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青岛大连考察调研报告(共五则)
编辑:浅语风铃 识别码:15-827592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07 17:35:15 来源:网络

第一篇:青岛大连考察调研报告

赴大连、青岛学习考察小结

前不久,按照卢区长的安排,结合工作,我带太乙路、张家村街办和区经贸局的同志,利用四天时间,先后前往大连市西岗区和青岛市市南区,重点学习考察特色街区建设情况。时间不长,但很受启发。

一、西岗区全力打造服务业集聚区

西岗区位于大连市中心,三面环海一面靠山,面积26.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0.8万,下设7个街道办事处,45个社区居委会,是大连市的行政文化中心区。大连西岗区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首个省级全域化服务业集聚区,依托大连市委、市政府赋予主城区的“现代都市化”和“高度智慧化”的发展定位,坚持“内涵发展、品质提升、创新驱动”战略,切实把城区经济基本形态转向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实现品质城区的科学发展。按照西岗区委区政府制定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三年发展规划(2013-2015年)》,西岗区把全区划分为8大服务业功能区,科学把握节奏,每年建设一批、达效一批、落地一批、洽谈一批、储备一批服务业项目,并采取相应措施发展6大重点产业,这些都与我区的区位特点、发展思路和基本做法十分相似。但他们在确定重点项目和招商引资方面的做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把它归结为三步走:

第一步是区上积极策划。西岗区按照各服务业功能区的定位,以驻区大单位改造为主要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和项目策划;

第二步是说服市上规划。对于区上瞄准并有初步策划的拟建项目,西岗区向市领导做专题汇报,想方设法征得上级的理解和支持,而后按照与市土地、规划等部门的沟通结果,确定项目的范围和性质;

第三步是开展定点招商。西岗区明确规定区域内的开发项目一律面向外资,区上的招商部门带上确定了开发范围、规划和相关要求的项目,赴国外和港澳台地区面向国际知名企业和投资商开展定向招商,引进优质服务业。这样既保证了项目的档次和质量,又有效地避免了平衡各个方面复杂关系的困惑,打造了一个个高标准发展平台,使西岗区成为了大连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高地。

二、市南区借势发展三大街区

市南区是青岛市的行政、旅游、文化、商贸、金融和科技中心,面积30.01平方千米,总人口为54.85万人,下设9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社区工作委员会,各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工作委员内设7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012年,全区生产总值超过700亿元,区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100亿元。

市南区地处青岛市区南部,西起团岛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隔胶州湾相望,东至麦岛与崂山区(青岛高科技工业园)毗邻,北与市北区相接。辖区东西长12.7千米,南北最宽处4.8千米。市南区依托业态优势,不局限一街一路,立足区圈发展,选定区域后,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以街为主,重点突破”的原则,先“圈(区)’’后“街”,“点线面”相结合,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发展格局。他们按照“创特色、打品牌、上档次、谋发展”的要求,将老街里(中山路)一青岛旅游风情街、时尚闽江街区、佰优坊街区打造成全市乃至半岛叫响的三大品牌特色街区,实现特色街区“东西并举,两翼齐飞”。

市南区政府在支持发展特色街区方面引导不主导,在扶持街区发展方面很有心得。一是制定街区业态准入制度,对符合街区发展规划业态的商家开绿灯,通过出店占道经营审批增加其经营面积给予支持,同时限制了不符合街区发展、影响街区形象的商家进驻,有效控制特色街业态发展;二是实施一街一策的扶持政策,依托专业化企业进行运营管理。区上设立特色街建设专项资金,对新建、扩建街区实行大扶持、大投入,对改造提升街区实行持续性小投入。公共设施政府负责建设到位,店面装修方案政府把关,建成验收后以奖代补;三是开展特色街区管理物业化试点,通过全市招标,引入专业化企业管理,协同相关执法部门实施执法联动,进一步规范了街区的秩序维护、安全交通、卫生清洁、消防防范等日常管理,实现了秩序规范化、保洁精细化、服务专业化和管理的人性化,进而增强街区整体感,提升经营潜力,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

三、两点建议

联系我区实际,借鉴西岗、市南两区的成功经验,我有以下两个建议:

一是加大对大项目建设的掌控力度。随着分区规划调整的完成和城市综合改造的推进,我区将有一些项目逐步进入实施阶段。我们应当确定专门部门或机构、通过一定的程序对即将实施的项目进行统一策划和把关,进而按照一定的门槛面向特定的投资商进行有选择的招商,从而确保招大引强,实现稀缺资源利用的最优化,真正做到以大项目促大发展。二是加大对特色街区规划和建设的扶持力度。通过考察交流,我认为在现有街区的改造、提升中,政府主要是做好环境保障和扶持引导方面的工作,具体运作应该交由企业市场化运作。我们可以借鉴市南区的做法,鼓励有经验的运营商围绕全区的发展规划和主导产业,参与特色街区的建设。政府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和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扶持,以点带面,逐步提升我区特色街区的档次和水平,增强街区经济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第二篇:青岛考察学习报告

不久前,我带领草堰口镇部分村党总支书记参加了县委组织部组织的赴青岛考察学习活动。大家一致认为,时间虽短,但印象极深,感触很多,收获颇丰。所见所闻所学,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提升了思维,振奋了精神,激励了斗志。

一、青岛的所见所闻

见闻之一:青岛是一座非常美丽而发达的城市。她地理位置独特优越,依山傍海,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远近闻名的旅游和度假胜地,是镶嵌在胶东半岛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青岛强劲的发展态势。据给我们授课的青岛行政学院周教授介绍,青岛连续五年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5项经济指标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全市40层以上的建筑高达1o多座,超过我省苏南任何一个市。青岛市新区的楼盘开价,已飙升至每平方8000多元。在青岛开发区,到处都是花园式的工厂,到处都是川流不息的物流车辆,到处都是高高耸立的塔吊。青岛北郊的即墨等3个县级市,名列全国百强县前列。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街上到处是名车,消费市场异常火爆。

青岛是一座创造品牌的城市。青岛在国内外不断叫响的原因,不只是她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旅游城市,更因她的企业品牌。青岛的工业很注重打造品牌,他们力求把品牌做响,把企业做大做强,顺应国际化潮流,倾力打造企业航母。青岛人神话般地创造了海尔、青岛啤酒两个世界知名品牌,澳柯玛、海信、双星3个国内知名品牌,这5个品牌撑起了青岛工业的半壁江山,使青岛的美名扬遍世界的每个角落。

青岛的现代文明。青岛的建筑设计风格一流。无论是高耸入云的商住写字楼,还是隐约于绿树丛中的别墅小区,都格调高雅,形象时尚,看了叫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区域划分非常明显,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摆布合理,打造了最佳的人居环境,成为全国首批文明卫生城市。青岛做大旅游产业,今年一季度实现旅游总收入39.3亿元。40公里长的海堤长廊,蕴育道家文化的圣地崂山,全国最大规模的海底世界,见证海军历史的博物馆,无不令人拍案叫绝,流连忘返。市民的素质很高,整个城市洁净明亮,看不到一个本地人随地吐痰,乱扔烟蒂。青岛人热情大方,待人接物彬彬有礼,青岛的男士绅士风度,青岛的女士气质高雅。

见闻之二:青岛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典范。在青岛我们先后参观了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科技示范园和石老人观光生态园。这三家单位充分彰显了现代农业的三大特征:

科技含量高。科技为后盾,技术作支撑是青岛农业的一大特色。青岛市农科院是一个百年历史的科研机构,专门从事农畜新品的研究开发,侧重于蔬菜、水果的开发。下设15个分项研究所,有科研人员400多人,每年承担着国家和省市多个科研项目,每年的研究成果在50项以上。蔬菜科技示范园始建于1996年,总投资5000余万元,占地800余亩,主要是将国外农畜新品引过来集中种植饲养,通过科技人员的精心培育配种,再推广到市场中去。该公司许多项目还和美国、日本等国科研机构及客商合作合资,开发农副新品。该单位多元发展,兼育种、种养、深加工、旅游为一体,被评为全国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示范园区。

