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训练有答案(精选五篇)
编辑:红叶飘零 识别码:14-1094228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07 00:11:29 来源:网络

第一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训练有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期语文古诗词赏析 第25课 诗词曲五首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评析】前四句,写诗人因被贬23年,受沉重打击,内心愤愤不平、凄凉伤感。后四句情调变高昂,一方面讽刺了那些善于见风使舵往上爬的人,另一方面又表示不能如此消沉还得挺起腰板来。颈联:本意是比喻在自己被贬谪边地好像沉舟病树般奄奄一息之时,有多少人却飞黄腾达爬了上去。后来引申出“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这一客观规律和真理。

1、诗中蕴涵哲理,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并揭示了新陈代谢自然规律且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2、诗中“。”一句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揭示了 的哲理。(即含义)

3、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后四句,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4、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5、诗中含典故的诗句是:。

6、“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8、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遭遇?

9、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句,作简要品析。

10、第一联作者通过“ ”和“ ”这些富有色彩字句的渲染,表达出自己 之情。

11、第三联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虽然有对身世不幸的感叹,但又相当达观,后人读它,更是赋予了它深刻的哲理。其哲理是什么?

12、诗的颔联中借用“①闻笛赋”“②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3、对该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惆怅之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14、诗中表现哲理性思考的名句是:。

15、古诗中的一些诗句被后人赋予了新意,本诗中被赋予“任何腐朽势力都不可逆转历史潮流,新生力量必将茁壮成长”新意的千古名句是。

16、这首诗中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其中表达的感情。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义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

18、从这首诗的题目看,本诗是作者为酬答 的赠诗而作,说说依据。诗中哪一句能够说明这一点?

19、结合全诗,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说表达的意思,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0、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1、本诗形式是 言 诗。题目中“酬”的意思是,是作此诗答谢白居易在扬州酒宴上写的一首《 》的。※ 参考答案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3、低沉愤懑 高昂乐观

4、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5、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6、①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惆怅 ②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事态变迁的怅惘之情。

7、(示例一)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示例二)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示例三)“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1

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示例四)原意是:沉船旁边千帆飞驶而过,病树前头万木争荣,春意盎然。新意是:事物在迅速向前发展,相信未来一定比现在更美好,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8、诗人远离京城。

9、“沉舟”“ 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10、凄凉地; 弃置身; 被贬后的愤懑不平。

11、旧事物必将逝去,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12、①表达了深切怀念故友;②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13、C(比喻自己,表达出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14~

1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6“闻笛赋”、“ 烂柯人” 写出了作者回乡所见,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心情。

17、本义是以“沉舟”“ 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千帆过”“ 万木春”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抒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其中包含了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18、白居易 题目中“乐天”是他的字,号香山居士。今日听君歌一曲

19、人遭到贬谪,作为“弃置”之身,就像“沉舟”与“ 病树”。但社会总要向前发展,未来肯定会春光一片。作者用这两句诗表达了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思想感情。

20、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愤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积极投入生活洪流的乐观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或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1、七 律 以诗相答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2、诗人在第二联中引用了两个典故,有何用意?

对友人逝去的怀念,人事全非的惆怅; 对被贬时间之长,世事变迁之大的无奈和感伤。

23、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的理解。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喻。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逢春。诗人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发展,蕴含深刻的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会是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比现在好。【练习】(1)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画? 答案: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有千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一派生机景象。(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从这句中领悟到了什么? 答案示例:1)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2)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 3)新事物必将带起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答案: “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后人将之引申为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这一自然规律,表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4)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3分)答案:主要表达了作者忧伤中更显乐观豁达的情怀。作者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但“千帆过”“万木春”更表现出作者乐观和豁达的情怀。(5)“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抒发作者对老友的怀念以及岁月流逝、人事全非的感慨之情。(6)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A.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B.颔联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二惆怅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C.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D.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7)这首诗的作者是__刘禹锡__;标题中的“乐天”是指诗人白居易。(2分)(8)用“/”划分下面的诗句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1分)巴 山 楚 水 凄 凉 地,二 十 三 年 弃 置 身。答案: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二、《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2

【评析】本篇是一首咏史之作。开篇以一件古战场遗物来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后两句是诗人的议论,也是一种假设,如果天不作美,没有东风相助,那么周瑜就不会战败曹操,“二乔”就会成为曹操的战利品,深锁铜雀楼,供曹操享用。换言之,就是说当时从军事实力方面看,周瑜根本就不是曹操的敌手,之所以胜了曹操,那是因为老天作美,为周瑜提供了风向之便。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1、诗中用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命运的诗句。

2、诗中表达作者对赤壁之战胜负的看法的句子是:。

3、诗中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到句子是。

4、诗中用。两句别出心裁地把孙刘联军的胜利形象化地归结为偶然的东风。

5、诗中蕴涵机遇造人,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是: ,.6、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

7、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

”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 之情。

8、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9、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这首诗属于哪一类?它突出特点是什么?

10、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深刻含义的理解

11、这首诗与三国故事有关,“东风”指

12、结尾两句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1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了解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14、本诗中“折戟”“二乔不曾被捉”这样的“小物”“小事”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5、诗的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16、有人说,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简述理由。

17、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参考答案

1~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诗写兴感之由。)

7、折戟;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

8、不好;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但“铜雀春深锁二乔”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或:通过以小见大<或借代>的手法,借“二乔”被“锁”的命运来写出东吴失败的命运;而“国破人亡在此朝”则过于直白,缺乏诗味。)(或: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9、咏史诗 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10、示例①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示例②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示例③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被改写。示例④这两句诗从反面落笔:假使东风不助周郎,那么双方的胜负就要易位。诗人借咏怀古事,寄托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11、火烧赤壁之事(或周瑜火烧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12、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大乔、小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13、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曲折地反映出他抑郁不平和豪爽的胸襟。

14、本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以小见大,写得具体可感。

15、由“折戟”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小中见大,从而为下文对历史的咏叹铺垫。(或借一件古物起兴对历史的慨叹,由此引出对战争的感慨,再由此联想到国家队命运,这是以小见大手法。)

16、不同意 杜牧其实是借本诗表现这样的感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同时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17、借赤壁之战故事,表达了诗人不遇“天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抑郁不平之气。(或作者有感于统治者荒淫腐化,不思进取而借古讽今,抒发了对历史成败的感慨,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同时也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抑郁不平之气。)

18、“东风不与周郎便’’句中的“东风’’,不仅仅指自然界的风,而且含有 机遇 之意。

19、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在写法上的特色。

“以小见大”的写法。以历史上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的代表了东吴的命运。20、诗人这样议论周瑜的胜利的目的?

这样议论周瑜的胜利,其实是抒发了自己深知兵法,却无用武之地,因此壮志难酬的情怀。

21、《赤壁》立意新奇,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历史上的英雄都有某种机遇,不以成败论英雄。【练习】

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答案: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小:折戟;大:赤壁之战;国家的命运]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3、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答案: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

4、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D)A 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B “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C 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D 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三、《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评析】首联回顾自己大半生的经历,特别是四年抗元斗争经历。颔颈联抒发祖国即将沦亡自己虽竭尽全力挽救然而却被俘无力回天的无限悲愤与痛苦心情。尾联:表明自己誓死不屈以身殉国的必死决心,及对自己为国尽忠为民效命必将留名青史的自信。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从容就义。

1、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

2、诗中表达自己忠心报国、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的千古名句是:。

3、表明作者以死明志决心的千古名句是:。

4、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文天祥的 ,.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龚自珍笔下的 , 的奉献精神.5、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诗人的。我们看到了仁人志士对“生死”说作出的最简单而又最精辟的诠释。

6、从语言形象性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一句诗:。

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常常被人引用、赞赏。请选一角度,谈谈其中的原因。

8、诗中第二联,在写作上运用对偶、比喻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以“雨打萍”比喻。

9、对下列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过零丁洋

别云间(夏完淳)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下洋里叹零丁。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A.《过零丁洋》是一首七言律诗,四联八句,全诗押的是ing韵;《别云间》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四联八句,押的是an韵。

B.《过零丁洋》诗多用对偶句,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而打萍”和“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了洋里叹零丁”,对仗极为工整。

C.《别云间》诗中“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一联点明自己被捕,过了三年漂泊的生活,今天又成了囚徒,同时表明自己要像楚人钟仪那样忠于故国的意志。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全诗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惘。

10、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11、诗中巧妙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溶入两处地名,既表明形势恶劣,又说明作者境况危险的句子是:。

12、“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雨打萍”比喻:。

13、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14、品读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题目“过零丁洋”,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B.颔联运用比喻和对偶,写国势的危急和诗人身世的坎坷。

C.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诗人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D.这首诗融叙事、说明、描写于一体,纵论古今,慷慨激昂,表现诗人崇高的民族气节。

15、用你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1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7、诗中以“风飘絮”“ 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 的悲哀;借 和 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18、诗的颔联通过

两个自然景物,以形象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颈联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抒写了诗人 的心情。

19、结尾两句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怎样的生死观? 20、分析“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以联的巧妙之处。

21、请选一个角度,简要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23、一二句是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 和 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余。

24、文天祥拒绝降元,在生死关头,他唱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歌,请对这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作点赏析。

25、诗中的“辛苦”“ 浮沉”写出了诗人 的身世,“寥落”写出了诗人复兴之路上的 之情。

26、“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诗句表达的情感和形式上加以赏析。

27、“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句中,前后两个“惶恐”与“零丁”的意思各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28、中国历史上像文天祥这样“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还有很多,请举一位并简述其事迹。

29、本诗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比较,在抒情方面虽有相似之处,但侧重点各不相同,本诗侧重,《己亥杂诗》侧重。(每处只填2字)

30、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大丈夫呢?当他面对死亡威胁时,要有诗人那样 的英雄气概。当他面对个人得失时,要有范仲淹所推崇的,的开阔胸襟。※ 参考答案

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2~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以对偶句的形式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结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或:作者借破碎的山河比喻成风中的柳絮,把东京的自然景物比喻成衰微的国事,形象的表现出大宋江山无法挽回的败势。)

7、这两句直抒胸臆,以死明志表达自己坚决抗元、决不投降的决心。(或者这激扬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或者这两句诗既是诗人伟大民族气节的写照,也是对历史上一切有气节的人的赞美。或者全诗以两句诗作结,使本诗主旨得以高度升华,使本诗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8、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落。(或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9、D

10、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11、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12、□儒家经典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13、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14、D(本诗运用了叙事、议论、抒情,没有说明、描写的表达方式)

15、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16、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或为了国家宁可死也决不投降民族气节)

17、国破家亡 惶恐滩 零丁洋

18絮(或风飘絮)和 萍(或雨打萍)比喻 国家和个人的命运的动荡不安 忧虑不安(或“惶恐”“零丁”亦可)

19、舍生取义(或为国而死)(或以死报国)

20、用“惶恐滩”“ 零丁洋”两个地名,巧妙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将昨日的惶恐、眼下的零丁之感渲染得淋漓尽致。

21、示例①:该联采用了借代、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其中“山河”代指国家,“风飘絮”“ 雨打萍”都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景象。示例②:该联形象地表现了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遭际的息息相关。示例③这两句诗运用比喻、对偶的手法,使诗歌表达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把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痛苦之情。

22、这首诗的作者以死明志,表明了对国家的赤胆忠诚之心和强烈的爱国之情。(或诗人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历程,表现了自己的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或概括了诗人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大义大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3、入仕 兵败

24、丹心,赤诚的心。汗青,指史册。诗句直抒胸臆,激情慷慨,表现了作者舍生取义的决心和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精神,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

25、坎坷多难 孤单(孤独)

26、从情感上看,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不安和孤寂。从形式上看,这是一组绝妙工整的对偶句,作者将押解之路上的两个地名嵌入诗句中,可谓一语双关。

27、前一个“惶恐”是指惶恐滩,后一个“惶恐”是指忧惧不安;前一个“零丁”是指“零丁洋”,后一个“零丁”是指孤苦无依的样子。“惶恐”和“零丁”都语含双关,既指地名又述心情。诗歌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艰苦,抒发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

28、示例:明将史可法誓死坚守扬州城,以悬殊的兵力苦苦抵御清兵的进攻,最后以身殉国。

29、爱国 奉献

3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1、《过零丁洋》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表现了诗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体现了以死明志,视死如归的大义大勇的精神。

32、第二联中,诗人为什么写到“絮’’“萍”?说说你的理解。

诗人用被风吹散的飞絮来比喻祖国的山河破碎,用雨打浮萍来比喻自己动荡的一生,生动形象的表达了对国运衰微,个人命运多舛的悲痛之情。

33、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的理解。

人生自古谁能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赤胆忠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练习】 1.文天祥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请结合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诗的分析,来体会他的爱国情感。答案:把个人命运与山河命运紧密相连,个人沉浮紧系着祖国的安危。2.诗中颔联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试具体分析。(3分)答案:比喻。宋王朝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浮,如同水中被雨打的浮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国家和个人的命运与遭遇。3.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什么?以“雨打萍”比喻什么? 答案: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答案:自古以来谁能不死呢,我要让自己的一片忠心永留史册。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势千古传颂的名句。5.从抒情方式和思想内容上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作简要分析。答案: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6.诗中尾联句直抒胸臆,请你从内容上作简要分析。(2分)答案:人难免一死,为拯救国家而死,一片丹心永垂于史册,诗句表明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

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评析】“把酒问天”设问开篇,“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将天上与人间作比,突出了他当时“仕”与“隐”的矛盾心理,词人不满现实,企望天上的纯洁。但天上恰如人间,同样不能圆满。苏轼遥望月宫,似与嫦娥共舞,身处瑶池仙境,起舞弄影的 6

飘逸中带着几分酒后的轻狂。下阕写实,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

1、词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2、词中表达出普天下离别之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3、这首诗的小序使我们了解到什么?

