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清朝清官汤斌
编辑:眉眼如画 识别码:14-801450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18 11:34:36 来源:网络

第一篇:清朝清官汤斌

清朝清官汤斌

汤斌,字孔伯,号荆岘,晚号潜庵,河南归德府睢州(今睢县)人。清朝著名的清官与理学名臣。

第一节为民解忧的四品道员 汤斌生于明天启七年(1627),父名祖契,号赠公,曾官陕西按察司副使。汤斌从小聪明,刻苦自励。

八、九岁时有耆儒王获嘉开塾讲小学,“人皆惮其严正”,汤斌“独侍坐终日无倦容”,因而时人皆谓其“真大器”。他除读书外别无嗜好,曾经借他人书“篝火读达旦,率以为常”①。这时正值明末社会极度动荡之际,明崇祯十五年(1642),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河南,兵临睢州。在城北郭就读的汤斌闻讯急归,而睢州城已被农民军攻下,在**之中,斌母赵氏“被执不屈死”②。汤斌悲痛不已,乃随父离家避难河北。继而南下,寓居浙江衢州(今衢县)。他读书山中,“益自刻励”。四年后,即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平定江南,他随父归里。五年举于乡。六年会试中式,又三年,即顺治九年成三甲第一百六十七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时年二十六岁。功名获得后,他益加刻苦,“邸舍萧然,不蔽风雨,每入馆一仆一马,箪瓢疏食,坐一室竟日读书,不妄交游。于文艺外,即沈潜易理,究心圣贤之学”①。在探求诸学中,他尤致力于哲理的思索,而对宋明理学兴趣最大,顺治十一年授国史院检讨。

汤斌学问博洽,遇事直言敢谏。当顺治帝下诏求言,议修《明史》时,他于十二年二月应诏陈言,建议广搜先代遗书及明末死难诸臣事迹以修《明史》。疏上,下所司议,引起了强烈反响。内院大学士冯铨、金之俊等皆“不悦”,攻击他“夸奖抗逆之人,拟旨严饬”②。当时不少人担心他自招罪戾。其实汤斌意在表彰忠义,“昭示纲常于万世”,为巩固清朝统治服务。这点却被聪敏异常的少年天子顺治帝看得一清二楚。顺治帝特于夜半召汤斌至南苑,“温语久之”,不仅未加惩治,反而以其“为可大用”。

当时府、道多缺员,顺治帝很想在吏治改革上下一番功夫。他认为“京官习知法度,外官谙练民情,内外扬历,方见真才”③,决心把外官内转与京官外任的尝试进行下去。九月,特谕吏部:“翰林官员简擢中秘,习知法度,今用人孔亟,必得文行兼优者,以学问为经济,庶能饬法惠民,助登上理。”于是亲自裁定十八名“品行清端,才猷瞻裕”者,各照外转应得职衔升一级用,“遇缺即补”④。汤斌即其中之一。

顺治十三年二月,汤斌补授潼关道副使,这是以监督府县为专责之官。

潼关地处交通孔道,是兵家必争之地,自明末战乱以来,社会凋敝。当时正值清朝用兵紧急之时,这里“征发四至”①,“供应转输之繁,官吏科敛以办军需,民不堪命”,“民逃匿十二、三”②。面对残败的现实,汤斌到任之后,首先下令凡大军经过一律遣人迎之境外,约束其不得入城。令下后,“皆肃然,无敢犯者。属吏亦皆兢兢奉法”③。

① 《汤潜庵先生斌传》,载《碑传集》卷16。

② 彭绍升:《故中宪大夫工部尚书汤文正公事状》,载《碑传集》卷16。① 《汤潜庵先生斌传》。

② 《汤文正公传》。

③ 《清世祖实录》卷93。

④ 《清世祖实录》卷93。

① 《工部尚书汤公神道碑》。载《碑传集》卷16。

② 《工部尚书汤公神道碑》。载《碑传集》卷16。

不久,总兵官陈德率兵二万调往湖南,经潼关时欲逗留不走。汤斌感到二万人坐食地方势难支撑,但让军队离开须以车送而不能强遣,遂与陈德商量。陈德提出要车五千辆。汤斌马上答复说:陈将军实用二千,其余待以银折算交付。于是暗中遣人租车二千辆,大部置河床上隐蔽,而对陈德说,车少未能如数租到。陈德说:不足的我自己租,何不把租金给我。汤斌说:可以。但须让兵士坐上租来的车先走,最后看缺多少车,再折算银两。陈德遂传令 1 集合。汤斌乃坐关门之上连夜亲自指挥,令军士依次登车,坐满十辆即发遣出关。同时令藏匿之车齐集使用。至翌日凌晨四鼓,二万兵众便全部登车出关而去,不剩一人。汤斌遂于关门外设祖道准备为陈德饯行,遣人请陈将军出。陈德这才大吃一惊,他急欲追还军士。汤斌从容地说:“吾民驾牛裹粮十余日,一散不可复聚。且军已出关,不得入也。”④陈德无可奈何,仓皇离去。该军到洛阳不久便发生兵变,焚杀掳掠造成不少危害,潼关却安然无事。

次年,潼关一带早春无雨,干旱严重,小麦绝收。按例春夏兵饷要支付小麦,这时麦价昂贵高于谷价,汤斌建议以仓谷代替,将军却以将要兵变相拒绝,督抚怕兵变而加紧向民间征麦。汤斌说:“民且饥死,独不能变乎?兵有变吾自任之。”①于是,颁发仓谷充兵饷,并向军队保证:“今岁无麦食此,明年将补支若麦,而以谷价偿。”对此,将士均表满意。因而“关西数千里麦征悉停,兵民赖之”②。汤斌在潼关道副使任上效率甚高,出现“讼无留狱”。他除了严加约束兵将不许骚扰地方外,还“设保甲、行乡约、建义仓、立社学”③,以安定地方。不到三年,流民数千户回归家园。汤斌实心为民任事,也赢得了民众的爱戴。一次,他勘荒遇雨避于大树之下,过后“民以朱栏护树,时人比之甘棠”④。这是对他政绩的由衷肯定与赞美。

