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对提高我国国家审计质量的探讨
编辑:水墨画意 识别码:13-1029262 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09 23:00:28 来源:网络

第一篇:对提高我国国家审计质量的探讨

对提高我国国家审计质量的探讨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国家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做到客观评价审计质量状况,突出审计项目重点,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充分认识审计质量的重要性,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国家审计机关审计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国家审计;审计质量;监督

国家审计质量与社会审计等其他审计质量有一定的区别,特别是在公共财政理论框架下,国家审计是由审计机关向社会公众、议会、政府、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对审计质量的研究也应全面考虑国家审计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影响。国家审计质量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随着我国审计市场的日益成熟和完善,国家审计工作质量将会对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起到引导和促进的作用。

审计质量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的职业道德、专业胜任能力、审计方法和程序、审计判断、审计意见建议及其落实等多方面服务水准的综合体现。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关系到审计机关权威和审计事业发展的大事,审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利益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运行,对其进行系统研究非常必要。由于,提高审计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审计机关各部门共同努力,齐抓共管,需要全体审计人员扎实工作,奋发进取。因此,围绕提升审计质量这个核心,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审计监督到位

审计虽然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性经济监督活动,但它又是一项规范化和程序式的常规性经济监督工作。文化环境;全社会文化程度的高低影响着人们对审计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影响着审计作用的发挥,影响着审计的实施范围、方式和内容,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人员的文化程度高低直接影响着审计信息的利用,从而影响着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社会环境;审计涉及到许多组织和个人的利益,也会触犯一些组织和个人的利益,因此审计工作需要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应向人们宣传审计的重要性和意义,让人们不断学习和了解审计工作,支持审计工作,积极配合,才有利于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文化环境不仅影响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审计信息的社会效用,而且在客观上也构成了提高审计质量的必备条件。要求人们在充分认识审计作用的前提下,以一种正常的心态来接受审计主体所依法实施的审计作业,并对其工作给予良好的合作、支持与配合,不可人为地给审计人员的工作设置障碍,从而保证审计人员能够在正常的工作环境下,按照正常的工作程序实施审计作用,保证审计证据搜集上的全面性以及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性。良好的法制环境会鼓励、支持审计人员独立行使审计职权,保护审计人员的利益,激发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审计质量。通过审计检查帮助和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内部管理控制,提高经济效益,达到治本的目的。在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同时,注重强化宏观意识,发挥审计的整体功能,开展审计调查和审计科研,注意发现宏观管理上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工作的建设性意见。

二、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项目重点

“全面审计”是基础,“突出重点”是关键,要抓住要害,查深查透。真正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制定计划时,要充分调查研究,明确审计目标,确定审计重点资金,重点内容和重点部位,以真实性审计为基础,要突出审计重点,抓住那些数额大、危害大的违纪违规问题,注重查处经济领域的重大违法犯罪案件。强化综合分析,将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和领导关心的难点问题作为审计重点,切实把问题查深查透,弄清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努力提高审计质量水平。在对审计项目的评价、定性过程中,审计人员必须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对问题的定性、评价应该从实际出发,做到恰当、合理,不枉不纵,尤其是在评判责

任过程中更应该仔细推敲,客观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描述和定性;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人际环境;审计的人际环境是指审计工作人员自身思想、业务、心理素质所确定的其与同事及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和群众之间合作共事的氛围,它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审计人员的个人品质、对于审计职业的奉献精神以及协调人际关系能力。如果他们这方面的能力缺乏,就难以与被审计单位的职工以及审计同事处理协调好工作关系,就不能迅速地打开审计工作局面,就难以取得被审计单位领导和职工的信任,就难以得到审计同事的支持,那么,就必然会给其顺利实施审计作业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因而必将会对审计质量产生影响。

三、规范审计处理环节,坚持依法审计

审计处理是指审计人员在获取审计证据后,对审计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判断,是审计风险的高发区。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与结构变迁的相互交织期,审计处理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讲究方式方法,正确处理好灵活性与原则性的辩证关系,对于违反财经纪律、严重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对于那些虽然不符合现有规定,但属于改革探索、大胆创新,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行为,要给予适当支持;对于工作中或管理上的一般失误,要帮助被审计单位强化内部管理、整改提高;对于那些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搞腐败的,则要坚决打击,绝不手软。