4、词的下阙,从 的自然变化,联系 的世事迁移,抒发了词人对人生的感慨

5、表现作者希求远离现实而终究舍不得,热爱人间生活的语是,,?

6、“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的极妙,妙在何处?(简要赏析)

7、词中表达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美句是:。

8、词中用自然规律来说明社会人生的句子是:,最能体现人间真情和美好祝愿的名句是:,9、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有关“酒”的古诗句也很常见。苏轼中秋夜举杯邀月,浅唱:,;可谓万般惆怅;弃疾酒酣梦忆,高歌:,真是雄豪壮美;范仲淹思家忧国,低吟:,感慨发白泪垂。

10、写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相对应的作品原句。,?

11、谈谈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名句的理解。

1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思想感情)?

13、本词中一共有几问?问的对象分别是什么?(写出句子)

14、有人说这首中秋怀人之作,终篇浸透着离愁。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理由。

15、词中的“婵娟”指月亮,请再写出两个月亮的别称。并举例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常常蕴含的意义。

16、词的上阙抒写了词人的迷茫和矛盾。“我欲乘风归去”抒写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则表达

1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句富有哲理,请谈谈你的认识。

18、“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在词语的运用和表达情感上都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19、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知∕天上∕宫阕,今昔∕是∕何年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0、下列对《水调歌头》一词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写出了作者寂寞的心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B.词的上阕刻画出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

C.词的下阕点明题旨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D.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旷达豪迈的情怀。

21、有人就此词上阕内容写了个上联,请你根据下阕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望月怀逸兴壮思,自具雅量高致。下联:

22、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

23、下列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了思念亲人思想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4、词中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句子是:。

25、词的上片意写,下片写。词中表达作者豁达胸襟的句子是。

26、全词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7、简要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8、月常常入诗。诗人词中,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美好祝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想象奇特,赋予月亮浓浓的感情色彩。※ 参考答案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点明词的主旨,兼怀子由

4、月光 人

5、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6、“弄”字的意思是“做出”,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像到舞 姿底美妙。更写出了词人在月光下尽情起舞瞻顾自己的身影陶醉其 中的情形。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浊 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10、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1、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如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规律。

12、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或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或表现了作者旷达超脱的胸襟和亲人的怀念之情,天时也流露出焦虑、烦恼、苦闷和无可奈何的矛盾情绪。)

13、两问;问天:“明月几时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问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14、不同意;诗中写离愁,并非全篇浸透着离愁。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可以看出作者释却了离愁。

15、银钩、玉钩。玉弓、弓月。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玉兔、金蟾、银蟾、蟾宫。桂月、桂轮、桂宫、桂魄。广寒宫、清虚宫。望舒。嫦娥。婵娟。弯镰、银镰、素魄、凝霜、冰镜、明镜、冰轮、夜光、素娥等等许多别称。“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常有思乡怀人的意义,如“床前明月光”“我寄愁心与明月”等。

16、不甘无为,渴望重新回到广阔的政治舞台 担忧谗言和迫害之情。

17、这句词借自然现象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万事难全,我们应该有豁达的心胸等待,不能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自拔。

18、本句运用“转”“低”“照”等动词写出了月光的游转和时间的推移,表现了词人彻夜无眠思念亲人的形象,凝练传神,情感丰富。

19、C 20、C

21、怀人写悲欢离合,颇显旷达胸襟

22、这两句诗是说,唯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其意在说,当此中秋月圆,我祝愿人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年年平安,幸福长久,相隔千里也能共同分享这美好的月光。

23、A

2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5、欢宴时的想像 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追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6、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

27、此句富有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有阴晴圆缺一样,难以圆满。

2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9、本词借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的情怀。30、请结合词句内容,说一说“但愿’’一词有着怎样的表达作用。

“但愿”是“只希望”的意思,人与月既然自古难全,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赏美好的月光。“但愿”二字深切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祝福。【练习】 1.此词中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是: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乃千古名句。请对此句进行简要的评析。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美好的月色。表达对亲人美好的祝愿。进而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也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开阔 8

胸怀。

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由此还表现出他的什么特点? 答案: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②旷达的胸怀,乐观的生活态度。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评析】诗人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不是,由“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可知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1、选出对此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B.“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澎湃的情态。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是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2、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带给人民的总是痛苦和灾难。张养浩在诗中写到的“,;,”就是这种历史的真实写照。

3、解释“表里”、“踌躇”的意思。;

4、本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该如何理解其含义?

5、全曲起笔概述潼关的雄伟、险要,其中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的句子分别是:“ ”、“ ”

6、“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则概括了。

7、诗词往往着一字而尽得风流。请说说你对“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聚”和“怒”的理解。

8、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聚”和“怒”运用 的修辞,写出了潼关地区山峰、黄河 的地理形势。点名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下文议论铺垫。

10、“踌躇”和“伤心”写了作者的心情,作者“踌躇”的是。

1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点出了此曲的主旨,请你具体谈谈你的理解。

12、曲子开头描写潼关的地势,作用是什么?

13、结尾“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 兴”,百姓也苦呢?结合内容谈谈看法。※ 参考答案

1、D

2、兴 百姓苦 亡 百姓苦

3、内外;犹豫,这里表示心里不平静。

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结论。兴,则大兴土木,建宫殿,修楼阁等,滥用民力,劳民伤财;亡,则兵燹为害,人民死亡流散,田园荒芜。这一句表现出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

5、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6、历史上无论怎么改朝换代,广大人民始终逃脱不了苦难生活境遇。

7、“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从视觉角度,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或峰峦高峻的形态。或山形气势),又赋予群山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 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 怒”字从嗅觉角度,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或波涛呼啸的气势。或大河的水势和声势)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度险要。这两个字写出了景物的壮观与山河气势的雄伟。

8、表达了作者对百姓之苦的理解和同情,对昏君的鞭笞和怨恨。(或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愤慨。或表达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9、拟人 峰峦起伏 波涛汹涌

10、繁华都如过眼烟云,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11、在朝代兴盛之时,统治者大兴土木,穷奢极欲,搜刮民脂民膏,使百姓苦不堪言。在国家灭亡时,战乱不停,百姓流离失所,命如草芥,更是民不聊生。这句诗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的批判和对百姓同情。

12、在潼关路上望西都,自然引发历史兴亡的感慨;写潼关之险,意在说明历代王朝仍然难逃灭亡的命运,突出了主题。

13、一个朝代兴起,往往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所以说“兴,百姓苦

14、主旨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5、赏析画线句子。

一个“聚”字使静态事物具有动态美,使人仿佛看到群山竞相向潼关奔来的情景。一个“怒”字使人觉得黄河如兽在咆哮,并联想到河水奔腾澎湃的情景。从听觉到视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

16、请谈谈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

封建王朝的“兴”必将大兴土木,“亡”则战争频繁,百姓遭殃,表达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练习】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聚”和“怒”写得都很形象生动,请你就此说说你的理解。答案:把“峰峦”“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得生动形象。“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潼关的险要。2.诗人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 答案:诗人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中的“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苦”呢? 答案: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百姓。此句议论精辟地揭示了封建统治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第30课 诗五首

一、《饮酒》(结庐在人境)(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评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作者那种超然世外、了无挂牵、漠视名利、自得其乐的处世态度与志向情趣。诗人居住在人多的地方,却不感到喧哗嘈杂,原因是“心远”,心中没有任何牵挂,所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美景,生活中有酒即醉,采菊花,看飞鸟,望南山,悠闲自在,与世无争。“忘言”二字是贪图到“真意”的表现。

1、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2、诗中表现自己在俯仰之间悠然自得形象,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句是:。

3、诗中被王国维誉为“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物我合一境界”的两句诗是:。

4、诗中展示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心胸的句子是:,.5、本诗中以物我两忘的超然神韵而千古流传的诗句是。

6、“南山奶粉”的广告巧妙套用诗中佳句是:。

7、诗中 几个字暗写官场的污浊。

8、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的心境。

9、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看”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或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10、“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此”是指作者的 生活,“真意”是指。

1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本诗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B.本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又质朴的美。

C.前四句和后两句主要是说理,是寓情于理,中间四句主要是写景,是融情于景。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D.“飞鸟相与还”写诗人的悠然自得,诗人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连飞鸟也跟着他一起回家。

12、诗人归隐之后,在与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的心境。

13、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简洁的语言说出诗中蕴藏的几幅画面。

14、作者在这首诗中展现了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5、诗中无一字写酒,无一笔画饮,为何题目为“饮酒”?说说其原因。

16、诗中问答妙趣盎然,形象生动,与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同样运用了设问的句子是:。

17、身居闹市,如能不受世俗诱惑,保持高洁的情操,也能获得一份心灵的宁静。正如诗人在诗中所说 ?。

18、结合诗人的理想,谈谈你对诗中“真意”的理解。

19、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 2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历来为人称颂,谈谈你的理解。

21、让我们走近诗人,去体验:,的淡泊与和谐;让我们走近李商隐,去感受:,的执着与奉献;让我们走近王安石,去学习:,的坚毅无畏。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精神的寄托。

22、说说你对“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理解。

23、诗中:,一句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

24、“心远地自偏”的含义是什么?并结合作者的写作风格进行简要赏析

2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指的是:

26、“心远地自偏”中“心远”的对象是什么?作者的用意指什么?诗句说明了什么道理?

27、诗中“心远”的意思是,在诗中的作用是

28、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人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它不好的。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9、这首诗的语言与《归园田居》一样具有 的特点。

30、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欣赏,反映出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

31、《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在《行路难》诗中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景。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32、诗中表明诗人心境的两个词是:、。

3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怎样的景色?从中可感受到诗人怎样的人生哲理?

※ 参考答案

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2~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车马喧

8、恬静(悠然、闲适、恬淡、愉悦)

9、示例一:“悠然”二字写出了诗人闲适、恬淡自得的心情(或心境)。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中所“见”,把人与影融为一体,从而很好地表现处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示例二:因为“见”是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射出诗人超脱飘逸的悠闲心情。而“望”“看”属于有意识地注视、远观,使人与物拉开了一段距离,也缺乏有“悠然”的情味。示例三:“见”字用得非常精妙,“见”是无意中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望机的天真意趣。示例四:因为用“见”字,就好似无意之中,南山撞人了自己的眼帘,最能表现他归田后悠然自适的情韵。改为“望”字,表示有意识地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就变得兴味索然。

10、隐居或田园 人生的真谛或自然纯真的情趣。、11、D

12、悠然自得(或闲适惬意)

13、秋景晚霞图、远望南山图、徜徉篱下图、慢摘菊花图、飞鸟回巢图、晚霞掩映图、悠然自得图等

14、秋季的傍晚,诗人徜徉在简陋的篱墙下,手捧摘来的盛开的菊花,无意间抬眼见到南山正掩映在夕阳之下,飞鸟结伴回巢,景象佳妙神奇,展现出一种宁静、自由、和谐的意境。作者通过展现这样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归隐之后的那一份恬静、闲适、惬意的情怀以及对坚贞、高洁品格追求的思想情感

15、①这首诗是组诗中的一首,总题为“饮酒。”原序说这些诗都是醉后写的,所以题为“饮酒”。②其实,作者在饮酒之后,醉眼迷离,心中多少有些快意,暂时忘却并远离自己在现实中的烦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与大自然的纯洁、闲适、恬美融合在一起,眼睛里都是美的色彩,美的景物,山、鸟、花、霞、人交互相爱,亲切自然。也由此题为“饮酒”。16~17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8、“真意”可以理解为诗人希望远离污浊世俗的纷扰,对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毕生追求。(或表明作者厌恶世俗和官场的污浊风气、名利纠纷,归隐田园,希望在田园的悠然和闲适中保持高洁的品行。)

19、此句被视为体现陶诗意境、风格的名句。表现出物我合一、浑然一体的意境。诗人悠闲、淡泊地在篱下采菊,眼神不经意间与青山如黛、绿水长流、鸟语花香、鹿影常现的南山美景相遇。

20、这联诗句向我们展示了诗人悠然采菊和迷醉田园风光的图景,悠闲淡泊宁静,体现了田园生活的优雅和平静。

2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2、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回巢,归隐山林。写出了诗人“悠然”所见之景,体现了诗人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

2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4、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住之处再喧闹也会显得偏僻安静。此句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另外蕴含一定的哲理,是作者追求心灵宁静的体现。

25、面对良辰美景,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出人们复杂的感受与人生的真谛。

26、“心远”对象是官场的生活和世俗往来的纷扰。作者用意指思想远离官场和世俗。“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27、心志高远(或心境高远)点明全诗的诗眼(或概括全诗的中心词)

28、“见”字用得好,好在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显示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此题如果谈“望”字用得好,可认为:“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南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是创作原则。)

29、平淡自然 30、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

31、示例①《饮酒》是作者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唯其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故愤愤不平之气溢于言表。这两位诗人抒发的感情不同,除了他们的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渊明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却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士人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示例②《饮酒》写于归田之后,此时正值晋宋易代之际,政治极端腐败,世族高门把持高官要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无心于争权夺利,毅然辞官归家,情愿过躬耕的田园生活。这首诗借饮酒抒发情怀,表现了诗人厌弃世俗、陶醉自然的情感和可贵的情操、志节,这首诗既有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一面,同时也流露出一种避开矛盾,在平静中求得解脱的情绪。《行路难》则是一首感情十分强烈的诗歌,作者在诗中借乐府旧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和不平。作者生活的时代正值盛唐时代,社会安定,读书人多抱有为国效力、积极进取的心情。面对“金樽清酒”,李白由于心情郁闷,“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无心饮酒,也饮不下酒。他多么希望能“渡黄河”“登太行”,直至到“日边”呀,然而现实却是“多歧路”“行路难”,诗人找不到出路,壮志难酬、愤愤不平之气溢于言表。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并不气馁,他那种积极入世的强烈要求,再次使他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乐观高昂的调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2、心远、悠然

33、景色:傍晚,山上的气象越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哲理:归还自然(或返璞归真)

