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道德教育应重视4
编辑:心旷神怡 识别码:14-899677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05 11:55:56 来源:网络

第一篇:道德教育应重视4

道德教育的现实与思考

丁春锁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副教授 E_Mail:Hadcs@sina.com 摘要:本文阐述了学校的德育要求与学生、社会实际脱节,德育方法、评价手段的不合理性并根据传统美德和新时期德育标准提出了自己建设性的思考。关键词:德育实际 道德体验 现实思考

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就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最高的目的”。然而在我国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人民个性进一步解放的今天,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中却不时飞出不和谐的音符:有人失足落水,救者开口索价;有人遭歹徒抢劫,路人袖手旁观;中学生被打,围观者默然视之;学生帮助老师殴打同学,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事时有发生,而对这一桩桩,一件件令人发指的事实,面对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国民道德素质的失衡,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深深思考:

一,道德教育与实际严重脱节

首先,学校道德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速变社会,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经济观,文化观,价值观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经济的开放必然带来价值的多元。可是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却还处于封闭状态,好心的老师总在有意无意中封锁现代社会多元价值观,企图用一元代替多元。在象牙塔中传授的理想的社会道德规范,往往与现实相悖。在现实生活中,理想的社会道德规范总显得苍白无力。而且,我们的道德往往沉溺与过去,说过去如何高尚;迷恋于未来,说明天多么美好。放在过去,明天,就是不放在今天。

其实,学校道德教育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年龄,道德教育应是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的,它存在着“应然”与“实然”两个纬度。从“应然”到“实然”应该建立在“能够”的基础上。可是现在的学校道德教育却往往超越了“能够”,小学生讲“爱国主义”,大学生却讲“五讲四美”这是一种不顾学生实际的,本末倒置,只供观赏,不能建立的教育过程。

再者,学校道德教育脱离了学生的道德实际。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社会中的,家庭,社会对他们的成长起着巨大的作用。在家庭,社会的 耳濡目染下,他们对人,对事都会有自己独特理解,判断,选择,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的“道德框架”。而这“道德框架”又是影响道德教育的重要因素。学校却无视这个“框架”的存要,总把学生当成无知的教育对象。因此,当学校道德教育与学生的道德实际相悖时,他们不但不会予以认同,而且可能产生抵触情绪。即使是慑于教师的权威,在考卷上昧着良心说假话,但他们的内心却始终是否认的,不能将老师传授的道德规范纳入自己的“道德框架”,更不能将这些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因而在实际生活中,还是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事。

学校道德教育与实际的严重脱节,会使学生戴上虚伪的面具,形成矛盾的双重人格。当他们踏上社会以后,在特定的情景中,他们的“道德本我”便会一览无余。

二,道德教育方法单一僵化

我国目前大多数学校还是将社会道德规范作为改造学生的“蓝本”,采用“美德袋”的“注入式”,“刻板画”的“复印式”,“打、骂、压”以力逼人的“驯兽式”。因此常可见学校思想品德课上,老师讲的唇焦口燥,学生在下面恹恹欲睡或精心耕种自留地。考试前,学生摇头晃脑大背特背,考试一过,这个规范那个准则全都抛到九霄云外。这些教育方式都只能使学生被动的接受既定的道德规范,很难将这些道德规范外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

三,道德教育评价手段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

学生道德品质的建构不同于知识、技能的学习,它不是经过一年两年强化训练就能完成的,它可能需要我们一辈子努力不懈地追求。因此学校道德教育的成效也不可能象知识技能那样显著,它的评价也难以象知识、技能那样显著,它的评价也难以象知识、技能那样进行量化考核,因此也就不可能凭一份试卷,一个评语就能给学生的道德定位。

现在教育系统评价一所学校是否是德育先进单位,常用检查团检查的方式。提前通知、突击准备、强化训练。检查一过,一切皆又复然。这种形式主义的评价方式使得学校道德教育在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时代里必然处于边缘的位置、形式的地位。领导的忽视、教师的轻视、学生的漠视导致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沙漠化。

