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镇村治安巡逻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编辑:清香如梦 识别码:14-978786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4-28 11:22:24 来源:网络

第一篇:镇村治安巡逻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镇村治安巡逻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txt12思念是一首诗,让你在普通的日子里读出韵律来;思念是一阵雨,让你在枯燥的日子里湿润起来;思念是一片阳光,让你的阴郁的日子里明朗起来。于我市镇村治安巡逻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公文易文秘资源网 crazyyazn 办公写作网 202_-9-15 5:39:00 我要投稿 添加到百度搜藏

------------------

近日,市综治委组织**、**、**等七个乡镇(街道)分管领导成立联合调研组,通过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我市村(居)治安巡逻队伍建设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探索进一步加强镇村治安巡逻队伍建设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使其更好地发挥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平安**”建设深入开展。

一、我市镇村治安巡逻队伍建设现状

从调研情况看,自我市202_年4月份召开强化治安防控、建设“平安**”现场经验交流会,全面部署治安巡逻和人民调解“两支队伍”建设工作以来,大多数乡镇(街道)、村居都能够按照要求,结合各自实际,建立起治安巡逻队伍,制定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扎实有效地开展群防群治工作,使刑事发案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越来越高,为平安创建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实践证明,镇村治安巡逻队伍已逐渐成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主力军,成为平安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当然,尽管镇村治安巡逻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相比,与农村群众的愿望相比,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主有有:

一是虽然大多数村(居)都建立起了治安巡逻队伍,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有的还制作版面,使制度“上墙”,但并未将治安巡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不能做到持之以恒,甚至有些村(居)从未真正实施,治安巡逻制度形同虚设。二是除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居)外,多数经济基础一般或薄弱的村(居)没有设立专门办公场所,没有配备必要的巡逻用具,治安巡逻队伍达不到规定人数要求,治安巡逻队员的报酬及人身安全保障等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落实,严重影响了工作开展;三是治安巡逻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多数村(居)没有实现人员专业化,整体素质还不够高,预警能力、应急反应和依法处置能力不够强,工作积极性差,不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四是派出所、乡镇(街道)综治办对镇村治安巡逻队伍的管理监督及业务指导不够,未能建立起有效工作机制。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与乡镇干部、村干部、巡逻队员深入交流,认真分析,调研组发现产生以上诸多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有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部分乡镇(街道)、村(居)对镇村治安巡逻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存在敷衍应付、畏难发愁情绪;有工作机制方面的原因,目前对治安巡逻队伍的配置、管理、监督制度还不够完善,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奖惩工作机制。但是,这都不是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造成问题的根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经费投入问题。这是乡镇(街道)干部、村(居)干部谈论最多、也最关心的问题,是制约治安巡逻队伍建设和工作正常开展的瓶颈,“钱”的问题只要解决好了,其他各种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按照要求,各村(居)巡逻队伍都要保证3-5人,每天治安巡逻人员至少2人以上。按照每村每天2名巡逻队员,每人20元报酬计算,一天需要支付报酬40元;一个月为1200元;全市908个村,一个月总共需要支付巡逻人员报酬108.97万元,一年就是1307.52万元。而且,这些仅仅是人员报酬。通过走访座谈,巡逻队员普遍反映,本来报酬不高,加上每晚工作任务重,危险性大,安全得不到保障,工作积极性受到很大挫伤。如果给治安巡逻人员每人入人身意外保险,每人一年需要近200元,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加上设立专门场所、购买必要巡逻用具的费用,如此大的开支,尤其是在我市免征农业税的新形势下,仅仅要求乡镇(街道)、村在不加重基层群众负担的情况下去独立解决是不现实的。因此,就造成了乡镇干部、村干部、巡逻人员积极性差,镇村治安巡逻队伍流于形式的现状,如果不尽快探索完善治安巡逻队伍建设的方法途径,下大气力解决影响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治安巡逻队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经过调研组集思广益,深入思考,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1、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镇村治安巡逻队伍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镇村治安巡逻队伍作为加强农村基层治安防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主力军,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实践证明效果也相当显著。对此,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加强治安巡逻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工作措施,解决好影响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不断推进治安巡逻队伍建设,为维护农村稳定提供坚强、可靠的保证。

2、立足实际破解难题,切实解决好经费保障问题。一是根据我市实际,建立完善新的经费保障体系。建议由市里出台相关文件,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在治安巡逻队伍建设资金投入上,采取乡镇(街道)承担50%,市财政承担30%,村(居)承担20%的新模式。这样,各级尤其是村(居)负担将大大减轻,按每村巡逻队员人员报酬一个月1200元计算,乡镇每月每村投入600元,市财政投入360元,村(居)只需投入240元,一年不过2880元,这样一个数字,绝大多数村(居)都是可以承受的。二是建立新的资金管理模式。各级投入的建设资金,由各乡镇(街道)设立专门经费,由乡镇(街道)综治办或派出所统一管理,统一发放巡逻报酬,合理分配使用,既保障镇村治安巡逻队伍建设工作所需,又便于统管理监督工作开展,确保治安巡逻队伍充分发挥职能。

