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
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
十七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充分体现了当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明确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必须着眼于国家发展的未来,关注祖国的下一代,着力于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
1注重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1.1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必然要求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稳步、和谐推进的坚实保障。树立生态文明观,培养生态文明意识,主要还是靠教育。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小学教育作为一个人接受整个学校教育的最初阶段,是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起点。因而,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小学生自身特点,营造节约环保氛围,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关乎千秋万代的伟大事业,而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并使之得以不断地延续和传承,就必需从娃娃抓起,着眼于发展的未来。培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一代,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一代。
1.2不断加强完善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丰富与拓展
小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有两个方面尤为重要,其一是启发性教育,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其二是德育、体育教育,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和健康体魄。力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又要有健康的体魄、高尚的道德、善良的心灵和优雅的情操。
在启发性教育之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传递“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等一些朴素的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小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环境。使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能从节水、节电等一些细节做起,不断增强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素质教育重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开展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教育,必将成为加强和完善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丰富与拓展。
2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2.1课堂教育——培养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主渠道
课堂是小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提升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之一。要在课堂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就要求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拓展教育途径,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不要试图引导他们理解很多大道理,记忆往往对他们帮助更大。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和教育,教师可以适时讲述一些与课文相关,有趣味性、故事性的环保事件,让他们记住这些有趣的故事,知道其中哪些做法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在数学应用题的案例编制过程中,也可以融入一些日常生活中节约、环保的要素,如对不节约的生活习惯造成水、电浪费的量化等。
2.2课外活动——培养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载体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要将课外活动作为培养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载体,通过课外活动,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和品德教育。实践已经证明,正确组织和吸引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可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兴趣、才能与特长。
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其一要求活动主题明确,其二要求活动形式丰富新颖。例如,新华社曾有过这样一则报道——“江苏扬州开展„生态文明你我同行‟系列活动,面向社会征集节能减排„金点子‟。扬州市中、小学生广泛参与,争做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小卫士。”通过类似主题鲜明的课外活动,使他们懂得生活中要环保、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环保。
2.3家庭教育——培养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教学延伸
当前,小学生教育过程中存在“5+2=0”现象,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脱节,在学校里对小学生进行5天的系统教育,当小学生回到家后由于教育的不连续或滞后,经过周末两天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学校教育中产生的效果。所以,在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教育过程中,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与协调,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例如,可以尝试以“绿色家庭日”为主题,利用假期,组织学生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绿色环保活动。通过这样的平台,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3关于培养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思考
