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大学生道德冷漠成因及对策研究(模版)
编辑:九曲桥畔 识别码:14-1036998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15 23:09:4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大学生道德冷漠成因及对策研究(模版)

大学生道德冷漠成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大学生道德冷漠成因主要有社会转型期的负面影响、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方法不当、大学生自身及网络媒体技术作用四方面,透过原因分析出要从营造和谐的社会大环境、创造良好的学校家庭小环境、塑造积极向善的个人道德形象、建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出发,有利于消除道德冷漠,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冷漠;成因;对策

最近,校园暴力、校园犯罪事件频频出现在新闻头条,一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如马加爵、丽江女大学生、药家鑫、复旦投毒等事件,手段残忍让人发指,心理扭曲令人恐惧。因此,在这种特殊形势之下,对大学生道德冷漠问题的研究迫在眉睫,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探寻解决途径,以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大学生道德冷漠概述

要想知道何为大学生道德冷漠?通常人们所理解的道德冷漠指的是具备基本道德认知的主体,面对他人的痛苦,表现出善的道德意识、情感的欠缺,并由之引起道德价值判断与选择上的迷惘,进而出现冷漠的道德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

那么何为大学生道德冷漠?首先,限定了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当代大学生有理想、有追求、有信心,认识问题趋于客观。其次,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具有一定的道德原则与规范的认知,最后,大学生道德冷漠是指行为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自身之中知与行的冲突和欠缺,以及行为个体忽视在行为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主体间性的人际关系,因而,造成的人际交往中的冷淡、孤僻、冲突、排斥等行为。大学生道德冷漠现象如果任由其迅速蔓延而不被重视,那么其存在的安全隐患,将会对社会带来严重后果,不但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大学生道德冷漠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转型时期的负面影响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趋势地不断深入推进,给大学生自身道德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吉登斯认为“现代组织能够以传统社会中人们无法想象的方式把地方性和全球性的因素连接起来,而且通过两者的经常性连接,直接影响着千百万人的生活”。全球化使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信息交流频繁,面对不良文化的诱惑缺乏自制力,易冲动。市场经济法则的冷酷无情,使大学生被卷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开始关注自身的生存,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物质利益衡量一切,当习惯用这种以金钱为价值取向的思维时,对待一切就会呈现出冷漠的状态。“我们的行动(或不行动)带来的后果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道德想象的范围,我们不愿意为他人的幸福与不幸承担责任”。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消极、腐败的现象使大学生道德认知出现困境,从而形成道德冷漠。

(二)学校与家庭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忽视

就目前部分学校及家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来看,明显地存在着冷漠现象。从教育思想看,只是把学生作为一个装载知识的容器,希望这个容器越大越好,并让学生自己也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容器,他们只需要装的越多越好。无论老师还是家长,总是把高学历看成是成功的标尺,当老师与家长们只看重越大越好的数字时,抑制了本性中所具有的善的发挥,学生还怎么能够生长出情感丰富的血肉来?

针对教育方法层面来讲,老师和家长的焦点都聚焦在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成绩上,对于学生的教育通常是一味地说教,灌输书本的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接收与反馈,没有形成双向的对话,缺乏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与家长同样都缺乏用爱教育、用爱沟通的方式,没有从他们的内心出发,只是冷漠地把老师或家长的意志强加于他们身上。在这种模式的教育下培养的不是真正的人才,而是冷漠的高速运转的机器。

(三)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与缺陷

当前大学生所处的环境相对开放,使大学生必然会接触到一些低俗、不良的文化,从而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几乎没有经历过吃苦受累的生活,缺乏坚忍不拔、顽强奋斗的精神品质,再加上大学生这个时期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自认为不对的观点是很难接受的,因此,一旦遇到挫折好走极端,这种不成熟带来的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总的来说,大学整体的道德水平呈现良好的趋势,大学生具备了一定辨别是非等基本的道德认知基础,但是在道德实践上出现与道德认知不一致的情况,即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偏偏去做,对社会上不道德的行为缺乏道德勇气,致使发生道德冷漠行为。

(四)网络和媒体技术的负面影响

网络和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图像化”走入大学生的生活,也是大学生道德冷漠的一个重要原因。“电视新闻青睐灾难和人类悲剧,它唤起的不是净化或理解,而是很快会消失殆尽的滥情与怜悯情绪,以及对这些事件的伪仪式感和伪参与感。”网络和媒体报道世界各地的灾难和不幸,本应该使大学生对其产生同情、怜悯之情,但是,日积月累,经过视觉与心灵不断受到电视画面的冲击、刺激,促使大学生对于灾难的感受能力逐渐降低,产生同情疲劳,最终导致大学生对电视媒体中报道的灾难和不幸变得越来越麻木、无动于衷,甚至把他人的灾难当做娱乐消遣,成为茶余饭后谈论的笑话。

三、大学生道德冷漠的措施

大学生道德冷漠现象是问题的长期积累而形成的,治理整顿必非朝夕之功。应采取何种措施化解这一困境是当务之急?202_年3月5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都要为孩子们的安全健康、成长成才担起责任,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本人认为尤其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和谐的社会大环境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他所?v的“环境”,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社会中公民的德育环境。要想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此,要发挥好社会这个大环境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养成的积极促进作用。

