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舟舟读后感
编辑:星月相依 识别码:15-720882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29 02:36:38 来源:网络

第一篇:舟舟读后感

在孩子们的嘲笑和无知者的欺凌中,胡厚培、含琴夫妇和儿子舟舟一起承受。痛苦的承受的那些日子里,舟舟将来靠什么自立于社会,成为父母心头不能承受之重。或许是父亲的遗传,舟舟对指挥有着执着的追求和热爱。从此,舟舟不顾刮风下雨路途远近,都会随着父亲所在的乐团排练演出形影不离……。

时间孕育着天才,也见证着天才,终于有一天,舟舟在乐队枯燥排练的间隙,应叔叔阿姨玩笑般的邀请,一本正经地拿起指挥棒,用娴熟、优雅、准确的指挥,征服了在场所有的人。一位电视导演发现了舟舟的天赋,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向舟舟发出邀请……。从此,舟舟,这个深受人们喜爱的弱智“指挥家”的世界五彩缤纷。

舟舟的妈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捐献眼角膜来回报社会对舟舟的关爱。作为“名人”的舟舟,全身心陶醉在音乐带来的快乐、激动和兴奋之中,用指挥棒下流淌的音乐,告诉那些还在为有着和父亲一样痛苦的家长:“爱,是可以改变命运的!”。个智障儿怎么能成就这般事业,的确值得我们思考。

我觉得,首先得益于他的家庭,父母的齐心合力,如果当时不论任何一方放弃了这个孩子,他都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我看得很感动,他有一个伟大的母亲、一个伟大的父亲、一个伟大的奶奶。母爱来得很原始,她对舟舟义无反顾的付出,虽感动却也不觉得要如何赞叹,毕竟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但作为父亲,能如此体谅妻子的不易,对一个智障儿从不嫌弃并不离不弃,在现代社会看来却着实不易,我们这一辈的男人,太多缺乏责任心了,稍不如意就可以轻易放下身上的责任,选择逃避或者去婚外寻找感觉、寻找安慰,更别谈受尽闲言闲语、承受莫大的压力。也很喜欢舟舟的奶奶,一个善良而聪明的女人,没有责备、没有抱怨,更加巩固了这个家庭的和谐。舟舟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他得到了那么多的爱,他这一生过得何其幸福。所有家和万事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他的成功其次取决于他自己,因为智障,他比我们普通人来得单纯、纯粹,他的脑子里没有我们那么多杂念,他喜欢音乐,就好好的爱他的音乐,而普通人因为聪明,任何事都会一点却都不太精通。指挥对他来说只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并不会有太多的压力,而普通人会莫名的紧张、会因为面子而瞻前顾后、会仅仅当作一个任务去做却不是因为兴趣。很赞同从玩中去学习,没有兴趣很难学好东西。

难得糊涂,我们如果象舟舟那样糊涂一点,我们又比舟舟聪明得多,那我们将会多么的幸福,舟舟不会理会身旁的闲言碎语,只开开心心的过他的日子、玩他的指挥,我们却做不到这样的我行我素,我反倒有点羡慕他了。。

电影《舟舟》观后感

青羊驿镇板庙小学六年级李继刚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平凡而又使我记忆深刻的影片。

影片讲述了由一个先天愚性儿引起的一系列感人的故事。

影片中,一个小生命在产室里降生了,当护士告诉那位母亲,这个孩子的大脑有点问题时,这位名叫含琴的母亲震惊了,虽然她并没有在意这件事,可这件事却像一把刀子深深地插进含琴的心里,隐隐作痛。她不敢向丈夫说起这件事,因为她知道,这就像一个巨大的灾难。她预感到什么,可又不明白那是什么。他们给孩子取名为舟舟,寓意他会带着希望,带着平安驶向远方。然而,命运却安排噩耗降临到这个幸福而又温暖的家。

几个月后,舟舟突然哭闹不止,含琴赶忙抱着舟舟去了医院,丈夫也知道了那个消息。舟舟是个傻瓜的消息传遍了邻里街坊。

舟舟对音乐有着独特的偏爱,爸爸每次去演出都会带着舟舟,渐渐地,音乐成了舟舟无法割舍的爱好。

最后,舟舟凭借自己对音乐的天赋和刻苦的训练,成为了一名不识谱的指挥家。

影片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含琴和她丈夫对舟舟的执着和坚定的信念,以及他们不愿向命运低头的坚强,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电影里那句,“一个平凡的人需要尊重和理解的。而一个不平凡的人也是需要尊重和理解的。”是那么让人感受深刻。

