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宣传发力,助推和谐社区建设
编辑:梦醉花间 识别码:13-830712 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09 23:16:4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宣传发力,助推和谐社区建设

宣传发力助推和谐社区建设

XX自成立以来,严格按照XX市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创新载体,扎实推进宣传工作,为构建和谐社区提高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撑。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建立学习型组织。社区高度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对《社会管理与创新》、《应对突发事件》等理论书籍读本的学习,严格按照学习计划开展集体学习、个人研习与阶段总结,创新理论学习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提升理论水平。自2011年9月以来,社区共组织集体学习32次,撰写心得体会200余篇,提出社区发展思路建议8条。

营造氛围,规范制度,建立宣传长效机制。社区通过报纸、网站、新闻媒体、网络、宣传栏等多形式、多渠道、广范围开展宣传报道,鼓励全体干部职工多学习、多写作,调动辖区居民和商铺经营户参与社区宣传的积极性,与辖区三家物业管理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建立宣传合作渠道,营造单位联动、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成立社区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宣传工作制度、激励机制、考核办法和问责制度,明确专人负责,促进宣传工作制度化、高效化、长效化。

创新手段,开创宣传工作新局面。社区积极探索,创新手段,牢牢把握宣传主旋律。一是充分利用排队日、让座日、“三八妇女节”、爱耳日等主题活动日和节假日在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开展定点宣传,强化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已累计组织宣传活动24次,发放宣传单、宣传手册、宣传画册5000余份;二是充分利用宣传栏、公示栏、短信平台、张贴海报等方式进行固定宣传,在志愿服务、公益募捐、社区活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报道,使社区的声音深入辖区每个角落、融进千家万户,已累积开展志愿服务等宣传活动112次,募捐善款7600多元。三是积极向贵州党建网、贵州日报、金阳通讯等网站报纸刊物投稿,已累计在新华网、贵州党建网、贵州希望网、贵州文明网、贵州农经网等新闻网站发表文章56篇,在贵州日报等报纸刊物上刊登10篇,大大提高和增强了逸景社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开展动态宣传,贵阳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社区创新基层党建、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进行了综合报道,已累计开展入户宣传3600余次。

关注社区发展,着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社区着力宣传在入户走访、为民服务、扶贫帮困、志愿行动、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四帮四促等活动中涌现的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对社区居民鲍新科主动参与社区建设、志愿帮扶与服务所体现的精神风采进行了宣传报道,树立了先进典型和标杆,使社区学有标杆、赶有目标,有力推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撑。

第二篇:水运物流发力助推战略支点建设

水运物流发力助推战略支点建设

朱宁

2013年第2期 ——支点建设

本文就如何发挥水运物流作用,进一步助推湖北打造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结合企业多年来的发展实际谈点思考。

一、水运物流是湖北实施“支点战略”的重要保障

在现代,综合物流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纵观国内外经济建设,无不将物流体系建设与发展作为整体经济建设的基础,同时将物流产业的升级和优化,作为经济结构转型的先导。企业也将物流的便捷以及物流成本降低作为优化升级,提升效益的关键举措。湖北作为九省通衢的战略要地,发展水运物流具有众多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

1、大力发展水运物流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水路运输是综合交通运输重要方式之一,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具有运量大、能耗低、污染小、占地少、投资省、安全性高等诸多优势,在国家综合交通体系中承担着“大底盘”作用。当前,在国家日益重视节能环保的大背景下,水路运输进一步凸现了在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

2、国家更加重视水运物流发展。近年来,党和国家及沿江省市政府高度重视国内水路运输发展,特别是长江航运发展。作为水运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航运发展进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2号)要求加强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法律法规等,把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列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交通运输部也印发贯彻国发[2011]2号文件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建设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

3、湖北具有发展水运物流的良好条件和基础。湖北沿江地区经济技术基础雄厚,资源丰富,水源充沛,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城镇密集,市场开阔,建设沿江工业走廊,具有得天独厚、得水独优的综合优势。长期以来,湖北作为长江的“腰身”,一直在内河航运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作为湖北省会的武汉,因其“内联外省,外通海洋”的内外贸易口岸,被称为“九省通衢”,其主要内涵就是水运的兴旺发达。湖北目前正在积极推进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特别是大力推进武汉新港建设,与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重庆、长江下游的航运中心上海遥相呼应,上海“龙头”强劲、湖北“腰身”强壮、重庆“龙尾”劲舞,将有效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带动湖北区域物流的快速发展,为省内经济建设提供可靠的后勤保障,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

