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虚实结合1
编辑:眉眼如画 识别码:15-1119241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27 17:58:20 来源:网络

第一篇:虚实结合1

从诗的本质来说,是虚实相映的。实,是指生活形象等客观因素。虚,是指情感、氛围、格调等主观因素。从诗的写法上来看,诗人也一般常采用以实带虚,以虚入实,虚实结合的方法。说得更具体些,就是诗歌的思想、感情或诗所阐发的哲理是抽象的、虚的,而如何用具体的、形象的景物来表现诗的思想、感情或哲理,则又是实的。实,是基础,而让意境腾飞起来,却是虚,是思想、感情的神秘力量。

比如,欣赏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就完全可以用这种抓虚实切入的方法。“乡愁”是一种感情,是抽象的、虚的。而作者为表现这种抽象的感情,他采用的正是化虚为实法。他选择一组最富有特征,最能聚集离愁别恨的“客观对应物”,即“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加以表现。这样诗中的“我”的“乡愁”,就实现了物化,就变虚为实了,即变成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时“我”的内心已经活动在物象上面。这样就将抽象的、虚的、浓浓的乡愁情变成了实的,伸手即可触摸的物象。学生不但能理解,似乎还有些许触动。此时,再举例以强化之。如李煜的《虞美人》有:“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千秋岁》有:“飞红万点愁如海”;贺铸的《青玉案》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作者把抽象的愁绪,竟忽而化作了滔滔东流的春水,忽而化作了飞红万点的海,忽而又化作了一川霭霭的烟草、满城飘飞的柳絮、无休无止的黄梅时节的细雨。这些具体景物,使学生深切地理解了“愁”的缠绵,“愁”的繁多,“愁”的难以排遣。

再如欣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同样可以用抓虚实法。诗人于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是抽象的、虚的。为表现这抽象的、虚的情感,诗人还是将其实化,即将这依依惜别的深情,附托于景物的具体描绘中。讲清诗人对康桥具体景物,如“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康河的柔波”、“柔波中的青荇”以及“满船的星辉”这些景物描绘得越美丽迷人,就越抒写出诗人的、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就当然难舍难分。

不但欣赏《乡愁》、《再别康桥》等可用此法,我觉得带领学生欣赏绝大多数诗词,都可用抓虚实的方法切入。闻一多要抒发抽象的“对黑暗社会的悲愤”,就将它化为具体形象的“一沟绝望的死水”;臧克家要表现抽象的“农民的悲惨命运”,就将其物化为一只“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的老马;舒婷要再现抽象的“祖国苦难的历史”,就用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和“淤滩里的驳船”这一组密集的形象加以表现;郭沫若把自己的“爱国热情”,实写为“燃烧的煤炭”;而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 如情似梦漓江水”。则是用了虚的,五官不能直接触摸的梦和情,来虚化五官可以直接感知的山和水,从而更生动地写出了漓江山水的秀美诱人。

诗人用虚实法,当然不只是光用化虚为实,化实为虚,同样具有魅力。如上面举的贺敬之的《桂林山水》即是。再如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 看风景的人在看你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 你装饰了别人梦”就是从实处着笔,实写了一位“绝色美人”(泛指人或事物)。而由此实写,人们就很容易会往哲理上去理解,去虚化。至于此诗所揭示的哲理,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虚写实法,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也不少见。如汉乐府《陌上桑》写少女罗敷的美丽,作者没有从实处,写她如何如何美,而是从虚处着手,从侧面进行烘托渲染:

行者见罗敷 / 下担捋髭须 / 少年见罗敷 / 脱帽著帩头 / 耕者忘其犁 / 锄者忘其锄 / 来归相怨怒 / 但坐观罗敷。

如果说少年好色“脱帽著帩头”不能看出罗敷美的话,那么,像“行者”、“耕者”、“锄者”这些劳动人民都被她深深吸引,就足见罗敷美的惊人。这种间接的,以虚代实的描写,同样魅力无穷。

不仅诗的情感抒发,常采用虚实相映的方法,有时诗中用词的组合上,也采用虚实法。在新诗里,动词、名词的组合中,动词常常是实,名词常常是虚。虚实照应,大大地扩大了诗的容量。对于散文,这是不正确的组合,在诗歌语言中,这恰恰构成了传神之笔。如田间的《给战斗者》:“ 他们身上 / 裸露着 / 伤疤 / 他们永远 / 呼吸着 / 仇恨------”。方敬的《雪街》:“贫血的长街 / 行路人是一管药针 / 在注射着温暖”。

在第一例中,“呼吸”是实,“仇恨”是虚。凭借这种组合,诗才得以以最少的文字,最充分地表达这样的意思:被敌人关进强暴的栅栏的“无罪的伙伴”;受尽敌人侮辱、践踏的“无罪的伙伴”,他们的整个生命都充满对敌人的深仇大恨。他们以打击敌人作为生活的第一要议。第二例是一个新颖比譬。“贫血”与“长街”的组合是诗的组合。动词“注射”是实;名词“温暖”是虚,极省简又极丰富地抒发了诗人对旧中国的市街行人的印象与情感。

当然,以上讲的诗歌虚实法,是和诗歌的比喻、象征、物化、移情等概念是相通的,学生如果弄懂了诗歌的虚实表现手法,我想对于诗歌的比喻、象征、物化、移情等手法的理解和掌握,那就轻而易举了。

第二篇: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缩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典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可见虚实结合得好可以使诗意蕴藉含蓄,有“飞动之趣”。又可以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获得充盈的审美趣味。虚实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就方法而言,有详写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当前为实,追忆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客观为实,想象为虚等等。本文拟就常见的几种表现形式作初步的探讨。

1.详写为实,简略为虚 详写可以细致入微,如在目前,略写则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此诗中,实写作者与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却省略掉了,采用虚写。隐者是什么样子,采药去了哪里,多久回来都没有介绍。但山峰高峻,云海茫茫,童子天真纯朴,隐者仙风道骨,诗人寻访隐者时平和的心情与闲雅的态度,则是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的。诗歌通过虚写给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读诗时我们通过补充(即想象)能得到美妙的审美愉悦和享受。

2、具体为实,抽象为虚 抽象的情况大致可分为哲理和志向二端。①、哲理为虚 在诗歌中,抽象的哲理往往通过具体的事物形象表现出来。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诗中,作者登楼所见的具体形象为实,抽象的说理为虚。前二句写登楼所见万里之广阔景象,使人视界为之一开,精神为之一振,是实写。后二句突出变化,表现了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和想看得更远就必须站得更高的生活哲理,是虚写。实中存虚,虚实结合,读来意趣盎然。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诗人在绘景叙事中又蕴含了人生的哲理: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这哲理便是虚。把抽象的人生哲理寓于具体的写景、叙事之中,虚实巧妙地结合起来,可谓天衣无缝。②、言志为虚 “诗言志”被认为是我古代诗歌理论的总纲领。但是志向是抽象的,也需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比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此诗中,诗人实写梅花凌寒独自开放,暗香悠远的景象,间接地表达了对梅花高洁精神的赞美,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再如李忱的《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决不满足于现状,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思想,这是言志,是虚。用虚写言志,达到实中存虚,虚实结合的效果。

