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文化自信助推铁路企业文化建设
以文化自信助推铁路企业文化建设
(铁道党校,北京 10008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是国家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铁路企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进铁路企业文化建设,创新理念以适应市场竞争新挑战,内聚人心以提高铁路企业软实力,外塑形象以创建铁路企业新品牌,为推进中国铁路总公司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益和管理效率、实现安全、服务、效益、管理、建设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提供内在动力。
一、坚定文化自信,大力传承弘扬铁路优秀传统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铁路企业首先要对铁路文化充满自信,弘扬和传承铁路优秀传统文化。
铁路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性是铁路企业文化自信的前提。中国铁路自产生以来,始终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铁路文化始终站在先进文化的行列。从20世纪初叶第一条完全由中国人出资、设计、施工建造、管理运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到大革命时期铁路人用鲜血和生命诠释的“英勇、团结、牺牲、奉献”的“二七精神”,从抗日战争时期铁路人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到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号”机车组“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毛泽东号’就开到哪里”的铮铮誓言,都体现了中国产业工人的先进代表——铁路工人的革命性和进步性;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铁路人用自己的双手甚至生命谱写了一部新中国铁路的创业史,也铸就了成昆精神、小东站精神、孙家养路工区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巴山精神等一座座精神丰碑。纵观各个时期的铁路文化建设,始终沿着先进文化的方向前行,与时俱进,成为传播社会文明的主要阵地。进入高铁时代,铁路文化再次以领先的面貌站在时代前沿,并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相融合,在理念、结构、体系、功能和运行等方面均有创新表现,特色鲜明、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代表铁路文化先进水平的高铁文化初具雏形。
铁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性是铁路企业文化自信的基础。铁路企业文化建设虽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是溯其源头可谓久远。在长期的铁路建设和发展实践中,铁路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一代代铁路人的传递中一脉相承,其中所蕴含的国家利益为先的责任担当,“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意识,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拼搏精神,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等等,时至今日依旧影响着铁路干部职工,是维护铁路文化传统的精神纽带。随着铁路现代化事业的推进和高铁时代的到来,铁路文化越来越成为增强铁路行业凝聚力、激发职工队伍创造力、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内在驱动力量。
铁路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性是铁路企业文化自信的彰显。铁路优秀传统文化是伴随着铁路建设和运营实践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其行业特色尤为显著,可谓“铁味儿”十足。“铁文化”是铁路优秀传统文化的形象化表达,具体表现为铁的制度、铁的纪律、铁的意志等。“铁文化”已经成为铁路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也由此形成了铁路人特有的行业文化基因和行业文化性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着独具的风采和魅力。我们要通过深入挖掘铁路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这些优良的文化基因不断发扬光大,为铁路干部职工提供精神指引,为铁路改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二、坚定文化自信,勇于面对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大背景下,铁路企业必须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引领和凝聚作用,确保铁路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坚强有力的运输保障,为建设交通强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突出系统性,明确铁路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思路。多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的不断探索,铁路企业文化建设逐步进入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轨道。进入新时期,在铁路企业全面走向市场的新形势下,总公司党组审时度势,站在铁路发展的战略高度,在全路牢牢把握创新发展这一主线,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安全优质、兴路强国”的新时期铁路精神,深化铁路安全文化、服务文化、经营文化建设。202_年7月13日,总公司下发了《铁路企业文化建设三年基础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握“强基达标、提质增效”工作主题,通过三年的时间,重点抓好阵地建设、典型引领、精神培育,深化安全、服务、经营文化建设,传承铁路传统文化,弘扬铁路时代文化,不断夯实企业文化建设基础,企业文化建设质量和效果明显提升,为铁路强国提供文化支撑。这些战略部署,为铁路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指引。
强调科学性,融铁路企业发展战略与企业文化建设为一体。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成功,失败的深层原因在于没有打造一种能引导“成功”的优秀文化。铁路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必须制订和实施有效的、正确的经营战略,而企业发展战略背后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的支持,战略措施的推进必定乏力。文化指导战略发展,文化变革引领战略转型。因此当前推进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要站在总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铁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起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体现铁路职工根本利益、反映铁路文化发展和自身特色的铁路企业文化体系,立足于文化自信,以产业报国为追求,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学习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发展为目的,着眼于内聚力量、外塑形象,为全面推进铁路企业健康、向上、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引领和精神动力。
