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审计文化建设
审计文化建设刍议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深深地根源于社会历史与现实经济政治的土壤之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进一步指出,“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历史证明抓住了文化的政治属性,就占领了文化理论的制高点、文化实践的制高点。
政治上的无主体性,必然带来文化上的无自主性。在当前社会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社会思潮交织交融交锋的的大环境下,推动审计文化建设发展,必须把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旗帜鲜明地突出我国审计文化的政治属性,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把培育当代审计人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强化审计人的使命感荣誉感,坚定理想信念,端正价值追求。从党的事业和国家建设发展的全局出发,从政治高度牢牢把握审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努力提高先进审计文化的服务保证功能。
先进审计文化应当为当代审计人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审计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审计能力为根本着眼点,以审计能力标准为根本标准,充分发挥先进审计文化的服务保证功能。着眼国家审计的使命和责任,把审计文化元素融入到审计教育、管理、培训和遂行任务之中,不断培育审计人的独立精神、顽强意志和优良作风。《审计法》明确了国家审计的使命和责任就是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说到底国家审计就是要为国家负责,为人民群众负责,这就是审计文化建设应该坚持的根本立场和主体价值追求。
文化是一种转化、一种承载、一种力量、一种符号,它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可替代。作为审计人我们必须以高度文化自觉和自信推动审计文化的自立自强。必须立足自己的实际,突出自己的特色,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出自己的创新。通过审计文化的建设,能够在审计自身机体内创造良好的气氛,从观念、精神和意识层次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心,使审计具有一种不断创新的能力和凝聚力,树立良好的审计形象,为审计的生存和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使审计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第二篇:浅议审计文化建设的中心
审计文化是审计部门在长期的审计实际中积累的各种物质形式、行为规范、管理制度、价值观念、职业道德等各方面的总和。因此,研究审计文化建设,对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活力,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精神境界和文化素质,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家义审计长在总结202_年审计工作,部署202_年审计
工作时要求审计文化建设要以“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文化理念教育为中心。
1、明责任 审计机关首先要关注政府在预算执行中的责任,“因为审计预算的权力来自于人民,这种权力的实现必须依附于预算的有效执行,否则人民的权力就会落空。其次,还要关注政府部门履行责任的有效度,积极开展绩效审计,因为取之于民的资源必须用之于民,并且用出成效,才能满足于纳税人的要求,这才是政府责任的最终归宿。”
国家审计机关关注责任,既是推进民主监督的需要,也是维护法治尊严的需要。任何不承担责任的权力,最终必将对社会公正造成伤害,最终导致法治的扭曲。
国家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曾经说。“一个负责的公司,才会有未来;一个负责的国家,才会有希望;一个负责的民族,才会永远朝气蓬勃。让我们都明确自己的责任,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惟其如此,才会不断推进国家民主法治建设,早日建成小康社会。”
2、表忠诚 联系到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曾形象地说:“审计就是国家财产的‘看门狗’”。也确实是如此,从曾经震撼九州华宇的“审计风暴”中,就可见一斑,审计署公布了中央各有关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其中违法、违规数字真是触目惊心,从另一方面,也就充分显示了有国家财产“看门狗”之喻的审计人忠诚卫士的良好形象。
但是“看门狗”的忠诚也需要切实有力的保障——只有当审计报告不放“空炮”,审计责任一查到底,做忠诚的“看门狗”才忠有所值,诚有所报。
3、述清廉 审计是政府的经济监督部门,肩负着维护经济运行秩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特殊使命,具有监督的两重性,既要监督别人,又要监督自己,作为审计机关只有自身管理严格规范,才有资格去监督检查他人,构建为民清廉的审计机关文化对于推进整个社会的廉明具有积极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审计人员处于经济领域的前沿阵地和风口浪尖,职责的所需使他们虽不管钱但却经常要和管钱、用钱的部门与单位打交道,耳闻目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监督别人的同时,如何永葆廉政本色?这就要求我们营造富有审计特色的机关廉政文化氛围,让廉洁公正入耳、入脑、入心,成为审计人员自觉的意识和行为规范,在氛围中熏陶人,培育人,引导和激发审计干部把精力用在想事业、干事业,并干成事业上。