3、写景为实,抒情为虚。我国古典诗歌讲求“含蓄蕴藉”,情感通常不直接表达,诗人们往往用“化景物为情思”(语出宋代范文《对床夜语》)的写法,间接地表现出来。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后二句字面上看字字写景,实际上饱含着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通过实有的景物来表现虚化的情感,是虚实结合的常见形式之一。又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中用具体的事物——绵绵不绝的江水,来比喻亡国之恨的深长。贺铸在《青玉案》中借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个具体可感的形象,极言愁苦的多、长、大,写出了心中的无限伤感和难以排遣的苦闷。景物是实,抒情是虚,化虚为实,变无形为有形,读来极具感染力。

4、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诗人在描写景物时,正面描绘景物的特征即可,但有时景物的特征难以正面表达,或诗人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的美时,他们会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这种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其实也是虚实结合。汉乐府诗《陌上桑》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人通过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失常反应来烘托罗敷的美貌。在这里,诸人的反映为实写,罗敷的美貌为虚写。《琵琶行》中诗人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写月亮的目的却是为了烘托诗人的感情。“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的心境。“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琶声美妙动人,引人入胜的效果。“绕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

5、当前为实,追忆为虚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的,二者形成强烈的对比来突出中心。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春风十里”是虚景,写昔日扬州城的繁荣景象;而“尽荠麦青青”是实景,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一虚一实、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写的赤壁之景与自身状况为实写,追忆周瑜当年赤壁之战的英姿是虚写,虚实对比中表达了年华已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怀古伤今诗多是通过追忆与当前的实景构成对比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如今昔生活的对比、古人与今人的处境对比、曾经的繁华与今景的萧条的对比,以虚衬实,虚实结合,突显出今时今世的浓重悲哀,表达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6、当前为实,未来为虚 比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 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妻子西窗剪烛的恩爱场景。虚与实结合,以虚写实,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挚思念。再比如柳永《雨霖铃》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是虚写。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7、己方为实,对方为虚 这种写法,古代诗词中经常运用,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至今读来,犹为其艺术魅力所陶醉。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作者本是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偏说对方如何思念自己。这种写法比单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来得委婉,但却达到情感双面交代的效果。因而感情更加深沉,更加真挚动人,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再比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末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自己望月思念亲人,却说妻子望月独自思念自己,小儿女不懂得思念自己。“香雾”一联,刻画妻子望月时间之长,愈见盼夫早归情深。结尾想象会面团聚情景,相对无语,月照两人直到泪痕干。全诗都从对方写来,皆为设想之词,全用虚笔,构思巧妙,如有神助,令人叹为观止。己方为实,对方为虚,虚实结合,情感真挚细腻,手法高妙自然。思乡怀人诗中多有此种写法,比如李白《春思》、高适《除夜》、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欧阳修《踏莎行》、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周邦彦《苏幕遮》(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等等。

8、客观为实,想象为虚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来突出中心的。实写显得具体、明朗、真切,虚写显得空灵、飘逸、含蓄。二者结合运用,虚实相生,作品就结实而空灵,具体而含蓄,富有艺术魅力。其中虚写方面大致又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①、梦境为虚 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上下片各分为两层。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是虚写。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是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是实写。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虚实结合,把对亡妻的思念写得凄切动人,感人至深。再如辛弃疾《破阵子》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

②、仙境为虚 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用瑰丽的诗句详细描写了天界的神秘与美丽,衬托出现实世界的凶险和丑恶,表达了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不屈志节,是虚实结合手法的典型表现。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也是这样。

③、愿望为虚 比如汉乐府诗《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人设想了五种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景象,是虚写。女主人公把这些作为“与君绝”的条件,突出表现了誓死不与君绝的坚定信念。用虚写的手法有力的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民歌体的爱情诗多是如此。比如敦煌曲子词《菩萨蛮》:“枕上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上述可见,诗词的虚实结合,写法变化多端,但无论怎样变化,都要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必然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具体描写到抽象描写,从实景到虚景,从浅而入深。诗词中所构创的意象既可以化虚为实,以虚显实,把抽象感情与哲理赋予具体而生动的形象,也可以化实为虚,由实入虚,化景物为情思,从而达到或虚中见实,或实在虚中的妙境。虚与实二者之间还可以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诚如金圣叹在《水浒》批语中所说:“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在分析意象、分析意境、品析炼字、分析手法和分析情感五类高考古诗鉴赏试题中,分析手法试题是涉及知识点最多且考查频率较高的试题。考生在解题时常因知识点掌握不全、判定手法不准、分析作用不到位等失误而丢分。把握高考古诗试题涉及最多的比喻、对偶、衬托、对比、用典、叠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八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知识点及其内在规律性,是提高古诗鉴赏复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从本期开始陆续刊发这八类古诗修辞或表现手法复习学案,为考生备考202_年高考提供快捷的知识菜单和答题技能。敬请关注!

1.古诗中虚景主要指梦中之景、亲历之事、历史之事和未来之景四类。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梦中“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盛大热烈的仙人盛会场面。李煜《望江南·多少恨》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极写梦中往昔繁华的帝王生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对周瑜英雄形象和赤壁之战火烧曹军史实的再现。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想象与情人分别后旅途况味的描写。古诗中实景主要指客观存在的人、事、物、景。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缱绻离别场景等都是实写。

2.按虚景与实景的关系,虚实结合手法可分为虚实对比和虚实衬托。

(1)虚实对比是虚景和实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主旨。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常运用虚实对比手法。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着重虚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破吴后富贵威武、繁盛热闹的往事,结句实写只剩下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的眼前之景,虚实对比,表达了今昔盛衰无常之感。

(2)虚实衬托也叫虚实反衬,是虚景和实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委婉含蓄抒情。一类是以虚衬实,也叫“对写法”,是在思乡诗词中诗人从描写家人思念自己的角度抒发深挚的思亲怀人之情。如高适《除夜作》首句“旅馆寒灯独不眠”,实写自己除夕之夜在清冷旅馆中寒灯下影只形单凄寂难眠,第三句“故乡(借指亲人)今夜思千里(借指自己)”从对面虚写,想象故乡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以虚衬实,虚实相生,把深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更为含蓄。一类是以实衬虚,也叫侧面描写,如《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借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人的失常反应(实写)来烘托罗敷惊人的美貌(虚象),以实衬虚,虚实相生,突出了罗敷的美艳绝伦。

【例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202_年高考全国卷Ⅱ)