顺治十六年,汤斌转江西岭北道参政。调令一下,他便携带二仆奔上了千里征途。经河南时,他便道省亲,见父已病,因未莅任不能滞留,便又怀着悬念之心匆匆上路。岭北道地处江西南端,辖赣州、南安(今大余县)二府,地广山深。明旧将李玉廷称通海侯,率所部万余人,于雩都山一带坚持抗清斗争,局势动荡不宁。汤斌到任后,抓紧治理地方,“甫三日清积案八百余”⑤。同时致书李玉廷进行招降。此时,郑成功、张煌言海上抗清联军攻入长江,围困江宁(南京)。他们秘密遣使至赣州与李玉廷联系,争取呼应。不久,汤斌接到李玉廷受抚投降并约定降期的回音,但同时也查获了郑成功派来与李玉廷联络的使者,得悉李玉廷打算借诈降之机,攻陷无备的南安府城。汤斌立即将使者交与江西巡抚苏宏祖,并紧急报请移兵守南安以防不测。果然,李玉廷举兵来袭南安,见有防备,急忙撤去。后经清军数月追捕,终于剿灭其众。

③ 《汤潜庵先生斌传》。

④ 《工部尚书汤公神道碑》。

① 《故中宪大夫工部尚书汤文正公事状》。

② 《工部尚书汤公神道碑》。

③ 《故中宪大夫工部尚书汤文正公事状》。

④ 《汤潜庵先生斌传》。

⑤ 《工部尚书汤公神道碑》。

岭北兵患消除之后,汤斌念父病亟忧虑成疾,特请假归省。督抚挽留无效,为其惋惜。按清朝惯例,外官因事因病请假离任,等于断送了升官的前途,因为没有特荐,一般难以再次起用。这时督抚“欲令权宜,以终养请”,即谎报以独子身份离任奉养年老亲人,以终天年。汤斌因有十六岁的异母弟,不同意此议说:“奈何以此欺吾君也?且谓无兄弟而归,吾父必不乐。”①于是,以病具呈乞归,三院皆不同意。汤斌遂再次具文称:“某母赵氏壬午殉难最惨,已负终天之恨。前赴任时便道归省,某父抱病。马首南驰,方寸已乱,留之终无益于地方。且老父闻某病,病必剧。是某贻误严疆不可为臣,病贻亲忧,不可为子也。”②情词恳切。于是,获准以病离职归家养亲,时年三十三岁。从此,他二十年间无闻于宦海。

① 《工部尚书汤公神道碑》。

② 《汤潜庵先生斌传》。

第二节精通理学的“博学鸿儒”

汤斌归里之后,精心侍奉老父,孝敬继母,顺承颜色,周到备至。康熙三年(1664)四 2 月,父病逝。五年七月服丧期满,九月便慕名前往河南辉县苏门山拜谒知名学者孙奇逢。孙奇逢,字钟元,河北容城人。清初,因乡园被圈占而移居河南。他屡征不起,隐居讲学夏峰,人称他为“夏峰先生”。他是调停于程朱、陆王,即主观唯心与客观唯心之间的哲学家、思想家。汤斌执弟子礼从其学习,时年四十岁。第二年学成回乡。康熙八年(1669)与同道立志学会,建绘川书院。宣称“所讲以身心性命纲常伦理为主,其书以四书、五经、孝经、小学、濂、洛、关、闽、金溪、河东、姚江诸大儒语录及通鉴纲目、大学衍义等书为主。”①这是熔程朱、陆王之学于一炉的理学,而以程朱学派主张为主。但他不屑于程朱学派的“相尚以伪”②,认为“人事外岂复有天下,不尽人事便是违天”③,主张尽人事。即所谓“居敬穷理,躬行实践”④,忠于职守,言行一致。于是徒众日多,声名远布。

康熙十七年二月,开博学鸿儒科,左都御史魏象枢以“学有渊源,躬行实践”,副都御史金鋐以“文词淹雅,品行端醇”⑤,一致推荐汤斌。汤斌应召,单车就道,进京赴试。“至则僦僧舍以居。生平故旧之在显要者绝不相闻。”次年,试为一等第十八名,授翰林院侍讲,参与修纂《明史》。从此受康熙帝宠遇而不断升迁。二十年二月,充日讲起居注官,六月,充浙江乡试正考官,寻转翰林院侍读。二十一年六月,命为《明史》总裁官。二十二年,命直讲筵,纂修太宗文皇帝与世祖章皇帝圣训。这时他益加自励,“每日昃辄正襟端坐,潜思经义。比入讲,敷陈详切,务以诚意动上听”⑥。不久,迁左春坊左庶子。二十三年二月,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充《大清会典》副总裁。

