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别忽视了贫困边缘户
贫困边缘户是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群体,主要指的是年人均纯收入在国家脱贫线上下摆动、处于相对贫困状况的农户。从结果看,贫困边缘户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在一些深度贫困地区占比还比较高。
通过对调研数据分析,笔者发现贫困边缘户主要由三部分农户构成:一是在贫困户系统内且已脱贫但效果不明显的农户,二是本已稳定脱贫但因突发情况导致家庭经济再度困难的农户,三是在进行贫困户识别时,家庭人均纯收入略高于当年度贫困线标准,未被纳入贫困户的农户。
贫困边缘户相对集中在年老体弱农户、残障失能人口农户和有长年患病人口的农户。其共同特点是家庭多数成员劳动能力不强,技术水平不高,就业难度大,收入不稳定,抗风险实力弱。
农村贫困边缘户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心理失衡严重。部分农户由于当年收入水平比政府划定的贫困线标准略高,没有被识别为贫困户,他们的发展境地和纳入精准扶贫的贫困户相差不大,却不能享受精准扶贫政策的红利,引发出心理不平衡。二是悲观情绪严重。残障失能户、大病和长期慢性病户、产业遭遇灾难户对家庭发展前景悲观失望,破罐破摔、得过且过情况比较突出。三是增收难度比较大。由于政策帮扶受限和贫困边缘户自身原因,这部分群众打工无去处、种养无技术、经商无本钱,依靠自身努力实现增收几乎不可能。贫困边缘户的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脱贫攻坚成效,影响群众对脱贫攻坚的满意度,甚至会影响社会大局的稳定。
帮助农村贫困边缘户发展经济,持续增加收入,把日子过好过红火,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的重要任务之一。明确乡村干部帮扶贫困边缘户责任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贫困边缘户增收长效机制。为此建议:
建立贫困边缘人口技能培训机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建议涉农部门牵头,以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为主要内容,制定贫困边缘人口技能培训计划,定期入村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进行农村创业指导。县级职业学校要积极开展对贫困边缘户中年轻群体职业教育,对于他们的实际情况,采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进,集中上课与送教上门结合,使之掌握一定的谋生技能。力争通过2—3年时间,对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边缘人口进行一次全覆盖式培训,以此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建立贫困边缘人口有效就业机制。建议出台一些对于贫困边缘户就业的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鼓励农村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吸纳贫困边缘人口就业,鼓励民营企业和社会人士以来料加工、订单收购方式,组织贫困边缘人口从事手工工艺品加工、农产品简单加工等力所能及的工作;对有能力和意愿开办便民商店、网店,需要资金扶持的,比照贫困户帮扶政策,由银行提供小额贷款,财政负责贴息。
建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激励机制。贫困边缘户稳定增收,离不开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党委、政府要研究出台鼓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对村集体企业吸纳贫困边缘人口就业的,享受国家相应优惠政策;鼓励农村贫困人口以现金、实物、土地入股村级集体企业,以股东身份参与企业分红。
完善贫困边缘人口防贫保障机制。民政部门的低保制度要与贫困边缘户扶持政策有效衔接,对贫困边缘人口中符合低保、特困供养条件的,应立马纳入低保和特困范围,采取低保、特困兜底保障措施,做到应保尽保。发改部门、扶贫部门要搞好贫困边缘户脱贫规划与乡村振兴规划的有机衔接,保持各项扶贫政策的持续性,保障贫困边缘户家庭年人均收入稳定增长。建议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搞好对接,共同探索实施防贫保险的可行性,立马推出新险种,由政府出资为贫困边缘户购买防贫保险,提高农户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