邯郸冬至【注】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解析】解答分析虚实结合手法试题可运用“指→析→点”三步法。“指”是用“虚实衬托、以虚衬实、以实衬虚、虚实对比”等术语准确判定诗句用了何种虚实结合手法。当不能准确判定虚实衬托、虚实对比等具体衬托类型时,最好用模糊的属概念“虚实结合”。例题答案的第一步拟为:运用了虚实衬托手法。“析”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虚写之景与实写之景分别是什么,还要指出虚写之景与实写之景间的关系(“以虚衬实、虚实对比”等术语本身已含有这层意思)。针对含多组虚实结合的古诗而设计的试题一定要分析出所有各组虚景与实景。例题答案的第二步拟为:前两句实写作者在客栈抱膝孤坐、形影相吊的思乡之景,后两句设想家人围灯夜谈远行的自己,由实入虚,以虚衬实。“点”是用“离愁别绪、思乡怀人、恬淡闲适、清高孤傲、激愤憎恶、孤寂惆怅、凄苦烦闷、豁达乐观、建功立业、壮志未酬、忧国忧民、时光易逝、盛年难再、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术语,指出虚实结合手法所表达出的情感。例题答案的第三步拟为:充分反映出作者孤寂思家的心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浪淘沙 欧阳修

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

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

1.上片前三句描写荔枝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4分)

2.请从虚实角度分析下片最后三句。(4分)

参考答案

1.点明杨贵妃“偏怜”荔枝的原因(2分),交代荔枝产地“五岭”远离长安,为下片写唐玄宗专宠杨贵妃派驿使从岭南驰送荔枝一事作铺垫(2分)。

2.虚写当年杨贵妃缢死马嵬的悲剧,交待驰驿传送荔枝的劳民之举(1分)。实写眼前所见的游人过往车马扬起的红尘,满眼佳木葱茏的骊山(1分)。虚实对比(1分),含蓄点出统治者淫侈享乐、乱政误国的历史教训(1分)。

第三篇:虚实结合

《古代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教学设计

设计者:田建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

2、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正确运用 “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通过对高考试题中诗歌的鉴赏,总结体会如何对“虚实结合”作规范作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纯净美好的情感。[学习重点]:结合作品分析实写和虚写的内容及其作用。[学习难点]:掌握分析方法和答题思路,形成完整答案。[教学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归纳出答题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诵读: 柳永《雨霖铃》

二、导入新课:

(一)温故知新:

《雨霖铃》中那些是实写?那些是虚写?(答案略)

(二)知识小结:

古代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也是高考的考点之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总结一下虚实结合的相关知识。

1、什么是实写?

2、什么是虚写?

明确: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虚实结合”就是把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判断诗歌是否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其实很简单,我们只要找出诗歌的虚写就可以了,常考的虚写有几类:(1)诗人想象的未来之境:“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2)诗人联想的已逝之境:“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诗人想象的对方之境: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4)诗人想象的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实战演练:

《越中览古》 唐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问题:1.明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内容? 2.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明确:1.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2.前三句着重虚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破吴后热闹繁华的往事,结句实写只剩下几只鹧鸪在旧墟上飞来飞去的眼前之景,虚实对比,表达了昔盛今衰、人生无常之感。

四、巩固练习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问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明确:运用了虚实衬托手法。前两句实写作者在客栈抱膝孤坐、形影相吊的思乡之景,后两句设想家人围灯夜谈远行的自己。以虚写实充分反映出作者孤寂思家的心情,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也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五、链接高考:

【202_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琅琊溪 ① [宋]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问: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5分)

明确: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扩大了诗歌意境,丰富了画面的内涵。六:归纳总结答题思路:

1.准确地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点明)

2.结合诗句说说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分析)3.分析手法表达的情感和效果。(总结)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首先了解了古典诗歌中虚与实的相关知识,通过练习归纳出了高考诗歌的答题思路。但是,从广义来说,虚实手法还包括实的写景、虚的抒情、实的叙事、虚的议论。要对虚实手法有更深入的理解,对此类题型有更熟练的发挥,绝非一节课所能达到,所以还需要同学们更多的练习。

八、作业布置:

赏析欧阳修《踏莎行》和杜甫《月夜》两首诗词的表现手法 附: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踏莎行》

第四篇: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 【训练要求】 虚实结合 【写作提示】

所谓虚实结合,就是把客观实写与主观感受完美结合的写法。它可以把语言擦拭得熠熠生辉,把语言点缀得摇曳生姿,读者就能够把外在感受内化成自我独特的体验。例如:

1、手心里捧满了一个个美丽动人的童话,缀着开满鲜花长满小草的结尾。伴着丢手娟的歌谣,掌间拍出兴奋和自豪。

2、静静地坐在桌前,我认真地数着自己的脚印,虔诚地寻找着通往诗歌的道路。紧闭双唇,用眼睛和铅字对话;握紧手中的笔,让血液通过笔尖在稿纸上开花。

句子上虚实相衬,活泼语言,美化语言,调动读者丰富的想象力。

一、结构上虚实结合

1、淅淅沥沥的雨整整下了一整天,它不像是落在地上,倒像是飘在我的心上。

2、上重点高中的那一天,娘、我。我们脚步轻快,不像是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倒像是走在宽阔平坦的金光大道上。

3、身边和身后的人们摩肩接踵,清晨时,满教室黄黄的灯光在无声地唤着你,那深陷在镜片的暗淡的眸子,让你想起夏日夜里丢了翅膀的萤火虫。

4、世间并没有永恒的代沟,只要你用心去填,用爱去填,那么总有一天,代沟将会成为一条铺满鲜花的小径。

5、妈妈的一句话,仿佛为我的心室安了一扇窗。

6、演讲失败了,就像暗夜里倒在一片突兀、利刃般的石路上,鲜血汩汩,锥心裂肺般疼痛。

二、句子上的虚实结合

1、父母眼中的希望与企盼幻化成一个个美好的前程与未来。老师的殷殷告诫,和煦成春风习习。

亲戚邻人的关心与呵护,汇聚成无数的真心祝福与美好的愿望。

2、父亲把一叠纸币给我也把一份无言的合同给我。我用平静的双手接过,心却微颤,那饱含着信任和温暖的亲情总撞得我那份无言的默契痛心疾首。

3、忘记?你把香甜的母爱摊进煎饼,你把一位农村妇女的期待、一位母亲的惦念,装进我的行事囊。你爱的目光跟着我的脚步飘过家乡贫瘠的土地,带到远方。

4、他走进我的视野,走进了我生命的第15个秋天,走进了我灵魂深处。

5、如沟如壑的皱纹,把我的人生诠释得如此荒凉,如此悲怆,又如此豪壮,如此骄傲。这人就是我的父亲。

6、她成年用汗水浇灌泥土中的梦。

7、那些浸透了友情的日子一点一点地嵌入我的记忆,把我的世界浸润得绮丽而又丰润。

8、时间啊,你能不能原谅我?我将你随手抛进路边的草从、长大的蚱蜢,忽略了你真诚的劝说;将你掷给崭新的电子游戏机,忘记你焦虑的苦劝告;将你抛入无休止的闲谈中,让你在不知不沉中流逝。

