在清朗、温厚、润和、淳美的质地上行吟不绝。

娇媚楚楚一枝莲,让不能免俗的我亦见美起贪心,几欲折进自家私囊。一念间,仿佛听得谁吟:“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且罢了私欲。天上人间身旁,有人堪寄堪赠,又何如让这心仪之莲生长在它本在的地方,它在即无折无失,无寄则心心相印的美好会是另一番人间天上。

左边是清泉石上流,右边是泉映清照亭,身后是柳拂梅花泉,再与眼前之莲对视,又想起那美丽的歌词:垂杨月映岸上书 / 怀中睡卧千年的莲 / 何方美人水边落 / 我引你去到人烟处。莲就是这样的莲,永远是依守泉边的草木光华;美人就是那样的美着,一直是如意婵娟在伊人心间。而红尘人烟处,最需要的或许正是这样一枝青莲一份美感的观照,那永远的希望的美丽、柔韧、亲切与温暖,那形而下形而上无可掩抑的关芒引领你,无限抵达永恒理想的腹地。

伫目间,一枚小小荷花瓣落下来,花瓣上还有一颗晶莹的小水珠,水流载着它向这枝莲靠近又远离,直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意味,煞是传神。那次第,流水落花春可去夏可收,惟余无限江山悠悠不朽。

想李清照客游他乡大半生,国破家亡,居无定所,恶人相加,温馨美好的生活不再,思乡时,那份依恋、不舍与无奈也如这荷瓣的漂泊流离吧。“花自飘零水自流”,“此情无计可消除”,任诗酒千般排解,终亦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但,“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这又恰是我们心中仪态万方、高格绝尘的清照风骨。

有联曰:大河万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如花。这盛开一枝花正是对李清照的颂扬。若以花喻清照,非荷花莲花莫属也。不止是清照与莲荷固有生命渊源,更在于莲之品质实与清照情操相匹配也。

出淤泥而不染,这是莲之高洁,也是清照品格之端凝。“绰约俱见天真”,这是莲之风情,也是清照精神之自性。古来文才出众者数不胜数,惟有才情入风骨、人品耀文品,方可歌可颂、名彪青史、世代流芳,清照即如此。

清照一生,颠沛流离,风雨飘摇中依然生活得耿介拔俗、清阔明亮、大气如虹,怎不让我心生敬意!赵明诚身为建康知府,临乱弃城脱逃,清照随之郁闷流亡,却写下让其夫羞愧难当的千古绝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也还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的壮烈,也还有“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的豪情,也还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的忧患,也还有她孤苦无依也不与权势秦桧(李清照表姐夫)同流合污的清贵,即便她逆境中错嫁张汝舟、身心受凌辱,仍不改气节高亮、傲骨铮铮,她怀着“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的悲愤与屈辱,甘愿身陷牢狱遭愚人唾弃也不肯再与小人恶人为侣,其一生对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爱情尊严的恪守与担当,不正是清白莲子突出污泥重围而婷婷玉立并盛放尊我英华的生长写照吗?!刚柔相济、庄媚相宜的品格才情总是完美。

国破山河在,一路流亡苦,满怀可耻心。悲凉、忧愤的黑暗之途上,只有清泉明水的家乡、藕花深处的记忆是那唯一的暖、唯一的光。“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最长。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真切、细巧的个人伤情里寄寓着清照深切的家国之恋,读来不胜唏嘘。

遂想起明水城西有荷一苑,正值莲叶无穷碧、莲花映日红。虽是匆匆路过投以数瞥,却可想象得出清照少女时在家乡写就的那首《如梦令》的烂漫无邪情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可叹这美好的一幕到了清照在异乡写下的《武陵春》里,却演变成解不开的哀愁:“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此番同样意象莲花细水泛舟但分处家国异乡心境迥异的情思,让人无限惆怅感伤。