① 《汤文正公全集》,《志学会约》。

② 《汤文正公全集》卷2《答陆稼书书》。

③ 《汤文正公全集》卷2《语录》。

④ 《汤潜庵先生斌传》。

⑤ 《清史列传》卷8《汤斌传》。

⑥ 《工部尚书汤公神道碑》。

第三节廉洁奉公的江宁巡抚

康熙二十三年五月,江宁巡抚出缺。六月下旬,康熙帝于北巡途中听扈从学士以九卿所会推员缺请旨时,沉思良久之后,亲自提名说:“朕观学士汤斌质朴耿直,与尔等同衙门,尔等以为何如?”有说“质直能事”者,有说“人品优长,平昔寡交”者。康熙帝说:“道学者必在身体力行,见诸实事,非徒托之空言。今视汉官内务道学之名者甚多,考其究竟,言行皆背。如崔蔚林之好事,居乡不善,此可云道学乎?朕观汤斌颇有实行。”并感慨地说:“精通道学自古为难!”提倡道学的康熙帝看到,在道学家争相竞伪之中,汤斌毕竟有与众不同之处。他说:“朕闻汤斌曾与河南姓孙之人相与讲明,如此尚于道学相近。且汤斌前典试浙江,操守甚善,著补授江宁巡抚。”①九月,汤斌赴任前陛辞。康熙帝说:“朕以尔久侍讲筵,老成端谨,江苏为东南重地,故特简用。居官以正风俗为先,江苏风俗奢侈浮华,尔当加意化导。移风易俗非旦夕之事,从容渐摩,使之改心易虑,当有成效。钱粮历年不清亦须留意。尔在内阁曾看章疏,在外督抚凡钱谷刑名大事多有舛错,致令驳察。尔到地方尤当留意。近日江南吏治稍稍就理,尔能洁己率属,自然改观。”在受命之际,汤斌心中非常清楚,这些都是江南向来难以解决的问题,他特为请示说:“地方之事,臣未受任,何敢妄奏。据平日所闻,江苏赋额繁重,历年不能全完,新粮旧欠一时并征,官民交困。不知作何区处为善?”康熙帝说:“赋额久定,但当清厘耳。”①特赐汤斌白金五百两、表里十端、鞍马一匹。汤斌临行前遵旨入见,康熙帝撤御馔赐之,又赐御书三轴,并说:“今当远离,展此如对朕也。”②当时,康熙帝即将启程南巡,汤斌遂急速赴任。到任未几日,康熙帝便抵达长江岸边。汤斌同众官至江北迎驾,随至苏州后,康熙帝谕汤斌等说:“向闻吴阊繁盛,今观其风土,大略尚虚华,安佚乐,逐末者众,力田者寡。遂致家鲜盖藏,人情浇薄。为政者当使之去奢返朴,事事务本,庶几家给人足,可挽颓风。渐摩既久,自有熙皞景象。”③第二 3 天,康熙观览苏州惠山,又传谕汤斌说:巡行所需之物“皆自内府储备,秋毫不取之民间。恐地方有不肖官员借端妄派,以致扰害穷民,尔其加意严察。如有此等,即指名题参,从重治罪。其沿途供役纤夫及闻朕巡行至此远来聚观百姓,恐离家已遥,不能自归,尔逐一详察,多方区画,令其还家。尔巡抚率布政使即从此回,料理此等事,不必前送。”汤斌回奏说:“此番皇上巡行,所过地方钱粮尽行蠲免,凡需用诸物并不派取民间,又赏赍沿途穷苦人民,恩恤耆老,百姓莫不欢呼踊跃,引领以望皇上速临。至地方各官,臣已行严禁。”又说,“沿途供役纤夫已给工食。其人民愿睹天颜,从远方来者,亦各自备资给,无烦圣虑。皇上巡幸江南等处,实千载奇逢,臣愿送驾渡江始回,令布政使章钦文先还。”他一再恳奏,康熙帝方允其请。康熙帝又说:“苏州乡官汪琬原系翰林,为人厚重,学问优通,且居乡安静,不预外事,因此特赐御笔手卷一轴,尔遣人付与。不必令其来见,着即在家谢恩。”①汤斌遂扈从至仪征,获赐御书一轴及狐腋蟒服而奉命还署。

① 《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

① 《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二年九月初七。

② 《汤潜庵先生斌传》。

③ 《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三年十月二十七、二十八日。

前一年,江南淮扬一带水灾,前任江宁巡抚余国柱曾上奏说:“水退,田可耕,明年当征赋。”②汤斌莅任后遣员测查,田地大部仍然水淹,而水退之田亦未耕种,特奏请免赋。部议令再勘查。汤斌仍如实上奏,遂停止征赋之议。

江苏地区田赋繁重,历年拖欠不清。地方官多因征收不力,上任不满一年便被罢职而去。所以官员多不自爱,赴任后即极力搜刮肥私,而上官多抓其把柄索贿,因此,侵吞公款而被拘禁者累累。汤斌针对这种弊端告诫下属说:“今与若更始,苟称职吾不吝荐引,即不能,以考成罢归,犹得完身名,守坟墓。奈何目坐堂皇引前官妻子对簿勘产,反蹈若为?”又告诫司道郡守不得向属吏索贿。他为整顿吏治,先后奏劾了有贪酷劣迹的苏州、扬州知府及句容、宜兴、如皋、睢宁、江都、金坛等县知县。而对廉法奉公者极力加以保护。如常州知府祖进朝,因失察属吏被降调,他奏请留任,部议不准。康熙帝特发谕旨说:“祖进朝既经巡抚汤斌保奏清廉,可从其请,仍留原任,以劝廉吏。”③这时,吏部正进行行取之法,即从有政绩的知县中选授御史。汤斌疏言:“行取定例必钱粮胥完,而苏州、松江二府赋重役繁甲于天下。铨选得此,辄谓迁擢难期,颓然自放,或竟罔顾官箴。臣受任巡抚,首以察吏安民为念,遍告属员,圣上知人之明出自天授,苟能洁己爱民决不至久沉下位,故一时守令争取擢磨,操守廉洁,政绩表著者,实不乏人。然钱粮则万万不能十分全完,盖势处其难,智勇才力俱困。今若拘成例,势必以僻壤小邑易于藏拙者塞责,未足以光巨典。”他以吴县知县刘滋、吴江知县郭琇“廉能最著”,请求行取,“以励循良。俾繁剧与两邑相符者,亦知有登进阶,相率奋勉。”但疏下部议,仍以此二人都有钱粮未完之事,不予选授。最后,康熙帝下旨说:“汤斌既称为廉能最著,准其行取。”①由于汤斌积极努力,于是“除耗羡、严私派、清漕弊、汰蠹役、行保甲、革盐商羡费。一切皆以身先,屏绝请托。”②革除弊端、澄清吏治已见成效。