一方面建立健全道德机制,严厉打击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消极腐败现象,加强“硬约束”,适当提前刑责年龄,为受害者撑起法律保护伞。另一方面惩戒的同时还要树立榜样的引导示范作用,对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大学生给予赞扬与奖励,正义的道德行为要弘扬、认可,这样强化大学生辨别道德是非观念,促进其道德实践向善发展,同时,有利于他们加入到帮助他人的行列中,在这样良好的社会环境中易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养成,有利于构建和谐友善的社会。

(二)创造良好的学校、家庭小环境

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冷漠无情对待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环境密不可分。要创造良好的学校、家庭环境,消除大学生冷漠心理、行为。

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知识教育,改善培育的方式方法。在教育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通过教育方法促使学生的内心信念得到更加深刻地巩固。教育方法要引导大学生掌握道德选择与道德判断能力,学会创新,将正确的道德认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大力建设高尚的校园文化,寓德育于高雅的校园文化之中,陶冶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大学生德智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家长的行为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子女,对转变大学生冷漠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引导要到位,多关注孩子的内心,用爱来矫正孩子走偏的价值观,并教会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

(三)塑造积极向善的个人道德形象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反映了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大学生的道德形象反映了国家和社会的道德形象。

其一,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是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首要途径,学习优秀的文化知识、伦理知识有利于培养向善的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向社会生活中优秀的道德模范学习、看齐,活生生的人物、感人的事迹摆在学生面前,自身感受更强烈、真实。其二,大学生还要敢于、乐于参加道德实践活动,养成积极帮助他人的习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如加入志愿者组织、支教、义工等有意义的活动,大学生主体与社会客体在实践过程中相互作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锻炼坚忍不拔的意识品质,在实践中检验自身的行为方式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有利于发现自身的存在价值,激发服务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建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表现出人言可畏,舆论的影响力之强之大。对于大学生而言,我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极易受各?N言论所影响。因此,要传播积极的新闻信息,发挥舆论的积极作用,对社会中的真善美要褒扬,对假恶丑要贬抑;对积极的舆论要支持,对消极的舆论要谴责,使大学生认识到孰对孰错,有了正确的道德标准,进而自觉规范道德行为实践。在价值多样化时代,要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社会正义。有效发挥网络舆论监督功能离不开大学生自身道德信念的支持,消除道德冷漠,促进社会和谐。

四、总结

综上所述,对大学生道德冷漠的关注,体现了人们的一种忧虑:我们民族的真正强盛需要大学生,他们是我们民族发展的基础和希望,如果我们的大学生出现了冷漠的现象,那么我们的民族将来会怎么样?有这样忧虑之心的人是友善之人,我们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摆脱大学生道德冷漠之困境,其最终效果不但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会明显提高,而且我们全民族的道德素质也会大大地提高。解决大学生道德冷漠,各方都应当齐心协力、主动伸手,我们再也不能冷漠旁观了。

第二篇: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明显改善,但与此同时,社会道德问题却日益凸显,道德滑坡和道德缺失极大程度地损害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和民族品质,从南京彭宇案老人“碰瓷”讹诈施救者,到小悦悦事件众人围观冷漠等等这一系列事件不但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与讨论,更拷问着人性善恶应该何去何从。笔者将从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入手,结合传统哲学、伦理学思想探讨解决道德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道德;道德冷漠;成因;解决途径

一、道德冷漠的内涵

道德,辞海中释义为:“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冷漠,辞海释义为:“对人或事物冷淡、不关心的态度。”

因此,道德冷漠从词义上可以认为是道德主体在社会行为中忽视基本“善”的概念的心理现象。万俊人先生在《再说道德冷漠》一书中解释为“它是指一种人际道德关系上的隔膜和孤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为方式的相互冷淡,互不关心,乃至相互排斥和否定。”道德主体善恶观念的漠视,原有道德体系受到的挑战和曲解,在当下的社会转型时期,交通和城市急剧发展、扩张,导致原本由农村家家户户相联系为主体的熟人社会土崩瓦解,转而进入到人际关系紧张、生活意识麻木的陌生人社会,因此道德冷漠现象的频频出现,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二、道德冷漠的案例分析

案例

一天,某市市民小张在公园散步,据其称被正在骑行的市民小杨撞倒,而小杨则称骑行经过的时候见老人摔倒,所以扶至旁边,并且在其亲属到来以后一起送该老人到医院,其中还垫付了医药费。当好心的小杨离开以后,却被告知要赔偿医药费用。后来,小张将小杨告上了法庭,判决的结果是小杨应该赔偿40%的损失费。

从这件事所引发和揭露的社会道德现象无论从中国法律维护者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接受过基本道德教育的社会成员来看,都不应该出现这种否认道德良知存在意义的言论。荒谬的诉讼和荒谬的判罚可以暴露,我们在道德回馈机制上的不健全会引起奖罚混淆不清、荣辱观颠倒,最后人人畏于行善,社会正气荡然无存的严重后果。道德范畴很宽泛,每个人所说的一句话所做的一件事,都可以折射出道德的影子;不同的岗位和职业也都肩负着不同的社会责任。高尚的道德并不非得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而往往在我们的日常行为中。我们播下一个动作,便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便收获一个品格;道德已被人们放在心里的一个重要位置,时时刻刻在与文明交谈,千万不要把行为习惯看作小事。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丰富的信息,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正义感的社会人,都要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极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认真践行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使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夫妻和睦、勤俭持家等中华传统美德一代一代地发扬光大。大家都这样做了,个人素质就高了,文明城市就有了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整个中华民族也就有了希望。