坚持人文性,增强铁路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在企业管理的诸多要素中(如人、财、物、产、供、销,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企业文化更注重对人这个要素的管理,突出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于铁路企业而言,当前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是值得关注的:一是铁路体制机制改革带来的挑战。总公司转企改制后,从传统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经营模式向市场化改革条件下的经营模式转化是一个复杂、艰巨的过程,价值理念、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体制机制、管理模式的转型面临种种挑战。二是职工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80后”“90后”的新生代终将成为铁路干部职工队伍的主体,其价值观念、思想习惯、行为方式会不断渗透到铁路企业安全、经营和管理的日常工作中。现代企业文化管理追求的是人性化管理和理性管理相结合。如何培养年轻干部职工队伍健康成长,如何做好“80后”“90后”年轻一代的思想工作,都需要我们在铁路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予以高度关注。铁路企业要通过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信念和道德标准,创新理念,创新方式,激发铁路干部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效推进铁路企业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同时营造一种良好的职业氛围,增强凝聚力,使职工和企业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同呼吸,共命运,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职工个人的全面发展。
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铁路企业文化建设迈入新境界 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在以往成绩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系统推进,使铁路企业文化建设在新时代实现大发展。
全面构建铁路企业价值理念体系,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价值观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新趋势。价值理念体系是企业文化体系最核心的部分,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新时代铁路发展需要有先进的文化理念引领和支撑。铁路企业要通过明确定位找准本企业的文化个性和特征;通过描绘愿景为铁路企业指明前进的方向;通过提炼理念确立企业价值观;通过丰富要素,建立以“安全优质、兴路强国”新时期铁路精神为核心、以安全第一、服务至上、效益为先为主要内容的铁路企业价值理念体系。
健全完善铁路企业文化制度体系,保障企业价值理念有效落地。企业文化要融于企业管理,融于制度建设,才能发挥效用。铁路企业要充分认识铁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铁路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为铁路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通过制度建设,确保管理制度与文化价值理念保持一致;通过健全机制,细化企业文化建设关键环节,逐步建立健全铁路企业文化建设联动工作制度、物质保障机制等,使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管理,为铁路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发挥铁路局和全体职工在铁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不断完善铁路企业文化建设的评估考核机制,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铁路科学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把握企业文化发展规律,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形成铁路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建设完善铁路企业可视化识别系统,提高铁路企业的社会认可度和信任感。企业可视化识别系统是企业文化的具体化、视觉化、符号化的过程,包括企业视觉识别体系和企业行为识别。一方面,铁路企业要通过企业视觉识别系统建设,将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经营方向、产品特点等各种信息要素,经过综合分析、概括和提炼后,转换成以标志、图形、色彩、字体、象征物体等直观形式表示的视觉符号,直接应用于企业名称、企业标志、企业标准色彩、企业标准字体、企业造型与吉祥(象征)图形、企业宣传标语口号、企业专用乐曲等视觉识别基本要素体系上,同时体现在包括办公用品类、企业标识类、工装工服类、企业车辆类、展示与陈列类、广告与公关活动类等应用要素体系中。在构建铁路企业视觉识别系统过程中,要注意加强企业标识、广告语、产品品牌、包装等基本要素的配套管理,同时还要注重融入铁路企业最主要、最核心、最希望表达的内容,尽量展示极具感染力、吸引力和震撼力的全新的铁路企业形象。另一方面,铁路企业要通过企业行为识别系统建设,建立企业动态识别体系及活动识别体系。铁路企业行为识别系统既包括企业基本行为的建立系统,又包括以行为表现企业特征的表达系统。企业行为表现体系是铁路企业行为识别的主体内容,更是铁路企业形象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铁路企业基本行为系统更多的是属于企业管理的范畴,应根据企业内部车、机、工、电、辆等不同专业领域进行相对个性化的规范与设计,围绕企业经营理念的约定,将企业基本行为(内部生产与外部服务)规范化、协调化和一致化,规范企业员工的岗位工作标准、服务规范和职业道德准则,塑造新时代铁路职工的良好形象。
建立健全铁路企业宣传和传播机制,塑造企业形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对铁路企业形象进行塑造与宣传,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铁路企业确立市场化发展战略、全面走向市场的需要。要通过建立企业形象策划和宣传机制(包括建立企业形象策划机制、建立企业形象宣传机制、建立统一协调的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搭建完备的站车公共服务文化平台等),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公关策划和媒体推广,对企业形象进行全新设计与内外展示;要深入挖掘、广泛宣传一大批彰显铁路优良传统和精神气质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实施现代企业形象的深化塑造;要优化和拓展站车文化服务功能,净化和规范文化市场,打造铁路企业良好社会形象;要充分发挥社会媒体资源和企业宣传阵地的作用,大力宣传铁路企业在综合交通体系中的骨干作用,积极推介铁路客货运输产品;要加强国际化传播途径拓展和传播能力提升,大力宣传中国高铁建设取得的成就,为中国高铁走向世界呐喊助威。通过搭建多元化传播与宣传体系,对内加强人性化管理,提高企业凝聚力和创造力;对外讲好铁路故事,提升铁路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国内外树立一个企业形象特色鲜明、企业文化底蕴深厚、企业产品美誉充盈、企业竞争实力丰厚的大型国铁企业形象,为铁路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总之,在新时代铁路改革发展进程中,我们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追求,坚定铁路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铁路行业在长期建设和发展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并结合铁路自身的行业特征,与铁路企业发展战略相融合,创新理念,创新方式,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铁路企业文化,并使之成为铁路人情感认同、内心接受、行动践行的文化自觉行为,激励广大干部职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传承铁路精神命脉,构筑铁路文化家园,彰显铁路文化价值,展示铁路工人力量,提升铁路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继续成就曾经属于一代又一代铁路人的光荣与梦想。
(执笔人:姜秀玉,铁道党校培训部副主任、副教授)
第二篇: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摘要】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经久不熄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和执著。新形势下,建设文化强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升文化自信的魂,以改革创新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动力,逐步夯实文化强国建设的群众基础,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文化自信 文化强国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建设文化强国要以文化自信为精神动力
