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论当前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概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校德育工作的导向作用越来越明显,如何针对当前中小学生存在的道德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就成了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问题。【关键词】:农村 学校 德育现状 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校德育工作的导向作用越来越明显,学生的德育问题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问题。农村学校如何针对当前中小学生存在的道德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就成了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问题。现就将我校近年来针对学生德育现状以及所采取的对策略作评述。
一、现状分析:
1.当前中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不良表现
当前,一些中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不良表现突出表现在生活卫生习惯、文明习惯、纪律习惯、学习习惯、等几个方面。
①生活卫生习惯:不懂得勤俭节约,不爱护学校和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差。
②文明习惯:集体主义观念不强,对同学不能谦虚礼让和文明交往,语言不文明、不懂得接人待物。
③纪律习惯:不能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社会公德意识差,对好人好事嘲笑,对违纪行为默认乃至赞同,甚至参与赌博、吸烟、酗酒、打架、进电子游戏厅或看色情书、画、录象等。
④学习习惯:学习目的不够明确,缺乏主动性和吃苦的精神,有的还不能按时、独立、认真地完成作业,乃至厌学、逃学旷课等。
2.当前中小学生不良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
①家庭教育不当:有的家长行为粗鲁,常讲脏话;有的作风不正,存在酗酒、赌博、观看黄色录象、行贿受贿等,为孩子提供了坏榜样;有的家庭父母关系长期不和,婚姻破裂,使孩子得不到正常的关怀和教育,失去家庭的温暖;还有的家长只养不教或重养轻教,甚至溺爱娇惯,放任自流;有的错把粗暴当严格,信奉“棍棒之下下出好人”,动辄训斥、打骂、造成子女对父母的逆反;有的父母、祖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的面唱对台戏,使教育作用相互抵消。
②社会环境影响:当前社会环境的主流当然该肯定,但不良的社会风气,腐朽的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思想观念,庸俗低级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娱乐场所以及耳闻目睹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对学生产生着不良影响。
③学校教育失误:一些学校重智轻德,忽视经常性的政治思想工作和品德行为的严格训练。一些教师思想素质不高,不重视师德修养,不关心、尊重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冷漠歧视,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忽视学生个别差异,处理问题感情用事,宽严失度,或姑息迁就,或严而出错,学生逆反心理较严重。
二、对策研究: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如何使学校德育工作能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使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呢?近年来,我们学校进行了一些探索,采取了一些对策,并收到了一些良好的效果: 1.确立培养目标,构建管理体系。
①学校要求,中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注重仪表、严于律己、热爱集体、文明礼貌、遵规守己、勤奋学习、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②中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为了把这一项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管理体系,使三者互相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学校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他既承担着认识上的意识引导,又肩负着行为上的规范训练,同时接纳对学生的行为评价。在学校里,校长领导下的德育领导小组、教导处、行政值周、少先队、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各自按自己独立的联系线索开展德育工作。学校规定德育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是:负责德育工作的管理,对内直接管理班主任、团队少先队组织,对外直接与家庭教育接轨,与社会挂钩;教导处的德育工作职责是:管理各任课教师;行政值周主要负责值周教师的管理,以及学生风纪、仪表、出勤、清洁、纪律等;团队少先队总部主要负责学生参与的各项大、中、小型活动的组织、安排、监督,以及学生礼仪、纪律、卫生、好人好事、安全文明等行为习惯的监督检查、评比、宣传工作。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形成了学校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管理体系。
2.教师以身作则,学生自主管理。
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是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前提保证。教师良好的道德风范将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号召力和鞭策力,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作用,反之则会导致负面的功效。
近年来,学校在狠抓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加强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并做到了“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政治学习制度。确保了教师政治学习时间和内容的落实,除了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文件、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教育理论外,还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对照检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四川省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教师忌语》、《教师行为十不准》、“三新一德”中有关师德修养学习等的执行情况。
二是坚持校务公开制度。学校向社会公开教师应遵守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接受家长、学生、社会的共同监督,并以标语、宣传单、有线电视的形式公开师德师风举报电话,设立意见箱,落实家长接待日。