三、道德冷漠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道德力量在陌生人社会中的作用被削弱

在传统的宗族社会中,道德的力量往往是大于法律的力量的维持社会秩序的第一选择,老人讲“人活一张脸,树活一身皮”,在熟人社会中人们的行为选择往往是由道德内在作用所左右的,传统儒家的道德文化已经渗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行善积德,福有攸归”的说法是普遍受到认同的,同时社会舆论的监督使得人们面对道德困境时,更是坚定守护自身的道德正义,往往会对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而在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差距被人情所维系,不至于太过冷淡,减少了道德冷漠现象的发生。

“陌生人社会”这一概念由美国法学家劳伦斯?弗里德曼在《美国法简史》中首次提出,当今社会正经历一场“陌生化”的蜕变,而且这场蜕变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子女越来越少,家庭和家族结构大大简化,家庭约束力越来越弱,离婚率不断攀升;人口大规模流动,年轻人纷纷离家,外出求学、工作,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独守空巢。由于人口流动频繁,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人们在生活遇到的常常不仅是陌生人,而且是匿名者,人际交往范围广、程度浅、联系弱,接触的人越多,陌生人就越多,建立熟人关系的可能也越小。人与人之间联系松散,社会约束力也就随之减弱。社会的陌生化实质上就是 “失根”的过程,“失根”过程的加剧必然会导致传统道德的逐渐衰弱,道德力量的传承衰弱了,道德力量的适用环境缩小了,道德力量的约束作用衰减了,可以说,在陌生人社会中,甚至出现了彻底拒绝一切道德信仰,否定道德力量的社会调节作用的漠视道德、道德无用的观点和思潮。

(二)传统道德信仰的颠覆

在当前社会中,信仰仿佛变成了一种可笑的谈资,原有的道德模范如雷锋、张思德都不断受到质疑和攻讦,有人质疑雷锋的事迹是否真实存在,有人质疑张思德的死亡原因等等,但无论怎样的判断,都是基于当下社会道德水平不断滑坡的实际情况,做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臆想。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对于道德是极为推崇的:“世上最使我们震撼的是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他甚至把这句话作为他的墓志铭。这就是典型的道德信仰。一旦有了这种道德信仰,就有了坚定的道德信念,能按照道德信念坚定地进行道德行为选择和是非善恶的判断。经历过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的人,往往是具备道德信仰支撑的,他们奉行着“舍己为人”、“先公后私”的原则,做出了具备崇高道德水准的事业,这样的信仰凝聚了坚定的信念和力量,成为不断推动中国社会生产进步的源源动力。而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剧烈变化,社会思潮冲击动荡,旧有的道德信仰体系分崩离析,道德信仰没有了追随者,追逐利益最大化成为了道德体系青黄不接时代的主旋律,这成为了道德滑坡、冷漠现象的诱因之一。

(三)道德回馈机制的缺失

道德回馈机制的作用就是让“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成为现实,从而建设一个赏罚分明、惩恶扬善的良效型社会,而当前的情况恰恰是这一制度的缺失,导致社会环境日益恶劣,见义不为、见死不救的现象屡见不鲜,行善之人没有回报,反而受到惩罚,作伪作诈的人没有收到惩处,反而缄口放行,这就导致了老人倒地讹诈行人的事件越来越多,而愿意弯身救人的人越来越少,这是道德冷漠现象在制度上的诱因。

四、道德冷漠现象的解决途径

(一)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中,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传统文化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直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有力保障,但是这种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又是一种糟粕、精华并存的糅合体,我们处在当下道德信仰缺失、道德体系新老继替的阶段,不应该忽视传统文化中有益的部分,而应该积极弘扬,将其纳入到适用于社会主义阶段的价值体系中来。

儒家文化是将亲人、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推及到周边所有的人,这就是仁者。以此来自省自身,达到自身品德的修养,孟子则有“存心”“养气”“求放心”一系列的修养工夫论,主张刚毅宏大、仁义坚忍的气节节操,再到朱熹的“局敬穷理”,王阳明的“致良知”等等,这一切都是对人的自身德性修养上的反复锤炼,这才铸就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的脊梁,这种由个人道德行为推及到社会公共道德行为的体系,有利于从基础上培养道德主体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这两方面看,我们应当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弘扬美德精神,重新建立一个“公”“私”分明、以和谐为主导的群体关系的社会秩序。

(二)建立长期有效的道德回馈机制

道德回馈机制的构建应当是当前最富有成效的解决途径,我们必须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手来加强道德回报机制的建设。

一要建立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相结合的道德回报机制。改变过去单纯依靠精神鼓励的道德回报方式,丰富道德回报手段,使道德回报机制成 为社会道德教育的助推器。

二要建立完善的道德回报的制度和法律,为善行提供广泛的社会支持。要实现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必须建立善恶有报的社会良性运行机制。道德作为一种软性的社会控制手段,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的约束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必须加强道德立法,将道德义务纳入法律义务的范畴,保证道德规范的实施,为社会上的见义勇为行为建立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机制,同时对违背道德义务的行为进行惩治,对道德素质较低的人产生威慑和教育作用。

