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公共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编辑:雨雪飘飘 识别码:14-276217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01 10:21:31 来源:网络

《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一、名词解释:(考5)

帕累托最优:指资源配置已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作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人受损.也就是说,当经济运行达到了高效率时,一部分人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部分人的处境恶化为代价。这种状态就被称为帕累托最优。(P21)

政府失灵:是指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供给水平不能使个人的需求在现代化议制民主政治中得到很好的满足。具体体现在供给数量过多、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表现在:信息有限;对私人市场反应的控制能力有限;决策时限与效率的限制;政治决策程序的局限性;成本过大)

公共选择:是使用经济学的一系列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政府决策制定的过程,研究在既定的社会公众偏好和政治程序下,政府的决策是怎样制定出来的以及如何改革政治程序和改进决策结果。公共选择理论是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是对投票及相关决策程序的研究,是用经济学的工具揭示公共产品供应和分配的政治决策过程。

用脚投票理论:以自由迁徙为前提,每个居民从个人效用最大化出发,不断迁徙,只有当其个人迁徙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一致时才会停止寻找最佳的地方政府的努力而定居下来,迁徙的根本目的是在公共产品与货币收入中进行选择。

利益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共同利益的人们,为了共同的目的而结合起来,并试图通过影响政府的公共政策实现自身利益的社会集团。它与政党的不同之处在于,利益集团的领导人并不执掌政治机构的权力,但他们通过对政府官员、投票者施加各种压力和影响,以谋求对其成员有利的提案的支持。

外部效应:也称外部性、外溢性、外部经济性或外部不经济性,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种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会使这种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的第三者无端收益或受损。包括正的外部效性和负的外部效性。它是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政府运用财政支出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的一个重要领域。

国家预算:是指政府,也即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在每一个财政年度的全部公共收入和支出的一览表。换言之,国家预算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公共收支计划的总和。它的主要功能有:反映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政策取向;对政府规模的控制;是监督和调节国民经济、实施反周期的宏观调控的有力武器。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关立法手段建立专门资金,在劳动者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和机会时提供基本生活上的物质帮助的形式与制度。社会保险主要由退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构成,其享受者以对社会尽义务为前提,是社会保障的主干部分。

林达尔均衡:即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的公共物品或劳务的边际效益的大小来主动捐献自己应当分担的公共物品或劳务的资金费用,则公共物品或劳务的供给量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这在公共部门经济学中被称为“林达尔均衡”。

拉弗曲线:在一定限度以内,税收收入将随税率的提高而增加,因为税源不会因税收的增加而等比例地减少;当税率超过了这个限度,继续提高税率,则税收收入不但不能增加反而会下降。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P193)

公共支出(Public

Expenditure):就是公共财政的支出,是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所安排的支出。公共支出可以确保国家职能的履行,政府经济作用的发挥,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可以支持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壮大。

厉行节约、讲求效益”的原则:所谓节约,指的是在经济以及其他活动过程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节省。所谓效益,指的是经济以及其他活动过程中的耗费与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市场经济下也就是以货币计量的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

“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是指政府在安排公共支出时,必须对各方面的支出需要和自身的财力可能全面加以考虑和安排,既保证重点,又照顾一般。

目前在体制转型尚未根本结束的背景下,安排公共支出应认真处理好以下几种比例关系:

(1)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2)财政与市场的关系。

(3)财政的投资性支出和经常性支出的比例关系。

二、简答题(考3)

1、比较均衡预算理论,功能预算理论,高度就业预算理论的长处和不足

答:均衡预算理论是主张无赤字收支平衡预算的理论。它的理论基础是市场竞争原则,该原则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自律机制,通过市场竞争可达到资源最佳配置,反对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优点:在资本主义刚刚兴起之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缺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本身并不是完美的,其缺陷逐渐显现出来,失业和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周期的规律性和非对称性,使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功能预案算理论的核心是相机抉择,是典型的凯恩斯主义的产物。该理论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光靠市场机制不能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必须依靠政府的干预来提高社会消费倾向和加强投资引导。同时,财政预算不在于追求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而在于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预算可以盈余也可以赤字。优点:认识到了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和经济的不稳定是不可避免的;缺点:在危机年代出现的赤字是税收下降和支出增加同时作用的结果,赤字本身就是下一次危机的动因。功能财政不仅造成了财政赤字大幅增加,而且决策决定的时滞太长,预测的误差也较严重,这些都使得经济更加不稳定;

高度就业预算论的核心是政府支出应该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净税收收入水平,保持高的就业率,依照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国民产出来确定政府的财政收入,保持一定的财政盈余以用作公债的还本付息。优点:强调财政收支平衡的原则,有效地抑制了公共支出;其强调的减少政府支出,有利于私人经济部门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市场经济的完善;缺点:由于该预算理论的核心是政府应该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净税收收入水平,因而政府财政预算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使得政府在突发情况下的应急能力受限。

