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脱贫攻坚事迹材料8篇
第一书记脱贫攻坚事迹材料8篇
是专业的写作网站,每日更新大量热点文章。同时,我们有一支专业的写作团队,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原创文章定制服务。如果下面的没有合适的,您可以通过企业QQ:4000121855或者写作电话:联系我们,我们将为您提供最优质的一对一服务
流转土地60亩,建农业园区;安装路灯51盏;提供帮扶资金XX.X万元;各类建设投入资金共计XX.X万元……这是驻xx镇薛家庄子村“第一书记”、地税局副科级干部xx驻村一年来的数字答卷。通过短短一年的驻村帮扶,薛家村不仅居住环境大变样,群众精气神也大大提升,老百姓对“第一书记”工作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算下来,今年是xx在xx驻村的第5年,抱着对农村农民负责任、办实事的满腔热情,他走出机关走进村里,与村民打成一片,不管多么复杂的矛盾,他总能巧妙化解,所到之处得到群众一致赞美。20**年xx在xx镇唐家村驻村,20**年,新一轮全市选派“第一书记”活动启动前,眼看着一年的驻村期限快到期了,得知要把xx调任到别的镇街的消息,村干部、村民们对xx万分不舍,镇领导也到活动部门再三“说情”,终于如愿得到了继续把xx留在xx的机会。
xx镇薛家庄子村是xx镇土地挂钩试点进行社区改造较早的村庄,由于村班子比较弱,在社区改造中,有不少遗留问题迟迟难以解决。就这样,群众工作能力出色、善于和群众打交道的xx被分配包靠薛家庄子村,帮助村里处理分楼房等历史遗留问题。收到“军令状”后,xx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去了薛家庄子村报到,并立即开展工作,对部分老党员、困难户和部分群众进行走访,了解村情民意;召开全体党员大会,对20**年的一系列工作进行了公开承诺。
驻村工作难,最难的是“人心”。“群众不喜欢听大话,若没亲眼看到实际效果,说再多的话也无济于事。”对驻村工作,xx有深刻体会,来到薛家庄子后为了能尽快与群众打成一片,真正成为村里人,xx脱掉西装,穿上布鞋,到田间地头和村民一起干农活,走村入户和他们唠家常。这样的交流,拉近了xx和村民们的距离,他也从聊天中找到了开展工作的方向。
社区改造后,薛家庄子村居住环境基础比较好,但是由于管理不善,部分公共设施遭到破坏,为了进一步提升居民居住环境,xx通过各种关系协调社会力量投入资金和实物,并充分利用政策争取帮扶资金和实物,铺设路沿石520米,彩砖1360平方米,村内路面上油5700平方米,进一步美化亮化社区环境。筹资7万元硬化生产路4040米,投资XX.X万元,修缮办公场所……
在驻村期间,驻村工作组为村子送温暖、送资金、送信息、送科技、送知识,在点点滴滴中,不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工作组一直坚持自己做饭做菜,从未在生活上为村里增加支出。如xx所说,驻村干部应该干事不添事,为民不扰民,走进群众中,为民致富解忧。
20**年3月,xx被组织选派到xx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开展以来,在万花山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xx村村两委大力支持下,他迅速完成角色转换,主动融入村集体,成为xx村的一份子。通过这一段时间的驻村生活,全面熟悉掌握了村情,也和村两委和全村党员群众达成了统一的旅游富民发展思路。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科学谋划惠民工程
万花山乡xx村位于xx市西南18公里,全村XXX户XXX人(毛堡则村XXX户XXX人),中共党员XXX人,低保户XXX户,贫困户XXX户XXX人。村域面积3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86亩(毛堡则村916亩),退耕还林面积3071亩(毛堡则村1315亩),林地面积36292亩(毛堡则村19514亩)。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依托于劳务输出、种植业等形式。20**年xx村民人均纯收入XX.X万元,毛堡则村8XX元。xx村是万花旅游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规划在此开发建设xx传统村落景区和佛道岭森林养生运动公园。
