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高考前30天政治备考策略(共5篇)
编辑:流年似水 识别码:15-528261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6-17 02:49:00 来源:网络

第一篇:高考前30天政治备考策略

距离高考仅有30天了,给莘莘学子们提供以下建议,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予以选择:

一、状态上要张弛有度。应以进入高三以来的常态度过最后的这段时间,既不要过于紧张,过于劳累,也不要过于松弛,手脑懒惰。每天要始终保持一定的练习量、阅读量和背诵量,不放弃任何一次查漏补缺的机会。

二、研读考纲。按照考点→主干知识→能力要求→经典试题的顺序,把每一个考点再过一遍,对考什么、怎么考做到胸有成竹。

三、错题重纠。把自己复习时积累下来的错题再从头到尾看一遍,反思错误的原因,重温试题所考察的知识点。尤其是选择题中的计算类、因果类、关系类是学生们在平时练习中容易一错再错的,要找出自己的思维盲点和误区。

三、尝试命题。学生们手中一定有各式各样的模拟题,可以尝试这种做法:面对一道材料分析题,先不要去看原题的设问,而是自己根据材料从四个模块分角度命题,并设定答案。然后再去原题设问的角度、特点及答案设定的角度和特点。这种方法可以换位思考,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挖掘材料的内涵,变被动为主动。

四、默结构图。按照二轮复习的专题,将结构图默写一遍,对照原始资料,将自己漏写的知识点用红笔填补上去,这些知识点往往就是自己答题时调动不出来的,必须强化。

五、回归课本。逐页阅读课本,将复习中曾考过的、尤其是曾多次考过的句子、段落找出来,回想原题是怎么考的、答案是怎么设的,这样做回归课本的工作才有真正的价值。

六、分类归纳。将选择题按照组合型、因果类、关系类、计算类、图表类、漫画类等,将主观题按照体现类、措施类、完成类、原因类、意义类、评价类、图表类等,揣摩不同类型试题及其答案的特点,总结应对不同类型试题的基本范式。

第二篇:浅析高考政治学科备考策略

浅析高考政治学科备考策略

庆城县陇东中学 田玉清

甘肃省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的第一次高考已经结束,从试题的设计和学生的反映来看,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和以前相比有很大变化,对学生和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2014届高考复习工作应该怎样展开,政治课的复习效果如何提高,是我们一线政治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定科学合理的备考策略对高考的成败至关重要。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谈一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备考。

一、研究高考命题特点,把握考试总体趋势 1.2013高考政治试题特点

2013年甘肃高考政治试题坚持了考试大纲“总体保持稳定,深化能力立意,积极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试题突出体现了基础性与综合性、知识性与时代性及考查观点原则性和设问灵活性的统一,注重对能力和学科素质的考查。

(1)试题分值与结构总体稳定,但顺序有所变化。与往年相比,今年政治试题分值依然是选择题48分,非选择题52分。政治学科内各个模块的比例分别为:经济生活占30%,政治生活占28%,文化生活占16%,生活与哲学占26%。选择题四个模块所占比例为:4:4:1:4,非选择题经济生活1道,分值为14分;政治生活1道,分值为12分;文化生活2道,分值为12分;生活与哲学1道,分值为14分。与往年有所变化的是文综三科试题顺序有所调整,如政治选择题由24—35题调整为12—23题,非选择题 1

由38题和39题组成,共5个小问题均为政治试题。

(2)试题凸显时代性和现实性。把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是新课程高考内容改革的重要原则,纵观本次政治试卷,试题大都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大量使用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的素材,呈现出越来越情境化、问题化、时代化的倾向,充分体现了新高考改革的生活化趋势。

(3)注重对考生能力的考查。考试大纲对考生提出四个方面的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从试题所考查内容上看,今年的试题一如既往地注重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核,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核。

(4)坚持微观切入与宏观把握的辩证统一。从试题的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上看,各题都以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作为背景引入对相关知识和能力的考核,都需要考生通过感知试题情境来展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非选择题在设问角度上延续了以往的社会生活中的大背景与小角度的设问相结合的方式。

2.2014年高考题型发展趋势

(1)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2)命题的基础性不变(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非选择题依然在高考中占据重要地位(学生得分低,制约高考成绩的重要环节),但其命题将更加灵活多变。

