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及分析
编辑:琴心剑胆 识别码:14-1063523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10 17:49:2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及分析

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及分析 山东艺术学院

张学星 摘 要:

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带有战略性的民生问题。分析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找出社会、学校、学生各个层面 的问题,据此分析原因与改进措施,有助于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难 现象 分析 文章编号:

ISSN2095-6711/Z01-202_-05-0153 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共识。就业难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概括起来。这与我国社会大环境因素、高校培养及指导、学生 个人就业观念等因素有关。

一、社会大环境因素

1.高校毕业生连年增加,往届毕业生未就业总量大

据统计,近十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快速增长。202_ 年为

338 万人,202_ 年毕业生人数达到 699 万人,而 202_ 届毕业生 达到 749 万。十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使毕业生数已翻番。应 届毕业生找工作已属不易,往届需要就业的毕业生就更难了。在各类招聘会中,都有众多往届毕业生的身影,既有一直没有 找到满意工作的,也有辞职二次就业的。2.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

受世界经济大环境影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中国经

济增速低于年初预期,GDP 增速已落到 7% 以下,未来几年有 可能继续下降。重要经济指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增速均有下降。受大环境及企业利润下降影响,一部 分企业、单位新招聘人数减少,甚至裁员。由于人力成本上升,甚至出现了一部分外企转移国外的情况,这都影响社会就业环 境,加剧就业难。

二、高校教育与培养因素

1.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从各企业用人实际安排上来看,应届毕业生进入企业基本 上要试用或者学习培训半年至一年。有关企业招聘人员透露,除去业务开展经验需要从头学起外,应届毕业生专业能力与企 业业务水平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等所代表 的专业知识水准,在市场上基本用不上。这也给了各高校一个 办学启示,那就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主体,高校不能只顾埋头办 学,导致教学和社会人才需求脱节。高校应及时关注市场变化,培养更多的适销对路的人才。2.就业指导工作质量不高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一方面缺乏系统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一方面缺乏就业指导人员,万人以上规模的高校基本维持在 1~4 人,甚至更少。高校就业指导课课程设置、学分管理、教 材编制、师资培训等还停留在文件上,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多忙 于事务性工作,无暇于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大部分工 作人员无就业指导专业背景,大多是党政干部或辅导员兼职,就业指导内容仅停留在就业形势介绍、就业政策宣传、简历制 作和面试技巧等浅层次方面。在指导学生实践实习、职业类型 选择、职业生涯规划等深层次工作方面则无能为力。另外,高 校就业指导大多采取讲座和集中上大课等群体辅导方式,无法 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就业咨询需求。

三、大学生个人因素 1.就业观念落后

目前在大学生中间普遍存在眼高手低,期望值过高的现象,他们对就业压力估计不足,不能真正了解社会就业形势,遇到 稍不如意的岗位就轻易放弃。不愿意到小地方、小企业就业,参加三支一扶、村官选任、其他援助项目的积极性不高,有些 学生还不愿意转行、接受不了暂时低薪等。业务能力、工作经 验的积累与成长,这决定以后的薪酬调整。要积极引导学生转 变就业观念,树立“小”观念,“从小单位小企业做起、从小 事做起、从挣小钱做起”。

2.部分大学生个体素质难以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笔者所在高校某学院曾组织过专场招聘会,从很多参会企 业的用人需求来看,绝大部分企业提供的岗位以与专业技术紧 密相关的岗位为主,此类岗位约占 70% 左右。其余岗位如客户 经理、业务员、行政文员等,也是要求有相近专业学习背景和 一定的专业能力。故毕业后如果不考虑转行,无论是进入专业 类公司从事专业还是行政、营销等岗位工作,都要求有较强的 专业水平与能力。这就说明,大学生在读期间,专业学习还是 第一要务,专业学习搞不好,就业竞争就已失去了优势。在要 求学生具备较强专业水平的同时,部分企业提出让学院推荐素 质较高的学生进行面试。明确提出优秀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或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等经验丰富的学生优先考虑甚至直接签 约,可以看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也不亚于专业学习。3.学生创业风气初步形成,但还没有形成有效规模

