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乒乓球超级联赛的职业化研究》调研报告
为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我国乒乓球超级联赛的现实发展情况,归纳总结乒超联赛的经验与问题,积极探索和研究新形势下我国职业体育的发展,并为今后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按照总局领导的指示,竞体司与上海体育学院共同组成调研组,从2013年7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运用多种形式开展了《我国乒乓球超级联赛的职业化研究》的调研工作。对乒乓球职业联赛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有了基本认识,并对今后乒乓球项目的职业化发展路径提出了建议。
一、我国乒乓球职业联赛的发展现状
我国职业体育的探索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是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体育改革的历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乒乓球职业化改革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留住国内人才,防止出现“海外兵团”,另一方面希望借此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自推动职业化改革以来,乒乓球改革的进程更为平稳、实效更为显著。乒超联赛在近二十年的运行过程中,代表行政力量的项目管理中心和社团性质的项目协会依然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在目前的运行体系下,联赛各方难以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由此带来了相应问题。
二、我国乒超联赛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和制度创新
以政府为主导的“双轨制”是特定阶段和特定时期乒乒球项目职业化发展的现实选择。
(一)创新“双轨制”模式,促进“奥运战略”和“职业化”齐头并进。
乒超联赛在发展中探索出了一条和专业体育之间互相支持、共享资源、共同发展的优势互补发展模式。乒超联赛和专业竞技体育之间的优势互补主要体现在:首先,是对职业体育和专业体育之间“双向球员输送机制”的积极探索;其次,实现了俱乐部和运动员价值的提升;第三,专业体制分担了乒超俱乐部的部分经营成本;第四,专业体制对职业体制具有协调扶持作用。(二)职业化成为推动我国乒乓球竞技水平发展的新路径和有效手段。
乒超联赛的定位就是在乒乓球项目双轨管理制度之下,在以奥运争光为前提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培育和扩大乒乓球市场,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乒乓球项目的市场化、职业化发展道路。一方面,通过乒超联赛,吸引了大批社会力量共同投入到乒乓球竞技的发展中来,大大提高了乒乓球优秀专业人员的收入水平,调动了广大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防止优秀运动员外流,稳定优秀运动员队伍,不断增强了专业队伍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乒超联赛延长了乒乓球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最后,由于乒超联赛参赛的都是世界一流水平的球员,所以联赛为很多缺乏国际大赛参赛机会的年轻球员提供锻炼平台。
(三)循序渐进制度创新,推进球员要素逐步市场化,初步形成多元主体共同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局面。
乒超联赛一直不断地改变赛制赛程,以便更好地兼顾各方利益,调动各方积极性。通过乒超联赛,我国改变原有的单纯依赖政府和行政手段办体育的高度集中的乒乓球管理体制,形成政府与社会相结合、专业队和市场主体相结合、多元主体共同推动的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新局面。
2012年乒羽中心推出的乒超运动员“交流新政”让俱乐部拥有了运动员使用权和所有权,联赛形成球员循环交流体系,促进俱乐部放手进行长远建设,提高了俱乐部培养球员的积极性。
(四)创建了乒乓球国际顶级的本土品牌赛事,构筑乒乓球项目国际化发展平台。
经过十多个赛季的打磨,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已成为世界上参赛队和选手最多、运动员世界排名最高、电视观众最多、竞技水平最高、球员国际化水平最高的乒乓球俱乐部联赛。可以说,中国乒超联赛是现阶段世界最高水平的乒乓球职业联赛,并在国内外乒乓球领域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力。乒超联赛通过外援制度,引进了全球各国的乒乓球优秀选手。(五)与媒体形成相对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乒超联赛的发展得到了央视的大力支持,地方电视台也积极转播。这一方面是因为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在社会上中具有很高的认知度和偏好度,球迷众多,因此,乒超的电视转播收视率也比较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乒羽中心和央视不断的沟通,在赛制赛程上不断调整,从而更好地满足媒体观众的需求。早在2008年底,央视跟乒协就签订协议,双方约定将乒乓球赛事及乒乓球联赛打造成为精品赛事。乒超联赛的实际效果和制度创新说明,乒乓球通过“双轨制”发展职业化道路是符合国情的,是中国体育多样发展的有益尝试。乒超联赛取得了初步成功,“双轨制”也被各利益方认可和接受。
三、现阶段我国乒乓球职业联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联赛的定位制约了市场作用的发挥
乒超联赛的定位是服务“奥运战略”,兼顾开拓联赛市场。这个定位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现实价值,但存在着偏差。在我国体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这个非市场化的定位将对乒超联赛未来的发展产生很大制约。