市场化运作程度高。该市农业紧紧围绕市场这个圆心。农科院加快职能转变,较好地实现了单纯的科研开发向市场运作成功过渡,他们积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专门成立了科研新品市场开发中心,和农民之间架起一道桥梁,通过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每年创收500-600万元,走出了一条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新路。青岛农业不断伸长市场链,产品品种创新,加工流程创新,销售手段创新,农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基地和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创牌、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开发等方面的意识较强,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度和产品附加值,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收益。

集约化经营水平高。该市很注重规模种植,发挥整体优势。形成科研单位或公司+农户模式,每个分支科研单位或公司下面都和几百户村民签订协议,使农民能放下心大规模种植养殖。连片种植的面积常常是成百上千亩。他们向农户提供种子,然后带动周边群众种植,再进行回收,实现公司和农民双赢。一个青岛市区周围,就有十五个500亩以上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日本和韩国。青岛市加快土地流转,在适度的范围内鼓励以租用、入股形式实现集中生产,为种养大户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宽阔的平台。一些大型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源源不断地将各种农产品,以小包装形式送到全国各地商场超市。

见闻之三:青岛的杰作—海尔,是民族工业的骄傲。我们通过参观海尔科技馆、海尔总部,深刻地感受到海尔的伟大,一个濒临倒闭的小企业,短短的十几年成长为一个国际化的知名企业,在全球有13个工业园,去年,海尔全球营业额达1016亿元,品牌的价值已升至616亿元。海尔不只是一种物质品牌,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赶世界潮流的精神品牌。

海尔以质量立企。1985年,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带着责任人,手提铁锤砸毁76台不合格冰箱时,所有的海尔人被惊醒了,他们砸出了质量第一的理念,砸出了如果我们不砸毁这些冰箱,市场将很快砸毁我们企业这个非常清醒的认识。海尔人一直是对产品质量十分苛求,从不放过每一个瑕疵,从不原谅每一个错误。他们借梯上楼,勇于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不断提升自我。五年磨一剑,1988年,他们终于捧回了中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质量金牌,1991年又获得全国十大驰名商标,这是当年全国家电行业唯一的一块驰名商标。海尔早已在海外生产,海外销售占全部销售的三分之一,工业园区建在世界最先进的美欧等地,他们赖以立足乃至生根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海尔产品可靠的质量。

海尔以创新领跑。海尔有一个著名的斜坡球理论。止动力是基础管理,而上升力则是创新。海尔把销售收入的6%用于科研开发。1988年就投资5亿元,建立了海尔中央研究院,集最优秀的科技人才,跟踪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专门开发超前的新品。海尔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从创名牌战略时的“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到多元化战略的“吃休克鱼”,再到国际化战略的“先创牌,后创汇”,创新是海尔的灵魂,是海尔保持旺盛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奥秘所在。海尔平均每天开发1.3个新品,2.5个产品申报专利,海尔产品家族已拥有两万多个成员。海尔的创新精神渗透到每个员工、每个班组、每个岗位,上上下下形成了浓烈的创新氛围。创新是一个巨大的引擎,推动着企业的飞速发展。

海尔以企业文化制胜。早在XX年,贯穿海尔文化的212集动画片《海尔兄弟》就热播四大洲荧屏。海尔奇迹,一定程度上源自于海尔文化。海尔企业文化分为三个层次,最外层是物质文化,看得见,摸得着;中间层是制度行为文化,如规章制度等;最深层是海尔精神文化。海尔的企业文化全面而具体,从人所皆知的海尔中国造、真诚到永远,到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从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员工制造的、国门之内无名牌,到用户永远是对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从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到东方亮了再亮西方、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每一句口号,就是一句意味深长的格言,激励着海尔人不断进取。海尔4万名员工没有张瑞敏的一名直系亲属,也没有一名亲属做协作业务。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佩思认为,海尔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它的企业文化。海尔文化底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吸收了日本特色的团队意识和吃苦精神,以及美国人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战略。

科技化。全面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产出率和农业综合效益。要抓住农技推广人员改革这个契机,整合农业科技资源,集聚农技智力,充分发挥其功能,指导农民科学种田,种效益田,实施效益项目。通过农技培训、踏田指导和组织他们外出参观学习等方式,增强他们的科学意识,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帮助引进优良品种,打破传统的农业陋习。加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带建设,大力培植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要扩充和壮大我县农技科研队伍,科研单位数量要多,分工要细。采用政府补贴+市场创收的方式,使他们一方面加快职能转变,创造更多科研成果,带动农民科技兴农,自我创收,自我发展。