处理必须注意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审计处理要使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得以兼顾,必须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对有利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尽管不那么合规,应该正确对待;对于一般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如果他本意是好的,应该帮助纠正,改善管理;对于那些损害国家利益,严重违法乱纪,甚至是经济犯罪的重大问题,要坚决抓住不放,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认真执行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以及审计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审计报告、审计处理处罚和审计复核等准则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机制,落实审计质量分级负责制,把问题的处理落实到位。为政府提供真实可靠的情况及其决策依据,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营造良好的环境。依法审计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要履行好审计职责,坚持原则,敢于审计,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和纪律意识,敢于如实揭露和反映问题,敢于依法处理问题,本着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法律负责的态度,依法处理违法违规问题。将“依法审计”和“客观公正”有机结合起来,从维护法律尊严的高度开展审计监督,依法揭露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行为,又要结合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实际,实事求是地看待和处理问题,加强和完善审计和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为依法审计提供法律保障。

四、加强制度建设,抓好落实工作

加强审计规范体系建设,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审计工作,提高审计准则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严格审计质量管理,实行审计全过程质量控制。制定审计方案,要认真做好审前调查,科学合理的确定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和审计目标等。要事实清楚,要素齐全,定性准确地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坚持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充分利用审计调查宏观性强,作用范围大、工作方式灵活的特点,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项审计调查,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积极探索经济效益审计,坚持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以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为重点,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维护国有资产安全。运用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突破传统模式和习惯做法的影响,大力开展计算机审计,提高审计工作的科技含量,扩大审计覆盖面,挖掘审计深度,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推广和完善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审计方法,积极探索审计工作的新路子,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水平,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第二篇:浅谈如何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质量是审计机关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讲究审计质量不仅是审计机关自身的内在要求,也是全社会和各级人大、政府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迫切愿望和要求,审计质量的高低体现出审计机关和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汉工作能力。随着审计机关审计信息化建设和计算机审计ao系统的运用,审计质量在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

势,但不可讳言,目前部分审计项目质量低下的问题依然存在。究其原因,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

一、审计项目质量不高的原因

1、审计准备工作不充分。一是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了解太少。尤其是对其所处的经济环境、业务流程、关联交易及其内控制度等未作审前调查;二是忽略了制定审计方案时的前置工作。如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后,未对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初步性复核,在编制审计方案前对重要性水平好审计风险未进行初步评估;三是审计方案过于简单。内容不详细,分工不合理,对审计工作缺乏指导作用;四是、对审计的目的不明确。对审计后应该达到什么目的、取得什么效果没有十分明晰的思路要求。

2、财会业务知识不熟练。一些审计人员财会业务水平不高,对被审计单位财会人员利用会计手段作弊看不出、拿不准、识不破,必然会使其违法乱纪问题蒙混过关,加大审计风险,降低审计质量。

3、对法律法规不熟悉。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对法律法规不熟悉的表现情形有:一是对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不全面,知其一,不知其二;二是对相关的行业规章及其政策规定平时不注重收集和学习,待到审计碰到问题后,有的回避疑点,轻易绕过,有的临时抱佛脚,现学现用。

4、审计方法不当。有的审计人员审计方法运用不当或方法单一,抓不住审计重点,找不准问题隐藏的领域,泛泛而审,虽然下了功夫,费时费力,但顾此失彼,审计查得不深不透。

5、审计责任感不强。一些审计人员审计责任感不强,在审计中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淡化自己的职责,只求完成任务,不顾审计质量。

二、提高审计质量的几点对策

1、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审前准备工作。安排审计准备工作,要做到科学、合理,全面考虑,不能带有随意性;审计方案的内容要周全、详细,分工要明确、合理;审前培训工作要到位,要让审计人员全面了解审计目的、内容和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2、做好审计分工文件的收集、管理和保管等日常工作。一是要广泛地收集审计法规文件,指定专人保管,法规被借阅以后要及时追还,二是要做好法规目录分类、整理工作,以便使用时查找。有了足够的法规依据,就可为审计人员指明方向,直击要害。