(4)试题在设问方式上将呈现宏观、中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式,更 2

突出中观和微观,引导学生解决具体问题,能力要求较高。

(5)试题将进一步突出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弱化通过背即得高分的现象,强化学生能力的选拔。

二、高考备考应对策略

在学科总体安排的指导下,各校应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高考应对策略,研究和探索科学、实用、高效的学科复习模式,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研读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师生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进而改变我们的教学行为。新课程、新课标下的新教材,以及相应的新高考,就其本质而言,新就新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关注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并为此而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是本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理念统领新课标、新教材的编写,也是新高考命题的灵魂。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是有效推进课改、有效应对新高考的理性基础。日常教学过程中,高三教师应注意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研究和反思,将现行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理念不断进行对照,寻找差距,转变教学观念,制定改变落后教学行为的具体步骤和措施这也。因此,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我们备考少走弯路的重要保证。

2.突出重点难点,落实复习计划

三轮复习是被实践证明科学、有效的高三复习模式。落实三轮复习计划的关键是处理好进度和效果的关系,明确各阶段复习的着力点,避免出现“蜻蜓点水”、“炒剩饭”的现象,做到层层推进、螺旋式上升,不断提高复习的效果。

(1)一轮复习要点化

一轮复习为基础知识复习阶段,主要目的是夯实基础。这一阶段的复习必须认真研读教材,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力争能全面了解教材,不留遗漏。细读教材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不能存在某个知识点可能不考的念头,要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在熟读、细读教材的基础上,要认真记忆知识点,做好知识的储备。记忆知识点时要遵循先宏观后微观,也即先体系后要点的逻辑顺序。如,课题(明白本课要讲知识的总体范围)→框题(明确本框题讲述的主要内容)→目题→具体知识点。知识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先把握其精神实质,然后有目的地和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对接,知新而温故,从而提高记忆效果。读和记是为了练(如随堂检测、周测试、月考等),只有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才能巩固知识,提高能力。一般说来,第一轮复习的练习不宜过深过难,应以基础性练习为佳,达到纠正偏差或错误、巩固知识的目标。

(2)二轮复习板块化

二轮复习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能力,这是整个复习过程中最为关键、难度最大的阶段。新课程二轮复习必须有新的方法,需要认真落实新课程理念,以《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为依据,精选生活中的主题,4

以生活主题统领知识专题和热点专题复习。在一轮复习要点化的基础上,本轮复习应依据生活的主题,突出学科主干知识,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顺序归纳与生活主题相关、相近或相似的知识点,建立主干知识中知识点之间、不同模块之间、学科知识与时政热点之间的多样联系,构建知识小板块。具体地说,“是什么”一般包含:概念或含义,本质内容、特点等;“为什么”一般包含:地位、作用或者意义、重要性、现状和影响等;“怎么办”一般包含:措施、途径等。通过板块化复习,提升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构筑知识网络体系、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打好基础。

(3)三轮复习网络化

三轮复习的主要目的是构筑知识网络体系,提高应试能力。本轮复习要强调回归书本,对考点进行系统、规范、完整的把握。与一轮和二轮复习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不同,三轮复习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更加注重知识结构网络的梳理,强调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的结构体系,把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切实掌握主干知识和重难点知识;更加注重熟悉教材的关键点、关键词等骨干性语言;熟悉时政热点,规范思维方法,训练解题技巧,达到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从而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应试能力。最后留出7天左右的时间用于学生的强化记忆、查漏补缺,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的记忆,重温历次模拟考试试卷,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3.深化校本教研,转变教学方式

校本教研是由学校作为研究主体,以行动研究为主的方式去解决教 5

学实际问题而营造起来的一种教研制度。各校应建立由学科组、备课组和课题组组成的以校为本的学科教研组织。学科组应团结一致、协作分工、群策群力、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最大合力,促进共同提高;各年级备课组在教学过程中应基本实现四个统一,即统一教学思路,统一教辅资料,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备课,并随时随地地开展教研,互相听课、评课,共同讨论、反思、解决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课题组应根据本校、本学科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立研究课题,深入研究并及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个性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落实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不断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4.掌握良好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要讲清目标。具体做法是:在授课前,首先向学生出示复习提纲(主要包括知识点、重点、难点和热点四个部分)。其次针对提纲,从识记、理解、运用和综合四个方面作一简要说明。这样,学生在听课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听什么,记什么,哪些应该了解,哪些应该重点掌握。

(2)要讲准重点,讲透难点。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集中精力和时间讲准重点,解决主要矛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或喧宾夺主、主次颠倒。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要善于发现难点,攻克难点,讲透讲懂。哪怕是花一节课的时间去讲透一个问题,也是值得的!教师要想办法用很形象的比喻或很具体的事例让学生去弄懂对他们来说很深奥很抽象的理论,直到他 6

们恍然大悟,心神领会!