4、紧依法 依法作为国家行政执法机关的审计部门,依法审计、依法治审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首要任务。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审计监督,其行为是行政行为。审计监督权力的取得和行使都必须依据法律的规定,并依照法定的程序,既不得越权和滥用职权,也不得失职,且行政行为必须接受监督。
行为合法——审计监督行为要符合法律规定,应作为而不作为是失职和渎职。
内容合法——审计监督行为的内容要符合法律规定,不应随意增添新的内容,法律没有规定的行政行为应视为违法。
程序合法——审计监督行为过程要符合法律规定,包括方式、方法、步骤顺序、时间要求和其他程序规定。
审计处理合法——审计处理方式要合法,要用法定的载体。
5、求独立 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也是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国内外审计实践经验表明,审计在组织上、人员上、工作上、经费上均具有独立性。为确保审计机构独立地行使审计监督权,审计机构必须是独立的专职机构,应单独设置,与被审计单位没有组织上的隶属关系。为确保审计人员能够实事求是地检查、客观 公正地评价与报告,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应当不存在任何经济利益关系,不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如果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或者审计事项有利害关系,应当回避。审计人员依法行使审计职权应当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应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必须按照规定的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并严格地遵循审计准则、审计标准的要求,进行证明资料的收集,做出审计判断,表达审计意见,提出审计报告。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应保持职业中精神上的独立性,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或个人的干涉。审计机构应有自己专门的经费来源或一定的经济收入,以保证有足够的经费独立自主地进行审计工作,不受被审计单位的牵制。
6、乐奉献 审计是综合性经济监督部门,是个得罪人的单
第三篇:浅议审计廉政文化建设
审计廉政文化是审计部门践行职业理念,规范行为方式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的具体体现。审计廉政文化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廉政制度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廉政环境建设、廉政监督机制建设为着眼点,把情系民生勤政廉政融入到审计机关日常管理和业务管理过程中,渗透到审计干部日常行为中,发
挥廉政文化的感召、引导作用,努力营造廉洁文明、务实高效的发展环境,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凸显审计廉政文化核心——廉政制度建设
1、建立健全责任机制,实行“一把手”亲自抓的责任机制,形成立体化的内部网络。
2、建立健全行为准则制度,促进廉政自律,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规定、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审计质量检查考核标准等。
3、加大廉政制度执行力度,真正做到从严治理,把执行制度作为审计机关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强化审计干部贯彻落实廉政制度的执行力度,培养遵守制度的良好习惯和自觉性。
二、夯实审计廉政文化基础——思想道德建设
1、加强理论信念和党的宗旨教育。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对照“八荣八耻”要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重于一切、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2、加强党纪政纪和法律法规教育。继续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审计法》等法律法规,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依法审计、廉洁从审的意识。
3、加强优秀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审计人员既要注重吸取传统廉政文化中的精髓,又要结合时代特点,唱响立党为公、执审为民的主旋律。
4、加强反腐倡廉和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继续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反腐倡廉活动,注重运用正反典型事例开展教育。
三、营造审计廉政文化氛围——廉政环境建设
1、注重正确引导和发挥群众的力量。通过举办廉政讲座,开展评选“廉内助”,召开家属座谈会、上门走访等途径,把党风廉政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家庭,进一步增强审计廉政文化对家庭文化的辐射作用。
2、注重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广大干部群众应该从实际需求出发,积极制作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文艺节目和文学作品。本着“积极、稳妥、严谨、细致、谨慎”的原则,将审计对象、时间、范围、结果通过报纸、电台、电视等新闻媒体或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公报等形式向社会公开,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3、注重借助现代技术。通过网络将各类形式的教育和典型腐败案件进行宣传,把各种动态信息及时在廉政网站中发布,构筑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平台,同时,在网站上设立查询、局长信箱等栏目,及时宣传审计廉政建设工作的进展情况,使信息资源的拥有量和工作效率成倍提高。