三要完善道德舆论监督机制,发挥社会舆论对道德冷漠行为的监督作用,形成对不道德行为的社会评价机制,把社会上的道德冷漠行为和不道德行为送上道德法庭,更好地发挥道德舆论对人们行为的监督作用和导向作用,为全体社会成员践行道德规范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大力加强公众道德伦理教育

传统道德教育和伦理教育的失败是导致一系列的道德问题的产生的原因之一,因此要改变当前社会的道德困境,必须要依靠公众道德伦理教育的改善和加强。

首先,需要改变单

一、说教的教育模式,建立开放的受教制度,从点滴做起,从实践入手,针对不同阶层、群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有针对性地灌输到心灵中去,达到实实在在自我认同的目的。

其次,树立公共意识和责任意识,将优秀的社会公德风气广泛传播,这就要大力发挥道德模范的带头作用,对具有崇高道德水准的对象要表示尊重和关怀,对优秀事迹要大力弘扬,杜绝以私损公、冷漠围观的违反社会公德秩序的风气沉渣泛起。

最后,积极开展社会公共活动,从实践出发,通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参与让人们真切感受到道德力量的存在,重新唤醒人们的良心、同情心,将公德意识重新归位,从而为消除道德冷漠提供保障。

五、总结

在当下社会的道德冷漠现象中,我们不光要看到现象的表面,更要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种种道德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简单的一句“没素质”、“没同情心”等等就可以概括的,这背后有着深层次、多方面的原因,同时,我们也要做好对道德问题的应对之策,解决道德冷漠、道德缺失的途径也需要多管齐下,对症下药。

第三篇: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姚蕴蕴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人们的生活条件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主、效率、开放、平等、人道等现代理念注入了人们的内心,激发了社会空前活力。但同时,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尤其是道德冷漠现象问题比较突出,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

目前,道德冷漠已经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秩序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本文在伦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正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道德冷漠”概念及相关理论的解释。道德冷漠是一种病态的道德心理现象,它与一般的感情冷淡不同,在道德个体具备一定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在道德生活中表现一种麻木、怀疑的心理,对道德行为漠不关心,甚至相互排斥。具体表现为旁观者的道德冷漠和受助者的道德冷漠。

第二部分:分析道德冷漠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从社会生活因素、社会心理因素、道德主体因素、道德教育四个方面来分析。首先,转型期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造成了人们追求利益化而忽视了道德责任和义务;其次,在见义勇为事件之后,一些救助者得不到应有的奖励和保障,反映出当今社会的机制还不完善;再次,在某些道德事件背后,如“彭宇案”、“许云鹤案”等,法制观念与道德观念上的矛盾冲突也是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之一。

第三部分:解决道德冷漠现象的对策。在社会道德文化建设中,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提高个人的公德意识水平;社会机制中完善奖罚机制,制定出合理公平的制度。在道德心理方面应当加强公民道德自律能力,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修养。

最后,道德教育必不可少,实施开放式的道德教育模式,培养道德主体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四篇:道德冷漠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道德冷漠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却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新矛盾。首当其冲的是公民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道德冷漠,“老人倒地无人扶”、“小悦悦事件”等报道屡见不鲜,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道德冷漠现象已成为阻碍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我们必须加以重视。道德冷漠产生的原因分析

道德冷漠是指“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就个体在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识的基础上而在特殊的情况下所选择的一种‘不作为’的道德现象”。简单地说,就是对善的缺失,对道德的冷淡与不关心。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及自身素质四个方面。

1.1 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作为社会成员的人,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首先,大众媒体社会责任缺失。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大众媒体理应肩负起传播社会正能量的社会责任,致力于传播真、善、美。但是,现在很多大众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消极化、虚假化、过度商业化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大众的价值观,负面信息接收多了,势必会导致群众对事物的认知偏差。其次,社会榜样示范的缺失。上个世纪全社会都号召学习雷锋好榜样。但是在当今社会,很多年轻人已经淡化了对雷锋的认识,甚至出现了很多对雷锋同志的另类解读,雷锋榜样形象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没有得到应有的宣传。现在很多年轻人心中的榜样都是一些明星或者商界精英,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容易被他们光鲜的外表所吸引。但在道德领域,这些所谓的榜样却经常曝出负面新闻,如吸毒、暴力等。由于传统道德榜样的逐渐退场,人们无法从这些所谓的榜样身上汲取强有力的道德力量。长期以往,便会造成群体道德冷漠,遇事旁观而不作为的悲哀现象。

1.2 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子女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每个社会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及其观念成熟的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道德出现问题,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很多家长忽视孩子的道德教育。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的成长就是吃饱穿暖,身体健康,学习成绩好就可以了,学校应当承担起教育孩子一切的重任。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关注自身利益,对他人漠视甚至无视的人格。其次,一些家长自身道德素质不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他们的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的态度,往往会给子女留下深刻印象。家长或者其他长辈的道德素质如果不高,就会给孩子树立错误的道德典范。再次,特殊家庭问题造就的道德冷漠,在社会中也越来越突出。

1.3 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注重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学校教育在学生道德培养方面的缺少也是产生道德冷漠现象的主因之一。

首先,学校德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目前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依然沿用传统的灌输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讲授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并且在课堂上占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很难激发学生的道德良知,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