通过挨家挨户走访拉家常,他总结出一点,只有对村庄有了感情,掌握村情,对百姓动了真情,才能听到村民掏心窝的话,找准目标,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群众才能真正认可你。初到村时,xx决定从整治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工作入手,积极协调为群众帮畔、在公路沿线栽植银杏、丁香、杨树、红叶李等树种、绿化巷道、院落,帮助村民改高标准户厕,极大的改善了该村村容村貌,使之焕然一新。村民出行方便了,看见村容村貌的改变,他的工作得到群众的认可。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凝聚班子合力
作为第一书记,xx深知要从抓班子、带队伍、强堡垒入手,通过借助党建活动载体,来凝聚发展合力。通过开展党日活动,引导村“两委”干部在开展工作中,坚持高标杆定位,高标准落实。不断完善和健全了管理制度,规范开好“三会一课”,制定村级班子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建立健全村务公开,确立民主决策,加强班子团结,增强组织的战斗力。坚持与村党员干部一道学习政策法规,探讨农村科技,谋划发展出路。让群众对村“两委”班子有了理解、信认和支持上的转变,村班子新形象日渐形成,整体战斗力明显增强。
通过采取“支部+合作社”的形式,本着发展壮大合作社经济的前提,相信支部一定能够引导、保障、协调、服务好合作社建设,发挥好党支部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发展等方面的多项功能。从而能够实现支部帮合作,农民实惠多,形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提升农村党建水平的双赢局面。
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运营模式,引进xx城投公司开发援建,实施民俗度假酒店、佛道岭森林养生运动公园、毛家古寨开发、养殖小区、乡村旅馆等项目,农旅结合富民强村。租赁XXX户村民闲置院落,按照“一户一品”模式打造乡村旅馆,总投资1XXX万元,目前完成投资XXX万元。20**年10月中旬开始试营业,正在进行2个自然村游客接待中心建设任务。
精准扶贫在行动包联帮扶聚民心
民生连接着民心,群众的信任支持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驻村以来,他多次走访全村240多户,通过拉家常,面对面沟通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扎实掌握了村情村务,切实体会到农村贫困家庭的生活艰难,也深感扶贫工作任重道远,为此主动联系帮扶单位根据走访慰问中收集到的意见建议,结合帮扶户的实际情况,在下一步帮扶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切实提高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能力,为顺利实现脱贫攻坚任务奠定基础。
群众心中有杆秤,xx把困难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持之以恒的为村里想干事,干成事,赢得群众的信任,给组织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xx区藏南镇曾家官庄村地处藏马山脚下,绿树环绕,空气清新。但是由于以往该村对外不通公路,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没有来源,村容村貌多年来几乎没有变化。