三是坚持考核制度。每年上、下期,学校组织人员,集中对每个教师的师德表现进行考核,请家长、学生、村社干部参加,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评优、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②学生的养成教育单靠教师的教导是不够的,更主要的是靠自我约束,自主管理。团队少先队组织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有意识的让学生参与管理,帮助他们从“他律”走向“自率”。近年来,学校以团对少先队干部为骨干建立了“两岗一哨”,效果很好。“两岗一哨”即“仪表监督岗、纪律监督岗、清洁卫生流动巡查哨”,负责学校公共卫生、学生卫生习惯、着装仪表、课外纪律、集会纪律的监督检查。每天早上,学校门口总有两名佩带礼仪绶带的同学不断提示:“同学,你衣冠不整!”,“同学,请拉好衣服上的拉链!”“同学,请下车!”;教学门口总有几名佩有礼仪标志的同学向老师问候:“老师好,老师早!”;课间活动时,操场上、梯道口随时可以看到佩有“清洁卫生流动巡查哨”标志的同学,负责检查学校的环境卫生。各班也建立了相应的风纪仪表、自习纪律、课间操、清洁卫生等“监督岗”加强监督。班内的“监督岗”,有的让班干部、中队干部担任,有的班注重使用一些在班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有的有意使用一些平时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给他们为集体服务的机会,让他们在管别人的同时学会管自己,减少或克服自身的缺点。此外,学校还给学生自我管理创造了条件,重视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在学校里,在班级中做到了好人好事有人夸、不正确的行为有人抓,对特别典型的人和事,通过红领巾广播站予以通报,让学生从一些点滴的小事中受到启发,使好的行为习惯在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中得以养成。
3.抓住班主任和值周教师两条德育工作线。
①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班主任教师的作用特别重要。我校把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作为对班主任教书育人工作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班主任教师根据学校的要求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行为训练,有针对性的组织主题班(队)会,用文艺、知识竞赛等形式教育学生。此外,结合中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向他们提出要求,从基本做起,循序渐进、逐步适应。我们还特别注重关爱行为习惯差的同学,并且于家长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配合,共同教育学生克服不良习惯。还强调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风气,如勤奋学习、助人为乐、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爱护公物、节约朴素、热爱劳动等,及时进行表扬,让学生明辨是非,分清荣辱,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班风。
②值周教师是学校常规管理工作的主心骨,对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监督和鞭策作用。我校每周都有一名领导担任行政值周,从星期天下午到周五学生离校,学生在校的一切活动全在值周教师的监督、指导下之下,时时督促,天天检查评比上墙,一有情况及时通报、处理,确保学校整体工作正常运转。班主任、团少队干部、“两岗一哨”必须服从值周教师的安排,协助值周教师的管理工作。坚持每周星期天晚上的周前会,及时总结、安排德育工作。学校把值周教师的工作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等,凡是被学校评为优秀的值周教师,学校要给予奖励。考核不合格的值周教师,本学期内不得评优、评先。4.榜样激励。
一是发挥团队少先队、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学校要求学生干部在行为规范上做好表率,要求同学们做到的,干部首先做到,同学们很自然地向他们学习。
二是学校每期表彰了一批“好学生”、“文明学生”、“进步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树立一批“特长学生”、“文明标兵”、“学习标兵”,将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照片通过展板展出,让孩子们身边有学习和奋斗的目标,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5.因地制宜,开展灵活多样的德育活动。
我们一贯重视开展各种德育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组织学生参观厂矿、企业,让学生了解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学习企业职工吃苦耐劳,爱厂如家的敬业精神,感受企业“以质量求生存,以科技促发展”的竞争格局,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力争上游。
二是组织学生观看军队生活影片,让学生学习军人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雷厉风行的作风。
三是请武警到校做教练,对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进行一周军训,磨练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
四是组织学生打扫公共场所卫生、到敬老院献爱心、下村帮助农民收割庄稼等,使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爱惜粮食、助人为乐的好作风。
五是学校团队少先队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安排,让学生在活动中动真情,逐步实现道德行为习惯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化。
由于坚持狠抓学生的德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促进了我校德育工作的落实和深化,推动了我校各方面工作协调发展,使学校面貌更加生动、活泼、日新月异。
第二篇:当前高中生现状与德育工作对策
当前高中生现状与德育工作对策
漯河二高张泉辉
当前高中生思想和行为特点的分析:、价值观念取向的多元化。在价值观念取向上,多元化是当前高中学生思想和行为最明显的特点。我国现阶段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多元化的格局,即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这些社会客观存在的现象反映到当前的高中学生身上,自然会使学生的价值观念趋向的多元化。在当前的中学生身上体现出二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当前的中学生思想日益活跃,观察力敏锐,富有时代气息,特别关注国家的政策、时事和社会热点,注重改革开放的进程,对社会腐败现象深恶痛绝,有一定的竞争意识。这是正效应;二是当前的高中学生对现实的观察和判断缺乏理性的标准,看问题离不开自我,重结果,轻过程,道德伦理观念差,思想意识和行为相互矛盾。这是教育的负效应。、自我意识强化和奋斗意识诚弱。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现在中学生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优越的家庭环境养成和造就了高中学生狭隘的自我意识。表现在行为上考虑自己的多,想到他人的少,缺乏集体观念和群体意识,再加上受前一段社会舆论和大众媒介过分宣传自我观念的影响,当前的高中学生也卷入了世俗文化的浪潮中,逐渐强化了这种自我意识。它侵蚀了奋斗意识,使当前高中生只看成功果实的辉煌,没有看到艰苦奋斗的艰辛。、校园生活的暴力和早恋现象。当前高中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已经表现出准成人化的现象。在升学的空前压力下,有的学生感到升学无望,心灵空虚,寻求感情寄托(上网聊天)和暴力刺激。结果使有些中学生“哥们义气”严重,结帮拉伙,欺负同学、打架斗殴,甚至造成了同学之间非正常伤亡的恶果。也有学生盲目追求异性,超出友谊的界限,沉溺于感情的旋涡,荒废了学业,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
