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计量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中国计量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一、总体情况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2011年9月我校入选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2年2月,我校自动化专业、产品质量工程专业经教育部批准加入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
自“卓越计划”实施以来,学校按教育部相关要求,在“教务在线”及试点二级学院网站上公开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培养方案,并按照卓越计划相关文件要求和本校培养方案,精心筹划,周密安排,狠抓落实,不断改进2个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现将一年来我校“卓越计划”工作进展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有关精神,以创新工程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探索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基本思路
根据国家战略、行业企业对工程教育的要求,根据质检行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人才的需求,借鉴、吸收国内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和经验,以我校若干优势工科专业为依托,以实践教学改革为着力点强化产学结合,拓展国际化工程教育合作,实施工程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实践,探索符合区域经济和行业需求的、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应用型和研发型工程师。
在实施中,以学校“标准、质量、计量”为特色,以实验实践教学、特别是联合企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为核心,通过专业教育中的课程重组完成卓越工程师培养。区别传统设置大量依托课程的课内实验,在现有培养基础上,制定以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独立制定实践教学培养计划,在低年级重在专业环境的认知实习、基础实验能力和技能训练的实验课程建设,高年级校内阶段重在针对课程群设置综合性、设计性、工程性较强的实验课程建设,企业培养环节重在学生 参与企业的研究和生产实际工作条件建设,并在各环节强化教学效果评估手段、方法的研究和实施。
(三)目标定位
我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具有良好工程职业道德、视野宽广、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优秀后备工程师。其中:
自动化专业: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学训交替的工程实践教育方式,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工程实践能力,掌握完备的自动化专业知识结构、特色鲜明的控制工程应用人才。
产品质量工程专业:通过“卓越计划”教学改革实践,努力打造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基于事实的决策,过程控制的能力,系统管理的方法,诚信公正的理念和辩证豁达的性格”的合格质量工程师。
(四)实施情况
2012年,我校“卓越计划”试点专业为2个本科层次专业。通过笔试、综合素质考试、面试相结合的方式,在全校2012级学生择优选拔组建了2个“卓越试点班”,其中自动化专业“卓越班”26名学生,产品质量工程专业“卓越班”28名学生。为确保实施效果,各试点专业所在二级学院均为“卓越班”配备了指导教师全程负责学生指导,其中产品质量工程专业指定9名专业教师作为试点班指导教师,自动化专业指定5名专业教师作为试点班指导教师。
二、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了卓越工程师培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工作部署,领导小组下设卓越工程师培养办公室,各学院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小组,负责本学院试点专业教学组织实施和日常工作。
1.卓越工程师培养领导小组,以分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成员由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实验与资产处、研究生部、科技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审定和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研究配套制度与机制、提供保障措施等重要事项的协调和落实工作。卓越工程师培养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具体负责各试点专业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2.试点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小组,由各学院院长、教学副院长担任正、副组长,企业资深工程师、系主任、专业负责人、教授专家组成,负责本学院试 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组织实施等具体工作。
三、政策措施
(一)经费支持
卓越计划试点专业2012年度按20万元/专业的额度给予专项支持。该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各试点专业校企教育合作、企业师资聘请、青年教师下企业进修、学生创新实验计划、课程和教材建设等。专项资金按照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实行专项管理。
(二)学生遴选与管理
卓越班学生遴选工作结合转专业活动一揽子处理,即卓越班和转专业同时报名,具体名额由各专业分别在校园网给出。
在学业管理上,2个卓越班的公开基础课程合班授课,其他课程均单独开设,实行小班授课。
(三)教师管理
选聘了一批精干教师作为“卓越班”指导教师,全程负责学生指导。为激励高水平教师对教学的投入,参与卓越班授课的教师按2.0的系数计算课时业绩。职称评定中同等条件优先考虑。
(四)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的企业导师,符合条件者聘为中国计量学院兼职教师。
自动化专业:经过多次交流沟通,已基本落实在“杭州和利时自动化有限公司”、“ 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浙大网新集团有限公司”中选择2家企业作为 “卓越班”的联合培养企业,并已通过交流沟通确定一年期的企业实习方案。考虑到2013级自动化专业“卓工计划”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已经积极与省内另外2家知名自动化企业“杭州利尔达科技有限公司”和“杭州华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进一步沟通,商讨“卓工计划”实施细节。
产品质量工程专业:经过多方协商,基本落实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作为“卓越计划”的联合培养企业,依托“卓越计划”进行“西子卓越质量班”的试点。目前双方正在就具体的细节进行协商。另外,还在积极地与省内2家获得国家质量奖的企业——方太厨具有限公司和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沟通,商讨“卓越计划”联合实施的具体细节。
四、培养模式
(一)模式选择
我校卓越计划采用工学交替的“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其中:
1、校内培养阶段:学生校内学习最多不超过3年,以大学生基本素质、专业理论知识、基本专业技能、专业学习和工程设计能力培养为主,完成工程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同时结合课程实验、课程设计、项目教学以及科技竞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企业培养阶段:保证学生累计不少于1年的企业学习时间,在企业的培养方案由校企联合制定,重点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合作共事能力,以及在企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能力。
(二)培养标准与方案
我校“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基础扎实、具有良好工程职业道德、视野宽广、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优秀后备工程师。
2个试点专业通过开展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调查、与共建单位的紧密合作等途径,加强对相关产业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的研究,以国际和国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基本依据,结合学校办学条件和特色,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在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注重邀请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其中:
自动化专业
依托长三角地区机电系统制造优势,联合行业和国内知名企业共同建立“3+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借鉴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思想,参照国家专业教育规范和行业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结合学校计量、质量、标准化背景和“计控管一体化”的自动化专业特色,制定2012级自动化专业“卓工计划”培养方案。(培养计划详见附件1)
产品质量工程专业
借鉴先进的工程教育改革理念,参照国家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本校的产品质量工程特色专业和人才培养定位,依托学校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和架构,采用“3+1”的培养方式,设计“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培养的课程体系,以学生的理论知识、个人素质与发展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在企业与社会环境下的产品质量工程综合能力为培养目标,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卓 越的新世纪产品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计划详见附件2)
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上,2012年4月份第一次邀请了天津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大学、中国质量协会、中国质量俱乐部等相关大学、协会的质量专家和教授,对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了讨论;经进一步修改完善后,6月份再次组织浙江大学、西子研究院、方太厨具、正泰电器等单位的代表和专家教授,对产品质量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施方案进行了联合评审。
基于前期的研讨并结合专家的评审意见,产品质量工程专业召开了3次由专业教授、分院教学院长、质量工程学科负责人、专业负责人等参加的专题讨论会,对“卓越计划”的培养方案和实施细则又进行了多次的修订。
新的“卓越计划”培养方案重点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① 树立课内外相互衔接的大教学观,有机整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含有详细围绕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提高的第二课堂活动。
②强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现有课程设置中增加“公关礼仪”、“艺术美与欣赏”等必修课。
③增强学生的公文和科技写作能力,增加了“公文和科技写作”必修课。④突出质量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增加了“认知实习”、“企业质量工程案例讲座”、“质量工程综合实验”、“质量工程综合课程设计”、“专业实习”、“企业实践”等实践课程。
⑤整合原有课程,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对一些课程实施“兼停并转”,使内容更趋合理,效率更高。
(三)课程体系设置与内容改革
学校依据各工程类专业本科专业认证标准要求,要求试点专业的课程设置能覆盖该工程类专业规范所包含的知识体,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工程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及学分要求。试点专业学生最低毕业学分为160学分,最高为180学分,其中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不低于1/3。