3、整合资源规范运作,建设高质量的巡逻队伍。一是采取联村联防的治安巡逻新形式。联村联防、村企联访、联户联防等形式都是一些乡镇(街道)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建议全市统一部署,打破过去一村一防的工作思路,由各乡镇(街道)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村(居)面积大小,合理确定联村数目。以3村联防形式来计算,如果每天保证4名巡逻队员,每村只需招聘2名治安巡逻队员即可,而且可以轮值换岗,不值班的治安巡逻队员还可以从事其他职业,可以极大提高治安巡逻队员的积极性,而且,这种形式可以整和人力资源,有效节约经费,还可以形成严密有效的农村治安防控网络二是建立专职的治安巡逻队伍。资金来源有保障了,开支减少了,就为建立高素质的治安巡逻队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乡镇(街道)要坚持高标准、高规格,按照年轻化、技能化、规范化的要求,合理配置巡逻队员,抓紧建立健全治安巡逻队伍,建立专门办公场所,配置必要巡逻用具,在人力、物力上全面提升治安巡逻队伍质量,充分发挥治安巡逻队伍的应有作用。

4、理顺管理机制,加强培训指导。一是不断加大管理监督工作力度。为便于管理,建议将巡逻队员纳入派出所统一管理的轨道,健全完善管理监督工作各项制度,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和考核细则,由派出所组织专门力量,定期、不定期进行检查,严格实行逢抓必奖和发案必罚制度,对工作开展扎实,抓获犯罪嫌疑人或避免重大刑事治安案件及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巡逻区域内发生可防性案件的,对直接责任人处以罚款,从当月工资中扣除,充分调动巡逻队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切实加强对治安巡逻队伍的管理、监督。市委政法委也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不定期对各乡镇(街道)治安巡逻队伍建设情况进行检查、暗访,做到一季一通报,将工作开展情况、取得的工作成绩与责任人的奖惩紧密结合起来,奖优罚劣。二是强化教育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各派出所和要进一步加大对治安巡逻队伍的教育培训管理力度,原则上每半年培训一次,不断提高不断提高巡逻队员预警能力、应急反应和依法处置能力。各级领导要在学习生活中关心巡逻队员的成长,在注重队员身体素质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队员科学文化、综合知识的学习,为队员们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全面提高素质,将治安巡逻队伍真正打造成为维护农村基层和谐稳定的主力军。

以上提出的各种工作设想和建议,可以选择部分靠近城区、经济基础较好的乡镇(街道)做为试点单位,经实践检验后,再面向全市推广。

202_年4月

原文链接(公文易文秘资源网-转载时请保留):http://www.teniu.cc/gongwenxiezuo/ShowArticle.asp?ArticleID=93729

第二篇:华龙村202_年治安巡逻队伍建设实施方案

华龙村202_年治安巡逻队伍建设实施方案

为切实推进“平安华龙”的建设,主动应对当前社会治安形势,努力构建基层治安防控网络,建立健全治安防控长效机制,使我村义务治安巡逻队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组建治安巡逻队伍

队 长:柯昌游

副队长:严永红 王兴中

成 员:张庆、邹习兰、张克禄、柯于良、曾凡富

二、工作安排

1、为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坚持每季度至少一次业务培训和政治学习教育。

2、坚持重点区域(位置)、重点时段的夜间经常性巡逻。

3、坚持每周一次晚上的巡夜制度。

4、坚持在春节、清明、国庆等重大节日期间增加巡逻次数期间的全天候巡逻。

5、加强以防火、防盗、防破坏及安全知识等为内容的治安防范宣传,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6、做好治安和矛盾纠纷等信息上报和处置工作。

三、治安案件发生后的工作要求

1、治安巡逻人员在接到治安报案后,要在30分钟内赶到现场,履行职责并迅速向上级报告。

2、对较为严重的事件,处理起来较为吃力的,要迅速请队长和副队长来解决。队长、副队长不能解决的,要迅速打110,请民警来解决。

总之,我们要积极认真参与治安防范工作,尽职尽责抓好巡逻对各项工作的落实,为实现“平安华龙”努力工作。

华龙村 202_年1月1日

第三篇:永和镇治安巡逻方案

永和镇治安巡逻方案

为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整治,推进我镇平安创建,构筑社会治安巡逻防范长效机制,进一步增强对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和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压缩违法犯罪分子活动空间,确保我镇社会政治稳定,治安秩序良好,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预防为主,打防结合的方针,开展治安巡逻,杜绝各类治安事件的发生,保障广大居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立“保稳定、创平安、促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真正达到“秩序好、发案少、群众满意、社会稳定”的目标。

二、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永和镇治安巡逻领导小组,负责对各巡逻小组的督导、检查工作。组 长:吴笛(永和镇党委委员、副书记)副组长:袁小康(永和镇党委委员、政法委书记)林繁(永和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成 员:李泽卫(镇派出所所长)

皮禄涛(镇党政办主任)

黄贤林(镇综治办主任)

杨继钟(镇司法所所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综治办,由黄贤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各种资料的收集、上报。第一组:负责巡逻垛丁村、长岭村 组长:林繁(永和镇武装部部长)

