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乡全面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
编辑:静谧旋律 识别码:14-902082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07 11:07:4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乡全面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共慈溪市委文件

慈党„202_‟1号

中共慈溪市委 慈溪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乡全面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

(202_年3月16日)

202_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四中全会和中央、省、宁波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围绕率先进入城乡全面融合和基本实现农村全面小康新阶段目标,大力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中心镇发展和农村社区建设,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面实施“农房两改”,着力深化农村配套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提升农村民生水平,夯实农村基层基础,加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02_年实现农产品加工总值增长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完成“农房两改”拆迁4000户、安置7000户,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可用收入增长6%。

一、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1、推进“五区五品廿四基地”工程建设。积极实施五大功能产业区(南部林特经济和生态保护功能区、沿山至329国道粮经作物功能区、329国道至七塘都市创汇农业功能区、七塘以北沿海产业综合开发和杭州湾现代农业开发区、近岸水产养殖区)建设,培育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集群。发挥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区作用,突出抓好杭州湾现代农业开发区建设,围绕打造国内外一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平台和种子种苗基地目标,按照总体规划要求,进一步细化功能布局,创新经营运作办法,实质性推动开发建设,积极争创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坚持高标准定位、高起点开发,制订新慈湖区块休闲观光农业详细规划;抓紧实施已围滩涂造地、土地整理、土壤改良等项目,加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财团,着力启动西部区块整体开发,力争东部首批进驻项目尽快建成投产。以市场为导向,扎实抓好创汇蔬菜、名优水果、特色水产、花卉苗木和食草畜禽(蜂)五大主导产品的发展。按照“拓展基地,提升功能,创新服务,优化产业”要求,促进主导产业集聚发展,202_年要确保全面完成13个宁波市农业产业基地的建设任务,力争新建慈溪市级绿色产业基地10个,充分发挥宁波(慈溪)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的聚集效应,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2、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大力扶持单体规模50亩以上联片规模经营,积极发展土地股份制、季节性、四统一型等多种形式土地规模经营模式,全市规模经营总面积稳定在32万亩以上。加大政策扶持和考核推动力度,引导和鼓励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从短期向长期转变。充分发挥市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服务平台作用,推进镇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建设,强化村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站功能,发挥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机构作用,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价格形成和纠纷调处机制。探索林权流转办法,规范林地、林木流转行为。

3、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争取新增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各1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力争完成技改投入2亿元;新增现代农场15家,完成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10家以上,新增省级、宁波市级示范性合作社各2家以上;加强精英农民队伍建设,大力培养现代农业创业经营人才,鼓励引导大学毕业生在农业领域创业就业。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4个。积极开展“三品”认证,力争全年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15个以上。大力推进农业品牌战略,探索品牌运作、品牌联创等名牌培育途径,加大农产品创牌奖励扶持力度。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搭建农产品展示展销平台,发展农产品配送、农超一体、连锁经营等新型农业贸易业态,壮大农产品购销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

4、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实施农业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科技富民强市专项行动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新实施农业科技项目20个。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落实对重要农机具购置的补贴政策,引进新式农机具500台(套),新建标准钢管大棚202_亩,建设喷滴灌节水农业1万亩,开展争创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活动。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推进农林废弃物资源化、清洁化利用,继续深入实施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扎实开展田间三沟配套和低洼地、小流域治理。推进标准农田建设,继续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地治理项目。开展土壤肥力调查和监测,建立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加强防火隔离带、林道等山林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二、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力推进“农房两改”

5、进一步优化规划布局。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统筹考虑“农房两改”与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庄分布、基础设施、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进一步明确村庄定位,优化完善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布点规划,做到各规划间有机衔接。强化规划引领和规划刚性,围绕中心城区、片区重点镇、市域主干道路两侧、宅基地整理潜力大的村和水源保护搬迁村等改造区域,各地都要因地制宜确定若干个重点整体改造区块,推进联片集中开发建设,切实提高村庄改造建设的规模和档次。

6、做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文章。全面贯彻落实浙委办„202_‟1号文件精神,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抓手,今年要在编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的要求,抓紧编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建设匡堰、横河南部生态保护区等若干个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村(区域)。按照建设用地“先减后用、增减挂钩、平衡有余”原则,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产生的新增耕地,增减平衡后,允许置换用于建设用地的,应首先满足村庄整治区域内的村民建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管理设施建设及非农产业发展用地的需要,确实有多余的,可用于其它建设。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新增耕地结余部分指标实行有偿调剂,有偿调剂价格每亩15万以上(按市场价,随行就市)。制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操作办法和复耕指标调剂交易办法。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中心城区、中心镇、重点培植的中心村、下山移民村等实施的重大农房改造建设项目,采取“一事一策”办法,给予重点扶持。优先保障“农房两改”用地指标,确保项目启动实施。

7、因地制宜确立农房改造建设方式。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镇情、村情,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尊重民意实施改造建设。积极推行镇统建、镇村联建模式,鼓励有条件的村实施自主改造建设。创新“农房两改”投资建设方式,搭建投融资平台,筹建市农房改造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有条件的镇(街道)组建农房改造开发有限公司。探索研究社会资本参与农房改造建设办法,积极引进有一定实力的市内外企业和开发商,通过委托代建、投资回购等方式参与农房改造建设。坚持宜居宜业并举,做到“农房两改”与产业发展、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有机结合,加强分类指导,以产业带动、项目带动和综合保护开发改造为重点,积极实施整体改建型、新建集聚型、村庄梳理型、异地搬迁型等改造建设方式。

8、切实加强“农房两改”服务和监管。认真落实“农房两改”项目审批管理工作指导意见,实施双周一日项目集中协调会审制度,建立常态化绿色通道和服务机制,方便基层办事,提高办事效率。加强重点项目帮助指导,切实落实市镇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选派中青年干部到重点项目挂职锻炼,助推“农房两改”工作。多途径配强配优“农房两改”所需的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深入宣传“农房两改”政策,提高群众对“农房两改”的参与和支持程度。切实加强项目资金、房屋分配、质量监督等管理,真正把“农房两改”办成民生实事工程。

三、加快中心镇培育建设,推进卫星城发展

9、加大中心镇政策扶持力度。全面制定和实施龙山、观海卫、周巷三中心镇三年改造计划。认真梳理分析上级对创建卫星城市、推进中心镇改革发展以及本市“扩权强镇”的各项政策措施,逐步实现各类政策在观海卫镇、周巷镇和龙山镇的共享。进一步推进市级部门行政权限下放和延伸,扩大中心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做好行政权限向观海卫、周巷等镇下放延伸工作,组建环保、规划等分局。健全中心镇发展体制、机制,把更多要素资源向中心镇倾斜,在新增建设用地规划空间、用地指标、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龙山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范围原则上扩大到观海卫和周巷两镇。

10、创新中心镇投融资体制。给予中心镇城投公司相当于市一级的投融资职能,负责建设筹资、投资和资产经营等工作,承担重大项目建设。鼓励市级商业银行到中心镇设点,赋予中心镇辖区内金融机构市一级支行的权限。拓宽建设资金投入渠道,适度合理负债,积极探索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建设的投融资模式,努力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

11、有序推进中心镇“宜居效益”工程。中心镇要围绕完善城镇功能、发展现代服务业、创造宜居宜业环境要求,有序推进“宜居效益”工程,加大城镇改造力度,推动城镇块状经济转型升级。

12、加快镇中村(中心村)改造。坚持中心镇改造与镇中村(中心村)“农房两改”有机结合,完善中心镇、中心村规划,改善镇建成区功能,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强化中心镇、中心村集聚辐射作用,营造中心镇宜居宜业环境。