为更好地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国家除了扩大就业外,近年 来出台多项鼓励创业的政策。高校毕业生创办个体工商户、个 人独资企业,可依法享受税收减免政策等。国务院还发文从教 育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机制、创业指导服务等 9 个方面促进大 学生创新创业。创业不仅可以缓解就业难,还能带动就业。但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普遍具有畏难情绪,由于经验比较 少还容易导致失败。以上因素造成现在大学生创业还没有形成 有效规模,对就业难的缓解作用不突出。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环境下,高校需有所作为。笔者 所在学院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学生创业,例如在学生会成 立创新创业部门,设置学生干部团队专门进行学生创新创业模 式探索、项目发掘、项目策划、实施指导与管理,建立实际意 义上的创新创业孵化器。另外,积极申请政策支持,加强我院 创业工作与省金种子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对接,引导与鼓励学 生积极申报创业项目。选拔专业拔尖学生进入相应专业工作室,进行针对性的专业培养,鼓励他们参与校企合作与各层次专业 实践。

总而言之,要解决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高校、学生个 人等多层次联动,需要各个层面发挥好各自的作用,需要全社 会的参与和全方位的深化改革。包括高等教育改革,用人机制、保障机制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高校要大力推行就业、创业培训,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对大学生来说,认清形势,分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实事求是,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新形势下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就业模式浅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升级,高等

教育的结构规模不符合社会岗位和需求的要求,大学生就 业难问题显得日益突出。据统计,202_ 年

全国高校毕业生 达到了 6 60 万,初就业人数占总数的 7 0%,也就是说,仍有 198 万

大学生“毕业即失业 ”。内蒙古地区高校毕业生今年 也首次突破了 1 0 万

人,达到 1 0.2 万

人,内蒙古劳动力市场

形势显然是供过于求,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大学生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因此,针对当前情况,总结出我 区当前大学生就业模式的利弊并探索新的模式显得尤为 必要。

一、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就业模式

大学生就业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力的发展 密不可分。根据国家未来人事制度宏观改革的趋势,通过 分析大学生就业模式多元化发展的方向,可归纳为“学校 主导型”、“学生自主型 ”、“用人单位订单型 ”就业模式。笔

者认为,目前,我区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主要依赖“学校主 导型”、“学生自主型 ”就业模式。

(一)“学校主导型 ”就业模式 “学校主导型

”就业模式是以学校为主导力量引导大

学生就业。在这种模式中,学校的主要职责是内强学生素 质,外拓学生就业市场。“学校主导型

”就业模式在学生就

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就业的资源和经验相比 学生个体要丰富得多,因此,使学生就业选择的路更多,选 择的面更宽,更有利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双向选择。目前,我区各单位,特别是各高校高度重视,把大学生 就业问题作为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的基础工程来抓,作

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来抓,为促进大学生就业采取 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比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从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去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另外,为提 高大学生就业,很多高校,如内蒙古大学、内蒙古交通职

0 1 4.6-8 KAO S HIYUZHAO S HE NG近

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 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考研大军 中,以期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增加就业筹码。研

究生可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一般意 义上所讲的 “ 考研 ”

就是参加全国硕士学位研究 生招生考试

(以下简称研究生招生考试),研究生

招生考试政策性强、环节多、时间跨度大,为了

使同学们有一个简单直观的了解,这里就研究 生招生考试的主要环节及相关知识给大家做一 简单介绍。一、关于报考条件

我国硕士研究生种类比较复杂,按照培养目 标和培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学位 两种类型;根据考试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全国统 考、推荐免试、单独考试、管理类联考、法硕联考、强军计划、援藏计划和农村师资计划几种。当然

还可从录取类别或学习方式等方面来进行划分,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对象主要为国家承认学 历的应届本科毕业、本科毕业以及具有与本科 毕业同等学力的中国公民。教育部 《

