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状况的文献综述(精选5篇)
编辑:独酌月影 识别码:14-1045577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22 17:35:28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状况的文献综述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状况的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以及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推行和大学生文化、就业等价值观念的变化,大学生就业流向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对国家社会经济、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及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的同时,边疆少数民族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却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当前大学生就业不仅表现出总量性失业问题,而且结构性失业问题也很突出,主要表现为:东中西部、大中小城市和城乡间的地域结构矛盾

1、全国形势看,高校毕业生出现“东南飞”现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相对的,具有转型性和结构性的特点,即在某些大中城市,大学毕业生的供给量是相对过剩的,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绝对不足(赖德胜,202_);据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选择在京、津、沪、渝直辖市、在沿海开放城市、在内地省会城市工作的人数占到了总毕业生人数的 77%,而选择在中小城市和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农村地区就业的仅占 8.6%。大学毕业生们所青睐的就业地主要是经济发达的城市(陈岩松,202_);另有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区域选择上,有45%的毕业生最愿意到沿海地区工作(邵雅箐,202_);而另一项调查发现 58.5%的学生到东部 11 个省市参加工作,20.2%的学生则前往中部地区就业,而选择在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比例为 21.2%(孙祥,202_);1996---202_年的西部大学毕业生流向趋势可以看出:西部人才外流现象严重,西部大学生留在西部就业的人数逐年减少,而西部到东部就业的大学生逐年增加,且上升趋势明显,西部到东部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也是一年多于一年(张燕天,202_)。

2、区域范围内,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滞留”省会、中心城市和区域内相对发达的城市

通过对中央民族大学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发现,在毕业后择业时首选地区的问题上,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将在北京就业,只有不到一成的大学生表示毕业后去西部就业(马钟范 郑喜,202_);从目前来看,在农村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数量不仅偏少,而且还存在较大规模的流失现象(崔翠利,202_)。

3、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发生变化,积极投身西部和基层

大学生西部就业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东部和中部的大学生毕业后前往西部就业,另一部分是西部的大学毕业生留在或回到西部就业(张燕天,202_);在《对内蒙古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以内蒙古财经学院为例》中,通过对该学院的202_届至202_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毕业生观念进一步转变,积极投身西部和基层,到艰苦行业、各类中小企业就业成为主旋律,基层就业和西部就业人数大幅增加;从就业地区看,选择在内蒙古自治区内工作仍占大的比重,特别是呼、包、鄂三地,是毕业生的主要选择(丁龙召,202_);大学生就业的区域流向基本以北京、江苏、上海、广东、浙江等地为主,基本占到了一半,到西部地区就业的大学生除在四川和陕西居多外,其余省市相对较少。毕业生到东部地区就业比例较往年仍有上升,上述趋势已经开始出现放缓迹象,大学生向西部、东北省份流动开始增加,但中部地区变化不大,甚至略有降低近十五年来各地区大学生的实际流向(孙祥,202_)。

4、新疆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逐年严峻

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比例显著下降,待业比例大幅度提高,这表明随着高校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正在不断缩小,内地院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比率明显高于疆内院校(陈小昆,202_);大学生就业还面临“二次就业”的毕业生与内地“回流西部”大学生的“挤出效应”(马静,202_);通过调查,西部生源地大学生期望在东部地区工作,占西部生源地大学生总数的30.0%,选择在中部地区工作的频占西部生源地大学生总数的17.8%,有52.2%的西部生源地大学生期望回西部工作(刘荣,202_)。

5、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

从南、北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来看,南疆的就业比例高于北疆(陈小昆,202_);在回答哈萨克族大学生相比较于汉族大学生优势有哪些时,一部分哈族大学生表示没有任何优势可言,表明哈萨克族大学生还面临着适应主流文化、克服语言障碍等特殊境况;调查发现,部分哈族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期间,没有明晰的职业发展规划,没有目标感在回答关于“您是否愿意去南疆三地州或者偏远的一些乡、镇、村”这个问题时,有超过半数的52.3%的人表示愿意;目前国内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和哈萨克斯坦移民政策的吸引,加上“本是同根生”的情感上的倾向性,致使部分哈族大学生毕业后愿意去往哈萨克斯坦留学、打工甚至定居(阿依努·阿斯合别克,202_)。