更有甚者,有的学校还对道德教育课程进行考试,用量化的方式对学生品德进行评定,以此作为评奖和升学的依据。我们应该认识到现实的生活是道德施行的场所,也是产生道德的源泉,脱离了生活,道德也就成了僵死的条文和抽象的原则,也就无所谓道德了。

其次,功利主义的教育心理 J。目前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教育领域大有蔓延之势,中高考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也成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水平的主要评价标准,德育便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个点缀。受这种评价标准的驱使,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完全围绕在努力提高学习成绩的主题之下。学校、家长、学生完全被当前不完善的教育体制所羁绊,失去了对学习的正确理解,并丧失了对真善美的独立判断能力,这必然使学校道德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1.4 自身素质的因素

人对道德的认识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让我们对道德认识达到了分清善恶、是非,但我们未必能够做到知行合一。首先,这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人类虽然在生活条件、生活状态等方面脱离了动物界,但是本质上,人类仍然无法摆脱动物性。任何生物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人类也不例外。因此,在遇到可能给自身带来伤害或者损害的情况时,受本能驱使,很多人选择袖手旁观。其次,心理挫折的影响。这是个体在日常活动中,由于自身的价值得不到尊重,积极性得不到保护导致的消极的情绪体验,长久下去必然会导致道德冷漠。再次,从众心理导致了“看客”行为,造成道德冷漠。解决道德冷漠的对策

面对日益普遍的道德冷漠现象,我们要加以重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合力来重构社会道德体系。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加强全社会道德风尚建设

在良好的道德环境中,行为主体更容易感受到崇高德行的正能量,这样的环境氛围的构建对纠正道德冷漠显然十分重要。

首先,政府应把握舆论导向,重视媒体道德舆论建设。媒体对于路人街头摔倒无人敢扶,救人反被讹等事件的报道,固然符合新闻价值的选择原则,但也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媒体宣扬社会主义正义的现实作用。事实上,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大众媒体应该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良好道德行为的宣传报道,让人们感受到社会中高尚德行的正能量。但我们也不能过度宣扬美好的现象而隐瞒忽略丑陋的失德行为。因此,政府应把握舆论导向,尤其要引导影视、广播、报刊等舆论传播媒体,使之充分发挥优化社会环境的功能,从而为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其次,要树立道德榜样,使其在社会上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社会应鼓励表扬道德模范,宣扬榜样的力量,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使人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为他人服务的队伍中来,进而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j1。再次,国家要建立健全社会奖惩和保障机制,保障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加强道德监督、健全道德规范和制度是加强道德约束机制建设的重要手段。要想对人们的善恶标准进行重新构建,就必须对善恶进行区分与奖惩 J。为此,政府机构必须对见义勇为、救死扶伤者给予奖励和保障,避免出现“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畸形社会现象。同时,还要对社会当中发生的类似见义不为或者见义勇为者遭诬陷这样的道德冷漠行为进行惩罚。政府还应该广泛听取民众对于整治社会当中的道德沦丧行为的处理办法,从而逐步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

2.2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性场所,转变道德冷漠现象,家庭德育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家长要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一些父母在“重智轻德”思想的指导下,认为只要子女学好了专业技术,就掌握了生存的本领,于是非常重视子女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对于德育,则认为是子女成长中的小事,忽视对子女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只会培养出自私自利、道德冷漠的人。家长要树立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认识到从德、智、体等方面全面教育、全面规范,才能促进子女的全面发展。其次,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身为家长,在子女面前应该起模范带头作用,从言行举止、生活态度等各个方面全面严格要求自己,这是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前提。只有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给孩子传递正能量,促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再次,构建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长辈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本着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困难与挫折,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解决家庭矛盾不能够有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反而会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造成不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子女道德情感的养成,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有助于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2.3 完善学校道德教育

学校是集中进行道德教育的场所。完善学校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对于扭转道德冷漠现象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完善教学内容,使道德教育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生活是伦理道德的源泉,也是道德得以存在的支柱,失去了生活,道德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教师除了在课堂讲授之外,还要多组织课外活动特别是社会服务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并提高道德责任感。开展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道德原则内化为道德信念,以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公民意识,促使他们在社会环境中迅速成长。其次,摆脱功利性教育思想,营造高雅健康的校园氛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教育者要逐渐转变观念,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也要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将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2.4 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在一起共同组成了整个社会,而社会道德的沦丧也是由无数个道德水平低下的个体集合在一起共同造成的。所以,注重个体道德的培养对于改善整个社会道德冷漠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首先,培养道德自律意识,努力创造自我。我们每一个个体要克己修德。这就要求人们在道德培养过程中努力追求高雅的精神境界,要有正确的理念、顽强的意志、持久的耐力。良好的道德行为就是要求自身在现实生活中守德、倡德,努力成为道德典范,在这个过程中要有坚定的信念,不要因为受到别人的质疑与嘲笑,就丧失积极性,也不要因为他人的自私冷漠,就盲目从众。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严以律己,倡导德行,那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就会有显着的提升。其次,增强个人道德责任意识。对于每一个公民而言,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不断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构建正义和谐的社会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我们应当自觉践行的社会准则。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点滴做起,努力提升自身道德素质,不断增强法制观念,敢于同不良道德现象作斗争,成为文明的践行者。结论