34、诗中的“心远”一词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

心灵超脱尘世。诗眼的作用。

35、“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置身事外,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情操。

3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望”不好。“见”表明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为之,是无意间看到的,很好地表现了诗人悠闲恬静的心境。若改为“望”,诗人悠然闲适的心境就表现不出来。

37、“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练习】 1.体现这首词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 心远。2.这首词将记叙、描写、议论两年、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作简要分析。答案:①②两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而”字做坚决的转折。③④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在“心境”中独立安闲的缘由。⑤⑥句细致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间有“悠然”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诗人 悠然淡泊 的心情。4.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人认为“悠然见南山”好,有人认为“悠然望南山”好。请简明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答案:“见”字好。“见”字更能显示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望”字好。“望”字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喜爱,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5.(2分)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描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答案: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呼朋引伴飞回山中。(在夕阳的照耀下,庐山仿佛披上了一件彩衣,不时有成群结对归巢的鸟儿,吱吱喳喳,打破了山林的幽静。)12

6.(2分)本诗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请参照第一句,在括号内对应的填写此句所采用的表达方式。答案:(记叙)(议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7.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分)答案: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8.“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2分)答案: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意思对即可。2分)9.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1分)答案: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10.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答案: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言之成理即可)

二、《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评析】①至④句形象描绘了苦闷彷徨的情形:金杯玉盘,佳肴美酒,身为酒鬼却无法下咽,坐立不安这。⑤⑥“渡黄河”“登太行”比喻努力实现自己的大抱负大目标,可是却四面碰壁,道路不通,令人沮丧。⑦⑧两句,精神又昂扬起来:当年姜太公、伊尹不是先苦后甜终成大业么?⑨句写面对现实,不由得痛苦而消沉。不过,诗人最后并没丧失信心。⑩—⑾句充满了自信与对理想不屈的追求:终有一天,我会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全诗感情激越,几伏几起。

1、表现作者对理想执着追求,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句子是:。

2、诗中借历史人物的典故,表达自己理想和信念的诗句是:。

3、诗中表现作者远大志向,积极进取精神的名句是:。

4、诗中最能表现诗人抱负远大、执着自信、勇往直前的诗句是:。

5、诗中用典故表达“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6、诗中诗人展望未来,信心倍增的句子是:。

7、诗中表现诗人从苦闷中挣脱出来,充满自信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诗句是:。

8、诗中展示作者自信豪放、坚定执着个性的的诗句是: ,。

9、诗中用宗悫(què)这一历史人物的典故,表达自己理想和信念的诗句是 ,.10、我们即将跨入新的学习阶段,应该对未来充满希望,具有挂起风帆、直渡大海的精神,让我们用诗中 , 两句共勉。

11、面对金融风暴,只要我们敢于直面危机,具有诗中,的信心,就一定能度过难关。

12、诗中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表现出诗人 的性格。

1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引用了姜尚、伊尹两人的故事,这样写的作用是

14、诗的前四句写了诗人 的情绪。诗中表现表现诗人坚信自己总会有大展宏图的一天的句子是:。

15、诗中以连续动作写出作者内心苦闷与感情变化的诗句是:。

16、诗中化用前人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且反映作者内心极度郁闷和感情激荡起伏的句子是:。

17、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18、有一位同学在好友的毕业留言上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这首诗谈一谈。

19、在人生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与失败,如同诗中所说:。

20、诗人在诗中写山川的险阻以此来比喻世路艰难的诗句是:。

21、“冰塞川”“雪满山”象征

22、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而不能食?

2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24、本诗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25、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26、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

27、诗中“欲渡黄河”、“ 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

28、联系全诗,解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并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29、诗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显然不同于其他诗句,请分析其独特之处及其表达效果。30、“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31、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

32、赵朴初先生为“冰心馆”题词借用诗中名句,你觉得最有可能的一句是:。

33、诗中表现诗人不凡抱负的诗句是:“。”

34、诗中与“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绪相似的两句是:。

35、诗中表现诗人内心痛苦与忧愤的诗句是:。

36、在这首诗中诗人感慨万端,感情一波三折,既有 又有,还有。回复跌宕,让人感叹,37、请从语言表达和情感两方面,对“抽到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作简单品赏。

38、有评论说“明朝散发弄扁舟”中的“散”和“弄”两个动词用得精妙,请你大胆发表见解,说出你的认识。

39、“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一句诗表达了诗人乐观自信的豪情,请你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两句,抒写自己的豪迈之情。

40、、“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重新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的思想感情。

41、、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和“挂”妙在何处?

“破”和“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诗中采用吕尚和伊尹这两个典故,用意是什么?

表明了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表达了诗人对贤君明主和施展才华,实现政治抱负的渴望。

4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现了诗人要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43、、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人坚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他要长风破浪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诗人最终摆脱了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的最强音。※ 参考答案

1~

1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2、直挂云帆济沧海。自信(或:积极;豁达;乐观)

13、表现自己坚信会被重用的信心。

14、牢骚(愤慨)与不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5~

16、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17、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18、“长风”句表现了诗人踏平险阻,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精神,同学们用它作为赠言,是希望友人对自身的能力坚信不疑,对人生前途充满希望。19~20、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21、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22、奸佞闭塞贤路(奸人当道)使诗人忧郁和悲愤,因而酒不能喝,馐不能食。

23、突出表现了诗人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24、巧用历史故事,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跳跃式的结构。

25、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6、世道险阻

27、不是写实。此处“冰塞川”、“ 雪满山”用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

28、有一天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意思是: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到能达理想的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突出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乐观的精神、豪迈的气概。

29、句子简短有力,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尾句是疑问句,写出了诗人面临的巨大困难;遭遇坎坷凸现了他苦闷、彷徨、茫然的心理。

30、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 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31、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 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32、中间小谢又清发。

33、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34~

3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36、梦想不能实现的愁苦 重新振作的乐观 隐逸遁世的情怀

37、此句诗作者借水砍不断,浇愁更愁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自己的愁思不绝,叠字(愁)的运用更强调了自己的忧愁难以排遣。

38、“散”写出了李白不羁的性格,他渴望无拘无束的自在生活,“弄”显示出了闲适和悠然。两个字表现出了李白遁世思想,淡泊心态。

39、示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练习】 1.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答案 :想渡过黄河却看见冰雪堵塞了大河,准备登上太行又见莽莽的风雪弥漫高山。用比喻的手法,将“冰塞川”“雪满山”喻为自己遇到的重重阻力。照应题目“行路难”,抒写了诗人在长安经历仕途**的体验和事与愿违的痛苦心情。2.诗中引用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答案 :姜太公碧溪垂钓,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后人称道,试作简要分析。答案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此句把实现政治理想比喻为“长**浪”,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豪迈的气概和乐观的精神。4.“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2分)答案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5.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2分)答案 :作者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人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方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身处逆境还关心社会,表现博大的胸襟诗句是:。

2、清代郑板桥有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该诗中也有表达类似情怀的句子是:。

3、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

4、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5、诗句“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在诗里有两种作用:一是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具体 并渲染出特定的 的氛围;二是烘托出诗人 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 的伟大胸襟蓄势。

6、诗中最能体现诗人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是:。

7、诗中抒发诗人当时政治思想的句子是:。

8、试分析“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怒”字

9、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一个接一个动态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试在诗中找出描写风卷茅屋的动词,并挑选其中一个加以分析。

10、结合全诗,谈谈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理解。

11、透过本诗,我们脑海里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手拄拐杖,仰天长叹:“呜呼!,!”

12、本诗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歌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15

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

13、读第1段,你能感受到诗人此时有着怎样的心情?哪些动词写出了秋风的威猛?

14、本诗中有描写、叙事、抒情的诗句,各找一个例子。

15、诗中表达出诗人对美好生活强烈渴望的句子是:。

16、“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包含了什么历史事件?你学过杜甫的哪首诗也与这一历史背景有关?写出诗名。

17、诗歌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思想,请用现代观念,结合本诗评价杜甫的思想。

18、结合诗歌的内容谈谈这首诗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 参考答案

1~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

4、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5、恶劣天气 暗淡愁惨 暗淡愁苦 博大宽广 6~

7、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8、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9、“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示例:“卷”字突出了风力之大。

10、诗人从当时个人的苦难遭遇想到天下广大寒士正和他处于同样的命运之中,因此他大声疾呼,希望普天下的寒士都能得到一个不为风雨所动的庇护所,安居乐业。这一方面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当时现实不满。

1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2、相同:都不拘泥于固定格式,篇无定句,形式灵活,诗句长短随表达内容而定,句式和用韵比较自由,均以写气候景物开篇,写法上都将景物描写与叙事结合,抒发诗人独特的情怀。不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七言为主,间以九言和二字句,句式错杂,以叙事为主,故事性强,抒发的感情强烈而深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句式整齐,都是七字句,叙事点到为止,注重情景结合,抒情典雅而含蓄。

13、茅屋遭受侵袭时的无奈、焦灼、怨愤 “怒号”写出秋风的声势;“卷”写出秋风的的气势;“洒”写出茅飞散的面积之广;“挂罥”“飘转”写出茅飞之高之远。

14、描写: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叙事: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抒情: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16、安史之乱 《石壕吏》

17、示例:杜甫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他虽遭不幸,但还忧国忧民为民呼喊,即使自己被冻死也心甘情愿;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年代,要努力学习,将来更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8、如诗歌的最后一节,诗人身居漏雨的茅草屋却愿天下寒士都有高大房屋住而喜笑颜开,哪怕个人房屋独破受冻致死也值得。强烈地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致死不悔的决心。这一节把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杜甫这种炽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19、第三节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在诗里起到什么作用?

描写了自然环境,渲染了凄凉的气氛,烘托了诗人悲凉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关心疾苦的伟大胸襟做铺垫。

20、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歌后,你会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任意举出一例。(古今事例均可)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练习】 1.诗歌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案:战乱给普通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痛苦的社会现实。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是千古名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和情怀? 答案:作者身陷困境仍关心天下,宁可独守茅屋亦希望天下百姓生活安稳温暖,这是作者的理想。体现作者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博大宽广的胸怀。

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6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评析】前十句写“壮丽的雪景”,后八句写“送别”。惜别之情融会在雪景的描绘中(情景交融)。

三、四两句用比喻描绘雪景而不是梨花,生动形象。指:一夜之间,突然春风吹拂,万千树木全都像开满了梨花。

1、这是一首七言诗,诗歌的前十句重在,后八句则主要写。

2、诗中写出边塞风狂雪早点句子是。

3、诗中写边塞苦寒生活,侧面衬托大雪寒威达句子是。

4、从视角角度来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得诗句是。

5、诗中写军营中将士苦寒生活的句子是。

6、运用修辞,能使诗句灵动、表意隽永。诗人在诗中巧用比喻,为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的诗句是

,;杜甫在《春望》中运用夸张,表达了对家人强烈思念的诗句是,;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运用拟人,使落花有情表现了他无私奉献的诗句是。

7、诗中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8、表现目送友人远去的两句是:

9、诗中诗人将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之情抒写到了极致,这两句诗是:。

10、诗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11、说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12、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诗。

13、岑参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塞北之雪。谢太傅之“兄女”则曰“白雪纷纷”若“ ”。(《咏雪》)

14、诗人以春花喻冬雪,构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动人,其名句是:。

15、冬日清晨,凭栏而立,看雪落枝头,婀娜多姿,你禁不住会轻轻吟诵诗人有所感慨的名句:。

16、诗中与东晋才女谢道蕴以柳絮喻雪,给人春天般的温暖,被誉为千古名句的“未若柳絮因凤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17、古人写雪,手法不一。诗中 句和刘义庆《世说新语·咏雪》中的 句,比喻精妙;而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 句,则用白描,同样形神兼备。

1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

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很多相似之处,请简要说明。

19、当你读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句时,脑海中显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写出来。

20、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句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2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22、请找出本诗的“诗眼”:(限二字)

23、诗人东方虬在《春雪》中有诗句“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以花喻雪,本诗中诗句“。”与其匠心略同。后人称东方虬的诗句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句三分。请具体分析此诗句的妙处。

24、杜甫说“岑参兄弟皆好奇”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试举例说说此诗是怎样表现这个“奇”字的?

25、古代送别诗中,有很多表现依依不舍惜别之情的句子,如诗中。李白《送友人》诗中。※ 参考答案

1、咏雪 送别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4、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7~

10、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1、雪花给树木披上银状,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12示例;诗人发挥神奇的想像,将北风看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比喻何等新奇,格调多么豪迈!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这个句子既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

13、柳絮因风起 14~

1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7、千树万树梨花开 未若柳絮因凤起(撒盐空中差可拟)惟长堤一痕

18、表达的感情相似:都表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表达感情的方式相似:都借助凝望友人远去的背影表达感情。

19、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背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得印迹。

20、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写法上: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21、展示了边地冰天雪地、阴云密布的景象,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并烘托饯别的悲凉氛围。(或抒发了作者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惆怅。)

22、愁云

2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品析:①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展现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②意境壮美,颇富有浪漫色彩,“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③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乎让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联想、造境俱称奇绝。

24、①春景冬比,诗人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乎让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联想、造境俱称奇绝。②人不以寒苦反而津津乐道,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③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画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④奇景:通过被大雪冻住的旗帜的细节描写,生动而反常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调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2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2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中“忽如”二字用得巧妙,不仅写出了大雪来得急骤,而且表现出诗人惊奇,欣喜 的心情。

27、“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让人回味无穷,请合理想象,描绘这一情景。(50个字左右)雪花飘落在曲折的山路上,友人的背影渐行渐远,茫茫雪地上只留下一串孤单的马蹄印记和诗人伫立远眺的身影。

28、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人运用了新颖的比喻,蒋雪花比作梨花,又将北风看做春风,满树的积雪像盛开的梨花,一派春暖花开的气势,不仅不让人感到寒冷,而且还能让人感到暖暖的春意。

29、赏析“山回路转不兄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话表达出来了。30、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戈壁上一片冰雪世界,突出了天气的奇寒,“愁云”既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的引出了下面的送别。【练习】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咏雪的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其妙处所在。答案:诗人张开了想象的翅膀,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躁,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写出一点即可)或者:【忽然像一夜吹来春风,千树万树像梨花盛开一样。此句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摹出胡天雪的大与急,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

2、“海阑干白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勾勒了怎样的雪景,起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勾画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必将是无比艰辛的。“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18

3、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 答案: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雪天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

五、《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评析】后两句用比喻,表示自己虽然已成“落红”甚至“化为春泥”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并不因此减退,今后仍将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尽自己的责任。境界高远,比喻精妙。

1、运用比喻、融入议论、表明心志的句子是:。

2、诗中代落花立言,倾吐心曲,表现作者崇高的献身精神的诗句是:。

3、老一辈常用来自喻为落花,仍有甘愿牺牲自己,关心青年人成长,培植新生力量的高贵品质,正如诗中所说的:“。”

4、诗中借花抒怀的两句诗是:。

5、诗中将浩荡的离愁升华为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惜献身的诗句是:。

6、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富有哲理的句子是:,7、诗中以物抒情,表现诗人虽然辞官仍思为国效力的诗句是:,8、这首诗写了诗人哪三种心境?

