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国者影评
一位英雄,更是一位父亲
一口气看完《爱国者》,说实话,近三个小时的片长,有点累。但心却久久不能平静,闭上眼来,全是电影里一幕幕的镜头闪过。不得不说,梅尔·吉布森的确是一位优秀的演员,他把本杰明·马汀这个人物演泽得深入人心。
毫无疑问,本杰明·马汀是一位英雄,他的勇敢,他的智慧,他的胸襟,他的胆识,让人由衷地折服。他带领民兵团为美国的独立,为人民的自由而奋起反抗,他是一位人人敬仰的民族英雄。但影片并未只停留在他英雄的一面,他并不只是一位只有国家大义的英雄。他勇猛无敌,可他也曾不安、也曾消沉;他战功卓越,可他也多情恋家;他是一位英雄,可他更是一位慈父。于是本杰明·马汀这个人物形象丰富立体起来,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民族英雄,于是我们看到了他的伟大,更看到了他的平凡。
或许很多人更喜欢他英雄的一面,可是对我是言,在看完整部影片,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的,让我泪流满面的却是本杰明·马汀为人父的一面。
作为一位曾在华盛顿将军麾下立下赫赫战功的上尉,在查理士城的国民大会上却是持反战态度的,除了因为对以往战争中残忍地杀过人的愧疚与不安外,他更多却是担心自己的子女,“这
场战争将不是在前线进行,也不是在遥远的战场,战火将在身边燃烧,在我们的家中燃烧,我们的孩子们将会亲身体验战争的可怕,他们的童真将会和我们一起死去„„”这不是作为一位驰骋沙场的英雄该说的话,但是却是一位父亲发自肺腑的担扰。心,在这一刻感动,因为本杰明·马汀的话语,因为随着镜头的缓慢推进中本杰明·马汀润红的双眼,更因为父亲这个称呼下深沉的爱„„
可不久后,他再次举起了他尘封已久的印第安斧头,托马斯的惨死让他燃起了复仇的怒火。他无法控制心中的仇恨而在三个孩子面前残忍地将最后一名红衫军砍死,鲜血染红了他的衣服,也染红了他的脸。他的举动让一旁的孩子震惊、害怕,但却不知正是因为对孩子的爱才让他控制不了自己,他在自责,他在后悔,他的心在流血„„但在救回佳百列后,他仍不愿参战,他要带着他的孩子、家人离开这战地,他害怕再失去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可是佳百列的执著让他无法离开,于是为了孩子他举起了反抗的枪杆„„
整部影片本杰明·马汀为了孩子不愿对英宣战,可还是为了孩子而加入义军,为了孩子而失去战斗的信心,仍是为了孩子而再次举起美国国旗„„
直到现在,每次想起本杰明·马汀看到托马斯和佳百列在自己怀里闭上双眼而痛苦地无所适从的样子,鼻子就开始发酸,孩
子对于父母意味着什么?亲眼看着孩子的远去对于父母又意味着什么?或许我们现在无法去体会为人父母的感觉,无法去体会孩子在自己心里所占份量的感觉,可是我们时刻在接受着父母的爱,这种爱应该是对等的,至少在我看来应该是对等的。于是,无法忘却苏珊,无法忘却她曾一次次想叫却一直叫不出“爸爸”时的表情,无法忘却她美丽眼睛里隐藏的渴望,无法忘却她第一次叫出“爸爸”时的场景,更无法忘却她跑过去抱着本杰明·马汀哭喊着“求求我,爸爸,你要我说什么,我就说什么。告诉我要我说什么,我什么都说,我保证,爸爸,不要走„„”其实,她从未恨过她的父亲,她只是太爱他,她害怕失去他,她太害怕本杰明·马汀一去不返„„
虽然《爱国者》是一部反映美国独立战争的影片,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电影,虽然电影充斥战场和杀戮,虽然电影里充满鲜血和泪水,可我却更愿意把它看成一部充满亲情的温情影片,而这正是这部影片最触动我的地方,也正是本杰明·马汀这位英雄父亲最吸引我的地方„„
2009-08-15 21:0
5《爱国者》影评
