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梅州侨乡村围龙屋调查报告
梅州侨乡村围龙屋调查报告
摘要:关键词:围龙屋、客家文化
围龙屋是客家文化的代表建筑之一。它与北方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奇葩”,“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但是目前围龙屋的现状却并不怎么好。围龙屋作为梅州旅游开发的景点以及客家的文化代表,当地政府以及旅游社等并没有太重视。其一方面是因为资金的短缺,另一方面是因为当下居民对对围龙屋开发的意义了解不多。
围龙屋的历史:关键词: 起源、兴盛、破坏、衰落
围龙屋的发展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始期(明清以前)。有关围龙屋的起源,尚未见到确切年代的文献记载。一般的说法是,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第二阶段,兴盛期(明清-建国初)在客家地区,每一个围龙屋、土楼或围屋就是一个宗族姓氏,同时也是一个小社会。随着人口的增加同姓族人便围绕着祖屋另建新围。所以围龙屋与围龙屋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例如侨乡村一带的围龙屋几乎都是以潘氏为主。
第三阶段,破坏期(1956-改革开放前)。解放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围龙屋里的那些所谓封建迷信色彩的彩绘、雕刻、图案等或砍或涂或毁,特别是神圣空间遭受最彻底最严重的破坏,神牌、神像、神龛被砸碎,祖先崇拜活动被强力中断。围龙屋的厅堂则多被用作大队、生产队的会场、仓库、文化室、学校等,横屋和围龙间则分给贫下中农居住。围龙屋经历了最为激烈的变故,至今围龙屋内外还留下不少那个时代的印记,见证并记录着一段特殊历史。
第四阶段,衰落期(改革开放-今)。改革开放后,政治环境的宽松,经济条件的改善,加上人口的增长,围龙屋有了新的遭遇、反应及后果。长期蜗居于围龙屋的客家人开始突“围”而出,追求新的生计方式,另建新居。围龙屋开始遭人遗弃。
围龙屋的来源:关键词:客家先民、迁徙、摸索、围龙屋
客家先民多为中原仕宦之家、书香门第,虽经过历代迁徙,但那种上层精英文化意识却始终情结于心;迁至南方后,居住在山区,地潮多雨,湿瘴弥漫,加上当地的居民以及土匪的侵扰,为了克服各种困难,客家先民将中原文化与当地环境相结合,不断摸索总结,终于发展为今天布局合理、组织严密的客家围龙屋。据史学家考察,围龙屋的屋村形式带有明显的中原贵族屋村形式的遗制,布局十分讲究。
围龙屋的结构:关键词:结构、规模
围龙屋的结构主要有:两堂两横一围龙、两堂四横一围龙、三堂两横一围龙、三堂四横一围龙、三围龙甚至六围龙等。一般以中间的正堂正屋形式的方形屋或二字屋为基础,周围的围屋层层扩建自由组合。从一个屋的规模也可看出某姓家族的人丁兴衰。规模大小不同,有的占地10亩,有的占地30亩,有的则更多,最大规模的可达十井九厅,但围龙屋的基本设施却都非常完全,其主要包括:池塘、禾坪、大门、排水沟、游廊、天井、巷道、正堂、正屋、花厅、花阶、围屋、杂屋、厕所、畜棚等。关闭了通向外界的大门,这里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最多时100多户人家同住在一个大围龙屋内。在完全封闭的状态下至少也可以生活两个月。
围龙屋的现状:关键词:侨乡村、围龙屋、维修
据梅县南口镇侨乡村村委会潘书记介绍,就目前来看,侨乡村一带的围龙屋是梅州市内最多的,也是保存得最好的。经过考察,侨乡村一带的围龙屋确实是保存得相当好,但是现在侨乡村的围龙屋只有一半是维修过的,还有一半经过第三,第四阶段的破坏,虽然至今还没有维修过,但是依然可以模糊地看到一些改革开放前的痕迹(如围墙外的“忠”“公”字样以及毛泽东的头像,不过头像已经面目全非)。“秋光帝”是这一带的围龙屋最为古老的一座,据目前这座围龙屋的主人介绍,这座围龙屋已经有400-500年的历史了。只因围龙屋的墙壁异常坚固,所以才幸免倒塌而保存下来。但是由于年久失修,目前这座经历了几百年历史的围龙屋已经破旧不堪。墙表面的灰沙大都脱落。天井也是杂草丛生,竹竿杂乱地堆放其中,几乎老化的天线也杂乱成网,倒挂在屋檐下。房间大多都用来堆放杂物或者饲养牲畜。而经过翻修的围龙屋天井已被铺上一层青砖,墙面也已粉刷过,但是一些壁画却不再现世。房间也已清空。维修得较好的围龙屋有兰馨堂、德馨堂、南华又庐等。据潘书记介绍,所有的围龙屋都是由屋主自己维修、保护的,每个屋主出资多少都有公布。维修过的围龙屋都有较为完整的管理规章制度。所有的围龙屋现在都有居民居住,并不存在拆毁的现象。当地的政府从来没有出资维修围龙屋,政府而只管规划,而其中最大的原因是资金短缺。这也是目前围龙屋要发展成为旅游景点的最大障碍之一。
当地人对围龙屋的了解:旅游规划
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当地人对围龙屋完全不了解的占了23.6%,只了解一点点的占了58.8%。而很了解的几乎全是老一辈的人。再根据我们到当地的一些旅行社以及旅欧局了解到,梅州的旅游路线的规划当中并没有围龙屋这一景点,在他们的旅游传单当中只有自驾游指导。而旅行社的人也表示,他们一般是不会组队去围龙屋参观的。旅行社的导游甚至不知道如何解说围龙屋。
问题与现象:
根据以上所述,反映出的问题就是: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当地的旅游局亦或是当地的居民都不怎么太重视围龙屋这一文化遗产。一个拥有四项标准符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围龙屋至今申请省文化遗产未成功。
如何解决问题:关键词:保护
侨乡村居委会的成员一致表示目前要解决问题的最大的困难依然是资金的问题,有了资金一切事情都好办。除此之外,当地的政府与旅游部门也要重视来。充分地利用资源,与当地的居民共协调,加大围龙屋的宣传,共同保护好,建设好围龙屋。为未来创造更好的生活。
总结
通过对围龙屋的的调查,梅州围龙屋想发展成为旅游景点,想申请省文化遗产或者世界文化遗产,那就需要当地居民以及政府等部门共同协调,共同保护围龙屋,做好围龙屋的宣传,让当地的居民学习了解围龙屋的历史文化。至于资金问题,政府应该会合理安排的。围龙屋的发展将会走向什么样的道路,完全决定于梅州人民对围龙屋的态度。
本文主要参阅的论文有《客家建筑文化深析》(梁昌俊),福建社科院客家研究
中心的《客家大文化》,《客家源流考》
第二篇:梅州围龙屋现状与开发的调查报告
梅州围龙屋现状与开发
调查报告
经济与管理学院 1305班 郑鸿达 131090118
目录
一、摘要………………………………………………………3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3
(一)调查对象………………………………………………3
(二)调查时间………………………………………………3
(三)调查方法………………………………………………3
三、围龙屋总概
(一)发展历史………………………………………………4
(二)形成原因………………………………………………5
(三)建筑结构………………………………………………5
四、客都——梅州的围龙屋
(一)梅州围龙屋的分布……………………………………6
(二)梅州围龙屋的现状……………………………………6
(三)梅州当地人对围龙屋的了解…………………………7
五、围龙屋保护与开发存在的突出问题 ……………………8
六、结论与开发建议
(一)结论……………………………………………………7
(二)开发建议与举措…………………………………… 10
一、摘要
素有“世界客都”之称的梅州是客家人的聚集地,同时也是围龙屋的聚集地。围龙屋作为客家民居的传统建筑,集中反映了客家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特征。它与北方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奇葩”,“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但是目前围龙屋的现状却并不怎么好。围龙屋作为梅州旅游开发的景点以及客家的文化代表,当地政府以及旅游社等并没有太重视。其一方面是因为资金的短缺,另一方面是因为当下居民对对围龙屋开发的意义了解不多。
【关键词】围龙屋 客家文化 传统建筑 现状 开发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南口镇侨乡村围龙屋
(二)调查时间:202_ 年12 月7 日-202_ 年12 月15 日
(三)调查方法:1.采取实地考察的方式,进户面访,到围龙屋现场
观看。
2.采取网上采集资料和查阅大量的有关书籍的方
法,获取客家围龙屋信息。
三、围龙屋总概
(一)发展历史:
围龙屋的发展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始期(明清以前)。有关围龙屋的起源,尚未见到确切年代的文献记载。一般的说法是,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第二阶段,兴盛期(明清-建国初)在客家地区,每一个围龙屋、土楼或围屋就是一个宗族姓氏,同时也是一个小社会。随着人口的增加同姓族人便围绕着祖屋另建新围。所以围龙屋与围龙屋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例如侨乡村一带的围龙屋几乎都是以潘氏为主。
第三阶段,破坏期(1956-改革开放前)。解放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围龙屋里的那些所谓封建迷信色彩的彩绘、雕刻、图案等或砍或涂或毁,特别是神圣空间遭受最彻底最严重的破坏,神牌、神像、神龛被砸碎,祖先崇拜活动被强力中断。围龙屋的厅堂则多被用作大队、生产队的会场、仓库、文化室、学校等,横屋和围龙间则分给贫下中农居住。围龙屋经历了最为激烈的变故,至今围龙屋内外还留下不少那个时代的印记,见证并记录着一段特殊历史。
第四阶段,衰落期(改革开放-今)。改革开放后,政治环境的宽松,经济条件的改善,加上人口的增长,围龙屋有了新 的遭遇、反应及后果。长期蜗居于围龙屋的客家人开始突“围”而出,追求新的生计方式,另建新居。围龙屋开始遭人遗弃。【关键词】起源、兴盛、破坏、衰落
(二)形成原因:
客家先民多为中原仕宦之家、书香门第,虽经过历代迁徙,但那种上层精英文化意识却始终情结于心;迁至南方后,居住在山区,地潮多雨,湿瘴弥漫,加上当地的居民以及土匪的侵扰,为了克服各种困难,客家先民将中原文化与当地环境相结合,不断摸索总结,终于发展为今天布局合理、组织严密的客家围龙屋。据史学家考察,围龙屋的屋村形式带有明显的中原贵族屋村形式的遗制,布局十分讲究。
【关键词】客家先民、迁徙、摸索、围龙屋