舟舟备受别人的歧视,别的孩子不跟他玩,而命运创造了这个奇迹。

只要有爱,什么都可以办到。

第二篇:迷舟

《迷舟》

1928年3月21日,北伐军先头部队突然出现在兰江两岸。孙传芳调集精锐师驻守在与兰江交会的涟水的下游棋山。守军所属三十二旅旅长萧得攻占兰江岸榆头镇的是他哥哥的队。在一个深夜,萧接到秘密指令,潜人棋山对岸的小河村落--一个理想的防御地点,也是萧的家乡。七天后他突然下落不明。萧的失踪使战役蒙上一层神秘的阴影。在他出发的前一天,萧接见了家乡的马三大婶,得到了父亲的死讯。父亲是个刀会中为数不多的幸存者,多年以前他送萧的哥哥去了黄埔军校。母亲担心萧也会走他哥哥的路,就把萧送到兰江对岸的榆关镇,从表舅学医。在这期间,萧爱上了表舅的女儿杏。4月9日凌晨,萧和警卫员--一个言拙的孩子--渡过河。

在宁静的村落里,他们遍查每一个角落。晒场上一个老道掐算了萧的八字--“当心你的洒盅”。回到家的第二天,萧参加了父亲的葬仪并认出了昔日的情人杏。杏早已嫁给本村一个精明的兽医三顺。第三天马三大婶来告诉萧说三顺出去捕鱼了,两天后才回来。这样,萧就想起在榆关的那个夏天与杏的相爱。第四天萧走到杏的红屋子。傍晚时涟水刮起了大风。第五天萧醒来很愉快。警卫员帮他在涟水边垂钓,其实他是在窥视对岸杏的红屋子,昨夜他离开杏时,他们约定了会面的信号。这时马三大婶告诉萧,说三顺昨夜回来了,发现了杏的偷欢,就用小刀把吉阉了遣回榆关,并扬言要杀死萧。第六天警卫员提醒萧是否该回棋山了,这激怒了萧。当天晚上,他看到父亲的遗墨中竟有萧的部队不久要覆没的预言。走出书房时,他想起了杏,他的灵魂已被杏偷走。傍晚,萧说要去榆关,警卫员竟喝得酩酊大醉,沉沉而睡。路上萧只身手无寸铁地遇到了三顺等人,这才懊悔没有带上警卫员和枪,然而三顺竟放了他。这样,萧从榆关赶回小河村已是第七天的凌晨,昨晚的幸免于难使他感觉良好。当萧刚跨进门的时侯,警卫员握枪对准了萧说,他一直奉命监视萧,攻陷榆关的是萧的哥哥的部队。师长命令,如果萧去了榆关,就必须打死。萧一阵紧张,然而警卫员站在距离萧只有三步远的地方,非常认真的打完六发子弹。1985年,是中国当代小说发生具有转折意义巨变的一年。以马原为代表的新潮小说家学习阿根廷小说大师博尔赫斯和法国“新小说”流派的成功经验,离开传统的现实主义路子,离开重大的社会主题,转入现代派小说的探索之路,探索揭示命运的神秘、偶然的意义、人心的深不可测的新路。格非正是在这样的文学新潮中涌现出来的一个佼佼者。

《迷舟》是格非的代表作。格非善于在平实冷静的叙述中剔发命运变幻莫测的微妙精义,使写实的笔触也平添了神秘的恐怖气势。“迷舟”这标题便是人生不可知的主题象征。

大战在即,两军对峙。萧旅长为不祥的预感所缠绕。他原以为灾难将来自恶战,却哪知道阴错阳差中的偶然艳遇竟在冥冥中引导他走向了毁灭——他本是为恋人而去的榆关,却在鬼使神差中与上司的猜疑偶然契合,从而被当作奸细处决„„