4、长航集团是湖北发展水运物流的重要力量。长航集团长期致力于水运物流的发展,具有强大的运输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长航集团总部位于武汉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航运业界享有盛誉,其历史可追溯至1872年成立的招商局。百余年来,长航集团秉承“自强求富”和“实业报国”的理念,积极为我国大型钢铁、电力、石化、汽车、建材等企业提供原材料和产成品运输服务,作为我国内河最大的航运企业集团,是国内唯一能实现长江、沿海、远洋全程物流运输服务,配套齐全的航运物流企业。当前,长航集团运力规模达到1200万载重吨,年运量超过1.8亿吨,拥有世界一流、中国第一的30万吨级油轮船队,中国最大的滚装运输船队,长江上最大的豪华游轮船队和船用燃油供应系统,年供应能力超过300万吨,占长江干线燃贸市场的70%左右。

二、发展湖北水运物流产业的思考

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运物流发展。近年来,借力国家“建设长江黄金水道”政策,提出了打造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加快推进了武汉新港建设等一系列举措。结合企业多年来发展实际,我们对立足湖北、立足长江发展水运物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必须实施江、海、洋三程联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以长江为源汇点的货物运输必将与沿海运输和洋洋运输紧密相连。因此,发展长江航运,需要以长江为基础,向沿海、远洋延伸,以海带江、以江促海,协同发展,构建江海洋全程运输体系。长航集团多年坚持“立足长江、壮大沿海、发展远洋”的战略,打造江海洋联运核心竞争能力。“十五”时期以来,江、海、洋运输能力都有较大发展。在长江上,我们投入20多亿元进行了大规模的运力升级,传统拖驳运输方式退出历史舞台,200多艘各类新型自航船陆续投入营运。在沿海和远洋,建立了国内最大的专业化油轮运输船队,拥有17艘30万吨级油轮,总运力达到800万载重吨,综合实力位居世界知名油轮公司前列。一批5.7万吨沿海散货船和9.25万吨远洋散货船投入营运,干散货江海洋三程联运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批2000车位沿海滚装船的投入营运,进一步巩固了滚装运输国内龙头地位。

2、必须实施船、港、货三要素联动。发展长江航运,需要以战略客户为依托,需要船、港、货三要素联动。近四年来,长航集团全面进入港口、码头业务,积极参与货主码头、中转平台建设,在为客户提供全程物流服务的同时,也有效稳定了货源和运输业务。目前,我们与包括武汉新港、武钢、鄂钢、重钢、东风汽车在内的国内港口企业、货主单位、地方政府的投资机构等进行了港口(码头)业务合作,合资建设各类货运码头泊位共82个,设计吞吐能力共13185万吨/年。船、港、货三要素的有机联动,极大地提高了船舶运营效率,促进了航运业的良性发展。

3、必须以物流化作为最终发展方向。发展长江航运,需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主动融入客户供应链管理,推进点对点、门对门的综合物流配送服务,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降低客户的成本费用,从而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多年来,长航集团立足客户需求,通过船、港、货三要素的有机联动,不断提升江海洋联运全程服务能力,逐步由单一运输企业发展成为提供全程航运物流服务的综合企业。

4、必须实现多种运输方式间的协调有序发展。水运作为综合交通体系中的“底盘”,不能孤立发展,需要做好综合立体交通规划,与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有机协调,才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多种运输方式协调、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最终形成全社会完备的物流网络和体系。政府要发挥重要的战略规划和产业引导作用。

5、必须根植并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长航集团一直将融入地方经济,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作为自己的责任。航运方面,我们与武钢、东风以及其他电力、煤炭企业业务联系紧密,年长江货运量达8000万吨左右。工业方面,我们以青山船厂为平台打造湖北出口船舶基地,创建武汉船舶工业园。所属科技企业,为湖北航运技术、船舶设计建造、水工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做出了贡献。“十一五”时期,长航集团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490 亿元,缴纳税收47.6亿元,其中在湖北缴纳税收21亿元。出口创汇48.9亿美元,在湖北名列前茅。目前在湖北地区用工总量约3万人,“十一五”期间新增就业岗位达1万个。正是因为根植于湖北经济,立足为湖北服务,企业也得到许多发展机遇,获得了长足发展。

6、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绿色航运战略。作为国际航运的重要参与者和长江航运的引领者,长航集团积极顺应绿色经济发展趋势,在生产、经营中,主动承担节能减排责任,积极依靠科技创新引领航运绿色发展。2007年9月,长航集团在云南水富签署了《长江航运节能减排宣言》,率先向社会作出了节能减排的郑重承诺。通过开展科技创新和优化运力结构推进绿色航运建设。倡导“绿色航运,低碳运输”的发展理念,淘汰了大批高耗能的老旧船舶,开发和新建了一批技术领先、满足标准船型主尺度系列、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新船型。通过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了运力增长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三年来,长