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对策、重视和加强对高中生进行系列规范化的教育。学校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力戒零敲碎打,必须规范。对学生实行德育一定要依据高中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识与接受能力,切合高中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特征的实际。虽然当前中学生的价值观念是多元化的,但我们德育的内容和培养目标是明确的。德育内容就是国家教委确立的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目标是培养一代“四有”新人。所以我们要按照德育内容和培养目标,抓好当前中学生的三个系列规范化教育。(1)抓好对中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每个学生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白该坚持什么,扬弃什么,追求什么,建立自己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体系。这是我们进入现代社会的“政治保证”。(2)抓好对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法制观念与道德伦理的教育,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入,重新调配人们物质利益的新情况下,使学生能正确对待自己和社会,遵纪守法,诚实可信,富有爱国情感和道德观念,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这是我们迈向现代社会的伦理基础。(3)抓好对中学生政策时事和社会实践的教育。让中学生更加详细地了解国家和社会的大事,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把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关注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树立理想,学好知识,并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了解社会,体会艰苦创业精神,自强自立,早日成才,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施展自己的抱负。、重视和加强德育队伍培养,建立德育网络体系。建立完善的教育网络体系是做好德育的基础工作,而培养高质量的德育队伍更是搞好学校德育的关键。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承担着中学生智育任务,而且肩负着中学生如何做人的德育重任。当前,在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大学生道德滑坡令人震惊的事件,这都说明中学德育的成败关系到未来民族的兴衰,所以说加强德育队伍的培养是整个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就现实看,我们德育队伍的素
质是较高的,可是,在整个社会转轨过渡时期,有许多新知识需要学习,当前中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新特点也给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因而在继续倡导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的同时,须更加努力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面对当前中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做好德育工作。社会各界和教育行政领导部门应采取措施,尽可能地提高德育队伍的社会与经济地位,使我们能以德立教,律己律人,全身心投入德育工作,做到“独爱育桃李,春蚕吐尽丝。”另外,我们要和社会各界共同协作,建立以政教处(或学生处)德育工作者为主体,班主任老师为骨干,校外辅导员(如法制副校长)为基础的纵横相交的德育网络,覆盖校内校外,强化德育工作基础建设。、重视和加强改善德育的方式与方法。当前高中生思想和行为的新特点需要我们必须改进德育的方式和方法。我们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要求,重新审定德育方式、方法,该继承的继承,该发扬光大的发扬光大;该摒弃的摒弃。在德育的方式上应重视开放性和疏导启发性,学校的工作不可脱离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孤立地存在,我们要把德育的内容转化为中学生的日常行为意识,让德育内容渗透到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成为中学生立身处世的准则和信条,使中学生切实感到德育对生活、工作、学习是有用的,使我们的德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德育方法上应重视情理性与自主性。德育教育必须要以情感人,以理育人,空洞的说教不能教育当前的中学生,严厉的批评也打动不了当前中学生的心灵,唯有情感教育才能使德育内容真正入脑入心。自主性就是创造条件激发中学生的参与意识,体现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寓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德育活动,培养学生集体、爱国、上进的观念,养成良好心理素质,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实现德育的内容和目的。
第三篇:浅谈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doc
浅谈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工作单位:上高县塔下中心小学 作者姓名:董友林 学科:小学思品
【摘要】:德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主要方向,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对个人一生性格和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现状;对策
德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主要方向,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对个人一生性格和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从近年从事德育教学工作切身体会,从农村孩子所处的环境特点与当前农村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不良表现进行归纳总结,对农村德育工作进行探讨。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农村小学的德育工作得到了改善和加强,取得的成绩是主流,但我们必须看到农村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据笔者调查,大多数农村小学重智育轻德育,重形式轻效果,重校内轻校外,重灌输轻导行的不良现象依然存在。以致学校育人观念淡化,德育工作弱化,学生道德素质退化。一些小学生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小小年纪不思进取,贪图享受,厌学逃学,进出娱乐场所,盗窃斗欧,违纪违法事件时有所闻。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道德失范。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导向的模糊和新的适用于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复杂的社会情况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西方腐朽没落的生活观念的渗入和社会消极现象的存在给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2、周边环境失调。学校是育人的殿堂,不但需要健康向上的内部环境,而且需要和谐净化的外部环境。目前学校周边的环境与学校育人要求很不协调,特别是集镇学校周边的环境令人担忧。据了解,有的集镇无证录象室、桌球室、游戏机室遍布隐蔽的角落,校园门前的摊点驱之不去,还有的以私人营利为目的,出租黄色书刊和光盘。所有这些失调失控的环境,无疑对涉世不深,自控力差,易受暗示的青少年学生产生诱惑和影响,这也是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诱因之一。
