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生物教学中的美育
编辑:雨雪飘飘 识别码:13-868374 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11 11:06:15 来源:网络

第一篇:生物教学中的美育

生物教学中的美育

孟津县直中学许红利

美育亦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 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教育。其最终目是培养具有完美的心理素质的人。我国的教育方针要求实施全面发展。在全国发展教育中,美育如同德育、智育、体育一样是必有可少的。因此,生物学教育中应进行美学教育

一、审美教育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

1、能培养真确的审美观点,增强审美意识

生物学中的科学理论、规律、公式、图像、图表、生物学各种实验;生物学挂图、模型,各种直观教具、生物学电化声像教育手段,微电脑教学软件等,均形成和储存多种审美信息。这些审美信息为学生感官所接收,不断产生美感效应,就会丰富学生情感,树立其真确的审美观。

2、能创设良好的学习请境,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进行可审美教育,可创设愉快自由的学习情镜,会使学生的大脑不至于过度紧张和疲劳,变“苦学”为“乐学”。良好的学习情境包括教学内容引人入胜,形式多样;教师语言简洁幽默,循循善诱;课堂结构紧凑,富有生气,良好的学习环境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

3、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第二篇: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庞义 四川省简阳中学 邮编:641400 电话:*** 摘 要:美育是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人们对美的感知、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的一种教育。美育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它是塑造良好个性的条件之一,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本文立足自身的教学实际,结合教学实例,从营造审美情境、彰显审美因素和享受审美愉悦三个层次,对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以及如何创设审美愉悦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谈一点认识。

关键词:生物教学 美育 审美愉悦

竞争激烈、节奏紧张的社会生活,迫使人们像陀螺般旋转,身心疲惫的从早忙到晚,人们的感情已变得日益淡薄甚至走向麻木,人性本来所具有的诗意、直觉和想象已渐渐远去,愉快的感觉离我们越来越遥远,我们现今正面临着严峻的人格危机。

一位哲人曾说过“美是心灵的体操,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正,情感和信念端正!”。时代呼唤审美人格,审美活动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美育,是时代对教育的客观要求。通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提升审美能力,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在审美所带来的愉悦中奋力追求,进而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美育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将美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是学校美育的最佳途径。对于生物教学而言,可以尝试如下思路来进行美育的渗透。

一、立足教材,营造审美情境

审美情境的营造,需要教师细心、充足的准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展现教师自身的仪表、语言美,二是注重课堂活动中的和谐之美。

1.展现自身的仪表、语言美

仪表能够直观的表现出教师高雅的情趣和潇洒的风度,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庄严沉稳的教师形象,能够体现出优雅大方的教师风范,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语言是师生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工具,洪亮清楚、自然流畅、生动风趣、富于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能在准确地呈现教材所要表达内容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例如在攻克《神经调节》这节课中“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 上建立起的”这个知识点时,老师可以这样讲授:“同学们可以回忆我们小时候去打针的情景,在第一次打针之前我们并不会害怕,甚至当妈妈抱着我们走进医院,看到拿着针管的医生时,我们还可能是笑呵呵的,只有当冰凉的针头刺破我们的小屁股时,我们才因为那撕心裂肺的痛而长哭不止。但是有了这次经历以后,不要说再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了,可能刚刚走近医院就开始哭闹了。”这样的讲解,几乎所有的学生在第一时间内会笑起来,这不仅让学生轻松的理解了知识点,更通过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营造了一个愉悦的课堂氛围。

2.注重课堂活动中的和谐之美

课堂活动是双边的,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而非是局外人,进而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乐在其中,才会有更多美的享受。例如:在提问之前应做好铺垫,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在提问的过程中,应注意引领,让问题精而准。讲到糖类代谢的去路时,可以这样提问:“血糖进入细胞后首要任务是?如有剩余会?如再有剩余呢?如果还有剩余呢?”。前三个问题,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进行解答,目的在于让学生理清知识主线和明确递进关系,而最后一个问题,学生暂时无法回答,但却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欲望,为后续的探究学习打下了基础;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务必要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如“讲得不错”、“基本描述清楚了,不过还有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等,只有恰当而准确的评价才能保持学生积极参与和敢于表达的热情。

二、深挖教材,彰显审美因素

艺术家罗丹说“ 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无论哪个学科,都蕴含着美的教学内容,生物学科的美育素材尤为丰富。