航运输累计节约燃油2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5.56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504吨,减少硫氧化物排放12.6万吨。

三、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水运物流产业的支持引导力度

站在构建中部支点角度,在水运市场发展方面,政府部门可以在规范市场秩序、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加大对水运企业财政税收政策支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进一步规范航运市场秩序。当前,航运市场准入门槛不高,大量民船涌入长江,船舶吨位小、设施陈旧、证照不全、配员不足,安全隐患大。且在市场竞争中采取不正当手段,航行秩序、市场秩序比较混乱。有关部门应加强市场监管,借助国家推行标准化船型契机,提高准入门槛。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管理制度,打击各类违法行为,切实让水运市场恢复有序健康发展。

2、进一步加大临港工业布局。“三源一通”(资源、能源、水源、交通)是布局现代工业,特别是基础工业最基本的条件。湖北资源丰富,水源充沛,水运交通方便,政府在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时,要进一步引导冶金、石化、电力、汽车、建材等大用水、大耗能、大运量的主导产业以及水陆联运、江海联运等扩散性强的产业,沿境内长江、汉江等骨干航道进行产业布局,形成临港工业区、高新科技园区、仓储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多元综合体,形成规模效应,促进运贸结合、延伸开发,拉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

3、进一步引导省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互利合作。湖北省大型厂矿企业众多,很多企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有的直接是上下游企业。各级政府近年来在引导这些企业开展合作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成效十分明显,但在合作的广度、深度、强度、粘度等方面仍需加强政策引导。水运企业为沿江钢厂、电厂、炼厂和汽车制造企业等产业提供产成品和原材料运输服务。这些企业与水运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及货主、码头、航企之间的多方合作,必将在推进水运发展发面发挥合力作用。

4、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应下大力气优化航运环境,努力降低商务交易成本,吸引航运物流企业入驻。出台有利于航运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减轻税收和费收负担,加大对航运企业节能减排和科技创新的补贴和奖励力度。支持有实力的航运企业兼并重组。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航运业遭受到历史上少有的巨大冲击,航运企业面临“寒冬”,在这个时候,更需要政府出台针对性措施,给予水运企业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5、进一步加快水运基础建设以及多式联运中心建设。加快港口开发与建设,调整码头泊位吨级结构以适应船舶大型化趋势,改造、建设一批专业化泊位及滚装码头。加大航道整治力度,提高通航水深,加快浅险航段整治,积极规划和建设保税港区。加快推进铁、水、公、空、管无缝对接建设,提高效率。特别是支持像长航集团这样具有航运、科研、规划等综合实力的企业参与武汉阳逻港铁、公、水、空、管多式联运中心建设。

6、进一步支持骨干航运企业参与水运物流建设。通过项目带动和支撑“支点战略”实施。发展水上物流产业,实施湖北“支点战略”,建设“祖国立交桥”,需要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尤其要发挥大型骨干航运企业在管理、经营、人才、科研及资金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同时还需大力落实具体发展项目来支撑“支点战略”建设。对于水上物流大型项目,要尽可能地列入省、市重点工程,在土地、岸线方面尽可能予以确定,在土地出让、财税、资金、基建配套建设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在规划审批上简化环节,减少流程,加快进度,使项目尽早上马。■

[作者系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总公司总经理]

第三篇:抚州公安宣传发力助推“飓风”专项行动

抚州公安宣传发力助推“飓风”专项行动

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5月25日抚州讯(武兰娜)为确保全市社会治安秩序的持续稳定,抚州市公安机关从2015年3月18日至9月18日,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以“飓风”为代号的打击防范“两抢一盗”专项行动。行动开展以来,市公安局宣传处按照局党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组织全市各级公安宣传部门,精心谋划、周密部署,切实加大对“飓风”行动的宣传报道,有重点、有节奏、有深度、有层次地做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全市共在各级主流媒体刊发新闻稿件300余篇,召开新闻发布会1场,悬挂张贴横幅、标语230幅,发放警方提示5万余条、各类宣传单10万余份,使“飓风”行动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副市长、市公安局长吴建春专门批示:“‘飓风’行动开展以来,局宣传处积极组织各级媒体宣传法律、政策与我市警方打击力度和成果,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极大地震慑了犯罪行为,提高了群众的安全感。望加大力度,加大宣传,让更多群众知晓、参与打击‘两抢一盗’行动”。