3、家庭教育失当。据调查分析:大多数青少年的品行不良、违法犯罪与家庭教育失当有很大关系。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家庭结构破裂,家庭破裂的孩子得不到亲情的温暖和应有的管束,容易受坏人的引诱和利用,进而走向邪路;二是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千方百计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使孩子从小养成自私、任性、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一些家庭满足不了需要,铤而走险行为在极少数青少年中便时有发生;三是部分家庭言行不检,对社会怨气多,沉缅于赌博、和声色犬马之中,对学生负面影响很大;四是隔代管理。在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外出打工经商的学生家长越来越多,他们的子女大多数交给祖父母、外祖父母代管或托亲朋照看,有的学生甚至独自留守,这些“留守少年”,离开了父母的教养,失去了应有的管束和控制,难免不良风气侵蚀。
4、学校教育失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办学思想不端正,育人观念不明确。90%以上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反映,当前,社会评价学校,上级考核学校主要看升学率,学校考核教师主要看学科成绩,“一好遮百丑”,有的学校一周唯一的一节班会课也往往是“考试总结”、“班级常规管理情况分析”,学生累、教师累,难怪学生发出“我要自由,还我假日”的呼吁。有的学校第二学期很少组织德育活动。由于应试教育,德育的时间和空间受到很大程度的挤压,有的教师直言:“问题在下面,根子在上面。”“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是学校德育工作弱化的根本原因。二是德育缺乏实效。大多数学校未能按《中小学德育纲要》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不分年级高低,不管个性差异,一个模式,“一刀切”的现象比较突出。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有学生反映:校会老调重弹,国旗下讲话东拉西扯,少先队活动很不正常,至于社会实践
活动,一学年也难得搞一次。三是德育队伍形不成合力,各个层面不能协调开展工作,已设有的学校德育工作计划成了挂在墙上的一纸空文。
5、德育评价失策。客观上德育状况及实效的评估难以操作,但主观上努力不够,至今教育行政部门还没有真正建立科学化的德育工作评估制度。就具体学校而言,在教师岗位责任制考核方案中虽有德育工作的考核条目,但在具体评估操作过程中,随意性较大,而且德育这一块在整个考核方案中所占的比重很小。还有学校领导反映,以往评选德育先进学校凭印象、凭上报的材料,很少进行认真扎实的实效评估,评优的不公正也挫伤了一部分学校做好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二、对策思考
面对新形势的要求和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象状,我认为要强化学校的德育工作,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认清形势,统一认识,确保德育的首要位臵。
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培养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素质优良的一代新人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尽管我们过去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地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尤其是国际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影响。面对日益复杂的形势,学校领导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从提高民族素质,事关国家安危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更加自觉地把学校德育工作放到“以德治国”,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出位臵。当前,应把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当作中心工作来抓,掀起再动员、再学习、再认识、再提高的热潮,使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思想上定位。其次,学校要根据《意见》要求,结合《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小学德育纲要》等德育规章,解放思想,从少年儿童的实际出发制定实施计划,要从舆论宣传和制度建立切入,保证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同时,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采取切实措施,坚决扭转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不良倾向。
2、要进一步健全德育工作机制。
首先要明确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组织学校德育工作的责任。德育工作单凭学校自身的努力是很不够的,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协作和支持。例如:净化社会环境,这就是需要政府会同公安、工商、文化、司法等部门进行综合整治,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切实履行“两办”《意见》中规定的职责和义务。其次,要明确德育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校长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校长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国家规定的德育目标、内容和要求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落实。学校应该发挥党支部、工会、团队组织的作用,培养好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德育工作队伍,切实办好家长学校,大力普及家教知识,密切学校、社会、家庭的联系,努力形成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德育工作和管理机制。再则,要确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彻底克服德育的任务由班主任、辅导员完成的偏见,强化每一位教师的育人意识,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在德育中的作用。
3、要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德育工作的实效是德育工作生命力的体现。”如何提高德育实效需要根据校情、班情和学情进行认真研究和深入探讨。我认为要增强德育实效,首先,观念要更新,方法要创新,要坚决摈弃赶时髦的应景教育、形式主义的花拳绣腿、教条主义的空洞说教。其次,在德育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六性”:一是教育目标的层次性。要根据《纲要》和《意见》的要求区分不同年级,不同对象设臵教育目标,分层施教,层次递进,避免“一刀切”的现象。二是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德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德育的内容也要适应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只有不断注入时代内容,才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要紧扣小公民道德建设这个主题,充分利用德育资源配合教育教学。三是教育策略的开放性。开放式的社会每天都向青少年传播各式各样的信息,如果再用过去那种封闭式的德育方法,势必造成校内外“观念落差”的冲突,使学生无所适从,学校应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体验生活,陶冶情操。四是教育管理的民主性。教师在学生管理中应坚持民主的原则,多对话,多交流,少批评,少训斥,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为人师表,使说服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管理,让学生自主活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体验,将德育要求内化为自身愿望。五是教育形式的多样性,要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优势,把德育观念、德育要求、道德标准融化在具体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从中获得道德的教益。六是德育工作的持久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学校应该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常抓不懈,持之以恒,特别对后进生要紧盯不放,要紧扣小、细、实,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日积月累,逐步形成规范,坚决杜绝“雨过地皮干”的短期行为。
