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2_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登高望远抒怀
登高望远抒怀
——《望岳》《登飞来峰》诗歌主题学习
教者:齐市第三十四中徐凤艳
教学内容:《望岳》《登飞来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的相关资料,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品味“登高”的多层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丰富情感,并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和相关的时代资料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并且体会到在人生的旅途上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在前进的道路上要不畏艰难困苦,勇攀高峰。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悟情理。
教学难点: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品味“登高”的多层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丰富情感,并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和相关的时代资料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流程:
一、学法渗透。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深入思考,使人睿智。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齐读希望同学们能多读、多思、多合作成为博学睿智的人。
二、激情导入:首先让我们齐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人王维借登高抒发了什么情感?(思家怀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进行《望岳》和《登飞来峰》诗歌主题学习。板书(诗歌主题学习)
三、研学目标:理解诗意,感悟情理。
学习诗歌要达到什么目标?交流后明确,板书理解诗意,感悟情理
四、解题训练:了解泰山和飞来峰。望岳作者杜甫,板书作者,岳指的是什么?泰山,你见过泰山吗?泰山什么样的呢,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段介绍泰山的录像,播放,看了录像你有什么感觉?泰山(高大巍峨)望岳就是杜甫望泰山有感,换个词,叫望岳抒怀。望岳借描写泰山的什么特点抒发了什么情怀?看《登飞来峰》作者王安石,同学能不能解释一下题。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读课文。
五、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
一、吟诵诗歌,感受情理。
(一)、找一名同学读活动要求:
1、自由朗读《望岳》《登飞来峰》,我们从诗中能读出怎样的情感?
2、同桌对读,互评。
温馨提示:请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二)、学生活动
(三)、学生表演读。比读。后评价读音要准,节奏要分明,情感抒发的比较好。他读出了什么情感?没读出来的而追问应当用什么情感来读?
学习活动
二、逐联品析,探究情理
(一)、教师讲解活动要求。结合示例来指导学生如何品评诗联。学习方法:(逐联品析法)步骤:
1、结合注释,读懂诗联。
2、联想画面,描述诗联。
3、选取角度,品评诗联
温馨提示:步骤3可从内容、写法、语言(“炼”字、和修辞)等角度品评诗联。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二)、教师讲解:
1、首先结合注释读懂诗联:岱宗:泰山,宗:有首的意思。夫:语气词。青:指山色。未了:不尽。
2、联想画面,描述诗联。泰山的到底怎么样呢?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3、选取角度,品评诗联。远望之笔。问句表达对泰山的惊叹。答句点出泰山其巍峨气势,青未了,写出泰山青峰连绵。无边无际。讲解如何选取角度?
(三)、学生活动大约5分钟汇报大约7分钟。两首诗之间安排演读《望岳》 学生总结,望岳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而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六、扩展延伸
(一)、诗句扩展
你还查到了哪些登高的诗句?学生共同交流。
古人登临高处,王羲之登高是为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高处连接的是过去与未来,更是现实和理想。
杜甫登高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誓言。这是何等胸怀?
王安石登高抒发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雄心。这是何等气魄? 王之涣登高写下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更是一种睿智!
(二)、思维扩展
问题:登高望远抒怀诗给你什么启发?后学生交流。登高启示深,抒豪情 展雄心,慨人世 思故人…… 一切尽在诗人心。宇宙有高处,人生有顶峰 登高能望远,境界会全新。
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诗,品好诗,让这些诗词与你走过风雨,走进阳光,走向未来。成为给你启迪的心灯。
七、推荐阅读
杜甫《登高》、李煜《相见欢》、沐斋《空色——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十二品》。
第二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2_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欲扬先抑
梁园区王楼乡第二初级中学 :联系方式: ***
《欲扬先抑》教案
薛丹丹
欲扬先抑
梁园区王楼乡第二初级中学 薛丹丹 ***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让学生学会精读、略读、浏览、跳读等多种阅读方法。
2、通过《阿长与<山海经>》、《蝉》、《冯谖客孟尝君》几篇文章开展群文阅读课,感受欲扬先抑的不同角度,从而学会运用。教学重难点:
通过同一主题的几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蝉》、《冯谖客孟尝君》开展群文比较阅读,感受欲扬先抑的不同角度,从而学会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法、交流探究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纪晓岚吗?今天我们先讲一个跟他有关的故事,有一天,纪晓岚的一个朋友的老母亲过生日,请纪晓岚作诗祝寿,他稍作思索,提笔写道:“这个婆娘不是人”,四座宾客都吓了一大跳,正当人们满怀疑虑的时候.他不慌不忙写道:“九天仙女下凡尘”,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谁知纪晓岚又写下第三句“生下儿子是个贼”,这次四座宾客又不敢言语,哪知纪晓岚又从容地写了第四句:“偷得蟠桃奉慈亲。”宾客立马鼓掌叫好。大家觉得这首诗写得好吗?