四、深入推进农村生态绿化环境保护,全面提升农村环境面貌

13、深入开展森林家园创建活动。制定和实施启动森林城(镇)建设行动计划,采取“主体自筹、财政支持、部门挂钩、企业赞助、群众投劳”等多元方式,切实加强绿化投入。广泛开展森林城(镇)创建和村庄绿化、庭院绿化活动。组织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2个,省级生态镇2个,宁波市生态街道4个,宁波市生态村20个;新增省级绿化示范村15个,宁波市绿化示范村30个,市级绿色村庄50个。在现代农业开发区等区域筹划建设大规模森林绿地,加强山塘资源开采管理和覆绿工作,新建海防林500亩,实施封山育林1.9万亩。开展镇(村)级河道整治及生态河道建设,完成镇级生态河道45公里,建成生态河道示范村26个。

14、狠抓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整治。以“六整治两提高”为抓手,继续深入开展“人人守望、呵护绿色家园”活动。大力推进废塑料再生利用行业整治,继续推进电镀、轴承、金属熔炼等重污染行业整治,完成10家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和20家企业认证。加大畜禽养殖综合整治和农业污染整治力度,巩固饮用水源保护区餐饮整治工作。深入开展公厕、户厕污染专项整治和“青山白化”整治,“三沿五区”坟墓治理率达到98%以上,县乡道两侧坟墓治理完成5000穴以上。

15、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市域污水治理一期工程,加快镇级集污管网建设,加强污水纳管排放管理,突出建管并举,严格执行污水排放许可制度,促使企业、单位严格依法纳管排污。深化农村生活污水整治,全面推进粪便无害化处理中心建设,促进粪便无害化集中处理中心的规范运作,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实施涉及农村的21个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完成市环境监测中心监测平台建设。

16、健全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强化绿化森林、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责任制落实。加大市财政对镇村绿化森林环境整治项目的补助。深入有效开展全民植树绿化,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开展“绿化认养”活动。完善环境监管网络,强化镇村绿化环境整治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镇村(社区)环保自治组织作用,开展建立环保派出机构试点。充分利用媒体平台,大力开展绿化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工作。深入开展绿化生态环境保护各类志愿者活动,营造全民参与绿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氛围。

五、深化统筹城乡综合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17、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颁证工作。积极探索宅基地流转机制,按照“规定范围、规范操作、结果可控”的原则,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和“农房两改”实施区内,在农户愿意放弃并退出本村老宅基地的前提下,通过合理调整、互换和经济补偿由村集体收回该农户宅基地。加快农民集中居住区房屋颁证工作,允许集体土地性质农村住房在一定范围内调剂流转,推动农村宅基地和住房由资产性功能向资本性功能转变。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依法取得并已经确权为经营性的集体建设用地,开展租赁、转让等多种方式有偿使用和流转试点。健全征地制度,严格征地程序,加强征地补偿费管理,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18、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积极构建政策性、商业性、民间性互为补充的多元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努力打造农村金融高地。金融机构要强化为农意识,组织开展“银行业支农深化年”活动。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创建,优化小额贷款、小额联保贷款等信贷支农服务。进一步扩大涉农贷款有效担保物范围,在原有农村住房抵押贷款的基础上,向林权、农业大棚设施、农机设备等质(抵)押贷款扩点,促进支农信贷产品创新,切实加强资金使用管理。探索研究农房改造建设抵押担保办法。争取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扩点。积极争取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社、保险合作互助社试点。继续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和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工作。

19、积极推进“农转非”工作。扎实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制度创新,进一步抓好中心城区和龙山镇“农转非”试点工作,选择有条件的镇(街道)积极开展扩面。对符合条件的“农转非”人员落实社会保障、促进就业、住房保障等优惠政策,原有计划生育、集体经济、承包权等权益保持不变,吸引农民向中心镇和城镇集聚区转移。

六、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优化“三农”发展环境

20、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投入。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养老、医疗、劳动就业、低保等各项社会保障和救助政策。继续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深化充分就业村(社区)创建,积极开展富民合作社组建试点,切实增加农民“薪金”、“股金”、“租金”和“保障金”四金收入。健全稳定的农村水电路、科教文卫、社会治安等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保障机制,强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着力推进农村民生改善。

21、夯实农村基层基础。进一步抓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各项政策的落实到位,认真做好新一轮市级财政补助村扶持工作,强化留用地政策落实,扎实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切实加强村级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规范村级重大工程项目决策、实施、监管机制。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形成责权明晰、运转有效的村级组织工作机制。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加强村级民主管理和监督,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合法权益。积极推进农村基层“网格化管理、社区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村级干部队伍的选拔配备、教育培养、激励保障和监督管理工作,认真落实专职村干部工资待遇统筹等关爱措施,深化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畅通优秀人才到村(社区)工作渠道,推进农村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精心组织好村党组织、经济合作社换届选举工作。全面开展农村干部政策法规培训。围绕平安创建总目标,强化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深入开展“三打一反”社会治安攻坚行动,切实增强群众安全感。

22、切实加强“三农”工作领导。深入实施联镇带村工作,积极开展“干部下基层、服务在一线”主题活动,把重中之重的要求落实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农村工作领导水平。强化“三农”工作合力,做到涉农部门跳出“三农”谋划“三农”,非涉农部门贴近“三农”服务“三农”,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加强指导和服务。整合完善支农惠农强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善于总结和提炼农村改革发展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事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营造全市上下共谋共推农村改革发展良好氛围。

附件:202_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主要任务分解

(此件发至各镇党委、人民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市级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主题词:农村工作 城乡统筹发展 中共慈溪市委办公室

月17日印发

202_年3 意见

第二篇: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发展实施意见

中共安达市委 安达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发展的实施意见

(202_年2月11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和绥化市委二届三次全会精神,加快构建具有安达特色的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推进经济社会更大更好更快发展,确保提前实现市六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特制定202_——202_年我市加快城乡一体发展的实施意见。

一、全面把握加快城乡一体发展的主导思想

1、坚持正确导向不偏离。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加快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发展。

2、坚持既定发展思路不动摇。坚持“一切为了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一切为了群众得到更多更大实惠”的执政理念,继续把市六次党代会提出的“二三四三”战略作为加快城乡一体发展的总体思路,并根据形势需要,对其不断丰富完善,赋予新内涵,走好特有区位强安、主导产业立市、油气开发壮财、仓储物流兴业、全民创业富民发展之路。

3、坚持项目建设不放松。继续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核心,把项目建设作为全市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压倒一切、决定一切的重中之重,作为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发展的重大举措,以项目大开发推动经济结构的大调整,以项目大开发推动经济总量的大扩张,以项目大开发推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4、坚持推进改革不滞后。坚持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作 1

为推动城乡一体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全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难题,以果敢坚决的态度和力度扫清发展障碍,探索完善新的机制体制,推动经济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5、坚持求真务实不清谈。牢固树立“发展取决于实干,进步归根于实干,威信来源于实干”的工作导向,大力弘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始终想大局、谋大事、创大业,讲实话、办实事、重实效,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发展。

二、科学确定加快城乡一体发展的目标任务

1、明确城乡发展定位跻升目标。具体要打造“牛城五市”,打造“牛城”,就是放大“中国奶牛之乡”的品牌效应,努力创建大庆经济区最具竞争实力的城市、全省最具发展活力的城市、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的城市。打造“五市”,就是不断赋予牛城新内涵,即以融入大庆经济区为载体,以建成服务大庆、服务油田生产生活基地为目标,打造大庆卫星市;以采掘、开发和利用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为依托,以建成石化产业配套承接基地为目标,打造油气化工市;以绿色无公害乳制品生产加工为手段,以建成绿色乳业之都为目标,打造全国知名乳品市;以储运战略物资、粮食、建材、危爆品为特色,以建成公铁物流基地为目标,打造中国北方仓储物流市;以保护开发草原和湿地资源、开发风电能源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手段,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为目标,打造北国特色生态市。