3、加强质量控制,打造审计精品。一是要认真把好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五道关口”(项目计划关、制定方案关、实施审计关、审计报告关、审计结果跟踪落实关等),努力打造一批层次高、质量好,影响大的审计精品;二是要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提高工作标准、强化工作责任,增强干部责任心。

4、强化措施,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高质量的审计项目呼唤高质量的审计人员。只有不断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才能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加大培训力度。有计划地安排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通过培训促进审计人员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掌握先进的审计手段,提高业务能力,坚持集中教育培训与实践练兵相结合,培养专业领军人才;二是大力提倡审计人员进行自学。鼓励审计人员提高学历层次,参加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会计职称考试,打造专业化团队。三是要对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应常抓不懈,增强审计人员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防止审计人员思想滑坡,道德失缺。

5、健全和完善审计激励与约束机制。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质量奖励制度;要强化审计三级复核,严把审计项目质量关;要完善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对不顾审计风险,工作草率,产生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审计人员的责任。

第三篇:内部审计质量提高

一、合理确定内部审计项目,科学选择审计对象

内部审计是为单位内部管理服务的。内部审计部门在确定审计项目时要考虑以下三点:一要体现重要性原则,即立项和计划审计的项目必须是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以及事关单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事项;二要体现针对性原则,要紧紧围绕单位的中心工作和单位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三要有可行性,审计事项必须与审计活动的要求范围相适应,并且审计人力资源能够达到开展审计活动的要求。

二、充分做好审前准备,提高编制审计实施方案质量

首先,要充分开展审前调查,积累基础资料,做到有的放矢。审计前必须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经营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采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等,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掌握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总体情况,初步评价财务管理体制和制度建立健全情况,力求突出重点,搜索有价值的审计线索。审前调查和编制实施方案,既关系到审计的深度、效率和效果,也关系到责任和风险,做好这项工作,既可以使审计事半功倍,又可以保护自己。

以对学校后勤服务总公司项目的审计为例。后勤服务总公司下属四个中心,审前调查了解到饮食中心资金流量大,情况复杂。我们对饮食中心的基本情况和经营状况进行了全面了解,编写了审前调查报告,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对经营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错弊风险作出分析。编制了细致且可操作的审计实施方案,该审计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要明确审计目标,增强可操作性,使目标易理解,可实现。内部审计的基本目标是审查、评价内控系统的适当性、有效性和效果性。在审查环节,主要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遵守了政策、法律法规、计划、程序;在评价环节,要说明和认定被审计单位的执行情况,对其遵循性做出评判。审计时,为了保证基本目标的实现,常常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具体目标,并通过具体目标的落实,保证实现基本目标。

再次,要细化审计内容,突出审计重点,要把对实现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确定为重点。结合审前调查和数据分析情况,进行重要性的确定及审计风险的评估。依据调查情况和分析结果,从审计范围、内容和步骤以及业务分工等方面细化审计实施方案,重点侧重于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

三、严谨细致做好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降低审计风险

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取证的两种文本。审计工作底稿主要记录审计的主要成果和查出的违反财经法规的问题或重要事项,经被审计单位认可并签字。审计日记记录审计轨迹或审计过程。只有将审计人员所作的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加在一起,才能说明审计事项真相,缺一不可。

审计日记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新举措。审计日记能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多有利因素。首先,审计日记能够较好体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有利于提高审计业务素质。在每天的具体工作中,为什么这么做,具体怎么做,要达到什么目的,将会体现在审计日记中。一个审计项目终了,审计人员的整个思路将用审计日记的形式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链,每天的审计日记都是这个链中起到计划总结,承上启下作用的一个环节。而且,如果每天坚持认真记录审计日记,就可以把审计人员头脑中对审计工作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有效增加审计经验,提高业务素质。其次,审计日记能防范审计风险,增强责任意识。它真实记录审计现场每位参审者实施审计的步骤和方法,查阅的资料名称和数量以及所作出的判断和结论,做到有备可查,便于分清责任归属。审计日记的实行,提高了审计人员的责任感,促使审计人员更加细致全面地进行审计。

另外,审计日记有利于检查审计方案的执行情况,可以更有效控制审计质量。在审计过程中,审计组长可以检查审计组成员的审计日记,以便随时掌握审计方案的落实情况和工作进度,及时对审计方案或审计重点作出调整。

