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生理实验报告
编辑:落花无言 识别码:13-1120817 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28 22:54:21 来源:网络

第一篇:生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实验预习报告

实验名称:

实验时间:

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过程(简单步骤)

四、注意事项

实验一:实验结果与讨论

实验名称

一、实验结果或现象(各实验项目的结果或现象需逐项解释)

二、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

三、改进措施

第二篇:生理实验报告

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验 名 称 姓学系组同组姓名 号 别 别 名

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

202_年4月23日 实验室温度 实验日期

一、实验题目

蟾蜍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CAP)A蟾蜍坐骨神经干CAP阈值和最大幅度的确定 B蟾蜍坐骨神经干CAP传导速度的确定 C蟾蜍坐骨神经干CAP不应期的确定

二、实验目的

确定蟾蜍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CAP)的(1)临界值和最大值(2)传导速度

(3)不应期(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

三、实验方法

蟾蜍坐骨神经标本的制作

1.双毁髓处死蟾蜍后,剥去皮肤,暴露腰骶丛神经,游离大腿肌肉之间的坐骨神经干及其下行到小腿的两个分支:胫神经和腓神经,三段结扎,剪去无关分支后离体。注意保持神经湿润。

2.将神经搭于标本盒内,保证神经与电极充分接触,中枢端接触刺激电极S1和S2,外周端接触记录电极R1-R2,之间接触接地电极。

3.刺激输出线两夹子分别连接标本盒的刺激电极S1和S2,插头接生物信号采集系统RM6240的刺激输出插口;信号输入倒显得红色和绿色夹子分别连接记录电极(绿色夹子在前,引导出正向波形,即出现的第一个波峰向上),黑色夹子连接接地电极,插头接通道1.A.蟾蜍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CAP)临界和最大幅度的确定

(1)打开信号采集软件,从“实验”菜单中选取“神经干动作电位”,出现自动设置的界面,各项参数已设置好,界面中只有一个采集通道,对应仪器面板上的通道1(因此信号输入线应连接在通道1)。

(2)确定装置是否正常工作,以及神经是否具有活性。采用较大的刺激强度,1V,刺激时程0.2ms,延时5ms,刺激模式为但刺激。选择“同步触发”,按下“开始刺激”后,正常情况下屏幕上会出现一个双相电位即CAP。(3)快速降低刺激强度,确定CAP的阈电位。记录刺激阈值及CAP幅度(波峰与波谷之间的差值)。

(4)以0.05V或更小的间隔,逐渐增大刺激强度,观察CAP幅度的变化,同时,记录刺激电位及对应的CAP幅度,直到CAP达到稳定,即最大值(神经标本在正常生理活性时,1V以内的刺激强度即可引起最大的CAP)。

B.蟾蜍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CAP)传导速度的确定

(1)从“实验”菜单中选取“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界面出现两个采集通道,对应通道1和通道2,因此采用两对引导电极R1-R2和R3-R4,同时输入两道信号。

(2)使用单刺激模式,调整刺激强度,使产生最大CAP。(3)测量两个通道显示的动作电位起点的时间差。(4)测量R1和R3之间神经的长度。(5)重复步骤1-4至少三次。

(6)计算传导速度:传导速度=△D(mm)/△T(ms)

(7)计算几次重复测量得到的传导速度的平均值(Mean)和标准误(SEM)。C.蟾蜍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CAP)不应期的确定

(1)采用双刺激模式,刺激条件相同,产生一对幅度相同的最大的CAP。(2)逐渐减小两刺激间隔,直到第二个CAP幅度刚刚开始减小,即进入相对不应期。此波间隔与绝对不应期之差即为相对不应期。

(3)继续减小间隔,直到第二个CAP刚刚完全消失,此间隔即为绝对不应期。(4)重复步骤1-3至少三次。

(5)计算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的均值(Mean)及标准误(SEM)。

四、实验结果

A蟾蜍坐骨神经干CAP阈值和最大幅度的确定

图1.蟾蜍坐骨神经干CAP(当前刺激强度为0.090V)无动作电位发生

图2.蟾蜍坐骨神经干CAP的阈电位(当前刺激强度为0.095V)

图3.蟾蜍坐骨神经干CAP的最大幅度3.9mV(当前刺激强度为0.55V)

表1.蟾蜍坐骨神经干CAP随刺激强度的变化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刺激强度(V)CAP(mV)1.000 0.800 0.600 0.550 0.500 0.400 0.200 0.17

3.90 3.90 3.90 3.90 3.80 3.70 2.10 1.33

实验次数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刺激强度(V)CAP(mV)0.150 0.130 0.120 0.115 0.110 0.100 0.095 0.090

0.83 0.28 0.16 0.12 0.10 0.09 0.08 0.00

根据上表可绘制下图,曲线图能更加直观的显示蟾蜍坐骨神经干CAP随刺激强度增加的变化趋势。

图3 蟾蜍坐骨神经干CAP随刺激强度的变化曲线图

由以上图表可知,当刺激强度为0.095V时,刚好能观察到一个CAP;之后随着刺激强度增大,动作电位的幅度也就越来越大;当刺激强度达到0.55V时,CAP达到最大,为3.90mV;继续增大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度就不会增大了,而是一直保持其最大值3.9 mV。

故本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随着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但当刺激强度超过一定范围后,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就不再增大了。

结果分析:神经干由许多不同的神经纤维组成,众多神经纤维电活动动作电位的组合即形成复合动作电位。以不同强度刺激作用于神经干,可以观察到动作电位从无到有并逐渐增强到最大幅度。它表明神经干是由各类兴奋阈值不同的神经纤维组成。阈刺激能激活阈值最低的一类纤维,而使神经干中所有纤维都兴奋的刺激就是最大刺激。

B蟾蜍坐骨神经干CAP传导速度的确定

图4.某次神经干兴奋传导速度的测定图

表2.蟾蜍坐骨神经干传导时间记录数据

R1、R3电极间距离

传导时间差△t(ms)传导速度(mm/ms)平均值(mm/ms)

标准误 2 3 4 20mm 20mm 20mm 20mm

0.95 0.95 0.75 0.7

21.05 21.05 26.67 28.57

24.335

1.935

由上表数据可计算出标准差为3.87,标准误为1.935,证明各组平行实验间误差并不大,得到的实验结果较为准确。

C蟾蜍坐骨神经干CAP不应期的确定

图5.双刺激下刚刚进入相对不应期内的神经干CAP图

图6.双刺激下刚刚进入绝对不应期内的神经干CAP图

表3.蟾蜍坐骨神经干相对不应期和绝对不应期的测量数据

Mean SEM

相对不应期(ms)

绝对不应期(ms)

10.0 21.0 19.0 16.7 3.38

1.1 0.5 0.5 0.7 0.20

双刺激时,当第二个CAP刚刚完全消失时,表明该神经处于绝对不应期,由以上图表可得其平均值为0.7ms,且三组平行实验的标准误为0.20,表明各组平行实验间差距很小,实验效果较好;改变双刺激的时间间隔,可得当第二个CAP刚刚开始减小时的刺激间隔平均值为16.7ms,所以相对不应期为16.7ms,但其标准误为3.38,表明各组平行实验间的差距较大,其中第一组数据为10.0ms,与正常情况较为符合,但后两组数据相对不应期均在20ms左右,与正常情况和其他各组同学所得的实验数据相差较大。实验误差可能原因为实验时间较长,未及时将神经标本浸泡在任氏液中,导致神经失活。