9、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的“吟鞭”指。

10、“落红不是无情物”中,作者以 比喻。“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作者想继续为 效力的思想感情。

11、从表达方式,诗的前两句、,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慨;后两句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

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你认为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13、诗的前两句是如何写离愁的?

14、请对诗的后两句作赏析。

15、诗歌后两句历来被人称颂,请你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赏析。16在诗句““浩荡离愁白日斜”中,诗人用“白日斜”烘托了。※ 参考答案

1~

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8、①离别心境。②回归的愉快。③积极人生态度

9、鸣鞭、挥鞭

10、落花 自己 为国(或民族)

11、抒情、叙事;议论

12、诗人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13、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14、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将落花写成有感情的,说是落花即使化作了春泥还要护花,用以比喻诗人虽辞官离京,仍要像落花变春泥再护花一样,对社会,对国家还要竭尽全力。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炽热的爱国热情。

15、诗句运用象征手法,“落红”喻自己的年迈和仕途的失意,“护花”是指自己甘愿以老朽之体为国家培养人才而奉献。

16、心中的失落和悲伤。

17、“浩荡离愁白日斜”句中的“离愁”应怎样理解?

这里所说的“离愁”是离别京城,离别自己的事业,离别自己赖以报国的岗位的那种悲苦心情,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

18、赏析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不是无情的,化作春泥也要守护着新花。这是落花的独白,也是诗人内心的写照。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来表明自己的心态,要辞官之后到家乡主掌书院,把自己的学识、思想传给学生为国为民尽自己的最后一点力量,不惜现身化为春泥。【练习】 1.这首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案: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2.请你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进行简要评析。答案: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喻自己即使落魄不被重用,也愿为国效力。19

或者:【落花不是无情的,就算是化作春花也要守护着新花。这是飞花的独白,也是诗人内心的写照。运用比喻,表明诗人的心志,虽辞了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惜奉献全部力量。】 3.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2分)4.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2分)答案: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2分)课外古诗背诵10首

1、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悽,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评析】这是一首咏物诗。用松树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写得豪迈凌厉,颇有“挺立自持”、“高风跨俗” 的气概。面对**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其诗有俊逸而奇丽的风格。首联描写出松柏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与山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像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颔联意思是风声是多么的凶猛,松枝在风中又是多么的刚劲。是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的可贵品格。颈联意思是正当严冰寒霜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松树却总是那么挺拔美好。通过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松树的不畏严寒与高洁傲骨。尾联意思是难道松柏就不遭受寒冷吗?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直接写松品格,点明主题。前面四句主要写松树的形象,后面四句则主要写松树的品格。松树雄伟挺拔,不惧怕任何恶劣严酷的环境。【练习】 1.赏析名句: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答案: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2.赏析名句:岂不罹霜雪,松柏有本性。答案:这里用 “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3.试简要本文的语言特点角度赏析本诗。答案: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气节,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同时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评析】古代送别诗大都情调低沉、忧伤。该诗却一反悲伤的风格,充满昂扬豪迈的精神。特别是颈联,写知心朋友同在四海之内,即使相隔天涯也如同近邻。形象精炼,意气风发。【练习】 1.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 勿在离别之时忧伤 2.这首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答案:„„一洗古诗中悲凉凄怆之感,把儿女情长抛在一边,代以乐观豪迈之情。

3、登 幽 州 台 歌·陈子昂(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àng然而涕下。【练习】 1.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的思想感情。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的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2.“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独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4、终南别业·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20

【评析】本诗属于近体诗中的五律,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首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透示出一种追求惬适的闲情逸致。作者在对自然美的欣赏过程中也流露出很强烈的享乐观念和惬意自适的心境。颔联中“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一个“空”字透露出来的不是消极悲观、失望之情,而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情逸致。颈联意思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尾联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思考】(答案在评析中归纳)(1)首联“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中的“道”指什么?(2)“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请就其某一方面鉴赏。

5、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评析】诗旨在以蓬莱文章比李云,以谢朓自喻。借送别以赞对方,惜其生不称世。开首二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长风„„”两句从苦闷中转到爽朗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一“送”,一“酣”,点出了“饯别”的主题。“蓬莱„„”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自比,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文艺观。“抽刀„„”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弄扁舟”中去寻求寄托。思想感情瞬息万变,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来描摹愁绪的名言。【练习】 1.赵朴初先生为“冰心馆”题词借用诗中名句,你觉得最有可能的一句是:中间小谢又清发。2.诗中表现诗人不凡抱负的诗句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3.诗中与“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绪相似的两句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4.诗中表现诗人内心痛苦与忧愤的诗句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5.在这首诗中诗人感慨万端,感情一波三折,既有梦想不能实现的愁苦,又有重新振作的乐观,还有隐逸遁世的情怀。回复跌宕,让人感叹。6.请从语言表达和情感两方面,对“抽到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作简单品赏。答案:此句诗作者借水砍不断,浇愁更愁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自己的愁思不绝,叠字(愁)的运用更强调了自己的忧愁难以排遣。7.有评论说“明朝散发弄扁舟”中的“散”和“弄”两个动词用得精妙,请你大胆发表见解,说出你的认识。答案:“散”写出了李白不羁的性格,他渴望无拘无束的自在生活,“弄”显示出了闲适和悠然。两个字表现出了李白遁世思想,淡泊心态。8.“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一句诗表达了诗人乐观自信的豪情,请你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两句,抒写自己的豪迈之情。答案示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文学史上誉为“诗仙”。10.这是一首送别诗。写送别情景的诗句是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11.在南朝宋代诗人中,“大谢”指谢灵运,“小谢”指谢眺。12.“建安骨”又称建安风骨,指东汉末年建安时代以曹操 曹丕 曹植三父子为首的作家群刚健清新的诗文风格。1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一二两句蕴含了作者对时光飞逝,功业难成的精神苦闷,也饱含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B、三四两句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画,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C、五六两句,上句赞美李云的风格刚健,下句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D、最后两句写作者在精神上遭受重压之后,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显示出逃避现实的消极色彩。14.简要谈谈你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句的理解和看法。21

答案:表明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从而寄情山水,超脱尘世的豁达胸襟,但也表现了作者逃避现实的消极悲观的思想。15.对《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李白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李白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B、此诗开头两句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但并没延续着写烦说忧,而是展现出另一番天地。其中三、四句写春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C、结尾两句说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不能实现,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这虽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D、此诗开头两句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16.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个字:愁。17.将开头两句诗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昨日”那些时日弃我而去,不能挽留;现在的时日扰乱着我的心,使我有许多烦忧 18.开头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19.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答:示例一:逸兴、壮思本来很不容易说清,而诗人用“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一比喻很形象,很具体,使人容易理解。示例二:诗人用“抽刀断水”比喻“举杯销愁”,使人更强烈地感受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内心更加忧愁苦闷的心情。20.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如何认识? 答:李白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样做不免有些消极,但是他这样做也是在表示对恶势力的不屈服,表示与现实社会的决绝。

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1.“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2分)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意思相同也可)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答“热爱”也可)。

7、无题 李商隐 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1.选出赏读有误的一项:(D)A.首联融情入景,两个“难”概括万千内容,渲染了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B.颔联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爱情之深。C.“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虚拟设想。笔法曲折,设想奇丽。D.末联连用典故寄托宽慰和希望:两人一别,近在咫尺,沟通信息的机会多得很。2.谈谈你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名句古今传诵原因的理解。答案:这里的“丝”与思念的“思”谐音,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因而古今传诵。3.“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 思 ”,属双关语,暗指 对情人的思念。4.试分析一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答案: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喻对所爱得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运用对偶、比喻、双关修辞表现感情,形象生动,贴切感人。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在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何延伸意义? 答案:用以歌颂奉献精神。6.作者是唐代李商隐。本诗从描写的内容看,应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7.选择有误的一项是(C)A.首联写暮春时与心爱的女子别离的伤感情景,第一个“难”指困难,第二个“难”指难受,“东风无力百花残”渲染了当时别离的气氛,情景交融,东风指春风,字使有凄楚的感觉。B.颔联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所爱的人致死不渝的深情。C.颈联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尾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形。D.全诗把别后相思写的缠绵悱恻,诗人对爱情执着追求令人动容。8.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2

答:春蚕到死的时候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泪,这里的“丝”与“思”谐音,蚕丝和蜡泪象征爱情;而“死”啊“泪”的,则暗示着爱情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以象征手法描写致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现在多指教师为学生呕心沥血,乐于奉献,因而古今传诵。9.第一句重复用“难”字,并被大家认为用得巧妙,谈谈你的看法。答:“相见时难别亦难”说明两个有情人难得相见一回。第一个“难”是困难,第二个“难”是难受,两个“难”字,凸显两人情深意重。1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诗中的警句,此句运用了双关语,“丝方尽”隐喻 思方尽,“泪始干”隐喻 相思之泪,后被大家比喻为无私奉献的象征,和你的亲人联系起来,你认为谁最有资格享用? 答:母亲。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无怨无悔,尽心尽力,只有奉献不求索取。11.选出对李商隐《无题》赏读有误的一项:(B)A.首联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此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B.颔联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古今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故此种引用属于断章取义。C.颈联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D.尾联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全联的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讯。12.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这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表现诗人与相爱的人分别时难舍难分,分别后心中充满不尽的相思之情。13.默写颔联并作简要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丝”字与“思”谐音;现常用来赞美具有奉献精神的人。14.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因相思而痛苦的诗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8、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评析】“离愁”的愁不是一般的愁,而是再也见不着故国的亡国之苦,是由皇帝变囚徒的愁苦。“剪不断,理还乱”今天常被用来形容心情的烦乱复杂。【练习】 1.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词中“无言”“寂寞”“清秋”等词语营造的凄婉、哀愁的情调,甚是感人。B.“丝”与“思”谐音,以麻丝喻秋思,生动贴切,深刻感人。C.作者身经亡国之痛,故而发出“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痛彻心扉的凄婉之声。D.“剪不断,理还乱”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不但因为形象的比喻,更因为它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忠贞。2.这首词从表面上看所表达的是一种离愁之绪,实际是表达作者的 亡国 之思。3。请对“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进行赏析。答案: “剪不断,理还乱” “丝”与“思”谐音,以麻丝喻秋思,写出了内心愁绪的烦乱,生动贴切,深刻感人。“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写出了内心感受的难以言说。“剪不断,理还乱”现还形容某些问题头绪繁多,难以处理解决。

9、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评析】第一句用夸张手法突出塔高的气势。塔高千寻又立在峰顶,才能站在塔顶看日出。也才不怕“浮云遮挡观日的目光”。其中包含:“要想头脑清楚目光远大,就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练习】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 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2.诗人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只要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10、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评析】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低徊婉转、沉雄清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相思的情怀。上阕写了令愁肠百倍生的凄清秋景。“碧云天,黄叶地”写景并点明了节令:是碧空高远、黄叶满地的秋季。接下来几句描绘了秋月夕阳西斜之景:夕阳残照的苍茫暮色中,碧波无际,水面寒雾如烟,隐隐泛着翠色。斜阳落在山边,天水相接,凄凄芳草铺 23

向远方,仿佛到了目之尽头的天边。“芳草” 在古典诗词中常被用来引发离愁,这首词中,它被赋予了强烈的主观色彩。作者写“芳草”“更在斜阳外”,实际上象征着乡愁的无边无际,也象征着心中牵挂的家乡遥望不见。下阕由写景转入直抒乡愁。“黯乡魂,追旅思”两句表达作者因思乡而魂销,身居客乡愁绪缠绕不去的情怀。紧接下来更抒写乡愁的困扰:“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只有在梦回故乡时才能安然成眠,否则“月明楼高休独倚”,作者担心登楼观月只会更添离愁别恨。最后写作者想借酒消乡愁,反而倍增感伤:“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一句奇特而贴切的假想,真实地传达了作者思乡致潸然泪下的悲愁感伤之情。遂成千古绝唱。整首词写景抒情,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其中“碧云天、黄叶地”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练习】 1.上片的“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起过渡作用。因芳草延伸到极远处而触动别恨,无情正体现了感情的深浓;同时也带出了“情”,由写景转入抒情。2.上篇描写的秋景有哪些特点?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内容上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景物特点:寥廓苍茫,迷蒙凄清,萧索冷落。作用:芳草延伸到望不头的极远处,触动了诗人的离愁别恨;芳草“无情”正反衬出诗人思乡怀人之情的浓厚;写景中带出一个“情”字,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抒情作了自然的过渡。3.下阕的“好梦”指什么?为什么说“明月楼高休独倚”? 答:“好梦”指梦中返乡和家人聚会的情事。回应上片所写的景色都是登楼远眺所见,独自登楼会增添怅惘之情,不能消愁。4.下阕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含义是什么?表达情意的特点是什么? 答:意思是说,除非好梦才能使诗人入睡,否则乡思旅愁萦绕心头无法入睡;好梦显然指梦中返乡与亲人团聚。这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靶旅愁思。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归纳