简要述评:从已有文献来看,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区域倾向主要表现为“重东南、轻西北”,大量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主要看中地区经济的发达程度,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总体上和全国其他生源地学生的选择有趋同倾向,但纵观已有文献,不难发现,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并没有系统的进行调查和分析。

二、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学扩招,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 逐步转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1、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选择渐进式道路,东部地区率先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较快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得东西部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拉开了距离。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状况是区域人才配置的反映,而人才配置状况和当地人口构成、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投入程度有密切关联。

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是由区域吸引力、成才机会和社会资本共同决定的,区域吸引力、成才机会和大学生自身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相互作用,促成了大学生最终的就业区域流向,综合分析,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影响因素分析,主要有基础环境、用人单位、个人、家庭、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外在推力、内在动力(孙祥,202_);大学生对工作地区的期望从城乡分布来看,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回选择在城市工作,这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城市的发展要远远快于农村。从地区分布来看,结果表明去东部地区就业是大学毕业生的首选,去中、西部就业也有一定的比例,这主要是因为东部发展要快于中、西部,而选择在中、西部就业主要是大学生考虑到地缘关系(刘荣,202_)。

2、固定区域意识

各省、市、自治区及其所属的区域之间,其劳动力不得作横向流动,除特殊情况外,区域间人才流动只是一种相互借调。(胡金波,202_);纵观民族院校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区域,主要是在民族地区,这是民族院校的性质和其肩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黄立峰,202_);受生源地域文化、民族信仰、家庭成分、择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毕业生在就业区域选择上呈留疆化趋势,加之人才竞争内地大于新疆、北疆大于南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回家乡就业意识强烈,南疆地区成为其首选(杨宝仁,王晶,202_)。

3、随着高校扩招进程的加速,大学毕业生的规模急剧扩大,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供求天平”发生倾斜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消息显示,202_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31万,截至202_年12月底,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0.7%,这就意味着近6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还未找到工作,而和202_年扩招前的107万应届毕业生相比较,202_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60万人(刘荣,202_)。

4、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观

目前我国作为新生事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张微,202_),各高校在就业指导层次和水平方面比较落后(颜海珍,202_),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模糊与准备不足(罗海滨,202_);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工作地点的选择上首先考虑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现实一点的学生会选择欠发达的地区,但绝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去偏远的地区和基层就业,不能把自己的个人发展与当前西部大开发、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等国家方针政策相结合,认为当村官、去基层工作是下下策,是无路可走的选择(颜海珍,202_);

5、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

政府方面,实施扩招政策,指导内地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不断创新高;学校方面,高校教育结构与社会实际所需人才的脱节(罗海滨,202_)

6、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新疆,就业环境存在一些不公平的因素,如户籍的限制、专业的限制、族别的限制、学历的限制和专业的限制,致使包括哈族在内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成为就业弱势群体(阿依努·阿斯合别克,202_)。

简要评述:从整体来看,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因素可以从主、客观进行分析,现存的文献多数对全国范围内的毕业生进行分析,主要从经济、社会政策和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期望等进行展开,但,对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因素的分析应该更多的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方面入手,具体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障碍,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三、解决对策及建议

不同地区居民个人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与不同地区之间劳动力缺乏流动性和开放性有关,市场不能通过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来平衡区域间的工资水平差异以及相应的收入差异。归根到底,在于东西部地区间还存在着劳动力市场分割。因而,解决边疆地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最终还是要靠经济的发展带动。从社会政策的干预、组织层面的预防及个体层面的调适三个层面同时入手

1、社会政策的干预

(1)调整就业结构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主线

只有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才能适应新的消费需求,满足市场新的需要,培育新的增长点,才能拓宽增长空间,增加有效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进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给予中西部地区更多优惠政策

加速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加工贸易,缓解以民工潮为代表的中西部人东移给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的负面影响;对特殊地区就业问题压力过大问题,应以政府投入为主,创造就业机会。

(3)优化激励机制,引导基层就业,建立明确的货币激励措施

大学生下基层、到西部就业的顺利进行,需要不断加大就业激励政策力度。下基层、到西部就业的关键是要保障人才“下得去”、“留得住”、“流得动”。

2、组织层面的预防

(1)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对不同经济体制内的劳动者所造成的不公平

(2)减少人才流动障碍,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权的约束

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是区域吸引力、区域成才机会和大学生的社会资本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可以从上述三个途径着手解决,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要具体情况具体解决,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式进行区域引导。(3)政府和社会应该给予待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3、个体层面的调适