(3)要讲明疑点。讲明疑点贵在讲清疑因,学生明确了疑因,疑点便迎刃而解。在讲解中,可采取“设疑、质疑、释疑”的程序和方法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4)要讲出知识的规律。这里的“规律”主要有二方面:一是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解答方法与技巧。由于每节课涉及到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纵横交错的。因此在复习中要注意将知识重新组合、归纳,使之形成网络系统,并将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交给学生。如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课文知识与时事之间的有机联系、不同课本之间的内容的内在联系等。与此同时,还要注意解答方法与技巧的传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思路的点拨和引导,以提高学生的解答方法与技巧。总之,在复习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传授方法,培养能力。

(5)帮助学生建立起试题分析能力。任何一道题做过以后,如果能做科学系统分析,从解题速度、准确性、失误点、能力考查、解题技巧等方面认真解读,而不是仅仅做个答案更正的话,学生的试题分析能力就体现出来了,也可以避免陷入题海战术。5.紧扣时代脉搏,科学备考时政

将时事热点材料与教材基本理论知识相结合,突出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运用等能力的综合考查,是近些年来政治高考的一个重要特点。无论是主观性试题,还是客观性试题,都是迎着时事热点、重点问题而展开的,不仅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而且考查学生对 7

时事热点、重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认识水平,将理论联系实际推向更高层次,并体现出知识、能力、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对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

鉴于政治高考的这一特点,我们在指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就不仅要搞好“时事热点专题”部分的教学,而且在对教材基础知识进行复习的时候,就要注重把考点分析与时事教学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对时事进行多角度分析,使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时事政治方面要重点关注国内重大时事,特别是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注重时事热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侧重于统领、包容其他热点的热点,要重视多年来一直被关注的持续性热点,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第三篇:政治备考策略

政治备考策略

年年高考,届届复习,不断实践,反复推敲,复习方案不断调整完善,各地各校甚至每个老师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和做法。我相信很多理念、规划和具体策略又是大家比较共性的,正在备考复习中实践着的。我在近些年的教学、备考中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总结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在这里和大家一起研讨、交流、分享。

总的来说我认为赢在高考,必须做到总体规划得当,知己知彼,措施得力。

一、制定复习规划,科学安排,步步为赢

(一)我们确定三轮复习时间为2013年4月22日——2013年5月底。

目标任务:分析时政,强化基础,加强题型训练,综合复习,模拟练习,重在知识综合运用、创新,通过政史地综合训练,提高应试能力和技巧。集中训练客观试题、主观试题、历年高考试题、本模拟试题、易错题等。

注:因文综考试容量大,学生往往答不完,所有练习均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即“限时练”、“定时练”,以提高答题速度和效率,赢得宝贵答题时间。

(二)考前冲刺时间为5月底——6月6日

主要任务:查缺补漏,强化记忆,巩固练习。

二、针对三次模拟考试,反思我们的学生存在的问题(知己)

(一)基础知识不扎实、不系统,该得的分未得。(得意不得分)

(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炼信息能力不足,能得的分未得。

(三)科学思维尚未到位。(机会的分未得)

三、把握高考,与高考同频共振。

(一)解读2013年考试大纲(知彼,同时借助大纲做到知己)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必要的区分度、适当的难度。我们要把13年考纲与12年进行对比,研究考纲、考试说明。《2013年高考考试大纲》总共考点252个,其中《经济生活》82个,《政治生活》51个,《文化生活》42个,《哲学生活》77个。这些考点就是我们复习的范畴和抓手,但对每个考点又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知识的深度、宽度和跨度要有一定的掌控,将考点做好星级定位。

