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土壤学复习资料
编辑:心上人间 识别码:14-520759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6-13 01:50:48 来源:网络

土壤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3、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取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4、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5、土壤腐殖质:指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6、土壤腐殖物质:是指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7、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8、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9、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含粒间孔隙的体积)的质量。单位为:克/厘米3。

10、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单位为:克/厘米3。

11、土壤孔度(孔隙度、总孔度):在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12、粒级:通常根据土粒直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将其划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粒组)。

13、当量粒径:细粒部分则根据颗粒半径与颗粒在静水中沉降速率的关系(斯托克斯定律)计算不同粒级土粒在静水中的沉降速度,把土粒看作光滑的实心球体,取与此粒级沉降速率相同的圆球直径作为其当量粒径。

14、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15、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16、土壤结构体:是土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结构的土块或土团。

17、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18、当量孔径:是指相当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的孔径。

19、毛管持水量:地下水位较浅时,毛管上升水达到最大时土壤的含水量。

20、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21、土水势:为了可逆地等温地在标准大气压下从指定高度的纯水水体中移动无穷小量的水到土壤水分中去,每单位数量的纯水所需作的功的数量。

22、土壤水吸力:是指土壤水承受一定吸力时所处的能态,简称吸力。

23、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24、滞后现象:对于同一土壤,即使在恒温条件下,土壤脱湿曲线(由湿变干)与吸湿曲线(由干变湿)不重合的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25、萎焉系数:当植物因根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焉时土壤含水量,称为萎焉系数或萎焉点。

26、土壤的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

27、土壤的导热率:是指单位厚度(1cm)土层,温度差为1℃时,每秒钟经单位断面(1cm2)通过的热量焦耳数,单位为J/

(cm.s.℃)。

29、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30、可变电荷:数量和符号随介质pH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表面电荷。

31、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是指每千克干土所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以cmol(+)/kg表示。

32、土壤盐基饱和度:就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33、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4、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35、土壤退化:指的是土壤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

36、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37、富铝化过程:指土体中二氧化硅淋失,而铁铝氧化物相对富集的过程。

38、交换性酸度:用过量的中性盐溶液(如1mol/L

KCl或0.06mol/L

BaCl2)浸提土壤时,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H+

或Al3+大部分被交换出来,再以标准碱液滴定溶液中的H+,这样测得的酸度称为交换性酸度,以厘摩尔(+)/千克为单位。

二、填空题

1、五大成土因素是指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其中

生物

是主导因素。

2、土壤基本粒级有

石砾、砂粒、粉粒、粘粒。

3、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是

电荷价、离子半径

离子浓度。

4、按照吸附机理可以把土壤吸附性能分为

交换性吸附、专性吸附和

负吸附。

5、产生阳离子专性吸附的土壤胶体物质是

铁、铝、锰的氧化物及其水化物,被专性吸附的阳离子主要是

BⅠ、BⅡ族和其它过渡金属离子。

6、土壤钾元素形态可分为

水溶态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矿物态钾。

7、若土壤的容重为1.325g.cm3,质量含水量为20%,则土壤的孔隙度为

50%,空隙比为

1:1,三相比为

固:液:气=50:26.5:23.5。

8、旱作土壤有效水含量为

田间持水量与萎焉系数的差值。

9、良好的土壤结构性,实质上是具有良好的空隙性,即要求

总孔隙大

而且

大小孔隙合理分布,有利于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的调节和植物根系活动。

10、根据土壤胶体表面的结构特点,大致可将土壤胶体表面分为

硅氧烷型表面、水合氧化物表面、有机物表面、等3种类型,2:1型粘土矿物的表面属于

硅氧烷

类型。

11、根据土壤水分所受力的作用,土壤水分类型分为吸附水、毛管水、重力水。

12、土壤三相的导热率顺序是

固>液>气,热容量顺序是

液>固>气。

13、土壤潜性酸包括

交换性酸

水解性酸,其中

交换性酸度

更能代表潜性酸度。

14、一个良好的土壤应该能使植物

吃得饱、喝得足、住得好、站得稳。

15、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多样性包括

土壤微生物类型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多样性、微生物呼吸类型多样性。

16、土壤胶体电荷产生的原因有

同晶替代、吸附、断键、解离。

17、土壤碱度的液相指标是

总碱度,固相指标

碱化度。

18、土壤水分含量的常用表示方法有

质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相对含水量、土壤水贮量。

19、1:1型粘土矿物是由

1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代表矿物是

高岭石;2:1型粘土矿物由

2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胀缩型如

蒙脱,非胀缩型如

伊利石。

20、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因素是

离子饱和度、互补离子

粘土矿物种类。

21、酸性土的指示植物有

茶树、映山红、铁芒箕、石松。

22、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是

土壤质地、PH、粘土矿物类型。

23、评价土壤质量的参数指标应符合的条件是

代表性、通用性、灵敏性

和经济性。

24、我国将土壤退化分为

土壤侵蚀、土壤沙化、土壤盐碱化、土壤污染、不包括以上各项的土壤性质恶化和

耕地的非农业占用。

25、影响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因素是

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有机质、土壤质地。

26、土体内物质的移动按机理可分为

溶迁作用、还原迁移、螯迁作用、悬迁作用、生物迁移。

27、水田土壤中的有效氮以

态氮为主,而旱地土壤中的有效氮则以

态氮为主。

28、土壤团粒形成的粘结团聚过程包括

凝聚作用、无机物质的粘结作用、有机物质的胶结及复合作用

有机-矿质复合体、蚯蚓和其它小动物的作用

等过程。

29、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多样性包括光能自养型、化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异养型。

30、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形态有水溶态、交换态、专性吸附态、有机态、铁、锰氧化物包被态、矿物态。

三、简答题

1、比较砂土和粘土的土壤肥力特性。

砂土

粘土

透水快,蓄水难

透水慢,蓄水力强

养分缺乏,保肥力差,供肥快

养分丰富、保肥力强、供肥慢

透气性强

透气性差

温差大

温差小,属冷性土

耕性

易耕作,但耕作质量差

不易耕作

2、简述土壤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意义。

①团粒结构土壤的大小孔隙兼备;②团粒结构土壤中水、气矛盾的解决;③团粒结构土壤的保肥与供肥协调;④团粒结构土壤易于耕作;⑤团粒结构土壤具有良好的耕层构造。

3、简述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①有机质组成与状态:物理状态,化学组成,C/N。

②土壤环境条件:湿度与通气状况,温度,酸碱度,重金属及盐分等。

4、比较1:1型和2:1型胀缩型粘土矿物的性质。

1:1型

2:1型

晶格构造

一层硅片和一层铝片

两层硅片和一层硅片

层间作用力

氢键

分子键

同晶替代

普遍

CEC

物理性质

胀缩性,吸湿能力,可塑性等

胀缩性,吸湿能力,可塑性等

5、简述土壤的酸碱缓冲体系主要有哪些?