人生如迷舟。一切的偶然、一切微不足道的琐事乍看起来都平平常常:萧当年在榆关的初恋、后来又投入孙传芳部队中,„„可随着命运之神的编织,一切琐事都织成了一张致人死命的网!一切都太巧了:萧为什么偏偏在大战前与杏重逢?萧的对手为什么正好是他的哥哥?一切似乎都纯属偶然。但一切又不能不使人联想到是某种神秘力量在编排着人的命运。

至于马三大婶是如何进入军事重地、又是如何知道萧与杏的隐秘恋情的?这谜团始终没有解开。作家留下的“空白”又足以引发读者的想象:当故事的结局把萧的迷舟引入深渊时,再回首这个细节,便不由使人对马三大婶、甚至杏的真实身份产生不难理解的怀疑——萧的艳遇是否是一个预先精心设置的圈套?还有一个“空白”:萧追随杏去了榆关,那一夜除了爱的抚慰,还发生了别的什么事情没有?萧对自己部队的忠诚是无可怀疑的,但这并不能保证他无意中泄露军机、铸成大错呀„„这样的“空白”设置是新潮小说家们的拿手好戏。显然,生活中永远充满着许多是难解之谜、许多无法填充、至多只能猜测的“空白”。新潮小说家有意放弃“全知”的叙述角度,而通过设置“空白”还原生活的神秘面目,同时也为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思考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迷舟》是一部情节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这又是它异于马原等人的“现代派”小说的特色所在。格非本人也写过标准的、寓意晦涩、叙述风格扑朔迷离的“现代派”作品(如有名的《褐色鸟群》便是典型的博尔赫斯式的“智慧小说”),但他更擅长写的,还是《迷舟》这样的作品——在写实的风格中通过设置“空白”、通过写人的预感与悲剧的巧合、写偶然中突发的一系列误会改变人的命运、写人心的变幻莫测揭示命运的神秘,进而表达作者对神秘人生的感悟,《大年》、《风琴》、《青黄》、《敌人》等篇都是从这个路子走过来的。这样,格非便似乎具有了双重的身分:既是个写买功力深厚的小说家(他在塑造人物、经营氛围、描摹景物方面毫不逊色于一些优秀的写实小说家)、善于吸引读者的讲故事者,又是个善于超越写实层面、故事层面而升华到对人的命运进行深沉思考的“现代派”。他善于运用隐喻、暗示传神描绘人物感觉的笔法和不动声色、滤去主观情感的叙述风格,也显然得益于“现代派”。这样,评论家们在议论格非时,常常既把他归入“现代派”又把他列入“新写实”的阵营,也就是都说得过去的了。

空缺结构是指在“类后现代叙事”文本中事件的发展史往往由于人为作用造成某个链条的缺失,从而使整个事件的统一性被瓦解,历史就这样变得不可靠起来。格非的许多作品都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种特殊的空缺结构。以《迷舟》为例,在这部精心打造的短篇里,格非是以战争与爱情的双线来营造其小说结构的,但无论我们从哪能一个角度去看,这个故事的结构总是不完整的。而究其原因就在于小说总是在最关键的地方给读者留下了空缺。“萧旅长去榆关”无论从战争线索还是爱情线索上都对整个故事的展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它被省略了。萧去榆关是去看望“杏”还是去传递情报,警卫员并没有考虑是哪种可能就武断地以六发子弹打死了萧作为对空缺的填充,正是他的这种行为使这个空缺永远被悬置起来而无法弥合。在这里,对空缺的填充与解释是无效的,无论是萧的爱情填充方式,还是警卫员六发子弹的枪杀填充方式,都造成了整个故事的不完整。然而,结构上的空缺对读者的诱惑又是巨大的,我们完全在阅读时对此空缺进行再度随意的填充。