从现阶段看,乒乓球项目的商业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虽然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但是愿意花钱看乒超比赛的观众和关注比赛的人都很少。而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中国乒乓球项目面临着对青少年吸引力降低,项目参与人群规模下滑的困境,这也威胁了乒乓球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这都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乒乓球项目的推广发展中。
继续将发展乒超的主要任务定位在服务备战奥运方面,那么联赛和俱乐部的利益仍会被忽视。相应的俱乐部改制以及市场开发和运作则都无法跟上社会改革的整体步伐,这必然延续各队几乎都是“财政赤字”的运作,市场主体的利益得不到保证,也无法吸引市场资本进入到乒乓球项目的发展中来。本次调查显示,有52.9%的专家认为受传统体制的制约是现阶段乒超联赛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运作主体的行政化,导致联赛主体之间权益失衡
现阶段,我国乒超联赛的管理体系中,联赛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归属乒羽中心和中国乒协。乒羽中心作为国家体育总局的事业单位,秉承奥运备战第一,经营赢利目标次之的动机和行为,这和职业俱乐部投资人利益诉求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乒羽中心在联赛中集决策、管理、经营、利益分配等各项权力于一身,而俱乐部投资人对联赛并没有对等的决策权,这种联赛管理体制机制违背了职业体育市场规律,忽视了俱乐部投资人权益,遏制了市场化俱乐部投资主体的投资热情。
“双轨制”,其在权益设计中重专业队,轻俱乐部
首先,乒超联赛成绩在国家队选拔机制中没有体现。现阶段,参加国际大赛是中国乒乓球运动员价值体现的关键路径,而国际大赛参赛运动员的选拔机制主要是依据运动员在专业队和全运会上的表现,乒超排名和表现没有在乒乓球运动员国际大赛选拔机制中得以体现。
其次,俱乐部后备人才培养和国家选拔机制的不对接。在我国乒乓球运动员人才市场中,优秀球员供给几乎处于体育部门完全垄断状态。
第三,俱乐部对运动员人力权责不对等。现阶段乒超运动员的收入结构中,联赛收入已经成为最大的比例部分。但是,相对于俱乐部对运动员的高额投入,俱乐部从运动员经营中获得的权益却非常有限。
(三)俱乐部的非市场化
目前我国乒超联赛的俱乐部存在“专业队+赞助”模式、市场模式和结合型模式三种类型,其中“专业队+赞助”模式实质仍然只是地方专业队,这部分俱乐部并非真正的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而真正可以实现完全职业化运营和企业化管理的俱乐部是市场模式的俱乐部,这部分俱乐部在整个联赛中所占比例还是较少。这就导致了一些俱乐部管理运营中市场导向和动力不足,在俱乐部的具体运行中往往还夹杂着较多的政府行为和行政干预,俱乐部作为实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受到不合理的制约。因此,当前俱乐部的非市场化也是影响联赛职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我国乒乓球职业联赛未来发展路径
(一)坚持“双轨制”发展模式,逐步完善“双轨制”制度建设。
发展中国的职业体育,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职业体育改革绝对不能脱离中国现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基本的国情。由于中国国情的不同,决定了中国职业体育的发展不可能照搬西方模式,必须走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乒乓球项目特点是国际上职业化、商业化程度不高,观赏性一般,有一定的市场开发潜力,而且项目有很高的竞技水平,可实现我国“奥运争光”的任务。这类既有奥运金牌任务、又有一定社会基础和市场基础的奥运项目,现阶段仍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型双轨制”,这是特定阶段我国乒超职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随着职业联赛的不断发展,逐步向以“市场为主导”的“市场型双轨制”转变,最终成为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模式。
(二)创建中国特色职业乒乓球管理体制,成立乒超联赛委员会,逐步实现联赛的“管办分离”。
本次调查显示,目前各俱乐部希望成立能代表俱乐部共同利益的职业联盟的意愿还是比较强烈的,认为应该成立的占到所调查俱乐部的97.1%。然而目前我国职业体育管理体制还不具备成立职业联盟这一中间机构的条件,建立乒乓球职业联盟时机尚不成熟。职业化改革的步伐不能停滞不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根据我国国情建立的过渡性组织机构,采取在中国乒协下设职业联赛专业委员会来实现俱乐部的自治管理,该委员会可由协会代表、俱乐部代表共同组成,对乒超联赛实施组织竞赛、经营与创收、监督与仲裁、提供咨询服务等全面管理。
(三)推动地方体育局的职能转变。
调整地方体育局管理定位与职能, 逐渐理顺地方体育局与俱乐部关系, 建立地方体育局有限管理模式。地方体育局职能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地方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将从俱乐部直接的运营者变为俱乐部的外部调控管理者;另一方面,因为当前我国职业体育准公共产品的性质,这就要求尽管地方体育局退出俱乐部的直接运营,但是政府仍需要通过制度设计对乒超俱乐部进行积极引导和扶持。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乒超联赛经历了一个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逐步发展过程。乒乓球职业联赛对深化我国运动项目改革,乒乓球运动项目的推动与发展,巩固提高我国乒乓球运动竞技水平,加快乒乓球产业的发展,适应乒乓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我国运动项目职业化改革做出了积极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更多的运动项目在项目市场化、职业化改革发展中借鉴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