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索
编辑:寂夜思潮 识别码:13-1044697 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21 23:16:4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索

《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索》课题要求结题申请

徐州市教科所:

经您批准立项的《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索》编号为G100850个人课题,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操作,已完成,请求结题,特提出申请。(研究目录附后)

沛县鹿湾小学教师刘梅

202_.12.30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

巴中市恩阳区花丛镇镇庙小学 柏述珍

课堂是教育实施的主阵地,关于生态课堂教学的研究是生态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

语文学科教育是一种塑造人、培养人的教育。它的目标设定要围绕学生的身心发展考虑,要围绕国家的教育方针考虑。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它要承载传承文明的重任。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用人性化的氛围润泽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用生活化的气息感染学生,使学生体验到知识和生活的联系;用实践性的操作来引导学生,使学生感悟到知识的内涵,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溢着“生态美。”

如何通过小学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利用生态系统的原理有机的渗透整合于现实的课堂活动,成为我们今天研究的主要目标。

一、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目标

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是生态课堂主体——学生学习生态的建立。在课堂教学生态过程中、要树立全面依靠学生的观念,要相信学生具有的学习的天性和无限的潜能,学生学习是有个性和独立性的,要一切从学生的学出发,把全新教育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这是现代人本教学伦理价值的根本体现,也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目标。

二、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内涵

什么是生态课堂呢?“生”意味着课堂的生命性特征、生动性特点和生成性特点;“态”包含着课堂上师生的态度、师生教与学的状态和师生的动态。生态课堂应该是这样一种课堂:教学气氛民主、和谐,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教师引导点拨与学生自主探究和谐统一,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知识得到积累,个性得到张扬,情感得到熏陶,思维得到培养。

生态课堂不是“知识课堂”、“能力课堂”和“智慧课堂”的对立面,不是要颠覆和重建现有课堂,而是对新课程理念的发展理解、时代要求和具体体现。生态课堂是新课程理论基础中生命观、发展观和生态观的教学论诠释,是对传统课堂的解构和合理性超越。

生态课堂是顺应学生“自然生长”,适应师生生命成长需要的“自长”与“助长”有机结合的课堂,是自主、自学、自由的课堂,也是生存、生长、生命的课堂。生态课堂通过构建平衡、协同、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实施多样化教学策略,达成理想的教学境界。生态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具体分为两种情况。其一,相对于课堂生态环境而言,师生共同构成课堂生态主体。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课堂生态系统。其二,师生彼此互为参照,构成两类课堂生态主体,即教师生态群体和学生生态群体。这两类课堂生态主体不仅各自内部关系错综复杂,而且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塑造、有机联系。

三、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生态课堂最本质的特点是生态性,或曰生命性。它的宗旨就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状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持续发展。”致力于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精神品质,张扬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风采,还孩子一片清新明朗的心灵空间,让每一个孩子有尊严地学习,让每一个生命个体发出夺目的光彩,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持续、健康的发展。

生态课堂是以生态理论辩证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核心的思维方法和发展思路。生态课堂具体表现为如下基本特征:

(一)整体相关与动态平衡的统一

自然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每一个系统都不是孤立的,它处于纵向的各个系统中,也与横向的系统发生着各式各样的联系。平衡与不平衡能够在这些大小系统里流动与转移。课堂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生态的一部分,也是一个整体的有机系统。课堂中有各自的组成要素,也有各自的运演规律,但它们之间绝非是相互独立、互不相干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组成部分之间进行自发转移和人为的推动,促进课堂系统由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方向发展。其中的“有机物”(教师、学生)、“无机物”(环境等)、“气候”(学习氛围)、“生产者”(教师)、“消费者”(学生)之间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与交换。每种成分、过程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成分和过程的变化,课堂生态系统也是由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方向发展着。正是由于系统中这种不平衡的存在,才使得系统的演进产生了动力。系统中对立面之间的斗争通过此起彼落的较量,总是向着更高的景观螺旋式前进。生态课堂把学生作为教育本体,作为教学的第一资源,为他们建立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态环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整体协调发展,使课堂中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转换由不平衡到平衡、由新的平衡到新的不平衡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不断获得提升,实现课堂整体与动态的统一发展。