20**年5月,市林业局造林绿化科技处副处长xx进驻这个村担任“第一书记”,他怀着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重点瞄准帮助村民走上致富路。他深入调研走访,摸清了该村当前面临藏马山风景区开放、万亩林场建设和一条新修的公路由村而过的“三大发展优势”,并通过大胆创新思路和做了大量协调沟通工作,在市林业局及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帮助该村走出了以生态保护为主、依托林业优势,“围绕景区开放强产业、依托林场建设促增收、借助公路通车惠民生”的“绿色发展”新路。短短一年多,该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截至去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突破1XXX万元,并且成为藏南镇北部区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重点村。
这期间,针对该村缺少能为村民致富的经济林,xx及时与村“两委”沟通协调,决定大力发展以果树为主的经济林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改变村容村貌。针对该村处于藏马山万亩林场建设核心区的实际,“实施三个500亩工程”,就是结合藏马山万亩林场建设,在村庄周边帮助建设一个500亩樱桃生态园、一个500亩薄皮核桃生态园、一个500亩蓝莓生态园。xx与各有关方面积极努力,形成了这样的模式--由有关公司出资,镇村与村民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将村土地全部用于万亩林场建设,由市林业局按照经济林建设标准提供所需苗木,镇村协调公司运作,由公司统一规划、整地、购苗、栽植、管护,所需劳动力和森林防火人员全部在曾家官庄村雇佣,生态园周边服务产业由曾家官庄村经营作为集体收入。在三个生态园建成收益后,由公司从每年收益中向村每个农户返还部分效益回报。这种模式将大大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又解决了本村劳动力就业,由此有效推动村庄可持续发展。
驻村过程中,xx还发现,随着建设万亩林场、村民土地全部流转,村民相对空闲时间多了,而另一方面该村却缺少文化活动设施。于是,他决定协调各方筹集资金实施村办公场所建设工程。去年8月下旬以来,该工程对村委会办公场所进行了修缮,并新建5间平房,分别建设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未成年人活动室等场所。同时,经他牵线搭桥,市林业局全体干部职工奉献爱心,共捐赠和购买各类图书1000余册,充实了该村图书阅览室。近期,他又协调市体育部门在村委会大院门前建设了乒乓球、篮球等健身器材小广场……现今,这里成为了村民闲暇时一起娱乐健身的村民文化大院。
“这年也过完了,咱们要赶紧把村两委班子和贫困户召集起来商量下一步脱贫计划和春耕备播的事。”春节刚过,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滩乡金滩村田埂边未消融的残雪上散落着燃尽的鞭炮。
村“第一书记”、省扶贫局干部xx和村党支部书记蔡得全迈着急匆匆的脚步向贫困户李生福家中走去。“年前他妻子在我们的协调帮助下住进省人民医院做了肿瘤切除手术,现在已经回家疗养了,我们去看看她身体恢复情况。”
李生福一家是典型的因病致贫加因缺乏资金致贫的贫困户,妻子患有乳腺癌,大女儿高中毕业后在当地打工,还有两个上学的小女儿,其中一个女儿患有智障。为给妻子和女儿治病,他不仅花光了家中积蓄,还欠下了一笔外债,苦于没有资金,家里的牛羊养殖一直成不了规模,自然也挣不了多少钱。
“他们家的情况比较复杂,多种致贫因素叠加,所以被纳入这次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过第一轮挨家挨户的摸底调查和后续“两线合一”的精准识别,全村XXX户中有XXX户、XXX人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中。xx到村里,最大的任务就是帮助这XXX户贫困户脱贫。
“劳动力缺乏,家中有残疾人宜政策兜底救助;干活卖力致富愿望强烈,可利用金融扶贫帮扶发展养殖业;有技术特长的继续做后期的教育培训……”在xx的“民情日记”里,金滩村贫困户的“病情”逐渐凸显,找准了症结,与村干部、村民代表多次讨论后,他开出了“药方”:把政策用活、用到位,改善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发展牛羊现代化生态养殖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自驻村第一天起,工作队不忘驻村使命,践行“三严三实”,走社入户,与贫困群众交心结朋友,克服贫困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困难,利用45天时间对全村村民进行了走访、调查和座谈,并认真做好了每一户家庭的工作记录,详细掌握贫困户可支配性收入和各类支出,了解贫困现状、分析致贫原因,找准“贫根”。