(1)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

(2)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多途径就业,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工作

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中传统观念和传统心理的压力,把留在大城市、端上“铁饭碗”作为首要选择;还有不少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等体面、薪酬高的职业,而很少有人选择到西部和基层工作,这就使就业成了过“独木桥”。其实,并不是没有岗位,很多岗位还是非常需要大学生的,只要大学生能转变观念、面对现实,就不难找到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

(3)充分考虑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适当的为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不再是单一的对政府“等、靠”,应当不断巩固其个人技能,比如汉语水平,使之能主动去就业。

第二篇: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的调查报告

在xxxxx这段时间中,我在xxxxx进行了一次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此次实践主要是关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其原因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调查发现,尽管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果,但是还有部分毕业生尚未实现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仍然十分严峻,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愈加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高校毕业生的供给远远大于社会市场的需求。通过网络和查阅资料发现,202_年高校毕业生为107万;202_年为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人数为212万,接下来几年一路飙升,202_年为338万,202_年为413万,202_年为495万,202_年为532万,至202_年突破600万大关,达到611万,加上历年未就业的人数,需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高达700万。

(二)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挤压,要与农民工们抢饭碗。由于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的抢占和挤压,一些低端岗位的竞争也很激烈。

(三)当前我国就业的结构性问题非常突出。主要体现在:

1.地域差异:北京、上海、广州等较为发达地区的高校,一次就业率基本上能达到85%以上;而沈阳、武汉、成都等高校密集的大城市,由于所在省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吸纳毕业生的数量有限,毕业生就业困难;对于贵州、安徽等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

2.专业矛盾:冷热专业的存在导致了人才过剩。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而文秘、计算机、会计等热门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

3.学历矛盾:由于毕业生人数,特别是硕士和博士大幅度增多,用人单位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与低学历相比,硕士和博士就业率较高,一般可保持在90%以上,但由于硕士、博士扩招速度快,社会需求量增长慢,加之硕博毕业生培养质量出现滑坡等问题,近年来,硕士博士的就业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四)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一些地区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对是本地生源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加以各种条件限制。真正公平、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五)用人单位的门槛高。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盲目提高人才标准,追求高学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能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个人的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有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难度。

(六)学校教育与就业市场严重脱轨。高校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重专业轻品德,办学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实践能力差,缺乏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城信的品德,独立、自理能力差,做事缺乏条理,既不清楚自身素质与社会要求存在的差距,又不明白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差距,缺乏足够的内在“实力”。而且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都无法及时赶上。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高校教师评职称主要是看有没有发表章,什么级别,而不管教学成绩如何。另外,高校还缺乏一支熟悉职业生涯指导专业教师队伍,学校的投入也十分不足。

(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存在问题。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片面追求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八)本身的综合素质问题。一些大学生在校时虚度年华,碌碌无为,不学无术,以为混张大学文凭就能找到好工作,在就业竞岗的洪流中被冲刷出来也就不足为奇。同时,有的学生成绩不错,所学专业的书面理论知识很强,但自身的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专业知识不过关,未能通过英语国家四级和计算机国家二级,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学历与就业能力不能够划等号。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

1、完善就业市场体制,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

2、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加强对专业设置的调整,及对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3、加强经济调控手段,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对去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二)用人单位:

1、改革用人机制,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2、积极与高校加强联系,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支持,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三)高校:

1、强化内部改革。根据市场需求,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

2、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开设职业生涯课,给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培训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指导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方向,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根据不同的年级,开设不同内容的就业指导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3、优化学校的教学设施。

4、改革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方法。从偏重于科研成果到科研成果与教学水平并重。教师注重教学,以保障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同时,学生的评价也应该占到一定的比重。

(三)自身:

1、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2、更新就业观念,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

3、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

综上所述,政府要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和控制高校扩招规模,增加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用人单位要对毕业生眼光放远,脚踏实地;高校学生要珍惜学习时间,做好职业规划,树立大众化就业的观念。只有通过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学生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解决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三、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理性思考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没有真才实学、空凭说话是站不住脚的。如果我们在校期间不抓紧时间学习,不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努力打好基础,今后的就业难度就会越来越大,在市场竞争中就更加难以立足。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作为先进知识与科学技术的学习者和拥有者——大学生,我们应该振奋精神、立足专业、拓展视野,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充分挖掘自己的最大潜能,找准自己生活的坐标,尽可能的在社会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最佳位置,以便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为社会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切实做好思想和能力准备,为日后踏上工作岗位积累资本,真正成为新世纪的一代骄子!