四、做好审计发现的综合分析工作,努力提升审计报告质量

审计报告质量直接关系到审计目标实现和审计成果的转化,因此,有必要把审计报告这一环节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对待。首先,对审计发现进行深加工。审计报告要立足全局,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对查出的问题分析透彻,找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寻找解决的办法,这也是内部审计服务原则的要求。其次,审计报告立意层次要高。审计报告反映的审计信息应有利于被审计单位加强内部控制,改善内部管理,有效防范和规避经营风险。再次,审计结论准确、客观。依据审计发现得出的审计结论一定要体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审计原则,不可带有任何感情色彩,表达的意思应该简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第四,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应该直接指向审计发现产生的根源,便于被审计单位从根本上纠正发现的问题,堵塞管理和控制上存在的漏洞。第五,撰写审计报告要严谨细致。要充分听取、认真研究被审计单位的意见,正确的要予以采纳,做到既要勇于坚持原则,也要勇于改正错误,要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充分考虑问题产生的主客观背景,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和提炼,实事求是地做出评价和处理。

第四篇:提高审计质量工作经验材料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已成为推动审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审计机关如何树立科学的审计质量管理理念,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水平,是摆在我们全体审计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就审计质量管理谈点粗浅的认识,以供审计同行参考。

一、应将审计质量管理贯穿于审计全过程

1、做好审前准备是保证

审计质量的前提条件

一是认真研习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工作方案下达后,审计组要进行认真学习,吃透方案精神,明确任务目标,掌握审计的内容和重点。审计组长作为项目负责人,要准确把握审计要点,设定符合项目要求的质量控制点,并根据审计组成员业务素质情况,将这些控制点分解到人,为制定审计实施方案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是扎实搞好审前调查。审前调查应严格按照审计工作方案和上级要求实施。通过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全面实施审计奠定基础。一般情况下审前调查应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机构设置、职责范围或业务经营范围、财务收支规模、银行账户、会计报表、执行的会计制度及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设置及其执行情况等。通过以上情况的调查,使我们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这就为审计项目的实施选择恰当的审计方法,合理进行人员分工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拟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创造了条件。

三是精心拟好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机关为了顺利完成审计任务,达到预期审计目的,在评估审计风险的基础上,围绕审计目标,对审计全过程的工作所作的计划和安排。一份高质量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人员实施审计项目的行动指南。因此,审计前一定要科学地制定好审计实施方案,明确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审计方法、审计人员的分工、审计任务完成时间等,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更好地节约审计资源、保证审计质量等奠定良好基础。

2、取好审计证据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关键

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获取的用以说明审计事项真相,形成审计结论的基础性材料,是反映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财政法规行为的最真实、最直接、最能充分说明事实真相的直观载体。审计证据应包括文字记录、文字复印、影相资料、实物证据、视听资料等。审计证据必须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合法性,如果审计证据只是审计人员的一般文字描述,没有相应证据附件支持,收集的证据其证明力将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证据收集过程中,必须做到严谨细致,对能够支持审计结论的审计证据,必须进行严格的分析确认,以避免审计事项因证据不足,影响到审计质量,造成潜在的审计风险。

3、写好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充分体现

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出具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审计公文,是审计情况的书面反映,审计报告质量直接关系到审计目标实现。因此,审计报告的质量在整个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审计组在项目实施阶段结束后,一定要严谨细致地对整个项目资料进行认真的整理归纳,严格按照《审计报告编审准则》的要求撰写审计报告,使形成的审计报告要素齐全、内容完整、结构合理、观点明确、用词恰当、格式规范,需要依法作出处理、处罚时,必须正确运用相关法律、法规,按“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宽严适度”的原则,提出处理、处罚意见。同时要结合被审计单位实际,恰当地提出审计评价意见,提出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改进建议。

4、搞好审计复核是审计质量控制的要害

审计复核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关键环节,是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审计复核工作做得越严谨越细致,发生审计差错的可能性就越小,审计项目复核要严格按照《审计机关复核准则》的要求实施,积极实施三级复核。

一是审计实施阶段,由审计组长对审计现场收集的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进行认真复核。主要复核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完整,在复核中发现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内容不全的基础材料,审计组长应要求审计组成员及时予以补正,确保审计证明材料完整、充分、准确。