2、简述政府转移支付与政府购买的区别及影响

答: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按照一定的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转移给受益人,这是一种单方面的无偿支付,政府不能从中获得相等的代价,相当于在私人部门之间充当资源再分配的中介人。具体包括各种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等,体现着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政府购买是政府各部门的消费性和投资性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活动所需商品和劳务的支出,这类支出反映了公共部门占用社会资源的要求。

两者在社会需求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转移性支付对分配的影响是直接的,政府购买对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

转移性支付直接影响产品分配。增加转移性支出可以增进社会福利最大化,可以引导资源流向有补贴的产业,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但同时也可能降低产业竞争力,破坏市场秩序,引发国际争端等。

政府购买间接影响产品分配。增加政府购买会刺激社会生产,形成经济繁荣局面,导致物价水平上涨,影响经济周期的运行;可以增加私人收入,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3、简述税收转嫁的含义及基本途径。(P183)

答:税收的转嫁,是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后,通过经济交易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过程。其基本途径可分为四种类型:①前转,亦称“顺转”,是指在经济交易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其所提供的产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将所纳税款向前转移给产品或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的一种形式,即由卖方向买方转嫁;

②后转,亦称“逆转”,即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以压低产品或生产要素进价或压低工资、延长工时等方法向后转移给生产要素提供者负担的一种形式;③消转,又称“税收的转化”,指纳税人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或改进生产技术等措施降低生产费用,补偿纳税损失,从而使税收负担在生产发展和收入增长中自行消失,不归任何人负担;④税收的资本化,又称资本还原,它实际上是税收向后转嫁的一种特殊形式。政府如向资本的收益征税,在这项资本出售时,买主会将以后应纳的税款折成现值,从所购资本价格中一次性预先扣除,从而使资本的价格下降,税收实际上将由资本所有者负担。税收资本化是将累次应纳税款作一次性转嫁。

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一般包括前转和后转两种基本形式。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①与价格升降紧密联系;②它是各经济主体之间税负的再分配,也是经济利益的一种再分配,其结果必导致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致;③是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即是纳税人的主动行为。

税负转嫁方式主要有前转、后转、混转、旁转、消转、税收资本化等方式。

前转

前转指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顺着商品流转方向,通过提高商品价格的办法,转嫁给商品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负担。前面所举卖酒的例子,就是这一形式的转嫁。前转是卖方将税负转嫁给买方负担,通常通过提高商品售价的办法来实现。在这里,卖方可能是制造商、批发商或零售商,买方也可能是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但税负最终主要转嫁给消费者负担。由于前转是顺着商品流转顺序从生产到零售再到消费的,因而也叫顺转。前转的过程可能是一次,也可能经过多次,例如对棉纱制造商征收的棉纱税,棉纱制造商通过提高棉纱出厂价格将所缴纳的税款转嫁给棉布制造商,棉布制造商又以同样的方式把税负转嫁给批发商,批发商再以同样方式把税负转嫁给零售商,零售商也以同样方式把税负转嫁于消费者身上。前转顺利与否要受到商品供求弹性的制约。税负前转实现的基本前提条件是课税商品的需求弹性小于供给弹性。当需求弹性大时,转嫁较难进行;供给弹性大时,转嫁容易进行。

后转

后转即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逆商品流转的方向,以压低购进商品价格的办法,向后转移给商品的提供者。例如对某种商品在零售环节征税,零售商将所纳税款通过压低进货价格,把税负逆转给批发商,批发商又以同样的方式把税负逆转给制造商,制造商再以同样方式压低生产要素价格把税负逆转于生产要素供应者负担。税负后转实现的前提条件是供给方提供的商品需求弹性较大,而供给弹性较小。在有些情况下,尽管巳实现了税负前转,但也仍会再发生后转的现象。

混转

混转又叫散转,是指纳税人将自己缴纳的税款分散转嫁给多方负担。混转是在税款不能完全向前顺转,又不能完全向后逆转时采用。例如织布厂将税负一部分用提高布匹价格的办法转嫁给印染厂,一部分用压低棉纱购进价格的办法转嫁给纱厂,一部分则用降低工资的办法转嫁给本厂职工等。严格地说,混转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税负转嫁方式,而是前转与后转等的结合。

旁转

旁转是指纳税人将税负转嫁给商品购买者和供应者以外的其他人负担。例如纳税人用压低运输价格的办法将某课税对象的税负转嫁给运输者负担。

消转

消转是指纳税人用降低课税品成本的办法使税负在新增利润中求得抵补的转嫁方式。即纳税人在不提高售价的前提下,以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将所缴纳的税款在所增利润中求得补偿。因为它既不是提高价格的前转,也不是压低价格的后转,而是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措施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使税负从中得到抵消,所以称之为消转。有合法消转和非法消转两种形式。前者指采用改进技术、节约原材料等方法,从而降低成本求得补偿;后者指采用降低工资、增加工时、增大劳动强度等方法,从而降低成本求得补偿。采用第二种形式一般遭到雇员的反对,所以纳税人一般采用第一种形式。但消转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生产成本能递减、商品销量能扩大、生产技术与方法有发展与改善的余地、物价有上涨趋势以及税负不重等。