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经久不熄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和执著①。我国文化自信源自对民族的、传统的、当代的、革命的、世界的文化理性审视和借鉴;源于从未间断的传统文化精髓,是在传统文化上的传承发展;源于以一种开放心态兼容并蓄吸收包括马克思主义文化在内的世界一切先进文化,在外来精品之上加以本地化吸收融汇;源于不断壮大的综合实力和繁荣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些都是支撑文化自信的内因。只有对本国文化充满自信才能在文化强国追求中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给予文化自信深厚历史底蕴。从世界看,文化对传统固有的根本命脉不可割舍,任何一个国家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唯一的结果就是丧失特质。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信文化系统,内涵丰富、体系庞杂,儒家伦理、道家生命哲学和释家宗教信仰构成了完整体系。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从多种族、多民族、多文化不断融合创新中发展,始终如一贯穿着尊生爱人、保民养民的价值追求,浸透着对大众民生的关爱,多重形态文化样式满足了各个时代不同社会阶层文化需求,形成庞大的受众群体,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创新性,即使在外族入侵时期也从未中断,显示出极强生命力,使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这一特性具有重要的精神导向和伦理垂范作用,塑造着民族心理,锻造了民族向心力,铸就着民族精神,维护着民族尊严,展现着民族形象,维系着我们对自己文化的强大自信。
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精髓结合为文化自信注入活力。马克思主义学说以全人类解放为历史使命,其原理、方法、观点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焕发出了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在这片灿烂文明的古老沃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关键是其将中国化作为一种内在要求,为不同民族群众理解、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中国化一样,是一场文化过程,包括文化传播、文化认同、文化融合等环节,伴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并构成其重要内容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优秀代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些重要理论,同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既从传统文化精髓中找到生根发芽的有效路径,为文化繁荣撒下了种子,也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更为丰富营养和坚实保障。
三是强大综合国力与文化自信相生相伴。文化自信背后是强大综合国力。纵观我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一个国家或朝代文化繁荣、文明输出,无不是立足于强大实力,如我国历史上的秦汉文化、唐宋文化,又如近代历史上以英、美为代表的欧美文化。“中国文化之相形见绌,中国文化因外来文化之影响而起变化,以致根本动摇,皆只是最近一百余年之事而已。”③近代中国所受的文化冲击,不断失去文化自信,直接源于战争带来的文化输入,反映了国家实力衰败导致文化失去基础。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已是政治独立、经济发达、国民富足。中国文化自信在强大综合国力支撑下与日俱增,在对外交往、国际经济政治事务中也正源源不断进行文化输出,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支点。
文化自信是文化进步、国立强盛的结果,同时又增强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信心和方向。改革开放虽使物质极大丰富但出现了“精神文化饥渴”,使文化强国建设有强烈现实性。文化强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发达的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和丰富的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会使群众受到教育、感染、鼓舞、激励,进一步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群众也能从丰硕的精神文明中汲取营养、享受成果,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由个体素质提升带动整体水平提高,使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建设相辅相成。
建设文化强国必须立足优秀传统文化
蕴藏于传统文化最深处在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为政治国上的民本要求、社会建设上的和谐理念、伦理关系上的仁义主张、事业追求上的自强精神、矛盾解决上的中庸选择、个人理想上的“修齐治平”、社会发展上的“小康大同”,历经数千年始终绽放着光芒,激励着中华民族从历次低潮中走向辉煌,在民族凝聚、精神激励和价值整合中发挥了强大作用,这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基。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思想体系中如“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人取象于天,天取象于人”,“为善,天地知之;为恶,天地亦知之”等包含深刻生态智慧,让社会广泛认识“天人对立”、“征服自然”等错误观念对人类存在与延续的危害,把探究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人的行为与自然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作为发展始终坚持的第一原则。但也要注意,如庄子天人合一精神境界追求中,尽管人与自然在本质上统一的观点有深刻合理性,但其主张“无以人灭天”观点却是消极的、不科学的,需要对这些错误观点加以批判。但无论如何,在当前日益严峻环境形势下,都要把“天人合一”中“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理念吸收贯穿到经济增长、生活改善、城乡统筹发展中④,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又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处理人追求高质量生活与自然平衡的关系,让对“与天地合其德”的向往植根于文化最深处,建立起现代生态文化,使生存系统运转更有整体性,实现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也就同传统文化精髓找到了契合点。
二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社会有序治理。文化强国重要标志是文化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在这方面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示范,应着力借鉴继承。如自强不息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的民族意志,形成了不断进取和独立自主的民族气概,激励中华民族一次次从困境中昂首走出,谱写无数壮丽诗篇,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同富裕与否、精神信仰无关,是民族优良品质和传统美德之一,同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高度一致,是值得世代继承的传家宝。如中庸思想中“允执其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兼容并包”、“遐迩一体”等思想,小至为人处世、自我完善,大至社会管理、安邦治国,对协调各方利益都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在维护国际秩序中有鲜明时代意义。如传统文化基调是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人本主义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广泛认同和创造性发展,道德人本主义思想传统把道德实践提到至高地位,用道德抵御宗教强制,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⑤。