中学生物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可以归纳为几个大的方面:一是生物体普遍存在的外在美, 如生物的形态、结构、色泽、声音、行为、习惯、生长之美;二是生物体普遍存在的内在和谐美, 如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的选择性、细胞内各种代谢活动的协调性、种群间的协同进化、生物圈的稳态等;三是生物科学理论或模型的科学美, 如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简明对称之美、遗传定律的逻辑美、科学术语的简约美;四是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格美, 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严谨的方法等。

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给予大胆的呈现,甚至进一步延伸拓展。例如《生态因素》这节课,教材中的语言描述优美,呈现了一个多彩的自然景象,配合教材中的 插图,更是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讲授本节课时,在教材所呈现美的基础上,立足教材,可进一步拓展教材所要呈现之美。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网络查找,下载并编辑了一段能够展现“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和谐共处”、“种内互助与种内斗争”、“共生、竞争、捕食”等因素的近五分钟的视频,通过多媒体设备将视频播放后,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切身感受到动植物外在的多样美、形态美、结构美、行为美和声音美,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平衡美,在美的享受中,再结合老师形象的讲解和点拨,学生便能愉悦地、轻松地理解“种内、种间的互助与斗争”等知识点。

三、延伸教材,享受探究愉悦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对生物教学提出了如下要求: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探究能力是中国学生普遍欠缺的一种能力,让学生学会欣赏探究学习之美,并能享受探究学习所带来的愉悦,是新课改背景下生物学科教学努力的一个方向。

在人教版新教材必修Ⅲ《免疫调节》的教学设计中,我做了如下尝试:“在第一节课的学习讨论中,激发学生对教材中关于艾滋病方面内容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外利用网络、图书室、医生等教学资源开展了系列的探究活动,并制作题目为‘关于艾滋病的一点小秘密’的知识展板。第二节课的教学便以学习小组的课外探究成果汇报作为切入点,并同步展示学习小组制作的知识展板。然后再以小组汇报中提到的艾滋病的致病机理,作为新课的突破口,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HIV攻击T细胞的过程中,二者在数量上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关系呢?’,由此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材36页的曲线上来。引导学生对曲线进行观察和分析,通过小组讨论,解决教材中所设置的相关问题。完成对曲线的分析后,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为什么HIV能够让机体丧失一切免疫功能?’、‘T细胞在人体免疫中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知识板块的学习„„”。这节课的设计中,通过“课前探究→课堂汇报→课堂探究→课后展出”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内外的探究活动有效的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拓展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用小组汇报的方式导入新课,结合教师的微笑、眼神和手语,营造一个愉悦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在自豪和分享中开始新课内容的探究。

总的来说,将美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培育社会主义 合格接班人的需要。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应该善于发现、转化和充分利用好教学中的审美因素,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会识别美、欣赏美,师生共同营造一个有美感的课堂,并在审美所带来的愉悦中轻松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

【参考文献】

1.姚军.《美学》.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2_年

2.蒋秋菊.《浅谈生物教育中的美育》.基础教育研究.202_年第6期 3.窦桂梅.《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老师》.漓江出版社.202_年9月第1版.4.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年第1版

第三篇: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照天性来说,人都是爱美的,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希望把美带到他们生活中去。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如能充分发挥美育功能,让美育走进新课堂,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充分收集和挖掘美育素材,有计划有步骤把实施美育,培养学生欣赏美、鉴别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欣赏美《春》、《济南的春天》、《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课文,都描绘了祖国山河的景象,或壮丽、或神奇、或优美,均能使学生赏心悦目,激起热爱自然、创造自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美好情感。教师中只是通过语言中介,而应该引导学生去欣赏赏心悦目的情性。识得其中的情与理。如赵丽宏的《周庄水韵》,作者造取不同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韵的多姿多彩,美不胜收。作者通过写自己三次游周庄的不同感受,第一次侧重于视觉——春雨中的周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抓住古镇的色彩和声音来描写,把雪后的古镇比作——“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把水声比作“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它有“万般柔情”且“袅袅回旋上升”,不仅写出了水声的形象,更写出了水声的神韵;第三次,作者夜游周庄,浓墨重彩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不仅写岸上的光色,也写到了河水的七彩斑斓;不仅写花船上的丝竹管弦之声,也写到惊喜的欢呼声,有力地表现了古镇水乡改革开放后的勃勃生机。这些美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感受作者展现美的高超技巧。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又能提高学习知识的兴趣。美的欣赏,激发了学生对美的热爱,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二、鉴别美