值得一提的是,驻村工作队来到村以后,他们将工作队成员的电话印制成“金滩村扶贫(驻村)工作队便民联系卡”发放到全村每户家中。村民有难事、烦心事都能第一时间联系上驻村工作队。“去年冬天一场大雪,把牛羊越冬的草山覆盖了,眼看着牛羊没有饲料,我们联系到驻村工作队以后,他们很快为受雪灾的群众争取生产饲料和慰问金。”贫困户阿尕图家的燃眉之急解决了,一个劲说着感谢的话。
原来,畜牧养殖是金滩村的主要收入来源,一直以来,男人养家糊口,妇女和老人在家带孩子成为该村的主要“生产模式”。第一书记来到村里以后,通过宣传中央和省上的扶贫政策、商量脱贫对策以后,村民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对我们来说,光给钱不一定管用,关键还得有条致富的路子,省上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来这里帮助我们,还怕脱不了贫吗?”蔡得全深有感触地说。
他是一个憨厚老实的xx汉子,在任职驻村第一书记的两年时间里,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壮大弓棚产业,轰轰烈烈地带领群众逐步迈向致富之门。他就是xx区防火办选派沿河湾镇云坪村党支部第一书记xx,一个农民信得过的带头人,一心为民的“农民书记”。
“我看着xx长大,xx就是‘农民书记’,认真、勤奋、务实。”云坪村老党员李东宏给予xx这样的评价。
20**年6月,xx来到云坪村。对他来说,这个贫困村一点也不陌生,而且倍感亲切!“这里离父母家只有两公里,小时候经常来云坪村,农家的事情、农民的愿望,我心里很清楚!”xx说,虽然在城里待了几年,但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心就应该放回村子里,把“家”搬回村里,你才知道家里缺什么、需要什么……”
xx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刚回到村里,xx就和乡亲们同吃同住,跟着他们一起寻找产业项目,探讨努力方向,破解工作难点。
白天,xx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边劳动边聊天,把村民收支渠道、存在困难这些原先不知道的“隐私”记录下来,协助处理村里各类大小事务。晚上,主动与村干部讨论发展思路,谋划发展产业。周末,他经常加班加点整理相关材料,及时向镇党委反馈、汇报,争取政策支持。
云坪村村民由几大家族组成,家族之间矛盾突出,邻里纠纷时常发生。村民张志和家修建房屋要砌院墙,按照当地习俗,院墙必须是正方形,但要想把张志和家的院墙砌成正方形,就需要占用村民李平家的出行道路,李平不愿自家道路被占,两家关系逐渐恶化,上访频繁。上任伊始,xx决定将解决邻里纠纷、维护村民团结作为工作抓手。他与支部书记李东洋将张志和与李平叫到一起商量解决问题,两家人依然互不相让,竟将事情扯到1982年的往事上,问题随时可能扩大化,刚开始的工作瞬间陷入困境。一天,xx与李东洋到张志和家丈量土地,xx灵机一动,能不能将张志和邻居康正才家的旧厕所拆除,向内退1.8米,这样一来,张志和的院落方正了,也不必占用李平家的道路。夜里,xx与李东洋带着两瓶酒来到康正才家做思想工作,可酒喝完了,事情却没有解决。倔强的xx似乎与这件事卯上了,一次不成来两次。经过多次走访,大家被xx感动了,他们决定各退一步,康正才同意拆除旧厕所,张志和也同意将自己的院墙在7米处打弯,这件事情的圆满解决使xx在群众中赢得了威信。
xx说,没有产业支撑,贫困村的脱贫摘帽工作无从谈起。但要发展好产业,强有力的党组织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关键。
“刘书记的所作所为,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是我们的一面旗帜。”李东洋说,刘书记每月按时将党员集中到党支部进行学习,开展一些有关政策解读、业务培训等活动,就连在外打工的流动党员也可以在“云坪微信支部”进行学习。