4、要健全德育科研和督导评估机制。
德育科研在农村小学还很薄弱。我认为学校应有德育研究的课题。中心小学每学期应该组织一两次大型德育观摩和交流活动,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应该研究制定学校德育工作评估方案,并制度化地开展专项督导评估,将评估结果与荣誉、利益紧密挂钩,对应德育工作没力而造成学校管理混乱,学生品行不良的学校领导在考核时要“一票否决”。要建立竞争机制。对“德育先进学校”采取考核制,取消“德育先进学校”终生制。同时,学校也要相应制定德育工作评估方案,细化内容,强化督导,严格考评,考评结果要与教师评优、晋升、奖励挂钩。对德育工作成绩显著的学校和教师要给予表彰奖励。
5、要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优化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是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更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目前,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虽然引起重视,但品位不高。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认真规划,精心设计,落实经费,抓好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和育人氛围的营造。当前,首先要加强校园环境的整治和管理,杜绝脏、乱、差。同时,要将现有的文化宣传阵地(橱窗、画廊、黑板报、广播、电视)充分利用起来,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心小学每年组织一次“文明校园”的评比,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文明教室”、“文明办公室”、“文明宿舍”的评比,以次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
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推进的社会转型期,学校德育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努力探索并正确把握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明晰思路,科学决策,把学校德育工
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培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
第四篇: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当前学校德育工的现状和对策
由于德育工作的复杂性,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德育工作现在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诸多薄弱环节,归结起来,主要有 “三重三轻”、“三个不适应”和“三个不能够”。
1、“三重三轻”
①重智育轻德育
不少学校的领导和老师认为,智育是“硬任务”,学生学习不好,就考不上重点中学或大学,全市一排名次,就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和生源,也就会影响到学校的收入。而德育是“软任务”,搞得好坏,没法用标准来衡量。因此,没有完整系统的德育工作计划,没有人坚持做细致深入的德育工作。
②重知识传授轻实践锻炼
有调查表明,现在学生的道德行为水平有普遍下降的趋势。虽然有95%的学生能熟记“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但真正乐意落实到行动上的却只有20%左右。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主要也是宣传教育,缺少实践活动。思品课也主要是进行记诵和分析,让学生得高分,以提高践行能力为目标的活动开展不够。
③重防范轻教育
不少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放在对学生的行为限制与防范上,不允许学生这样,不允许学生那样,缺少对学生应该怎样的教育。对学生的监督与检查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教育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把原因分析透,把道理说充分。如果仅仅是“防”和“堵”,很容易与学生的意志形成对抗,造成“逆反”心理。
2、“三个不适应”
①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德育工作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它的任务是要将社会意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行为。要完成这个转化必须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施教,这样他们才能够接受教育。如果脱离了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需要施教,他们就不欢迎,不接受,以至影响教育效果。目前,有些学校把社会上的一些意识形态,把成人的一些教育内容,不经过教育方法的加工,就象对待成人一样灌输给中小学生,由于他们不理解,没有体验,因而他们就感受不到有这种需要,于是他们就不理睬,不接受,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效果。
②不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很大,新事物层出不穷。而接受新鲜事物快的青少年学生,虽然思想非常活跃,但分析问题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却不高,控制能力也比较弱。对新鲜事物及矛盾现象难以理解,对一些诱惑难以抗拒,很需要教师的指导、教育和帮助。但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不能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不能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实际需要,只是教条呆板地讲一些陈旧的脱离实际的东西,而学生希望解决的东西却得不到回答,因此德育工作不受学生欢迎。
③不适应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为了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和使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生动活泼和协调发展为基本特征。而我们不少学校,轻视德育工作,忽视社会实践,智育至上,不仅影响了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和落实,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3、三个不能够
①在德育内容上不能够把传统德育内容和时代要求结合起来。既不能很好地挖掘传统的德育资源,又不能很好地利用现实中的先进人物和事绩进行教育,特别是不能把现代观念和思想介绍给学生。
②在德育方法上不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灌输的多,学生活动的少。教师批评多,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少。知识传授多,社会实践少。
③在德育途径上不能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对学生进行教育,不能对家庭教育进行有效的指导,不能充分发挥党政工团的综合教育作用,不能充分利用课堂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原因,有德育工作难以量化评价的原因,有德育工作本身不好开展的原因,有应试教育影响的原因,有德育工作者水平不高的原因,主要的还是我们不重视和不作为的原因。在当前,搞好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明确一个目标