税收资本化

税收资本化亦称“赋税折入资本”、“赋税资本化”、“税负资本化”。它是税负转嫁的一种特殊方式。即纳税人以压低资本品购买价格的方法将所购资本品可预见的未来应纳税款,从所购资本品的价格中作一次扣除,从而将未来应纳税款全部或部分转嫁给资本品出卖者。比如某一工业资本家甲向另一资本家乙购买一幢房屋,该房房价值50万元,使用期限预计为10年,根据国家税法规定每年应纳房产税1万元。甲在购买之际将该房屋今后10

年应纳的房产税10万元从房屋购价中作一次扣除,实际支付买价40万元。对甲来说,房房价值50万元,而实际支付40万元,其中的10万元是甲购买乙的房屋从而“购买”了乙的纳税义务,由乙付给甲以后代乙缴纳的税款。实际上,甲在第一年只须缴纳1万元的房产税,其余的9万元就成为甲的创业资本。这就是税收资本化。它一般表现为课税资本品价格的下降。赋税折入资本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课税对象必须是资财,每年均有相同的税负;另有不予课税或轻税的资财可购;课税品必须具有资本价值等。

4、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答: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内在的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即只靠自有市场达不到资源的最有配置。市场失灵主要表现

一下几个方面:

①竞争失效。主要是因为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一方面产品之间总是有差异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交通费用等交易成本也阻碍着资源的自由转移。②公共产品问题;③外部性问题。现实生活中,许多产品和劳务的成本或收益有着显著的外溢性,使得成本和收益不对称,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④市场的不完全。许多产品是市场无法提供或无法充分提供的,此时则存在着市场不完全的问题;⑤偏好不合理——优值品,劣值品问题。现实市场中,并不是每个人的要求、愿望都是合理的;⑥信息的不完全。私人市场所提供的信息往往很不充足,这会影响到竞争的充分性,由此影响到市场机制的运转效率;⑦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的失衡。⑧

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市场经济的运行只是保证了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并没有解决分配的公平问题。

5简述公共支出的基本原则

答:公共支出是以政府为主体,以政府的法定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货币资金的支出活动。公共支出的原则有一下三个方面:

①经济效益原则。是指通过公共支出引导社会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使社会得到最大的“效益”,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社会资源在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之间的最优配置,二是由政府配置的资源在使用时也应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为原则;②公平原则。指通过公共支出提供劳务和补助所产生的利益在各个阶层的居民中的分配应达到公平状态,能恰当地符合各个阶层居民的需要。包括两个内容:横向平等,同等地对待同一层次的居民;纵向平等,差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居民;③稳定原则。指政府支出应有助于防止经济波动过于剧烈。一般说来,为谋求经济的稳定,在安排公共支出时应有利于达到以下目标:高度的就业水平;物价稳定;满意的经济增长率;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

6、简述混合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

答:混合制经济,是指市场经济运行中所产生的无效率、不公平以及宏观经济失衡要求政府从多方面介入社会经济运行,从而使众多国家的经济成为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的混合体。在混合经济体制中,政府的具体经济职能一般被概括为三个方面: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1)资源配置。由于在市场机制中存在着竞争失效、公共产品问题、外部性问题、信息不完全、市场不完全、偏好不合理等方面的市场失灵,从而市场不能提供有效的资源配置,因此政府需要承担资源配置的职能。以财政手段进行资源配置,主要可以用到以下政策工具:

a公共支出,包括政府直接提供某些市场供给不足的产品、政府补贴和政府购买支出;b政府税收,通过税收调节产业结构;(2)收入分配。市场机制不能避免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公平,因此需要政府来执行收入分配职能。政府为了改善不平等状况而采取的财政措施主要有:税收——转移支付制度;将征收累进所得税筹建的收入用于公共事业投资;对奢侈品以高税率征税,对日用品进行补贴,以加重高收入阶层的负担,减轻低收入阶层的负担;(3)稳定经济。由于市场机制不能自发实现经济稳定发展,因此需要政府的干预和调节,执行稳定经济职能。宏观经济稳定有四大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此外,政府还可通过货币政策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而且只有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密切结合才更有助于达到满意的效果。

7、比较“帕累托改进”和“卡尔多·希克斯改进”

帕累托改进指的是彼此在不损害他人福利的前提条件下增进自己的福利。只要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没有达到最大,即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要使帕累托改进能够进行必须得满足产品总的净收益非负。帕累托改进可以在资源闲置或市场失效的情况下实现。在资源闲置的情况下,一些人可以生产更多并从中受益,但又不会损害另外一些人的利益。在市场失效的情况下,一项正确的措施可以消减福利损失而使整个社会受益。卡尔多·希克斯改进指的是一种变革使受益所得足以补偿损失者的损失。福利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定理就是所有的市场均衡都是具有帕累托最优的。但在现实生活中,通常的情况是有人有所得就有人有所失,于是经济学家们又提出了“补偿准则”,即如果一个人的境况由于变革而变好,因而他能够补偿另一个人的损失而且还有剩余,那么整体的效益就改进了,这就是福利经济学的另外一个著名的准则“卡尔多-希克斯改进”

