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基本模式构想
编辑:莲雾凝露 识别码:14-709060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22 19:50:50 来源:网络

第一篇: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基本模式构想

体育 运动引入大学校园并形成一种文化现象。是与大学的 教育 功能紧密相连的。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文化系统组成中一个重要的亚文化部分,其核心是高校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文化的目的不仅是锻炼身体,而且还在于培养人格。

一、高校体育文化的内容

高校体育文化。从广义上讲。高校体育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在高校现存的环境中,在高校体育教育、学习和活动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与精神的所有内容。从狭义上讲,高校体育文化包括体育精神、体育的价值观念、体育道德、行为和体育能力,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在体育教学、科研、管理过程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二、高校体育文化的功能

人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 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现代 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素质教育的非智力因素则需要通过文化来教养。高校体育文化以其独特的作用和魅力存在于校园文化中,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及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心灵

良好的思想品德可以通过说教,也可以通过环境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高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着青年人。通过体育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适合青年学生的年龄特征,特别是结合各种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要求,能较全面地实现对青年人的思想品德和个性的培养。

2、促进学生智力 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科学研究证明,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能保证大脑能源物质和氧气的充足供应,使大脑神经细胞得到充分发育。同时,不同性质的运动能为整个大脑神经系统提供各种信息。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强度、均衡性、灵活性,使整个大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得到改善和提高。人的大脑在工作一定时间后会有疲劳感。根据高级神经的负诱导 规律。运动中枢神经兴奋,可以使思维记忆中枢得到完全休息。从而很快消除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3、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强身怡情

“健康应是在精神上、身体上以及社会上保持健全的状态”,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阐明了人的健康应包括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校园体育文化中的行为文化即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进行,能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运动能力。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学生身体机能。校园体育能调节学生的心理,通过各种体育手段和方法,可以锻炼意志品质。催人奋发进取。培养集体观念,加强组织纪律。协调人际关系。消除精神烦恼,给人带来欢愉。使人身心得以和谐、健康。

4、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陶情冶性

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体育本身就是一种健与美统一的活动,体育锻炼能使学生体魄健美,体形匀称。姿态端正,动作矫健,这些既是健康的标志,又是人体美的表现。高校体育能以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形体美、动作美、姿态美、仪表美和心灵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5、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热爱劳动

良好的个人习惯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校园文化可为学生营造好的阶段性生活环境。青少年学生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很强,校园体育能通过各种健康文明的活动充实学生的余暇生活,使他们免受不良习惯的影响。此外。在运动中学到的合理化、经济 化的技术对学生劳动能力的提高也大有益处。

三、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基本模式的构建

1、高校体育意识文化建设

体育意识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深层文化”。是内隐性的精神文化。首先,从“健康第一”的思想出发,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全面认识体育的各种功能。从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等方面进行正确引导,培养人们积极参与体育的习惯。在运动中体验乐趣,不断提高人们参与的积极性,逐渐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其次,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作用,通过 网络、电视、广播、标语、黑板报等形式,大力宣传体育知识和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事迹,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使人们逐渐理解参与体育的社会意义,从而培养和激发他们的体育兴趣,并在体育活动中锻炼其筋骨、磨砺其意志、塑造其形象、完善其人格。

第二篇:安全文化建设构想

安全文化建设构想

XX单位多年来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和“清洁发展”理念,以大力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强化安全培训教育为重点,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为本队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构想:

一、实施安全文化建设,首先要大力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每日利用晨会、收班会及时传达各种安全文件精神、事故案例,在公开栏、会议室内、办公室走廊张贴安全环保政策、法规及安全知识宣传画,制作安全知识手册下发到每个班组,达到广泛宣传、“我要安全”理念深入人心的良好效果。在队会议室、班组值班室内建立具有特色的安全提示栏,如《安全亲情栏》、《安全警示栏》,在泵房内、计量房内、井场上补充完善各类安全警示语、警示牌,让职工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意识到安全第一。

二、强化安全培训教育,提高员工安全素质是实施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深入做好新岗位责任制的宣贯工作,督导职工牢记岗位职责、“禁令”,丰富培训内容,将“员工守则”、设备标准化操作规程、应急防范措施等纳入培训范畴,从而进一步规范职工的安全操作行为,提高应急避险能力。坚持实施安全知识月度培训、季度考核制度,并将考核成绩与奖金挂勾,以此来达到激励职工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以班组为单位,在班组间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在竞赛中营造全员学习安全知识的浓厚氛围。