自然科学类课程紧密结合工程需要进行改革,在课时分布上加大与工程关系密切的相关课程内容的比例。在学生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之上,加强运用数学、物理等科学基础知识解释工程问题、建立工程数学物理模型并进行求解的基本能力。
开设工程基础类课程,如工程导论、工程原理、系统科学与工程等,使学生 尽早建立工程和工程系统的概念,了解工程系统的构成、工程系统的设计、生产、运行、维护的一般过程、工程系统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并掌握一般的工程方法。
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可分为科学基础课程群、工程基础课程群、检测技术与计量校准群、过程控制系统设计课程群、运动控制装置设计课程群、信息管理与优化课程群、工程实践创新课程群的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工程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一年企业期,完成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按照企业实习方案,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协作能力、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职业素质,积累工程经验。在企业实习期完成的主要培养环节包括:企业文化和安全教育(1周)、职业工程师教育(1周)、企业生产流程实习(2周)、企业生产岗位轮岗实习(5周)、企业生产岗位定岗实习(12周)、企业工程项目设计实践(15周)、工程师综合能力素质评价(2周)。
产品质量工程专业:3年在校集中学习,主要学习基础科学知识、核心工程基础知识以及专业基础知识三方面的知识、培养工程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另外,累计1年的时间在企业实习并做毕业设计。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试点专业与相关企业联合制定企业培养方案,并签订培养协议。通过在企业1年的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分析解决产品质量问题的能力和在企业与社会环境下的综合质量管理能力,积累产品质量工程实际工作经验。
在企业完成的主要培养环节:生产实践、工程实践、毕业设计等应有比较具体的要求。生产实践可穿插在校内和校外实践环节中完成。
(四)教学方法与模式改革
试点专业卓越班于2012年11月份才正式组建,故尚无教学方法与模式改革方面的成效总结材料。但学校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结合企业实际项目,鼓励积极尝试和推广CDIO、PBL(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探究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案例教学、发现式学习等归纳式创新教育模式,注重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行(Operate)产品过程中学习工程理论、系统设计和创新实践,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在考核评价方面,改革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 核,采取大作业、项目成果、综述、报告、在企业实习的综合表现、口试和答辩等考核方式。根据工程过程进行全程考核,在专业课程中避免一张两小时试卷为主的考核方式。增加小测验、小论文、小设计、报告、讲演等环节,从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毕业设计等课程和教学环节,试行由企业参与出题、现场考试、参与答辩委员会的开放式考核。
五、师资队伍
学校注重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以学校教师为主,提高学校教师的工程经历;兼职教师实施聘任制,主要为具有企业背景的高工,面向社会、业界和国际聘任高水平专家为学生授课,指导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重要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师,必须具有工程背景和工程经历。在4年内,各试点专业要达到每届学生有6门专业课是由具备5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教师主讲。2个试点专业的师资建设情况如下:
自动化专业
现有32名教师,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5人(46.8%),硕士学位14人(43.7%),学士学位3人(9.5%);具有教授职称9人,副教授14人,讲师8人,助教1人。2012年来,该专业在引进专业教师更为注重专业结构的合理性,强调教师队伍专业背景的结构性交叉。针对“卓越班”核心课程主讲教师,采用定期下企业轮训方式,积累教师的工程经验,训练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注重引进具有实际工程经验的教师,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向学生能力形成的有效转化。近两年来,本专业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聘用有丰富实践经验、国内外知名高校的高学历、高水平的青年教师加入到教师团队。采取措施积极培养教师的职业责任感以及宽广的国际视野,同时还聘请有丰富工程实际经验的工程师来校教学和指导学生。
产品质量工程专业
该专业采取措施积极培养教师的职业责任感以及宽广的国际视野,同时还聘请有丰富工程实际经验的工程师来校教学和指导学生。如专业负责人曾其勇老师出访美国佐治亚州南方理工州立大学,学习研究其质量保证硕士学位课程以及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的设置与建设情况。邀请德国斯图加特大学乌韦.门泽尔(Uwe Menzel)教授、斯图加特ZEH金属加工有限公司霍斯特.德廷杰(Horst Dettinger)总经理和德国对华交流中心主任赵明明,美国佐治亚洲南方理工州立大学(SPSU)工程技术与管理学院工业工程技术系主任汤姆.勃(Thomas.Ball)教授和南方理工州立大学国际项目部副主任孙丽博士来校与本专业教师交流座谈。2012年来,该专业在引进专业教师成员时注重专业结构的合理性,改善教师的专业背景结构。针对卓越质量工程师培养计划教学项目的核心作用,着力加强校内师资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重点引进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成员,加强教辅人员的引进,使得本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更合理,做到专业优势互补。
六、校企合作
近年来我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通过让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社会生产实践同,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密切接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2个试点专业在深化校企合作方面实效突出:
自动化专业
本专业现有12个校外实践基地。通过长期调研和多方交流沟通,已基本落实在“杭州和利时自动化有限公司”、“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浙大网新集团有限公司”中选择2家企业作为“卓工计划”联合培养企业,并已通过交流沟通确定一年期的企业实习方案。此外,考虑到2013级自动化专业“卓工计划”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已经积极与省内另外2家知名自动化企业“杭州利尔达科技有限公司”和“杭州华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进一步沟通,商讨“卓工计划”实施细节。此外,自动化专业于2012年10月开始,选拔16名2009级学生,集中《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20周学时,在“杭州和利时自动化有限公司”、“ 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实习,为后续的“卓工计划”企业实习部分进行预演和奠定基础。
企业联合培养模式和1年期的企业培养方案已基本确定,具体安排与进度规划,运行机制等方面,将结合后续的“卓工计划”实施,结合学校、企业具体情况另行商定。
产品质量工程专业
本专业目前已落实临安东方滑动轴承有限公司、浙江新莱德照明有限公司、怡得乐电子(杭州)有限公司、华立仪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闻泰集团等9家实习合作企业。今年暑假已经安排非卓越计划 110 名学生进入现场实习。企业培养方案的详细安排、合作模式、运行机制等正与合作企业做进一步商定。
七、国际化
加强国际交流是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其了解、掌握多元文化和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将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与国际知名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创造条件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到境外学习或实习的机会;鼓励有条件的专业聘请外籍教师教授本科课程和开设讲座。学校要求试点专业逐渐从开设双语课程过渡到至少有1门专业课程采用全英语讲授。2个试点专业的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进展如下:
产品质量工程专业
2010年12月8日,德国斯图加特大学乌韦.门泽尔(Uwe Menzel)教授、斯图加特ZEH金属加工有限公司霍斯特.德廷杰(Horst Dettinger)总经理和德国对华交流中心主任赵明明应邀来我校进行交流访问。
2010年10月22日,美国佐治亚洲南方理工州立大学(SPSU)工程技术与管理学院工业工程技术系主任汤姆.勃(Thomas.Ball)教授和南方理工州立大学国际项目部副主任孙丽博士来我校质量与安全工程学院质量工程系讲课并与相关教师交流座谈。
2009年9-11月,产品质量工程专业负责人曾其勇老师出访美国佐治亚州南方理工州立大学(Southern Polytechnic State University),全面了解南方理工州立大学的综合办学条件和资源,学习研究其质量保证硕士学位课程以及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的设置与建设情况,为推动产品质量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提供国外借鉴经验,推动质量与安全工程学院与其工程技术与管理学院的深层次合作。
自动化专业
2011年9月机电工程学院承办“世界科学与工程学会”国际会议(WSEAS),向国外专家介绍“计量、控制、管理”特色人才培养。同时,专业教师利用访学、交流机会向国外高校介绍自动化专业“计控一体、管控结合”的“计控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国外高校的充分肯定。
2012年英国德蒙福特大学、法国凡尔赛大学、日本静冈理工大学等高校多次来到机电工程学院访问,探讨合作办学项目,邀请教师访问讲学。
2012年3-6月,机电工程学院邀请德国Kiel大学A.P.Schaffarczyk教授、英国工程技术学会Dick Bacon先生等国际专家学者,举办“自动化新技术讲座”、“学术研讨座谈会”了解自动化前沿技术发展趋势。
继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后,2012年机电工程学院成为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教育合作伙伴,Stuart Govan中国区总监等人来我校做学术讲座。自动化学生积极参与IET国际工程师认证、论文写作培训等活动。“IET”刊物重点介绍自动化专业在“计控管”特色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就。
2012年10月23日-25日,自动化专业的两名教师参加在法国布雷斯特召开的国际高校工程教育(CDIO)秋季会议,了解国际工程教育方法改革和发展趋势,和与会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普渡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同僚,共同研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发展新趋势,并向国外高校介绍自动化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2012年10月25日,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皇家注册工程师、资深会士Dick Bacon 先生来我校机电工程学院作了题为《国际工程师培养与认证指导》的学术讲座,旨在帮助学会会员和我校师生了解国际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准备国际工程师资质认证;帮助学院建设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提高学院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2012年3月31日,中国计量学院-美国德州仪器2012MSP430教师研讨会在仰仪南楼501隆重举行。研讨会的主要介绍MSP430最新技术、CCS5开发环境在430的应用、MSP430如何实现低功耗的设计以及MSP430的应用案例分析,讲座旨在提高自动化专业骨干教师从事MSP430教学与科研能力。
八、质量保障
我校“卓越计划”校内学习阶段总体纳入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校外学习阶段实现校内校外联动保障。加强校外信息反馈系统的建设,信息内容包括行业发展状况、对人才的需求动向、对毕业生知识及各方面素质的要求、对我校学生的评价、对我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建议等等,建设完善校内质量监控体系,社会评价体系,企业和联合培养单位质量反馈体系三为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九、下一步工作计划与建议
