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品味中国文人之李白
编辑:梦醉花间 识别码:15-1005193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22 17:36:0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品味中国文人之李白

李白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几乎是人尽皆知,家喻户晓。自我们儿时读书识字起,李白的那些伟大诗篇似乎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整个求学生涯,《静夜思》、《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蜀道难》等作品中的经典名句就如同是一座座矗立于我们人生长河里的智慧灯塔,永远指引着我们向着自己正确的航向奋勇挺进!当我们满怀豪情,意气风发地想成就一番伟大事业时,不禁会大声唱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而当我们处于人生逆境,情绪低落时,又时常会以这样的诗句来安慰或鼓舞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当我们与多年朋友挥手作别,看见朋友的身影渐行渐远时,在我们的脑海里又不禁流露出一副诗的画卷:“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而当我们身处异国他乡,落寞孤寂时,则更是会不自觉地伧然吟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的确,李白是伟大的,当他的那些华彩诗章穿透了一千多年的历史蒙尘展现于今日世人面前时,我们会惊然地发现,他的那些诗句就算到了现在这个商品经济年代里,都能让人们产生共鸣,进而会心生出一种极大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认同感源于敬佩,敬佩的是他永远保持着的那份独立人格;归属感溯于渴望,渴望的是他永远展现着的那种潇洒气质,这或许就是他的诗歌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在李白身上,有两种气质是值得我们啧啧称道地,那就是他那飘逸洒脱的仙气和豪放狂傲的书生意气。仙气归于道家,而书生意气则源于儒家,而李白正是将儒道二家集于一身,进行了很好的有机结合,才能将他身上独有的一种既落拓不羁又才华横溢的气质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的确是很难做到的。

在中国文化里,似乎对在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文化就有颇多抵触情绪,如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那三个徒弟,就敢假扮道教始祖三清,公然地在道家圣地肆意便秘,这要是到了佛家圣地——即便是假的小雷音寺,他们也是万万不敢这样撒野的。《红楼梦》中的那个一心迷恋修道成仙的贾敬也不是一个光彩人物,而颇有佛缘的贾宝玉却成了悟性极高的“有为青年”。还有余秋雨笔下的那个王道士(参看《文化苦旅》之《道士塔》),更是成了盗取国家文物的窃国大盗。可以说,在中国,除了老子,庄子两位道家开山鼻祖外,在以后的道士中就没有一个光彩的,至少是名不见经传的。

而李白的求仙访道却大大地提升了他的人格魅力,他将自己完全包容在伟岸神奇地大自然里,让无限的宇宙成为他的整个精神载体。他的诗,想像奇特,比喻夸张,如《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黄河落九天”二句,就很能体现他身上的那种“仙风道骨”。这若是换成一个“凡夫俗子”站在庐山瀑布边,我想他很难想出这种从天上到地下空间转换感如此之强烈的奇崛的句子来。

修道也改变了李白的对人生命运的看法。事实上,在李白的青年时代,他满负壮志酬国的冲天豪情,很想要有一番作为,他曾经就写过一些赞颂玄宗和杨贵妃的诗句,在这段时期,李白是怀着“长揖蒙垂国士恩,壮士剖心酬知己”的心情,竭力地想对他的大唐王朝竭忠尽孝。但李白始终是李白,他身上的豪放不羁的性格与这个尊卑有序的朝廷是怎么也合不上节拍的。在需要严谨谦恭的朝堂上他却一反常态,放浪形骸,暴露出自由率真的性格,这就不免遭人妒忌陷害。于是,很快地,他就被“赐金放还”,实际上就是体面点的放逐。按常理,文人被流放应该是悲苦的,至少不会再有乐观的生活态度,而李白却截然相反,他始终保持着他的那份乐观、浪漫、潇洒、从容,仗剑远行,浪迹天涯,游梁宋,度吴越,探幽燕,走江南,无论走到哪里,就豪放到哪里,就潇洒到哪里,就把伟大而浪漫的诗篇留在哪里。

因此,李白便形成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特殊气质,那便是“仙逸”。用此二字形容李白恐怕是再合适不过的。有了一股仙气,有了一份超逸,也便有了一种对看待人生命运的独特见解。如在看待人生得失问题上,李白总是能怀着乐观的心态,浪漫的气质,潇洒的笔墨大声地颂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而搁在其他诗人那儿,便只能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之类的充满悲观惆怅的诗句了,这恐怕也和李白的求仙访道极有关联。