三、在安全文化建设中,扎实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明确干部安全承包责任区,依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要求承包干部每周到承包班组进行一次跟班劳动,及时发现和纠正岗位工人在日常工作中的习惯性违章;依照“分工负责、分级治理、齐抓共管、综合防治”的原则,实施承包干部到站,定时、定点进行“三标”管理检查,协同班组查隐患、查安全漏洞,共同制定整改措施。

班组是基层采油队的基础单元,班组安全是一个队安全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结合本队采注设备多,安全管理难度大的现状,在班组内实施“四到位”设备管理法:即以提升设备管理水平为宗旨,注重设备的日常管理,依照“十字”作业法推行实施四到位(检查到位、紧固到位、保养到位、巡视到位)方法进行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确保及时发现、整改

安全隐患,设备安全正常运转。

防范得当是安全生产的有力保障。为确保以得力的防范措施,保证日常生产的安全顺利进行,在每个班组实施“六防范”措施:即意识防范、行为防范、违章防范、监督防范、互查防范、提示防范。从而使广大职工树立安全意识,互相监督、检查、提示,做到安全操作,全面杜绝违章作业。

四、安全文化建设中,安全主题文化活动不可缺少。

开展一次“我要安全”大讨论。以班组为单位,围绕“为什么我要安全”、“我的安全责任是什么”、“我如何保证安全”,结合工作和生活的实际情况,每个职工参与讨论并写出书面感言。在全队内组织一次安全故事会,由每个班组推选1—2名职工参加,由职工讲述自己工作生活中亲身经历或身边的人发生的安全故事。在全队范围内组织以“我要安全”为主题的征文。

第三篇:03 企业文化建设 构想

企业文化建设 构想

为了规范企业和员工行为,弘扬与公司使命与口号相匹配的人文环境,活动安排如下。

一、构想内容

1.规范公司员工管理制度,即《员工守则》,并组织全体员工培训和安排知识竞赛; 2.组织针对公司使命与公司口号的学习,个人如何理解之座谈会; 3.组织团体娱乐活动,项目为拔河; 4.策划组织生产技能大PK; 5.组织现场5S检查评比,; 6.完善娱乐室配置和日常管理;

7.订阅两份报刊杂志,放置在培训室。

注解:制度建设和公司使命与口号的宣贯,属于软文化的制度层面;

组织团体活动、生产技能竞赛、现场5S检查评比为公司营运过程中的管理调节;

订阅报刊杂志,为员工开启阅读的习惯和了解社会资讯;

完善娱乐室属于硬件建设。

二、构想细述

1.员工守则学习

完善后的员工守则,有序组织培训;为了检验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组织知识竞赛(围绕员工守则内容建立题库),名次取前10名,发放实物性质的纪念品,预算为300元。

时间安排在10月份的晚上。试卷题型为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和论述题,时间为45分钟。

测试效果不好的,再次组织培训。

2.关于公司使命与口号的学习和如何理解座谈会

主要是通过座谈会,各自畅谈理解,并加以适当引导,增强员工对公司使命和口号的理解。

组织方式:分为中基层干部(含办公室职员)和基层员工两个层面,主要预算为点心和瓶装水,预计为350元。

时间安排在10月下旬的周六下午。

3.拔河组队方式为8人一组(3男5女)。其中行政部、技术部各组一支队伍;生产部组建三支队伍(以工序为单位),人数较少的,可以合并组队。

有关男女生人数不足的,可向他部门借人,但每人在比赛中必须保持在同一支队伍效力。

名次取冠亚季三名,颁发获奖证书和现金。第一名300元,第二名200元,第三名100元。

道具:条幅一面,安全警示带、口哨。

总预算700元。

时间建议安排在11月份。

4.组织生产技能大PK(难度稍大)

为了促进生产效率,让员工以阳光的心态参与工效提升,也为公司建立标准工时的原始数据。

建议以研磨和手钻为两个试点工序。

生产部为主办方,技术部为裁判方。具体产品视实际生产情形定。

名次各取前三名,分别颁发证书和现金。第一名200元,第二名150元,第三名100元。

总预算为900元。

时间建议安排在11月份。

5.生产现场5S检查评比

检查为每周一次,每月度评比一次。对第一名的颁发红色锦旗和现金200元,最后一名颁发黄色锦旗鞭策激励。

总预算每年2400元。

6.完善娱乐室配置

娱乐室方案已完成,主要是座椅的购置和电视机的移至,及平时管理。

预算1500元左右。

7.订阅书刊杂志

建议在11月底订阅报纸新闻类一份(《环球时报》)、生活类一份(《读者》)。且可以回收利用。

预算300元/年。

第四篇:新时期地球科学文化建设构想

新时期地球科学文化建设构想*

段怡春 梁 忠 徐红燕

(中国地质图书馆

北京

100083)