“刘书记用真感情开展扶贫工作,对村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一直很用心!”党员田水说,在xx的努力和带动下,村民们建设家乡的热情空前高涨,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目前,云坪村争取到上级单位扶贫资金40多万元,全部用以加强饮水工程、支部阵地建设、配置路灯、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以往云坪村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谷子、玉米为主,每亩年收入仅XX元左右。为了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村党支部决定向邻近的侯沟门村学习建弓棚,支部班子成员上门动员村民,带领一些有意向的村民到侯沟门村种植户家中学习技术。但新的难题又挡在了xx面前。由于历史原因,村民个人的地东一块西一块,没办法集中连片建弓棚,xx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就土地问题进行协商,鼓励大家兑换土地,但村民们认为凡是能种植大棚的地块都是土质好、能灌溉的良田,因此不愿兑换。眼看春季生产就要到来,可大棚还没有建好,万分沮丧的xx向村里的老党员李东宏诉苦,李东宏对他说:“小伙子你还年轻,干什么事情不要着急,要抓住主线。其实,每个农民心底都是善良的,就是穷日子过怕了,土地是农民的饭碗,你跟他们兑土地就是抢饭碗。”第二天,xx跟着李东宏挨家挨户沟通,经过十几次的努力,最终说服了部分村民。两个月的时间,40座弓棚在云坪村拔地而起,在春季生产中播下了希望。到20**年年底,一个标准弓棚平均收入达XX.X万元,去除成本,利润6000多元。家看家、户看户,村民看到了希望,发展弓棚的信心更强了。今年,村民们纷纷自己协调进行土地兑换,全村又建起了28座弓棚。
沿河湾镇党委副书记孙建军感慨地说:“有了xx这样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的第一书记,云坪村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不管严寒还是酷暑,在xx县道镇五里桥村,时常有一个身影出现在田间地头、村头巷尾和当地村民们嘘寒问暖,帮扶群众解决困难,村里的大人小孩都热情的喊他“小程书记”——他就是县会计局干部xx。
“我就是五里桥村的人”
据xx讲:“最开始了解第一书记是看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当时我就想,要是自己有一天也能像马向阳一样能在农村干一番事业,真正为群众办成一些好事,解决一些生活的难题,那该多好呀”。
20**年7月,当听说组织要选派一批机关干部到各村担任第一书记时他第一时间就报了名,但当公布人选时,文件上却没有他的名字,当时虽然感到很遗憾但也没有放弃。到20**年1月组织决定召回重派一批第一书记时,他又第一个报了名,当接到任命文件的时候,他兴奋的一夜没睡着。
真正到了村上,他才发现理想和现实还是有差距的,第一次到五里桥村党员活动室时的场景让他至今记忆尤深,入眼的是一座破旧二层教学楼和十几孔黑乎乎的旧窑洞外加一排废弃的破厂房,院子里的卫生乱七八糟。还没等他回过神儿来,就又被村干部给了个下马威:“你就是村里新来的领导,一个没结婚的年轻娃,在村上搞工作可不像你们原先的机关单位,苦日子还在后头呢。”那一刻他突然觉得肩上的担子沉重了许多。
“既然组织能相信并选派我来五里桥村担任第一书记,我就一定要为群众办成事,从今天起我就是这个村的人了。”面对着一大摊以前从没接触过的农村问题,他没有急躁,也没有气馁,而是坚持吃住在村,每天早出晚归,手里拿着记事本走村入户,问人口、问劳力、问收入、问困难,与群众拉家常,短短一个多月,就收集到了八十多条意见建议,摸清了村“两委”班子状况、村集体经济状况、村民收入情况、村上的遗留问题……,现在无论谁问起五里桥村的基本情况和每一户的基本情况,他都能“一口清”,成了名副其实的村里人了。
“把后进的帽子甩掉”
由于当时五里桥村两委会凝聚力不强,村上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群众意见比较大,是全镇有名的“烂杆村”。20**年初,五里桥村又被确定为全县软弱涣散村。刚到村上的那段时间,村上召开的好几次会议还没开到一半,就被吵乱套了,定了事也行不通。