康熙二十四年四月,汤斌针对苏松等地赋额繁重,自康熙十八年以来,“异常灾荒,逋欠独多”,民“剜补无术”,一时难以征齐的实际,特上疏请求于二十四年起分年带征,以使“官免畏顾考成,挪新补旧之弊,民免累日并比,荒废农桑之苦”③。他经过认真考察之后,又上疏详细分析了“土隘人稠”的苏松两府,“田不加广而可当大省百馀州县之赋,民力所以日绌”,“逋赋难清”的情形,指出官员顾惜功名,为完欠赋,多生“辗转苟且之计”,造成“种种弊窦莫可究诘”,请求“将苏松钱粮合盘打算,各照科则量减一、二分,定适中可完之实数,无存过重必欠之虚额。再将科则稍加归并,使简易明白便于稽核”④。同时,他 4 又接连上疏奏请蠲免苏、松等七府州十三年至十七年未完银粮,淮、扬二府十八、九年灾欠,宿迁九厘地亩款项及缺额丁粮,以及请将邳州未完钱粮缓至十年后分年带征,均下部议行。其中宿州的所谓九厘地亩款项,即明万历以来的三饷加派,至此才最后解除。

① 《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三年十月二十七、二十八日。

② 《清史稿》卷265《汤斌传》。

③ 《清史列传》卷8《汤斌传》。

① 《清史列传》卷8《汤斌传》。

② 《工部尚书汤公神道碑》。

③ 《汤文正公全集》,《潜庵先生疏稿》。

④ 《汤文正公全集》,《潜庵先生疏稿》。

这年秋,淮、扬、徐三府水灾,汤斌将蠲赈事宜及紧急救灾措施上奏,请发帑银五万两以购买湖广之米赈济灾民。同时,咨请漕运总督徐旭龄、河道总督靳辅分赈淮安,他亲往清河、桃源、宿迁、邳、丰诸州县察赈。康熙帝准其奏并特命户部侍郎素赫往助督赈。

汤斌在澄清吏治、调整额赋的同时,作为一个封建卫道士,他为整顿所谓浇薄的风俗,端正人心,不遗余力。他命令各州县建立社学,宣讲《孝经》以及康熙帝圣谕,倡导礼义廉耻。他禁止妇女游冶、少年轻生好斗的所谓“打降”活动,胥吏倡优不许穿裘帛、严禁“坏人心术”的淫词艳曲的流行以及“一幡之值至数百金”的迎神社赛,并禁止火化及久停柩不葬之俗。一年后终于出现“寺院无妇女之游、迎神罢会、艳曲绝编、打降敛迹”①,“一岁报葬者三万余棺”②的景象。当时江南一带到处建有迷信惑众的五通祠,而苏州城西上方山的一座更是相沿数百年,远近之人奔走如鹜,“牲牢酒醴之飨,歌舞笙簧之声无时间歇”,俗称其山为“肉山”,山下石湖为“酒海”。凡年轻妇女偶尔患病,巫人便说五通神将娶之为妇,而不再治疗,致使患者神魂颠倒,往往病势加剧而死。每年因此而死者不下数十人,这比河伯娶妇更为惨酷。在汤斌严加禁止下,一时稍有收敛。但当他赴淮上视察灾情时又猖獗起来。汤斌遂下令捣毁苏州五通祠,将木偶付之一炬,土偶投之深渊,并下令各地凡有五通祠者尽行拆毁,其木料留修学宫及城楼之用,并奏请“赐特旨严禁,勒石山颠,庶可永绝根株”。康熙帝因此下令:“淫祠惑众诬民,有关风化,如所请,勒石严禁。直隶各省有似此者,一体饬遵。”①于是江南一带风俗为之一变。

汤斌勇于任事,果断处理棘手案件。吴县监生王某有家仆窃资,逃出数年后,突然率领挟带弓刀者二十骑出现,自称投充到某亲王府,诟骂王某并勒索金钱,地方官不敢过问。汤斌得报后,立即下令擒拿,按律治罪。常熟县一奴仆持其主人所得南明隆武帝之札,要挟逼迫主人远逃,欲占据其家产、主妇。汤斌得知后大怒,说:“国家屡更大赦。此草昧时事,何足问,而逆奴以胁若主乎?”②于是立焚其札,杖毙其奴。

汤斌廉洁奉公,不阿附,不受贿。当时明珠为大学士,柄权势盛,由江宁巡抚升擢左都御史的余国柱极尽谄媚能事。当清廷下令蠲免江南之赋时,余国柱使人对汤斌说:此皆明珠之力,江南人应有所报,意在索贿。汤斌却不予理睬。当三年考核官员时,外官纷纷向明珠送礼,其中惟独没有汤斌的属员。

汤斌在任巡抚期间,生活简朴,清廉自持。“其夫人暨诸公子衣皆布,行李萧然,类贫士。而其日给惟菜韭。”他从不接受任何礼物,生日时,地方绅士知其“绝馈遗,惟制屏为寿,公辞焉。启曰:汪琬撰文在上。公命录以入,而返其屏。”③时人因将他比之于海瑞、周忱。

① 《清史列传》卷8《汤斌传》。

② 《工部尚书汤公神道碑》。

① 《清史列传》卷8《汤斌传》。

② 《工部尚书汤公神道碑》。

康熙二十五年三月初十,康熙帝对大学士等说:“苏州巡抚汤斌居官廉洁,甚著贤声,向在讲筵,朕素所优眷,此诚可以大用。尔等会同九卿议奏。至詹事府关系最为紧要,现在官员殊不副职任,着一并传谕。”第二天,大学士等遵旨回奏说:“汤斌居官廉洁,人品端方,允堪内召,以副大用。至于詹事府衙门,关系最为重大,自古以来无不慎简贤良以资辅导。“汤斌操履清正,情性和平,洵可翼赞东宫,应升为礼部尚书总管詹事府事。”康熙帝说:“尔等所议深合朕心,即写谕旨来看。”①于是,授汤斌为礼部尚书,管詹事府事。

诏令下达后,汤斌立即起行。苏州百姓闻其离任,“聚哭辕门外叩留公,又设匦敛钱为路费,将诣阙保留公”②。汤斌因出示晓谕说:“吾在外不能为父老德,往者屡请核减浮粮并为廷议阻,今入见天子且面陈之。”③情词恳切,方得启行。苏州数万人“遮道焚香”送别,送者“逾千里不绝。公渡淮乃返”④。他离任时带回的东西,除因“吴中价廉故”,购一部二十一史之外,仍是赴任时携带之物:“敝簏数肩”而“不堪一物”⑤。