(二)多元共存与和谐共生的统一

人类在对自然的探索、改造过程中,需要始终以一种宽阔的视野、胸怀和眼光对待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切忌为了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牺牲自然界本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影响生物系统的和谐共生。在课堂教学中也是一样,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多样性的丰富个体。多样性是课堂生态系统内在丰富联系性的外在表现。在课堂教学中,要承认学生的多样性,允许并注意保护课堂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存在。生态课堂应遵循个体的生命发展规律和原则,促进学生的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体现教育本质的回归,走进学生的生命世界,促成课堂教学的各因素之间和谐运作,使师生在丰富多样的环境中共同发展,实现多元共存与和谐共生的统一。

(三)开放性与交互性的统一

生态课堂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之一,既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交互关联的系统。开放性意味着系统内外各要素之间彼此的联系性,交互不仅仅是在一种独立系统内的相互作用,与环境之间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因此,相对独立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统一是生态课堂系统的存在方式。生态课堂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有“物质”、“能量”、“信息”的进出和交换,有其自身能量交互作用的规律。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的同时,要考虑其认知上的接受能力、心理上的承受能力,保证学生能够对新知识进行同化,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相互联系。在生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展不应仅停留于知识教学、能力训练的层面上,更是一种生命为了求得发展而进行的师生之间、与教学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活动,师生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着生命过程成长的快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生命价值,提高思维品质,形成教师、学生各自发展与互动发展的生态链条,构建师生之间及其与教学环境之间自由对话的生态发展场,建立和形成生态课堂和谐发展的有机生命体,实现生态课堂开放性与交互性的统一。

(四)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自然界所蕴涵的物质财富似乎是无限的,人们只向自然无限索取,而缺乏保护和建设自然的意识。其实,相对于满足学校、教师、家长各方面的需要来说,学生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的价值资源也是有限的,把学生当作可无限填充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过度灌输,无限供给,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精神资源临近“枯竭”状态。人的潜力的挖掘可以是无止境的,然而这种盲目发展观忘记了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人的发展不仅要全面、个性化,也应是可持续、终身的发展,无限度地对学生进行枯竭性的智能挖掘会如同对地球资源的毁灭性利用一样是十分危险的。学生作为独立的自成一体的生命,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无视学生的个体需要和成长发展而进行过度开发,必将会付出比破坏自然生态更大的代价。同时,就人的认识而言,学生的认识发展潜力又是无限的,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辩证否定的发展过程,知识是一种可以重复使用而又不会损耗的无限资源和无污染资源,伴随着学生生命的成长,学生的认知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学习是终身的行为,认知的发展也是终身的追求。因此,生态课堂教学中既要保护学生的认知需要,也要不断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的生成,实现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五)差异性与标准性的统一

生态课堂教学中要特别重视“人本性”问题,尊重人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主体性以及潜能的开发,及时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等等。同时,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教师既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他们的选择,又要根据一定的理性“标准”加以引导,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养成学生严谨的生活态度和责任感,教师也在不断地约束自己走向正确的发展方向。这种理性“标准”既体现了某种真理及人类的共识,又体现了现代教育的规范、导向作用。如果没有对真理、规律的探索,没有依据规律而制定的教学标准,课堂将跌入无序、混乱的深渊,任何“人文”的东西也无从谈起。生态课堂有秩序、可持续发展需要并且也有“规律”、“共识”、“标准”可循。正是凭借这样的“理性精神”,课堂教学克服了人作为动物界一员的狭隘眼界,超越感性的局限性,使自身的科学、系统、理论的思维不断进化和发展,避免了象其他动物那样完全受自然界支配的命运,这是生态课堂所要遵循的差异性与标准性相统一的重要规律。因此,生态课堂要体现差异性与标准性的统一。差异是有标准的差异,标准也是在差异基础上的标准。课堂教学既需要差异,更需要基于规律、真理的标准和规则。当然,强调标准,并不是要像传统那样,用标准的霸权去压制差异,课堂中不能只有教科书、教师的“标准”而无学生的“多元体验”、“多元理解”。