(一)下一步工作计划
1、进一步与企业交流沟通,制定出兼顾学校教学特点和企业实践特性的1年期企业培养方案。进一步修订3年期的学校培养方案,使之能够更好地与企业实习相衔接。
2、加强卓越班级管理,根据学生思维和行为特点,分组增设指导教师,重新制定班主任和指导教师的岗位职责,使之能够及时适应“卓工计划”的实施过程的变化,探索出新的班级管理思路。
(二)相关建议
1、国家有关部门出台工科教师评聘指导性政策,改革工科教师的职称晋升办法。
2、进一步加大工程教育投入,给予试点高校或试点专业资金支持,以便更好地落实实践环节。
第二篇:东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东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一、总体概况
2012年,东北大学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现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启动实施以来的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发挥东北大学的学科优势,创新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构建能够面向未来需求、推动科技进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和具有东北大学特色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一批创新型工程师,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二)目标定位
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具有独立开发和创造性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能够在工程技术领域参与国际竞争并凸显卓越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工程管理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
(三)参与学科专业和培养层次
东北大学卓越计划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层次。其中,参与卓越计划的本科专业包括: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冶金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安全工程7个专业;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主要包括:材料工程、冶金工程、软件工程、矿业工程、生物医学工程5个工 程硕士授权类别和有色金属冶金、矿业工程等2个工学博士授权类别。
(四)学生情况
到目前为止,东北大学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共2124人,其中,本科生1942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172人,工学博士研究生10人。
二、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管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处、研究生院、财务处、国际交流处、人事处、学生处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领导小组,负责对卓越计划的办学模式、运行机制等重大问题进行协调、指导和决策,以确保卓越计划顺利进行。
成立了以各卓越计划实施学院工程教育专家、企业等代表组成的专家组,负责对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制定等进行指导。
成立了由教务处、研究生院及相关学院负责人参与的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工作,负责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标准、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进行审定。
领导小组、专家组、工作小组定期进行工作检查、监督、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保证卓越计划顺利开展。
三、政策措施
(一)学校层面的主要政策措施 1.设立专项建设经费,提供物资保障。
针对卓越计划,学校设立专项资金,专款专用,重点做好试点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等,另外在师资培训、教学用房使用、教研立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2.单独设定招生计划,单独开设卓越班。
卓越计划参与专业已有部分专业单独设定了招生计划,另外一部分专业从在读学生中按照学习成绩进行选拔,然后组成独立的卓越班。开办了本-研贯通培养的“卓越班”和校企协同培养的“卓越班”试点。如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设定了单独的招生计划,开设了卓越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中科院沈阳分院共同开办了“本硕博贯通培养的卓越班”。
3.校企合作,共同推进卓越计划的实施。
学校成立由分管副校长、试点专业负责人、合作企业负责人、企业高级工程师等组成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工作校企协作组,负责具体工程实践实施方案,协调落实企业工程实践教学环节。
另外,围绕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开展,东北大学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相继同山东招金集团公司、鞍钢集团矿业公司、东软集团公司、北京中软国际信息技术公司、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及宝钢集团、首钢集团、包钢集团等冶金企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共同推动卓越计划的实施。
4.出台政策,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
建立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遴选在科学研究、工程设计领域具有一定造诣的优秀教师担任校内专任教师,面向社会、行业、国内外企业,聘请理论水平高、工程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企业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程教学和指导学生企业工程实践的任务。为此,学校出台了教师激励政策了企业导师聘任办法,从教学工作量、考评体系等各方面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工程项目、去企业挂职锻炼,增加工程经历。
(二)学院层面的典型性政策措施 软件学院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要求参加卓越计划的学生到企业或基地(工作站)从事实际课题研发。学院提供交通费用,并承担部分基地的运营成本,大力推进校企联合培养学生。中荷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对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领域在经费上实行院:校等额配套,出台教师激励政策。(《中荷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学院教师激励机制初稿》见附件)
四、培养模式
(一)学校培养标准和专业培养方案
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充分考虑学校和学科定位和特色,参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东北大学各参与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
统筹考虑本科和硕士、博士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合理确定不同培养阶段的质量标准,实现本硕博阶段有效衔接、分段培养。
1.指导思想
以研究型大学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全面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体系、教育教学模式和培养计划,探索产学研用结合、校企结合、国际国内协同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之路。
(1)夯实学科基础:打通试点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工程教育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建立本科、硕士贯通的工程师培养体系。
(2)加强实践环节:结合工程技术发展需求,将科技教育与工程训练融于一体,重视以项目为载体的案例教学和工程实践教学,培养工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3)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创新资源,探索创新面向行业企业需求的合作培养模式,为学生的企业实习、专业实验、参与工程项目研究等创造优良环境。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
2.主要措施(1)理论教学环节
对必修课程逐步进行模块化组合,注重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开设多领域的专业选修课程, 为学生涉猎相应专业领域知识创造条件;指派教学和研究经验丰富的教师讲授专业核心课程, 鼓励教师将自身的工程经验、研发经验融入理论教学中;将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整个理论教学环节;通过笔试、口试、大作业、书面报告以及答辩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有效展示成果的能力。
(2)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发,增设企业中常用仿真软件的教学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学校业已建立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以及导师与企业的科研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建立若干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管理决策能力和创新研发能力等。
3.主要成效
(1)重应用强基础,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以培养卓越工程师和创新拔尖人才为目标,人才培养体系中加强了学科基础课程,强化了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导向;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学生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三个环节,突出了实践教学特色,学生的研究、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 提高。
(2)搭平台借外力,教师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学校结合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把提升教师实际应用能力作为“卓越师资培养计划”的重点,通过引导教师赴企业锻炼,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承接横向科研项目、考取职业任职资格证书,开展专业实践活动等,广大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同时,这些教师又把企业实践经验、项目课题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引进课堂,拉近了高校课堂与社会市场的距离。通过聘请高层次客座教授、兼职教授来校讲座或授课等途径,有效地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拓宽了教师的专业视野,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方案见附件。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卓越计划实施以来,各专业立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根据社会产业发展需求,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重组,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软件工程专业根据东北地区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针对辽沈地区对日、对韩软件开发企业众多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了日语、韩语课程作为第二外语,培养既懂英语、又懂日语韩语的国际市场软件开发人才。