9、喜:我的笑容漫过脸颊,我的等待全化成一串串果实,悬于我走过的长廊。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劳动成果被承认更快乐了。

怒:怒气,立刻像熊熊的炉火,瞬间便烧沸了温热的血液,像待发的火山,周围的天空也骤然变成了死灰色。

哀:“哀莫大于心死”。她那枯萎的心,像深秋寒风中打着旋的落叶,已千疮百孔。愁:他的双眉拧在一起,额头上隆起了几道山岭。

我应该是成功时爸爸脸上的微笑,妈妈的鼓励和嘉奖;我应该是失败时爸爸额上的皱纹,妈妈眼中的泪珠;我应该是回家时爷爷脸上灿烂的笑容,奶奶抽屉里香甜的糖果。

【佳作欣赏】 梦里花落知多少

那天天气很冷,秋风呼呼地刮着,预示着冬天将要来临。

午饭还没吃完,就有同学跑进来对我说,你父亲来了。我的心突然一沉,头脑发涨,在心里说:“不是不让你来的吗?”

我放下碗筷,迅速跑了出去。

这是我进校的第二年。自从进入中学以后,我那虚荣心时时刻刻纠缠着我。这些城里的孩子,大都有个美好的背景,或是官家公子,或是富家千金。他们还常对着我自诩自傲。有时闲谈,还常常选些农民的愚昧状作为谈资。我真怕让同学们看到我那形容枯槁的父亲,真怕看到他们灼人的眼光。

转过屋角,便看到了父亲,穿的还是那件破灰袄,上面荡满了尘土!戴的,还是那顶洗得发白的帽子。也许是身边那头黄牛饿了,直往冬青丛上走,父亲频频地拉着缰绳,嘴里骂出那耕地时对牛的浊语,同学们看到了都抿着嘴笑。

我硬着头皮走了过去,叫父亲将牛车赶往面粉厂院里,因为这儿就是我们女生寝室,时不时地有同学进出。“大(父亲),不是说我自己带粮吗?”边卸粮,我嘴里边嘟囔。“天冷了,你来回百多里怕耽误功课,我一下拉来得了。”

卸完粮,父亲将牛套子摘下来,开始喂料,看来他是不会马上赶回去了,虽然食堂里还在卖饭,可我却说:“大,食堂的饭卖完了。”

“哦,没关系,待会儿我在路边买点。”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从不乱花一分钱,即使夏日炎炎也要忍饥挨饿回去的。

“孩儿啊!你娘老眼昏花,不能再为你做衣服了,你拿上这钱,像城里人一样买一件算了。”说着,父亲拿出那个破钱包,掏出带着体温的30元钱。我用手指摸了摸钱包,顺眼看去,里面空无一文了。我想:“他又要……”不由地,一种沉重的负罪感袭上我的心头……

“大,你等会儿……”我努力往食堂跑去,泪水如泉水般,扑簌扑簌落在脚下,树上的枫叶落下来,飘在我的身上……

【参考题目】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 走在求索的小路上,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路上的辛酸已融进我的眼睛,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

走在人生的小路上,我们会收获太多的感动、太多的震撼、太多的鼓舞,我们也会遭遇委屈的眼泪、意外的伤悲……其实这一切,都是照亮我们的心灵阳光,一路走来一路歌!

请以“走在_______的小路上”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优秀习作】

走在情深意浓的小路上

秋雨中,凄凉的风从背后默默地赶上我,从发丝手指间无声地超越我。

好冷,凉意掠过我的心头,像一群群野鸭飞过天空,听见的却不是它们鼓翅振翼的声音,而是心头焦急的期待。

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微黑,薄幕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那时,最迫切的愿望,便是能望见屋顶上的炊烟——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点亮我的眼睛和脸庞。

快点到家吧!我强烈呼唤。

雨乘着风,落在地下,低声说道,我们是你怀乡思家的孩子,妈妈,我们现在从天上回到你身边了。我的心微微一颤,掠过一丝暖意。风,更紧了;雨更急了。

我开始小跑起来,梦想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近,心情也越来越激动。我匆忙地跑着。

此刻,我知道,母亲也从缕缕炊烟中走出来了,也许正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地待在老屋矮檐下,像一只守候窝旁的老鸟,若有所思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母亲站在路口,焦急地等待。

希望儿子早点回来,同她走完那段离家不远的路。

风吹过,撩起母亲已有些发白的发丝,雨落下,抚摩着头发,撩拨着一颗企盼的心。母亲纹丝不动的目光,洞穿了风雨。沿途留下浓浓的亲情。母亲,坚守那份等待。

又过了好久好久。终于在那个路口——两棵枯树,三丛衰草的路口,母亲看见了我,我也看见了母亲。

我恍惚觉得,有一缕绵绵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那淡蓝色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家的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

接过我手中的行李,母亲小声说:“快回家吧!” “嗯”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在农村,那儿美丽的风景星罗棋布,美不胜收。尤其到了秋天,大自然更是美轮美奂,目不暇接。

成熟的气息弥漫着在园子里,散发着诱人的清香。丰收在望,庄稼人一个个笑逐颜开,喜上眉梢。梨儿黄橙橙的,泛着金光,闪闪发亮,在青绿间露出一张张笑脸。绿油油的白菜,这儿一丛,那儿一丛,翠色欲滴,如同给园子铺上了一块绿色的地毯。更令人心旷神怡的是站在园外望园子:满园一片金黄,偶尔点缀着一点绿色,分外和谐。赏心悦目。树披金装,一阵阵微风吹过,片片黄叶飘飘扬扬,如同一只只彩蝶,随风翩翩起舞。

漫步在花园里,整个花园尽态极妍,美不胜收。看,黄色换得淡雅、白色花的高洁,紫红色花的热烈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烂漫争艳。

当然,故乡的秋天,雾是最迷人的,也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每到早晨,云雾弥漫了世界,雾山雾海,连绵起伏的群山,时隐时现,如同蓬莱仙岛一般,令人心旌神驰。偶尔在云雾中露出一座农舍,炊烟周围缭绕着,早餐散发的阵阵香气,和着略带含义的晨雾构成了和谐迷人的画卷。