(二)引导学生看纠错本——温错知新

(三)加强学法指导,精选精练巧讲,提升作答能力。

1、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高考命题从注重能力考查的角度出发,会不断引入新材料,构建新情境,从而使试题在内容上蕴含较多的信息,在形式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要培养学生在提炼信息、分析信息、解读信息、整合信息的过程中也应具有一定的概括、归纳和演绎能力,这是考生解答问题的起点。

2、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训练中要培养学生展现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还要东东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回答问题。

3、培养学生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比较和理解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综合阐释或评价理论和现实问题。

4、培养学生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随着高考更加侧重能力的考察,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论证、探究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考试题目设置的情境往往是课本中未曾出现过的,要求回答的问题也是从未遇到过的,在这种情形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探究问题的过程。

(四)调整生理、心里、情绪、作息等,进入临战状态。

附:2013年时政热点专题复习范围:

1、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2、“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3、太空梦、航母梦与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

4、维护国家安全(关乎钓鱼岛、黄岩岛问题,维护海洋权益)

5、宏观调控科学适度,国民经济稳健发展(结构调整、结构性减税、营改增等税收政策的调整)

6、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7、从严治党、反腐倡廉

8、着力改善民生,提升百姓幸福感

9、食品安全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校园营养餐等)

10、凝聚“正能量“ 促进文化繁荣,凝聚道德力量

11、司法改革,加快建设法治国家

12、国际热点问题等

第四篇:2018高考备考策略

分析17全国卷变化特点明确18复习方向措施

2017年高考政治试题体现高考内容改革精神,通过适当的试题立意、素材选择、情景建构和问题设置,突出学科基础知识、关键能力的考查,充分发挥了引导中学教学的积极作用。认真分析高考试题变化和呈现出来的新特点,明确对中学政治课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的影响及对策,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一、试卷形式的变化

1.选择题方面基本稳定。全国卷1-3的选择题的数量设置都没有变化,仍然都是12题,但全国卷3涉及到《文化生活》模块的试题由1题增至2题,相应的《生活与哲学》模块的选择题由4题减至3题。三套全国卷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都没有变,仍然保持4+3的数量。

2.非选择题变化较大。全国1-2卷设计《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部分的试题数量由1题增至2题。具体表现为38题《经济生活》的情景+两层设问,39题《政治生活》的情景+两层设问,比较明显地增加了情景的数量和设问的数量。全国卷3虽然还是两题,但是模块设问的组合发生了变化:38题是《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组合,39题是《政治生活》与《生活与哲学》的组合。3.综上,从试卷形式上看,非选择的材料分析题部分变化比较大,强化了对情景材料的阅读要求,细化了问题的设置,也增强了对问题内在逻辑性的考查。所以,从备考的角度,一方面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呈现丰富的情景,并且采取手段训练学生对情景材料的解读能力,使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全面地把握情景材料。另一方面,针对相应的课程内容,我们要精心设计具有思维深度和广度而且带有一定逻辑思辨和判断、推理能力的问题(不能是简单的用知识来泛泛回答),通过这样的能让不同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情境中(虚拟情景和现实情景)的问题。

二、试题内容方面的变化

1.基础知识仍然是试题命制的重要载体,但更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基础知识的考查仍然是命题的重要功能之一。《经济生活》部分的“价格与供求”、“财政”、“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汇率变动的影响”、“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对外开放与走出去”,《政治生活》部分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基层群众自治”“我国的外交成果”、“政府职能转变”等一直都是近几年试题命制的主干知识点。

但是,在进行主干知识考查的同时强化了知识的综合性(特别是知识的横向联系)和应用性(在新情景中的演绎化表述)。

例如:全国卷1选择14题,就强调了对“GDP”这个概念的应用性考查。全国卷2选择第14题就是要求运用进出口相关知识分析两个图形所展示的信息全国卷2选择地12题,就是综合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等知识。全国卷2选择第16题,就是要求综合运用“政府和基层群众自治”的知识进行逻辑判断和推理。全国卷2选择地17考查使用原有知识对“雄安新区”进行判 断分析,全国卷3选择第18题考查使用原有知识对“国家监察委”这个新的情景进行判断分析。

2.以问题为导向设计试题,强化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考查,而且突出这个过程中的逻辑思辨和逻辑判断推理能力的考查。

