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陕西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
陕西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
(2011—2015年)
根据《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实现《陕西省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06—2010—2020年)》(陕政发〔2007〕12号)的目标,明确我省“十二五”期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等,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关注民生、面向基层,完善机制、提升能力,加强领导、开拓创新,实现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公平普惠,不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促进我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目标:围绕《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科技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深化改革开放”五大任务,不断提高我省公民科学素质,到2015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在“十一五”基础上有显著发展,公众获取科学技术知识渠道进一步拓宽,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更加理性和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得到提高,我省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或超过5%。
二、重点任务
(一)组织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结合国情省情,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宣传“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等内容。在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科学启蒙教育的内容,激发幼儿认知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养成良好的科学行为习惯。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科学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勇于探索的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参与、体验、实践和动手制作等方式,努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的成果,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探索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丰富校外、课外科学教育活动;动员科技和教育工作者组织开展与青少年面对面的科技交流活动;利用科技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等资源,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技专家进校园(社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定期开展学校科技节、科技周等常规教育活动。营造崇尚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普及和倡导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自救等科学知识和理念,加强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的宣传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的作用。
——牵头部门:省教育厅、团省委。
——责任单位: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文化厅、省卫生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省科学院、省社科院、省妇联、省科协。
(二)组织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落实《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面向农民宣传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农民科学教育活动,建立适应需求的农村科学教育培训体系,依托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科普惠农培训学校、普通高校、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平台,继续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通俗易懂的农民科技培训;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企业岗位实际要求,开展订单式培训或定岗培训,对有技术和资金并有创业意向的农民开展创业培训;组织开展农职评工作,进一步推进中、高等农民职业教育,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健全完善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服务组织网络,建立农村基本科普公共服务体系,依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乡镇企业等发展农村基层科普组织。针对基层干部、科技示范户、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及农村各类实用人才开展科普工作培训,重点加强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机构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发挥乡镇科协、村科普小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机构在农技服务中的作用,组织农业专家讲师团、科技骨干、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开展科普宣传、科技咨询服务工作。加大科普惠农培训学校、科普惠农服务站和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建设力度,充分发挥优势,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之春”宣传月、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农民读书月、三秦书月、农民科技培训、“三进村”等活动,总结推广科技咨询服务站、科技专家和致富能手下乡、农家书屋、“三农”网络书屋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加强农村科普示范体系建设,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陕西省“科普惠农富民计划”和“百万中专生培养计划”为抓手,充分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农村致富带头人和产业推进领军人等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建立科普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和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等创建活动,推广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的先进经验。
——牵头部门:省农业厅、省科协。
——责任单位: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文化厅、省卫生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
(三)组织实施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行动。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全面实施陕西省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以提高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促进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加强对劳动者科技教育培训的宏观管理,将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各级各类大专院校和成人教育课程的培训教材,纳入国家职业标准,作为各类职业培训、考核和鉴定的内容。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带薪学习制度,鼓励职工在职学习。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健全以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的职业培训制度;结合我省城乡统筹发展的实际,深化进城务工青年订单式技能培训;广泛开展妇女岗位培训和创业技能培训,激励妇女建功成才;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实施新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法制建设,进一步促进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水平和科学素质的全面提升。继续深入推进“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讲理想、比贡献”等活动,结合创新工作方法,着力打造一批学习型、创新型、技能型团队;充分发挥企业科协、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举办面向职工的专题讲座,组织职工技能竞赛和同业技术交流,开展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等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乡镇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展送科技活动,在企业建设科普宣传阵地,面向企业职工开展健康讲座、心理培训等宣传教育活动;关注进城务工青年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问题,着力加强对务工青年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牵头部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
——责任单位: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厅、省文化厅、省卫生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省科学院、省社科院、团省委、省妇联、省科协。
(四)组织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通过制订规划,把提高科学素质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一项长期任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的教育培训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的重点内容,增强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决策的能力,增强公务员终身学习和科学管理的能力。通过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在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中,将“科学发展、富民强省”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开放、绿色、和谐、奋进的新陕西等作为重要内容,组织开展“三秦大讲堂”、“领导干部科技报告会”等宣传教育活动。在党政领导干部、公务员、国有企业负责人选拔任用、综合评价工作中,体现科学素质的要求,启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监测、评估标准制订工作,逐步形成科学、完善的监测、评估体系。发挥干部培训院校阵地作用,将科学素质要求的有关内容纳入各类干部培训教材中。通过举办院士专家科技讲座、科普报告及组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实地参观科研单位和科普场所等各类科普活动,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普及现代科技知识。加大宣传力度,针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编辑出版相关科普读物,推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创办有关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专题、专版、专栏,推出一批注重科学素养、弘扬科学精神、崇尚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典型。
——牵头部门: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责任单位: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卫生厅、省新闻出版局、省科学院、省社科院、团省委、省妇联、省科协。