目前,道德冷漠现象已不是一个个人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并且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和谐社会拒绝冷漠,当我们每个人把行为内化为道德信念时,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第五篇:小学生道德不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小学生道德不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学生的思想素质与以往相比有了一定的变化,尤其是民工子弟学生中存在着一些道德不良的现象,作为一名在民工子弟学校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感到有些不安,为此我就个人想法,作了点简要的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良现象发生,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们应该如何来应对这些现象,使得这种类似的道德不良现象不再发生。

关键词:小学生;

道德不良;

对策

学生不良道德是指学生中不符合道德规范所要求的言行以及行动。由于学校、家庭、社会影响、网络等诸方面的影响,使得部分学生道德不良,行为不良。表现为有的自卑、脆弱、冲动、心理承受力差、自闭(待人接物随意冷漠,不愿意与家人同学交流)喜欢独处不善交往;有的则太过于活跃,自制不足,不把自身的工作当做一回事,也不能体谅父母的辛苦和艰辛,易冲动,多偏激,常常违反纪律,惹是生非;有的方向迷失,缺乏理想,对学习不感兴趣,自律意识淡薄,;有的举止不文明,打架骂人,出口成脏,随扔垃圾;更有甚者上学不到校,放学不归家,与社会上的游手好闲之徒混在了一起......这些学生不良道德的形成是在某种客观条件的影响下,通过学生自己一定的心理活动形成的。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认真分析研究小学生不良道德的成因及对策,是学校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了解好了这方面的内容,可以更加了解学生,有助于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也是当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在我们的民工子弟小学,一些不良道德的表现尤为显著,为此,我对这些现象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以及有没有一些好的对策,这样有利于对他们的教育教学,也希望大家能够给我宝贵的建议。

一、农村民工子弟小学中个别学生品德不良的成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开放了,人口流动特别大,我们政府考虑到外来民工子女,建立了一所公办的民工子弟小学,专门服务于外来人口。对原来自然条件相对落后,经济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来说,也受到经济大潮的必然冲击,一些贫困的山区农村的青年都外出打工,也把孩子们接了过来。农民急于脱贫致富,唯金钱观念愈来愈重。甚至认为:只要有钱,其余的什么也不在乎。一些家长是这样,他们的想法也影响到了孩子。家长们只顾着打工赚钱,对孩子们的道德教育不够重视。再有相当部分的青年人因为急于求成,加之本来就有些游手好闲,爱吃喝玩乐,拼命追求有钱有地位的面子,就不择手段的在背地里干起黄、赌、毒、偷、骗、抢的勾当。这种违法乱纪的邪恶气息,对当今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在我们学校就存在着这样的家长,家长开设赌场,成天拉拢一些赌客,孩子怎会不收到影响呢?

(二)社会.舆论的错误导向

一些扭曲的社会舆论让老师对学生的不良品行虽想管、又怕管,更不敢深入细致地管。据我所知,现在的老师教育学生,教育那些有不良道德的学生,你要是耐心说教,他根本不理不睬;你要是批评教育,他就同你对着干;你要敢发火,他就敢向你“开火”给你搞破坏;你要处罚他,他就告诉父母,然后就告你体罚;你要是实在惹他生气了,受不了了,他就离家出走、甚至寻短见,并且留下一张字条说是你导致的。于是,媒体暴光、上级通报......铺天盖地向你扑来。不管以 上哪一条,哪个教师能接受?而没有出现问题的学校,生怕自己的老师犯那类似的错误,于是三番五次的在会议上组织老师学习那些案例,也常常提醒教师要“合理”教育学生,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因此还有许多老师面对那些道德不良的学生想管、怕管、更不敢深管。无奈之下只好轻描淡写地说几句,愿听就听,不听拉倒。有谁知他们的心里是多么痛楚!现在的社会舆论给了个错误的导向,本来是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的环境,可是在一定的程度恰恰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三).家庭环境的促成影响