①碳酸盐体系;②硅酸盐体系;③交换性阳离子;④铝体系;⑤有机酸体系。

6、简述影响土壤酸碱度的因素。

①盐基饱和度;②土壤空气中的CO2分压;③土壤水分含量;④土壤氧化还原条件。

7、为什么我国南方土壤阳离子交换量通常低于北方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

我国南方土壤阳离子交换量通常小于北方土壤的主要原因:

气候因素。南方高温高湿,矿物风化强烈,物质淋溶也强烈,大量盐基离子被淋失,盐基饱和度小。而北方相对低温低湿,盐基离子淋失较少,有时还相对富集,盐基饱和度大。

②粘土矿物类型。南方主要为1:1型及铁铝氧化物及其水化物,而北方主要是2:1型胀缩型矿物。

③土壤酸碱度。南方土壤通常是酸性或强酸性,而北方土壤通常是碱性或石灰性。

8、什么是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

土壤的纬度地带性是指地带性土类(亚类)大致沿纬线(东西)方向延伸,按纬度(南北)方向逐渐变化规律。这是由于不同纬度热量状况不同引起植被不同并导致成土过程的差异。

9、简述土壤氧化还原状况与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关系。

①土壤氧化还原状况主要影响土壤中变价元素的生物有效性,如高价铁、锰化合物(Fe3+、Mn4+)为难溶性,植物不易吸收。在还原条件下,高价铁、锰被还原成溶解度较高的低价化合物(Fe2+、Mn2+),对植物的有效性增加。②另外,氧化还原状况还影响养分的存在形态,进而影响它的有效性,如土壤Eh>480mV时,以硝态氨为主,适于旱作作物的吸收,当Eh<220mV时,则以铵态氮为主,适合水稻作物的吸收。

10、简述我国土壤酸碱度分布状况,造成这种土壤酸碱度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我国土壤的酸碱性反应大多数在pH4.5~8.5的范围内,在地理分布上有“东南酸西北碱(南酸北碱)”的规律性,即由北向南,pH值逐渐减小。大致以长江(北纬33度)为界,长江以南的土壤多为酸性或强酸性,长江以北的土壤多为中性或碱性。造成土壤酸碱度差异的原因是气候的因素,即南方高温高湿,而北方低温低湿。

11、比较土壤空气和大气的区别。

①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大气;②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于大气;③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④土壤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还原性气体。

12、简述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因素。

①土壤通气性;②微生物活动;③易分解有机质的含量;④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⑤土壤的pH。

13、比较不同粒级土粒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的差异。

①矿物组成,颗粒越小,次生矿物越多;颗粒越大,原生矿物越多,如石英、正长石、白云母等。

②化学组成,SiO2含量随颗粒由粗到细逐渐减少,Al2O3、Fe2O3和盐基含量则逐渐增加,SiO2/R2O3的比率随之降低。

14、简要说明物理性砂粒和物理性粘粒的分界线定在0.01mm的科学意义。

粒径大于0.01mm的粒级,一般无可塑性和胀缩性,但有一定的透水性,其吸湿水力、保肥力和粘结力等都很微弱,而小于0.01mm的土粒,则具有明显的可塑性和胀缩性,其吸湿水力、保肥力和粘结力等也都有明显的增加。

15、简述土壤容重的影响因素及其应用。

容重大小受土壤质地、结构和有机质含量、土壤松紧状况以及人工管理措施的影响。

应用:①计算土壤孔隙度;②计算耕作层土壤重量或工程土方量;③估算各种土壤成分储量;④计算土壤储水量及灌水或排水量。

17、简要说明几种常用的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

①质量含水量;②容积含水量;③相对含水量;④土壤水贮量。

18、简述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①直接和间接提供作物养分;②促进团粒结构形成,改良土壤物理性质;③增强土壤的保肥性能;④有助于消除土壤中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的污染;⑤能促进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生理活性。

19、简述土壤阳离子专性吸附的意义。

①由于专性吸附对微量金属离子具有富集作用的特性,正日益成为地球化学领域或地球化学探矿等学科的重要内容。

②氧化物及其水合物对金属离子的专性吸附,对控制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浓度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在调控金属元素的生物有效性和生物毒性有重要作用。

20、简述影响土壤固磷作用的因素。

(1)土壤酸碱度

(2)土壤有机质

(3)土壤淹水

21、为什么土壤淹水后磷的有效度会提高?

土壤淹水后磷的有效性有明显提高,这是由于:

①酸性土壤pH上升促使铁、铝形成氢氧化物沉淀,减少了它们对磷的固定;碱性土壤pH有所下降,能增加磷酸钙的溶解度。

②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下降,高价铁还原成低价铁,磷酸低铁的溶解度较高,增加了磷的有效度。另外,包被于磷酸表面铁质胶膜还原,提高了闭蓄态磷的有效度。

22、简述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一)酸碱度

(二)氧化还原电位

(三)有机质含量

(四)土壤质地

23、简述土壤圈的地位及其与其它圈层的关系。

地位:土壤圈处于其它圈层的交接面上,成为它们连接的纽带,构成了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土壤圈被视为地球表层系统中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圈层。

关系:①土壤圈与大气圈的关系,土壤与大气间在近地球表面表层进行着频繁的水、热、气的交换和平衡。②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地球表面的土壤,不仅是高等动植物乃至人类生存的基底,也是地下部分微生物的栖息场所。③土壤与水圈的关系,由于土壤的高度非均质性,影响降雨在地球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及水圈的化学成分。④土壤是岩石经过风化过程和成土作用的产物,从地球的圈层位置看,土壤位于岩圈和生物圈之间,属于风化壳的一部分。

24、简述土壤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

(1)淋洗损失

(2)气体损失

①反硝化作用

②氨挥发

③其它形式

25、简述土面蒸发的过程。

①表土蒸发强度保持稳定的阶段

②表土蒸发强度随含水率变化的阶段

③水汽扩散阶段

26、土壤中水稳性结构体数量是否一定越多越好?为什么?

不是。如果是水稳性团粒结构,则是越多越好,但如果是其它的结构体,如核状结构体,则越多结构性越差。

27、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滞后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种质地的土壤滞后现象更为明显?

原因有:①瓶颈效应,土壤中的大孔隙与小孔隙相连接;②闭塞空气的影响;③土壤的胀缩作用。

在不同质地的土壤中,砂土的滞后现象更明显。

28、简述水田土壤氮素形态转化的特点及调节措施。

水田土壤可分为氧化层和还原层,在氧化层铵态氮通过硝化作用转化为硝态氮,而硝态氮在还原层会通过反硝化作用转化为N2O、N2等气体。

调节措施:将氮肥深施,采取合理的水分管理。

一、名词解释(2分/个、共12分)

BS—盐基饱和度是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

2、永久电荷—由同晶置换作用而产生的电荷叫做永久电荷。

3、潜性酸—指土壤固相表面吸附态的致酸离子,是活性酸的后背和来源。

4、田间含水量—毛管悬着水达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田间持水量;

5、土壤质地—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划分的土壤组合。

O-P—

二、填空题(1分/个、总共42空)

1、盐基离子分为

钾离子、钠离子、镁离子、钙离子,致酸离子有

;铝离子、氢离子。

2、土壤空隙分为:

非活性孔隙、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

3、五大成土因素:

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

4、含水量的表示方法:

重量含水量、体积含水量、水层厚度、先对含水量。

5、水分类型分为:

毛管水、重力水、吸附水

.三、简答题(6分/个、共10个选6个做、共36分)

1、简述土壤空前与近地面大气的主要差异?

答:土壤空气与近地表大气的组成,其差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大气;

(2)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于大气;

(3)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

(4)土壤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还原性气体。

2、简述有机质在土壤肥力的作用?

答:(1)养分较完全;

(2)促进养分有效化;

(3)高土壤保肥性;

(4)提高土壤缓冲性;

(5)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3、怎样解释“以水调气,以水调肥,以水调热”的理论依据?