五、分析与讨论

1、对比动作电位,分析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CAP)的特点,并解释其随刺激幅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

神经干动作电位振幅随刺激电压增加而增高,不具有“全或无”性质。神经干动作电位是由许多这种兴奋性不同的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综合成的复合性电位变化。一根神经纤维在受到阈值以上刺激产生动作电位不随着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但是坐骨神经干是有许多神经纤维组成的,在受到阈值以上刺激时,由于引起不同数目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随着刺激强度增大,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的数目也越多,动作电位的幅度也就越大,当全部神经纤维都产生动作电位时,动作电位的幅度就不会增大了。故在一定范围内,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幅度随着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

2、分析解释测量神经传导速度的实验中通道2和1所记录的CAP的不同之处;分析蟾蜍坐骨神经干中所包含的神经纤维种类及其传导速度,判断所测定的纤维类型,分析实验中可影响传导速度数值的因素。(1)通道2记录的CAP的幅度小于通道1记录的CAP幅度。坐骨神经中枢端的神经纤维多,越向外周端神经纤维越少,而通道2电极位于外周端,通道1电极位于中枢端。所以通道2处发生兴奋的神经纤维比通道1兴奋的神经纤维少,所以幅度比通道1小。

(2)不同类型的神经纤维传导速度不同,其传导速度主要受神经纤维的直径、内阻及有无髓鞘的影响。蛙类的坐骨神经干属于混合性神经,其中包含有粗细不等的各种纤维,其直径一般为3-29μm,其中直径最粗的有髓纤维为Aα类纤维,它是蛙神经的主要组成部分,传导速度在正常室温下为35-40m/s。蟾蜍的坐骨神经是混合神经,由实验测得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是24.335m/s,可知其神经纤维主要类型是A类神经纤维。

(3)实验中可影响传导速度数值的因素:

a)分离坐骨神经时不小心使用了铁质的解剖针、镊子等,而不是玻璃分针,导致分离出来的神经的活性不是很好,受到了损伤;

b)离体的神经暴露在空气中很容易干燥,生物活性受到影响; c)神经由于受到连续刺激,活性下降。

d)实验中神经是否剥离干净以及完整会影响其兴奋传导速度 e)环境温度等也会影响神经活性,从而影响其兴奋传导速度。

3、分析不应期之内 CAP变化的原因;

不应期可分为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内,无论给以多大的刺激,CAP都不会改变,而在相对不应期内,CAP仍然会改变,只是所需的刺激强度更大。

绝对不应期产生的原因:钠通道激活后必须首先进入失活状态,然后才逐渐由失活状态恢复到关闭状态,以备下一次激活。它不能由激活状态直接进人关闭状态。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是由钠通道激活导致钠离子内流,所以第一次兴奋后,钠通道由激活状态进人失活状态后,这时无论给予其多么强大的刺激,均不能引起其再次开放,即引起新的动作电位。

相对不应期产生的原因:在绝对不应期之后,Na离子通道部分开放,Na离子内流,细胞的兴奋性逐渐恢复,但仍低于原水平,受刺激后可发生兴奋,但刺激强度必须大于原来的阈强度。而且由于通道活性未达到正常水平,所以第二个动作电位幅度小于会正常值。

4、分析电生理实验中细胞外记录和细胞内记录在方法学、所获信号以及应用方面的不同之处。

细胞外记录是指不用刺入细胞,只放在细胞表面或附近组织即可记录的技术;细胞内记录则是要刺入细胞内部进行记录。由于电极不刺入细胞,细胞外记录不会对细胞造成伤害,对于非常小的细胞以及血压、呼吸活动引起震动较大的在体情况下,难以用细胞内记录时使用细胞外记录是非常实用的。而细胞内记录对仪器要求更加精准,可准确测定膜电位以及记录突触等微观结构的活动。所以细胞外记录主要利用可兴奋组织如神经、肌肉等的生物点现象,观察组织细胞的正常功能、病理及药物变化,如脑电图等就是细胞外记录的重要应用。而细胞内记录是生理学发展到细胞水平后,研究神经、肌肉等细胞基本生物特性的有利手段,如利用微电极技术将电极插入细胞膜内,用于测量膜电位、EPSP、IPSP等。

5、分析实验中出现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1)分离坐骨神经时,避免过度牵拉神经,且需将周围的结缔组织去除干净。(2)用棉线结扎神经时,棉线不要留的太长,以免干扰信号;

(3)分离后的神经和肌肉要随时保持湿润,避免用手或镊子触碰神经,肌肉如果太干 燥,又在强烈电刺激下,很可能痉挛,这样不仅损伤了神经和肌肉,也导致实验很难进行下去。

(4)实验过程中要经常用任氏液湿润标本,每次刺激后应使肌肉休息一段时间,防止连续刺激损伤其活性。

(5)标本盒两电极之间不要残留液体,防止电极间短路。

(6)测量神经干传导速度时神经干要尽可能长,两个引导电极之间的距离尽可能远,这样得到的实验数据更为准确。

(7)神经要伸直放置,且确保其接触各个电极。另外,测量神经传导速度时,要确保神经与电极垂直,不然会影响实验结果。

六、参考文献

生理学实验(第三版),解井田 赵静,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三版)王玢 左明雪,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 人体解剖学及动物生理学实验讲义,生理学实验教学团队,202_年3月

第三篇: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蟾蜍骨骼肌生理解读

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蟾蜍骨骼肌生理

【实验题目】

蟾蜍骨骼肌生理

A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B蟾蜍骨骼肌单个肌肉收缩分析(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的确定)C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

【实验目的】

确定蟾蜍骨骼肌收缩的

(1)阈水平和最大收缩以及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之间的关系曲线(2)收缩的三个时期: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3)刺激频度与肌肉收缩的关系

【实验方法】

1、蟾蜍坐骨神经-骨骼肌标本的制作及电路连接

(1)双毁髓处死蟾蜍后,剥去皮肤,暴露腰骶丛神经,游离大腿肌肉之间的做个神经及小腿的腓肠肌,注意不要将胫神经与腓神经分离。神经端结扎后,剪去无关分支后游离至膝关节处;肌肉端结扎在肌腱上,将腓神经也一起结扎,结扎线留长。保留膝关节,剪去腿骨,将标本离体。注意保持神经肌肉湿润。

(2)用大头钉将标本的膝关节固定于标本盒R2和R3两记录电极之间的石蜡凹槽内,保证神经、肌肉与电极充分接触。神经中枢端接触刺激电极S1和S2,肌肉接触记录电极R3和R4,之间接触接地电极。