这是一个美国版的“逼上梁山”的故事。主人公本杰明.马丁上校是生活在美国大革命年代的一个热爱家庭、早已告别戎马生涯的老战士,当英军开始抢占他的家园并且拆散他的家庭的时候,他选择了忍让。直到他在亲眼目睹身为对抗英军的民兵组织头领的儿子被英军枪杀后,本杰明才揭竿而起,愤然反抗。可以说,本杰明是“被迫”地成为了一位为自由而战的斗士,在他身上更多的是一个肩负责任的父亲,一位为亲人复仇的家长。
相比起传统的英雄题材电影中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了实现伟大理想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这种有血有肉的普通英雄,不仅比较贴近真实的历史人物原型,而且让我们感觉更加亲近,形象也更加丰满。他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去抗击侵略者的目的,就是因为失去家而战斗,为自己的儿子报仇。在他心中家的地位是无上崇高的,任何破坏他家庭的人都是他的敌人。也许正是这种质朴的想法,最终铸就了他的成功。当战争结束之后,本杰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回到了自己的家。他从容的放弃了一切权利,“爱国者”只是时代所赋予他的头衔而已,在他心底,他只是一位父亲,一位家人的“保护者”。
爱家与爱国,孰轻孰重?或许永远没有答案。但归根结底,两个定义的本质都是一致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家不爱何以爱国家?一场保卫祖园的战争,更是一场保卫家园的战争
第二篇:《爱国者》影评
《 爱 国 者 》 影 评
思考了一下,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写这部电影影评。整部电影给我一种庞大的重现感,170分钟时长,1776年独立战争背景下的美国梦追求,关于生命的爱与热爱。
《爱国者》主要讲述一位叫本杰明的父亲在1776年的战争经历。一开始他作为议员反对战争,然而战线蔓延到他的家庭,当兵的儿子被捕、二儿子被杀,使这位父亲被卷入战争之中。影片无论从摄影分镜、故事情节安排方面都做得相当完美,细节伏笔、人物刻画方面更是淋漓尽致。
死去的儿子那钢铁玩偶被烧炼成钢弹,北极星配饰失而复“得”,小孩手中的木枪,两条狗的喜剧展示,残损的星条国旗被捡起、缝补、在空中迎风飘扬——这些细节都恰到其位推动故事发展,映射出特别的象征意义。
最深刻的次要人物是牧师、黑人、跛脚退伍兵、本杰明的小姨、永远喊着法国士兵回来的法国人、本杰明的儿女,他们都有自己的渴望,并不受主角遮盖,而是清晰有序地形成支线剧情。
台词方面,编剧设计得很精准,如果观众代入到角色本体细细揣摩,会留意到其中的意味深长。衔接方面我觉得是展现编剧与导演才华的重要地方。虽然其没有优劣之分,但这部影片中完全是“背景——人物——剧情”相互融化,人物之间的“渴望——障碍”也没有断点。我觉得这方面即使有成熟的写作技巧也是难以做到的。
人物设定而言,首先是大背景(绅士式战争、正规军主流)下,主人公领导一队民兵,以零散作战的方式战斗,这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美国“自治”的民族传统,为了保家卫国他们必须战斗,即使其与家庭、他人发生矛盾。本杰明克服了种种“戏剧式冲突”,其思想行动与行为行动中突破了外在威胁——也是自由民主制度受帝国的威胁——从而反抗,为了自己的梦想不顾一切奋斗,最终取得胜利。
故事一波三折,和平、自由、民主——正常生活、家庭——个人渴望、集体渴望——尊严、国家荣誉,逐层渗透,瓦解主人公本杰明的心理底线。这便是美国式英雄的重要展现,当生命受到威胁,你别无选择。
故事落幕已是零点,我迫不及待写完这篇短影评,心里阵阵感叹:这是一部无与伦比的电影,害得我不知道从哪里评起,它精彩之处太多了。当星条旗随风扬起,我不自觉双眼发热。