全国硕士学

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以下简称招生简章)中对

考生报考不同类型、选择不同考试方式都有着

具体的要求,例如对于报考单独考试或工商管 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等部分专

业学位的考生,不但在学历方面有明确要求,还 要求考生具有相应年限的工作经验;对于报考 法律硕士(法学)、法硕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 的考生,除学历要求外,对其之前在高校所学的 专业也有具体的要求等等。

各招生单位也可根

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也会对考生提出具体的业 务要求,同学们在正式报名前应按照教育部招 生简章、拟报考招生单位的招生简章及相关业

务条件要求,认真审核本人报考资格,遇到不清 楚的地方一定要及时进行咨询,以免影响正常 的报名考试。二、报名环节

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报名采取网上报名加现 场确认的方式进行,报名和调剂的指定网站是 “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以下简称“研招 网”)。

同学们注册用户名进入网上报名系统后,应认真阅读相关公告信息,根据系统页面提示 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正确选择招生单位、考试 方式、报考专业、研究方向、报考点等项目,填写 个人相关信息。

所有栏目填报完毕,再三核对确 认无误后,提交信息生成报名号即可。

这里需提 醒大家,“

招生单位 ”、“ 报考点 ”、“ 考试方式 ” 三

项为报考的关键信息,不论是否已支付报名费(选择北京、河北、四川等省份报考点的需网上 支付报名费,选择其他省份报考点的需现场支 付报名费),在提交信息生成报名号后,此三项 信息是不允许修改的。

同学们若要修改报名信

息,应在网上报名截止时间前,重新注册用户名 进行报名、缴费。

(一)关于报考点的选择

不同于其他各项国家教育考试,研究生招生 考试对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考生在选择报考点

方面也有着具体明确的要求,同学们在进行网上 报名之前,务必仔细阅读教育部发布的招生简 章,拟报考招生单位、拟选择报考点以及该报考

点所在省级教育考试机构的网报公告及关于网 上报名的所有相关信息,然后再结合自身情况正 确选择具体的报考点,以免因错选报考点而耽误 报名和考试。

———“ 考研 ”

流程指南 >>>多兵 大学之后,路向何方 189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分析及解决方法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分析及解决方法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

本文从市场就业环境、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分别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尤其是高校扩招学生涌入就业市场后,无论是政府、社会、学校、还是家长、学生都感到了就业形式的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试就其原因及其应采取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从市场就业环境看

(1)毕业生供需矛盾加剧。据教育部统计,随着大学扩招的展开,大学毕业生人数正以每年近百万的数量高速增长。202_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80万,202_年已增至495万,202_年达到559万,而202_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将超过600万。毕业生人数每年的大量增加造成市场供过于求,势必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2)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间的矛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的“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其一方面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

2.从高校来看

(1)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从总量上看,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并不算多,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具体到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结构性不平衡的矛盾就突出起来。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盲目追逐热门专业,一哄而上,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2)高校培养的部分学生质量不过硬。许多高校扩招后学校的各项软、硬件设施都不能满足需要,其中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短缺,教师队伍的素质下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从而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一些高校只是口头上重视就业指导,导致许多毕业生根本就不懂如何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是在人才市场上盲目找工作,这样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高校就业指导缺乏对学生在求职方法、技巧、何如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等方面的指导。

3.从用人单位看

(1)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吸纳、储备人才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有些单位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按需求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极大的挫伤了毕业生的积极性。

(2)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能及时置换冗员。有的单位在招聘时特别看重工作经验,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招聘后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才能正常上岗。因此,他们更青睐那些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大学生。用人单位的这种短期行为,大大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4.从毕业生来看

(1)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和落后的择业观与现实的需求反差太大。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停留在以前——高薪、大城市、环境优越。大学生的这些就业观念与新形势下的就业需求是极不相称的,它们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一部分人找不到相应的工作位。