四、增强审计廉政文化推动力——廉政监督机制建设
1、加强自身班子内部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做到权利行使到哪里,监督就跟踪到哪里,变事后监督为事前防范。
2、加强审计项目执行组织的监督。着重把握好“四个环节”:一是进点环节,实行纪律公示;二是审中环节,实行现场督查;三是出点环节,实行执行纪律反馈;四是审结环节,实行廉政回访。
3、加强审计政务公开监督。积极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不断拓展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创新公开形式,突出公开重点,实行点题公开,如实详尽地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与此同时,要重视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和特邀审计监督员的意见和建议,接受群众来信来访和舆论监督,开通“审计行风热线”,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第四篇:试论新时期审计文化建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升到党的性质、宗旨的高度,作为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之一。这充分体现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审计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社会主义审计文化建设,是审计机关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途径。
一、审计文化的含义
“文化”,从广义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从文化的狭义论出发,“审计文化”是指审计机关在长期审计监督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审计理念、行业风格、行为模式以及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等。它体现着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者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思想和精神。
二、审计文化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按照文化的一般性结构学说,审计文化也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审计物质文化。这是审计文化的表层部分,是形成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条件,它往往能折射出审计管理思想、管理哲学、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员工队伍状况。审计人员的文化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及专业化程度等反映或代表着审计文化。二是审计机关办公场所状况。机关所处的自然环境、建筑风格、房屋设计及布置、绿化等都是凝固关态的审计文化。三是各种生活、福利、文化设施。四是审计特色。审计工作重点是否突出、是否有与众不同之处,有亮色,这些是审计文化的具体反映。
(二)审计制度文化。这是审计文化的中间层次,它通过约束和规范审计行为体现独特的审计文化。审计制度文化按纵向大体分为法规制度、准则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按横向结构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工作制度;二是责任制度;三是一些非程序化的特殊制度,如评议干部制度。上述制度分别规定了审计人员在处理人与工作、岗位与岗位、以及人与人关系的行为准则,是审计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
(三)审计精神文化。这是审计文化的核心层,是审计人各种观念形态文化的总和,一般讲的审计文化主要指的就是审计精神文化。它包括审计精神、管理思想、职业道德、文化素质、价值标准、审美观念、生活情趣等等,大体上可以归为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四个方面。精神文化是审计文化的灵魂,是形成审计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基础和原因。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审计文化建设的影响
中国审计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因此中国审计文化也有较久远的历史,它的发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新时期探讨审计文化的发展就必须对传统文化对审计文化的正反两方面影响进行分析,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精华与糟粕同在,必须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去伪存真。这里仅简要的谈几点:
(一)传统文化中有利的思想
1.以人为本——审计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易经》是中国古代圣贤创立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从《周易》算起近三千年的历史,孔子把《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周易》指出“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天地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天地人三才合一“以人为本”。当前以人为本的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是指导各项工作的基本原则,建设审计文化也不例外。广大审计人是审计文化的具体建设者,是载体,是最活跃的因素,审计文化建设成功的关键是要充分调动审计人参与审计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审计人也应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投身其中。