答案要点:水分在土壤四大肥力因素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通过水分来调节其它肥力因素:

(1)以水调肥:

一方面,通过土壤水分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从而影响土壤中某些养分的存在形态和有效性;

另一方面,通过土壤水分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状况,从而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化,进影响土壤养分状况。

(2)以水调热:

土壤水分是影响土壤热容量的重要因素,通过灌排水分来协调土壤热容量,进而调节土壤温度。

(3)以水调气:

水气共同存在于土壤孔隙中,水多则气少,水少则气多。

4、为什么说团粒结构在肥力上具有重要作用?

答:团粒结构具有小水库、小肥料库、空气走廊的作用,协调水气状况能力强,因而是理想的结构体。

(1)小水库

团粒结构透水性好,可接纳大量降水和灌溉水,而团粒内部保水性强,天旱时还可防止水分蒸发。

天旱表层蒸发失水后,土体收缩切断与下层毛管连通性,水分不会由大孔隙流向小孔隙而蒸发损失。

(2)小肥料库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通常有机质含量丰富。团粒结构表面为好气作用,有利于有机质的矿质化,释放养分。团粒内部则有利于腐殖化,保存养分。

(3)空气走廊

由于团粒之间的孔隙较大,利于空气流通。

5、简述白鳝泥被洗白的原因和黄泥成黄色的原因?

6、试述不同质地的土壤的肥力特征?

答:(1)砂质土类

①水 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强而保水性弱,水气易扩散,易干不易涝;

②气 大孔隙多,通气性好,一般不会累积还原物质;

③热 水少气多,温度容易上升,称为热性土,有利于早春作物播种;

④肥 养分含量少,保肥力弱,肥效快,肥劲猛,但不持久;

⑤耕性

松散易耕。

(2)粘质土类

①水 粒间孔隙小,毛管细而曲折,透水性差,易产生地表径流,保水抗旱力强,易涝不易旱;

②气 小孔隙多,通气性差,容易累积还原性物质;

③热 水多气少,热容量大,温度不易上升,称冷性土,对早春作物播种不利;

④肥 养分含量较丰富且保肥力强,肥效缓慢,稳而持久,有利于禾谷类作物生长,籽实饱满。早春低温时,由于肥效缓慢易造成作物苗期缺素;

⑤耕性 耕性差,粘着难耕。

(3)壤质土类

土壤性质兼具粘质土和砂质土的优点,而克服了它们的缺点

。耕性好,宜种广,对水分有回润能力,是较理想的质地类型。

7、为什么禾本科秸秆还田应配施速效化学氮肥?

答、豆科绿肥(三叶草等)

C/N小,施入土壤后能提供N素(N素有效化)。禾本科作物秸秆C/N大,直接还田易造成M与作物争夺N素,造成N素的生物固定。禾本科秸秆还田应配施化学N肥:一般亩施秸秆300-400kg,需要配施化学纯N3-4kg。

四、计算题(10分/个)

有关数据及不清楚了,主要是关于土壤三相比,土壤含水量的计算,土壤施肥量的计算。注意复习相关内容。

一、名词解释(20

分,每小题

分)

1、土壤孔隙:

2、岩浆岩:

3、膜状水:

4、土壤退化:

5、土壤导热率:

6、风化作用:

7、土壤:

8、土壤质量:

9、土壤胶体:

10、致酸离子:

得分

二、填空(10

分,每空

0.5

分)

1、由同晶代换引起的电荷叫()电荷。

2、由土壤溶液中游离的氢离子所引起的酸度叫

()由土壤胶体所吸收的氢离子或铝离子所引起的酸度叫,(3、土壤热量的主要来源是()。

4、土壤中的生物类型按大类可分为()、土壤()和土壤()三类。

5、从温度较高的土层向温度较低的土层传导热量的性能称为土壤的()。

6、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占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百分比叫()。

7、土壤空气和大气的交换过程有()和()。

8、写出

位中外著名的土壤学专家()(、)(、)(、)(、)。

9、土壤腐殖酸包括()酸和()酸。

10、土壤水总是从水势()处向水势()处运动。)。

得分

三、判断题(10

分,每小题

分)

1、(2、(3、(4、(5、(6、(7、(8、(9、(10、()云母的解理为不完全解理。)高岭石属

1:1

型粘土矿物。)土壤物理性质相对最好的土壤结构体类型为柱状结构体。)确定土壤酸碱性所依据的土壤酸度类型是潜在酸。)土壤淹水以后,土壤的Eh的变化方向是降低。)钾在土壤中可分有机态和无机态。)按带负电荷数量排序为水云母>蒙脱石>高岭石。)就整个胶体微粒而言是电中性的。)铁铝对土壤胶体的凝聚作用对土壤结构的形成是有利的。)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得分

四、简答题(40

分,每小题

分)

1、土壤质地的概念是什么?按国际制标准它可分为哪几大类型?

2、什么是土壤水分势能值,它包括哪些分势?

3、土壤水、气、热相互关系怎样?

4、土壤为什么具有缓冲作用?

5、我国土壤退化的现状与态势怎样?

6、影响

CEC

因素有哪些?

7、土壤孔隙按当量孔径可分为几类以及每类的具体指标?

8、在计算土壤含水量时为什么以烘干土重为基数?

得分

五、论述题(10

分)

论述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机制。

得分

六、计算题(5

分)

某地耕层厚度

20cm,土壤容重为

1.2

g/cm,比重按一般常数计算,试计算每亩(667m)土壤重量和土壤总孔度?

得分

七、按土壤剖面示意图写出相应土类。

分,每小题

分)

以下可以删除

一.名词解释

1.土  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产生植物收获量)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水、肥、气、热)

3.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

4.人工肥力:在自然肥力的基础上,通过人为措施的影响(如翻耕、施肥、灌溉、和排水等措施)形成的土壤肥力,也称经济肥力。

5.潜在肥力:在当季节中,不能立即产生经济效益的这部分肥力。

6.土

学:农林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科学,主要论述土壤和农林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土壤变肥变瘦的一般规律,以及土壤利用和改良的技术。

7.矿  物: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8.原生矿物:地壳深处的岩浆冷凝而成的矿物(如长石云母)。

9.次生矿物:有原生矿物经过化学变化(如变质作用和风化作用)形成的矿物。

10.五大自然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

11.岩  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的组合形成的天然集合体。

12.岩

岩:由地壳深处的熔融岩浆,受地质作用的影响,上升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如灿石、原始岩石)。

13.沉

岩:地壳表面早期形成的各种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和先形成的沉积岩)经过风化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作用,再次形成的岩石。

14.变

岩:原有的岩石受到高温、高压和化学活性物质的作用,改变了原有的结构、构造及矿物成分而形成的新岩石。

二.土壤的本质特征?肥力的四大因子?

答: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土壤具有肥力;肥力的四大因子是水、肥(营养物质)汽、热(环境)。

三.土壤组成如何?土壤学发展过程的三大学派?

答:

固体颗粒(38%)

固  相(50%)

土壤

有机物(12%)

气相(50%)

粒间空隙(50%)

液相(50%)

土壤学发展过程的三大学派:1.农业化学学派。(提出矿质营养学说)。2.农业地质学派(19世纪后半叶)。3.土壤发生学派(提出土壤是在五大成土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四.岩石根据生成方式不同分为哪几类?