目前到底有多少人真正对教育负责任,我们现在被市场经济拖着走。在21世纪资讯时代,面对下一代我们的学校德育究竟该怎么办? 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辨证地进行传统教育,让学生树立批判意识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等传统美德。而寄寓这些道德典范的历史故事也家喻户晓,成为教育学生的极好素材。单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总习惯用褒赏的态度来宣传其中的积极因素,可事实上,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传统美德中消极因素是客观存在的:项羽“乌江自刎”,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但正如杜牧所言“胜败乃兵家常事,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面对失败,以自刎来谢罪,这难道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吗?“孟母三迁”教子有方,但这却验证了“环境决定论”,消极对待困难。

中华传统美德是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下来的民族灵魂,精神的支柱。它在促进个人修养、加强社会稳定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新历史时期,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日趋激烈,传统美德中的消极因素在岁月的变迁中也日趋明显。对此我们如不加辨别的“灌给”学生,只会混淆他们的是非观与价值观,甚而会做出“为朋友两肋插刀”而不惜以身试法的“壮举”。因此,对这些既包含积极因素,又客观存在消极因素的传统美德,应予以辨证的剖析客观的评价,教给学生理性批判的武器,让学生在批判中学习,在批判中继承其精髓。

2、合理地使用正反两方面素材,让学生学会判断

生活是一面五光十色的多棱镜,真善美与假丑总是同时并存的。生活中,我们既有如孔繁森、焦裕禄、李素丽、高建成等一大批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甘洒青春和热血的中华好儿女,也有象陈希同、王保森,胡长清等一大批为了一己私欲不惜鱼肉人民的道德沦丧者;既有为了贫困山区失学儿童的“希望工程”和为了灾区的“赈灾义演”,也有牵涉许多官员的非法贪污救灾款项的事件。

社会是纷繁复杂的,是与非,正义与邪恶,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客观存在。因此,我们在宣传先进人物高尚品德的同时,也无须回避部分国人的道德沦丧。在弘扬民族主旋律的同时,也存在潜流拙浪。要让学生对社会有一个立体的认识,既要看到阳光的一面,也要看到阴暗一面。只有把这些正面与反面的材料同时呈现给学生,学生才会在比较中辨别,在辨别中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教育者的任务就是为学生铺设台阶,挑起学生思想斗争,积极引导他求真,向善,康德曾说过,启蒙教育的核心就是自己学会思想。

3、创设道德情境,让学生进行道德体验

学生的思想建构是以情感为核心的知、请、行的整合建构。道德教育是非承传的,而应是在随机的,零散的教育过程中长期渗透,教师参与过程中,让学生从中领悟、建构、创造。学校道德教育应采用情景体验的方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才是主客体的建构,以情感为核心,通过行为产生效果。

创设道德情感,可以引起学习者的内心体验,引起情感的共鸣,在情景参与中,实现自己的道德建构。今天的道德教育更应该是追求感动,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别人。我们要积极创设必要的氛围,如参观展览、表演小品、录像剪辑等都可以调动学生的道德情感。我们也可以选择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大学生张华,面对跌落粪池的农民,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泰坦尼克号上的一员,你又会怎么做?面对行凶抢劫的歹徒,面对奄奄一息的溺水者,面对违法乱纪的亲朋好友„„“生与死、法与情”道德情境, 会引起学生内心强烈的矛盾冲突和深深的震撼, 在冲突和震撼中体验到人格的尊严、生命的意义、人性的光华。在不断体验中, 他们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 从而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建立自己美好的精神家园。

The Realities And Doubts About the Moral Education

Zhou—Wufeng

Ding--chunsuo

Abstract:The essay states the big gap really existing between moral requirements from schools and student as well as the society.Irrationality in methods and evalu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s also discussed.Personal constructive thinking is proposed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virtues and moral standards in the new period .