巡逻人员:刘延安 李泽卫 杨光曦(派出所民警)王大学

杨顺静 何 波 田应志 杨晓军 陈绍发 周博海 巡逻车辆:派出所警车2534 第二组:负责巡逻白水河村、后坝村 组 长:朱世江(永和镇纪委书记)巡逻人员:李朝前(派出所民警)

丁泽兵 曹 晴 兰胜举 黄胜贵 杨巧奎

徐应泉 万坤林 郑明祥 刘凌志 巡逻车辆:派出所警车2535 第三组:负责巡逻萍水村

组 长:罗刚(永和镇党委副书记)

巡逻人员:闵国纳 杨 旭(派出所民警)杨继钟(司法所)

张正元 简朝江 张贞龙 杨富祥 张世洪

王中贵 冯大书

巡逻车辆:派出所警车668 第四组:负责巡逻洗马塘村

组 长:袁小康(永和镇政法委书记)

巡逻人员:黄贤林 唐武伦 秦国川 杜光华 李绍兵 肖天军 皮禄涛 黄家元 刘余忠 巡逻车辆:派出所警车340

三、巡逻任务

1、严密注意巡逻区域内可疑人、事、物,依法盘查可疑人员。预防、制止现行违法犯罪活动,及时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

2、及时处置巡逻中发现的各种事件、矛盾纠纷。

3、检查企事业单位,居民住宅安全防范等。

4、了解民情民意。

四、巡逻时间

:第一组:每周一晚上7:30点 第二组:每周二晚上7:30点 第三组:每周三晚上7:30点 第四组:每周四晚上7:30点

五、巡逻要求

1、巡逻值班人员每晚7:30镇政府值班室集中,不得无故缺席,有事必须向治安巡逻领导小组请假。

2、参加巡逻的村干部每晚7:30村委办公室集中。

3、巡逻人员必须佩带统一袖标,派出所民警必须着装。

4、巡逻采用定线和不定线的方式,逻到每个村民组,确保不留死角死面。

5、各巡逻组应认真填写巡逻记录并在记录上签名,次日后将巡逻记录交领导小组办公室。

6、巡逻中要做到理性、平和、文明,树立一个良好的国家工作人员形象。

7、要把巡逻与“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大走访、开门评警”、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每组巡逻队员每人每晚须走访一户居民,接受群众咨询,了解民情民意并记录在册。

第四篇:驻村“第一书记”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驻村“第一书记”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摘 要: 贫困村“第一书记”队伍是活跃在精准扶贫脱帽工作中的主要力量,这支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关系到党中央提出202_年全国整体脱贫总目标的实现。通过对广西部分贫困村镇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信息化手段,分析贫困村“第一书记”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加强贫困村“第一书记”队伍建设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 精准扶贫 贫困村“第一书记” 队伍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有19.5万名机关优秀干部勇当排头兵,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这支排头兵素质如何,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脱贫摘帽成效的高低。为深入了解“第一书记”队伍的现状,切实找准存在的问题,通过组织发放问卷、实地调查、大数据收集信息的方式,结合笔者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的经历,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加强贫困村“第一书记”队伍建设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希望为“第一书记”队伍建设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第一书记”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以广西选派驻村“第一书记”为例,通过调查,我们深感广西各级党委政府精心策划指导、严密组织管理、认真培育功劳巨大,派出单位和相关部门的合力支援成效显著,但驻村“第一书记”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率先垂范作用不能不排在第一位。同时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

一是“第一书记”选拔阶段不够严格谨慎。对任职“第一书记”原因调查问卷分析,有百分之六的“第一书记”反馈是单位硬性要求,另有百分之九的“第一书记”认为当初只要报名就成功当选了,百分之八十五的“第一书记”选择了主动报名+层层选拔才顺利担任。同时在实地走访调研中发现,总体上选派的“第一书记”是政治觉悟高、愿做事、敢做事情的干部,但因单位分配名额、组织部门把关不严等原因,导致部分选派的“第一书记”素质和能力无法胜任农村工作,出现农村党建能力不行、心理承受压力不大、责任担当意识不够、个别廉洁自律有问题等情况,反映出一些党委政府对选拔“第一书记”在?l件上没有严格按照要求把关,文件规定执行过程中是存在偏差的。

二是“第一书记”使用过程不够合理科学。“第一书记”选派到位后,怎样让他们尽快适应当地的工作生活环境,并利用个人专长有效开展相关工作。调研组走访了相关职能部门、村委会和“第一书记”队伍,对怎样开发“第一书记”这支队伍的潜力这个问题上,百分之十八的受访者表示需要派出单位的大力支持,百分之二十二的问卷认为对新任“第一书记”要培训到位,另有百分之二十八的问卷显示组织部门下派“第一书记”驻村之前要做好“功课”,做到安排合理科学下派,剩余百分之三十二的受访者认为村委干部配合工作是关键。经过对调研问题的综合分析得出,一方面职能部门在驻村安排上有一定的随机性,优先安排“关系户”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就导致合适的人放在不适合的位置上,在客观环境作用下即便个人能力再强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一些部门对提升“第一书记”业务能力的模式相对陈旧固化,存在“走过场”等形式主义,达不到“第一书记”的需求期望。