(三)建筑结构: 围龙屋的结构主要有:两堂两横一围龙、两堂四横一围龙、三堂两横一围龙、三堂四横一围龙、三围龙甚至六围龙等。一般以中间的正堂正屋形式的方形屋或二字屋为基础,周围的围屋层层扩建自由组合。从一个屋的规模也可看出某姓家族的人丁兴衰。规模大小不同,有的占地10亩,有的占地30亩,有的则更多,最大规模的可达十井九厅,但围龙屋的基本设施却都非常完全,其主要包括:池塘、禾坪、大门、排水沟、游廊、天井、巷道、正堂、正屋、花厅、花阶、围屋、杂屋、厕所、畜棚等。关闭了通向外界的大门,这里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最多时100
多户人家同住在一个大围龙屋内。在完全封闭的状态下至少也可以生活两个月。【关键词】结构、规模
四、客都——梅州的围龙屋
(一)梅州围龙屋的分布:
据统计,梅州现存的客家围龙屋总数有2 万余座以上,遍布于全市各县(市、区)。围龙屋的分布以客家聚居腹地兴宁为中心,向周边辐射东江流域延伸至珠江地区,由于兴宁是广东省最大的盆地,整个兴宁盆地都是围龙屋集中地,围龙屋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兴宁围龙屋占了梅州围龙屋的60%~70%左右,而且布局式样种类多变,是名符其实的围龙屋中心地带。
(二)梅州围龙屋现状:
据梅县南口镇侨乡村村委会潘书记介绍,就目前来看,侨乡村一带的围龙屋是梅州市内最多的,也是保存得最好的。经过考察,侨乡村一带的围龙屋确实是保存得相当好,但是现在侨乡村的围龙屋只有一半是维修过的,还有一半经过第三,第四阶段的破坏,虽然至今还没有维修过,但是依然可以模糊地看到一些改革开放前的痕迹(如围墙外的“忠”“公”字样以及毛泽东的头像,不过头像已经面目全非)。“秋光帝”是这一带的围龙屋最为古老的一座,据目前这座围龙屋的主人介绍,这座围龙屋已经有
400-500年的历史了。只因围龙屋的墙壁异常坚固,所以才幸免倒塌而保存下来。但是由于年久失修,目前这座经历了几百年历史的围龙屋已经破旧不堪。墙表面的灰沙大都脱落。天井也是杂草丛生,竹竿杂乱地堆放其中,几乎老化的天线也杂乱成网,倒挂在屋檐下。房间大多都用来堆放杂物或者饲养牲畜。而经过翻修的围龙屋天井已被铺上一层青砖,墙面也已粉刷过,但是一些壁画却不再现世。房间也已清空。维修得较好的围龙屋有兰馨堂、德馨堂、南华又庐等。据潘书记介绍,所有的围龙屋都是由屋主自己维修、保护的,每个屋主出资多少都有公布。维修过的围龙屋都有较为完整的管理规章制度。所有的围龙屋现在都有居民居住,并不存在拆毁的现象。当地的政府从来没有出资维修围龙屋,政府而只管规划,而其中最大的原因是资金短缺。这也是目前围龙屋要发展成为旅游景点的最大障碍之一。
(三)梅州当地人对围龙屋的了解:
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当地人对围龙屋完全不了解的占了23.6%,只了解一点点的占了58.8%。而很了解的几乎全是老一辈的人。再根据我们到当地的一些旅行社以及旅游局了解到,梅州的很多旅游路线的规划当中并没有围龙屋这一景点,在他们的旅游传单当中只有自驾游指导。而旅行社的人也表示,他们一般是不会组队去围龙屋参观的。旅行社的导游甚至不知道如何解说围龙屋。
五、围龙屋保护与开发存在的突出问题
首先:
围龙屋所有权与开发权的矛盾影响了保育机制的形成与运作。调查发现,围龙屋保育开发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业主多、所有权复杂、政府与业主之间的权责和利益分配关系难以梳理,结果导致围龙屋的正常保育机制难以形成,有序开发更是纸上谈兵。以当地最著名的围龙屋南华又庐为例,据潘正昌透露,尽管政府在202_年已把南华又庐列为省级保护文物,但下拨的维护经费一直较少,以致其保育开发无法正常开展。几年前,当地镇政府曾计划租用南华又庐用于旅游开发,但由于潘家内部意见不一最终没有达成协议,政府此后几乎没再参与南华又庐的修缮工作。目前,南华又庐每年收取门票费大约1万元,由南华又庐第三代传人管理,基本全数用于房屋修葺。事实上,维护修缮的实际支出远超过这笔收入,如202_年一次修葺就达10万元,超支部分则由潘氏家族承担。也正因此,虽然梅州市政府早在202_年已推出开发侨乡村的《侨乡村旅游概念性规划》,但到目前为止,除了完成规划的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尚未展开。
其次:
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整合力度不足降低了旅游产品的质量。作为以客家围屋为主题的旅游专业村,村内除南华又庐作为民俗展示 馆外,其他绝大部分围龙屋只用于民居,并未受到妥善的整理规划,商业开发更无从谈起。而且,即使潘氏族人开放南华
又庐向游客收取门票也是为了修缮维护祖屋,并没有配合周边旅游资源共同开发的意向。而其他同样历史久远的围龙屋则因为维修资金紧缺导致年久失修,墙体大范围剥落,屋顶瓦片残缺,古韵风貌难以完全保留。由于政府层面对围龙屋的维护比较尴尬,因此当地围龙屋的保护和旅游资源整合目前仅停留在个别零星活动的阶段,文化旅游配套开发尚未启动,村内除一家小超市外几乎无其它商铺和旅社,游客进村产生的旅游观光消费几乎为零。
再次:
缺乏有效的传播观念和手段。尽管侨乡村拥有较丰富的客家围屋旅游文化资源,但由于当地政府缺乏有效的传播手段限制了围龙屋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扩散。尽管市、县旅游部门为宣传侨乡村围龙屋也有所作为,如制作印刷有关侨乡村以及梅县其他重要景点的宣传单,但从品牌传播角度看,政府对侨乡村围龙屋旅游文化资源的传播力度比较不足,更未把旅游文化提高到地方品牌的高度进行宣传。相比同是梅州市的雁洋镇叶帅故居、雁南飞风景区,侨乡村在市县级媒体机构的报道率比较低,对外知名度也不高。据调查,广州本地的旅行社有关梅州的旅行路线大都集中在雁洋镇的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叶帅故居等,外界公众对侨乡村围龙屋的了解非常有限,侨乡村围龙屋等一系列旅游文化景点仍处于待开发阶段。