迷舟在“小河”沉没了,而我们读这里,使人想起弗洛伊德的一段话:“人的命运 ,者还仿佛在梦中。萧在七天中一天天走向与杏的甜人的生活和创作的一切内容„„完全取决于他 的性蜜相会,也一天天走向自己的残酷死亡。一切都是偶欲的命运。其他一切只是性欲这一基本的 强大旋律然巧合,一切都是必然宿命。作者把一切可能产生疑的泛音。”萧和杏的命运恰巧与弗 洛伊德的这一观点问洁难的缝隙都堵死了,这篇新历史传奇小说的结构相同,或者说《迷舟》的思 想内涵恰巧与弗洛伊德的这真可谓天衣无缝。它以深沉警世奇崛瑰丽的画面和一论断暗合。形象告 诉我们:人类历史是复杂的,人生是艰难的,偶这里应提及的是,《迷舟)塑造人物,主要不是靠 然的困素倒往往会起决定作用。描绘人物的像貌外表服饰,不是靠举止言谈行动,而浓郁的情 感、含蓄的性感是通过作者叙述表现人物的灵魂和精神。其要求手《迷舟)在“第一天”就告诉读 者:萧觉得人们总是法不是传统的典型化、性格化,而是现代的抽象式印生活在幻觉里,“今天拂 晓他踏上落雾中的小船,遥望象式写法。萧这个人物给读者的感觉就是萧的灵魂对岸熟睡的村子, 曾涌起一种莫名其妙的激动。他不在活动,萧具有诗人气质,又英武又宁静又深博,作为知急于回 家是因为父亲的死,还是对母亲的思念,或小说的中心人物,其形象当然还是“丰满”的,而杏简 者是对记载着他童年的村子凭吊的愿望。他觉得像直就是一片影子,更抽象。当然按照传统的分析 认是有一种更深远而浩瀚的力量在驱使他。”——这就识,杏这个人物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意义。是杏,或者说是“性”,是生命本能的冲动。

腺肮的美感、神秘的通感小说在回顾萧与杏情爱 之初的美妙的动人情景《迷舟)的语言叙述通篇是抒情写意格调。作者一38一把人物和情节融汇 在自然景物的背景中,描绘出一幅总之,《迷舟)的魁力是多方面的,做为小说这个幅二三十年代 江南水乡生活美妙膝肪绚丽的画面。有机的整体,《迷舟)是一个比较完美的艺术品。如果如“第 一天”迷舟出发时写道:“萧和警卫员是拂晓渡从传统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分析的话,它一方面 是河的。他们的船到达到对岸时听到了村中传出的第对性与生命的思索,对历史动力的挖掘,是一 种新的一声鸡叫。萧将小船划向岸边垂落下来的枝叶繁盛历史传奇小说或现代化的陌生化所历史小 说;一方面的晚茶花丛,那是藏船的好地方。泪泪的流水轻轻地用现代强化的语言造就了恍馏膘脱 的美妙意境和虚摇动着小船,一只黑色的水鸟倏地飞出,沿河岸低飞清寂远的神秘气韵。酉方有文 论家曾把能引人人梦而去。萧在挂满露珠的藤蔓中觉察到一丝凉意,浓郁境的迷人小说当做最成功 的小说。中国古代也把“道的花香和水的气息使他心中充满了宁静的美妙逻之为物,惟恍惟惭’做 为美学的最高境界。可以说(迷想。”作者将读者带人江南水乡的大自然之中,其目的舟)就达到 了这样的境界。而这篇现代化的陌生化的不仅在于客观地再现风景,更在于传达一种舒心宁静历史 小说却又具有许多传统的艺术结构手法。所以的情绪,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膝陇的意象之美,这种写 说《迷舟》的魁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或者说在传统‘j意的画面似乎完全可以脱离小说人物和情 节而独立后现代之间。这就是《迷舟)所以引人注目赢得读者存在,这是不是就是中国古人说的“ 天人合一”、“美在受到青睐的原因之所在,就是谜舟)具有长久的魁力和谐”呢?的奥秘之所在。“第七天”迷舟就要沉没时,作者仍然从容地写道:“在天边泛出的紫红色嘉微的光亮中„„迷 澎的——水雾遮住了村子的轮廓,水牛在河边的柳树林里喷着响鼻。这是一个凉爽的黄梅天—„· 天空飘飘洒洒地从(迷舟)成功可以看出,小说的主旨是揭示出生下起了小雨。”仍是一幅美妙宁 静的自然景色,传达给命与历史之谜,作者的历史意识、主体意识还是很强读者一种舒缓安宁的情 绪,同时与即将到来的突兀枪烈的。从小说的艺术形式看,传统的叙事模式还没有杀的悲剧结局形 成巨大的反差,给读者造成巨大的心被拆除,结构还很严谨,时空关系的颠倒错乱还不是灵振撼。天马行空,情节与因果关系也还是比较明确的。格非(迷舟)中作者还运用多种修辞手段调动人的通的(大年)、(傻瓜的诗篇》等小说在艺术手法上与(迷感。如:“萧忽然觉得喉头涌出一股咸涩的味道。他助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当然没有(迷舟)迷人、精的眼睛无法从她那白皙细长的手。