21、与朱元思书

1.出处:选自《艺文类聚》,作者是吴均,今存其诗一百三十余首,其中多借自然之物以抒其愤闷抑郁之情;《粱书•吴均传》说他“文体清拔有骨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对当时文坛有很大的冲击。本文是一片山水名作,作者的题意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与”是 A 词语: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窥谷忘返:“反”通“返”,返回。古今异义:

①许:古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一百许里;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②戾:至,到达,鸢飞戾天者;今表罪过,乖张。

③经纶:筹画,治理,经纶世务者;今指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一词多义:

①绝:独一无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停,断,猿则白叫无绝。

②上:向上,负势竞上;上面,横柯上蔽。直:一直,直视无碍;笔直,争高直指。③百:数词,十的十倍,一百许里;数词,极言其多,猿则百叫无绝。词语活用:

①负势竞上:动词“竞”作“上”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争着。②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高处和远处,充当省略主语的谓语。③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充当省略主语的谓语。④凤烟俱净:净,受副词“俱”修饰,胸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⑤猛浪若奔:奔,动词作名词,充当“若”的宾语。B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省略主语“我的小船”,译为(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翻译:①急湍甚箭:应为“急湍甚于箭”。译为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那些追求名利,极力攀爬的人,看到这些凶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了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治理社会 24

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备注:本课出现较多骈句,即四字一分,一句两分;后来出现的六字一分,也属于骈句的范畴。

22、五柳先生传

一、文学常识

1.出处: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见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

本文视为作者的自传,以第三人称,从五柳先生的身份和称号写起,重点描写了他的生活、性格特点,描述出一个安贫乐道,抱朴存真,不追求荣华富贵的隐士形象。表达了作者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来取得富贵,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情感。在写法上多用否定句,突出了作者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以及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是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A 字音:辄[zhe] 箪[dan] 俦[chou] 觞[shang ] B 词语: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

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辄,就。其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不求甚解: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在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古今异义:

①造:往、到,造饮辄尽;今常用于“创造”“制造”等义。②赞:传记结尾处评论性文字。今常用于“赞美”、“夸赞”等义。一词多义:

①以:把,因以为号焉;凭借,以此自终。

②之:代词,他,或置酒而招之;助词,译为“的”,无怀氏之民欤? ③言:说话,说,闲静少言;言语,话,黔娄之妻有言。

④其:代词,他,亲旧知其如此;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⑤如:„的样子,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像,亲旧知其如此。词语活用:

①亦不详其姓字:详,形容词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②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亲旧,形容词作动词,亲戚朋友。③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①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应为“先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②因以为号焉。(应为“因以为号焉。”译:于是就把(五柳)作为号了。)倒装句: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译: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于贫贱”“于富贵”介词结构后置,译: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翻译: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译:已经醉了便回家,没有留恋之情。“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留;表现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23、《马说》

1.出处:选自《韩愈文选》,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字退之,代表作有《昌黎先生集》《原毁》《师说》《柳子厚墓志铭》等;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古文概念提出始于韩愈,古文运动的实质是散文革新运动,对我国散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散文在继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A 字音:祉[zhi] 骈[pian] 食[si] 25

B 词语: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句意:才能和特长不能表现出来。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其真无马耶:“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句意:真的没有马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句意:喂马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喂养它。一词多义:

①之:助词,译为的,虽有千里之能;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代词,它,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不译,补充音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食:吃,食不饱;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顿:一食或尽粟一石。③策:名词,鞭子,执策而临之;动词,鞭打,策之不以其道。④以:用,不以千里称也;按照,策之不以其道。⑤能: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力,虽有千里之能。

⑤其:它的,代词,策之不以其道;表反问语气,难得,其真无马耶;其实,其真不知马也!乎:介词,于,出乎其性;语气词,勉乎哉。词语活用: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③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⑤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倒装句:①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译:千里的马。)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译:只好屈辱在低贱的人的手里。)

翻译: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鞭策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哪里,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24、《送东阳马生序》

1.出处: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是明初散文家宋濂,字景濂,号潜溪,代表作有《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杜环小传》;宋濂的写景散文数量亦不少,且风格近似欧阳修,文笔清新,写景状物生动,不事雕琢,代表作有《桃花涧修禊诗序》《环翠亭记》等。他亲自经历了元末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故他的文章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往往在生动的描述中包含着寓意深刻的哲理,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明太祖朱元璋推其为“开国文臣之首”。A 字音:叱咄[chi duo] 俟[si] 箧[qie] 屣[xi] 皲[jun]裂 膡[ying]人 衾[qin] 烨[ye]然 缊[yun] B 词语:

言和而色夷:“夷”通“怡”,和善,愉快。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句意:到了校舍,四肢坚硬不能动弹。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句意: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的衣服。古今异义:

①走:跑,录毕,走送了;今表行走。

②汤:热水,媵人持汤沃灌;今表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③假: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今表虚伪的,不真实的。趋:奔,快走,尝趋白里外从乡之迭达;表趋向,执经叩问。一词多义:

①以:用,以衾拥覆;连词,因为,以中有足乐者;相当于“而”,俯身倾耳以请;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连 26

词,表目的,可译为“来”,家贫,无致书以观。②书:书籍,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信,与朱元思书。

③从:向,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跟从,当余之从师也。④其:他,俟其欣悦;他的,门人弟子填其室。

⑤至:周到。礼愈至;到,到底,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⑥若:好像,烨然若神人;如,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患:动词,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名词,忧患,无冻馁之患矣。故:连词,所以,故余虽愚;副词,特意,故意,余故道为学之难以若之。道:名词,学说,益慕圣贤之道;动词,说,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质:动词,询问,援疑质理;名词,本资,资质,非天质之卑。词语活用:

①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②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緼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③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 手自笔录:笔,名词作状语,用笔。县官日癝稍之供:名词作状语,每天。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岁,名词作状语,每年。余立侍左右:立,名词作状语,站着。是可谓善学者矣: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录毕,走送之:走,动词作状语,跑着→赶快。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判断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他们的学业要是不精通,德行要是不成器的,不是天资低下的,而是用心不及我的专一罢了。省略句:

先达德隆望尊,(先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余)援疑质理,(余)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余)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余)则又请焉。

译: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学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候遇到他地训斥、呵责,(我的)表情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回答;等到他高兴了,我旧又请教。(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之)游。(省略主语)

(我)又担心没有大师,名人同(我)交游,(向他们请教)。寓(于)逆旅主人。(省略介词)我寄居在旅店主人那里。倒装句:

①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宾语前置,“之”是“怠”的宾语,“弗”表示否定,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译: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书。)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译: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自谓少时用心于学其劳。自己说少年时学习用心很劳苦。

翻译: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因为(我)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26、《小石潭记》

1.出处:选自《永州八记》,作者是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字子厚;代表作《天说》为哲学论文代表作。《封建论》《断刑论》为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为短篇政论代表。寓言代表作有《三戒》。传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等。山水游记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骚赋代表作《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时列为“唐宋八大家”。

本文作者主要记小石潭,他写水、写岩石、写树木、写游鱼,宛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是富有诗意的散文,写得极为精美。

A 字音:清冽[lie] 卷[quan]石 坻[chi] 嵁[kan] 俶[chu]尔 翕[xi]乎 悄怆幽邃[qiao chuang you sui](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气息;悄怆,忧伤的样子。)B 词语:

下见小潭(“见”通“现”,文中句意为:向下走,出现一个小潭。)一词多义:

①可: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②从: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③清: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冷清,以其境过清。④差:长短不一,参差披拂;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⑤以:因为,以其境过清;表示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的的方法或手段,“一”前面的成分是后面动词的状语,可以不译,近岸卷石底以出。

⑥乐:以„为乐,心乐之;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见:动词,通“现”,出现,下见小潭;动词,明灭可见。古今异义:

①小生:古义青年,后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今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②去:离开,乃记之而去(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今常用义为“往”。词语活用:

①西,向西,名词作状语。例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乐:a.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例句:心乐之;b.形容词作动词,嬉乐,逗乐,似与游着相乐。③下,a.名词作状语,向下。例句:日光下澈;b.名词作状语,在下面,下见小潭。④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例句:斗折蛇行。⑤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例句:斗折蛇行。

⑥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例句:其岸势犬牙差互。⑦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例句:凄神寒骨。⑧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例句:凄神寒骨。

⑨空:名词“空”用作“游”的状语,“在空中”。例句:皆若空游无所依。⑩近:形容词“近”带宾语“岸”,作动词表示靠近,接近。环:名词作状语,像环一样,四面竹树环合。

彻:形容词充当“阳光”的谓语,深深透过;日光下彻:译为:太阳光直射水底。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倒装句:全石以为底。(应为“以全石为底”。译:以整块石头为底。)省略句:(余)以其境过清。(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清凉。)

日光下澈(潭水)。太阳光直射到潭底。

(溪泉)斗折蛇行。溪水像北斗星座那样曲折,又像蛇那样爬行。坐(于)潭上。坐在潭边。

翻译: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树枝藤条)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译: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互相嬉戏。

27、《岳阳楼记》

1.出处: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字希文;范仲淹在学术上以易学著名,其文学亦为后世景仰,在文风卑弱的宋初,范仲淹反对西崑派,反对骈体文,主作用质朴的、有实际社会内容的作品来矫正文弊。他一生论著很多,诗、词、散文都很出色,有不少爱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的好作品,艺术上也颇见工力,颇具特色。

A 字音:浩浩汤汤[shang shang] 芷[zhi]

B 词语:“具”通“俱”,全,皆。“属”通“嘱”,嘱咐。古今异义:

①微:没有,微斯人;今义细小。

②气象:景象,气象万千;今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一词多义:

①以:来,属予作文以记之;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②观:看,予观夫巴陵胜状;景色,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③一:一,一碧万顷;全,长烟一空。

④开:放晴,连月不开;打开,开我东阁门;开设,设置,旁开小窗。

⑤则: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⑥极:极点,感极而悲者矣;尽,此乐何极。

⑦或:有时候,而或长烟一空;或许,也许,或异二者之为。⑧空:天空,浊浪排空;消散,长烟一空。⑨通:顺利,政通人和;通向,北通巫峡。⑩和:和乐,政通人和;和煦,至若春和景明。

夫:那,予观夫巴陵盛状;发语词,不译,夫环而攻之;丈夫,女子的配偶,夫鼾声起。去:离开,去国还乡;距离,西蜀之去南海;逃离,逃跑,委而去之。为:行为,活动,或异二者之为;做,为,全石以为底。词语活用: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形容词作状语,“先”“后”是形容词,在这里意思是“在„之前”和“在„之后”,作状语。句意: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乐。②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本课成语: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政通人和:政事通遂,人们和乐。信任国泰民安。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判断句: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这些就上岳阳楼的壮丽的景色。

倒装句:

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于其上”介宾短语作“刻”的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译:在岳阳楼上雕刻了唐代名家和近人的试赋。)

②多会于此(状语后置,“于此”介宾短语作“会”的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因为应为“多于此会”。译:大多在这里聚会。)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定语后置,“高”是“庙堂”的定语,“远”是江湖的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居高高之庙堂”,“处僻远之江湖”;译:在朝廷上做官就为拚命百姓忧虑;不再朝廷上做官就替君主担忧。)

④吾谁与归?(宾语前置,“谁”是介词“与”的宾语,疑问句中常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吾与谁归”。译:我和谁一道呢?)微斯人,吾谁与归?

要不是这种人,我又同谁在一起呢?

省略句:(其)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其”即洞庭湖。

译:(它)连着远方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藤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

(藤子京)嘱咐我写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翻译: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译:是因为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悲或喜。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28、《醉翁亭记》

1.出处: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作者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代表作有《新唐书 》《新五代史》《集古录》《欧阳文忠集》;欧阳修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有较清醒的认识。主张除积弊、行宽简、务农节用,与范促淹等共谋革新。晚年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思想渐趋保守,对王安石部分新法有所抵制和讥评;但比较实事求是,和司马光等人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欧阳修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A 字音:琅琊[lang ya] 伛偻[yu lu] 觥[gong]筹交错 阴翳[yi] B 词语: 词类活用: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名之者谁?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一词多义:

①.而:表顺接的连词,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表并列的连词,泉香而酒冽;表递进的连词,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转折的连词,可是,却,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时间的连词,不久,已而夕阳在山。

②.绝:停止,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与世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到极点,以为绝妙;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

③.也:与“者”连用,表示判断语气,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用于句尾,表示肯定语气,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④.之:助词,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代词,名之者谁?