四海为家家万里,天涯荡孤舟,李清照阔别齐鲁故土后再无缘还乡。在她曾无忧无虑自在生长的地方,在她曾恩爱缱绻诗意清媚的地方,我面对雨后一枝莲,且作这样的想象,想象她饱经沧桑千里万里地归来,卸下铠甲与风尘,复原冰清玉洁女儿心,清照、她当是这一莲清照呵,偎靠着家园亲暖之怀,昄依于亲爱的明水,那一刻,一世情怀难倾诉,万语千言吐不出,惟有悲欣交集、热泪长流„„

一世清照,有过青春无忧的安逸优裕,有过两情相悦的幸福美满,有过婉约清丽的文采奕奕,有过大风悲歌的激越忧愤,有过动荡难安的颠沛流离,有过孤独终了的悲凉凄怆,但人生如寄,再跌宕的历史也终是一页风云散,所有的苦乐悲喜荣辱,都细细记取在个人的眉间心上,千百年沧海桑田,岁月只珍存时光里熠熠生辉的精华内核,譬如那一阙阙词、那一棵棵柳,譬如那一代代婷美自足的荷花与一世世生生不息泉水的长相守,滤去一年年浮世悲欢,依旧昭然明世、清照人间。

清照之词,不废江河万古流;明水之地,不弃清照词千秋。明水清照,清照明水,也便如此血脉贯通、神韵相照、无以分割了。而太阳系水星上第一批环形山中的一座,国际天文学会郑重以李清照的名字命名,这又让清照之名彰扬光大、光彩重生。清照生于以水为名的乡土,又归于以水为名的行星,清照之名又本与水与光相应,人心也?禅机欤?天意也?“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赵明诚于李清照小像题词)这一切总缘于清照之人当得起这份光芒万丈。

偷得浮生一日闲。想想钢筋水泥的禁锢,想想世道人心的污浊,想想饮食生活的庸碌,在明水与泉与莲的这般相遇也似乎成了奢侈。其实,一朝相逢感知,心中当驻下风月无边,奢侈也就不是了奢侈,那美目盼兮清且涟漪、那巧笑倩兮宛如清扬、那莲自媚兮从容有余、那清泪润兮两情依依,都可在此去经年的生命里自由演义、清照如许,只要你愿意。

见我们对着一枝莲凝眸良久,园里的工作人员过来说:昨天还没见有呐,今天就开开了。是吗?如此,我们与这明水这风雨这雨中绽放之莲这雨后一莲清照,终是有缘了,我心中一时暗自感念„„

离开明水的路上,听风羽肃肃,见青山隐隐,观草木葱茏中一树树木槿花开,真好。又即。

* 注:

1.文中引号内字句,选自李清照文集。

2.有关李清照的生平史料,参考《康震评说李清照》,感谢康教授,感谢所有记述传扬李清照的人们。

(摄于2008年7月15日 李清照故里:明水)

第三篇:清照之茶作文900字(模版)

清照之茶作文900字

清照之茶作文900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题记

历史就像一杯茶,每个人的茶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细细品味,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她,人如其名,清丽脱俗,光彩照人,自幼就生活在父母亲儒雅、温情的文化陶冶之中。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这使她日后迈入词坛成了必然。

谁说女子不如男?她有满腹文采,有对美好明天的憧憬,但她不会为了争夺名利而费尽心思,不会为了一官一禄而寝食不安。

她有女子特有的闺情与愁思。“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在怜花、惜花的同时,流露出内心世界的感伤与苦闷,以景衬情,寥寥数语的对话,简炼传神。“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想念离家远行的丈夫,却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借“牵牛织女”的传说为喻,寄托自己怀念丈夫的愁情,虽婉转,但别有一番韵味。李清照不愧被称为才女,她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婉约词派的代表。

靖康之难,是李清照人生的转折点。

国破,家忘,夫死,使她受到了一系列的沉重打击。过去闲适的生活已经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的颠沛流离的居无定所的生活。但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种逆境,使李清照更加成熟,她的词风也一反前期的明快、清丽,变得深沉,凄凉。我想,换了任何人,面对这种“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生活,都会有“可怜春似人将老”的心境,都会发出“薄雾浓云愁永昼”的感慨。