③ 冯景:《汤中丞杂记》,载《碑传集》卷16。

① 《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五年三月初十、十一日。

② 《汤文正公传》。

③ 《汤中丞杂记》。

④ 《汤文正公传》。

⑤ 《汤中丞杂记》。

第四节忤权相遭贬郁病去世

康熙二十五年(1686)闰四月,汤斌至京就任礼部尚书,陛见于乾清门。康熙帝说:“汝在江苏能洁己率属,实心任事。天下官有才者不少,操守谨慎者未能多见。汝前陛辞时,自言平日不敢自欺,今克践此言,朕用嘉悦,故行越擢,尔其勉之。”汤斌回奏说:“臣学识庸陋,蒙皇上简任江抚,奉职无状,惟陨越是惧。乃蒙皇上不次超擢,臣敢不勉竭心力,以图报称万一。”康熙帝详细地询问江苏年岁、风俗及地方吏治民生、缙绅居乡情况。汤斌一一具体回答。他说,水灾之后,经过蠲免赈济,民庆更生,“惟徐州所属地最荒瘠,水灾之后,今春民困较甚”。又说:“凤阳、蒙城一路饥民甚多。闻宿州、灵璧一带去年水灾,今春麦尚未熟,民间谋生无策。”将发生的问题如实奏报。康熙帝又特别询问了他对治理黄河的见解。治理黄河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康熙帝极为重视,但如何治理却大伤脑筋。原来按察使于成龙主张对黄河下游一带疏濬海口,以泄积水。河道总督靳辅却认为海口沙淤难清,主张筑高堤以束水入海。两人争持不下,久议不决。康熙帝虽然倾向于成龙的主张,但未轻易决策。特于去年命工部尚书萨穆哈、学士穆成额前往江苏会同汤斌等勘议。汤斌主张开濬下河入海口,认为“开一丈则有一丈之益,开一尺则有一尺之益”①。萨穆哈等阿附明珠,偏袒靳辅,回奏时只说共议认为开濬无益,并不言及汤斌的主张。汤斌如实奏对完毕后,康熙帝命其至南书房,赐食。第二天,康熙帝于听政时追问治河之事,终于真相大白。

五月,汤斌奉命充经筵讲官。

六月初,大学士奉命传问九卿科道及淮、扬所属之在京官员共议开濬海口事上奏说:“汤斌原任江宁巡抚,所见必确,今称开海口有益,故复议应开。”②康熙帝于是决定开海口,发帑银二十万两,遣工部侍郎孙在丰前往督修。尚书萨穆哈、礼部左侍郎穆成额以回奏失实故,均被革职。此事在朝中引起极大震动。

汤斌所管詹事府负教导太子之责。他特疏举荐候补道耿介,称其“赋质刚方,践履笃实,潜心经传,学有渊源,虽年逾六旬,精力尚健,乞征取引见,以备录用”①。康熙帝因授耿介为少詹事,命与汤斌共同辅导太子。汤斌清正不阿,已使朝中许多人忌恨不已。大学士明珠、前任江宁巡抚现任户部尚书余国柱尤其怀恨在心,伺机倾轧。当汤斌内擢回朝时,他们 6 即摭拾其离苏州时告示中“爱民有心,救民无术”一语上奏,攻汤斌“市恩”②,在康熙帝心中投下了阴影,而汤斌自己并不知道。汤斌入朝后给太子上课时讲《大学》中“财聚民散”的道理。康熙帝听说后对太子说:“此列国分疆时语也。若海内一统,民散将安之?试问之。”汤斌回答说:“土崩之势,甚于瓦解。”③他列举秦朝、隋朝及明末敛财灭亡的事例后说,“一统而民散,祸更烈于分国时”④。

① 《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二十一日。

② 《清圣祖实录》卷126。

① 《清史列传》卷8《汤斌传》。

② 《故中宪大夫工部尚书汤文正公事状》。

③ 《故中宪大夫工部尚书汤文正公事状》。

康熙帝对此虽然不甚愉快,但尚能谅解其忠。二十六年五月,久旱不雨,康熙帝诏令臣工直言朝政得失。灵台郎董汉臣上疏,以“谕教元良,慎简宰执”⑤,指斥时事,揭发大学士明珠的过错。御史陶式玉上疏劾奏汉臣夸大其词,欺世盗名,请求逮捕严审。疏下内阁九卿会议。明珠听说康熙帝曾仔细阅读了董汉臣之疏,异常恐惧,而准备囚服待罪。大学士王熙却说:“市儿妄语,立斩之,则事毕矣。”汤斌说:“彼应诏言事尔,何罪?且所言早谕教崇节俭宜施行。大臣不言,小臣言之,我辈当自省。”①大学士勒德洪、吏部尚书达哈嗒均赞同汤斌之议。奏上,康熙帝下令:董汉臣免议。明珠、余国柱等愧恨不已。不久,召令汤斌同达哈嗒、耿介共同辅导太子。汤斌以病具疏请辞。余国柱趁机上奏治其罪,康熙帝不听。继而余国柱又以汤斌于九卿会议时有“惭对汉臣”之语上奏,传旨诘问。汤斌回奏说:“董汉臣以谕教为言,而臣忝长宫僚,动违典礼,负疚实多。”康熙帝以其词含糊不清,令再回奏。他说:“臣资性愚昧,前奉纶音,一时惶怖,罔知所措,本欲自陈愆过,致语多牵混,罪何可辞。臣自念供奉以来并无正经善言,足以仰助万一。而臣动违典礼,循省自惭。年来衰病侵寻,愆过丛集,乞赐严加处分,以警溺职。”康熙帝认为他“遮饰具奏,仍不明晰”,大为不满,降旨严责。接着,左都御史璙丹、王鸿绪,副都御史徐元珙、郑重等劾汤斌“奉谕申饬,不痛自引咎”②。又揭发他当离任苏州时文告中“爱民有心、救民无术”之语“为诽谤”③。这时耿介以疾乞休,于是此又成为攻击汤斌的把柄。詹事尹泰、少詹事舒淑开、音布、翁淑元等弹劾耿介“侥幸求去,实无痼疾”④,是“诈疾”⑤。并劾汤斌“妄荐如尸之人”。事态扩大,问题愈加严重。正直的达哈嗒实在看不过去,遂独自上疏说:“臣奉命辅导东宫,数日之内负罪实多。以汤斌、耿介不能当其任,况庸陋如臣?乞准解退。”⑥他挺身而出,这分明是为汤斌辨诬。于是部议:汤斌、达哈嗒、耿介俱应革职。康熙帝下令:汤斌、达哈嗒俱降五级留任,耿介听其休致。