(五)组织实施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围绕安全健康、节能环保、防灾减灾等内容,开展文化科技卫生进社区、全民健康科技行动、社区科普大讲堂、节能减排家庭行动、心理健康咨询等活动,充分利用社区科普大学、社区科普益民学校等平台,积极发挥社区教育在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服务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提升社区居民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生活质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激发社区居民提升自身科学素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围绕建设文明和谐的学习型社区,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有效整合社区内及周边科普资源,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充分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建立完善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图书室、科普画廊、科普宣传栏等基础设施,拓展和发挥科普服务功能;结合社区信息化建设,发挥互联网、移动通信、移动电视等新型传媒的功能。围绕全国、省级科普示范县(市、区)等创建工作,积极开展科普示范街道、社区、楼宇、家庭等创建活动。健全街道科协、科普协会,社区科普小组等组织网络,建立健全社区科普宣传员和科普志愿者队伍;鼓励学校、学会、科研院所、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等积极参与社区科普活动,提升社区科普服务能力,发展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牵头部门:省科协、省妇联。
——责任单位: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文化厅、省卫生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省科学院、省社科院、省总工会。
(六)实施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加强教师的科学素质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科学素质和水平,鼓励高等师范院校和有关高校增设科学教育相关专业,着力培养从事科学教育的专门师资,增加在职教师科学教育的培训内容,推进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与课程实施能力建设,加强科学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逐步完善科学教育教师职称评价标准和办法。巩固科技界和教育界合作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有效模式,拓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参与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科学教师培训的广度和深度。提高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教材质量,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吸引力,将科普工作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将科普内容纳入各级各类培训教材和教学计划。改进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教学方法,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先进教学理念,增强教育教学效果,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科学教育培训,改革与探索成人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培训效果。加强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条件建设,逐步使义务教育学校尤其是边远农村地区中小学科学仪器、教具、图书等基本达标,继续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网络资源建设,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科学教育资源建设。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网络资源建设,充分发挥农民培训机构在全民科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动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区学校、成人文化教育机构和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公共机构和设施对公众进行分类教育和培训。
——牵头部门: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责任单位: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省科学院、省社科院、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科协。
(七)实施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制订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的相关标准规范,加强指导与规划,不断优化内容,引导和规范资源建设。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支持、奖励力度,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作品创作,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挂图、图书、展览、影视、文艺节目等,推动优秀科普电影、电视节目播映和播放。加强合作与交流,引进省外优秀科普作品,带动我省科普创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发挥科技、教育、传媒工作者科普创作的积极性,把科普作品的创作纳入业绩考核范围。积极推动科研项目成果的传播和普及工作,探索将学术交流与科普活动紧密结合的新途径,充分发挥科技社团及科普创作团队的作用,探索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的机制。以公众科普需求为导向,发挥市场的引导、优化和调节作用,推动科普产品的研发、生产、集散和服务,推动科普出版、科普旅游馆(园)、科普展览展品开发制作、科普玩具、科普网游等科普产业发展,逐步建立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的体制。加强科普展览、教育资源的开发、集成与共享,推动科普资源包开发,科普展览、展品的区域流动,建立应急科普资源开发与服务机制。
——牵头部门:省科协、省科技厅。
——责任单位:省委宣传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厅、省文化厅、省卫生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省科学院、省社科院。
(八)实施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提升大众传媒的科技传播质量,制定鼓励大众传媒开展科技传播的政策措施,增加广播电视台制作、播出科技节目的时间和内容,增加各类科普出版物的品种和发行量,加强科普网站和门户网站的科技专栏建设;推动各类大众传媒机构参与科普产品的开发和制作,大力扶持科普出版物在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发行,积极培育科技传媒市场主体,逐步建立科技传播市场机制。提升大众传媒从业者的科学素质与科技传播能力,充实科技宣传报道队伍,加强科技传播报道业务培训,组建科技宣传专家库,提高媒体从业者客观准确报道最新科技创新成果、具有科技背景的社会热点话题以及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打造科技传播媒体精品品牌,形成一批在业内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科普出版机构,省内各类媒体要参照中央和一些地方媒体做法,在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频率开辟科技宣传专栏,新闻频道定期进行科技宣传报道,综合类报纸开辟科技宣传专栏,科技类报纸增加信息量,不断加大科技宣传报道力度。发挥互联网、移动通信、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积极作用,研究开发网络科普的新技术和新形式,促进网站之间开展科技传播的交流与合作。
——牵头部门: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
——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厅、省文化厅、省卫生厅、省新闻出版局、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科协。
(九)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工程。贯彻落实《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08-2010-2015年)》,大幅度增强科普基础设施的整体服务能力,优化科普资源配置,增加科普基础设施总量,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公共投入。按照《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着力推进陕西科技馆新馆和市级科技馆建设,创新展览和教育活动的设计策划理念,增强科技馆的教育功能,提升重复参观率。鼓励、推动有条件的研究机构、大学、企事业单位和具有重要资源的市、县、区,因地制宜建设和发展一批专业或产业科技博物馆。推进科普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不同功能的行业科普基地,鼓励、支持各类专业科技场馆、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普资源定期向社会免费开放。推动在全省所有的县(市、区)建设县级综合性科普活动场所,在60%的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建科普活动站(室),科普画廊(宣传栏)覆盖全省60%的社区和行政村,宣传内容每年更新12次以上。提高科普巡展和服务能力,加速巡展展品展项更新。在有条件的农村职业学校、成人教育机构、中小学、青少年宫建立青少年科学工作室。
——牵头部门:省发展改革委、省科协。
——责任单位: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厅、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科学院、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
(十)实施科普人才建设工程。加强农村科普实用人才培养,依托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基层科普组织人员、农技协业务骨干、科普带头人等,积极发展科普员队伍,利用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等,采取培训、示范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发挥农村科普示范户、专业技术协会骨干等农村科普带头人的示范作用,培养农村科普实用人才,提高科普服务能力。建立社区科普人才队伍,结合文化科技卫生进社区、社区科普大学、社区科普益民计划等,发展社区科普宣传员队伍,鼓励学校、学会、企事业单位和部队的专业人才积极参与社区科普活动,建立社区科普人才队伍交流协作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科协、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发展企业科普人才队伍。依托科技专家、大学生志愿者、老科技工作者等在中小学、科普场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建立专兼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通过对辅导员的培训,提高其开展科学技术教育、组织策划科普活动的能力。大力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推动建立科普志愿者协会、科普志愿者服务站等组织形式,为科普志愿者施展才能提供服务平台。办好科技传播和相关专业,跨学科培养一批有较高水平的科普创作与设计、科普研究与开发、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科普传媒、科普产业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牵头部门:省科技厅、省科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责任单位: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农业厅、省文化厅、省卫生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省科学院、省社科院、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
(十一)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实施机制建设。完善人才培养和动员机制,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和科普人才工作规划,建设好专职和兼职两支科普工作队伍;根据实际培养适合我省科技馆、科普传媒等事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科普创作、传播科学知识和弘扬科学精神的积极性,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推动承担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的科研团队、企业、高校和广大科技专家在科研与科普工作的结合上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做出表率。强化科普投入和产业发展保障机制,逐步加大对科技场馆等公益性科普设施的投入,保障基本建设和维护良性运转,广泛吸纳民间资金投入科学素质建设,推动各类科普平台的整合共享,提高科普资源使用效率。定期开展我省公民科学素养调查和科普统计工作,将科学素质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对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大力宣传先进人物和典型经验。
——牵头部门: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委宣传部。