三是应继承传统文化融汇中外、开放包容的特质。中华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民族相互融汇渗透中得到发展,而且在与世界接触中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使整个肌体保持旺盛生命力,这种强大包容性和世界范围内吸收扩展的特质一直延续下来。这项特质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重要保障。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融汇中外、开放包容的特质同样要发扬光大。另外,中国文化还有不断扩张的特质。中国文化在与外民族文化交流中,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一直到清朝,中国文化强烈影响着亚洲国家,日本、朝鲜等国均以中国为文化母体,大规模受容中国文化,中国的科技、数学、瓷器、文学、哲学等对西亚和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提升了民族尊严,树立了民族形象。当前,文化在中国提升国际影响力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与世界强国竞争合作中更应继承文化扩张特质,不断让中国文化同世界文化在碰撞中壮大,成为中国全球战略的重要支柱。
树立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世界经济放缓、进入新常态后,内藏于文化之内的差异化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在经济政治格局变动中冲击碰撞越来越剧烈,深刻影响国家行为和地区形势;地球村里依靠互联网形成的各种交往平台在巨大信息流中交换着各种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对人的观念、知识和思维造成巨大冲击;在通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对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些都是建设文化强国面临的新形势。
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升文化自信的魂。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理念。核心价值体系把传统文化精髓融进其中,引领文化创造和文化竞争,是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主心骨与指南针,是我国区别于以往时代、其他国家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志。以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同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一致,是把这些方面串起来的“骨架”。不依托核心价值体系,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就失去了基调和方向,中华文化在向世界输出中也失去了特色。完善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要把这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工程做牢做实,强化系统性、针对性、实践性,注重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示范引领、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的统筹协调,使其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构架,但不是文化的唯一表现形式和全部内容。应充分尊重文化强国建设丰富多彩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加快建立起由核心价值观统领的文化形态,按照文化发展规律和群众需要生产出多种形式的文化产品,满足群众各层次精神生活需要,增强民族的精神力量。
二是以改革创新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动力。文化强国建设适应新变化、新要求,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将文化创新体系纳入国家创新体系,统筹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首先要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既要敢于接受传统文化、西方先进文化,创造性改造为我所用,聚攒“正能量”;也要敢于对文化糟粕、庸俗文化说“不”,对承载这些“负能量”的书籍、影视作品、网络、报刊、广播等加强管控。
其次是改革文化体制,破除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束缚,特别是要改革政府文化管理的体制机制,使政府由“办文化”转到主要提供公共服务上来,扭转部分文化领域由国有企业高度垄断的格局,加速国有文化企业转企改制。
再次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调动广大文化主体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创造潜能,为全社会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产品和服务⑥。
最后是要培育文化创新良好氛围,塑造并传袭创新精神、创新品格、创新哲学,弘扬先进、摒弃落后,宣传奖励先进典型和创新性成果,祛除专制、奴性、保守等有碍于创新的消极落后因素。
三是逐步夯实文化强国建设的群众基础。只有满足群众需求、有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强国建设才具备雄厚根基。公益文化事业有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塑造灵魂的社会教化功能。要健全发展公益文化组织体系与运行机制,形成全社会参与、资源共享格局。适应多领域、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群众素质,打牢群众基础。从发展历史看,文化深深影响基层群众思想和行为方式,文化创造智慧、源泉和“活水”大多也来自基层民众,基层也是群众展示自我的重要文化平台,当前又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基本单元,地位不言而喻。要紧紧抓住基层文化建设,一方面把传统文化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文学艺术、建筑设计、科技教育等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要努力从基层群众生产生活中汲取文化营养,把群众的需求和夙愿作为文化建设出发点,从基层群众中寻找中华民族精神的本源,给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大生命力。
四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文化交流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力量,也是文化自信生成的条件⑦,只有在不断交流中才能鉴别真伪优劣,才能体现自身价值。
首先在态度上,必须包容对待多元文化竞争,避免以封闭抗拒心态对待竞争。文化竞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竞争。要以一种开放心态欢迎世界先进文化走进中国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增强实力、积聚优势,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其次是要在坚持中华文化主体地位下加大同世界文化的交流,在交融交往中使中华文化获得尊重,行使文化话语权,维护国家文化权益,扩大国际影响,增进全民族文化自信。可以是“引进来”,通过文化、科技、教育、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交流,通过互访、互派、互助等努力吸收世界先进文化;还可以是“走出去”,文化“走出去”不能仅停留在狭义形式上,仅依靠到国外办学院、派留学生、访问学者、表演团体等远难以实现,更要在布局经济和政治项目时逐步增多重大文化项目,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这是文化强国的深层表现。
最后,要进一步加强民间文化交流。民间文化交流“润物细无声”,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渗透力强,主要是通过不同国家、民族最细微个体的交流,从下到上获取不同方面文化内涵,基础最为牢靠。要提高我国同其他国家民间文化交流水平,发挥民间组织、团体、协会乃至个人等多方面的作用,促进多种形式的交流,借助民间力量加深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使中国文化更多被世界接受认可。
(作者为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注释】
①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红旗文稿》,202_年,第15~17页。
②徐剑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路径”,《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_年第4期。
③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北京:中信出版社,202_年,第33页。