矿物加工专业对照培养目标的各项能力与所设课程,建立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能力矩阵,并依据各门课程对培养目标的贡献率大小来决定哪些课程需要重组和整合,哪些必须取消或加强。具体措施包括:(1)在通识课程中增设分析化学。(2)在第五学期增设化工原理。(3)整合非金属矿深加工、材料改性原理与应用、粉体技术概论、无机非金属材料等多门类似课程,融合为一门课,避免重复设置。矿业工程专业领域硕士卓越计划培养阶段分为课程学习阶段和企业学习阶段,不同阶段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同。博士生的课程学习以研究为主,实践环节基于工程项目通过轮岗式的实践进行,并且对实践时间有最低要求,如矿物加工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要在生产一线岗位实习半年,在研发岗位实习半年,以便于熟悉企业各部门运行机制,了解企业运行的全过程。
采矿工程专业针对深部开采的“三高”(高地压、高地温、高井深)对矿产开采提出的新要求,并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增设《三维采矿设计》和《采矿环境一体化课程设计》。建设完善了《采矿学》、《岩石力学》和《资源经济学》等核心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其中《采矿学》(教材)获得2012年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岩石力学》正在建设国家精品课,《资源经济学》正在建设辽宁省精品课。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推广学院特色的“以项目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创建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按大学科群划分学科分类,对不同学科群的实践教学工作进行分类指导。
代表性课程教学大纲见附件。
(二)教学方法改革
1.采用研究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材料工程学科领域,将专业课教学与实验相结合,实施研究型教学。软件工程学科采取学校学习和企业学习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通过结合企业实际项目训练的实践环节,践行“做中学”的教学方式。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引入国际化特色教学方法,构建了DCL+ SIVI+ WP的教学模式。2.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采用多元开放式考核方式。作业、课堂讨论、专题研究报告、实验实训报告、读书与调研报告、科研竞赛活动、SIVI工程项目设计(研究)、小论文、小答辩、口试、自主学习笔记或报告、小测验、开闭卷考试等多种方式均可作为课程考核的手段,可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方式。突出考核学生能力、考核学习过程,以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和负担。
五、师资队伍
(一)加强师资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参与卓越计划的校内专业教师任用标准是具有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具有本专业一年以上工程实践背景,且每年应有3个月冶金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目前,开展卓越计划的学科(或领域)已初步建立了专职教师和导师库。
同时,为了增加教师工程实践经历,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一方面,通过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另一方面,通过业务培训、出国深造、企业进修等措施强化专任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2012年,冶金工程专业共有校内导师25人次赴美国、巴西、日本、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的知名高校访问和短期进修;16名中青年校内导师被派出至宝钢、鞍钢、日钢、南山铝厂、郑州铝厂等企业实训1个月,强化校内导师的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
(二)专兼职结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根据卓越计划的需要,东北大学在合作企业聘请具有高级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企业指导教师,与校内导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工程实践以及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并负责和参与相关课程的 授课。企业导师的任用标准是具有在企业一线工作5年以上,具有与本专业相关的丰富工程实践经验,且具有高级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
同时,为充分调动兼职教师的积极性,相关学院与企业进行企业激励政策的探讨,使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和指导工作量能够纳入到企业的年终考核,真正实现学校、企业、专兼职教师共同推动卓越计划发展的局面。
2012年,冶金工程专业依托于东北大学和包钢共建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聘请了30名企业导师。冶金工程专业由企业导师授课的课程有:冶金工厂设计基础、冶金工程概论、纯净钢冶炼、钢铁冶金新技术、金属材料成型加工、信息化管理;冶金工厂设计基础、冶金工程概论、冶金企业生产安全、有色冶金新技术、金属材料成型加工、矿物材料加工技术。
六、校企合作
(一)校企合作共同实施卓越计划的总体情况。
长期以来,东北大学一直重视与行业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积极寻求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包括在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与企业共建实践教育中心、与企业合作设立“本硕博贯通英才”实验班联合培养学生、聘请企业专家为兼职教师及导师、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等。如软件学院与中软、东软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IBM联合建立了“东北大学IBM研究院”,分别与Oracle、东软集团、上海双实、吉林中软等高端IT企业联合建立实验室,与中国移动联合成立孵化基地等;与加拿大达内IT培训集团、中软国际有限公司、北京软件产业促进中心、北京亚思晟科技有限公司、沈阳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辽宁省信息安全测评中心、沈阳市浑南新区政府共同建设了7个大学生 校外项目实训基地;还与IBM、东软集团等20余家国内外IT企业共建大学生企业实习基地。采矿工程专业在鞍钢集团矿业公司、本钢集团矿业公司和抚顺中国有色集团红透山矿业公司等矿业公司建立了实习基地。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先后在东软集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所、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辽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所建立了实践基地。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与中科院沈阳分院合作创办了“本硕博贯通英才”实验班,每年从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相关学科的本科生中选拔20名本科生进行联合培养。
(二)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或基地建设的情况。目前,东北大学建立了东软集团公司和北京中软国际信息技术公司软件工程领域实践基地、东软集团公司和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实践基地、山东招金集团公司和鞍钢集团矿业公司矿业工程领域实践基地,以及宝钢集团公司、首钢集团公司、包钢集团公司、本钢集团公司和日照钢铁公司材料工程领域、冶金工程领域实践基地。今后,将根据卓越教育计划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拓展校外实践基地的数量,发挥最大效用,不断满足学生实习实践的需要。
同时,试点专业(领域)积极与重点企业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目前,我校与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钢总公司、山东招金集团等单位联合共建的5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入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卓越计划的实施、建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三)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情况。
我校开展卓越计划的学科(领域)能够紧密围绕企业对人才 培养的需要,广泛征求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初步制定了基于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或框架。如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就本领域卓越计划中的企业课程及内容进行了探讨,新增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符合企业需求的课程,形成了具有企业特色的教学大纲,同时顺利完成了2012年暑期东软集团实训工作任务。软件工程领域在企业的学习活动中设计了课题选择、职业训练、需求分析、计划制定、自主学习、工程设计、工程实施、论文撰写等环节,要求派送到企业的学生在企业接受上述环节的系统训练,通过实践过程的强化将理论升华。开展卓越计划的学科(领域)在培养方案中开设了技术类专业课程,并聘请工程技术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或企业兼职教师授课,同时将实习实践环节以学分形式体现。
七、国际化
培养国际化工程人才的总体思路是立足国际工程人才教育的前沿,着眼于国际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积极开展“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积聚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开展卓越计划的专(领域)在国际化工程教育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开设双语课程或全英文授课、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学课件、原版教材及教学资料;构建国际化师资队伍,每年邀请或以签约方式聘请国外优秀教师或专家为学生授课、做国际工程前沿领域讲座或学术报告;选派优秀的青年教师到国外进行课程培训;与国外知名大学建立联合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优质资源,培养创新能力;组织国际学术会议、互派访问学者和交换留学生,选派卓越计划研究生赴国外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等。
八、其他
(一)本校围绕卓越计划开展的其他相关工作。
东北大学结合卓越计划,依托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学校研究生教育科研计划平台,对卓越计划专业(领域)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育研究等工作给予了经费支持和校级项目认定。对卓越计划专业(领域)的教学体系进行工程化改造,逐步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工程化的实验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提高其职业素养,进而形成一个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培养机制,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二)实施“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影响。实施卓越计划,是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新形式,按照相关标准而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促进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有效接轨。因此卓越计划的实施,为今后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发展提供了培养模式上的思考和借鉴,同时也增加了应用型研究生招生的吸引力。
九、下一步工作计划与建议
(一)主要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1.主要成效和经验:
首先,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卓越计划的实施,深化了对工程教育理念的认识,加强了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形成了具有特色、不易复制的教育模式。