——责任单位:省委组织部、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厅、省文化厅、省卫生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省科学院、省社科院、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科协。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省政府和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科学素质纲要》的要求,将有关任务纳入相应工作规划和计划,充分履行相关工作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二)制定工作制度。每年向省政府分管领导汇报《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情况,组织成员单位召开一次《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会议,总结上一年度工作,部署下一年度工作任务。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密切协作,牵头单位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会同有关单位共同落实各项工作任务,把科学素质工作与本单位的职能工作有机结合,纳入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结合各地实际,负责领导当地的《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重点任务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目标管理考核。
发挥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协调作用,筹备《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会议,落实工作会议议定事项,加强单位间的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加强与地方的联系。对各地各单位落实《科学素质纲要》情况定期进行督促检查,推动工作任务的落实。
(三)完善政策法规。在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有关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法律法规中,体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通过研究提出促进我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有关政策和法规,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对现有政策法规进行修订、补充和调整,推动《科普法》深入贯彻实施。
落实有关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科普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繁荣科普创作、提升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和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有关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政策措施。
(四)加大经费投入。各级政府根据财力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提高科普、教育经费的投入水平,并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科学素质纲要》的顺利实施。
落实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实施经费。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根据承担的工作任务,按照省财政预算管理的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安排和落实所需经费。
鼓励捐赠,广辟社会资金投入渠道。落实完善我省捐赠公益性科普事业税收政策,广泛吸纳各类机构、个人的资金支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四、工作要求
《科学素质纲要》的年度实施工作要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重点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共性问题,确定工作切入点,组织开展主题科普活动,通过示范引导、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推动全省公民科学素质的稳步提高。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间、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之间要加强沟通与联系,落实好联络员制度、情况通报制度等工作制度。各市、县、区政府及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实施工作,要与全国和全省保持一致,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狠抓落实的工作格局。通过广泛宣传和社会动员,充分调动全省群众参与《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风尚。
第二篇: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
(2011—2015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通知》(国发【2006】7号,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为实现全民科学素质工作2020年的目标,进一步安排“十二五”期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阶段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背景和意义
自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科学素质纲要》以来,各地区各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联合协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较好地实现了“十一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目标,为“十二五”开局和实现2020年长远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了积极贡献。201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3.27%,比2005年的1.6%提高了1.67个百分点;对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措施的稳步推进,带动了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科学教育和科普活动广泛开展、科普设施不断完善、科普资源逐步丰富、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显著增强,使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联合协作工作机制的建立,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发展还不平衡,不能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主要表现在:面向农民、社区居民、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亟待强化;科普资源整合力度仍然不够,科普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科普事业投入不足,科普产业培育和发展仍在起步阶段;科学基础教育需要进一步推进,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方式的攻坚时期。进一步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对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方针和目标
指导方针: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工作主题,面向基层、关注民生,完善机制、提升能力,加强领导、开拓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不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目标:
到2015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显著发展,基本形成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5%。
——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深入贯彻落实。突出工作主题,更加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宣传普及低碳生活、创新创造、公共安全、身心健康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持续提升。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明显增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决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显著提升,城乡居民之间、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居民之间科学素质差距逐步缩小。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科学教育与培训体系逐步完善,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和科普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科普资源更加丰富,科普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促进基本科普服务的公平普惠,公民提高科学
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显著增多。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机制不断创新。资源共享机制逐步完善,资源集成和有效利用得到加强,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的体制初步建立。动员激励机制不断完善,社会各方面参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社会化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科普工作与科研、教育、文化等事业紧密结合,联合协作机制不断完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合力不断增强。
三、重点任务
四、根据指导方针和目标,“十二五”时期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第三篇: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
(2011—2015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通知》(国发[2006]7号,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为实现全民科学素质工作2020年的目标,进一步安排“十二五”期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阶段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背景和意义
自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科学素质纲要》以来,各地区各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联合协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较好地实现了“十一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目标,为“十二五”开局和实现2020年长远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了积极贡献。201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3.27%,比2005年的1.6%提高了1.67个百分点;对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措施的稳步推进,带动了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科学教育和科普活动广泛开展、科普设施不断完善、科普资源逐步丰富、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显著增强,使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联合协作工作机制的建立,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发展还不平衡,不能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主要表现在:面向农民、社区居民、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亟待强化;科普资源整合力度仍然不够,科普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科普事业投入不足,科普产业培育和发展仍在起步阶段;科学基础教育需要进一步推进,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进一步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对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方针和目标
指导方针: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工作主题,面向基层、关注民生,完善机制、提升能力,加强领导、开拓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不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目标:
到2015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显著发展,基本形成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5%。
