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生物教学低能现象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所以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的生物实验教学起步较晚,以致重知识、轻实验,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至今仍相当严重。随着教育的改革,在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生物教学大纲中,注重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材内容突出了实验内容多,实验形式多,实验要求多的特点。
这样,学生动手参加实验的次数和机会多了。当然,如果教师不注意对学生进行实验规则和技能的代写论文教育,不精心设计好实验的内容、步骤和项目,学生不明白实验目的、要求和要注意的事项,则不仅效果不好,甚至会出现实验秩序乱,自然无法达到应有的实验目的。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为使每个实验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必须加大生物实验教学的力度,强化实验规则和技能。我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首先要加强组织纪律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是上好实验课的保证,为了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实验顺利进行,必须向学生强调遵守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的重要性。并要向学生讲清道理,反复教育,使学生明白并自觉遵守,保证实验室内环境安静。要求学生不到下课时间,不准擅自离开实验室。如本人实验完毕或有事要离开,须报告教师。总之,要养成有组织,有纪律的实验习惯和良好作风。
二、预习好实验内容,明确实验过程
只有让每个学生弄清了每个实验的内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目的和每个实验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进入实验室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操作。同时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教师要事先进行实验难点和要点的讲解,以使学生掌握要领,使实验达到预期目的。如制作临时装片,练习使用显微镜,对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教师可事先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培养好骨干,再由这些骨干学生去辅导带动其他同学做好实验,在练习使用显微镜时,就要特别强调其使用方法和操作要领。如顺时针调节粗调节轮时,使镜筒缓慢向下,这时头应向左侧偏下,眼光与装片在同一水平面上,眼要特别注意物镜下降的位置,当物镜靠近装片时停止。这时用左眼从目镜观察,同时右眼也要睁开,用右手逆时针方向转动调节轮,使镜筒慢慢上升,直到对准焦点,看清物像为止。再转动细准焦螺旋,来回调节,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千万不能违反操作规程,下降镜筒时,一定要从旁注视物镜,防止物镜碰到盖玻上,损坏玻片标本和物镜。教师也可以用两台显微镜示范,一台是已经对好光了的,另一台则是已找到标本清晰图像的,让学生观察后做模仿。
三、要有实事求是和富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要求学生在做实验的同时,一定要做好记录,如果一个实验小组两人,则一人做实验,一人记录,下一次实验互相对调。实验绘图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照看到的实际画,在实验课中完成。如在解剖鲫鱼时,有的同学发现鱼的心室和动脉球的搏动位置在心房的上方,而在生物教学挂图中,心室位于心房下侧,在心室前端有一白色的动脉球,这就要按实际看到的画。又如初中生物课本中,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实验,而在实验报告册上则要求,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要用0.01%亚基蓝溶液作为染色剂,如果此种试剂一时买不到,不进行染色,人的口腔上皮细胞透明度大,那么在显微镜下很难看清其细胞膜和细胞核等。为了观察清楚,这时可提示学生是否也可用稀释的碘酒或墨水作为染色剂,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学生试着做了结果很满意。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被染成黄(红)色,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看得很清楚。细胞周围空间呈白色,图像很清晰。再如有些同学,即使不用牙签轻刮口腔上皮,用一滴口水,处理后也可找到口腔上皮细胞,这又是为什么?等等。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和实际操作、制作能力,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要关心爱护教学仪器,节省实验材料
在做每个实验前后,要求学生一定要养成洗手的习惯,以免实验时沾污实验仪器和试剂、样品、标本,从而引起实验误差,同时还要求学生不应做与本实验无关的动作,以免损坏实验仪器,甚至发生意外事故。要节约实验材料,如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只要取一张洋葱表皮就够了,不必取大块,另外如擦镜纸、吸水纸,大头针和各种试剂等也要节约使用。严禁将教学器具如镊子、放大镜、剪子等带出实验室。同时为保证实验用品、材料、仪器不丢失,在实验前分发给每个小组一份实验仪器、材料登记表,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后核实,并填写本节课的实验名称,日期,班级和组别等,最后要签名,以示清点核实无误并承担责任。实践证明,在实验中对学生进行爱护关心仪器和经常节约实验材料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产,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有利于调动学生上好实验课的积极性。