其次,促进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卓越计划的实施,使各专业的改革与企业、社会的需求进行了挂钩。再次,把实施卓越计划与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结合到一起,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2.存在问题:
校企实质合作程度不够,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企业实习实践环节时间短、岗位技术含量不高,效果不明显。
从研究生层面看,“卓越计划”和“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两者仍不好区别,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要求大同小异,实施过程中难以区别对待。
学生实习实践所需经费问题以及人身安全问题仍是学校思考的重要现实问题。
(二)今后继续推进卓越计划的主要思路和可能措施。第一、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巩固校企联合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机制
扩大合作企业的数量,提高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参与度,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建立校企双方联系人机制和定期会议机制,保持有效对接,强化工作总结和研讨,有效推动卓越计划的开展。
探索人才定制培养,通过学校择优推荐、企业设置岗位考察选拔、学生自主选择等方式,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互利共赢。
第二、进一步完善开展卓越计划学科(领域)培养方案、企业实习实践方案、学位论文标准,继续充实专兼职教师队伍,提高整体师资水平。
第三、将卓越计划与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相结合,体现共性、区分个性,共同发展。
(三)对教育部及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议。
卓越计划是一项系统、庞大的教育工程。各级教育行政主管 部门应在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对实施卓越计划的资金投入以及学生安全方面的法律界定等应给予政策支持。
第三篇:长安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长安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长安大学作为教育部首批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试点高校之一,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并结合校情,认真落实培养方案,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卓越计划”各项工作,保障了计划实施的顺利进行。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概况
长安大学“卓越计划”的开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发挥学科优势,传承专业历史,强化专业特色,坚持工程技术主线,产学研相结合,积极构建体现“大工程观”、“国际化教育理念”的工程人才培养新体系,着力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校工程专业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我校“卓越计划”自2010年起,相继在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交通运输、资源勘查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等六个本科专业中实施且已全部实现招生,旨在进行本科、硕士层次创新型工程人才的一体化培养,重点培养卓越工程型人才。截止目前,该项计划共吸纳358名本科层次的学生在读。生源渠道具体有两种:一是学校在本科招生计划中对以上专业单独设置招生计划,以吸收优质生源兼顾社会需求为原则,纳入本科提前批次录取;二是从同年级同类或相近专业遴选符合条件的学生加入“卓越计划”班。
二、组织管理
长安大学高度重视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成立了以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卓越计划”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成员既有校内的知名专家教授,也有
校外的著名学者高工,通过建纲立制、畅通渠道,研议形成多方面的政策制度和规则,从组织上、制度上确保了该项计划的顺利实施。领导小组负责全面领导、规划、组织、协调工程教育改革和“卓越计划”的实施,审定学校总体方案,调整、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工作小组具体负责计划各项工作的实施,落实领导小组审定的总体方案等“卓越计划”的各项具体工作。各学院也成立了相应的院务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和专业系三个层次的管理体系。
在保障体系建设方面,有效整合教学、科研、图书资料、校友资源和校外实习基地等各类资源,综合发挥教学条件保障、约束激励和教学监督等各项职能,形成一个目标明确、责权清晰、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的有机整体,重点突出工程实践体系模式的建立,加强实验探索环节、实习环节和各类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实训环节。
在运行管理机制方面,各学院根据自身专业建设情况,根据教育部和学校的要求提出建设“卓越计划”专业申请,同时提交详细的专业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学校“卓越计划”工作小组组织相关专业工程教育专家对学院提交的专业方案进行评审,评审结果报学校领导小组审定。审定同意后方可申请进入国家“卓越计划”。对国家审批进入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专业,其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向社会公开,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并接受社会监督,学校将对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进行全程监督、检查和评价,并建立有相应的退出机制。
同时我校还在企业单位、专业教师和学生间建立形成了良好的意见反馈机制,积极查找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足,并根据回馈的意见建议,及时修订培养方案,整合课程体系,依托行业和专业特色,加深毕业生在本专业某一领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使其从入门、提高到能直接应用。
三、政策措施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自身条件优势,我校从组织管理体系、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教师队伍建设、经费管理、评优评先等方面精心研究,先后确定出台了《长安大学关于本科阶段“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意见》、《长安大学本科阶段“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和《长安大学企业教师管理办法》等文件。各学院就教学管理、毕业标准、联合培养等一些具体问题也有明确的实施细则和措施。如:《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生管理实施细则》、《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教师管理实施细则》、《长安大学资源学院、延长油田股份公司联合培养合同书》、《长安大学工程机械学院工程机械卓越工程师课程团队管理办法》等(学校政策措施文件见附件1)。
四、培养模式
1.学校培养标准和专业培养方案
我校在制(修)定“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时,坚持“特色建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立足于培养“基础实、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程型人才,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即“3+1”模式进行(3年在校学习、累积1年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学习)。整个培养过程是逐级渐进的过程,其培养方案由校内学习、企业学习两部分组成,对校内培养方面,完善整合了课程体系,合理确定了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课时比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逐门进行了讨论和修订,规范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明确了每门课程的功能定位,完善了各课程之间的衔接。对企业培养方面,根据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补充完善了原培养计划中的实践教学内容,突出了生产实习和案例教学(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见附件2)。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我校“卓越计划”专业已经构建本科层次的课程体系,系统全面的完成了教学内容改革。在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强了职业道德、人文关怀和社会伦理责任的教育,加强写作、表达与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在学科基础课程建设方面,强化数学、物理、化学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同时应拓宽学生在组织管理、工程经济等方面的知识面。通识教育课程总学时为1216学时。在专业教育方面,突出学生的基础理论、专业实践和工程实践类课程,构建出凸显工程特色的教学体系,形成“基础+实践类课程”的平台化架构、“专业主干课程+工程应用课程”的模块化培养体系。
采取的具体措施有:一是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构建多模块交叉的综合性课程体系。通过模块化的教学安排,加强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建设。同时,针对各模块的工程应用实际需求,开设了相应的专业选修课程,各模块之间可以交叉选修,规定选修课程最低学时260学时,为“宽口径”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奠定基础。二是集成、加强、更新,构建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教育课程体系。依托长安大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太白、略阳等众多校属实习基地,整合了多门相关实践课程,使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及实习融为一体;依托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累计不少于1年的实习实训。并依托实际工程项目开展本科毕业设计,培养学生初步独立解决专业应用问题的能力;以课程教学实验为基础,开设了开放性、创新性试验。要求学生自己组织、设计和安排试验,教师协助指导,并引导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学科、科技竞赛,接受创新意识和工程能力的训练和熏陶,并有充分展示能力的机会(代表性课程教学大纲见附件3)。3.教学方法改革
我校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研究了多种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目前较成熟的主要有“探究—研讨教学法”、“ 主动学习促进教学法”、“ 启发教学法”、“ 新程序教学法”、“ 实例教学法”等等。这些无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2011年8月,我校“卓越计划”试点班学生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取得了陕西省二等奖的良好成绩。
五、师资队伍
在全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进程中,在建设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优秀师资队伍方面,我们也具体做了一些工作:
一是建立院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卓越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校内专职教师应是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学术造诣以及很强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研发能力的优秀教师。我校通过“自由申报、择优录取”的形式,遴选出了首批“卓越计划”试点班的校内指导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实行聘任制,学校制定政策,面向社会、企业和行业聘请高水平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工程师,参加我院卓越工程师课程教学,指导学生企业实习、工程训练、毕业设计等。