④⑤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_年,第378~380页,第384~385页。
⑥涂可国:“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选择”,《理论学刊》,202_年第6期。
⑦靳凤林:“文化自信: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道德与文明》,202_年第5期。
责编/丰家卫(实习)
第三篇:以“六个注重”助推企业文化建设
以“六个注重”助推企业文化建设
-------观看**形象宣传片有感
观看了集团宣传片后,虽时间很短暂,但收获颇丰。我从中看到很多,也想到了很多。一个国家要强大,首先要有强大的文化做基础,一个企业要强大,同样要以强大的文化做基础。**历经50年的发展与探索,公司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公司坚持以**为历史使命和责任,以全球化视野、开放性思维、创新精神统领全局,与创新创优创业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不断开展企业文化创建工作,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度提升。先后荣获***,这和广大员工的努力与“诚信、敬业、创新”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是分不开的。当前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把握“六个注重”的内容和要求。
一、必须注重把企业文化建设摆到突出位置,牢固树立文化强企意识。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血脉和精神家园。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同仁堂创建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经300多年的历史,正是优秀的企业文化做支撑,让同仁堂这个品牌走向了世界,为中药行业、为国人争了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谁的产品质量好,谁能够诚信经营,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相反,,劣质的企业文化会让一个企业威信扫地,最终走向覆灭。一些企业出现的瘦肉精、三聚氰胺、苏丹红、地沟油等,不仅欺骗了消费者,社会影响也极其恶劣,这种缺乏诚信、糊弄顾客的行为,只会得一时之利,最终名誉扫地,失去生存的土壤。
二、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注重形成共同遵守的文化理念,打造企业文化品牌。要结合员工实际情况,紧紧围绕**“诚信、敬业、创新”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形成“服务为本、用户至上”的企业文化理念,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确保企业文化在员工中入耳入脑入心,并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二是开展特色活动,在载体上创新。通过“统一着装、统一挂牌、统一礼貌用语”,确立员工的行为规范,使企业文化落地生根,服务岗位。同时,要努力把企业精神转化为有形的统一标识、口号、宣传标语,有机融入企业的生产环境和各项管理活动中。
三、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注重弘扬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保证企业文化有效开展。一是要推动契约精神融入企业管理文化,增强制度的文化执行力。企业与员工的关系靠两种契约维系,一种是劳动契约,规定双方的权利、责任、利益关系;另一种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契约,即员工认同企业的共同意愿和使命,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结合在一起,主动承担责任并进行自主管理。二是要建立尊重关爱职工的制度文化。近年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改善员工的民生问题,及时调整薪酬政策,开展一系列惠及员工的“交友帮扶”和“送温暖”活动。对于在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中,勇于承担重任、善于破解难题、成绩突出的员工和团队给予相应的奖励,体现了企业的价值观和人性化管理。
四、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注重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员工的素质决定着企业文化的成败,员工素质的提高又有赖于企业培训。一是要开展领导带头学习活动,做好全员表率。学xxx省市委重要会议精神,学习电气行业所面临的形势,学习先进企业所具有的优秀品质等。二是利用网络培训学院,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三是开展岗位技能竞赛活动,掀起”比、学、赶、帮、超热潮。四是扎实抓好员工培训活动,做好适岗培训、转岗培训等。五是开展“走出去、请进来”学习。积极开展到集团及以外单位参观、学习、交流活动,同时邀请各类专家进公司开展专题讲座。六是加强内部交流活动。通过召开经验交流会、劳模先进交流会、研讨会等形式,开展交流活动。
五、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注重丰富职工业余生活,营造文化氛围。一是要重视建好文化宣传阵地。继续规范**内部刊物、网站的建设,把它们作为企业文化宣传的主阵地。利用**微信、OA平台、QQ群、手机短信等新型宣传阵地,为企业文化提供有效的宣传沟通渠道。二是要继续建好文体活动阵地。结合实际建设和更新适应时代发展的文体活动阵地,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活动计划,有效利用好这些活动场所,使其真正成为传播企业文化的有利阵地。
六、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注重融入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推动企业文化上水平。文化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为企业的经营生产、降本增效提供文化支撑。**集团把企业文化建设有机融入生产、经营、管理各项工作中,为实现企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撑。积极促进**与国内外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公司制定有关鼓励政策出谋划策。同时,注重企业文化促进自身建设,健全领导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思路,增强服务意识,为公司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202_年12月23日
第四篇:以企业文化建设助推“上水平、创一流”
思想政治工作
交流研讨论文
以企业文化建设助推企业“上水平、创一流”
——姜堰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姜堰市烟草专卖局 唐庆根
企业文化是企业意识、企业精神、企业风尚、企业价值观等因素的总和和集中反映,是企业长期培养形成的并与企业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一种微观上层建筑。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和谐发展的灵魂。姜堰烟草按照姜成康局长提出的“走在行业前面,展现一流水平,全面建设现代烟草”的发展要求,牢牢把握创建优秀县级局的有利契机,紧扣市场营销、市场监管、内部监管、基础管理、队伍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六个方面“上水平、创一流”的目标,不断深化“三大战略”,以泰州烟草企业文化宣贯的具体实践,全面推进企业文化“四化”建设(内化于心、固化预制、外化于行、显化于表),着力用文化促进规范,用文化提高效率,用文化提升活力,全力打造“精干高效、服务一流、管理规范、执法文明”的行业诚信团队和商业服务品牌,有效促进员工了和企业共同成长,不断助推了企业“上水平、创一流”。
一、坚持“文化引领”,不断灌输阳光文化理念
阳光精神是泰烟人的崇高追求,也是激发姜堰烟草员工内动力、推动企业发展的一种管理手段。姜堰烟草紧密联系工作实际,注重思想建设与企业文化的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职工思想的引领作用,围绕“企业文化建设推进年”部署,突出“文化塑人,文明引导”的工作思路,着力让企业阳光文化得到员工的理解和认同,转化为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坚持一月一个主题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模范履职、文明执法、干净做事”、廉政短信创作、“深化主题教育,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崇品德、重实干、尚质朴、倡阳光”主题演讲等一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并把主题活动作为培育企业核心理念的平台,使烟草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更加体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意愿。通过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广泛开展挂钩帮扶、爱心捐助、军民共建、对口支援黄桥老区等活动,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企业文化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让员工感知阳光文化理念,感觉阳光文化在岗位实际的体会,真正感悟阳光文化对企业“上水平、创一流”推动作用。