产业化。大力实施“强龙行动计划”,重点抓好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大户经济,加强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机对接。开展农民投资创业年活动,增加农民工资性、经营性和资本性收入。加快农业特色专业村的培植,给予资金、技术扶持,迅速打造出一批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农业发达的产业链,开发加工连锁产业。依据合理、合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土地兼并流转,大力培植市场化流通企业。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以其为骨干,带动农户进行产业化农业建设。

启示之三:要进一步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着力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以城市化为纽带,带动发展;以城市化为载体,加快发展;以城市化为焦点,扩散城市功能。要狠抓“三点”:

高目标规划支点。强化规划对城市建设的龙头带动作用,重点抓好优化城市布局体系。要进一步科学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加快启动新一轮城市建设修编工作,超前谋划新一轮空间布局。要采用“走出去、学回来”的办法,借鉴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城市建设经验,塑造特色规划。要请高水平专家进行实地考察评估,统筹做好各方面规划工作,尽量不留遗憾。要加强城乡一体化规划,加强对重点镇中心镇的规划管理。现在不少集镇建设缺少规划,特色不强,品位不高,败笔不少,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我县应引起高度重视,要根据各地优势特点,一并进行高起点规划。

高品位建设重点。我县城市化已把握了一次机遇,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经过前几年的大手笔的改造和建设,建湖已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人人都说建湖变大了,变美了。西塘河风光带是杰作,拔地而起的现代化的居住小区个个是精品,打造了极佳的人居环境,显现出一个现代化城市的雏形。我县要进一步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以道路建设启动,以开发区建设拉动,以园区建设带动。优化城市道路网络建设,东南西北全方位打开城市对外通道。开发区和园区建设要有长远眼光,布局合理。同时,加速住宅小区、商贸区的分类布局建设,互为一体,共同促进。全面进行公开招标,让最优秀的建筑施工单位建设,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使城市建设高品位,有特色。

高强度打造亮点。我县要抓紧挖掘旅游资源,开发一些有价值的景点,开辟旅游专线,尽快形成旅游特色,以吸引更多的四面八方宾朋客商来湖旅游投资兴业。可以确立以下四方面的旅游特色:一是水乡风景游,以九龙口等为重点;二是历史文化游,以朦胧宝塔、陆秀夫和乔冠华故居、鲁艺烈士陵园、延寿寺等为重点;三是现代风光游,以西塘河风光带为重点;四是知名单位游,以森达集团、克胜集团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城市经济,集聚人气商气财气。

第三篇:赴青岛、大连和北京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赴青岛、大连、北京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吴家井乡中学 张万海

2012年6月18日到27日,我跟随凉州区 “基础教育改革动态” 第 76期骨干校长研修班组成的考察团来到青岛、大连和北京参观学习。在考察中,我们感受到当地观念之新、思路之清、措施之硬、发展之快都给我们强烈的震撼,受益颇多。

青岛是我们本次考察学习的第一站,青岛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濒临黄海,环抱胶州湾。背山面海,绿树浓荫,气候温和宜人,故而有“避暑胜地”、“夏季的天堂”、“东方的瑞士”之称。

如果说青岛是个含蓄稳健的城市,那么大连无疑就是一个个性张扬的城市,浪漫之都的美称就是最好的佐证。随便你走到哪里都感受到绿色的存在。公路两旁是蔽日的绿树,广场内鲜花怒放,草坪如茵。

北京给人最深的印象自然是大,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繁华却比想象中的喧嚣。天安门,中国的心脏。进到人民大会堂,气势恢弘的万人大礼堂,各具特色的地方厅,当然还有各种精巧的摆设。广场西面新建了国家大剧院,据说设计者用了化零为整的理念,将几个独立的剧院都罩在一个椭圆形壳体之内。外围是一圈常年不冻的人工湖,整个建筑就如同一颗闪耀的“湖中明珠”。虽然风格与周遭有着强烈的冲突,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竟也传达了传统与现代,现实与浪漫的融合。