学生对善恶是非的分辨,往往依据对事物美丑的鉴别,教师首先应在课堂上因势利导,引导学习鉴别艺术美。如《安塞腰鼓》的美,在于生命力的美,《白杨礼赞》的美在于平凡朴质的美,;其次,用多种无稽之谈旅游城市上学生比较鉴别美: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这课较抽象,课前让学生去说说,你觉得什么是最苦,什么最乐?通过比较,让学生鉴别什么是乐的,什么是苦的,形成正确的苦乐观。从而进一步鉴别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让学生体会到心灵美是社会美的最高表现形态。范进中举后的疯态是科举制度的“活画像”——是美的反面教材。《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鲁达是“侠义”美的表现。在对这些形象进行理性分析的同时,也让学生在心灵的感悟中得到洗礼、熏陶、升华,使学生的审美标准、审美情趣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分辨是非的能力不断提高。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既达到了美育的目的,又实现智育的目标。

三、创造美美的创造并不神秘,如写一首诗,写个片断,根据诗文的内容画一张画,写一些优美的文字,就是一个很好的创造。提倡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探索教师提出的问题等,利用各种语文活动发挥学生的特长,让更多的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美的追求,美的实践,美的创造,能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养成崇高的审美情操,塑造美的心灵。

在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及总目标中都提出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展示美、欣赏美的过程。美育融化在德育之中,就成为崇高之美;美育融化在智育中,就成为理性之美;美育融化在体育之中,就成为健壮之美,美育融在劳动中成为创造之美、灵巧之美。总之,美育的特点是“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浅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浅析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被凸显出来,成为语文教育关注的重要内容。这里,我们研究语文教学与美育的关系,研究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贯穿美育,通过教学内容与美育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语文教学的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对于语文教学课堂改革的深化发展,对于提升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具有积极意义。

在现有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教材内容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存在,抓住不同文体的特点展开审美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教材内容是美的,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美育。

1.诗词散文中蕴含着美育资源

现在入选初中教材的诗词散文很多都是美文,教师可以利用这部分内容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其中,对学生而言,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引导学生美读文章。通过以引导学生美读文章,把文章中蕴含的美的情致读出来,使学生感悟到美。比如,王维的诗歌《使至塞上》整个诗歌都具有强烈的整体美,学生通过读能够感受到边陲大漠中的壮阔雄奇的景色之美,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境界壮大、气象雄浑,会真切地感受到美的存在。不仅新教材中的诗歌选材凸显美的特征,同时,在散文中、在古文中都能凸显美的特征。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每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些内容都是充满美的,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赏心悦目的美丽图画,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这种散文中的美,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意境美、情致美,要通过深入挖掘这些文章中的美,使学生能够坐在教室而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到人物的心灵美、社会的和谐美,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和认识。

2.记叙文中蕴含着美育资源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记叙文所占的比重最大,几乎有全部内容的四分之一。这些记叙文虽然记人记事,但都是充满人性美、人情美、矛盾美,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在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美育。在记叙文中,大多是以写人为主,尤其是一些小说,可读性很强,作者通过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宣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教师要深入挖掘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美育。比如,杨绛先生的《老王》中的老王这个主要人物,又老又病,生活贫穷,虽然处在社会最底层,但心地很善良,真心帮助作者一家,这种普通老百姓身上所体现的人性光芒,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教师要引导学生好好赏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精神,使学生受到教化。

3.说明文中蕴含着美育资源

在说明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努力挖掘美育资源,就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说明文的语言平实准确,表达精练,文章结构严密,因此说明文也具有很强的精练美、严密美和逻辑美的特征。教师要从说明文的语言入手,兼顾说明对象、说明形式,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说明文中蕴含的美。比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就可以使学生通过读文章,感受语言的精练,感受文章中精致的不对称美;在教学《故宫博物院》时,要使学生体会文章结构的美,使学生通过说明对象感受到博物馆雄浑壮阔的美。入选初中教材的每篇说明文都有其特点,教师要通过说明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说明文的独特的美。