“基层干部离群众最近,群众看我们党,首先看基层干部,没有一个好班子,咋能为群众办实事。”经过几次这样的会议“洗礼”后,xx清醒地明白,自己到五里桥村担任第一书记当务之急就是要建强党组织。
想到就干,他首先从党员活动阵地的环境整治入手,亲自动手打扫卫生,短短三天时间将村队部及周边的卫生收拾的干干净净,后又争取到道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协调到10余万元对活动阵地进行了维修改造,完善了值班室、党员活动室、图书室、便民服务室等设施,他本人也带头拿出1300多元为阵地安装了防盗窗,使党员活动阵地的各项功能得到完善,期间他还积极与上级部门协调1万元,对院落进行了整体硬化,使队部室内外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
工作要想强人心先要齐。为了凝聚人心,他定期组织召开党支部会议、党员大会、组织生活会,组织带领全村党员学习党的政策理论,掌握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鼓励带动党员积极建言献策,找寻好的发展思路;带头讲党课,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帮助党员找准自身在思想、工作、纪律、作风上存在的问题,提升党员的综合素质,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
五里桥村之所以被县上确定为软弱涣散党支部,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遗留问题多,信访矛盾突出。老仁仓村民小组遗留两年多的闲置蔬菜弓棚占地、部分农户占用集体耕地种树、占地补偿和集体收益分配不均等一些直接涉及到村民切身利益的矛盾问题突出,严重影响村子整体的和谐稳定。带着这些棘手的问题,xx不分早晚挨家挨户上门走访,一夜一夜开会,一件一件处理,目前11件遗留问题全部得到解决,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得到群众认可,一举甩掉了“后进村”的帽子。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群众的托付背后是一份期待,对待群众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以心换心,老百姓才会把咱当亲人!”这是xx写在工作日志上的一段话。
为了及时掌握并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他经常挨家挨户进行走访,尤其关注贫困户。一次走访中,发现村民林玉海家居住的窑洞出现了裂缝,及时与镇政府领导联系,为林玉海申请了危窑危房改造项目,并且帮助他家用最短的时间对窑洞进行了维修改造,让他们全家住进了安全的新房。从那以后,林玉海夫妇在村里只要一看见xx,总是热情的地拽着他去家坐坐。
村民梁凤琴反映的地块纠纷问题,几任村干部都没有解决,一直遗留至今。听说这件事后,xx第一时间就找到了当事人,可梁凤琴却告诉他“你还是不要过问,这件事不是你一个年轻娃娃能解决的”。但倔强的xx没有退缩,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开会讨论,多次走访群众取证调查,多次与当事人沟通,多次向司法部门请教,最终这个遗留多年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之后一说起xx,梁凤琴总是感激的说“这个后生有本事着呢,是个能耐人”。
村上的贫困户一直是xx特别关注的焦点,为了使贫困户尽快实现脱贫,他积极争取自己派出单位的支持,为五里桥群众协调到360亩地膜玉米所需的种子、地膜及肥料等生产基本物资,为贫困户争取到鸡舍修建资金5000余元,帮助村里的贫困户通过搞养殖增加收入。贫困户高柱高兴的告诉他家亲戚“政府给我们免费发放了鸡苗,程书记又帮我们建起了鸡舍,收入有了保障,现在的日子总算是有盼头了。”
与此同时,xx还帮助村民余生银解决了搁置多年的石油占地补偿问题,帮助村里的独生子女、双女户解决了村集体收益分配的份额问题,等等。当看到一个个问题得到解决,村里人对xx的态度也从一开始的不信任和质疑,到现在群众公事私事都来找他谈一谈,有事没事就爱跟他唠一唠。