二十八个字的祝寿诗,写得一波三折,让人忽惊忽喜,妙不可言,同学们,这种写法叫什么?(欲扬先抑)
同学们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运用过吗?那就请同学们认真上好这节课,也许等会儿你就会用了呢?接下来,让我们先从几篇文章感受一下这种写作手法的妙处。
二、赏析《阿长与<山海经>》欲扬先抑的写法
我们刚刚学过《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这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凝聚着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现在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阅读这篇文章。
(一)思考:童年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态度有没有变化? 前:不大佩服他,不喜欢
后:充满敬意,喜欢、热爱,感激。这种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 长妈妈不识字,又没有钱,但为了“我”,肯花时间去寻找,并花钱买来《山海经》,“我”不胜感激。
(二)《阿长与<山海经>》欲扬先抑手法的解析
1、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主题:赞美长妈妈的善良、朴实、真诚、有爱心,对长妈妈真切的思念与热爱。
2、但是在赞美长妈妈之前,作者却用了大量文字“抑”长妈妈,我们具体来看一下,是怎么抑的呢? 抑:①常喜欢切切察察②限制我的行动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且睡相不雅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⑤讲长毛故事⑥谋害我的隐鼠
叙事(要抑的充分,最好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描写:外貌(“黄胖而矮”“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灸疮疤”)
动作(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语言(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的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
神态(惶急)
写出了一个粗俗、烦琐、愚昧、迷信的长妈妈。
3、作者本想赞美长妈妈,却用了大量篇幅来写长妈妈的“不好”?请你说一说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用反差震撼心灵,突出主题,让人对长妈妈产生更深的敬意。
三、赏析《蝉》欲扬先抑的写法
(一)请同学们自读文章,思考作者对蝉的感情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
前:“烦”(“近月来,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结尾说“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后:“宽恕”
这种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 这种变化是在“后来拾得一只病蝉,听朋友说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时,作者理解了蝉的生命意义,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珍惜生命的每一天,好好创造它的价值。
(二)《蝉》赏析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
1、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赞扬蝉的生命意义。
2、为了突出主题,作者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作者具体是怎么“抑”蝉的? ①蝉烦人的聒噪②病蝉的弱小,微不足道 描写:声音、体态
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让人恍然大悟,对蝉产生了更深的敬意。
四、赏析《冯谖客孟尝君》欲扬先抑的写法
(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冯谖客孟尝君》原文和译文,思考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赞美冯谖非凡的才能,为孟尝君经营“三窟”。
(二)在赞美之前,作者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咱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作者具体是从哪些方面抑冯谖的?
冯谖一而再、再而三的弹铗而歌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描写:语言(冯谖既无爱好,又无能耐,还爱发牢骚,不断地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
薛地收债
叙述(具体事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作用:作者把他贬抑到最低处,这些内容都是为后来赞美冯谖作铺垫,给人更强烈的对比效果。
五、比较阅读,掌握技巧
请同学们跳读这几篇文章“抑”的部分,比较这几篇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抑”和“扬”的? 讨论交流:
阿长与《山海经》抑:事件、外貌、动作、语言、神态 扬:善良、朴实、真诚 蝉 抑:声音、体态 扬:生命意义 冯谖客孟尝君 抑:语言 扬:非凡才能 总:抑:外貌、语言、心理、动作、具体的事件 扬:精神、品质 注意:
1、要抑的充分,最好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
2、作者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
3、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抑,起的是衬垫作用。这里的分量要掌握好,不能抑得过轻,也不能抑得过重。
六、猜猜前半篇
(一)伯父从台湾归来
文章:……十多天过去了;伯父要走了,我彻底失望了。我勉强地随着爸爸到车站去送行。在车站上,伯父再三叮嘱爸爸:“我走后,你赶紧把设备添置起来,有什么情况及时写信告诉我。至于那小学校,应该多添点电化教具和运动器材。”听到这些,我一下子呆住了,伯父的形象顿时在我眼前高大起来,回家的路上,爸爸告诉我,伯父这次带回一笔钱,想在村里办两个加工厂,还想资助一所小学。他觉得别的番客为故乡做了不少事,而自己常常感到内疚。
啊,伯父,你给我,给乡亲们带来了最好的礼物。我转身想再望一下伯父,可汽车已消失在大路尽头。伯父,我等着你再回故乡。
思考: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猜猜前半篇是什么?要是让你写,你会从哪些方面抑伯父?