摘 要:本文从地球科学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与意义出发,在深入分析我国地球科学文化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地球科学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对策。

关键词:地球科学文化;建设;构想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地球科学文化是科学文化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是人类适应、认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球,与地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形态。地球科学文化以地球科学为基础,以促进人与地球和谐,谋求可持续发展为宗旨。

地球科学文化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是地球系统的一部分,人类社会是地球演化历程中的一个阶段,善待地球、与地球和谐共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人类的世界观、生存观和发展观必须符合地球科学原理及自然法则,人类要自觉协调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必须建立全球政策道德框架,加强对地球系统的管理,建立和维护一个强健的地球系统。地球科学文化是统筹人与地球关系的科学基础和知识平台。地球科学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与意义

1.1 地球科学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相互交融,与科技的结合日趋紧密。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十六届五中全会报告在规划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中,适时地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的战略。文化既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决定了文化建设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 *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科学技术部科普专项经费项目,地球科学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编号KP-2005-10)

作者简介: 段怡春(1958-),男,汉族,江西宜春市人,研究员,博士,中国地质图书馆馆长,地质学史研究会副会长,地质科普委员会副主任,地质情报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地质学、地球科学文化。

忠(1975-),男,汉族,宁夏中宁县人,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地球科学文化。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的实施,向全社会吹响了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 科学精神的号角,科学文化成为公众迫切的精神需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科学技术是综合 国力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有赖于全民科学素质的不断提高。

从上世纪初至今,我国已逐步建立起较完善的地球科学学科体系,有些学科研究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公众对于地球科学知识、地球科学原理、自然系统、人与自然关系的了解却十分有限。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发展观,到加强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国土意识,地球科学文化将发挥重要作用。

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理念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球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科学管理地球系统,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实现人与地球和谐并可持续发展,这是一道地球科学与文化的新命题。

1.2 地球科学文化建设的意义

1.21 地球科学文化建设的科学教育意义

地球科学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从地球科学与文化的视角探讨我国地球科学文化传播的思路、途径和形式,为科学知识普及与科学文化传播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示范研究,这项工作本身就是对科学发展理念的传播。

1.22 地球科学文化建设的经济社会意义

地球科学文化建设是树立现代地球观的文化战略。其目的就是运用地球科学文化的力量,帮助人类全面认识地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球,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1.23 地球科学文化建设的文化政治意义

地球科学文化建设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时代要求。研究和发展地球科学文化,对于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推动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振兴中华民族文化,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地球科学文化建设的现状 2.1 我国地球科学文化建设初具成效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发展文化事业日趋重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关于加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等,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地球科学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我国是地球科学大国,在地层古生物、古人类、第四纪等方面的研究水平都居于国际领先地位。中华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地球科学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地球科学文化建设有着良好的物质基础,地球科学文化产业在一些领域取得长足发展。例如:随着旅游业的逐渐兴旺,地质、地貌景观及自然遗产等文化资源成为人们观光休闲的场所。至今为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在中国命名了18处世界地质公园,占全球世界地质公园总数的三分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宝玉石产业的迅速发展,宝玉石文化产业也得到大力的推动[1]。地球科学文化与旅游业、宝玉石业的有效结合,展现出地球科学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光明前景。

国土资源文化、矿业文化、地质文化、海洋文化、环境文化等行业文化建设在相关部门越来越受到重视。行业文化着重于行业形象、行业精神的塑造,这对地球科学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2 目前我国地球科学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地球科学文化建设虽然已有一定基础,但与其他大众文化相比,地球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不高,影响面小,对经济社会的作用和贡献不够显著。目前,我国地球科学文化建设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21 国民地球科学素质较低

调查显示,我国公众的地球科学知识相对贫乏,公众对资源、灾害、环境问题的总体认识水平较低。公众相对了解较多的是水资源紧缺和水污染、大气污染问题,但了解能源紧缺问题的人数仅占调查者的20%,而了解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紧缺、地质灾害、土壤污染、全球气候变暖、动物灭绝、植被退化问题的公众人数则更少。公众的资源、灾害及环境意识淡薄,是违背自然规律、浪费资源、损害环境行为时有发生的重要原因。

2.22 地球科学的文化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上世纪初开始,我国地球科学学科发展、知识体系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地球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还不够深入,尤其是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地球科学文化传播与普及方面,远远不能适应公众对地球科学知识与文化的需求。在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地球科学文化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23 地球科学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有待加强

我国室内地学文化场馆数量已有一定规模,但总体水平不高,尤其在展陈内容、形式、手段方面,还不够先进[2](P218)。野外地质公园等自然文化场所数量发展很快,但地学知识体系、文