二是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工程项目或产学研合作项目、赴企业挂职锻炼和学习进修。学院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学校优先聘请有企业经历的专兼职教师,提高专业课教师中具备在企业工作的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
三是逐步建立完善与“卓越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相符合的教师评聘与考核等师资政策。对参与“卓越计划”、工程教育改革研究的教师实施政策激励,鼓励教师按照“卓越计划”相关要求推行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有培训、有考核、有督导、有经费支持,并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或评聘合同挂钩,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四是组织卓越工程师教研室年轻教师进行外语培训,赴国外相关院校进
行培训学习,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师与国际接轨,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
六、校企合作
在校企合作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整合成立校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成大学生创新工作室的基础上,实行校企双导师制,相继与行业领军企业、“新型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目前,已有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等48家企业挂牌“长安大学校外联合培养企业”。2011年9月国家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1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1]12号),批准我校与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实行联合培养,该公司与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成为我校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2012年8月,电控学院2010级“卓越计划”自动化专业试点班在陕西凌云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实习期间,校企双方均按照事前协议内容,分工负责,各司其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初显成效,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既定目标。这一成功合作对于推进校企联合培养、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社会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
七、国际化
卓越人才培养应及时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脉动,配合企业“走出国门”。应对国际竞争的需求,我校把培养具备国际视野,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合作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型工程师作为“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在积极利用国外先进工程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外企业实习的同时,教师学生应参加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工程教育项目,在多种语言环境下努力培养熟悉当地国家文化、法律和标准的国际化工程师。因此,近两年来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一是参考国外著名院校的课程要求,重新编写修订专业课程大纲,在大纲中突出了工程实践和专家前沿讲座等方面 的内容;二是学校给政策支持专业青年骨干教师出国培训或到跨国企业兼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三是在教学环节上尽可能采用全英文教材或者参考国外著名大学所使用的教材,题写英文教学大纲,对某些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四是支持学生出国(境)短期交流,积极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校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譬如:2012年3至5月期间,学校选派了5名学生前往美国田纳西大学,直接参与该校的课堂教学、科研训练,并完成相关课程设计;2012年7至8月期间,在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组织13名国际志愿者利用暑假时间成功举办了“西安-深圳-香港”全浸式英语夏令营。另有从2010年8月至今,学校先后邀请到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施阳副教授、日本奥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冈片功先生等多名外籍专家教授来校为全校师生做了12场生动精彩、影响较大的专业主题学术报告。
八、其他
“卓越计划”的实施,对于我校其他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改革重组和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根据《长安大学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若干意见》精神,“卓越计划”将在我校所有工科专业中逐步实施,拟每年申请新增2-3个专业为卓越工程计划专业。2012年我校地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已向教育部提出申请,期待教育部批准。
在此,有一个问题要予以说明,2010年我校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申请“卓越计划”时,因没有相应行业标准致使未能获批,但我校将该专业一直按“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标准和要求进行建设。
九、下一步工作计划与建议
(一)下一步工作计划
在认真学习贯彻有关工程教育精神的基础上,我校将紧紧围绕着“卓越
计划”实施方案,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继续强化工程教育,着力培养执业能力。进一步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增开专业职业技能相关课程,培养在校学生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的能力;
2、积极构建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卓越计划”实施各环节纳入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3、大力加强急需教材等教学资源建设,抓好课堂教学,推进研究生助教制度,切实保障教学质量;
4、以创新实验室和工程训练中心为基地,结合各种创新竞赛项目和毕业设计,鼓励学生真题真做、自己动手完成作品,提高校内实践训练效果;
5、继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增强校企联合培养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搞好“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教师与管理人员的轮训与交流。
(二)有关建议
1、加大对“卓越计划”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可度。明确卓越工程师班学生的层次和地位,特别是和目前“工程硕士”的区分问题;明确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在国家贷款、奖学金评定、优秀学生评定等方面和普通专业学生享有相同的待遇和政策支持。
2、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如减免税收、划拨经费、设立相应的职能机构等),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理顺和协调学校与行业管理部门、企业的关系,建立完整的校企合作保障体系,保证专项经费的落实与有效使用。
3、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与国家其他部门协调制定与“卓越计划”相适应的师资选训制度,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企业及企业内兼职教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2010年我校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申请“卓越计划”时,因没有相应行业标准致使未能获批,但我校将该专业自2011年开始招生,并按“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标准和要求进行建设。希望教育部尽快解决该问题。
5、我校第一批卓越计划专业2010级学生现在已进入大三阶段学习,今年面临推免研究生问题,请教育尽快给予政策支持。
第四篇:西南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西南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去年9月17日和10月15日,教育部两次组织召开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研讨会,并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西南交通大学作为62所试点高校之一,根据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
一、进展情况
我校依托高等工程教育的优势和强势,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初步建立起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
(一)依托茅以升学院和张天佑学院,开展多类型、多模式的工程人才培养
1.成立茅以升学院,开展拔尖创新工程人才培养。茅以升学院坚持“宽基础、重实践、善科研、求创新、高层次、国际化” 的办学思路,采取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阶段贯通培养的策略,设置“4+2+3”(本科-硕博连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渠道,少量优秀学生也可采用“4+4”(直博)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科阶段前两年实行大类集中强化基础,在文、理、工三大类公共课平台上进行大类通识培养和在打通的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上进行学科基础知识培养;后两年学生按照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入各学科专业学习,并制定贯通硕士阶段的个人培养方案。部分学生可进入博士层次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2.成立詹天佑学院,开展轨道交通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詹天佑学院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工程管理能力的培养。詹天佑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以“3+3”为主渠道,前3年进行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培养,第4学年将轨道交通相关学科专业知识打通,进行轨道交通综合知识的培养,第5、6学年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今年,我校与铁道部合作,从大四毕业班学生中择优选拔了60人参加此类型试点培养。
3.应对行业重要领域紧缺人才,快速响应,进行复合型工程人才的培养。在坚持大类培养的基础上,按照多品种、小批量、多渠道、灵活培养、快速响应的策略,灵活设置培养渠道。同时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建立并完善多种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发有针对性的课程,通过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和到工程现场做毕业设计等方式,加强学生在专业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和外语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定向为用人单位培养急需的复合型工程人才。目前我校与企业合作,正在实施的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如下:
1)“3.5+0.5”急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用人单位需求,从大四毕业生中选拔学生实施校企联合培养,充分利用寒假和下学期毕业实践阶段,开发有针对性课程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复合教育与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增强毕业生快速响应定向岗位的实效性。今年1月,我校与北京铁路局合作,开办了“北京铁路局高速铁路国际班”,针对已签约北京铁路局的45名学生,开展了高速铁路专业英语、阿拉伯语的培训,并派遣他们到北京铁路局进行了为期近2个月的顶岗实习、做毕业设计。目前,已经走向工作岗位的这批学生,绝大多数进入到北京铁路局海外工程项目工作,得到了北京铁路局的广泛认可与好评。