面对社会生活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调动和选用恰当的学科知识和既能,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是考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全国卷1第38题,就要求学生发现我国消费品供给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思考我国的生产企业如何应对。全国卷2地38题,要求学生分析玉米价格下降后对市场(各类市场主体、供给与需求、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影响,并分别从政府和种植户的角度思考如何应对。经济、政治部分的对问题考查,也更加突出了归纳型的问题逻辑、事实逻辑和材料逻辑而不是理论逻辑。

全国卷1第38题中,学生对消费品供给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就要结合材料归纳出供给方的问题及其逻辑,需求方的以及双方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逻辑关系。学生只有先把这个问题逻辑搞清楚了,解决问题的逻辑路径规划了,才能调用相关的知识说明好、解决好。全国卷2的低38题,也是要求考生先弄清玉米价格下降后和供求各方、国内国际的逻辑关系。

同样全国卷2的低9题,要求分析当前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特点,考生必须梳理概括情景材料,明确材料呈现的政府履行职能的不同方面及其逻辑关系,抽象概括后才能正确作答。

3.加大了对情景的阅读能力的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基础性作用更加强化。

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离不开作为载体的情景材料。对情景材料把握的快速性、全面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着问题的发现和解决。

全国卷1和2的原38题考经济和政治的一部分情景变成了经济和政治分开考的两部分情景材料,以及对原来学科知识依赖的情景素材的调整,都在强化着对情景材料的阅读和把握能力。

选择题部分对情景的考查坚持把文字情景作为基本呈现方式之外,也在尝试新的情景呈现方式。全国卷1选择第12题和全国卷3选择题第13题的坐标曲线图之外,全国卷2选择第14题还出现了一个“网络图”。这对学生应对各种情景呈现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以设问的多角度和开放性,加强对思维过程和探究能力的考查。

2017年高考试题,通过多角度和开放性的设问,引导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运用学科方法深入探究问题,从而为其展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思维品质和思维成果提供必要空间。

全国卷1、2、3的经济和政治部分,每道题的设问都是两个层次,分别从“描述与分类(是什么)”、“解释与论证(为什么)”、“预测与选择(怎么办)”、“辨析与评价(怎么样)”等方面做出回答。特别是全国卷2地38题,以我国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委背景,要求考生深入理解改革的起因及其作用,思考玉米价格下降对玉米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而提出应对玉米种植户收入下降的具体措施。没有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和相应能力的考生是回答不好这样的问题的。

三、试题的变化和特点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今年的高考试题遵循的新高考的要求和变化导向,贯彻了“一点四面”(一点:立德树人;四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能力)和“一体四层四翼”(一体:高考评价体系,高考核心立场--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为什么考;四层: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翼: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国家意志,体现了以学科素养统领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所以,认真分析试题的变化和特点,认真领会对课堂改革的新要求,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个人认为,课堂教学需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更加注重主干知识的综合与延伸。

再核心的素养也离不开知识为基础。反过来,核心素养的真谛是对学科主干知识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在不同真实情景的运用。所以,新的情境下,不是不再进行知识教学,而是侧重点要有所改变。

首先,要强化知识的综合性联系特别是横向整合。这包括:①同一知识的内部整合②同一学科不同知识之间的整合③不同学科知识间的整合。尤其是同一知识内部的整合,要在课堂教学中强化。要克服过多地纵向延伸,不能过深、过细、过难地的讲授知识。老师要进行相应的整合,也要设置一些工具,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整合。

其次,要强化要识在不同情境中的运用。特别是在和学生联系紧密的日常生活情境中的活学活用。

2.更加注重情景的设置和使用。

核心素养的考查要借助一定的情景才实现,这样就使得对情景的把握变得更加重要。对情景材料的把握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练习,但阅读过程中怎么样和学科特点有机的结合,确实各需要研究的问题。同样,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情景设计和结构化能力,另一方面又要指导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全面的把握情景,能有效、准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更加注重问题的层次和逻辑。

面对新的情景材料,需要借助问题驱动和任务完成来实现对核心素养的考查,因此,把握问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就显得更加重要。

核心素养背景下,思想政治学科的四大任务:“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可以看做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应该怎么看”的具体而明确的要求。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精心设置这样的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的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促使学生去分析和解决问题。4.更加注重教学活动的设计与优化。