3.1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养成的习惯,塑造的价值观往往对其一生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加强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对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推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当前,社会对培养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教育方法、教学内容、学校家庭联动等诸多方面,并未结合加强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这一主题,有针对性地改革和转变。如何在全社会范围内重视和完善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这是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3.2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尝试与高校的互动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高校有其特有的辐射功能和示范作用。所以,可以尝试小学与高校的互动,通过邀请大学生走进校园支教、共同组织开展主题活动等形式,拓展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塑造和养成的途径,引导小学生关爱生命、善待生物,并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第二篇:小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偏远地区小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一名小学老师,除了教会学生必须的文化知识,还要教会学生一些为人处事,一些文明礼貌。记得有人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成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害怕孩子受到委屈.伤害,总是想给孩子最好的,逐渐养成孩子自私.人性.霸道等的不好习惯。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孩子的文明习惯,尤其是偏远山区小学生的文明习惯特别重要。这样,才能有利于把孩子培养成时代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小学生 文明习惯偏远山区培养
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也是国家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着,因此,对小学生文明习惯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要把这种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像小学生介绍和解读。使他们明白成为一个具有文明习惯的责任和义务,是他们日后成才的支柱,是他们让人敬仰和尊重的前提,是他们成功的保障,是他们能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基本条件。
小学时期是孩子最单纯最天真的时期对任何事物都有一种探索的渴望,必须抓住这个时期开始培养好孩子的文明习惯。这个阶段,孩子容易管理并且听从老师的教导,小时候养成什么习惯,长大后就变成什么样的习惯,对以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偏远地区的很多老师、父母及学生都没有意识到文明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走访发现在偏远地区小学生文明习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言行举止不文明
举止文明是一个精神风貌,基本素质的体现,是做人最起码具备的品德。就算学习成绩不是非常好也该懂的基本做人准则。而现在的小学生在这方面相当欠缺。例如: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更有甚者随地大小便;不懂尊重他人,将吃剩的泡泡糖粘在课桌椅上,还有部分同学直接粘在他人头发上;盗窃他人文具等行为;给他人取绰号,搞恶作剧,说脏话粗话,也许这种情况在学校的监管下发生的频率不高,但一走出校门,这种现象极为普遍,尤其是在偏远的山区,他们脏话.粗话脱口而出,甚至成为他们的口头禅,校园内外“他妈妈的”.“去死吧”;“猪”“滚”、“毛线”之类的话随处可闻。在社会各方面取得进步的同时,相当部分学生不文明用语也随之“进步了”,言行举止也变得不文明了。
二、懒惰、自私自利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4+2+1模式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在家中占着“特殊的地位”。加上家长的过分溺爱给学校的教育机构成了极大的障碍。“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中华传统美德跟他们渐变遥远。在与他人交往中,甚至产生了严重的自私心理。以小学生的值日为例:有部分的小学生个人做个人的态度,只愿意完成分内的,不肯多做分毫。而如果是值日组长,则会利用权威,当上“无线遥控器”让组员做的更多。学生在家里,“我想怎样就怎样”,从不参与家务劳动,一家人围着一个小孩子团团转,是他们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在家里我就是“小皇帝或小公主”,你们都是听我的,有时甚至顶撞家长的现象。
在家里什么玩具都是自己的,好吃的也是自己的,不愿意与他人分享。于是到了学校,与同学相处中处处想占上风,看到别人有困难不帮反嘲笑。在现今这样一个物质充沛的社会里,有很多人忽视了珍惜粮食.节约水电等这样一些小行为。在放学后常见水龙头.风扇等没有关上。学生用书.学习用具吧到半个学期就丢失或损坏,许多小学生一旦饭不好吃,就放下筷子不吃。对社会公共实施与公共财产随意迫坏。由于在家不做任何家务,所以到校后打扫卫生时也很懒惰。
三、攀比心强,谎话连篇,推卸责任。
从怕老师骂说作业在家到做了坏事不承认,甚至推给他人。找各种理由搪塞老师和家长。例如看到某同学穿漂亮衣服,用漂亮文具,大把零花钱就编理由骗父母。
四、不懂感恩,不懂同情和怜悯。
在家享受惯了,习惯了别人对自己好,总认为别人对自己好是理所当然的。得到帮助不会说谢谢。看到别人伤心了,哭了不安慰反觉得好笑。看到同学摔倒了,不去扶起来,反而看着好笑。
二、小学生不文明习惯产生的因素
(一)家庭方面的因素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对孩子心理.性格和人格的影响是直接的。可是我们一些家长们却忽视了子女们习惯的教育。有部分家长只重视分数,只要考高分其他一切都好说;有的家长只顾自己,只要给孩子吃穿就行,忙的时候忙,闲下来就是三五成群打麻将、喝酒,放任孩子。不关心学生心理和学习。更有的家长自己就经常出口成脏,给孩子造就一个不好的环境。在这个偏远的村小学中,有一半以上是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引导。祖父母带孩子又过于溺爱。特别在偏远地区,有的学生竟然用少数名族语言骂脏话粗话。