不久,汤斌以继母疾乞求归省。康熙帝特下诏说:“卿何忍舍朕去,将赐第京师,命卿迎养耳。”汤斌以母老病重万不能来,乞请暂时归省,“复来以白衣领事”①,仍不允其请。这时,京师纷纷谣传汤斌将隶旗籍,不少人为之同情而泣下,拟为呼冤,后得悉真相方罢。汤斌在劳神焦思之中患病,康熙帝遣太医诊视。汤斌因九卿议事时入讲未至,又被劾,议降级调任。康熙帝命降两级留任。

康熙二十六年(1687)九月,汤斌改任工部尚书。十月,往通州(今通县)勘察贡木回,突患寒病,自言“腹不宁”②,于十一日夜半而逝。卒年六十一岁。

④ 方苞:《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卷6《汤司空逸事》。

⑤ 《清史列传》卷8《汤斌传》。

① 《故中宪大夫工部尚书汤文正公事状》。

② 《清史列传》卷8《汤斌传》。

③ 《汤文正公传》。

④ 《清史列传》卷8《汤斌传》。

⑤ 《故中宪大夫工部尚书汤文正公事状》。

⑥ 《清史列传》卷8《汤斌传》。

① 《汤文正公传》。

② 方苞:《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卷6。

康熙帝遣学士两人奠茶酒,命将灵柩驰驿归里,以尚书礼祭葬。汤斌虽死,康熙帝仍不释于怀,他曾对廷臣说:“吾遇汤某特厚,而怨讪不休,何也?”众说没有此事。康熙帝说:“廷议董汉臣,彼昌言‘朝无善政,君多失德,大臣不言,故小臣言之。’尚不为怨讪乎?”③众人乃知汤斌为明珠、余国柱所中伤。汤斌死后七年,康熙帝再提旧事说,侍读学士德格勒曾奏称:翰林院编修熊赐瓒“所学甚劣,非可用之人。朕欲辨其真伪,将德格勒、熊赐瓒等人考试。汤斌见德格勒所作之文不禁大笑,手持文章堕地,向朕奏云:‘德格勒文甚不堪。臣一时不能忍笑,以致失仪。’继而汤斌出,又向众言:‘我自有生以来未曾有此一番造谎者。顷乃不得已而笑也。’使果系道学之人,惟当以忠诚为本,岂有在人主之前作一语,退后又作一语者乎?”①这里竟对一向端谨的汤斌的忠诚表示怀疑,显系冤枉。本来早在七年前即康熙二十六年(1687)五月,康熙帝曾亲自考试熊赐瓒、德格勒及徐元文三人。汤斌奉命当众诵读三人之文,接着又奉命与尚书陈廷敬、侍郎徐乾学等传阅,分出等次。他们一致评议熊文为最,徐文次之,而德格勒“卷不成诗文,难置等第之内”。两天后康熙帝又令翰林各官传看,其见解与上述完全相同。后廷议时,大学士明珠奏言:“德格勒本系满洲而假借道学之名,深可厌恶,应交该部严加议处。”大学士王熙也说:“德格勒诗文全无文理。”②可见,汤斌在当时的表现应是很自然的,他无需也没有任何必要作伪。此事作祟、陷害之迹显然。因而造成康熙帝对汤斌的怀疑与疏远,最终导致汤斌在无处申诉的凄惶之中病死。

尽管汤斌最后失宠,康熙帝疑怀不释,他仍允许地方之请,将汤斌入陕西、江西、江南名宦祠。后来,雍正十年(1723)诏入贤良祠。乾隆元年(1736)追谥文正。汤斌生平著作有后人编《汤文正公遗书》三十三卷,其中包括《拟明史稿》二十卷、《遗稿》五卷、《洛学编》五卷等。

③ 方苞:《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卷6。

① 《清圣祖实录》卷163。

② 以上见《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六年五月十一——十四日。

第二篇:汤斌四月份学习心得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

《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学习体会

—汤斌

毛泽东思想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毛泽东选集》、《中国共产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也学了许多遍。但是,直到这次仔细阅读和学习过《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自己才感觉到以前对毛泽东本人以及毛泽东思想的了解和认识是多么的肤浅。

一、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困难,把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解决好,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精神和意志、能力和水平的重大考验。问题是具体的,成因是复杂多样的,不深入实际做一番调查研究下一番真功夫,不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就拿不出有针对性的思路和办法。这些年来,我们的许多干部已经习惯于听汇报做指示,缺乏调查研究的勇气和本领。更有部分在基层工作的领导整天沉湎于具体事务中,自以为很了解实际不愿和群众交朋友,对待问题先入为主,抱着框框找证据,到了下边也只是蜻蜓点水屁股坐不热就急急走人,对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重视不够。如此这般高高在上,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麻木不仁,没有满腔热忱为民负责之心又缺乏对事物的宏观把握和求真务实的真本领,必然难有作为,有负党和人民的重托。那些决策只做可行性研究不听不同意见不做不可行性分析的“拍脑袋工程”大都是这样出笼的。