众所周知,李清照的诗作并不多。其中的一首《夏日绝句》,我们应该很熟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中,不肯过江东。”当她在经历过重重打击后,看着自己的祖国逐渐落入金人之手,而南宋朝廷那些苟且偷生、不思收复失地的行为强烈地刺激了她要捍卫国家领土、尊严的心声。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达出她希望朝廷能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的思想情怀,也表达出女子毫不逊于男儿的忠贞报国的气慨!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史上一位具有突出地位的人物。她有女儿的多愁善感,也有男儿的英雄气慨。若是将她的生活历程化成一杯茶,一定能给人以温热的由甘到苦的感觉,其中的苦会使人不禁潸然泪下,然而其中的甜会使你无怨无悔。

这就是李清照的茶,缭绕着清香、微苦的气息。

第四篇:王水照《苏轼选集》读书笔记

王水照《苏轼选集》读书笔记

暑假期间有幸拜读国学大师王水照先生的《苏轼选集》,其独到的见解和注释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伟大文人和政治家苏轼的作品,令我耳目一新,别有收获。

其中的典型便是关于苏轼人格魅力的解读,一直以来,在初中高中时期,所学习的苏轼作品在教师的口中无非就是:豁达的人生观,豪迈的性格,不畏王安石的权势力行变法等等等等,笼统而宽泛,对于苏轼的了解,也只能是及其片面的,但是在王水照大师的注释中,我看到了苏轼动人的一面。

例如,在《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水调歌头》中,不论是对亡妻的怀念还是对其弟苏辙的思念之情,都是他对亲人的感情到达及其重视的地步才能创作出来的传世诗篇,并非为赋新词强说愁。一代以豪迈著称的文人,却也有细腻情思,是为人性,是来源于生活而俯视生活又挣扎在生活中的矛盾体,这才是苏轼令我痴迷之所在。

再例如,《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全词描绘的就是一副乡村生活的悠闲景象,是超脱物外的超然存在,而在《蝶恋花•密州上元》一词中,同是上元节,在杭州和密州两地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国法,苏轼在这首词中又表现出了对繁华喧嚣的期待,对孤独寂寞的畏惧。是的,苏轼是人,即便在几千年后依然传唱他的词,背诵他的文,但正是这种人性,才是他吸引人的所在。

苏轼又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贾谊论》、《范增论》等传世名篇,文字精美而不失豪放,精雕细琢又不着痕迹,浑如天成又阐明至理,他的人生态度,他在不同时期对待事物的不同看法,他在人生的低谷如何看待命运又如何开解自身,他对待自己的政敌是如何的坦荡自然,是政见不同又满怀尊敬。

这就是我在读过王水照大师的《苏轼选集》之后,对苏轼的进一步认识:他是伟大的,又是平凡的,他是豁达的又是细腻的,他是才子又是情种,他风流但不下流,他是政客但是又又文人情节,有胸怀天下的霸气又有对待亲人的情意,忠孝能够两全,儿女情长与国家大事兼顾,书法绘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

我崇拜苏轼,所以在看到读书笔记目录的第一时刻就选择了《苏轼选集》这一本书,苏轼是独特的,他不同于礼拜的飘逸潇洒,不同于杜甫的悲哀沉重,不同于柳宗元的自怨自艾,不同于辛弃疾的愤世嫉俗,更加不同于柳永的温文婉约,他的独特,在于他的矛盾。

通过王水照大师的《苏轼选集》,在这一方面,我更加细致的了解了我的偶像——苏轼的种种,正是由于王水照大师的详细注释我才能有这样的进步,1984年的书籍并不为我们这一代人所了解,但是通过学校的介绍,我知道这些好书,在此也谢谢院校领导的关爱和教导。