长城,这一伟大民族的象征——他那雄伟、坚强、不屈的身影,犹如一位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巨人。他是世界瑰宝,他是中国的脊梁,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经历了战火硝烟,经历了风霜雪雨,挺立于中国大地。在长城 精神的感召下,我们踏上了参观八达岭长城的征途。走近它的时候,周身的血液都在沸腾,不知是为岁月的久远,还是为历史的凝重。踏上它的时候,静静地感受脚下那个很古老的梦。身旁盈耳的笑声,遮掩不了心底沉重的悲凉。触摸它的时候,指尖的冰凉渗入炽热的血液。梦境、歌声,交织成一片斑驳的青灰,一段让人们品味的时光。

此次考察学习重点是对当地学校的参观学习,通过一看学校的环境,二听学校领导的汇报,三观摩课堂教学。感受了学校丰厚的文化教育和鲜明的办学特色,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严谨的办学理念,以及其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综观这几天对当地学校的考察,我的体会是:

1、先进的办学理念是治校之本。

先进的教育观念体现了前瞻性和科学性。可以说,学校的崛起首先得益于校长崭新的办学观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正因为校长很好的实践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才真正找准了学校管理的切入点,从而实现了从经验型、业务型向思想型、研究型的根本转变。

2、必须大力发展学校特色。

在参观考察中,我越来越强烈意识到,要想在众多学校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学校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坐标,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有了特色,就有了生命力。

3、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熏陶教育学生。

校园文化能充分展示学校个性,“教育无小事”。整个校园环境的布置,要有鲜明的人文特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让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这三间学校就十分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整个学校人文气息浓厚,大到整个学校的布局、各种色调的搭配,小到教室及走廊的每一个角落的布置,图书角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特别是从每层的走廊都能给人以全新的不同的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总之,此次参观考察学习我感慨万千,学习到很多宝贵的经验,开阔了视野,启发了思路,更激发了我的工作热情。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与学校领导一起为学校更辉煌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赴青岛、烟台、威海和大连学习考察

差距折射新空间 先进启迪新路径 追赶积聚新动力——我市代表

团赴青岛、烟台、威海和大连学习考察

3月2日至7日,市长蒋辅义、副市长童光明率代表团,赴山东青岛、烟台、威海和辽宁大连四市,学习考察工业化、城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市政府办、发改委、经委、国土资源局、旅游局等部门和市中区、五通桥、沙湾、峨眉、夹江等县(市、区)政府负责同志参加了学习考察。通过看、听、思、议,大家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经验,受到了启发。

感受一:

经济总量大,发展速度快

四市同处环渤海经济圈,都是沿海开放城市、滨海旅游城市,工业化城镇化水平高,发展势头迅猛。历经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在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程度深的情况下,均保持了较快经济增长速度。从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来看,都是我市的数倍甚至十余倍。青岛、大连、烟台辖区面积与我市相当,而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是我市的7.9倍、7.1倍和6倍;威海市人口比我市少三分之一,而地区生产总值是我市的3.2倍;论人均GDP,四市都在我市的3倍以上。面对调结构、促转变的新一轮竞争,四市都在千方百计发展自己,比着干、拼着干,2010年经济发展的预期增速都在10%以上,其中大连的预期增速高达15%。

启示:差距是明显的。但差距就是潜力,就是新的发展空间。我们作为西部二级城市,总量不大、发展不够、后劲不足仍然是最大的问题。要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必须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尤其是不平衡增长规律,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推进优势区域率先发展。我市11个县(市、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可划分为三大功能片区,分片制订发展规划,分类指导,统筹推进发展。一是成都都市圈核心增长区。包括市中区、五通桥、沙湾、峨眉山、夹江5个县(市、区)。该区域经济总量大、集聚人口多、带动能力强,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要主动融入成都都市圈增长极,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联动,统筹城乡发展,建成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二是丘陵经济发展区。包括犍为、井研、沐川3个县。该区域总体上正迈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是连接川南经济区的重要区域。要依托成渝通道发展轴,主动融入川南经济区,培育壮大重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加快跨越发展。三是民族经济发展区。包括金口河、峨边、马边3个民族区县。该区域总体上处于向工业化中期过渡阶段,是我市幅员最大、资源富集、连接攀西的重要区域。要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建设彝族地区经济发展高地、民俗生态旅游带、扶贫开发示范区。