8、怎样理解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

市场有其客观规律,其运行遵循着规律,这种规律就是市场的价值规律,不因其他改变。即可以通过价格和竞争机制,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的有效的组织,从而是每个人最求个人利益,最终给全社会带来共同利益。在市场机制下,每个决策者都面对着一定的价格体系进行选择,以谋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只要存在有个人认为的有价值的产品或劳务,他们就会愿意为消费而付款,只要这一价值超过了生产成本,最求利润的企业家们就会生产这种产品或提供劳务。每个人的追求的个人利益的经济总和可以使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达到最佳状态。

9、简述当代政府反垄断的主要策略

实施反托拉斯政策;2

减少不同层次企业的进入壁垒3

行业管制4

政府直接垄断自然垄断性行业,将边际规模报酬递增的行业让国家来垄断5

价格管制6

惩罚性税收7

要求企业定期公布核心技术秘密。

10、“公地悲剧”的启示

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如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等。说明的是产权不明,使得企业和个人使用资源的直接成本小于社会所需付出的成本,而使资源被过度使用。应该明确和稳定产权,尽可能地将资源或企业的所有权明晰,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明确责任和义务。科斯定理证明,一旦产权明确规定,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络、谈判、签约等等的成本足够低,则无论将产权划归给谁,最终总能达到该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同样道理,只有做好企业的产权安排,才能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配合企业制度改革,基于具有公地特性的国有企业往往发生“悲剧”这样的现实,国有企业应退出竞争性领域,保持在非竞争性领域的地位。加强制度建设,在不断完善企业约束机制的同时,也要建立企业家的激励机制,实行责、权、利的有效统一。在这方面,一些民营企业实行的股权奖励制、年薪制等

11、试论政府购买的经济影响

政府购买上升会刺激社会生产,形成经济繁荣局面,物价水平上涨,反之,对私人收益和产业结构产生影响。

政府购买性支出是政府以等价交换为原则,通过市场直接获得所需的商品和劳务而形成的财政支出,它与市场运行具有密切关系,因而对生产、就业和分配都产生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政府购买性支出对国民经济总量变动产生直接影响。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因其购买和直接消耗了经济资源,形成了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因而它的数量变动会对经济总量产生明显的影响,政府购买性支出数量的变化,往往是政府调控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

2.政府购买性支出对投资国民经济结构变动产生直接影响。在政府购买性支出数量既定的前提下,这种支出结构的变动将对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对经济结构产生直接影响。比如,政府增加对A产品的购买时,将引起对该产品需求的增加,导致这类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相关要素投入的增加和要素报酬的提高,社会游资也会流入这一领域。而当政府减少对该类产品的购买性支出时,情形就正好相反。这就产生了一个因政府购买性支出方向变动而带来的生产结构、劳务供应结构的调整效应。有鉴于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购买性支出的结构调整,往往是引导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强有力手段。

3.政府购买性支出对收入分配产生间接影响。一般来说,当政府购买性支出增加时,由于其对生产的刺激、扩展效应,国民收入或社会财富都会随之增长,资本利润和劳动报酬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与此同时,如果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结构有所变动,将直接影响到相关企业和劳务提供者的资本利润和劳动报酬,从而对不同企业和就业群体的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影响。

12、试论政府转移支付的经济影响

转移性支付可以增进社会福利最大化,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围绕该两点进行阐述)

13、简述主张收入再分配的理论流派

功能主义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理论,代表人物约翰缪勒认为政府的正确目标应该是社会每一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所谓

每个人的效用总和,即是最大多数人的效用和利益,在强调效用递减的同时,更加强调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为了使总效用最大化,政府不能再收入分配上搞平等,其否定收入的平等化;自由主义的分配正义理论,代表人物罗尔斯,他认为所有的人都处于相似的状态,没有一个人能设计有利于自己特殊情况的规则。所以公正的原则是公正协商或谈判的结果,在尚未知道自己在收入分配上到底处于哪个阶层的时候,往往会不约而同的关注收入分配的最下层,因此他主张最小效用的最大化,政府的目标应该是让这些社会状况最差的人福利最大化,因此在收入上搞平等的公共政策是有必要的也是正确的,通过把富人财富收入转移给穷人,使社会增进了最不幸人得到福利;自由意志主义的机会平等理论,代表人物是罗伯特洛齐克,强调自由权利至高无上,不可侵犯。他反对罗尔斯的为最底层的改善而向富人征税,而且也反对功利主义的个人效用最大化。他所坚持的在收入分配上最好的选择是自我权利的实现和保护。认为只要分配的过程是公正的,那么所引起的分配结果即使不在公平也是公正的,强调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库兹涅茨的倒U型理论,他认为收入不平等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他认为存在政府干预、人口变动和技术进步三种抵消因素,这三种因素抵消了储蓄和城市化的作用,使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的方向发生逆转,由上升转向下降,形成了倒U形现象。在三种因素中,政府干预是收入差别由恶化转向改善的主要推动力,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14、解决市场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方法