三是“第一书记”相关制度不够完善。目前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各界,对“第一书记”队伍只关注“脱贫”目标结果,这支队伍建设的过程还存在薄弱环节,制度建设还待完善。如考核制度方面,有人认为“第一书记”所驻村情各不一样,面对的中心重点工作、开展工作起始平台肯定不一样,假如拿一把考核尺子标准衡量有失公允,“第一书记”的考核由所在县(区)组织部和乡镇党委政府共同组织,在优秀名额有限的情况下,往往出现“第一书记”在村级、乡镇考核优秀,最终结果为称职的情况。工作保障制度方面,调研中有“第一书记”感叹自己一天不是在跑项目的路上就是在回村的路上,工作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财力不易,但工作保障制度方面还不完善,由此造成人身安全缺乏保障,家庭负担存有顾虑,甚至派出单位所在二级部门奖金分配“缺斤少两”等问题。受访的“第一书记”普遍认为工作生活上承受着多方面的压力,压力大小及来源依次为群众的殷切期盼、派出单位考核和保障、政府部门任务传导、个人理想和家庭因素。

四是“第一书记”工作规划欠长远考虑。一方面对“第一书记”任期满后留任态度,调研中发现大部分“第一书记”倾向于任期结束后就离任,只有少部分“第一书记”表达留任的意愿,希望带领村民脱贫后再考虑去留问题。另一方面关于群众对“第一书记”的任职初衷调研分析,百分之六十四的群众认为“第一书记”是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真心实意带大家脱贫致富,还有百分之三十六的群众认为“第一书记”来任职的目的无非就是想来“镀金”,以此作为个人事业发展的“跳板”。以上两个调研问题反映出“第一书记”群体间的“跳板”心态比较普遍,他们个体之间、派出单位之间的情况是存在差异的,有人本来身居要职权位,且派出单位实力雄厚,这样的“第一书记”可支配的个人和公共资源多,工作开展起来顺利且见效快,提拔使用的机会就高,相反那些个人和派出单位都一般的“第一书记”,在任期内一般很难做出巨大实绩,要想从众多优秀干部中脱颖而出,一些人急功近利搞面子工程,没有长远规划,甚至做出牺牲群众利益的错误决策,这违背了选派“第一书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初衷。

二、“第一书记”队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书记”队伍存在问题的原因,既有客观大背景的影响,又有主观工作不力的问题。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第一书记”队伍选人和用人政策贯彻不实。“给人给钱不如给个好支书”,乡镇领导道出“第一书记”做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说明“第一书记”个人能力的重要性,也反映出“第一书记”与所任村兼容对村民的利害关系,从选派政策实施执行看,来自各行各业的“第一书记”水平参差不齐,虽然政策规定“第一书记”采取自治区、市、县“三级联动”的方式统一择优选派,按在职干部总数的一定比例抽调方式,但有些单位为了自身工作考虑选派的干部能力不是最好、最合适的,另经过几次选派后部分单位为了完成选派名额,在选派质量把关上要求有所降低,影响到这支队伍的战斗力。从用人政策实施效果看,存在不科学合理的情况,在调研中一名艺术特长的“第一书记”庆幸自己分配到现在这个瑶族村,他抓住“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机会充分利用艺术特长,以成功建设村级瑶族文化活动中心为突破口,顺势带动村道路桥梁等其他项目建设,不仅为该村赢得了更多资源,更难得的是凝聚了人心,开创了扶贫工作的良好局面,但其他具有一定特长的“第一书记”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第二,“第一书记”队伍工作制度执行和创新力度不够。目前省、市、县(区)针对“第一书记”队伍工作都制定了相应制度,部分地区结合实际情况还单独出台了配套制度,这些制度严格来说是独立的,但在总的目标体系下又应该起到“上下左右”联动和互补的作用,只有严格执行制度导向才能保障“第一书记”队伍输出连续强劲的战斗力,如针对“第一书记”来回跑项目、走访调研需要经费支持,很多省份都出台了由省、市、县三级财政按照标准落实“第一书记”工作经费,各省、市、县三级财政情况有好有坏,这笔财政兜底的工作经费执行支付率也不一样,同时在调研中发现,对“第一书记”提拔使用前后实施政策力度不同,以上这些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第一书记”的工作积极性。另外,职能部门对“第一书记”队伍工作制度创新是不够的,主要体现在扶贫项目申报、考核、业务培训等方面,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整体的脱贫进度。