同时,姜堰烟草还注重强化舆论宣传的作用,加强对内宣传以增强内部和谐度,适度对外宣传以提升外部美誉度。组织编印了《优秀县级局创建简报》,开发创建了“姜堰烟草文明创建网站”,积极组织专门人员向泰州日报、东方烟草报、江苏烟草报、泰州烟草网等报刊网站投稿,展示了企业的新形象、新面貌;通过在局机关设置宣传橱窗,建立中心文化室,展现企业愿景,展示企业形象,丰富员工生活,陶冶员工情操;积极实施视觉识别系统应用工程,扎实开展文化庭院、文化走廊、文化墙建设,持 续开展中国烟草标识更新工作,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舆论氛围,切实把阳光文化真正做到了落地生根。
二、注重文化熏陶,不断促进行业使命的实现
企业文化是引领和推动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人是企业中一切创新的源泉。“以人为本”,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企业文化建设也应坚持以人为本,即: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做到育出人、用对人、管好人。姜堰烟草运用企业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熏陶作用,有针对地开展主题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以引导、激发、调动广大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逐步把员工的个人目标引导到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上来,以此推动报效国家、回报社会、成就员工的行业使命实现。
一是强化班子建设,不断提升领导干部引领企业“上水平、创一流”的能力和水平。姜堰烟草通过举办干部学习研讨班和企业文化培训班,领导班子成员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带头宣讲文化管理的思路、方略和实践,大力倡导多读书、善思考、勤实践的优良学风,注重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提高领导干部履职能力和综合素质。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要求,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坚持“四定一承诺”,着力做到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通过深入落实挂钩基层网点工作制度,开 展走访、蹲点、座谈、讨论等活动,及时了解掌握基层一线各项工作开展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认真听取一线员工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研究探索引领企业“上水平、创一流”的新路子和新方法,为企业“上水平、创一流”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是注重科学发展,培育高素质党员队伍。近年来,姜堰烟草紧扣党员的思想实际和职工的愿望要求,引导党员用先进理论和先进文化武装头脑,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主题实践活动”,注重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能手。使党员真正成为平常时能看出来、需要时能站出来、危机时能冲上来、关键时能拿下来的优秀带头人。
三是坚持文化育人,搭建员工素质提升平台。“没有人才就没有企业”。企业的竞争最终归结为人才的竞争。“形象一流、作风一流、素质一流”的员工队伍是企业“上水平、创一流”的主力军,更是企业“上水平、创一流”的重要保证。姜堰烟草始终坚持文化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以提升能力为根本,扎实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要通过采取学习、培训、考试、考核等手段,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与岗位技能提高相结合,把“素质工程”渗透到每一项工作中去,激发广大员工的学习热情,促进人才的成长与选拔。
几年来,姜堰烟草高度重视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注重员工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多措并举鼓励和促进员工岗位成才,通过定期开展员工技能比武和职业技能竞赛,大力营造学技术、学技能 的氛围;通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论文交流和论文征集评选活动,鼓励广大员工勤于学习、系统思考、集成积累、实践成才,为员工开辟多条职业发展途径,收到了良好成效,先后有四名同志分别走上了副处级、副科级领导岗位。在今年全省第二届卷烟识别技能比武中,姜堰市局二名参赛选手为泰州烟草系统争得了荣誉,分获了二、三等奖。
三、强化制度建设,不断企业提升执行力
“制度是成功的保证”。姜堰烟草按照“感性认识理性化,成功事例制度化”的要求,坚持制度建设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加大制度建设力度,通过引进“5S”管理体制,规范现场、现物管理,营造一目了然、整洁优美的工作环境,为其他管理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提升员工素质、企业形象和工作质量。5S内容包括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ETSU)、素养(SHITSUKE)五个方面,整理就是把职场要与不要的东西彻底分开,目的是腾出“空间”来活用;整顿就是规范工作现场的物品放置,做到定位、定品、定量,目的是减少琐碎环节(时间浪费),提高工作效率;清扫就是对工作环境和现场物品定期进行清除打扫,目的是创造舒适怡人的办公环境;清洁就是整理、整顿、清扫环节之后的日常维护活动,使前3S的做法制度化,规范化,目的是维持前三项活动的成果;素养就是提高员工的素质,在安全意识、成本意识、廉政建设、商务礼仪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逐步提升员工的综合素养和价值观念。姜堰烟草从去年以来,全面推进的5S管理,最主要的部分是将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等软件视同硬件,同步进行整理、整顿、清扫、清理,大力开展“废改立留”工作,在办公环境焕然一新的同时,整理确立各部门主要工作环节的核心流程和规章制度,推动了企业内部管理的制度化、流程化、规范化,逐步形成了规范有序、结构合理、务实高效、科学管用的制度体系。同时,强化员工制度严格执行理念,并渗透到员工日常行为之中,自觉用制度约束自己的言行;对制度落实情况定期督促检查,及时发现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好修订和补充,使制度更加管用;通过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督促干部带头贯彻执行,持续提升制度执行力,促进了全体员工阳光心态的充分形成,把企业管理工作引入了阳光决策、阳光政务、阳光企务轨道,夯实了企业文化理念落地的执行基础,把文化理念转变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形成了企业文化理念与5S管理的有机统一,产生同频共振效应,最终形成了“上水平、创一流”的整体合力。
四、加强作风建设,提升团队作战能力
作风是人们思想、工作和生活态度的集中体现。优良的作风和氛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是事业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姜堰烟草近年来始终坚持“节奏要快、标准要高、工作要实、状态要好”的“四要”作风要求,注重作风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通过生日送上一份祝福、年末举办一场联谊晚会、酷暑送去一瓶清凉饮料、员工生病上门一次亲切慰问,加强情绪管理和人文关 怀,激发了员工热爱岗位、忠诚岗位、奉献岗位之情,营造了和谐融洽、充满友爱、蓬勃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线路走访、市场考核、送法进社区、绩效管理和开展义工活动,大力弘扬“规范、效率、活力、和谐”的企业精神,提升抓落实的执行力;通过领导班子参加双重民主生活会、述职述联合践行科学发展观主题演讲等活动,加强领导班子的团结,发挥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用干部的正气、激情来感染和提升员工的士气、单位的人气;通过实行领导班子成员蹲点联系制度、与员工谈心制度,注重员工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及时掌握员工思想动态和情绪变化,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等。通过开展拓展训练、军事训练活动,推行AB岗工作制、首问负责制和落实窗口接待制度,全面加强和改进了企业作风建设,不断提升了员工团队写作能力,增强了企业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向心力,提高了企业“上水平、创一流”的整体能力和水平。