一、高位推动,加大宣传力度。行动伊始,市公安局主动向市委宣传部汇报沟通,积极争取上级宣传部门、各级新闻媒体的重视和支持,并与市委宣传部联合下发了《抚州市“飓风”专项行动宣传方案》,从更高的层面加强对专项行动宣传工作的组织策划,部署开展集中宣传报道,有力确保了宣传工作声势大、氛围浓。各地公安机关结合本地实际,精心制定工作方案,做到宣传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督导、同落实。同时,市公安局宣传处将宣传工作任务逐级分解到具体单位,明确各单位、各岗位的职责任务,并每周汇总通报各地宣传情况,以序时推进、项目带动的形式,全力助推专项行动向纵深发展。

二、抢占主流,大造宣传声势。为使“飓风”专项行动形成强大舆论氛围,全市公安各级宣传部门多措并举,加强与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的沟通协作,积极梳理新闻线索,通过新闻发布会、新闻通稿、随警作战、广场活动等多种宣传渠道,在短时期内集中开展了全方位、多形式、立体化的宣传活动,抢占主流宣传阵地。4月1日,副市长、市公安局长吴建春同志亲自发表“飓风”专项行动电视讲话,向广大人民群众表明公安机关严厉打击犯罪的决心和信心,并呼吁全社会积极参与专项行动。4月15日,市公安局又召开新闻发布会,专门通报了“飓风”专项行动主要情况和阶段性战果,江西日报、江西电视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信息日报、新法制报等12家主流新闻媒体应邀参加了发布会并进行了集中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也赢得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副省长、省公安厅厅长郑为文,市委书记肖毅,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张鸿星等领导对我市“飓风”行动暨反盗窃专项行动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随警作战,深度宣传报道。为确保宣传工作与专项行动同步跟进,市公安局宣传处专门抽调了宣传骨干到一线实战部门随警作战,邀请媒体记者跟踪拍摄,及时发现的先进事迹和典型案例,第一时间进行深入宣传报道,以取得更加真实震撼的新闻效果。截至5月18日,全市公安机关共刊发“飓风”行动专题报道300余篇。其中,国家级媒体35篇,省级媒体170篇。4月18日,人民公安报二版刊登《抚州摧毁“两抢一盗”团伙17个》;4月19日;江西日报四版刊登《抚州开展打击防范“两抢一盗”专项活动》;4月9日,江西日报B4版刊登《南城“飓风”行动打出侵财犯罪》;5月2日,新法制报整版刊登《追源头挖幕后断网络打击侵财犯罪维护群众利益抚州警方“飓风”行动打好城乡两个战场“治安仗”努力实现“抚州无贼”》;5月4日,人民公安报8版“探案”专题版面以《作案只需一把钥匙两根撬棍》为题,大篇幅报道了资溪县“3.17系列撬盗保险柜“案件的侦破工作,该案更是得到了副省长、省公安厅厅长郑为文同志的批示肯定。

四、积极创新,丰富宣传形式。行动以来,全市各级公安机关充分利用公安政务微博、微信群、公安外网和公益短信等新媒体,开展联动播报,微信、微博图文信息阅读量达15万人次,社会影响力不断深入。临川公安分局联合检察院、法院发布了《关于敦促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的通告》。金溪县公安局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印制了2万副宣传防范扑克牌,通过民警走访送到群众手中。广昌县公安局举行公开返赃大会,将在“飓风”行动中追回的28辆被盗助力车返还失主。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充分展示了“飓风”行动的力度和战果,树立了抚州公安的良好形象。

第四篇:多维发力助推地方大学[定稿]

多维发力助推地方大学“社会化”转型发展

在社会发展转型之际,地方大学应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适应新时期国家和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体制的重大变革的实际需求,彰显“社会化”办学理念,凭借创新驱动凝智蓄势,依靠跨界合作多维发力,通过产学研合作、“社会化”师资建设、领域性学科发展以及“双学院”管理等体制机制的重构与改革,助推地方大学的“社会化”转型发展。即由学术性向社会性、职业性和学术性一体化转型发展,从而为地方社会进步与经济繁荣提供知识贡献和专业服务,实现办学的社会价值与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构建产学研“协同”的运行机制,以“四化”为抓手,实现由传统的“自我封闭式”办学向“社会化”集成办学转向