一个目标就是培养“有中华魂的世界人”。
其中“中华魂”有两个内涵:一是有爱国思想,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不能出国以后不回来,也不能因为个人的私利,有辱国格和出卖民族的利益。二是有中华民族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美德。“世界人”也有两个内涵,一是放眼全世界,能够学习和掌握全人类的先进文明和研究成果,充分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二是服务全人类,不仅要服务于我们的祖国和民族,还要有为全人类做贡献思想和能力。“有中华魂的世界人”是教学目标,也是德育目标和教育目标,并且是最高目标。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对准这个目标,实施我们的教育,1努力实现这个目标。
二、提高两项水平
去年,教育部课程研究中心进行了一次12000人的调查,调查的对象有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有关人士。调查的内容其中有两个,一个是哪一项教育目标最重要,在七项教育目标中,有87.6%的人认为“责任感和人生规则”最重要,高居第一位。一个是哪一项教育目标落实的最好,认为“责任感和人生规则”落实最好的只占1.7%,居倒数第一位。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当前的教育出现了极大的偏差,解决问题的办法主要有两个,就是提高德育工作的认识水平和落实水平。
1、提高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水平
对于当前的教育,必须具有危机意识,必须充分提高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认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智育、体育不合格仅仅是出次品、残品,思想品质不合格就要出危险品。“人才”,“人”是第一位的,“才”是第二位的,要先成人再成才,不成人,宁无才。因为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弥补。说到底,一个人,一切的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一切的失败,都是做人的失败。只有使学生首先在思想上有了进步,其它方面才会跟着进步。现在的中小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状况,不仅是我国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而且对我国的未来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我们必须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使他们能够担负起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重任。
2、提高对德育工作的落实水平
德育工作者要做好德育工作,较好地完成教育任务,除具备政治思想素养和知识素养外,还应具备一些特殊的能力。归结起来有四点:
(1)应善于观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2)、德育工作者应勤于思考,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3)、德育工作者应长于说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4)、德育工作者应精于管理,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
三、实现三个创新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既要借鉴,更需要创新,只有根据时代特点,依据先进理论,学校德育工作才有出路。
1、目标创新
要主动迎接新时代的挑战,改变传统的德育目标.新的目标要能充分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新道德观念,以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总要求。
2、内容创新
我们要按照德育的新目标和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规律,把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同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结合起来,贴近和关注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敏锐反映经济社会变革和文化创新,形成具有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生活化、创新性的道德教育内容系统。
3、方法创新
我们要根据德育的新目标新内容,总结历史和现实的道德教育经验,切实贯彻主体性、实践性的基本原则,实行人文教育方式与现代科技手段有机结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符合规律性、富有实效性的道德教育方法系统。
四、搞好四个结合1、实现个人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教育相结合这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当前,学生普遍地缺少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个人利益,不考虑集体利益,缺少合作精神。这是打破一元化价值观后出现的新的思想潮流,也可以说是思想解放后新的思想体系没有建立给人们带来的迷惘。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能再回到老路上去,事实已经证明,“德育政治化”是十分有害的,空乏的爱国和集体主义教育也是收不到实效的。如果听之任之,任由“人欲”的泛滥也不行,这方面西方教育的教训也是深刻的。何去何从?面对现实,我们必须转变德育观念,贯彻江泽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上提出的观点:“坚持实现个人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在德育策略上一方面应大胆倡导学生追求个人价值,鼓励学生成名成家,调动学生积极进取的内在积极性,使“人性”解放,真正使德育工作充满活力;另一方面,对学生个人价值追求加以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人不只具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因此应遵守共同的规则,应追求人类共同的目标。个人的追求只有同祖国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才有发展前途,才能焕发出人生的绚丽光彩。
2、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教育相结合这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学校德育低效的重要原因是德育内容缺少应有的感召力。教条、空乏、陈旧的内容,学生已咀嚼多遍,没有营养,就连德育工作者们都不再认同,又怎能让学生予以体认?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应该继承的,但不应是概念的说教,应挖掘其丰富的内涵,进行生动、形象的展示,发挥其在培养学生德性中的基础功能,更主要的是要向学生介绍思想、政治、伦理、经济、文艺、教育、科学等方面的先进理论。应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现代人类文明成果。不要担心会把学生的思想搞乱,人只有在比较中思想才会成熟起来,是真理最终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发芽。况且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在不断完善的,只有汇集了人类最先进的文明成果,才会
推陈出新,才会在思想上进步和飞跃。我们要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不仅要适应社会,还要改造社会,没有现代人文素质是承担不起这个重任的。在价值多无化的社会里,德育内容的单一与僵化只会使德育工作处于尴尬的局面。我们不仅要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还要善于建立一个新世界。