六、结论与开发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梅州围龙屋的的调查,使我了解到了围龙屋的发展进程,发展起源,建筑结构,文化特色,围龙屋的现状及面临的诸多问题。梅州围龙屋想发展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想成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想得到中国人民及世界各地人民的肯定与关注,那就需要当地居民以及政府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共同协调,共同保护围龙屋,做好围龙屋的宣传。让当地的居民学习了解围龙屋的历史文化。而至于资金问题,政府应该合理安排的,确保围龙屋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开发与保护。围龙屋的发展将会走向什么样的道路,完全决定于梅州人民对围龙屋的态度。
(二)开发建议与举措:
1、以地换地解决所有权与开发权的矛盾。
政府可以邀请专家对建筑物进行文物古迹的鉴定评级,在与业主商讨保留建筑而无果的情况下,政府以一幅与该建筑面积相同的土地与业主进行“以地换地”交易并获得景贤里的所有权。此后,政府对景贤里进行定期维护,还不定期举行面向社会公众的对外开放日和围绕各种历史文化主题的展览。以地换地政策使政府在执行古建筑保育开发的过程中既做到依法保护私人财产,又使珍贵的古建筑得到合理开发。
2、以创意开发、丰富古建筑的文化功能。
在对古建筑进行活化更新方面,政府则强调根据文物原有的功能和结构特点,通过各种创意挖掘和丰富古建筑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功能,由此提高古建筑作为旅游文化资源的素质。以博物馆形式维护保留古建筑,作为旅游资源向海内外游客推广香港的历史和古建文化,作为教育媒介向学生和市民传承本土历史文化知识。
3、与社会组织合作共同运作古建筑活化项目。
善于运用社会力量、与社会组织合作共同开发古建筑是古建保育开发的一大特点。为更好地保存开发古建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提出“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该计划以招标形式向社会组织征集租用建筑物的服务营运建议书,由专职的咨询委员会负责审议。在预计租用项目能自负盈亏的前提下,成功申请的机构会获得政府提供的一站式咨询服务和数量不等的拨款资助,以保障其保育计划顺利施行。租用期内,运营机构的活动受到专业委员会监督,租赁期满后,专业委员会还会对活化效果进行评估。在古建筑保育开发中引入社会组织的营运模式,注入商业管理元素,既大大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和运营成本,又能有效保护和提升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
4、面向公众的文化品牌传播。
在努力保留古建筑资源的同时,政府还注重以各种方式向公众进行古建筑文化的传播。政府和相关组织应致力发展本土旅游资源,对其进行系统的开发、包装和宣传。如当地政府专门设立
了一个宣传文物保育的平台—— 文物探知馆,定期展出梅州客都的文物建筑专题和最新考古发现,并经常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工作坊、导赏活动等以促进公众对客家文物的认知。而且,政府在每一项古建活化项目中都应注重向公众传播的因素。有效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度和对古建筑的认知度。再者,政府对旅游历史文化的宣传手段要丰富多样,电视、广播、报纸、户外广告和宣传小册子等传统媒介和互联网形成强大的聚合力,共同向公众推介梅州这个既有现代文明又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国际都会。5.积极申遗。
加大宣传力度,集众人之力,要想更好地保护利用好客家围龙屋,就应该积极申请世界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只有这样,客家围龙屋的这张文化名片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打响梅州的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现阶段,有客家海外华人华侨众多,网络媒体迅速发展,市委市政府大力扶持,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优势资源,加大对外宣传,争取围龙屋申遗的一切可行时机。同时,也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提醒对客家围龙屋这一历史文物的重视性和保护迫切性,发挥全市民的力量。
第三篇:梅州围龙屋导游词
梅州围龙屋是一种富有特色的典型汉族民居建筑十分丰富,有着丰富的客家文化内涵。下面是小文档下载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梅州围龙屋导游词,欢迎参考!