产学研结合是立足于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之上的一种办学模式[1]。地方大学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四化”,即师资建设社会化、科学研究应用化、人才培养实践化和考核机制企业化。这种“协同”不同于原始创新过程的协作,其实质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创新。地方大学应以 “四化”为抓手,逐步构建产学研“协同”运行的机制,集聚社会资源,形成资源集约优势,提高地方大学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服务基层社会的办学功能。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研资源分散重复,科技、经济与教育的结合度不高,致使我国创新能力不足。作为区域创新系统引擎的地方大学,必须增强自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多维发力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开发,不断拓展产学研结合的深广度。在政府的协调下,面向地方企业的技术需求和科技攻关项目,主动与市场和企业对接,不断加强与科研院所、中小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实现单项与全面合作、短期与长期合作以及松散型与紧密型合作。在服务与互动中,对各自的互补性资源进行整合与利用,提高每个合作主体的创新能力,促进科教结合,使地方大学获得更多的科研与教学资源,促成科学研究功能和社会服务水平同步提升,逐步形成“三螺旋结构”框架。地方大学要使产学研合作卓有成效,还必须把握各种发展机遇,冲破传统的观念束缚,创建具有合作创新精神的科研团队。加大项目申报数量,既要在纵向项目和成果上有新的突破,又要在横向经费、项目数量和成果质量上迈向高层次。打破部门、区域和体制的限制,以技术研发为主攻方向,发挥学科综合、交叉和集成的资源配置优势,建立与基层社会及行业零距离对接的“平台+项目”的运行架构,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现最大限度的整合。以企业的需要为出发点,努力输出具有原创性的知识成果,从而产生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在人才培养上,产学研合作能够改变自我封闭的体制机制,改善脱离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弊端,实现在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上的无碍融通,达成具有胜任力的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精神塑造。地方大学仅靠传统的知识授受是无法培养创新人才的。应以“社会人”素质为目标,有效利用相关的企业和研究机构的教育资源,在“多向参与”中达成素质的“整合生成”。这就需要由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在人才培养层次、类型和模式上地进行相应调整。基于产学研项目一体化设计相应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并在课程实施中依靠企业技术专家开展实践教学,加大设计性、综合性和针对性课程内容比重,使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结果[2]。有效地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专业实践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将教育的实践属性和社会属性结合起来,使社会组织作为人才培养主体参与和渗透于学校职业化的人才培养之中[3],从而实现由传统的“自我封闭式”办学向“社会化”集成办学转向。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路径,实现由专注知识授受的“学术型”师资向“社会化”师资转化

所谓“双师”,就个体而言,要求教师具有一定深度的学术化、专业化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具备相应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社会化适应能力。从整体而论,高校师资在结构上必须涵盖“学术化”的校本师资和“社会化”的兼职师资。有什么质量和特色的教师,将决定办学的发展走向。地方大学应以“双师”培养为路径,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社会化”师资队伍,从而实现“学术型”师资向“社会化”师资转化。

地方大学教师不是普通的职业者,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不是简单的教学,而是与学生的思想成长、社会文化传播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应树立“社会化”师资建设观,把“双师型”教师培养作为“社会化”师资建设的一条主要路径,形成校内外资源一体化整合和学术化与社会化教育能力一体化融通的师资培育思路。应采用“开放合作,多元建设”的方式,支持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顶岗实践,承担现一些场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工作。有计划地安排教师承接横向项目,参与企业的项目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在实践中把握本学科和专业领域的前沿发展,将自身的知识优势与生产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拓展学科视野,提高科技创新开发水平;积极鼓励各教学学院从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管理部门聘请高职称、高技能人员担任学生兼职导师,承担课程教学和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以各种形式从企业行业引进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现场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工作。鼓励教师主动寻找并把握创业机会,促成创业行为和成就,着力培育一种集体性的创业文化,把新的创业价值和传统的学术价值融合起来[4]。还应建立“优胜劣汰”的机制,在规定时限内不能成为“双师型”教师, 则退出教师岗位, 转入非教师岗位[5]。也可让不称职教师面向社会流动,以退出机制倒逼教师存量的结构优化,从而改变“书呆子”独霸课堂的状况。在教师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制定各种培养计划(包括攻读博上学位计划和出国留学计划),提升一批人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理论水平,把他们培养成学科发展的带头人,打造高水平的学术梯队,还要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交往介入社会环境、融入社会关系,内外兼修,掌握核心价值体系,将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形成广泛与成熟的社会经验。不断依据变化的社会环境和人才培养要求提升服务社会的水平,将教育的实践属性和社会属性结合在一起,达成理论与实际结合和知识与能力转化,以及新知与旧知迁移的目标。从而能够点燃起学生为学成事的激情,承担起立德树人、为人师表和严谨治学、服务社会的神圣职责任,逐渐完成从一个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在结构重组和资源优化中,逐步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能充分施展才华的制度环境,促进在质量、特色和数量上的协调发展,使他们更好地履行职责,完成使命,从而打造一支专业教育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兼备并适合“社会人”培养需要的高水平“社会化”师资队伍。

三、加强学科建设,以服务基层社会为目标,实现由单一学科向具有较强交叉性、相融性和现实性的“领域性学科”转变

学科是学术活动社会化的组织平台。地方大学为基层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必须抓好学科的建设。但不能脱离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或行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去追逐“大而全”的学科建设目标。要以服务基层社会为目标,将“领域性学科”作为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支点,实现由单一学科向具有较强交叉性、相融性和创新性的“领域性学科”转变。