答: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五.岩浆岩的分类方式如何?(生成方式、化学成分)

答:按含二氧化硅的多少分为(1).酸性岩(二氧化硅含量大于65%)。(2).中性盐(二氧化硅含量在52%——65%)。(3).基性岩(二氧化硅含量在45%——52%)。(4).超基性岩(二氧化硅含量小于45%)。

由构造不同分为(1).块状构造(2).流纹构造(3).气孔构造(4).杏仁构造。

六.岩石矿物对土壤有何影响?

答:(1).影响土壤的质地;(2).影响土壤的酸碱性:(3).影响土壤中的化学组成。

七.分别举出常见的原生矿物以及次生矿物五六类.答:原生矿物:长石类、角闪石和辉石、云母类、石英、磷灰石、橄榄石;

次生矿物:方解石,高岭石,蛇纹石。

八.举出几种常见的沉积岩及变质岩.答: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白云岩.变质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灰岩.一

.名词解释

1.风化作用——是指地表的岩石矿物,遇到了和它形成时截然不同的外界条件而遭到破坏,使其内部的结构、成分和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2.物理风化——又称机械崩解作用,是指由物理作用(温度变化、水分冻结、碎石劈裂以及风力、流水、冰川摩擦力等物理因素)使岩石矿物崩解破碎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颗粒,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

3.化学风化——化学风化也叫化学分解作用,主要是指岩石矿物在水、氧、二氧化碳等风化因素参与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过程。

4.生物风化——生物风化是指岩石中矿物在生物及其分泌物或有机质分解产物的作用下,进行的机械性破碎和化学分解过程。

5.水解作用——岩石矿物在水分、二氧化碳等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化学的分解,使岩石矿物遭到破坏,并把养分释放出来的这种作用称为碳酸化作用。

6.定积母质——定积母质又称残积物,是指岩石矿物经过风化后残留在原地未经搬运的碎屑物质.

7.坡积物——山坡上部风化的碎屑物质,经雨水或雪水的侵蚀冲刷,并在重力作用下,被搬运到山坡的中、下部而形成的堆积物,称为坡积物,多分布在山坡或山麓地带。

8.冲击母质——指风化碎屑受河流(经常性水流)侵蚀、搬运,在流速减缓时沉积于河床的沉积物。

10.黄土母质——黄土是第四纪的一种特殊沉积物。黄土为淡黄或暗黄色,土层厚度可达数十米,粉砂质地,粗细适宜,通体颗粒均匀一致,疏松多孔,通透性好,具有发达的直立性状,含有10%~15%的碳酸钙,常形成石灰质结核。

二.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的作用方式分别是什么?

答:物理风化:1.温度作用或温差效应2.结冰作用或冰劈作用3.风的作用4流水的作用.化学风化:1.溶解作用2.水化作用3.水解和碳酸化作用4.氧化作用5.溶解作用.生物风化:1.机械破坏作用(根劈作用)2.化学破坏作用(主要通过新陈代谢来完成).三.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的最终结果如何?

答:物理风化:产生了与原岩石、矿物化学成分相同而粗细不等的碎屑物质覆盖在岩石表面。

化学风化:1.形成可溶性盐类,都是养料成分,为植物提供营养。2.形成了次生粘土矿物,在土壤肥力中作用巨大。3.形成了残留矿物,如:石英在土壤中以粗大砂粒存在。

生物风化:为母质中增加了岩石和矿物中所没有的N素和有机质。

四.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答:1.气候条件.2.矿物岩石的物理特性:矿物颗粒大小、硬度、解理和胶结程度.3.矿物岩石的化学特性和结晶构造.五.风化产物的地球化学类型、生态类型分别有哪些?

答:风化产物的地球化学类型:

1.碎屑类型.2.钙化类型.3.硅铝化类型.4.富铝化类型.风化产物的生态类型:1.硅质岩石风化物2.长石质岩石风化物.3.铁镁质岩石风化物.4.钙质岩石风化物.一

.名词解释

1.土壤的的形成过程——土壤的形成过程是指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搬运的沉积体,受其所处环境因素的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特征的土壤的历程。

2.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土壤是在五大成土因素(即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时间)作用下形成的,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中起着同等重要和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成土因素的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土壤分布由于受成土因素的影响而具有地理规律性。这就是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3.土壤相对年龄——相对年龄则是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育程度。

4.土壤绝对年龄——指该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时算起迄今所经历的时间,常用年表示。

5.粘化过程——粘化过程是土壤剖面中粘粒形成和积累的过程,可分为残积粘化和淀积粘化。残积粘化过程多发生在温暖的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壤中,而淀积粘化则多发生在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土壤中。

6.退化过程——退化过程是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利用不当而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生长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7.熟化过程——土壤熟化过程是在耕作条件下,通过耕作、培肥与改良,促进水肥气热诸因素不断协调,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面转化的过程。

8.潴育化过程——潴育化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氧化还原交替过程,指土壤渍水带经常处于上下移动,土体中干湿交替比较明显,促使土壤中氧化还原反复交替,结果在土体内出现锈纹、锈斑、铁锰结核和红色胶膜等物质。该过程又称为假潜育化

9.原始成土过程——从岩石露出地表着生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开始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形成的土壤过程,称为原始成土过程。在高山冻寒气候条件的成土作用主要以原始过程为主。原始成土过程也可以与岩石风化同时同步进行。

10.有机质积累过程——在木本或草本植被下,有机质在土体上部积累的过程。

二.母质因素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答: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骨架和矿物质的来源。主要表现是:

1.母质的机械组成影响土壤的机械组成。

2.母质的化学成分对土壤形成、性质和肥力均有显著影响,是土壤中植物矿质元素(氮素除外)的最初来源。

三.气候因素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答:气候决定着土壤形成过程中的水、热条件,是直接影响到成土过程的强度和方向的基本因素。它(水分和热量)对土壤形成的具体作用表现在:

1.直接参与母质的风化和物质的淋溶过程。2.控制着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

3.影响着土壤有机质的累积和分解。4.决定着养料物质生物小循环的速度和范围

四.生物因素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答: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生物对土壤肥力特性和土壤类型,具有独特的创新作用。其影响及作用可归纳为:

1.创造了土壤氮素化合物,使母质或土壤中增添了氮素养料。

2.使母质中有限的矿质元素,发挥了无限的营养作用。

3.通过生物的吸收,把母质中分散状态的养料元素,变成了相对集中状态,使土壤的养料元素不断富集起来。

4.由于生物的选择吸收,原来存在于母质中的养料元素,通过生物小循环,更适合于植物生长需要,使土壤养分品质不断改善。

五.地形因素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答:1.影响大气作用中的水热条件,使之发生重新分配。如坡地接受的阳光不同于平地,阴坡又不同于阳坡;地面水及地下水在坡地的移动也不同于平地,从而引起土壤水分、养分、冲刷、沉积等一系列变化。

2.影响母质的搬运和堆积。如山地坡度大,母质易受冲刷、故土层较薄;平原水流平缓、母质容易淤积、所以土层厚度较大;而洪积扇的一般规律则是顶端(即靠山口处)的母质较粗大、甚至有大砾石;末端(即与平原相接处)的母质较细,有时开始有分选。顶端坡度大、末端坡度小,以及不同部位的沉积物质粗细不同,亦会造成土壤肥力上的差异。

一.名词解释:

1.侵入体——位于土体之中,但不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新产生的或聚积的物质,而是外界加入到土体中的物 体.(如:砖块,瓦片等.)