——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深入贯彻落实。突出工作主题,更加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宣传普及低碳生活、创新创造、公共安全、身心健康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入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持续提升。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明显增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决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显著提升,城乡居民之间、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居民之间科学素质差距逐步缩小。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科学教育与培训体系逐步完善,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和科普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科普资源更加丰富,科普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促进基本科普服务的公平普惠,公民提高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显著增多。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机制不断创新。资源共享机制逐步完善,资源集成和有效利用得到加强,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的体制初步建立。动员激励机制不断完善,社会各方面参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社会化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科普工作与科研、教育、文化等事业紧密结合,联合协作机制不断完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合力不断增强。
三、重点任务
根据指导方针和目标,“十二五’’时期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任务:
——宣传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国国情,重点宣传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等内容,使未成年人不断提高科学认知水平,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着力提升中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中小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与兴趣。
——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为农村未成年人特别是女童和留守儿童提供更多接受科学教育和参加科普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引导未成年人形成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树立科学意识、崇尚科学精神,养成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
措施:
——在幼儿园日常教育中融入科学启蒙教育。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总结完善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改革经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和评价、考试制度,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实施科学等课程标准,提高科学课程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加强数字技能学习教育,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学习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推广“做中学”活动的经验和成果,创新科学教育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实践和动手制作等方式提高科学素质。
——推进高中阶段的科学教育。鼓励普通高中开设科学教育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开设通用技术课程,支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
——丰富校外和课外科学教育活动。动员科技和教育工作者开展与青少年面对面的科技交流活动。发挥科技场馆等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技专家进校园(社区)、走进科学殿堂等活动。鼓励学生进实验室、动手做科研、参加科学调查体验。办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活动,提高各类科技竞赛的质量。积极鼓励地方和民间公益组织开展普及性科技活动,扩大参与面和影响力。面向乡村学生、农民工子女组织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等各类志愿服务,帮助他们提高科学素质、丰富生活阅历、增长见识。——营造崇尚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创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活动中,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自救等知识,加强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的宣传教育。开展学校科技节、科技周等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组织开展防灾避险应急演练,设立科普教育长廊、板报,营造师生自由讨论的文化氛围。
——建立完善校外科技活动与学校科学课程的衔接机制。总结推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科普教育共建共享试点工作经验,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等工作,鼓励中小学校利用科技馆、青少年官、儿童活动中心、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和科普活动。
——发挥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的作用。鼓励中小学校利用家长会、家校联系会议等形式,对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育儿观念、方法给予指导,提高其科学育儿水平。鼓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为未成年人进行科学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引导其广泛接触自然、社会,培养亲近自然的情感。
分工:由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牵头,中央宣传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卫生部、广电总局、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气象局、自然科学基金会、全国妇联、中国科协参加。
(二)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任务:
——面向农民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保护耕地、发展循环农业、建设生态家园等内容的宣传教育,推动广大农村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提高农民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发展生产、增产增收致富的能力,引导农民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将普及实用技术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结合起来,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以及适应现代科学文明生活的能力。
——提高农村妇女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西部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措施:
——建立农村科学教育培训体系。落实《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农村成人文化教育机构、农业科教与网络联盟、普通高校、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在农村科技培训中的作用,面向农民大力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科技培训。结合农民创业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星火科技培训、双学双比、技能竞赛、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百万新型女农民教育培训等活动,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创业、创新和创造能力。
——继续实施农业从业人员培训。面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人员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水平。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企业岗位实际要求,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订单式培训或定岗培训,使其掌握初级以上职业技能或达到上岗要求。鼓励农村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参加1—2个学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提升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组织有技术、资金和创业意愿的农民开展创业培训,加强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小额贷款、后续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帮助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支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农村科普活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总结推广科技特派员、科技入户、科技
110、科普之冬(春)、科普大集、专家大院、科技咨询服务站、科技专家和致富能手下乡、科教兴村、科技之光青年专家服务团、“三农”网络书屋等行之有效的做法,探索科技工作者“常下乡,常在乡”的长效机制。继续实施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节约资源和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等宣传,开展反对封建迷信等科普活动。
——加强农村科普示范体系建设。继续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项目、农村清洁工程、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程等惠农工程。加强农村基层科普队伍和科普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工作队等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建立科普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和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乡(镇)、村等创建活动,推广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的先进经验。
——健全农村科普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服务组织网络。依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乡镇企业等发展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对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骨干农民、科技示范户、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以及农村各类实用人才开展科普工作培训,重点加强对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机构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发挥乡镇科协、村科普小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机构在农技服务中的作用,发挥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科普宣传、科技咨询服务作用,组织专家咨询服务和志愿者队伍,形成动员科技人员为“三农”服务的有效机制。
——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地区的科普工作。探索开展科普富民兴边行动,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地区农牧民的科学素质。落实国家民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扶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科普宣传品的翻译出版,加强双语科普工作。加强民族地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开展面向少数民族群众的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组建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科普志愿者队伍,支持其发挥作用。结合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内容丰富的科普宣传活动。