所谓领域性学科,所包含的知识、理论与方法,很难简单地归结为某一个知识性学科,也不是以某一个学科为主而吸收其他学科而形成,而是以某一个现实领域为基础而形成的学科[6]。当代科技发展具有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高度综合以及系统化的特点,单一学科研究己经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因此,地方大学应以敏锐的眼光发现新的研究领域,瞄准当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的重大战略领域,推动学科链与产业链之间有机对接。特别是在绿色产业、新能源等领域的兴起并为学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条件下,一定要结合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现状,“一体化”地整合学校内生性资源与社会优质资源。不断加强学科之间、学科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优先设置适应时代需求并具有交叉性、相融性和创新性特质的“领域性学科”。把创新焦点会聚到学科之间的边缘上,不断生成学科新的增长点,形成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基础与应用并行的综合化学科发展格局。

在发展“领域性学科”上,应设立学科特区,实施人财物的政策倾斜。这些复杂的领域性研究已呈现出多学科性、多领域性和深层次的活动特点,它不仅需要传统意义上的“专家式”学术权威,更需要组建多学科参与的科研团队,集结一大批具有多领域知识的“杂家”式人才。“杂家”式的人才往往能从多个方向伸出知识的触角,敏锐地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并能创造性地将各领域专门知识进行集成。当前,“领域性学科”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高,已渗透到基层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并从平行和垂直的两个维度向前延伸扩展,因而,要创设有利于其发展的良好条件,做到举上下之力,集众人之智,打造其发展平台。只要对解决这个问题有效的知识、视角和技术手段都可以引进来,在多学科的链接、渗透与交叉中打通各个学科之间的营养通道,形成富有活力的、网络化的学科生态系统。同时,还应以“领域性学科”构建对接地方支柱行业和优势产业,发挥地缘优势,与当地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结合,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形成“一主多翼”的学科雁阵。在带动学校整体学科建设和办学水平的提升的基础上,实现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之间螺旋式发展,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基层社会领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支撑与服务。

四、创新体制,以“双学院”为载体,实现由单打独斗式的“作坊式”组织向注重有效分工与协作的“矩阵式”结构转型

为了适应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与人才培养的“社会化”要求,地方大学的组织结构必须与功能发挥程度相匹配。因而应在常规教学学院的基础上,创建研究型特色学院,以“双学院制”为载体,实现由单打独斗式的“作坊”组织向既有效分工又协同合作的“矩阵”组织转型。

“双学院制”是一种柔性无边界组织,其运行特征表现在协同创新上。一般为常规教学型学院主内,主体功能是保障课程教学与学生管理的有序运转,工作重心是教学建设;而特色学院主外,主体功能是开发社会化优质教育资源,负责特色研究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组建“领域性学科”平台。工作重心放在创建特色学科、优势专业和开发地方课程之上。特色学院属于跨学科研究单位。它注重学科交叉集成,汇聚各学科优势,能够在横向上建设学科群,在纵向上形成学科链,促进学科资源功能匹配、优势互补,引领常规教学型学院专业学科的特色发展。作为校级常设科研机构,一般采用动态的“过程管理”,由固定成员与流动成员结合组成。相关人员实行“双聘制”,以科研工作为主,同时在常规教学型学院也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便于将有限资源依据科研与教学的内在规律在院校内部无障碍流动。

特色学院牢固树立为基层社会服务的意识,注重以领域性学科建设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综合运用多学科、跨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凝练科学方向,构建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且具有一定超前性的应用型学科专业,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能够合理设计“社会人”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在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项目研究的结合点上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领域性地方课程,并将一些领域性学科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及时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地方大学开发的校本地方课程强调知识的复合性、能力的操作性和素质的综合性,尤为擅长以“领域性”的知识体系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从而实现学生社会需要、个人发展、文化传承创新上协调统一[7]

作为一种“矩阵式”组织,特色学院的结构设计能够进行权力的合理分配和分工,使其运作有序高效。它把分散在各个学科或专业的信息、数据、工具、技能等科技资源整合起来,使不同学科教师能够联合申报大型科研项目,有利于协同攻关,形成联动整体,消除跨学科研究的体制性壁垒。它重视研究方向与所在学科之间的关联度,以及科研选题与教学的结合性,有利于形成多学科之间的知识共享、理论借鉴、模式藕合,驱动领域性学科与传统单一学科有机融合,达成学科与专业的集群化发展。