“市场是企业的根,管理是企业的本,文化是企业的魂”。成功的企业必定有先进的企业文化作支撑。作为蓬勃发展的泰州烟草来说,更应塑造出一流的企业文化,培育出一流的文化品牌,打造出一流的文化名片。我们有理由相信,泰州烟草在泰州市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通过积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员工的积极性、企业的凝聚力一定能得到全面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一定能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一个不断成熟而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将为泰州烟草在“上水平、创一流”新的征程中乘风破浪、披荆斩棘提 供不竭的动力。
第五篇:企业文化建设助推发展
文化做引擎
发展添动力
——浅谈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和体会
去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日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要取得持久发展,必须要有文化上的支撑;要想经济强大,必须挺直文化脊梁。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需要文化的支撑,一个企业的发展同样需要以文化做引擎。从***电力公司近年来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建设不仅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持久的发展动力,同时也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今天有幸参加这次文化沙龙,我以县电力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为例,谈一谈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点认识和体会。
一、企业文化建设核心在“人”
文化的主体是人,文化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公司近年来坚持以先进的文化鼓舞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人文关怀感动人,达到了提升素质、凝聚人心的预期目标,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是强化教育培训,提升队伍素质。公司先后邀请深圳中旭教育集团进行“西点执行力”专题培训,邀请重庆聚焦教育培训集团进行“赢在责任”专题培训,邀请成都蓓垒职业经理培训学校进行“商务礼仪”的专题培训,使全司干部职工的责任心得到增强,工作态度和精神面貌明显改观;公司根据生产工作实际,先后组织供电、调度、安全、营销、财务等部门人员200余人次到成都、杭州、重庆等地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和专业技能;公司多次聘请成都电监办专家来司授课,进行电工进网作业培训,累计培训达300人次;公司连续两年与成都蓓垒职业经理培训学校签订全年包断培训合同(202_年是2万元,今年是4万元),截止目前已派出200余人次前往培训。同时,公司每年组织单位内部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全司员工的业务、技能水平,目前我司高级职称以上8人,中级职称以上53人,初级职称以上135人。
二是开展文体活动,丰富文化生活。近年来,公司加大了对文体设施的建设力度,安排资金改造装修了“公司职工活动中心”,增加了职工书屋的藏书量,配臵了可上网电脑、电视、影碟机,202_年经县总工会验收,达到了县级“职工书屋”建设标准(今年公司进一步加强了职工书屋建设,已向上级工会提出创建“全国职工书屋”验收申请,正在审批中)。在体育设施建设方面,公司购臵了8种室内健身器材,购买“红双喜”乒乓球台一个,新建篮球场一个、羽毛球场一个,在公司院内布臵室外2
健身器材十余种,并建成了全县第一个塑胶网球场,使公司文体设施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
不仅如此,公司党委每年年初制定全年文体活动方案,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目前已形成以“五一”职工运动会、“十一”职工文艺汇演、“元旦”职工书画摄影展三大活动为主的长效机制。公司每年“五一”劳动节组织举办职工运动会(今年因建党90周年大庆将运动会改至“十一”国庆节举办)。运动会设拔河、接力赛、男子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十余个项目,参赛运动员近300人。为隆重庆祝祖国六十华诞,公司于202_年国庆节组织举办了“与祖国同行,当发展先锋”主题红歌晚会,受到县上四大家领导的一致好评。202_年“十一”国庆节公司组织举办了以“我爱您,中国”为主题的职工文艺汇演。为庆祝建党90周年,公司积极参与并全面承办了大竹县国资系统“颂党恩,展风采”文艺晚会。公司从202_年开始,每年元旦组织举办职工书画、摄影展。从近年的展览情况看,职工积极踊跃参加,作品数量一年比一年多,作品形式一年比一年丰富,作品质量一年比一年提高。今年的职工书画、摄影作品展收集作品达300余件,参展作品受到业内人士高度评价。同时,公司还积极组织职工参加市、县及县级各部门的各类文体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乒乓球比赛取得市上第5名的好成绩;环城跑比赛,取得女子组团体第一名、男子组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参加“三八“越野赛夺得冠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增进了
职工之间的友谊,展现了职工的艺术才华,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
三是注重人文关怀,营造职工之家。公司十分关心职工,常年坚持开展慰问活动:春节对全司职工(重点对基层一线职工)进行慰问;“三八”慰问女职工、“六一”儿童节慰问职工子女、“七一”慰问党员、“八一”慰问复退军人,随着近年来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公司大幅提高了慰问费的发放标准;逐步调整提高了区乡特别是偏远站、所交通补贴费,使职工扎根区乡安心工作;提高了夜班费、清凉饮料费、烤火费的发放标准。公司坚持对因工受伤、生病住院的职工进行慰问,对职工及其职工亲属死亡前往吊唁,对困难职工进行帮扶救助(仅202_年帮扶困难职工37人),先后发动职工为***、***、***、***等患病职工进行捐款;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和希望工程,帮助解决职工子女入学难问题;关心退休老同志,每年春节组织召开退休老同志座谈会,为他们送上春节慰问品,并逐年提高了退休职工春节慰问费;“九九”重阳节组织退休老同志开展活动,并发放慰问费200元/人。公司注重人文关怀,使职工真切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增强了职工队伍的凝聚力。
四是选树先进典型,发挥示范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充分发挥先进人物的典型示范作用,公司选树了一批先进人物:扎根偏远电站25年、留守寂寞、奉献光明的***;十几年坚守岗位,移走一座又一座煤山和灰山的“现代愚公”***;为了4
抢抓工程建设进度,在得知母亲病危的情况下依然坚守岗位的***……公司党委对这些先进人物事迹进行了广泛宣传,辐射带动广大职工在工作中奋发向上,勇争一流。
二、企业文化建设关键在于突出行业特征
企业文化要始终围绕企业中心工作,突出行业特征,才能达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标。同样以县电力公司为例,电力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与全县工农业生产和百万竹乡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具有极强的公益性和公用性。因此,电力企业文化中有一项特殊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是服务文化——牢记“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