分工:由农业部、中国科协牵头,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民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卫生部、广电总局、安全监管总局、林业局、中科院、工程院、气象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参加。
(三)实施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行动。
任务:
——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等知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以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
——围绕城镇化进程的要求,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
——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措施:
——加强对城镇劳动者科技教育培训的宏观管理。将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课程及培训教材,将有关科学素质的要求纳入国家职业标准,作为各类职业培训、考核和鉴定的内容。促进用人单位加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带薪学习制度,鼓励职工在职学习。
——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健全以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要内容的职业培训制度。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和创业小额贷款工作,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者的就业需求,组织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开展青年岗位能手活动、中国青年就业创业行动,推进进城务工青年订单式技能培训,组织青年技能训练营,鼓励青年积极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深入实施全国妇女巾帼建功活动,广泛开展妇女岗位培训和创业技能培训,激励妇女在工作岗位建功成才。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实施新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举办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建立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开展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特殊培养工作,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法制建设,促进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水平和科学素质的全面提升。充分发挥科技社团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帮助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参加跨行业、跨学科的学术研讨和技术交流活动。
——开展日常性职工科普教育活动。继续深入推进“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讲理想、比贡献”等活动,着力打造一批学习型、创新型、技能型团队。充分发挥企业科协、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举办面向职工的专题讲座,组织职工技能竞赛和同业技术交流,广泛开展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等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乡镇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服务等活动。在企业内部刊物、广播、闭路电视、局域网络上开办科普专栏,设立科普橱窗、职工书屋等,充分利用有关实验室、产品陈列室等建设科普宣传阵地。加大面向科技工作者的健康知识科普宣传,组织开展健康讲座、心理培训等宣传教育活动。关注进城务工青年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问题,着力加强对务工青年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分工: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安全监管总局牵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广电总局、中科院、工程院、气象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参加。
(四)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任务: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提高科学素质贯穿于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选拔录用、教育培训、综合评价全过程,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增强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执政的能力,增强公务员终身学习和科学管理的能力,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
措施:
——加强规划,把提高科学素质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长期任务。按照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部署,落实各级各类干部培训规划,将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内容。重点培训市县党政领导、地方和部门各级科技行政管理干部、科研机构负责人和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负责人等科技管理人员。
——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载体,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学习。在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中,将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战略思想以及我国科技发展规划作为重要内容。在组织培训、自主选学和在职自学中,强化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学习。组织开展院士专家西部行等活动,开展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内容的宣传教育。
——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选拔录用、综合评价中体现科学素质的要求。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在党政领导干部、国有企业负责人选拔任用考试大纲和题库中,强化与科学素质要求有关的具体内容。在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强化科学素质有关内容。研究制订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监测、评估标准。
——依托各类干部培训院校,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培训。将科学素质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学计划中。在全国干部培训教材建设中,加强科普内容的编写和使用。
——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普及现代科技知识。继续办好院士专家科技讲座、科普报告和专题科普讲座等各类科技知识讲座和报告。有计划地组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到科研场所实地参观学习。针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编辑出版科普读物。
——加大宣传力度,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提高科学素质营造良好氛围。推出一批注重科学素养、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典型,宣传其好做法、好经验。落实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宣传工作的意见》,大力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分工: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牵头,中央宣传部、科技部、环境保护部、卫生部、中科院、社科院、气象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参加。
(五)实施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
任务:
——宣传科学发展观,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健康生活等知识,促进社区居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提升社区居民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生活质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激发社区居民提高科学素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围绕建设文明和谐的学习型社区,提升社区科普服务能力,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措施:
——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围绕安全健康、节能环保、防灾减灾等内容,开展科教进社区、卫生科技进社区、全民健康科技行动、社区科普大讲堂、节能减排家庭行动、心理健康咨询等活动。发挥社区教育在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服务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面向老年人、妇女、少年儿童开展科学、安全、健康生活等宣传和教育活动。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资源,获得有益知识,拒绝不良信息。面向农民工开展提升自身素质、适应城市生活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提升社区科普能力。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充分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建立完善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图书室、科普画廊等基础设施,发挥其科普功能。结合社区信息化建设,发挥互联网、移动通信、移动电视等新型传媒的科普宣传功能。健全街道科协、科普协会和社区科普小组等网络组织。建立社区科普宣传员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开展科普示范街道、社区、楼宇、家庭等创建活动。
——搭建社会化的社区科普工作格局。整合社区及周边科普资源,建立共建共享机制,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社团、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和部队积极参与社区科普活动。
分工:由中国科协、全国妇联牵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民委、环境保护部、卫生部、广电总局、安全监管总局、中科院、社科院、气象局参加。
(六)实施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任务:
——加强教师的科学素质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科学素质和水平。
——加强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适应不同对象需求,满足科学教育与培训要求。
——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培训场所、基地,根据需要建设新的科学教育基础设施,配备必要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为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提供基础条件支持。
措施:
——大力提高教师的科学素质。鼓励高等师范院校和有关高校增设科学教育相关专业,着力培养科学教育的专门师资。在职教师培训增加科学教育内容,推进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与课程实施能力建设,广泛开展中小学科学教师之间的业务交流,提高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以县及县以下幼儿园、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培训为重点,加强科学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逐步完善科学教育教师职称评价标准和办法。
——建立健全科技与教育结合、共同推动科学教育的有效模式。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参与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科学教师培训。继续实施科教合作共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项目。推动有条件的中学科学教师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参与科研实践。
——提高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教材质量。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标准,进一步提高科学课程教材的质量和水平,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吸引力。将科普工作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将科普内容纳入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教材和教学计划。根据农民、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特点和需求,加强各类人群科学教育培训的教材建设。重视少数民族文字的教材编写和音像类教材的开发制作。