第三,“第一书记”队伍建设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不紧密。“第一书记”是派出单位、县(区)组织部门、乡镇党委政府三者的交叉点,起到部门之间交流的中介作用,如果说“第一书记”没发挥好这个作用,部门之间又不主动联系的话,以上四者相应的责任和统一的目标都是无法实现的。如调研中发现,首批“第一书记”个别存在“管理真空”的情况,这里面不仅仅有“第一书记”散漫不作为的原因,更有部门之间联系不紧密监管缺失的情况。另外,“第一书记”换届后只有市县派出少数人员愿意继续留任,省级选派人员基本没有人留任,一方面反映出“第一书记”的工作确实非常难做,普遍存在坚持干完一届就换人的想法,怕自己离开单位领导视线太久回去“坑”都没有,另一方面折射出在“第一书记”留任意愿方面各部门之间没有提前做好交流工作,对干出实绩的“第一书记”留任工作是不重视的。

三、加强“第一书记”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强化堡垒,明确“第一书记”队伍建设目标。

党的学习教育活动是“第一书记”队伍思想组织建设的重要方式和载体。现阶段,派出单位、县(区)组织部门、乡镇党委政府应以“两学一做”、“十九大”精神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三方联动让“第一书记”理解教育实质内涵,做“政治的明白人”,学好并运用到农村工作中,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第一书记”学党章党规,让“第一书记”意识到扶贫工作是政治任务需求,同时要慎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向扶贫工作先行者于成龙那样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人清清白白,做事不昧天地良心;要求“第一书记”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特别是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系列理论思想要学以致用,时刻以习总书记青年在陕北农村插队七年事迹为动力榜样,总书记在那么困难环境下都能团结群众、发动群众、发展群众、干好事业,提升治理水平,他响应党的号召亲身经历,用实践印证“农村事业必大有所为”的道理;号召“第一书记”争做合格党员,就是要告诫自己牢记党员带头要克服万难为民办事的宗旨,扶贫脱帽是农村一线工作的“拦路虎”,“第一书记”要有信心驯服这只老虎并为自己所用,如精准扶贫、化解群众纠纷等服务面对的是村民百姓,做好这些工作就是为自己赢得了民心,但通常这些工作繁重面临压力巨大,这就需要“第一书记”坚守党员理想信念,强化抗压能力,相信党的革命事业必胜。

(二)优中选优,搭建“第一书记”队伍建设框架。

“第一书记”作为外来力量直接嵌入村级组织,实现与基层社会的有机联系,并搭建起“国家―基层组织―社会”的三边关系,这是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的重要管理方式。对此必须选派高素质的“第一书记”才能帮助农村建强党组织,实现扶贫方式由“输血”到“造血”转变,逐步形成扶贫良性循环模式。一是要建立“第一书记”人才数据库,并根据“第一书记”的部门行业特点、个人特长来分类,把扶贫工作想象是一场大型的综合战役,“第一书记”这支军队要打赢这场战役就应派出“海陆空”战士作战,哪些战士适合海军,哪些战士擅长陆地作战,选拔空军的要求是更加严格,对“第一书记”选拔工作也应做到这样。同时将“第一书记”个人工作档案入库分类,以便组织随时再次抽调使用。二是要抓住“第一书记”派出单位派人关键节点,组织部门为保证选人质量可以尝试指定选派近几年考核优秀的年轻干部、中层领导、专业技术人员等作为该单位的考核加分指标,同时为防止“凑够名额”的情况发生,对单位人数少的确实人手不足的情况不再硬性分配名额,可尝试将多出的名额对社会上编制内的党内人员公开招聘等方式遴选,这样通过抓好选人环节,夯实“第一书记”队伍建设的基础。

(三)精细管理,优化“第一书记”队伍建设结构。

选出的“第一书记”要体现在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带头为民办事、加强思想引领、提升治理水平方面的“五大职责”作用,相关部门要在“第一书记”的使用方向和监管培育载体上做精细管理。一要依据每个贫困村的村情、所在乡镇的镇情,匹配各“第一书记”的特点特长科学合理地安排驻村,并对“第一书记”与所驻村的“兼容性”适当评估,“好钢用在刀刃上”,杜绝先安排“关系户”、随机抽签等入驻安排形式,确保每一位“第一书记”都能结合所驻村情发挥自身的优势特长,让“第一书记”不?在扶贫起跑线上。二要在政策平台上给“第一书记”更多空间施展“拳脚”。如在金融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政策上,应给“第一书记”所驻村产业发展开绿灯,减少一些审批环节;再如好的平台重在长期贯彻抓落实上,如普遍反映“第一书记”论坛、调研座谈、业务培训、临时党支部等模式效果好,应长期坚持传承下去。通过搭建“第一书记”各式各样成长锻炼的平台,让想干事、会干事的“第一书记”干成事。