第五篇:大清的崛起的读书笔记

大清的崛起的读书笔记

《大清的崛起——康乾煌煌两百载》,是大朝崛起一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参加写作的人员有任吉东、张博、肖飞、高福美、韩玉洁。由京华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次出版,三河市华晨印务有限公司2007年7月第一次印刷的一本历史性读物。

全书以人物的介绍为章节,除前言与后记,一共九章,相继写了清朝的十二个皇帝所处时代的事迹。第一章努尔哈赤:白山黑水,分为六节;第二章皇太极:逐鹿中原,分为四节;第三章顺治:天下初定,有六节;第四章康熙:伟业奠基,有八节;第五章雍正:承前启后,有六节;第六章乾隆:盛世辉煌,分为了十节;

第七章嘉庆道光:支撑犹壮,也写了八节;第八章咸丰同治:江河日下,分为了五节;第九章光绪宣统:帝国陨落,分为了九节。以这样的时间顺序来一一概括了大清崛起的经过。

清朝建国近三百年之久,自入关迄逊位,也有二百六十八年,共有十三朝、十二君,该书就详细的讲了这十二君。第一位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不屈奋起,以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称王”。他率领八旗子弟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临大敌不惧,受重创不馁,以勇捍立威,受部众拥戴,历时30多年,统一女真各部,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和满族共同体的形成。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兵势渐强,势力日增,万历四十六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师征明,开始了为清王朝的建立艰苦创业。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典册中,他的英明和业绩将与世长存。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终年68岁,葬于沈阳城东,称之“福陵”。庙号“太祖”。第二位皇太极,即清太宗。明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年)十月廿五日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西老城)。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母叶赫纳拉氏。皇太极于天命元年(1616年)被封为和硕贝勒,在四大贝勒中按年龄排行第四。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初一,在沈阳受其他三位贝勒推举袭承汗位,纪元天聪。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猝死于盛京后宫,年52岁。卒谥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文皇帝,后累加谥为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庙号太宗。葬沈阳昭陵。

以上两位创业开国,勇武睿智,是世人公认的!接下来讲顺治了。顺治年幼,驾驭贰臣,统一天下,虽不爱江山爱美人,痛董妃之逝而思出世,但其聪慧也有过人之处。

康熙少年登基,聪明睿智、精明强干,文治武功都很可观,兼有好学不俗的精神,宽大爱民的治术,虽末叶稍流纵弛之弊,但休养生息,乃是守成必不可少的阶段。同时康熙在文学艺术和科技知识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长于西洋科技,我们今天所用的数学术语“元”、“次”等就是此发明。

雍正刚毅明察,完全是成熟政治家的作风,任法治,尚廉洁,吏道澄清,海宇安宁。同时,雍正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也很高,他下笔千言,诏书文从字顺,不假修改,亦可以算作一位散文家了。

乾隆少年时代便睿智非常,康熙很早就注意到了他的能力,对手下的控制,对国家全局的操控能力、对时局变幻的把握都显然高人一筹,并且他的书画俱佳,一生作诗数万首,自称千古第一诗皇帝。

嘉庆温良恭俭,虽不能挽衰世于既倒,但也于守成有大益。道光帝虽遭遇强虏,签订败约,但扪心自问,非德误国,而实不能也,也不是没有可图可点之处,其厉行勤俭,从我做起,在历代皇帝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咸丰差强人意,是清代皇帝中最不称职的,但也没有显著失德的弊病。

同治以后,完全是慈禧的天下了,她才智敏捷,意态坚强,信用曾胡左李诸人,擅长以力打力、以权制权,遂有中兴之盛业,维系没落江山;惟好逸乐,贪财货,阉寺弄柄,吏治日偷,内阻自强之机,外召联军之祸,卒为清室灭亡的最大原因。