——改进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教学方法。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先进教学理念,增强教育教学效果。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科学教育培训,改革与探索成人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培训效果。
——加强科学教育与培训的基础条件建设。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边远农村地区中小学科学仪器、教具、图书等基本达标,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继续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网络资源建设,支持和鼓励现有科学教育网站扩大科学教育资源。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科学教育资源建设。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动员大学、科研院所、科技馆、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教育机构、社区学校等公共机构对公众进行分类教育和培训。
分工:由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牵头,中央宣传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农业部、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气象局、自然科学基金会、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参加。
(七)实施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
任务:
——繁荣科普创作。围绕宣传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时代发展脉搏,适应国家、社会和公众的需要,注重科学与艺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创作开发一批优秀科普作品。
——集成国内外科普资源及信息,建立共享交流平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基本科普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
——促进科普资源开发、集散和服务的社会化,发挥市场机制引导作用,积极推动科普产业发展。
措施:
——促进原创性科普作品的创作。以评奖、作品征集等方式,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作品创作。推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挂图、图书、展览、影视作品、文艺节目等科普资源,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认知度。推动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制作的优秀科普电影、电视节目在基层播放。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优秀科普产品,带动我国科普创作整体水平的提高。激发科技、教育、传媒工作者的科普创作热情,把科普作品纳入业绩考核范围。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促进各类科研项目成果的传播和普及工作,提高公众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重大专项产生的创新成果的关注度和知晓率。积极探索将学术交流与科普活动紧密结合的新途径,充分发挥科技社团联系科技工作者及科普创作团队的作用,选择适宜向公众传播的科技成果,探索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的机制。鼓励和支持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和负责人将科研成果向社会公众传播。
——加强科普资源的开发、集成与共享。开展主题科普展览巡回展出活动,推动展览和展品在各类科普场馆、设施、服务机构之间交流。推动科普资源包开发,集成各种科普展览、教育和活动资源,供广大青少年宫、活动中心、图书馆、文化馆、科普活动站等场所和学校、农村、城镇社区等基层单位共享使用,为其开展科普工作提供公共指导和服务。促进科普展教活动与学校科学课程教学、综合实践和研究性学习相衔接。加强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展教资源的支援力度。建立应急科普资源开发与服务机制。
——制定科普资源开发共享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加强科普资源开发和共享的指导和规划,不断优化科普资源的内容和结构。探索科普产品的新形式,开发适用于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需要的新型科普资源。
——建立全国科普资源及信息的共享交流平台。以中国数字科技馆等优秀科普网站为平台,建立动员激励机制,通过分散存储、集中服务等形式,推动全社会优质科普资源集成共享。
——推动科普产业发展。以公众科普需求为导向,发挥市场的引导、优化和调节作用,推动科普产品的研发、生产、集散和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制定科普产品技术规范和设计制作机构资质认定办法等,促进科普产业的良性发展。举办科普产品博览会、交易会,及时发布科普场馆建设和科普活动信息,为企业及其他社会机构搭建交流和服务平台。推动科普出版、科普旅游馆(园)、科普展览展品开发制作、科普玩具、科普教育与科普游戏软件、营利性科普网络等科普产业发展,逐步建立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的体制。
分工:由中国科协、科技部牵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卫生部、广电总局、安全监管总局、林业局、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气象局、自然科学基金会、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参加。
(八)实施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任务:
——加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积极作用。——提升大众传媒的科技传播质量。
措施:
——制定鼓励大众传媒开展科技传播的政策措施。推动电视台、广播电台制作更多喜闻乐见的科技节目并增加播出时间,出版单位增加各类科普出版物的品种和发行量,综合性报纸增加科技专栏的数目和版面,科普网站和门户网站建设科技专栏。中央主要新闻媒体确定专人负责科技宣传工作,设立科技宣传专门机构。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扶持科技宣传报道做大做强。推动各类大众传媒机构参与科普产品的开发和制作。大力扶持科普出版物等科普产品在农村和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的发行和使用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宣传联席制度的作用,统筹协调科技宣传工作,组织指导中央和地方媒体开展科技宣传,做好科技领域热点敏感问题、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提升大众传媒从业者的科学素质与科技传播能力。各媒体配备一定数量的科技记者,专门负责科技宣传报道。吸收自然科学类专业毕业生充实科技宣传报道队伍。加强科技宣传报道人员业务培训,定期组织科技宣传报道编辑记者集中学习培训。组建科技宣传专家库。推动科技社团与媒体交流互动,定期举办科学家与媒体交流活动,提高媒体从业者客观准确报道最新科技创新成果、具有科技背景的社会热点话题以及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打造科技传播媒体品牌。推动形成一批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科普出版机构。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开辟科技宣传专栏或专题节目,定期进行科技宣传报道。各地各类新闻媒体参照中央媒体做法,开设专题、专栏或专版,加大科技宣传报道力度。
——发挥互联网、移动通信、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积极作用。研究开发网络科普的新技术和新形式。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开设科技宣传专栏。培育、扶持若干有较强吸引力的品牌科普网站和虚拟博物馆、科技馆。开辟具有实时、动态、交互等特点的网络科普新途径,开发一批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的科普教育、游戏软件。发挥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科普联盟的作用,促进网站之间开展科技传播的交流与合作。
分工:由中央宣传部牵头,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广电总局、中科院、社科院、气象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参加。
(九)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工程。任务:
——大幅度增强科普基础设施的整体服务能力,增加公众提高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
——优化科普资源配置,增加科普基础设施总量,形成较为合理的全国整体布局。
——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的保障体系。
措施:
——加强对科普基础设施发展的宏观指导。落实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08-2010-2015年)》。研究制定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认定办法、管理条例及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开展监测评估,发布科普基础设施发展报告。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各地基本建设计划,加大对公益性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公共投入。
——积极发展科技馆。按照《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对不具备展教功能或不能充分发挥科普作用的科技馆进行必要的更新改造。积极推动科技馆在全国的合理布局,重点在市(地)和有条件的县(市)发展主题、专题及其他具有特色的科技馆。创新理念,加强展览和教育活动的设计策划,增强科技馆的教育功能,提高各级各类科技馆的重复参观率。加强对科技馆运行的规范管理,开展科技馆评级和绩效评价。
——建设各类专业科技博物馆。鼓励和推动有条件的研究机构、大学、企业和具有重要资源的城市,因地制宜建设和发展一批专业或产业科技博物馆。充分利用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或企业闲置淘汰的生产设施,建设富有特色的科技博物馆。积极推动科技博物馆合理布局。
——推进科普基地建设。发展国家级和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到2015年底,使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总数达到1 000个左右,省级科普教育基地总数达到3000个左右。建设不同功能的行业科普基地,不断完善运行机制,纳入国家整体布局。进一步推动科研机构和大学开展科普活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向公众开放研发机构、生产设施(流程)或展览馆,建设专门科普场所。推动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妇女培训基地、文化官等增加科普教育功能。引导海洋馆、野生动物园、主题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动植物园等强化科普教育功能。
——发展基层科普设施。依托现有社会设施,推动在全国所有的县(市、区)建设具备科普教育、培训和展示等功能的县级综合性科普活动场所。在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到201 5年底,在全国60%的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建有科普活动站(室),60%的社区(行政村)建有科普画廊(宣传栏),宣传内容每年更新1 0次以上。加大科普大篷车配发工作力度,扩大服务范围,更新展品展项,增强为基层群众服务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农村职业学校、成人教育机构、中小学、青少年宫利用现有场所建立青少年科学工作室。
分工:由中国科协、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牵头,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卫生部、林业局、中科院、气象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参加。
(十)实施科普人才建设工程。
任务:
——提升科普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
——优化科普人才队伍结构。稳定专职科普人才队伍,逐步建立一支专业化科普管理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兼职科普人才队伍,积极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大力培养面向基层的科普人才。
——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科普创作与设计、科普研究与开发、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科普传媒、科普产业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措施:
——加强农村实用科普人才培养。依托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基层科普组织人员、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业务骨干、农村科技带头人和基层科技、教育工作者以及离退休人员,积极发展科普员队伍,向群众传递科技信息,组织群众参与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活动。利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等,采取培训、示范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农村实用科普人才,提高科普服务能力。发挥农村科普示范户、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骨干等农村科普带头人的示范作用。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普人才建设,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科普人才特别是双语科普人才在科普宣传中的重要作用。
——建立社区科普人才队伍。结合科教进社区、卫生科技进社区、全民健康科技行动、社区科普大讲堂等活动以及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建立社区科普宣传员队伍。依托大学、科研机构、科普组织、科普场馆、科技社团、社区科普大学等,建设社区科普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鼓励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科技社团、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等企业事业单位和部队的专业人才积极参与社区科普活动,建立社区科普人才队伍交流协作机制。
——发展企业科普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企业科协、企业团委、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培养和造就企业实用科普人才。
——积极发展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结合中小学科学课程和课外科普活动,重点在中小学、科普场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青少年宫等建立专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依托科技专家、大学生志愿者、老科技工作者等建立兼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加强对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的培训,提高其开展科学技术教育、组织策划科普活动的能力。
——大力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推动建立科普志愿者协会、科普志愿者服务站等组织,为科普志愿者施展才能提供服务平台。鼓励老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中学生、在职科研人员、传媒从业者参加科普志愿者队伍。在大型主题科普活动和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的展教活动中,充分发挥科普志愿者的作用,为其提供参与科普实践的机会。
——加快高端和专门科普人才培养。办好科技传播和相关专业,建设一批科普专门人才培训:和实践.基地,培养大批科普创作与设计、科普研究与开发、科普传媒、科普产业经营、科普活动组织策划等专门人才。
分工:由科技部、中国科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牵头,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卫生部、广电总局、安全监管总局、林业局、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气象局、自然科学基金会、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参加。
(十一)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长效机制。
任务:建立健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加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机制。
措施:
——完善人才培养和动员机制。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建设好专职和兼职科普工作队伍。通过学校培养、在职培训、国外进修、国际交流、实践锻炼等,培养适应我国科技馆、科普传媒等事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制定专职科普工作者的评价标准。完善科普人才评价政策,提高科普人员和科普成果在科技考核指标中所占比重。研究制定激励措施,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科普创作,传播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
——建立科研与科普密切结合机制。研究制定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相应增加科普任务的措施与办法。将科普工作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不涉及保密的情况下,使公众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科技发现和创新成果。推动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重大专项在立项时增加相应科普任务,验收时对科普效果进行评价。推动承担国家科技项目的科研团队、企业、高校和广大科技专家在科研与科普工作的结合上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为广大科技工作者作出表率。
——强化科普投入和产业发展保障机制。逐步加大对科技场馆等公益性科普设施的投入,保障基本建设、维护良性运转。落实完善捐赠公益性事业税收政策,广泛吸纳民间资金投入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推动各类科普平台的整合共享,提高科普资源使用效益。落实和完善有利于科普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措施,研究制定科普产业相关技术标准、规范,推动科普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健全监测评估体系和考核激励机制。制定《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建立《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监测指标体系,定期开展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和全国科普统计工作,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导,为《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和监测评估提供依据。探索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业绩考核,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对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 奖励和表彰,大力宣传先进人物和典型经验。
分工:由科技部、财政部、中央宣传部牵头,中央组织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国家民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卫生部、广电总局、安全监管总局、林业局、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气象局、自然科学基金会、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参加。
四、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
——国务院负责领导《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工作。各有关部门按照《科学素质纲要》的要求,将有关任务纳入相应工作规划和计划,充分履行工作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中国科协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会同有关方面共同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地方各级政府负责领导当地的《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要把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重点任务列入工作计划,纳入目标管理考核。要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实施方案。要继续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工作机制和制度,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加大投入,为实施《科学素质纲要》提供保障。
——加强《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督促检查,推动工作任务的落实。
(二)保障条件。
——政策法规。在国家和地方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以及有关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法律法规中,体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完善促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政策法规,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对现有政策法规进行修订、补充和调整,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条例和地方科普条例的研究制定工作,落实有关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科普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提供政策保障。
——经费投入。各级政府根据财力情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提高教育、科普经费的投入水平,并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科学素质纲要》的顺利实施。中央财政根据财政状况,逐步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地方各级政府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各有关部门根据承担的《科学素质纲要》实施任务,按照国家预算管理的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统筹考虑和落实所需经费。落实完善捐赠公益性科普事业税收政策,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支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三)进度安排。
——启动实施。201 1年,推动和指导各地制定本地“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实施方案并启动实施工作。组织制定本实施方案中11项重点任务的具体实施方案。做好“十二五”《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动员和宣传工作。
——深入实施。2012-2014年,继续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监测评估,针对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全面推进各项重点任务的实施。
——总结评估。2015年,组织开展督查,对“十二五”期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继续推进组织实施工作。
第四篇: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亮点解读
http://news.QQ.com2006年03月21日19:10新华网
突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瓶颈制约”——《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亮点解读
新华网北京3月20日电(记者李斌、吴晶晶、周婷玉)《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20
日向全社会公布,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正式纳入了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进入了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新时期。
新华社记者日前连线中国科协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对《纲要》亮点进行权威解读。
国家战略任务: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性社会工程
[纲要原文]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
会工程。
[背景与现状]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我国大多数公民对于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而且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
下,严重制约了我国创新型人才的产生和成长,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邓楠点评]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这样才能肩负起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使命。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是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等之后,国家提升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
公民是参与主体,政府负有主要责任
[纲要原文] 今后15年,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方针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