(四)正向激励,增添“第一书记”队伍持续动力。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第一书记”战斗队伍出现精力匮乏等状况,这就需要在思想上、心理上、物质上有坚强制度的后盾。如职能部门是否可以尝试先整合资源、制定项目申报指南、每年集中“第一书记”对村级项目申报、项目答辩、专家投票通过的方式,注意淡化和减少“跑项目”运动,避免为争夺扶贫资源而导致精力分散,职能部门应赋予“第一书记”更多的资源和资源配置权,使国家的政策表达与农民的需求在“第一书记”这个扶贫中介上得到有效对接,从而构建起一种有序良好的基层秩序。此外,通过完善制度设置合理均衡地分配项目资源,有针对性地偏向常年处于贫困境况的地区,做到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又如对“第一书记”评优考核制度,是否可以尝试在村镇推荐意见优秀的基础上,采取对“第一书记”集中答辩考核优秀的方式,同时加强村级考核环节的开展,增加村民村干部的意见比重,优秀“第一书记”必须是群众一致认可推选的,避免少数“第一书记”在完成村级责任状并获得村镇推荐优秀的情况下最终只获得称职的情况;再如符合提拔条件的“第一书记”,不管他是否还在任职期,所在市县组织部门、乡镇都可以主动向派出单位关心“第一书记”个人发展问题,从而既肯定了派出单位和个人工作,又给“第一书记”打了一针暖心剂;通过加强对“第一书记”的人文关怀及系列保障制度建设,确保党中央202_年整体脱贫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晓毅.精准扶贫与帮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_(3).[2]蒋妥.因地制宜选派“第一书记”实乃精准扶贫之良方[N].中国青年网,202_-5-12.[3]石柳愿.以“二分模式”试析广西驻村第一书记工作[J].传承,202_(4).项目来源: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广西派驻贫困村第一书记政策实施效果跟踪研究”(批准号:15BZZ 002)的阶段性成果。

第五篇:农村干部队伍建设调查与思考(范文)

农村干部队伍建设调查与思考

农村干部队伍建设调查与思考

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关系到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和稳定。近年来,**镇党委围绕“强基固本”目标,狠抓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村级基层干部队伍,为不断提升农村干部队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探索,逐渐形成了适合本乡镇的做法。

一、农村干部队伍现状

**镇位于我市东北部,总面积75.1平方公里,共有24个行政村(62个自然村)、45377人、273个村民小组。202_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82元,经济水平处于全市第三层次,镇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目前,全镇共有村干部129名,含市级机关下派干部1人、镇机关和单位下派干部4人、大学生村官8人。女干部13人,占干部总数10.1%。村党组织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交叉兼职的2人。24名村支书中,从事水产养殖4名、从事其他经营10人,退役军人4名,能人型占95%。从年龄结构看:村干部(含大学生村官)中35周岁以下干部21人、占干部总数16.3%;干部平均年龄45.1周岁。从学历结构看: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11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8人,中专和高中文化程度66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34人,村干部平均受教育年限12.4 年。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农村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提高新形势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迫切需要。通过村级组织换届和一系列的教育培训活动,村级班子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对农村村级干部提出的新要求,村级干部队伍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队伍的结构不合理。干部年龄偏大,50周岁以上的村干部54人,占干部总数41.9%。对照镇党委规定的村干部55周岁退职的规定,近5年内(止202_年底)共有退职对象42人,占现职干部总数的32.6%;年轻干部数量少,35周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共有21名,仅占干部总数16.3%,剔除大学生村官人数后,实际人数仅占干部总数10.7%;女干部数量少,共有13名,占干部总数10.1 %,剔除大学生村官人数后,实际占9.3%;文化程度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干部34人,占干部总数26.4%。

(二)干部的工作思路不宽。部分村干部一直担任副职,由于一些干事创业精神和工作能力突出的干部辞职或退职,这部分干部从配角变成主角、从幕后转入前台,但工作经验不足、工作魄力比前任有所下降,以致胆子小、步子慢,求稳怕乱,工作缺乏创新精神,分析形势缺乏新观点、研究情况缺乏新见解、发展经济缺乏新思路、解决问题缺乏新办法,难以突破个人的传统经验和思维定势。部分村干部缺少思考能力,习惯盲目跟风,上级要求什么、下面落实什么,上级检查什么、下面突击什么。

(三)干部的工资待遇不高。在经济待遇上,大多数村干部工资年均14000元、月均1200元左右。由于村级经济薄弱,村级组织应该去办的事没法去办,一些该办好的事很难办好,导致少数村干部看见矛盾装“瞎子”,听到意见装“聋子”,遇到麻烦绕“圈子”。个别村和干部缺乏应有的号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在政策待遇上,对村干部在退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诸多问题上机制尚待健全。

(四)选人的渠道不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造成农村优秀青年人才外流严重,使村级组织选人用人的视野和空间受到限制,村级领导班子后继乏人的问题比较严重。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干部自身的原因,也有一些客观因素,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任务繁重。加快发展经济、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环境整治、维护社会稳定等任务繁重,要全面完成这些任务,村干部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二是干部心理失衡。干部报酬的形式从支付补助到领取工资,从半职业化到职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管理的要求越来越严,与本村其他种田大户、养殖大户比,与在外务工和经营人员比,工资报酬没有明显优势,造成了部分干部心理上的不平衡,挫伤了工作的积极性;三是集体资源匮乏。大部分村无水面资源、无集体耕地资源、无土地利用资源、无税收分成资源,村干部面临“无米之炊”窘境,造成“不做事怕群众说、做事怕家人说”的尴尬局面。四是后备人员外流严重。在农村人口流动过程中,80后、90后的“农二代”纷纷走出农村,优秀青年有的通过考学离开了农村,有的通过参军去了部队,还有的直接去了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就业、定居,直接造成了村级干部人才的断层。