总之,呼唤生态的教育,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的课堂,让学生的生命得以充分地舒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代新人,教师们任重道远,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拥有一双慧眼,敏锐地发现、捕捉一切课堂可利用的资源并加以利用,在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同伴对话中互补、互构、互融,从而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朋友和学习的伙伴,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而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亮彩。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长期以来,受应试 教育 与旧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以教材为中心,按大纲所列知识点进行着机械、单一的教学,把语文课上成了各种各样的分析课,从词句分析到层段分析,从中心分析到写作特点分析,最后导致不少人“无语无文”;教师抱着教参上课,按各种资料辅导,学生的分数保住了,但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就是无法运用,造成要用的未学,学了的无用,使原来实践性很强的语文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活力。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必须从改革课程结构人手,运用 现代 课堂理论,把原来的必修课(我们平常用教材在教室里所上的课)课时进行压缩分解,增设读写课、赏析课、实践课,为学生营造、融合提升、扩大学习语文的环境,让他们走进广阔的语文大世界,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去探索语言文字的奥秘,在生活中感悟语文的博大精深,使其语文能力得到 发展。

一、必修课奠基,营造语文环境。

语文学科是基础课程中的基础,作为学习生涯的必修课,语文的必修课堂教学必须起到奠基作用。它不仅是学生语文扩展与提高的前提,而且还要为营造语文环境服务必修课注重了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优势,我们应利用这一优势进行大胆地改革调整,进行减时增效,克服过去花时多,只重教本、效率低下的必修课堂教学。现在课时减少了,要完成不变或更重的教学任务,只有在课堂效率上下功夫,只有变大干、苦干为巧干、乐干,才能达到目的。在必修课课堂教学中坚持通过教材从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夯实学生“双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到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学习方法,同时营造一种充实的语文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并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读写课促学,融合语文环境。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一定的写作能力,在必修课里即使把课文读得很熟、教得很透,对于全面提高读写能力是远不足够的。必须使课内外结合起来,通过课外阅读与写作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成果,而读写课则是保证课外读写的有效形式(尤其对 农村 学生无书籍、无时间、无指导的三无状况)。要使读写课真正起作用,关键是学生阅读书籍资料的建设。在这方面,我着重抓了以下几点:(1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的图书资料;(2)组建班级阅读交流站,让每个同学选择一本自己喜爱的课外书籍期初暂借出来,实现资源共享,并建立系列的借、还、管制度,期终如数退还,达到一个同学出一本书,就可享受数十本书的资源与信息的目的;(3)根据各自家庭实际与书籍爱好类型,自主课外选用。在读写课上本着由浅人深,融合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原则,教师既可向学生推介内容,也可对阅读方式方法进行指导,还可与学生一起探讨疑难。学生在读写课中采取自由阅读方式,精读、赏读、略读、选择读各取所好,遇到障碍既可查阅资料,又可质疑问难;既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讨论交流,不时间插诗文吟唱、手抄报编辑、心得记录、好词佳句摘录推介、读书方法交流、121头作文、扩续编故事、自由作文、参加征文赛、写作投稿等形式,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学写,在写的实践中促读,使读写形成一个整体,促进语文学习,融合语文环境。

三、赏析课冶情,提升语文环境。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内容的,思想内容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赏析课就更好更优地达到“文道统一”让学生通过赏析品味古典佳作、记忆历代名言警句,吟诵唐诗宋词,兴唱元曲,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研读古墨的幽香,欣赏如诗如画的描绘,叹服文学、书法 艺术 的精湛,油然而生美的情感,身临其境地享受中外古今的精华瑰宝,学生在赏析中审美,受到思想教育,在审美中陶冶情操,认识真、善、美,辨别假、丑、恶,达到提升语文环境的目的。在实践中一首绮丽小诗、一段细节刻画、一个人物塑造、一则经典故事、一幅漂亮书法,均可让学生在谈感受、发表见解、吟诵、对话、模仿、辩论、欣赏、交流中陶醉。教师适时给予点拨,让学生随文而歌,随文而泣,感受学语文不仅是一种爱好,而且是一种享受,其中之乐,妙不可言。