现在,外来打工者的生活水平大多也在温饱线上,许多父母盼望着孩子将来能考上大学,过上“幸福”的日子,但这只是他们美好的愿望,他们为孩子做的就是学费、零用钱等一些物质生活品。因此他们不得不早早地外出打工,或经商赚钱,很晚地回到家,很少与自己的孩子进行交流于沟通。或者他们把孩子寄养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戚朋友家,认为孩子只要有饭吃,有衣穿,每天到学校,没病没痛,身体健康,在一天天长高长胖就算家长尽到了义务,完全忽视了对孩子道德的培养。还有部分学生家长文化素质差,说话粗俗,满口污秽,言行不一,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对孩子不闻不问,不管不教,形成了家庭教育的巨大缺口,有部分学生家长教育孩子简单粗暴,方法欠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是打,就是骂,推卸责任,一切都怪孩子,长期下来,孩子失去信心,并且相继产生逆反心理,形成了破罐子破摔,不思进取,恶性循环。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我们班有个孩子叫张亮亮,孩子脑子还是挺聪明的,可就是贪玩,没有心思读书,作业拖,非常调皮,经常闯祸。把他父母叫来交流后,回去就是一顿毒打。这样的教育方式很成问题。有一次,天气不是很好,早上出门时张亮亮的妈妈为她的儿子准备了一把新买的雨伞,可放学时没有下雨,张亮亮把伞忘记在了学校里,他妈妈叫他回学校拿,可不知怎么的雨伞坏了。这下可好了,被妈妈大骂,说你不要回来了,我不要你这个孩子了,我喜欢妹妹了,你给我死到外面去吧。幼小的心灵一直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这一次再也受不了了,他离家出走了。等父母发现他不见了的时候已经天黑了,急得满世界地找,他们还问我是否知道去向,我怎么会知道呢?我也帮忙一起去找,可哪里找得到啊!我们报了警等待消息。思来想去他可能去了他的舅爷家,也就是他父亲的舅舅,他从小和舅爷生活在一起,感情很好,可是舅爷远在苏州市里我们在偏远的小镇,他怎么去的呢?不管怎么样,他爸爸骑着自行车,朝市区方向走去,到了半夜十一二点的时候,路过一个治安岗亭时,询问是否见过小孩经过,可是没有得到消息,正当离去时,有一个卡车司机经过岗亭说,前面高架桥下有个小孩,这样张良亮终于找到了。孩子是懂事的,懂感情的,我想父母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家庭的教育可以说是远远重要于学校教育啊!还有不少独生子女家庭,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子女无原则的溺爱、袒护。认为孩子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其余时间孩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至于孩子们玩什么从不过问,品行如何也不管不教,放任自流。结果,孩子必然养成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不良品德。有的因父母离异,家庭破灭,或成了单亲家庭包袱,或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或成了继父继母的出气筒,父母对孩子要么管得少,要么不敢管,要么没人管......(四)学校教育的不利

尽管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现在仍然是以考试成绩确定你的终身,进入各个高校,还是要看你的成绩如何。因此学校的一些老师与领导,仍然观念陈 旧,思想老化,口口声声喊素质教育,但搞的仍然是应试教育那一套,仍以学生考试分数奖罚师生,没有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成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忙于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验收,完全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教育,或者没有把它放在一个关键的位置。再加之有些教师也有过错。如:有的教师言行随便:消极的、不文明的言论、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有的教师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学生道德品行好坏无关紧要,只要学生分数考得高,领导就认为我这个老师教得好,我就天经地义的是一名合格的老师;有的教师教育学生方法简单粗暴,动辄就是批评训斥,让学生作检讨、写保证,甚至以处罚替代教育,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失去了学习信心。

(五).学生自身的原因及社会的一些不良场所影响

学生天生有智力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因智力欠佳, 因基础薄弱、头脑反映迟钝,学习成绩、活动能力都比不上别的同学,再加上有些老师对此批评好、训斥厉害,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因此,对自己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反正不是好学生,干脆就不听老师讲课,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甚至上学不到校,放学不归家,破罐子破摔,什么都无所谓了,而且表现得相当叛逆。越是能表现道德不良的事他越是喜欢做。进游戏厅、录象厅、网吧.....加上现在社会上还是有不少的黑网吧,即使政府一再打击,可是在高额利润的诱导下,他却始终存在着,现在的孩子在一起,很多时间都是在讨论一些游戏,包括级别装备等。在他们的脑子里根本就装不下什么是道德了。为了去打游戏,他们甚至去做一些偷窃,团伙偷窃的不良事情。现在的小孩都知道上网,我想说,网吧对小学生的道德培养有着极具毁灭性的危害。

总而言之,部分学生的行为不端,道德不良,是由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

二、改变小学生道德不良的对策

形成小学生不良品行的原因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我们的教育策略也应该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学校、社会、家庭,要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共同努力,优化小学生的教育环境。在这里仅就我个人的观点如何改变小学生的道德不良谈点我的看法和做法。

(一)家庭方面

1家长、学校紧密联系,及时发现、共同纠正学生的不良品行。

学校适时组织召开学生家长会,宣传教育法律法规以及一些合适的教育方法,使家长认清形势,明确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让他们真正做到“一手抓孩子,一抓票子”而且我认为先要抓好孩子,不然票子再多也没有意义,交流先进的教育方法,让家长老师交换学生情况,杜绝教育环节的脱节现象。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孩子以父母为榜样,我想父母的品德优良,孩子的也不会差。就像上面说的父母是开赌场的,或是要偷东西的,你认为会出怎么样的孩子呢?只有学校老师和家长互相配合好,更好地了解学生,进一步优化教育方式方法,才能共同帮助学生成长进步,才能使孩子朝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2.尊重孩子的人格,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增强他们的自尊心。

道德不良不是与生俱来的,但他们由于易被冷落,因而这方面特别敏感。他们渴望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如果父母指责过多,就会使他们加速产生自卑和逆反心理。道德不良的孩子通常不怎么和家长说话的,这一点我在学校里,和父母的沟通中已经得到了证实。因此,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多与他们沟通,对孩子有多鼓励赞同,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感到自己有价值,形成自尊自爱的 心理品质,从而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觉得自己很有价值,应该 做一些有助于社会的事迹,这样他们的道德自然就提高了。刘超是我们学校很出名的孩子,不是因为学习成绩特别优秀,而是他有个奇怪的爱好,喜欢在课后去捉虫子,什么蚯蚓、蚂蚱、蝴蝶。你要说他笨,那你完全错了,他是个聪明的孩子,他学什么都很快,问题是他不愿意学,特贪玩。和他爸爸商量有什么好办法,或者放学时留下来辅导后,他爸爸就认为他犯错误了,一顿毒打,脸上青一块,紫一块,可是他下次还这样,思想上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这样的方法是无法帮助孩子提高他们的道德的,对学习方面也没有有益的效果。相反,他会厌恶学习,厌恶爸爸,道德修养反而下降了。