《冈底斯的诱惑》是马原代表作之一,最初刊于《上海文学》1985年第2期。小说以几个外来的年轻探求者在进藏后的见闻,写出了冈底斯高原神秘的风土 人情,并且借助独具一格的艺术手法,微妙地传达了西藏神话世界和藏民原始生存状态对现代文明的“诱惑”和这种诱惑的内在含义。

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交错叙述了几个各不相关的故事。?悍的藏族神猎手穷布被人请去猎熊,结果发现的是喜玛拉雅山雪人;探险者陆高认识一位漂亮的藏族姑娘央金,央金却意外地死于车祸;陆高和姚亮去看“天葬”,可遭到天葬师的拒绝,以及生性好幻想的弟弟顿月和老实木讷的哥哥顿珠传奇般的生命历程。小说以冈底斯山作为人和事遥远的背景,叙述了西藏迷人的景致与神奇的风俗,展示了充满魅力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氛围。

作品有几个方面引人注目。首先,作者对西藏生活的表现,不注重外部世界影响下的变化,而着眼于藏民的基本生存状态,如狩猎、放牧、天葬等;着意突出西藏那被宗教气氛包围的神话般的世界,诸如不许外人参观的天葬、雪夜中的温泉景观、高耸于沼泽地的巨大羊头形石块等。这个神话般世界与西藏自然景色的原始荒凉、神秘奇丽相一致,也与藏民生活的粗犷传奇相谐调,从而完整地构成了独特的“初民的世界”。其次,为了与这个神秘的世界相契合,作者采用了独特的叙述方式。几个故事没有什么关联,它们单独成立又串连在一起;故事线索也不很明确,往往突如其来,倏然而去;事件常常没有确定的时间、地点,或者在过程上或者在结果上进行省略;虽然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叙述,但又无通常小说中的烘托、渲染与人物形象的着意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被更强烈的具象性和更深邃的偶然性所推动、一方面展开变幻无穷的叙述层次,一方面又显露出神秘莫测的故事内核。作品从头至尾没有统一的人称,没有贯穿的人物,而是不停地转换人称。在叙述老作家时使用第一人称直叙,在叙述穷布时使用第二人称转述,在叙述姚亮、陆高看天葬的经历和顿月、顿珠兄弟的故事时,又采用正面叙述方法。探险者陆高很大程度上是作者个人经验的延伸,同时又是整个故事的主要视角。这种把作者——叙述者——人物交揉循回的扑朔迷离的叙述方式,打破了读者阅读时的惯性与期待,造成间离效果,从而对作品内容作出清醒、理性的判断。从这些意义上来说,《冈底斯的诱惑》是当代小说叙事革命的一次有益尝试。

第三篇:关于叶舟

叶舟老师,我最近读了您的一些作品,在我看来,一只船街道、黄河、敦煌 这三个事物构成了您写作的灵感源泉。一只船街道上有您的家,您的童年,一个孩子最原始的价值观和认知都来自于那里,乃至那种小时候模模糊糊的信仰和宗教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每一个作为兰州人自豪骄傲的地方,这条宽大且包容的河流里流淌着的都是故事;敦煌,西北偏西之地,是您诗歌写作的首都,而您的《大敦煌》就建筑其上。今年您的《我的帐篷里有平安》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抛开这个奖项的光环,在某种意义上我觉得您一直都是一个传教士,在用诗歌、讲故事的方式很坚持的做一件事情:就是对于真善美的赞美和坚信,对于爱的弘扬和坚守。虽然这条路走得很艰辛,可您一直没有放弃。