梅州围龙屋导游词1
梅州围龙屋是一种富有特色的典型汉族民居建筑,福建西南部及广西北部、广东传统客家住房样式。遍布于梅州(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五华县、丰顺县、大埔县、蕉岭县、平远县共2区1市5县)全市8县(市、区),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历史。围龙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且开始启动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其主要结构类型有:
两堂两横一围龙、两堂四横一围龙、三堂两横一围龙、三堂四横一围龙及二围龙、三围龙甚至六围龙等。一般以中间的正堂正屋形式的方形屋或二字屋为基础,周围的围屋层层扩建自由组合。从一个屋的规模也可看出某姓家族的人丁兴衰。尽管规模大小不同,但围龙屋的基本设施却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主要包括:风水塘、禾坪、大门、斗门、伸手、正堂、花胎、龙厅、排水沟、游廊、天井、巷道、正屋、花厅、花阶、围屋、杂屋、厕所、畜棚等。关闭了通向外界的大门,这里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最多时100多户人家同住在一个大围龙屋内。
梅州围龙屋导游词2
梅州围龙屋是一种极具岭南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它具有深厚的客家文化内涵,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更是广东文化的重要代表,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被誉为“世界民居建筑奇葩”的梅州围龙屋。
梅州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因战乱饥荒逐渐南迁的客家人,为防止盗贼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选择边远的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起了围龙屋。
围龙屋采用的是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以“一进三厅两厢一围”为主体结构,其建筑形式有砖瓦和特殊土坯两种。客家工匠们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稠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这些高大坚固的土楼。
围龙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到10亩,而大围龙屋的面积甚至可达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
围龙屋的主体是堂屋,堂屋后面则建筑半月形的围屋,与两边横屋的顶端相接,将正屋围在中间。围龙屋多依山而建,整座屋宇跨在山坡与平地之间,形成前低后高、两边低中间高的双拱曲线。屋宇层层叠叠,从屋后最高处向前看,是一片开阔的前景。从高处向下看,前面是半月形池塘,后面是围龙屋,两个半圆相合,包围了正屋,形成一个圆形的整体。
围龙屋的中轴线房间为龙厅,正对上堂祖龛,是存放公共物品的保管厅。在围屋与正堂之间有一块半月形空地,称“化胎”。“化胎”的斜面并不铺平,而是种植花木或用碎石铺砌,寓有龙气不会闭塞而化为胎息之意,是全屋的风水宝地。
屋前必有半月形池塘,屋后必有半月形化胎,这就是梅州围龙屋的第一大特点。两个半圆形同阴阳两仪,围绕着方正的堂屋,寓意“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在正屋与化胎之间,一般还会开一深沟,作为围屋与正屋的分界,其作用在于有利排水,以免正屋潮湿。
梅州围龙屋第二大特点就是中轴对称,主次有序,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在中轴线上,分为上、中、下三堂,上堂主要为祭祀场所;中堂为议事、宴会场所;下堂为婚丧礼仪时乐坛和轿夫席位。上堂与中堂、中堂与下堂之间左右两厅,为南北厅。亦称“十字厅”,是公共会客厅。并排在上、中、下三堂两侧的房间为正房;中堂与下堂先靠横屋的正房为花厅,是本族子弟读书场所,内设小天井、假山、花圃等。围屋前面与池塘之间的场地,可作为晒谷场。
梅州围龙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整体遵循“网状风水”,几十座围龙屋错落有致,成网状分布在池塘边,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而一座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兼顾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现存的梅州客家围龙屋,遍布梅州二区一市五县。其中以兴宁市最为集中,近5000多座占了梅州6县2区总数量的一半,是梅州的围龙王国,梅县区、梅江区、大埔县也有不少价值高、规模大的围龙屋留存。
结束语:梅州围龙屋反映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传统宗族观念和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其建筑设计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更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它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闪耀着光辉的人文精神,不愧是东方一颗璀璨的明珠。
梅州围龙屋导游词3
在岭南山区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人们随处可看到许多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客家围龙屋存世最多,也最为著名,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客家围龙屋最早建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在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普通围龙屋占8亩、10亩,大的占地30 亩以上。一座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巨大的堡垒。屋内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是中国封建自给自足生活的典型缩影。