感受二:

产业结构优,竞争实力强

四市依托海港、区位等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企业结构,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十分突出。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四市一产的比重都已调整到8%以下、二产比重都在50%以上,均已进入工业化后期。

——产业集群发展充分。2009年,青岛“七大产业体系”中,机械钢铁业产值超2000亿元,家电电子、石化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4大产业产值超千亿元。烟台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和黄金等4大支柱产业主营业务收入5405.1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60.1%。

启示:培育产业集群,是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主攻方向。要科学把握产业发展规律,系统梳理汇编我市推进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效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盐磷化工、冶金建材、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发展精细磷化工、钒钛低微合金钢、纯净钢等高端新产品。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抓好硅材料、碳纤维、稀土、钒钛等新材料,打造多晶硅光伏新能源产业集群化基地。加快引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非动力民用核技术产业、物联网射频技术产业等。

——园区承载力强。烟台市有国家级工业园区2个,省级园区12个。仅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面积228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58亿元,注册各类企业1.4万家,用全市1/60的土地,创造了全市1/6的GDP、1/5的税收、1/4的工业增加值、2/3的出口额。

启示:产业园区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结合点,是推进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平台。要坚持“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基本取向,重点支持乐山高新区、五通桥盐磷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峨眉工业集中区、沙湾冶金建材产业园区加快建设,精心编制三江临港产业园区规划。切实提高园区的专业化配套水平,完善社会服务功能,把园区建成城市建设的新组团,推动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的协调共促。

——企业实力强。青岛市有产值过亿元企业1627家,过10亿元企业86家。2009年,烟台富士康科技公司产值突破1000亿元,比我市全部工业产值还要多;出口105亿美元,相当于四川出口总值的3/4。

启示:产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的竞争。要把激发企业活力与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各类资源,科学配置各类要素,推动德胜、西南不锈钢、和邦、其亚等骨干企业快速做优、做大、做强。同时,加快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创业辅导、技术支持、信息服务和人才培养等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外”的路子,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要充分开放大抓引进,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力承接先进生产力转移。突出“招大引强”,瞄准国内外500强企业,寻求实力投资者,引进大企业,促进产业链条整体承接和关联产业协同承接,达到引进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的效果。

感受三:

规划起点高,城建手笔大

四市都坚持高目标定位,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大连、烟台、威海都曾荣获联合国“最佳人居奖”称号。

——规划编制科学。四市都高度重视城市总体规划的龙头作用,整合各类规划,统筹城乡发展。大连明确提出了实施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按照组团式、链条式发展的思路,沿黄渤两海、沈大和丹大两线拓展城市空间,规划建设“四大组团”。青岛大力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构筑“一主三辅多组团”城市框架。2009年,青岛市区建成区面积272.9平方公里、人口326.9万,5个县级市建成区面积平均44.5平方公里、人口31.2万。

启示:规划是更快更好发展的前提,是调动和聚集各类资源的“龙头”,也是拓展发展新空间的关键。要把城市建设规划与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交通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规划密切衔接,联动互促。当前,特别是要依托“千亿交通工程”,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向西对接、向南拓展、向东优化、向北延伸,精心构建组团型百万人口大城市骨架,力争一年完成规划、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实现大变样。重点是要抓好嘉峨城市干道、嘉峨田园风光城市带建设,加快苏稽、符溪片区对接融合,推进峨眉山市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加快乐山—冠英—五通桥、乐山—安谷—沙湾走廊建设,推动中心城区拓展至五通、沙湾;沿青衣江规划建设乐山—夹江新走廊,推动中心城区向北延伸到夹江。

——城市特色鲜明。四市都有得天独厚的蓝天、碧海、青山和岛屿港湾,都保留了沙俄和欧、日等建筑艺术。在城市建设中,既尊重历史、保持建筑文脉,又挖掘自然优势、突出山水特色,实现了城市与自然、人文、经济相融合。