五、做好实验小结,启发学生自我评价
实验结束前,用3—4分钟时间让一些实验认真、观察细致、操作熟练、清楚实验步骤和实验目的、正确掌握了实验技能、并实验成功的同学简单谈谈收获、体会。也可由教师或者同学给予肯定评价和鼓励。反之,一些实验做的不好的同学或看不到实验结果的同学可谈谈失败原因和要吸取的教训。如有的同学也可能是因为怕麻烦、怕脏、怕腥味等原因而不愿意做实验,以至实验效果不好或无结果,为此教师也要帮助其克服怕麻烦、怕脏、怕腥味的娇惯心理,自觉做好实验。最终要使学生懂得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观察、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在生物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六、要始终保持实验室整洁卫生
要养成整齐清洁的实验习惯。实验过程中不得乱丢纸屑、杂物。实验结束后要清理实验仪器,把仪器放回原位,清洁实验桌(台)凳。对于贵重仪器如显微镜要求学生做到,实验完毕用软布认真擦净其各个部分,镜头(目镜和物镜)必须用擦镜纸轻轻地擦,擦完后转动转换器将两个物镜置于两侧,再将镜筒下降,目镜、物镜放入镜头里的规定位置,反光镜镜面要直立,以免落灰尘,罩上镜罩,把显微镜放回箱内,固定螺丝要拧紧,镜箱要锁牢,最后由值日生做好整个实验室的安全检查。
第二篇:《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设计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设计
曾宝俊格致工作坊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遗传与变异”单元的第1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指导学生了解生物的遗传现象:1.从常见的子女与父母长相相似现象入手,了解什么是遗传现象;2.了解动物的遗传现象;3.了解植物也存在遗传现象。
人们早就发现了生物的性状可以从上一代传至下一代的现象,从而通过不懈的努力来研究遗传规律。同样,学生在生活中也一定早就有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儿女的肤色、相貌、高矮等总是与父母相象呢?”,他们也非常乐意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话真切地反映了生物界物种代代相传的普遍规律。我们认为在本课的教学中也一样,我们播下了什么才能收获什么。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注意激发、引导、利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观察、比较、讨论中自己发现一些普遍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有关生物遗传方面的信息;
●能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能提出有关研究的问题;
●能用多种形式来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类、动物、植物界都存在遗传现象;
●通过对自己身体的一些性状的观察以及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性状调查,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调查的能力;
●通过对一些遗传信息的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科学精神;
●通过对遗传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准备:搜集自己和父母以及爷爷奶奶、祖父祖母的照片若干张;动物家庭和植物家庭的图片;相关课件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探究人类的遗传现象
1.分组做游戏:课前请小组内的一些同学从家里带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照片,混合在一起后与其他小组交换,看能不能为同学找到他的家人。
2.小组交流,多媒体有选择展示遗传特征明显的组合。由本人验证是否正确,大家再仔细观察对照,说说理由。到底哪里最相像。
【说明】这里安排学生用自己的照片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平时积累了相当多的认识,有利于大家互相交流。但是教师要适当控制时间,使讨论的时间充裕些,提高教学效益。
3.认识什么是遗传: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4.学生先各自和父母的照片对照观察,然后思考并交流:你遗传了父母的哪些体征?
5.活动:在教材42页上,连线的方法帮下面的孩子找到自己的父母。
二、通过网络课件,学习探究动物界的遗传现象
1.分别观察小狗、小兔、老虎、企鹅等家庭,找找它们的相似点。
2.小组讨论,并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整理好。
3.小组交流。
4.师生小结:动物界也有遗传现象。
【评析】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烦琐、抽象的讲述变得简洁、直观。学生具有强烈的追求新、奇、趣、美的心理特点,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渴望探究的动机。
5.提问:有谁知道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这样长吗?
6.学生讨论、猜测。
7.介绍长颈鹿的特殊性:它们很早以前的脖子没有这样长,由于环境的影响,它们吃掉了低处的叶子,只能伸长脖子吃高处的叶子,结果脖子越来越长,并且遗传给了下一代,现在就叫它们长颈鹿了。“用进废退”学说认为,不仅生物先天的形态可以遗传,随着环境产生的一些变化也可以遗传。
【评析】教师提问和学生讨论贯穿起来,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思考、进行学习,这种方法,使学生的思路清晰,理解深刻,课堂气氛活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查阅资料,探究学习植物的遗传现象
1.提问: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什么意思?植物难道也有遗传吗?