一、政府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措施

第一,政府应经常地、准确地和及时地向消费者披露有关企业及其产品的信息,使消费者和用户做出合理、科学的消费抉择,以保护消费者和用户的利益,促进市场交易的扩大。

第二,维护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交易一方受损的利益。即使政府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即使消费者自认为做出了最佳的决策,在交易中或交易后,掌握信息较少一方仍然有可能成为信息不足的受害者。这一情况的发生,是由于交易者在事前虽做出了种种努力,但由信息的广泛性、易变性、复杂性,使信息掌握较少一方仍的非法获得者进行赔偿等等。

第三,减少甚至基本消灭虚假信息的传播。虚假信息使信息失真。这就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因此,政府应制止虚假信息的传播。其方法就是对虚假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给予坚决的打击,并使其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和民事责任。

第四,对假冒伪劣产品的制造者给以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使信息不对称现象更加严重。因此,对造假者进行打击就成为必要。消费者固然可以参与打假活动,但政府由于其自身的地位,对造假行为打击就更有力度、更显作用。因为单个消费者和用户的力量毕竟有限。政府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使其能够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生产者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措施

首先,生产者要确立优秀的生产理念和企业理念,树立真诚为客户服务的意识。生产者有了这样的理念和意识,就不会欺骗和愚弄购买其产品的消费者和用户,而是会真诚为消费者和用户服务。这样,就会赢得消费者和用户的信赖。消费者就不会处处设防,也不会对生产者的产品敬而远之。

其次,生产者要及时、全面、真实地向其用户披露有关自己企业及其产品的情况。在披露信息时,要切忌对自己的产品的功能夸大和溢卖,对自己产品的不足避而不谈。其实,生产者越是能够客观、准确、真实地向其用户披露信息,就越是能够赢得忠诚客户和长久客户。

再次,生产者要狠下工夫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企业产品质量越低劣,就越会加剧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而生产优质产品的企业没有必要向用户提供虚假信息。这自然会使交易双方掌握的有关信息量较为接近,信息不对称状况有所改观。在现实经济中,我们还可观察到,越是劣质企业,与其用户的信息就越是不对称。这说明,优秀企业、优质产品确实对解决信息不对称起到重要作用。

第四,生产者要强化防伪意识,并进行防伪创新。在现实生活中,越是优质产品被假冒的可能性就越大。假冒伪劣产品的横行就说明了这一点。这就严重干扰了消费者的选择,消费者在这类产品面前变得无所适从,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或者上当受骗,或者拒绝购买,抑制自己的需求。因此,优质产品的生产者加强防伪意识,使假冒伪劣产品没有藏身之地,由此而给消费者和用户提供了真实信息,进而促进了市场交易。

第五,生产者也应对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进行揭露与抵制。防伪创新仅为一种方法,其作用不是万能的。除此之外,生产者还应主动出击,积

三、消费者和用户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措施

首先,掌握有关生产者及其产品的大量信息,并提高对生产者及其产品的识别能力。消费者应积极搜寻和占有有关企业和产品更多的信息。只有消费者在这方面的能力提高了,生产者在提供虚假信息时,从中就会有所顾忌,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者就不会肆无忌惮,假冒伪劣产品也就不易泛滥成灾。

其次,消费者和用户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消费者花钱免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受损后忍气吞声,息事宁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一些假冒伪劣产品生产者的气焰,使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因此,消费者不论从自身利益计,还是从他人和社会利益计,都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并对社会虚假行为和现象进行大胆揭露。

再次,消费者经济利益受到损害,应积极向致害人提出索赔。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在受害之后,往往不向致害人提起诉讼,进行索赔。这是虚假广告泛滥,侵害行为不止的重要原因,也是恶化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原因。因此,消费者的诉讼索赔,实际上不仅是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同时也有利于改变信息不对称现象,有利于约束信息量占有较多一方的行为。

最后,消费者也应提高自身素质,在市场交易中,向对方提供真实信息。虽然消费者在一般市场交易中常常处于“弱者”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在所有交易中都是如此,在有些交易中,消费者实际上处于信息占有较多一方。因此,消费者不能只是监督对方,消费者也有向对方提供全面、准确信息的责任和义务。如在人寿保险活动中,消费者作为投保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了解,可能多于保险人。这就要求投保人如实向保险人反应自身状况,以便使保险人做出正确抉择。总之,消费者在交易中真实地提供信息,对改决信息不对称现象也是有所裨益的。

四、社会中介组织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措施

所谓“社会中介组织”是指专门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中介服务的社会组织。它对改变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可发挥一定的作用:

一是使社会中介组织保持超然的、独立的地位。社会中介组织如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等,本身就是信息的加工者和传播者,如果这些机构隶属于某一权势集团如大公司,则势必会影响信息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因为大公司为其利益计,有可能强烈地要求中介组织扭曲式地掩盖某些信息,从而使信息不对称现象更加严重。而超然、独立的中介组织不受社会强势组织的影响和制约,就能够客观地不偏不倚地加工和发布信息。

二是中介组织组建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以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信息加工更加准确、更加客观。社会中介组织的行业协会,是中介组织共同协商建立的机构。该机构的运作,一方面减少政府机构对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成本,另一方面也使社会中介组织能够自我约束,提高了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这对加强信息的管理,提高信息可信度,改变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现象有极大的作用。