要充分调动并整合现有的地球科学文化队伍力量,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加强协作、形成合力,以传播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为主要任务[4] [5],运用现代技术,加强地球科学文化创意、文化博览、科普影视、文学艺术、动漫制作、网络游戏等工作,将丰富的地球科学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推出一批具有地球科学文化特色的影视、网络、文学、艺术等文化精品,提高地球科学文化的生命力、渗透力和影响力。

3.3 产、学、研结合,推动地球科学文化产业升级

地球科学文化产业是一个创意产业,要根据国家与地方发展文化产业园区与基地的规划,组织文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协同建设地球科学文化创作园地。以创作园地为中心,向相关产业领域辐射延伸,形成产业链[6]。利用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培育地球科学文化企业,吸引文化投资者,拓宽地球科学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激励科技企业、文化企业对地球科学文化素材进行产品开发[7]。要培育有自主创新能力、有自主知识产权、有知名文化品牌的地球科学文化企业,增强地球科学文化的市场穿透力和社会震撼力。

3.4 有计划地培养造就一支地球科学文化队伍

制定地球科学文化队伍发展规划,将地球科学文化人才培养纳入创新人才工程。针对地球科学文化人才需求,加强地球科学文化专业教育,培养地球科学文化专业人才。围绕提高文化创意、创作能力,加强人才交叉培养,在工艺美术、影视传媒专业院校开设与地球科学文化领域有关的课程,鼓励文学艺术创作相关专业学生选修地球科学课程,在地球科学类院校应设置地球科学文化类专业或方向。鼓励地球科学科技人员投身文化创作。

3.5 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与推动作用

政府在地球科学文化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对发展地球科学文化产业给予支持。同时,要鼓励、吸引企业投资地球科学文化产业,发布地球科学文化产业指南,对于自主创新的文化项目,政府在资金上要给予扶持,为创作文化产品打造市场平台,促进产业良性循环发展。

3.6 完善地球科学文化传播体系

只有依靠现代信息与传播技术,创新传播手段和模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和传播范围,加大地球科学文化传播力度,才能使广大公众更便捷地获取地球科学基本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地球科学文化传播服务体系,科普场馆要逐步实行面向公众免费或优惠开放的制度,各省、市有条件的地质类博物馆应该积极扩建为自然历史博物馆,成为地方传播科学文化的品牌场馆。

第五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之构想

关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之构想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素质拓展为宗旨,以优良校风、学风培养为核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坚持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学工作相结合,与德育工作相结合,与新课程改革相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相结合。

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具有我校校园文化。以幽雅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习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优良的学风带动和促进富有特色的和谐校园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总体目标

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导向,以培养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为目的,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化风尚,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二十年校庆之际出一点成果。

三、工作原则

1.教育性:

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促进师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体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

2.创新性:

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在传统中挖掘新在继承中发展创新,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师生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3.高雅性:

坚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突出‘三高’(高起点、高素质、高效益)”的工作思路力提升校园文化品味,争创校园文化精品,彰显特色,打造学校品牌。

4.整体性:

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协调发展的原则,使校园显性文化和隐性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静态文化与动态文化相辅相成,有机结合,以发挥综合功能和整体育人效应。

5.广泛性:

充分挖掘与采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调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培养师生的个性特长和能力。

四、主要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这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具体体现,具有强大的教育引导功能和感染染作用。

1.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校园环境文化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活动场所和教学设施设备等内它们既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品位要高,要根据的特点和时代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上,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从学校自然环境和 1

条件出发,确保整个校园干净、整洁、美观、有序。要特别重视人文环境的建设,利用精美的雕塑、醒目的标语、优美的橱窗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调动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要努力办好学校广播室、学校网站、宣传栏、阅报栏等校园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图书室、阅览室、校络等设施设备,让这些地方成为学生汲取精神食粮的重要场所。搞好教室文化和宿舍文化,为学生提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2.努力培育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育人目标的最高校园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优良校风、学风、班风、教风的培养上。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和其他物质载体,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勤奋守纪、求实创校园精神,增强师生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豪感。

3.建设有利于师生健康成长的校园制度文化。

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学校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做到依法治校,依法执教,按章办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学校要加强民主管理、自主管理的规范化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要积极实施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加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要通过规范化的制度、民主化的管理、科的决策,促进广大师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按照师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开展形式多校园文化活动。活动形式要体现高雅性、通俗性、益智性、趣味性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性;活动内容要体现实践性、教育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世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有利于体现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和实质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要坚持升国旗仪式及国旗下演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要充分利用校外德育基地的教育功能,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人生理想教育;要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使学生既放松身心,增强又增强对同学、对集体的情感。学校要关心和支持学校团委工作,并积极创造条件,发挥共青团、学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的作用。强化学校科技、艺术、体育、娱乐活动,广泛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学生团队并积极开展活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五、具体要求