2.和谐审计——审计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大特征是讲平衡和谐,提倡天人合一。最早《易经》中就提了这一思想;孔子也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不仅是指人际关系,任何事物都是如此;儒家思想精髓之一就是“中和位育”的思想,这也是在讲和谐的重要性。当前和谐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的理念已经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之一,审计要为建设和谐社会作贡献,就必须建设和谐审计,使之成为整个和谐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
3.创新——审计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
《易经》哲理指出宇宙中人和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必须坚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中国经历的惨痛历史看,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文化体系平行于其他的世界体系,并且一度比西方世界体系更发达,但长期的封闭导致政府腐败、科技落后、经济凋敝以及心理上抱残守缺、妄自尊大,致使这个庞大的体系失去活力,终于被西方殖民扩张压倒。这与其说是经验,不如说是教训。
(二)传统文化中不利的思想
1.中庸观。传统
文化强调“不偏不倚”的行为准则,宁肯无功,不可有过,不能容忍失败和错误,但任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创新离不开冒险,这就有失败的可能。受中庸之道的影响,一些人安于现状、一些人求全责备。
2.均平观。中国深受均平主义的影响,历来有“均平富”的理想。任何创新、开拓都是对过去平衡的打破,都易被世俗所难于容忍。尤其是在经济利益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往往使经济利益作为内驱力的效能减弱。机关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这种观念严重影响审计管理效能的发挥。
3.等级观。传统文化讲“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这种等级观念在机关内的表现就是人浮于事,论资排辈,效率低下,同时重视等级又导致下级对上级的依赖,频频请示汇报,遗误时机,领导者在管理上倾向于行政方法,权威管理,直接控制等,这些都使审计缺乏活力,难于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4.官本位观。受传统文化“仕农工商”的价值取向影响,一些人将事业的成功与仕途的升迁紧密联系,审计机关作为政府部门,更是深受影响。一些专业人员在取得成绩后走上了行政领导岗位,一些平庸的领导又“能上不能下”,这些影响审计队伍的巩固和发展,制约了审计精神的萌发。
四、建设先进审计文化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当前建设先进审计文化的基本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对传统文化兼收并蓄的基础上,以审计精神文化创新为核心,推进审计制度文化和审计物质文化建设,为最终建成和谐审计作贡献。
(一)审计精神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教育为基础,以推进文明审计为重点。
审计精神文化决定着审计机关每个成员的行为,是推进审计事业不断前进、审计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审计监督制度不断完善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因此,审计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建设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的诸多要素中又以价值标准为核心。因此,首要的是创新方式和方法,进行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教育,培育健康人格和正确的审计价值理念,这是树立审计形象,推进文明审计的基础。其次是大力推进文明审计。文明审计是高尚的审计职业道德和优良的审计工作作风的外在表现,是审计机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当前要以李金华审计长提出的文明审计的“六个方面”要求自己、衡量自己。再次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行业凝聚力、向心力。第四是选树和宣传各类先进典型,培育和强化审计行业精神。第五是要抓好载体建设。一要抓与党和政府一个时期重点工作密切相关的载体;二要抓学习型行业创建载体,全力打造创新型单位、创新型行业,着力提升审计系统干部职工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要抓与干部职工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载体。这些会激发他们的自豪感,使职工自觉地真正地加入到精神文明建设行列。第六是与廉政建设相结合。要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正建设责任制,切实加强廉洁自律教育,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党员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荣辱意识、忧患意识,最终建成审计特色的廉政文化。
(二)审计制度文化建设——以完善和实施审计准则为重点