每当起雾的时候,故乡的秀丽山川和心中的海市蜃楼就融为一体了。不论何年何月,离得多远,身处何地何方,故乡的秋景永远朦胧在我的生命中。

故乡的秋天,也是风的世界,雨的天堂。秋日的早晨,微风丝丝的歌唱着。送来了珍珠般的露珠。送来了秋日的凉爽,吸取了夏日的炎热;带来了雪白的云雾,擦去了酷暑的残迹。雨是最寻常的,细如牛毛,密密的斜织着,有如花针,闪闪发亮。“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说得多好呀。家乡的秋雨来临之前,总是先有秋风的征兆。秋雨落在地面上,毫无半点声响。秋雨是和谐的,它带走了夏日长久的干旱,送来了期待已久的湿润清凉,我喜欢秋天的雨。

故乡的秋天啊!每当您到来,我心中的欢愉总是无法言表的,只能用大诗人杜甫的一句诗“漫卷诗书喜欲狂”来概括了。

我爱我的故乡,我更爱故乡醉人的秋天。

篇三:雨中即景

雨下了两天。今晨起来,还在飘洒。

屋顶靠窗有一条裂缝。雨急时还无事。这些天,连绵不断,终于渗透下来了。

雨水顺墙而下,到窗帘上,再流到地上,汇成一条小溪流,自然地顺着地面的形态,弯曲缭绕,让人联想到山川中姿态婉然、天趣自成的小溪。不,已经看到了,那景象就在眼前,在沟谷,在山涧,如诗如梦。

有一小股雨水滴落到窗页上,再跌落在窗台上。“哒——哒——哒——”,交织着外面雨丝“沙沙”声,形成一曲自然、和谐的韵律,生动之极。

雨滴,一颗一颗落下,溅起莹白如玉的小水花,让人如痴如醉,好想捧住她,却怕破坏这意外的美景。

“丁咚——丁咚——”,我的耳边忽然响起了同样节奏的另一种声音,脑海里幻变出另一幅画面——

绿叶藤条如丝挂于石壁上,叶色不深,叶片不多,幽幽地,如烟似雾。石缝渗出的水欢欣地在藤蔓上旅游,然后,“丁咚——”,跃入潭中,溅起美丽的水花,带着涟漪的笑脸融入母亲的怀抱。

此情此景,是何等生动,何等美妙!噢,那是……我在记忆中搜索。那是春游邓家河看到的一首诗。天趣自成,美景常在。没想到,此时此刻,在寝室的小窗,享受到这样的美。一个意外的收获。

曾埋怨屋漏,谁知因祸得福,欣赏到了别人无法领略、无法得到的趣味。哈哈,真还是有钱买不到哩。

篇四:秋天的山谷

啊,秋天真美呀!今天,让我们踏着轻快的步伐走进山谷的秋天吧!

那里的天空总是瓦蓝瓦蓝的,像是用清水“哗哗哗”洗过的蓝围巾一样,一眼望不到边。洁白的云朵在天空中随风飘荡,时而像一匹匹骏马在天空中奔驰,时而像一只只白兔在欢快地蹦跳,时而像一朵朵菊花在阳光下竟相开放。一只只自由飞翔的鸟儿有的在空中盘旋,有的嬉戏玩耍,还有的亮开嗓子唱起了清脆婉转的歌儿,多么自由呀!

蓝天下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木。快看那柳叶,像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在涓涓吸流的小河边梳着自己清秀的长发,快看那高大的枫树,像一团团熊熊烈火,在阳光下灿烂极了!一只只顽皮的小松鼠一会在挺拔直立的松树上欢蹦乱跳,一会儿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打滚,一会儿动瞧瞧,西望望,好像在寻找最爱吃的食物松果呢!一棵棵绿草在风婆婆的吹拂下晃动着小脑袋,一阵阵浓浓的花香扑鼻而来,引起了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它们把花儿团团围住,上下翻飞,真像一个个舞蹈家在跳着优美的舞蹈,多快乐呀!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犹如一条蓝带子围着山谷缓缓地流着。一只只活泼的小虾挥舞着细而长的钳子在水草上敲起了鼓,奏起了响亮而动听的音乐,小虾仿佛在说:“惹我们的人,后果自负哦!”看着它们神气的样子,谁也不敢捉它了。

哇!山谷的秋天真美呀!真令人流连忘返!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典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可见虚实结合得好可以使诗意蕴藉含蓄,有“飞动之趣”。又可以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获得充盈的审美趣味。虚实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就方法而言,有详写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当前为实,追忆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客观为实,想象为虚等等。本文拟就常见的几种表现形式作初步的探讨。

1.详写为实,简略为虚 详写可以细致入微,如在目前,略写则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此诗中,实写作者与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却省略掉了,采用虚写。隐者是什么样子,采药去了哪里,多久回来都没有介绍。但山峰高峻,云海茫茫,童子天真纯朴,隐者仙风道骨,诗人寻访隐者时平和的心情与闲雅的态度,则是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的。诗歌通过虚写给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读诗时我们通过补充(即想象)能得到美妙的审美愉悦和享受。

2、具体为实,抽象为虚 抽象的情况大致可分为哲理和志向二端。①、哲理为虚 在诗歌中,抽象的哲理往往通过具体的事物形象表现出来。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诗中,作者登楼所见的具体形象为实,抽象的说理为虚。前二句写登楼所见万里之广阔景象,使人视界为之一开,精神为之一振,是实写。后二句突出变化,表现了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和想看得更远就必须站得更高的生活哲理,是虚写。实中存虚,虚实结合,读来意趣盎然。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诗人在绘景叙事中又蕴含了人生的哲理: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这哲理便是虚。把抽象的人生哲理寓于具体的写景、叙事之中,虚实巧妙地结合起来,可谓天衣无缝。②、言志为虚 “诗言志”被认为是我古代诗歌理论的总纲领。但是志向是抽象的,也需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比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此诗中,诗人实写梅花凌寒独自开放,暗香悠远的景象,间接地表达了对梅花高洁精神的赞美,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再如李忱的《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决不满足于现状,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思想,这是言志,是虚。用虚写言志,达到实中存虚,虚实结合的效果。

3、写景为实,抒情为虚。我国古典诗歌讲求“含蓄蕴藉”,情感通常不直接表达,诗人们往往用“化景物为情思”(语出宋代范文《对床夜语》)的写法,间接地表现出来。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后二句字面上看字字写景,实际上饱含着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通过实有的景物来表现虚化的情感,是虚实结合的常见形式之一。又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中用具体的事物——绵绵不绝的江水,来比喻亡国之恨的深长。贺铸在《青玉案》中借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个具体可感的形象,极言愁苦的多、长、大,写出了心中的无限伤感和难以排遣的苦闷。景物是实,抒情是虚,化虚为实,变无形为有形,读来极具感染力。

4、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诗人在描写景物时,正面描绘景物的特征即可,但有时景物的特征难以正面表达,或诗人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的美时,他们会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这种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其实也是虚实结合。汉乐府诗《陌上桑》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人通过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失常反应来烘托罗敷的美貌。在这里,诸人的反应为实写,罗敷的美貌为虚写。《琵琶行》中诗人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写月亮的目的却是为了烘托诗人的感情。“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的心境。“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琶声美妙动人,引人入胜的效果。“绕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