(3)肌肉的结扎线从标本盒中穿出,连接张力换能器。注意连线尽量短,以减小阻力。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标本的休息:将神经搭在肌肉上,用浸湿了任氏液的棉花覆盖神经肌肉,保持湿润。但标本盒内避免有过多的液体,防止短路。

(4)换能器插头接RM6240通道1。刺激输出线两夹子分别连接标本盒的刺激电极S1和S2,插头接刺激输出插口。如果需要记录肌肉的动作电位,则在肌肉所搭置的记录电极上连接输入导线,注意接地,插头接通道2。

2、蟾蜍骨骼肌生理各项数据测定

A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和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1)打开信号采集软件,从“实验”菜单中选取“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出现软件自动设置界面,各项参数已设置好,但需要将“采集频率”修改成“20kHz”,扫描速度仍然是“1.0s/p”。界面的采集通道默认为RM6240B面板上的通道1.刺激模式自动设置为强度递增刺激,起始强度为0.02V(可根据标本特性灵活选择)(2)检查装置连接正确后,点击“开始记录”,屏幕下出现扫描线,软件处于记录状态。(主义不要点击“开始示波”,在示波状态下,文件不能保存。)扫描线如偏离零点较远,需要调零:将换能器与标本盒的棉线放松,旋转换能器的调零钮,使基线恢复零点。

(3)将换能器连接的棉线拉直,如果基线偏移零位(肌肉被牵拉的程度会影响基线位置),不必去管(不必重新调零,测量时,将偏移量减去即可)。点击“开始刺激”,刺激器按一定时间间隔自动输出单个刺激方波,后一次比前一次强度递增。将“刺激标注”激活,显示出每次发放的刺激的强度。屏幕上应出现一系列由刺激触发的肌肉收缩曲线,同时可以观察到标本盒中肌肉的收缩。注意文件的保存(不要移动标本盒与换能器的位置,即肌肉被牵拉的程度保持固定。此要求也适用于ⅡB和ⅡC。)(4)当收缩幅度不再变化时,停止刺激,停止记录。

(5)应用测量工具,确定收缩的阈水平和最大收缩。并确定最大收缩所对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即最适刺激强度)。记录下收缩幅度,刺激和放大器的参数设置。(注意在测量时。需将波形适当展开,确保测量数据更准确。)(6)绘制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幅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B单个肌肉收缩分析(确定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

(1)将ⅡA实验得到的最大刺激强度对应的收缩曲线展开,应用测量工具确定收缩的三个时期: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

(2)至少测量三次。计算几次重复测量得到的三个时期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C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

(1)打开信号采集软件,关闭通道3和4,保留通道1和2,分别对应肌肉收缩信号和肌肉动作电位信号。示波状态下修改参数设置:采集频率20kHz;通道1:通道模式为张力,扫描速度400ms/p,灵敏度7.5g(可根据收缩幅度合理选择),放大器时间常数设为直流,滤波频率100Hz;通道2:通道模式为生物电,扫描速度400ms/p,灵活度2mv,放大器时间常数0.001s,滤波频率1kHz。刺激模式为串单单刺激,波宽1ms,延时20ms,选择一定的刺激脉冲个数(10-60个,避免让肌肉受到过多刺激)和刺激强度(阈上刺激强度即可,不必达到最大刺激强度,避免收缩幅度过大,超出换能器量程)。(2)点击“开始记录”,软件进入记录状态。

(3)记录过程中逐渐提高刺激频率,在一定的刺激频率下,点击“开始刺激”,刺激器按此频率连续发放设定的刺激脉冲个数,肌肉出现相应的收缩。

(4)观察肌肉收缩的总和现象,确定肌肉收缩的最小融合频率,观察肌肉动作电位与收缩的关系。

(5)观察不同频率引起肌肉收缩的幅度变化。

【实验结果】

A、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和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表1 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强度的关系表

刺激强度(V)

0.18 0.19 0.20 0.21 0.22 0.23 收缩强度(g)

0.00 2.31 4.79 7.46 9.07 9.98

刺激强度(V)

0.24 0.25

收缩强度(g)

10.44 10.90 10.72 10.81 11.04 11.23

0.26 0.27 0.28 0.29

图1.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和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图

Stimulus-Response Curve12.0010.008.00CAP(mV)6.004.002.000.000.000.030.060.090.120.150.18Stimulus(V)0.210.240.270.30

图2.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强度的曲线图

结果分析:

由上述图表可以看出,刚开始以较低强度刺激时,骨骼肌并没有收缩,直到达到阈刺激强度时(阈刺激强度在0.18-0.19V之间),骨骼肌开始收缩;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骨骼肌收缩强度逐渐增大;刺激强度约为0.25V时,骨骼肌收缩强度达到最大值,最大值在10.90g左右;在这之后,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骨骼肌收缩强度虽然有所增加,但不再明显变化,而是在最大收缩强度附近波动。

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分析:

由于一块肌肉由许许多多肌纤维组成,骨骼肌的收缩受运动神经元的支配。单个运动神经元可支配多根肌纤维,一个运动神经元与它所支配的肌纤维组成一个运动单位。而不同的运动单位兴奋阈值不同。低于阈刺激的刺激强度,神经纤维不发生兴奋,其所支配的肌细胞也不发生反应;当刺激电压达到阈强度时,神经干中阈值最低的神经开始兴奋,其所支配的运动单位也兴奋并发生收缩。刺激强度逐渐增大,神经干中兴奋的神经纤维增加,收缩的运动单位也增加,于是骨骼肌收缩张力增加。当刺激电压达到最大刺激强度后,所有的神经纤维都兴奋,其所支配的所有的运动单位也收缩,所有刺激强度再增大。骨骼肌收缩力也不再增加。

B、蟾蜍骨骼肌单个肌肉收缩分析(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的确定)

表2蟾蜍骨骼肌单收缩潜伏期、缩短期及舒张期数据测量表

Mean SD 刺激强度(V)

0.27 0.28 0.29 0.28 0.01

潜伏期(ms)12 15 12.33 2.51

缩短期(ms)

92 98 95.33 3.06

舒张期(ms)

443 454 470 455.67 13.58

图3 单个肌肉收缩分析图(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的确定)

从上图可看出,从刺激开始到收缩开始这一段无明显外部表现的时间,称为潜伏期。自肌肉开始收缩至收缩达到高峰,是长度缩短或张力增高的时间,称为缩短期。自收缩高峰开始,曲线较缓慢地下降至基线,为长度或张力恢复过程的时间,称为舒张期。

C、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

表3 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最大收缩幅度数据记录表

实验次数 2 3 4 5 6 7 波间隔(ms)

500 300 200 150 50 25 20

刺激频度(Hz)

2.00 3.33 5.00 6.67 20.0 40.0 50.0

最大收缩幅度(g)

2.50 2.90 4.06 17.70 28.33 27.14 29.20

现象 单收缩 单收缩 单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完全强直收缩

如下图显示的为几个分离的单收缩,实验显示,直到波间隔降低到200ms,蟾蜍的骨骼肌均为分离的单收缩。

图4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图(当前波间隔为500ms)

以下两图(图

5、图6)显示的为几个收缩反应的重叠,即发生收缩总和。实验显示,波间隔在150ms—25ms,骨骼肌均发生不完全强直收缩现象。

图5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图(当前波间隔为50ms)