二、学习毛泽东思想要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发扬好

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党的生命线。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当前,在贯彻群众路线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绝大多数党员干部能够恪守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坚持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和作风。他们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发挥着共产党员的表率作用,群众称为“平时能看出来,困难面前能站出来,生死关头能豁出来”。总的看,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好的。但是,在这方面确实也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当前影响群众路线贯彻落实的突出问题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官僚主义者不愿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了解不到真实情况。决策不讲科学、盲目蛮干,“情况不明决心大”、“先拍脑袋决策,再拍胸脯保证,后拍屁股走人”。形式主义者忙于迎来送往,兴奋于觥筹交错,“全力搞接待,抽空抓工作”。检查布置工作,往往是看会议开了没有,文件发了没有,“一把手”到会讲话了没有,看起来轰轰烈烈,忙忙碌碌,实际上没有多少效果。更有个别干部贪图虚名,心态浮躁,瞒报浮夸,热衷于搞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结果劳民伤财。如果任由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发展蔓延下去,势必极大地破坏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甚至动摇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三、学习毛泽东思想要同学习毛泽东精神结合起来

长期以来,我们重视对毛泽东思想进行总结和研究,但忽视了对毛泽东精神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应当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精神,弘扬毛泽东精神,把毛泽东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

二0一二年四月二十六日

第三篇:清朝

清朝-中国人的性格读后感2011-10-02 05:1

4作者:(美)史密斯,李明良译

内容简介编辑推荐:自从那位喜欢说大话的威尼斯商人在热那亚监狱里口述了一本游记,700年间西方探险家、传教士、商人、水手、政客、学者,形形色色的人写过各种各样的关于中国的报道,清朝-中国人的性格读后感。有写实,有虚构;有不着边际的赞美,也有不怀好意的污蔑。有这难以计数的“中国著述”中,真正有影响的,不过那么几本。美国作家亚瑟·亨·史密斯所著的本书就是其中之一。作为美国排行榜的畅销书,本书从作者理解中的中国人的性格入手,真实的、全面的图书目录序言

导言

第一章保全面子

第二章节俭持家

第三章勤劳刻苦

第四章讲究礼貌

第五章漠视时间

第六章漠视精确

第七章善于误解

第八章拐弯抹角

第九章顺而不从

第十章思维含混

第十一章不紧不慢

第十二章轻视外族

第十三章缺乏公心

第十四章因循守旧

第十五章随遇而安

第十六章顽强生存

第十七章能忍且韧

第十八章知足常乐

第十九章孝悌为先

第二十章仁爱之心

第二十一章缺乏同情

第二十二章社会**

第二十三章株连守法

第二十四章相互猜疑

第二十五章缺乏诚信

第二十六章多元信仰

第二十七章中国的现实与时务

===

再重复一遍,中国需要的很少,只有人格和良心,读后感《清朝-中国人的性格读后感》。也可以说,二者是一个东西,良心本来就是人格。有人称赞一位著名的钢琴制造家,说他“像他的钢琴一样--宽厚、正直、高贵”。在中国,谁遇到过这样的人?

科学,无疑也是中国最迫切需要的。他们需要各种科学来开发帝国潜在的资源。他们已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不久的将来,将会看得更清楚。但掌握科学就一定有利于改善帝国的道德状况吗?这要通过何种方式来实现呢?化学是与现代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学科,然而,化学知识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就是中国人获得新生的道德手段吗?难道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就不会传人新的、意想不到的欺诈与暴力行为吗?按照中国人的现有性格,如果他们掌握了制造现代ZGA4 YAO4的配方,而且对化学药品不加控制,难道人们还能过着安全的日子吗?

前面说的什么中国人知礼完全是胡扯~死要面子还是一样~

后面说的还有些见地

从每章名称大概就能猜出说什么了,很简明

真的和鲁迅先生说的一样麻木不仁,虽然现在也是差不多的麻木不仁,不过比满清时应该算好多了

但没了株连,贪污犯的女婿都能竞选议员(阿扁女婿),文明用语

第四篇:2010述职述廉报告汤斌星

2010述职述廉报告

台源镇组织委员汤斌星

按照组织安排,我任台源镇组织委员,分管工业企业和招商引资,主持高真工作组全面工作,一年来,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开展,积极推进组织工作上台阶,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县委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下,我镇党委于5月全面启动创先争优活动,作为组织委员,我积极投身于活动之中,搞好组织、指导,创新活动载体,做好督查,促进落实。一是组织、指导有力,根据镇党委的安排,我任镇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负责全部业务工作,在工作中,我切实履行起自身职责,牵头起草了总体活动方案和阶段活动方案,细分的工作目标任务,制订了具体的工作安排表,组织召开动员会1次,推进会2次,同时组织包村党员干部深入各基层党组织开展业务指导,帮助基层组织搞好公开承诺、领导点评和群众评议工作,使基层组织对创先争优活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二是活动载体新颖,在活动开展中,我精心设施活动载体,建议镇党委建立领导干部监督岗和党员发展、转正四家会审制度,通过2个制度的建立,使领导干部臵身于群众的眼光下,1

接受群众的监督,使权力在阳光下运作,同时进一步规范了党员发展,提升了党员发展的质量。三是督促检查经常,为保证各基层组织活动有序、平衡推进,我经常深入基层组织,了解活动进展情况,对活动开展较好的村给予通报表扬,对活动进展缓慢的村责令整改,同时,注重收集活动中踊现的先进典型事迹,在全镇进行宣传推介,使整个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四是践诺履诺务实。我个人认为2010年活动的重点即最后落脚点就是公开承诺和践诺,为此,我积极督促各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认真搞好公开承诺,为选好镇党委的承诺事项,我们通过“征、审、晒、立”的程序,最终确定了承诺年内完成的10项实事,在承诺做出后,镇党政进行分工协作,对10件实事分别成立专班,做到不完成不收兵,之后,我们又通过领导点评和群众评议,进一步推动了诺言履行,使承诺的10件实事全部办结完毕,活动中,全镇各党组织共承诺实事2100余件,现已办结1730件,办结率82.4%。

二、不断夯实基层党建基础。我镇现设党委1个,基层党总支2个,基础党支部64个,共有党员1460名(其中女性党员131名,流动党员276名),有远教站点50个,今年初我就对我镇基层组织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把重点放在夯实基础上。一是强化阵地建设,加大村部建设力度,在连续3年完成18个村级活动中心建设任务后,今年又立项建设