2、明确综合实力增长攀升目标。继续巩固三个“百强”(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和全省“十强”成果,确保主要指标快速增长,确保发展位次不断前移,确保提前实现六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快建设一个“财力殷实、人民富庶,社会和谐、全面进步”的新安达。202_年预期目标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2亿元,年均增长23.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6000元,年均增长23%;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4.8亿 2

元,年均增长1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7亿元,年均增长22.7%;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500元,年均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00元,年均增长11%。

3、明确主导产业集聚扩升目标。在进一步推进原有“三大产业”的基础上,加快产业论证和定位,进一步加快发展优势和主导产业,进一步加快培育重点和新兴产业,进一步抓好产业集聚和规模扩升,构建具有安达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到202_年,把油气化工、乳肉食品打造成2个产值100亿元以上的产业,把风电能源、仓储物流打造成2个产值50亿元以上的产业,把建筑建材、机械制造打造成2个产值30亿元以上的产业,把饲草饲料、绿色蔬菜、生化制药、纸塑包装、旅游打造成5个产值20亿元以上的产业。以上述产业集聚扩升目标为基础,经过3—5年的努力,最终建成支撑安达更大更好更快发展的产值规模500亿元产业发展框架。

4、明确民生工程质效提升目标。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政策性收入。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到202_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98%,城镇医保扩面和新农合均达到100%,城镇养老保险扩面达到90%。提高城乡居民就业创业水平,到202_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提高城乡居民文化教育水平,到202_年,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全民文化教育水平大幅提升。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3年内,公路通乡、通村、通屯率均实现100%;新建城区道路9.07万平方米,铺装巷道30.3万延长米,城区所有道路实现硬化;农村泥草房、城区棚户区改造达到上级要求标准;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60%,全面完成引嫩入安工程;建沼气池6000个,启动集中供热工程和引气入城工程;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城区实现污水和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城乡全部开通数字电视,入户率达到50%。

三、全力落实加快城乡一体发展的推进措施

1、加快融入大庆经济区。按照“加快融入大庆经济区”三年规划,突出重点,稳步实施,积极融入,努力把安达建设成为大庆卫星市和油田服务区。力求在交通路网建设上实现突破。研究同城路、同城车、同城交通管制政策,尽快开工建设万宝山至大庆乙烯之间公路,适时拓宽安萨路,局部开通安达与大庆之间的公交车,争取与大庆环城公路网实现配套衔接。抓住大庆规划建设轻轨交通网的有利契机,加快高层对接,力争把我市纳入一体规划建设或为将来并网预留空间。力求在油气化工产业发展上实现突破。进一步密切油地合作关系,力争在大庆30万吨聚丙烯、120万吨柴油加氢等项目改扩建过程中,抢上一批配套化工项目;深度开发天然气下游产品,抢上天然气化工项目,尽快把油气化工打造成安达百亿产业。力求在大庆生产生活服务上实现突破。抓住大庆建设百亿元以上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有利契机,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企业整合、改造升级,加快我市油田装备制造企业进入油田机械采购网,积极打造油田装备制造业承接基地;抓住大庆投资百亿元建设全国重点城市的机遇,加快建设满足大庆建筑市场需求的建材集散基地;根据大庆发展替代产业的客观实际,加快建设与大庆替代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技术工人输出基地;立足自身特有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加快建设满足服务大庆生产生活的物流仓储配送基地;适应大庆人饮食结构改变和追求新奇特品种的心理,加快建成满足大庆需要的无公害杂粮和绿色蔬菜供应基地。力求在能源开发利用上实现突破。加大与大庆有关燃气公司的联系对接力度,力争启动引气入城工程;加大与大庆瑞好公司合作力度,推动风电能源及相关配套产业开发建设。力求在湿地开发治理上实现突破。研究安达市境内与大庆密切相关的湿地共用共享机制,解决八里泡、青肯泡排污区的共同利用与污水无害化处理问题。共同开发湿地旅游资源,形成大庆——安达的整体旅游带。同时,加快促进其他领域合作进程,实现两地三方共同发展。

2、加快项目开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储备工程。建立涵盖经济、社 4

会、民生等各个领域,有力支撑油气化工、乳肉食品、仓储物流等各产业发展的市乡(部门)两级项目库,每年库存项目总量不低于500个,其中超千万元以上的项目要保持400个以上,超5000万元项目要保持80个以上,超亿元以上的项目要保持20个以上。大力实施项目扩群工程。围绕产业发展,抓住扩大内需契机,充分利用融入大庆经济区和安达开发区平台,鼓励全民创业,全面争取资金,全力抢上项目,加快形成以油气化工、乳肉食品、仓储物流等为重点的主导产业项目群,以房地产开发、商贸、广告、保险等为重点的第三产业项目群,以道路、给排水、农田水利、农业机械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项目群,以植树绿化、草原改良、节能减排为重点的生态建设项目群,以棚户区改造、泥草房改造、“三供两治”(供水、供气、供热、污水治理、垃圾治理)为重点的民生工程项目群。3年内,全市全民创业项目要达到3000个以上,其中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至少达到300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至少达到100个,亿元以上项目至少达到30个,5亿元以上项目至少达到10个。大力实施项目达产达效工程。加快项目审批和立项,强化项目服务和管理,全面提高新上项目和在建项目的建设速度,推动更多的项目投产达效,不断壮大市域经济实力。到202_年,全市培植以龙新MMA、贝因美奶粉、亚泰水泥、瑞好风电等为代表的利税超亿元项目至少达到10个,利税超5000万元项目至少达到12个,利税超千万元项目至少达到50个。

3、加快哈大齐工业走廊安达开发区建设。进一步完善细部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完善综合开发区、石油化工区和精细化工区等区块内部各具体功能区详细规划,切实增强园区项目摆放的针对性和规范性。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拓宽融入渠道,加快园区“五通一平”及配套设施建设,切实提升园区的项目承载能力。到202_年,开发区建成区面积力争达到15平方公里。强势推进招商引项。抓紧研究制定共建共享机制,以位于万宝山的精细化工园区与大庆高新区兴化园区共建精细化工合作区为突破,拓展与大庆合作共建园区 5

空间,加快引进石化产业项目和精细化工项目;以商会为纽带,重点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港台等区域合作,采取整体招商、委托招商或捆绑开发等方式,营建专业化园区、区域性园区和国际性园区;以利益为牵动,参照分税制原理,推进与周边市县合作,加快项目引进。202_年,入区企业总数要达到120个,实现产值150亿元,实现税收7亿元。强化入区企业管理和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环节和审批手续,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打造服务企业绿色通道。研究制定入区企业管理办法,严格落实《闲置土地处置办法》规定。