初读《大敦煌》,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我自己的阅读经验少,也可能是太刻意去追求某种意思了吧,所以诗中语言的节奏和词语的组合让我产生了阅读障碍。后来多读,大声的读才慢慢觉出来味道。《大敦煌》七卷,每卷都像火山爆发喷射的岩浆一样滚烫炽热,烧的人心里慌,也想随诗篇去那北方流浪。我喜欢您在序中写的第一段话:“我力践于一种简约、奔跑、义无反顾和戛然中止,像一把断裂的刀子,锈迹缠身,镶刻了可能的诗句。需要重铸的依旧是内心的飞行、吹鸣、隐忍和迎头痛击——因此,我执义于文字的正义和血,吟唱深处的速度和加速度,泥沙俱下,坚守甚至退却,即使含有隐约的失败和微明的真理。”在我看来这是自信和豪情的誓言,这是对于远方的一种渴望和奋不顾身。在这部诗集中,我觉得您就是一个披着斗篷的英雄,仿佛能看到一个青年“满脸晦暗,腰挂诗篇”(《一个青年》),持一把利刃在大地上漫游,穿行在蒙古高原、帕米尔高原与青藏高原之上,成为各个民族的好兄弟,眼里载着痛苦和幸福,背负灯火走向北方。

《大敦煌》首先它的文体极为特殊,诗人在极力谱写属于敦煌的传奇,像一位炽烈的诗歌烈士,为寻求生命与真理的所在义无反顾的奔走、燃烧,信仰、梦想、革命、传奇、疼痛这些情绪宣泄开来,这是一个抒情诗人最极致的最猛烈的进攻,没有喘息。卷一《歌墟》是二百首谣风体短制,从未进行具象的描写,场景的跳跃,空间的延伸,都给予了读者无限大的想象;卷二《诞生》为长诗,是“敦煌”一词的凸现和景致;卷三《敦煌的屋宇》为花环十四行诗体;卷四《抒情歌谣集》为三百余首短诗和拟民谣体谣曲,在这些诗作中,“牧羊姑娘”、“马兰花”、“妹妹”、“牡丹”等都是诗人歌唱的情歌对象;卷七《大敦煌》则为六十首短辞。诗人自如的穿梭于经书、民歌、考据和戏剧之间,真实的、幻象的都杂糅在一起,造成了一种繁复恣肆的效果。

其次,诗人消解了敦煌带来的崇高感,换之为日常化和世俗化的抒写。诗人的行迹就一个标点符号,诗歌中也极少的会出现诗人个人感情的因素,始终在致力于理想、道德、信仰的主题。从诗歌的语言形式上来看,明亮犀利的语言特色和急促流畅的语感,使得整部诗集保持了一种阅读的速度。诗人总能敏锐的寻找到最适合的、最闪亮的词语。在《大敦煌》中随处可见的事物有:羊圈、刀子、女神、草原、北方、黑夜„„透过这些意象,我似乎窥见了生命与诗歌深处某种互相参照的隐秘。正如评论家颜峻所说:“叶舟诗歌中的速度(精神取向)具有强烈的乌托邦色彩:献身、歌唱、天启和真善美。”在这些诗句中有时表现的是一种西部风情,更多的则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传达的是一种深沉而厚重的历史。

我个人很喜欢第三卷《抒情歌谣集》,感觉这部分谱了曲就可以去唱。试想茫茫草原上或者戈壁中,骑马而行,手里一瓶烈酒,满腔的激情吼着如此美妙的歌曲,纵使悲凉、苦闷,纵使无人欣赏,但心中之块垒暂时也可烟消云散吧。在“唐朝的九月 李白的九月/更像是叶舟的夜晚”(《敦煌谣曲》)、“半个身子交给你。背负灯火,半个中国,我爱我的北方”(《谣唱》)、“午夜入城的羊群/迎着刀子/走向肉铺”等很多这样的诗句中,我嗅到了浓厚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的气息,我体会到了诗人对于真理的执着,还有那颗对于北方坚定不移的烫热的忠心。

对于二十出头的我们来说,第四卷《呼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我们的心声。叶舟老师在《大敦煌》的后记《致敬》中讲道:“1991年,我在一种懵懂和朦胧的向往中写完了《呼喊》,在这首充满了少年的冲动与青春特有的焦躁难安的浪漫主义诗篇中,混杂的是一种针刺的疼痛与失败的沮丧„„他不是一次对于自己的拷问,亦不是对于一个人成长的检索,而是对于一种信念和文字的追问和缅怀。”这首长诗中我最喜欢的诗句是“执掌灯火/而今我要放弃一切/从头去做我自己生命的立法/柏烟缠身,长仆于车轮之前”,这是多么狂热的激情和冲破一切的叛逆,在信仰严重缺失的今天,对于写满未知数X的未来,我想我们更应该有自己所要坚守的信念和永不言弃的梦想。