【参考文献】

[1]文东茅、岳昌君;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中国教育报》;202_/10/08

[2]郭潜深;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202_/6/12

[3]杜存臣;高职学院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需求状况问卷调查情况分析;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_(4):54-60.[4]王云峰;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研究;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2_(9):224-225.[5]谢学锋;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民建中央网站;202_/12/30

[6]作者系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博士、中国人才研究会办公室副主任;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中国经济报告》;202_/09/01

[7]周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力以赴做好202_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2_/12/3.

第三篇: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去年寒假我就我们市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做了一次调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调查内容主要如下

(1).找到现在的工作,您总共寄出多少份求职信?

3.1%的人从未寄过求职信;

54%的人寄出的求职信在10份以内;

2成以上的人寄出的求职信在11-20份以内。

(2)找到现在的工作,您总共应聘多少次?

72.7%的人应聘次数在5次以内;

2成的人应聘次数在6-10次。

(3)您在求职上的花费?

2/3以上的人不足500元;

将近2成的人花费在500-999元之间。

(4)您在求职上花费的时间?

20%的人在1个月之内就找到了工作;

24.8%的人在1~2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

22.9%的人在2~3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人均费时3.13个月。

(5)对所找到的工作的满意度?

10.8%的人很满意;

52%的人比较满意;

不满意者仅占3.2%。

(6)择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专业面太窄;

缺乏社会关系;

信息不足。

(7)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应大力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

给大学生更多实践机会;

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学生;

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

规范就业市场,制止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

就业地域:从“孔雀东南飞”到“最心仪上海”

从本次调查看,大部分学生最心仪的城市是上海。除未回答者外,调查中问及“您希望在那个省市就业”时,68.2%的大学生选择了上海。这印证了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已由南下广东、深圳找工作转向到上海找工作的说法,上海已成为在沪就读的大学生最心仪的城市。

调查数据表明,除留上海者外,去苏州、无锡就业人数也较多,占7.8%。但去中部、西部工作的学生就较少,两者相加仅占3.5%。其余还有去北京、天津及东部其他省份乃至国外就业。调查表明,包括上海在内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容纳了我市的大学毕业生的92.9%,每15名毕业生中只有1人到长三角和珠三角以外的地区工作,每28名毕业生中只有1人到中西部地区工作。

大学毕业生竞相去上海,也使中西部地区人才匮乏的局面更加严峻。调查建议,除需不断改善中西部人才发展环境、不断教育大学生“志在四方”外,国家也可采取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去中西部工作。比如可以采用政府出钱买服务的方式,对那些靠贷款读完大学的学生,如果毕业后去中西部地区工作若干年,就可部分或全部减免其贷款等。

职业满意度:无关时间 匹配个性

调查表明,职业满意度并不是与求职时间和应聘次数成正比。求职时间在1至5个月之间,应聘次数在1至10次之内的职业满意度最高。这说明并非选择的时间越长就越能挑到满意的工作,相反,时间一长有可能因此挑花了眼,或因为举棋不定,好职位被他人捷足先登了。一般来说,从事的工作越适合自己的个性,工作的满意度就越高。

薪酬水平:名校性别差距小 取决于英语水平

以调查中作为衡量大学生成绩高低的统一指标的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为例。调查发现,一些全国的著名学府不仅其专业实力强,而且学生的外语水平也确实比较高。日趋开放的上海,为外语好的学生创造了更多的择业机会。以复旦大学为例,除英语专业外,95名调查对象中英语六级考试合格或优秀的达到85.5%,位居10所高校之首,而女生外语水平更高,英语六级考试合格或优秀的达到88.9%。尽管有性别歧视存在,但复旦女生就业后的薪水却与男生相差无几,并明显高于其他院校的男女生。调查中,非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后薪水的高低是与其英语水平成正相关关系。六级考试优秀的学生试用期内和试用期后的月均净收入都是最高的,同样这些学生进入三资企业、国家机关的比例也最高。调查在此开始涉及到毕业生就业性别歧视问题,那么性别歧视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请看下文———