3、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教育相结合这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与智育不同,德育水平的体现主要是实践性,如果学生仅仅停留在道德认知上,还不能说学生具有了道德水平。思品教学不应等同于文化课教学,应体现实践性。德育教育不能只是开会总结,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要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参与道德的实践,要开展一系列校内外服务和调查活动,进行道德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现、验证、体会道德规范,享受遵守规范带来的成功愉悦,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实践性是德育的基本特征,也是使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方法。
4、自我内化与社会外化相结合这是提高德育工作效果的主要手段。把学生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把德育工作主要放在对学生的意志与行为的限制与防范上,不仅效果差,还有负面的影响,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育要“疏”不能“堵”,“堵”只能防止学生犯错误,“疏”才能引导学生发扬优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人才不是“塑造”出来的,而是自己“成长 ”起来的。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有一个渐变的内化过程,这个过程如果没有学生这个主体的主动参与,不可能收到效果。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必须在学生的道德水平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教育,按照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调动和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从来完成德育的内化。应注重激发学生的自我完善意识,让学生主动克服自身弱点,通过自省、批评与自我批评、写日记等形式完成自我人格的超越。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德育活动,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对现实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实事求是地批判与学习,培养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自我鉴别能力。教育活动要开放与民主,培养学生自为、自由、独立、理性的主体性道德人格。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的德育工作出现了一些偏差,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和深入分析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努力提高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水平和实践水平,明确目标和内容,掌握规律的方法,落实措施和办法,树立信心和下定决心,不断开拓和创新,努力搞好德育工作,使学生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让学生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健康的人,一生幸福的人。
农村学校德育工作任重道远
——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负面影响调查
韦元圆
德育是中小学教育工作的灵魂,它致力于中小学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的培养,体现着中小学教育的基本目的与归宿,贯穿德智体美等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追求善的理念,造就美德的教育工作的最根本目的。而要实现这个目的,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统一协作,共同努力,三者在教育过程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统一的一个整体。但是实际教育过程,本应统一的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却很大程度上存在割裂现象,彼此间产生许多负面影响,我是一名农村初中的教育工作者,实际工作中我越来越感觉到家庭教育现状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下面从两方面淡淡我的看法。
一、家长对家庭德育教育意识的淡漠,忽略家庭环境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致使学校德育工作失去延续性。家庭是人生成长、生存、发展的初级场所,因而父母的行为习惯对子女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深远的,常言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会打洞”,这句话虽然含有封建糟粕,但是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子女行为品格是父母行为品格继承和延续。因此家庭在对人的德性熏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子女良好行为习惯、高尚人格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孟母三迁,成就一代文化大儒;岳母刺字,培养传颂千古的民族英雄。”在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史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这本应该更加传承和发扬的家庭教育精神,在我们社会日益进步,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很多父母认为他们的任务是让孩子衣食无忧,因而父母视子女为私有财产,娇宠有加,呵护备至,一味迁就,百依百顺,甚至纵容等已成为普遍现象。家长德育意识的淡漠,至使家庭教育德育功能衰减,主要表现在:
1、家长不良行为习惯和人生态度给孩子的影响。中小学阶段的孩子是行为习惯、道德品质逐步形成阶段,其可塑性、模仿性极强,而“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庭对其影响是极深远的。工作中曾有孩子因多次赌博且性质恶劣而屡教不改,班主任请家长到校共同教育,该生父亲第一句话就是“你这个颠仔,在家赌就得了,哪个喊你来学校赌”;曾有父母到校协助班主任教育子女,父母才讲一句话,反被子女呵叱而不敢言;曾有父母星期六骑摩托车到校,后给儿子自己骑车回家,班主任进行劝阻,该生父亲说“不要紧,死了没要你负责”等等。在这样的榜样面前,孩子怎能形成良好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将来又如何能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呢?
2、过分依赖学校教育,把德育教育全推给学校,孩子在家期间放任自流。许多家长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家庭无关,于是一推了之,甚至以“学生最听老师的话”为借口,将教育责任完全推到学校和老师身上。我们班有一位学习不够自觉,上课时常迟到,甚至有抽烟、赌博等不良行为的学生,其家长就是这样一个依赖学校教育的人,当我打电话去了解学生晚上在家学习情况,并希望能取得家长的配合,共同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竟然被这位家长劈头盖
脸地数落一番,埋怨学校管理不严,孩子在家晚上经常不看书,有时还出去逛街,她没法管,还说这完全是学校造成的。的确,许多家长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物质需求就行,其他的就完全交给学校,有些甚至可以说是扔给了学校。这样的家庭里的孩子,又怎么能学会严格要求自己,主动追求自我完善呢?