启示:未来的竞争是城市的竞争,城市的竞争是特色的竞争,城市没有特色就没有发展的空间。要按照“山为骨、水为脉、绿为韵、文为魂”的城市发展理念,抓好嘉州绿心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形成点线面结合,山环水绕,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融的城市发展格局,把乐山建设成人居典范城市。

感受四:

旅游内涵丰富,综合收入高

四市都把旅游业作为重点培育的支柱产业,大力整合旅游资源,发展城市旅游,强化文旅商对接,创造旅游热点,旅游综合收入远高于我市。2009年,我市旅游综合收入111亿元,不到青岛、大连的1/4。

——旅游资源充分挖掘。2008年奥运帆船赛在青岛成功举办后,青岛迅速将其转化为特色旅游景点,已建成奥运主题公园、奥运纪念墙码头、奥运博物馆,把防波堤改造成特色酒吧一条街,举办大型海景实景演出,正在着力将奥帆基地打造为5A级景区。威海刘公岛旅游景区通过文物、图片、蜡像、沙盘、电影等多种形式,生动再现了当年北洋水师及甲午战争的历史面貌,使人如临其境,可谓文旅结合的典范。

启示:论旅游资源禀赋,四市均不比乐山强,仅大连有一处国家5A级景区(老虎滩);论资源开发利用,我们任重道远。要围绕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目标,以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建设为龙头,加大三江水域、峨秀湖片区开发力度,加快打造黑竹沟、金口大峡谷、千佛岩、郭沫若旧居、川西竹海、犍为文庙、罗城古镇、嘉阳小火车等景区景点。要巩固“迎春文化旅游套餐”活动成果,深入挖掘名山、名佛、名人、名城的深厚遗存,把文化渗透到旅游产业中,推动旅游与文化互动发展,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市场优势。

——旅游转型升级成效显著。烟台以建设最佳海滨休闲度假目的地为目标,积极开发海滨度假游、葡萄酒文化游、乡村民俗游、黄金游、温泉游等特色旅游项目。利用张裕葡萄酒品牌效应,把张裕酒文化博物馆、葡萄酒城相继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成功打造了亚洲首座体验式葡萄酒主题乐园。

启示:旅游转型升级,体现为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要素的深度挖掘、组合提升,是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加快完善城市旅游配套功能,推进五星级酒店等项目建设,打造特色街区,大力发展“夜经济”,努力实现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要推进线路整合,加快打造“一区两线”旅游线路,积极开发以中短

线休闲游、自驾游为重点的自助游市场,发展集观光、休闲、娱乐、商务、会展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

第五篇:赴大连、青岛学习考察情况工作总结汇报

赴大连、青岛学习考察情况汇报

为学习、了解各地教育人才发展现状及教育国际开展程度,以更好地制定与完善我市教育人才事业发展规划及建立与拓宽成都市教育国际交流平台,经请示市教育局人事处、外事处同意,我们中心一行4人于8月6日先后赴大连、青岛两地考察,现将学习考察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在教育人才管理服务方面

(一)大连市教育人才管理服务的主要内容

大连市高度重视教育人才事业的管理与规划,在2004年7月份成立了“大连市中小学教师人才服务中心”,并确立级别为正县级单位,正处2人,编制11人,现有工作人员7人。主要负责教育系统内的人才交流和负责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和人事代理工作。

现阶段主要工作:

1、师范类大学生就业报到工作。

2、师范类大学毕业生人事代理工作。主要为在民办学校、教育机构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人事代理服务(收费标准为档案费180元/人.年,管理费300元/人.年)和对毕业生个人提供单纯档案管理服务(收费标准为60元/人.年)。

3、教育系统直属事业单位人员招聘工作。包括组织招聘单位到国家重点大学进行直接选聘应届优秀毕业生和报人事局核 1

编后面向社会组织公招考核工作。现在的公招考核工作分笔试和面试工作,笔试考核公共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面试采取答辩形式进行。笔试和面试各占总成绩的50%。

4、教育系统编外人员管理工作。针对2008年新劳动法出台后,对系统内的编外人员进行有序管理,避免合同纠纷而出台的自定管理办法。现有375人,采用人才派遣的方式进行合同管理。由用人单位缴纳五险一金和50元/人.月的管理费。