终其李白一生,建功立业,求仙访道,嗜酒任侠是相贯一通的,而豪放,超逸,洒脱,狂傲又是始终伴随他之左右的。豪放有男儿气,超逸与洒脱有道家的仙气,而狂傲则是离经叛道的儒家学子的书生意气,三者结合,成全了李白神奇浪漫的一生。因其此,就连他的死也被神话般地赋予了一道神秘而美丽的色彩。在那么一个皓月当空的晚上,诗人喝地酩酊大醉,望见倒映水中那似美玉一样的明月,他纵身一跳,终于将自己有限的生命交给了潺潺流动的湖水,皎洁无瑕的明月,也交给了他一生都在追求着的那个浪漫的奇幻的美丽的世界。

正如余光中先生说的那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的确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了不可撼动的卓越的地位。而如今,在这个近乎快被金钱奴役的商业社会里,还有谁敢胆大妄为地来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个时代需要李白。

第二篇:品味李白演讲稿(3篇)

拾起一片月光

飘飘乎穿越千年云烟,在大唐某个月光凄明的重夜,我与你相遇。你也许是醉的,可我仍愿拾起你床前那片明月光,携着它,点亮内心纯洁的灯火,窥见你自由之魂中不一样的美。

作为翰林学士,你是应该可以为之骄傲的,可你仍醉卧沉香亭,对世俗官场不屑一顾。当唐玄宗与杨贵妃沉醉于牡丹国色天香的惊艳时,你只是酣饮纵酒,绣口一吐,便是惊动千古的《清平调》词三首。没有故弄姿态的矫饰,你只是在微微醉酒的灵魂中寻找自我。最终,你只将自己定义为一位书写浪漫的诗人,从此浪迹天涯,与酒为伴。

作为剑客,你是应该可以挥舞刀光剑影的,可你仍梦游于“落花盈我衣”的花前月下,惊慌中投入叛军麾下,背叛终生流放。这就是如此率真可爱的你,见有战乱,心中便波涛汹涌,爱国情怀喷发而来。只是想着于沙场中纵展男儿豪情,却不明不白落了个叛军的罪名,这实在是空有一腔热血,却找不到报国之门的感慨,你却依旧潇洒,依旧做着剑客的梦,一把短剑不离身。

作为一介酒徒,你是应该可以仰面朝天痛饮三杯后醉倒花下的,可你却只说“举杯消愁愁更愁。”酒确可使人暂忘烦恼,但渐与梦中苏醒的滋味更不好受,甚至凄清,甚至愈加愁闷。对于你。酒更像是朋友,你向他倾诉欢哀苦乐,你与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你携着它行走于云端之上,穿梭于千古之间,也与它化作天上的星斗,一起眺望永恒。

作为游侠,你是应该可以仗剑走天涯,此生潦倒却疏狂的,可你

却依旧笑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浪迹天涯却有心系天下,虽疏狂却也有过飞黄腾达。在交通及不发达的古代,你却独自游遍了长江与黄河,这是何等的潇洒与勇气。你热爱这个世界,并积极,去探索他给你的一切,像一只充满警觉的鸟儿,一直飞翔于辽阔的国土之上。

作为隐士,你是应该可以同蜀僧一样怀抱绿绮享受归隐之乐的,可你苦练丹药,梦想有一天能白日升飞,成为真正的神仙。你不同于五柳先生那样,只偏执于那份淡淡的清白,你渴求在功名之后追求更高价值与生活的精彩,可成为神仙,你只能当它为一场仲夏之梦了吧。

这就是你,李白,多变的身份,却永远有一个不屈的灵魂。半世潇洒,半世潦倒,半世疏狂,半世功名。也许,你只想在繁华落尽之后。抿一口清酒,赋诗一首,静看小亭间花开花落。