所有的情景和问题设计,不仅仅指向老师,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主要的是指向学生,能否真的把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发挥出来。情景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问题设计能否激发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这都需要学生的深度地和真实地参与。基于此,活动设计意识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活动应该是互动的、双向的,不能再是一言堂式的、单向的。

总之,核心素养背景的高考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要求,我们的课堂也应该随之进行优化和调整。理念和思路要转变,措施和工具也要跟得上。

第五篇:200体验磨练7年高考政治备考策略

2007年高考政治备考策略

1.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夯实基础,记死学活,注意与大学教材靠拢。

基础知识成为高考的第一依据,越是基础的就越有决定性意义,基础不实是学生失分的第一原因,越是基础的就越有区分度,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均离不开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和复习中做到以本为本,狠抓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纲为纲,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将识记、理解、运用的知识烂熟于胸,在复习中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做到点点清、点点明、点点通,真正将基础知识落实到位,构筑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原理的理解要准确简练,使用政治术语要规范。就建构完整、准确的知识体系而言,应做到点、线、面的结合。要全面地掌握《考试大纲》所列考点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等决不遗漏。大纲中规定了166个考点,2006试题中涉及到十几个,不到考点总数的10%,需要学生全面掌握全面的考点知识。只有如此,方能“以不变应万变”。试题无论怎样的新、奇、巧,终究“万变不离其宗”,比如复习货币时,联系银行。对知识点的复习还要注意把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区分,例如:“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通过联系、比较,那今年的24题就好做了。要注意适当用多种语言说话,如矛盾的对立也就是作为矛盾双方是不同质的事物, 要注意适当扩展,矛盾双方有对立、有统一、可依存、可转化、可包含。对知识线的归纳要“清”,形成基本线索。弄清各知识点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弄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否则,零散的识记肯定是不牢固的或会因某些疏漏而遗憾。例如当复习“国家宏观调控”这一知识点时,首先应该回忆一下“市场经济优点”,接着复习“市场经济缺点”,然后再复习“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和手段是什么及如何调控”。这样围绕“国家的宏观调控3w”把相关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对知识面的辐射要“宽”,把教材的内容按性质或特征分门别类,并在各个类别中划分出若干层面,做到“纵横”延伸和辐射。从纵向可把经济常识的八课、哲学常识的四块和政治常识的五课分别融会成一个有机整体。如经济常识,可以把这八课内容按经济理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进行整合。从横向来说,关心时事政治,关注社会热点,也不要放弃冷点,用复习到的理论分析现实鲜活材料,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把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适当拓展,靠拢大学教材。

2.关注现实、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体现政策取向,反映国家意志。

大政方针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热点不熟是学生失分的又一因素,时政教育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考查能力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功能,思维不活跃是学生获不了高分的关键原因,培养能力成为教改研究的重点课题。高考改革一直致力于“素质考查、创新精神”的探索,今年也在史实热点中情景化,以材料题形式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去充实教学内容,去更新我们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与时俱进中养成终生受益的学习思维,从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去综合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在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时提高自己多方面能力。高中政治课还应是学生德育的主渠道,因此,提高学生的政治科素质也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高中生的政治科素质主要体现在政治觉悟的提高上。反映在卷面上,反映在思维过程中,就必须体现政策取向,反映国家意志,坚持与国家立场相一致的原则。总的来说,这点基本不成问题,但学生最大的缺陷是不会说政治术语,学生腔严重。因此,我们在平时就应不断地向学生灌输政治术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国家意志。一些重要句子的表述,应强化记忆。在平时的复习中更加注重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一是联系教材中的事例,以往很多学生并不注重课本中的事例,只是满足于对教材黑体字的掌握,美国的金钱政治就在书上,处理好黑体字与楷书、小体字部分的关系相当重要,所以不可忽视课本。二是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特别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用所学知识与校园内外、高三学生思想倾向相联系,然后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来分析。如:“农业税”问题,可以从社会主义本质、税收作用、普遍联系、党的宗旨、国家性质、职能、组织和活动原则等基本原理去分析;对丛飞认识可以用人生价值等知识来分析说明。三是联系国内、外重大时事,把社会热点与高考考点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浅出,以此把握时代脉搏。要把以知识复习带动社会热点的学习和以分析社会热点带动知识复习结合起来。具体做法是:以某个热点问题去分析其所反映的基本原理(一题多理法),或以某个知识点去统率热点问题(一理多题法),两种方法互相渗透,交替使用。