图6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图(当前波间隔为25ms)

下图(图7)显示的为肌肉发生强直收缩的现象,可得到一条光滑的曲线。实验显示,当波间隔降低到20ms,蟾蜍的骨骼肌会发生强直收缩现象。

图7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图(当前波间隔为20ms)实验结果分析:

上述图为不同刺激频率下肌肉收缩的曲线,通过测量可以发现在一定范围内,最大收缩幅度随波间隔的减小而增加,即最大收缩幅度随刺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但当波间隔减小到一定值(50ms),即刺激频率增大到一定值(20Hz)后,骨骼肌最大收缩幅度便不再增强,而是在最大值上下波动。

若给肌肉不同的有效地频率刺激,实验也可以分别观察到单收缩(2—5Hz)、收缩总和/不完全强直收缩(6.7—40Hz)和强直收缩现象(50Hz)。如果后一次刺激落在前一收缩的舒张期,肌肉出现不完全强直收缩;继续增大频率,后一刺激落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出现完全强直收缩。

【分析讨论】

1、刺激强度与收缩幅度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

神经细胞的兴奋是因为膜内外的NA+和K+离子浓度变化引起的,膜上存在着许多的NA+和K+离子通道,它们都有电压门控系统控制离子通道的开与闭。在刺激的强度很小的时候,由于不足以使得电压门控通道开放,故无法引起神经细胞兴奋,只有在强度足够大的时候,神经细胞才会兴奋并传导至肌肉。细胞膜上的NA+和K+离子通道是有限的,给予一个最适刺激强度,NA+和K+离子通道将全部开放,神经达到最大兴奋性。若给予神经细胞更大的刺激强度,因为离子通道的限制,神经细胞也不可能出现更大的兴奋性。

2、什么是潜伏期?你认为本实验所测的潜伏期内发生了怎样的生理过程?

(1)从刺激开始到到肌肉机械收缩之前这一段无明显外部表现的时间,称为潜伏期。(2)潜伏期内发生了很多生理过程,包括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传导、神经肌接头兴奋的传递和兴奋收缩耦联。其与舒张期显著相关,机械收缩之前肌纤维的生物化学活动对肌肉的舒张机制有调制作用。

3、肌肉的收缩期和舒张期分别发生了怎样的生理过程?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是否都需要能量?

(1)收缩期、收缩幅度和舒张期三者间显著相关,Ca2 + 升高在引起肌纤维进行机械收缩的同时,也调节Ca2 + 泵活动的程度和效率,从而决定肌浆中Ca2 + 浓度降低的速度。(2)肌肉的收缩和舒张都需要能量。

4、刺激频率和肌肉动作电位及收缩的关系分别是怎样的?

(1)刺激频率和肌肉动作电位:肌肉动作电位不会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大而发生叠加,刺激频率只会改变肌肉动作电位的峰值及时程。

(2)刺激频率和肌肉收缩:当刺激频率较小时,肌肉表现为连串的单收缩;增大刺激频率,使刺激的间隔大于一次肌肉收缩的持续时间兵小于一次肌肉收缩舒张的持续时间时,动作电位发生部分叠加,肌肉则呈现锯齿状的收缩波形,产生不完全强直收缩;继续增大刺激频率,使刺激的间隔小于一次肌肉收缩的时间时,动作电位叠加程度增大,在每次收缩后不能舒张而是继续受到下一个刺激继续收缩,肌肉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5、动作电位会发生叠加么?为什么?

(1)肌肉动作电位不会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大而发生叠加。

(2)因为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的特点,只要刺激达到动作电位阈值,就会产生动作电位,且由于不应期的存在动作电位不会发生叠加,只能单独存在。

6、骨骼肌为什么可发生强直收缩?强直收缩在幅度上与单收缩有何差别?有何生理

意义?

(1)骨骼肌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连续刺激时,后来的每个刺激都可能总是落在前一次收缩的收缩期结束之前,各次收缩的张力或长度变化发生融合而叠加起来就会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2)完全强直收缩是在上一次收缩的基础上收缩,因此比单收缩效率高,幅度也明显要比单收缩幅度大。

(3)生理意义:强直收缩比单收缩效率高,幅度也明显要比单收缩幅度大。故强直收缩能产生比单收缩更大的力量,单收缩时一部分能量消耗在反复克服肌肉结缔组织和肌肉中其它成分的长度变化上,而在强直收缩时,则不需要消耗这些能量,节省下的能量能更多地用于肌肉做功。骨骼肌会发生强直收缩,使效率高,张力大。而心肌的不应期长,不会发生强直收缩。这适应于心肌和骨骼肌的功能。

7、分析实验中出现和应该注意的问题。(1)实验过程中要经常用任氏液湿润标本,每次刺激后应使肌肉休息30s。连续刺激不可超过5s。

(2)避免用手或镊子触碰神经,以免使其丧失活性。

(3)参数可根据情况进行更改设定,但勿使用过大刺激强度超出仪器量程,以免损坏仪器。

(4)肌槽两电极之间不要残留液体,防止电极间短路。(5)分离坐骨神经时,避免过度牵拉神经。(6)分离神经标本时需将周围的结缔组织去除干净。

【参考文献】

生理学实验(第三版),解井田 赵静,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三版)王玢 左明雪,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 人体解剖学及动物生理学实验讲义,生理学实验教学团队,202_年3月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四篇:运动生理[定稿]

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

脂肪:是细胞能量的主要存储形式,由3分子脂肪酸和1分子甘油组成,又称三脂肪酸甘油

或甘油三酯。

ATP化学名称是三膦酸腺苷,由三个膦酸分子和一个腺苷组成。

肌肉的特性包括肌肉的物理特性和生理特性,它们是肌肉活动的基础。

肌肉的物理特性指它的伸展性、弹性和黏滞性。

肌管系统:指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膜性囊管状结构。

神经元根据其功能可分为:1.感觉神经元2.运动神经元3.中间神经元

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

器细胞上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受体:是指那些在细胞膜以及细胞浆与核中对待定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并与之发生特异性

结合,产生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受体特征:1.饱和性2.特异性3.可逆性。

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1.支持和营养作用2.分离和绝缘作用3.参与血脑屏障的形成4.营造神

经元活动的微环境5.辅助神经元迁移6.脑损伤修复作用7.免疫功能。

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

肌肉力量: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客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肌肉力量分为:最大肌肉力量、快速肌肉力量、力量耐力。

肌肉耐力:以一定负荷或速度,能重复的次数或所能坚持时间的工作能力。

有氧耐力: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

影响有氧耐力的因素:1.氧运输系统的功能2.骨骼肌的特征3.神经调节能力4.能量供应特点 持续训练分为:变速持续和匀速持续训练。

间歇训练:指在两次训练之间有间歇方式的组合训练。

间歇训练的种类:1.短距离间歇2.中距离间歇3.长距离间歇

反应速度: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如短跑运动员从听到发令到起动所需的时间。动作速度:指完成单个动作时间的长短。