傲视天下,剑指苍穹

一场烟雨,一袭碎梦,我与前世与其邂逅,久久不能忘怀,一个“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人,将无限思绪寄寓于我,又将无限未来昭示于我,让我于一场风花雪月中,读懂了这样一个“青莲“太白。一勾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诗人一声长叹,便涌起层层墨香,使人如临其境。太白的一生因为没有模仿世俗的不堪之流而名垂青史,因为舍弃了“钟鼓馔玉”而做了一回真正的自我。如果他像当时的士大夫一样,追求功名利禄,而违背自己的灵魂与初衷,那么祖国的山河便不会再有他的飘逸长衣,历史的长河中也便不会再有他的名篇佳作而为世人吟咏。历史的雨没有下进太白的灵魂,他把一个真实的自己写进了历史。

李白的灵魂,便是那源自本心的意气,狂放与不羁。

人有意气,才会有豁达的胸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从不向命运低头,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余光中亦言:“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太白怎会畅行于人世间,有那白鹿名山之泽,散发出无限荣光。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留恋那官场的利禄,站在那大唐的江山上,站在他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

“俱杯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让我如痴如醉。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份厚重,灵动的豪气,那,是他洒脱的造就。傲岸独立的个性,无论是得意之时,还是失意之日,都能始终保持那种狂放与不羁。应召入京时,他一路狂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被赐金放还,仍放声呐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他不失耿介光明之志,仍然“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面对那炙手可热的权贵,李白再次向世人证明了他的尊严。

李白使我明了: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也没有满是挫折的道路。当李白不被重用时,仍能快乐的梦游天姥,嬉笑欢颜。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唯见长江天际流”。翰林遭贬,他再次“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慷慨悲歌,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举杯畅饮,他“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这一切的一切,都足以让他重拾名耀,重回荣光昔日,啸唱天下,剑指苍穹!这就是他,一个傲岸,洒脱却又让人悲哀的太白,让我无从搁笔,遂以余光中一首《寻李白》作结: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的故乡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 常得你一生痴痴的仰望 只消过酒杯向半空一扔 而无论出门向东哭,向西哭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蝶 长安却早已陷落诡绿的时光愈转愈快 二十四万里的归程接你回传说里去

跨越千年的美丽

已是夜深人静,如霜的月光洒入窗前,静坐在窗前,远望黑夜中那轮白玉盘,仿佛在云雾中窥见你的身影,那把酒赋诗的狂岸,洒脱。

我愿化作一阵清风,跟着他的脚步,看盛唐的繁华,看青山绿水,一路鸟语花香。我愿化作千古不变的明月,邂逅这跨越千年的美丽—李白。

汪国真有言:“到远方去吧,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他独自一人,骑一快马,持一佩剑,青山绿水间,任他逍遥。他率真,自然,喜纵横,好任侠,一片磊磊风骨,潇洒不羁。他曾一心向“道”,在道观中,一身玄衣,游走于深山旷野,静心炼制丹药,这时的他遗世独立追求绝对的自由,蔑视时间的一切,羽化成仙,他曾一心归隐山林,寄情山水,心系南山的那片菊,与其他隐士一起邺下放歌竹林饮酒,曲水流觞,南山采菊,那般恬淡,清幽,静谧。

他的才华诗情,他的传奇愈传愈广,终于传入玄宗的耳中。于是,他栩栩得意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在那机关算尽,步步为营的朝野中,他却发现自己并不适合那翰林学士。“香车宝马”“誓取楼兰”“杀敌报国”,他苦笑,政治上的失意苦闷,让他认识到自己虽金殿之上,让高力士脱靴,杨玉环磨墨,已注定自己的一生荣华,一生富贵。可是,“太白星精”又怎样?满腹锦绣又如何?仍比不上杨玉环对李隆基说得一句悄悄话。

他离开了,离开了曾视为梦想之都的长安,离开了曾以为可大展身手的长安,带着些许怨恨,无奈,但又走得那么潇洒。他高唱着: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又开始了他狂傲不羁的人生,一路前行,一路孜孜以求,踏歌寻梦。

安史之乱终于爆发,到处弥漫着战火的硝烟,那撕心裂肺的哭声呼喊声撼人心脾、而此时的诗仙正隐居庐山,在青山绿水间游荡。已花甲之年的年却仍有一片天真烂漫的赤子心,他写诗给李逵“试借君王玉马鞭”,他居然想战沙场,破釜沉舟,一腔热血挥洒豪情。但他真是不懂政治啊。遭流放却又赦免,可这又是为何?是否是当朝圣上也醉心于他的诗?