2.新生体——土壤形成过程中新产生的或聚积的物质,它们具有一定的外形和界限.(如:石灰结核,石灰假菌丝体,铁锰斑点,锈纹锈斑,铁锰胶膜等.)

3.诊断层——以土壤分类为目,并能定量说明的土层。

4.发生层——凡是发育完善未经翻动的土壤剖面,常可划分出性质上有明显差异的许多层次,这些层次是土壤发育的结果.

5.土壤剖面构造——土壤剖面构造就是指土壤剖面从上到下不同土层的排列方式。

6.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深度一般在两米以内。

8.钙积与脱钙过程——钙积过程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移动积累的过程。在季节性淋溶条件下,易溶性盐类被水淋洗,钙、镁部分淋失,部分残留在土壤中,土壤胶体表面和土壤溶液多为钙(或镁)饱和,土壤表层残存的钙离子与植物残体分解时产生的碳酸盐结合,形成重碳酸钙,在雨季向下移动在剖面中部或下部淀积,形成钙积层,;与钙积过程相反,在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碳酸钙将转变为重碳酸钙从土体中淋失,称为脱钙过程。

二.研究土壤剖面的意义

答:他不仅能够反映土壤的特征,而且还可以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发展方向和肥力特征;为鉴别土壤类型,确定土壤名称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说明下列符号的土壤学含义:

答:Bk为钙积层

Bt为粘化层

Bca

钙积层

C母质层

D母岩层

G潜育层

W潴育层

T泥炭层;

Cc表示在母质层中有碳酸盐的聚积层;

Cs表示在母质层中有硫酸盐的聚积层。

A—D

原始土壤类型;A—C

幼年土壤类型;A—B—C

发育完善的土壤类型。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肉眼看不见的体形细微构造简单的一类生物体.2.自养型细菌——不依靠分解氧化有机质取得碳和能量,而是直接摄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为碳源,吸收无机含氮化合物和各种矿物质作为养分,利用光能或通过氧化无机物质获得能量,合成自身物质,进行生长和繁殖。属于这一类土壤细菌的有:亚硝酸细菌、硝酸细菌,硫磺细菌.3.异养型细菌——它们只能利用有机质作为碳源和能源。

4.菌根菌——许多真菌还能发育在高等植物根部表面,或者深入植物根部组织内部,与植物发生共生的关系,这些真菌统称为菌根菌.5.菌根——有菌根菌生长的植物根称为菌根.6.灰分物质——植物残体燃烧后所遗留下的灰烬称为灰分物质。灰分中主要为钙、镁、钾、钠,磷、硅、硫、铁、铝、锰等,此外还含有碘、锌、硼、氟等元素.7.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各种动、植物有机残体进入土壤后,在水分.温度.土壤微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极其复杂的变化过程.8.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分泌的酶作用下,使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有机化合物,最后转化为二氧化碳、氨、水和矿质养分(磷、硫、钾、钙、镁等简单化合物或离子),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9.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从简单到复杂,积累保蓄养分的过程。

10.矿化率——每年因矿化而消耗的有机质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1-4℅).11.氨化过程——氨基酸在多种微生物及其分泌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成氨,这种从氨基酸中进行脱氨的作用叫做氨化作用.12.硝化过程——在通气条件良好时,氨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可经过亚硝酸的中间阶段,进一步氧化成硝酸,这个由氨经微生物作用氧化成硝酸的作用叫做硝化作用。硝化作用是由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共同作用的结果.13.腐殖质化系数——每斤新鲜的有机物质加入到土壤后所产生的腐殖质的斤数。

二.问答题

1.简述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答:

土壤有机质是植物营养的重要来源,同时对土壤水、肥、气、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1)植物营养的重要库源;(2)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3)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4)增强土壤微生物活动;(5)活化土壤中难溶性矿质养料;(6)刺激、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2.富里酸(FA)与胡敏酸(HA)性质上的区别?

答:(1)溶解性:FA>HA;(2)酸性:FA>HA;(3)盐:HA一价溶于水二三价不溶,F

A全溶;.(4)分子组成:式量HA>FA,HA含碳氮多,含氢氧少,FA相反;(5)颜色:HA深(又名黒腐酸),FA浅(又名黄腐酸);(6)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能力:FA强。

3.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如何影响土壤有机物分解过程?

答:一般认为,微生物每吸收一份氮,还需吸收五份碳用于构成自身细胞,同时消耗20份碳作为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所以,微生物分解活动所需有机质的C/N大致为25﹕1

当有机质地C/N接近25﹕1时,利于微生物的分解活动,分解较快,多余的氮留给土壤,供植物吸收;

如果C/N大于25﹕1,有机质分解慢,同时与土壤争氮;

C/N小于25﹕1,有利于有机质分解,并释放大量的氮素。

4.土壤有机物分解的速度主要取决于哪两个方面:

答:土壤有机物分解的速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内因是植物凋落物的组成,外因是所处的环境条件。

①外界条件对有机质转化的影响:外界条件通过对土壤微生物活动的制约,而影响有机质的转化速度,这些外界因素主要有土壤水分、温度、通气状况、土壤pH值,土壤粘力等。

②残体的组成与状况对有机质转化的影响:有机残体的物理状态,化学组成,及碳氮比影响。

5.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答:①第一阶段(原始材料构成阶段):微生物将有机残体分解并转化为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一部分经矿质化作用转化为最终产物(二氧化碳、硫化氢、氨等)。其中有芳香族化合物(多元酚)、含氮化合物(氨基酸或肽)和糖类等物质。

②第二阶段(合成腐殖质阶段):在微生物作用下,各组成成分,主要是芳香族物质和含氮化合物,缩合成腐殖质单体分子。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起着重要作用,首先是由许多微生物群分泌的酚氧化酶,将多元酚氧化成醌,然后醌再与含氮化合物缩合成腐殖质。

6.土壤有机质的类型及来源:

答:一、土壤有机质的类型:

进入土壤中的有机质一般呈现三种状态:

①基本上保持动植物残体原有状态,其中有机质尚未分解;

②动植物残体己被分解,原始状态已不复辨认的腐烂物质,称为半分解有机残余物;

③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经过分解再合成,形成一种褐色或暗褐色的高分子胶体物质,称为腐殖质。腐殖质是有机

质的主要成分,可以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

二、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①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

②动植物和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③人工施入土壤的有机肥料。

7.土壤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作用:

答: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性质和肥力的形成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1.参与土壤形成作用:

2促进土壤中营养物质的转化:    3增加生物热能,有利调节土壤温度:

4.产生代谢产物,刺激植物的生长: 5.产生酶促作用,促进土壤肥力的提高:

8.土壤微生物分布的特点:

答:①物分布在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颗粒的表面。

②植物根系周围存在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类群。

③物在土体中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

④微生物具有与土壤分布相适应的地带性分布的特点。

⑤壤微生物的分布具有多种共存、相互关联的特点。

9.菌根菌的类型及特点:

答:菌根菌的类型:根据菌根菌与植物的共栖特点,菌根可分为外生菌根、内生菌根和周生菌根。

①外生菌根在林木幼根表面发育,菌丝包被在根外,只有少量菌丝穿透表皮细胞。

②内生菌根以草本最多。如兰科植物具有典型内生菌根。

③周生菌根即内外生菌根。既可在根周围形成菌鞘,又可侵入组织内部,这种菌根菌发育在林木根部。

特点:①菌根菌没有严格的专一性;同一种树木的菌根可以由不同的真菌形成。

②菌根对于林木营养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们能够适应不良的土壤条件,为林木提供营养。