四、实践课激趣,扩大语文环境。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大语文教育观强调让丰富的校(课)内生活和精彩的校(课)外活动相统一,变封闭为开放,解放学生头脑,让学生放开手脚在更广的时空里进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扩大认识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环境。在教学中可开展以下活动:(1)捕捉日常生活中的说话材料,通过一事一议,小评论员形式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2)模仿影、视中的角色进行对话、表演训练。(3)结合学校的校会、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座谈讨论等活动进行概貌 总结。(4)以接待员、公关员身份向别人介绍学校、家庭、自己的爱好、理想,体验洽谈、交涉、公关的艺术与策略。(5)通过影视和生活接触学习广告的设计与制作,并为自己心爱的物品设计广告方案。(6)针对社会、学校、班级的热点问题,开展分析调查,举行论辩,用举例、列数以理服人,进行演讲比赛,在旁征博引中训练感情、语调。(7)向英雄、榜样学习的社会实践与调查,并在职工中树立“团结、务实、开拓、创新”的领导班子形象。

五、培养后备干部的 艺术

校长除了搞好领导管理工作外,还有做好培养后备干部的工作。随着 教育 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 教育技术不断深入,领导班子中必须有年轻干部来充实,现代年青人能干者多,积极上进者多,私心较重者有,因此在培养后备干部方面,校长要保持清醒头脑,不急于求成提拔,要多考察,多引导,让培养对象多做工作,多锻炼,从思想上了解是否是一个斤斤计较,干点工作要报酬,加点班要报酬的人,与同志之间是否团结合作,处理问题是否大度、豁达,在大事大非面前是否讲原则,顾大局在实际工作中,最终成果方面考察是否有工作能力和水平。如果德才兼备,再向上级组织报告,请上级组织考察,此后才作为后备干部的培养者。这样能调动年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上进心和爱岗敬业精神。

六、表扬与批评的艺术

表扬批评与奖励惩处是一致的,是领导激励部属、调动全校职工实现奋斗目标的一项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也是一项行之有效的领导艺术。奖惩分明,从古到今都非常实用。表扬批评恰如其份,就能调动积极性;运用不好,就会适得其反。作为校长,不论对谁都一样,遇事讲原则,不能因人而异,而应一个标准量到底,一面镜子看人、讲事、办事、处理事,一视同仁,否则被罚者不服,校长威信逐渐丧失。

在对有错误的部下惩罚批评时,要把握好分寸和尺度。一要掌握被惩罚批评者的性格,要心平气和,以坦诚、和蔼可亲的语气,与部下交流出错的原因,改正的方法,被罚的依据,令部下高兴接受,不带情绪回家,不背包袱上班;二是在批评错误的同时,肯定被批评者的优点、长处和成绩的一面,并提出光明的前途,使其感到缺点错误的出现并没有令领导对自己失去信任,反而得到的是安慰与帮助;三是一般情况下不直接批评人,主要批评事,批评这种现象,清除影响,引起他人的重视,同时注意不将个别问题引申为普遍性问题在会上讲;四是一般情况下,若不是原则上的错误,私下个别交换意见、交心,要求以后注意改正就行了,不带原则性而带普遍性的问题,针对现象、事实,在会上不点名提醒大家重视改正;五是批评时也需要留有充分的余地,不把话说绝,人无完人,都有做错事的时候,知错能改就行,不要伤害感情。

总之,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愿所有校长都成为一名懂现代管理理念,掌握领导艺术的创新型校长。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实践与研究

关键词:融趣激励乐学

内容摘要:“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课堂中的趣味性就是能让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感到轻松愉悦,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实践中发现,通过教学方式、手段的改变,使得本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变得有滋有味起来,让学生进入愿学、乐学、好学的良好氛围中来学习语文,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的呆板教学。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趣味性就是能让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感到轻松愉悦。怎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增强趣味性更显得重要,在实践中,我发现在以下几个环节可增强语文教学趣味性。