5家村部,至年底,已有4个村部全面完成建设任务,1个正在施工建设中。二是建立健全群众工作站。在市、县群众工作会议后,我迅速落实相关精神,组织成立了台源镇群众工作中心,完善了群众工作制度,49个村(居)也相应成立了群众工作站,建立了民情台账,脱产干部建立了民情日记,群众工作全面加强。三是强化队伍建设,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我镇改进了党员发展和转正制度,建立了四家会审机制,今年,通过四家会审机制,共发展党员50名,预备党员转正48人,党员结构得到持续优化,今年七一前夕,应镇供销社的请示,我还组织了台源供销社党支部的换届选举工作,为改制企业建立健全了党组织,加强了对党员的管理,确保了组织在企业中的战斗保垒和核心力量地位。四是加强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作,通过积极争取,镇党委把远程教育作为组织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要求全部远程教育站接入到互联网,所需经费在转移支付中统一列支,从而有效地促进了远程教育站点建设。五是有条不紊地完成了党费收缴、各类材料的收集调研整理上报、组织报刊发行、离任村干部补助发放等业务性工作。

三、大力推进镇域经济发展。一年来,我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促进镇域经济的关键一环来抓,先后协助引进隆兴紫色页岩机砖厂落户光兴村,引进资金500万元,引进祥晟钢制模板厂落户群英村,引进资金700万元,引进新湾药材公

司在光兴村租赁山地3000亩,引进资金300万元,通过这些项目的引进,为镇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进一步增强了经济发展活力。

四、全力推进工作组新农村建设。身为高真人,深知高真存在地理位臵偏远,经济发展滞后,村民认识一时跟不上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为此,我立足高真的实际,认真分析,仔细研究,发现高真在外工作的成功人士多,且总体经济实力强的特点,由此,我先后组织两江、永明、大井等村村支两委班子8次南下广东、广西,共筹集资金200余万元,完成了两江村、组道路硬化、永明、利民、花滩、大井、永宁村级道路硬化,特别是农历12月,冒着严寒冰冻、道路封堵的恶劣天气,我组织带领八拱村支部书记刘建辉南下广西南宁,受我们为民办事万死不辞精神的影响,各位老板纷纷慷慨解囊,一举筹资36万余元,为八拱村2011年村道硬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淡泊名利,不断升华自我。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一年来我时刻警醒自己,坚持做到嘴不馋、腰不软、清正廉洁戒贪欲,君子爱才,取之有道,淡泊以致远,不以恶小而为之,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和各种诱惑,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以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和利,来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我。

反省自我,我清醒地认识到本人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

足,一是工作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说话有时情绪急躁不顾及旁人的感受,难免伤及同志感情。二是宗旨观念树立得不牢,只满足于立足于本职和分工范围内的工作,其他工作做得还不够到位。三是开拓创新意识不强,思想上怕出头、怕越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总结一年来的成败得失,我决心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继续保持优点,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发扬成绩,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真地加以克服和解决。

第五篇:浅析清官文化

浅论清官文化

数日前去慈城旅游,对里面的清风园印象深刻,这里主要展示了中国的一些清官文化,在我的印象中,“清官”二字一直都是民间百姓心目中所追求的,古代统治阶级所提倡的。一路看来,清官厅选取了九位有代表性的典型清官进行重点展示,他们是循吏典范黄霸、强项令董宣、护国良相狄仁杰、忧国忧民范仲淹、包青天包拯、铁骨刚峰海瑞、一代廉吏于成龙、两袖清风张伯行、民族英雄林则徐。

这些人物多位世人所熟知,我想在民间人气最高的当属北宋大名鼎鼎的包拯,这个人物在民间被人们神化,充分展现出普通老百姓对清官的尊敬和渴望。但是后来李老师告诉我们历史上真实的包拯远没有民间所形容的那样的正直,因为到了晚年,他也变得圆滑了。每当听到这些,心里难免失落,一个高大的清官形象变得渺小了。但是转念一想,包拯即使晚年变得世故了,也不影响他在我们心目中的清官地位,我们不能因为他的一点小小的瑕疵而否定他一生的价值不是吗?

在清官文化的背后昭示着什么呢?我想还是人们对正义对公平世界的期待吧。细细品味范仲淹的一生,又岂能是“清官”二字一概而论呢,正如李老师所说,他的个人情操已经远远超出清官的要求。最早认识范仲淹应该是初中时的那篇《岳阳楼记》,那个时候只知道他文采非凡,到后来慢慢了解才知道他也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的那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流传千古,这种情操足以让后人钦佩不已。清官于成龙在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对于清官于成龙的,我有一点十分佩服,作为大清朝的封疆大吏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史书上说他生活十分简朴,江南百姓为此称他为“于青菜”。估计在当今中国,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像于成龙那样的清廉简朴。

清风园里展示了三十二抬大轿,是明朝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回乡时乘坐的豪华大轿模型。大轿里边有卧室,据说还是两室一厅。护从队伍前呼后拥,场面宏大。李老师说:“张居正留给后世的教训是追求享受,讲排场,奢侈浪费也是一种腐败行为。这位被后世称之为“救时宰相”的政治改革家在其死后,反对派就以其生活作风为口实,攻击他的人品及其主持的改革。结果,张家被抄,其长子自杀,张所任用的官员被罢免殆尽,导致改革失败。”张居正留给后人的多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形象,但是了解到他奢侈的一面后,发现从清官的角度来要求他似乎又缺少一点什么。

林则徐的成名事件当然是虎门销烟,时代造就了他这位晚清的民族英雄,只可惜贤臣未能遇到明君,在我个人看来,道光皇帝的糊涂不仅仅断送了他的大清江山,也让林则徐的一生十分坎坷。

在当今社会里,倡导清官文化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学习古人高尚的情操。这样我们的清官文化才会持久,才会深入人心。

清朝清官汤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