2)“3+1”培养模式:前3年在校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强化外语的学习,并要求辅修特定的小语种作为第二专业(例如俄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拉丁语等小语种),第四学年到国内高速铁路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今年,我校与铁道部合作,从大四毕业班学生中择优选拔44人参加此类型试点培养。
3)“4+1”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在既有工学专业领域培养基础上,开展理学、文学或管理学等专业领域的第二学士学位的复合教育,定向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具备一定的研究开发能力,引领世界轨道交通发展及服务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国际化高级复合型人才。学生用四年时间完成本专业领域的相应课程和论文等工作,取得本专业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书,同时通过延长一学年完成另一复合专业领域余下的课程与论文等规定学业后,取得由国务院学位办统一颁发的该专业领域第二学士学位证书。今年,我校与铁道部合作,从大四毕业班学生中择优选拔31人参加此类型试点培养。
(二)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加强工程实践能力锻炼
1.搭建先进的实验教学平台:通过我校“323实验室工程”项目建设,将以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一批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实验室等实验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适应于基础实验教学的大类实验平台和适应于个性化培养的个性化实验室群,在实验室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从科研环境中成长起来。
2.建立校企联合体:集中精选优质的企业资源,在现有的良好产学研合作关系基础上,确定一批高水平企业作为我校联合培养单位,建立校企联合体。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专门负责学生在企业的培养工作,把企业作为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校企联合体,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能够到现场参与工程实践项目,锻炼实践能力。
(三)强化工程实践背景,建立高水平教学队伍
1.选拔高水平专任教师队伍:选拔校内知识水平高、工程经验丰富的专任教师担当主讲教师,缩小课堂与工程现场的差距,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2.聘请工程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专家为兼职教师:面向社会、业界和国际聘任高水平专家为学生授课,指导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3.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和工程(或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校内岗位培训、出国考察,以及与企业深度合作,让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产学研合作、参与工程项目研究、到工程现场实践等,进一步提升一线教师的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
(四)以制度为保障,稳步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1.组织管理:对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学生采取单独的教学管理模式和学籍管理政策,成立茅以升学院和詹天佑学院,依托这两个学院进行单独管理。建立《茅以升学院学生遴选办法》和《詹天佑学院学生遴选办法》,同时建立淘汰机制,保障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质量,并不断优化学生遴选办法。
2.教学条件: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学生,在教学资源上享有一定的特殊配置,如:同等条件下,学生在申报各种课外基地活动、大学生SRTP计划、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时可优先考虑;学生至少参加一项国家级的学科竞赛,学校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学校各级实验室、基地均全部面向学生开放,并保证生毕业设计所需的充分的实验场所条件;借阅图书资料,享受与硕士研究生同等待遇等。
3.经费保障:学校每年划拨专项资金,优先保障卓越工程方案的执行,包括:专项活动经费、学生实习交通经费(提高为普通本科生五倍);获奖学金的学生人数不小于总人数的75%等相关措施。设立“茅以升学院专项奖学金”和“詹天佑学院专项奖学金”,扩大奖学金覆盖面和增加奖励力度。
4.教师政策:学校及各专业均制定了《教师评聘与考核办法》、《加强教师工程经历的办法》,并且有聘请企业教师的具体方案。学校建立了教师奖励和保障机制,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公派出国、申请教改项目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对优秀导师给予表彰、奖励。教师指导学生团队的创新实践和自主科研活动等教学工作计入院(系)和教师本人的教学工作量。
二、意见和建议
在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过程中,我校基本建立起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机制,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但我们仍然感到有一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1.关于面试推荐研究生学位指标:在推荐卓越计划工作中,免试研究生指标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目前我们所进行的各类型的人才培养,所需指标都是在学校内部协调,非常有限,希望教育部能支持;
2.对企业接受学生和教师实习的政策支持:在计划经济时代,行业和企业是参与工程师培养的,通过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下达指令计划,企业按计划组织大学生实习。在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之后,没有及时建立新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大学生实习制度,大学生到企业实习缺乏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企业受商业机密、安全问题等因素制约,接受大学生实习、参与工程师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学生顶岗实习难度大,实践能力提高受到极大制约。希望国家能够制定有利于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政策导向。
3.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首先就要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但是,现在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和社会经历不足已经成为大多数高校必须正视的问题。由于目前的企业管理体制和政策体制,使教师到工程现场学习、实践的机会较少,由此导致部分教师缺少相关的工程实践背景。学校要进一步拓宽教师参加工程实践的渠道,同时也希望国家能制定有利于教师参与工程实践的政策导向。
4.经费支持:学生到现场实习、国际工程实践训练等,需要大量经费,学校虽能解决一些,但仍然不足,希望国家能有配套的经费支持。
第五篇:上海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上海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二○一○年六月十三日,教育部批准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上海大学的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和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非常荣幸地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根据相关要求,积极开展工作。以下简要汇报学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采取的一些举措和工作进展情况。
一、工作进展报告
工程教育改革既是一个解放思想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资源重新整合的过程,更是一个优秀人才不断涌现的过程。
(一)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培养计划(方案)
经过多次研讨,我们对工程教育有了重新认识,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有了较深的理解。比如,我们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上新的认识是:(1)创建数字化设计制造工程教育平台,扩展和提升对工程项目研发和工程教育的支撑能力,营造使学生成材的工程环境。(2)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使学生在工程环境中接受熏陶,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工程意识,提升工程素质和能力。
工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关键技术研究强化基础直面工程工程教学工程教育基础理论教学工程能力培养工程意识实践能力机电工程设计院工程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研发与应用研究工程实践创新思维数字化设计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与教学平台工程研发平台工程案例实训工程项目实习工程教育体系工程教学平台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企合作实践基地 图1 总体方案架构
我们在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上新的认识是: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培养分三个层次,即:应用型(本科)、设计型(硕士)和研发型(博士)。应用型(本科)实施“3+1”模式(四年制本科),即在校累计学习3年,在企业累计实习和毕业设计1年。设计型(硕士)的培养模式采用校内培养(课程学习、校内实践教学)、企业工程实践(企业顶岗工作和毕业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学制2年的硕士研究生,第一学年的1、2学期集中完成上述课程,自第一学年第3学期开始进入合作企业开展工程实践和课题研究。研发型(博士)的培养学制为3年,第一学年在相对集中完成基础课程的同时,就开始在企业进行工程实践、课题研究的基础准备(如基本文献调研,最迟在第二学年开始必须围绕合作企业的重要技术需求开展课题研究。研究课题在“双导师”(企业工程师与我校教师)商议指导下加以确定,确保研究课题既解决企业技术问题又具备一定深度的理论价值。
(二)设置直面工程的新课程体系
我们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框架设置新的课程体系,例如机械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教学框架设计了新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征:(1)强化实践环节,专业课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33%以上。新课程体系直面工程,在强化理论教学环节的基础上,针对机械工程的特点,大大增加实验环节,将机械专业知识点讲授和工程实验实践的学时比例提高到至少2:1,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2)以工程实例为对象进行讲授,工程实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新课程体系以若干个工程实例为核心,把知识点有机串联起来。(3)新课程体系分层次、分阶段对学生的工程能力进行培养和考核。(4)新课程体系对现有课程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和精简,避免了知识点的重复讲授和关联知识间的孤立讲授。
(三)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1、建立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拉动的教学模式
例如,我们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学模式是:(1)进行拉动式训练(工程任务驱动),反复递进训练,强化工程文化。任务拉动式教学模式,同时要逐步向兴趣驱动教学模式转变,进一步向工程哲学提升。围绕工程教育的核心问题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