在一所近三百人的边远村小学中调查发现:父母常年在外务工随祖父母及外祖母居住的有约1/2,父母离异、病逝或因病而常年与亲戚居住的约1/20,随机访问8位家长中重视子女文明习惯教育的为0。为人父母就应该担负起培养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不应牺牲孩子的幸福生活为代价。失去了父母的爱,家庭的温暖,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发生严重的扭曲和变形。因此,家庭应做好从小就培养孩子的习惯。
(二)社会发面的因素
学生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环境的好坏对他们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制约作用。且小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差,模仿性强,更容易在不良环境的感染下误入歧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是主流。但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封建腐朽的东西死灰复燃,人们至生活中的习惯明显下降。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蔓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概述发展和信息传播渠道,形成了多样化和复杂化,一方面为当代的小学生思想道德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另一方面,由于不健康的影像制品,给小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特别是在没有父母监督制约下上网,看电视的情况下,受不良影响更严重。
(三)学校方面的因素
目前的素质教育,特别是德育教育,由于受到社会环境、考试考评机制等因数的影响和制约,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不能很好的发挥应有的作用。许多品德教育的美好设想、方案和研究成果或束之高阁,或纸上谈兵,或流于形式,蔓延真正落实到实处,还是穿新鞋走老路。评判学生的优劣用分数的高低为标准,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积累,忽略了学生做人的根本,过分强调物质的东西,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和理想。把学生个性、思想道德、能力的培养这一教育的最终目的,用单一的应试教育,纯粹的功利使用教育所代替和吞没了。这种重智轻德、重知识技能轻理想、新信念的教育观念和方式,是制约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
这几年实行并校后,学生刚适应的环境变了,刚形成的良好习惯得不到强化又变了。而一些坏的习惯则在并校时一起得到传播。
(四)学生自身因素
小学生自身对是非分辨能力差,模仿能力却极强。如果没有人正确引导、监督,就容易受身边人和事及媒体的影响。而今电视、网络等随处可见不文明行为。像儿童喜欢看的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熊出没》等里面的行为及语言都充斥着不文明,就连一些战争片中的英雄人物也脏话粗话连篇。这会误导儿童英雄都是这么说话的。
三、小学生文明习惯养成对策
(一)形成意识、培养学生分辨是非能力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历来有“利益之邦”的美誉。在人与人的交往与合作过程中,文明的习惯不仅显示其修养、素质,而且直接影响到大事业的成功。“赠人一言,重如珠玉,伤人一言,重如刀割。”因此,我们首先教育学生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正常与人交流。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常用礼貌用语。其次,让学生学会礼貌动作,行为方面表现出对别人的尊重。如见到老师要问好,见到熟人要主动打招呼,递物给别人要用双手,进教师办公室要敬礼,进他人房间要敲门等。再次,就是要有谦让精神。遇事先想想别人,形成先人后己的思想。如吃饭时要请父母和长辈先吃;分东西时能够把好的让给别人。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遵守纪律等。
要让学生自己由被动接受到意识那是自身需要,同时让学生会分辨好坏,而不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二)充分发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作用
通过行为规范教育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内心自我要求与道
德信念,将外在的约束力内化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将外资啊的调节力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的自我调节力。通过行为规范教育形成学生的正确道德观念,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未定血痕的情趣和控制学生的行为。经过行为规范教育与规律生活的锻炼,学生能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学会正确的对待他人,正确处理日常行为。通过行为规范教育,可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自制性、坚持性、诚实、正直、自尊自爱、真诚有爱、认真负责、勤奋学习、勤劳俭朴、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
(三)文明习惯的示范训练
在学生明确为何做、如何做的基础上,树立一定的典型,以点带面。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学校当中的老师是学生的第二任老师,这两位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教育和引导的作用。小学生都崇敬榜样,榜样所带来的影响是无穷无尽的。父
母和老师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文明行为。小学生的成长容易收家长和老师的影响。因此,要培养好的文明习惯,老师和家长首先必须起带头作用,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让他们有学习的对象。
(四)科学的制定相关的制度
学校要结合一定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的常规制度等,使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明白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在当中明白、了解。接受正规的教育。一旦学生做好,学生就采取一定的措施制约他们,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文明习惯的培训,提高了自身讲文明,懂礼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每个人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在集体中度过的,小学阶段是最喜欢集体生活的。集体是孩子成长的温床,孩子乐意在集体当中表现突出自己,吸引同龄人羡慕的目光。要想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要着著学生的心理,运用学生对集体的向心力,让个人与集体紧密相连。
(五)开展丰富的活动、以活动学习文明习惯、树立榜样