3.更新教学观念,培养思维方法,树立人文精神。

思想指导行动,为适应综合考试,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教学观,由传授记忆变发现、加工、研究知识;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师观,由知识传授者变学习指导者;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由使学生被动接受变学生主动探究,在培养兴趣中去关注科学,在收集各方面资料中培养人文精神。抓住抓好综合思维。人类的思维可以基本分为两类: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分析思维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整体到要素;综合思维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要素到整体。多年来,我国的教育重视培养分析思维,却忽视了综合思维,而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应该二者兼备,且是有机地统一。现在,高考改革无论是从综合考试的设置还是单科考试来说,都强调考查综合能力。所以,在继续重视分析思维的同时,要注意强化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政治科目中很多知识点是相互关联的,在复习时一定要把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不能孤立。还要关注热点,透过现象把握本质。高考试题往往以重大现实问题立意并作为问题的切入点。2006高考文综试题,在对热点问题的处理上,“冷”“热”结合。但是热点问题较多且可以以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这样以来,全部应付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对问题进行筛选,冷静处理很热的问题。与考纲及中学生知识无关的问题,考试可能性不大,要关注学科知识中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知识,如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问题,科技发展动态,文化思想的发展,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关注国家、世界和人类的命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当然,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应与理论结合,回归教材,突出基础性,加强对知识的迁移。同时对常识性的知识给以必要的关注,避免完全时政化。

4.谋划复习策略,改变复习方法,做好“知识重组”,施展“立体复习”。首先,科学安排教学与三轮复习。第一轮(2月底前):看好自己的门,适当串串门,将本学科知识理解记忆清楚,重组成网,在这个过程中,用基本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第二轮(3月-4月底):内强素质,苦练内功,以学科内综合的复习为主,注意“走出去”用本学科知识去分析其他学和有关知识,寻找结合点,“请进来”──用其他学科知许分析本学科的有关知识,寻找交叉点,适度进行跨学科综合训练。用热点问题带基本知识,着重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分析评价及解决问题能力。事实上,在第一轮复习基础上进行的第二阶段复习,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运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复习。因此,本轮复习应不再注重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应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做好“知识重组”,施展“立体复习”,是首选策略。最好构建新型的强调知识结构和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专题复习模式:纵向延伸-横向拓宽-学科渗透-强化训练。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复习并不意味着死记硬背,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不能理解为是章、节、框题知识的简单压缩,需要找出联系这些知识点的主线,把握其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比如复习“意识”时需要把意识-意识能动性-主观能动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科学理论)-实践等概念联系起来理解,用一条主线把相关的知识联系到一起。按照这一复习思路,可以把经济常识分为市场经济主体、客体、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分配制度、经济结构调整五个板快。政治常识按上述原则可以划分为国家(国际)、公民,政党、民族、宗教五个部分。在本轮复习中,切忌简单的机械重复和平面化的“复述教材”,要打破教材原有顺序和框架结构,优化组合教材知识,选择最能体现该知识运用的角度,跨框、节、课甚至跨知识体系地进行知识梳理。为此必须构建知识体系、编织知识网络、突出知识主干,因为无论是学科内综和,还是跨学科综和,都在强调综合,而把知识融会贯通起来最有效方法莫过于构建知识树,编织知识网,将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成体,做到宏观在胸,微观在手,一拉一条线,一抓一大串,能够针对问题充分调动知识储备,整体把握,全方位思考。由于文综考查不求点全,但求点精,不求知识覆盖,但求灵活运用、融会贯通,不求问题适应知识,但求知识适应问题。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全面把握,在复习时应突出重点。