学生自由设计、回答(吝啬……)展示前半篇
(二)阿麻的故事
文章:……阿麻终于死了,死在小石桥落成的那一天。一阵爆竹声后,镇长说话了。他没说多少话,后来他说:“这座小石桥是阿麻把摆渡的分分角角积攒起来造的。阿麻很早就知道他得了癌,但他一直没有说出来。临死时,阿麻还念念不忘镇上的人,他希望镇上的人们能原谅他,阿麻摆渡收费这么贵,都是为了我们这个镇哪!”镇长说着说着,哭了,镇里的许多大人也开始抽泣,就连我们这些小孩子也觉得眼眶湿湿的。唉,阿麻,我们竟误解了他!
后来,不知哪位能工巧匠在小石桥上雕了阿麻的半身像,这样,阿麻便可每天目送着镇上的孩子高高兴兴去上学,大人喜气洋洋去城里办事了。思考:猜猜前半篇是什么?要是让你写,你会从哪些方面抑阿麻? 学生自由设计、回答(坐船要钱……)展示前半篇
七、学会运用,轻松小练笔
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欲扬先抑就是想要赞美一个人,但在 赞美之前要先对他进行批评。现在我们尝试一下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一个人物,说说你身边人的变化。可以通过对他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等方面的描写,来体现他的变化,50至100字。
朗读学生的小练笔作文。
八、推荐文章 《范爱农》(鲁迅)《托尔斯泰》(茨威格)《母鸡》(老舍)
九、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几篇文章比较阅读,从不同角度领略了欲扬先抑这种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并学会了初步运用,希望同学们在课下继续练习,以达到运用娴熟的地步。
十、板书设计
欲扬先抑
阿长与《山海经》 抑:事件、外貌、动作、语言 扬:善良、朴实、真诚 蝉 抑:声音、体态 扬:生命意义 冯谖客孟尝君 抑:语言 扬:非凡才能 总:抑:外貌、语言、心理、动作、具体的事件 扬:精神、品质 反思:本节课我设计了快速浏览、比较阅读、跳读等多种阅读形式,在具体的内容指引下,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阅读方法,同时穿插说和写的内容,让学生多角度理解欲扬先抑这个主题,学会运用,又培养了读写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积极学习,尝试群文阅读教学,争取快速取得进步。
第三篇: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化石吟》教案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通过优美的语言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教材简析
《化石吟》这首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本诗,首先应该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认识化石,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理解和积累一些重要词语。
2.有感情地颂读课文,理清结构,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4.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兴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以朗读帮助理解,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展示大量古生物的图片,让学生从视觉的效果上先睹为快,充分调动学生积累的生物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再品析语言,积累优美的词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采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图片(始祖鸟、恐龙等),并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提问:这些生物在现代的生活中还见得到吗?明确:见不到了。
提问:那这些精美的生物的图片从何而来?明确:是科学家通过对古生物的化石进行复原而来的。
提问:何谓化石?化石是怎样形成的?
明确: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或生活痕迹(如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类似石头的东西。
对于这些遗留千古的化石,你们有没有兴趣一睹为快呢?
今天有一个人对这些化石也充满着好奇心,下面就让我们与他一起去领略这些化石的风采,出示课题。
也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二、明确目标
1.对课文的生字质疑,掌握课文生字的音形义。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情感。
3.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增强求知欲。
4.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三、质疑字词
预习文章的过程中,留意你不会写的字词,把你认为难认,难解,难辨的生字词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诗歌的朗诵)后让学生齐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并在朗读中大体感知诗歌内容。
问:读过诗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由学生作答。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化石的珍惜,热爱和研究;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3.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大屏幕投影出示)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b.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a.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b.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c.诗歌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做铺垫。
五、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自由朗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诗的第1、2小节,用连续的问句开头,妙在何处?
明确: 用连续不断的问句开头,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象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前后照应,第七节是对第二节的回答和肯定。
3.“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明确:引出下文,又表现作者的思路
4.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一句?
明确: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5.“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明确: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是比喻,说明化石是古生物的档案。
同学们齐读3-6节,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大屏幕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e.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e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假如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像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六、朗读课文,深入体会下
1.自由讨论: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想象中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2.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有何感想?