(2)部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欠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希望所招收的大学毕业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交协作能力以及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能力。而一些学生在大学里只满足于完成应学的课程,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狭隘,动手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欠佳,适应性不强。社会的期望值与学生自身素质的这一差距也影响着学生的最终就业。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政府相关部门要深化体制改革,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1)政策引导,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急需大量的人才,这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另外,政府要积极为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

(2)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准确、高效、全面的收集、筛选、分析评估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

各类信息,实现供需双方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网络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应抓紧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需求信息库,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2.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合理置换冗员

(1)要根据需要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要转变选人观念,按需择人。高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科研、技术开发的人才,中低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具体使用操作方面的人才。只有合理地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才会满足用人单位各个层次对人才的需求,使得各类人才都有用武之地。

(2)要加强人才储备,合理置换冗员。企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尽管许多企业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企业竞争力低下。因此,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同时置换不能适应自身发展的冗员,从而增强企业的活力。

3.高校要适应市场办学,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要。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

(2)加强就业指导,广开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择业平台。高校要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咨询、讲座、座谈等多种形式,加强毕业生求职择业指导,为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同时,要广开渠道,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广泛联系,充分发挥自身既了解学生,又熟悉用人单位的优势,积极主动地为他们牵线搭桥,为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4.毕业生要更新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择业素质

(1)注重综合技能的培养,提高整体素质。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自觉地通过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2)更新就业观念,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毕业生要不断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意识。

参考文献:

[1]赖三策: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202_(4).[2]张颖: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报,202_(6).[3]徐思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2_(1)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

现在大家都在说,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这一点从人们的学历越来越高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大学生多了,或者说高学历的人多了,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开始慢慢浮现出来,那就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在二三十年前,大学生的社会地位是无比崇高的,大部分的学生都进入了国有单位,有一份令他们骄傲的“铁饭碗”,过着让人羡慕的“高知识分子”的生活。而反观现在的毕业大学生,几乎人人都在汹涌的就业大军里奋斗着,想要挤向一份令自己满意,令父母满意的工作岗位面前。然而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

大学生就业难,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呢?现在社会上普遍的观点就是,高校扩招了,大学生越来越多了。以前可以数的上的高校也就那么几间,但是现在的高校遍布大江南北,大学生更是遍地都是。以前受过教育的都少得可怜,而现在随手拉一个人出来都有可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当然不仅指本科,还有各种大专技校等等),可以说,大学生已经不稀罕了,不值钱了,所以大学生就业困难了。

但是在课程视频中间,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子的一份数据,尽管高校每年都在扩招,但是中国大学生占全国人口的比例10%都不到。202_年底全国大学生占总人口比例仅仅是

6.8%。反观欧美各大国,甚至日本,他们的大学生占全国人口的比例都不低于30%,更有甚者是50%以上。我们其实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中国的大学生人数其实不多,甚至可以说是远远不够的。那为什么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如此严峻呢?在演讲中,徐老师提到这以下几点:1)政府政策的限制,包括地方贸易及人才壁垒,户口限制等问题; 2)国家、地区以及各领域之间人才价值的不平均;3)大学生的就业素质低下; 4)大学生本身的就业的思维困境。

对于第一第二个问题,这不是我们大学生能改变的,国家正在进行教育改革以及各种就业政策的完善,相信未来几年这一状况会逐渐好转。我们能做的改变,在第二到第四点上。

关于大学生的就业素质问题,其实归根究底还是一个观念的问题。毕业大学生很容易产生这样的一种错觉,就是所谓找工作,就是写一份完美而漂亮的简历,附上各种能力证书或者获奖证书,复印个几百份,装订好,然后一份份的投递出去就可以了。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找工作未免也太舒心了吧!