以上所述,涉及到地方大学办学过程中的一些核心要素,也是其由单一的学术性向社会性、职业性和学术性一体融通的“社会化”转型发展中的几个重要维度。这种转型既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外在需求,也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在转型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主要趋势下,我们应解放思想,珍惜机遇,以宽广的视野和先行先试的勇气充当创新驱动的战略棋子和战术主角,科学谋划地方大学的社会化发展。突破传统的学术导向下的封闭式办学模式,在转型驱动的拐点上多维发力,增强对外部发展环境的敏感性和整合力,将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同现代化生产与社会改革实践紧密结合,逐步形成“社会化”的办学模式,不断把学校教育事业融入到高等教育改革与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时代潮流之中。

父母进校做义工--美国社会化办学一瞥

你听说过学校里有义工父母吗?在美国考察期间,父母到孩子就读学校做义工这件事,让我们亲身感受到,美国学校教育的社会性。它在最大范围内为社会的每个人服务,同时社会也给予了学校教育最大的支持与关注。

教室中的义工父母

在我们参观美国学校的时候,经常发现教室中有好几个成年人。刚开始我们以为是教师的助手,细谈之下,才惊讶地发现,他们都是学生的父母,而且是没有任何报酬的义工家长。家长在教室中帮忙,真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新鲜事。

在我们参观的所有学校中,经常可以看见家长在教室中忙碌的身影,他们有的在帮助老师批改学生作业,有的在协助老师指导学生做活动,有的在帮助老师做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收尾工作。有的家长在教室里帮完忙后,还要去学校图书馆整理书籍。在美国学校中,教室中的义工家长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家校合作”

近年来,美国为着重研究解决公立学校的危机问题,把“家校合作”作为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的主题。他们相信,学生的学校教育能否顺利进行,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怎样,都与家长有密切的关系,家庭文化对于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影响。美国教育部发表的题为《强化家庭,强化学校》的报告指出,当父母以各种方式参与孩子的学习,孩子的测验成绩就比较高,且留在学校受教的时间也较长,孩子的学业表现有改善的倾向。其次,父母所做的,比起其收入及教育程度,对孩子的成功更为重要。美国联邦政府颁订了历史性的《目标2000年教育法》将父母参与列为第八项国家教育目标,即每一所学校将促成父母成为参与学校教育的伙伴,进而促进孩子社交、情感与学业的成长。

在美国,学校的家长会组织称为“教师家长协会”,简称PTA,这个组织成立于1897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会员将近一千万人,其主要目的是建立家庭与学校更为密切的关系,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在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的健康发展,对于学校教育的发展,贡献极大。

正像我们在访谈中发现的那样,几乎所有的学校和教师都非常肯定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在我们参观一所建立于1898年的老学校圣安娜高中的时候,在刚进校门非常醒目的位置上用金色的大字写着:“父母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美国,很多学校的经费紧张,因此,学校都善于利用家长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

以我们参观的一所小学为例。在这所有600多名学生的学校里,有的教室门上就写着:家长如果愿意做义工,请在这里签名。老师事先会根据家长的意愿安排一个日常表,然后通知家长,有时,一个教室同时有好几个家长在帮忙,家长随时有时间随时可以来帮忙。这个学校的秘书也是家长。在这个学校里,有40多个义工家长。他们大多帮助老师批改学生作业,负责学生的午餐分配,学校资料的整理,在图书馆帮忙或者准备学校的各种活动等。每当学校有活动的时候,例如节日聚会、学生汇报表演,就是学生家长大显身手的时候,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从策划到组织到实施的各种细节,跑前跑后,忙得不亦乐乎,给老师减轻了很大的压力和工作量。很多美国家庭都把孩子在学校的活动视为家庭中的一件大事,往往全家人一起出动参加。

做义工是一种骄傲

很巧,与美国家庭一起过感恩节的时候,发现这家的女主人也是一个热心学校教育的义工家长。她每星期二放下手头的工作去学校做义工,据她说,教师工作压力很大,很需要家长的帮助,并把做义工家长视为一种骄傲。除了做义工,她还有许多机会与老师交流女儿的教育问题,比如学校组织的家长日,学校的学生音乐会,凡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她一定会参加并且热心帮忙。我问她上高三的女儿,怎么看待妈妈去做义工家长,这个18岁的女孩一脸骄傲,她认为妈妈这样做是对她的关心,对学校的关心,她非常骄傲有这样的一个妈妈。

美国家庭重视孩子的学校教育,由此可见一斑。家长热心参与学校教育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传统。目前在美国,有超过90%的学校提供父母在课堂内外担任义工、协助募款及参加老师组织的会议。

事实上,由于已经认识到家庭在孩子成长中不可估量的作用,英国、德国、法国、芬兰和挪威等欧洲国家,也将“家校合作”作为教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家校合作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我们国家的家校合作一直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美国的经验可以给予我们相当多的启示。