性别歧视:确实存在 程度减轻

就业中是否存在性别歧视可以从男女双方是否拥有同等的就业机会以及在获得就业机会时,是否得到与其能力相符的工作岗位与工资报酬来判断。在填写了试用期月均净收入的学生中,不含社会保险的男生月均净收入为1915元,女生为1820元;转正后月均净收入男生为2706元,女生为2441元。进一步分析发现,校际差异大于性别差异,复旦女生的收入最高,试用期与转正后月均净收入分别为3291元与3975元;而同校男生为3012元与3670元。如果我们将复旦女生中一名到国外就业、月收入高达15000元去掉后,女生月均净收入跌至2974元和3660元,低于同校男生,但仍明显高于其他9所高校的男生与女生。

目前上海的大学生就业中确实存在就业歧视,但程度已有所减轻。上海许多家庭对女儿的教育同样注入极大的热忱。许多女生也从进大学第一天起就勤奋苦学,不敢懈怠。东华大学某专业6名女生,共拥有3张英语六级合格证书、4张车工5级证书、1张钳工5级证书、1张计算机高级程序员证书、4张CAD中级证书;作为对照组的3名男生,都只通过英语四级考试,1人拥有钳工5级证书。

倾听大学生的呼吁

调查也显示,61.7%的学生在“上大学期间”和“大学毕业时”才开始有明确的职业意向。调查就此指出,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应及早启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发展观的同时,进行有个性的“职业规划”、“职场定位”等就业指导。

另外我觉得大学生要增加就业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自我定位

有两种人会走两种极端,一种是给自己定位过高,以为自己名牌大学毕业,所学专业又热门,或是家境好,父母关系多找份工作不成问题,于是洋洋得意,自以为是;而另一种人则把自己定位过低,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不抱希望。当然,这两种心态都是我们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应当走出这两种极端,正确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

其次,要了解自己的想法和喜好,明白自己追求的是怎样的人生,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三,心理素质

毕业生就业中心理问题包括这样几类:一是完全不敢面对现实的就业压力,采取逃避态度。这种情况一方面与媒体的夸大宣传有关,另一方面也表现出青年大学毕业生缺乏自信,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社会历练。二是对就业漠不关心,全由亲友一手操办。这种“独生子女综合症”与家长的纵容娇惯有关,缺少锻炼,没有行事的主动性;三是盲目跟风,缺乏主见,到头来一团糟。

在就业后,这种现象依然存在。我们在对工作满意程度的调查中,只有10.8%的人“非常满意”却由52%的人“不满意”。

心理问题是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存在的重要阻碍因素,我们采访中不少例子让我们觉得它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建议一方面,学校加大对家长的教育指导,使学生走出父母的过分呵护,实现自我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大学中增开关于就业心理方面的选修课或者公共课,及早发现问题并提前解决,以免影响学生就业甚至今后的创业。

第四篇: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参加者:

实践主题: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_年 1 月 1 日

地点:盐城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程中,促进就业是最为关键的一环。而高校毕业生(以下简称毕业生)是继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之后的另一庞大求职人群。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越加艰难,初步估算,今年的高校毕业生中将有一半左右无法实现就业。这样的现实,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思考。

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攀高。面对新的形势,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法规,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和供需结构性矛盾的客观存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制约着劳动力需求的扩张,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健全和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等方面的原因,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学生就业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供给量不断加大。从202_年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迅速,202_年为107万;202_年迎来了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当年毕业生人数212万,首次超过200万。接下来几年,毕业生人数一路飙升,202_年为338万,202_年413万,202_年495万,至202_年高达532万,202_年突破600万大关,达到611万,加上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高达700万。

虽然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也有所增多,但需求增长的数量赶不上毕业生供给数量。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测算,“十一”五时期,劳动力就业岗位预计增加400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800万。根据《202_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作要点》提出的要“确保完成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困难人员就业100万人”目标,考虑到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中还有农村富余劳动力、中专毕业生以及城镇其他新增劳动力等,根据经验判断,这1000万新增岗位留给高校毕业生的不大可能超过60%。