二是审计报告阶段,由业务负责人对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进行复核。复核时主要审核审计报告的内容是否完整,审计操作程序是否合规、合法,是否严格按照审计实施方案的要求实施审计,是否达到预期审计目标,审计报告所列的违反国家财政法规问题是否与审计证据相符,提出的处理、处罚意见是否恰当,运用的法律、法规是否准确,审计评价和审计建议是否符合实际等。在征求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意见后,审计组应根据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调整审计报告,提交机关审计业务会议审定,拿出处理、处罚的意见。

三是审计终结阶段,由局专职复核机构的专职复核人员对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等法律文书进行复核,主要看审计决定代拟稿是否与审计报告以及业务会议审定的内容相一致,重点对处理、处罚所适用的法

律法规的正确性和处罚的适当性进行严格复核,认真把好审计项目质量关。

二、审计质量的提升需要全体审计人员共同参与

审计质量的提高不是依靠一两位审计人员就能做到的,提高审计质量必须依靠全体审计机关领导和审计人员的共同努力。

1、在观念上强化全体审计人员质量意识、责任意识。

一是提高审计质必须强化质量意识。一个审计项目能否高质量地完成,取决于实施该项目的审计人员对审计事业是否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是否具有审计质量责任意识、审计质量风险意识,是否在正确的审计质量意识驱动下,按审计实施方案要求和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规范操作。因此,我们全体审计工作者,在观念上,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审计质量观,在行动上,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要建立、健全审计质量警示制度和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使每一位审计人员都能自觉地遵守审计操作规程,争创“人人讲质量、人人抓质量”的审计工作新局面。

二是提高审计质量必须创新质量管理理念。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系列国民经济宏观政策的实施,国家投入的各种专项资金越来越多,监督这些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审计机关责无旁贷。因此,国家和人民对审计工作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机关面临的任务越来越重,审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全体审计人员应不断创新审计质量管理理念,实现审计监督对象和审计方法的转型,用宏观的眼光去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水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2、在行动上必须严格执行审计质量控制的法规、制度。

在具体审计工作中,全体审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审计署6号令)的要求,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保证各质量控制点实施到位。实行审计组内部审计人员的分工负责制、审计项目主审终身负责制、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与审计质量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切实将审计质量监管与结果考核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审计质量实现新的飞跃。

第五篇:如何提高跟踪审计质量

如何提高跟踪审计质量

一、跟踪审计的基本概念、意义及必要性

(一)跟踪审计的概念

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是依据法律法规对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的造价管理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咨询、鉴证和监督的活动;它对建设项目有计划的从可行性研究、立项、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竣工结(决)算等诸多环节,进行审计监督的一种方法;它将工程建设全过程分为若干阶段或期间,审计人员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及时对各阶段或期间涉及工程造价的活动和文件进行审计,并及时作出审计评价和建议,是对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二)跟踪审计的意义

1、有助于建设单位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防范风险、强化管理。

2、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为项目实施过程关键问题的决策提供依据。

3、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将传统的事后审计的关口前移,及时有效预防经济风险,促进项目各方面的管理,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建设成本,减少工程项目的投资风险;

(三)跟踪审计的必要性

1、是依法审计的需要。目前建设项目由《招标投标法》、《合同法》、《建筑法》等法规与建设项目相配套,在建设审计中,审计除按《审计法》的规定进行审计外,还需要按上述其他法律的要求,依法审计办事。参与跟踪审计,可将上述法律法规有机衔接出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更好地执行国家法律法规。

2、是廉政建设的需要。重大建设项目历来为腐败行为滋生的多发区。要做到工程优良,干部优秀,就要对工程实施过程监督和加强工程管理,跟踪审计的实施对防范腐败行为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3、是审计更好发挥作用的需要。可以改变过去单纯只是就事论事,时间滞后的静态审计模式。将审计关口前移,提前介入,将事前、事中、事后审计有机

地结合起来,做到事前评估风险,更好地为工程造价控制服务。审计与建设方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共同防范,化解各种经济风险是现代审计的重要内容。