2.小组讨论,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找到答案。
3.查阅资料或者看书,或上网等手段,得到肯定的答案。
【评析】这里可以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思维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新模式。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学中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它的结果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在小组代表汇报完讨论结果后请其他同学进行补充。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 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能力,加深印象。
四、综合练习
谈话:仔细观察照片中的每只小猫的颜色和花纹,然后观察照片中的小猫妈妈,推测一下小猫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样子的。说一说,也可以画一画,并讲讲你的理由。
【评析】这个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也是对遗传原则的具体运用。
教学片断赏析
“了解遗传和变异的秘密”的教学片断
师:课前老师请各组的一些同学从家里带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照片,现在请各组同学把这些照片混合在一起后交给我。
(学生混合照片并上交)
师:现在我把你们的照片与其他小组交换,看各组同学能不能为其他组的同学找到他们的家人。
(学生活动)
师:哪个组先来说一说?
生(实物投影):我们认为这是陈晓荣的爷爷,这是他奶奶,这是他爸爸,这是他妈妈。
师:你们凭什么这样说呢?
生:因为陈晓荣的脸像他爸爸,都是长的,下巴比较小,他爸爸也是这样的,他爸爸像他奶奶,你们看,这三个人的脸都是这样的。
(学生哈哈大笑,教师和气地制止)
师:观察很仔细,请继续说你们的理由。
生:陈晓荣的鼻子很挺,眼睛不大,这个像他妈妈。
生:陈晓荣的嘴巴有一点向上翘的,这个他的奶奶就是这样的。而且他奶奶的眼睛和他爸爸的是一样的。
师:说的很有道理啊,下面我们请陈晓荣自己说说,王芳有没有找对?
生:她找对的。
……
师: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在科学上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片断评析】本环节的教学要突出一个“趣”字,只有学生感觉到了有趣,他们才会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也只有这样,在整个观察过程中才能感受到更多的乐趣,从而为本课的教学取得一个良好的开端。
第三篇:《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
曾宝俊格致工作坊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遗传与变异”单元的第2课。在色彩斑斓的生物界中,遗传和变异既是互相矛盾的,又是互相依存的。“一娘生九子,连娘十个样”,这讲的就是变异现象。变异也是一种普遍的生命现象,指的是后代跟亲代之间总是有所区别,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比方说,父母和儿女之间以及儿女彼此之间,总有些差异,这就是变异。如果说是因为有了遗传现象,人类才能够把先进的形态和生理性状遗传下来,代代相传的话,那么也就可以说因为有了变异现象,人类才能够不断进化,产生有别于其他生物的特征。
教材也是和上一课一样,通过三个方面指导学生了解生物界的变异现象: 1.通过观察比较一家人之间的不同来认识变异现象的普遍存在;2.认识生物的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3.指导学生认识变异的种类。
在本课上课前(建议最好安排在上节课结束时),教师向学生发放调查表,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某些性状进行调查;调查前教师应注意:1.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表格中的内容,不能为完成作业而随便填写。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2.向学生说明如何识别这些性状特征,作出必要的解释。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有关生物变异方面的信息;
●能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能提出有关研究的问题;
●能用多种形式来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知识与技能
●认识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
●通过全班同学间个体差异的比较活动,使学生对变异现象有初步认识;
●知道变异有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帮助学生树立辩证的科学自然观。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上节课我们做了一个游戏,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被认出是谁家的孩子,甚至是谁家的孙子或孙女,但是有的为什么很难被认出来呢?
2.学生讨论。
3.小结:我们并不是和父母一模一样的,还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揭示课题)
二、了解生物变异的概念
1.游戏:找找照片中这一家人在外姓特征上有哪些不同,并记录下来。
2.学生仔细观察。
3.交流发言。
4.汇报课前围绕自己家庭成员的特征调查的结果。
5.小结:看来,我们大家都和自己的父母有很多不同的特征的,即使是照片上的双胞胎也有好多不同的特征呢。那么,我们全班同学之间又有多大的差异呢?请各组完成桌上的调查表,作好记录。
6.统计各组数据,汇总出全班的数据。
7.讲解: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评析】在教学过程中,既有发散思维,又有集中思维,有利于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这里创设了一个游戏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体验,使得探究活动在轻
松自然的氛围中进行。
三、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1.提问: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存在吗?
2.引导学生进行假设。
3.指导学生观察教材46页的插图。
4.汇报交流。
5.小结:同遗传现象一样,生物的变异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谚语说“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指的就是变异现象。人们对生物的变异现象还有一些有趣的利用呢。
6.指导学生阅读教材47页关于三叶草的资料。
7.补充我国培育金鱼的历史,指导学生体会对生物变异现象的利用。
【评析】通过以上活动,要让学生认识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种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但是这个部分做容易流于形式,为了免于沦落为空洞的说教,我们就要寻找一些有
说服力的资料,让事实开口 “说话”,促使学生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了解变异的种类
1.课件展示介绍变异的种类。
(1)可遗传的变异:由于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可以不同,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含有控制高产奶量的遗传物质),通过繁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2)不可遗传的变异:用眼不当,早成近视;车祸导致的后天残疾等。
2.小结:大自然是如此的千姿百态、丰富多彩,那是因为生物的变异。
【评析】注意了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希望教师结合教学进程和相关的教学内容,积极指导学生阅读、讨论。这对于提高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将会有积极的意义。
教学片断赏析
“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存在吗?