在班级中定期的评选出“文明习惯的小标兵”,给他们佩带文明习惯小标兵的袖标,让他们在同学中显而易见,让他们在充分的做好表率、带领、监督等工作,使他们能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和带动周围的同学,同时也督促和检查同学们在生活中文明习惯的表现,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丰富的活动,是他们在欢乐中领悟到文明习惯的重要性,调动他们学习文明习惯的兴趣。组织一些演讲、主持、辩论、表演、讨论、竞赛、采访、评价、交谈等活动。使小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在竞争中提高学生的文明习惯。
(六)坚持到底、持之以恒
文明习惯的教育要想成功,一定正确的方法方式。要把认识、学习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循环往复的进行着,不断的采取被动和主动两种方式穿插进行,最终把文明习惯作为自己的一种素质。文明习惯是一种人格品质,是需要长久的教育,培养才能逐步的养成。在教育的过程当中,出现反复是很正常的。对此,应该让学生充满自信,在反复咋的情况下,扎扎实实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一句古语所的好,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只要有这种精神就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走不过的坎,只要一抓到底,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总有一天一定会让中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礼仪之邦vanguard”,在世界当中被世界所敬仰所尊敬,使他们投来羡慕的目光。文明教育,不仅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建立自信心,建立好人际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还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校风,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创新,形成了一个很完善的良性循环。在不断的创新当中持之以恒,使文明习惯养成一个新的台阶。
四、总结
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对那些文明习惯比较差的学生。不但要通过爱的甘泉去进行入脑入心的浇灌,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通过同龄效应去帮拉,还应该运用一定的激励去鼓励他们奋进的风帆。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教师的一丁点的表扬肯定,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荣誉,一份骄傲的资本。在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养成的教育时,教师应该适当的采用多种形式和激励方式以表扬为主,要注意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多感受成功之感。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辨别是非能力,从而是学生形成文明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 赵楠.小学生应该培养的好心态好性格好习惯【M】.新世界出
版社,2009.6.【2】 张亚新.优秀小学生应该知道的礼仪小常识【M】.新世界出版
社,2007.5.【3】 潘小云,徐伟.小学生数学思维阶梯扩展60课【M】.南京大学
出版社,2007.4.【4】 赵楠芹.如何加强学生礼仪教育【J】.今日中国教研,2009.1(7)
【5】 陈雯娟.小学生礼仪养成教育的时间研究【J】.今日中国教研,2008.(9)
【6】曹静·良好的习惯从养成教育开始,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调查报告
前言: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2014年5月1日,运用问卷的形式对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调查。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不记名问卷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17份,其中有效问卷117份,回收率97.5%,问卷容量为117。
(二)调查问题分析
1.百分之六十左右的同学人为生态环境资源状况十分担忧,但只有百分之三十不到的同学经常关注生态环境„„偶尔关注的占百分之五十左右„„百分之五十以上认为环保与大学生有关但只有百分之十左右对身边的人进行环保宣传,可见大学生具有较好的环保意识但很少能够去考虑去付出行动,几乎所有人对生态环境和人文环觉得一般或不满意但只有极少数人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很多人认为地球一小时有意义,认为环境保护作用很大,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但行动性差。
2.80%同学会在周围没有垃圾桶时,把垃圾留着,等找到垃圾桶时再丢掉,说明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是很强的,不过仍有部分同学会选择在周围无人时把垃圾丢掉,他们的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81%同学会在周围没有垃圾桶时,把垃圾留着,等找到垃圾桶时再丢掉,说明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是很强的,不过仍有部分同学会选择在周围无人时把垃圾丢掉,他们的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60%同学对当今世界生态资源环境状况十分担忧,可见他们对环境十分关心。
三、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对策
1)学校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1:学校切实加强宣传力度。
2:取消食堂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3:建立一定的奖励制度和惩罚措施。
4:学校以身作则,决策要符合生态文明。
5:增加垃圾桶等基础设施的数目。
2)如何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践行能力
1:积极参加生态环保活动。
2:养成关注环保知识并向身边人传播绿色生活意识的习惯。
3:提高自身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
4:积极响应有关生态文明宣传的活动。
5:从自身出发少用一次性餐具。
四、结语
本调查通过对抽样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从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学校的生态文明建设措施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的生态文明观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其中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在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我们不应该害怕,我们不应该畏惧,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共建绿色家园!