第三轮(5-6月份):则应提升修养、巩固强化、三科并举、全面开花,即进行全方位的跨学科综合训练,进行重点、热点、焦点问题与各学科知识交叉点专题的训练,以实现全面提升跨学科综合能力的目的。高考命题是以“现实问题立意”的形式来体现“能力立意”原则的,而客观事物并不是按照人安排好的学科路线进行发展的。因此,在复习时就要根据客观事物本身发展的内在联系,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评价和论证这些事物。就拿文综来说,政、史、地三个学科尽管在知识上有许多内容互相渗透,但这三个学科在能力要求上大相径庭。地理重在考查较为形象的空间判断和思维能力;政治考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历史重在对事件的回顾和思考。文综试题要求考生在同一单位时间内将大脑中储存的三个学科的信息不断地进行转换使用,具有较大的难度;更难的是要求考生将三个不同学科的学科能力不停地变换运用。鉴于此,我们在跨学科复习过程中,要从现实生活和历史中选取能够承载多个学科的学术信息,适合不同学科进行设问的情景材料,或对某些材料进行加工处理,使其内容延伸,触及到多个学科领域,从不同的角度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过去所学知识进行重组整合,并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解释、评价、论证这些问题,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要分析、整理、归纳前一阶段练习、作业及模考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从相互的联系上归纳出若干个基础知识和方法体系中的问题。应该分析错题错在什么地方,是概念问题还是思路问题?需从知识与知识的联系中,从知识的体系中进行分析认识,得到正确的结果。弥补知识网络体系的漏洞。边练习查缺、边复习补漏是这一阶段又一特点。

5、加强学法指导,培养答题技巧,突出做题能力,突破表达能力。当前高考命题已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的前提下,培养能力和强化能力训练是下一阶段复习的首要任务。做题能力是核心,表达能力是外显。就做题能力而言,从我们现在的学生实际看来,主要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审题的问题。要让学生养动笔答题前反复研读试题设问指向的习惯,要杜绝一看试题就动笔,凭感觉答题的马虎作风。审好题是答好题的关键,模拟训练要从审题入手,而审好题的诀窍就是多读题,审题最好的办法是抓住主要概念,抓住主要概念就可以进行适当的发散:从概念到课,从课到节,这样整理出相关的知识体系,然后组织相关语言做答案。二是实际联系理论的问题。要让学生养成看到材料、看到事例就联想、思考理论的习惯。在具体操作策略上,要求学生在解每一个训练题时,都应养成用语言描述自己思维过程的习惯,树立对于一个问题,你可以不写答案,但不能不会思考的理念。学科表达能力是通过试卷外显出来的,主要反映在主观性试题的解答上。长期以来考生中普遍存在的“答不到点上”、“逻辑性差”等问题都是这一能力欠缺的表现。在本轮复习中,我们要求学生对每一道练习题都要按照高考要求答卷,做到严谨、精练、准确。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要求学生写意思完整的话、写有条理的话、写有专业术语的话、写有逻辑性的话,要求学生尽最大可能地减少错别字、减少不通顺的句子、杜绝卷面脏、乱、差现象。只有从这些最基础性的工作做起,才能逐步提高考生的表达能力。

无论是知识记忆还是理解运用以及答题规范都要注重学法指导,如关键词记忆法、奇特联想法、编顺口溜法、分层记忆法、抓来龙去脉法,分层理解法、概要理解法、比较理解法、迁移理解法等,使学生记得清、记得牢、理解得深、理解得透。从今年试题来看,如果审题不清极易跑偏。如38题(6)问要求的角度是政治不是历史。因此在平时练习中应该注意答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做到习题精选、精练、精讲。如选择题注意看背景、抓立意、思设问、联考点;主观题注意做到审清题意明要求,回忆考点细思量,根据问题找原理,分析材料不离题,原理材料联一起。文综试题尤其是主观性命题大多通过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来考查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少考生文综考试中得分低的重要原因是缺乏综合理解、分析、推理能力,无法拓展思维。因此做好这类试题,一要认真审读材料及设问要求,特别要注意设问的规定性条件。二要进行信息筛选,找准关键词,它们是答题的依据和切入点。三要寻找试题与课本的关联点,作为解题的依托。最后,要恰当地使用政治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真正落实新考纲的能力要求。

6、调整好心态,考出自己正常的水平,以最佳状态复习迎考。

高考七成考实力,三成考心态。学会正确调整和放松、合理分配有限的时间,做到月、周、日有计划,心中有数,一切按部就班地去做,就不会出现紧张和慌乱。反对提出超出自己正常水平的目标。因为如果背上超出自己承受力的负担,高考时思维会僵化,可能会做的也做不出来了。

李德明 李玉芹

高考前30天政治备考策略(共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