叶舟老师的诗歌是大陆地理、炽热抒情和谣唱风格的一次融合,并用一种行云流水的内在旋律统率它们。在这片干旱的大陆上,奏起的是抒情的赞歌,新疆、青藏、内蒙、甘南„„,在他笔下都是一些飞翔的词。这种炽热在后来的诗集《边疆诗》中一如既往。诗人北岛曾指出:“诗人应该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我认为叶舟老师努力的践行并成功了实现了这种建构,并带给所有的读者这种颤栗的体验。

2008年汶川地震后,叶舟老师写下了令人激情四溢、温情满膛的《祖国在上》。在这首诗中我看到了灾难带来了的毁灭和悲恸,看到了人类最卑微的乞求,一切的物欲满足都抵不上家人的团聚安好。所以,诗人高喊“我还要请求一只鸽子的心,带上/卑微的念想/说出和平与爱人的芳名/是的,请求祖国在上/岁月静好”。但诗人并没有一直的悲伤,他痛定思痛,在历史的长河中思考这场灾难,大地战栗并不能抽走中华民族的脊梁,诗人呐喊“是的,我知道祖国在上/风吹草地的山冈/她每一次浴火的舞蹈/都是我引颈翘望的——凤凰”。

2013年长诗《陪护笔记》八百多行,这是诗人在母亲的沉睡中,陆陆续续地构思出来的。在这首诗里,诗人的角色就单纯是一个在病床前尽孝的儿子,一个期盼奇迹的儿子。这是叶舟老师诗歌中个人情感因素表达最充沛的一次,没有了青铜大地,没有了背负灯火的重压,我们看到“三根针头像唐门暗器一堆管线若八爪鱼。你脉如游丝/平生第一次放弃了主见生疏难分让人摆布。你眨过眼/五官变形眼屎分泌发黄的气色几乎可以刻成一张蜡板”,这样的诗句实在令人不忍卒读。整首长诗诗人沉浸在对母亲的爱和感恩之中,蛰伏已久的伤痛和回忆也随之苏醒。

在诗歌中,叶舟老师就像一只永不知疲惫在天空翱翔的苍鹰,用尖锐的双眼注目着西北大地,咀嚼着苦痛的汁液,迸出自己的热血抒写着彻夜无眠的思绪。可叶舟老师不仅仅是诗人,他还是一位小说家。在小说中,叶舟老师仿佛瞬间从拉萨的神圣举念中抽离了,来到了黄河岸边,手里夹着一支兰州,喝着一扎黄河啤酒或者一杯三泡台,注视着不急不缓流淌的黄河,眼里带笑。

我想人如其文吧,诗歌更能抵达内心,小说更能反省生活。在我看来,叶舟老师身上既有诗人的放浪形骸,又有苦行僧的徒步天涯,文化人的淳朴天真。我希望可以读到叶舟老师更多的好的作品,可以 像他一样有自己的文化坚守,有自己的为人信仰,像小说《姓黄的河流》中的李敦白一样,建造漂流于黄河之上的一只船,让其通往爱和信仰的远方。

第四篇:舟舟-观后感

《舟舟》观后感

上学期,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一部电影《舟舟》。这部电影讲述了智障儿童舟舟在艰苦地奋斗之后,成为一位音乐指挥家的故事,让我感动。

一来到这个世界,舟舟似乎就被上帝唾弃了似的,但是舟舟的爸爸妈妈仍然对他寄予厚望。很小的时候,舟舟就迷恋上了音乐,这主要也是受他爸爸的影响。因为舟舟的爸爸是一个小提琴演奏手。因为智障,舟舟经常被别人的孩子欺负,舟舟却什么反应也没有,舟舟的妈妈总是在一旁默默流泪。六岁的时候,舟舟有了一个妹妹,舟舟很喜欢妹妹,天天和妹妹玩耍。在成长的过程中,舟舟克服重重困难,每天刻苦地坚持学习音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舟舟长大了。一次,舟舟的爸爸因为心脏病住院了,就在那一次,舟舟替爸爸演奏了一首音乐,他的才华被发现了。从此,舟舟四处表演,名声大震……

看了《舟舟》这部电影,也让我想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上学期,我的右手腕骨折了,医生说最少需要四个星期才能恢复。六一儿童节那天,我上台领奖的时候,却听到几个男同学窃窃私语:“残疾人还能得奖……”他们的话被我听到了,我愤怒地对他们说:“舟舟一辈子智障,都能闻名世界,我只戴四个星期的石膏,凭什么不能得奖?”他们几个顿时脸色泛红。从那以后,我就明白了:我们遇到困难时应该勇敢,不能退缩。这样才能把困难踩在脚下,否则,就会被困难压倒!