五、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唐志金(数学)、彭婧(物理)
组员:姜似仪、曹诗驿(社会)
刘倩、郑雅璇、何建生、李一鸣、梁静萍、郑铭文、陆晓姝、周贝妮、乔冰玉、(数学)
邓佳俊、汪传坤、鲁旭阳、张照康、王志豪、陈宏英、张泽 黄均媚(物理)
六、附件
1:调查问卷电子版
2:统计结果excel表格
第四篇:大学生如何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大学生如何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现在全国上下践行这份理念,并落实在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理解生态文明,具有现代的生态文明意识,学校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充分体现了当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而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
我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和观念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而推进我们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高我们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措施。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我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呢,我想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
1、课堂教育
课堂是学生们获取科学知识,提升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之一。要在课堂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就要求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拓展教育途径,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坚持育人为本,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素质。生态文明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林生院多开展 教育,就是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这种现代文明意识,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并唤醒他们的生态伦理良知,培养其健全发展的自觉性;
2、实践活动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要将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载体,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和品德教育。
坚持实践育人,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社会辐射效应。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正确理解生态文明观,实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看,实践比书本知识更能启迪人的心灵,更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生态的情感,树立和增强生态文明的信念。因此学院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实践育人,引导学生养成“绿色”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实践活动中提升生态文明素质。
现代社会,伴随着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人类逐渐认识到树立科学、进步的生态文明意识对全球生态保护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教育观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策略,并辅之以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对有效提升我们林生院学生的的生态文明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五篇: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点,高校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工作,以行之有效的方式让祖国接班人积极投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当中去。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和培养
一 为什么要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对大学生来说,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态文明素养,才符合现代社会对每个人基本素质的普遍要求。从这个意义讲,生态文明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因此,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使他们掌握基本的生态环境科学知识,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学会对生态环境负责,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和教育的具体措施
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一定要加强德育建设,只有让他们清楚意识到保护生态文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才能让他们提高使命感和责任心从而自觉地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
除了学校首先要给与足够的重视之外,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1、高等院校应有计划地设置有关环境保护的专业或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让这门课程成为像人文、政治教育一样的必修课程,从而使使大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学习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才能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提高生态文明的素质。
2、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利用讲座、图片视频展览等让学生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性认识。
3、将生态文明价值观念融入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培养大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节日是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节日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现在每年有许多节日与环境有关。如3月12日的植树节,3月22日的世界节水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等,在这些节日前后各种报刊、电台甚至街头都有有关的宣传内容,这对学生都是很好的教育,使同学们感到环境问题受到全人类的关注,自觉重视生态文明的问题。
4、实施开放性教育模式,因为生态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实践认知的过程:(1)、教师授课时应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式教育,比如给出与生态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收集资料进行作答,参与识别分析,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生态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2)、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实地调查和观察等活动对我国生态问题现状进行亲身体验,更能让学生深刻意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3)、引导学生大胆创新,积极鼓励学生运用智慧发明创造,研究生活中可以低能源低消耗的新发明,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热情和发现科技创新的潜力。
5、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重在参与。也就是说,必须坚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对学生要倡导新的生活方式,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亲自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如参加本地动植物资源、环境污染状况、水质调查,进行空气监测,不用或少用一次性木筷,以节约宝贵的木材资源,把自己不用的,而仍有使用价值的用品尽量捐献给他人或社会,少用塑料袋以减轻“白色”污染,参加环境保护志愿者活动等。
三 总结
切实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是目前高校德育教育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今后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采取合理的方式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于德育教育中,才能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到大学生们的生活中去,才能将大学生培养成具备生态文明素养的优秀人才,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绿色”公民。
[参考文献] :
[1]陈福生,方益权,牟德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2]葛林豫,李迎芳,郑浩.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未来展望[J].河南科技,2008(11).[3]万福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4]程爱民.试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J].人才与教育,2008(9).[5]刘艳华.论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及行为习惯的培养[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