4、加快农区工业化进程。①依托农牧资源,以贝因美为龙头,做大做强伊利、红星、澳佳、伊康、宜鼎等企业,大力发展乳肉食品工业,202_年,力争实现产值100亿元,其中贝因美婴童奶粉项目要实现产值70亿元。②依托油气资源,以龙新公司为龙头,做大做强豪运精细化工、中宇化工等企业,大力发展油气化工工业,202_年,力争实现产值100亿元。③依托风能资源,以大庆瑞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风电项目为牵动,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工业,力争3年内风电项目建成投产,202_年实现产值50亿元,5年内能源工业实现产值100亿元。④依托哈大齐市场需求,以亚泰公司为龙头,做大做强群鑫等企业,大力发展建筑建材工业,202_年,力争实现产值30亿元。⑤依托现有机械工业基础,以天圜乳机厂为龙头,做大做强乾翰机械、劳力机械等企业,大力发展机械制造工业,三年内建成食品机械、油田机械和风电机械装备基地,202_年,力争实现产值30亿元。⑥依托畜牧资源,以迪龙制药为龙头,做大做强鑫威格、维安泰等企业,大力发展生化制药工业,202_年,力争实现产值20亿元。⑦依托羊草、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和畜牧业发达优势,引导域内外资本投入饲草生产,做大做强现有饲料企业,大力发展饲草饲料工业,202_年,力争实现产值20亿元。⑧依托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优势,开发系列果蔬产品加工项目,大力发展绿色蔬菜工业,202_年,力争实现产值20亿元。⑨依托乳品、水泥等工业制成品总量大的优势,加快引 6

进配套包装项目,大力发展纸塑包装工业,202_年,力争实现产值20亿元。⑩依托境内湿地、草原等北方特色资源,深入挖掘中东铁路修建、大庆油田会战历史,加入大庆旅游带,大力发展旅游业,202_年,力争实现产值20亿元。经过三年的努力,力争到202_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实现500亿元。

5、加快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支持“三农”各项政策,从我市“三农”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农业持续增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稳定增收,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坚持以发展壮大乳肉食品加工企业为牵动,以打造绿色安全奶源基地为载体,大力发展畜牧经济。202_年,力争奶牛存栏达到20万头,鲜奶总产52万吨,肉牛出栏10万头,生猪出栏100万头,绿色乳都初具雏形。以“三区”(高产攻关区、围井经济区、标准示范区)为牵动,以农业开发项目为载体,以中低产田改造为基础,以科技推广为保障,建立起粮食生产稳定增长长效机制。202_年,粮食总产实现20亿斤。以加快土地流转为牵动,以组建农民股份公司为主体,促进土地集约经营,大力发展合作经济。202_年,农民股份公司发展到800家,实现集约化经营土地达20万亩。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人力资本运营公司和培训基地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技能培训,鼓励农民外出创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202_年,全市内转外输劳动力10万人,劳务收入实现5.5亿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水利建设工程,强化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塘坝建设、干渠清淤和农田机电井建设。202_年,全面完成干渠清淤工程,机电井达到6000眼,农田小井1.3万眼。实施农机建设工程,以标准化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牵动,着重发展大型、多功能农业机械,推动农机装备结构升级,重点提高机械整地、机械收获水平。202_年,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个,农机总动力达到32万千瓦。改善农村环境。搞好村庄规划。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中心村,整合多屯村,7

撤销偏小村,引导农民向中心村、中心城镇集聚。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深入推进道路等设施建设,202_年,道路全部实现硬化。加大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研究制定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的建后管护机制。加快农村沼气池建设,大幅度提升新型清洁能源入户率。分层次、分批次推进泥草房改造,加强绿化、美化、亮化建设。202_年,全市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60%,泥草房改造完成上级规定任务。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坚持立足实际、量力而行的原则,加强农家书屋、农民休闲广场建设。引导和鼓励城市部门支援农村,开展理论政策进农村、图书报刊送农村、文化工作者到农村活动,不断提升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6、加快现代物流崛起。以现代物流为方向,以公铁物流为手段,以仓储物流为基础,尽快把物流产业扶强扶壮。抓规划论证。围绕发展建材、乳品和化工专业物流以及仓储物流、蔬菜配送物流、农业物流,加强论证,研究制定发展规划。抓扩群整合。重点培育壮大现有物流企业,吸引、整合、组建一批满足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物流企业集团;辟建专门仓储物流区域,着重引进战略投资者,引入市场空间大、有实力的物流企业,推动物流产业提档升级,扩群增效。202_年,物流企业达到210家,营运收入实现50亿元,税收实现2.9亿元。抓平台建设。加强物流产业规范管理,成立物流管理服务中心,畅通行政审批绿色通道,以优质高效规范服务吸引物流企业向安达集聚。抓人才引进。重点引进物流策划、企业管理、市场开发高级人才,提升物流产业发展水平,为现代物流发展奠定人才基础。抓重点线路打通。坚持公路和铁路并重,畅通与沿海城市、大中城市的物流路线,开辟发达城市物流市场。鼓励物流企业“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抓配套开发。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大力发展装卸、机械修理、信息中介、金融、保险等物流配套产业,实现一业兴百业旺。

7、加快城市经营速度。做好城镇功能化定位。深入推进“东移北扩”城市发展战略,加强城乡整体布局规划,着力打造“一核四点”城镇建 8

设新格局。“一核四点”指以市区为核心,以任民镇、升平镇、万宝山镇、卧里屯乡四个中心城镇为辐射区。细化市区各功能区划分,加快打通两路(南环路、北引路),建设三区(城市新区、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区、工业物流区),实现三连(北引路、南环路、明沈路),形成西部为工业物流区,东部为新城区,中部为生活服务区的城市发展格局。加快城镇配套化建设。结合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房和“三供两治”工程建设,引进现代房地产开发理念,注重城市景观的整体效果,新建的每个小区、每幢建筑都要与街区功能、建筑风格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继续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加强城市道路、供水、排水、环卫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实施城镇精细化管理。探索在重点管区、办公城区、公益景区、商贸街区、开发小区、共建场区等功能区实行多元化、差异化、市场化管理模式。推动城镇产业化经营。成立安达市城市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垄断城市土地一级市场,集中净地挂牌出让,推动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实现以地生财,解决城建资金不足难题;采用市场化手段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主城区保洁权出售等为内容的新的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步伐,形成长效机制。

8、加快城乡财源建设步伐。通过油地合作、招商引资、强壮产业、对上争取、全民创业,不断拓宽财政增收渠道,改善财源结构,促进财政实力持续增强。抓好资源型财源。努力扩大油田产能,保持大庆油田公司安达分公司、庆新公司稳产增收。依法有序开发土地,完善土地收购、储备与交易制度,提高土地的财政收益率。加快闲置资产盘活,推动资产变财力。抓好实体财源。不断推进乳肉食品、仓储物流、建筑建材、机械制造、绿色食品、油气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强化内涵挖潜和技术改造,做大做强龙新、贝因美、亚泰、安瑞佳、迪龙等龙头企业,巩固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盈利创税能力。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形成结构合理的实体财源。9

抓好后续财源。加快培育风电能源、天然气开发利用、纸塑包装、旅游等新兴产业,积蓄发展后劲,保障财源健康稳定发展。抓好政策财源。紧紧抓住国家鼓励扩大内需、加大投资的机遇,争取政策资金、专项补贴、试验试点,以获得国家的财力支持,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2_年,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力争实现14.8亿元,其中,市本级财政收入实现11.8亿元,乡镇财政收入实现3亿元。