一、别出心裁的导入让语文课堂具有趣味性。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课的好坏影响这节课的成败,好的导入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的欲望为教学作好铺垫。

在教学故事类的课文时我采用巧设悬念的方法导入。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人们积极探究新事物的一种倾向,是人的天性,是兴趣的先导。如:我在教学《菩萨兵》一课时直奔主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什么是“菩萨”?学生说出了很多:菩萨是给人类带来幸福的“神仙”;菩萨是能拯救受难百姓的神仙。我顺势问:“你们见过菩萨兵吗?”正当学生充满好奇时,我就将学生引入课文的学习。“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菩萨兵是什么样的。”又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骆驼和羊》这一课时,教师首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同学回答:“喜欢。”“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种小动物,请同学们叫出它们的名字(骆驼和羊),在骆驼和羊之间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你们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骆驼和羊》。”在悬念中充分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学习课文作好了铺垫。

在教学美景类的文章时,可采用情景导入法:一位老师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多媒体出示一副美丽的荷花意境图,将学生引入荷花美景中,当学生正陶醉于美景时,老师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赞美图中的荷花。这么美的景色,怎么用语言文字具体表达呢?我们去看看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爷爷是怎样写荷花的。让学生从图到文,自然地走入课文的学习之中。又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月光曲》时,自己弹奏了一曲《欢乐颂》,将学生引入音乐的世界。音乐有利于情景的创设,它能充分的调动人的听觉,把文学想象和音乐联想结合起来,可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学艺术美,并理解其中蕴涵的深刻含义。

在古诗教学中,可采用以旧引新的导入法:一位老师教学《江上渔舟》这首古诗时,师问:“同学们你们学过古诗吗?”生:“学过。”“谁能把学过的古诗背给老师和同学听,看谁背得又好又多?“在学生背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同学们喜欢古诗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新古诗。”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成就感的同时,轻松愉快地走入新内容的学习。这样的导入会给教学带来预想不到的效果。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语文课堂具有趣味性。现代教育认为课堂教学首先不是知识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的发展过程;首先不是教师的教授过程,而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首先不是教师教会的过程,而是学生学会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发展,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个性的特长。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单一的组织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起着重要的作用。

1、大胆放手让学生做课堂的主宰者,让学生教学生。低年级的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

地培养几位“小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教师角色。如:我在教学汉语拼音声母g、k、h时,我让平时几位发音比较准的小朋友提前读会,课堂上我大胆改变教师教的形式,大胆让“小老师”显身手,结果课堂上一点小小的创新收到出乎预料的效果。由于“小老师”的出现,给整节课充满了新奇感,这种新奇感把平时并不喜欢课堂的同学也在不由自主地进入课堂,在“小老师”的带领下,将声母的音读准的同时,还使用以往记忆声母“形”的方法,让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了“三个声母”的形。不但如此,课后,同学们为了争做“小老师”,而主动认真地学习。这样的组织形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在让“小老师”感受成功的同时,也激发风多的同学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师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

新教材有利于应该从重分析、重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教师精讲重导,学生多思善疑。我们应该让学生在预习、自学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去感悟,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卢沟桥的狮子》一课时,她首先让同学们通过预习并结合课文思考题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提出学习这篇课文研究的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从所提的问题中找出对全面理解课文内容,有帮助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一、狮子的特点;

二、桥的意义)。然后再让学生图文结合,展开研究,得到结果和答案。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知识,充分体验着创新和成功的乐趣。最后,在研读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多采用“为什么,怎么样,还有什么”等方式,拓宽学生思维,培养他们创新。

3、提供讨论平台,让课堂焕发创新活力。

教师以其搞“一言堂”将结论直接塞给学生,不如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和自由辩论的舞台。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中,教师抓住文中的疑点或要点问题“乌鸦为什么会失去口中的肉?”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合乎情理就给予肯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培养、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三、丰富多彩的激励手段让语文课堂更添趣味性。通过激励能让学生的表现随时得到肯定,沉醉于成功的喜悦之中,把学习语文的苦差变成为乐事。在实践中我以激励语文的听、说、读、写为基点,设立激励机制。