对于今后的工作,xx坚定地说:“只要在五里桥村待一天,我就要全力以赴做好每一件事,这是对自己的承诺,也是对组织的承诺,更是对全村群众的承诺”。
一盏盏路灯、一条条硬化路、一本本图书、一张张幸福的笑脸……走进化龙镇xx村,感受着村里的变化,一年与一年截然不同。“这都是因为俺村‘两委’和‘第一书记’给村里办实事、解民忧,才让xx一年比一年好。”村民高兴地说。
20**年1月,畜牧局干部xx被派驻到xx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他接地气、办实事,与村“两委”一起,架起了干群“连心桥”,奏响了农村“发展曲”。驻村工作不同于办公室工作,需要动起来。抱着这样的心态,驻村初期,xx和工作组二话不说开始入户走访,“全村共有XXX户,XX%以上靠种植韭菜为生,发展底子比较好,村班子心也齐,很多工作推行起来比较顺利……”xx感慨。在20**年美丽乡村建设中,为筹集资金,村“两委”和工作组入户发动捐款,短短几天时间就收到村民和在外工作人员的捐款XXX万元,村民像盖自家房子一样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情让xx感动,“我原来没有认识到村里的凝聚力这么强!这回受教育了。”村民的朴实更让xx坚定了踏踏实实为村里办好事、办实事的决心。
为解决村民关心的民生问题,xx和村“两委”多次到派驻单位、镇党委政府等跑项目、拉资金。xx村原有主干道是沙子路,经过争取资金,加上村民自筹的部分资金,全村共投资XXX万元硬化村内道路8000平方米;xx村生产路难走,特别是雨雪天气,村民到地里干活十分不便。xx向派驻单位汇报情况后,筹集资金5万元,拉来1000方石子整修了7000米生产路;村内用电线路老化,与市供电公司沟通后,xx村也换上了2台200千伏的新变压器;当了解到xx村原有村级活动场所年久失修后,村里投资XX.X万元对活动室进行了整修……
为充实村集体“钱袋子”,集中更多力量为村民办实事,xx与村“两委”商量,将村内占地263平方米的闲置场地进行出租,增加集体收入2万元;响应大棚“两改”号召,xx村成方连片集中流转土地165亩,建设高标准大棚XXX个,助农增收的同时为集体增加收入2万元。
驻村干部行走在乡村,把老百姓的事当自己事,一件一件解决,一件一件落实。用一言一行去感动老百姓,为老百姓办实事,他们是“第一书记”,更是“住”进群众心中的驻村干部。
12月23日一早,侯镇王疃村“第一书记”xx来到了村里。按照昨天和村里的约定,今天他们要到果园承包户家里了解情况……自从2月份被组织委派担任“第一书记”后,每天到村里报到已成为xx雷打不动的习惯。
驻村,意味着要把一腔热情洒到农村去。作为“第一书记”,xx深知,在抓好基层党建的基础上,要与村“两委”一道摸清村民的所思所盼,切实解决好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这一下雨,俺家院子又成池塘了”“排水沟用了20多年咋能不破?就是没钱换”“咱村卫生室不达标,听说要撤销合并到社区去”“这一来一回近十里地,咱上了年纪打针吃药可就不那么方便了”……村民们议论着。
“村民反映最集中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但村集体经济的局面还没有打开。”xx敏锐认识到,村集体富起来是强村富民的“先手棋”。王疃村村南有一片速生杨基地,按照约定,20**年合同期满,速生杨卖掉后一半收入归负责管理的承包户所有,一半收入归村集体所有。但由于手续不全,采伐证一直没办下来,这笔收入也就迟迟没有着落。了解情况后,xx开始一趟趟帮村里跑手续,大半个月时间,采伐证终于办下来,600棵速生杨顺利出售,为村集体增收近4万元;王疃村还有一片80亩的果园,30年前以每亩XX元的价格承包给村民种植,承包期满,工作组和村“两委”多方了解周边村行情,并通过党员和村民议事会同意,拟以每亩XX元价格重新发包,将为村集体增收XX.X万元;响应全市大棚“两改”号召,挨户做通村民工作,251亩成方连片的“口粮田”被流转给种棚户,村集体增收2万元……看着集体账本上的数字一点点增加,xx就像一个家的“大家长”一样高兴。
xx说,到基层来,群众和村干部的质朴也时时打动着他,村里没钱,村干部工资中需要村集体支付的那部分好多年没发,现在村集体收入增加了,可谁也没“要工资”;从村民门前路过,常常被拉着到家里坐坐……“这些事都激励着我更好地挖掘村民需求,把要紧事、好事做到村民的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