教育应走社会化办学之路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强力推动是我国政府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国家意志的体现。因此,职业教育要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就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发展,走社会化办学之路。

——实现办学模式的社会化。实现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让企业等用人单位深度参与到职业学校从专业调整到教学计划制订、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实习、考试考核等办学全过程;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在学校内部大力推行“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校内办厂、厂内办校”的办学模式。

——实现办学条件的社会化。积极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在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前提下,大力倡导、积极鼓励职业学校面向企业、行业或个人,采取股份制等方式,吸纳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以及境外资金,用于发展职业教育;职业学校的设施设备等办学条件要与现代化企业的生产条件相适应,部分办学条件还应具备一定的先进性和超前性。

——实现教学内容的社会化。教学内容必须适应社会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要针对学生的个人兴趣和个性化发展,创办“教育超市”,进行“菜单式”培养培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要把行业标准引入课堂、把职业规范引入课堂、将企业文化引入课堂,实现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及国家职业标准接轨。

——实现教学模式的社会化。改革以学科体系为主的教学模式,探索实施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等,把企业人才需求分解成一个个能力模块,把企业岗位需求分解成一项项生产任务或一个个工作过程,让学生从技能模块入手学习,从生产任务入手学习,从工作过程入手学习。——实现评价方法的社会化。评价主体要社会化,让企业等用人单位、行业、社会团体参与评价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内容要社会化,要把培养的人才是否让用人单位满意、是否让受教育者自身满意作为评价的基本原则;把毕业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否胜任工作岗位要求、顺利实现就业或创业,作为考核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党的群众路线应该以发动普通百姓的广泛参与为重点,没有普通百姓的广泛参与,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仅仅是在演戏而已。

校党委组织班子及中层干部学xxx省委和省局有关文件,结合实际工作畅谈思想体会,开展了“四查四看”:即查思想认识,看是否树牢了群众观点、站稳了群众立场;查工作作风,看是否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工作扎实有效;查方式方法,看是否为广大师生所接受、真正受师生欢迎;查具体举措,看是否真正符合师生的需求、惠及广大师生。一致认为要以扎实的工作作风认真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用优异的成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从根本上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在学校形成改进作风、服务师生员工的浓厚氛围,转化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以良好的业绩,在建设海洋特色职教特色的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一步。

第五篇:XX街道“党建发力” 助推非公经济高质量发展

XXX街道党工委始终坚持党建持续发力,助推非公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动能,引导非公经济在打响“契约化党建”“党建1+X模块化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夯实的工作基础,实现党建带动非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格局。

党建发力突破瓶颈,非公经济降本增效。XXX党工委全面开展“党员技术攻关”行动,不断深化党建引领下非公经济企业发展的变化,鼓励培养员工向党组织靠拢,围绕企业发展急需破解的技术难题,由党员管理层或党员技术骨干牵头,组建“党员技术攻关小组”,党组织建立红色工地,设立党员先锋岗或者党员示范岗,让党员在实际工程施工中起到了带头模范作用,积极认领技术攻关项目,集中力量进行攻坚,努力攻克技术难题,有效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同时,接受大家的监督,在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廉洁工程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真正把“党旗”插到工地上,全面实现党建助推非公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建推动经济发展,非公企业先锋上岗。全面开展“党员先锋岗位”行动。设立“党员示范岗”,积极推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基础,全方位、立体化压实责任、抓实党建工作,常态性开展讲党课、交党费等“主题党日”活动,引导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并带动其他员工敬业奉献,推动企业更好发展。结合党员岗位实际,划分“党员责任区”,党员负责责任区范围的思想政治、产品质量等工作,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体现在岗位上。党工委贯彻落实“一体三同”党建工作机制,党建工作与驻外工程同步落地,推行“契约化”管理模式,坚持将党建工作开展情况作为重要考核之一,充分发挥党员在生产一线中的领头雁和主力军作用,让党建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党建引领和谐企业,非公经济持续发展。全面开展“和谐企业”创建行动。党组织不断完善党建工作制度保障,通过打造“1+X”模块化党建活动阵地、“和合大讲堂”、“党员电教中心”等活动中心,教育党员强化党性,维护集团发展,时刻不忘初心。深化民主恳谈、工资集体协商、“五必谈五必访”等制度,推行“和合驿站”“员工直通车”“微心愿”等做法,积极创建和谐企业。坚持把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领导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活动,丰富企业职工生活,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同时,模块化活动阵地实行“四季主题”开放式组织生活会制度,有效推动党内政治生活的正常化开展,着力打造“和合共合体”建设,提升党员的综合素质和党组织的战斗力,实现活力和谐、合作共赢。

宣传发力,助推和谐社区建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