③在林业生产中,为了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和健壮率,使幼苗感染相适应的菌根真菌,是非常必要的。

④最简单的接种方法,就是客土法,即选择林木生长健壮的老林地土壤,移一部分到苗床或移植到树穴中,促使苗木迅速形成菌根。

10.调节土壤有机质的途径:

答:①增施有机肥料。②归还植物(林木、花卉)凋落物于土壤。③种植地被植物、特别是可观赏绿肥。

④用每年修剪树木花草的枯枝落叶粉碎堆沤,或直接混入有机肥坑埋于树下,有改土培肥的效果。

⑤通过浇水,翻土来调节土壤的湿度和温度等,以达到调节有机质的累积和释放的目的。

一.名词解释:

1.导温率:单位体积土壤吸收热量后升高的温度,单位为cm2/s。

2.导热率:在单位截面(1cm2)、单位距离(1cm)相差1℃时,单位时间(1s)内传导通过的热量(单位J/cm·s·℃)。

3土壤热容量:土壤温度的升降不仅决定于热量的得失,而且决定于热容量的大小。土壤热容量分为重量热容量和容积热容量两种。重量热容量是使1g土壤增温1℃所需的热量(J/g·℃)。容积热容量是使1cm3土壤增温1℃所需的热量(J/cm3·℃)。容积热容量和重量热容量之间的关系是:容积热容量=重量热容量×容重

4土壤通气量:是指单位时间通过单位土壤截面、单位土壤厚度的气量,通常以ml/s·cm2·cm或ml/s·cm3表示。它是一种量度土壤空气扩散常数的方法。一般多采用CO2作为指示气体,使它在一规定的时间内通过一定容积的土壤而求得其通气量,通气量大,表明土壤通气性好。

5全蓄水量:土壤为重力水饱和,即土壤全部孔隙(包括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都充满水时的土壤含水量叫全蓄水量(最大持水量)。

6萎蔫系数:当植物表现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叫萎蔫系数(凋萎系数)。

7有效水最大贮量:(A=F-W)即田间持水量-萎蔫系数,当此值最大时,即有效水最大贮量。(全溶水-多余水)。

8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对同一土样并不是固定的单一曲线。它与测定时土壤处于吸水过程(如渗透过程)或脱水过程(蒸发过程)有关。从饱和点开始逐渐增加土壤水吸力,使土壤含水量逐渐减少所得的曲线,叫脱水曲线。由干燥点开始,逐渐增加土壤含水量,使土壤水吸力逐渐减小所得的曲线,叫吸水曲线。脱水曲线和吸水曲线是不重合的。同一吸力值可有一个以上的含水量值,说明土壤吸力值与含水量之间并非单值函数,这种现象称滞后现象。

9土壤水吸力:不是土壤对水的吸力,而是指土壤水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简称为吸力、张力或负压力。

10土水势:土壤水在各种力(土粒的吸附力、毛管力、重力和静水压力等)的作用下,自由能的变化(主要降低),称土水势。

11田间持水量:悬着毛管水达到最大量时土壤的含水量。

12毛管持水量:土壤中毛管上升水的最大量称为毛管持水量。它是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上升水的总和。

13毛管悬着水:从地表下渗进入土体的这一部分水分。

14毛管上升水:在地势低洼地区,地下水位浅,地下水借助毛管作用而上升吸持保存在毛管中的水分。

15毛管水:是指存在于土壤毛细管孔隙中,由毛管力吸持的水分。

16最大分子持水量:膜状水的最大量,叫最大分子持水量。(包括膜状水和吸湿水)。

17膜状水:指吸附在吸湿水层外面的液态水膜。

18最大吸湿量:干土从相对湿度接近饱和的空气(≥98%)中吸收水汽的最大量。

二,简答题。

1土水势的特点。

答:土壤中的水分受到各种力的作用,它和同样条件(温度和压力等)下的纯自由水的自由能的差值,用符号Ψ表示,所以,土水势不是土壤水分势能的绝对值,而是以纯自由水作参比标准的差值,是一个相对值。

土水势由:基质势(Ψm)

溶质势(Ψs)

重力势(Ψg)

压力势(ΨP)

等分势构成。

2土壤空气特点。

答:a.二氧化碳的含量很高而氧气含量稍低。二氧化碳超过大气中的10倍左右,主要原因是由于土壤中植物根系和微生物进行呼吸以及有机质分解时,不断消耗土壤空气中的氧,放出二氧化碳,而土壤空气和大气进行交换的速度,还不能补充足够的氧和排走大量的二氧化碳的缘故。

b.土壤空气含有少量还原性气体。在通气不良情况下,土壤空气中还含有少量的氢、硫化氢、甲烷等还原性气体。这些气体是土壤有机质在嫌气分解下的产物,它积累到一定浓度时,对植物就会产生毒害作用。

c.土壤空气水气含量远高于大气。除表土层和干旱季节外,土壤空气经常处于水汽的饱和状态。

d.土壤空气组成不均匀。土壤空气组成随土壤深度而改变,土层越深,二氧化碳越多,氧气越少。

3土壤气体交换的方式有几种?哪一种最重要?

答:有两种方式:即气体的整体流动和气体的扩散,以气体的扩散为主。

4土壤空气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答:土壤空气影响着植物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土壤空气与根系发育(2)土壤空气与种子萌发(3)土壤空气与养分状况(4)土壤空气与植物病害

5土壤热量的来源有哪些?

答:1、太阳辐射能

2、生物热

3、地球的内能

6土壤热量状况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答:土壤热量状况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很显著的,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如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等都只有在一定的临界土温之上才可能进行。

1.各种植物的种子发芽都要求一定的土壤温度  2.植物根系生长在土壤中,所以与土温的关系特别密切

3.适宜的土温能促进植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4.土壤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

5.土温对植物生长发育之所以有很大的影响,除了直接影响植物生命活动外,还对土壤肥力有巨大的影响

7土壤水汽扩散的特点。

答:土壤空气中水分扩散速度远小于大气中水分扩散速率.①土壤孔隙数量是一定的,其中孔隙一部分被液态水占有,留给水汽扩散的空间就很有限。

②土壤中孔隙弯弯曲曲,大小不一,土壤过干过湿都不利于扩散(土壤湿度处于中等条件下最适宜扩散)

8土壤蒸发率(概念)的阶段?