1、一节课内的激励我以“能手”为封号来激励学生乐学语文;把听课认真的评为“听课能手”;把善发言,好表达的评为“好学能手”;把朗读、阅读表现出色的评为“阅读能手”;把生字写得工整漂亮的评为“书法能手”;把写作中小练笔做得出色的评为“写作能手”。只要做得好的就给

以封号,不限名额,尽可能让每位同学都体会到快乐,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应多给机会。

2、一周内激励。我以“星”为封号激励。把一周内听课认真,作业认真的同学评为“好学之星”(5人);学习有进步的同学评为“进步之星”(5人);书写特别认真的同学评为“书法之星”(5人);日记、练笔、作文出色的同学评为“写作之星”(5人);读课外书最多的同学评为“阅读之星”(5人);一周内的评比有名额控制,要综合一周的表现,通过作业展示,平时表现由同学选举评定产生。让学生知道要得到此荣誉有一定的难度,必须做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3、一个月内以“冠军”为封号来激励。一个月内书写最认真、最漂亮的评为书写冠军;读课外书最做的的评为阅读冠军;写作的优做多的评为写作写作冠军;各方面全优的评为全能冠军。

4、期末主要以考试成绩为参考来激励。把排名前十名称为语文“优秀生”,把进步较大的称为语文“奋进生”。

通过以上教学方式、手段的改变,使得本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变得有滋有味起来,让学生进入愿学、乐学、好学的良好氛围中来学习语文,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篇: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

张传国

从上学期开始,我校积极开展“三五七高校课堂”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我获得了一些经验,也带来一些思考。

反思自己过去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预习流于形式目标不明确。学生“课上”除了听讲还是听讲,“课下”除了做作业还是做作业。学生课堂上“精力流失率”较高,教书和与育人冲突,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冲突,„„遇到了很多困惑,课堂怎样才能高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高效课堂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在实施过程中,问题不断涌现:要么设计的检测习题没有时间去写;要么在学习课文时,问题不当,就会破坏语境,还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高效课堂”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我们教师对教材理解到位了,才能真正高效地完成教学。

通过反复研读学校“构建高效课堂”的语文教学方案;认真阅读博文积累大家的宝贵经验;加上自己在课堂中实践反思„„似乎对高效课堂有了一点启发。我认为,高效课堂,需要教师设计高效而有价值的问题引领学生读书感悟;需要教师设计高效而有价值的习题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无疑又是一次推动教师潜心钻研的大好时机.。

一、课前充分准备

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有句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的仗”。课堂上,学习目标明确无误,教学思路,教学逻辑清晰可见,是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矗在实施高效课堂中,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材特点,制订科学可行的教学目标,并结合目标制订相应的易操作的自学方法提示,让学生有目标地自主地去学习,以达成目标。

二、创设学习环境

实施高效课堂,要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努力创设民-主、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还要善于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并充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尊重学生人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有困难的,小组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教师再给予引导,真正孩子成为学习的 主人。

三、给足练习时间

根据学习规律,学生们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就20分钟,因此,我在40分钟的时间安排上,重点突出,把重难点内容尽量安排在前15分钟里,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理解和记忆的效果最好。学生剩下的时间里,安排讨论、练习、拓展思维等等,当堂检测„„要想使高效课堂落到实处,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备课,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练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除此之外,教学调控要灵活,就是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我们不是倍受关注的亮点,应该把更多的精彩留给学生。要努力缩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使他们从心底爱上语文课。还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图片、实物及学生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想象力。

总之,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理念,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达到这一最终目标。高效课堂中师生和谐对话,一堂课结束,给学生留下思维、留下数学意识、留下数学思想、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

但是,高校课堂并不能解决语文教学上存在的所以问题,要想真正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海量的阅读和有序的写作实践活动。

高校课堂,我还在路上。

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