客家围龙屋是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梅州客家围龙屋那一座座罗圈式的围龙屋稳坐山脚下,随着山脚地势参差,朝向各异,一字形排开,犹如一群刚获得丰收的老农自得地坐在田头,把酒话桑麻。一般来说,客家围龙屋都是绕着水塘倚山而建。于是在梅州客家围龙屋等乡村,你常常可以见到几十座围龙屋错落有致地、成网状分布在池塘边--此为风水师所说的“网状风水”。网能打鱼,而鱼在中国文化里常有吉利、富余、多子多孙之意。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
客家围龙屋的特点:
以土楼、围龙屋、殿堂式围屋为代表的客家传统民居,类型不一,风格有异。然而,其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则是它们突出的共同特点。
1.坚固性:现在的福建、广东梅州一带的圆形、方形土楼,一般都有200-300年乃至500-600年的历史。它们历经风雨洗刷,强烈地震,台风袭击,至今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在丛山峻岭之中。
2.安全性:历史上,客家本是中原汉人,他们南迁至闽粤赣边区山区后,为防止土著和盗匪的打劫及猛兽的袭击,他们建造的土楼、围屋,皆防范严密,甚为安全。
3.封闭性:客家民居,不论土楼还是围屋,五凤楼,里面的每一个房间,厅堂,天井,都以走廊,巷道,楼梯相通,住户生活方便。然而,它们对外则是全封闭的。土楼一般只开一个正门一个后门,或一个正门两个侧门,围屋,围龙屋的各横屋,半环形围屋,皆设有门楼。万一有盗匪打劫,只要把门一关,便封闭得严严实实的。
4.合族聚居性:客家土楼,围龙屋,五凤楼等,一般都规模庞大。永定“承启楼”有300多个房间,面积5376平方米。“遗经楼”有五层楼,面积10336平方米,光是厅堂便有51个。难怪日本一位建筑学教授看了永定土楼后写道:“这动人的客家土楼,与其说是一幢庞大的住宅,不如说是一座小城市”。
看过“梅州围龙屋导游词”的还看了:
1.福建省培田导游词
第四篇:梅州客家围龙屋的功能及其思考
梅州客家围龙屋的功能及其思考
摘要:客家文化博大精深,异彩纷呈。客家民居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客家历史和文化的活化石,而围龙屋是粤东地区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它的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列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不仅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而且还显示出客家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客家文化的退陈出新风格。
关键词:梅州客家;围龙屋;功能
在粤东梅州市下属梅县、兴宁、五华、平远、丰顺、大埔和蕉岭等纯客家县,以梅县、兴宁为中心,分布着一种规模庞大,而空间低矮(只一或二层)的封闭的围龙屋,成为与闽西“土楼”、赣南“土围子”两种类型而又别具风格的客家围龙屋,早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意。
一、围龙屋的形成原因
围龙屋的建筑设计其实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极大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汉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团结御侮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而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
一种说法围龙屋的产生起于地形。围龙屋背靠山脚,凡山都自主峰向下被地表水切割成放射型的沟,沟之间是隆起的脊梁,成为“脉”。为避山水冲激,围龙屋必靠脉的尽端。脊梁上的地表水向两边流入沟内,这在风水术上叫“大八分”,因为它八分形分水。但脊梁上仍会有些地表水冲向凸起的脉的尽端,于是,那里的唐横屋在后面山坡上便挖了近似半圆的排水沟,继后又在排水沟内侧造了挡水墙,把睡引入沟去,这便是“中八分”。后来渐渐沿挡水墙内侧造起了房子,成为围屋。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围龙屋本是大家族聚居地大型集体住宅,上堂,即祖堂,是家族凝聚力的象征,以祖堂为中心,围屋连接横屋,层层环绕,是客家家族凝聚力格外强大的结果,是个人对宗教共同体的依附关系的象征。这两种解 1
释大约同时再起作用,围龙屋是在特定地形条件下客家家族制度的形象表现,有这两种解释好不充分,后又附会上一种风水术上的原因。[1]
围龙屋的形成,除了宗族的内聚力和客家人对宗教共同体的依附之外,至少还有两个原因,一是妇女的作用和地位的特殊性。这有两个方面,一是妇女作为劳作的主力和家政的主持人,地位比较高,所受的礼制禁锢比较少,所以才能出现没有小家庭私密性的集合式住宅。另一方面,劳作和持家的妇女,更需要群体的支持。清人黄钊在《石窟一征》中写道:“乡中农忙时,皆通力合作,插莳时收割皆妇功为之,惟聚族而居,故无畛域之见,有友助之美。无事则各爨,有事则合食,征召于临时,不必养之于平日。屯聚于平日,不致失之于临时。其饷则瓜薯芋豆也,其人则妯娌娣姒也,其器则篝车钱也。井田之制,寓兵于农,三代以后,不可复矣,不意于吾乡田妇见之。”他把充满了合作精神的“屯聚”比作三代的井田之制,而且归之于“田妇”的需要。另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普遍的贫穷。从事于农耕的客家人,其宗族内部还没有发生有明显影响的贫富分化,在超大型聚居住宅里,每个小家庭不过占有三五间小小的房子。小家庭在早期围龙屋外圈按既定模式造房子的时候,也是三五间甚至一两间而已。[2]
二、围龙屋的整体布局