位移速度:指周期性运动中人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或通过一定距离所需的时间。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赛前状态: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

第五篇:生理考点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在60%以内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并采取下列相应措施:

(一)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二)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当慎重经验用药;

(三)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当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四)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当暂停针对此目标细菌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三级医院购进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50种,二级医院不得超过35种。《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已经202_年3月16日国务院第8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_年6月1日起施行 第三条

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甲类传染病(2种)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1种)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

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对从事传染病预防、医疗、科研、教学、现场处理疫情的人员,以及在生产、工作中接触传染病病原体的其他人员,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并给予适当的津贴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2天

医师注册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所在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应当在三十日内报告准予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注销注册,收回医师执业证书:

(一)死亡或者被宣告失踪的;

(二)受刑事处罚的;

(三)受吊销医师执业证书行政处罚的;

(四)依照本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暂停执业活动期满,再次考核仍不合格的;

(五)中止医师执业活动满二年的;

(六)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不宜从事医疗、预防、保健业务的其他情形的。医师在执业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进行医学诊查、疾病调查、医学处置、出具相应的医学证明文 件,选择合理的医疗、预防、保健方案;

(二)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获得与本人执业活动相当的医疗设备基本条件;

(三)从事医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

(四)参加专业培训,接受继续医学教育;

(五)在执业活动中,人格尊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六)获取工资报酬和津贴,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

(七)对所在机构的医疗、预防、保健工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依法参与所在机构的民主管理

医疗机构的门诊病历的保存期不得少于15年;住院病历的保存期不得少于30年。

医师应当使用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使用的药品、消毒药剂和医疗器械。除正当诊断治疗外,不得使用麻醉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和放射性药品

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活动中的疾病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活动中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医师在执业活动中,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卫生行政规章制度或者技术操作规范,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由于不负责任延误急危患者的抢救和诊治,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造成医疗责任事故的;

(四)未经亲自诊查、调查,签署诊断、治疗、流行病学等证明文件或者有关出生、死亡等证明文件的;

(五)隐匿、伪造或者擅自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

(六)使用未经批准使用的药品、消毒药剂和医疗器械的;

(七)不按照规定使用麻醉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和放射性药品的;

(八)未经患者或者其家属同意,对患者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的;

(九)泄露患者隐私,造成严重后果的;

(十)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十一)发生自然灾害、传染病流行、突发重大伤亡事故以及其他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紧急情况时,不服从卫生行政部门调遣的;

(十二)发生医疗事故或者发现传染病疫情,患者涉嫌伤害事件或者非正常死亡,不按照规定报告的。

(十三)使用假学历骗取考试得来的医师证的

医疗事故的构成要件由五部分组成: 主

体——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 主观方面——过失;

客观方面——实施了违反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行为;客

体——侵害了患者的生命健康权,造成患者人身损害; 因果关系——违法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医疗事故处罚条例》第五十条关于赔偿标准的规定。第五款关于残疾生活补助:①标准——当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②时限——自定残之日起最长为30年;若已到6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15年;7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5年。

《执业医师法》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注册:

(一)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二)因受刑事处罚,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至申请注册之日止不满二年的;

(三)受吊销医师执业证书行政处罚,自处罚决定之日起至申请注册之日止不满二年的;

(四)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不宜从事医疗、预防、保健业务的其他情形的 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一)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1年的;

(二)取得助理医师资格证书后,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科学历,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满2年;

(三)具有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业学历,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满5年的

受理执业医师注册申请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 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

普通处方、急诊处方、儿科处方保存期限为1年,医疗用毒性药品、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保存期限为2年,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保存期限为3年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

(一)未取得处方权或者被取消处方权后开具药品处方的;

(二)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开具药品处方的;

(三)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的

《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购用印鉴卡》管理规定 申请《印鉴卡》的医疗机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与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相关的诊疗科目;

(二)具有经过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培训的、专职从事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

(三)有获得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资格的执业医师;

(四)有保证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安全储存的设施和管理制度。取消执业医师处方权的情形:

(一)被责令暂停执业;

(二)考核不合格离岗培训期间;

(三)被注销、吊销执业证书;

(四)不按照规定开具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不按照规定使用药品,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因开具处方牟取私利。

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结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劣药的定义

(1)未标明有效期或者更改有效期的。

(2)不注明或者更改生产批号的。

(3)超过有效期的。

(4)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未经批准的。

(5)擅自添加着色剂、防腐剂、香料、矫味剂及辅料的。

(6)其他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

申请个体行医的执业医师,须经注册后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满五年

医师变更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等注册事项的,应当到注册主管部门办理变更注册手续 医师在执业活动中,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卫生行政规章制度或者技术操作规范,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由于不负责任延误急危患者的抢救和诊治,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造成医疗责任事故的;

(四)未经亲自诊查、调查,签署诊断、治疗、流行病学等证明文件或者有关出生、死亡等证明文件的;

(五)隐匿、伪造或者擅自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

(六)使用未经批准使用的药品、消毒药剂和医疗器械的;

(七)不按照规定使用麻醉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和放射性药品的;

(八)未经患者或者其家属同意,对患者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的;

(九)泄露患者隐私,造成严重后果的;

(十)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十一)发生自然灾害、传染病流行、突发重大伤亡事故以及其他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紧急情况时,不服从卫生行政部门调遣的;

(十二)发生医疗事故或者发现传染病疫情,患者涉嫌伤害事件或者非正常死亡,不按照规定报告的。

(十三)使用假学历骗取考试得来的医师证的。

第三十八条 医师在医疗、预防、保健工作中造成事故的,依照法律或者国家有关规定处理。第三十九条 未经批准擅自开办医疗机构行医或者非医师行医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予以取缔,没收其违法所得及其药品、器械,并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医师吊销其执业证书;给患者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患者死亡,医患双方当事人不能确定死因或者对死因有异议的,应当在患者死亡后48小时内进行尸检;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以延长至7日。尸检应当经死者近亲属同意并签字。

医学会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第十条:患者依照前款规定要求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医疗机构应当提供复印或者复制服务并在复印或者复制的病历资料上加盖证明印记。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时,应当有患者方在场。医疗机构应患者的要求,为其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可以按照规定收取工本费。第十四条: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发生下列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医疗机构应当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一)导致患者死亡或者可能为二级以上的医疗事故;第二十条: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之日起1年内,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

医疗事故分为四级:

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

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

患者有权复印或者复制其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

属于婚前医学检查的疾病有:①严重遗传性疾病;②指定传染病;③有关精神病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也称嗜盐菌食物中毒,主要是水产品。临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症状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容易受污染而引起中毒的食物,最常见的有剩米饭,其次是肉馅及肉制品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多由动物性食品,特别是肉类引起(如病死牲畜肉、熟肉制品),也可由家禽、蛋类、奶类食品引起。

概率的取值范围在0-1,习惯上把概率P≤0.05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

病例对照研究可用于①初步检验病因假设;②提出病因线索;③评价防制策略和措施效果 正态分布是医学和生物学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连续性分布,如正常人的身高,体重,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等。我们可以从频数表和频数图对正态分布进行研究