4、是全过程全方位监督的需要。在单一阶段内改变传统审计模式的同时,也扩展了视野,拓宽了审计领域,将审计延伸到全寿命过程的其他阶段。着眼决策、管理、经济、财务、技术不同方面,既强化了行政监督,又能对资金使用,造价构成及技术措施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奋阶段审计。

5、是管理层次决策的需要。目前的工程建筑施工和工程监理市场还不够规范,施工和监理两者相互勾结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进行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可以实行第三方监督,从而对工程监理形成一定程度的监管。管理层也可以增加一个意见的来源,不至于被监理和施工单位的意见所左右,提高工程决策水平

二、跟踪审计的特点

(一)从静态向动态转化

一方面,传统审计模式是在工程竣工后集中进行一次结算审计,这是要面对各个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大量签证,工作量大。而跟踪审计可以分时段分内容,对基础工程、主体工程、装饰工程等进行动态审计,这样使得审核思路更清晰,也可以缓解短时间内处理大量数据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跟踪审计可在传统工作阶段范围基础上双向延伸,这样有利分析前后阶段相互影响的关联因素,可以动态地监督全寿命过程各阶段运作是否正常。

(二)从事后审计向与事前、事中相结合审计转变

在传统的事后审计时因隐蔽工程或多次变更部位的一些细节记录不祥,很难区分清楚、判断正确。故理不清、扯不断的现象时常发生。跟踪审计可从源头上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审计人员及时深入现场,在隐蔽工程掩盖前或变更过程中作好记录取证,准确掌握工程过程中各种有效信息,减少与施工方的矛盾与纠纷,为后期确认签证、审核结算作好准备。

(三)减少时耗,提高工效

跟踪审计人员在施工现场会同建设方、监理方、施工方签字认可了实测记录后,可立即计算出相应的过程数据,即随签随算,避免了扯皮和以往签字长期不签,大量积压的弊病,将较长的传统审计周期提前压缩消化在事中阶段,使过去过于集中的工作量尽可能均匀分散在施工阶段,从而加快了结算审核速度,加大了审核力度,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如何做好跟踪审计

(一)制定严密的审计实施方案及审计实施细则

这是指导审计工作的纲领,要经过充分的审计讨论,并得到委托单位同意后,严格执行。对于审计程序要严密、科学、规范。

1、确认审计总体思路。要实现跟踪审计和造价咨询控制目标,首先需对本工程造价控制的风险因素进行分解,其中对于工程设计调整及变更、工地洽商、工期调整以及非标准选材等可控制因素,在工程管理中须通过不同阶段的管理及控制,降低此类因素对造价的影响;对于建材价格不稳定、汇率波动、国家法规规范变更等不可控制因素,主要通过设置适当的合同条款,将部分风险实行转移,从而降低造价控制风险。

2、制定审计工作流程

跟踪审计与传统审计相比在程序、内容、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是在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进行的一种动态审计,为了使跟踪审计能健康运行,确保跟踪审计依法实施,使这一模式能更好地为工程建设项目服务,建设单位应建立一整套跟踪审计的规章制度和流程,为跟踪审计人员及项目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提供具体的指导,使各部门各司其职,工作到位不越位,相互配合,协调运转,使跟踪审计逐步进入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中。

3、确定审计要点。接到审计任务后,根据工程特点及委托方要求,确认审计要点,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逐一落实。

(二)审计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审计人员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关键,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对建设目全过程审计,是多学科知识的运用,审计人员应不断学习补充新的财务、工程、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并注意总结积累相关的实践经验。

(三)审计组应注重现场情况的监控

跟踪审计尽可能现场办公,与建设单位建立定期的例会制度,参加建设单位重要例会,审计人员应经常深入现场,掌握工程进度、变更等情况,了解工程建设中涉及的有关技术问题,及时提出审计意见,并做好相关记录。

(四)跟踪审计过程中资料积累要详细

根据工程进度,要求施工单位按照审计组规定的时间和方法报送相关资料,定期对施工单位完成的工作内容、工程量、工作质量进行核实,出具审核意见,做好审计工作底稿。

(五)审计人员内部沟通要顺畅

在审计的每个重大环节中,审计人员要及时碰头开会,集体研究解决,不留任何疑点和隐患。在审计中做到依法审计,客观公正。

对提高我国国家审计质量的探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