围龙屋的主题是府第式的唐横屋,所谓堂屋,就是中轴上建筑的方形厅堂,一般都在三堂两横以上。三堂为上堂、中堂、下堂,又叫三进或三串。上敞堂为祖公堂,中堂为议事厅,下敞堂进深小,呈长方形,为门厅。[3]两横是指三堂两侧上下连排的房门对着堂屋的横屋,堂横屋间以天井相隔,又以走廊相连。横屋视其长短需要设有厅。所谓“围屋”是指堂横屋后面半月形的围屋,一般作厨房或杂间用,而中间那间是龙厅,是祭神用的神圣之地。围屋与堂横间的半月形斜拱地面称“化胎”(俗称花胎、花头),一般镶有以卵石,便于排水,此处可作晾晒东西的活动空间。堂横屋正面一般都依横屋开侧门,有多少横就有多少个侧门。围龙屋有大有小,因而围龙屋也有多有少。小围龙屋有二堂二横一围龙的,较罕见。大多是三堂二横以上,甚至四横、六横、八横的,横是随家族发展可要不断添加的。随着横的增加,围龙也不断增加。可以二横一围龙,四横一围龙,六横三围„„兴宁有一座围龙屋,多达十横五围,十分壮观。围拢的规律书横以偶数增长,围龙以奇数增加。堂也有大型至四堂五堂的,但围龙与堂的多少无涉,只
与横的多少有关。在堂横屋门前有长方形的禾坪(或叫晒坪),可作晒谷物和其他农作物之用,逢年过节,红白好事可作活动空间。[4]禾坪前方的大门称为外大门,禾坪与屋宇之间的大门是建筑物的正门,位于屋宇中轴线的正前方。大门的侧边还有出入方便的小门。围龙屋的大门都做得非常牢固,门扇的木料很厚实,并且多设置两个以上的门闩。两扇门板还带有企口,一扇凸起,一扇凹进,对应关紧以后,丝毫没有透空门风逢,从外边无法用东西将门闩挑开。[5]禾坪前有半月形的池塘。如果从空中俯视你会看到围龙屋前有半圆形风水塘,后有半月形围屋,两个半月结合,包围正屋,形成一个略呈船形的整体,加上它具备了人生存所需方方面面的功能,并可以抵抗各种的艰难险阻,犹如一条罗亚方舟,普渡客家人到达幸福的彼岸。[6]在风水学上这两个半月相配搭,便成了“天圆”,而堂横屋又成了“地方”,塘水深陷属阴,化胎高亢属阳。这样,整个围龙屋,既水塘、禾坪、堂横屋与化胎围龙的总体组合,再加上围龙属附近的山水环境,便可谓阴阳调和,天圆地方,大吉大利,完美无缺了。实际上,就是客家人在追求一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围龙屋的规模可大可小,最小的只住一户人家,一般可住二三十户人家。大的可居住七八十户人家。多个围龙屋可组成一个部落,较大规模的甚至可单独成为一份村庄。围龙屋中居住地可以是同宗同房的人,也可以是不同房的,甚至不同姓氏的人。[7]
三、围龙屋的建筑特色
1、讲究风水。一般建筑在依山傍水的丘陵山麓,宅基选择以山脉来势雄伟,山麓洁基平坦、宽敞,周围绿水回环,左右山峦如案,远处山峰成笔尖状者为佳。客家人认为,这是财丁兴旺,文人辈出的最理想屋场。建造方位一般选择坐北向南或坐西向东,夏天南风拂窗,避免西晒,冬天背风向阳,采光充足。
2、讲究对称。建筑一般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祝词分明,坐落有序。以正堂纵轴线为基点,围龙高于上堂,上堂高于中堂,中堂高于下堂,两边横屋与正堂的平面看齐垂直,采用对称式庭院房屋结构,向前后左右重叠排列,并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太极形整体。
3、讲究配套。前面的一个半月形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外围有一扇总门,门前筑斗坊,沿着大门筑围墙,起防匪、防盗作用。
进入总门有一块宽敞的门坪,用于晒谷、乘凉、练武等。门坪后面正中大屋是正堂,分为上、中、下三堂,上堂设神台、神龛,两边该摆列刀枪叉戟及狮鼓锣钹。中堂是族人议事、宴会的主要场地。下堂是婚丧喜庆时,请来的铜鼓八音班设乐坛和轿夫们设席的地方。上、下堂两侧的房间叫正房,父母及长房长子居住,客家人有“长子不移居”之谓。上、下堂左右的厅房叫南、北厅,是会客厅。中、下堂之间靠横屋的房子叫花厅间,门口智天井,筑花池、假山,是读书习文的场所。正堂左右各有一幢房屋叫枕头屋,屋内卧室、厨房、水井、杂物间等配套完善。正堂和枕头屋之间露天部分叫天井,用于通风、采光、排水和发生火警时的隔火巷。龙厅前的花头可作晾晒东西的活动空间。围龙屋的后面有风水林,多为耐贫瘠、生命力较强的红栲、楠木、竹类,起着固水土挡风沙、调节气候和美化环境的作用。
4、讲究装饰。厅堂墙壁多饰以寓意深长的绘画作品,如“春郊耕种”、“挑灯夜谈”、“木兰从军”等;厅堂的活动屏风是精美的雕刻艺术品;与厅堂相连的过道处,设置露花花窗;天井和花头栽植花卉和常青树;柱梁斗拱有各式的雕刻和彩画;屋檐大都用硬木雕刻成猛兽头等图案;外大门有石狮、牌坊等。表现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给人们留下了丰富分联想。[8]
四、围龙屋隐含的文化精神
1、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的传统美德。围龙屋虽不见碉楼,但堂横屋和后围龙屋把房屋包得严严实实,内部的通道走廊四通八达,人口众多,一呼百应,盗寇难以侵犯。[9]一般来说,一座围龙屋聚居着一个近亲家庭,相互之间和睦相处,尊老爱幼。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齐集正屋上厅祭拜祖宗,直塞正中大门前的禾坪上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呈现出一派喜悦、祥和景象。
2、围龙屋的建筑特色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客家围龙屋的布局,集中体现在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按照传统礼制,强调以祖祠为中心布局,它的配套设施符合天圆地方,阴阳五行的传统观念。[10]
3、体现了传统的宗族观念。客家民居建筑规模宏大,一方面,呈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习性。因为,客家不论是在长途跋涉的游离中,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们都有一家一户所难于克服的困难,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
起;另一方面,屋内住户按辈份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间,其建筑中心位置都安放祖宗牌位,供后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这种传统家族伦理思想。[11]
五、围龙屋的影响及今后的发展
客家围龙屋特色鲜明,外俊内秀,不只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观,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杰作,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雄伟壮观的客家围龙屋,被人们誉为“劣土地史书”、“立体的诗歌”或可称为外刚内柔、外武内文的民居。客家围龙屋内有大量的绘画、雕塑木刻和楹联等文学艺术作品,是传统文化的杰作,客家精神和客家文化的结晶,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品味。