⑤.酿泉:名词,泉的名称,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宾动短语,酿造泉水,酿泉为酒。⑥.乐:快乐,动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趣,名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⑦.秀:秀丽,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开花,文中指繁荣滋长,佳木秀而繁阴。⑧.意: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打算,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临: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到,临溪而鱼。

名:名词,名字,卷卷有爷名;动词,给„„命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词语活用:

①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句意: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临,靠近。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倒装句: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译: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走在前面的人呼唤,走在后面的人答应,弯着驼背的老人,领着的孩子,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就是滁州的人们在游山啊。)②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使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译:醒来后能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就是太守。)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时能够同享那乐事,清醒后能够用文章记述那乐事的人,是太守。判断句:

①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译:滁州四面都是山。)②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译:这明晦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是琅琊也。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乐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译:领会它在心里,寄托它在饮酒上。)

29、《满井游记》

1.出处:选自《袁中郎集笺校》作者是明代著名文学家袁宏道,字中郎,号右公;代表作有《袁中郎全集》。他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鲜明旗帜,反对前七子的复古主张,世称“公安派”,与其兄弟被称为“公安三袁”。

A 字音:廿[nian] 靧[hui] 鬣[lie] 罍[lei] 蹇[jian] 浃[jia] 曝[pu] 呷[xia] 堕[hui]事 B 词语:

稍和:略为暖和。于时:在这时。未始无春:未尝没有春天。堕事:耽误公事。古今异义:

披风:古为偏正短语,“在风中开散”的意思,柔梢披风;今作为名词,一种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一词多义:

①.时:时常,冻风时作;时候,春和景明之时。

②.为:表被动,被,山峦为晴雪所洗;写,故为之文以志之;是,人为刀,我为鱼肉。③.得:能够,欲出不得;得意,悠然自得;得到,得道多助。

④.之:助词,的,脱笼之鹄;舒缓语气,不译,如倩女之靧面;限定关系,以,郊田之外;代词,未乏知也。⑤.乍:初,开始,波色乍明;突然,忽然,冷光乍出于匣也。

⑥.鳞:像鱼鳞,鳞浪层层;代鱼,呷浪之鳞;鱼鳞,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偕:一起,宠辱偕忘;和,与,偕数友出东直。词语活用:

①.泉而茗者:泉,名词作动词,用泉水。②.泉而茗者:茗,名词作动词,煮茶。③.罍而歌者:罍,名词作动词,端着酒杯。④.红装而蹇者:红装,名词作动词,穿着艳妆。

⑤.作则飞沙走砾:飞,动词使动用法,使„飞;走,动词使动用法,使„走。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倒装句:

①.冷光乍出于匣也。

宾语后置,“于匣”是状语,“出于匣”即“于匣出”,译:冷光突然从镜匣子里闪射出来。)②.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

宾语后置,“于山石草木之间”是“萧然”的状语,正常语序应为“于山石草木之间者”。译:在山石草木之间潇洒自然。

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宾语前置,“之”是代词,代指上文所说“郊田之外未始元春,是“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经常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形成宾语前置的句式。正常语序应为“未知之也”。译: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这一点。省略句:

①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省略主语“我”,即偕数友出东直。)译: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便)同几个朋友出了北京城东直门,到了满井。

②柔梢披风。(动词后省略介词“于”,应为“柔梢披风”,“于风”作“被”的状语,又构成状语后置。)译:柔软的柳梢在风中散开。判断句: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译:能够不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不受拘束流连忘返在山水草木之间的,恐怕只有我这种清闲的官吧。翻译:

①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②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译:高高的柳树夹着河堤,肥沃的土壤有些湿润,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

第二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训练

马龙县大庄中学

周恩艳

人教版八年级下期语文古诗词赏析训练240题

14、诗中表现哲理性思考的名句是:。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15、古诗中的一些诗句被后人赋予了新意,本诗中被赋予“任何腐朽势力都不可逆

1、诗中蕴涵哲理,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并揭示了新陈代谢自然规律且表转历史潮流,新生力量必将茁壮成长”新意的千古名句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是。

16、这首诗中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其中表达的感情。

2、诗中“。”一句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

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揭示了 的哲理。(即含义)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义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

3、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理? 后四句,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18、从这首诗的题目看,本诗是作者为酬答 的赠诗而作,说说依据。

4、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诗中哪一句能够说明这一点? 含义。

19、结合全诗,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说表达的意思,反

5、诗中含典故的诗句是:。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20、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

21、本诗形式是 言 诗。题目中“酬”的意思是,是作此诗答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谢白居易在扬州酒宴上写的一首《 》的。

8、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遭遇?

9、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二、《赤壁》 诗句,作简要品析。

1、诗中用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命运的诗句。

10、第一联作者通过“ ”和“ ”这些富有色彩字句的渲染,表

2、诗中表达作者对赤壁之战胜负的看法的句子是:。达出自己 之情。

3、诗中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

11、第三联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虽然有对身世不幸的感叹,但又相当达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到句子观,后人读它,更是赋予了它深刻的哲理。其哲理是什么? 是。

4、诗中用。两句别出心裁地把孙刘联军

12、诗的颔联中借用“①闻笛赋”“②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的胜利形象化地归结为偶然的东风。想感情?

5、诗中蕴涵机遇造人,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

13、对该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是: ,.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

6、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 限的酸。

7、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 ”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抒发了 之情。生的生疏、惆怅之情。

8、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什么? 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9、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有的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这首诗属于哪一类?它突出特点是什么? 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10、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深刻含义的理解。

马龙县大庄中学

周恩艳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11、这首诗与三国故事有关,“东风”指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下洋里叹零丁。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12、结尾两句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了解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思想感 A.《过零丁洋》是一首七言律诗,四联八句,全诗押的是ing韵;《别云间》是情? 一首五言律诗,也是四联八句,押的是an韵。

14、本诗中“折戟”“二乔不曾被捉”这样的“小物”“小事”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感B.《过零丁洋》诗多用对偶句,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而打萍”和“惶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恐滩头说惶恐,零了洋里叹零丁”,对仗极为工整。

15、诗的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C.《别云间》诗中“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一联点明自己被捕,过了三年漂 泊的生活,今天又成了囚徒,同时表明自己要像楚人钟仪那样忠于故国的意志。

16、有人说,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全诗透露出将要重写。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作者内心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惘。简述理由。

10、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

17、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简要分析。

11、诗中巧妙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溶入两处地名,既表明形势恶劣,又说明作者

三、《过零丁洋》 境况危险的句子是:。

1、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

12、“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雨打萍”比喻:。是:。

13、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2、诗中表达自己忠心报国、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的千古名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是:。

14、品读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表明作者以死明志决心的千古名句是:。A.诗的题目“过零丁洋”,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4、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文天祥的 ,.的浩然正气;生命就B.颔联运用比喻和对偶,写国势的危急和诗人身世的坎坷。是龚自珍笔下的 , 的奉献精神.C.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诗人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5、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诗人的。D.这首诗融叙事、说明、描写于一体,纵论古今,慷慨激昂,表现诗人崇高的民族我们看到了仁人志士对“生死”说作出的最简单而又最精辟的诠释。气节。

6、从语言形象性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一句诗:

15、用你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常常被人引用、赞赏。请选一角度,谈谈

1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其中的原因。

8、诗中第二联,在写作上运用对偶、比喻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

17、诗中以“风飘絮”“ 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 的悲哀;借 和 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比喻国家命运惨淡,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危在旦夕。以“雨打萍”比喻。

18、诗的颔联通过 和 两个自然景物,以形象的(修辞手

9、对下列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法)写出了 ;颈联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抒

过零丁洋

别云间(夏完淳)写了诗人 的心情。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19、结尾两句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怎样的生死观?

马龙县大庄中学

周恩艳

6、“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的极妙,妙在何处?(简要赏析)20、分析“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以联的巧妙之处。

7、词中表达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美句是:,21、请选一个角度,简要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8、词中用自然规律来说明社会人生的句子是:,2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最能体现人间真情和美好祝愿的名句

23、一二句是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

和 是:,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余。

9、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有关“酒”的古诗句也很常见。苏轼中秋夜举杯

24、文天祥拒绝降元,在生死关头,他唱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邀月,浅唱:,;可谓万般惆怅;弃疾酒酣梦忆,高的壮歌,请对这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作点赏析。歌:,真是雄豪壮美;范仲淹思家忧国,低吟:,感慨发白泪垂。

25、诗中的“辛苦”“ 浮沉”写出了诗人 的身世,“寥落”写出

10、写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相对应的作品原了诗人复兴之路上的 之情。句。,?

26、“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诗句表达的11、谈谈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名句的理解。情感和形式上加以赏析。

1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思想感情)?

27、“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句中,前后两个“惶恐”与“零丁”的13、本词中一共有几问?问的对象分别是什么?(写出句子)意思各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14、有人说这首中秋怀人之作,终篇浸透着离愁。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理由。

28、中国历史上像文天祥这样“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还有很多,请举一位

15、词中的“婵娟”指月亮,请再写出两个月亮的别称。并举例说说“月亮”“月并简述其事迹。光”在古诗词中常常蕴含的意义。

29、本诗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比较,在抒情方面虽有相似之处,但侧重点各不 相同,本诗侧重,《己亥杂诗》侧重。(每处只填2字)

16、词的上阙抒写了词人的迷茫和矛盾。“我欲乘风归去”抒写了,“又30、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大丈夫呢?当他面对死亡威胁时,要有诗人那样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则表达 的英雄气概。当他面对个人得失时,要有范仲淹所推崇的,1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句富有哲理,请谈谈你的认识。的开阔胸襟。

18、“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在词语的运用和表达情感上都很出色,请简 要分析。

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9、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1、词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A.不知∕天上∕宫阕,今昔∕是∕何年

2、词中表达出普天下离别之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3、这首诗的小序使我们了解到什么?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4、词的下阙,从 的自然变化,联系 的世事迁移,抒发了词人对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生的感慨 20、下列对《水调歌头》一词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5、表现作者希求远离现实而终究舍不得,热爱人间生活的语A.词的上阕写出了作者寂寞的心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 B.词的上阕刻画出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

马龙县大庄中学

周恩艳

C.词的下阕点明题旨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D.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旷达豪迈的情怀。

21、有人就此词上阕内容写了个上联,请你根据下阕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望月怀逸兴壮思,自具雅量高致。下联:

22、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

23、下列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了思念亲人思想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4、词中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句子是:。

25、词的上片意写,下片写。词中表达作者豁达胸襟的句子是。

26、全词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7、简要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8、月常常入诗。诗人词中,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美好祝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想象奇特,赋予月亮浓浓的感情色彩。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

1、选出对此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澎湃的情态。

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是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2、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带给人民的总是痛苦和灾难。张养浩在诗中写到的“,;

,”就是这种历史的真实写照。

3、解释“表里”、“踌躇”的意思。;

4、本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该如何理解其含义?

5、全曲起笔概述潼关的雄伟、险要,其中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的句子分别是:“ ”、“ ”

6、“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则概括了。

7、诗词往往着一字而尽得风流。请说说你对“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聚”和“怒”的理解。

8、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聚”和“怒”运用 的修辞,写出了潼关地区山峰、黄河 的地理形势。点名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下文议论铺垫。

10、“踌躇”和“伤心”写了作者的心情,作者“踌躇”的是。

1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点出了此曲的主旨,请你具体谈谈你的理解。

12、曲子开头描写潼关的地势,作用是什么?

13、结尾“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 兴”,百姓也苦呢?结合内容谈谈看法。

六、《饮酒》(结庐在人境)

1、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2、诗中表现自己在俯仰之间悠然自得形象,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句是:。

3、诗中被王国维誉为“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物我合一境界”的两句诗是:。

4、诗中展示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心胸的句子是:,.5、本诗中以物我两忘的超然神韵而千古流传的诗句是。

马龙县大庄中学

周恩艳

6、“南山奶粉”的广告巧妙套用诗中佳句是:。

22、说说你对“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理解。

7、诗中 几个字暗写官场的污浊。

8、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的心境。

23、诗中:,一句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

9、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写出了作者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怎样的心情?“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看”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

24、“心远地自偏”的含义是什么?并结合作者的写作风格进行简要赏析 说说为什么?(或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2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指的是:

10、“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此”是指作者的 生活,“真意”

26、“心远地自偏”中“心远”的对象是什么?作者的用意指什么?诗句说明了什是指。么道理?

1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本诗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27、诗中“心远”的意思是,在诗中的作用是 B.本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又质朴的美。

C.前四句和后两句主要是说理,是寓情于理,中间四句主要是写景,是融情于景。

28、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人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认为它不好的。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D.“飞鸟相与还”写诗人的悠然自得,诗人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连飞鸟也跟着 他一起回家。

29、这首诗的语言与《归园田居》一样具有 的特点。

12、诗人归隐之后,在与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的心境。30、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欣赏,反映出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

13、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简洁的语言说出诗中蕴藏的几幅画面。

31、《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在《行路难》诗中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景。一个是“既饮”

14、作者在这首诗中展现了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15、诗中无一字写酒,无一笔画饮,为何题目为“饮酒”?说说其原因。

16、诗中问答妙趣盎然,形象生动,与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同样运用了设

32、诗中表明诗人心境的两个词是:、。问的句子是:。

3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怎样的景色?从中可感受到诗人怎样的人

17、身居闹市,如能不受世俗诱惑,保持高洁的情操,也能获得一份心灵的宁静。生哲理? 正如诗人在诗中所说 ?。

18、结合诗人的理想,谈谈你对诗中“真意”的理解。

七、《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

19、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

1、表现作者对理想执着追求,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句子是:。

2、诗中借历史人物的典故,表达自己理想和信念的诗句是:。2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历来为人称颂,谈谈你的理解。

3、诗中表现作者远大志向,积极进取精神的名句是:。

4、诗中最能表现诗人抱负远大、执着自信、勇往直前的诗句是:。

21、让我们走近诗人,去体验:,的淡泊与和谐;让

5、诗中用典故表达“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我们走近李商隐,去感受:,的执着与奉献;让我们

6、诗中诗人展望未来,信心倍增的句子是:。走近王安石,去学习:,的坚毅无畏。这样,我们才能找

7、诗中表现诗人从苦闷中挣脱出来,充满自信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诗句到精神的寄托。是:。

马龙县大庄中学

周恩艳

8、诗中展示作者自信豪放、坚定执着个性的的诗句是:,26、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

27、诗中“欲渡黄河”、“ 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

9、诗中用宗悫(què)这一历史人物的典故,表达自己理想和信念的诗句 是 ,.28、联系全诗,解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并说说你对这两句话

10、我们即将跨入新的学习阶段,应该对未来充满希望,具有挂起风帆、直渡大海的的理解。精神,让我们用诗中 ,29、诗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显然不同于其他诗句,请分析其 两句共勉。独特之处及其表达效果。

11、面对金融风暴,只要我们敢于直面危机,具有诗中,30、“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的信心,就一定能度过难关。

31、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

12、诗中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表现出诗人 的性格。

八、《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1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引用了姜尚、伊尹两人的故事,这

32、赵朴初先生为“冰心馆”题词借用诗中名句,你觉得最有可能的一句样写的作用是 是:。

14、诗的前四句写了诗人 的情绪。诗中表现表现诗人坚信自己总会

33、诗中表现诗人不凡抱负的诗句是:“。” 有大展宏图的一天的句子是:。

34、诗中与“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绪相似的两句

15、诗中以连续动作写出作者内心苦闷与感情变化的诗句是:。是:。

16、诗中化用前人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且反映作者内心极度郁闷和

35、诗中表现诗人内心痛苦与忧愤的诗句是:。感情激荡起伏的句子是:。

36、在这首诗中诗人感慨万端,感情一波三折,既有

17、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又有,还有。回复跌宕,让人感叹,18、有一位同学在好友的毕业留言上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7、请从语言表达和情感两方面,对“抽到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作简单这句话,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这首诗谈一谈。品赏。

38、有评论说“明朝散发弄扁舟”中的“散”和“弄”两个动词用得精妙,请你大

19、在人生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与失败,如同诗中所胆发表见解,说出你的认识。说:。

20、诗人在诗中写山川的险阻以此来比喻世路艰难的诗句

39、“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一句诗表达了诗人乐观自信的豪情,请是:。你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两句,抒写自己的豪迈之情。

21、“冰塞川”“雪满山”象征

22、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而不能食?