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实践

围绕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针对村干部队伍的现状,**镇党委未雨绸缪,分别从后备干部选拔、年轻干部培养、在职干部管理、提高干部待遇、执行退职干部保障等方面落实措施,保持基层干部稳定。

(一)“选好种”,培养后备干部。一是注重公选。202_年11月份,镇党委公开向社会招募村级后备人才,吸引了应往届大专院校毕业生、退伍青年、经济能人等60名年轻同志报名考试,储备了一批学历高、年龄轻、能力强的优秀人才。现有的年轻干部中,有9人是从后备人才库中产生。对这类人员,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坚持跟踪培养,先后有8人进入“两委”班子。由于村干部职数的限制,还有部分的年轻同志编外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由村给予用工补助。二是注重推荐。在每年冬训期间,各支部实行公开推荐,上报1-2名后备干部,并纳入到党建工作考核中。同时,注重从事业单位选拔年轻干部到农村工作,先后选拔5名单位工作人员到村任职。对工作认真、群众评价好的同志,任职期满后,尊重本人意愿可继续留村任职,或者回到原单位给予重用。

(二)“蹲好苗”,锻炼年轻干部。一是抓年轻支部书记。目前,35周岁以下的年轻干部中,有2人任村支书、2人任村主任。鼓励年轻干部主动挑担子,使年轻干部能够尽快独挡一面。陆胥村支部书记肖兴钢,今年28周岁,退役军人,任支部书记已经4年,任职期间,村里先后投入资金60多万元开展村庄环境整治,修建了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浇筑巷道2.2公里,建设停车场1400平米。八尺沟支部书记张明,今年35周岁,202_年元月从经管站选派到村工作,任职期间,狠抓村级集体经济,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建立合作社和小农场,全村土地规模种植达1000亩,占总面积85%以上。二是抓大学生“村官”。开展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与大学生“村官”结对帮带活动,强化大学生村官管理,定期举办大学生村官论坛,进行思想交流,不断提升大学生“村官”管理社会事务、引领发展的能力。三是抓机关年轻中层干部。坚持把机关年轻干部下派到村任职,锻炼一线工作能力。现有在职机关中层干部14人,除去年和今年新录用的公务员外,其他人员都有任职村支部书记的工作经历。8月22日,镇党委举办了第一期干部论坛,组织机关、单位、村青年干部,围绕岗位职责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年轻干部个人谈工作感受、领导点评、同事观摩等形式,不断提高年轻干部的综合素质。

(三)“修好枝”,严管在职干部。一是签订承诺。农村干部全都签订了《村干部辞职承诺书》,杜绝“吃大锅饭”、当“太平官”、“懒官”、“庸官”的现象,积极探索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机制,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二是目标管理。建立健全村干部绩效考核制,实行目标管理。紧紧抓住“业绩与报酬挂钩”这个“牛鼻子”,对村干部实行任期目标管理,将全村范围内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党建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工作量化,考核结果与本人工资报酬直接挂钩。对考核倒数的村负责人实行诫勉谈话。三是述职。村干部每年就承诺目标和计划完成情况向党员和村民代表进行述职,并由党员、群众对村干部按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无记名测评。镇党委、政府对党员、群众满意的村干部给予表彰奖励,对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的村干部进行告诫谈话,对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二的予以调整、免职。四是民主监督。健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等制度,实行“四议两公开”和“五事四制”工作法,通过村务公开栏或召开会议等形式定期公开事务、财务、党务,落实好党员、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和决策权。

(四)“补好水”,提高干部待遇。一是提高在职干部待遇。为稳定在职村干部队伍,增强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不断提高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今年初,镇党委出台了《关于调整村干部报酬的暂行办法》,旨在通过综合考核,适当拉开先进与后进的差距,做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丑不一样,起到奖勤罚懒的指挥棒作用。《办法》中明确,村干部报酬由基本报酬和考核报酬两部分构成。基本报酬根据村庄人口规模确定,按15300—16500元分为3挡。考核报酬基数为9100元,按年终农村工作目标百分制考核实绩综合计算,考核实绩分95分及以上、90-95分、85-90分、80-85分、80分以下等5个档次,分别乘以系数1、0.75、0.5、0.25、0;当考核得分低于80分时,村干部考核报酬则为“0”。经测算,202_年村干部理论最高报酬达25600元,达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倍。《办法》中还明确,今后村干部报酬试行正常的递增机制,年涨幅为10%。二是保障退职干部待遇。自202_年村“两委会”换届起,镇党委制定了农村干部年满55周岁实行正常退职的规定。该政策出台以来,已经有14名同志正常退职,这部分同志在领取养老金前,由镇、村分别发放一定的工资和保险补助。主要措施是:与职务挂钩,根据原任职务,实行五级分类,分定不同补助标准;与任职年限挂钩,按照5年一档的标准,分成六档,与所任职务对应;与奖惩挂钩,对非正常退职的人员不予以补助,对任职期间受表彰或处分的,分别加计或扣减补助比例;与生活水平挂钩,建立增长机制,每年按6%的比例增长。在现有退职村干部中,补助额最高的为660元/月、最低的为100元/月。