三是社会中介机构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广泛地搜集信息资源,合理地对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制作,客观地向社会披露信息。为此,社会中介机构要吸引社会优秀人才,添置先进设备,以增强加工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15.克服外部效应的主要途径

外部效应也称外部性、外部经济性或外部不经济性。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

种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会使这种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的第三者无端收益或受损。

由于外部性造成资源配置缺乏效率的原因是由于私人部门用于决策的成本与社会实际付出的成本之间出现偏差,因此矫正外部性影响的指导思想是:外部经济影响内在化,为决策者提供衡量其决策的外部性的动机。主要措施有税收,补贴,企业合并以及明确产权。

税收和补贴

迫使厂商考虑外部成本或外部利益的手段之一,是政府采取税收和补贴政策,即向施加外部不经济的厂商征收恰好等于外部边际成本的税收,而给予提供外部经济的厂商等于外部边际来收益的补贴,以便使得厂商的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相等,诱使厂商提供最优的产量。

但是这种方法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准确地以货币形式衡量外部性的成本收益,如污染环境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到底说有多大,所以有时政府只是近似地估计这些成本。

企业合并

将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经济单位合并是解决外部性的第二种手段,如果外部性的影响是小范围的,如一家小餐馆对一家洗衣店造成了污染,则由政府出面,则适合的价格把洗衣机卖给这家餐馆,通过合并,外部成本内部化。

明确产权

流行于西方的产权理论提出了解决外部性的影响的市场化思路。

科思定理的内容:只要产权定是明确的,则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无论最初的产权赋于谁,最终效果都是有效率的。

三、论述题

1、当前中国社会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之我见。

答案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普遍得到提高的同时,由于分配领域的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已经成为人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

我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比重较低并仍在不断下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扩大,这种“结构性收入分配不公”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普遍关心和关注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民生改善、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公平公正原则的体现,也关系到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关系到国家经济增长长期依赖投资、出口的现状能否改变。目前我国收入分配格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初次分配中“资本所得偏多、劳动所得偏少”。我国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偏低、下降过快等问题十分突出,由此导致的结果是,经济增长的成果难以体现在百姓的收入上,国民收入财富不断向政府和企业集中。2.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3.不同行业的职工收入差距偏大。4.私营企业职工收入偏低5.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拉大.6二次分配中,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总支出中占比偏低。

经济学界在研究收入分配问题时,通常是沿着两条主线展开的。一条是功能收入分配理论,另一条是规模收入分配理论。功能收入分配理论(也称要素收入分配理论),是将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劳动和组织等)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如何根据各种要素在社会产品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或贡献份额,将收入在各要素之间进行分配的理论。规模收入分配理论(亦称个人收入分配理论或家庭收入分配理论),则是一种研究如何将收入在个人或家庭之间进行分配的理论。由于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收入分配理论,还是西方各种不同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都将功能分配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因此,我国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始终是以功能收入分配理论为基础的。十七大提出了要进一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继续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这是在我国收入分配理论中首次提到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这就把公平问题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解决我国收入分配问题措施:

(1)进一步提高就业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作用。政府应在执行和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和完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并积极推动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

(2)进一步通过税收等收入分配杠杆对收入分配结构进行调整。目前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仍有很多不健全之处,需要改革税收制度。

(3)进一步降低部分政策性垄断企业的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政府应通过强化税收、上缴红利、薪酬政策等调控手段,平衡垄断国企与一般国企、国企与国民的收入分配差距。

(4)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建立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

(5)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在建立以社会救助、全民医疗保障和全民养老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公共财政也应优先投向民生领域。

总之,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把减少城乡、行业及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政府必须通过一系列与收入分配有关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全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这样才能逐步缩小收入差距。

答案二:

古语云:“不患寡而患不均”。改革开放

多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但分

配失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数据显示,内地基尼系数已激增至

0.48,大大超出

0.4的警戒

线。中国必须对日益加剧的贫富分化说“不”,社会收入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1)“调结构”,分配制度改革应先行

调整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进程。当前我国

40%的农民(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只创造了

10%的GDP(第一产业增

加值比重),这不可避免地使城乡差距呈现扩大趋势。现在的结构调整则首先是收

入分配结构调整,由此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从而为转变“投资出口”模式、调整

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奠定基础。

(2)“起点”入手,调整贫富差距

“政府干预贫富差距应从结果转到起点上来,起点的干预比结果的干预更有效”。

那么起点在哪儿?起点是消费。

参与市场经济的游戏就如同体育比赛,起跑线一样,但最终的结果总是有快有慢。而差距取决于参与者能力。所以,在国民能力差距扩

大的情况下,尤其是出现群体性的能力鸿沟的时候,贫富差距是不可能缩小的。

如此,政府应向广大民众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消费,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技能培训等决定文化、技能等方面素质的支出。

必须从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性出发,既包括受教育年限上的公平,也包括受教育质量上的公平。由此政府对分配的干预