4.名著导读中蕴含着美育资源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每册都安排有名著导读内容,这为学生欣赏美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名著导读所涉及的作品都是经过历史的考验,千百年来留下的艺术珍品,这些艺术作品以新鲜独创的艺术形式,精彩丰富的内容,多样化的艺术表达技巧,闻名于世,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是初中美育的宝贵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好好利用这些艺术资源,对学生进行美育。比如,在《繁星》《春水》这两部作品是歌颂母爱、童真与大自然的赤子之诗,要通过引导学生读作品,使学生感受到赤子之情,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初中教材中入选的作品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在课下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陶冶学生性情,发展审美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肇恒国.刍议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_(06).[2]龙莲明.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J].文学教育(上),202_(01).(作者单位:甘肃省宁县中村初级中学)

第五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长期以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冲击下,美育一度被人轻视,美育的缺位导致出现一些高分低能的“畸形人”,感情贫乏的“文化人”,精神庸俗的“废品人”。语文是工具学科,它所包含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而文学更是人们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与美育是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的关系。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

一、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美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由书面符号创造的,这就决定它的表现形式的特殊性。不像视觉艺术有形象在眼前,听觉艺术有声音在耳边那样直观,而是间接的表现形象,也就是说,作者创作形象于字里行间,把握它需要阅读者用自己的审美经验转换来实现。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教学中就应该把握语文的这一特殊规律,在学生和作品中架起一道桥梁,引导他们根据作品的内容、表现的方法走进作者创造的世界,感受作品的形象美。

如学习朱自清的《绿》,要让学生领略到作者笔下表现的梅雨潭的绿的艺术美,就必须紧紧抓住铺垫和对比描写这一特点,通过对描写性语句的赏析,即捕捉语言表达出来的信息,去感受美不胜收的直觉形象,从而产生美感。如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扬,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

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 这段描写运用铺垫、对比的方法,用全国各地名胜绿色来衬写梅雨潭的绿色是兼各家之长而去其短,惟有有它不淡不浓不明不暗恰到好处。教学中学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描写,使之产生热爱祖国河山的壮美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指出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近年来,各种语文实验教科书百花齐放,百花争鸣,虽然选文的角度、审美眼光有所不同,但选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如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美的,司马光示儿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训诫是美的,对别里科夫“套中人”的本质揭露是美的,对葛朗台守财奴的“人生就是一场交易”的剖析也是美的„„。这种阅读作品产生的精神上的愉悦、思想上的教育以及与写作中的情景产生共鸣的现象,就叫做艺术欣赏。欣赏美是在感受美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语文课教学上,教师尤其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共鸣,完善欣赏美的活动。

吕叔湘曾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语文教学并不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宣传,或枯燥的进

行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它是借助一篇篇精美的融艺术美、语言美、情感美为一炉的语言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审美化的语文教学,就是教师通过文学作品进行美的把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将有限的教学目标延伸至社会人生,使整个课堂浸润着智慧和感动,机智和情趣,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审美的愉悦,从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指导学生欣赏作品美

品味语言文字美。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中精确优美的词句认真琢磨,反复推敲,仔细玩味,例如王维《山居秋暝》的教学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对这一句中的动词“喧”和“动”进行分析鉴赏,感受作者所表现的情态。这样的例子很多,教学时,抓住这些关键字词乃至句,引导学生反复比较,仔细揣摩,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就能深刻领会遣词造句之妙,鉴赏到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

在朗读训练中,感受音乐节奏美。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之一,对提高学生语言修养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朗读课文使优美的课文变成学生优美语言修养,在极富声调变化的朗读中,感悟文中的音乐美,这种语言节律音韵上的美在许多散文里都有,至于诗歌里就更多

了,特别是高考中就有对诗词歌赋的鉴赏,这是直接的对学生鉴赏美、感受美的能力的考查,古人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对诗词歌赋的阅读,学生能投入诗人创设的情境之中,感受诗人的喜怒哀乐,能很好的理解诗歌传达出的美来。这样通过朗读训练,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陶冶了学生爱美的情趣。

在展开想象中,领悟文章画面美。想象是人们在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课文的描述在头脑里形成一个画面,语文课本中,有的地方存在着空白,而对课文中的空白,教师亦可引导学生去想象,他们会主动、积极地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出美的画面,感受到生活的美和画面的美,进而上升到艺术美,享受到美的体验。

生物教学中的美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