5、当前为实,追忆为虚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的,二者形成强烈的对比来突出中心。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春风十里”是虚景,写昔日扬州城的繁荣景象;而“尽荠麦青青”是实景,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一虚一实、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写的赤壁之景与自身状况为实写,追忆周瑜当年赤壁之战的英姿是虚写,虚实对比中表达了年华已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怀古伤今诗多是通过追忆与当前的实景构成对比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如今昔生活的对比、古人与今人的处境对比、曾经的繁华与今景的萧条的对比,以虚衬实,虚实结合,突显出今时今世的浓重悲哀,表达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6、当前为实,未来为虚 比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 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妻子西窗剪烛的恩爱场景。虚与实结合,以虚写实,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挚思念。再比如柳永《雨霖铃》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是虚写。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7、己方为实,对方为虚 这种写法,古代诗词中经常运用,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至今读来,犹为其艺术魅力所陶醉。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作者本是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偏说对方如何思念自己。这种写法比单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来得委婉,但却达到情感双面交代的效果。因而感情更加深沉,更加真挚动人,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再比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末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自己望月思念亲人,却说妻子望月独自思念自己,小儿女不懂得思念自己。“香雾”一联,刻画妻子望月时间之长,愈见盼夫早归情深。结尾想象会面团聚情景,相对无语,月照两人直到泪痕干。全诗都从对方写来,皆为设想之词,全用虚笔,构思巧妙,如有神助,令人叹为观止。己方为实,对方为虚,虚实结合,情感真挚细腻,手法高妙自然。思乡怀人诗中多有此种写法,比如李白《春思》、高适《除夜》、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欧阳修《踏莎行》、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周邦彦《苏幕遮》(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等等。

8、客观为实,想象为虚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来突出中心的。实写显得具体、明朗、真切,虚写显得空灵、飘逸、含蓄。二者结合运用,虚实相生,作品就结实而空灵,具体而含蓄,富有艺术魅力。其中虚写方面大致又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①、梦境为虚 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上下片各分为两层。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是虚写。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是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是实写。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虚实结合,把对亡妻的思念写得凄切动人,感人至深。再如辛弃疾《破阵子》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

②、仙境为虚 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用瑰丽的诗句详细描写了天界的神秘与美丽,衬托出现实世界的凶险和丑恶,表达了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不屈志节,是虚实结合手法的典型表现。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也是这样。

③、愿望为虚 比如汉乐府诗《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人设想了五种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景象,是虚写。女主人公把这些作为“与君绝”的条件,突出表现了誓死不与君绝的坚定信念。用虚写的手法有力的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民歌体的爱情诗多是如此。比如敦煌曲子词《菩萨蛮》:“枕上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上述可见,诗词的虚实结合,写法变化多端,但无论怎样变化,都要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必然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具体描写到抽象描写,从实景到虚景,从浅而入深。诗词中所构创的意象既可以化虚为实,以虚显实,把抽象感情与哲理赋予具体而生动的形象,也可以化实为虚,由实入虚,化景物为情思,从而达到或虚中见实,或实在虚中的妙境。虚与实二者之间还可以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诚如金圣叹在《水浒》批语中所说:“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一个片段 ●柳树的一生 高二 娄志豪

从前的我对柳树不太喜欢,因为它太平凡,完全没有引人注目的地方.在某年春天的时候,我和家人一同去到一个小湖旁边,正准备划船的时候,看见一棵柳树,它身上有很多小小的白雪,近看之下,原来是一朵朵小小的白花,这些白花随风飘落,被人称作“柳絮”,我感到很有诗意,便爱上了柳树.风,一种自然界中最常见,但也是最有用的东西.柳树和风简直是天生一对.在风的吹动下,柳枝徐徐飘荡,为风拌舞;平淡的湖面,在柳枝的倒影的映衬下,增加了无限风致.晴天的柳树,散发著阳光的气息,给人一种朝气勃勃的感觉;阴天的柳树,笼罩着团团烟雾,给人一种说不出的神秘感;雨天的柳树,伤心地哭泣著,但也不忘为风作伴舞.我真希望能变成一棵柳树,因为它的任劳任怨的精神令我佩服,不论何时,只要有风来找它,它便会履行它的义务,为风起舞,从无怨言.柳树的工作,只是随风飘扬,但这是很高尚的工作,虽然多数时间都是别人的陪衬品,但它并不嫌弃,好一棵无私的柳树呀!

一生不停地工作,为的是甚麼 为的只是做别人的陪衬.我家的水先仙花

我爱花,喜欢的花确实不少,但最让我喜欢的花却是水仙花.我喜欢水仙花,不仅仅因为水仙花的神韵奇特,素质清雅;而且只要有水,水仙花就有顽强的生命力.水仙花素有“凌波仙子”的美名,的确,它那美丽的样子让人一见倾心,顿生喜爱之情,在我家的电脑桌上就摆着一盆水仙花.在纵横交错的绿叶间,错落有致的开着几个小花苞;风儿一吹,小花苞连连点头,似乎穿着翠绿的水晶裙,在水面上翩翩起舞,使人见了心旷神怡,看着花儿的秀丽,心里感到由衷的欣慰,于是我更加喜欢水仙花了.水仙花生长在冬季,它不管天气怎样寒冷,依然枝叶繁茂,生气勃勃,它傲然挺立于水石之上,仿佛在与寒冷进行搏斗,它是那样的坚强,这使人更加喜欢它了.水仙花长的多漂亮啊!怎么能不使我喜欢它.由衷的赞美它呢!花园访友

走出门,就与满天的朝霞握了握手,碰了碰头。清晨,好清爽!