9、加快推进社区建设。强化基础建设。重点采取新建、房产置换、闲置资产利用等方式,整合辖区相近、居民认同感较高的社区办公场所和活动场所,规划建设2-3个集大型居民活动中心、社区居委会集中办公、街道办事处办公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实现资源共享,独立运行办公,分别行使职能。未纳入社区服务中心的社区居委会按照绥化市标准,建设集社区居委会办公、居民活动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站。健全投入机制。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加大投入力度,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体,对上争取、福彩体彩公益金提取、开发小区预留、驻区单位赞助、部门进社区提供经费、党费倾斜、社会捐赠等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202_年,全部解决街道社区自有办公、活动用房问题。明确社区职能。按照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原则,确定社区服务、劳动保障、社会救助、综合治理和综合管理五项基本职责。围绕更好地发挥服务职能,加快开通“民情在线”系统,不断提升社区服务质量。加强规范管理。街道社区工作由市委组织部牵头,民政局等相关部门配合。实行党政部门职能进社区准入机制,按照“费随事转、事随人转、权随责转”的原则,理顺部门和社区的工作关系。提高社区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对业绩突出的社区书记、主任提拔为副科级干部使用。综合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按照对岗不对人的原则,适时调整社区干部工资待遇,逐步办理养老、医疗保险,激发社区干部责任心和事业心。任民镇社区参照城市社区建设思路进行同步规划建设。

10、加快全民创业步伐。围绕发展主导产业开展全民创业。鼓励、支持企业和城乡群众,依托乳肉食品、油气化工、机械装备、仓储物流等主导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通过延长产业上下游链条开办中小企业,发展配套服务业。围绕发展商饮服务业开展全民创业。以融入大庆经济区和小城镇、中心村屯建设为载体,充分利用大庆的辐射和带动,鼓励城乡群众错位发展与大庆生活配套的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餐饮、娱乐休闲产业。围绕城乡建设开展全民创业。支持各类创业主体参与城市环卫保洁等市政公用事业建设,以及参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建设与运营,参与生态开发和综合治理。以社区建设为平台,在健全社区服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健身休闲等功能方面,注重撬动民间资本,拓展创业渠道。

四、着力解决加快城乡一体发展的现实问题

1、深入推进计划发展目标调整改革。立足长远,科学论证,调整完善安达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定位定向目标,合理确定安达在全国、全省的发展位置和未来发展方向,做到在宏观上、整体上把好舵、举好旗;立足实际,科学分析,调整提升安达经济社会发展的性增长增幅指标,做到具体指标与跨指标的有机结合、统筹兼顾;立足需要,科学谋划,调整确定安达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动性重大重点项目,做到在微观上、实践上可操作、有支撑。

2、深入推进产业惠民政策调整改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需要,适时调整和完善各项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制定完善与产业集聚扩升格局相适应的配套政策,加快做大主导产业,扶强新兴产业,培育后续产业,促进各产业竞相发展、联动发展;制定完善与扩大内需、招商引资相适应的配套政策,在全员招商、合作招商、园区招商等方面出台更详细、更具体的政策措施,以引进更多的新产业、大项目、好企业;制定完善与全民创业、民营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配套政策,营造鼓励民间投资、支持群众创业的有利环境,从而促进创业,拉 11

动就业,推动发展;制定完善与民生建设、社会建设相适应的配套政策,畅通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吸引社会各界参与民生建设,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制定完善与加快土地流转、集约经营相适应的配套政策,促进土地依法、自愿、有偿、规范流转,加快土地的集约经营、规模经营步伐。

3、深入推进机构设置调整改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适时实行机构调整改革。合并一批机构,即按照职能归口管理的原则,将职能相近的机构合并为一个机构;撤销一批机构,即将原来设置前提已不存在、经济社会发展不再需要的机构辙销;强化一批机构,即将职能设置科学、经济社会发展特别需要机构的职能、级别、编制、内设机构、经费等方面进一步扩充和加强;成立一批机构,即根据主导产业发展、城市管理服务、加强社区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等特殊需要,分别设置专门的管理服务机构;清理一批临时机构,即将某些不能发挥实质作用的各类领导小组、各类临时办公室进行清理。

4、深入推进土地开发利用调整改革。制定我市土地开发利用近期、中期、远期规划,科学确定全市耕地、草原、林地、湖泊、水库、农村居住区、城镇居住区、工业区、公路、铁路、水渠等功能区划分,严格按规划确定的功能区进行各项基本建设。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红线”以内的基本农田不得转为非农用地。实施最灵活的土地利用政策,“红线”以外的耕地,在占补平衡的前提下,研究探索转为非农用地的机制;对城区周边和靠近大庆草原的重度盐碱地,争取增加审批额度,使我市未来发展始终有足够大的空间和潜力;允许外商以租地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搞好工业项目、商贸流通项目开发建设;实施积极、稳妥、易为群众接受的城市拆迁方式,不断为加快老城区改造、发展仓储物流供应需要的土地。

5、深入推进财政投入机制调整改革。进一步调整财政投入的领域、方向和重点,真正发挥财政服务发展、服务民生的重要作用。加大财政对产业的投入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素质升级。加大财政对项目开 12

发建设的扶持力度,促进项目开发建设不断提质增效,形成财政扶持项目、项目壮大财力的良性循环。加大财政对基层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适合基层组织发展的财政投入机制,促进基层健康发展和发挥作用。加大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强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财政对民生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和提高群众的生活环境和质量,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同时,加快探索促进金融机构支持地方建设和发展的机制体制,逐步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向城乡延伸服务触角,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经济社会建设,为城乡改革发展提供金融保障。

五、切实强化加快城乡一体发展的组织保障

1、强化组织领导,提高领导力。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城乡一体发展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特别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充分体现城乡一体发展的战略思想。打破四个班子的界限,积极探索市级领导按照产业分工的新机制。坚持遵循有利于城乡一体发展、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的总原则,不断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配齐配强班子,选优选强一把手。同时,积极支持人大、政协履行依法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的建言献策作用。

2、强化部门效能,提高执行力。按照城乡一体发展的新要求,重点解决好部门职能缺失、行政不作为、办公效率低下等问题,进一步整合管理资源、优化行政要素、规范部门行为、改善运行方式,建立健全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继续强化责任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全面增强部门的执行力、公信力和创造力。

3、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战斗力。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开放式”党建统领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改进和完善基层 13

组织设置形式,提高村干部政治、经济待遇,积极探索基层组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载体,充分发挥和拓展基层组织服务经济、服务群众的功能。着力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党务公开,建立健全干部述职、民主评议、村民代表大会一事一议等基层民主制度,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教育、监督、惩治相结合,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同时,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服务中心、支持发展、维护大局作用。

4、强化人才开发,提高支撑力。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改进人才工作方法。研究制定人才开发总体规划和行业、产业人才规划,大力实施高层次研发人才培养工程、公共事业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农村党员干部“先锋工程”、企业家队伍建设工程。积极探索人才协作机制和合作方式,采取建立人才流动站等市场化手段引进高级CI策划、农技推广和项目开发建设等方面人才,建立完善人才开发政策体系。推进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各类人才认定标准,完善技术职称评审办法,为城乡一体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5、强化环境建设,提高软实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策的公开性、公正性和稳定性,防止政出多门、政令抵触。大力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培育拓展信用中介市场,不断完善企业信用体系。深度挖掘牛城历史,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开发独具牛文化魅力的餐饮文化和特色旅游产业,完善具有牛文化特色的城市建筑风格和城市载体功能。大力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全力抓好环境、卫生、治安等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宣传推介宜居宜业、和谐安定的牛城新形象。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加快园区发展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快园区发展的意见

阜政办〔202_〕8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加快我市园区发展,实施工业突破四年行动计划,推进阜阳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园区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园区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我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奋力崛起的重要举措。办好园区,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对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资源配置,扩大招商引资,创造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提高我市综合经济实力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配套能力较差、服务环境不优等因素制约,我市园区发展速度偏慢、规模总量偏小、产业层次偏低、带动能力偏弱,与发达地区相比,与我市“十一五”规划要求相比,差距明显。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园区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加快园区发展摆到重要位置,高度重视,全力抓好。