一是扎实开展文明优质服务。近年来,公司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活动和迎接“省级文明单位”复查为契机,扎实开展文明优质服务。为方便用户,公司推行了预存电费结算方式,并通过短信平台将用户预存电费信息、用电消费及时告之用户,解决了用户由于时间关系未能及时交纳电费而停电带来的不便;公司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理制和服务承诺制,按照文明优质服务窗口“六个一”的要求在营业窗口配臵了饮水机、空调、沙发、眼镜等,要求营业窗口人员使用文明用语;公司通过电视、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发布停限电信息,做到及时到位;公司坚持实行电力故障报修限时抢修制度:城区出现故障15分钟,农村出现故障2小时内赶到现场抢修”。火电、水电、变电职工默默无闻,忍受着寂寞和孤独,确保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安
装职工抢抓工程进度,铸造坚强电网;供电职工以“辛苦我一个,幸福千万家”的奉献精神,不管是严寒酷暑或是雷雨交加的日子,奔走在竹乡的三山两槽之间,切实解决老百姓在用电方面所需的实际问题;各营业窗口工作人员坚持以优质、高效、文明的服务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我司派驻县政务服务中心的服务窗口获得“流动红旗”称号,个人获得“服务明星”称号。
二是真情服务三农。近年来,公司积极想办法为群众解决用电难题,尤其是全力投入特困村电网改造,受到群众好评。对全县特困村的电网改造,公司做到了部署早、行动快,由于特困村多数地处山区,电力职工克服了重重困难,按时完成了改造任务。如202_年金鸡供电所负责电网改造的铁龙村,地处铜锣山巅,交通极为不便,该所职工每天5:00钟起床,然后骑车1个多小时到达施工现场后,直到晚上10点多才收工。如今的特困村电能质量好了,电损小了,电价大幅度降低了,近八万群众得到了实惠。八渡乡高山村、清水镇偏岩村、天城乡三元村、清河镇万里坪村等群众敲锣打鼓地送来锦旗。
三是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一个企业的对外形象将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为此,公司近年来加大资金投入,以开展环境整治为主线,加强对清洁卫生的督查;开展绿化、美化工程,对厂区、站所新增各种花木品种30余个,使公司整体面貌焕然一新;为进一步提升企业形象,公司为全司职工统一购臵了职业装,在营业窗口和出席各类大型活动中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公司通过6
专栏、简报、报刊、互联网等形式加大宣传报道,使企业的知名度大幅提高(公司定期编印《大竹电力》刊物,寄送到县级、省级相关部门,受到一致好评)。
三、企业文化建设重在创新
企业文化贵在传承,重在创新。21世纪是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市场行情瞬息万变,企业文化也应与时俱进,锐意创新。
一是思路的创新。202_年,当企业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面临巨大的经济亏损时,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团结、求实、热忱、奉献”的企业精神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响亮地提出了“诚信塑造品牌、服务奉献光明、业绩追求卓越、发展共建和谐”的经营理念和“三保(保供电、保供区、保稳定),三抓(抓管理、抓改革、抓发展),三强(强队伍、强作风、强服务)”工作思路,提出了打造“四大电力”(安全电力、法制电力、优质电力、和谐电力)的奋斗目标和“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四年新跨越”的战斗口号。新思路的提出使全司干部职工明确了奋斗方向,使各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二是制度的创新。***电力公司是一家有着六十多年发展历史的传统国有企业,长期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和大锅饭的分配格局造成人浮于事现象突出,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公司推行了竞聘上岗、考核增资和奖金制度改革,并对电力勘测设计、电力安装、用电监察等项目进行奖惩激励,有效激发了队伍活力。
四、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促进企业发展
***电力公司通过从上述三个方面入手,培育了良好的企业文化,促进了企业内部管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一路高歌、突飞猛进。
1、企业管理不断加强。通过推出激励机制,实行绩效管理以来,各部门职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业务收入大幅增长。规划设计收入首次突破百万,计量装臵安装业务从零起步,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达到了近二百万元;同时公司计量和用电监察大队,主动深入区乡进行用电监察,加强用电监察,先后查获窃电案件***余起,为企业追回经济损失***万元;全司综合线损同比下降1.98个百分点,达到建司以来的最好水平,在全市乃至全省电力行业都属较好水平,由此带来的间接收益更是高达***余万元。
2、企业发展明显加快。随着云东变电站技改扩容工程,云东至竹阳、云东至南城35KV线路工程等骨干电网建设工程投运,县电网供电能力稳定保持在16万千瓦左右,可以保证未来2-3年全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持续、可靠供电。同时公司将抢抓与省水电集团的资产重组的重大机遇,借省水电集团提供的投融资平台,积极争取电网改造升级项目资金,投资建设双碑110千伏输变电工程、乌木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沙桥35千伏输变电工程等一大批骨干电网工程,并力争在十二五末完成乌木110千伏变电站改造升级为220千伏变电站,在县电网形成以1座8
220千伏变电站为点,6座110千伏变电站为面,35千伏变电站为网,全网供电能力达30万千瓦的输配电网络格局。
3、企业效益显著提高。近年来,公司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两位数以上的的年增长率,其中202_年、202_年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0%以上的增长率,实现利润分别增长50%以上。实现了一年打基础(202_年扭亏为盈最终实现利润****万元,上缴税金****万元),两年见成效(202_年实现利润****万元,上缴税金****万元),三年上台阶(202_年实现利润****万元,上缴税金****万元)的奋斗目标。
3、供电保障日益提高。目前全网35千伏以上变电站全部具备N-1高可靠供电标准,10KV主干供电线路全部满足环网供电要求,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89%以上。全年因雷暴雨天气和其他外部因素引发电网故障局部停电时间累计不到十小时,在电网建设、计划检修、新负荷接入等需停电施工时,公司不仅在县电视台提前公告停电时间、停电范围,还在县城各大广场的LED平面广告上同步公开相关信息。完全保障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电力需求。
5、职工收入大幅增长。随着企业效益的提升逐步提高,公司从202_年开始推行考核增资政策,提高职工月奖发放标准,增设节日活动费,职工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从而更加激发了全司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激情,稳定了全司的干部职工队伍,为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撑。
6、企业文化建设硕果累累。公司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水利企业、全国农村水电行业文明服务示范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卫生单位、四川省模范职工之家、四川省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市级园林式单位、达州市纳税三十强等荣誉称号;公司下属单位发电厂创建成为“全国工会小家”;公司工会被表彰为“全国工会系统五五普法先进单位”。
***电力公司以企业文化为引擎,助推了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电力公司的健康发展又为全县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强的能源保障,从这一点来说,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电力公司尝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甜头,反过来也在不断加大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投入,使之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
今天通过参加县政协组织的文化沙龙,与各位朋友相互交流、探讨,使我增长了见识,真可谓是受益匪浅。在这里我建议县政协搭建更加宽广的平台,建立各单位、企业间相互交流的长效机制,以此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地,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