我一个人走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这是通往花园的路。我要去那里拜访我的老朋友们。

那一棵树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树,你挺拔的站着是在迎接我的到来吗?你开出美丽的花儿,是给来看你的朋友准备的一份见面礼吗?你像一把撑开的大伞,多少人在你身下乘凉。你直着腰,挺着胸。守卫着我们美丽的花园。

走进这片花园,花儿跳着舞欢迎我,蝴蝶急着为我领路。我们来到桃树下,树叶和我说着悄悄话。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香气,这花园中的一切,那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美丽的花朵,你左右摇摆,是要给我跳一段优美的舞蹈吗?你好,顽强的小草,你穿着一身绿衣服,是要和我比谁的衣服更漂亮吗?你好,可爱的蜗牛,你背着小房子慢悠悠地爬动,是在观赏风景吧!你好,高大的柳树,你长发飘飘,多么像一位漂亮的小姑娘。喂!勤劳的小蜜蜂,你们嗡嗡地在讨论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又找到了一块采蜜的好地方。

捡起一颗新种子,捧在手中,我听到了大自然的欢悦歌曲;拾起随风飘扬蒲公英种子,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他们开始新生活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捡起一朵还没有开放的花苞,我听见了它无声的哭泣,看到人们无情的将它从枝干摘下来。

再见了朋友们,我该回家了。我带回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带走了一身夕阳。

我是新手,请多关照,拜托你了,一定要将分给我,我好不容易才打出来的,这是我以前写的,还被老师念了。

虚实结合手法”的表现与方法

虚实结合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无论是写哪一种体裁的文章,都必须做到虚实结合。那么什么是虚实结合呢?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作文写作中如果用到这种手法,文章就会变得更生动、形象,更有韵味。那么虚实结合有哪些表现,在写作中又有哪些方法能做到这一点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進行论述——

一、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总体上说,就是化抽象为具体。具体地说,就是在构思时,由抽象的文题去联想具体的事物。在行文时,由抽象的文意去想象具体的事情。前者如由文题“品味痛苦”去联想:痛苦就是半夜犯了酒渴,却没水喝;痛苦就是老师的课让人昏昏欲睡,自己却坐在第一排。后者如由文意“有时希望就是痛苦”去想象:痛苦就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变得平庸,却无能为力;痛苦就是高兴地捡起一张百元大钞,却发现它是一张假钞。显然,前者由抽象的“品味痛苦”联想到了具体事物,后者由抽象的“希望就是痛苦”也想象到了具体事情。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化抽象为具体,变得具体可感了。

做到化虚为实,方法多种多样,但主要的有两种:一是具体化。就是说,通过事物或实物,把抽象的变成具体的;变得眼睛可见,耳朵可听,双手可摸。比如将抽象的“成熟”具体化:成熟是领导讲完“笑话”之后,哪怕再没有想笑的感觉,也要率先哈哈大笑;成熟是受到表彰时,首先感谢领导的关怀爱护和同事朋友们的关心、帮助和支持。这样,本来抽象的“成熟”就显得非常地具体。二是形象化。就是通过比喻、比拟等手法,将抽象的变成形象的;变得栩栩如生,形象生动,活泼感人。比如将抽象的“愿望”形象化:愿望是远山丛中的高峰,是忘不到头的公路,是驶向远方的巨轮。这样,将“愿望”比作“高峰”、“公路”、“巨轮”,化抽象为具体,变得相当形象了。

二、化实为虚

化实为虚,就是说,将具体的化为抽象的。归纳起来,不外乎两方面:首先是在构思时,由具体的文题引申出抽象的道理;其次是在行文时,由具体的事物揭示出抽象的哲理。前者如由文题“肩膀”去引申:肩膀,可演绎完美的人生;但那肩膀能诠释生命,能感人泪下,能催人奋進。肩膀,可演绎亲情的故事;但那肩膀能给我勇气,能明我心志,能引我上進。后者如由具体的“肩膀”去揭示:大山的肩膀扛起了长河落日,显得那么壮美苍茫;大海的肩膀托起了汹涌波涛,显得那么澎湃激昂。可见,自然的肩膀是多么美丽壮观,丰富多彩。总之,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从具体的“肩膀”抽象出许多深刻的道理,变得更加理性化了。

做到化实为虚,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归纳法。就是由具体事物归纳出深刻的道理,或者由具体实物推断出科学的结论。但两者都必须符合逻辑,讲究科学。比如由下列具体事物去归纳:家,是黄昏湖边的搀扶,是灯下互剪的白发,是白头偕老的漫漫旅程,是相依相伴的朵朵黄花。因此,家,是老来伴,是夕阳红。不难看出,由“黄昏搀扶”到“互剪白发”,由“白头偕老”到“相依相伴”,由“老来伴”到“夕阳红”,不仅事物具体,特征明显,而且逻辑严密,归纳科学。二是演绎法。就是由具体事物演绎出抽象的道理,或由具体实物進行正确的推理,并力图做到演绎合理,推理科学,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比如由下列具体事物去演绎:家,是爱情的终点,是英雄的坟场,是挂在颈上的枷锁,是自卖自身的契约。所以,家,是累赘,是负担。很显然,前面属具体原因,后面属科学结论。前后原因具体,推论科学,真可谓因果相连,天衣无缝。

三、虚实并用

虚实并用,很好理解,就是虚实有机结合,配合使用。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由虚入实,以实为主。就是先点出抽象的道理,然后用事例加以印证,力图逻辑严密,让人信服。请看下列文字:如果研究起来,“成熟”的学问是很大的。成熟是在汽车上看见小偷掏别人钱包时,不但一声不吭,而且还马上進入睡眠状态;成熟是女同事穿了不合身的时装时,不但主动跟她打招呼,而且还要夸她的时装款式新潮、颜色和谐、质地高贵。此处,先点抽象之理,再举例印证。如此以实论虚,用例证理,可谓论证缜密,令人信服。二是由实入虚,以虚为主。也就是从具体事例出发,引出许多感悟,让人深受教育,倍受启迪。比如:读庄子,读到的是空灵与澄净;读李白,读到的是潇洒与不?羁;读李清照,读到的是凄婉与哀伤;读谭嗣同,读到的是正气与不屈;读林妹妹,读到的是凄美与愁恨。不难理解,“读”的对象是具体事例,“读到的”是读后感悟。这一过程,就是一种深深的教育与启迪。

要做到虚实结合,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合并法。就是将虚与实合二为一,合并使用。可以先虚后实,也可以先实后虚。如:理想,是黑暗中的指路明灯,是迷路时的行路指南,是焦急时的一泓清泉。而实现理想,需要毅力与意志,需要勇气与坚持,需要专注与执著。很明显,“指路明灯”“行路指南”“一泓清泉”都属于“实”,而“毅力与意志”“勇气与坚持”“专注与执著”都属于“虚”。这样,先实后虚,由实到虚,由实转虚,就能合并使用,生色添彩。二是融合法。就是将虚与实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可以虚中有实,也可以实中有虚。如:家,是个可以任意发发牢骚的角落,是个可以不用担心别人责备的王国,是个可以将困难排除在外的天堂。是个可以将爱保存在内乐园。从实来看,将家比喻成具体事物:角落和王国,天堂和乐园。就虚而言,揭示了家的特点:可任发牢骚,可不受责备,可排除在外,可存爱在内。这样就做到了虚实结合。

综上所述,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中带实,实中揭虚。的确巧妙无比,力量无穷。在写作中,不论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也不论写散文,还是写散文诗,如果都能做到虚实结合,那就一定能使文章更具有气势,更富有哲理。進而使文章更加光彩照人,更加引人入胜。相信每一位有進取心的作者,都会朝这方面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因为无数经验证明,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在写作中,不论在何种情况下,它的效果都是非常明显的。

想起你时很温暖

(教师下水文)

想起你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是暖洋洋的,像是揣着一个小太阳。你是我童年的伴侣,孤独寂寞时的知己,担心害怕时的保护神。我的布娃娃熊熊。

你浑身似雪,圆滚滚像一只可爱的绒球,是来自北极吗?并且一定在降生时就吃得饱饱的,是妈妈给你捉到的北极大肥鱼吧。你丫杈着小腿,终日端坐,神情似乎很端庄,却总好像在笑,我从你黑圆的眼睛里看得出,你从来没有忧郁,没有伤心的事。到哪儿你都会得到人们的喜爱,你怎么能学会忧郁、伤心呢?