七、放飞想象,拓展知识
化石为我们研究生物的进化提供了依据,也向我们展示了生物进化的规律.作为今天的我们,能否大胆地放飞想象,想象生物进化之前的模样。
八、作业布置
课外寻找资料,介绍一种恐龙或某种古生物。体例可写成:种属、外形(附案)习性说明、灭亡原因.板书设计
化石吟
科学诗 吟:赞颂
(1-2节)问句引发想象
(3-6节)主体具体抒写遐思内容
(7节)回应
第四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2_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太空一日.doc
【教学设计】
太空一日
蒙城八中 李志轩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选取探险和科幻方面的文章,《太空一日》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航天员杨利伟的亲身经历。语言亲切真实,能极大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兴趣,实现伟大的梦想!
二、学情分析
现在的初中生,缺少亲身探索的精神。本文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航天事业,还可以启发学生在生活和学习去探索,追求梦想。
三、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朗读课文,勾画文中关于“我”的心理描写的语句,体会人物形象。3.引导学生感受航天勇士尊重科学,坚韧严谨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用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勾画文中的心理描写的语句,体会人物形象。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航天勇士尊重科学,坚韧严谨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用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
五、教学方法
情境熏陶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2、杨利伟在“太空一日”的旅程中有着怎样的心里感受?请在书中勾画流露作者感受的句子。预设:
①、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②、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③、外面有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过载,也能承受!但是看到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缝,我紧张了,心想:“完了,这个舷窗不行了。” 总结:坐上飞船的时候,杨利伟就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祖国,献给了航天事业。但杨利伟不是神,他和我们一样,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面对危险,他也会紧张、恐惧。
三、分析人物形象,向英雄学习
四、1、从文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杨利伟?
①、勇敢、坚强 ②、严谨、实事求是 ③、爱国、有民族责任感
总结:正是有了像杨利伟这样的勇敢、坚强、严谨、实事求是、具有爱国和民族责任感的英雄们,我们的飞天梦想,不再是遥不可及,而是像鲜花一样灿烂绽放。掌声应该响起来,为我们的宇航员们,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也为在座的将成为英雄的你们!
四、联珠成链,再敬英雄
同学们,杨利伟实现了我们的飞天梦想,我们还有许多梦想没有实现,需要在座的你们这些未来的英雄去实现。只要你们像杨利伟那样勇敢、坚强、严谨、实事求是、具有爱国和民族责任感,你们必将实现伟大的梦想!让我们再次向杨利伟,未来的英雄们致敬。
五、布置作业
1、给杨利伟写一份颁奖词。
2、阅读《天地九重》。
第五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2_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抓住细节
《细节描写》作文指导课教案设计
石河子第九中学 刘瑾
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描写生动的细节。
2、注意在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表达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在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表达情感。
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领会细节描写的妙处。
2.例文引导,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
3.写作训练,将细节描写融入学生作文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捕捉细节,有心而重情地感悟人生,做一个生活的有情有心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直入主题 什么是细节描写?
细节是相对于主要情节而言,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刻画。
细节描写有助于表现作品的主题与人物的性格特征,往往能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
细节描写不是具体的一种描写方法,它可以是一种神态、一个动作,也可以是一句话。
二、你读过的书或课文中哪些细节描写令你 印象深刻?
三、习作展示,归纳方法
1、出示学生习作片段,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结合习作归纳方法:
1、细致观察,力求真实。要写好人、事、物,必须对人物进行全面观察,要多看、多听、多想、多写。
2、抓住典型,用词准确。细节贵精不贵多,如写人要抓住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的细节来写。描写语言要生动简洁,让人如见其人,如睹其物。
3、调动感官,巧用修辞。对事物多角度感知,所写之景就会有情有感,善用修辞也会让语言生加生动。
小结。
四、自主训练,巩固运用
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
分析:
“紧张得要命”,到底如何“紧张”?又如何“看”试卷? “伤心”的程度如何?文段都没有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所以文段给人空泛的感觉,没给人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学生习作
五、写作练习
照片记录了生活的瞬间,也记载了生命中的故事。找一张你喜欢的照片,以《照片里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六、教师结语:
于微处见妙,于细处见情,细节的力量就是“润物细无声”。生命因为有了细节,才成就美丽。文章因为描写细节,才创造精彩。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品味那些动人的瞬间吧!让细节之花在生命中绽放,在笔尖永驻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