医疗保险模式包含①国家医疗保险;②社会医疗保险;③商业保险;④储蓄医疗保险 正态分布曲线下的面积分布规律:(μ-σ,μ+σ)→68.27%(μ-1.645σ,μ+1.645σ)→90%(μ-1.96σ,μ+1.96σ)→95%(μ-2.58σ,μ+2.58σ)→99% 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一个为位置参数μ,一个为形态参数σ

在直角坐标的横轴上方呈钟形曲线 两端与χ轴永不相交 以χ=μ为对称轴、在χ=μ处,f(χ)取最大值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是在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基础上,考虑了人群的安全率,饮食习惯,食物生产,社会和经济条件而制定的适宜的需要量,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

(1)平均需要量(EAR):指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个体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2)推荐摄入量(RNI):指可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相当于传统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RDA)。

(3)适宜摄入量(AI):指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4)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指平均每日摄入营养素的最高限量。

在一定分析性研究中,计算了RR值可说明暴露因素与发病的关联程度,该指标为相对危险度的英文为relativerisk,缩写为RR

统计工作包括统计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4个步骤

沙门氏菌属是很大的一组细菌,其中最常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门氏菌有鼠伤寒,猪霍乱,肠炎沙门氏菌

与健康相关问题的监测:包括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出生缺陷监测、环境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营养和食品安全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计划生育监测

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病人,其中的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时,在城镇于6小时内,农村于12小时,以最快的方式向发病地区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并及时填报传染病报告卡

在两样本均数推断两总体均数差别的T检验中,无效的假设是 两总体均数相等

两组呈正态分布的数值变量资料,但均数相差悬殊,若比较离散趋势,最好选用的指标为 变异系数 下列反映均数抽样误差大小的指标是 标准误

一级预防是最积极的,主要适用于病因明确的疾病的预防。如传染病、职业病。

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主要是对病因不甚明确的或多病因的疾病采取的预防措施,做到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肿瘤。

三级预防是防伤残,促康复,预防并发症,一般针对病因不明、难以察觉预料的疾病

石棉为主要的工业毒物可致肺癌及间皮瘤。水和土壤被砷污染可诱发居民的皮肤癌

矽肺的发生与环境中的二氧化硅粉尘成正相关;

可导致职业性中毒性肝病的化学类物质:二氯乙烷、四氯化碳、氯乙烯

系统评价的过程与步骤共包括:①确立题目;②收集文献;③选择文献;④评价文献;⑤收集数据;⑥分析数据;⑦解释结果;⑧更新系统评价

一般能力是指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语言能力、思维力等;

特殊能力是指完成某项专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画家色彩辨别力、音乐家的音色分辨力、打字员的手指敲击速度能力

蛋白质的供给量按能量计算应占总能量的10%~12%。理论上,成年人每天摄入不到30g蛋白质就可达到氮平衡。但从安全性考虑,成人以每㎏体重每天摄入0.8g蛋白质较好。由于我国的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所以我国成人膳食中蛋白质的推荐摄入量为供给量为1.16g/kg体重 克己、压抑、焦虑、易怒、抑郁、无助、敌视、完美主义、过分为别人着想等性格与癌症有关,属于癌症敏感型性格(C型性格)

我国居民膳食中碳水化合物供热占总热能的适宜比是60%-70%

营养就是

机体从外界摄取食物以满足自身生理需要所必需的生物学过程

①散发:散发是指某病在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现历年来的一般水平,且病例间无明显联系。②流行:流行是指某地区某病发病率明显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③大流行:大流行是指疾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广,在短时间内可越过省界、国界、甚至洲界的情况。、④暴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大量相同患者的现象。

漏斗图是最常用的用于判断是否有发表性偏倚的方法

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直条图是用等宽直条的长短来表示各指标的数值大小,适用于各自独立的资料; 直方图式用面积来表示某个连续型变量的频数分布;

圆图是表示全体中各部分所占的比重,用于构成比的资料;

散点图示用点的密集程度和趋势来表示两种现象间的相互关系和趋势。

线图是用线段的升降来表示某事物随时间推移的发展变化情况,或某现象随另一现象变迁的情况

标准正态分布,用N(0,1)表示,即“值的均数为O,标准差为1 在炎热的夏季,下列何种化学物,经日光照射,可发生光化学烟雾

氮氧化物和烃类 计量资料且呈对称分布,计算集中趋势的指标最好选用

均数

必需脂肪酸

亚油酸和亚麻酸必须从植物中获取。花生四烯酸可由亚油酸在体内合成

外周胆碱能纤维包括(释放乙酰胆碱)① 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神经节前纤维; ② 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③ 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汗腺和骨骼肌舒血管); ④ 躯体运动神经纤维(神经-肌肉接头处)

在安静状态下,人体调节产热活动最重要的体液因素是

甲状腺激素

糖皮质激素本身没有收缩血管的效应,但能加强去甲肾上腺素的缩血管作用,这称允许作用 妊娠时维持黄体功能的主要激素是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在月经周期中,形成雌激素分泌第二个高峰的直接原因是

黄体生成素分泌增加 生长激素可诱导靶细胞(肝细胞)产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黄体生成素的分泌高峰导致分泌高峰导致卵泡排卵

下丘脑视上核以产生抗利尿激素(加压素)为主,而室旁核以产生催产素为主

甲状旁腺激素对血液中钙磷浓度的调节作用表现为

升高血钙浓度,降低血磷浓度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 局部电位

终板电位是 局部电位 造成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电位称 阈电位

下丘脑调节肽的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抑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乳素释放抑制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低氧对呼吸运动的刺激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

缺O2 引起的呼吸加深加快主要是通过

刺激主动脉体、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甲状旁腺分泌的甲状旁腺激素,甲状腺C细胞(滤泡旁细胞)分泌的降钙素以及钙三醇 肾糖阈是

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的浓度 肾素由球旁细胞分泌,球旁细胞又叫颗粒细胞

大量出汗时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使ADH释放增多 H的分泌是由Na-H交换体和质子泵完成的 葡萄糖的吸收主要是在近端小管 ++++安静时,下列哪一环境温度范围内能量代谢最稳定

20-30℃ 球管平衡是近端小管对滤过率的重吸收率为65%~70%

给兔静脉注射50%葡萄糖5ml后,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小管液溶质浓度增加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效应最大的食物从高到低:蛋白质、混合性食物、糖、脂肪

-肾小管对HCO3重吸收

以CO2的形式吸收

++血K浓度升高或血Na浓度降低可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网状带分泌醛固酮 刺激小肠粘膜释放促胰液素作用最强的物质是 盐酸

刺激小肠粘膜释放缩胆囊素作用最强的物质是 蛋白质分解产物 大动脉弹性降低

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肺泡通气量为每次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乘以呼吸频率,是真正有效的气体交换量。肺活量指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时间肺活量是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时,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肺总量是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体量。

每分通气量是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

通气/血流比值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值0.84,增大或减小都不利于气体交换。比值增大,代表通气过剩,致使无效腔增大,比值减小,表示通气不足,血流过剩,犹如发生了动静脉短路