生:有的。
师: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生:我们村里有个样猪场,那里的一头老母猪生下的小猪,颜色不一样的,出了和它一样颜色的,还有花猪和黑猪呢。
师:有道理。讲的很好。
生:牛也是的,有的时候生的是母的,有的时候就是公的了。
师:你们认为,这是变异吗?
生:这个不是的。
生:无论生公的、母的都不算是变异的,要是生个不公不母的就是变异了。
(学生哈哈大笑)
师:你们别笑,姜伟说的还有点道理的。
师:好,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书上
46页的几组生物图片,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金鱼的颜色不一样。
生:鳍的形状也不相同。
生:我还见过一种水泡金鱼,眼睛两边有大水泡的。
……
【片断评析】本环节的教学要求是体会到生物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其实既然是普遍存在的,学生就一定可以感知到大量的事实。如果由教师直接灌输给他们这样的观点和事实,他们往往会觉得不过尔尔,学得然无味。让他们自己来作出解释,既可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又有利于教师掌握他们的真实想法,是可谓一举多得啊!
第四篇:《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
1.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3.能对同一种类的动植物外形特征的差异性进行观察比较,并做出解释。
1.重点: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2.难点:能对动植物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上节课我们做了一个游戏,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被认出是谁家的孩子,甚至是谁家的孙子或孙女,但是有的为什么很难被认出来呢?
2、学生讨论。
3、小结:我们并不是和父母一模一样,还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二、了解生物变异的概念。
1、游戏:找找照片中这一家人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并记录下来。
2、学生仔细观察。
3、交流发言。
4、汇报课前围绕自己家庭成员特征调查的结果。
5、小结。
6、统计各组数据,汇总出全班的数据。
7、讲解:变异。
三、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1、提问: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吗?
2、引导学生进行假设。
3、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插图。
4、汇报交流。
5、小结。
6、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关于三叶草的资料。
7、补充我国培育金鱼的历史,指导学生体会对生物变异现象的利用。
四、了解变异的种类。
1、用课件展示介绍变异的种类。
可遗传的变异。
不可遗传的变异。
2、小结。
第五篇:奇妙的生物现象
www.yingc.net 英才网
第一单元第一章奇妙的生命现象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在探究活动中,若实验的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进一步查找资料
B.重新作出假设 C.重新进行实验
D.修改实验数据
2.科学家对蜂蜜群体的自然活动状况进行跟踪拍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A.实验法
B.观察法
C.文献法
D.分类法 3.在探究“蚯蚓的运动”活动中,正确的对照实验设计应为()A.玻璃和糙纸同样水平放置
B.斜置的的糙纸和水平旋转的玻璃 C.水平放置的玻璃和斜的糙纸 D.潮湿的玻璃和干燥的糙纸
4.一株幼苗,最终成参天大树。这说明生物体()A.具有细胞结构
B.能够由小长大 C.能够影响环境
D.能够吸收营养物质
5.壁虎在遇到敌害的紧急情况下,尾部断裂留下迷惑敌害,自己趁机逃走,过一段时间又长出一条新尾,这种现象说明壁虎作为生物()A.生活需要营养 B.能生长和繁殖
C.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6.下列各项属于动物和植物共有的特征是()A.光合作用
B.捕食
C.排出体内废物
D.向光性
7.小敏在湖边散步时,看到湖水中有一些活动的绿色小体,心想这是生物吗?于是她取一滴湖水,做成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看求证。由此可见,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时,第一步是()A.假设
B.观察
C.实验
D.推论 8.在自然界中,孔雀开屏是什么生命活动()A.美化环境
B.生长
C.获取营养物质
D.生殖 9.下列各项中不是生物特征的是()A.能进行呼吸
B.能生死繁殖
C.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D.能燃烧放出能量
10.绿豆这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一来供自身所需要,二业供其他动物或人类所食用。这些说明()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进行呼吸
C.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D.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11.生物小组的4名同学分别采用下列4种途径收集资料,其中哪种途径不科学()A.去图书馆查阅书刊报纸 B.上网搜索 C.请教科学家 D.从小说是查找
www.yingc.net 英才网
www.yingc.net 英才网