答:土壤蒸发率:单位时间从单位面积土壤上蒸发损失的水量。阶段性:

a.大气蒸发力控制阶段(蒸发率不变阶段)b.土壤导水率控制阶段(蒸发率下降阶段)

c.扩散控制阶段(决定于扩散的速率)

一.名词解释:

1.土壤的可塑性:土壤在湿润状态下,受外力作用塑造成各种形状.当外力消失或干燥后,仍能保持其性状的性能.2.土壤粘结性:土粒之间相互粘结在一起的性能.3.土壤粘着性:

是指土壤在湿润状态下,土壤粘着于其他物体的性能.4.土壤耕性:土壤在耕作时反映出来的一切性质

5.适耕期:适于土壤耕作的土壤水分含量所能保持的时间长短.6.土壤结构体:土壤胶结物(有机质,碳酸钙,氧化铁)的作用下,相互团聚在一起形成大小,形状,性质不同的土团.7.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空隙状况等综合特性.8.土壤孔隙度:单位体积内土壤空隙所占的百分数.9.适宜容重:指耕性良好的土壤(适宜于耕作和植物生长)的容重。

10.极限容重:即土壤密度。

11.土壤容重:单位体积自然状态土壤(含粒间孔隙)的重量.12.土壤比重:土壤密度与4℃时纯水密度之比.13.土壤质地:按土壤颗粒组成进行分类,将颗粒组成相近而土壤性质相似的土壤划分为一类,并给予一定名称.14.土壤颗粒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的百分含量.15.土壤密度:单位体积固体土粒(单位体积全被土粒占据,不包括粒间孔隙)的质量.(影响因素:矿物组成,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

16.硅铝铁率:又称“saf值”,土壤颗粒部分SiO2与R2O2分子数之比,以SiO2/R2O2表示.17.硅铁率:又称

“sa值”,土壤颗粒部分SiO2与Al2O2分子数之比,以SiO2/Al2O2表示.18.当量孔径:与土壤水吸力相当的孔隙直径.19.孔隙比:孔隙体积/土粒体积.20.团粒结构体:具有小水库,小肥料库,空气走廊的作用,调节水气状况能力强,因而是理想的结构体.二.简答题

1.衡量土壤耕性好坏的标准是什么?

答:

土壤宜耕性是指土壤的性能.①耕作难易:耕作机具所受阻力的大小,反映出耕后难以的程度,直接影响劳动效率的高低.②耕作质量:耕作后能否形成疏松平整,结构良好,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③宜耕期的长短:土壤耕性好一般宜耕期长.2.试论述团粒结构的肥力意义?

答:

1小水库:团粒结构透水性好可接纳大量降水和灌水,这些水分贮藏在毛管中.2小肥料库: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通常有机质含量丰富,团粒结构表面为好气作用,有利于有机质矿质化,释放养分,团粒内部有利于腐殖质化,保存营养.3空气走廊:团粒之间孔隙较大,有利于空气流通。

3.团粒结构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答:①大量施用有机肥  ②合理耕作  ③合理轮作  ④施用石膏或石灰  ⑤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

4.砂土,粘土,壤土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答:1.砂质土类:

①水→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强而保水性弱,水汽易扩散,易干不易涝.②气→大孔隙多,通气性好,一般不会积累还原性物质.③热→水少汽多,温度容易上升,称为热性土,有利于早春植物播种.④肥→养分含量少,保肥力弱,肥效快,肥劲猛,但不持久,易造成作物后期脱肥早衰.⑤耕性→松散易耕,轻质土.2.粘质土类:

①水→粒间孔隙小,毛管细而曲折,透水性差,易产生地表径流,保水抗旱能力强,易涝不易旱.②气→小孔隙多,通气性差,容易积累还原性物质.③热→水多汽少,热容量大,温度不易上升,称为冷性土,对早春植物播种不利.④肥→养分含量较丰富且保肥能力强,肥效缓慢,稳而持久,有利于禾谷类作物生长,籽实饱满,早春低温时,由于肥效缓慢易造成作物苗期缺素.⑤耕性→耕性差,粘着难耕,重质土.3.壤质土类:土壤性质兼具砂质土,粘质土的优点,而克服了它们的缺点.耕性好,宜种广,对水分有回润能力,是理想的土壤类别.5.影响阳离子凝聚能力强弱的因素?

答:土壤胶体通常有负电荷,带负电的土壤胶粒,在阳离子的作用下,发生相互凝聚。

a高价离子凝聚能力大于低价离子。

b水化半径大的离子凝聚能力弱,反之较强(离子半径愈小,水化半径愈大)

c增加介质中电解质浓度也可以。以及有机质,简单无机胶体。

d比表面积越大凝聚能力越强。

一.名词解释:

1土壤胶体:土壤中颗粒直径从1-100um,具有胶体性质的颗粒部分.土壤胶体比普通胶体:①粒径范围扩大②成分更复杂

2净电荷:所带正负电荷的代数和(通常指净负电荷)。

3永久电荷:结晶性的次生粘土矿物发生同晶置换作用而产生的电荷。(比较稳定,难以改变)

4可变电荷:这种电荷的数量和性质随着介质的pH值而改变。

5同晶置换作用: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中某个质点被性质相似的质点所置换,而晶体结构保持不变的现象.特点:大小相近,性质相似,以低代高.6胶粒由胶核,双电层两部分组成:

胶核:是胶粒的基本部分,由粘土矿物,含水氧化物和腐殖质等组成。

双电层的形成:a是由溶液中吸附离子而形成。b是由微粒核表面分子本身解离而产生。双电层由决定电位离子层和补偿电位离子层构成。

7土壤腐殖质的负电荷:主要是于腐殖质的羧基,和酚羟基的氢解离所导致。

8土壤胶体带电的原因:a表面解离释放离子

b同晶置换作用

c边面棱角断键

d吸附离子

9土壤胶体的性质:a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

b胶粒的带电性。c土壤胶粒具有分散性和凝聚性。

d土壤胶体对离子有吸附交换作用。

10决定电位离子层:存在于土壤胶体表面,决定着胶体颗粒所吸附的离子电荷种类和电量多少的一层。又称内离子层。

11补偿电位离子层:存在于决定电位离子层外围,于决定电位离子层电荷电位相反,数量相等的一层离子。又称外离子层。

12凝聚的速度与强度决定于:①电解质浓度,浓度↑,凝聚越快。

②电解质的种类,主要是与阳离子价数有关价数↑,凝聚能力越强:

a高价大于低价

b同价离子:(与水化半径有关,H离子几乎不水化)

③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相互作用,也可以发生凝聚作用。

④干燥,脱水,可以使胶体水膜变薄,也可以发生凝聚。

⑤时间过久,胶体陈化作用亦发生凝聚。

13阳离子交换作用:胶粒扩散层中的阳离子,能与土壤溶液中的其它阳离子进行交换,对于这种能使相互交换的阳离子,称为交换性阳离子,而这种交换作用叫阳离子交换作用。

氢离子,铝离子为致酸离子,土壤胶体吸附的其他阳离子叫盐基离子。

14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在一定pH值时,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Kg土壤的一价离子的厘摩尔数表示,即Cmol(+)/Kg.(pH为7的中性盐溶液)

我国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由南→北,由西→东,逐渐升高的趋势。

一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大小,基本上代表分了该土壤保存养分的能力.即通常说的饱肥性的高低.交换量大的土壤,保存速效养能力大,反之则小.可作为土壤供肥蓄肥能力的指标.15土壤盐基饱和度(BSP):交换性盐基离子占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百分率.答:

我国土壤盐基饱和度:南→北↑,西→东↓

16交换性阳离子的有效度:

答:1根系←→溶液←胶粒

离子交换

2根系←→胶粒

接触交换

17互补离子(陪伴离子):与某种交换性阳离子共存的其他交换性阳离子.18土壤的吸收性能:土壤具有吸收保留土壤溶液中的分子离子,悬液中的悬浮颗粒,气体以及微生物的能力.19互补离子效应:与某种交换性阳离子共存的其他交换性阳离子,又称陪伴离子.对一种离子而言,若其互补离子与胶粒之间的吸附力越大,则越能提高这种离子的有效度.一.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

答:①电荷电价有关  ②离子半径及水化程度  ③离子浓度  ④土壤pH值  ⑤T的高低

二.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

答:①质地(土壤质地越粘重,含粘粒越多,交换量越大)

②腐殖质,含量↑,交换量↑

③无机胶体的种类,粘粒的硅铁铝率↑,交换量↑(腐>蒙>伊>高>非晶质含水氧化物)④土壤酸碱性

三.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征:

答:

特征:a可逆反应

b等价离子交换

c反应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

四.土壤吸收养分作用方式有几种?