第三篇:爱国者
爱国者
——观《穿越1942》有感
哈尔滨市美苑艺术高级中学校 高一二班李资佳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儿时听过的童谣,今天再次响起来,使我心里颇不宁静。
在轴承文化宫,一场以爱国精神为主题的话剧拉开了帷幕,话剧中的一个中学生在经过“时空的穿越”多次来到抗日战场,结识了的抗日英雄王二小,并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之后,深刻的理解了爱国的涵义,从而真正的成长起来。我深深的被话剧感染了,那股隐藏了许久的爱国热情便一股脑儿的喷发而出„„
王二小,这个在小学教材中就出现过的少年英雄,家喻户晓的爱国者,牺牲时只有13岁。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在敌人面前没有退缩,勇敢机智的把敌人引入了埋伏圈,最后敌人用刺刀把他挑起重重的摔在了石头上,他就这样应用就义了,如果没有他,就没有那次战斗的胜利,如果没有像王二小一样的英雄们,就没有我们中国现在的强大。话剧中,那个中学生把那些虚构出来的人物看做英雄,认为他们是无比强大,无所不能的。不光是他,就连我们自己也是把那些虚构的人物形象当作“英雄”,这些英雄只是人们心中的一种想象,理想中的人物罢了。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可是,往往那些超人、“英雄”被世人知晓,而那些真正的英雄却被渐渐淡忘,何其可悲啊!而一场话剧,惊醒梦中人。我们要从“虚幻”中走到现实,铭记历史,勇往直前。
现在,远去了鼓角争鸣,远去了硝烟弹火,时代不再需要我们去流血牺牲,但更需要我们为祖国而努力学习。从学习文化课知识做起,不断的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把爱国化为具体的行动——做好自己就是爱国。
王二小,我以你为榜样,我会把你的精神传承下去!
王二小,我要超过你,我会让我的人生变得更有价值!
王二小,请相信,我会让你看见一个鲜花灿烂的美好家园!王二小,让我们共同为我们的祖国而祝福吧!愿我们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第四篇:《爱国者》与《勇敢的心》影评
《勇敢的心》与《爱国者》
班别: 姓名: 学号:
内容简介:
《勇敢的心》:苏格兰的英雄华莱士本来愿意与自己的青梅竹马——梅伦做安分守己的人,然而梅伦却被英军无理抢去,并遭杀害,华莱士终于爆发,带领广大村民以及后来的各个受英王压迫的民族揭竿而起,反抗英王的统治,谋求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后来华莱士虽惨遭杀害,但是他追求自由的精神却依然激励着后来者继续为自由而奋斗。
《爱国者》:参加过法国与印第安人的战争的马丁深知战争的残酷无情,决定远离战争和暴力。可是当英军铁蹄踏上他的故乡,不但毁了他的宁静而平和的农场生活,更是杀害了他的一个儿子。这使得他明白,要想保护自己的家人和家园,唯一的办法就是拿起武器为国家和自由而战。
这两次课看的《勇敢的心》和《爱国者》,正如老师所说,这两部电影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主题相似:
两部电影都是史诗片,志于将民族的觉醒和国家的独立推上银幕,并夹杂着民族英雄其个人的恩怨情仇等个人叙事。
风格相似:
在展现历史上气势恢宏,视野非常开阔,这体现在两场历史上的大战争的场面的场景的展现上;而在表现人物个性时却又不乏真实细腻,这主要体现在英雄和美人的爱情的描写上。但是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在《爱国者》中马丁一直不愿说话的的小女儿在和父亲上战场前的离别时激动的说“我愿意说任何你想让我说的”,当时就感动得满眶泪水。