制度文化在审计文化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保证审计工作正常运行、审计人员行为规范、审计组织职能有效履行的关键。建立涵盖广泛、相互衔接且落实到位的审计制度体系,充分代表着审计文化建设所达到的水平和高度。在审计制度的三个纵向层面中,法规制度一般具有稳定性,内部管理制度又视各个具体单位而定,最能代表审计文化特色的就是准则制度,审计准则是规定审计人员资格和指导审计人员行为的基本原则,又是衡量审计工作质量好坏的尺度。准则制度也是审计机关与其他部门之间制度方面最大的不同之处。因此,审计准则的制定、完善和推行是审计制度文化建设的重点。审计准则的制订不是一劳永逸的,要适时出台新的准则规定,定期对现有准则进行清理修订,以保证准则的先进性,才能有效适应外部环境要求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当前关注的应是质量准则的修订、完善和实施。而对具体的某个审计机关来说,就要重视内部管理制度的制订和实施。制度要体现人性化和可操作性,这是管理到位的基本前提。
(三)审计物质文化建设——以打造审计质量特色为重点
一种文化之所以区别于另一种文化,关键是在于要有特色,审计文化要体现创新性,先进性,首先在物质文化层面就要表现出这一点。在物质文化诸多要素中,审计质量方面体现出特色至关重要。现实工作中,一些单位擅长查处大案要案,如武汉特派办,一些单位擅长效益审计,如深圳市审计局,这些工作特色已经成了这些单位的招牌,人们一提起这些特色,就自然联想起这些单位,很明显这些特色已经沉淀为这些单位的文化特征。质量特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审计物质文化建设首要的就是要将质量作为工作的第一抓手、生命线,抓住重点、抓出特色。第二要努力提高审计队伍素质,实施人才强“审”战略,不断优化队伍结构,提升专业化水平。第三是争取相对充裕的业务经费,适当的福利待遇,必要的现代化办公设备等,为其他审计文化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审计人员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灵,他们也是凡夫俗子。恩格斯曾指出:人们首先需要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活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所揭示的一个朴素的道理。这也是最大程度保持独立性,完成使命的必要条件。
第五篇:浅谈企业文化与内部审计文化建设
浅谈企业文化与内部审计文化建设
内容摘要:内部审计文化是审计事业进步发展的集中反映,对审计监督的长期效应有着重大的作用。内部审计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已经越来越体现出其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二者相辅相成,又对现代企业制度发挥着不同的制约和促进作用,二者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到企业内部,而最终则归入使现代企业制度更符合市场经济、信息化经济的发展规律,使企业的运行实现高效益、高效率,以完善的监督体系和员工内在素质的提高,重塑信息时代企业发展的新形象。
关键词:企业文化、内部审计文化、内审人员
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信仰、道德、理念、规则和行为不断强化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它是一种历史的积累和沉淀所凝聚的力量。
内部审计文化建设是审计工作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内部审计在新形势下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保证。实践证明,内部审计文化是审计事业进步发展的集中反映,是完善和改进审计工作机制,由粗放式审计向集约化审计,由外延审计向内涵审计转变的重要途径。
一般认为,企业内部能否产生审计文化,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首先是该企业的文化建设开展得较好,其次是审计工作确实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同时,由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是在不同类型、不同目标、不同规模与结构的企业组织内部进行的,各个企业的传统、习惯和文化都不尽相同,对内部审计文化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就决定了内
部审计文化必然受该企业文化的影响,必须融入该企业的文化体系之中。
一、新集精神是新集核心价值观在内部审计领域中的体现。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审计工作在经过二十多年的审计实践发展,开创了新集审计事业发展新局面。新集精神是新集创业者在矿井建设阶段逐步融筑的企业精神,是激励新集二十多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的精神力量源泉。以新集精神为动力的审计文化凝练出其区别于其他管理文化、行政文化的精神内涵;新集的内部审计人员恪守独立和谨慎,追求能力和修养,崇尚理性和证据,主张证明和公开,服务企业和员工,并具体表现出精神独立、坚持原则、勤勉尽职、严谨细致、廉洁自律、客观公正、无私无畏、敢于碰硬的职业特征。
新集精神是新集人所认同的一种企业文化、价值取向和思想境界,审计人员对审计组织和审计事业的信任感、自豪感和荣誉感的集中表现形态,新集精神为审计事业提供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审计人员在弘扬新集精神的同时积极倡导“真诚、信心、责任、沟通、激情”的企业文化新内涵,以务实创新的作风,提升审计与个人的价值。
真诚。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就是。内部审计工作要从宏观上把握企业经济形势和发展要求,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审前调查,明确审计工作重点,把握好共性与个性、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的关系,处理好经济活动活跃易变与政策法规相对滞后的矛盾,使内部审计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得到有效发挥。