二、加快园区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二)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经济为核心,坚持园区建设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相结合,创新发展模式,改善投资环境,完善服务体系,努力把园区建成改革开放的先导区、现代加工制造业的集聚区、土地利用的集约区和循环经济的示范区。

(三)发展目标: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要依托阜城逐步形成区域性产业集群,逐步建成工业主导型新城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创新能力,进一步发挥对全市其他园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各县市区工业园区要向主导产业明确、关联企业集聚、综合配套能力完备的方向发展,形成产业链完整、具有园区品牌的产业集群功能区域。到202_年,全市各类园区建成面积80平方公里,实现增加值150亿元。

(四)基本原则

――改革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借鉴发达地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进园区的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环境创新。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创新园区建设与发展模式。

――科学发展。各园区应当在编制规划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进入园区的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凡违反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园区总体规划和清洁生产要求,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的项目,一律不得批准进入园区。

――突出特色。各园区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核的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依托各地的区位、资源、产业和市场优势,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带动相关项目的启动实施,形成产业链,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分工协作、差异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理规划。园区建设要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园区规划要与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园区应根据自身定位、产业结构、资源供应、环境保护等进行功能分区布局。

三、健全管理机构,提高服务水平

(五)园区设立管委会,作为同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管委会对园区内的经济、社会等事务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享有所在地政府经济管理权限,行使《安徽省省级开发区条例》中规定的职权。工商、国土、建设、规划、环保、房产等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园区建设,按照简政放权的原则,能够委托园区办理的,要委托园区办理,积极为园区建设服务。切实加强园区管委会领导班子建设,将优秀人才选拔到园区领导班子。建立园区专门管理队伍,大力引进和培养造就一批专业人才,努力提高园区管理服务水平。

(六)提供优质服务。园区管委会采取“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理,全过程服务”的方式为投资者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加强金融、科技、人才、劳动用工、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体系建设。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应减少对园区企业的检查频次,坚决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乱评比等行为。全面清理园区内的各项收费,对依法保留的收费项目要向社会公开,并严格按标准收取。

四、严格管理,集约利用土地

(七)保障园区建设用地。园区土地利用计划实行单列,优先安排园区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指标。积极搞好占补平衡,通过土地整理、土地规划修编、村庄规划建设等挖掘用地潜力。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各地可在耕地占补平衡前提下,将新增耕地面积折抵建设占用耕地指标,重点用于园区项目建设。支持园区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各园区确保工业项目用地比例不低于项目用地总量的70%。园区工业用地可以执行国家允许的最低地价标准。

(八)提高用地办理效率。园区建设急需的建设用地 “急事急办”,在土地利用计划未下达前,园区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急需用地,由园区所在地政府按程序申报,所占用的用地指标在正式下达的土地利用计划中扣减。当地政府应帮助园区储备合理规模的土地资源。

(九)集约利用土地。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强度不低于100万元/亩、其他园区投资强度不低于80万元/亩。园区要积极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出租或出售给企业使用。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规模小于500万元、其他园区投资规模小于200万元的企业,原则上不再单独供地,可租用或购买标准厂房解决生产经营用地。定期核查清理已出让的土地,对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已闲置2年以上的,要依法予以收回。建立园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与新增建设用地相挂钩。

(十)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规范土地征收办法,建立完善土地补偿长效机制、就业扶持机制、居民安置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五、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做好新扩区域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尽快形成20平方公里的开发框架。其他园区要继续加大以道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优先纳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范围,统一规划建设。

(十二)创新开发方式。树立经营园区的理念,支持园区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筹集和运作建设资金,实行综合开发,滚动增值。以园区土地开发使用权、基础设施项目所有权和经营权出让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发展资金匮乏、融资渠道不畅和招商机制不活的难题。

(十三)加大投入力度。市财政加大对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各县市区也要积极筹措资金支持所在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对园区内的工业项目城市建设配套费,扣除国家和省规定的相关费用后,市及以下全额返还园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从202_年起,园区三年内新增加的地方财政收入全部留在园区,满三年后,由地方财政与园区对半分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各地要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担保方式,积极引导银行贷款投向基础设施建设。

六、突出特色,提升产业集聚程度

(十四)加快产业集聚步伐。园区要突出发展工业项目,各园区工业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不低于70%,主导产业占工业经济的比重不低于70%。各园区要明确1-3个特色产业为主导产业,制定产业布局规划,引导相关企业集聚,加快形成集中度高、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园区主导产业群。

(十五)简化项目备案手续。对园区建设项目,除审批类项目外,凡不在投资项目目录范围内的,由园区管委会办理备案,审核建设项目规划方案和初步设计,负责企业的项目规划、环保评审。

(十六)支持项目建设。对进入园区的工业项目,优先列入市“6611”工程和推荐列入省“861”行动计划。积极帮助园区项目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市财政设立园区特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扶持特色产业项目建设,加快培育特色主导产业。

七、优化资金、人才环境,扶持企业发展

(十七)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加快信用环境建设。支持园区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促进会等中介组织。把园区信用促进会建成中小企业贷款信用载体和管理操作平台,负责中小企业贷款项目的开发、推荐和管理工作,建立由会员企业、信用促进会、政府组成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防范机制。支持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担保机构。各县市要设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主要面向园区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协调金融机构扩大对园区企业的贷款规模,鼓励增加对园区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贷款。

(十八)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使园区真正成为人才“高地”。有关教育和培训机构要加强园区企业职工的技术和职业教育,按照市场引导、供需对接、厂校结合的原则,开展对职工的培训。

八、创新方式,千方百计招商引资

(十九)强化园区的招商引资平台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形成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格局。依据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围绕提高园区产业层次和产业集聚度,确定引资的重点领域。针对客商注重产业配套环境以及链条式整体转移的趋势,开展产业链招商,提高招商引资实效。要重点依托当地资源优势、产业优势、重点企业开展招商。围绕促进主导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积极引入资金雄厚、技术实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核心企业、龙头企业,吸引上下游企业,聚少成多,促小成大。

(二十)支持园区之间错位发展。各园区引进的工业项目不符合园区特色产业发展方向的,可推荐到其它园区落户。该项目的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由引荐县市区和落户县市区按6:4的比例分享;符合奖励的项目,奖金应奖励给引荐县市区。由此实现的税收,除上交国家和省数以外,五年内由引荐县市区和落户县市区按3:7的比例分成。

九、加强园区工作的领导

(二十一)市政府成立阜阳市加快园区发展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市发展改革委、经委、建委、国土资源局、规划局、财政局、科技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环保局、物价局、劳动社保局、招商办、中小企业局和人民银行阜阳市中心支行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加强对园区发展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定期听取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园区建设存在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承担日常管理、指导和协调工作,加强园区经济运行监测,定期收集、整理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和主要经济指标等园区发展情况,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供市政府决策参考。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密切配合,主动服务,形成合力。建立园区考核制度,每年年初对全市各园区上年发展情况进行考核,对前三名的园区给予奖励。

(二十二)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强对园区工作的领导。把园区建设推到主攻工业、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切实做到精力优先保证、生产要素优先配置、问题困难优先解决、服务协调优先到位,积极推进园区发展。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中府〔202_〕1号

火炬区管委会,各镇政府、区办事处,市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加快推动旅游业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现就进一步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旅游业是国际公认的朝阳产业,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可持续循环利用等显著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借助人文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有效地提高了中山的知名度和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市旅游业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旅游业总量偏小、资源分散、体制落后、后劲不足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我市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我市旅游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两个适宜”城市的环境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交通设施的改善为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国际游资的大量存在为旅游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机会。各级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旅游业发展是提升我市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选择,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客观要求,进一步增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勇于迎接挑战,善于抢抓机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创旅游业发展新局面。