很显然,202_年高校毕业生总供给量高于总需求量,以后几年,供给高于需求的情况还会继续。

二、造成高校毕业生需求不足的原因

(一)与市场严重脱节的毕业生供给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除了社会对高校毕业生需求不足以外,高校毕业生供给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

1、高等教育行政化过浓,与就业市场脱轨严重

高等教育行政化色彩浓厚,已经不能适应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行政化色彩浓厚主要体现在教育体制僵化、专业结构老化等。

以专业设置和招生数量为例,高校设置专业需要报教育主管部门同意,从对就业市场的敏感性而言,高校比高校管理部门更有优势。尽管从202_年开始在北京大学等22所高校开始试点自主招生,到202_年自主招生名单增加到59所,但在全国1794所普通高校中所占的比例很低,并且自主招生的比例仅占所在学校招生的总数的3%〜5%,而其中只有6所高校拥有自设专业的权利。

2、毕业生及其家庭期望值过高

在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大学生很稀缺,进入大学就等于进入保险箱,毕业后能找份好工作,能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丰厚的报酬。但是现实社会,留给毕业生的机会远远低于他们的想象,很多毕业生在毕业前夕才发现生活的艰难和理想的遥不可及,但是思想的转变却需要较长的时间。家庭寄希望孩子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光宗耀祖,对大学生的期望超越了实际上社会所能给予的水平。这种压力转嫁给毕业生,造成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轻易不能接受层次较低、待遇不高的工作,不愿意面向基层就业。

另外,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个人接受高等教育是因为通过高等教育这一人力资本投资形式,可以增加个人的市场竞争力,并获得比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体更高的报酬。家庭和毕业生长期以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理所当然希望通过获取一份优质的工作,回收前期的投资。但现实社会能提供的工作和报酬,与他们前期人力本投资价值的差距较大,从而造成毕业生拒绝低端工作,寻找能获取高收益的工作。

(二)不规范的就业市场

1、学历崇拜盛行。

很多用人单位,包括机关和事业单位招聘存在着人才高消费的现象。雇主对雇员提出的学历要求,在很多国家有严格的限制。比如韩国对低级公务员没有学历要求,美国《华尔街日报》招聘广告上多数没有学历要求,只有4%的职位要求学士,只有2%要求硕士。但是我国学历高消费却大行其道,很多用人单位要求硕士、博士。而国有单位的人才高消费更是起着不良的效标作用。以公务员招考为例,要求本科学历的,甚至要求硕士博士学位的职位屡见不鲜,而实际上也没有理由证明一般性的岗位需要本科学历,甚至硕士和博士。

2、就业歧视

就业歧视是某些用人单位招聘时根据毕业生非经济特征的因素给予工资报酬、工作条件和工作机会等方面的不公平的待遇。这些非经济特征的因素主要有性别、年龄、地域、外貌等等。就业歧视是毕业生就业经常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干扰了就业公平。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发展趋势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是整体就业状况的一个晴雨表。站在求职应聘的角度,我们大学毕业生能否看清其中的就业发展趋势,对自己的择业观念、学习动力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经济发展影响就业状况的规律性因素与中国自身特有因素的双重作用

经济发展全球化与高科技普及应用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的两大特征,它们带动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是,给贫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使得趋于饱和的发达国家与地区的部分年轻人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窘境。而我们中国经历三十年高速发展之后,就业状况正在由前一种情况向后一种情况过渡,加上中国自身特有因素,可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出现的大学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状况更为突出。

1、普遍原因是经济发展全球化与高科技普及应用吞噬了大量低端职业,却没有产生出足够多的高端职业。

中国经济发展的前30年得益于发达国家产业的转移、大量的外需以及起步初期的空缺,就业机会大得多。而经过30年高速发展之后,我国的沿海地区也已基本进入较发达地区状况,正在重复着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发展进程。而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正是大学毕业生心仪的就业城市,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这样的大城市,刚出校门的学生,一方面无法找到自己心仪的职业,另一方面也难以接受服务员、售货员、送货员等低端工作。