明月当空照,醉酒的他在吟着诗,忽望见空中那皎洁无暇的月亮正孤独地悬挂在那漫漫黑夜中。他觉得那月孤独,他要随它而去,去陪它,与它吟风赏花,与它把酒高歌。于是,他纵身一跃,随风而去,就消失在那捉月台中。

朗朗明月在,带着感动,读懂他这千年的美丽。诗仙啊,千年已逝,明月圆缺几度,春花几开几谢?只有你还保持着最初的美丽,沐着自由的风,闪耀着飘逸的光,留于后人仰慕。读懂你,就如同读懂了人生。在一座座“高三”前,我读懂了追寻,追寻你的品德,追寻你的傲骨,然后做一剪寒风中笑着的梅花。

第三篇:品中国文人

品中国文人

——司马迁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一本正是我们华夏子孙五千年历史巨著,它的作者就是司马迁。司马迁,他以民间的价值观挑战嗜血的汉武帝,他留下的文脉也是中华民族的血脉。

司马迁,生活在西汉时期汉武帝的统治下,受到汉武帝的压迫,但他并没有对这种压迫所屈服,能受侮辱,也要完成《史记》揭开历史的真相。《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我被司马迁不屈不饶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他不怕被汉武帝杀头,敢于揭露事实的真相。虽然他最后被奸人所害,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但是他赢得了全中国人民的钦佩与憧憬。

古人敢于揭露历史的精神,可是现在很多人为了名利,掩盖了事实的真相,这样的人十分可耻。

第四篇:品中国文人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朱文佳

暑假期间,我读了《品中国文人》这本书。拿到刘小川的《品中国文人》,心中有一份担心,作家型的小川何以选择这样一块硬骨头?能说出前人未道之言吗?但是一篇篇读后,此书对我有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作家用全新眼光处理着传统的材料。内容结实,文笔一泻千里,作者凭借几十年深厚的积累、良好的艺术修养,写出极带情感色彩,类同当年梁启超的新体散文,它们“不守家法”,信笔而来又舒卷自如,议论雄辩,别具一格。

在刘小川品述的文人中,有众人皆浊我独醒的屈原,有被汉武帝阉割的司马迁,有旷达笃定的嵇康,有举目悠远的陶渊明,有毫气浪荡的李白,有忧思纯美的杜甫,有丰瞻细腻的白居易,有柔肠旖旎的李煜,旷达明睿的苏轼,壮怀激烈的辛弃疾,有美女词人李清照,敏感深刻的曹雪芹„„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是乐观旷达、积极向上和风骨柔情。

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他的思想和创作屈原学识渊博。他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传说,都很熟悉;对于春秋以来各大国的历史和一些重要人物,也很了解;而对楚国先王的创业史,尤为精熟。在这广阔的领域里,他总结了许多经世治平之理,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在屈原的作品中,随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

司马迁,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众所周知,他是身体不完整的伟大的男人,汉武帝因李陵冤案而废掉了他的生殖器。悲剧发生在他四十七岁的那一年,从那以后,他称自己是“刑余之人”。他是在侮辱和愤怒中完成自己的伟业的。今人可能单从性能力丧失的角度来看他的悲剧,而在司马迁,侮辱是第一位的。

司马相如,西汉大辞赋家。三十岁以前他一直落魄,碰上卓文君,命运才出现转机。这桩使他名传千古的风流韵事,还带给他财运、官运。财、色、权、名他样样占齐了,一辈子过得舒坦。换成今天的思维,人们会一拍大腿说:这美女值,太值啦!

陶渊明,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又是什么人呢?他是苏东坡最崇拜的人。东坡先生提到他,永远是学生的口吻:“渊明吾师”、“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陶诗109首,东坡每一首都唱和了。在东坡看来,李白、杜甫还在陶渊明之下。苏东坡这种境界的人,尚且从陶诗中获得巨大的精神养分,我们今天怎能错过?我们错过了陶渊明,岂不等于俄罗斯人错过普希金、英国人错过莎士比亚、德国人错过荷尔德林?