答:①土壤离子代换吸收作用(即,物理化学吸收作用):对离子态物质的保持。

②土壤机械吸收作用:对悬浮物质的保持。是指疏松多孔的土壤能对进入其中的一些团体物质,进行机械阻留。

③土壤物理吸附作用:对分子态物质的保持。是指土壤对可溶性物质中的分子态物质的保持能力。

④土壤吸附作用:对可溶性物质的沉淀保持。是指由于化学作用,土壤可溶性养分被土壤中某些成分所沉淀,保存于土中。

⑤生物吸附作用: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对养分具有选择吸收的能力。从而把养分吸收,固定下来,免于流失。

五.土壤胶体的类型(按成分及来源)有哪些?

答:成分:

①无机胶体(各种粘土矿物)

②有机胶体(腐殖质)

③有机无机复合体(存在的主要方式)

来源:

一.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

答:①电荷电价有关  ②离子半径及水化程度  ③离子浓度  ④土壤pH值  ⑤T的高低

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在一定pH值时,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Kg土壤的一价离子的厘摩尔数表示,即Cmol(+)/Kg.(pH为7的中性盐溶液)

我国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由南→北,由西→东,逐渐升高的趋势。

一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大小,基本上代表分了该土壤保存养分的能力.即通常说的饱肥性的高低.交换量大的土壤,保存速效养能力大,反之则小.可作为土壤供肥蓄肥能力的指标.三.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

答:①质地(土壤质地越粘重,含粘粒越多,交换量越大)②腐殖质,含量↑,交换量↑③无机胶体的种类,粘粒的硅铁铝率↑,交换量↑(腐>蒙>伊>高>非晶质含水氧化物)④土壤酸碱性⑤

四.土壤盐基饱和度(BSP):交换性盐基离子占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百分率.我国土壤盐基饱和度:南→北↑,西→东↓

五.交换性阳离子的有效度:

答:

1根系←→溶液←胶粒

离子交换

2根系←→胶粒

接触交换

六.互补离子(陪伴离子):与某种交换性阳离子共存的其他交换性阳离子.七.土壤吸收养分作用方式有几种?

答:①土壤离子代换吸收作用(即,物理化学吸收作用):对离子态物质的保持。

②土壤机械吸收作用:对悬浮物质的保持。是指疏松多孔的土壤能对进入其中的一些团体物质,进行机械阻留。

③土壤物理吸附作用:对分子态物质的保持。指土壤对可溶性物质中的分子态物质的保持能力。

④土壤吸附作用:对可溶性物质的沉淀保持。是指由于化学作用,土壤可溶性养分被土壤中某些成分所沉淀,保存于土中。

⑤生物吸附作用: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对养分具有选择吸收的能力。从而把养分吸收,固定下来,免于流失。

八.粘土矿物的基本构造单元是什么?

答:是硅氧四面体和铝水八面体。

第八章.土壤酸碱性及缓冲性

1土壤缓冲性:就是土壤的pH值在自然条件下,不因土壤酸碱条件的改变而产生激烈的变化。

2缓冲量:指土壤溶液每改变一单位pH值时,所需一定浓度的酸液或碱液量。

3指示植物:对pH反应非常敏感,只能生长在特定环境下。

Na碱化度(ESP):交换性钠离子的数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5总碱度:是指土壤溶液或灌溉水中碳酸根,重碳酸根的总量。

6活性酸度:由于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离子,所表现的酸度。大小决定于土壤溶液中H离子浓度.7潜性酸度: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离子和Al离子所引起的酸度.一.土壤酸性的形成:

1.土壤中氢离子的来源:①水的解离

②碳酸的解离

③有机酸的解离

④无机酸

⑤酸雨

2.土壤中铝的活化。

二.土壤碱性的形成机理(即土壤中OH根的来源):土壤溶液中氢氧根的来源主要是钙、镁、钠、碳酸盐和重碳酸盐以及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交换性钠水解的结果:

1.碳酸钙水解  2.碳酸钠水解  3.交换性钠的水解

三.土壤酸度的指标:土壤酸性一方面是由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引起的,另一方面也可以由被土壤胶体所吸附的致酸离子(氢,铝)所引起.前者为活性酸,后者潜性酸.酸性强度排列:潜性酸>水解酸>代换性酸>活性酸

四.土壤碱性的指标:指总碱度和碱化度(见名词解释)

五.土壤缓冲性产生的原因:

①土壤具有代换性,可以吸附H,K,Na等很多阳离子②土壤中存在许多弱酸及其盐类,构成缓冲系统

③土壤中有许多两性物质,可中和酸碱

④在酸性土壤中,Al离子能起缓冲作用.六.土壤缓冲性的强弱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强弱指标即缓冲量,影响因素有①粘粒矿物类型②粘粒的含量③有机质的影响

七.土壤酸碱性差异的原因:

八.石灰改良酸性土的作用?

①中和土壤酸性②增加土壤中钙素营养,有利于微生物活动促进有机质分解③改良土壤结构

石灰用量=土壤体积×容重×阳离子交换量×(1-BSP)

单位:Kg/公顷

土壤计算题:

1.已知某田间持水量为26%,土壤容重为1.5,当土壤含水量为16%,如灌一亩地使0.5m深的土壤水分达到田间持水量,问灌多少水?

解:(26-16)%×1.5×667×0.5=50(m3/亩)

2.容重为1.2g/cm3的土壤,初始含水量为10%,田间持水量为30%,降雨10mm,全部入渗,可使多深土层达到田间持水量?

解:10%×1.2=12%

30%×1.2=36%

土层厚度=10/(36%-12%)=41.7mm

3.一容重为1g/

cm3的土壤,初始含水12%,田间持水量为30%,要使30cm厚的土层含水达到80%,需灌水多少?

解:12%×1=12%

30%×80%=24%  24%-12%=12%

12%×0.3×667=24

m3

4.某红壤的pH值5.0,耕层土重2250000kg/hm2,含水量位20%,阳离子交换量10cmol/kg,BSP60%,计算pH=7时,中和活性酸和潜性酸的石灰用量。

解:2250000×20%×(10-5-10-7)=4.455molH+/hm2

4.455×56÷2=124.74g/hm2

2250000×10×1%×40%=90000mol

H+/hm2

90000×56÷2=2520000g

5.一种石灰性土壤,其阳离子交换量为15

cmol(+)/kg,其中Ca2+占80%,Mg2+占15%,K+占5%,则每亩(耕层土重15万kg/亩)土壤耕层中Ca2+,Mg2+,K+的含量为多少?

解:150000×15×1%=22500mol

22500×80%÷2×40=360000g

22500×15%÷2×24=40500g

22500×5%×39=43875g

6.土壤容重为1.36t/立方米,则一亩(667平方米)地耕作层,厚0.165m的土壤重量是多少?该土壤耕层中,现有土壤含水量为5%,要求灌水后达到25%,则每亩灌水定额为多少?

解:667×0.165=110.055t  110.055÷1.36×(25-5)%=16.185立方米

土壤学复习资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