Key words:the real facts in moral education,moral experience,realistic thinking

第二篇:阅读教学应重视

阅读教学中“读”的魅力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倡“引而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十分重视学生自己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品味文章。因此,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光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那么,课堂上怎样教学生去“读”书呢?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不少学生因年龄小,玩心重,自制能力差,缺乏良好的读书习惯,即使有时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下不得不坐下来,但眼在书本上心不在焉。乌中斯基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只有兴趣,学生才会有学语文的热情,有了热情才会有学语文的渴望,这种渴望才会在我们上课文课时变成一股强大的动力,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在语文课下课铃声响后,让学生发出“语文课多么有意啊!”“这节课怎么时间这么短”的慨叹。激发学生兴趣需要教师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读,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坚定学生的自信心。整个课堂应是听不到指责声和感受不到压抑感,即使学生读得不好,也应予以积极反馈。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水平评价,“读得有感情,把诗人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言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主动读,而且在读的质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

二、课堂教学把好领读关

领读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简便快捷,教与学的效果显而易见。

1、领读有助于学生建立词句的概念。领读是以词句为单位加上领读时强化词句训练而作的技巧性的朗读处理,使学生在听读中感受词句的间歇停顿和体会结构特点,比如《小英雄雨来》一课中的“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通过读,使学生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领读有助于提高认识能力。领读是综合性的语言训练,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伟人的崇高与英雄人物的杰出。如李大钊在局势严峻的情况下回答自己的女儿说:“不要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通过读,我们体会到李大钊对党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三、注重多读感悟,品味语言,进行自主地阅读获取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会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主地进行阅读。如在引导朗读《圆明园的毁灭》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语句是: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该生读得声情并茂,教师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现在再请他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时表情怎样,哪轻哪重„„再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再读后,教师不急于让其他学生评价,而是让他们学着也开口读读这句话,结果学生以微笑的表情读出了对圆明园绝妙景色的欣喜。“金碧辉煌”重读出殿堂的光彩华丽雄伟壮观。“玲珑剔透””轻读出亭台楼阁的小巧奇妙,景色怡人。“热闹街市”高声快读出“买卖街”的欢快。“田园风光”低语缓读出流连山乡村野地的舒畅。最后,我又安排男女生交替读。至此,学生对词语的揣摩,比较中领悟圆明园景色的千姿百态,万种风情;另一方面,学生在错落有致或高亢放读,或浅唱低吟中自主地获取语言的“意义与情味”,自由地表达感受。

总之,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朗读训练,以“读””为本,方法到位,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三篇:课外阅读也应重视

课外阅读也应重视

基础教育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中学语文课应如何适应转轨要求,从而完成教书育人,提高整体语文素质的任务?我认为,除了要加强课堂教学,还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下面拟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作粗浅的思考与探索。

一、循循善诱,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1、上好阅读指导课。这是培养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特别在对初中一年级学生上第一堂语文课时,要讲授中学语文的学习方法。要结合方法指导,说明课外阅读的重大意义,让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除此,阅读指导课上,教师可采用:或简述书中大意,或摘读文中的精彩章节,或提出书中的要点,或解释疑难词句等方法。如学生观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后教师可在课堂上简介《三国演义》的原著,并指出电视剧由于篇幅的限制,不能全面反映原著,最好阅读原著,因势利导,以引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介绍中古今中外苦读成才的故事。对于初中生来讲,这点更显得重要。少年毛泽东夜阑秉烛,读遍乡间能找到的书,几乎每页都有画上圈圈。高尔基读书时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著名教授张中行先生也是好读书的典范,极力提倡读书,这样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从而明确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伸和拓展。

3、进行“课前五分钟”读讲。即每天上课前拿出五分钟让一、二个学生“读”自己课外选的文章,“讲”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督促学生养成坚持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4、举办小型表演会、故事会。学生阅读了某些优秀的文艺作品后,表演会、故事会上说出来、演出来。