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1、身处逆境还关心社会,表现博大的胸襟诗句是:。

2、清代郑板桥有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该诗中也有表达类似

24、本诗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情怀的句子是:。

3、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

25、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4、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一反 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马龙县大庄中学

周恩艳

6、运用修辞,能使诗句灵动、表意隽永。诗人在诗中巧用比喻,为寒冷的边塞增

5、诗句“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在诗里有两种作用:一是写自然环添了无限春意的诗句是,;杜甫在《春望》中运用夸境,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具体 并渲染出特定的 的氛围;二张,表达了对家人强烈思念的诗句是,;龚自珍在《己是烘托出诗人 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 的伟大胸襟蓄势。亥杂诗》中运用拟人,使落花有情表现了他无私奉献的诗句

6、诗中最能体现诗人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是:。是。

7、诗中抒发诗人当时政治思想的句子是:。

7、诗中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8、试分析“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怒”字。

8、表现目送友人远去的两句是:

9、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

9、诗中诗人将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之情抒写到了极致,这两一个接一个动态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句诗是:。试在诗中找出描写风卷茅屋的动词,并挑选其中一个加以分析。

10、诗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

10、结合全诗,谈谈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是。的理解。

11、说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11、透过本诗,我们脑海里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手拄拐 杖,仰天长叹:“呜呼!,!”

12、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诗。

12、本诗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

13、岑参用利,歌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塞北之雪。谢太傅之“兄女”则曰“白

13、读第1段,你能感受到诗人此时有着怎样的心情?哪些动词写出了秋风的威猛? 雪纷纷”若“ ”。(《咏雪》)

14、本诗中有描写、叙事、抒情的诗句,各找一个例子。

14、诗人以春花喻冬雪,构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动人,其名句是:。

15、诗中表达出诗人对美好生活强烈渴望的句子是:。

15、冬日清晨,凭栏而立,看雪落枝头,婀娜多姿,你禁不住会轻轻吟诵诗人有所

16、“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包含了什么历史事件?你学过杜甫的哪感慨的名句:。首诗也与这一历史背景有关?写出诗名。

16、诗中与东晋才女谢道蕴以柳絮喻雪,给人春天般的温暖,被誉为千古名句的“未。若柳絮因凤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17、诗歌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思想,请用现代观念,结合本诗评价杜

17、古人写雪,手法不一。诗中 句和刘义庆《世 甫的思想。说新语·咏雪》中的 句,比喻精妙;而张岱《湖

18、结合诗歌的内容谈谈这首诗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心亭看雪》中的 句,则用白描,同样形神兼备。

1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

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很多相似之处,请简要说明。

1、这是一首七言诗,诗歌的前十句重在,后八句则主要写。

2、诗中写出边塞风狂雪早点句子是。

19、当你读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句时,脑海中显现出一幅怎

3、诗中写边塞苦寒生活,侧面衬托大雪寒威达句子是。样的画面?请写出来。

4、从视角角度来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得诗句是。

5、诗中写军营中将士苦寒生活的句子是。20、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句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马龙县大庄中学

周恩艳

2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16在诗句““浩荡离愁白日斜”中,诗人用“白日斜”烘托了。

22、请找出本诗的“诗眼”:(限二字)

23、诗人东方虬在《春雪》中有诗句“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以花喻雪,本诗中诗句“。”与其匠心略同。后人称东方虬的诗句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句三分。请具体分析此诗句的妙处。

24、杜甫说“岑参兄弟皆好奇”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试举例说说此诗是怎样表现这个“奇”字的?

25、古代送别诗中,有很多表现依依不舍惜别之情的句子,如诗中。李白《送友人》诗中。

十一、《己亥杂诗》

1、运用比喻、融入议论、表明心志的句子是:。

2、诗中代落花立言,倾吐心曲,表现作者崇高的献身精神的诗句是:。

3、老一辈常用来自喻为落花,仍有甘愿牺牲自己,关心青年人成长,培植新生力量的高贵品质,正如诗中所说的:“。”

4、诗中借花抒怀的两句诗是:。

5、诗中将浩荡的离愁升华为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惜献身的诗句是:。

6、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富有哲理的句子是:,7、诗中以物抒情,表现诗人虽然辞官仍思为国效力的诗句是:,8、这首诗写了诗人哪三种心境?

9、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的“吟鞭”指。

10、“落红不是无情物”中,作者以 比喻。“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作者想继续为 效力的思想感情。

11、从表达方式,诗的前两句、,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慨;后两句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

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你认为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13、诗的前两句是如何写离愁的?

14、请对诗的后两句作赏析。

15、诗歌后两句历来被人称颂,请你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赏析。

第三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中心:作者在诗中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

▲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诗中叙述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被贬之地边远的句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慨叹世事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疏、怅惆之情的诗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饱含诗人无限的辛酸,也流露出他内心的愤懑不平。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颔联承上联写归来后的感触。上句用向秀作《思旧赋》的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下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暗示贬谪时间的长久,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翻似”二字显然有抑郁不平的意思。这两句用典,涵义十分丰富。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形象生动地提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怀旧”句借向秀怀念嵇康的典故,表达了对故人已逝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之情;“到乡”句借王质的故事,暗示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的心情。

二、《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主旨:本诗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曲折地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胸襟。

●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二句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或是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

▲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诗中评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赤壁之战。周郎指周瑜,二乔分别是(孙策、周瑜的妻子大乔、小乔)。▲本诗构思别出心裁,请结合诗句内容作具体分析。(最后两句诗的妙处)答:A、此诗借一件古物“折戟”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巧妙自然。B、3、4句,诗人未从正面去评论这次战争胜败的原因,而是提出了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从而抒发了对历史的感慨,角度新颖,思路奇特。

▲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三、《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风飘絮”、“雨打萍”分别比做国家形势危急和个人命运漂浮无根,其作用是形象地写出了国事到自身艰辛危苦

3、画线句写的很是巧妙,试作分析

答: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

4、对尾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答: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答: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6、主旨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主旨:作者通过回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达了忧国之痛和愿意舍生取义,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主旨:本文通过以月抒情,表达了词人对其弟子由以及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再现了他心胸旷远,毫不悲观的性格。

▲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词前小序有什么作用?叙述作词的原因,领起下文。

▲ “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在哪里? 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三句为安慰的语气,蕴涵人生哲理,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是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惟有兄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体现了词人的豁达胸襟。

▲找出《水调歌头》中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只希望两人平平安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和对自己的美好祝愿。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感情基调:悲壮沉郁、气势雄浑豪放。

▲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聚”“怒”用得好。运用化动为静的表现手法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潼关的壮阔景象和险要地势。其中,“聚”使静态物具有动态美,使人仿佛看到群山竞向潼关奔来的情景。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的汹涌澎湃,“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名句赏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主旨句)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表现了作者对人民无限深切的同情,对统治者无比强烈的愤慨。

六、《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请用第一人称描述“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所呈现的内容。

夕阳西下,我怀着无边无际的离愁,挥动马鞭,离京东去,打算回到那远在天涯的家乡。▲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请你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略作赏析。诗人以拟人化手法将落花写成有感情的,说是即使化作了春泥还要护花,用以比喻诗人虽辞官离京,仍要像落花变春泥再护花一样,对社会,对国家还要竭尽全力。比喻新颖,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炽热的爱国热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落红”指什么?这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落红”指落花,暗指自己辞官。作者以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艺术特色】抒情叙事相结合。离别愁绪和回归喜悦相融,既有“浩荡离愁”、白日西斜,又有“吟鞭东指”、广阔天涯,两种情景互为映衬,自然引出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心志。

七、《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展示诗的基调: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历史典故)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追求自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比喻)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豁达乐观)(主题: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练习①这首诗通过在谢脁楼与李云饯别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抑郁难平的苦闷,也流露出了消极避世的思想。诗歌开头采用的是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将自己心中的“弃我”“乱我”的郁结畅快地表现出来,这恰恰体现了李白诗歌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特色。

②“长风万里送秋雁”这样一幅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为什么会激起作者“对此可以酣高楼”的兴致?联系整首诗歌以及李白的生平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就成了他寄托思想感情的对象。而今,面对长风万里,秋雁南飞,自己的精神便有了一种难得的爽快。由于诗人又是酒中仙,有如此美景的触发,岂能不畅饮一番?因此,“酣高楼”就成了必然的宣泄方式,可以借此解脱一下自己心中的郁闷,希望达到“借酒浇愁”的目的。

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联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请作赏析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感情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悲伤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十、《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第四篇:人教语文四上古诗词答案

小学古诗词积累竞赛试题

班级

姓名:

1、历代诗人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诗作很多,如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到

天门

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登楼远眺,视野更为开阔,你会想到王之涣

在《登鹳雀楼》中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坐在顺水疾驶的船中,两岸景色一晃而过,不由令人想起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

两岸猿声

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墨梅》、《竹石》、《石灰吟》三首古诗的共同特点是:看起来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写人

其中“梅”具有

傲骨铮铮的特点,“竹”具有

高洁挺秀的特点。石灰具有

纯洁清白的特点。你还知道类似的诗吗?请写一首

: 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是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句诗来教导我们。

4、当我们回忆起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思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5、当我们在外地过年时,常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6、离家在外的游子对着一轮明月思乡思亲,这样的诗有《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描写旅途中忧愁满腹难以入眠的诗有《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还有《泊船瓜洲》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找我还

在这首诗中,(绿)一字用得最妙。

8、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诗人的绝笔是

示儿,这首诗表达了他爱国之情的诗句是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还能写出其他的爱国诗吗?诗名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诗句是________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___。

9、赠别诗在我国古诗占重要地位,许多著名诗人都有优秀作品:

如李白的赠汪伦

杜甫

赠别何邕

王维的山中送别

高适的别董大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10、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宋代诗人苏轼的《  题林西壁         》中的诗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1、教育人要积极向上,好上加好: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12、说明生命力顽强,用来礼赞百折不挠、蓬勃向上、积极有为的顽强精神和人生态度: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3、教育我们只有不断读书学习,吸取新鲜知识,思想、才学、智慧才会永不枯竭,永不陈旧,永远充满活力和生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4、教育我们面对严峻的考验要从容不迫、无所畏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5、春雨时,我们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冬雪时,我们吟:

夜声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春节时,我们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中秋时,我们吟: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思念时,我们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送别时,我们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伤感时,我们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激昂时:

人生自苦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6、我们的语文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来强调习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

(1)“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是啊,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呢,却是一去不复返。不抓住今天,永远期盼着明天,幸运会向你招手吗?

(2)我们几个手挽手默默地走在去火车站的路上,彼此无语。朝夕相处三年的挚友呀,怎舍得刹那间的分离。“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大家泪眼相视,情意无限!

(3)我们的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强调习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

(4)又一次竞选的失败,将我的心抛入到万丈深渊。哎,要知道我投入了多少精力,花费了多少时间应对这两次竞选呀,老天爷怎么对我一点也不开恩呢?我几时才能“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呀!(5)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那一轮圆月被黄灿灿的月晕衬托着,月光如透明的薄纱,朦朦胧胧地罩在大地上,清风拂面,不由撩动我思乡的情怀:离别故土几载,家乡的亲人可好!酸楚的我不禁潸然泪下,“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亲人啊,可知道海外游子的心!

(6)湖边,那株丰姿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似风姿绰约的美人。此景象真可谓是“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7)到了瀑布脚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极了。昂首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朵朵美丽的玉花。望着这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句诗来。眼前这瀑布里没诗中那瀑布的壮景,却也有“飞落数来崖,碎玉叹飞花”的奇观。

(8)深秋,校园的梧桐叶枯黄了,时而像打着秋千,飘飘悠悠;时而像降落伞,摇摇欲坠;时而像一群燕子,自由飞翔……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地面上像是铺上一条无比宽大的金毯子。望着这景象,我不由地吟诵起龚自珍的诗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落叶虽不是春天的“落红”,却具有“落红”的献身精神,不正像我们的老师冯?

(9)梅,自古以来就倍受人们的称赞。要说古人赞颂梅的诗句,就更是数不胜数了。“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便是一个例子。梅独自傲立于风雪中的顽强精神,确实令人感慨万千。

(10)“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不错,桃花的花瓣上还带着昨夜的露珠,还不停地催促其他小花儿快快开放,笼罩在烟雨之中的柳树绿得翠生生的,绿得碧澄澄的,此情此景真令人心旷神怡!