(五)“照好阳”,激发干部活力。农村干部处在最基层,往往被边缘、被忽视,需要阳光经常照耀,驱散消极、受冷落的心理。镇党委通过给“阳光”并逐渐形成一定的惯例,激发不同层次干部的活力。一是激发年轻干部的工作活力。镇党委大胆启用年轻干部担任村“两委”正职,积极争取招录计划,鼓励优秀村干部参加公务员招录考试,已有4人通过招录考试,并在本镇任职,这大大激发了“村两委”年轻正职干部的热情。二是激发在职干部的活力。村支书退职或离职后,一般从村主任或副支书人选中选拔村支书,保证工作的延续性和保持班子稳定,促进干部的正常成长。对优秀的副职干部,安排到自然村负责人岗位上予以重用,享受村主任的待遇。三是激发“老”干部的工作活力。镇党委对“村两委”正职任职超过15年、连续5年综合考核先进、3次受到市级以上表彰的人员,可充实到社区和驻镇单位工作,或享受专项事业编制待遇。目前,已有2名同志分别参加社区管理和公路养护工作。四是发挥退职干部的活力。鼓励干部到龄退之后“退而不休”,在“两委”换届前继续发挥委员职能,发挥建议权和监督权。

四、提升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

农村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他们工作积极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作用的发挥,影响到上级的决策、指示和精神的贯彻落实,影响到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只有不断充实农村干部队伍、锻炼工作能力、激发工作热情、解除后顾之忧,才能形成充满生命力、创造力和战斗力的农村改革和建设力量。

(一)以德为先,抓好农村干部教育。一是深入开展政治品质教育。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党课教育、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活动等,加强干部的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教育,增强党性修养,提高党性观念。在选拔干部和评议干部时,加大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指标权重,使其由“软指标”变成可操作“硬指标”,以“德考”倒逼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提升。二是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社会关系中,讲道德、讲原则、讲人格、讲正气,谨慎交友;在家庭生活中,努力做到量入为出,勤俭持家,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培养良好道德观念、形成文明道德风尚的根本途径。三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道德是人们内心的法”。

强化传统道德教育,启发个人道德自觉,完善个人品格,以道德教育促进个人道德修养,引导干部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促进良好的家风养成。

(二)用之以长,抓好农村干部培养。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两委”的职能内涵和外延不断扩伸,农村干部任职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所以,“眉毛胡子一把抓”式的干部培养,已经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一是突出领导型的村干部培养。通过工作观摩、现场演练、模拟实践等方式,搭建空间和平台,充分发挥村干部组织号召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激发他们内在的领导潜能。二是突出创业型的村干部培养。通过创业交流、行业座谈、典型介绍等形式,聚合村干部人力和智力资源,发挥他们的积极乐观、吃苦耐劳、带领致富的热情。三是突出事务型的村干部培养。通过专业培训、业务讲解、分类指导等形式,提高村干部业务水平和能力,发挥他们热情、细致、周到的品质。

(三)劳其筋骨,抓好农村干部锻炼。一是设定合理目标,锻炼农村干部的发展能力。把集体经济增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村庄环境整治、公共设施建设等工作作为锻炼干部的主试验场,用发展检验干部工作的决心、办事的能力,增强在群众中的核心带头作用。二是提高办事效率,锻炼农村干部的执行能力。强化经常性监督和过程控制,建立刚性化执行机制、导向化激励机制。细化工作目标分解,使每个工作岗位有目标、有措施、有责任人、有时限、有督促检查、有考核评估,做到管理闭环,奖罚分明。三是直面矛盾问题,锻炼农村干部的维稳能力。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于工作始终,全面排查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建房规划、利益分配、环境污染等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的问题、不稳定因素的苗头,克服畏苦、畏难、畏烦情绪,做到敢于面对问题、主动介入引导、及时落实措施,使农村干部在处理矛盾中锻炼维护农村稳定能力。

(四)建章立制,抓好农村干部管理。一是建立考评机制。镇党委着重对村干部目标管理和任期目标考核,党员群众着重对干部工作能力、敬业精神、廉洁自律等进行评价,实行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既看能力、又看态度的上下联动的考评机制。二是建立激励机制。综合运用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奖励和物质利益挂钩等措施,解决村干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探索优秀村支书的激励路径,对连续几年在全镇综合考核排前或连续受到市级以上综合表彰的村党组织书记,试行参照享受事业单位人员待遇、发放一次性奖励等方法,分别从政治、经济上予以激励。三是建立流动机制。合理地设定干部退职年龄,保持干部队伍的年轻化水平;强化干部问责处理,解决不称职干部“出口”的问题;加大后备干部的选拔力度,按照“50、40、30”的年龄梯队形式,每个村要有三分之一的35周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四是建立保障机制。建立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相适应的在职村干部工资增长机制,保持村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岗位的吸引力。逐渐提高退职村干部的生活补助水平,减少退职干部的生活落差和心里落差。)

镇村治安巡逻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