二、有的放失,指导课外阅读内容。

1、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引导阅读。引导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少年读物。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主要阅读对象,教师要根据其特点,积极给予引导。如《少年文艺》的作品贴近少年学生的学习。对学习写作方法都有帮助。《中学生阅读》等也是较优秀的少年刊物,都值得向中学生推荐。二是名篇名著。初中阶段是由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期,在坚持阅读少年读物的同时,也应开始接触名篇名著。《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名著,《家》、《高山下的花环》等现代名著可在作简要介绍后推荐给学生。三是报纸和知识性刊物。教师应当强调学生坚持天天看报,养成及时了解时事的习惯,可增强作文的时代感。对学生学语文有利,对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也是十分有利的。

2、结合课堂教学推荐。以课内学习带动课外学习,用课外阅读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如讲到《盘古开天辟地》一文时,可在课堂上讲述《中国神话选》的精彩故事,以激发和引导学生去阅读《中国神州选》一书。

3、结合重大节日推荐。如在建国50周年到来之际,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介绍祖国悠久历史、优秀文化、科学遗产、改革开放20年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等方面的书籍,让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祖国,加深爱国之情。

三、循序渐进,教给课外阅读方法。

1、“略读”法。学生的课外阅读应从略读入手,教师要教给他们略读的方法。首先要培养学生先看序文、提要、导读、编辑大意和目录的习惯,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规模;其次要掌握新闻记者全文章节标题和段首句、尾句的方法;第三要学会浏览全文,纵观大意的阅读。最后使学生掌握略读。

2、“细读”法。在略读的基础上,还要教会学生对文章的重点段落、精彩片断以及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语句多读几遍,并按自己习惯加以必要符号,用心阅读,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

3、“记忆”法。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记忆储存,或归类摘抄,或反复诵读,以丰富积累。

4、“写读书笔记”法。读书笔记是将自己读书时的感受、心得、看法、评价等记录下来。其最简单的形式是填写读书卡,可按“书名和作者”、“内容摘要”、“好词佳句”、“最喜欢的人和物”,等项目摘录。每读一篇文章,都应完成一篇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四、融会贯通,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1、与“说话”课相结合。每学期举行一至二次故事会。规定故事会的内容必须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学生可根据不同的兴趣选择阅读文章,这样说起话来便能自然、生动、有条理且中心突出,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把课外阅读与听说训练结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

2、与“课内阅读”相结合,课内所学的知识贵在应用,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结合是检查学生阅读能力和能否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的有效手段。

3、与作文教学结合。一些作文较好的学生都有勤于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多了,作品中的语言表达、人物和景物描写、材料安排等都有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习作。为使课外阅读更好地服务于作文,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做读书笔记,它是积累作文材料的有效方法。其次,组织课外阅读交流会,学生之间相互吸取课外阅读的好办法。

课外阅读活动与课堂教学的结合能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但不能改变现行教材,加重学生负担,而应该通过引导让学生自觉、愉快并持之以恒地进行阅读,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第四篇:学校教育应重视养成教育

学校教育应重视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_)17-0099-02

“养成教育”是关于意志品行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和中小学实际,它们主要内容包括耐挫教育、自控教育、艰苦奋斗教育以及培养处理能力教育。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分阶段对学生进行培养。这样才能真正是学生从思想上实现自我完整。

一、利用各种形式、手段,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这是养成教育的第一阶段

(一)强化训练。指在开学初期或在某个特定的阶段对新生日常行为进行反复严格的训练和实践。它包括礼仪、学习、生活等日常行为规范,宜多渠道进行,但一定要注意突出阶段主题和目的。其中军训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当然老师也可以根据需要,提出阶段训练目标。通过主题班会及活动评比对学生进行监督。如新生入学之初可以开展“离开父母怎么办”活动,从洗脸、漱口、洗衣服等小事抓起。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又如设立“文明礼仪周”“学雷锋周”等。在阶段训练完后,要及时总结,如评出“十佳文明学生”“校园之星”等并继续加强对学生的监督检查,巩固训练成果。