二、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旅游业的大发展。积极实施“三大改革”。改革管理体制,理顺条块关系;改革经营体制,培育经营队伍;改革产权制度,引入战略投资者。努力实现“四个转变”。从景点经营向线路经营转变;从项目开发向板块开发转变;从项目招商向规划招商转变;从产业经营向产业与资本经营相结合转变。大胆探索产业经营与资本营运相结合的旅游发展新路子,促进我市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提升我市的综合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总体规划、政策环境、市场监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增强国有旅游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2.板块撬动原则。按旅游板块统一规划建设,整合、重组、优化和开发旅游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板块。

3.文化带动原则。深入挖掘旅游项目的文化底蕴,为旅游项目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增强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4.资本运作原则。整合和盘活旅游资源,运用资本市场,扩大旅游业融资和实现国有旅游资产的保值增值。

5.可持续发展原则。以有效保护核心旅游资源和环境为前提,实现旅游、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三)目标任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增幅高于全市服务业的增幅,到“十一五”期末,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13%,努力打造2个国家5a级、5个国家4a级的旅游景区,把我市建设成为国内及东南亚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三、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

(一)整合资源打造六大旅游板块。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布局的理念,进一步完善《中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高标准规划建设温泉片区、南朗片区、南区片区、富华片区、长江怡景片区、古香林片区等6大旅游板块。积极整合中山温泉周边旅游资源,引入战略投资者,打造以商务会议、休闲、养生为主的复合型温泉度假地;重新规划建设南朗片区,整合翠亨村、纪念馆、中山城、翠亨宾馆、海上温泉等旅游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文、历史、文化融一体的观光旅游胜地;大力开发南区各类主题旅游资源,以詹园、文笔山大风车旅游世界、华侨文化旅游区为旅游节点,打造兼具生态休闲、人文艺术和古迹文化内涵的风景旅游景区;重组盘活富华酒店等国有资源,加快丰富各类住宿、美食、购物、娱乐等现代都市旅游元素,打造以城市旅游和休闲旅游为重点的旅游景区;统筹协调长江片区内的高尔夫球会、怡景假日酒店、长江宾馆、浪漫水城、圣贤山庄等旅游资源的发展,打造高档次的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的旅游风景区;依托古香林优越的自然和区位优势,充分挖掘生态保护文化和历史宗教文化,打造集生态休闲、会议度假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旅游胜地。

(二)推进国有旅游资源资本运作。加大统筹策划力度,通过对国有旅游资源进行重组保值、发展增值、上市放量增值等三个步骤,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市场融资渠道和实现国有旅游资产的保值增值。加快对国有旅游资产进行重组,实施债权清理和债务重组计划,搞活内部经营机制,切实提高国有旅游项目的经营效益,实现重组保值;逐步将重组后的国有增值资产及已选定的未来开发项目组合成新的独立或联合总资产包,引入投资合作伙伴及其资金,开发建设首期合资合作项目并力争取得预期收益,实现发展增值;进一步在市场上融入二、三期的发展资金,加快旅游项目发展,取得更好的业绩和效益,然后按各投资项目所取得的预期更好业绩和效益,进行独立或统一包装分拆在国内、香港上市,实现放量增值。

(三)深化旅游区域合作。加强与邻近地区的旅游合作,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合作手段,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和旅游精品线路。明确与港澳珠的合作定位,建成文化旅游共同区;加强与穗深的合作,建设珠三角休闲度假集聚区;发展与国际华人社区的合作,规划建设华人归国寻根优先区;深化与其他地区合作定位,建成文化旅游与商务旅游特色区。整合包装高尔夫游、温泉水疗游、华侨文化游、美食游等线路,通过中港澳珠旅游区域合作机制向国际市场推广;整合包装伟人故里游、城市风光游、特色产业游、休闲度假游等线路,拓展国内旅游市场;整合包装灯饰等特色产业游,大力发展产业文化旅游。通过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旅游市场联合营销体系,实现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开发,扩大旅游业的总体收益。

(四)拓展旅游节庆活动。不断探索和创新办节模式,继续办好菊花节、美食节、民俗旅游文化节、岭南水乡文化节、华侨文化节等大型节庆活动,努力培育新的旅游节庆品牌。充分利用孙文西路文化步行街,定期举办民俗文艺性巡游或展览,做好延长步行街到纪念堂的规划和建设。配合办好灯博会、电展会、服博会、“3·28”招商洽谈会等会展活动,拓宽旅游节庆活动渠道。

四、激发旅游业发展活力

(一)深化国有旅游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参照国际惯例及先进的管理经验,积极推进工效挂钩、提成奖励、优先配售股权等激励措施,搞活国有旅游企业经营机制,充分调动国有旅游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实现旅游企业效益最大化。大胆探索旅游景区(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改革,通过拍卖、招标或者协议的方式,将景区(点)的经营权依法有偿出让给有实力的旅游企业,按照统一规划进行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建设和经营。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大企业以集中规划、成片开发的形式取得旅游景区(点)经营权。

(二)完善非国有旅游企业激励机制。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全面向社会资本开放旅游市场(国家明令禁止的除外),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旅游领域,不断提高旅游业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依法建立和完善旅游产业融资担保体系,鼓励和扶持重点非国有旅游项目采取项目特许权、运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收费权融资等方式,进一步扩大融资规模。积极采取bot、tot等融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鼓励旅游企业提升发展水平。积极扶持本地旅游企业的发展,对进入全国百强行列的旅行社给予奖励;对新评定为四星级以上饭店、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点)、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华餐饮名店等国家定级或国家、省授予质量等级和荣誉称号的企业给予奖励;对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的旅游企业员工给予奖励;对引进大型投资项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对旅行社组团在本市过夜游的,给予适当奖励。具体奖励办法由市服务办和旅游局研究制定。

(四)扶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鼓励开发能够体现我市历史文化、城市建设、民俗风情、特产资源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旅游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大力培育名牌旅游商品,把传统工艺与现代新技术结合起来,设计生产出一系列具有观赏性、趣味性、纪念性、实用性、便携性的旅游纪念精品,进一步拓宽旅游业发展的领域。各级政府适时启动一定的政府采购市场,优先采购特色旅游商品,扶持特色旅游商品不断发展壮大。

五、完善旅游业保障机制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发挥旅游业发展协调委员会的指挥协调作用,切实加强对旅游重点项目的指导,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旅游部门发挥好行业主管部门的牵头和第一责任人作用,及时分析旅游发展态势,积极以新建项目推动发展,以改革创新促进发展。市假日旅游协调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我市假日旅游,协调处理“黄金周”期间的重大交通、安全、紧急救援和旅游投诉等有关事项。

(二)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随着旅游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不断增加,财政逐年增加对旅游业的投入。

1.服务业专项资金扶持。在市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的资金,采取贴息、奖励、补贴等形式,专项用于扶持旅游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扶持做好旅游板块的规划研究,搞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扶持旅游市场的开拓等。

2.旅游宣传专项资金扶持。加大在国家级媒体的宣传推介力度,在专项宣传经费中安排300万元,专项用于在中央电视台等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媒体对中山市进行整体形象宣传,进一步提升我市旅游推介的层次和文化内涵。