[背景与现状]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政府在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然存在投入不足、资源分散、缺乏协调整合的问题。公民提升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渠道和方式都较为缺乏,公民参与科技教育普及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邓楠点评]实施《纲要》不是单纯的政府行为,也不是群众的自发行为,而是政府、社会和全体公民都来参与和推动的一场广泛的社会行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与每一个公民息息相关,公民既是受益者也是参与主体;政府在《纲要》实施中起领导和推动作用,负有主要责任;社会各方面特别是科技教育、传
播与普及等相关部门应共同为公民提升科学素质提供充足的机会和渠道。
重点内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纲要原文]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背景与现状]由于我国公民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的缺乏,导致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仍普遍存在,生产生活中安全事
故频频发生,不合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邓楠点评]科学发展观对国家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只有使坚持科学发展观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意识,并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之中,才可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相关的科学素质内容作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在内容上的重点,体现了《科学素质纲要》的时代特征。
四大重点人群: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提高
[纲要原文]在“十一五”期间实施以下主要行动: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城
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背景与现状]我国青少年科学素质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科学素质结构存在明显缺陷;农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城市居民的六分之一,农民享受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公共服务的机会远低于城市居民;适龄劳动人口科学素质不高,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领导干部和公
务员的科学素质水平则直接影响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科学管理。
[邓楠点评]实施《纲要》要面向全体公民,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现状令人堪忧,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任务十分繁重。从国家及社会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客观条件和能力尚不足等实际情况出发,当前和今
后一个时期,提高公民科学素质要突出重点,未成年人和农民是重中之重。
四项基础工程:加强薄弱环节,完善公共服务
[纲要原文]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等公民
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得到加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
[背景与现状]长期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薄弱。科学教育与培训资源(主要包括教师队伍、教材和教学基础设施等)不能满足社会和公众需要,而且分散于不同部门、单位和团体;科普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而且有限的资源在分配上也存在着区域、城乡、人群之间的不平衡;作为公民获取科技信息主渠道之一的大众传媒存在科技传播力度不大、质量不高的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
求。
[邓楠点评]针对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纲要》提出25项具体措施,旨在优化整合队伍、建立新的平台设施、集成国内外资源和信息、发挥媒体的优势、打造科普
品牌,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形成合力:统筹规划、系统安排
[纲要原文]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旨在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
[背景与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都获得很大发展,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但三个方面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和合作,资源不能
共享,影响到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效益和效率。
[邓楠点评]《纲要》首次对与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相关的各方面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和系统安排。将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加以有效统筹、整合和集成,促进相互配合、资源共享,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和
效率,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完)
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存在两大“误区”
2020年我公民科学素质将达到发达国家21世纪初水平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将重点面向四类人群
我国将通过多渠道投入经费保障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将实施四个基础工程
公民如何参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新闻背景:国外公民科学素质计划
第五篇: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实施工作会议纪要
(二○○八年五月十三日)4月24日上午,《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同志主持会议,承担纲要实施任务的23个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听取了关于《全民科学素质工作2007年工作总结和2008年工作要点》、《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08-2010-2015年)》以及《〈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机制》的汇报。
据汇报,自2006年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纲要》以来,在国务院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各部门、各地区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为主题,共同努力、扎实工作,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初步建立,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会议认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近年来在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两年来的实践证明,坚持政府推动的工作方针和联合协作的工作机制是贯彻落
— 1 — 实《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的重要保障。按照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的要求,最近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议事协调机构设置的通知》,不再保留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工作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承担。经请示国务院同意,由国务院分管领导每年听取《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汇报,协调解决实施中有关重大问题,会后印发纪要。地方各级政府应结合各地实际,继续负责领导当地《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这表明,国务院负责领导《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和地方各级政府领导当地实施工作的格局没有变;《全民科学素质纲要》中明确的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没有变;过去领导小组的功能和形成的工作机制仍然要继续发挥作用,各项任务的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的职责也没有变。
会议强调,今后要在国务院的领导下,进一步做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一是要继续坚持联合协作的工作机制。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内容多、涉及面广,不是哪一个部门能够单独承担,也不是在短时期内就能完成的。要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已形成的工作机制,各部门和各地方要通力协作、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地推动《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和各项任务的完成。二是要加强资源共建共享,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推进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和中国数字科技馆项目等,拓展现有科普设施的功能,搭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平台。积极推动各部门将现有科普资源充实到平台中来,充分发挥各类科普资源的功效,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三是要继续推动地方的《全民科学 — 2 — 素质纲要》实施工作。目前,各地已初步建立起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但基层的工作和条件相对比较薄弱、滞后,各地要继续坚持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开展工作。各部门要通过各自的工作系统加强对地方工作的指导,切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落实到学校、农村、企业、社区等基层。
会议议定以下事项:
一、原则同意《全民科学素质工作2007年工作总结和2008年工作要点》(审议稿),根据会议讨论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印发各部门。各地各部门要继续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工作主题开展工作,通过坚持不懈的教育和宣传,使“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九项任务的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要按照分工继续完成好各项重点任务,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原则同意《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08-2010-2015年)》(审议稿)。根据会议提出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后,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中国科协尽快按有关程序报批联合下发实施。
三、同意《〈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机制》。由中国科协会同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牵头,召集有关部门每年召开一次《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例会。尽快成立《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以办公室名义抓紧印发《全民科学素质工作2008
— 3 — 年工作要点》。
四、就《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向国务院分管领导作专题汇报。
出席:中组部王尔乘、王之盈,中宣部董俊山,国家发展改革委马力强、胡立玲,教育部高洪、张东燕,科技部王志学、李普,国家民委吴仕民、俸兰,财政部项贤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谢军,环境保护部魏晓琳,农业部危朝安、杨雄年,卫生部王锦倩,广电总局雷元亮、李宗达,安全监管总局王浩、周北驹,林业局张建龙、张永利,中科院李静海、田洺,社科院武寅、张国春,工程院杜祥琬、董庆九,气象局宇如聪、李慧,自然科学基金会王杰、董尔丹,全国总工会倪健民、刘淑萍,共青团中央尔肯江•吐拉洪、袁民,全国妇联崔郁、刘庆华,中国科协邓楠、齐让、程东红、鲍红、王可、王延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