(二)规范约束。国家制定有《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其他教育法规,学校有校纪、校规、校训,班内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制定班训、班规。甚至可以编写班歌。通过各种规则和条例,为学生学习、生活、礼仪等方面建立了明确的行为准则,对学生实行规范教育,首先要使学生明理,即要对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灌输教育,让学生明确有哪些规定。如可集中学习、分组讨论、笔试抢答各种行为准则;其次要有激情,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创设情境,宣传规范,动之以情,寓教于乐,使学生从内心自愿接受;再次要加强监督检查,进行量化考核,对行为规范执行好的,奖励加分。对违反行为规范的,批评教育,并予以记录。再次通过这种方式可使学生经常检点自己的行为并加以约束。

(三)舆论倡导。结合行为规范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开展讲故事、编演节目、辩论会等各类班团活动,向学生中形成正确的行为和舆论导向;利用黑板报、壁报及班级报宣传阵地,采用格言教育法,像学生宣传做人的道理,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应该具备勤俭节约、严谨礼貌、诚实守信、见义勇为等美德;树立榜样,弘扬文明风尚,抑制不良行为,是开展养成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楷模作用,在学生中树立优秀学生典型,借助社会上的榜样力量,激励和教育青年学生。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自我实现的价值愿望,培养他们自我约束的能力,这是养成教育的第二阶段

(一)激发学生树立动机,调动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在新学期接受某个典型人物事迹教育后的特殊阶段,学生往往充满憧憬和激情,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最佳时期,点播学生心灵,引导他们开展自我设计。如针对一年级学生开展“我是小学生”这个主题班会,让学生自觉用小学生守则规范自己,完成角色转换。

(二)引导学生自我认识,树立正确的目标,明确自我的地位力量、价值需求、权利、义务、责任等。自我认识的方法多种多样:周记法,格言教育法,组织活动法等。如开展“找找自己的缺点和优势” “十年后的我” “我有一个梦想” 等思考认识活动,只有了解了自身的缺点,才能拟定个人自我教育计划和目标。拟定目标时,要注意目标的阶段性和可行性,切记目标太远太高,那样容易使人丧失信心。

(三)提倡学生参与班级活动,提高沟通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

1.平等、真诚对待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管理气氛,对后进生要随时放弃思维定势,给予他们权利,并从旁耐心指导。

2.确立学生管理地位,调动大部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人人都能为集体作出贡献。把班级管理分为班务管理、学习管理、生活管理、活动管理、人际关系管理、纪律管理、兴趣小组管理等七大方面,把全班同学按性格、特长分成相应的七个组,各司其职,从而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自身价值、职责和义务,增强自我约束能力;也可实行班长组阁、学生干部轮换制。

3.激励学生的管理行为,培养学生的管理信念。定期从学生中收集对班级管理的意见建议,公布管理成果、管理情况、进行管理经验交流,表彰优秀管理人员,通过这样来维持学生群体的积极行为。

三、进行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一)集体主义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和感情。例如举办运动会、知识竞赛,文娱表演等活动,培养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让每一个学生在班级中都担任一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责任,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使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

(二)劳动观念教育。针对当前学生家庭条件好,劳动意识薄弱,参加劳动机会较少的实际情况,教育他们实现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要求学生参加每周的集体劳动。建立家长反馈对学生在家劳动表现来评定等级,利用节假日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自立能力。

(三)艰苦朴素教育。针对当前学生中超前的消费现象,指出艰苦朴素是当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俭以养德”,在学生中开展各种活动抵制铺张浪费现象。例如勤工俭学活动,利用课余时间捡废品、糊纸盒让学生明白钱的来之不易;召开主题班会,发动同学找一套自己最喜爱的服装,然后再班会上举行一次“小学生服装观摩会”,让同学们自己去鉴别,哪些衣服适合自己穿,那些不适合;那些是美,哪些是丑。