李白,我国唐代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性情于常人有二,但李白的精神如天马行空,行云流水富有张力。文人坚持原则,美政思想和清洁精神是至关重要的。脑子装有尧舜孔孟老庄等等亚圣的思想可以修文人的性和身。他为人放荡不羁,一生喝酒寻仙渴望做大官报效祖国。他有家室,常年不归家,貌似置家人不顾,这点让我很失望,因他无对家人的责任感,我便毫不客气地将伟大的李白逐出我心中的秘密花园。但不可否认的是李白的诗句确实很伟大,《将进酒》、《蜀道难》等的气势让我叹为观止。不能因为他为人

让我不满意,而对他的诗句以眼带颜色而置之。《将进酒》是我最喜欢的诗歌之一。

杜甫,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个家道中落的满载历史的老人,他心怀天下慈悲的情怀很值得我学习。他早年与李白一起游学炼丹,参加科举考试不幸未中,晚年靠官场中的知己接济而生活。他死得比较惨,晚年在船中漂泊,几天不曾沾粮食,朋友送他几大桶牛肉和酒菜。谁知这牛肉是病牛,饿慌了的他猛吃一顿后,天天拉肚子,医治无效,加上年老经不起折腾,如一叶扁舟飘逝于苦难的人间海洋。他伟大的艺术照耀千古,我敬仰他佩服他,但因其不能处理好现实导致潦倒破落致死,这让我对他的欢喜之情退后三尺。

白居易,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李煜,南唐第三任国君,史称李后主。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郁孤台就像辛弃疾。不知赣县今犹存否?那是绝妙的天然雕塑。辛弃疾武艺高强,谋略过人,却长期受南宋朝廷的排斥,一身本领闲置。他出身于沦陷的山东,二十二岁就拉起两千多人的队伍,在敌后建立根据地,打击侵略者。他的军事论文《美芹十论》,显示出对金作战的非凡的战略眼光。可惜一腔热血化作东流水。“忍将万字平戎策,换作东家种树书。”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中国古代,妇女地位低下。古代史书中男人的名字浩若繁星,而女人的名字寥若晨星。宋以前,女人很难留下她们的名字,比如李白、杜甫的夫人,我们只知姓氏。名女人如五代十国时蜀国的花蕊夫人,风流文采,芳名远播,但她姓甚名谁、系何方人氏,却罕有人知。

曹雪芹,我国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著名满族文学家。中国长篇名著《红楼梦》的作者。一部《红楼梦》,写了金陵十二钗尚嫌不足,又要写金陵十二副钗。一大群女子,携带着她们各自的命运向我们涌来。而两百多年前,她们都在曹雪芹的眼前、笔下、睡梦中。作者化身为贾宝玉,与她们同呼吸共命运。亲历并见证豪门大族之败、封建大厦之倾。

鲁迅,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鲁迅用自己的笔战斗着,用文字开始了和旧势力、封建思想的斗争,成为那个时代中的一杆旗帜。他用雷霆之语警醒世人,解放了一代人思想。

语言创造的文化,在历史传播中,难免带有种种的遮蔽,客观的语境变迁,人为的曲解利用,让原本清晰的图像变得模糊不清。从关注人性变化出发,将语言艺术看作是情感与心灵的外化,刘小川的品评直指生命本源,挣脱出了层层枷锁,他对古代文人前贤的理解有一种可贵的深度,例如对于田园诗人陶渊明,习惯的说法是他辞官归回田园,看作是仕途不畅的人生退缩,但刘小川的眼中,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一种人性价值的确立,他关注房前屋后的一草一木、写鸡、写狗、写桑麻、写炊烟,是用朴素的语言,将人生朴素的欣悦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朴素,以一个人的真为底色,情性真,感觉真,心灵真。陶渊明田园诗的文学价值,是对抗着当时流行的堆砌词藻,拿语言作排场的六朝文赋。对于宋代词人陆游的评说,作者认为,流泪疾书岳飞《满江红》,时时怀念唐婉的陆游,是词人博大情怀的反映,他爱国爱酒爱山川爱美女,由此,他鄙视一切野蛮与龌龊,这种爱与恨贯串陆游的一生,构成了他的光荣与梦想,狂放与落寞,欢乐与辛酸。