(11)昨天下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

”时,爸爸走了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于是迅速地解开了这道难题。

(12)老师,你可记得我——一个令您付出无数心血与汗水的“小淘气”。您那眼角的皱纹,有一条是为我而生,您那头上的银发,有一丝为我而白。“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诗句不是赞颂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还能赞颂谁呢?

(13)春雨,古今中外多少人赞美你。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是大诗人杜甫描述你来到人间的佳句。你来了,如烟似粉,悄无声息,垂柳在你的抚慰下吐出新芽,竹子在你的滋润下拔节,禾苗在您的沐浴下盈盈闪光……

(14)“

吹面不寒杨柳风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泥土的信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15)月亮渐渐西沉,星星又悄悄地眨起了眼睛。望着满天星星,我不由得想起了爸爸白天对我说的话,是啊,“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爸爸,请你放心,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16)中秋佳节,手捧着香香甜甜的月饼,凝神眺望着皎洁的月亮,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远在大连的表弟,心里默默祈祷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17)战火连连,兵荒马乱,“望湖楼”酒家却依然是一片灯红酒绿,歌舞升平,歌女搔首弄姿,这真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达官贵人竟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这被侵占之地何时才能收复,(18)爷爷70大寿,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爷爷却叹道: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

霜叶红于二月花

”。爷爷,你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爷爷笑了,摸摸我的头:“就你会耍贫嘴!”

第五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

1闻雁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唐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因曾出任过苏州刺史,退职后定 居苏州永定寺,故世称“韦苏州”。

首句以设问起。“故园”指诗人的家乡京兆长安,“渺”,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全句的意思是:家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在何处?思乡之情不言 自明。

第二句“归思方悠哉”,诗人直抒胸臆,发出感叹,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更使这归思无穷不已,悠然不尽。这一句表达诗人无限低徊怅惘之情。“方” 字透出归思正浓,为第三、四句高斋闻雁蓄势。

第三句“淮南秋雨夜”,点明地点和季节。“淮南”指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当时诗人被贬为滁州刺史。身处异地,又值寂寥的秋雨之夜,“归思”之情 更盛。

第四句“高斋闻雁来”,诗人独坐高斋,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归雁在古诗文中,因来是思乡思亲之物。在凄清秋雨之夜,雁叫声更使诗人思乡情切,夜不能寐,浮想联翩,思绪万端。诗到此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后的感触不写 一字,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想像和思考。

诗人主要生活于安史之乱后的**年代里,在宦海浮沉中,看到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但又无力抗争,感到彷徨苦闷,因而在诗中流露了孤寂和低沉的情绪。我们透过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不难看到在“归思”“闻雁”的 背后,隐现着时代的面影,蕴涵着诗人对时代的感受。

这首诗的中心意思:诗人通过“归思”“闻雁”的描写,抒发了远宦思乡 之情,也蕴涵着诗人对**时代的苦闷感受。

2池鹤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首联“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写高高的竹笼里没有伴侣,意思是鹤是养在池里的,不是养在竹笼中的,在竹笼中没有鹤的“伴侣”。这突 出鹤的生活环境与众不同,它的品格、风度也不是“群鸡”能比的。

颔联“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写丹顶鹤的外形特征。“丹砂”又名朱砂,一种红色矿物,可以入药。这里诗人以“丹砂”来比喻丹顶鹤头顶上的朱红色的皮肤。丹顶鹤的飞羽黑色,两翼折叠时覆于白色短尾上,当它展翅时,白色短尾就看不见了,所以诗人说“晒翅常疑白雪消”,“白雪”比喻“白色短尾”。这一联是写池鹤的色彩美。“恐”和“疑”是人格化的描写。

颈联“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用反衬手法,写池鹤不仅风姿超凡,而且不会“语声娇”,去讨好别人。诗人把丹顶鹤与鸬鹚相比,突出丹顶鹤的风姿和不事权贵的品格。“语声娇”,声音娇媚以讨好主人,暗喻邀宠献 媚。“苦嫌”,诗人痛恨这种邀宠献媚的行为。

尾联“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写池鹤的鸣叫声美,表现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池鹤鸣叫时声音洪亮,“临风一唳思何事”是个设问句,“怅望青田云水遥”的答句。“怅”,惆怅,不如意。“青田云水遥”,自已向往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但可望而不可即。“怅”字表现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的田园生活。其实,他厌恶仕途生活,追求“青田云水” 生活,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而已。

这首诗用群鸡、鹦鹉等禽鸟映衬丹顶鹤孤高的品格、超凡的风姿,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表现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从而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社会 的不满。

3迎燕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葛天民,字无怀,号补翁,南宋人。

“咫尺春三月”,点明时令。咫,八寸。用咫尺状春三月,见季节短暂,稍纵即逝,珍惜之情自不待言。接着,将刘禹锡《乌衣巷》“飞入寻常百姓家”句删去首二字,组入本诗首联。虽属借用,但恰到好处。“寻常百姓”,表明主人身份:非富贵人家,其住宅非雕梁画栋式建筑。那么燕能不迎“入”呢?主人毫不怀疑。因为“惟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燕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基于对燕这一品质的了解,主人抓紧咫尺光阴,忙着做“迎”的准备。在各项准备中,诗人选择了其中一件:“不下旧帘遮”。“帘”会妨碍燕的出入,故“不下”;“帘”惟其“旧”,才是“新燕”识别而“入”的标志;“帘”之所以“旧”,还具体表明主人是“寻常百姓”,无财力换上新“帘”。“为迎”句,直抒胸臆,是因;“不下”句,点明做法,是果。用词前呼后应,属对一虚一实,章法错落 有致。

这位“寻常百姓”,终于迎“入”新燕。颈联暂撇下主人不写,着力刻画“新燕”:“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二句宛若“微雨飞燕”图:暮春三月,杂花似锦,细雨霏霏,燕衔香泥,穿梭来往。“泥香”是“微雨”落花所致;“翅湿”是雨中飞行的结果。燕筑巢、生育,为追求幸福生活而辛勤忙碌,虽“翅湿” 在所不辞,神情跃然纸上。

尾联,以饱含赞赏之情作结。新巢已成,雏燕长大,呢喃起舞,幸福地“相 伴过年华”。

全诗写人与燕的关系。燕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之乐,足见诗人之乐。这首诗不仅生动描绘燕子的生活习性,而且表达燕子与老百姓的 深厚情谊。

4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人李白才高志远,但他的一生却很不得意。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使他长期陷于苦闷之中。这首诗抒写的就是作者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

从题目看,这是首饯别诗。但诗中并无惜别之语。开头就以两个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结。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表现他的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 感情。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借景抒情。目接风送秋雁之景,精神为之一振,烦忧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秋”字点明饯别的季节,“酣高楼”点明饯别的地点和方式。

“蓬莱文章”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写登楼引发的感慨,也是李白与族叔李去酒酣耳热之后谈话的中心。诗中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指南朝,南朝在汉魏与唐朝之间。李白推崇南朝诗人谢朓,这次又是在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的楼上饮酒,因此,自比小谢,就显得非常自然,也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主客双方谈古论今,雄心勃发,连天上的明月也想摘下来。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在“欲上青天揽明月”句中形象地表现出来。然而,这不过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当他从幻想回到现实里,就会更强烈地感到理想与现实难以统一的苦 闷。

“抽刀断水”以下四句写壮志难酬的悲慨。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去,溪水如带绕城而过,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抽刀断水水更流”是生活中的现象,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由于这一比喻源于眼前景,合乎心中情,因此读来感到自然天成。李白一生借酒消愁,自想解脱,但就此“举杯销愁愁更愁”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一句诗中三个“愁”字,足见愁思之多,与开头“多烦忧”相照应。李白长期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其本愿,便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的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最后这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 之词。

李白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独特的“纵逸”风格一。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体现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又 无可奈何的心态。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5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 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 泪!

这是描写北宋西北边边境军旅生活的词。范仲淹作此词时,任陕西经略副使,抗南西复的侵扰。词中描绘边地奇异的秋景,表现作者慨叹功业未立和戍边 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写乡思离愁的作品,往往借萧瑟的秋景表达。这首词也如此。但这首词所描绘的秋景与寻常所见的不同。“塞下秋来风景异”,开头先交代所写景象的地域、季节,用一异”字概括总的感受。如果作者是当地人,就不会觉得眼中的景象有何异

处;而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来到西北边地,自然会感到这里的风光奇特。他是否喜欢这里的风光?词中没有明说,但“衡阳雁去无留意”却表达他的情感:连南飞的大雁都毫无留恋之意,何况是离乡戍边的将士?傍晚时分,四面 传来北疆特有的声响,与军中的号角声交织在一起;词人笔下的西北边境的秋 景,悲凉奇异;从“孤城闭”中,也透出当时军事态势严重。

下片由写景转入抒情。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紧承“孤城闭”而来。词人身在荒僻的过境孤城,夜晚难免会起乡关之思,于是借酒消愁。但一杯浊酒哪能消得了浓重的愁思!何时才能返回家乡?“燕然未勒归无计”,尚未破敌立功,还乡之计无从谈起。“羌管悠悠霜满地”是个写景句,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词义中见出将士们寒夜戍守的艰辛,以及因“归无计”而“人不寐”的哀伤。这里的“人”指谁?既指身为经略副使的词人自己,也包括广大的戍边士卒。结句“将军白发征夫泪”最能引发读者的同情和思考:将军为什么深夜不寐、愁白了头发?显然是“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的;征夫为什么落泪?也是出 于同样的原因。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构成守边将士复杂的心态。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本词的结构方式。写景围绕“异”字着笔,勾勒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抒情重在揭示孤城将士内心的苦闷,那种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写景与抒情的结合,表现苍凉悲壮的艺术风格。

6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写景小令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巧妙组合,创造萧瑟凄凉的 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

前三句写景的方法很特别:每句都是三个名词性的短语排在一起,短语之间、句子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语,让读者根据前后连贯的几个画面意会“秋思”的主题。“枯藤老树昏鸦”,显然是深秋傍晚的景物。树是老的,藤是枯的,显得毫无生气;而傍晓时栖息树上的乌鸦却能引起旅人思归之念。“小桥流水人家”,本来是恬静明丽的景物,在境界上似乎与上下句所描写的景象截然异趣,其实不然。因为旅人在荒郊野外见此安适的人家,只会引起“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愁绪。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更给人以苍凉之感。一个“古”字唤起人们对古往今来多少过客的不尽联想;“西风”即秋风,既点明季节,又增添悲凉气氛; 而旅途劳顿的“瘦马”,使整个画面带有令人沮丧的感情色彩。

末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来。前面一系列景物的渲染,为末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了铺垫。

这支曲子只有28个字,却能以巧妙的构思,给我们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不仅用景物点染“秋”,而且用景物来表现“思”,把“秋思”写得非常凄恻。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称誉这首小令为“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元剧之文章》说:“(马致远)《天 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的确是中肯的评论。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从诗的标题看,这是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两位诗友阔虽多年后在扬州初次相逢,白于筵席上赋诗相赠,刘乃作此酬答。诗中曲折地表达诗人遭 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诗的开头回首往事,抒发感慨。“巴山楚水”指贬居之地。回想二十多年来两度遭贬,一直在远离京城的荒僻之地为官,心中感慨万端。“弃置身”表达 诗人对自己被朝廷长期冷落的一满。三、四句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闻笛赋”指晋人向秀所作《思旧赋》。诗人在外地二十多年,如今召回京城,许多旧友已经去世,只能徒然地呤诵“闻笛赋”表达怀念而已。“烂柯人”指传说中的人物王质。相传王质进山打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观看。棋到终局,王质发现手里的斧柄已烂掉。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过去了一百年。诗人以王质自比,说明自己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

五、六句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感到忧伤,却又相当达观。刘禹锡当初参与政治革新活动时只有三十四岁,不幸被贬二十三年,如今已是垂暮之年。但展望未来,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诗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 的沉浮,表现豁达的胸怀。

末两句点明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歌一曲”指白居易在席上赋诗相赠。“长精神”,即增长精神,振作精神。诗人在朋友的关怀下,表达要振作精神,重新 投入到生活中去。

这首诗的精华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此联所展示的艺术形象明朗清新,意境沉郁又有豪迈之气,客观上被人认为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引申意义已远溢于本义之外。后人常引用此两句来说明:没落的事物,就由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

8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诗人为什么不给这首诗定一个与诗意有关的题目?可能是有他的苦衷,不便明说吧。从首句“相见时难别亦难”看是首伤别的诗。为谁伤别呢?是挚友还是恋人?还是另有寓意?但从描写内容 来看似是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

首联写暮春时与自己所爱的女子别离的伤感情景。“相见时难”的 “难”,指困难,“别亦难”的“难”指难受,两个“难”字意思不同。见面本已很困难,所以分别时也令人难受。“东风无力百花残”,渲染当时别离的气氛,情景交融。“东风”即春风,“残”字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颔联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方”“始”,都是“才”的意思。春蚕直到死的时候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烛泪。这里的“丝”与思念的“思”谐音,蚕丝和蜡泪象征爱情;而“死”啊“泪”的,则暗示爱情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也有人认为这里可能是 诗人借以抒发政治上屡遭挫折后的苦闷心情。

颈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古人说“女为悦已者容。”故诗人转写对方即从晓妆对镜落笔。“但愁去鬓改”,是对青春年华逝去表达忧虑。一个“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当诗人夜晚独对荧荧烛泪之时,所爱的人也许正在凄清的月光下踯躅苦吟吧?“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处境和感受,可谓一往深情。

尾联表达诗人的愿望:有人为他们传递信息。将对方住处比做“蓬山”,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为什么见面这般难?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甚至连打探一下她的音讯也不容易,只有请神话传说中的青鸟帮忙。“青鸟殷勤为探看”,只是诗人苦苦相思时的一种愿望而已。“为探看”即为我探探看,口气中 充满期待之意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训练有答案(精选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