(四)为人民服务教育。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和社会、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高尚理念。可采用先进人物事迹召开主题班会、讨论会提高学生认识。也可以组织学生在学校内外展开活动,做好事;还可用徐虎的名言作为座右铭教育学生:“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你来索取,我来索取,向谁索取。”班上设立好人好事薄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定期给予表扬,以弘扬助人为乐之风。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应重视养成教育。有利学生学会做人,有利学生学会生活,它提供了学生受益的机会,正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侧面,是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精神支柱和长久动力,是德育工作不可忽视的内容。

(责任编辑 全 玲)

第五篇:应届毕业生应重视档案

应届毕业生,应重视个人档案!

关键词:保留干部身份、工龄连续、档案工资调升、转正定级、职称定级、职称评定、出国、考研、党团关系、公务员政审、养老保险、退休待遇、继续深造

【常识】毕业生“学籍档案”与“人事档案”的区别及联系?

毕业生的学籍档案是指通过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并被录取的大中专院校学生的档案,它以文字资料的形式记录了高考成绩、在校学习成绩、家庭状况、在校期间表现和奖惩情况等。毕业生的人事档案由学籍档案转换而来,是指毕业生毕业后,在其学籍档案中放入该毕业生的报道证,然后由学校将档案转交毕业生就业单位的人事部门或委托的人才交流机构。这时的学籍档案正式成为人事档案,它是通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或委托的人才交流机构签订就业协议,然后履行相关毕业程序并取得报道证后,才得以实现。

中国南方人才市场是广州市政府和国家人事部合办的国家级区域性人才市场,中国南方人才市场人事代理中心是目前广州地区规模最大、专业经验最丰富的人事管理服务机构,能够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全方位人事、劳动事务代理服务,也是广州市引进人才的窗口。

办理南方人才人事代理后,不管到什么单位从事什么工作,我们都为您保留原有的身份,您可以放心到市内外一切非国有单位或无人事主管部门的单位工作。我们为您保障合法权益和应有的社会、政治待遇,如保留原有身份、工龄连

续、国家规定的档案工资调升、转正定级、职称定级、职称评定、受理出境事宜、党团关系管理、证件年审、出具以档案为依据的各种证明,如公证材料、婚姻状况证明等等。

【提醒】档案托管与自身利益相关

档案是记录和反映个人经历、德才能绩和工作表现的,以个人为单位集中保存以备考查的文字、表格及其它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一般中学阶段的入团志愿书为最早的档案记录材料。在现实工作中,用人先看档案,已成为必要的工作程序。在报考公务员程序的考核阶段中,用人单位查阅被考核人的人事档案,也是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南方人才市场的代理部负责人表示:“毕业生回生源所在地,未落实就业就该注意档案的托管。无视档案托管对他们影响将会很大,如:毕业生的转正定级、评定职称、转入体制内就业等问题,档案是最有利的证据;毕业生想换工作,没有档案,在原单位的工龄就不能计算进来,虽然现在有的单位可以补办新档案,但以前的经历、评价、身份等历史将不复存在,势必造成一定的损失;毕业生面临个人办理养老保险、退休待遇、继续深造(如出国、考研)、考公务员等,都要利用档案。”

【重视】档案到底有何用

{1}毕业生面对转正定级、评定职称、转入体制内就业等问题时,档案是最有力的依据。

{2}毕业生想换工作,没有档案,在原单位的工龄就不能计算进来,虽然现在有的单位可以补办新档案,但以前的经历、评价、身份等历史将不复存在,势必会造成一定损失。{3}毕业生在个人办理养老保险、继续深造(如出国、考研)、考公务员等事关个人切身利益的问题时,都要用到档案。

道德教育应重视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