才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4/5

分配的公平应以社会正义为前提。社会正义就是按照公认的游戏规则办事,包括

经济运行规则、社会运行规则。

(3)“与民争利”,政府须避免

按照西方一些学者对社会转型研究的结论看,转型期整个社会将骚动不安,社会

成员对利益的渴望格外强烈,官员也很容易出现权力滥用和腐败等问题。这对掌控

利益分配权力的政府来说是很大的考验。就目前的情况看,政府在理顺收入分配关

系、保障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公正方面,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高度重视。

首先,要有正确的战略。最主要的就是由改革初期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

思想,调整为效率与公平兼顾,并以此来确定未来的收入分配战略。

其次,政府要运用和使用好利益分配的杠杆。一方面加大法律对社会利益、收入

分配的调节作用,比如修订税制,政府减税等;另一方面要通过公共政策,理顺收

入分配关系。保持社会整体利益格局的大体平衡。

第三,政府要严格控制自身的行为,防止与民争利。应该说,目前这方面的问题

很突出。比如,土地征用、政府收费、政府自身的开支以及国民收入第一次分配、第二次分配中,政府的政策导向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

“重民生、促和谐”是此届政府的施政要旨,也是扩内需、保发展的实际需要。

而保障就业,使分配制度更趋公平乃是中国民生之本,也是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

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谈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把“加快调整国民收

入分配结构”放在了首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强调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让全

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更有尊严”,那么我们期待着

相关措施的尽快出台,社会发展更和谐。

2、克服外部效应的主要途径

答:外部效应也称外部性、外溢性、外部经济性或外部不经济性。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种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会使这种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的第三者无端收益或受损。包括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外部效应与公共产品的生产提供和消费有着密切的联系。克服外部效应的途径可以从私人部门和政府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私人部门对外部效应的纠正机制。私人经济部门有其自身克服外部效应的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一体化。私人市场机制可通过扩大企业规模,组织一个足够大的经济实体来将外部成本或收益内部化,从而纠正外部效应带来的效率损失;(2)产权和科斯定理。产权是指某种资源或产品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自由转让权等。产权应受到法律的保护。要使用别人的劳动,就必须支付相应的报酬,征得别人的同意。科斯认为,只要产权已明确界定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那么交易的任何一方拥有产权都能带来同样的资源最优配置的结果,这可通过双方之间的谈判自然地实现,产权赋予不同的人只会带来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同,这就是科斯定理;(3)社会制裁。社会制裁事实上反映的是道德的作用,比如,吸烟是消费成本外部化的典型表现,但吸烟给不吸烟者的健康带来损害,这是有违社会公德的。通过社会道德规范发挥的作用,吸烟者可能会觉得这时吸烟很不合适,从而自觉地停止这种带来负的外部效应的行为。

在私人市场机制下虽然存在着通过上述途径纠正外部效应的可能性,然而,实际上这些机制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政府正是私人部门所能指望的纠正这些外部效应的最好的机制。

(二)政府对外部效应的纠正。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来有效地克服和纠正外部效应。如政府出资开展环境保护、提供医疗救助等。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时还时常伴以其他手段。较常用的措施有:罚款、补贴、公共管制、法律制裁等。(1)罚款或征税。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所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进行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可以避免效率损失;(2)补贴。当存在外部收益时,为了扩大实际消费量,一方面政府可以直接提供准公共产品。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给私人企业提供补贴,降低私人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从而使企业在一定的价格下扩大供给量,达到纠正市场失灵的目的;当存在外部成本时,比如企业排污给附近的河流造成污染,政府也可以向企业提供补贴,鼓励其扩大投入,采取减除污染的措施,该进生产工艺,从而减少向河流排污的量;(3)公共管制。为限制企业排污这类带来外部成本的行为,政府也可以采用公共管制的办法,比如规定一个法定的标准,或对生产程序作出规定,比如规定所使用的原料必须符合某种质量要求等。公共管制可直接地限制企业过量排污,达到与罚款或补贴类似的效果;(4)法律制裁。法律措施是政府纠正外部效应的重要途径。比如,产权不明是外部效应的根源,因此政府明确地界定并有效地保护产权可以极大地减少这类现象的产生。

当然,以上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具有不同的政策效果,会对效率和公平这两大社会目标带来不同的影响;而且受到信息等条件的限制,在不同情况下有效执行的难易程度也不同。政府在实际决策时,还必须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3..从公共产品理论看当代政府的经济职能

从经济学原理的一般分析中得知,政府经济作用的产生源自“市场失灵”,因此,政府满足公共需求就成为一种职能必然。公共需求的满足需要公共部门来实现,即通过政府及与相关的部门,运用公共资源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来实现。于是,在前述的“职能定位”分析前提条件下建立了这样的逻辑推理结果:政府的经济职能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作为职能实现的主体,政府是公共利益的集中代表,所以它的作用应体现在满足公共需求维护公共利益之上;二是职能实现的客体,政府的经济作用应体现在供给公共产品之上。

以公共产品供给作为基本出发点,实现政府经济职能转变。适应全社会公共需求的变化,必须强化政府满足公共需要的经济职能,把主要精力和财力集中到公共产品上来,这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实现社会稳定的关键举措。