2、中国自身特有因素加剧了这种大学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状况。

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与高校的扩招,一方面提升了国民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就业市场也无法消化这么多的高学历人才。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资费用越来越高,而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却与当初的期许相背离,家长失望,学生也只能拿着大学毕业文凭,长叹怀才不遇的苦闷。

四、总结

大学是我们许梦和圆梦的地方,我们来的时候踌躇满志,我们走的时候也绝对不要留下任何遗憾。虽然大学生难就业已成为一种趋势,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绝不要就这样失去了信心。或许我们以后找不到称心的工作,但是我们也还是要有我们来时的那颗火热的心,把我们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不要管以后会怎么样,只要我们在这四年内无愧于心,这样就够了,如果我们太注重结果的话我们有可能欣赏不到沿途的美丽的风景,毕竟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能够想通这一点,那么我们就不会失去信心了,所以我们要把握好现在,把什么就业烦恼都抛到一边,认真学习,我想这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2_-202_)》(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您好!

本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普通高校毕业生最近几年的就业状况及助学贷款偿还情况,采取不记名方式,所得资料只做宏观分析用,不会对您产生任何不利影响,请放心填写。您的每一个答案都将是我们宝贵的研究资料,真诚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一、毕业生个人基本情况(请把答案序号填在横线上)

1.您的性别是A□男B□女

2.您本(专)科毕业的时间是□202_年B□202_年C□202_年D□202_年

3.您是在读期间是□党员B□非党员C□学生干部D□非学生干部

4.您现在是□专科B□本科C□在读硕士生D□硕士E□在读博士F□博士

5.您本(专)科上的是年制A□2年B□3年C□4年D□5年

6.您本(专)科所学的学科门类是

A□医学B□教育学C□法学D□理学E□文学F□历史G□经济H□管理I□工学J□农学

7.您家庭所在地是A□农村B□乡镇C□县城D□市地级城市E□省城或直辖市

8.您家有60岁以上人口人,正在上学的(包括你自己)有人,常年卧病的有人

9.您是否属于单亲家庭子女A□是B□否

10.您上大学时的学费是元/年,住宿费是是/年,生活及其它费用是是元/年

11.您在校的学业成绩是班级 A□前25%B□中上25%C□中下25%D□最后25%

12.您父亲的受教育程度是 A□本科及其以上B□专科C□中专、中师、技校或高中D□初中E□小学及以下

13.您父亲的职业是您母亲的职业是(请填写下面选项的代号)

A□专业技术人员(如工程师、会计师、教师、医生、律师等)B□各类技术辅助人员(如技术员、护士、秘书、出纳等)C□各类行政管理人员D□各类企业管理人员(如经理、部门经理等)E□各类服务人员(如保安、餐饮服务、销售服务、市场营销等)F□警察及军人G□工农业一线生产人员H□自由职业者I□无业

14.您家庭的年收入是 A□1万元以下B□1~2万元C□2~3万元D□3万元以上

15.您在校期间已经考过 A□大学英语四级证书B□大学英语六级证书C□英语专业四级及以上证书D□计算机二级及以上证书E□HSK八级及以上证书F□雅思、托福、GRE、BEC等G□教师资格证H□职业资格证书(如注册会计师、房地产评估师、精算师等)

二、影响毕业生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的因素

16.您本(专科)毕业时的打算是A□就业B□出国C□读研

17.您本(专科)毕业后实际上选择的是A□就业B□出国C□读研

请选择A答案的同学继续回答下列问题

18.您毕业离校后多长时间才正式上班

A□毕业后立即上班B□1~2个月C□3~6个月D□7~12个月E□一年以上

19.您本(专科)毕业找工作期间面试次数20.您的求职费用是A□100元以下B□101~1000元C□1001~5000元D□5000元以上

21.您大学毕业前A□接受过高校提供的系统求职训练B□接受过高校提供的零星的求职

训练C□没有接受过求职训练,只是听同学朋友传授一些经验

22.您参加工作的起薪是元/月,第二年的工作收入(包括工资、津贴等所有因工作带

来的收入)是元/月,第三年的工作收入是元/月,第四年的工作收入是元/月。

23.您目前就业的地点是A□外省农村B□外省乡镇C□外省县城D□外省市

地级城市E□外省省城或直辖市F□本省农村G□本省乡镇H□本省县城I□

本省市地级城市J□本省省城或直辖市

24.按工作单位性质分,您目前的工作属于A□国有企业B□学校C□私营企业

D□三资企业E□国家机关F□科研单位G□城市集体企业H□乡镇企业

25.您找工作考虑(请按照重要性排序,尽量涵盖所有选项)