(2)突出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任务拉动式的研讨性和实践性环节设置。建立符合工程教育规律的教学体系。梳理现有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夯实学科基础,强化工程文化;增加实践性和研讨性课程比例;扩大开放性实验、实训和实习;强基础重实践,工程化成系统。
(3)引进了法国工程师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新授课内容,采用以项目为核心的研究型教学形式,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开展项目研究,学生撰写策划报告和实施方案,进行小组答辩,通过后才能获得学分。部分课程采用了“理论课+习题课+实验课+课外学习”的工程师教学模式,从全方位培养学生。这类课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协调管理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
2、完善实验平台建设
拍摄实习录像,制作实习课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环节。目前已基本完成“钢铁的冶炼”、“金属的铸造”、“金属的压力加工(锻造和轧制)”、“钢铁的热处理”等部分实习课件的加工、制作。并且尝试在生产实习时采用“金属的铸造”部分的实习课件进行学习,学生反映良好,认为通过该课件,他们看到了在原实习单位看不到或看不清楚的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调整教学计划,通过在校内开设“金属材料工程实验技术(1-3)”课程,在校内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进一步通过本校试验平台和实习基地的完善,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积极开展,认真搞好实验室建设的调研和整体规划,提出可行的总体方案,整合场地和资源,进行合理布局,为培养工程型创新人才打好基础改善了实验条件。
3、建立主干课程网络系列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方法除采用课堂讲授、自学讨论、教授讲座以及实验课等多种形式外,十分重视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倾力打造、完善了12门主干课程的网络系列课程,建立起“金属材料工程”主干课程网络系列平台。同时,“材料工程网络系列课程”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了远程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
4、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机制
(1)从宝钢、上海汇众汽车、荷兰帕纳科公司等大型企业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专家为学生授课,开展座谈,使学生了解企业需求、技术的新进展和增加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2)校企合作产学研基地建设。高质量的实践基地和企业为学生所提供的,已经不仅仅是参观的基地、基础实习的基地,而是正在向更深层次的合作发展。例如: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与上海克来机电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已达5年以上时间。该产学研基地每年接受实习人数60人。同时,整合克来机电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机电工程设计院和工程训练中心的机电装备自动生产线及工业机器人工程的实训资源,建立“机电装备自动线及工业机器人工程应用”实验室,承担本科生机电装备及机器人技术实训教学任务、专业课程project、生产工程project、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任务。2010年9月起已在该实践基地开展了“机器人与机电一体系统”、“制造系统装备及自动化生产线”等课程的课程实验和课程project等实践教学活动。
上海大学和卡尔蔡司集团的合作主要围绕着该方面人才的培养展开,其中包括双方合作开设面向机械类本科生的专业课程、实习课程(以卡尔蔡司工厂为基地),这些课程已列入上海大学本科教学计划。并计划每年组织面向社会的技术讲座和交流活动,推动国内该项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与发展。卡尔蔡司还帮助上海大学完善了坐标测量技术的实验环境。
此外,我们还与上海市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签署建立了产学研实习基地。我们已与上海市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达成共识,将根据该所人才的需求,与该所共同开展“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学生将通过校内课程的学习,以及在上海市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实习基地的实践,掌握金属材料的检测、失效分析等相关知识,加强该方面的工程能力的培养。
(四)试点培养和国际化培养
1、创办卓越工程师能力强化班
上海大学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中选择并组建由31名2008级学生组成的卓越工程师能力强化班,试点班由专人负责,实施专业导师制,导师全程跟踪引导,强化研究型教学及创新性实验,改进并采用新的课程授课方法及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及个性化培养。对现有课程进行梳理分类,再以课程组形式深入研究,研究试点班教学计划的实施方案。已成立以下课程组及教学团队:① 制造基础及工艺、② 机械设计基础、③ 数字化设计、④ 机器人与机电一体系统、⑤ 制造系统装备及自动化生产线。除其中机械设计课程组外,四个课程组均按课堂教学与实验的时间比例为2:1的要求,重新整合和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和时数。大幅度减少理论性讲授的学时,大幅度增加实践和项目运作的学时。为落实高地建设计划还相应成立6个子项目组,目前按计划实施。
2、开拓国际化培养途径
探索工程教学的国际合作模式,我校多次派出代表团赴国外著名大学进行调研,就工程教育的理念及模式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①合作开展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与美国伍斯特理工大学合作:SHU-WPI联合开展本科生毕业设计。于2010年8月至10月启动美中本科生第一轮毕业设计项目。
② 海外实习与交换生项目:多项赴美暑期交流项目,参观访问了美国密苏里大学、美国卡特彼勒公司、肯纳公司、凯捷公司等。
③ 国际课程的学习。我们与美国肯纳公司在“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根据学校和公司的优势和特长,采用优势互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通过聘请该公司资深专家和有丰富经验的部门经理,在大学高年级开设基本产品技术课程及个人职业素质类课程,帮助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竞争力,为今后更快地适应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换做准备。肯纳公司在上海大学开设了多达16门课程。课程主要分职业素质课程和产品技术课程两大部分。同时,肯纳公司还将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平台,让学生更接近企业,在相互了解沟通中为未来进入企业做好心理和实践能力的准备。该项目于2010年5月11日正式启动。
(五)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创新计划和学科竞赛
学校将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作为提高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各方面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积极引导。深化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平台建设,组织更多的学生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项目,扩大学生的受益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动手能力。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与学科竞赛团队建设规划与活动计划,完成新的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项目立项工作,扩大学生的受益面。完成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申报、评审、立项工作。规范大学生科创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并定期进行检查。
2010年6月,上海大学参加了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所有五个项目均获奖。其中“废墟搜救机器人”、“爬墙云梯”二个项目获二等奖;“全自动地震避难求救床”、“多功能移动救灾机器人”、“地震废墟搜救装置的研究”三个项目获三等奖。此外,上海大学还获得了“优秀组织奖”。2010年5月,我校机自学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在第十届科技活动周上展出。本次成果展分别展出了全国高校由创新实验计划、创业教育、学科竞赛三个大类中所挑选出的25件优秀作品。我校的“全自动智能化树干涂白机”成功入选并参加了本次的成果展。
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已经成为我校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中的一个特色。在导师指导下,每年都有很多学生踊跃参加各竞赛组的活动,并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本我校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已获得各类国家级和省市级奖58项。其中获国家级特等奖1项、国家级一等奖8项、国家级二等奖14项,省市级一等奖1项、省市级二等奖7项、省市级三等奖9项。
二、主要存在问题与对策
(1)学生方面。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学生对于新的教学方式还不够适应,学生课程时间分散,无集中的团队科研项目时间。
对策:改革课程考核方式,考量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认真程度、效果和综合能力。克服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等问题。实现从“学习成绩”评价向“学习成效”评价的转变,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的转变。将学生代表加入到改革小组会中,并加强学术导师的交流和任课教师的交流。组织指导好学生选课,保证每周有一天的集中课程项目实践时间。
(2)试点班选课与考试方法与现有教学管理体系的冲突。试点班的教学计划还需要加强与现有的体系的磨合。相互加强沟通和理解。包括能突破关于平时成绩30%的大限。
(3)实验人员的配备成为影响工程教育改革的瓶颈。工程教育改革中对实验环节有越来越高的要求。现面临实验人员的退休及新留校的许多硕士因为待遇低,面临新的人才流失问题,希望得到上级领导重视。
初步解决思路:让有关实验老师参入相关科研项目,在搞好实验的同时、提高学术水平、及培养创立新实验的本领,并同时可提高收入,稳定新进的年轻的实验人员。
(4)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自身缺乏工程背景。对策:要求教师主动参与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的研究和实践,首先使自己具备工程背景和工程素质,并将项目研究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生产系统中工作半年至1年;教学团队建设:课程组团队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项目的运作等进行动态研讨和总结,不断加以改善。以教改立项和实施为抓手,稳妥推进教学改革。
考虑到工程教育改革课程体系的调整,必然伴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这需要教师们投入大量的精力。这需要学校和学院逐步完善配套的师资政策,包括聘用政策、晋升政策、考核政策和其他激励政策,以及教师培训和提高的措施。对承担教学、实验任务教师,在绩效考核中按照承担的教学时数倍率式地给予业绩考核;在职称评定、教学科研奖励方面降低其科研任务、发表论文数等方面的奖励,确保中青年教师乐于“冲锋陷阵”。
(5)企业的积极性。卓越工程师实施过程中企业的积极性非常重要。我们目前根据专业的实际需要,已选择了一些相关企业进行接洽和联系,希望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实现以高校学生为核心的培养机制和体制。但要保证培育基地的正常运作,还需企业的大力配合。
希望:如教育部能给予企业一些优惠政策,如:免税政策,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积极性。目前,企业最担心学生在企业实习时的安全问题。如能提供一些经费,用于购买学生的保险,将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上海大学 2010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