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弹性回缩压,在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因而 胸膜腔内压=大气压-肺弹性回缩压

最大随意通气量反映单位时间内充分发挥全部通气能力所达到的通气量,是估计个体能进行最大运动量的生理指标

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肺的弹性阻力,增加肺的顺应性,保持肺泡的干燥和稳定

肺活量—深吸气量=尽力吸气后,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潮气量—补吸气量=呼气储备(肺活量-深吸气量)使曲线右移的因素:①PH值↓ ②CO2分压↑ ③温度↑的影响 ④2,3-二磷酸甘油↑ 右心衰竭的病人常因为组织液生成过多而致下肢水肿。其主要原因是

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重度营养不良引起水肿的主要原因是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过敏性反应时组织水肿的原因是 毛细血管,微静脉管壁通透性增加

人体中CO2的扩散方向是细胞内液(含量最高)-组织液-静脉血液-毛细血管血液-动脉血液,而这个梯度也是与O2分压相反

可反映左右心房除极过程的是P波 可反映左右心室除极过程的是QRS波群 可反映左右心室复极过程的是T波

左室内压上升速度最快是在等容收缩期,心脏在收缩,但此时却无血液射出,故而腔内压力直线上升 左室容积下降速度最快是在快速射血期,血液快速从左室射出,左室容积也快速变小 左室内压下降速度最快是在

等容舒张期,心室肌舒张,使收缩状态的心室肌一下处于放松状态,左室内压瞬间下降

2+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0期去极的离子基础是钙内流Ca内流 快速除极都是钠内流,快速复极都是钾外流

+2+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2期复极的离子基础是K外流,Ca内流

心室肌细胞是工作细胞,不是自律细胞。只有自律细胞(窦房结细胞、浦肯野细胞)才有4期自动除极 +Na通过离子通道的跨膜转运过程属于

易化扩散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

2期复极时程长

在神经一骨骼肌接头部位释放Ach产生终板动作电位的过程中,有何种通道参与 化学门控通道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除极相的产生与Na通道开放有关,这种Na通道属于 电压门控通道 以影响细胞膜对K离子的通透性的因素(温度、pH、缺氧、K浓度),都可影响静息电位

+

+

+ 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因子Ⅻ,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因子Ⅲ-HCO3 / H2CO3为机体最重要的酸碱平衡缓冲对

血清与血浆的显著区别为其中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原 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首先出现 局部电位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是 峰电位 刺激引起兴奋的基本条件是使跨膜电位达到 阈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

局部电位 反射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反射中枢突触的多少 脑电活动基本波形有αβθδ波四种

A.α波清醒、安静、闭眼及正常血糖范围的情况下出现。

B.β波在睁眼和大脑皮层处在紧张活动状态时出现,代表皮层处于兴奋状态。C.γ波进入慢波睡眠时出现。

D.δ波成人在入睡后,或成年人困倦时出现。E.θ波少年或成年人困倦时出现

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有三个方面①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腺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②瞳孔缩小以减少刺激,促进肝糖原的生成,以储蓄能源。③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协助生殖活动,如使生殖血管扩张,性器官分泌液增加

调节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重吸收的主要因素是ADH(抗利尿激素),又称为血管加压素 可刺激醛固酮分泌的主要因素是 血管紧张素Ⅱ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去甲肾上腺素激活α受体后引起舒张效应的部位是冠状血管,是由于心脏兴奋,心肌代谢产物增加 肾清除率应该为125ml/min 若测得某物质的肾清除率为80ml/min,则可认为肾小管对该物质 小于肾清除率 必定能重吸收,但不能确定能否分泌,大于肾清除率 必定能分泌,但不能确定能否重吸收 丘脑的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主要作用是

维持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 脊髓前角γ运动神经元的作用是

调节肌梭对牵拉刺激的敏感性

内脏痛主要有三个特点①定位不准确,这是内脏痛最主要的特点,因为痛觉感受器在内脏的分布要比在躯体稀疏得多,而且内脏感觉的传入途径比较分散。②发生缓慢,持续时间较长,即主要表现为慢痛,常呈渐进性增强,但有时也可迅速转为剧烈疼痛。③对扩张性刺激和牵拉刺激敏感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是

Cl内流

当一伸肌被过度牵拉时,张力会突然降低,其原因是

腱器官兴奋 下丘脑视上核受损引起尿崩症

静脉滴注甘露醇引起渗透性利尿

-给家兔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血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和尿量迅速减少,该动物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肾血流量减少α受体激动所致的血管收缩的范围很广,以皮肤、黏膜血管、肾小球为最明显,其次为脑、肝、肠系膜、骨骼肌等,继心脏兴奋后心肌代谢产物腺苷增多,腺苷能促使冠状动脉扩张 某患者因外伤引起脊髓半离断,其感觉障碍表现为离断侧深感觉障碍,对侧浅感觉障碍

髓半离断型(脊髓半切征)对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度觉缺失(浅感觉障碍),亦称“Brown-Sequard”综合征

神经系统实现其调节功能的基本方式是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常见的正反馈有: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 负反馈如呼吸运动的调节

内脏痛的特点:常由牵拉、痉挛、缺血和炎症引起。(1)定位不准确,最主要的特点(2)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

(3)对牵拉和扩张刺激敏感,对切割、烧灼等引起皮肤痛的刺激不敏感(4)常伴有情绪反应,如恶心、呕吐和心血管、呼吸活动改变 对动脉血压波动性变化比较敏感的感受器位于颈动脉窦 颈动脉体最敏感的刺激是血液中的感受器所处环境的PO2 心指数=心率×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 = 心输出量/体表面积

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多的因素是心室舒张期延长 只有当心脏舒张开始时,心肌内压急剧下降,血管外的压力方解除,在舒张压的作用下,冠状动脉血流增加 中心静脉压低,血压低提示 血容量不足

中心静脉压高,血压低提示 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相对过多

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时,能引起心迷走中枢兴奋 当血压上升时,动脉管壁被牵张,位于颈动脉窦区和主动脉弓区的压力感受器发出传人冲动的频率增加,到达中枢后使心迷走中枢兴奋增强、心交感中枢和缩血管中枢抑制。中枢活动的变化分别通过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纤维传到心脏和血管,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血管舒张,导致血压下降 心力储备量的大小可以反映心脏的健康程度

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有:①直接使全身微动脉收缩,微动脉为阻力血管,血管紧张素Ⅱ也可促进静脉收缩,静脉为容量血管;②作用于交感神经末梢,使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③刺激肾上腺皮质合成释放醛固酮;④促进神经垂体释放血管升压素,其由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产生,并经轴质运输到神经垂体末梢,储存并释放

吸收胆盐,维生素B12的主要部位是回肠 抑胃肽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抑制胃排空;刺激胰岛素分泌 抑胃肽 胃液中内因子的作用为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肺泡气中的氧分压最高 能实现有效气体交换的通气量为 肺泡通气量 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的指标是 时间肺活量 肺顺应性可作为反映何种阻力的指标 肺弹性阻力 在肺的非弹性阻力中,最主要的是 气道阻力 中枢化学感受器敏感的刺激物是脑脊液中的H