第五篇:当前农村扶贫开发的现状与对策
当前农村扶贫开发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在消除农村贫困问题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消除农村贫困既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式。但新时期农村扶贫开发过程也存在不少新的问题,如扶贫资金投入加大,减贫速度却在变缓。本文阐述了农村扶贫开发的时代背景,分析了现阶段农村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扶贫开发;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 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2_)004-000002-01
一、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的时代背景
随着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2_-202_)的颁布,使得扶贫开发工作步入了新的阶段,由解决温饱问题阶段转为改善生态环境、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缩小贫富差距的新阶段。这一阶段,扶贫由政府主导的传统模式,转变为渐进式、开发式扶贫模式,并且建立长效脱贫机制、政府与市场及社会三者的联动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构建多元化贫困治理主体,提高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提升的能力。新阶段下,为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对扶贫开发进行重新定位。政府相关部门在这一工作中应发挥主导作用,重点放在贫困地区的环境保护、改变其资源开发方式、提高扶贫对象的自我提升能力上,同时,要逐步提升社会福利水平、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从而使贫困地区共享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丰硕成果。新扶贫模式由“输血式”扶贫转变为强调生活救助与能力扶贫的“造血式”扶贫,表现为:一是突出重点,主要扶持特贫地区;二是拓宽范围,使更多贫困人口受益;三是提升层次,努力形成大扶贫格局。
二、现阶段农村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
1.贫困人口范围广,收入差距大
当前,我国农村人口收入普遍较低,远低于城市人口收入水平,且农村贫困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比例在逐步加大,这也和农村总人口流失有一定的关系。从实际情况看,由于农村经济整体落后,发展速度缓慢,造成一些中西部、西南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生活条件较差,更不用说公共服务水平。农村人口收入水平低下,其收入的富贫差距不断扩大,有些地区的贫困人口年均收入不足千元,这已经成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制约因素。
2.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差,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当前,多数农村贫困人口都生活在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区域,其交通不够便利,基础设施较差,水毁现象严重,而且逐步陷入“自然环境差一收入低一改善自然环境难一收入低”的恶性循环中,这也是制约贫困人口致富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一些贫困山区,矿藏、能源等然资源缺乏,产业基础薄弱,尤其是自我发展动能明显不足,人均收入普遍很低,并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这也成为地方政府农村扶贫开发的一大难点。
3.农村产业化水平低,缺乏竞争优势
从农村产业发展情况看,多数农作物产品的加工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也导致产品的附加价值不高。多数贫困人口仍然从事传统的种植和养殖业,对自然灾害等的抵抗和防治能力不足,靠天吃饭现象占主导。他们使用传统的生产技术、工具,加工手段落后,产业缺乏集约化,农产品单一且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此外,对农产品缺乏精细化和深度加工,农民与当地食品企业之间合作不够,当地农产品品牌不强,缺乏竞争优势。
4.农村社保水平低,因病返贫等问题突出
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使得很多农户长期处于贫困线以下,且得不到有效解决。尤其是特困地区,普遍存在着老而无人养、无能力养等问题,即使有少量积蓄,也会因病返贫或是因子女教育返贫,长期处于恶劣的生活环境中。另外,特贫人口占贫困地区农户人口总数的比例较大,而地方财政能力有限,每次发放的扶贫款项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农户的贫困问题,这也使得因自然灾害、因病、因事故等返贫的农户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
三、解决农村扶贫开发问题的对策建议
1.注重智力扶贫,加大劳动技能培训
要解决农村人口贫困问题,就必须对症下药,找到符合实际的扶贫措施。只有加大对其智力扶贫,提高其劳动技能,才能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一是要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整体素质,尤其是要培养农村科技人才,加强对其实用技能的培训。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入一批能够全方面管理、引领区域发展的科技人才,通过传帮带的形式,逐步培养农村贫困地区的“能人”群体。三是要加大对农村企业及合作社负责人及骨干的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以及风险应对能力。
2.改善生态环境,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要加强农村贫困地区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和开发。要积极推广节水技术,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大对污水的处理,加强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提高对水资源的再利用能力,从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大农村贫困地区对基础设施建设,如水、电、公路、网络等基础设施。通过集中精力办大事的方式,逐项实施民生工程,尤其是农村道路建设,要提高乡村道路建设标准,最终实现村村通、乡乡通的目标。
3.推进农村产业化扶贫进程,培育优势产业
农村扶贫开发应着力在优势产业的培育和扩张上,依托贫困地区自然资源等特点,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确定支柱产业,并将其做大做强,形成特色优势和产业集群。要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适当允许农村人口之间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提高生产经营效率,逐步发展规模经济。同时,要鼓励农村龙头产业做大做强,加强农民、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之间的协作,将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与产业化扶贫有机结合,提高农村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4.构建并完善农村社保保障体系
要加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力度,切实保障扶贫对象的参与权利,使其共享扶贫开发的成果。由于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存在一定差距,而农村贫困人口更没有经济实力参与缴纳社会保险,因而无法获得养老、医疗保障。因此,政府应作为其生活保障的主要承担者,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包括:研究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设立农村养老保险机构,为贫困地区的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构建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为特贫人口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切实实施农村低保政策,为丧失劳动能力等的特贫人口或因灾返贫的农户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