古时文人前贤的时代,他们经历的历史事件,刘小川在对他们人性的关注中,生命体验的解读中,一一找到了互联点。人与人的沟通与理解,此时拆除了历史的遮蔽,遥远古代的“血肉丰满,强大的个体”,变成了今天读者的朋友与前辈,让人们觉得真实,亲切。

刘小川的品作,虽说字里行间充满激情,但是,它与近年来风靡大江南北的“大散文”相比,写得平实。这种平实是一种艺术修养与功力。它在叙述中,并不强加许多主观的议论,相反以崭新的历史文化视角展示自己的发现。

《品中国文人》一书,集华夏历代文人于一体。她从战国时期的屈原、司马迁,写到魏晋时期的嵇康、陶渊明;从盛唐的李白、杜甫,写到南唐后主李煜;从南宋的苏东坡,写到明清时期的曹雪芹;对一代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品述,刘小川先生用了整套著作的近十分之一篇幅,可见鲁迅先生在文学界的影响力。

细细看来,中国历代文人真是个可歌可泣、百折不挠的群体,是传承华夏文明的生力军,是家国苦难的承载者,是自然律动的倾听者,是封建强权的反抗者,是涵养世界的拓荒者,是演绎生活的探索者——中国文人的风骨柔情、生存姿态和生存向度,明明白白地指引着当下中国人励精图治、奋发有为。

第五篇:《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最近我在网上了解了《品中国文人》这本书,这本书是作者刘小川写的,在刘小川的风趣又不失文雅的语言中,让我;了解了不少那文人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比如:嵇康刑场上一身绿袍坐弹那首《广陵散》时四下的鸦雀无声;陶渊明扛着锄头看着萎怏的豆苗时的无奈和困惑;浮华的皇宫中司马迁.........在刘小川作家写的这些故事中,让我了解了中国文人过着别样一精一彩的生活,和留下异彩纷呈的文章,这些都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灵,我很喜欢男作家的书,因为他们所写的都是血性的文笔.正如此书,血液与灵魂穿梭,文学与哲学交融,把人文艺术拉向一个新的高度。文人的世界,有道不完说不尽的美.这美,暇思无穷…这些也都是值得我们去向他们学习的。

翻看历史长河,多少杰出文人的光彩是无法掩盖,每一个文人都有自己的棱角,都有自己的艺术,影响着华夏人民千年的艺术.文人就是河中那翻滚不停息的波浪。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司马迁则是最惊人的那颗骇浪,当科学家们拿着尺子衡量着长江与黄河的源头,司马迁则在几前年前就拿起了尺,量下

了华夏人民的源头,秦始皇创下了万里长城,而汉武帝培养了大史学家司马迁.近来在杂志看到了一句这样的话,南唐后主李煜,是失败的皇帝,又是失败的男人.我不禁有点吃惊,李煜是失败的皇帝,可是,又有谁可以写出像<虞美人>这样的千古绝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问古今,谁有?在政治上失意,是古代文人的通病,李白,杜甫,苏东坡,谁没有?只是李煜文学上的成就远远胜于政治上的成就。

说李煜又是失败的男人,那更是大错特错了!大周后与小周后,两位绝代佳人,人称东吴时的二乔.大周后与李煜灵与肉的结合,可畏是人类情感的颠峰,小周后得知李煜的消息,被气的溢血而死.那个跳着金莲舞的绝世美人,调戏着皇帝赵光义,大力的挥霍着为之建金莲台,等到七月七之日,赵光义垂涎已久的日子,窅娘翩翩起舞,在无比风光的金莲台上,跳起了金莲舞,她娇娜的身姿始终是背对着赵光义的宫殿,绝世的容颜面向着南方,心里默默的念道,今天国主四十一岁大寿,窅娘为你跳金莲舞.好感人的一刹那,原来七月七日是李煜的生日.她得不到李煜,她的心却这般忠贞李煜,放着大宋江山的娘娘不做,七月七日,她香消玉损.所以李煜,这不是文人的魅力,又是什么的魅力?

这就是中国古代的魅力,就是在刘小川作者笔下写出的中国那些古代文学大家的魅力,品中国文人如品一杯茉莉花茶芳

一香四溢似听一曲悠扬的歌声回味良久。”从中国文人崎岖的人生经历中我看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

品味中国文人之李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