1.校园环境建设

(1)物化环境

目标:校园规划合理,硬件设施完备,环境和谐优美,富有学校特色。具体要求:

①搞好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作,适当设置景点,做到点面结合、整洁有序、自然美。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使校园成为工作、学习、生活的理想场所。

②落实校园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制,无论是公共设施、校园卫生,还是花草树木,要有明确的管理

(2)人文环境

目标:充分体现育人理念和人文精神,精心设计,协调和谐,有效育人。具体要求:

①适当设置人文景观。

②在学校设置体现公民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要求、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良好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名言警句语录牌和匾牌设置恰当,形成走廊文化;布置美化教室等,为师生营造整洁舒适、健康有趣、文明向上的教室文化。

③修缮、增设宣传橱窗、黑板报、布告栏等并充分加以利用。

④设置人性化的音乐铃声和温馨的提示语,营造轻松愉悦的工作学习环境。⑤在学校教学楼、实验楼等显目位置张贴、悬挂名人画像。

⑥办好黑板报、广播室及校园网站,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⑦充分挖掘校风、学风、教风、校歌、校徽的教育内涵和人文精神。⑧充分发挥校史展室、师生书画展室的育人功能。

⑨定期更换教室提示语,使其成为富有特色的年级文化。

2.思想道德建设

(1)校风校纪建设

目标:坚持“继承、发展、创新”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努力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创一流名校,育高素质人才。

具体要求:

①加强干部职工作风纪律教育。学校领导班子要坚持实事求是、务实创新,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效率,努力做到规范化管理、民主化管理和科学化管理,创一流业绩,办一流名校。教职工队伍建设师德教育为核心,培养广大教职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严于律已,为人师表,对事业心,对学生有爱心,对同事有诚心,努力建设一支名优教师群体。

②加强对学生作风纪律教育。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遵守学校纪律,遵守社会维护公共秩序,杜绝迟到、早退、旷课和其他违纪行为;树文明新风;设立文明监督岗,教育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评 加强对学生的“五爱”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环保教育和科技教育,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关心自然、关心他人、关心自己的良好习惯,在和谐的环境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学会生存;努力践行新课改理念,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

③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评比工作。在师生中继续开展“创差”活动,坚持正面引导,培养先进典型,通过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努力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

(2)道德规范建设

目标: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举止文明,遵守公德,惜时品学兼优。

具体目标:

①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学生讲文明、讲礼貌,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外在形象。

②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教育学生热爱学校、爱护公物,讲究卫生,树立良好的风尚。

③教育学生共同培育良好的学习秩序、生活秩序、交通秩序,保持校园安静有序。④充分发挥德育基地的育人功能,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⑤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办好心理辅导室,构建心理辅导网络,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其他学科在教学中要积极渗透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

⑦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长学生才干,培育优良品质。⑧组织开展好一年一度的初

一、初二社会实践工作。

⑨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良的德育工作队伍,并从人

力、财力、物力证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3.文化活动建设

目标:坚持娱乐性与教育性相结合,趣味性与益智性相结合,寓教于乐之中,通过生动活泼的文动,有声有色的第二课堂活动等,培育异彩纷呈、百花齐放的校园文化生活。

具体要求:

①坚持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增强师生体质,促进师生身心健康。②积极举办各类文体活动,活跃校园课余文化生活。

③举办读书活动、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书画摄影比赛、手抄报比赛、学术讲座、科技创新大赛、才艺展示、歌咏比赛、综艺晚会、辩论赛、英语口语大赛等活动,繁荣校园文化。

④办好校园网站和广播室,使其成为繁荣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

⑤组织观看优秀影视剧、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⑥继续办好校园文化美育节、运动会。

⑦坚持倡导在学生中多样性文体活动,以促进班级文化。

健康发展。

⑧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挖掘潜能,为学校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六、方法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形式,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于大力提升办学品味、培育学校人文精神,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广大师生一定要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把思想和行动自觉统一到校园文化建设上来。

2.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校园文化是师生学习、工作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广大师生员工的陶冶、引导和塑造移默化的,因此,要引导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务求达到良好的效果。

3.制订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历,明确目标任务和职责,使校园文化建设有章可循,具有可操作性。

4.学校要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5.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其他校级领导任副组长,全体校委会成员及年级组长任成员的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全面组织领导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七.未尽事宜在创建过程中逐渐完善。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基本模式构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