情景相似:
在表现战争前的生活时,都选择了开阔的场景,绿油油的草地、茂密的树林、宁静优美的村庄,都让人心旷神怡。而在这美丽安详的地方,却将因为发生残酷无情的战争而变得满目疮痍,这种对比能产生强烈的视觉震憾。
政治文化:
《爱国者》:我们的小家大国情怀一直是束缚散漫创作的根源。家国其实不分的,爱家就是爱国,这没有明确的界限,马丁没有一开始就为国怎样,而是私心的为家才爱国的,我们能够容忍这样的爱国方式,大西洋彼岸的那个国家不仅仅是容忍,更是一种赞美
《勇敢的心》:对自由的诠释可谓淋漓尽致。对于看待民族英雄,我们的视角,更多的是看到英雄为了国家而战,而不是为了自由而战。也许,我们民族对制度一直有一种依赖和习惯。
第五篇:《爱国者》观后感
一段悲怆的历史,一场十八世纪的硝烟,一个乱世,据说造就了一位英雄。他虽然曾经是一名坚强的战士,却不是一个彻底地爱国者。在那个战火迷乱的大陆,他曾经是英国人的亲密战友,他们曾在一起对抗过法国人和印第安人的侵入。他曾经是那个绅士之邦的坚定拥护者。他相信终于有一天,法国人和印第安人会被他们击败,无论怎样,他有一颗国的心。等到那一天终于到
来时,他却牵起了法国人的围裙,与曾经亲密的战友割袍断义,因为那张笑脸的主人在一个夜晚过后突然变成了一只狰狞的魔鬼,他要与撒旦作战。远远地,隔着一个半球和许多海洋,苏格兰凄婉的风笛在迷蒙的草原响起。
他有很多孩,有的年纪还幼小,有的已长大成人,甚至成为反抗英军的民兵头领。但他并不知道这所有一切,他领在家人在南卡罗来纳州的庄园里过着平静的生活,满足每天都会写在他的脸上。你可以轻易的察觉,他所需要的,就是这些,只是这些。
那场严肃的会议因为他的参加而显得生动活泼,一个庄严的议题在他轻松的笑容中被轻轻击溃。英国人是我的战友,他们不会焚烧我们的土地,也不会抢夺我们的儿女,他们有着我们无法想像的财富,我甚至了解他们。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一群面容冷漠的英军来到了他的庄园,抓走了他的儿,他的另一个儿因此而送命。一个国者的心在这里从此埋葬,他只是一个父亲,所有希望保护自己孩的父亲都会因此而触动。国者,没有国者。如果你杀死了我的儿,你就是入侵我家园的魔鬼,在想像里,我将击败你。是的,去报仇!
战争会带来数不尽的硝烟和痛苦,会迷乱人的本性。那些死在我手里的英军,也许曾经只是一个和我儿同样的年轻人,有着自己的愿望,一个国家的历史使命改变了陌生人一生的命运。那么多刀砍在一个陌生人的身上,那么多血溅满了我的衣裳,我是一个罪人,涂炭了生灵,我是一个失败者,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家园,我不是一个父亲,因为我的儿死在了我的面前。天快要黑了,日不落是一个神话……
他有许多往事,他曾经是一名战士,现在,他是一名抗击英军的上校,他可以替许多失去家园,痛失亲人,仇恨英军的同胞复仇,火焰在他们胸中燃烧,许多人都可以是国者。
没有触及别人的感受,只有复仇的快感。你是杀害我儿的魔鬼,这一刻,有许多人在天堂里观望,有许多人在地狱中煎熬。
因为一次冒险但成功的人质救赎,我看见了我的仇人,那个杀死我儿的魔鬼。我发誓要在战争结束之前结束他的生命,这个罪恶的灵魂需要一个复仇人的拯救,我不是一个国者,我是一个父亲,我本不该失去我的儿。
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里,那是一个逼上梁山的英雄,其实我可以说他是一个不彻底的国者,但却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一个国者的心,因为死去的亲人而被激怒,于是在那场硝烟里,多了一个挥舞着国旗的战士,他不再年轻,他最终将成为一名国者,这次,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