我们应该像舟舟那样在挫折中自强,在生活中学会自立。其实,每个人都有缺点,同时也会有优点伴随其身。上帝从不偏心,会赋予每个人亮点。

在每一次地成长中,我都会想起舟舟,是他给我前进的动力,让我勇敢地去追逐我的梦想,从不曾有一丝丝放弃的念头。不论世事如何变幻,我都会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奋斗!

学校: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宋家镇中心小学 姓名:徐娟 年级:六年级 指导教师:陈敦武

第五篇:《核舟记》读后感500字

《核舟记》读后感500字

作者:寇冠宇

《核舟记》是八年级下册一篇很特殊的文言文,它没有像大多数文言文一样写景记事,而是十分详细的介绍了一只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黎许的小核舟。

这小核舟是用桃核雕成的,长度不满三厘米,关键这小周上有着五个人,八扇窗,34个字等等,这么小的身板上有了这么多的东西,让我对这个雕刻人有着满满的佩服。

文中说了这个神乎其神的雕刻家叫做王叔远,我到手机上一查,果然,跟所有名人的经历过程十分相似。手机上介绍他从小就酷爱木刻,经常上山尝试,总是把自己的手指划出一道道的伤口,鲜血直流。但他永不放弃,最后终于成为了明代著名的微雕家。这让我想起了爱因斯坦发明电灯,李时珍写出本草纲目的。

而这个核舟便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展现了他的所有功底,就比如,舟上雕刻的佛印手上的念珠可以清清楚楚的数出来个数,舟项上刻的一些字的笔画,细若蚊足,但却让人看得十分清楚,光这两点便令人望尘莫及。

而就是这么一件伟大的作品,被王叔远直接赠予友人,光这份心性也就值得别人的敬佩。

这件核舟最让我了解的部分便是它所雕刻的内容了。它雕刻了苏轼观游赤壁时的景像,这或许也是对苏轼这位著名的词人的一种纪念了。

一艘小核舟飘漂过时间长河,来到现代,让我们一睹雕刻大师的风采。

《核舟记》读后感500字

在一个核桃上雕刻出五个人、八扇窗、三十四个字以及各种船上用品,其精妙就不用我多说了。

上面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雕刻者雕刻的惟妙惟肖,作者描绘的生动形象。用“赞雕刻者高超技艺、摹泛舟入休闲神情”来描绘再合适不过了。在老师的讲解下,眼前仿佛浮现了这巧夺天工的珍宝。其实除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值得我们惊叹外,雕刻者的细心与耐心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如果雕刻者有一丝的马虎,也许今天我们就不能领略“只应天上有,不该凡间现”的奇宝。我想在生活中雕刻家对待每一件事情一定都是极其认真的,认真已经成了他们的习惯。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认真是非常重要的,但又是非常难做到的。养成认真的好习惯应该从日常小事做起,而不是只在考试中认真。老师经常告诉我们要认真写作业,就是为了让我们养成认真的习惯,在考试中不用太克制自己,自然而然就会认真了。反之,如果我们平时不能认真做作业,考试时也就很难认真了。

对于这个雕刻家来说,除了细心,耐心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串念珠都雕刻的历历可数,除了可以看出雕工细致外,更能表现雕刻者的耐心。读后感m雕刻品绝不是一下两下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无数次的雕刻。面对这些一成不变的重复动作,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是绝对不能完成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用雕刻,但耐心应该是我们必备的。重复的读一篇课文直到背下来是枯燥无味的,可是为什么有的同学可以背下来,而有的同学不可以呢?这就体现了一个耐心。面对一道不会的数学题,如果能耐下心来仔细的计算,大多数题都一定能解出来,这就是耐心的威力。

我一定要学习雕刻者的细心和耐心,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舟舟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