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文化》读书笔记
《公民文化》
这本书作者在开篇提到了公民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过程的重要性,“公民文化即是那种既不同于传统文化也不同于现代文化,而是两者相结合并建立在沟通与说服基础上的多元文化,是允许有节制的变革的一致性与多样性并存的文化。”具体上来讲它有三层含义:认知的取向,情感的取向和评价的取向,同时它也有三个理论上的分类,即:村民文化、臣民文化和参与者文化。三种政治文化类型并不相互隔离,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累积形成一种融合体系。
这本书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五个国家的公民文化进行对比分析。作者从公民个人、社会以及组织等多个角度对这五个国家的公民进行调查,目的在于通过实证的方法最终找到民主前景、政治参与和各国公民文化之间的具体联系,我认为对公民主观能力和政府政党方面的研究是这本书最经典的部分。
首先作者调查了五国公民的政治认知模式,从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谁更对政治感兴趣,谁更对政治持冷漠的态度。被调查的五个国家中出现的明显分野让我们可以看出:英美倾向于参与者的公民文化;而西德对于政府输出(具体来讲例如福利,税收等政策)比对于政府的输入(具体决策的制定)更加感兴趣,所以它的臣民性更多一些,而意大利人更倾向于臣民村民型文化,对政治态度比较冷漠;而墨西哥是个很特殊的例子,公民对政府多持离异态度,但却充满着参与的热情,可以初步归入村民参与者类型。
接下来便是从政府与党派两个方面来讨论他们与政治文化的关系。先是通过作者对各国公民民族自豪感的调查可以看到各国特点。美英两国对于自己国家政治制度和有关政治的方面颇感自豪。西德人,战后通过自我牺牲式的工作,取得了举世闻名的经济成就,他们自然对本国的经济体系更感自豪。而意大利这个文艺复兴的源地,在党派政治极其不稳定的情况下,必然不会为政治而自豪。墨西哥这个有着革命传统的国家,对于各个值得自豪的选项表现得很平均。民主国家的选举也是一种对党派的选举。通过书中的调查我们也可以看到西德和意大利人可能更是惧怕报复而倾向于秘密投票,并且不愿意透露自己因为他们的革命党是第一大党,大多数人也都是革命党人,票投给了谁自然不言而喻。在党派活动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美英两国的公民表现得更宽容,他们对于另一党的评价较为中肯,互相抵触的情绪不是很浓。而意大利,在党派问题上互相抱有敌意的现象更加明显。作者一开始就认为政党政治是有效民主的一个重要形式,只有参与到政党活动中,才能使得政治因竞争更清明,政策因有人反对而得以改进。五国之中,除了意大利各党成员开明程度很低以外,其余四国的党派开明程度都比较高,基本属于温和的政党政治。
在说完以上几个方面之后,作者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了更能体现公民文化实质性内容的公民个人的认识与参与之上。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公民是最倾向于参与政治活动的,无论是地方或是国家层面,超过被调查者一半的数据揭示了这一点。而其余四国除意大利最不具备参与愿望之外,其余三国表现得比较平均。接下来便是公民的能力与参与的意识和能力的问题了。一个公民具备行使影响的政治能力比较困难,但是只要他相信自己主观上有能力去施加这种影响,那么他便是积极的公民。纵观全书始终贯穿着这样的一个结论:男性,受教育程度高的,收入较高的一类人更乐于参与,主观能力更高。公民自身的主观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对于现代政治来讲,我们更多提出的是公民的参与和民意的胜利。只有公民具有了主观能力,发挥这种主观能力,才有可能在追求民主的路上不断前进。
最终作者得出关于五国公民文化的结论。意大利是疏离的政治文化,这正是一种持更多反感与对立态度的典型的偏村民型公民文化。墨西哥是疏离与激情的政治文化,这基本符合了对其村民参与者文化类型的描述,他的公民热心于政治却又不相信政府,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参与来改变社会上的不平等与政治中的不民主,这种渴望是墨西哥迈向民主健全与完善的动力。德国的历史经历已使他的公民具有了超然的能力,一战二战的破坏以及纳粹集权的残害使得民众们已不太热心于政治的参与,他们只关心自己能从政府那得到什么,更多的做遵守秩序的好市民,这就是典型的臣民文化。美国则被评价为参与的公民文化,这与我们所称的公民文化最接近。英国是一种恭顺的公民文化,参与度上自不如美国,但同美国这样一个参与者类型文化的国家一样,走在了迈向完全意义上参与者文化国家的路上。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与公民文化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教育。教育一直是作者认为能改变历史传统使得公民形成良好公民文化的最重要因素。本书多次提出受教育程度教育与其政治取向有关联,所以政治文化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状况。公民文化不是一种形式绝对的文化模型,但是它的内涵却是相对固定的,中国的政治文化发展自然是要借鉴其内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