外面正处在21世纪之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全球经济的趋同正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生存方式、传统的价值观„„人们迫切地对待一个富有挑 战性的未来。具有进取精神的客家人一定会从自己悠久的历史中复兴,在当今东西文化相互碰撞、渗透的年华中,重新审视自己的客家历史和传统文化,在继承传统文化中与时代发展的脉搏一致而更新升华,将土楼文化融进一个新的水平,为人类本世纪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围龙屋不仅是我国各民族和各民系对居住环境的最高理想和追求,也是高尚的客家文化的体现。围龙屋是客家围屋发展的高峰,是客家人自中原、赣西、闽西至粤东迁徙过程中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思想文化升华的结晶。
参考文献;
[1][2] 陈志华、李秋香《梅县三村》[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_年05月出版 P72,P73
[3][9][10] 黄崇岳、杨耀林《客家围屋》[M]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_年01月出版
P44 ,P13,P12
[4] 陆元鼎《中国客家民居与文化》[M]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_年11月出版 P65
[5] [7] 王其钧《中国民居三十讲》[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_年11月出版 P314,P316
[6] 欧志图《岭南建筑与民俗》[M] 百花文艺出版设 202_年05月出版 P17
[8] 叶小华、谭元亨、管雅《客都梅州》[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_年01月出版P146
[11]
综上所述,客家围龙屋历史文化遗存内容丰富,不仅体现了客家文化独特的建筑风格,而且记录了当时客家的发展与繁荣,综合反映了客家文化的历史内涵,是客家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围龙屋几经风雨,依然显示出其宏伟的建筑风貌。它是客家人一项杰作,也是客家人的骄傲,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珍贵财富。它受到中外专家如此高的评价和赞誉,被国际建筑学界誉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式之一,堪称世界一绝。”客家围龙屋是中国民居建筑的瑰宝,也是客家传统文化的瑰宝。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居住人口增加和旧城区改造,相当一部分建筑物的造型、体量、风格和色彩与古城传统风貌不相协调,也使部分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建筑物受到破坏,要明白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存,只有好好保护客家围龙屋,制定一些相关的法规将使客家历史文化保护更具可操作性,有利于保护好客家的土楼、围龙屋等具有明显客家特色的历史建筑,从而更好地留住客家的历史文化精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并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这一光荣的使命,应该也要有每一位客家人的积极参与,这也才是客家围龙屋传承发扬的精神。
第五篇:围龙屋教案
《走进围龙屋》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围龙屋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它与北京的“四合院”,山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是研究客家历史的活化石,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中国民居的山本教授是这样评价围龙屋的,说它是“东方古罗马,建筑史上的奇迹”,本节课就通过介绍客家围龙屋,让学生了解客家的建筑文化以及在建筑中蕴含的客家文化。
二、教学对象分析:
这部分教学面向大学三年级学生,由于学生来自广东省甚至全国不同地区,在客家地区至少生活了两年多,但对于非客家地区的学生来说,对于客家文化的了解并不深,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意在让学生对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客家围龙屋的外观、特点;
2、了解客家围龙屋在建筑上的地位;
3、了解客家围龙屋的种类以及各类型围龙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掌握客家围龙屋的内部结构;
5、掌握客家围龙屋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策略: 围龙屋分为方围、圆围和半圆围三种类型。本节课主要介绍三种
围龙屋的外观,通过图片从直观上让学生了解到三种围龙屋的相同点和不用点。重点放在介绍半圆围龙屋,通过介绍半圆围龙屋的外观、内部结构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对客家围龙屋有全面深入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在讲授新课之前,先让学生观看几幅不同类型的客家围龙屋的图片,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接着,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2、新课教学
在欣赏完客家围龙屋的图片后,以PPT展示的形式,向学生讲述客家围龙屋的外观特点、内部结构、文化内涵及其历史背景等内容,其中主要以图像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学内容直观、易懂。
3、课堂小结
在讲述完新课内容后,通过列点归纳的方式,将前面所讲的知识点做一个总结,使授课内容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