在外国,每一位毕业大学生都把找工作当做是一份全职工作来尽力的。他们会认真筛选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单位,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熟悉这个单位以确保他是一个适合双方的选择,然后他们会写一份求职信,以某某先生、小姐起头,然后写上自己自己选择这个单位的原因以及自己想要竞争的岗位,还有为什么自己适合这个岗位,最后在信上附上自己的履历表,这才发出去。他们投的简历不多,但是每一间都做足了功课。当然,也许这样的方式在中国也许不太行得通,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的,你不可能把求职信寄到外交部去,人家也不应定会看你的东西,但是从外国的这种求职方式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于求职的态度是非常严肃认真的,反观中国的毕业大学生,拥有这种态度的可是少之又少啊!

所以说,就业素质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怎么样算是提高就业素质?首先的一点,就是要认真严肃的对待“找工作”。很多人在网上投的简历就乱七八糟让人哭笑不得,比如有用艺术照代替一寸照,再比如,简历写得实在太“简”了,从简历里人家都看不出他有哪些经验或特长是可以对单位招聘的职位做出贡献的。还有,打电话通知面试的时候,大部分人一点儿礼貌用语都没有,没头没尾的好像人家在求他一样,并且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投的是什么公司和什么职位。没有人要求投简历的人必须得记住他都投过哪些公司。但是至少,应该有个记录,什么公司,什么职位。面试的时候,不要答非所问。想提高自己的就业素质的前提是,把找工作当成一份工作来做。认真,细致。不高估自己,也不低就。低职位也不见得就不好。

说到不高估自己,也不低就,这就是一个就业观念的问题了,或者说,这就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思维困境了。很多人都觉得,自己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花了这么多钱这么多精

力念完大学,理所应当的要找一份合自己心意的工作,于是就有人把自己的期望值抬得太高,以至于很多机会都看不上,最后甚至还不如一些不如他们的学生。

现在找工作有这样子的一种说法,就是“骑驴找马”。大学生本身,尤其是在校成绩优异的学生,是觉得自己非常厉害的,他们觉得自己的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了。但是说实在的,没有一间公司或是单位会找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管理阶层的。也许大学生自己觉得自己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面,其实我们接触的都只不过是书本上面的理论知识罢了,就算有一年的实习时间,我们的经验其实还是远远不够的,基层的工作其实正是最适合我们的,因为在这样子的一个阶层里面,我们能够接触足够大量的工作,但我们很好的把我们的知识和工作上面的经验结合起来的时候,我们才算是真正合格的毕业生,才有资格去谈更高水平的工作。

而且,是谁说学管理的就一定要进大公司当管理层的人员的,又是谁说学外语的一定要当翻译的;为什么学经济的不可以当作者发表一些经济方面的研究文章;为什么学表演的不能自己开一间艺术学校呢?不少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都被社会上普遍的想法给束缚住了。

很多的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在面临三个主要的出路,出国,考研还是找工作。出国,在很多同学看来,不少国家的就业环境不中国要好得多。没错,国外的就业政策的开放是他们的就业环境会相对宽松,但是他们对于能力的要求实际上也是更高的。考研吧,对于一些对实践经验更看重的行业来说,考研知识增加学生的理论知识而已,工作,好吧,我们又回到了最开始的问题上面,就业困难。

说到底,想要在毕业以后找到好的出路,就是让我们的能力和工作,或者说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这不仅仅是证书或者奖状的问题,而是企业或单位对你的要求,理论的或是经验上的。一个拥有英语六级证书的同学也有可能口语不太流利,这个时候,也许你觉得自己的资格很高,但很多企业就看不上他们了。不仅单位自己创业?这样对个人的能力要求又更高了不是吗?所以还是那句话,想要找一份高水平的工作,首先就要拥有高水平的能力,不是吗?