A□个人发展前景B□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C□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D□符合自己

兴趣爱好E□工作单位的声誉F□工作稳定G□工作单位的规模H□工作自由

度I□工作舒适且劳动强度低J □易获得权力和社会资源K□可兼顾亲友关系

26.您目前从事的是(请填写下面选项的代号)

A□专业技术工作(如工程师、会计师、教师、医生、律师等)B□各类技术辅助工作(如

技术员、护士、秘书、出纳等)C□各类行政管理工作D□各类企业管理工作(如经

理、部门经理等)E□各类服务工作(如保安、餐饮服务、销售服务、市场营销等)

F□警察及军人G□工农业一线生产工作H□自由职业I□自主创业

27.您目前从事的工作是A□所学专业B□非所学专业但有相关性C□没有相关性

28.您获得目前这份工作的信息途径是□学校组织的人才洽谈会B□社会组织的人才洽谈会C□专门性的人才招聘信息刊物D□学校提供的企业书面招聘广告

E□亲戚、朋友或熟人介绍的信息F□网络招聘信息G□职业介绍机构获得的信息

29.您觉影响您就业的因素是(请按照重要性排序,尽量涵盖所有选项)A□工作能力B□工作经历C□学历层次D□学校名气、地位E□所学专业F□

应聘技巧G□学习成绩H□就业信息和机会I□社会关系J□是否党员K□是

否学生干部L□学校往届毕业生的声誉M□性别N□是否拥有就业地户口O□

家庭背景P□学校或教师(对您)的评价Q□送礼买人情R□职业资格证书

S□个人特长

30.您大学毕业到目前换了几次工作A□0次B□1次C□2次D□3次及以上

31.您对自己目前的工作A□很满意B□较满意C□一般D□不太满意E□很

不满意

32.您读大学期间是否获得过国家助学贷款A□是B□否

请选择A答案的同学继续回答下列问题

三、影响借款学生拖欠国家助学贷款的因素

33.您读大学期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

34.您与银行签订国家助学贷款合同前学校有关领导、老师是否给您个人或者集体讲解过助

学贷款合同条款A□是B□否

36.您借的是 A□生源地助学贷款B□校园地助学贷款

37.您上大学期间A□接受过系统的诚信教育B□偶尔接受诚信教育C□几乎没有

接受过诚信教育

38.为您贷款的银行是 A□农村信用社B□农业银行C□工商银行D国家开发

银行

39.您与贷款银行约定的第一次还款时间是A□毕业前B□毕业后2个月C□毕

业后1年D□毕业后2年E□研究生毕业后2年

40.您必须在毕业后几年偿清贷款 A□6年B□8年C□10年D□4年E□14

41.您们班有名同学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每名同学获得助学贷款的额度一般是元/年

42.您把助学贷款还给A□就读高校B□贷款银行C□代理机构D□没有偿还过

43.助学贷款利息到期前高校是否提醒过您利息到期的具体时间A□是B□否

44.助学贷款利息到期时高校是否告知过您偿还利息的具体办法A□是B□否

45.您是否拖欠过国家助学贷款利息A□是B□否

请选择A答案的同学继续回答些列问题

46.您目前已经拖欠助学贷款利息

47.您拖欠助学贷款利息的原因是A□收入不高B□偿还太麻烦C□没有人催要

D□惩罚措施不严E□自己经济负担太重F□其它

48.您有了收入之后,支出的优先排序是(请按照重要性排序,尽量涵盖所有选项)A□基本生活开支B□偿还其他借款C□偿还助学贷款D□孝敬父母E□供

弟妹上学F□买房子G□筹备结婚H□为老人治病I□改善自己生活J□其它

49.您觉得偿还利息A□很方便B□很麻烦C□一般D□根本没有偿还渠道

E□没有去偿还过

50.您拖欠助学贷款利息后是否收到过就读高校的催款通知 A□是B□否

52.您拖欠助学贷款利息后是否收到过银行的催款通知A□是B□否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状况的文献综述(精选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