光绪志大才疏,眼高手低,结果变法无成,身被囚死;但也属于有心作为,无力回天,至少是有变法图强之举,非品德误国,而是时势弄人。

末代天子宣统,经过人民政府改造后,也是一个非常真实、善良、可爱的共和国普通公民。

本书通过写这十二个皇帝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和所发生的一系列的重要事件,如:更朝换代的血腥杀戮,改弦易张的开疆拓土,雄才大略的帝王将相,尔虞我诈的宫廷竞争,贪官污吏的丑态炎凉,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农民起义的此起彼伏,开明人士的救亡图存,异域文明的西学东渐,铁血共和的惨淡开场„„来描述了整个清朝从建国到稳定、发展、强大直到衰落的经过。这一幕幕或喜或悲,或跌宕起伏波澜不惊,真可谓荣耀与耻辱同生,梦想与失落一色,古今观止,令英雄气短,时局动荡,使志士惊颜。对于历代王朝的评价都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清朝尤其如此。解答这一命题的关键,是评价标准的把握。作为现代的我们,不能用超时代的话语去要求彼时彼地的人们,而应该移行换位,把评价的标准放在当时当地的价值尺度上。我们不能苛求古人有我们今天的觉悟,这对于他们是不公平的,对于历史也是不公平的。

客观地,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的角度来说,清代无疑是伟大的,从十三甲起事代到剑指大明,从偏安一隅到入主中原,摧枯拉朽势如破竹,无论从时间长短还是开疆拓土,都丝毫不亚于汉、唐。以区区数十万之众驭数千万之民,虽有种族之虞而仍相安数百年之久,满族可谓前无古族,后乏来者。总之,当时清朝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且是以一个完全统一,自主自治的中央政权方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不仅仅不是朝的事情,也不是满族人的事情,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事情,是东方巨龙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在这个角度上,与其说清朝融入了华夏,不如说开明的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包容万千,容纳了一个清朝。环视当时的宇内,没有哪个地域的文明能够如此地持

久与延续,也没有哪个时代的文明能这样的坚韧与大度,正是这种良性的文化基因,使其不惮地域甚广的蒙古元朝,更培植了一个实力甚强的满族清朝,而最终使其都归化于大一统的文明体系中。

而从一个封建王朝的角度来讲,清朝也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她不只有开明的最高统帅,好的制度政策等。如果与明朝相比,优劣自见分明。明君贤相,仁政惠绩,都比明朝来得多;苛政暴敛,也比明朝来得少。

但从中华民族全球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清朝不容置疑是走向失败的王朝。康乾盛世,朝廷上下一片歌舞升平,这时候西方世界却悄悄发生着影响全球变化的工业革命。巴士底狱被攻陷、路易十四被送上断头台、瓦特发明蒸汽机、美国发表了独立宣言、日本出现了明治维新等等。可这时,清朝却目光短浅,封闭保守,妄自尊大,失去了变革的大好时机,使我们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华古国落后了。这让我们在近代饱受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之苦,陷入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但这一切也不能全算到清朝的头上,因为我们都知道,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在明代。对于近代的落后挨打,清朝也是难辞其咎的。总之,由辉煌到颓废,由丰功伟绩到丧权辱国,清朝历史不仅书写了大朝的崛起的神话,更演绎了没落王朝的悲哀,在她身上两者的结合时如此的浑然天成,毫无矫饰。这所有的一切,在这本书上,作者都把他们表现得淋淋尽致。

看这本书,最大的感触是,非常公正的去看待每一位帝王。无是哪位清朝帝王,们都可以说是成功的,起码没有明朝时那种帝王腐

败的现象。清朝,这个末代王朝,承载了多少人的泪水,承载了怎样的责任。此外,看了这本书,也增加了我对这个朝代的了解。

无论你是否喜欢清朝,它都如同一座我们无法逾越的高山,顽强地矗立在近代中国的地平线上。它的颜容相貌与荣辱盛衰,带有如此强烈的时空穿透力。而数百年的沉淀,早已时它的精神完全融入了我们的基因和灵魂。它的巨大无比的影响,宛如我们与生俱来的胎记,无法抹杀和忽视。因此,我们必须牢记历史,牢记清朝的崛起,是我们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08级英语2班 王春兰

读书笔记王清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