+ 促胃液素主要由胃窦黏膜内的G细胞分泌,十二指肠和结肠上段也有少量G细胞。促胃液素释放后主要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壁细胞,刺激其分泌盐酸。人的促胃液素的最小活性片段是其C端的4个氨基酸 切断动物颈部迷走神经后动物的呼吸将变为变深变慢

胃液中盐酸具有杀菌、激活胃蛋白酶原和使食物中蛋白质变性的作用。胃液中的内因子可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但胃液中没有淀粉酶,不能对淀粉进行消化

小肠上部的盐酸(HCL)、蛋白质分解产物脂酸钠刺激促胰液素释放,其中以盐酸作用为主

轻度低氧时,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对呼吸中枢的兴奋作用,可以对抗其对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使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强。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生理性刺激是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的H抑制胃液分泌的物质是盐酸

气体交换时肺泡内O2首先通过 肺泡表面液体层 肺泡表面张力来自 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大肠的运动形式有袋状往返运动、分节运动、蠕动和多袋推进运动 胆汁内不含消化酶,仅含胆盐,对脂肪具有乳化作用

生理情况下刺激胃酸分泌的主要因素是乙酰胆碱、组胺和促胃液素。组胺是胃酸分泌的强刺激剂和中心调控因素

胃泌素(G细胞)促进胃液、胰液、胆汁分泌;加强胃肠运动、胆囊收缩;促进消化道粘膜生长

胰泌素(S细胞)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促进胆囊收缩;抑制胃肠运动;抑制胃液分泌

缩胆囊素 促进胃液、胰液(消化酶)、胆汁、小肠液分泌;加强胃肠运动;促进胆囊收缩;促进胰腺外分泌组织生长

迷走兴奋也可促进胆囊收缩

引起缩胆囊素CCK分泌的因子由强至弱为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盐、HCl、脂肪 呼吸中枢的正常兴奋依赖于血液中正常浓度的CO2 进食可以通过神经和体液因素(乙酰胆碱、促胃液素和组胺)来调节胃液的分泌 测定肺通气效率最好的指标是 肺泡通气量 测定肺换气效率最好的指标是 通气/血流比值

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①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实现肺通气;②保持不同大小肺泡的稳定性;③防止肺水肿。表面活性物质降低了肺泡表面张力,减小了肺的回缩力,防止肺泡的塌陷

+ 胃排空在食物入胃后5分钟开始,胃排空的速度与食物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有很大关系。切碎的、颗粒小的食物比大块食物排空快,等渗液体比非等渗液体排空快,在三种主要食物中,糖类排空最快,其次是蛋白质和脂肪。混合性食物完全排空需要4~6小时 氨基酸进入肠黏膜上皮细胞是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 绝对不应期大约相当于锋电位期间,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相当于负后电位出现的时期; 低常期相当于正后电位出现的时期

葡萄糖进入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细胞外液高浓度葡萄糖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是属于载体易化扩散 NaCa为主动转运

葡萄糖 氨基酸在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时也是为继发主动转运。葡萄糖、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的顺浓度跨膜转运需依靠载体蛋白 O2和CO2为单纯扩散

兴奋性排序从高到低:超常期、静息期、相对不应期、低常期、绝对不应期的兴奋性为0兴奋性最低 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相比,其基本特点如下:

①不是“全或无”的,局部电位去极化幅度随着阈下刺激强度的大小而增减,呈等级性;

②电紧张扩布。局部电位仅限于刺激部位,不能在膜上远距离扩布,随着扩布距离的增加,这种去极化电位迅速衰减以至消失;

③可以总和,互相叠加。先后多个或细胞膜相邻多处的阈下刺激所引起的局部电位可以叠加,产生时间性总和、空间性总和

峰电位的幅值等于静息电位绝对值与超射值之和

入胞作用是细胞外大分子物质、蛋白质、多肽、脂肪颗粒以及侵入体内的细菌或者异物等的进入细胞的 阈电位能使钠通道大量开放而诱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 神经、肌肉、腺体细胞都为可兴奋细胞,受到阈刺激时会产生动作电位

Ach使窦房结细胞自律性降低是通过膜对K通透性增高

++++1期(快速复极初期):主要是Na通道关闭,Na停止内流;而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K外流

某人由平卧位突然站立,静脉回心血量减少,每搏量、动脉血压降低,该人搏出量减少是由于下列哪项所致

异长调节

大动脉血压是心室收缩时所遇到的后负荷,若大动脉血压增高,等容收缩期室内压的峰值将增高,结果使等容收缩期延长而射血期缩短

低温、缺氧或代谢障碍等因素会抑制Na-K泵活动。故静息电位会减小,动作电位幅度也会减小。迷走神经活动增强可引起心率减慢

儿茶酚胺对心肌细胞的作用主要是 增加Ca的通透性 当细胞外Ca浓度降低时,主要引起心肌收缩力降低 心室肌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动作电位2期时程 2+

2+

+

++ 2+

+心输出量是指每分钟左心室所泵出的血量每分钟左心室或右心室射入主动脉或肺动脉的血量(又称心排血量)。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当心肌收缩力增强时,射血分数增大。心衰时,射血分数下降

用于分析比较不同身材个体心功能的常用指标是心指数

用于分析比较动脉血压值不相同的个体之间心脏泵功能的常用指标是心脏作功

给家兔静脉小剂量的肾上腺素后,心率增快,心缩力增强,但平均动脉压变化不大,这是因为肾上腺素通过β受体扩张骨骼肌血管

心动周期持续的时间长短与之相关

心率快则周期短,心率慢则周期长

钠泵活动每分解一分子ATP可将3个钠离子移出膜外,2个钾离子移入膜内,造成Na-K膜内外的浓度差 中心静脉压约4~12厘米水柱,其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平衡关系,是反映心血管机能的重要指标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觉反射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其反射效应是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回降。因此这一反射曾被称为降压反射。其生理意义是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

影响心肌传导性高低的主要因素是0期除极速度和幅度

吸气时,胸膜腔内负压值增大,使胸腔内的大静脉和右心房更加扩张,由于容积增大,中心静脉压下降,促进静脉血回心,静脉回心血量增大;呼气时相反,呼气运动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血管紧张素Ⅱ生理作用的描述

促进肾上腺皮质释放醛固酮

收缩容量血管

收缩全身阻力血管

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有:①直接使全身微动脉收缩,微动脉为阻力血管,血管紧张素Ⅱ也可促进静脉收缩,静脉为容量血管;②作用于交感神经末梢,使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③刺激肾上腺皮质合成释放醛固酮;④促进神经垂体释放血管升压素,其由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产生,并经轴质运输到神经垂体末梢,储存并释放

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的去极相

衡量兴奋性的指标是 阈强度

衡量心肌细胞自律性高低的指标是4期自动除极速度 去极化0期:主要由Na迅速内流

组织细胞在绝对不应期时其兴奋性为零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有较高的通透性最大 心动周期中左室容积最大的时期是

房缩期末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是反映血管系统充盈程度的指标

+++

+

+

生理实验报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