我不记得你什么时候来到我身边了,大约从我记事就和你在一起。在一起的时候,我总是将你抱起,捧在胸口,贴在脸上,也放在腿上。你柔软的绒毛蹭着我的细嫩的皮肤,柔柔的,暖暖的,痒痒的。我拉着你的两只小胳臂轻轻摇晃,于是你就坐在我的腿上荡秋千,荡着荡着就醉了,于是一个跟斗跌下去,我急忙出手去救,有惊无险。我把你贴在脸上亲吻,哄你:“乖乖,小熊,不要紧,你摔不着的,有我呢!”你就竖着小耳朵仔细地听,其实你一定知道我在跟你开玩笑,所以你还是笑着,一点也不生气,不伤心。

三岁的那一年,我上幼儿园了。我想带你一起去上学,妈妈说什么也不肯。为此,我跟妈妈哭闹了好几次。最终也没能带上你,但是我觉得反而跟你更亲近了,你成了我的知己。一放学,我就抱着你,给你讲幼儿园里小朋友的故事,给你唱歌。妈妈有事忙,不耐烦听我说话,你就是我最忠实的听众,从来也不打岔,总在笑着听我说、听我唱,好想你最能理解我。后来我在幼儿园里讲故事,获得老师表扬,说我讲得好,老师不知道这里还有你的功劳呢。

四岁的时候,妈妈给我布置了一个小房间,让我单独睡在那里。我突然感觉很孤单。第一个晚上,我说什么也睡不着。总担心大灰狼要来了,大灰狼要来了。于是我让妈妈开开门,也开开灯,然后又抱住你,一起睡。我继续给你说话,我说:“妈妈怎么不要我了呢?我不听话吗?不是呀!”你不回答,你也不知道吗?不,你一定知道,看你笑的。我用小手勾了一下你的小鼻子,你却笑得更欢了。我真想扔下你,可是一想到可怕的大灰狼,我又不敢放手。只能把你抱得更紧,一边继续絮絮叨叨地跟你说话,说着说着就睡着了,大灰狼也销声匿迹了。但是有一次,大灰狼真来了!它龇牙咧嘴,眼睛泛着绿光,风一般向我冲过来。我拼命喊:“小熊,小熊,救救我,救救我。”你就勇敢地挡在我的前面,大灰狼绕着圈想咬我,你就绕着圈保护我。“救救我,救救我!”我继续喊,并且哭了起来。“醒醒,醒醒,孩子,怎么了?”我听到一个声音,并感觉有一只手轻轻拍打我,大灰狼一溜烟地逃跑了,我醒了,原来是妈妈在叫我,我才知道刚才是做了一个噩梦。梦中,你也成了我的保护神。

随着年龄的增长,你渐渐离开了我的怀抱,先是坐上我的床头,后来又摆到我的书橱上,成了一件工艺品。再后来,妈妈把你送给了一位亲戚的孩子,为你找到一位新的伙伴。怎样,小熊,你在那里还好么?独自一人的时候,我总能想起你,想起你的模样,想起跟你在一起的生活。想起这些,我的心中就很温暖,因为那段水晶般的时光,有你相伴,我稚嫩的生活多了许多欢乐,我顺利地走过了我童年中要紧的几步路。你永远是我童年的记忆,是我心灵的伴侣。

第五篇:虚实结合教案

虚实相生 摇曳生情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并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2.过程与方法: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二、重难点分析

学习重点:结合具体作品,学习鉴赏虚实结合这种表达技巧。学习难点:掌握鉴赏方法,梳理结题思路,形成规范答案。

三、教学方法

通过展示作品-----提出问题-----探讨交流------思考归纳的方法,来突破重点难点。

1.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表达交流情况,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流畅度及准确度,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解题思维的形成情况,并及时跟进练习,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通过课堂提问、探讨交流、表达评判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形成答题思路,能流畅表述,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徽宗赵佶是个昏君,但喜爱书画,创建并主管了世界上最早的皇家画院。这位杰出书画家开设画学,亲自授课,建立考试制度,亲自出题批卷,培养绘画人才,开创了一代画风。当时画院的考试标准是:笔意俱全。有一次考试,他出的题目便是“深山藏古寺”。最终入选的画作,你们觉得哪幅符合“笔意俱全”的标准呢?为什么?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高妙之一就在于善于留白,虚实结合。“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空白或未曾画出的部分,可以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中国古典诗歌更是能成功地运用“虚实结合”的技巧。

所以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就是总结诗歌中虚实手法的运用,品鉴运用的效果。

(二)温故知新 温故:

先让我们来回顾以前学过的诗句,诗句中实写与虚写的内容分别是什么?指出这些诗句属于实写还是虚写,概括虚实的内容。

1、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代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通过温习,说说你们对诗歌中虚实的认识。知新:

思考归纳,知识小结:

什么是“实”和“虚” 诗歌中的“实”是眼前所见; 诗词里的“虚”是指主观想象。

(三)链接课本,探讨答题模式

1、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下面诗歌的景物描写: •

雨霖霖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答案示范:

本词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写的是现实之景,是实写。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本诗虚实结合,渲染烘托一种凄凉的气氛,强化了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扬州慢 •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 答案:

本诗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讨论总结解题模式 • 答题步骤:

• ①点手法:点明是什么技巧。

• ②叙运用:结合诗句概括实景、虚景。• ③析效果:点明关系,说清效果 • 虚实之间的关系:

•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四)点击高考,提升解题能力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苏卷)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

第一步:点手法

诗歌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第二步:叙运用

这首诗前两句实写江楼醉别,橘柚飘香,江风骤雨,后两句虚写,由 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遥远的潇湘,愁听凄清的猿啼的孤寂与愁苦的情景.第三步:析效果

渲染烘托出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悲凉的氛围,表达了对友人不舍和牵挂之情。

2、(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参考答案: 上片

第一步:点手法

上片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 第二步:叙运用

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第三步:析效果

虚实结合,形成对比,用梦中的相见反衬现实中的孤独。下片

第一步:明手法

下片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第二步:阐运用

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

第三步:析作用

虚实结合,用想像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作者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五)课堂小结

“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 金圣叹在《水浒》批语中所说:“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虚实结合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