长篇大论的这么多,其实要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除去客观因素,大学生自己的主观因素也是很重要的。总结下来也不过两点,就是转变就业观念以及提升个人能力罢了。相信做到这两点,对于能力越来越高的现代大学生来说是不难的。

第四篇:女大学生就业难分析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公共政策分析

新闻:

新华社北京8月9日电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9日表示,就业是民主之本,我国非常重视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有效的公共政策推进女大学生就业。

宋秀岩是再国务院新闻办9日举行的发布会上做出如上表述的。宋秀岩之处,在整体就业形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要保证女大学生拥有公平而充分的就业机会还应做出更大的努力。为了解决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政府有关部门一方面开展了促进就业的各项活动,是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建立更加便捷、相互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在招生和教育全过程中加强指导,使毕业生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转变就业观念,不断提高就业能力。据介绍,202_年以来,教育部、人设部和全国妇联共同开展了女大学生创业导师行动以及创业扶持行动,全国已经创建了女大学生的实践基地6000多个,帮助了一大批女大学生提高创业就业能力,实现创业就业。

同时,国家还出台了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的财政政策,就是对有创业意愿的女大学生,国家将提供5—10万元的小额大款,由国家贴息扶持女大学生创业就业。目前全国已经贷出妇女创业就业的小额贷款260多亿元,国家和省级财政已经贴息将近10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妇女中包括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的创业就业问题。

分析:

从公共政策的特征上来讲,首先,国家对于促进女大学生毕业就业以及创业的问题所出台的政策就是国家的一项公共政策,这个政策是由国务院提出并经过审核通过实施的政策,因此它具有合法性和强制性,一切政策只有经过合法化的过程,才能对公众有约束力,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公共政策,因为经过了国家的认可因此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从而加大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并为女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提出了综合的政策来增加就业量,还从根本上加强了女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创建实践基地,不仅创造就业机会还有效的锻炼了他们的工作能力,使其更适应社会上岗位的需要,一个问题多方位解决,这就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整体性和多样性,正因为各个击破所以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任何一项政策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万无一失,他可能导致人们希望的结果也可能出现人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对于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其真正的功能不言而喻,可以降低女大学生的失业率,缓解就业压力,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新一代的发展,但他们也有明显的副作用,在未来可能会出现女大学生利用政策作出违法乱纪的事:逃税等,还有可能让他们的竞争意识降低从而不求上进等问题,这就充分体现了公共政策的多样性。

最后,国务院能够就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个问题做出全方位的应对措施,从各个方向考虑来解决问题,从自身条件到外在环境都考虑周全,这也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明确性。就业难的问题不能单单加大就业量那样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且坚持的时间也不会长久,所以,我们国家的政策不仅从外部环境上作出很大的调控,以经济支持女大学生创业,还能享受很多优惠政策,从大学生自身上也做出了应对措施,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要学习好基础知识,还要加强自身素质以及能力的培养,建立实践基地等都给他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明确提出为保证女大学生拥有公平而充分的就业机会还应做出更大的努力为这个政策指出了明确的目的,充分体现政策的明确性。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剖析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剖析

【摘要】据统计,202_年中国内地有610万的应届毕业生将走向就业市场,而与此相对的是中国的经济形势持续的不景气,萎靡的就业市场能否承载庞大的就业大军。现如今,就业形势遭遇“寒冬”,大批大批的大学生涌入人才市场,他们手里抱着一摞摞的材料,心里怀揣的是坚持四年甚至更久的梦想。然而,迎接他们的是一个又一个“不可能”、“考虑考虑”„„ 其实,这样的局面一向是多方面造成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社会热点;政府;企业;政策;措施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在现在知识化的时代,本科生一抓一大把,研究生毕业当文员,海归回来变“海待”,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变得茫然无措,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担忧。大学毕业后找份工作现在已经变得愈来愈艰难。大学生就业,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快速蹿成了社会热点、焦点和难点。

1、大学生就业形势

1.1大学毕业生总供给与总需求矛盾依然突出。

近年来,高校大学毕业生供给量不断加大。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仍不会减弱,到202_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但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数量远远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数量【1】。

1.2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突出。

1.2.1市场需求与大学专业设置矛盾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不能与企业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以至于蜂拥而上的一些热门专业如今出现人才供给的过剩。

1.2.2区域结构性矛盾非常明显,西部地区供给与需求矛盾较大。

目前,大量大学毕业生过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城市。而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基层却面临着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的情况。