3.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扶持。把旅游基础设施纳入全市各项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统筹进行建设,市财政的建设资金优先保证与旅游景区(点)配套的道路、给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规划局、建设局、旅游局负责编制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市财政局统筹在每年的基建预算中确保有一定资金用于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三)规范旅游市场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督管理。对旅行社、旅游星级饭店、旅游景区(点)全面实行质量标准化等级评定管理。不断完善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严肃查处和打击无证无照经营、价格欺诈、毁约失信等违法违规行为,大力倡导诚信经营和诚信服务。进一步完善旅游协会的职能,强化旅游产业联盟,在客源共享、线路整合、价格协调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健全旅游安全管理。切实加强旅游安全监管,督促、检查旅游重点单位落实有关旅游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做好旅游高峰期和重点旅游景区社会治安、交通疏导、消防监管、卫生防疫、大型游乐设备监督管理和紧急救援工作。加强对导游人员、旅游车(船)驾驶员、大型游乐设备作业人员及乘务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

(五)大力培养旅游人才。充分发挥本地高等院校、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和旅游培训机构作用,根据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优化旅游专业,强化对旅游人才的培养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在全市干部培训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旅游人才培训。加强同境内外旅游院校和培训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重点拓展澳门旅游业人才的培训市场,把中山建设成为澳门旅游和服务业外包的重要基地。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引进国内外高层次旅游科技和管理人才。

(六)加快出台配套实施细则。旅游局负责研究《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细则》、《旅游服务业标准化管理的实施细则》;国资委负责研究《中山市国有旅游资源资产重组改革的实施细则》、《国有旅游资源资产经营机制改革的实施细则》;市服务办负责研究《支持开发旅游商品的实施细则》。争取通过完善配套相关措施,切实推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山市人民政府 二○○八年三月八日

第五篇:关于进一步加快园区发展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快园区发展的意见

为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在全县工业经济中的引领和主导作用,加快推进我县产业转型升级,早日将我县产业园建成规划布局合理、产业定位明确、建设规模适度、功能配套齐全的新型产业园区,根据《张家界市工业提质升级“135”行动计划》和《桑植县“十三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现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三量齐升”总要求,落实“产业扶贫,工业兴县,绿色发展”的工作思路,着力解决当前园区发展中的基础设施落后、企业规模不大、产业结构不优、体质机制不顺等主要矛盾,通过进一步整合各类要素资源,引进和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有潜力的小微企业,力争到202_年底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2家,培育小微工业企业1家,培育亿元工业企业3家,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X以上,到202_年底,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0家,园区基础设施投资达X亿元,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达X元以上,实现税收X亿元,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

二、主要措施

(一)完善园区管理体质和运转机制

1、进一步明确园区管委会和工业园规划区内乡镇政府的工作任务,强化园区管委会招商引资、服务企业和工业园规划区内乡镇政府的征地拆迁、施工环境、安置工作职责,努力提高园区的运转效率。

2、制定出《桑植县绿色综合产业园管理办法》,围绕提高投资强度和税收贡献等核心指标,加强对入园企业的激励和考核。健全对园区管委会和项目所在乡镇政府的目标任务考核体系,制定投产见效企业县级税收分配方案,提高项目在乡镇政府税收分成享有比例

3、优化园区管委会干部队伍结构。将一批懂法律、善谋利、重实干、有经验的基层干部充实到园区管委会,增强服务项目的能力和招商引资的成效。合理安排招聘招考计划,有计划向园区输送工程技术、统计、规划、产业发展与招商等专业人员,提高园区特岗人员专业化水平。

(二)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1、统筹用地计划指标,工业用地指标主要用于园区企业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严格按照园区发展整体规划,分步抓好二垭工业园区、赤溪工业园区和火车站物流园区水、电、路、标准厂房、公租房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成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

2、创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加大对园区融资力度的支持,以园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投资为主,适当尝试BT、BOT等新型投融资模式作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补充,确立适当的投资回报率,鼓励和引进社会资金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市场运作力度。

3、整合部门资金和项目,将园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加大国家资金对园区发展的支持力度,落实园区发展引导资金,将园区发展所得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及时兑现园区企业县级税收返还政策,将园区企业上缴的县级税收、非税收和土地收益(上缴国家、省、市的除外)拨付给工业园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三)鼓励和促进工业地产发展

1、鼓励和支持以工业楼宇、标准厂房、仓储物流配套设施等为主要开发对象的工业地产发展,在园区控制性详规内制定工业地产发展规划,推动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向工业地产集中。

2、拓宽工业地产融资渠道,支持县有相应资质的社会资本作为投资主体,争取与园区合资、合作、独资等方式从及工业地产开发,园区通过投资补助、申报贴息、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适当补贴。

3、严格执行《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工业地产发展的意见》湘政办发[202_]96号文件精神,根据需要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安排一定的工业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用于工业地产项目建设;严格执行工业地产项目审批权限,支持工业地产的销售实行产权分割。

(四)主动破解招商引资难题

1、修改完善《桑植县绿色综合产业园鼓励投资暂行办法》,吸引来桑投资客商入驻园区。优先保证园区工业用地指标,对入园工业项目用地实行净地出让。对进入园区符合产业优先发展方向的工业项目用地出让最低价格标准,可区别情况按《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10%-50%执行;投资强度达到国家标准,连续三年每亩年综合税收达到10万元以上的,可从第四年开始份三年全额返还企业土地出让价款,每年返还三分之一。

2、支持园区管委会争取土地出租,标准厂房出租等形式给企业提供土地使用权并按承诺兑现水、电、路等公共设施配套,努力降低企业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帮助解决企业用工难题,将工业企业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城镇创业就业培训计划,对引进的高职称专家适当给予一定的津贴补助和安家补助。

3、推动园区与沿海地区、发达地区加强合作,加强园区信息化平台建设,大力宣传我县自然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互通信息,实现产业承接。积极动员各类经济组织、自然人,本地致命客商和外来企业家宣传我县园区特色和园区优惠政策,主动参与旅游节庆、招商洽谈会等专门招商活动,及时兑现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

(五)优化政务服务环境

1、实行备案管理。任何单位不得随意对园区企业实施检查,必要的检查事先须在县优化办和工业园管委会备案登记,在工业园管委会工作人员陪同下方可进行。

2、加强园区和企业周边社会治安管理,赋予公安派出所独立办案职权,定期开展园区周边环境专项整治行动,依法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强工强运及干扰企业生产经营等违法行为。

3、园区工业项目涉及县本级收取的所有行政事业性和服务性收费全免(法律法规规定必须收取部分除外);需上缴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属县本级政府地方留成和返还部分一律免收或先交后返。

(六)完善投融资体系

1、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为工业项目和企业引进融资,对新增工业贷款额前4名的县级金融机构。县政府分别给予X万元、X万元、X万元、X万元。

2、鼓励融资性担保公司为工业项目提供贷款担保,对综合费率在担保额2.5%以下的,由政府按担保额度的XX%补贴给担保公司。

3、支持社会资金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地产项目,建立合理的补贴机制,确保社会资金合理回报率。

(七)创新园区体制机制

1、逐步探索和创新园区体制机制改革。组建产业发展方局、国土分局、公安派出所、统计分局、规划分局,赋予其独立的行政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办结效率,建立封闭运行的园区管理体制,确保园区事务办理不出园区。

2、实行灵活多样的绩效工资制度。在编人员基本经费渠道不变,深化岗位薪酬和绩效奖励改革,工作人员薪酬与工作业绩挂钩,可高于全县同职级工资水平,但最高不得超过3倍。

3、探索干部管体制改革,支持园区与所在地镇相关领导干部实行双向交叉任职或交流任职。园区所在地乡镇干部的提拔任免必须充分征求工业园管委会党组意见,社区(村、居)党支部书记的任免,工业园管委会党组有一票否决权。

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乡全面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