4.怎样认识“在西方国家政府失灵从逻辑上是必然的”

他们认为政府对市场的调节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政府失灵是客观存在的。1

有限信息,市场信息的不足是造成市场失灵的一个因素,政府这时就承担起提供信息的职能,但是现实相当复杂而难以预计,政府也很难做到掌握充分的信息,政府“犯错”的情况并不少见;2

有限控制。政府对私人、市场的控制有限,政府采取某些公共政策后,对私人市场可能的反应和对策往往无能为力。如政府采取医疗保险或者公费医疗政策,但是并无法控制医疗费用的急速上升;3

时滞限制。政府从认识某一问题到最后公布某一决策并付诸实施引起私人市场反应会经过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执行与生效时滞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政府调节市场的能力;4

有限决策。即使政府拥有充分的信息,通过政治过程在不同方案之间做选择仍会产生困难,在决策过程中,决策的那些少数人会自觉的倾向于自己所代表的阶层或集团利益的偏好和利益。所以,民选政府的决策是否符合大多数人利益是值得怀疑的。5

干预成本过大。6

短缺或过剩7

官僚主义

四、开放题

1.简单描述市场失灵现象,用所有知识内容进行描述,用公共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办法?

(1)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内在的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即只靠自有市场达不到资源的最有配置。市场失灵主要表现

一下几个方面:

①竞争失效。主要是因为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一方面产品之间总是有差异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交通费用等交易成本也阻碍着资源的自由转移。②公共产品问题;③外部性问题。现实生活中,许多产品和劳务的成本或收益有着显著的外溢性,使得成本和收益不对称,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④市场的不完全。许多产品是市场无法提供或无法充分提供的,此时则存在着市场不完全的问题;⑤偏好不合理——优值品,劣值品问题。现实市场中,并不是每个人的要求、愿望都是合理的;⑥信息的不完全。私人市场所提供的信息往往很不充足,这会影响到竞争的充分性,由此影响到市场机制的运转效率;⑦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的失衡。⑧

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市场经济的运行只是保证了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并没有解决分配的公平问题。

(2)市场失灵的原因:

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有它的积极作用,但也有它的消极作用,其原因是盲目地追求自发的市场经济,造成了“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利用市场法则的结果造成对市场发展的阻碍。市场失灵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过程中存在的:

1自发性。即各个分散的企业只从自身的局部利益出发,按照市场信号调整微观经济的资源配置,往往使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处在无政府状态。它需要经过长期的、无数次的反复,才有可能达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2滞后性。各个市场主体在接受价格信号时,所获得的高于或低于商品价值时,已是在交换之后的事了,此时再行调整,一方面已发生了供应不足或供过于求的状况,另一方面这时的调整也不能及时满足供求平衡的需要。市场机制的作用自身不具备预见经济变化的功能。

3不稳定性。当市场机制的作用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平衡时,不会因此而被稳定下来。各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还会将资源从效益低下的部门向效益相对较高的部门转移,同时造成这一部门供求平衡的损害。市场机制的竞争是各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竞争,哪个部门获利相对丰厚,生产者就会调动自己的资源要素向哪一部门转移,从而造成供需平衡的不稳定性。从根本上说,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对市场行为的过份依赖与放纵。

(3)

解决方法

1为了消除垄断的影响,政府可以采取反垄断政策。针对不同形式的垄断,政府可以分别或同时采取行业的重新组合和处罚等手段,而这些手段往往是依据反垄断法来执行。对反垄断法及其执行的进一步说明。

行业的管制主要是对那些不适合于过度竞争的垄断行业,如航空航天、供水等行业所采取的补救措施。这时,政府往往在保留垄断的条件下,对垄断行业实行价格控制或者价格和产量的双重控制、税收或补贴以及国家直接经营等管制措施。对上述政策的进一步说明。(2分)

2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是消除公共物品所造成的市场失灵的关键。做到这一点,可以依靠市场和非市场的集体决策两种方式。利用市场决定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的过程是通过消费者在既定收入和对公共物品偏好的条件下的个体需求曲线,在既定的供给量下加总所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从而得到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然后,根据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得出的供给曲线与该需求曲线的均衡,决定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

公共物品供给量也可以利用具有集体性、非市场性和规则性特点的公共选择。公共选择的规则多采用一致同意和多数票规则。

3.外部经济效果是造成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主要包括:税收和补贴、政府直接调节以及明确产权和谈判三种手段。税收和补贴政策是向施加负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厂商征收恰好等于边际外部成本的税收,而给予产生正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厂商等于边际外部利益的补贴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使得厂商以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进行决策。直接调节是政府通过行政或法律的手段强行控制外部经济影响,也可以将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经济单位合并。

科斯定理的结论也被用来解决外部影响问题。科斯定理建议:政府无须对外部经济影响性进行直接的调节,只要明确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当事人双方的产权,通过市场谈判就可以解决外部影响。(2分)

消除市场失灵的政策是根据不同的原因设计的,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起作用。(1分)

2.谈一谈学习公共经济学的过程和体会

3.

公共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