1.2.3不同行业与专业就业冷热不均。

目前,毕业生所学专业的专门化程度越高,与国民经济中增长较快的行业和职业相关性越强,就越容易就业。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是艺术领域,二是生命科学领域,包括医学、生物和农学专业。同时,低就业率往往和低薪相连。

1.3金融危机下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当前整个世界经济形势的恶化直接导致了社会整体就业形势的严峻。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目前企业普遍实行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大幅减少,不少企业甚至停止了招聘【3】。

2、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2.1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2.2 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2.3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2】。

2.4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2.5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2.6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2.7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与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相对于社会需要比较滞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没能

及时更新,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教材多年未变,专业划分不合理,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对知识传授比较看重,而对能力培养却比较轻视;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钩,造成结构性供求矛盾。高等教育的滞后性和周期长的两个特点确定了其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够,而高校人才预测工作处于探索阶段甚至还没有开始,都造成了高校招生功利性比较明显,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甚至脱节,导致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3、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上世纪90年代下半期开始,大学生就业就开始成为难题,年复一年被各界热议。十多年过去了,难题没有缓解,反而越积越重。最近几年,各媒体频繁报道大学生人才招聘会人满为患、水泄不通的场面,以及几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案例,给人们留下深刻的感性印象。而政府权威部门所发布的数据,也从理性层面印证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事实。尤其是去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加深,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形势更加趋紧。眼下,在签约高峰的秋冬两季过去之后,不少学生还在为何去何从愁眉不展。各方应积极采取措施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

3.1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于近期出台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七项措施,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央和教育部制定的扩大就业的相关政策,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农村地区第一线工作;支持高校毕业生入伍,投身国防建设;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等

【4】。

3.2省级政府在促进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建立和完善教育部门、劳动就业部门和产业部门统一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体系;加强教育部门、劳动就业部门、科技部门、财政部门的合作,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经费、政策、项目的支持,为高校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

3.3建立和完善全国和区域的人才需求监测预报制度,定期发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状况信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信息服务;注重大学生职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估、职业开发和职业决策。

3.4适应劳动力市场对高等教育各类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多形式、多类型、多层次办学格局;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加快培养经济、社会、文化、国防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农业、资源、能源和环境方面的紧缺人才。”

3.5密切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动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更加多元化,灵活就业、待就业的毕业生数量继续增加。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求职也出现了新的趋势。对于劳动力市场出现的一些新情况需要及时加以研究,以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5】。

3.6从政府角度讲,应当充分认识到高校毕业生在目前仍属稀缺资源这一现实,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不同地区发达程度的差别、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分配上的差距以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采取的行为,认真研究对策和有效的调控手段,加强宏观管理与指导工作。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并不存在,因此,真正有效的机制是一种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混合机制,那种认为市场经济中政府的“无为”即“有为”的观点,实际上是对市场经济的误解。

3.7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吸纳毕业生的主渠道。尽管目前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高,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企业竞争力低下。对我国企业来讲,抓紧有利时机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合理置换冗员已成为当务之急。

3.8目前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较量,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切实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需要塑造自己。同时就业形势的变化使大学生必须更新就业观念,使自己的思想从陈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大胆主动地在社会的大天地里找到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另外,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择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找准自己的位置,也才能在就业难的形势下使自己处于主动状态【6】。

综上所述,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注意,只要高校,学生和用人单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相互沟通,就能掌握较充分的信息,从而有利于扩大就业量,也减少企业损失,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良性循环,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参考文献】

1、胡斌.《大学生就业问题透视》.人民日报,1999-02-27.2、邱永明.《人才与学历关系的理性思考》.中国大学生就业期刊,202_年第13期

3、盛国林.《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中国大学生就业期刊,202_年第14期

4、袁方 姚裕群.《劳动社会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2_年 7月,第148页

5、吕宝云.《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浅析》.大庆石油学院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

6、胡鞍钢 陈永宏 杨韵新《扩大就业,挑战失业》.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2_年版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及分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