信心。信心是一种精神,是对新集文化新内涵的认同,有信心在促进和加强内部管理、当好各管理部门的咨询顾问、为领导当好参谋助手方面,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从根本上防止和减少各种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发生,并进一步规避各种经济风险。
责任。审计精神的实质是一种法治精神,就是要树立对企业的责任意识,依法履行审计职责。切实维护企业利益,敢于揭漏和处理各种损害企业利益问题。审计人员应强烈的责任感,秉公审计,积极稳健,扎实工作,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沟通。掌握沟通艺术,提升审计质量。沟通艺术既是内部审计工作者必备的素质要求,也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掌握沟通艺术,主要应坚持以下四项原则:一是相互尊重,平等交流;二是知己知彼,准确切入;三是精通业务,以理服人;四是讲究技巧,注意语言。
激情。激情是一种工作态度,是一种向上的生活态度,对培养先进的审计理念,培养优良的机关作风,增强审计机关凝聚力,提高审计人员工作效率,推进审计工作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潜移默化中对审计事业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投新集的审计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审计工作始终坚持以新集文化为导向,立足于审计工作的开展,总结出一套具有新集精神内涵的审计工作思路、基本方针,挖掘出审计活动的基本规律。从审计的目标取向上,由发现、揭漏问题到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再到形成审计问责、督促整改,致力于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做好与被审计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工作,认真听取和研究被审计单位意见,做到既敢于坚持原则,又善于沟通,以诚待人,以理服人,减少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的抵触情绪。服务于企业的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秩序,改进经营管理,促进完善体制、机制和制度,强化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不断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审计工作,在企业内部形成“尊重审计、支持审计、自觉接受审计”的良好审计环境,促进企业和谐健康发展。
l、内部审计文化使审计群体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在拥有共同理想和目标的审计群体中,人们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觉地为实现审计组织的目标而奋斗。
2、内部审计文化将审计组织的组织目标、宗旨和社会责任,内化为审计人员的审计精神、审计心理、审计道德、社会责任感,并规范化为审计行为准则,形成“内控”机制。
3、内部审计文化将科学技术知识、人文社会知识凝结为审计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种综合素质又通过审计人员发挥着知识、科技和智能的机能。内部审计文化的机能正在于将知识等因素和审计人员融为一体,从而造就出一批适应时代进步要求、高素质的审计人员。
4、内部审计文化以其自成体系的组织目标、宗旨和原则等本质内容和特征,给外界以完整、深刻的印象,具有塑造审计组织形象的功能。内部审计文化通过审计组织及其成员的行动,发散和辐射其影响。
5、内部审计文化将发挥组织“调节器”的机能,将审计组织内部
依法审计,客观公正,文明审计,加强沟通,监督与服务相结合,促进整改和规范,促使被审计单位更加理解和配合审计工作。
2、加大宣传,积极地形成全体员工的思想共识
内部审计文化只有转化为全体员工的共同意识,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紧紧抓住审计文化的基本内涵和核心价值,广泛宣传,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审计文化为广大员工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从而形成广泛的共识。
3、以人为本,注重审计人员地位和作用的发挥
内部审计人员是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主体。内审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既是审计文化建设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也是审计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审计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重视人的因素,在审计文化建设中,要尊重审计人员的地位,发挥他们的首创作用。通过建立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审计人员的活力和战斗力,使审计以一种忠于职守,求真务实、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状态投入地做好审计工作,把个人发展与审计事业发展统一起来。
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审计,一流的审计需要一流的审计人员。而审计人员在工作中成长、进步的快慢,与企业形成的内部审计文化息息相关。先进的内部审计文化促使审计人员加强学习,完善自我,自觉地融入良好的审计团队,建设和谐的审计组织。
内部审计文化是在企业内部审计事业长期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思想精华,也是我们审计人员从事审计活动的行为准绳。但是,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