12.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想利用临朐的桑蚕详细研究蚕的发育过程,最好的研究方法是()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模拟法 13.下列不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是()A.克隆牛正常怀孕生下小牛
B.多莉羊的模样和供核母羊极为相似 C.一粒种子掉在土里萌发长芽 D.狗可以传播植物的种子
14.为了了解某环境中的生物种类,通常用的方法是()A.分类法
B.调查法
C.观察法
D.实验法
15.巴斯德认为,肉汤变酸是微生物引起的,并证明这些微生物来自空气,他成功的关键是()A.运气好
B.动脑设计了曲颈瓶 C.观察时认真 C.实验用具好看 16.一塑料盘中,一侧放有潮湿的土壤,另一侧放有干燥的土壤,将10只鼠妇放于盘的中央,2分钟后计数,统计10次,求平均值。发现潮湿一侧的鼠妇数量比干燥的一侧的多,这说明鼠妇适于生活在()A.水中
B.干燥的环境
C.潮湿的环境
D.土壤里 17.下列用调查法完成的是()A.人体外部形态的描写 B.植物叶片中细胞的形态
C.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身高的生长情况 D.青蛙怎样捕食
18.在巴期德实验中,你认为他实验成功的关键是()
A.能够把两个烧瓶内的肉汤煮沸,杀死其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 B.关于观察生活,并提出问题
C.能够从不同的现象中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D.能够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19.用浮土把蚂蚁洞穴遮住,再观察蚂蚁如何把食物搬回洞中,这种研究方法属于()A.观察法
B.实验法
C.观察和实验相结合 D.比较法 20.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是()A.作出假设
B.实验
C.得出结论
D.表达、交流
二、填空:
1.请说出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名曲《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曲中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曲中的非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猫生小猫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面是珊瑚的介绍。请你仔细阅读这段文字和图,然后回答问题。
珊瑚虫身体微小,口周围长着许多小触手,用来捕获海岸中的微小生物。它们能够吸收
www.yingc.net 英才网
www.yingc.net 英才网
海水中的矿物质来建造外壳,以保护身体。珊瑚早大多群居生活,虫体一代代死去,而它们分泌的外壳却年深日久地堆积在一起,而它们分泌的外壳却年深日久地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千姿百态的珊瑚,进而形成珊瑚礁。珊瑚虫体内有藻类植物和它共同生活,这些藻类靠珊瑚虫排出的废物生活,同时给珊瑚早提供氧气。藻类植物需要阳光和温暖的环境才能生存,珊瑚堆积得越高,越有利于藻类植物的生存。
有人将珊瑚制成美丽的工艺品,由大量珊瑚形成的珊瑚和珊瑚鸟,能够给鱼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加固海边堤岸,扩大陆地面积。因此,人们应当保护珊瑚。
(1)珊瑚是生物吗?请说明理由。
(2)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这是为什么?(3)请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保护珊瑚虫谈谈你的看法。
4.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这样的描写: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间从草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到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缠绕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者比桑葚要好得远„„(1)短文中提到的生物有哪些?(2)怎样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5.自然界是绚丽多彩的,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鸟飞蝶舞,垂约河边,不能不说有些惬意。下图是一幅自然界的示意图,请你指出图中的物体哪些属于生物,哪些属于非生物。
www.yingc.net 英才网
www.yingc.net 英才网
(1)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非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与探究题 1.实验分析:“蚯蚓有听觉吗”达尔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科学实验:
实验一:当蚯蚓刚钻出洞口时,达尔文发出一种敲锣的声音,它就退回去了。
实验二:他对蚯蚓弹琴、吹喇叭、吹笛子,看它有什么反应,可是,无论他的乐器演奏得多么热闹,蚯蚓总是毫无反应。
背景知道,蚯蚓表皮内有许多感觉细胞,颁布在腹面和两侧较多,对震动极敏感,地表稍有震动就迫不及待地退回穴中。
(1)实验一、二分别出了什么结论?
(2)(2)实验一中蚯蚓为什么会缩回洞中?
(3)(3)实验二得出的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7.“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的实验探究,有下面三种设计方案,如图所示,请问:
(1)你认为哪一组实验设计最符合科学探究的要求,为什么?
(2)三组实验中A组和B组来说,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你还能对这个实验作更好的改进吗?请你设计。
www.yingc.net 英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