(二)学校方面

1.教师.摸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要转化道德不良的后进生,教师首先要摸清后进生的健康、思想、智力、家庭、学习基础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处处关照后进生。.老师主动和后进生交朋友。

教师要放下架子,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主动亲近学生,贴近他们的心灵。与学生一起开展必要的课间活动,想尽办法解除学生心中的困惑,让学生信任老师,敢于跟老师讲心里话,听老师的话,从思想深处产生愿意接受老师帮助的心理需求。班主任对学困生要解决一个情感问题。利用情感引导他们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行。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的目光中要饱含深情,态度中要蕴涵希望,表情中要充满关爱,交谈中要洋溢真诚,形成爱的氛围,促其转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去教育学生,肯定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前我们班有个学生叫方成龙,可想而知 父母寄予厚望,望子成龙。可是事实并不是如此。他是四年级留下来的,以前,他很不听话,调皮捣蛋,是老师的头痛学生。每次要偷偷溜出学校去玩,屡教不改。后来到了我们班级,我也是很为紧张,我怎么办呢?我经常和他讲话,方成龙怎么样啊?很是关心,叫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再给予表扬,他很是高兴,慢慢地,他也很喜欢和我讲话,每次来找我,和我的话特别多,什么都要说。后来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问他:“你以前为什么要溜出去啊?”他居然回答我:“学校他没劲了,没有一个谈得来的,我外面去逛逛。”我再问他:“你现在还想出去吗?”他说:“我干嘛要出去啊?我觉得学校很好玩啊!学校里有我的朋友,有我该做的事!”我听了真是非常高兴。我想教育学生可能就是要这样的吧。

3.引导学生走向优良的道德之路。

给孩子讲一些优良品质的故事,可以是伟人的故事,类似于雷锋。也可以说一说身边的感人事迹,新闻里的,所见到的。讲老师的相关事迹学生们是最感兴趣的。我给同学们讲述过这样的实例。记得有一次,我到超市购物,在收银台前排了很长时间的队才轮到我们。就在这时,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忽然跌跌撞撞地走到了我们前面。我就让着他一样,什么话也没说,而且还把身子往一边让了让。后面的人刚要生气,我悄悄地说了句:“人家是老人呀,我们让一下有什么关系呀!”。我还和学生讲了平时在公交车上,优先给老人、孕妇让座的事情。谦让不也是一种道德吗?无形之中,学生们的品德就提高了。

(三)社会方面

1.正确把握舆论导向

希望政府能够利用好舆论,作好正确的导向作用,使得老师愿意管好学生,而且深入管好,大力提高孩子们的道德修养。2.严厉打击黑网吧等不良场所

网瘾成为当今社会的“精神鸦片”、“电子毒品”,它危害着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网瘾中小学生是一类特殊群体。有家长向我反应,电脑把孩子毒害了。满脑子的上网,家长不允许,小孩子对着没有开机的电脑,看着屏幕,晃动着鼠标,看他也是很开心的。中毒真的很深啊!网络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网络的负面影响严重干扰了学校德育的正面作用;网络容易误导中小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网络严重刺激着他们的各种不良欲望;网络易使他们沉迷其中,荒废学业甚至损害身体。作为使用网络的主体的中小学生,如何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网络,是一个关系到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作为外因的社会、学校、家庭都应该参与进来,群策群力应对这一问题。另外,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国家与政府,能够全力打击黑网吧,把他彻底地扫除。我班有个叫张宏生的同学,迷恋上了上网打游戏,可是没有经济来源,四五个同学就商量起了如何去偷厂里面的铁,有着不同的分工,有人把风,有人去偷,再交给另外的人去卖,最后得来的钱大家分了,一同去上网打游戏。张宏生还是钱用得太快,不够打游戏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个宝库,他爸爸的“小金库”。他爸爸为人老实,是个不识字的打工者,不会把钱存进银行,把钱放进塑料袋里然后放在了墙里,外面挂了个挂历纸盖好。张宏生发现后,只要没钱了,就到小金库里去取,出手大方、阔绰,每次都百元大钞,请客上网,吃东西。后来有同学向我反映了这个事情,我找他父母来,可怜的父母到现在连个手机也不舍得用,我还是找人带了口信才找到他的。父母毫不知情,我说了以后,回去发现少了3000元,我听了也不敢相信,现在的孩子怎么了啊?一点不懂得体谅父母,最基本的道德也没有了啊!我也为这可怜的父母而伤心,同时我也憎恶那可恨的黑网吧,可真是害人不浅啊!再次呼吁国家政府把黑网吧全部打掉,还孩子一方净土,有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环境。

(四)自身方面

要有良好的自律意识,充分认识这个社会上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正所谓,“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积极向上,充满自信,正确对待人生,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上海高等学校思想品德课程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上海教育出版社,202_年版

[2]燕国材:《素质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 [3]尹力:《心理健康》,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周鸿刚 缪克成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5]陈勇:《思想道德修养》,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2_年版

大学生道德冷漠成因及对策研究(模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