拟开展的工作:

1、教师资格证认证工作。

2、教师职称申报、评审工作。

(二)青岛市教育人才管理服务的主要内容

青岛市大力实施教育人才发展战略,在1999年成立了“青岛市教育人才中心”,提出“人事无小事、事事牵我心”的工作思路,即抓服务、抓效率。中心领导为教育局人事处副处长兼,中心副主任1人,正式工作人员5人(均为服务大厅工作人员,其中包括网络管理及维护1人),返聘4人(主要业务为档案管理)。其业务开展主要是负责教育系统内的人才交流、负责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和人事代理工作、负责教师资格证的认定和教师职称工作。其特点归纳为:

1、人虽不多,但按岗设人,细化岗位标准,保证了每人的工作量都非常饱和。例如他们有一位前台负责职称申报的工作人员除要保证做好前台所有职称申报的接件、审核工作外,还要负

责整个中心的机房维护和网站运行。

2、整个中心不大,但机构设置及职能划分、业务管理模式、内部管理制度等职责明确、责权分明。

3、青岛人才中心的档案室和前台大厅分离,设立了专门的标准档案室。档案保管室、阅档室和办公室三室分离,制度上墙,十分规范和严谨。

4、青岛人才中心现有的档案数据库和网站由独立的服务器进行管理,专人维护,保证了数据的更新、安全和使用的方便。

5、中心形象识别明显,同时中心在很多细微之处都考虑到客户的需求,设立了许多便民设施(例如便民电脑,电子滚动屏,所有的制度、办事流程和收费等信息上墙)。整个中心给我们留下了专业、规范、有序、亲切的印象。

二、在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方面

大连和青岛在教育国际交流合作走在我们城市的前面,特别是大连,虽没有成立专门的教育国际交流中心,所有的教育国际交流业务属大连市教育局外事处管理。但由于地理位置优势,加起步早、发展快,规模大,具体情况如下:

1、国际学校的建立。现有完全按照各国自己模式经营的美国、韩国等国际化学校5个,均经国家教育部注册审批通过。这类学校的建立为大连市大项目的引进与拉动城市区域经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2、友好学校的建立。与英国、美国、日本都建立有友好学

校。其中最有代表的是与英国的北林肯郡市结为友好城市,双方每年互访频繁,建立的友好学校已有几十所,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也从单纯互访、学习转变为课程开发、教育理念探讨、借鉴等更深层次的交流。

3、培训项目的开展。在师训方面与日本的金泽市合作最多,如对外开设有日语课程的学校,派出日语教师到日本进行学习,并交流日本老师到大连中小学进行英语教学工作。还曾与美国拉马中学互派过校级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和学习。

4、学生交流活动的开展。在友好城市之间,以各种形式互派交流学习团。

三、学习考察几点体会

(一)推进中心业务拓展,必须不断深化服务内涵。

青岛教育人才服务中心以“服务”赢得市场。我们中心虽然在今年建立了服务大厅、规范了服务流程与服务用语,但在人性化方面不及青岛。思考:一是在服务大厅设立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出人事代理等相关业务信息;二是在服务大厅设立个人信息查询登陆专柜,即为外来办事人员提供电脑、打印等设施设备;三是规范现有档案的装订,促进档案管理再上新台阶。

(二)实现中心工作现代化,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青岛教育人才服务中心在2006年以17万购买了一套办公软件系统,不仅实现了办公的现代化,同时在每年的评优工作中软件系统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思考:一是尽快完善中心的教师电

子档案信息系统;二是建立成都市教师职称及评优的电子数据库;三是利用电子软件系统优化评优过程,逐步实现评优及职称工作的现代化。

(三)促进成都教育国际化,必须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大连市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的经验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一是与教育部外事司建立良好的关系;二是与沿海城市如大连、青岛等建立合作关系。我们将以成都市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为平台,规范合作办学及直属学校国际部的管理,拓宽国际交流渠道,进一步加强国际学校建设,积极促进中外教育合作,不断提升成都教育国际化水平。

成都市人才流动服务中心教育分中心

2009年8月28日

青岛大连考察调研报告(共五则)
TOP